Беседа 1О Библии
第 1 讲关于圣经
圣经赐予吾人之缘由 * 圣经赐予吾人之缘由。 * 旧律与新约于何时、以何种方式颁布。 * 马太将其著作命名为「福音」之缘由。 * 福音书由四人撰写之缘由。 * 福音书叙事中微小之歧异,反证其真实性。 * 福音书在核心与精要之处完全一致。 * 四部福音书撰写目的之差异。 * 福音书各部分与整体之内在联系,以及普世对其传播之接受,证实了福音传道者之间的一致性。 * 福音传播之真理,借由其优越於哲学教义,以及对各阶层、各年龄人士之易于接纳性而得以证明。 * 关于马太福音解释之简单与轻易性,此乃谬见。 * 指出福音书开篇即呈现之难题。 * 劝诫听众,应当专心聆听解释,勤奋前往圣殿而非观看戏剧,研习与天国生命相关之事,并在圣殿中保持静默与肃穆。
1.Истинное благо — в чистоте сердца, дабы благодать Духа служила нам вместо Писания, но отвергнув сию благодать, мы призваны с должным почтением принять и усердно исследовать наставление Писаний, как величайшее врачевство.
1.真正的福祉,在于心灵的纯净,好让圣灵的恩典能为我们代替《圣经》的教导。然而,若我们摒弃了这份恩典,那么我们便蒙召,须以应有的敬意接受并勤勉地探究《圣经》的训诲,视其为至高的良药。
实在说来,我们本不该需要圣经的帮助,而应当过著如此纯洁的生活,让圣灵的恩典代替书籍,为我们的灵魂服务;并让我们的内心,如同那些书写满了墨水一样,被圣灵所书写。然而,既然我们拒绝了这样的恩典,那么就姑且使用第二条道路吧。至于第一条道路更为美好,上帝已经通过言语和行动证明了。确实,上帝与挪亚、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以及约伯和摩西交谈时,并非透过书写的文字,而是直接地,因为祂发现他们的思想是洁净的。然而,当整个犹太民族堕落到不敬虔的深渊时,书写的文字、石版以及透过它们的教导才出现了。众所周知,这不仅适用于旧约中的圣徒,在新约中亦是如此。同样地,上帝也没有给予使徒们任何书写下来的东西,而是应许赐予他们圣灵的恩典,以代替书写的经卷。
「那安慰者,就是圣灵,」祂对他们说,「……将会提醒你们一切。」(约翰福音 14:26) 为使你知道这样的道路(即上帝与圣徒的交通)要好得多,请听祂藉著先知所说的:「我将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订立新约……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耶利米书 31:31,33)「他们都要蒙上帝的教训。」(约翰福音 6:45) 保罗在指出这优越性时说,他所领受的律法(所写的)「不是写在石版上,而是写在心版上」(哥林多后书 3:3)。 然而,随著时光流逝,有些人偏离了纯正的教义,另一些人偏离了生活的纯洁与道德,于是又出现了文字教导的需要。请思想,若是我们本应活出那样的纯洁,以至于不需要圣经,而是以我们的心灵呈献给圣灵,但我们却失去了这份尊荣,反而需要圣经,并且没有适当地使用这第二次的药物,那将是何等的愚昧!若是我们需要圣经,未能吸引圣灵的恩典,已经是该受责备的事,那么请想,若是我们不愿利用这项帮助,反而轻视圣经,视其为多余和不必要的,从而招致更大的惩罚,我们的罪责将会是何等之大? 为避免此事发生,让我们更仔细地钻研所写下的内容,并思索旧律法是如何颁布的,以及新约是如何赐予的。那么,古老的律法是如何、何时、在何地赐下的呢?是在埃及人覆亡之后,在旷野,在西奈山上,在火与烟之中,在号角的声响、雷电交加之中,在摩西进入最幽暗之处之后。 但在新约中则不然:不是在旷野,不是在山上,不是在烟与幽暗、黑夜和暴风之中,而是在白昼降临之时,在屋子里,当所有人都一同坐著的时候,一切都发生在深沉的宁静之中。对于粗野和不受约束的人,需要感官上的惊人现象,如旷野、山、烟、号角声等等;但对于更为高尚、更顺服、超越感官概念的人,则不需要任何这类事物。如果使徒们上方有响声,那不是为了他们,而是为了在场的犹太人,为了他们才出现了火焰般的舌头。事实上,若是他们尽管看到了这些,仍说(关于使徒们)他们「喝醉了甜酒」(使徒行传 2:13),那么,如果他们没有看到任何类似景象,他们就更会这么说了。 进一步说,在旧约中,当摩西登上(山)时,上帝降临了(出埃及记 19:3);而在这里,当我们的人性被提升到天上——更确切地说,被提升到王座上时,圣灵降临了。如果圣灵较小,那么(伴随祂降临的)现象就不会更为宏伟和奇妙,然而新约的石版远胜于旧约的,同样地,这些事件也更为荣耀。 事实上,使徒们不像摩西那样,从山上拿著石版下来,而是心中带著圣灵,四处行走,倾倒出教义的宝藏和泉源、属灵的恩赐和各种美善,藉著恩典成为有生命的书卷和律法。他们就是这样吸引了三千人,这样吸引了五千人,这样吸引了普世万邦,因为上帝藉著他们的口向所有来到他们面前的人说话(使徒行传 2:41,4:4)。 马太也是如此,在充满了上帝的圣灵之后,写下了这本书——马太这个税吏;我并不羞于提及他或其他使徒的职业,因为这最能彰显圣灵的恩典和他们自身的德行。
2.Почтительно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ся, что Евангелие Матфея есть подлинное Благовестие о великом примирении Бога и человека, несущее спасение и являющее истину через согласное повествование четырех евангелистов.
2.谨此恭敬见证,马太福音乃是关于上帝与人类伟大和解的真实喜讯,通过四位福音传道者和谐一致的叙述,它承载着救赎并显明了真理。
马特菲(Матфей)公允地称其著作为《福音》。事实上,他向所有人——仇敌、愚昧者、居于黑暗中的人——宣告了刑罚的终结、罪恶的赦免、称义、成圣、救赎、被收纳为嗣子、承受天国产业,以及与上帝之子的亲属关系。有何事可与如此佳音相比?上帝临在于地上,人得以身处天上;万物合一:天使与人组成同一圣队,人与天使及其他高天权能者相连。古老的争战明显已然止息,上帝与我们人性的和解已经成就,魔鬼蒙羞,邪魔被驱逐,死亡被捆绑,乐园敞开,咒诅被废除,罪恶被根除,谬误被祛除,真理已然回归,敬虔之道传遍四方并滋长,天国生命被栽植于地上,高天权能者与我们友爱相交,天使不间断地降临大地,对未来的伟大盼望已然显现。这就是为何马特菲称他的记述为《福音》,仿佛[意指]所有其他事物,例如丰厚的财产、权力的宏伟、为首之位、荣耀、尊荣,以及所有其他被世人视为美善的事物,不过是空洞言辞,而藉着渔夫所赐予的应许,才应被称为名副其实、至高无上的佳音。这不仅因为这些是稳固且持久的美善,超越了我们的尊严,也是因为它们是在我们未付出任何辛劳的情况下赐予我们的。我们所拥有的,并非通过劳苦与汗水、努力与磨难而得,而是单单出于上帝对我们的爱。但我们不禁要问,在门徒如此众多的情况下,为何仅有两位使徒和他们的两位同伴撰写了福音书——因为除了伊奥安尼斯(Иоанн)和马特菲之外,还有一位是保罗的门徒,另一位是彼得的门徒所撰写。这是因为他们所行的一切并非出于名利之心,而是为了益处。那么,难道一位传福音者不足以写下全部吗?当然可以;但当四位撰写者,并非同时、并非在同一地点、并未彼此商议或约定而撰写,然而所写下的内容却仿佛出自同一口舌时,这便是对真理最伟大的证明。
然而,你会说,所发生的事实恰恰相反,因为他们时常被揭示出存在分歧。但这恰恰是真理最可靠的标志。确实,如果他们在一切事上——包括时间、地点乃至言语本身——都精确地一致,那么仇敌中就没有人会相信,他们写下这些福音书时,彼此之间没有会面,也没有事先的约定,并且这种一致是源于他们的真诚。而现在,这种在细枝末节上所呈现出的分歧,使他们免于一切猜疑,并有力地证明了作者们的诚信。如果他们关于地点和时间写得有所不同,这丝毫不损害他们叙述的真实性,我们将在后文中,借着神的帮助,努力证明这一点。而现在,我们请求你注意,在关乎我们生命根基和构成宣讲精髓的主要方面,他们彼此之间丝毫不曾有过分歧。这究竟是在哪些方面呢?就在于:神成了人,施行了神迹,被钉十字架,被埋葬,复活,升天,并将要来审判;祂赐下了救赎的诫命,引入了与旧约律法并不抵触的律法;祂是独生、真实的圣子,与父同质,以及诸如此类的事。在所有这些方面,我们都看到福音书作者之间完全一致。然而,如果关于神迹,并非所有人都述说了所有的事,而是一位记载了这些,另一位记载了那些,你也不必为此感到困惑。如果一位福音书作者说了全部,那么其余的就成了多余;如果每一位都写了与他人不同且全新的内容,那么他们之间的一致性证据就不会如此明显。正因如此,他们既共同讲述了许多事,同时每位作者又选择了一些独特的内容,这样,一方面他们不会显得多余或写作毫无目的,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他们言语的真实性。
3.Священные Евангелия были написаны по Промыслу, дабы утвердить верующих в преподанном учении, и, несмотря на различия в задачах и изложении, являют совершенное согласие в главном, что есть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о Духа.
3.神圣的福音书是因著上主的旨意而被写成的,为要坚固信众对所传教义的信心。虽然它们在目的和陈述上有所不同,但在主要的核心上却展现出完全的契合,这便是圣灵的见证。
因此,路加也指明了他着手撰写福音书的原因。他说,这是为了让你拥有「你被教导的道理,有确实的凭据」(路加福音 1:4),也就是说,为了让你确信你常被教导的事,并坚信不疑。约翰自己未曾明言(撰写福音书的)原因,但正如我们从教父们那里得知的传统所说,他着手撰写并非没有缘故。因为前三位福音传道者主要致力于阐述基督在地上的生平事迹,而关于祂神性的教导面临着可能未被揭示的危险,所以,约翰在基督的激励下,最终着手撰写福音书。这不仅从历史本身可见一斑,也从福音书的开篇可见。他不像其他福音传道者那样从地上的事开始,而是从天上的事开始,这正是他主要着眼之处,也是他撰写整部书的目的。然而,不仅在开篇,在他的整部福音书中,他也比其他人都更崇高。 同样,据说马太是应信主的犹太人向他提出的请求,将他口头所讲的内容写给他们,并用希伯来语撰写了福音书。马可也是应门徒的请求,在埃及做了同样的事。正因如此,马太作为为犹太人写作的人,只求表明基督源于亚伯拉罕和大卫;而路加作为为所有人写作的人,则将家谱追溯得更高,直到亚当。此外,第一位福音传道者从耶稣基督的诞生开始,因为对犹太人而言,没有什么比告诉他们基督是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后裔更令人欣喜的了;而第二位福音传道者并非如此开始,而是事先提到了许多其他事件,然后才着手讲述家谱。 至于福音传道者之间的一致性,我们可以用整个世界接受了他们的著作这一事实来证明,甚至可以用真理的仇敌的见证来证明。在福音传道者之后,诞生了许多异端,他们所教导的与他们的著作相悖;其中一些接受了后者所说的一切,而另一些则只接受部分内容,并将其与其余部分分离。如果福音传道者的著作存在不一致之处,那么那些声称与他们相反的异端就不会接受全部,而只会接受那些看起来一致的部分;而那些只接受部分内容的人,也不会因此部分而被揭露,因为即使是福音传道者著作中最小的部分,也清楚地表明了它们与整体的联系。 就好比你拿取了一块肋骨,在这块肋骨中你找到了构成整个动物的一切——神经、肌腱、骨骼、动脉和血液,总之,是身体构成的一切基本部分,同样,在圣经中也能看到同样的情形:在这里,所写下的每一部分都清楚地显示出与整体的关联。如果福音传道者之间存在分歧,就不会有这种关联,他们的教义也早就崩溃了,因为「凡一国自相分争」就必站立不住(马太福音 12:25,马可福音 3:24)。 而现在,即使他们之间存在某些分歧,这反而清楚地揭示了圣灵的力量,它说服人们,让他们持守必要和主要的事物,而对细微的不一致之处毫不困惑。
4.Священные Евангелия, будучи исполнены Божественной силой, одержали победу по всей вселенной, ибо несли учение, превосходящее естество человеческое, проповедуя небесное единство.
4.神圣的福音书,因其满载神圣的力量,在普世间取得了胜利,因为它们所传授的教义超越了人的本性,宣扬着天国的合一。
至于每位福音传道者是在何处撰写福音书的,我们没有特别的必要去探讨这个问题;但我们会在全部的注释中竭力证明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抵触。如果你指责他们意见相左,你所做的无非是强迫他们使用相同的词语,并采纳同一种表达方式。我姑且不提许多以修辞学和哲学知识自诩的人,他们就同一主题撰写了许多书籍,不仅意见相左,甚至彼此矛盾——要知道,意见相左是一回事,彼此矛盾又是另一回事。关于这一点我不再多言:我无需利用他们的不明智来为(福音传道者们)辩护,也不愿用谎言来证实真理。但我乐意问这样一个问题:意见相左的著作是如何赢得信心的?它们是如何取得胜利的?那些彼此矛盾的人,是如何在整个宇宙中获得惊叹、信心和荣耀的?许多人是他们传道的见证者;同时,也有许多人是他们的仇敌和反对者。他们在撰写福音书之后,并未将其隐藏在宇宙的某一角落,而是将其传播到各处,无论陆地还是海洋,在所有人的耳中;直到今日,它们仍在仇敌面前被诵读,其中所说的一切从未使任何人感到困扰。这完全是自然的,因为一切都由神圣的力量在所有人中产生和成就。否则,一位税吏、一位没有受过教育的渔夫又如何能拥有如此的智慧?那些曾是异教徒的智者连在梦中都无法想象的事情,他们却以极大的确信和说服力来宣讲——不仅在有生之年,甚至在他们去世之后——所面对的不是两三个人、二十个人、数百人、数千人或数万人,而是(整个)城市、部族和民族,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希腊还是蛮族之地,有人居住的土地还是荒野,他们宣扬的教义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本性。他们撇弃了属世的事物,只谈论属天的事物,向我们提供另一种生命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另一种财富和另一种贫穷,另一种自由和另一种奴役,另一种生与死,另一种和平,另一种生活规范——一切都是不同的。(他们传授生活准则的方式)不像柏拉图撰写那著名的《理想国》,也不像芝诺和其他撰写社会组织和制定法律的人。所有这些人,他们的作品本身就证明了他们的灵魂受到邪恶之灵、凶残之魔的启发,那魔鬼与我们的本性为敌,是纯洁的仇敌,是品德的反对者,是颠覆一切秩序的。事实上,当他们规定所有人共享妻子,在竞技场上向男人展示赤身裸体的少女,暗中举行婚姻,颠覆和摧毁一切秩序并扭曲自然本身的规范时,我们还能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所有这些都是魔鬼的发明,是与自然相悖的,自然本身就能为我们作证,因为它无法容忍任何此类事物。而且,他们在撰写这些内容时,并非身处迫害、危险或战争之中,而是在完全的安全和自由之下,并且常常还利用许多修饰。然而,渔夫们的宣讲,那些受迫害、受鞭打、生活在危险之中的人的宣讲,却被无知者和智者、奴隶和自由人、蛮族和希腊人欣然接受。
5.Святое учение рыбарей превосходит мудрость философов, ибо оно, данное в кратких и ясных заповедях о любви, возводит нас к высшим добродетелям и вечной жизни со Христом.
5.渔夫们的圣洁教诲超越了哲人的智慧,因为它以简明清晰的爱之诫命赐予我们,将我们提升至至高的德行,并引导我们进入与基督同在的永恒生命。
你不能说这些渔夫的教诲之所以被所有人欣然接受,是因为它微不足道且低微。不,它甚至比哲学家们的教诲要崇高得多。例如,关于童贞,他们甚至在梦中也从未想过这样的名号,正如他们从未想过不贪恋钱财、禁食,或任何其他更高的美德一样。然而,我们的导师们不仅根除情欲,不仅惩罚(犯罪的)行为,而且谴责不检点的目光、冒犯的言语、不庄重的笑声、衣着、步态和喊叫,他们将严格延伸到最微小之处。他们在整个宇宙中播下了童贞的种子。关于上帝和天上的事,他们所灌输的观念是任何哲学家从未想到过的。那些将野兽、爬行动物和其他卑贱之物的形象奉为神明的人,又怎能拥有这样的观念呢?然而,使徒们如此崇高的教诲(apostles)却被接纳并赢得了信仰,至今仍繁荣昌盛,日益增长,而哲学家们的教诲却已经过时、消亡,比蜘蛛网消散得还要快。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那是魔鬼所宣讲的。正因如此,除了无耻之外,它还呈现出许多晦涩难懂之处。例如,有什么比这样的教义更可笑呢?一位哲学家花费了数千言来阐述什么是正义,却仍然试图在一篇冗长且极其模糊的演讲中解释这个问题。即使他指出了一些有益的东西,对于人类的生活来说,这也将是毫无用处的。事实上,如果一个农夫、雕刻家、木匠、舵手,或任何一个靠双手劳作谋生的人,想要放弃他的职业和诚实的劳动,花费许多年去学习什么是正义,那么在他了解正义之前,他就会因为这种正义而饱受持续的饥饿之苦,并会灭亡,以暴死结束他的生命,却一无所获。而我们的教诲则不然。基督用简短而清晰的话语教导我们,何为正义、何为高尚、何为有益,以及一切美德。例如,祂说,在两条诫命中「总括了全部的律法和先知」(马太福音 22:40),即爱上帝和爱邻人;或者还有:「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马太福音 7:12)。所有这些,对于农夫、奴隶、寡妇,甚至孩童和最缺乏智慧的人来说,都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这就是真理!经验就是证明。事实上,所有人都明白了需要做什么,不仅明白了,而且努力去实行(他们所明白的),不仅在城市和市场上,而且在山顶上。在那里,你也会看到伟大的智慧之爱(*philosophia*),在那里,天使的面容在人的肉体中闪耀,天上的生活在地上显现。这种生活的模式由渔夫们为我们勾勒出来,他们吩咐(我们接受这种教导)不是从童年开始,像哲学家们所做的那样,也不是为学习美德规定固定的年限,而是教导所有年龄段的人,无一例外。哲学家的教诲是儿戏,而使徒的教诲才是真理本身。他们将这种生活的场所定在天堂,并将上帝视为这种生活的向导和立法者,这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生活的奖赏不是月桂花冠,不是橄榄枝,不是在普里坦内翁(Prytaneum)的宴饮1,不是青铜雕像,不是这些空虚无益之物,而是永恒的生命,被上帝收为义子,与天使一同欢庆,侍立在君王的宝座前,并永远与基督同在。
6.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призывает к глубокому вниманию, ибо оно являет жизнь, узаконенную Самим Христом, где брань ведется против духов злобы оружием истины и веры.
6.神圣经文呼唤人予以深切的关注,因为它展示了由基督亲自确立的生命,在这生命中,战斗是与邪恶的灵魂展开的,而武器则是真理与信仰。
在这生命中的指引者是那些税吏、渔夫和帐篷制造者,他们所生活的并非短暂片刻,而是永远存活,因此即使在他们逝世之后,仍能为他们的追随者提供至高的帮助。那些在这生命中奋斗的人,其争战的对象并非是人,而是魔鬼和无形的力量。正因如此,他们的领袖不是任何凡人,也不是天使,而是上帝本身。而这些战士的兵器,也与争战的性质相符:它们并非以皮甲和钢铁所造,而是以真理、公义、信心和一切形式的智慧哲思所锻造。 福音书的《马太福音》中也记载了这同一生命,我们现在就要开始论述它。因此,让我们专心致志地倾听这位传福音者清晰的言语。他所说的一切,并非是他自己的话语,而是基督亲自颁布这生命律法的话语。让我们保持警醒,好使我们也能被载入这生命之中,并与那些已经走完此生、获得不朽冠冕的人一同闪耀。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本书似乎比那些难以理解的先知书更容易明白。然而,说这话的人并不了解其中所隐藏思想的深奥之处。因此,我恳请你们以全心热忱跟随我,使我们得以进入圣经的最深处;而在这条道路上,基督自己将成为我们的向导。 为了使我们的论述更容易理解,我们请求并劝勉你们(正如我们在讲解其他圣经时所做的)预先阅读我们将要讲解的那个章节;愿阅读先于理解,正如那太监的情形一样(使徒行传 8:28及后续);这将大大减轻我们的负担。 事实上,这里每一步都会出现许多问题。你看,就在福音书的开篇,立刻就产生了多少疑问。 首先,为何要陈述约瑟的家谱,他并非基督的父亲? 其次,基督源自大卫,这一点我们如何得知?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生下祂的马利亚的祖先——圣童女的家谱并未被记载? 第三,为何给出与降生毫无关联的约瑟的家谱,却未提及生下基督的圣童女的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是谁? 此外,值得探究的是,为何传福音者在追溯男性血脉时,也提到了几位女性? 再者,如果他选择这样做,为何不列出所有的女性,反而省略了那些值得称颂的,例如撒拉、利百加等等,却只列举了那些因自身的缺陷而为人所知的,例如妓女、或行淫者、外邦女子、或异族女子? 他所提到的正是乌利亚的妻子、他玛、喇合和路得,其中后者是异族女子,另一位是妓女,第三位则与她的公公发生关系,且并非依据婚姻律法,而是乔装成妓女而窃取了卧榻;至于乌利亚的妻子,她的行为更是人尽皆知、不同寻常。然而,传福音者却省略了所有其他女性,只将这几位女性列入了家谱之中。倘若非要提及女性,就应当提及所有;若非所有,而仅是几位,就该提及那些以德行而非缺陷著称的女性。 你们看,即使在福音书的开篇,我们就需要多么专注,尽管对于某些人而言,这开篇似乎比其他部分更加清晰,对于许多人来说甚至显得多余,因为它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姓名。 再者,值得探究的是,为何马太省略了三位君王?如果他因为他们过于邪恶而省略了他们,那么他就不应该提及其他类似的君王。 这里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为何传福音者将家谱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十四代,但在第三部分却未能遵守这个数字? 此外:为何路加提到了其他的名字,不仅并非马太所列的所有名字,而且列出的数量更多,而马太所列的名字较少且不同,尽管他也是以约瑟为终结,路加也是以约瑟为家谱的终结? 因此,你们看,我们需要多么警觉,不仅是为了解开疑难,也是为了明白哪些地方需要解释。能够发现疑难问题,这绝非小事。 例如,这里还有另一个疑难问题:出身于利未支派的伊利莎白,如何能成为马利亚的亲戚呢?
7.Божественное наставление требует от внимающих не только слушания, но и деятельного исполнения заповеданного, ибо пренебрежение словом Божиим есть путь, ведущий к геенне.
7.神圣的教诲所要求的,不只是听从者的聆听,更包括对所颁布诫命的积极实践;因为,对上主话语的忽视,乃是一条通往地狱的道路。
然而,为了不让众多的问题成为您记忆的负担,我们就此打住吧。仅仅让您知晓这里呈现了哪些问题,就足以激发您的关注了。但如果您还渴望知晓解答,那么,在我们的教导之先,这将取决于您自身。如果我看到您有专注之心和学习的意愿,我会努力提供解答;但如果我注意到懈怠和不经心,我就不会展现这些问题本身,也不会给出解答,因为我要遵循神圣的诫命,它宣示说:「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们用脚践踏,转过来咬你们」(马太福音 7:6)。那么,这个践踏者是谁呢?就是那个不将《圣经》视为珍贵和重要的。但你会说,谁会如此不幸,不认为《圣经》是重要的、比一切都珍贵的呢?就是那个连花在淫荡妇人身上、花在撒旦的戏剧上的时间,都不肯分给《圣经》的人。许多人在那些地方虚度整日,为了这种无益的消遣而完全荒废了家务,他们在那里听到的东西,却努力精确地记住和保存,以致败坏他们的灵魂;然而在这里,在上帝亲自说话的地方,他们却连短暂停留都不愿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与天国没有任何共通之处,我们(属天的)生命只是空口之言。然而,上帝为此以地狱来威胁我们,—这不是为了要把我们投入其中,而是为了给我们机会避免这种沉重的惩罚。而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日复一日地奔向通往地狱的道路:上帝吩咐我们不仅要听,还要实行所告知我们的一切,而我们却连听都不愿意。请告诉我,当我们连听都不愿意,当我们甚至对在圣殿中哪怕最短暂的停留都感到愤慨和恼火时,我们何时才能开始实行所吩咐我们的?我们何时才能著手行动?当我们谈论毫无价值的东西时,如果发现交谈者不专心,我们会认为这是对我们的冒犯。然而我们却没有想过,当上帝对我们谈论如此重要的事情时,我们却忽视祂的话语,将目光移向一边,这岂不是在冒犯上帝吗?一位年迈的长者,走过许多地方,以极其精确的方式向我们讲述城市之间的距离、它们的位置、它们的景象、港口、广场(而我们也乐于倾听),然而我们自己却不知道我们离天上的城邑有多远。反之,如果我们知道这段距离,我们就会努力缩短路程。因为,如果我们懈怠,那么这座城邑与我们的距离,不仅是天与地之间的距离,甚至会更遥远;相反,如果我们努力,那么我们就能在顷刻间到达它的门口,因为这段距离不是由空间的延伸来决定的,而是由我们道德的状态来决定的。
8.Смиренно призываем обратить взор от суетного мира к познанию Небесного Царства, дабы с усердием и благоговением вступить во врата его.
8.我们谦卑地恳请您,将目光从虚妄的世界转向对天国的认识,以便以殷勤和敬畏之心进入它的门庭。
你深知此世生活中的诸般事物——无论是新的、旧的还是古老的,你能数算出你早先在军旅中侍奉过的长官、竞赛的主办者、其中的优胜者,以及众多的首领,然而这一切对你毫无益处。至于那天上之城的统领、位列第一、第二、第三者,他们各自侍奉了多久,又成就了何等荣耀之事,这一切你甚至从未在梦中思量过。当有人提及治理这座圣城的律法时,你却不愿专心聆听。告诉我,若是你不愿听闻那被言说之事,你又如何能指望获得所应许的福祉呢?然而,即便我们先前未曾为此挂心,至少如今我们当竭力而为。看哪,若蒙上帝恩准,我们正打算进入那黄金之城,一座比任何黄金都更为珍贵的城邑。让我们来仔细察看它的根基与城门,它们由蓝宝石和珍珠所造。我们最好的向导乃是马太。我们如今正是要由他所开启的门进入;只是,我们自身需要极大的勤勉,因为他会把一切缺乏热忱的人逐出这座城。这是一座君王的、荣耀的城;在那里,集市与王宫并无分野,不像我们人间的城邑;在那里,一切都是王者的宫殿。因此,让我们敞开思想之门,敞开我们的听觉,怀着极大的敬畏,走向这座宫殿的门廊,并向居于其中的君王俯首敬拜,因为即便只是第一步,也足以令观看者心生敬畏。城门此刻仍向我们关闭;然而,当我们目睹它们开启之时(即当那些疑难得解之时),我们便将在其内看见大光。这位被圣灵光照的税吏应许向你展示一切:君王在哪里安坐,哪些战士侍立于祂面前,天使与大天使身在何处;在这座城中,为新的公民预备了何等居所,通往那里的道路又在何方;那些率先进入、随后进入和最后进入的人分别获得了何等福分;那里的公民有多少等级,有多少议会,以及他们的尊荣有何等不同。因此,让我们进入这座城时,勿喧哗扰嚷,而当带着虔敬的静默。如果君王的诏书在剧场中宣读时需要万籁俱寂,那么在这座城中,所有人都更当止息一切,以全神贯注的心灵和听觉肃立,因为这里所宣读的乃是天使之主的谕令,而非地上君王之命。如果我们如此自持,圣灵的恩典本身便会以最确凿的方式指引我们道路,我们终将抵达君王的宝座,并领受一切福分,这都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愿荣耀与权能归于祂,与父和圣灵同在,从今直到永远,世世无穷。阿门。
Беседа 2(Мф. 1:1.) Книга родства Иисуса Христа, сына Давидова, сына Авраамля
第 2 讲(马太福音 1:1)耶稣基督的家谱,祂是大卫的后裔,亚伯拉罕的子孙。
重复前一次谈话末尾所给出的劝诫。——对天国圣城的描述。——上帝圣子降生之不可言喻,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道成肉身之伟大。——上帝圣子道成肉身,是为了使人成为上帝的儿子。——基督连接了旧约与新约。——「耶稣」之名的意义;其在旧约中的预表。——为何马特菲(Матфей,即马太)称他的福音书为「耶稣基督家谱之书」。——为何他将达维德(Давида,即大卫)置于阿夫拉姆(Авраама,即亚伯拉罕)之前。——证明约瑟夫(Иосифа,即约瑟)和童贞女都源自达维德。——为何给出的是约瑟夫而非玛丽娅(Марии,即马利亚)的家谱。——劝诫要研习属灵教诲。——阅读圣经是必要的,特别是对那些活在世上的人来说,它是抵御空谈和污言秽语的良药。——上帝圣言对人的作用。——仅仅聆听圣经也是有益的。
1.В преддверии великих Евангельских таинств надлежит очистить одеяние души и в глубоком молчании и трепете приблизиться к священным вратам, дабы узреть Царя славы и Его победу над смертью и диаволом.
1.在伟大的福音奥秘即将来临之际,人应当洁净灵魂的衣袍,并在深沉的静默与敬畏中靠近神圣的门户,以便得见荣耀的君王及其对死亡与魔鬼的胜利。
你们可曾记得,我们近来向你们提出的教诲?我们请求你们以深刻的静默和敬畏的沉寂,聆听一切将要讲述的话语。今日,我们即将踏入神圣的门槛;因此,我再次提醒你们这个教诲。 当初,以色列人需要靠近那燃烧的山,靠近「烈火、幽暗、黑云和暴风」——更确切地说,他们甚至不必靠近,只需远距离观看和聆听这一切——在三天前,他们就被吩咐要禁戒与妻子亲近,并清洗衣服。若他们自己,以及摩西,都心怀恐惧和颤栗,那么,当我们要聆听如此伟大的言语,并且不是从远处站在那冒烟的山前,而是要登上天国本身时,我们就更应当展现出至高的智慧。我们不应只是清洗衣服,而是应当洁净灵魂的衣裳,并摆脱一切世俗的污秽。 你们将不会看见幽暗、烟雾或暴风,而是将看见那坐于祂不可言喻之荣耀宝座上的君王本身,祂身前侍立着天使和天使长,以及无数圣徒与数不尽的天上万军。 这就是上帝之城,其中容纳着「蒙首生的教会」、「义人的灵魂」、「天使的欢庆聚会」、「所洒的血」。藉着这血,万物得以联合,天国接纳了地上的,地上接纳了天上的,天使和圣徒们长久渴慕的和平终于来临。 在这城中,竖立着十字架这辉煌而荣耀的旗帜:那里有基督的掳物,我们本性的初熟果子,我们君王的产业。我们必将从《福音书》中精确地知晓这一切。 如果你以应有的平静跟随我们,我们将能够引导你穿梭于各处,并向你展示:那被钉于十字架的死亡躺在何处,那被悬挂的罪恶在何处,以及这场战争、这场战斗的众多奇妙纪念碑在何处。在那里,你也将看见那被捆绑的折磨者,身后跟着一群俘虏,以及那个可憎恶的邪魔往昔曾由此向四处发动侵袭的坚固堡垒;你将看见那强盗的藏身之处和洞穴,它们已被洗劫一空并被揭露,因为君王也曾降临那里。 不要感到疲倦,亲爱的!如果有人向你讲述一场普通的战争、战利品和胜利,你必会听得津津有味,甚至会因此不顾饮食。如果那样的叙述令你如此愉悦,那么我的讲述必会更加引人入胜。请想象一下,听闻上帝如何从天国和君王的宝座上起来,降至地上,乃至阴间,祂如何列阵参战,魔鬼如何与上帝争战——当然,不是与那未被遮蔽的上帝,而是与那隐藏在血肉之躯的遮盖下的上帝。 更令人惊奇的是,你将看见死亡如何被死亡所毁灭,咒诅如何被咒诅所废除,魔鬼的折磨权柄如何被它曾借以获得力量的同一事物所推翻。 因此,让我们振作起来,不要陷入沉睡!我已看见大门在我们面前敞开。让我们以完全的虔敬和战兢进入吧。我们此刻正要踏入那最深处的门槛。那么,这门槛究竟是什么呢?
(马太福音 1:1)耶稣基督的家谱:祂是大卫的子孙,是亚伯拉罕的后裔。
你说了什么?你曾应许要谈论上帝的独生圣子,却提到了大卫——一个在数千年后才存在的人,并将他称为父和始祖?请等等,不要试图一下子了解所有事情,而要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地去了解。你此刻仍站在门厅,就在门槛之处:为何要急于进入圣所呢?你尚未好好地审视外在的一切。我暂时还不告诉你那第一个——属天的降生;更确切地说,我甚至不谈论那第二个——属地的降生,因为即使是它,也是无法解释和言喻的。在我之前,先知以赛亚就已经向你论及此事了,当时他正在宣告吾主的受难和他对普世的伟大眷顾,当他被那景象所震慑——他(吾主)是谁,他成为了什么,以及他降到了何处时——他高声且清晰地呼喊道:「他(的)世代谁能述说?」(以赛亚书 53:8)
2.О, дивное земное рождение Господа нашего, которое, будучи полно сокровенной тайны, служит благодатным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ом того, что Непостижимый Бог благоволил уничижить Себя, став Сыном Давидовым, дабы сынов Адамовых возвысить до богосыновства.
2.哦,我们主的奇妙尘世降生,它充满了隐秘的奥秘,是蒙福的见证,证明那不可思议的上帝乐意虚己,成为大卫之子,以便将亚当的子孙提升至神子的地位。
那么,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并非那属天的降生,而是这属世的、地上的降生,它拥有成千上万的见证。即便对于它,我们也只谈论我们所领受的圣灵恩典所能达到的程度。即使是这个降生,也无法完全清晰地呈现,因为它同样充满奥秘。因此,当你听闻这降生之事时,不要以为你所听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反之,你当振奋心神,心生敬畏,因为你一听闻,便知晓上帝已降临于大地。它是如此奇妙和惊人,以至于天使们组成赞美之班,为整个世界献上荣耀,而众先知也早已对「上帝显现于地上,并与世人往来」(巴路克书 3:38)而惊叹不已。 的确,听闻那位不可言喻、无法阐释、莫可测度的、与父同等的上帝,竟经由童贞女的子宫降临,乐意由一位女子而生,并拥有大卫和亚伯拉罕为祖先,是极其奇妙之事。我为何只说大卫和亚伯拉罕呢?更令人惊异的是——祂还拥有我先前提到过的那些女子为祖先。听闻此事,你当振奋,不要怀疑有任何贬低之处;相反,你更当为此而惊叹:那位无始之父的圣子,那位真子,竟乐意被称为大卫之子,好使你成为上帝之子;乐意让一位仆人成为祂的祖先,好使你这位仆人,得以拥有主宰为父。 你看见了吗,福音自开端便蕴含着何等的佳音?如果你仍对你的「上帝之子」身份有所疑虑,那么当你听闻发生在祂身上的事时,你便会确信无疑。因为以人的思量而言,上帝成为人,比人成为上帝之子,要艰难得多。因此,当你听闻上帝之子是大卫之子、亚伯拉罕之子时,就不要再怀疑你这亚当之子,也会成为上帝之子了。如果祂不愿提升我们,祂就不会毫无意义、毫无目的地如此卑微自己。祂以肉身降生,好使你以圣灵重生;祂由女子而生,好使你不再是女人的儿子。 正因如此,祂的降生是双重的——一方面与我们相似,另一方面又超越我们。藉着由女子而生,祂与我们相似;然而,藉着不是由血气、不是由肉体的意愿或男人的情欲,而是由圣灵所生,祂预示着那超越我们的、祂将要藉着圣灵赐予我们的未来重生。 祂的一切其他作为也是如此。例如,祂的洗礼便是如此。在其中既有古老的成分,也有崭新的成分:先知的洗礼显明了古老的,而圣灵的降临则象征了崭新的。 正如一个人站在两个彼此相隔的人中间,向他们伸出双手并将他们连结起来一样,上帝之子也正是如此行,将旧约与新约、神性与人性、祂的与我们的连结了起来。 你看见上帝之城的辉煌了吗?你看见祂在入口处就以何等的光辉照耀你了吗?你看见祂立刻就以你的形像,如同在军营之中,向你展示了君王吗? 即便在这世上,君王也不会总是以其威严显现,他们常常会脱下紫袍和王冠,穿上普通士兵的服装。但地上的君王这样做,是为了不因暴露身份而引来敌人;而天上的君王则相反,祂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敌人因知晓祂的身份而逃避与祂的争战,也不使祂的子民惊慌失措,因为祂是渴望拯救,而非威吓。 正因如此,福音书作者立即就以相应的名字称呼祂为「耶稣」。「耶稣」这个名字并非希腊语;祂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耶稣」(Yeshua『),在希腊语中意为「救主」(Σωτηρ);祂被称为「救主」,是因为祂拯救了祂的百姓。
3.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что главное чудо Домо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спасения есть воплощение Бога, а родословие Иисуса Христа, Сына Давидова, подтверждает исполнение древних обетований.
3.圣典见证,救赎之道的首要奇迹是上帝的道成肉身,而耶稣基督、大卫之子的家谱,则证实了古老应许的实现。
你是否看到,这位福音传道者如何激励听众,他如何用普通的言语,向我们所有人揭示了那些超越一切期盼的事物?这两个名字在犹太人中都非常为人所知。由于将要发生的事件是奇妙的,因此名字本身也带有预示的象征,以便以这种方式预先消除一切对新事物的抱怨借口。因此,摩西的继承者,带领百姓进入应许之地的那位,被称为伊稣斯(耶稣)。你看到这象征了吗?再审视这真理。那位带领百姓进入了应许之地,而这位则带领我们进入了天堂和属天之福;那位是在摩西死后,而这位则是在律法止息之后;那位是作为领袖,而这位是作为君王。但是,为了让你在听到「伊稣斯」时,不会因名字的相似而被误导,福音传道者补充道:「伊稣斯基督,大卫之子」。那位伊稣斯并非大卫之子,而是出自另一个支派。然而,为什么马太将他的福音书称为「伊稣斯基督的家谱」,而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家谱,还有整个救赎的计划呢?这是因为基督的降生在整个救赎计划中是主要的,它是赐予我们所有恩惠的开端和根源。正如摩西称他的第一部著作为天地创世之书,尽管他在其中所记述的不仅是天和地,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事物,因此这位福音传道者也以所成就的主要事工(为了我们的救恩)来命名他的书。最令人惊叹、超越一切希望和期盼的,确实是上帝成为人;而当这事成就之后,所有后续的事物都变得可以理解,并且合乎自然了。
然则,福音传道者起初为何不说:「亚伯拉罕的儿子」,而后方说:「大卫的儿子」呢?这并非如某些人所想,是因他欲呈现上溯的家谱,——盖若如此,他便会像路加那样行了,但他却是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他为何先提及大卫呢?乃因大卫此人,因其事迹之显赫与时代之缘故,乃为众人所时常谈及,盖其去世远在亚伯拉罕之后。虽然上帝向他们二人都赐下了应许,然向亚伯拉罕所赐的应许,因其古老,故少有人谈论;而向大卫所赐的应许,因其新近与崭新,则为众人所屡屡复述。犹太人自己也说:「经上岂不是说,基督是从大卫的后裔,从大卫所住的伯利恒出来的吗」(约翰福音 7:42)?且无人称祂为亚伯拉罕的儿子,众人皆称祂为大卫的儿子,盖因如我所言,无论从生平的时代而言,抑或从王权的尊贵而言,大卫在众人记忆中皆更为深刻。此即为何在所有大卫之后的君王中,那些特别受人敬重的,不仅犹太人,连上帝自己,亦以大卫之名来称呼他们。是以,以西结及其他先知言,大卫将要来到他们中间并复活;他们所指的并非已故的大卫,而是那些效法其美德之人。故此,上帝向希西家言:「我为自己,又为我仆人大卫的缘故,必保护拯救这城」(列王纪下 19:34);祂亦曾向所罗门言,为著大卫的缘故,在所罗门在世之时,祂并未将国分裂(列王纪上 11:34)。此人之荣耀,在上帝与世人面前皆甚为伟大。此即福音传道者直接从最尊贵者开始家谱的原因,而后方转向更为古老的始祖——亚伯拉罕,至于再向上追溯家谱,他认为对于犹太人而言乃属多余。此二人激发了特别的敬仰:一位是先知与君王,另一位是列祖与先知。然而,你或问,如何能见基督乃出自大卫呢?若祂非由男子所生,仅由一位女子所生,而福音传道者处并无童贞女的家谱,则我们如何得知基督乃是大卫的后裔呢?此处有两个问题:为何不给予母亲的家谱,以及为何单单提及约瑟,盖其对基督之诞生丝毫无涉?表面上看来,后者似属多余,而前者则为所需。那么,我们应当首先解决何者呢?乃是关于童贞女源自大卫的问题。是以,我们如何得知她源自大卫呢?请听:上帝吩咐加百列前往「到一个童女那里,是已经许配大卫家的一个男子,名叫约瑟」(路加福音 1:27)。当你听闻童贞女乃出自大卫之家与大卫之邦时,你还想要比这更为清晰的证据吗?
4.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что Пресвятая Дева Мария была из рода Давидова, ибо праведный Иосиф, будучи сам из этого рода, по закону взял Её в супруги, а родословие Его приводится, дабы через мужа показать и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Девы, согласно обычаю, не допускавшему ведения родословия по женской линии.
4.《圣经》见证,至圣童贞玛利亚源自达味家族,因为义人若瑟本身即来自此家族,并依法娶她为妻;而他的家谱之所以被记载下来,是为了透过丈夫来显示童贞女的出身,这符合不允许追溯女性血脉家谱的习俗。
由此可知,约瑟亦是出自同一宗族,因律法命定人娶妻,只可取自本支派。而列祖雅各曾预言基督将出自犹大支派,他如此说道:「权杖必不离犹大,掌权的杖必不离他两脚之间,直等那和睦者来到,万民都必归顺他。」(创世记 49:10)你或许会说,这预言确实表明基督出自犹大支派;但这尚未显明祂亦出自大卫宗族。难道在犹大支派中,除了大卫宗族,就没有别的宗族了吗?不,还有许多其他宗族,人可以属于犹大支派,但未必出自大卫宗族。为免你提出此言,福音书作者已解除你的疑虑,言明基督乃出自大卫的家和本乡。 倘若你欲以他法确证此事,我们亦不难提供另一佐证。在犹太人中,不仅不容许娶别支派之女为妻,也不容许娶别宗族或宗系之女。因此,无论我们将「出自大卫的家和本乡」这句话加诸于童贞女身上,所言依然确凿无疑;若将其加诸于约瑟,则关于约瑟所言,亦必关乎童贞女。倘若约瑟出自大卫的家和本乡,他所娶的妻子必非出自异族,而是出自他自己所属的宗族。然而,你或会问,倘若他违背了律法呢?福音书作者已预先防范了此一诘难,他作证约瑟是义人,因此,知晓其德行,你便可确信他不会违背律法。他如此温良且远离情欲,即便因疑心所迫,也不愿使童贞女遭受惩罚,难道他会为着肉体的享乐而违背律法吗?他思虑超乎律法(因为私下休妻,乃是合乎思虑超乎律法之人的作为),难道他会做出任何违背律法之事,且是毫无任何缘由的吗? 是以,由此可见,童贞女确是出自大卫宗族。现下当论,为何福音书作者所记述的不是童贞女的家谱,而是约瑟的。那么,究竟是何缘由呢?在犹太人中,并无按女性血统追溯家谱的习俗;因此,为要遵守习俗,不致在开端即行违背,并同时向我们显明童贞女的出身,福音书作者便略去她的祖先,而呈现了约瑟的家谱。倘若他呈上童贞女的家谱,世人必视之为新奇之事;倘若他略去约瑟,我们便无从知晓童贞女的祖先。是以,为使我们知晓马利亚是何许人,来自何处,且不违背习俗,福音书作者便呈现了她的订婚者的家谱,并表明他出自大卫之家。一旦此点得以证明,那童贞女亦出自同一宗族之事,便也因此而得证,因这义人,如我上文所言,必不容许自己娶异族之女为妻。诚然,尚可指出另一更具奥秘性的缘由,以解释为何略去童贞女的祖先;但此刻并非揭示之时,因所言已多。 因此,在此结束对诸问题的研讨,我们暂且力求精确地牢记已向我们阐明之事,即:为何首先提及大卫,为何福音书作者称其书为「族谱之书」,为何增添了「耶稣基督」,基督的诞生在何处与我们的相似,又在何处不同,有何凭证可证明马利亚出自大卫,为何呈现约瑟的家谱而略去童贞女的祖先。倘若你们能谨记这一切,便会激发起我们更大的热忱继续解释;若你们疏忽并遗忘,我们解释余下部分的兴致亦将减退。盖因农夫若见土地毁坏了先前所播之种,便不愿再费心于种子。 是以,我恳请你们深思所言。勤于此类研习,将为灵魂带来莫大而救赎的益处。既专心于此类研习,我们便能取悦上帝,而我们的口舌,因以属灵的言谈来操练,便会洁净,远离苛责、秽语和咒骂。当我们以如此的言谈武装我们的舌头时,我们亦会令邪魔生畏;我们将更大程度地吸引上帝的恩典;我们的目光亦将更加洞察。上帝赐予我们眼睛、口舌和耳朵,乃是为使所有肢体皆能事奉祂,使我们言说祂所喜悦之事,使我们行祂所喜悦之事,使我们向祂献上不息的赞美之歌,使我们献上感恩,并以此洁净我们的良知。正如身体享受洁净的空气会更健康,灵魂亦是如此,借着以这类研习为滋养,它会变得更加智慧。
5.Погружение душевного ока в суетные житейские попечения уподобляется дыму, омрачающему зрение, тогда как духовные учения очищают его и делают проницательным, что требует благодати Духа для преодоления этой мирской тяжести.
5.将心灵的眼睛沉浸在虚妄的世俗忧虑之中,如同那遮蔽视线的烟雾;而灵性的教导则能洁净并使其目光锐利,这需要圣灵的恩典来克服这世间的重负。
你可曾留心到,即使是肉眼,若是常在烟雾之中,便会不住地流泪;而若在清新的空气中、在草地上、在泉水边和花园里,它们便会变得更加健康,也更加敏锐。对属灵的眼睛而言,亦是如此。如果它以属灵教诲的草场为食粮,便会变得洁净、明亮且富有洞察力;而如果它沉浸于世俗忧虑的烟雾之中,便会在今生和来世持续流淌和倾洒泪水。确实,人的作为如同烟雾一般。正因如此,有人曾说:「我的日子如烟云消灭」(诗篇 101:4)。但先知以这些话语,不过是想要表达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而我却认为,不应仅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它们,也应将其视为对生命纷扰的指引。确实,没有什么比世俗烦恼的拥挤和欲望的蜂群,更能压迫和扰乱心灵之眼的了;这些便是 aforementioned 烟雾的木柴。正如普通的火焰,若是吞噬了潮湿和浸透的物质,便会燃起浓烟;同样地,强烈的、炽热的激情,若是占据了疲惫和软弱的灵魂,也会产生巨大的烟雾。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圣灵的甘露和祂轻柔的微风,来熄灭这火焰,驱散这烟雾,并为我们的理智插上翅膀。被如此邪恶重负之人,断然不可能、绝不可能飞升至天堂。不;我们必须好好束紧腰带,才能完成这段旅程,更准确地说——即使如此,若不带上圣灵的翅膀,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我们需要轻盈的心智和圣灵的恩典,才能攀登这高处,而我们却一无所有;反之,如果我们拖曳着与之相反的东西和撒但的重负,那么当如此重负将我们向下牵引时,我们如何能够飞升呢?如果有人愿意用精确的秤来衡量我们的话语,那么在一千他连得的世俗谈话中,他几乎难以找到一百第纳里的属灵话语,更准确地说——甚至找不到十个俄波尔。难道这不令人羞愧,不荒谬至极吗?我们拥有仆人,通常将他们用于必要的事务,而拥有舌头——我们自己的肢体——却甚至没有像对待仆人那样对待它,而是将其用于无益和徒劳的事务。如果仅仅是徒劳之事!然而,我们却将其用于相反的、有害的用途,这对我们毫无益处。如果我们所说的话对我们有益,那么我们的言语当然也会令上帝喜悦。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所说的却尽是魔鬼所鼓动的话语:有时是嘲讽,有时是机智的俏皮话;有时是咒骂和冒犯,有时是起誓、撒谎和违背誓言;有时是出于恼怒而不愿多说一词,有时则是比老妇人更甚的空谈和唠叨,谈论着与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情。在你们这些在场的人当中,请告诉我,如果问起来,有谁能诵读哪怕是一篇圣咏,或是圣经中的任何一段经文?一个都没有!而且,令人惊奇的不仅是这一点,还有你们在属灵的事情上如此懒惰,但在撒旦的事情上却比火还快。如果有人想要问你们关于魔鬼的歌曲、关于淫荡和肉欲的曲调,他会发现许多人都对此了如指掌,并且会十分乐意地唱出来。而如果有人为此指责你们,你们又以何为自己开脱呢?他们说:「我不是修士,我上有妻儿老小,要为家操劳。」而正是这种想法造成了所有的危害,你们以为诵读神圣的经文只适合修士们,而实际上,你们比他们更需要它。生活在尘世、每日遭受新创伤的人,尤其需要医治。因此,认为诵读圣经是多余的,比不读圣经要糟糕得多。这种念头是撒旦的鼓动。
6.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есть величайшая пища, украшение и ограждение души, пренебрежение коим является духовным голодом и умыслом лукавого.
6.神圣经文是灵魂最丰盛的食粮、最华美的妆饰、最坚固的屏障;若轻忽她,便是在灵性上陷于饥荒,中了那恶者的诡计。
你们岂不听见保罗所说,这一切的记述乃是「写在经上,正是为教训我们」的吗(哥林多前书 10:11)?你这不敢以未曾洁净之手去触碰福音的人,难道不认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至关紧要吗?这正是为何一切都颠倒错乱了。如果你渴望知晓圣经的益处何等巨大,那就观察你自己:当你聆听诗篇时,你身上发生了什么;当你聆听撒旦的歌曲时,你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你在教会中度过时光时,持有何种心绪;你坐在剧院里时,又持有何种心绪。那时你便能看出这两种心境之间的区别,即便灵魂是同一个。这正是保罗所言:「滥交2是败坏善行」(哥林多前书 15:33)。这正是为何我们持续需要属灵的赞美诗。我们的卓越之处,正是在于此,胜过无言的走兽,尽管在其他方面我们远逊于它们。这是灵魂的食粮,是灵魂的装饰,是灵魂的屏障;反之,不听闻圣经,对于灵魂而言,则是饥饿与毁灭。主说,我必使他们遭受的,「非饥饿,非干渴,乃是听上主言语的饥渴」(阿摩司书 8:11)。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呢?你竟亲自招惹那恶,就是上帝以惩罚相威胁的恶,使你的灵魂受尽可怕的饥饿,使它成为世上最软弱之物?言语通常既能败坏灵魂,也能治愈灵魂;言语既能激起灵魂的愤怒,又能平息灵魂的愤怒;淫秽的言语能燃起情欲,合宜的言语则能导向贞洁。若是言语总体而言具有如此力量,那么,请告诉我,你又为何轻忽圣经呢?若简朴的劝勉都具有如此巨大的效力,那么,伴随着圣灵工作的劝勉,其效力岂不更大?从神圣圣经中所发出的言语,比火焰更强烈地软化刚硬的灵魂,使之能够行一切美善之事。保罗正是借此方法,当他得知哥林多人变得骄傲自大时,谦卑了他们,使他们变得更为谨慎。他们所夸耀的,本应被视为羞耻和耻辱。但请听,当他们收到书信后,他们身上发生了何等改变。这位教师亲自为此作证,他对他们说:「看哪,你们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从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何等的辩明、何等的愤慨[对罪魁]、何等的敬畏、何等的切慕、何等的[惩]罚!」(哥林多后书 7:11)。借由这方法,我们可以管理奴仆、孩子、妻子和朋友;我们甚至能使仇敌变为朋友。借由这条道路,伟大的圣徒、上帝的朋友们,达到了完全的境界。大卫在犯罪之后,一听到这言语,立刻展现出最美好的悔改典范(撒母耳记下 12:13);使徒们在言语的帮助下,成为了后来的他们,并藉着言语使整个世界归化。但你会说,若有人听了,却不实行所听见的,又有何益处呢?仅仅聆听也有不小的益处。至少,这人会认识自己,会忧伤,或许有一天也会达到实行所听见之事的境地。然而,那甚至不知自己正在犯罪的人,又如何能停止犯罪呢?他如何能认识自己呢?因此,我们不要轻忽聆听圣经。这是魔鬼的诡计,不让我们看见宝藏,以免我们富足。他惧怕我们的聆听会转变为行动;因此,他便灌输我们,仅仅聆听毫无意义。故此,我们既知晓他这狡猾的诡计,就当四面设防,以神之道的兵器护卫自己,不仅使自己不致被掳,更要将那魔鬼的头颅击碎,如此得胜,带着胜利的标记,借由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慈,得享未来的福乐。愿荣耀和权能归于祂,直到永世。阿门。
Беседа 3(Мф. 1:1.) Родословие Иисуса Христа, Сына Давидова, Сына Авраамова
第 3 讲(马太福音 1:1)耶稣基督的家谱,祂是大卫的后裔,亚伯拉罕的后裔。
给出约瑟而非马利亚的族谱的另一个原因。——为何福音书作者没有提及以扫。——提及道德败坏的祖先,是为了更深地颂扬道成肉身的那一位,教导我们若自己品德高尚,便不必以祖先的恶行为耻;此举也挫败了犹太人因源于亚伯拉罕而生的傲慢,并显明了基督降世的必要性。——法勒斯和撒拉预示了犹太民族和基督的教会。——喇合和路得也预示了后者。——人不应夸耀先祖,也不应夸耀自身的功德。——与一个人的罪恶相比,他个人的美德是何其微小。——遗忘善行,乃是保存善行最稳妥的方式。——承认罪过,是取悦和感谢上帝的最好方法。——谦卑是万般智慧的开端,也是一切福惠之母。——大卫可作为谦逊的典范。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родословие Иосифа было представлено евангелистом ради сокровенной мудрости Промысла, устроившего сокрытие тайны рождения от Девы до надлежащего времени.
1.神圣文本恭敬地阐释道,福音书作者之所以呈现约瑟的家谱,是为了那由神圣旨意所安排的深奥智慧,此智慧将童贞女诞子的奥秘隐藏起来,直到适宜的时机。
这已是第三篇讲论,而我们尚未结束序言。是以,我说这些思索,就其性质而言,极为深刻,并非无益之言。那么,让我们今日努力将余下的部分说完。我们现在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关于为何这位福音书作者要呈现约瑟的家谱,而他丝毫未曾参与基督的降生。我们已指出一个原因;现在必须揭示另一个原因,此原因比前一个更为奥秘与隐藏。这是什么原因呢?福音书作者不愿在基督降生之初,就让犹太人知道基督是由童贞女所生。但若我所说的令你感到惊惧,请不要不安;我在此所言,并非我的私见,而是出自于我们的教父们,那些奇妙而著名的圣贤之言。如果主最初也隐藏了许多事,自称人子;如果祂也并非在所有场合都向我们清楚启示祂与父同等,那么,祂暂时隐藏祂由童贞女降生的事,从而安排一些奇妙而伟大的事,又有何值得惊讶呢?你或许会问,这其中有何奇妙之处?就是童贞女得以保全,并免于恶意的猜疑。否则,如果此事从一开始就让犹太人知晓,他们必会恶意曲解这些话语,用石头将童贞女打死,并判她为淫妇。即使在旧约中常见的类似情况下,他们也表现出他们的无耻(例如,当基督驱逐恶魔时,他们称祂为被鬼附的;当祂在安息日治愈病人时,他们认为祂是与上帝为敌的,尽管安息日之前已被多次违犯),那么,如果他们听闻此事,他们会说出什么话呢?过去从未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也为他们提供了便利。如果祂行了无数神迹之后,他们仍称耶稣为约瑟的儿子,那么,在神迹出现之前,他们又怎会相信祂是从童贞女所生呢?这就是为何记载了约瑟的家谱,以及童贞女与他订婚的原因。甚至连约瑟这位正直而奇妙的人,为了相信这件事,都需要许多证据——天使的显现、梦中的异象、先知的见证——那么,犹太人这个粗俗败坏、对基督充满敌意的民族,又怎会接受这个想法呢?毫无疑问,这样非凡而崭新的事件会极大地激怒他们,因为他们从未听闻他们的祖先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个一旦相信耶稣是上帝之子的人,就不会再怀疑这件事。但一个认为祂是骗子、是与上帝为敌的人,又怎会不因此而更加感到困惑,并产生我所说的猜疑呢?这就是为何使徒们不是从一开始就谈论由童贞女降生的事。相反地,他们经常且大量地谈论基督的复活,因为复活的例子过去也有,尽管方式不同;而他们很少谈论祂由童贞女降生的事。甚至祂的母亲自己也不敢宣扬此事。看看童贞女对基督自己说了什么:「看哪,你父亲和我都忧忧地来找你」(路加福音 2:48)!如果他们认为祂是从童贞女所生,他们就不会再承认祂是大卫的后裔;从而会产生许多其他的祸患。因此,天使们只向马利亚和约瑟宣告了这件事;而当他们向牧羊人传报降生喜讯时,就没有再增添这部分。但是,这位福音书作者,既然提到了亚伯拉罕,说他生了以撒,以撒生了雅各,为何却没有提到雅各的兄弟,而在雅各之后,却提到了犹大和他的弟兄们呢?
2.Слава Христова являет Себя через смирение, ибо Он, не гнушаясь низостью предков, пришел дабы уничтожить наш позор и научить нас искать добродетель, а не превозноситься родом.
2.基督的荣光借由谦卑彰显自身,因为祂不嫌弃祖辈的卑微,降世为人,为要消除我们的羞辱,并教导我们寻求德行,而非因出身而自傲。
有些人将此归因于以扫的恶行,对于其他一些先祖亦作此论。但我不会这般说:倘若果真如此,那为何福音书的作者稍后又提及那些有瑕疵的妇人呢?显而易见,在此处,耶稣基督的荣耀乃是通过对立面彰显出来的,并非通过祂先祖的伟大,而是通过他们的卑微与低贱。对于崇高者而言,若他能将自己降至极点,这便是至高的荣耀。 那么,福音书的作者为何没有提及以扫和其他人呢?乃是因为萨拉森人、以实玛利人、阿拉伯人以及所有源自那些先祖的人,与以色列民族并无任何共同之处。因此,他便对他们保持沉默,而直接转向耶稣和犹太民族的先祖,说:「雅各生了犹大和他的弟兄们。」在此,犹大支派已被指明。「犹大从他玛氏生了法勒斯和谢拉。」
你这受神默示之人,所为何事?为何向我等提及这悖逆乱伦之史?他答曰:「此事有何不可?若吾等细数寻常人之谱系,此事或当隐去。然于道成肉身之神之宗谱中,不仅不应隐没,更当高声宣告,以彰显其鸿猷与威能。祂降世非为规避我等之耻辱,乃为将之消弭。正如吾等惊异于基督之受难,而非仅其死亡(此虽为羞辱,然越是羞辱,越显其仁慈),吾等亦可论其降生:基督之可敬,不仅在于祂取了肉身,化为人子,更在于祂使有瑕之人得列其亲族,丝毫不以我等之劣行而羞耻。故从降生之始,祂便昭示不嫌弃我等之任何事物,亦教导吾等莫因祖先之恶行而羞赧,但求一事,即是美德。良善之人,纵使其祖为异邦,纵其生母为娼妓或任何罪人,亦不能受其丝毫损害。若连那改过自新之淫者,其往昔之生活亦不使之蒙羞,则一良善之人,纵其源于娼妇或淫妇,亦丝毫不会因其父母之劣行而蒙受耻辱。然而,基督如此行事,非仅为教导吾等,亦为平息犹太人之骄傲。盖因彼辈疏忽灵魂之美德,事事皆以亚伯拉罕自诩,妄图以先祖之美德称义,故主从一开始便昭示,当以自身功绩自夸,而非以血统。此外,祂亦欲表明,万民,乃至列祖,皆有罪过。故彼族之名所源之宗祖,亦被揭示为罪孽不小之人:他玛揭其行淫之罪。大卫亦由淫妇而生所罗门。若此等伟人尚不能全守律法,则次于他们之人更不必言。若未能全守,则人人皆已犯罪,故基督之降临实属必要。福音书作者提及十二位列祖,意在贬抑那些以显赫祖先自傲之犹太人。盖因许多列祖皆由婢女所生,然生母之别并未造成所生者之差异。彼等皆为列祖,亦为诸支派之始祖。此即教会之优越之处;此即吾等高贵之别,早在旧约中已有预示。无论你为奴隶抑或自由之身,此皆于你无益亦无害;所需者唯有一,即意志与心灵之意向。
3.Сие священное повествование о рождении Фареса и Зары являет глубокое прообразование о двух народах: Церкви и Израиле, где чудесным порядком Господь предначертал образы будущего Домо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3.这段关于法勒斯和撒拉诞生的神圣叙事,深刻地预示了两个民族:教会与以色列。在这奇妙的秩序中,主预先描绘了未来救赎计画的景象。
除了所说的这些,还有另一个缘由,福音书作者提到了犹大乱伦的故事。把撒拉附在法勒斯之后并非没有目的。显然,在法勒斯之后再提到撒拉,似乎是多余和不必要的,因为基督的家谱要从法勒斯那里往下追溯。那么,为何要提及呢?当她玛临盆、开始阵痛时,撒拉首先伸出手来。接生婆看到这情景,为了标记头生子,就用一条红线系在他的手上。当手被系住之后,这个婴儿又把手缩回去了,于是法勒斯出生了,然后才是撒拉。接生婆看到这景象,就说:「你为何替自己冲破了一个缺口呢?」3(创世记 38:29) 你可注意到这奥秘的预表?这些事写给我们并非没有原因——因为不值得仅仅为了叙述接生婆曾说过的话,或讲述第二个出生的婴儿却先伸出了手。那么,这个预表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婴儿的名字解答了这个问题:法勒斯意为「分裂」和「破裂」。其次,事件本身:伸出来、被系住的手又缩回去,这并非按照自然的规律。当一个婴儿伸出手时,另一个出生,这或许是自然的;但把手缩回去,给另一个让路,这就不符合生育的法则了。不,这里有上帝的恩典临在,安排了婴儿的出生,并藉着他们预示了未来事件的某种景象。具体是什么呢?那些仔细探究这事件的人说,这些婴儿预表着两个民族。接着,为了让你知道第二个民族的存在先于第一个民族的出现,婴儿并未完全显现,只是伸出了手,但又把它缩了回去。只有在他哥哥完全来到世上之后,他才完整地出现。这正是发生在两个民族身上的事。起初,在亚伯拉罕时代,教会生活显现了,然后,当它隐藏起来时,犹太民族带着律法下的生活出现了,在这之后,一个全新的民族带着他们自己的律法完整地显现了。正因如此,接生婆才说:「你为何替自己冲破了一个缺口呢?」 临到的律法切断了生命的自由。而圣经通常将律法称为「藩篱」。例如,先知大卫说:「你拆毁了她一切的篱笆,以致路上过往的人都摘取她的果子。」(诗篇 79:13) 以赛亚说:「四周围上了篱笆。」(以赛亚书 5:2) 保罗说:「又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以弗所书 2:14)
4.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являет, что Господь, пришедший как Врач грешников и Сочетавший Церковь из язычников,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к смирению и упованию на собственные заслуги пред Богом, а не на гордость предками или самохвальство.
4.此神圣文本启示,作为罪人医者的主已然降临,并从外邦人中结合了教会,祂召唤我们谦卑,并信靠自身在上帝面前的功德,而非倚仗祖辈的骄傲或自夸。(路加福音 1:16)
另一些人则坚称,这句话:「你如何为自己冲破了阻碍?」所说的是新的民族,因为他们的出现废止了律法。你可曾看到,传福音者提到犹大全部历史,并非因为那些细微和不重要的原因?提及路得和喇合,也是同样的道理,其中一个是外邦人,另一个是娼妓,亦即是说,为了教导你:救主降临是要消除我们一切的罪,祂是作为医生而来,而非作为审判者。正如那些人娶了娼妓为妻,上帝也同样将淫乱的本性与自己结合。先知们古时曾将此应用于犹太会堂;但她却对她的配偶显得忘恩负义。相反地,教会一旦从父辈的恶习中被解放出来,便留在了新郎的怀抱中。 你再看一看,路得的遭遇与我们的经历有何相似之处。她是个异乡人,被逼到了极端的贫困之中——然而,见到她的波阿斯,并未轻视她的贫穷,也没有厌弃她低微的出身。同样地,基督接纳了外邦且极为贫困的教会,使她得以分享伟大的福祉。正如路得若不先离开她的父亲,不轻视她的家、她的氏族、她的故土和她的亲属,她绝不会进入这样的婚姻;同样地,教会,当她抛弃了父辈的习俗时,便变得蒙新郎所爱。先知对著教会说的,也正是这个:「忘记你的民和你父的家。王就羡慕你的美貌」(诗篇 44:11-12)。路得正是这样做的,因此成了君王的母亲,教会也是如此,因为大卫出自她。 因此,传福音者编纂了家谱,并将这些女性置于其中,是为了藉著这些榜样使犹太人感到羞愧,并教导他们不要骄傲自大。路得是这位伟大君王的祖先,而大卫对此并不感到羞耻。
借由先祖的德行或恶行,一个人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变得尊贵或卑贱、声名显赫或默默无闻。相反地,我必须说——即便我的话语听起来有些奇特——那生于非良善父母、却成就良善之人,才是更为著名的。因此,愿无人因其先祖而骄傲;但当人默想主之祖先时,愿他放下一切虚荣,夸耀自己的功劳,而更好的是,连这些功劳也不夸耀。法利赛人因自夸而比税吏更差。如果你想展现伟大的德行,切莫心存高傲,如此你将展现更大的德行;莫以为你已完成某事,便是一切都已成就。如果我们身为罪人,却将自己视为本来之样(如税吏所发生之事),那时我们便成为义人,那么,当我们身为义人,却将自己视为罪人时,岂不更是如此?如果谦卑能使罪人成为义人,即便这并非谦卑,而仅是真诚的认知;而如果真诚的认知在罪人中拥有如此力量,那么——请看,谦卑在义人中将成就何等大事?因此,莫要毁坏你的劳苦,莫使你的汗水白流,莫使你奔跑了数千步程,却失去一切赏赐。主比你更清楚你的功劳。如果你施予一杯凉水——祂也不会轻视这点。如果你奉献一个奥波尔(Obol,古希腊小钱),如果你仅是发出一声叹息——祂将以极大的慈爱接纳一切,并记念,且为此定下丰厚的赏赐。那么,你为何审视自己的德行,并不断地向我们炫耀呢?难道你不知道,如果你自我夸耀,便不会再得上帝的称赞?同样地,如果你贬低自己,祂必将在众人面前不断地荣耀你?祂不愿减少你劳苦的赏赐。我说减少是什么意思?祂尽一切作为与安排,只为让你因微小之事而得冠冕,并寻求一切借口,只为让你免于地狱的刑罚。
5.Наивысшая добродетель и безопаснейшее хранилище всех благ — это смиренномудрие, побуждающее нас забывать о добрых делах и исповедовать свою греховность, дабы быть благопотребными пред Господом.
5.至高的美德和最稳妥的万福宝库,乃是谦卑的心,它促使我们忘却善行,并承认自身的罪孽,好使我们在主面前蒙受悦纳。
因此,即便你只在白日的第十一个时辰才开始辛劳,主也会赐予你完全的奖赏。「祂会说,『虽然并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拯救你,但我如此行是为了我自己,以免我的名受玷污。』」(参阅:以色列家啊,我行这事并非为你们,乃是为我的圣名。主上主说,我行这事并非为你们,是为我的圣名,这是你们当知道的。——以西结书 36:22,32)。只要你叹息一声,只要你落下一滴眼泪,祂自己会立刻将这一切化为你得救的契机。 所以,我们不应自高自大,而应自称为无用之人,如此方能成为有益之人。若你自诩值得赞美,即便你确实值得赞美,你也是无用的;反之,若你自称为无用之人,即便你不值得赞美,你也会变得有益。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忘记自己的善行。但你或许会说:我们清楚知道的事情,又如何能够不知道呢?你在说什么?你不断地冒犯主,沉溺于安逸和享乐之中,却因将一切付诸遗忘而不知晓自己的罪过;然而,你却无法忘记自己的善行吗?尽管恐惧的力量更为强大,但在我们身上却恰恰相反:我们每日冒犯上帝,却对此不以为意;而如果我们施舍给穷人哪怕一文钱,我们却会常常挂在嘴边。这真是极度的愚昧,对于积德者而言是最大的亏损。 忘记自己的善行,才是最安全的保管方式。正如衣物和黄金,若我们在市集上展示,会引来许多心怀不轨之人;而若我们将它们收藏并隐藏在家中,则能得到完全的保护。同样,如果我们常常将自己的善行记在心中,我们便会激怒主,武装仇敌,并引诱他前来掠夺;而如果除了那位理当知晓的以外,没有人知道这些善行,它们就会安然无恙。因此,不要常常夸耀自己的善行,以免有人将它们夺去;以免你遭遇那法利赛人同样的下场,他将善行挂在舌尖,结果被魔鬼盗窃了。 虽然他怀着感恩之心忆起这些善行,并将一切归于上帝,但这仍未拯救他。因为,一位感谢上帝的人,不宜诋毁他人,不宜显示自己比大多数人优越,也不宜在罪人面前自高自大。如果你感谢上帝,那么以此为足;不要向人提起,也不要论断邻人,因为这已非感恩之举。 你想知道该如何表达感谢吗?请听三位少年所言:「我们犯了罪,行了悖逆」(但以理书 3:29);「因为你在一切所行的事上都是公义的」(但以理书 3:27);「凡你所降在我们身上的一切……都是按着真理的审判而行」(但以理书 3:31)。承认自己的过犯,就是感谢上帝;承认自己罪孽的人,以此表明自己犯了无数的罪,只是没有得到应得的惩罚。这样的人,才是最感谢上帝的。 因此,我们要警惕为自己的善行而自夸,因为这会使我们在人面前可憎,在上帝面前可厌。所以,我们做的善事越多,就越要少谈论自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上帝和人那里获得最大的荣耀;更确切地说,在上帝那里,我们不仅能获得荣耀,还能获得奖赏和丰厚的回报。 因此,不要要求奖赏,为的是能获得奖赏;要承认你是靠恩典得救的,这样上帝不仅会因你的善行,也会因你的这份谦逊(或作:感恩的认知)而承认自己欠了你的债。当我们行善时,祂仅因我们的行为而成为我们的债主;而当我们根本不认为自己做了任何善事时,祂却因我们这样的心志而欠下我们更大的债——以至于我们这样的心志等同于最高的德行,而没有它,即使是行为本身也失去了价值。正如我们对待仆人时,若他们殷勤地为我们服务,却仍认为自己没有做什么重要的事情,我们便会格外地施恩于他们。
因此,如果你也渴望你的善行是伟大的,那么就不要看重它们为伟大,如此它们便将是伟大的。正如那百夫长所说:「主啊,我不敢当你到我的舍下来」(马太福音 8:8),并借此变得配得,且比所有犹太人都赢得了更多的赞叹。正如保罗所说:「我原是不配称为使徒的」(哥林多前书 15:9),并借此成了众人中的首位。正如约翰所说:「我就是给他解鞋带,也是不配的」(路加福音 3:16),并因此成为新郎的朋友,而那只他认为不配触碰鞋子的手,基督却按在了自己的头上。正如彼得所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路加福音 5:8),并因此成为教会的根基。诚然,没有什么比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最大的罪人更令上帝喜悦了。这是所有智慧的开端:一个谦卑而痛悔的人,绝不会自夸,也不会发怒,更不会嫉妒邻人,总之,他心中将不会滋生任何一种情欲。一只折断的手,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将其抬起;若我们以同样的方式破碎我们的灵魂,即使有一千种情欲,因著骄傲而将它高举,它也不会丝毫抬升。如果一个为世俗之事哭泣的人,都能驱除所有的心灵疾病;那么一个为自己的罪而哀哭的人,将会更加充满智慧。你说,谁能如此破碎自己的心呢?请听大卫,他尤其因此而受人称赞,请看他灵魂的破碎。当他已经完成了许多功绩,面临失去国土、家园和性命的危险时,在不幸的时刻,他看到一个卑贱、受人鄙视的士兵在嘲弄和辱骂他的困境,他不仅自己没有以辱骂回敬,反而禁止那想杀死他的将军,说:「由他咒骂吧!因为这是上主吩咐他的」(撒母耳记下 16:11)。另一次,当祭司们请求允许将约柜跟随他抬去时,他没有同意,而是说了什么呢?「你将上帝的约柜抬回城去。我若在上主眼前蒙恩,祂必使我回来,让我看见约柜和祂的居所。倘若祂对我说:『我不喜悦你』,看哪,我在这里,愿祂照祂看为好的待我」(撒母耳记下 15:25-26)。而他对待扫罗的行为,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这展现了何等的智慧高度?这样的行为超越了旧约律法,并接近了使徒的诫命。因此,他怀著爱心接受了来自上主的一切,不去探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而只是单单努力,要时刻顺服并遵从祂所赐予的法则。在完成了如此伟大的功绩之后,他看见属于自己的王国掌握在一个暴君、弑父者、弑兄者、压迫者、疯狂者的手中,他不仅没有因此而感到困惑,反而说:如果上帝喜悦如此,让我受迫害、流离失所、逃亡,而我的仇敌却得尊荣,那么我怀著爱心接受这一切,并为这无数的苦难而感恩。他不像许多无耻和鲁莽的人,他们连他最小一部分的功绩都没有完成,却一见别人处于顺遂之中,而自己略有小小的忧伤,便以无数的亵渎毁灭了自己的灵魂。大卫并非如此,他在一切事上都展现了温和。因此,上帝说:「我寻得我的仆人大卫,用我的圣膏油膏了他」(诗篇 89:20)。让我们也努力拥有这样的灵魂,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以温和来承受,并在此地,在获得天国之前,收获谦卑的果实。「你们当学我的样式,因为我心里柔和谦卑,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马太福音 11:29)。因此,为了使我们在此处和彼处都能享受安息,让我们以一切的努力,在我们的灵魂中栽种万善之母,即谦卑。藉著这种美德的帮助,我们就能平静地渡过今生之海,抵达宁静的港湾,这都是藉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慈爱,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4(Мф. 1:17.) Итак, всех родов от Авраама до Давида четырнадцать родов; и от Давида до переселения в Вавилон четырнадцать родов; и от переселения в Вавилон до Христа четырнадцать родов.
第 4 讲(马太福音 1:17)如此,从亚伯拉罕到大卫,共有十四代;从大卫到迁徙至巴比伦,共有十四代;从迁徙至巴比伦到基督,共有十四代。
家谱为何分为三部分?—家谱为何在《马可福音》中被省略,而在《路加福音》中却有记载?—马太为何要数算直到基督的世代数目?—为何受孕没有发生在订婚之前?—诞生的不可思议。—基督确实由童贞女所生,并拥有与我们相同的血肉之躯。—约瑟的德行与智慧。—天使为何不像对童贞女那样,一开始就向他宣告受孕之事?—天使如何向他担保,确是借由圣灵所怀的胎?—基督所带来的罪得赦免之恩赐的伟大,应当激励信徒活出配得上这恩赐的生活。—信徒应当借由其良善的生活来区别于非信徒,—同样也借由其一切外在的举止。—透过研习圣徒的生活,我们可以如同照镜子一般,看见灵魂的丑陋。—一个任凭自己情欲发泄的人,比野兽更糟。—追求外在荣耀的人,是在自取其辱。—真正的荣耀来自于虔敬。—三个少年的榜样教导我们,要将贫困置于财富的诱惑之上。—劝勉人们施舍。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являе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е рассмотрение причин различий в евангельских родословиях и изложениях, объясняя их Промыслом Божиим, потребностью читателей и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ами написания.
1.这本神圣的文本展现了对福音书中家谱和叙事差异原因的虔诚思索,解释这些差异乃是出于神的眷顾、读者的需求以及写作时的具体环境。
这位传道者将全部族谱分为三个部分,借此表明犹太人并未因政权的更迭而变得更好;无论是在贵族统治时期、君王统治时期,还是寡头统治时期,他们都沉溺于同样的恶行:在士师、祭司和君王的治理之下,他们在德行上毫无长进。然而,这位传道者为何在族谱的第二部分省略了三位君王,而在最后一部分列出十二代之后,却说共有十四代呢?第一个问题,我留待您自行探究,不认为有必要为您解答一切,以免您变得懒惰;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来说明一下。在我看来,他是将被掳时期和耶稣基督本人也算入代数之中,始终将祂与我们联结在一起。他恰当地提到了被掳之事,表明犹太人即使在被掳期间也未变得更明智,因此,从一切情况来看,基督降临的必要性显而易见。但有人会问:为何马可不这样做,不叙述耶稣的族谱,而是一切从简呢?我认为,马太是众人中首先撰写福音书的,因此他详尽地叙述了族谱,并著重于重要的细节;而马可是在他之后撰写的,因此他保持了简洁,因为他所叙述的内容已经被传讲过并为人所知。那么,路加为何也叙述族谱,而且更为详尽呢?这是因为他考虑到马太的福音书,希望提供比马太更多的资讯。此外,他们每个人都在效仿自己的老师:一位效仿保罗,他如河流般滔滔不绝;另一位效仿彼得,他喜爱简洁。那么,马太为何不像先知那样在福音书的开篇说:「我所见的异象」(以西结书 11:24),或者:「上主的话临到我」(以西结书 37:15,38:1)呢?因为他是写给心存善念、并且对他极为专注的人们。所发生的神迹奇事向他们证实了所写的内容,而读者们也充满了信心。在先知时代,并没有那么多的神迹奇事来证实他们的传讲,相反地,出现了许多假先知,犹太民族更乐意听从他们,因此他们才需要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他们的预言。如果偶尔出现神迹,那也是为了外邦人,好让更多人归向犹太教,并显明上帝的大能,因为那些征服犹太人的仇敌以为他们是藉著自己神祇的力量取胜的。在埃及就是如此,当时有大批民众跟随犹太人出来;后来在巴比伦,也有火窑中的神迹和梦境。然而,当犹太人独自在旷野时,也有神迹发生,就像在我们这里一样;当我们走出迷途时,我们这里也显现了许多的神迹。但后来,当虔诚遍地播种之后,神迹就停止了。如果犹太人之后还有神迹,那也是数量不多且偶尔发生的,例如太阳停住,以及另一次太阳倒退。同样地,在我们这里也可以看到:在我们这个时代,对抗朱利安(Julian)——他超越了所有人的不敬虔——也发生了许多奇事。当犹太人试图重建耶路撒冷圣殿时,有火从地基下冒出来,阻碍了工程;当朱利安愚昧地亵渎圣器时,掌管库房的官员,与朱利安同名,也是他的叔叔,第一个死亡——被虫子蛀食而死,另一个人则裂成了两半。当时还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神迹,就是当他们在那里献祭时,水源枯竭;以及在朱利安统治时期,各城市遭受了饥荒。
2.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являет Промысл Божий, ибо в родословии Христа указана полнота времен и явлено чудо Его рождения от Духа Святаго.
2.圣经彰显了神的救赎计划,因为基督的家谱中指明了时机的圆满,并显明了祂由圣灵所生之奇迹。
上帝通常在邪恶滋长之时显现神迹。当祂看到祂的仆人受人欺压,而敌人毫无节制地以折磨他们为乐时,祂便会展示祂自己的主权。祂对待波斯的犹太人就是如此。 因此,从所说的可知,这位传福音者将基督的祖先分为三部分并非毫无缘由,亦非偶然。请留意他从何人开始,又以何人结束。他始于亚伯拉罕,将家谱一直追溯到大卫;然后从大卫到巴比伦之迁徙,再从后者直到基督自己。正如他在整个家谱的开始处,将大卫和亚伯拉罕并列,他在家谱的末尾也同样提到了他们二人,因为正如我先前所言,应许是赐予他们的。 为何只提及迁往巴比伦,而未提及迁往埃及呢?因为犹太人已经不再畏惧埃及人,而仍旧对巴比伦人感到恐惧;并且前者发生已久,而后者不久前才发生;此外,他们被带往埃及并非因为罪孽,而是因为他们的不法之事才被带往巴比伦。 如果有人希望深入探究这些名字的含义,他也会发现许多值得沉思的主题,许多有助于阐明新约的内容;例如亚伯拉罕、雅各、所罗门和所罗巴伯的名字,因为授予他们这些名字并非没有意图。 但为了不让篇幅过长而使你们感到厌倦,我们对此暂且不提,转而关注必要之事。因此,当这位传福音者列举了所有的祖先,并以约瑟夫结束时,他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又加上了一句:「马利亚的丈夫约瑟夫」,表明他是在家谱中为马利亚而提及约瑟夫的。 接着,为了让你听到「马利亚的丈夫」时,不会以为耶稣是按着自然的普遍规律所生,请看他如何以接下来的话语消除这种想法。他说,你听到了丈夫,听到了母亲,听到了赐予婴孩的名字;现在也请听听祂是如何诞生的。
马太福音 1:18:耶稣基督降生的事,乃是如此。
「请你告诉我,你所说的『出生』究竟是指哪一种出生?你已经向我提到了祂的祖先。」这位传福音者说:「我现在想要讲述的,是祂出生的方式。」你看到了吗?他如此激发了听者的关注!他仿佛是要讲述一些新的事物,并承诺要阐明祂出生的方式。 请留意,在这叙述之中,秩序是何等地卓越。他并非立即就谈论祂的出生,而是先提醒我们,基督(按世代的顺序)是从亚伯拉罕起第几代,从大卫起第几代,又是从迁徙至巴比伦起第几代;他以这种方式促使听者仔细查考那个时代,希望表明祂就是那位早已由众先知所预告的基督。 确实如此,当你数算诸世代,并按时间得知耶稣正是基督时,你便会毫不费力地相信在祂出生中所成就的奇迹。然而,既然传福音者必须谈论一件伟大的事,即由童贞女而生的事,他起初便故意使叙述变得含糊不清,提及了马利亚的丈夫,甚至中断了关于祂出生的叙事,没有立刻着手计算年代;随后他才计算年岁,提醒听者这位降生者正是那位为列祖雅各所言及的,即祂将会在犹大的君王衰微之时显现,也正是那位为先知但以理所预告的,即祂将在许多个「七」之后来临。 倘若有人愿意将天使为但以理所定的那些年岁,即以「七」为单位的年数,从建造城池之时起计算直到耶稣诞生之日,他就会看到,祂降生的时间与预言是完全吻合的。 那么,请你告诉我,耶稣是怎样降生的呢?
在祂的母亲马利亚已许配之时。
他没有说「童贞女」,却只说「母亲」,好让言语更加易懂。然而,他首先引导听者期待听到一些平常之事,并让他们保持这种期待,然后突然加上不寻常之事,令他们惊奇,他说:
在他们结合以前,就显出她因著圣灵而怀有身孕。(马太福音 1:18)
(他)未曾说:「在被带入新郎家中之前,她早已住在他家里了」,因为古时的习俗是将订婚者大多安置在自己的家中,直到今日仍可见到此类例子。罗得的女婿们也曾住在罗得的家中。因此,玛利亚也与约瑟同住在一个家里。
3.Почтительно надлежит веровать в непостижимое рождение Христа от Девы Духом Святым, не дерзая вопрошать о сокровенном образе сего чудодействия.
3.我们应当以敬畏之心,信仰基督由童贞女借由圣灵不可思议地降生,不可胆敢追问此神迹隐秘的方式。
然而,祂为何不在订婚前就怀孕于腹中呢?正如我起初所说,这是为了让受孕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隐藏,使童贞女避开一切不好的猜疑。那位比任何人都更应当嫉妒的人,不仅没有将她从自己身边送走,也没有使她蒙羞,反而接纳了她,并在她怀孕期间服事她。显然,若非他对圣灵所成就的受孕之事有确切的确信,他绝不会将她留在身边,并事事服事她。再者,这位福音书作者表达得非常清晰:「就显出她怀了孕」——这正如人们通常用来描述那些特别的、发生在一切意料之外和出乎预期的事件一样。 因此,你不要再深入探究,不要要求更多已说之事,也不要询问:圣灵是如何在童贞女腹中塑成婴孩的?既然在自然作用下,我们不可能解释受孕的方式,那么当圣灵行出神迹时,又怎能解释呢?为了让你不再烦扰福音书作者,不再以频繁的问题使他劳累,他借由指明行神迹者,将自己从一切之中解脱出来。他说:我不知道更多了,我只知道这件事是藉著圣灵的能力成就的。 愿那些试图领会超自然降生的人感到羞愧!若连那有成千上万见证的降生,那早已在数个世纪前预言,那曾被看见和触摸的降生,都无人能解释,那么,那些怀著好奇心探究并竭力试图领会那不可言喻的降生的人,又是何等疯狂呢?无论是加百列还是马太,他们都只能说所生的是源于圣灵;但如何、以何种方式由圣灵而生,他们无人解释,因为这是无法办到的。 你也不要以为,当你听说基督是借由圣灵降生时,你就了解了一切。即使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仍有许多未知,例如:那不可容纳者如何被容纳在子宫内?那包容万有者如何被一个妇人的腹中所怀抱?童贞女如何生产,却仍保持童贞?请告诉我,圣灵是如何建造这座殿宇的?祂又是如何并非取自子宫的全部血肉,而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然后使其生长并成形? 至于祂确实是源自童贞女的血肉,福音书作者藉著「祂从她而生」(马太福音 1:16)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而保罗也藉著「祂由妇人所生」(加拉太书 4:4)这句话表明了。他说「由妇人所生」,堵住了那些声称基督只是穿过马利亚,如同穿过某个管道的人的口。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还需要童贞女的子宫吗?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基督与我们就没有任何共通之处;相反地,祂的肉身就与我们的不同,并非相同的构成。那么,又怎能称祂出自耶西的根?杖?人子?又怎能称马利亚为母亲?怎能说基督出自大卫的种子?取了奴仆的形像?怎能说「道成了肉身」(约翰福音 1:14)? 那么,保罗为何对罗马人说:「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祂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上帝」(罗马书 9:5)?从这些话语和圣经中许多其他地方可以看出,基督是源自于我们,出自我们的构成,出自童贞女的子宫;但以何种方式,却没有显明。因此,你也不要探寻,只管相信那已启示的,不要试图领会那保持缄默的。
(马太福音 1:19)「她丈夫约瑟是个义人,不愿公开使她蒙羞,想要偷偷地休了她。」福音书作者如是说。
他既已言明(那由童贞女所生者)是源自圣灵,且未经历肉体结合,他便为此提出了一个新的佐证。或许有人会问:此事从何得知?谁曾目睹?谁曾听闻有类似之事发生?然而,为了不让你怀疑这位门徒因对老师的爱慕而杜撰此事,这位福音撰写者引入了约瑟,借着在他自身所发生的事,来坚固你对先前所言的信心。这位福音撰写者在此仿佛如此说道:倘若你不相信我,并对我的见证有所疑虑,那么你就去相信这位丈夫吧。 「约瑟,」他说道,「她的丈夫,是个义人。」 在此,他称那拥有所有美德的人为义人。尽管「成为义人」意指不侵占他人的财物;但「义」亦被用来指称众德的汇聚。正是在这特殊的意义上,圣经使用了「义」这个词,例如当它说道:「这人完全、正直」(约伯记 1:1),又如:「他们二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义人」(路加福音 1:6)。
4.Святой Иосиф явил великую праведность и мудрость, пожелав тайно отпустить Пречистую Деву, ибо не хотел предать Её позору, но действовал выше буквы закона, чуждый всякой ревности.
4.圣约瑟夫展现出伟大的公义与智慧,他希望悄悄地让至圣童贞女离开,因为他不愿让她蒙受羞辱,他的行为超越了律法的字面意义,全然没有任何嫉妒之心。
于是,约瑟既是个义人,意即良善温和之人,「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福传者记述此事发生在约瑟不知情之时,是为叫你对于约瑟知情后所发生的事不再怀疑。虽然这位被怀疑的女子不仅应当受辱,律法甚至命令要惩罚她,然而约瑟不仅使她免于更大的惩罚,也使她免于较小的羞辱,即是说,他不只不想惩罚她,连叫她蒙羞也不愿。你岂不承认他是个有智慧、摆脱了那最折磨人情欲的丈夫吗?你们自己知道嫉妒是何物。因此,那完全深知此种情欲的人曾说:「嫉妒是男人的狂怒,他报仇的时候必不顾惜」(箴言 6:34)。「嫉妒如阴间之残忍」(雅歌 8:6)。我们也知道许多人宁愿舍弃生命,也不愿陷入怀疑和嫉妒。然而在这里,已非单纯的怀疑:玛利亚因怀孕的明显迹象而被揭露;即便如此,约瑟却如此远离情欲,甚至不愿让这位童贞女承受丝毫的忧伤。由于将她留在身边似乎违背律法,而公开此事并将她送上法庭则意味著将她置于死地,因此他两者皆不为,而是行在律法之上。确实,恩典降临时,本该显现许多高深智慧的征兆。正如太阳尚未展露光芒,却早已从远处以光芒照亮大半个宇宙,同样地,基督从童贞女的子宫中升起,在祂显现之前,就已光照了整个宇宙。正因如此,在祂诞生之前,先知们就已欢欣鼓舞,妇女们预言将来之事,而约翰尚未出离母腹,就在腹中跳跃。约瑟在此也展现出极大的智慧,他不指责、不苛责童贞女,而只是打算将她休了。当他处于如此困境时,天使显现,解开了一切疑虑。在此值得探讨的是,天使为何不在这丈夫心生此念之前就来,却在他已经深思熟虑之时才出现?福传者说:「正思念这事的时候」(马太福音 1:20),天使便来了;然而,天使向童贞女报喜却是在她受孕之前,这又引发了另一个疑虑。若天使未曾告诉约瑟,那么这位从天使那里听闻消息的童贞女,见到她的未婚夫心生困惑,为何不为他解惑而保持沉默呢?那么,天使为何不在约瑟困惑之前就告诉他呢?首先必须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何不说呢?是为了避免约瑟显出不信,使他遭遇与撒迦利亚相同的事。当事情已摆在眼前时,相信它并不难;但当事情尚未开始时,话语就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因此,天使起初没有说;基于同样的原因,童贞女也保持沉默。她认为告知这非同寻常之事,未婚夫不会相信,反而会使他忧伤,让他以为她正在掩盖所犯的罪行。若是她自己,在听闻将赐予她如此恩典时,仍以人的方式判断,说:「我没有出嫁,怎么有这事呢?」(路加福音 1:34),那么约瑟就更会怀疑了,特别是从这位被怀疑的女子口中听闻此事。
5.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изъясняет благ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ангельских явлений Пречистой Деве до зачатия, а праведному Иосифу во время смущения, дабы сохранить их души в мире и утвердить в вере.
5.神圣的文本阐释了天使在圣洁童贞女受孕前向她显现,以及在正直的约瑟夫困惑之时向他显现,都是合宜的时机。这样做是为了保守他们的灵魂在平安中,并在信仰中得以坚固。
正因如此,童贞女根本没有告诉约瑟,而天使是在情势所需之时显现的。他们会说,为何不对童贞女也如此行呢?为何不在她受孕之后才向她宣告呢?这是为了保护她免于困惑和更大的混乱。她若不清楚此事,自然可能会决定对自己不利,无法忍受羞耻,便诉诸绞索或刀剑。事实上,这位童贞女在各方面都值得赞叹;传道者路加描绘她的美德时说,当她听到问安时,并没有立刻沉浸于喜悦并相信所说的话,而是感到困惑,并且思索:「这是甚么意思的问安呢」(路加福音 1:29)?童贞女既然有如此严谨的操守,可能会因悲伤而心神丧失,想像那份羞耻,并且看不到任何希望,指望有人会相信她所说,即她的怀孕并非淫乱的结果。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天使在她受孕之前就来到她面前。那将万物创造者接纳入腹中的人,必须不受困惑;那配得成为如此奥秘之仆役的灵魂,必须不受任何混乱的搅扰。这就是为何天使在童贞女受孕前向她宣告,而在她怀孕期间向约瑟宣告。许多人出于单纯和误解,发现了其中的矛盾,即传道者路加提到了向马利亚的报喜,而圣马太则提到了向约瑟的报喜,却不知两者都发生了。在整个叙事中,我们都有必要观察到这一点;如此一来,我们就能解决许多看似矛盾之处。因此,天使来到困惑的约瑟面前。直到此时,天使都没有显现,既是出于上文所述的原因,也是为了让约瑟的爱智慧(或译:哲思)得以彰显。而当此事临近实现之时,天使最终显现了。
马太福音 1:20。然而,当他思忖这事时,看哪,主的天使在梦中向约瑟显现。
你可曾注意到此人的温良?他不仅没有惩罚她,也没有对任何人说,甚至对那位被怀疑的人也没有说,他只在自己心中思量,并且努力向童贞女隐藏他心中困惑的原因。福音书作者并未说约瑟想要驱逐她,而是说想要「休了她」:他就是如此温良而谦逊! 「当他思忖这事的时候」,天使在梦中向他显现。为何不是在清醒时,如同向牧羊人、撒迦利亚和童贞女显现那样呢?约瑟拥有极大的信心;他并不需要那样的显现。对于童贞女来说,在事件发生前,需要有非同寻常的显现,因为所报喜的讯息极为重要,比向撒迦利亚所报喜的更为重要;而对于牧羊人来说,需要显现,因为他们是纯朴的人。约瑟是在怀孕之后获得启示的,那时他的心灵已被不良的猜疑所笼罩,但同时,如果有人出现并指明一条便捷的道路,他的心也准备好转向美好的希望。正因如此,启示是在猜疑产生之后传达的,好让这猜疑本身成为对他所说之话的证明。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起,只在心中思量之事,能从天使那里听闻,这是确凿的标志,表明这位天使是从上帝那里降临并说话的,因为只有上帝才知晓人心的隐秘。你看,这达成了多少目的!约瑟的爱智慧之心得以彰显;所说之话的适时性有助于他的信心;叙事本身也变得确凿无疑,因为它显示约瑟当时所处的境况,正是他应当处于的境况。
6.Ангел, обратившись к Иосифу как «сыну Давидову» и развеяв его страхи, смиренно удостоверил его в чистоте Девы и сверхъестественном зачатии от Духа Святого, поручая ему послужить Рождаемому как земной отец через наречение имени.
6.天使对约瑟夫说「大卫之子」时,消除了他的恐惧,以谦卑的态度确证了童贞女的纯洁,以及圣灵感孕所成的神圣奥秘。祂嘱托约瑟夫为降生者担负起地上的父亲的职责,藉著为祂命名来事奉祂。
天使是以何种方式使他确信无疑的呢?请听,并惊奇于所言之事的智慧。天使前来,对他说:「约瑟,大卫的子孙!不要怕娶过你的妻子马利亚来」(马太福音 1:20)。他立刻唤起约瑟对大卫的记忆,基督将由大卫而出,并且不让他继续困惑,借由称谓祖先而提醒了那赐予整个宗族的应许。不然,何以称他为大卫的子孙呢? 「不要怕」。在其他情形下,上帝并非如此行事;当有人对亚伯拉罕的妻子图谋不轨时,上帝采用了更严厉的措辞和威胁,尽管在那时,原因亦是无知。法老因不知情而娶了撒拉,然而,上帝使他心中惊惧。但在此处,上帝行事更为宽容,因为所成就的是一件至关重大的事,且法老与约瑟之间有着极大的区别,故无需恐吓。 天使说「不要怕」,表明约瑟是惧怕得罪上帝,将一个被怀疑犯有淫乱的女子留在家中,因为若非如此,他也不会考虑遣散她。因此,从这一切可看出,天使是从上帝那里而来,揭示并复述了约瑟心中所思所虑、使其心神不安的一切。 提及童贞女的名字后,天使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接着说:「你的妻子」,若她的童贞已被玷污,天使便不会如此称呼。在此处称其为「妻子」,意指已订婚者:圣经惯常如此,在婚前即称呼已订婚者为女婿或媳妇(亦指配偶)。 那么,「娶过来」是什么意思呢?意即留在家中,因为约瑟在心中已然打算遣散这位童贞女。天使说,这位已被遣散的,你当留在家中;是上帝,而非她的父母,将她托付于你。将她托付给你,并非为了婚姻,而是为了共同生活;借由我向你宣告此事,将她交付于你。正如基督后来将她托付给门徒一样,如今她被托付给约瑟。 随后,天使暗示了他显现的原因,对约瑟不好的猜疑只字不提;同时,他以一种更谦逊、更得体的方式消除了这猜疑,解释了受孕的原因,并表明,正是因为约瑟所惧怕并欲遣散她的原因,他才应当接纳并留她在身边,如此便完全解除了他的不安。天使说,她不仅清白无辜,未曾有非法苟合,而且是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在腹中受孕。因此,你不仅要放下恐惧,更当欢喜快乐:「因那生在她腹中的,是从圣灵来的」(马太福音 1:20)。 这是何等奇异之事,超越了人类的理解,逾越了自然的法则!约瑟从未听闻此类事件,他将如何确信此事呢?天使说,借由揭示过去之事。他之所以揭示约瑟心中所发生的一切、他所困扰的、所恐惧的以及所决定的,正是为了借此使他确信此事。 更确切地说,天使使约瑟确信,不仅是借由过去之事,亦借由未来之事。他说:「她将生一个儿子,你要给祂起名叫耶稣」(马太福音 1:21)。虽然所生的是从圣灵而来,但不要以为你在道成肉身的侍奉中被排除了。尽管你未曾促成这次生育,且童贞女保持着未受玷污的状态,然而,凡属于父亲的责任,我将其交托于你,而不损及童贞的尊严,即:你将给所生的婴孩取名——「你要给祂起名」。虽然祂不是你的儿子,但你要作祂的替父。因此,从命名开始,我将你归属于所生的婴孩。 随后,为避免有人因此断定约瑟是祂的父亲,请听天使接下来是如何谨慎言说的。他说:「她将生一个儿子」。他没有说:她将为你生一个儿子,而是用了不确定的表达:她将生一个儿子,因为马利亚所生的并非仅为约瑟,而是为了整个宇宙。
7.Ангельское возвещение имени Спасителя открывает величайшее благодеяние Божие — избавление от грехов, что обязывает верующих к новой жизни,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ей принятой благодати.
7.天使宣告了救主的名,开启了上帝至大的恩典——将我们从罪恶中解救出来。这恩典要求信徒们活出与所领受的恩典相称的新生命。
正因如此,天使从天上带来这名字,为要表明所诞生的必是奇妙,因为上帝亲自藉天使将名字从上头差遣予约瑟。这名字实在并非寻常,乃是无数美善的宝藏。因此,天使解释它,灌输美好的希望,并借此引导约瑟进入信仰。我们通常更倾向于美好的希望,因此也更乐意相信它们。 是以,天使借由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以及施予约瑟的尊荣,全然坚固他的信仰后,适时引述先知的话语,以确证这一切。但尚未引述先知的话,天使便已预告将借此降生者赐予世界的福祉。这些福祉是哪些呢?乃是罪恶的解脱与消灭。「祂,」天使说,「将拯救祂的百姓脱离他们的罪恶」(马太福音 1:21)。 在此也宣告了奇妙之事;所报的佳音并非脱离感官的争战,并非脱离蛮族,而是——更为重要的——脱离罪恶,而在此之前,无人能解脱罪恶。那么,有人会问,为何说「祂的百姓」,而没有加上「和外邦人」呢?这是为了不致使听者骤然惊异。对于明理的听者,祂已使其明白也包括了外邦人,因为祂的百姓,并非仅指犹太人,而是所有前来并接受祂所赐知识的人。 你看,祂如何揭示了祂的尊严,称犹太民族为「祂的百姓」。天使借此表明:那将要降生的乃是上帝之子,祂所言及的是至高的君王,因为除了这独一的本体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权能可以赦免罪恶。 因此,既已领受这等恩赐,我们当竭尽所能,不玷污这伟大的恩惠。若我们的罪恶在得到如此尊荣之前尚且配得惩罚,那么在这等难以言喻的恩惠之后,就更配得惩罚了。
我现在说这些,并非毫无缘由。我看到许多人在领受洗礼之后,生活得比未受洗者更加怠慢,甚至没有丝毫基督徒生命的印记。因此,无论是在集市上,还是在教会里,你都很难迅速分辨出谁是信徒,谁是非信徒;或许只有在施行圣事之时,你才能看到一些人被请出,而另一些人仍留在圣殿之中。然而,我们本应通过品德而非地点来区分彼此。外在的尊荣通常是凭着外在的标记而为人所知,但我们内在的德行则需要凭着灵魂来辨识。信徒不仅应该因所领受的恩赐而彰显,更应当因着新的生命而显明。信徒应当是世上的光,是世上的盐。然而,如果你连自己都照不亮,连自身的腐败都无法遏止,那么我们凭什么来认识你呢?难道是凭着你曾浸入圣水之中吗?但这反而可能为你招致惩罚。对于那些不愿与此荣耀相称而生活的人来说,尊荣的伟大反而会加重刑罚。信徒不仅应当以他从上帝所领受的为荣光,更应当以他自身所拥有的为荣光;他应当在一切方面都显而易见——无论是行止、眼神、外貌还是言语。我谈论这些,是为了让我们注重得体的仪态,并非为了炫耀,而是为了有益于那些注视我们的人。然而,现在我无论从哪个方面试图辨认你,都在你身上看到了截然相反的状态。若我想从你所处的地点来判断你,我看到你在赛马场,在剧场,我看到你终日沉溺于不法之事,沉溺于不良的集会,在市场上,与放荡之人为伍。若我想从你面容的表情来判断你,我看到你像个放荡的娼妓一般,不停地嬉笑和心神涣散,嘴巴从不合拢。若我以你的衣着来评判你,我看到你打扮得和喜剧演员毫无二致。若我以你的同伴来评判你,我看到你带着食客和谄媚者。若我以你的言语来评判你,我听到你所说的没有一句是健全、切中要害、对我们生命有益的。若我以你的餐桌来评判你,在此处则显露出更多被定罪的缘由。
8.Текст призывает с благоговением взирать в духовное зеркало Писания и житий святых, дабы осознать и преодолеть внутреннее духовное зверство, возвращаясь к истинному человеческому естеству.
8.文本劝谕我们要以虔敬之心,凝视圣经与圣徒生平的属灵之镜,从而认识并克服内在的属灵兽性,回归真正的人类本性。
那么,请告诉我,我凭何得知你确是信徒?你所列举的一切,分明都指证着恰恰相反的事实。我所说的「信徒」又是什么意思?我甚至无法确知你是否为人。 当你像驴子般踢踹,像公牛般跳跃,像公马般对女子嘶鸣;当你像熊般贪食,像骡子般肥胖肉体;当你像骆驼般记仇;当你像豺狼般贪婪;当你像毒蛇般暴怒;当你像蝎子般蜇人;当你像狐狸般狡猾;当你像毒蛇和蝰蛇般心藏恶毒之鸩;当你像那邪恶的鬼魔般与弟兄为敌——我怎能将你视为人?因我未曾见你身上有人类本性的印记。 我本想探究慕道者与信徒之间的区别,却面临着连人与野兽之间都难以分辨的危险。我实难称你为野兽,因为每种野兽都只具其一恶习。而你,却将诸恶集于一身,以你的无知远远超越了它们。我能称你为恶魔吗?但恶魔不事奉肚腹之欲,亦不贪爱金钱。既然你身上的恶习远多于野兽与恶魔,请告诉我,你怎能被称为人?若你无法被称为人,又怎能称你为信徒? 最可悲的是,身处如此败坏境地,我们却从未思及自己灵魂的丑陋,也从未对其可憎有所感知。当你坐在理发师处修剪头发时,你会拿起镜子,全神贯注地检视发型,询问身旁之人,以及理发师,你的额发是否服帖?即便已是耄耋之年,你也常不羞于发疯般沉湎于少年时的幻想。然而,对于我们的灵魂不仅丑陋,甚至已形如野兽,并成了外邦传说中提到的塞拉(Scylla)或奇美拉(Chimera),我们却毫无察觉,尽管我们也有属灵的明镜,它远胜于物质的镜子,且更为有益,因为它不仅能显露丑陋,甚至,若我们愿意,还能将其转化为无与伦比的美丽。 这明镜便是对良善之人的缅怀,对他们蒙福人生的记述,对圣经的阅读,以及神所赐予的律法。若你愿意一睹那些圣者的形象,你将看见自己内心的污秽。一旦得见,你便不再需要其他任何事物来摆脱你的丑陋。这正是此镜对我们有益之处:它使转变变得易如反掌。 因此,愿无人仍停留在无理性的形象之中。仆人尚且不能进入父的家,你身为野兽,又怎能踏入家宅的门槛?我说「野兽」又是什么意思?这样的人比任何野兽都更糟糕。野兽本性凶残,却常借由人类的技艺变得温顺。然而你,竟能将野兽天然的凶残,转化为其本性中不具备的温顺,当你将自身天然的温顺,转变为反自然的凶残时,你又有何借口?你使本性凶猛的变得驯服,却将本性温顺的自己,逆反本性地变得凶残?你驯服狮子,使它变得驯良,却任由你自己的怒气比狮子更难驯服? 在驯兽之事中,存在两种困难:一是野兽缺乏理性,二是它性情最为暴躁;然而,你却凭借神所赐予的丰沛智慧,战胜了这本性。那么,你在野兽身上尚能胜过本性,又怎能在自己身上,既悖逆本性,又悖逆意志的完善呢? 如果我命你去驯服另一个人,你不会认为我的命令是无法实现的,尽管你可能会反驳我,说你无法主宰他人的意志,且并非一切都取决于你。但如今,我命令你驯服你自己的「野兽」,你对此拥有完全的主权。
9.Почтенный текст увещевает о необходимости укрощения внутреннего зверя — гнева и прочих страстей, которые терзают душу, призывая к спасению через Честную Кровь Христову, внимательное изучение Писаний и милостыню.
9.此篇尊贵之文本郑重劝诫:吾人需制伏内在之野兽,即那折磨灵魂的怒火与其他诸般情欲。文本亦呼唤信众,借由基督的宝血,借由对圣经的仔细研读,并借由施舍,以获致救赎。
那么,你将如何为自己不掌握天性而辩护呢?当你在把狮子变成人的时候,却不顾及你自己正从人沦为狮子,你又能提出什么冠冕堂皇的借口呢?你赋予那狮子高于其本性的特质,却连自身原有的天性也未能保全。你竭力使野兽臻于与我们相同的尊贵,而你自己却从君王的宝座上跌落,以致陷入兽性的狂暴之中? 如果你愿意,不妨想象一下,愤怒也是一头野兽。其他人为驯服狮子付出了多少努力,你也当在自己身上付出同样的心思,将你那匹不受约束的心意驯服得安静而温顺。因为愤怒的牙齿和爪子是如此可怕,若不加以制服,它将吞噬一切。就连狮子和毒蛇也无法像愤怒那样,以铁爪无休止地残忍撕咬你的五脏六腑。它不仅伤害身体,更会扰乱灵魂的健康,吞噬、撕裂、击碎灵魂所有的力量,使之变得一无是处。体内生有蛆虫的人无法呼吸,因为他的五脏六腑已被蛀空。那么,我们体内若怀着那条吞噬我们五脏的「毒蛇」——我指的是愤怒——又如何能孕育出任何高尚的事物呢? 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瘟疫呢?唯有饮用能杀死体内的蛆虫和毒蛇的饮品。但你或许会问,什么样的饮品拥有如此大能?是基督宝贵的圣血,若以信心领受,它能医治一切疾病。其次,是专心聆听神圣的经文,并辅以施舍。籍着所有这些方法,那使我们灵魂衰弱的激情才会被杀死。唯有在那时,我们才能得以存活;而如今,我们与死人并无二致。只要激情尚存,我们就无法生存,必然走向毁灭。如果我们在今世未能将它们杀死,那么它们将在彼处将我们置于死地。更确切地说,甚至在那死前,它们在此世就会使我们遭受最残酷的惩罚。 这些激情中的每一种都是残酷、折磨人、永不餍足的。它们日日吞噬我们,却永不满足。它们的牙齿是狮子的牙齿,甚至比狮子的更可怕。当狮子饱食之后,会立即弃置它所捕获的尸体。然而,激情却永不饱足,永不罢休,直到将它们所网罗的人拖入魔鬼手中。激情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它们要求被俘之人付出同等的奴役,正如保罗将自己全然奉献给基督,为祂轻看地狱和国度一样。凡是陷入肉体之爱、贪爱钱财,或贪图虚荣的人,已经开始嘲笑地狱、轻视国度,只为满足那些激情的心愿。 因此,我们应当相信保罗对基督那深沉的爱。既然有人对激情如此俯首称奴,那么保罗的爱又有什么不可置信之处呢?我们对基督的爱之所以软弱,正是因为我们所有的力量都耗费在有悖于德行的爱上:我们成了强取豪夺者、贪爱钱财者、虚荣的奴仆。而这虚荣又有什么比它更虚无呢?即使你变得比现在尊贵一千倍,你也不会比那些默默无闻的人更优秀。相反,正因此你会变得更加不光彩。当那些荣耀你、使你显赫的人,恰恰因你渴望从他们那里获得荣耀而嘲笑你时,你的热切奉承岂非产生了与你所愿全然相反的结果吗?
10.Истинное благоговение и подлинная слава обретаются в презрении мирской суеты и в непоколебимом благочестии, что превосходит все земные почести и богатства.
10.真正的敬畏和真实的荣耀,是在于轻蔑世俗的虚荣,并在于那不可动摇的虔诚。这虔诚超越了所有尘世的尊荣与财富。
这些人行事有如指摘者。凡是称赞一个沉溺于通奸或淫乱之人,并对他阿谀奉承的,他这行为反倒更像是指摘这个好色之徒,而不是称赞他。同样地,若是我们全都称赞一个贪恋虚名之人,这也更像是指摘这个爱慕虚荣者,而不是称赞他。那么,你又为何要对这样的事情过分操心呢?因为其结果总是与你的初衷背道而驰。如果你想获得荣耀,就当轻视荣耀,你将比所有人都更为荣耀。你为何要遭受与尼布甲尼撒王同样的境遇呢?他树立起一尊雕像,以为能从这木头与无知觉的偶像中获得更大的荣耀,一个拥有生命的人却想借由无生命之物来使自己得荣。你看见这极度的愚昧了吗?他本想使自己受人尊敬,却更使自己蒙羞,他显明了他更信赖这无灵之物,而非他自身与他活著的灵魂——这正是他为何赋予木头如此的尊崇。他因不从品德,却从木板中寻求赞美,难道不应当受人嘲笑吗?这就好比有人妄想藉著家中的地板,或是美丽的楼梯,来使自己获得比身为人更大的称赞。然而,现今我们中有许多人却在效法尼布甲尼撒王。如同他藉著他的偶像,我们之中也有人想藉著华服来令人惊叹,有人藉著房屋、骡子、车辆,或是家中竖立的柱子。他们已丧失了身为人的尊严,却四处寻求从其他事物中获得完全可笑的荣耀。 那些著名的、伟大的上帝仆人并非因此而显赫,而是藉著应当显赫之事。他们曾是俘虏、奴隶、青年、异乡人;他们一无所有,却显得比那些拥有一切的人更加可敬。无论是巨大的雕像、权贵、首领、无数的军队、大量的黄金,还是所有的华丽,都不能满足尼布甲尼撒王展示自己伟大的欲望。然而,对于那些一无所有的上帝仆人来说,单单一个爱好智慧(即哲学)就已足够。他们一无所有,却显得比那佩戴王冠、身披紫袍、拥有一切的人更为光彩夺目,如同太阳比珍珠更为闪耀。 这些年轻人,作为被俘的奴隶,被带到全世界的羞辱之中,但他们才一出现,王的眼睛就燃起了火光,首领、总督、官员和所有那群邪恶之徒都围绕著他们;来自四面八方的笛声、号角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响彻云霄,传入他们的耳中。炉火熊熊燃烧,高不可测,火焰触及云端;一切都充满了恐惧与惊骇。然而,这些年轻人却毫无惧色。相反地,他们嘲笑这一切,如同儿戏一般,展现出勇气与温和,他们发出的声音比那些号角声更为洪亮:「王啊,愿你得知」(但以理书 3:18)!他们甚至不想用言语冒犯那暴君,只愿展现他们的虔诚。因此,他们没有多言,而是将一切简洁地表达出来:「我们所事奉的上帝,祂能将我们从火炉中拯救出来」(但以理书 3:17),他们说道。你们为何向我们展示众多的人群?火炉对我们又有何益?锋利的剑、可怕的持矛者又有何用?我们的主宰凌驾于这一切之上,也比这一切更为强大。随后,他们想到,或许上帝如此旨意,允许他们被焚烧——为使他们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被称为说谎者——他们最后加上一句:「即或不然,王啊,愿你得知,我们绝不事奉你的神。」
11.Святые отроки, презрев мирские блага и страх смерти, явили высшую любовь к Богу и ближнему, призывая нас не страшиться пещи нищеты, но избегать пламени греха и поклонения идолу мамоны.
11.那些圣洁的孩童们,轻蔑世间的财富和死亡的恐惧,显明了对上帝和邻人至高的爱,他们呼唤我们不要惧怕贫乏的火炉,而要躲避罪恶的火焰和对玛门偶像的崇拜。
倘若他们料想上帝确然不会拯救他们,而说祂不拯救是因著罪过,那么人们是不会相信他们的。因此,在君王面前,他们对罪过保持缄默,只谈及火窑中的事;在那里,他们才追忆起自己所有的罪愆。然而,在君王面前,他们不说任何类似的话,仅仅表明他们绝不会背弃虔诚,即使他们必须被焚烧。 他们所做的一切,并非为了奖赏和回报,而仅仅出于爱;尽管他们身处囚禁与奴役之中,未曾享受到任何福乐,失去了祖国、自由和所有财产。请不要对我提及他们在宫廷中所获得的尊荣。圣洁公义的青年们宁愿在自己的祖国乞讨施舍,享受圣殿的美丽,正如达味所说:「我宁愿站在我上帝殿宇的门槛上,也不愿住在邪恶的帐幕中」;又说:「在祢的庭院中一日,胜过在别处千日」(诗篇 83:11)。他们宁愿在自己的祖国居于末位,也不愿在巴比伦称王。这从他们在火窑中所说的,关于居留在巴比伦的苦楚中可见一斑。 虽然他们自己享受著极大的尊荣,但看到他人的苦难,他们的心中也备受煎熬。这便是圣者的卓越特质——不以荣耀、尊贵或任何事物,凌驾于拯救近人之上。看哪,他们如何在火窑中为全体百姓祈祷。而我们,即使在安逸的生活中,也想不起我们的弟兄。 同样地,当他们努力解释梦境时,他们所顾念的并非自身的益处,而是众人的益处。他们轻蔑死亡,这在后来的许多经历中得到了印证。他们愿意为和悦上帝付出一切。然而,既然他们承认自己无能为力,便求助于列祖,说自己除了一个破碎的灵魂之外,再无他物可献上。 愿我们也效法他们。看哪,在我们面前也矗立著一个金像,那就是玛门(mammon)残暴的权势。但我们不要听从鼓声、号角、竖琴以及财富的其他诱惑;即使必须落入贫困的火窑,我们也要选择这份贫困,只求不向偶像下拜——如此,在喧嚣的火窑中便会有甘露。 所以,当我们听到贫困的火窑时,不要惧怕。当时,被投入火窑的人们闪耀著光芒,而向偶像下拜的人却被杀害了。然而,那时一切都同时发生了,而如今,有些事在此世应验,有些事在来世应验,有些事则同时在此世与来世应验。那些选择贫困,不向玛门下拜的人,将在此世和来世都闪耀光芒;而那些不义致富的人,将在那里承受最严厉的惩罚。 拉匝禄也从这火窑中出来,他的光芒丝毫不逊于那三位青年;而那富翁,属于向偶像下拜的人之列,被判在革赫纳(Gehenna)中受苦。一者是另一者的表象。正如在这里,被投入火窑的人毫发无损,而站在外面的人却瞬间被烧尽,将来也是如此。圣者们在穿过火河时,不会感到任何不适,反而显得喜乐;而向偶像下拜的人将会看到,烈火比任何野兽都更猛烈地扑向他们,将他们拖入革赫纳。 如果有人不相信有革赫纳,那么他看到加色丁(Chaldean)的火窑,便应当藉著现世的事确信未来,并且不惧怕贫困的火窑,而应惧怕罪恶的火窑。罪恶是火焰和痛苦,而贫困是甘露和清凉。在罪恶的火窑中,魔鬼站在面前;而在贫困的火窑中,天使们则驱散火焰。
12.Призвано нас сойти с милостынею в пещь нищеты, дабы, милосердием произведя росу, избежать нам геенского пламени и удостоиться венцов Христовых.
12.我们被召唤,要带著仁慈和怜悯进入贫乏的炉火之中,好让我们藉著怜悯产生露水,从而逃脱地狱的火焰,并配得基督的冠冕。
愿那些点燃贫乏火焰的富豪们留心此言!他们不会对穷人造成任何伤害,因为甘露降临在他们身上;而他们自己却成了被自己双手点燃的火焰的祭品。那时,天使降临到那三位少年人那里,而今,我们也要降临到那些身处贫乏火窑中的人那里,并以施舍生出甘露,击退火焰——好使我们能与他们一同获得冠冕,好使地狱的火焰也因基督的声音而为我们消散:「你们见我渴了,给我喝了」(马太福音 25:35)。这声音届时将成为我们的甘露,在火焰中喧响。 因此,让我们带着施舍降入贫困的火窑,看看那些在其中行走、践踏炭火的爱智者;看看这新奇而奇异的神迹,那在火窑中歌唱的人,那在火焰中感谢的人,被极度的贫乏捆绑,却向基督献上极大的赞美。以感恩之心忍受贫乏的人,就如同那三位少年人一样,因为贫穷比火更可怕,且通常更猛烈地灼烧。然而,火焰并未灼伤那些少年人,他们的捆绑也瞬间解开,只因他们向主献上感谢。 如今亦是如此:倘若你陷入贫困,却仍能感谢,那么捆绑必将解开,火焰也将熄灭。即使火焰不熄灭,也会成就更大的神迹——火焰将变为泉源,正如那时所发生的一样。在火窑之中,他们得了纯净甘露的凉爽,这甘露虽未熄灭火焰,却阻止了火焰灼烧那些被投入其中的人。在那些爱智者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同样的情形:他们在贫困中比富人更没有畏惧。 因此,我们不要站在火窑之外,也就是说,不要对穷人缺乏怜悯——以免我们遭受如同那时那些围在火窑边的人所遭遇的。如果你降到少年人那里,与他们站在一起,火就不会对你造成任何伤害;但如果你站在上面,观看那些在贫乏之火中的人,火焰就会将你焚烧。因此,降入火中,才不被火焚烧。不要站在火外,以免火焰将你卷走。如果火焰发现你与穷人在一起,它就会避开你;但如果它看到你疏远他们,它会立即袭击你,并将你卷走。 因此,不要离开那些被投入火中的人,当魔鬼命令将不拜黄金的人投入贫乏的火窑时,你要成为被投入者之一,而非投入者之一,好使你成为被拯救者,而非被焚烧者。不屈服于贪爱钱财的激情,并与穷人一同生活——这就是最丰沛的甘露。那践踏了对财富的激情的人,就是最富有的人。 正如那时蔑视君王的少年人变得比君王更加光耀一样,倘若你蔑视世间的一切,你也将比整个世界更加宝贵,如同那些圣徒,「是世界不配有的」(希伯来书 11:38)。因此,为了使你配得上天上的事物,请蔑视现世的一切。那时,你在此处也将获得更大的荣耀,并享受未来的福祉,这都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5(Мф. 1:22–23.) А все сие произошло, да сбудется реченное Господом через пророка, который говорит: се, Дева во чреве приимет и родит Сына, и нарекут имя Ему Еммануил.
第 5 讲(马太福音 1:22-23)这一切事的发生,是要应验主藉著先知所说的话,说:「看哪,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祂的名为以马内利。」
聆听讲道之益,在于归家之后,能将所闻谨记并讨论。——「这一切事的发生」此语之义理。——天使为何向约瑟提起以赛亚之预言。——基督何以被称为「厄玛奴耳」(Ἐμμανουήλ)。——犹太人反对马利亚童贞之论,已被七十士译本所驳倒,在其他译本中亦无依据。——马利亚于诞子之后,仍保守童贞。——以基督肉身之兄弟为例,说明与义人有亲,若无自身之德行,亦无益处。——义人之祷,不能拯救那些对自身救赎疏忽之人。——即使是以不义之财所施之赒济,亦能取悦于上帝。——高利贷之罪恶与危害。
1.Священнослужение обретает плод лишь чрез непрестанное попечение о сбережении услышанных духовных наставлений в сердце, избегая житейских соблазнов и утверждая память о Божественных глаголах.
1.唯有藉著对心中所听闻之属灵教诲的不懈守护,避开世俗的诱惑,并坚固对神圣话语的记忆,圣事方能结出果实。
我听说许多人说:当我们在此地(在圣殿中)时,我们所听到的教诲能够深入内心,使我们回复本性;然而一旦我们离开此地,我们又会变得不同,心中的热忱之火也会熄灭。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让我们看看这是由何而生的。那么,为何我们会有如此的转变呢?这是因为我们沉溺于不当之事,并且与品行不端之人相伴。离开教会后,我们本不应立即投入与教会不相称的事务;而是应当一回到家中,就立刻拿起经书,与妻子儿女一同回忆所听闻的教诲;然后才能着手处理日常的俗务。若你离开浴场后,宁愿不去市场,以免在喧嚣忙碌中失去沐浴所带来的益处,那么离开教会后,你更应当如此行。然而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失去了一切。所说之道的益处尚未在我们心中完全稳固,世俗事务的强大洪流便向我们冲来,将一切卷走,只留下空虚。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离开教会后,你要将回忆所听到的教诲视为最紧要的事务。将五六天的时间用于世俗事务,却不愿将一天、哪怕是一小部分时间,奉献于属灵事务,这实在是不明智之举。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我们的孩子整日都在学习给他们布置的功课吗?我们也要如此行。否则,我们来到此地将毫无益处,因为我们若不对所听闻的教诲给予同样的关注和守护,就像我们守护金银那样,我们每日都将水倒入破裂的器皿之中。 一个得到几个第纳里的人,会将它们藏在袋子里并盖上印章;然而我们接受了比黄金和宝石更为珍贵的教诲,获得了圣灵的宝藏,却不将它们珍藏于灵魂的仓库中,反而极其疏忽地任由它们从心中流逝。既然我们自己给自己带来伤害,使自己陷入如此贫困,事后又有谁会怜悯我们呢?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妻子儿女,我们当立下不变的律例:每周的这一天,要完全奉献于聆听和回忆我们所听到的。如此,我们下次来此地时,将更乐意接受将要宣讲的教诲。如此一来,对我们来说,劳苦会减少,而对你们来说,益处会更大,因为当你们在心中铭记先前所说的,再聆听后续的教诲时。若你们能很好地掌握我们按次序所阐述的思想,这对理解所讲之道将大有裨益。既然无法在一天之内将所有事情说完,你们就要努力将不同日子所领受的教诲铭记于心,将它们连缀成一条链条,用它来环绕你们的灵魂,如此方能形成完整的圣言体系。 因此,现在,让我们回顾最近所讲的,然后继续谈论接下来应说之事。
2.Ангел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являет Иосифу тайну Воплощения, утверждая, что сие чудо свершилось во исполнение древнего пророчества, реченного Господом через Исайю.
2.天使恭敬地向约瑟夫显明了道成肉身的奥秘,坚称这一奇迹乃是为要应验主藉著以赛亚所说的古老预言。
那么,现在应当谈论什么呢?「这一切事的成就,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说。」天使的惊呼,既配得过神迹,也配得过他自己,他说:「这一切事的成就。」他看见了神人慈爱之海洋与深渊;他看见了那永不可望实现之事,竟然在事上显明;他看见了自然的法则被打破,和睦的成就——至高无上者降临于至微末者,中隔之墙被拆毁,障碍被废除;他甚至看到了更甚者,并以简短的言语表达了这神迹:「这一切事的成就,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他说,你不要以为这只是现今才定下的;这在古时就已经预先形塑了,正如保罗在各处所努力显示的。 然后,天使将约瑟引向以赛亚,好让他苏醒过来,即使他可能忘记了天使这些全新的话语,但因着对圣经的滋养,他会想起先知的话,并连同天使的话一并记起。天使没有对他的妻子说这些,因为她作为一个少女,尚不成熟;而是向她的丈夫,一个义人,一个深入研读先知书的人,提出了这预言。 他先是对约瑟说:「你的妻子马利亚」;而现在,在引述先知的话时,他将这奥秘——她是童女——托付给他。约瑟若非事先从以赛亚那里听过她将是童女,则不会如此迅速地因天使的话而心安;而从先知那里,他听到的不应是什么奇特之事,而是早已为人所知,并长久占据他思绪之事。因此,天使为了使他的话更容易被接受,便引用了以赛亚的预言;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预言归于上帝,说这些话并非出自先知,而是万有之神所说。因此,他没有说:要应验以赛亚所说的话,而是说:「要应验主所说的话。」嘴唇是以赛亚的,但预言却是从上头赐下的。 这预言是什么呢?「看哪!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祂的名为以马内利」(以赛亚书 7:14)。你或许会问,为什么祂不被称为「以马内利」,而是「耶稣基督」呢?因为经上没有说「你要称」,而是「人要称」,亦即万民和事件本身。这里是从事件中取名,正如圣经惯常将事件用作名字一样。因此,「人要称祂为以马内利」这句话,无非是说人们将看见上帝与人同在。尽管上帝始终与人同在,但从未如此明显地显现。 若犹太人厚颜无耻地固执不肯,我们便问他们,哪个婴儿被称为「玛黑珥·沙拉勒·哈施·巴斯」(「速速掳掠,快快抢夺」)呢?对此他们无言以对。那么先知是如何说的:「你给他起名叫玛黑珥·沙拉勒·哈施·巴斯」呢(以赛亚书 8:3)?因为在他出生之后,发生了掳掠和分赃的事,故此,与他同时发生的事件便被当作他的名字。 同样地,先知也论及这座城,说它将被称为「公义之城、忠信之都」(「公义之城,众城之母,忠信的锡安」)(以赛亚书 1:26);然而,这座城从未见被称为「公义」,它仍旧被称为耶路撒冷。但因为耶路撒冷在得到改正之后,确实变成了那样,所以先知说它将如此命名。因此,如果某个事件比名字本身更清楚地显示了完成它的人,或从中受益的人,那么圣经就将事件的真实性当作他的名字。 如果犹太人在这一点上被驳倒后,又对童贞受孕的说法提出另一异议,向我们提出其他的译者,说:他们翻译的不是「童女」,而是「年轻女子」(νεανις),那么我们要事先告诉他们,七十士译本理应比其他所有译本都更值得信赖。那些译者是在基督降临之后才进行翻译,并且仍然是犹太人;因此,可以合理地怀疑他们这样做更多是出于敌意,并故意掩盖预言。然而,七十士译本是在基督降临前一百年,甚至更久,就着手进行这项工作,并且是以如此庞大的群体,他们完全没有遭受任何此类怀疑;无论从时间、人数,还是彼此的一致性来看,他们都更值得信赖。
3.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утверждает истину о преснодевстве Богородицы Марии, изъясняя, что чудо рождения стало истинным знамением, и доказывая, что слова «доколе» именуют лишь предшествовавшее событию время, не ограничивая Девы после.
3.此神圣经文恭敬地确证了上帝之母马利亚终身童贞的真理,阐明了诞生的奇迹乃是一个真实的标记,并证明了「直到」(доколе)一词仅指代事件发生之前的时间,并未限制童贞女此后的状态。
然而,即使犹太人引证那些译者的证词,胜利也依然在我们这一边。在《圣经》中,「青春」(νεανιονητος)这个词常用来指代童贞,不仅用于女性,也用于男性。「它说:『年轻人和少女,老年人和孩童』(诗篇 148:12)。」又说,在论述一个遭受暴力侵害的少女时,它说:如果「少女」(νεανις),即童贞女,呼求(申命记 22:27)。先知之前的话语也证实了同样的含义。事实上,先知并非简单地说:「看哪,童贞女将怀孕生子」;而是先说了:「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以赛亚书 7:14),然后才加上:「看哪,童贞女将怀孕生子。」如果不是由童贞女来生育,而是按婚姻的律法所发生的生育,那么这样的事情怎能成为一个兆头呢?兆头必须是超越常规秩序,是某种奇异和非同寻常之事。否则,它又怎能成为一个兆头呢?「约瑟醒来,就照着主的天使所吩咐的去行」(马太福音 1:24)。你看见这种顺服和恭顺的心灵了吗?你看见这位果断、在一切事上都正直的人了吗?当他怀疑童贞女做了某种不悦或不当之事时,他不愿让她留在身边。而当他从这种怀疑中解脱出来时,他不仅不愿打发她走,反而留住她,并成为了道成肉身的侍奉者。「经上说:『就娶了他的妻子』。」你看见了吗?福音书作者多么频繁地使用这个称谓,不愿过早揭示童贞的奥秘,以消除一切不好的猜疑?
然而,在接纳她之后,「并没有和她同房」,直到(或者说:直到,直至)「她生了头胎的儿子」(马太福音 1:25)。福音书作者在这里使用了「直到」这个词语4;但你不要因此怀疑约瑟夫在此之后认识了她。福音书作者只是借此告知我们,这位童女在生产之前是全然不可侵犯的。那么,他们会问,他为何使用了「直到」这个词语呢?因为在《圣经》中常常如此使用。这个词语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时间。例如,关于方舟也有这样的记载:「他放出一只乌鸦去,那乌鸦飞来飞去,直到地上的水都干了」(创世记 8:7,14),尽管后来它也并未返回。同样,关于上帝,《圣经》说:「你作了我们的居所,世世代代」(诗篇 89:2),但这并未设定界限。又一次,当宣告好消息时,它说:「在他的日子,义人要发旺,大有平安,直到月亮不再有时」(诗篇 71:7),这并未指明这美好天体的终结。因此,福音书作者在这里使用「直到」这个词语,是为了确证在生产之前所发生之事。至于生产之后发生之事,他留给你自己来判断。他需要你知晓的,他已经说了,即这位童女在生产之前是不可侵犯的。而那些从已说之事中显而易见的必然结果,他则留给了你自己的思考,即这样一位义人(如约瑟夫)在她如此奇妙地成为母亲、以闻所未闻的方式生产、并产下非凡之果后,是不会愿意认识她的。如果他真的认识了她,并且确实娶她为妻,那么耶稣基督又何必将她托付给门徒,如同一个没有丈夫、身边无人照料的人,并吩咐门徒接她到自己那里去呢?但他们会说:那么雅各布和其他人又为何被称为耶稣基督的弟兄呢?这就像约瑟夫本人被认为是玛利亚的丈夫一样。基督的降生在一段时间内被多重面纱隐藏着。因此,约翰也称他们为(弟兄),说:「因为连他的弟兄也不信他」(约翰福音 7:5)。然而,那些先前不信的人,后来变得值得敬佩和荣耀。因此,当保罗到达耶路撒冷讨论信仰时,他立即去见雅各布,雅各布受到如此的尊敬,以至于他首先被立为主教。人们还说,他过着极其严格的苦修生活,以至于他全身的肢体都已麻木,由于持续的祷告和不间断的跪拜,他的额头变得极其坚硬,其硬度与骆驼的膝盖无异。他也劝诫后来再次来到耶路撒冷的保罗,说:「弟兄,你看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使徒行传 21:20)?他的明智和热忱是如此之大,更确切地说:基督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事实上,那些在基督在世时侮辱他的人,在他死后却如此热切地为他而奋斗,以至于他们完全愿意为他献出生命——这尤其彰显了复活的力量。因此,最荣耀的被保留到最后,以便证据无可置疑。如果我们对生前所景仰的人,在死后也会遗忘,那么那些在基督生前诽谤他的人,若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又怎会在他死后承认他是上帝呢?如果他们没有清晰的复活证据,他们又怎会决定为他赴死呢?
4.Взыскующий спасения должен ревностно подражать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ибо упование на добродетель иных не заменит собственного исправления и усердия.
4.渴求救赎之人,应当热忱地效法美德;因为,仅仅仰赖他人的美德,并不能取代自身的悔改与勤勉。
我谈论此事,并非单单为了让你们听闻,而是为了让你们效法那勇气、那胆识,以及一切的德行;如此,即便有人先前懒散怠惰,也不至于对自己绝望;而在蒙受上帝的怜悯之后,他所仰赖的,就唯有自身的德行了。若是基督的亲属,那些与基督同居一室、同在一国的人,若不显出自身的德行,便无法从中得着任何益处,那么,若是我们推举公义的亲属和兄弟作为我们的代求者,而自身却不品行端正、坚固于德行,我们又怎能获得赦免呢?先知所指的正是此事,当他说道:「弟兄不能救赎,人岂能救赎吗」(诗篇 48:8),即便他是摩西、撒母耳,或是耶利米?请听上帝对耶利米所言:「不要为这百姓祈祷,不要为他们呼求」(耶利米书 11:14),因为我不会听你的。你若对我(不听你的祈求)感到惊奇,又有什么可诧异的呢?即便摩西和撒母耳亲自站立在我的面前,我也不会接受他们为这些百姓的代求。即便以西结站立祈祷,他也会听见,纵使挪亚、约伯和但以理站立,他们也救不了自己的儿女(以西结书 14:14,18)。纵使先祖亚伯拉罕为那些病入膏肓、不知悔改的人代求,主也会撇下他,离去,以免听见他为他们所作的祈求(创世记 18:33)。纵使撒母耳也如此代求,主会对他说道:不要为扫罗哀哭(撒母耳记上 16:1)。纵使有人为自己的姊妹过早地祈求,他也会听见摩西所听见的话:「她父亲若吐唾沫在她脸上」(民数记 12:14)。所以,我们不要过于信赖他人。圣徒的祷告具有极大的力量,但仅限于我们自身悔改(罪过)并改过自新之时。摩西曾一度拯救了他的兄长和六万人,使他们脱离了上帝将要降临的烈怒,但他却无法拯救他的姊妹,尽管她的罪过并不等同。米利暗冒犯了摩西,而亚伦和百姓们则敢于公然行不敬虔之事。关于这一点,我留给你们自己去思考,而我将努力解决一个更困难的问题。事实上,摩西不能为他的姊妹恳求,这有什么可谈论的呢?因为这位为众多百姓代求的人,甚至无力帮助他自己?在经历了无数的辛劳与苦难之后,在为百姓操劳了四十年之后,他被禁止进入那块有着如此多预言和应许的土地。这究竟是何原因?原因是,容许摩西进入应许之地,不仅不会带来益处,反而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并会成为许多犹太人的绊脚石。如果他们仅仅因为从埃及得救一事,就离弃上帝,开始在摩西身上寻求一切,并将一切都归功于他,那么,当他们看到摩西带领他们进入应许之地时,他们又会陷于何等的亵渎之中呢?正因如此,他的埋葬之地至今无人知晓。撒母耳也无法使扫罗脱离上帝的愤怒,尽管他曾多次拯救以色列人。耶利米没有帮助犹太人(马加比传下 15:15),尽管他在另一个时候曾以预言坚固了某人。但以理拯救了蛮族免于被击杀,但却没有拯救犹太人免于被掳(但以理书 2)。我们在福音书中也看到,在不同的人身上,却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事:同一个人有时能自救,有时却不能。例如,那个欠下千万银子的人,曾一度因着恳切的请求而脱离了危险,但在另一个时候却不能。而另一个人则恰恰相反:他先是遭遇了危险,然后才找到了更可靠的自救方法。他是谁呢?是那个挥霍了父辈家产的人。所以,如果我们自己不顾惜自己,我们就不会因着他人而得救。然而,如果我们保持警醒,我们就会凭着自己获得救恩;甚至,我们凭着自己得救,比通过他人得救更为可靠。确实,上帝更乐意直接将恩典赐予我们,而不是通过他人赐予我们,为的是让我们在努力转离祂的愤怒时,变得更加勇敢和有德行。祂就是如此怜悯了迦南妇人,如此拯救了那妓女,如此拯救了那强盗,尽管他们没有任何代求者和中保。
5.Почтенное поучение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к деятельной милостыне, ибо, сея щедро здесь, мы обретаем негибнущее богатство в Царствии Небесном, поручая капитал Самому Богу.
5.这可敬的教诲召唤我们投入实际的施舍,因为我们在此处慷慨播种,便在天国获得不朽的财富,将资本托付给上主自己。
纵然,我说这话并非要我们在祷告中不呼求圣者们,而是为了不让我们懈怠,不让我们耽于无虑与沉睡,而将自己应当做的事只推卸给他人。基督说:「你们要为自己结交朋友」,祂并不止于此,反而接著说:「不义的钱财」,借此要求你个人的协助(路加福音 16:9),因为在这里,祂所指的不是别的,正是施舍。奇妙的是,如果我们能远离不义,祂就不再向我们追究什么了,因为祂话语的意思是:你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就要以美好的方式耗用。你以不义的方式聚集,就要以公义的方式散发。将不义所得的财产分发出去,这看似是什么美德呢?然而,上帝以祂的仁慈,竟降格应许我们,即使为此类行为,祂也赐予我们诸多福祉。但我们变得如此麻木不仁,甚至不肯从不义之财中分出一点;相反地,我们掠夺了成千上万,却以为只要分出微小的一份,就已完成了全部。难道你没有听过保罗所说的吗:「少种的少收」(哥林多后书 9:6)?那么,你为何吝啬呢?播种难道是耗费,是损失吗?不!这是收入,是利润。有播种,就有收获;有播种,就有增长。你耕种肥沃而柔软的土地,它能接纳许多种子,你便以所有的种子播种,还向他人借贷,因为你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吝啬即是损失。可是当需要耕种那不遭受任何气候变化、并将所托付的一切毫无疑问地以巨大增益使之生长的天国时,你却懈怠、迟延,丝毫不思忖:你所珍藏的,正在失去;而你所散发的,正在获得。因此,你要播种,才不致失去;不要珍藏,方能珍藏;要散发,才能保存;要耗用,才能获得。即使有些东西本该储存,你也不要储存,因为你必定会失去它,而是要委托给上帝,从祂那里,无人能窃取。你自己不要经商,因为你不懂得如何获利;但应将大部分的本金借给那位赐予增益者,借到那里,那里没有嫉妒,没有谗毁,没有欺骗,也没有恐惧。借给那位自身毫无匮乏,却为你忍受匮乏者;借给那位供养万物,却为你饥饿,以免你受饿者;祂变得贫穷,是为了让你变得富足。借到那里,从那里你获得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代替死亡。唯有凭借这样的增益,你才能为自己赢得天国,而凭借任何其他增益,你将得到地狱,因为前者展现的是贪爱钱财,而后者是热爱智慧;前者是残酷的行为,而后者是仁慈的行为。当我们有机会获得更丰厚的回报,并且是带著坚定的确信,在适当的时候,以完全的自由,没有指责,没有恐惧,没有危险地获得时,我们却轻视这些福祉,反而追求那可耻、微不足道、欺骗性、败坏且为我们预备火炉的东西,我们将如何为自己辩解呢?
没有任何事比在这世上放贷取利更为可耻和冷酷无情的了。事实上,放债者是以他人的苦难为代价来充实自己,将别人的不幸转变为自己的收益,并要求人们为他的仁慈付出报酬。他似乎是害怕显得自己不仁慈,却在仁慈的幌子下,将陷阱挖得更深;他一面施以援手,一面却压迫着穷人;他伸出手来,却又将人推倒;他表面上引导人进入避风港,却又同时使人遭受海难,仿佛是将人引向礁石、悬崖和暗礁。 然而,有人会问:「你要求什么呢?难道是要求我将自己积攒下来的、且自己也需要的金钱交由他人支配,却不索取任何报酬吗?」 不,我并非如此说;相反地,我非常希望你能够得到报酬——只是不要微小、不要微不足道,而是要更加丰厚的报酬;我希望你能够借着金钱的放贷,而获得天国。 那么,你为何要使自己陷入贫困,依恋尘土,舍大求小呢?这恰恰证明了你不知如何致富。当上帝应许你用少许财物换取天上的美善时,你却说:「不要给我天国,而是给我这很快便会朽坏的黄金来取代天国。」这便是说,你是自愿地想要停留在贫困之中。 凡是热衷于追求真正财富和丰盛之人,必将选择那不朽坏的来替代那很快朽坏的,选择那用之不尽的来替代那会耗竭的,选择那浩瀚的来替代那微小的,选择那不朽坏的来替代那会朽坏的。 追求天国之人,必将获得这些美善;而那舍天国而求地上的,则必然会失去地上的;反之,那看重天上的胜过地上的,则会以极大的丰盛,同时享受到这二者。 愿我们也能够达到这境界,蔑视世间一切,选择未来的美善,如此,我们便能兼得此二者,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荣耀和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世。阿们。
Беседа 6(Мф. 2:1–2.) Когда же Иисус родился в Вифлееме Иудейском во дни царя Ирода, пришли в Иерусалим волхвы с востока и говорят: где родившийся Царь Иудейский? ибо мы видели звезду Его на востоке и пришли поклониться Ему.
第 6 讲(马太福音 2:1-2)当耶稣降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正值希律王在位的日子,有几个术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因为我们在东方看见祂的星,特来朝拜祂。」
在基督降生时显现的星辰,不能成为占星术教义的辩护。——它曾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取了星辰的外观;——对此有四个证明。——星辰显现与东方博士来访的目的。——在安排其救赎计划时,上帝会顾及人的状态和普遍的观点。——福音书作者为何指明降生的时间和地点。——是谁促使东方博士踏上旅程。——上帝不会干涉自由意志。——犹太人为何在听到基督降生时感到困惑。——劝勉听众培养对属灵事物的热爱和对罪孽的忏悔。——悔罪的泪水如同洗礼一样洁净灵魂。——欢笑受到圣经的谴责;它如同各种景象一样,源于魔鬼的诱惑。——各种景象所造成的巨大伤害。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явление Звезды при Рождестве Христовом не подтверждает астрологию, но чудесным образом призывает волхвов поклониться новорождённому Царю, несмотря на великую опасность и мирскую нецелесообразность такого путешествия.
1.神圣的文本恭敬地阐明,基督诞生时星辰的显现并非证实了占星术,而是以奇妙的方式呼召贤士们前来朝拜这位新生的君王,尽管这样的旅程蕴含着巨大的危险和世俗的不合时宜。
我们实在需要多多儆醒,多多祷告,方能阐明这段经文,并知晓这些术士究竟是何许人也,从何而来,如何到此,是谁驱使他们前来,以及那颗星究竟是何物。但若蒙您允许,我们最好先提出那些反对真理之人的论调。魔鬼已然完全掌控了他们,以至于他们竟在此处寻得借口,武装自己,对抗真理之言。那么,他们说了些什么呢?他们说,你看,连在基督诞生之时,都出现了一颗星,——他们说,这意味著占星术是一门确凿无疑的学问。但若基督是依据占星术的法则而降生,那么,祂又如何能毁灭占星术、弃绝命运、封堵邪魔之口、驱逐谬误、推翻一切形式的巫术呢?再者,术士们能从祂的星辰上知晓什么呢?祂是犹太人的君王?但祂的国度并非属于尘世,正如祂也对彼拉多所言:「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翰福音 18:36)。况且,祂也并未展现出君王的姿态:祂身边既无持矛侍卫,亦无持盾卫士,无骏马,无双辇,——总而言之,毫无此类事物;祂所过的是简朴而贫困的生活,身后跟随著十二个毫不起眼的人。然而,即使术士们知道祂是君王,他们为何要前来呢?正如他们所言,占星术的全部要旨并不在于透过星辰知晓谁将诞生,而是要根据诞生的时刻来预言未来将要发生的事。然而,术士们既未在祂母亲分娩时在场,亦不知晓她生产的确切时间,因此,他们并没有依据星辰的运行来推断未来的基础。恰恰相反,在祂诞生前许久,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看见了那颗星的显现,于是便前去瞻仰那位降生者;这比先前之事更难以理解。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前来呢?他们怀著何种奖赏的希望,从如此遥远之地前来朝拜这位君王呢?即使他们认为祂将成为他们的君王,那也并不足以构成他们前来的充分理由。若是祂诞生于王室宫廷,若是祂的父亲是国王且陪伴在侧,那么或许可以说,他们是希望透过朝拜这位新生婴儿来取悦其父,从而赢得他的青睐。但如今,他们知道这位新生儿将成为君王,却不是在他们那里,而是在另一个民族中,在一个与他们相距遥远的国度;他们知道祂尚未成年:那么,他们为何要踏上如此旅程,并献上礼物,况且在此事中还面临著巨大的危险呢?事实上,连希律王听闻此事都感到不安,而全体民众在听闻他们所述之后,也都骚动起来。难道他们没有预见到这些吗?这是难以置信的。即使他们再怎么缺乏远见,也不可能不知道,当他们来到一个已有国王的城市,并当众宣称除了现今统治者之外还有另一位国王时,他们将会身陷万死之地。那么,他们为何要朝拜这位卧于襁褓之中的婴儿呢?若是祂已成年,或许可以说他们是冒著明显的危险,期望获得祂的帮助;但即使如此,这也是极度不智的表现——一个波斯人、一个蛮族,与犹太民族毫无瓜葛,竟然决定离开自己的故土,抛弃家园、亲人和房屋,甘愿屈从于异族的统治!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являет, что события Рождества Христова превосходят всякое человеческое разумение и установленные законы природы, ибо водительство звездой было действием особой, разумной и Божественной силы.
2.神圣的文本昭示,基督降生的事件超越一切人类的理解和既定的自然法则,因为星辰的引导是源自一种特殊、有理性和神圣力量的行动。
如果说这不合情理,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加不合情理了。是什么呢?他们走了这么远的路,只是为了朝拜,惊动了所有人,然后立刻就离开了。当他们看到茅屋、马槽、襁褓中的婴孩,以及贫苦的母亲时,他们又发现了哪些君王尊严的标记呢?他们向谁献上了礼物?又是为了什么?难道当时已经确立并习以为常,要以这种方式向每一个诞生的君王表达敬意吗?难道他们走遍了全世界,凡是听说某人将从卑微贫穷的境况成为君王,他们就会在那人登上王位之前去朝拜他吗?没有人能这么说。那么,他们为何要朝拜呢?如果是为了眼前的利益,他们又能从一个婴孩和一位贫苦的母亲那里期待什么呢?如果是为了对未来的盼望,他们又怎能知道,他们朝拜的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孩,日后会记起这件事呢?我们姑且假设,母亲会提醒他;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非但得不到赞扬,反而应受谴责,因为他们使他遭受了明显的危险,正如希律王被他们惊扰,四处打听,搜寻并竭尽全力要杀害他。再说,无论在哪里,对于一个出生于寻常人家、却说他将成为君王的婴孩——这只会将他置于死地,给他招来无数的灾祸。你看到了吗,如果按照世事的常理和惯例来判断这件事,会显露出多少不合情理之处?而且,除此之外,还可以找到许多其他更加巨大的困惑。
然而,为了不让你们因疑窦丛生而感到困惑,现在我们将著手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将从基督的星辰开始。如果我们知晓这颗星辰是什么,它是否为寻常之星,抑或是与众不同,它是否真为一颗星辰,还是仅仅具有星辰的外表,那么理解其余的一切便会轻松许多。那么,我们从何处得知这些呢?从圣经本身。 首先,证明它不是一颗寻常的星辰,甚至根本就不是一颗星辰,而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我看来,它只是取了星辰的外表,此一证明来自于它运行的轨迹。没有,也不可能有星辰具有这样的轨迹。我们看到,太阳、月亮和所有其他的星辰都是从东方走向西方;而这颗星辰却是由北方向南流动:巴勒斯坦相对于波斯,正处于这样的位置。 其次,从它出现的时间也可以看出同样的道理:它不是在夜间出现,而是在白天,在太阳的光辉之中,这不仅对于星辰来说不寻常,对于月亮来说亦是如此。尽管月亮比所有的星辰都要大,但当太阳光出现时,它立刻就隐藏起来,变得不可见。然而,基督的星辰却以其卓越的光芒战胜了太阳的光芒,它比太阳还要明亮,尽管太阳光辉灿烂,但它却更加闪耀。 第三,这从星辰时而出现,时而隐藏的事实中得到了证明。当贤士们前往巴勒斯坦时,它清晰可见,为他们指示道路;但当他们进入耶路撒冷时,它就隐藏了起来。之后,当他们告知希律他们此行的目的,离开他并准备启程时,星辰又再次出现。这已经不是星辰的运动,而是一种完全有理性的力量的运动。它没有固定的轨迹,但当需要停留时,它就停在那里,完全配合他们的需要,就像云柱一样,犹太人的队伍正是依靠它,在需要的时候停留或起行。 第四,从星辰指示地点的方式本身,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它不是从高空指示地点的——若是那样,贤士们就无法辨别具体的位置;而是为了指示地点,它降了下来。你们自己知道,一颗普通的星辰不可能指示像那间小屋那样小的地点,特别是容纳婴孩身体那样狭窄的空间。因为它的高度是不可测量的,它无法为那些渴望知道的人标明和限定如此狭窄的空间。关于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从月亮来判断;月亮比星辰大得多,但对于分散在整个地球宽度上的宇宙居民来说,它看起来却很近。那么,请告诉我,如果这颗星辰没有离开高空,没有降下来,没有正好停在婴孩的头顶上,它又如何能指示马槽和那间小屋如此狭窄的位置呢?福音书的作者也暗示了这一点,他说:「看哪,他们在东方所看见的那颗星,忽然在他们前头行,直行到小孩子的地方,就在上头停住了」(马太福音 2:9)。你们看,这颗星辰是非同寻常的,它的出现不符合自然界的法则,这是多少证明啊。
3.Пришествие Христово, явленное чрез звезду для волхвов, послужило к обличению нечувствительности иудеев и отверзло дверь для язычников, ибо Господь, по Своему снисхождению, употребляет знакомые средства для призвания всех к высшему ведению.
3.基督之临,藉星辰显于贤士,用以斥责犹太人之麻木不仁,并为外邦人敞开门户;盖因主,以其谦卑俯就,运用凡俗之物,以召引万民归向更高之知识。
然则,这星辰为何出现?乃是为要责备那些麻木不仁的犹太人,并使他们——这些不知感恩之辈——全然失去开脱之辞。既然基督降世的目的,是为要废除古老的生活规条,召唤普世万民来敬拜祂,并在地上和海中接受这敬拜,所以基督从一开始就为外邦人敞开了大门,希望藉著外人来教导自己的百姓。因为犹太人不断听闻先知预言基督的降临,却未曾特别留意,故此主启示了这些蛮族,从遥远的国度而来,询问那生于犹太人之王的下落;于是,他们从波斯人那里首先得知了,那些他们不愿从先知那里学习的真理。 上帝这样做,是为了给他们一个确凿无疑的 убеждение(确信)之法,若是他们明智,便可信服;若他们固执,便全然失去辩解的机会。试想,犹太人凭何为自己辩护呢?他们在如此众多的先知确证之后,仍不接受基督;而术士们仅凭一颗星辰的显现就接受了祂,并敬拜了这显现者。 因此,上帝对待术士们,如同对待尼尼微人一般,祂差遣约拿前去;也如同对待撒玛利亚妇人和迦南妇人一般。故经上说:「尼尼微人将要在审判时与这世代一同起来,并要定这世代的罪」,又说:「南方的女王将要在审判时与这世代一同起来,并要定这世代的罪」(马太福音 12:41-42)——因为他们相信了较少的证据,而犹太人却连更大的证据也不相信。 你或许会问,上帝为何要藉著这样的显现,引导术士们来到基督面前?那么,应当如何做呢?派遣先知?但术士们不会接受先知。发出从天而来的声音?但他们不会听从声音。派遣天使?但他们也不会顺从天使。因此,上帝舍弃了这些方法,以祂特殊的屈尊俯就,使用了他们更为熟悉的方式来召唤他们:祂显现了一颗巨大而非比寻常的星辰,好让它以其宏伟、美丽和异乎寻常的运行来震撼他们。 使徒保罗效仿此举,当他与希腊人论述时,他以祭坛为开端,并引用他们诗人的见证;而当他向犹太人传讲时,他谈论割礼——教导那些活在律法之下的人时,他从献祭开始。既然人人都喜爱自己所习惯的事物,那么上帝和那些受祂差遣来拯救世界的人,也顺应了这一点。 因此,你不要以为上帝藉著星辰召唤术士们是与祂身份不符的;否则,你就必须摒弃犹太人的一切——包括献祭、洁净礼、新月节、约柜,乃至圣殿本身,因为所有这些都是因著犹太人的外邦式愚昧而允许的。上帝为了拯救那些迷失的人,稍微改变了他们服事鬼魔时所遵行的仪式,允许他们用来事奉祂;如此一来,祂便能循序渐进地将他们从外邦的习惯中引导出来,最终提升到崇高的智慧。祂对待术士们也是如此,乐意藉著星辰的显现召唤他们,以便随后赐予他们更高的尊荣。 那激励他们前行并在途中引导他们的,在将他们带到马槽前之后,便不再藉著星辰教导他们,而是藉著天使;这样,他们便循序渐进地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上帝对待亚实基伦和迦萨的居民也是如此。当约柜运到非利士的五座城时,这些城被致命的瘟疫所击打,找不到任何方法摆脱所降临的灾祸。于是,他们召集了术士,在公众集会中商议如何从这场上帝降下的瘟疫中解脱出来;术士们建议他们牵来未曾负轭的母牛,并把头生的牛犊留下,套上约柜,让它们独自前行,随心所欲地去任何地方。这样就能看出,这瘟疫是否由上帝所降,还是偶然的疾病。他们说,如果母牛,因为不习惯负轭而打破了轭,或者返回到它们的牛犊身边,那就意味著瘟疫是偶然发生的;如果它们径直前行,牛犊的哞叫声对它们毫无影响,且它们在不熟悉的道路上也不会迷失,那就显明上帝的手触摸了这些城邑(撒母耳记上 5:6)。 居民们听从了术士的话,并按照他们的建议行事;而上帝,以祂的屈尊俯就,并不认为有失尊严,祂顺应了术士们的意见,使他们所预言的得以实现,并以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话。这一行动更为重要,因为连反对者本身都见证了上帝的能力,而他们的教师也以自己的判断证实了这一切。 在上帝的奥秘安排中,我们还可以见到许多其他的例子。例如,关于招魂妇人所发生的事(撒母耳记上 28),也是出于同样的上帝旨意,你们可以根据上文所说的来判断。 我说这些,都是为了阐明经上关于星辰的记载;而你们自己或许还能说出更多,因为经上说:「施教于智慧人,他将更加有智慧」(箴言 9:9)。
4.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рождение Спасителя в указанные пророками время и место явило Божественное призвание волхвам и обнаружило нерадивость иудеев.
4.圣洁的文本恭敬地阐明,救主在先知所指明的时间和地点降生,显明了对东方博士的神圣召唤,并揭示了犹太人的怠慢。
然而,是时候回到所阅读的篇章的开端了。这开端究竟是什么呢?
(马太福音 2:1)当耶稣降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正值希律王在位之时,有几位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
众方士追随那引导他们的星辰,而犹太人却不相信那些向他们宣讲的先知。然而,福音书作者为何特意指出时间和地点,言道:「在犹太的伯利恒,当希律王在位的日子」?(马太福音 2:1)又为何提及王者的尊号? 提及尊号,是因尚有另一位希律,即杀害了约翰(施洗者)的那位;但后者是分封的王,而此位却是真正的君王。至于指出时间和地点,则是为要使我们想起古老的预言,其中一个是由弥迦所言:「以法他啊,伯利恒啊,你在犹大诸城中为小」(弥迦书 5:2);另一个则由列祖雅各所发,他精确地指明了时间,并指示了基督降临的最重要标志:「圭必不离犹大,杖必不离他两脚之间,直等到细罗(『细罗』就是『和平者』或『赐平安者』)来到,万民都必归顺」(创世记 49:10)。 同样值得探究的是,这些方士从何处生出前行的念头,又是谁促使他们如此行?在我看来,这并非仅仅是星辰的作用;而是上帝亲自感动了他们的心,正如祂对待古列王(居鲁士)一般,感动他释放了犹太人。然而,祂行此举并未损害他们的自由意志,正如祂用天上的声音呼召保罗时,同时也显明了祂的恩典并开启了他的顺服。 但你或许会问,为何不向所有的方士都启示此事呢?这是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愿意相信,而这几位比其他人更为准备好了。成千上万的民族在沉沦,而先知约拿却只被差遣去往尼尼微人那里;十字架上有两个强盗,却只有一个得救。因此,你要明白,方士们所展现的美德,不仅在于他们的到来,更在于他们的勇气。 为避免被人视为可疑之人,他们抵达后便讲述了他们的引路星,讲述了遥远的旅程,同时展现出他们的无畏:「我们来是要拜祂」(马太福音 2:2),他们既不惧怕民众的怒火,也不畏惧君王的残暴。由此我推断,他们在自己的家乡也必是教导同胞的导师;若在此处——在耶路撒冷——他们毫不犹豫地宣讲此事,那么在他们得到了天使的启示和先知的见证之后,他们必将在自己的故土以更大的胆量传扬此事。
(马太福音 2:3)希律王听见了这事,就心神不宁,全耶路撒冷的人也与他一同不安。
希律既然是王,自然会为自己和孩子们担忧惧怕;但耶路撒冷在先知们早已预言基督是救主、施恩者和解救者之后,又有何所惧呢?究竟是什么使犹太人困惑不安?是那同样的轻率,曾使他们从前远离了上帝——他们的施恩者,以致于在获得完全自由之后,仍旧惦记著埃及的肉食。你看,先知们是如何毫无遗漏:他们其中一位早已预言了这件事:「他们将被交付于火中焚烧,成为火焰的食粮。因为有一个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个儿子赐给我们」(以赛亚书 9:5-6)。但尽管感到困惑不安,耶路撒冷的居民却不愿亲自去查验所发生的事,他们没有跟随术士们,也没有好奇探究:他们就是如此地固执不化、怠惰不前!他们本该引以为傲,因他们的君王降生了,并吸引了波斯之地,并且当情势发生了如此美好的转变,当开端如此辉煌灿烂之时,万国都将顺服他们;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尽管他们才刚刚从波斯的囚虏中解放出来。即使没有向他们启示任何崇高的奥秘,仅仅从眼前的事件来判断,他们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人们在我们的君王刚出生时就如此地敬畏他,那么在他成年之后,人们将会更加敬畏他、顺服他,而我们将比外邦人更加荣耀。但是,没有一个这样的念头能激励他们:他们的疏忽大意与盲目昏昧是如此深重!因此,我们必须竭力远离这两种恶习,凡是想要与之对抗的人,都必须比火更为坚强。正因如此,基督也说:「我来要把火投在地上,我多么希望它已经燃烧起来!」(路加福音 12:49)。因此,圣灵也显现为火焰的形状。
5.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призывает к духовному горению и покаянию, ибо плач о грехах, проистекающий из сокрушенного сердца, очищает душу и соединяет её с Богом, принося неизреченную радость.
5.神圣的文本虔敬地呼唤着灵性的灼热与悔罪,因为那源自破碎心灵的、为罪而流的哀哭,能洁净灵魂,使其与上帝联合,并带来那无法言喻的喜乐。
然而,我们却比尘土更加冰冷,比死人更加僵硬,即便我们亲眼得见保罗被高举超越了天与天上的天,他比任何火焰都更加炽烈地战胜了一切,并超乎万物之上——超乎地上和天上的、现存的和将来的、实体和非实体的一切。姑且承认,这个例子不是你力所能及的;不过,这不过是你那怠惰的一个借口罢了(保罗比你多拥有了什么,以至于你无法效法他呢?)。但是,为了避免争论,我们且放下保罗,以初期的基督徒为榜样吧,他们撇下了财富、家产、忧虑和所有世俗的事务,将自己完全献给了上帝,日夜勤勉地聆听圣言的教导。这便是属灵的火焰;它不容许我们对世间事物存有任何的迷恋,而是以另一种爱火来燃烧我们。正因如此,那爱慕属灵之事的人,即便需要舍弃一切、轻视享乐与荣耀、甚至献出自己的灵魂,他都会毫不费力地做到这一切。属灵火焰的热力,渗入灵魂,将一切怠惰驱逐出去,使被它拥抱的人比羽毛还要轻盈,并使他轻视一切可见之物。这样的人已经恒常地处于(心)的破碎之中,倾流着永不枯竭的泪水,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喜乐,因为没有比这样的眼泪更能使人与上帝亲近和连结了。这样的人,即使生活在城市之中,也如同居于旷野、高山和洞穴一般度日,不为周遭之事所牵绊,他永不厌足于自己的眼泪,无论他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的罪而哭泣。正因如此,上帝才首先赐福于哭泣的人,祂说:「哀恸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 5:4)。那么,保罗又何以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腓立比书 4:4)呢?他所说的正是源于这些眼泪的喜乐。正如世俗的喜悦总是与忧愁混杂,那按着上帝旨意流出的眼泪却能结出永恒且不朽的喜乐。那被这火焰拥抱的娼妓,就是如此,她变得比众童贞女更加配得。被悔改所温暖,她燃起了对基督如此炽热的爱,以至于她披散了头发,以泪水洗涤祂圣洁的脚,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并不吝惜香膏。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外在的;而在她心中发生的,以及唯有上帝所看见的,那远比这一切更加炽烈。正因如此,我们每个人,听到此事,都与她一同欢喜,赞叹她的善行,并赦免了她所有的过犯。
如果我们自己心存邪恶,尚且对她作出这样的论断,那么请你想一想,那位热爱人类的上帝会多么地称许她,在她领受上帝的恩赐之前,她又已汇聚了多少悔改的果实?正如倾盆大雨过后,空气变得洁净,同样,泪水倾洒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宁静和澄澈,罪恶的阴霾便会消散。我们最初借着水和圣灵得以洁净,此后则借着眼泪和悔改得以涤除,前提是我们这样做并非出于伪善和虚荣。那些假意哭泣的人,甚至比用脂粉和膏药装扮自己的人更应受到谴责。我所要求的眼泪,不是用来展示的,而是源自痛悔,是在隐秘的房间里,在没有见证人的情况下,在寂静和沉寂中,秘密地流淌的眼泪;是发自内心深处,源于内在的悲痛和忧愁,单单为着上帝而流淌的眼泪,如同哈娜的眼泪一般:「她的嘴唇只是颤动,却听不见她的声音」(撒母耳记上 1:13)。然而,唯有这眼泪比号角更加响亮地呼喊;正是为着这样的眼泪,上帝才为她开启了子宫,使坚硬的磐石变成了柔软的田地。
6.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призывает верующих к плачу и сокрушению о грехах, подражая в сем Господу и Его апостолам, ибо смех неуместен пред лицом грядущего Страшного Суда, где должно дать строгий отчёт.
6.这部神圣文本呼唤信徒为自己的罪恶哭泣与忧伤,在此事上效法吾主及其使徒,因为在将临的末日审判面前,笑声是不合宜的,届时我们必须作出严格的交代。
若是你亦如此哭泣,你便是在效法你的主宰。祂曾为拉撒路哭泣(约翰福音 11:35),为耶路撒冷哀哭(路加福音 19:41),也曾为犹大心神烦乱(约翰福音 13:21)。并且祂屡次被见到哭泣,但从未有人见过祂发笑,或哪怕是微微一笑,因此福音书作者中无一人提及此事。同样,保罗也为自己作证说他哭泣,日夜哭泣长达三年(使徒行传 20:31),其他人也为他作证;至于他是否曾笑过,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其他使徒,或任何一位圣者,都没有在任何地方谈及,无论是关于他,还是关于任何一位与他相似的人。唯有《圣经》提到了撒拉(创世记 18:12),为此她受到了指责,也提到了挪亚的儿子,他因此从自由之人变成了奴隶。 不过,我说这些并非禁止欢笑,而是要约束过度的笑声。你告诉我,当你身负如此重大的责任,终将有一天必须站在那可怕的审判台前,为你一生中所做的一切给出严格的交代时,你究竟在为何事过度欢喜和发笑呢?我们必须为自己一切自愿和非自愿的罪孽作出交代:「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人子在神的使者面前也必不认他」(路加福音 12:9),主如此说。即使这种不认是出于非自愿,它也逃脱不了惩罚,我们将为此交帐,为我们所知的,也为我们所不知的:「我虽然不觉得自己有错,却也不能因此得以称义」(哥林多前书 4:4),保罗如此说——为出于无知所做的,也为有意识所做的。「我可以证明他们向神有热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识」(罗马书 10:2),使徒如此说。然而,这并不能为他们辩护。在写给哥林多人的书信中:「我只怕你们的心或偏于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就好像蛇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一样」(哥林多后书 11:3)。你将需要作出如此严格的交代,而你却坐著发笑、开玩笑、沉迷于娱乐吗? 但你会说:我若是以哭泣代替,又有何益处呢?益处极大——大到言语无法表达。在人世间的审判中,一旦判决已定,你无论如何哭泣,都无法逃脱惩罚;但在这里,只要你叹息一声——判决便可撤销,宽恕即刻获得。这就是为何基督如此频繁地告诉我们要流泪,称那些哭泣的人为有福,称那些欢笑的人为可怜。这里不是发笑的地方,我们聚集于此并非为了欢笑,而是为了呻吟,并借由这些呻吟来承受天国。 站在人间君王面前,你连轻微一笑都不敢;而在天使之主居住的地方,你却站得毫无敬畏、毫无虔诚,甚至在你已多次触怒祂之后,仍然发笑吗?难道你没有想过,这比你的罪孽更令祂愤怒吗?的确,上帝通常厌弃的,并非是那些犯罪的人,而是那些犯了罪却不为之痛悔的人。尽管如此,有些人却如此麻木不仁,尽管听了上述的话,仍说:我宁愿永不哭泣,只愿上帝让我永远欢笑、玩乐。还有比这种想法更愚昧的吗?教导人玩乐的不是上帝,而是魔鬼。听听那些玩乐之人发生了什么:「于是百姓坐下吃喝,起来玩耍」(出埃及记 32:6),《圣经》如此说。所多玛人就是这样行事的,洪水之前的人们也是这样行事的。关于前者,《圣经》说他们心高气傲,在丰裕之中,「饱食终日,无所事事」5(以西结书 16:49)。而在挪亚时代生活的人们,虽然长时间看到方舟被建造,却无忧无虑地寻欢作乐,丝毫不考虑未来;正是因为这件事,突如其来的洪水毁灭了他们所有人,使整个世界在那时遭受了船难。
7.Подобает просить у Бога лишь те дары, что способствуют духовному трезвению и смирению, ибо беспечность и смехотворство суть сети, расставленные лукавым для ослабления воинов Христовых.
7.我们应当只向上帝祈求那些有助于灵性上的清醒与谦逊的恩赐,因为漠不关心与戏谑嘲讽,乃是那恶者为削弱基督的战士们所设下的罗网。
那么,不要向上帝祈求那些源于魔鬼的事物。上帝所乐意赐予的,是那破碎而谦卑的心,是那清醒、贞洁、节制、忏悔而又满含温柔之情的。这些才是上帝的恩赐,因为在其中,我们有着最大的需要。 确实,我们面前有着一项艰难的善工,一场与那不可见之力量的争战,一场与邪恶之灵的冲突,一场与众首领、众权柄的战争;若是我们能以全部的努力、清醒和警醒,抵挡住这残暴的军队,那便是好的。然而,如果我们只是嬉笑、玩乐,并且时常沉溺于懒惰,那么我们甚至在交战之前,就会因着自己的疏忽大意而跌倒。 不断地欢笑、娱乐、过着快乐的生活,并非我们该做的事;那是戏子、可耻的女人,以及那些为此而生的人,即是那些食客、谄媚者所做的事;不被召往天国、名字未被记在至高之城、未曾领受属灵兵器的人,才去做这些事,而那些将自己献给魔鬼的人,便是如此。正是他,正是这魔鬼,发明了这样的伎俩,好吸引基督的战士,削弱他们心灵的力量。为此,他就在城中建立了剧场,教导那些逗人发笑的人,用这瘟疫来击打整座城市。 保禄所吩咐我们要逃避的(以弗所书 5:4),——我指的是那空谈和戏谑之言,——魔鬼却说服我们要去喜爱;而在这之中最糟糕的部分,竟成了引人发笑的缘由。当那些在剧场中表演滑稽的人说了亵渎上帝和下流的话语时,许多人比他们更加愚昧,他们就嘲笑,就以此为乐;那些本该被石头砸死的事情,他们却鼓掌喝彩,并为这般的享乐,给自己预备了火炉。 因为,那些赞许说出这些话语之人,就是以此来鼓励他们继续如此;因此,本应降临在那些滑稽表演者身上的惩罚,更公正地是降在那些欢笑之人身上,因为若是一个观众都没有,也就不会有表演者了。而当他们看到你们离开了自己的作坊、工作,以及你们本可以赚得的一切,总之是放下了一切,只为了在剧场中消磨时光时,他们就变得更加卖力,以更大的努力来完成他们的工作。 然而,我说这话并非是为了替他们开脱,而是为了告诫你们,这罪恶的起始与根源,其实是源于你们自己,源于你们这些将一整天都耗费在这些事上的人,你们使那尊贵的婚姻遭受嘲笑,你们羞辱了这伟大的奥秘。 确实,那在剧场中表演的人,他的罪过不如你,你使他做出这些事;你不仅使他去做,你还为此操心,为此欢笑,赞许这表演,以各种方式协助魔鬼的工作。告诉我,在此之后,你将以怎样的目光在家中看着你的妻子,你曾在剧场中见过她受辱?当你看到她的整个性别都遭受了玷污时,你又如何能不脸红地面对你的配偶?
8.Святой автор скорбит о том, что беззаконные и развратные театральные зрелища, восхваляющие то, что запрещено законом, пагубно влияют на души и ведут к бесчестию.
8.这位圣作者哀叹,那些不法且淫荡的戏剧表演,赞颂着律法所禁止之事,对灵魂造成有害影响,并导向羞辱。
切莫对我说,在戏院中所呈现的不过是乔装作戏罢了。此种乔装作戏已使许多人沦为行淫者,并败坏了许多家庭。我特别痛心的是,人们甚至不疑心其中有何不妥,反倒以鼓掌、欢呼和喧嚣的笑声来迎接此等放荡的表演。那么,你或许会说,这一切都只是乔装作戏?然而,正因如此,这些戏子们即便遭受千次死刑亦不为过,因为他们学会了模仿一切律法所禁止之事。若事情本身是恶的,则模仿它亦是恶的。我尚未提及,那些呈现此等淫荡景象的人,使多少人沦为淫乱者,以及他们如何将观众惯于厚颜无耻和不知羞耻。因为,唯有那纵欲且厚颜的眼目才能忍受观看此等景象。你在广场上不会去注视一个裸露的妇女,更遑论在家中——你必会因这样的景象而感到羞辱;然而你却走进戏院,去羞辱男女两性的贞洁,并玷污你自己的双眼。不要说裸露的是个娼妓,因为无论是娼妓还是良家妇女,其性别和身体都是一样的。若这其中没有任何不当,那么当你在广场上见到同样景象时,为何你自己要逃开,并赶走那不知羞耻的人?抑或,当我们独处时,这便是不当的;而当我们聚集并同坐时,这就不羞耻了吗?这是可笑且可耻的,显示出极度的愚昧。宁可以污泥或粪便涂抹你自己的整个面孔,也不要观看此等不法之事,因为污垢对眼睛的伤害,远不及那情欲的目光和裸露妇女的景象所带来的伤害。回想那起初赤身露体的原因,并畏惧那导致此等羞耻之事。那么,是什么产生了赤身露体呢?是悖逆与魔鬼的恶谋。这是他长久以来、最初的努力。然而,我们的始祖至少还为自己的赤身露体感到羞耻,而你们却乐于此,正如使徒所言:「他们的荣耀,是以羞辱为念」(腓立比书 3:19)。当你从此等不法景象归来时,你的妻子将如何看待你?她将如何接纳你?在你如此不名誉地羞辱了整个女性群体,被此种景象所掳获,并沦为娼妓的奴仆之后,她将如何与你交谈?纵使我的话语令你们忧伤,我却为此深深感谢你们:「除了那因我而忧愁的人,谁还能使我快乐呢」(哥林多后书 2:2)?永远不要停止为此哭泣和悔恨;这样的忧伤将是我们改过迁善的开端。我之所以加强我的言辞,正是为了使伤口更深,将你们从受感染肢体的腐烂中解救出来,并恢复你们完全的灵魂健康。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充分地享有这份健康,并藉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领受为我们此等善行所预备的奖赏。愿荣耀和权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7(Матф. 2:4–5.) И, собрав всех первосвященников и книжников народных, спрашивал у них: где должно родиться Христу? Они же сказали ему: в Вифлееме Иудейском.
第 7 讲(马太福音 2:4-5)于是,他就召集了所有的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问他们:「基督应当生在何处?」他们回答:「在犹太的伯利恒。」
藉著贤士的显现以及伴随基督降生的其他事件,犹太人本可以认识真理。——为何基督的尊荣在祂降生时没有像后来那样清晰地显明。——希律的恶意与癫狂。——为何星辰隐去而后再度显现。——贤士的朝拜驳斥了马吉安和撒摩撒他的保罗的教义。——它预示著对外邦人的呼召。——劝勉世人透过服事基督来效法贤士。——谴责那些为著可耻的奇观而离弃基督之人。——贞洁是每一位基督徒的责任。
1.Божественный промысел устроил все события, включая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а врагов и пророков, дабы иудеи не имели извинения в своем неведении и могли ясно познать истину о Христе.
1.神圣的旨意安排了所有的事件,包括敌人和先知们的见证,好叫犹太人没有借口为自己的无知开脱,并且能够清晰地认识基督的真理。
你看,所有的事件如何都指向对犹太人的谴责?当他们还没有见过耶稣基督,也尚未被嫉妒所吞噬时,他们为祂作了全然的真实见证。然而,一旦他们看见祂神迹的荣耀,便被嫉妒所笼罩,最终背弃了真理。但是,一切都为真理效力,而祂的仇敌们反而更是推动了真理。 请看,此处所发生的事是多么奇妙和非比寻常。野蛮人(指波斯人)和犹太人相互学习,并互相教导彼此一些伟大的事物。犹太人从东方博士那里听闻,在波斯国度里,一颗星辰传扬了祂(基督);而东方博士则从犹太人那里得知,那被星辰所宣扬的祂,早已被先知们预言了。 因此,东方博士所提出的问题,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犹太人而言,都促成了对真理更为清晰和精确的认识。真理的仇敌们不得不被迫诵读圣经的话语,并阐释这预言。然而,他们并没有完全阐释,因为他们只提及了伯利恒,说以色列的牧者将出自于此,却因谄媚君王而没有加上后面的话。 那么,后面的话是什么呢?「祂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弥迦书 5:2)。 但你或许会说,既然祂理当出自于那里(伯利恒),那么祂出生后为何住在拿撒勒,从而使预言蒙上阴影呢? 恰恰相反,祂非但没有遮蔽预言,反而使之更显明了。如果祂出生于伯利恒,尽管祂的母亲一直住在拿撒勒,那么显然,这事的发生是出于特别的安排。 正因如此,祂出生后并没有立刻离开伯利恒,而是在那里停留了四十天,以便给那些愿意的人时间去仔细查考一切。如果他们愿意留心,便有许多动力促使他们进行这样的查考。 当东方博士抵达时,整个城市都骚动不安,连同君王也是如此;他们召唤了先知,聚集了一个盛大的议会。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事件发生,如福音书作者路加所详细叙述的:我指的是我们所知的关于安娜、西面、撒迦利亚、天使和牧羊人的事;所有这些都很容易促使那些留心的人去发现真理。既然来自波斯的东方博士都能知道地点,那么住在犹太的人就更应该能得知所有发生的事了。 从一开始,基督就以许多神迹显明了自己。但因为他们不愿认识祂,祂就隐藏了一段时间,之后又以另一种更为荣耀的方式显现自己。那时,不再是东方博士,也不再是星辰,而是父自己从天上为祂作见证,当时祂在约旦河的水流中受洗,圣灵伴随著那声音降在受洗者的头上。 约翰在全犹太地无所畏惧地呼喊,用关于基督的宣讲充满了城市和旷野。神迹、大地、海洋和所有的受造物都庄严地宣告著祂。 确实,在祂降生时,就有这样的异象,足以表明祂已经来临。犹太人不能说:「我们不知道祂何时何地出生!」东方博士的整个故事和所提及的其他事件,都如此安排,以致于犹太人没有任何借口,因为他们不愿意查考所发生的事。
2.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о том, что Христос, рожденный в Вифлееме, есть Владыка и Пастырь для уверовавших, и величие Его Б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достоинства открывается постепенно.
2.圣经见证说,基督,那位诞生于伯利恒的,是所有信靠者的主宰和牧者,而祂神圣尊严的伟大则逐渐显明。(路加福音 1:16)
但请再留意这预言言辞上的精确。先知没有说:祂将居住在伯利恒,而是说「必出于」(出自伯利恒)(马太福音 2:6)的预言。因此,它所指明的正是祂只会在伯利恒降生。然而,有些犹太人厚颜无耻地声称,这是指着所罗巴伯(Зоровавель)说的。但这怎么可能呢?他的「出处」并非「从亘古,从太初就有」。此外,那最初所说的「必出于你」能适用于他吗?他并非出生于犹大,而是生在巴比伦,因此才被称为所罗巴伯,因为他是在那里出生的。懂得叙利亚语的人会明白我的话。除了我们所说的以外,随后发生的一切情景也完全证实了这个预言是指着耶稣基督说的。究竟说了些什么呢?「你在犹大诸千中为小」(弥迦书 5:2),紧接着就附带说明了此地闻名的原因:「必出于你」。这个地方正是因着耶稣基督才变得闻名遐迩。具体来说,在祂降生之后,人们从地的四极八方前来瞻仰马槽和洞穴,这正是先知所预先宣告的,他说:「你在犹大诸千中为小」,即是在诸族长的首领之中。这些话中也包含了耶路撒冷。但犹太人对这一切毫不理会,尽管这对他们大有益处。正因如此,先知们最初谈论的,与其说是基督的尊贵,不如说是祂赐予犹太人的恩惠。因此,当童女怀孕时,天使说:「你要给祂起名叫耶稣」,又加上一句:「因祂要将自己的百姓从他们的罪恶里救出来」(马太福音 1:21)。而那些术士(волхвы)也并非说「神的儿子在哪里」,而是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马太福音 2:2)?同样,在这里(弥迦书 5:2)也没有说「神的儿子必出于你」,而是说「在以色列中作掌权者的」。起初有必要尽可能地贴近他们的思想与他们对话,以免他们跌倒,而要谈论的正是他们的救赎,以便更好地吸引他们。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起初和在祂降生时所发出的关于祂的见证,都没有完全揭示祂的伟大,不似在祂显明神迹之后所发出的那些见证;后者的见证更加清楚地讲述了祂的尊荣。因此,当祂行了许多神迹之后,孩童们颂赞祂时,请听当时先知所说的:「你因敌人的缘故,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了能力」(诗篇 8:3);又说:「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诗篇 8:4),这表明祂是宇宙的创造者。而那关于祂升天的见证则表明祂与父同等:「上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诗篇 109:1)。以赛亚也说:「必有列国的人归向祂;祂安息之所大有荣耀」(以赛亚书 11:10)。但为什么说伯利恒在犹大的「诸千中为小」,然而这村庄不仅在巴勒斯坦,而且在整个宇宙中都已闻名遐迩呢?这里的话语仍然是针对犹太人的,因此才加上一句:「在以色列中作掌权者的」。虽然祂牧养整个宇宙,但如我所说,为了不冒犯他们,他便对列国(异邦人)保持缄默。但是,你也许会问,那祂为什么没有牧养犹太民族呢?并非如此;这实际上已经实现了。这里的以色列,祂指的是那信了祂的犹太人,保罗对此进行了解释:「因为不是所有出于以色列的,都是以色列人……惟独那应许的儿女,才算是后裔」(罗马书 9:6,8)。如果祂没有牧养所有的人,那是他们自己的过错。他们本该与那些术士一同敬拜,赞美上帝,因为他们罪孽得赦的时刻已经来临(毕竟向他们宣告的不是审判和定罪,而是一位温柔安静的牧者);然而他们却行事完全相反,骚动不已并煽动他人,随后又设下无数的诡计。
(马太福音 2:7):「于是希律秘密地召来博士,仔细询问他们那颗星出现的时间,」他图谋杀害那位降生的婴孩;这不仅证明了他的狂怒,也证明了他极度的疯狂。无论是对他所说的话,还是所发生的事件本身,都足以让他打消任何类似的图谋。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不循著人间事务的常轨。一颗星召唤了博士们,异邦人 undertaking 如此遥远的旅程,只为朝拜那卧在襁褓中和马槽里的婴孩,并且先知们早已预先对他发出预言。所有这些事件都超越了人世。然而,没有任何事物能阻止希律。
3.Злоба, объятая безумием, вредит сама себе, предпринимая тщетные козни против Б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Промысла, явленного в Рождестве Христовом.
3.被疯狂所笼罩的邪恶,在针对那显现于基督降生中的神圣旨意,策划著徒劳的阴谋时,正是在自害己身。
邪恶就是如此,它总是自我伤害,并且一味地去做那不可能之事。看啊,这是何等的疯狂!如果希律相信那预言,并视之为不可更改,那么,他显然是在图谋不可能之事。而如果他不相信,不认为那预言会应验,那么他就无需恐惧和害怕,因此也无需设下阴谋。所以,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他的诡计都是多余的。更何况,他竟认为那些贤士会选择他,而不是他们为之进行了如此遥远旅程的降生者,这已经是极度的疯狂了。如果他们在尚未看见这婴孩之前,就燃起了如此强烈的爱慕之情,希律又怎能指望他们,在亲眼看见他并因预言而坚定了信仰之后,会同意将这婴孩出卖给他呢?然而,尽管有所有这些本应使他放弃原定意图的情形,希律却不肯罢休:「希律暗暗地召了博士来,细问那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马太福音 2:7)。他以为犹太人珍视这婴孩,未曾料到他们会陷入如此狂乱,竟会同意将他们前来拯救的代求者和救主出卖给敌人:因此他暗中召见贤士,打探的不是婴孩降生的时间,而是星辰显现的时间,以诡计猎取他的目标。我想,那星辰显现得要早得多(于降生),因为贤士们必须提前花费大量时间在旅途上,才能及时朝见这位刚刚降生的圣婴;而基督则需要在襁褓之中就接受朝拜,以使这事件显得奇妙而超凡。正因如此,那星辰显现得要早得多(于基督降生)。如果星辰是在基督已降生于巴勒斯坦之时才向东方的贤士显现,那么,他们在经历了长途跋涉到达之后,就无法再看见他在襁褓之中了。希律屠杀两岁及以下的婴孩,这一点无需惊讶;在这里,暴怒和恐惧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的成功,多加了一段时间,好让没有任何人能够逃脱(这次杀戮)。所以,他召来贤士,说道:
(马太福音 2:8)你们前去,仔细查访那婴孩的下落,寻著之后,便告知于我,好叫我也能前去朝拜于祂。
何等的疯狂!若是你,希律,所言是出于真理的启示,那么你为何要私下询问?但若是你心怀诡诈之意,那么你如何不明白,你私下的探询将会使贤士们怀疑你有邪恶的企图?然而,正如我已说过的,被恶念所掳获的灵魂,会变得全然疯癫。 他没有说:「你们去,查问那位君王的事。」而是说:「那位婴孩的事。」对他来说,连称呼那带有权柄之名的字眼都令他无法忍受。 而贤士们,因著他们极大的虔敬,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一切,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料想到他会达到如此的邪恶,并竟然试图抵抗这如此奇妙的安排。他们没有怀疑任何类似的事情,而是以己心度人,便离开了他。
(马太福音 2:9)看哪,他们在东方所见的那颗星,在他们前头引导。
她隐藏起来,为的是让他们在失去了向导之后,不得不转向犹太人求问,如此一来,这件事就能让所有人都知晓了。当他们向仇敌本身询问并查明了关于这圣婴的事之后,星辰便再次向他们显现。看啊,这里有著何等美好的次序!在星辰离开了贤士们之后,迎接他们的是犹太民族和君王;他们带来了先知,以解释这个现象;然后,天使再次将一切教导他们,他们便从耶路撒冷跟随著星辰前往伯利恒。星辰再次陪伴著他们——从这里你又可以看到,这星辰并非寻常星辰之列,没有任何一颗星辰拥有这样的特性。它并非只是行走,而是引导著他们,仿佛在白日里牵著他们的手一般。
4.Явившаяся звезда со смирением указывает волхвам на Богомладенца, являя чудо Его воплощения и предзнаменуя призвание язычников.
4.那显现的星辰,谦卑地指向东方贤士面前的圣婴,彰显了祂道成肉身的神迹,并预兆了对外邦人的呼召。
你或许会问,既然地点已经知晓,那还需要这颗星做什么呢?星辰的功用,在于指示出这婴孩自身,因为若无它指引,便无法认出祂来,盖因这居所不为人知,祂的母亲亦非声名显赫、出身尊贵之辈。因此,正需要这颗星来引领他们,径直去到那地方。所以,当他们离开耶路撒冷之后,星辰便显现出来,直到抵达马槽上方才停住。在此,神迹与神迹相互连结。这两件事都令人惊叹:贤士们的敬拜,以及星辰的引路;这足以感动最是顽石的心灵。若贤士们声称,他们听闻了先知们的预言,或是天使们借由特别的启示向他们宣告此事,那或许还有人不信;然而,这从上方显现的星辰所发出的光芒,如今却堵住了那些最是厚颜无耻之人的口。随后,这星辰到达圣婴所在之处,再次停了下来。这也再次证明,在此运作的乃是远超乎寻常星辰本性的力量——也就是说,这星辰时而隐匿,时而显现,而一旦显现,便停驻不动。由此,贤士们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仰,并且欢欣雀跃,因为他们找到了他们所寻找的,他们成为了真理的宣扬者,他们并非徒然踏上这遥远的旅程。他们对基督的爱,就是如此的强烈!星辰渐渐靠近,停在(圣婴)的正上方,以此显示出祂的神圣起源。它停下,引来的敬拜者,并非寻常的外邦人,而是他们中最具智慧的一群。你可见,这颗星辰并非白白地显现?即使贤士们听完了预言,并从祭司长和文士那里听了对预言的解释之后,他们依然对这星辰心怀敬畏。
愿马吉安(Marcion)蒙羞!愿撒摩撒他的保罗(Paul of Samosata)蒙羞!他们不愿见到那些身为教会初熟果子的东方贤士所见之事(我称他们为初熟果子并不感到羞愧)。愿马吉安因看见上帝取了肉身被人敬拜而蒙羞!愿保罗因看见基督受人敬拜——不单单是作为一个人——而感到羞耻! 虽然襁褓和马槽表明他们所敬拜的是道成肉身的那一位,然而他们所敬拜的却非仅仅一个凡人。这一点从他们所献的礼物可见一斑,那些礼物仅宜献给至高之主。 愿犹太人也与他们一同蒙羞!他们眼见异族人和东方贤士走在他们前面,却连跟随的意愿都没有。这件事件预示著未来,从一开始就表明了外邦人将走在犹太人之前。 然而,你或许会问,为何在后来才说:「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 28:19),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说呢?这是因为,正如我已经说过的,当时所发生的事是未来的一个预表和预言。犹太人本应是首批前来的人;但既然他们自愿拒绝了本应向他们提出的恩典,事态便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在这里,在(基督)降生的时候,东方贤士本不该走在犹太人之前;那些居于遥远之地的人本不该比那些居住在城门边的人更早到达;那些从未听闻任何事的人本不该比那些在诸多预言中长大的人更早来到。但是,由于犹太人完全不明白那些属于他们的福祉,所以从波斯来的人便超越了那些住在耶路撒冷的人。 使徒保罗也如此论述:「上帝的道本应先传给你们;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所以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使徒行传 13:46)。即使犹太人先前不相信,但至少当他们从东方贤士那里听闻之后,也应当前往才是;然而他们连这也不愿去做。正因他们如此盲目,东方贤士便走在了他们的前面。
5.Подобно волхвам, следует с ревностным усердием оставить земное и поспешить ко Христу, дабы, поклонившись Ему, обрести подлинное спокойствие 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5.如同贤士们一般,我们应当带著热忱的勤勉,放下世俗的一切,快快奔向基督,好使我们敬拜祂之后,能寻获真正的宁静与安稳。
那么,我们也当追随这几位智者,并弃绝那些(与基督教)格格不入的习俗,踏上这伟大的旅程,以便我们也能瞻仰基督。正如智者们若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就无法得见祂一样,我们也当远离尘世的牵绊。智者们只要仍身处波斯之地,他们所见的就只是一颗星辰;而当他们一离开彼处,便得见公义的太阳。然而,若非他们满怀热忱,从速动身,他们甚至连那颗星辰也无法得见。 让我们也奋起吧!任凭众人陷入纷乱,我们当奔向那婴孩的居所。任凭君王、万民、地上的主宰们阻挡此路,我们也不要熄灭自己的热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开眼前的危险:要知道,若非智者们得见那婴孩,他们也无法逃脱那心怀威胁之君王所带来的祸患。在瞻仰那婴孩之前,智者们被恐惧、危险和忧虑从四面八方包围;而当他们向那婴孩敬拜之后,他们便获得了平静与安宁。此时,陪伴他们的已不再是星辰,而是天使,因为藉着这敬拜,他们已成为祭司,并献上了礼物。 因此,你也要弃绝那骚动的犹太百姓,那喧嚣的城池,那嗜血的暴君,以及世俗的浮华,赶紧奔向伯利恒,那里是属灵食粮之所。你是牧羊人吗?奔向那里,你将在马槽中得见那婴孩。你是君王吗?若你不进入那小屋,你的紫袍将毫无益处。你是智者吗?这丝毫不妨碍你,只要你前去向神的儿子致敬并敬拜祂,而不去践踏祂。然而,行此之时,当存敬畏与喜乐,两者是可以并存的。 切记,不要成为希律,不要像他那样,说:「我好去拜祂」(马太福音 2:8),而当你到达时,却心怀杀害婴孩的诡计;那些不配领受圣奥秘之人,就如同他一般。使徒的言语告诉我们,这样的人「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哥林多前书 11:27)。这些人侍奉着隐藏在他们自身之内的「玛门」,它比希律更加邪恶,憎恨基督的国度。它渴望统治世人,便派出它的崇拜者,这些人表面上敬拜基督,却在敬拜之时杀害了祂。 让我们心存畏惧,不要表面上表现为恭顺的敬拜者,而实际上却是祂的仇敌。在敬拜时,将我们手中所有的一切都倾倒在祂面前。如果我们拥有黄金,就献给祂,而不是将其埋藏起来。如果那时异邦人都以他们的礼物来尊荣祂,那么当你拒绝帮助那需要你帮助之人时,你该被视为怎样的人呢?如果他们为了一睹那降生之主而完成了如此漫长的旅程,那么你又将如何为自己辩解,连为探望那受苦和被囚之人而走过一条街道都不愿呢?当我们的仇敌身患疾病或身陷囹圄时,我们尚且怜悯他们,而你却对你的施恩者和主毫无同情之心。他们献上了黄金,而你却勉强施舍一点面包。他们看见了星辰便欢喜快乐,而你却丝毫没有感动,眼见基督自己处于客旅和赤身露体的境况。 然而,在你们当中,是否能找到一个人,哪怕是从那领受了上千恩惠之人中,愿意为基督踏上如同这些「蛮族」——实则比最智慧之人更智慧——所完成的旅程呢?但我为何要说「这样的旅程」呢?我们当中许多妇女娇生惯养,若非乘着骡子,甚至不愿走过一条街,只为在属灵的马槽中得见基督。即使有些人能够来到基督面前,他们中一些人却宁愿忙于家务琐事,而另一些人甚至更乐意去观看戏景,而非来到我们这聚会之中。 这些「蛮族」,在尚未得见基督之前,就为祂跋涉了如此遥远的路途;而你,即使已经见过祂,却不效法他们,而是看了一眼便撇下祂,急着去看小丑(我再次提及我先前所说的),眼见基督躺在马槽之中,却逃离祂,为的是在舞台上观看女人。这样的行径,配得上怎样的雷霆与闪电呢!
6.Должно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отвергать мирские зрелища, влекущие к погибели души, дабы пребывать со Христом у Источника Его живоносной Крови и обрести истинное освящение.
6.吾人应当敬畏地弃绝那引人魂灵走向灭亡的世俗奇观,以便能与基督同在祂赐予生命的圣血之源处,并获致真实的圣化。
且让我们设想,有人曾应许要引导你进入王宫,并在其中让你觐见君王:请告诉我,你是否会因此而乐于观看一场戏剧,即便你并不能从前者得到任何益处?然而在此——从这宴席中流淌出属灵的火热泉源;而你却舍弃它,逃奔到戏剧中去观看那些表演者,观看那些使自己女性之身遭受普遍耻辱的人,你不正是舍弃了那安坐于此泉源旁的基督吗?是的,祂如今也坐于泉源旁,所交谈的已不仅仅是那位撒玛利亚妇人,而是整个城镇。或许,祂现在也只是在与一位撒玛玛利亚妇人交谈,因祂身边现下已无旁人;有些人不过是身体在祂身旁,而另一些人连身体都不愿在祂身旁。然而,尽管如此,祂并未离开,而是站立著,并向我们求水喝,但祂所求的不是水,而是圣洁,因祂只将圣物赐予圣洁之人。祂从这泉源中赐予我们的不是水,而是活的血,这血既是祂死亡的象征,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而你,却舍弃了血的源头,这可怖的圣杯,奔向那魔鬼的泉源,去看那漂浮其中的娼妓,并在那里淹没自己的灵魂。在这水中——情欲之海——沉没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的消亡。她裸露著身体漂浮著,而你,注视著她,却沉沦于情欲的深渊。魔鬼的网罗便是如此,它毁灭的不是那些已然沉浸于水中的人,而是那些安坐著观看这一切的人,并使他们遭受比法老王更加可怕的溺毙,那法老曾与他的马匹和战车一同沉没。倘若能看见灵魂,我便会向你们展示许多淹没在这些水中的灵魂,如同昔日埃及人的肉体一般。然而,最糟糕的是,这种毁灭竟被称作欢娱,这毁灭的深渊竟被称作享乐的泉源——尽管航行于爱琴海和提尔海域都要比从此类戏剧中返回更为安全。首先,魔鬼彻夜以期盼占据灵魂;接著,展示了所期盼之物后,它便立刻将其束缚,使之成为自己的俘虏。切勿以为你未与娼妓结合便是清白的;你以欲望已然完成了所有之事。确实,如果你滋养情欲,你便以此点燃了更大的火焰。然而,如果戏剧对你没有任何影响,那么你更应受到谴责,因为你成了他人的绊脚石,鼓励了此类戏剧,污秽了你的目光,并随目光污秽了你的灵魂。但我们不要仅限于禁止;也要提出改正的方法。这方法是什么呢?我希望将你们交给你们的妻子去教导。依据保罗的律法,你们本应是她们的教师;然而罪恶颠覆了整个秩序,躯干居于上方,眼睛居于下方,因此我们只好选择这条道路。如果以妻子为师令你羞耻,那么就逃避罪恶,你便能重新获得上帝所托付于你的权柄。但只要你仍行不法之事,圣经便将你送往学习之处,不仅是向妻子,更是向最低贱的无言之物;因为它并不羞于将有理性的人送去向蚂蚁学习。然而,这并非圣经的过错,而是那些丧失自身尊严之人的过错。我们也将如此行:如今,我们将你交给妻子去学习,如果你连她也不听从,我们便将你送去向无言的动物学习,并将展示世间有多少鸟类、鱼类、多少四足动物、多少爬行于大地的生物比你更为纯洁和节制。如果你为此比较感到羞耻和脸红,那么就回归你固有的高贵,逃避地狱之海与火河,即戏院中的浴场,因为它们将你拖入情欲之海,并点燃了这火焰的深渊。
7.Святитель увещевает, что Христовы законы целомудрия и воздержания от соблазнительных зрелищ едины для всех христиан, как монахов, так и состоящих в браке, и нарушение сих заповедей губит душу.
7.这位圣主教劝诫道,基督所立的关于贞洁和远离诱人景象的律法,对于所有基督徒来说都是一致的,无论是修道士还是在婚姻中的人,违犯这些诫命会使灵魂沉沦。
如果「凡注视妇女而心怀淫欲的,他已经在心里与她犯奸淫了」(马太福音 5:28),那么,强迫自己观看裸体的人,岂不是更常沦为俘虏吗?昔日挪亚时代的洪水,对人类的祸害尚且不及这些赤裸荡漾的女子,她们以最无耻的方式毁灭了所有观看者。那洪水虽然造成了身体的死亡,却洁净了灵魂的罪愆;而这些女子却带来了相反的后果:她们放过了身体,却毁灭了灵魂。当谈及优越之处时,你们为自己争取了全宇宙的首位,因为我们的城邑首先披上了基督徒之名;然而在贞洁的奋斗上,你们竟不以让步于那些教育程度最低下的城邑为耻。你们会说:「好,那么你命令我们做什么呢?去山里成为修士吗?」我为你们将谦逊与贞洁视为仅仅是修士的义务而感到惋惜,然而基督所颁布的律法是为所有人设立的。当祂说「凡注视妇女而心怀淫欲的,他已经与她犯奸淫了」,祂不是对修士说的,而是对已婚者说的,因为那座山(祂在上面讲道)聚集了各色各样的人。因此,你要将这景象铭记于心,并憎恶那属魔鬼的景象,不要责备我向你提出的话语过于严苛。我不禁止结婚,也不阻拦享乐;但我要求这一切要在不失贞洁、不带无耻和无数罪恶的情况下进行。我并非要求你前往高山和旷野,而是要你在城市之中过著诚实、谦逊、贞洁的生活。我们与修士们拥有一切共同的律法,除了婚姻。然而保罗命令已婚者在各方面都要效法修士:「时候已经短缩了,所以那有妻子的,要像没有一样」(哥林多前书 7:29)。因此,祂似乎是这样说的:我没有命令你们退隐到高山之巅,尽管我期望如此,因为城市中的行为如同所多玛人一般——然而,我不强迫你们这样做。你要与孩子和妻子同在家中;只是不要羞辱你的妻子,不要诱惑你的孩子,也不要把从戏剧中带来的传染病带入你的家中。你听见保罗说什么了吗:「丈夫没有权柄主张自己的身子,乃是妻子」(哥林多前书 7:4)?祂为两人设立了共同的律法。然而你,当你的妻子常常去教会时,你为此严厉地责备她;而你自己,却整日流连於戏剧场所,却不认为自己应受责备。你对妻子的贞洁关心至极,甚至到了过度和极端的地步,以至于不允许她进行必要的外出,而对你自己,却认为一切都是被允许的。但保罗不允许你这样做,他给予了妻子同样的权柄:「他对妻子说,丈夫当尽他的本分,待妻子以应得的爱心」(哥林多前书 7:3)。但是,当你在最主要的事情上冒犯她,当你把属于她的身体交给娼妓(因为你的身体是属于她的)时,这又是什么样的尊重呢?当你把骚乱和争吵带进家中,当你在公共场所做出那些事情,回家后讲述时,使倾听的妻子感到羞耻,使站在一旁的女儿脸红,甚至在你自己之前,你自己也感到羞耻时,这又是什么样的尊重呢?最好是保持沉默,也不要无耻地谈论那些连仆人也应当为之受罚的事情。告诉我,你如何为自己辩解,你竟然以极大的专注去观看那些连谈论都不合适的事情,你把那些在叙述中都无法忍受的事情看得比一切都重要?但够了;为了不使你们感到沉重,我的话语到此为止。然而,如果你们仍然故态复萌,我将磨利我的剑,造成最深的创伤——直到驱散魔鬼的景象,洁净那构成教会的社群为止,我不会止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摆脱现时的羞耻,并配得未来的生命,藉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8(Мф.2:11.) И, войдя в дом, увидели Младенца с Марией, Матерью Его, и, пав, поклонились Ему; и, открыв сокровища свои, принесли Ему дары: золото, ладан и смирну.
第 8 讲(马太福音 2:11)他们进了那屋子,看见那婴孩和他的母亲马利亚,就俯伏拜他;并且打开他们的宝盒,献上礼物给他:就是黄金、乳香和没药。
是什么促使贤士们前来朝拜圣婴?——他们为何要动身返回波斯?——上帝为达成祂的旨意,有时会容许祂的仇敌陷于迷误。——基督为何被送往埃及?——《何西阿书》第十一章的预言在基督身上得到确切的应验。——埃及所经历的改变彰显了基督的力量。——埃及的隐修生活。——伟大安东尼的荣光。——世俗的生活不应成为效法修士的障碍。
1.Смиренно внимая священному слову, постигаем, что Божественное Промышление через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а Рождества и водительство волхвов открывает великое домо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 спасения, требуя от верующих беспрекословного послушания.
1.我们谦卑地聆听著神圣的言语,领悟到上帝的护理透过圣诞的诸多情境以及贤士们的引导,揭示了伟大的救赎规划,要求信众们无条件地顺从。
路加是如何说那婴孩被放在马槽里的呢?因为生下祂的母亲立即将祂放在那里。由于众多人聚集前来登记户口,他们找不到住处,路加也正是指出了这一点,说:「就把祂放在马槽里,因为客店里没有地方」(路加福音 2:7)。但后来她抱起了祂,并让祂坐在自己的膝上。她到达伯利恒后不久,就分娩了。 因此,你也可以由此看见全部的救赎计划,并且这一切并非简单或偶然发生,而是出于神圣的旨意,并因着预言而得以成就。 但是,是什么促使贤士们前来朝拜呢?当时,圣童女并不显赫,居所也不华丽,在外表上亦无任何能令他们震撼和吸引之处。然而,他们不仅朝拜了,还打开了自己的宝藏,献上礼物,而且所献的礼物并非献给凡人,而是献给上帝,因为乳香和没药正是此类敬拜的象征。那么,是什么激励了他们,使他们离家并决定踏上如此遥远的旅程呢?是星辰和神圣的光照启迪了他们的心智,使他们一步步被引导至更完全的认知。否则,在如此微不足道的环境中,他们不会给予祂如此的尊荣。 对于感官而言,那里没有什么伟大的事物,只有马槽、简陋的棚屋和贫穷的母亲,好让你由此清晰地看见贤士们的智慧,并明白他们所接近的并非寻常之人,而是上帝与施恩者。因此,他们并未被任何可见的外在事物所冒犯,而是献上敬拜和礼物,这些礼物与粗陋的犹太人(祭物)不同;他们所献上的(祭物)并非绵羊和牛犊,而是,仿佛他们是真正的基督徒一般,向祂献上了认知、顺服与爱。
(马太福音 2:12)他们在梦中得到启示,不要回到希律那里,就从另一条路回到自己的国家去了。
你从此处也能看出他们的信心如何——他们没有因此跌倒,反倒顺从且明智!他们不困惑,也不在心中思量,说道:倘若这婴孩果真伟大,并拥有某种力量,我们为何要逃跑并悄悄离去?天使又为何将我们如奴隶和逃犯般逐出城外,而我们却是公然前来,并在大群民众和那狂暴君王面前勇敢地现身?他们没有说,也没有想任何类似的话,这正是信心的特殊之处——不去探究那些不被要求之事的原因,而只是顺服于命令。
(马太福音 2:13)他们离去之后,看哪,主的一位天使在梦中向约瑟显现,说:「起来,带着婴孩和祂的母亲,逃往埃及去吧。」
在此处,可能有些人会感到一些困惑,关于东方博士和圣婴之事。纵使他们自身并未感到困惑,而是以信心接受了一切:然而,我们必须探究,为何东方博士和圣婴没有停留在原处,而是东方博士返回波斯,圣婴与祂的母亲逃往埃及?这是为何?难道圣婴应该落入希律手中,并且落入之后却不受死亡的威胁吗?但如此一来,人们就会怀疑祂是否真的取了肉身,并且不相信这神圣经纶的伟大。即使在这些以及许多其他类人的行动之后,仍有人敢称取肉身为荒诞之事,那么如果祂处处都按著祂身为上帝及其大能所合宜的方式行事,他们岂不将沉沦到更深的悖逆之中吗?至于东方博士,上帝很快地遣送他们离开,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祂差遣他们作为教师前往波斯地区,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为了阻止暴君的狂怒,借此来教训他,让他明白他所企图之事是不可能的,并平息他的愤怒,使他不再进行这徒劳的努力。上帝的大能的特性,不仅在于公开战胜祂的仇敌,也在于毫不费力地任凭他们陷入迷惘。祂正是如此任凭,例如,犹太人误导埃及人;并且,祂有权公开地将埃及人的财富交到希伯来人手中,却吩咐要暗中并以巧妙的方式来完成此事——这使得祂对仇敌的威严,不亚于其他的神迹。
2.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являет силу и величие Божие, наставляя верных принимать искушения как необходимый удел духовного пути, по примеру Самого Христа и Его Пречистой Матери.
2.圣经彰显了上帝的能力与威严,教导信徒们效法基督祂自己和祂至洁之母的榜样,将诱惑视为属灵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欣然接受。
阿什凯隆和其他城市的居民也是如此,当他们夺取了约柜,遭受击打后,就劝告他们的同胞——不要敌对,不要抵抗。他们在列举其他奇迹时,也提到了上述这件事,说:「你们为何要使心刚硬,像埃及人和法老使心刚硬一样呢?当祂在他们身上施行了能力,他们不就容以色列人去,他们就走了吗?」(撒母耳记上 6:6)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件事与其他公然发生的神迹一样,足以证明上帝的能力和威严。同样,在这里所发生的事,也足以使这位暴君心生恐惧。试想,被那些术士欺骗和嘲弄的希律王,该遭受多大的痛苦和折磨呢?他没有变得更好,这又如何呢?其过错不在于那位安排此事的主,而在于那个没有听从足够的启示——放弃邪恶之人,他反而更加刚硬,以至于因这样的愚昧而遭受更严重的惩罚。但你可能会问,圣婴为何被送往埃及?主要的缘由,这位传道者自己已经说明了,他说:
马太福音 2:15。以应验那先前所说的话:「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何西阿书 11:1);
同时,全宇宙美好希望的开端也已预先宣告。由于巴比伦和埃及比全地更受不虔诚之火的燃烧,故而主在最开始就表明祂将要纠正和改善这两国的居民,并借此确信全宇宙都应当期盼美好之事,祂派遣博士们前往巴比伦,而祂自己则带著母亲来到埃及。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从中得知另一件事,这对我们的爱智(*любомудрие*)大有裨益。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当预期试探和诽谤。事实上,请看,这一切是如何从祂的襁褓之时就立即开始的。基督刚一降生,暴君就狂怒不已,随之而来的是逃往异乡,以及完全无辜的母亲逃往野蛮人之国。在此之后,你若有幸事奉某种属灵之事,即便遭受最残酷的袭击,面临无数的灾难,也不应当感到不安和困惑,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当我遵行主旨时,我本应当得到加冕与荣耀,光耀与显赫。然而,有了基督的榜样,你当勇敢地忍受这一切,明白属灵之人尤其应当如此,他们的命运就是从四面八方遭受试探。请看,这不仅发生在母亲和孩童身上,也发生在博士们身上:他们也像逃亡者一样秘密离去,而那位从未离开自己家园的母亲,也奉命踏上遥远而悲伤的旅程,这都是因为这位奇妙的孩童和属灵的生产之痛。更令人惊讶的是:巴勒斯坦为祂设下阴谋,而埃及却接纳了祂,将祂从诽谤中拯救出来!因此,预表不仅应验在族长们的子孙身上,也应验在主宰自己身上:祂当时的作为预示了后来发生的许多事件,例如关于驴驹和小驴的事件。 显现的天使不是与马利亚交谈,而是与约瑟交谈。祂对他说了什么呢?「起来,带著小婴孩和祂的母亲。」在这里,祂不再说:「你的妻子」,而是说:「祂的母亲」。既然降生已经完成,疑惑已经结束,而这位丈夫也已确信,天使便公开与他交谈,没有提及那婴孩或他的妻子,而是说:「带著——祂说——小婴孩和祂的母亲,逃往埃及」,并指明了逃亡的原因:「因为——祂说——希律想要寻找婴孩的性命。」
3.Праведный Иосиф явил образец верности и послушания Богу, ибо принял все скорби и радости промысла как часть таинства Б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Домо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3.公义的约瑟夫展现了对上帝的信实与顺服的典范,因为他接受了所有来自神圣天意(providence)的苦难与喜乐,将其视为神圣救赎计划(Divine Economy)奥秘的一部分。
约瑟听到这话,没有为此感到困惑,也没有说:「这真是奇怪!祢先前说祂要拯救祂的百姓,可现在祂甚至不能救自己,而我们却需要逃跑、离开,迁移到遥远的国度?这与所应许的相悖。」但他没有说出任何类似的话,因为他是一位忠诚的人;他甚至没有探究归来的时间,天使也没有明确告知:「你要留在那里,直到我告诉你。」对此,他也没有感到沮丧,而是准备好忍受一切,以喜乐的心顺从和听命。 而那热爱人类的上帝,用喜乐冲淡了他的这些忧伤,正如祂通常对待所有圣徒那样,既不让他们处于持续不断的危险之中,也不让他们处于完全的安宁之中,而是将义人的生命安排为两者兼具。在此,祂也做了同样的安排。看:约瑟看到童贞女怀了孕;这使他感到困惑和极度的不安,因为他怀疑童贞女犯了奸淫。但天使立即出现,消除了他的疑虑,驱散了他的恐惧,而约瑟看到诞生的圣婴,心中充满了至大的喜乐。这喜乐又被不小的忧伤取代。全城动乱,君王狂怒,搜寻那诞生的婴孩。但这不安之后,又迎来了新的喜乐——星辰与贤士的朝拜。在这慰藉之后,恐惧和危险又再次降临,经上说,希律正在寻索圣婴的性命——天使再次命令他逃跑和迁移,这乃是人子的本性使然,因为施行奇迹的时日尚未到来。 若是吾主从他最初的年岁就开始施行奇迹,那么人们就不会承认他是人。因此,圣殿并非凭空建造,而是历经九个月的寻常怀胎之期;接着是痛苦和生产,以及以乳汁喂养,长期的静养,等待适合成年人的年龄——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这救世宏图的奥秘更加易于理解。 那么你会问,为何起初要有这些征兆呢?是为了母亲、为了约瑟、为了即将离世的西缅、为了牧羊人、为了贤士、也为了犹太人。若是他们愿意更仔细地探究当时发生的事,那么他们必将从中获得极大的益处,以备将来之用。 若是先知没有提及贤士,请不必困惑;他们并非预言了所有事情,也并非对所有事情都保持了沉默。若是人们亲眼目睹了从未听闻的已发生之事,这必会使他们陷入极大的困惑和疑虑;同样地,若是他们事先知晓了一切,那么就没有什么能再促使他们去探究了,福音书的作者们也就没有什么可做的了。 若是犹太人对于「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何西阿书 11:1)这预言感到不解,好像这只是对他们说的,那么我们回答他们,预言的性质之一,就是许多对某些人所说的话,也会应验在另一些人身上。例如,关于西缅和利未,经上说:「我要使他们在雅各家中分散,在以色列家中散布」(创世记 49:7);然而,这并非应验在他们身上,而是应验在他们的后裔身上;同样地,挪亚对迦南所说的话,也应验在了迦南的孙子基遍人身上。 我们也看到,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雅各身上;赐予他的祝福:「愿你作你弟兄的主,你母亲的儿子向你下拜」(创世记 27:29),并没有应验在他自己身上(这又怎可能呢?雅各自己还惧怕他的哥哥,并且多次向他下拜?),而是应验在他的后裔身上。 在这现今的例子中(关于基督),也应作如是观。谁更配被称为上帝的儿子呢?是那敬拜牛犊,或侍奉巴力·毗珥,并将儿女献给鬼魔为祭的人,还是那按本性为儿子,并尊敬那生养祂的圣者呢?因此,若是基督没有降临,这预言就不会得到恰当的应验。
4.Пришествие Сына Божия во Египет, совершенное в смирении и бегстве, освятило сию землю и преобразило ее в место благодатного торжества христианских подвигов.
4.上帝之子降临埃及,以谦卑和逃亡完成,圣化了这片土地,并将其转变为基督教苦修恩典胜利之地。
你看,正如福音传道者所暗示的那样,他这样说:「好应验了」,并指出若非上帝的圣子降临,这事就不会成就。这也为童贞女带来了极大的光荣与赞美。那曾是整个(犹太)民族引以为傲之事,如今她也能够归属于自己。犹太人曾经极度夸耀和自豪之事,即他们从埃及的回归(先知对此有所暗示,说:「我岂不是将非利士人从迦斐托领上来,将亚兰人从吉珥领上来呢?」)(阿摩司书 9:7)6,同样也构成了童贞女的优势。 更确切地说,无论是这个民族还是列祖,他们进入埃及和从那里归回,都预表著基督的归来。他们进入埃及是为了躲避饥饿而死,而基督则是为了逃避阴谋所预备的死亡;但是,他们到了那里,便摆脱了饥饿,而基督到了那里,则以祂的降临圣化了整个国度。 因此,你看,上帝的能力是如何在卑微之中显现的!天使在说:「逃往埃及」时,并没有允诺要在去程或回程中陪伴他们——这是为了教导他们,他们有一位伟大的伴侣,那就是降生的婴孩,祂的显现改变了万事万物,并迫使敌人也在许多方面服事于救赎的安排。事实上,那些贤士和蛮族,抛弃了他们列祖的邪恶信仰,前来朝拜祂。奥古斯都关于人口普查的谕令,成为了基督在伯利恒降生的机缘。埃及在祂逃避阴谋时接纳并保护了祂,因此获得了使祂亲近自己的机会——这样,当它听到使徒关于祂的传道时,就可以夸耀自己是第一个接纳祂的。
这份尊荣本属于巴勒斯坦一地;但埃及却表现得比后者更具热忱。如今,倘若你来到埃及的旷野,你将看到这片旷野胜过一切乐园;你将在那里以人的形象看到数之不尽的天使面容、成群的殉道者、贞女的聚会;你将看到魔鬼的一切暴虐已被推翻,基督的国度光芒四射;你将看到埃及,这个曾是诗人和智者、以及术士之父,发明了各种巫术并将其传授给其他人的地方,如今却以渔夫为荣,并鄙弃一切往昔之事,四处赞美税吏和帐篷匠,并以十字架为夸耀。此事不仅在城市中成就,甚至在旷野中比在城市中成就得更多。在这整片土地上,你可以看到基督的军队,君王的羊群,以及属于上界力量的生活方式。而且,你不只在男子中能找到这些,在女子中也能找到:她们的虔诚求索丝毫不亚于男子。她们不拿盾牌,不骑战马,正如那些著名的希腊立法者和哲学家所吩咐的那样,而是投入另一场远为艰难的争战。她们和男子一样,与魔鬼和黑暗的权势进行争战,而在这场争战中,性别的天然弱点丝毫不能成为她们的阻碍,因为此类争战的成功并不取决于身体的本性,而取决于灵魂的意愿。因此,女子们也常常以她们的苦修胜过男子,并树立了最光荣的胜利旌旗。缀满群星的天空,其光明也不及埃及的旷野,因为它在各处都显现出修士的茅棚。
5.Сила Христова преображает древнее неразумие в небесное любомудрие, побуждая верных к подвигам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молитвы и милосердия.
5.基督的圣能将古老的愚昧,蜕化为天上的爱智,激励着忠信之人,迈向德行、祷告与慈悲的属灵争战。
谁了解古老的埃及,那与神为敌、陷入癫狂、崇拜猫咪、惧怕且战兢于田园洋葱的国度,就必完全确信基督的力量。然而,我们不必特别诉诸于古代的传说,因为直到今日,那些见证著过往疯狂的不明智的残余仍旧存留。但所有那些曾达至如此癫狂的人,如今却都在思考天国与属天之事,他们嘲笑祖辈的习俗,为自己的先人感到忧伤,并且藐视他们的智者。 他们在实践中明白,那些智者的教诲不过是疯狂老妇人的胡言乱语,而与之相反,那真实且配得天国的智慧,正是由渔夫们向他们所宣扬的。正因如此,他们竭尽全力地持守这教诲,并特别努力地以自己的生命来印证它。他们舍弃了一切财物,对整个世界而言如同被钉在十字架上,他们甚至更进一步,将自己的身体力量用于帮助穷人。 尽管他们禁食与儆醒,他们却不愿在白日闲懒;他们在圣歌与守夜中度过夜晚,而在白祷告与手工劳作中度过白昼,效法使徒的热忱。他们思量:如果使徒在全宇宙都将目光投向他之时,仍旧劳苦、工作、从事工艺,并彻夜不眠地进行这些善工,为的是供养缺乏之人——那么,我们这些居于旷野、远离一切城市喧嚣的人,就更应当将这安静闲暇的时光用于属灵的操练了。 因此,当我们看到他们——除了双手之外一无所有——却竭尽全力地劳作,好让穷人能从他们的辛劳中获得益处时,我们所有人,无论贫富,都应当感到羞愧;而我们拥有无数的财富,却吝惜于将我们多余的资产用于帮助缺乏之人。告诉我,我们将如何回应?我们将以何为借口? 试想这些禁欲者曾是何等贪恋财物,又与其他恶习一起纵容口腹之欲?那里曾有犹太人所怀念的肉锅,那里曾有极大的口腹之贪;然而,他们一旦愿意,就立刻改变了,他们接纳了基督的火焰,向著天国奔驰而去。 从前,他们是最不节制、易怒、倾向于肉欲之人,而如今,他们却以温顺、不动情欲以及其他美德,效法那无形的力量。凡到过这片土地的人,都会同意我所说的话。
然而,若有人从未踏入那些茅屋圣地,就让他回想:埃及曾孕育出使徒之后最为光耀的人,那便是蒙福而伟大的安东尼(Антоний)。至今,众人仍不断谈论他。让他深思,安东尼也曾身处与法老同一国度。然而,这片土地丝毫未能损害于他,反倒使他得享神圣的观照,并以基督律法所要求的方式度日。凡是怀著专注之心阅读记载其生平之书的人,必能确信此言。在那本书中,他将找到许多预言。安东尼曾预言那些受亚流(Арий)邪恶信仰所感染之人,以及他们将带来的祸患。那时,上帝将一切向他显明,未来的景象呈现在他眼前。没有任何异端能拥有像他这样的人物,这本身就是我们教义真实性的最大佐证之一。但为避免在此向你们详述,请诸位亲自阅读那本关于他的书中所写的一切,详细了解,并从中学到许多爱好智慧的道理。 我恳请你们,不要仅限于阅读,更要努力以实际行动去效仿书中所载的一切,不要以地点、教养,或祖先的不虔为借口。倘若我们下定决心,对自己施以应有的关注,那么这些障碍都不会成为我们的阻碍。 亚伯拉罕(Авраам)的父亲不敬虔,但他并未继承其罪孽;希西家(Езекия)是亚哈斯(Ахаз)之子,却成为上帝的朋友;约瑟(Иосиф)生活在埃及,却以贞洁的冠冕为饰;三位青年在巴比伦的王宫中,享用极其丰盛的筵席,却展现出最大的智慧。摩西(Моисей)身在埃及,保罗(Павел)身处尘世;但这些都未曾阻碍他们任何一人在德行上的努力。因此,我们也当深思这一切,抛弃不合宜的托辞与借口,下定决心投身于德行的操练。如此,我们便能吸引更大的神圣之爱,并恳求主襄助我们的努力,使我们得享永恒的福祉。愿我们众人皆因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慈爱而获此福祉,愿荣耀与权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9(Мф.2:16.) Тогда Ирод, увидев себя осмеянным волхвами, весьма разгневался, и послал избить всех младенцев в Вифлееме и во всех пределах его, от двух лет и ниже, по времени, которое выведал от волхвов.
第 9 讲(马太福音 2:16)那时,希律见自己被贤士们愚弄,就大大发怒,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照着他向贤士仔细查问的时候,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
神为何允许残杀婴孩?——不公正地承受的苦难与灾祸,或可涤除我们的罪愆,或可助我们在天国获得更大的赏赐。——在人的一生中,万事万物皆由神的旨意所成就。——为显明祂的大能,神常以看似相悖的方式达成祂的意旨。——为何约瑟来到拿撒勒?——并非所有先知书都被犹太人存留。——人不应因故土、祖先、财富或任何外在的优势而心生骄傲。——财富并不能带来安全,反而会使灵魂趋于沉沦。
1.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жестокость царя, не познавшего Божественной силы и продолжавшего безумствовать, стала причиной невинной смерти младенцев, а не Божий Промысел или Сам Христос.
1.这段文字恭敬地阐释道:那位不认识神圣大能、持续疯狂的君王的残暴,是导致无辜婴孩死亡的缘由,而非出于上帝的护理(Divine Providence)或基督自身。
毫无疑问,希律本不应发怒,而应心生敬畏、谦卑下来,并明白他正在着手一件不可能完成之事;然而,他却不肯谦卑。当灵魂麻木不仁、无可救药时,它便不会接受上帝所赐予的任何医治。你看,希律再次投入到他从前的行径之中,以杀戮加诸杀戮,并陷入疯狂。他被怒气与嫉妒,如同被某个恶魔所占据,他全然不顾一切,对天性本身大发狂暴,将因术士们嘲弄他而激起的怒火,倾泻在无辜的婴孩身上,从而在巴勒斯坦犯下了类似从前在埃及发生过的暴行:「于是希律见了自己被术士所愚弄,就大大发怒,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的男孩,照着他向术士仔细查问的时候,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马太福音 2:16)。请在此处留心我的言语。许多人对这些孩童的评判非常不智,并因他们被杀的不公而感到不安,其中一些人以相当谦逊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疑虑,而另一些人则表现出极大的鲁莽。因此,为了制止一些人的鲁莽,并解除另一些人的疑虑,请你们耐心听我说说对此事物的简短思考。如果有人指责这些孩童的被杀是受上天眷顾所允许的,那么他们也该指责看守彼得的士兵的死亡。正如在此处,在圣婴逃脱之后,有其他的孩童代替被寻觅的那一位被杀害;同样在那时,当天使将彼得从牢狱和锁链中解救出来之后,那个名字和性情都完全一样的暴君,在找不到彼得时,便将看守他的士兵处死了。但你要说,这是什么?这并非解决,而只是使问题更复杂。我自己也知道这一点;然而我提出它,正是为了对所有这类问题给出一个统一的解答。那么,这个解答是什么?有什么解答能比这更令人满意:基督并非这些孩童死亡的原因,而是那君王的残暴;正如彼得也并非那些士兵死亡的原因,而是希律的疯狂?事实上,如果这后者找到了被挖穿的墙壁,或被破开的门扉,那么他或许还有权指责看守使徒的士兵疏忽大意。但既然一切都保持井然有序——门是锁着的,镣铐还留在看守的手上(毕竟他们是和彼得一同被捆绑的),那么他本可以毫无疑问地由此推断,如果他能对所发生之事做出健全的判断,这并非人力所能及,也不是某种欺骗,而是神圣且行奇迹之力的作为,他本应敬畏那成就此事者,而不是向看守们发难。上帝以这种方式成就了这一切,目的在于不仅不惩罚看守们,而且还想通过他们将君王本人引向真理。如果他竟然麻木不仁,难道病人的不留心之责会归咎于那对灵魂充满智慧的医治者吗,祂为他的益处用尽了一切?在此处我们也可以说同样的话。希律啊,你为何被术士愚弄之后,反而大发雷霆?难道你不知道这诞生是神圣的吗?难道不是你召集了祭司长吗?难道不是你聚集了文士吗?难道被召集的人没有在你面前带来了早已预言此事的那位先知吗?难道你没有看到古老的预言与新近的事件相符吗?难道你没有听说星辰也为术士们服务吗?难道你不为野蛮人的热忱感到羞愧吗?难道你不惊奇于他们的胆识吗?难道你不畏惧于预言的真实吗?你难道不能从过去的事推断到将来吗?在这一切之后,你为何不反思,这并非出自术士的欺骗,而是出自上帝的大能,祂以适当的方式安排着一切?但即便你被术士所欺骗,那些毫无冒犯你的孩童又何罪之有?
2.Основополагающее правило духовного разумения гласит, что истинно обижаемого нет, ибо попущенные страдания всегда служат или к отпущению грехов, или к получению высшей награды.
2.属灵理解的根本法则宣告:世间并无真正被冒犯之人,因为被允许发生的苦难,总是用来赦免罪孽,或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奖赏。
这一切都是如此,你会说;然而,你虽已清楚地表明了希律是何等不可原谅、何等残暴嗜血,却尚未解决这事件本身不公的问题。就让他行事不义吧,——但你会说,为什么上帝容许此事发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回答?我要向你们指出我那条不断地在教会中、在市集上、在任何地方所宣讲的法则,——我愿你们也认真地遵守这法则,因为它能为我们解答所有类似的困惑。这法则是什么?它包含着什么?就是:冒犯他人者众多,而被冒犯者却一个也没有。为了不让这样的一个谜语使你们更加困惑,我现在就来解答它。无论是谁,对我们所施加的不公道的冒犯,上帝都将其算作是我们的罪得赦免,或是奖赏的酬报。为了使我的话更容易理解,我将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假设有一个奴仆欠他的主人一大笔钱;再假设这个奴仆被不诚实的人冒犯,他的一部分财产被夺走了。那么,如果这个主人,本可以制止那个抢劫者和放高利贷的人,但他没有将奴仆被夺走的钱财归还给他,而是将其算作抵消了他的债务,那么这个奴仆是否受到了冒犯?绝非如此。那么,如果主人又给了他比被抢走的更多的东西呢?他难道不是获得了比失去的更多吗?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地,我们也应该如此看待我们所承受的苦难:通过这些苦难,我们要么洗清了我们的罪恶,要么,如果我们没有罪恶,就因它们获得了最璀璨的冠冕。听听保罗对那个犯淫乱的人说了什么:「要把这样的人交给撒但,败坏他的肉体,使他的灵魂在主耶稣的日子可以得救」(哥林多前书 5:5)。但你会说,这与眼下的问题有什么关系?这里谈论的是被他人冒犯的人,而不是那些被教师们纠正的人。然而,实际上,这里并没有任何区别,因为我们的问题在于,受苦的人在苦难中是否真的没有受到冒犯?但为了使这番话更贴近我们所探讨的主题,让我们回想一下大卫。他看到示每向他发起攻击,嘲笑他的不幸,并用无数的辱骂来攻击他时,他制止了想要杀他的将领们,说:「由他咒骂吧」,好使「上主看见…我的苦情,上主也必以福报我今日的咒骂」(撒母耳记下 16:11-12)。他在《诗篇》中歌唱说:「求你看看我的仇敌,他们数量何其多,他们以何等狠毒的仇恨恨我…求你赦免我一切的罪」(诗篇 24:19,18)。而拉撒路之所以能进入安息,正是因为他在今生忍受了无数的灾难。因此,那些看似被冒犯的人,如果他们能勇敢地承受所有的不幸,实际上并没有被冒犯;相反地,他们会获得更多,无论是受到上帝亲自的打击,还是受到魔鬼的打击。但是,你会说,那些婴孩有什么罪恶,需要用他们的鲜血来洗清呢?前面所说的,确实只适用于那些年纪较大、犯下许多罪恶的人;但是那些遭受如此不合时宜的死亡的人,他们的苦难洗清了哪些罪恶呢?但你难道没有听见我所说过的吗?那就是:如果没有罪恶,那么今世的苦难,将在那里得到奖赏。那么,那些因这样的缘故而被杀害,并迅速到达安稳港湾的孩子们,遭受了什么损失呢?你会说,如果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他们本可以成就许多,甚至可能是伟大的事情。但是,上帝为他们因这样的缘故而失去生命,给了他们不小的奖赏;否则,如果祂预见到他们能成就伟大的事情,祂就不会容许他们早逝。如果上帝对那些终生作恶的人,尚且以如此的恒忍容许他们活着,那么,如果祂预见到这些孩子将成就伟大的事情,就更不会容许他们如此死去。
3.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ставляет взирать на тяжкие скорби и злодеяния, как на то, что происходит не без Промысла Божия, удостоверяя, что всякое страдание ведомо Отцу и содействует исполнению Его спасительных намерений.
3.神圣文本恭敬地教导我们,看待沉重的悲伤与邪恶行径,要视之为并非没有上帝神圣旨意(Промысла Божия)而发生的;它确证着,一切苦难皆为圣父所知晓,并有助于祂救赎意图的实现。
我们立足的基础就是这些;然而,这并非全部,还有其他更加隐密的根基,唯有亲自安排这一切的主才全然知晓。因此,既然将最完备的知识交托予祂,我们就将目光转向后续,并从他人的不幸中学会勇敢地承受一切。的确,当婴孩们从母亲的怀中被夺走,并被处以不公的死刑时,伯利恒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如果你仍然感到心灰意冷,无法提升到这种爱好智慧的境界,那么请了解那个敢于犯下此等恶行之人的结局,你将会稍得安慰。事实上,审判很快就降临到希律身上,这是对他行径的报应,他因自己的恶行受到了应得的惩罚:他以一种痛苦的死亡结束了生命,甚至比他判处那些婴孩的死亡更加悲惨,并且他在其中还遭受了无数其他的痛苦。关于此事,你们可以从约瑟夫的历史记载中了解,我们在此不认为有必要赘述——一方面是为了不使我们的言辞过于冗长,另一方面是为了不打断叙述的次序。
(马太福音 2:17-18)那时,就应验了藉著先知耶利米所说的话,说:「在拉玛听见号咷的声音,是哭泣、悲哀和极大的哀号;拉结哭她失去的孩子,不肯受安慰,因为他们都不在了。」
既然这位传福音者以叙述这暴力、不公、残忍和不法的大屠杀,使听者心中充满了恐惧,他便也安慰他们,说这并非因为上帝无力阻止,或未曾预见此事,而是因为祂早已预见,并藉着先知的口预先宣告了。因此,当你凝视祂那不可言喻的眷顾——这眷顾无论是在祂的作为中,还是在祂的容忍中,都可清晰窥见时,切勿心烦意乱,也勿气馁。 这正是基督曾向门徒表明的,有一次,在与他们交谈时,祂预言了法庭、捆锁、普世的敌意和无休止的争战,为了鼓舞和安慰他们,祂说道:「两个麻雀不是卖一个铜钱吗?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马太福音 10:29)。借由这些话语,祂意在表明,没有任何事是祂不知晓而发生的,祂洞察一切,尽管并非一切皆由祂所行。因此,祂说:「不要心烦,也不要惧怕。」如果那位深知你们苦难并能除却苦难的,却未曾除却,那无疑是因为祂正眷顾着你们,关怀着你们。我们亦当在自身的试炼中如此思量,并由此获得莫大的慰藉。 经上说:「拉结为她的儿女哭泣。」但或许有人会问:拉结与伯利恒有何相干?同样,拉玛与拉结又有何干?拉结是便雅悯的母亲,死后葬在赛马场的路上(创世记 35:19),靠近拉玛。因此,既然她的坟墓靠近拉玛,而这地方又归属她的儿子便雅悯为业(拉玛在便雅悯支派中),所以,无论是按着宗族祖先,还是按着埋葬之地,这位传福音者称那些被屠杀的孩童为拉结的儿女,都是公允的。 接着,为表明这临到的悲痛是何等沉重而无法安慰,经上说:「不肯受安慰,因为他们没有了。」由此,我们再次领受了与我先前所言相同的教诲,即:当境遇似乎与上帝的应许不相符时,切勿心烦意乱。看啊,当主为拯救祂的百姓——或者说,为拯救整个宇宙——降临时,这是何等的开端!母亲逃亡,父亲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场屠杀,比所有屠杀更甚;处处是哭泣、悲叹和许多的哀号。 然而,切勿心烦!主为了最清晰地证明祂的大能,通常以与世俗全然相反的方式成就祂的旨意。祂也以相似的方式兴起、教导并预备祂的门徒去面对各种争战,藉着相反的手段成就了更大的奇迹。因此,他们即便受审、被逼迫,忍受了无数的苦难,仍旧战胜了那些审问和逼迫他们的人。
(马太福音 2:19-20)当希律死后,看哪,主的天使在埃及于梦中向约瑟显现,说:「起来,带著小婴孩和祂的母亲,往以色列地去。」
如今祂已不再言「奔跑」,而道「前行」。
4.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являет нам, как Промысл Божий ведёт праведников через опасности и искушения, дабы исполнить Пророчества, утверждая нас в смирении и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превыше земного тщеславия.
4.圣经向我们启示了上帝的圣意是如何引导义人穿过危险与诱惑,以成就预言,使我们在谦卑与美德中得以坚定,超越世俗的虚荣。
你看,在试探之后,平静如何再度降临,而平静之后,危险又再次出现?祂的流亡结束了;祂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得知了那屠杀婴孩者的死讯;但是,当祂踏入故土时,仍然发现了先前危险的残余,发现暴君的儿子还活着,并且坐在宝座上。但是,当本丢·彼拉多(Πόντιος Πιλᾶτος)是总督时,亚基老(Ἀρχέλαος)又怎能在犹太掌权呢?希律(Ἡρῴδης)刚刚去世,王国尚未分裂成若干部分,而就在希律死后,他的儿子立即取代父亲掌握了权力,同时亚基老的兄弟也叫作希律,因此这位福音书作者补充道:
(马太福音 2:22)代替他父亲希律作王。
然而,你或许会说,既然约瑟因为亚基老而害怕去犹太地,那么他也应当因为希律而害怕加利利才对。不,不是这样的。因为居所的变更,这件事情已经隐藏了起来。所有的攻击都集中在伯利恒及其周边地区,而且屠杀已经发生了,所以希律的儿子亚基老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了,并且以为那被寻找的人也已经在众多被杀者之中了。此外,或许他看见自己父亲生命的这种结局,他害怕继续深入,再在不法之事上刚硬。就这样,约瑟来到拿撒勒,既是为了躲避危险,也是因为渴望住在自己的故乡。为了给予他更大的鼓励,他也从天使那里获得了关于此事的通知。 然而,圣路加并没有说约瑟是因著这样的通知而去了拿撒勒;根据他的记述,约瑟和马利亚是在按照律法完成了洁净的一切事之后,才回到了拿撒勒。对于这一点该怎么说呢?那就是,圣路加所说的,是在讲述去埃及之前的这段时间。天使当然不会在洁净之前带领他们去那里,以免有任何违背律法之处;他等到洁净完成,他们去了拿撒勒之后,才吩咐他们去埃及。随后,当他们从那里回来之后,——天使吩咐他们去拿撒勒;但头一次他们去那里并不是出于天使的启示,而是出于他们自己对故乡的爱。由于他们去伯利恒只是为了户口登记,甚至没有可以栖身的地方,所以当他们完成了前来所办理的事情之后,就回到了拿撒勒。因此,天使带他们回到家中,并使他们对未来感到安心。这件事发生得并非偶然,而是应验了先知的话:
(马太福音 2:23)福音书作者说:「这就应验了先知所说的:他将被称为拿撒勒人。」
哪位先知曾说:「勿过度好奇,勿多加探究。」?正如从《历代志》的历史中所能看到的,许多先知书都已遗失。犹太人疏忽大意,又常陷入不敬虔之中,他们任由一些书卷散失,有些则被他们自己焚烧和撕毁。一位(先知)在谈论一件事,另一位《列王纪》第四卷的作者在谈论另一件事,他告诉我们,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才在一个被掩埋和失落的地方勉强找到了《申命记》。如果犹太人在还没有敌人时就如此不顾惜神圣的书卷,那么在敌人入侵时就更是如此了。然而,根据先知的预言,使徒们也常称基督为拿撒勒人。你会说,这难道没有使关于伯利恒的预言变得模糊吗?没有。相反,这恰恰特别促使人们仔细探究那些关于祂的预言。因此,拿但业开始对祂的探究时,就说:「从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翰福音 1:46)确实,拿撒勒是个不重要的地方;不仅如此,整个加利利地区也是如此。因此,法利赛人说:「你查考就可知道,没有先知是从加利利出来的。」(约翰福音 7:52)然而,主却不以被称为这个地方的名字为耻,以此表明祂不需要任何属世的东西;祂也从加利利拣选祂的门徒,以此消除一切懒惰之人的借口,并表明为了德行的努力,我们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事物。因此,祂也没有为自己选择住所:「人子,」祂说,「没有枕头的地方。」(路加福音 9:58)因此,祂躲避希律的阴谋,出生时被放在马槽里,住在客店里,并选择了一位贫穷的母亲,——以此教导我们不要认为任何此类事情是可耻的,从一开始就践踏人类的骄傲,并劝勉我们只追求德行。
5.Благоговейное смирение взыскует отечества небесного, ибо земное благородство и богатство не спасают души, но лишь добродетель предстательствует пред Господом.
5.敬虔的谦卑寻求天上的家园,因为尘世的尊贵与财富并不能拯救灵魂,唯有美德才能在主面前代求。
祂说,你为何因著你的出身而自夸呢?那时我却命令你成为全宇宙的异乡人,那时你本可变得如此,以至于整个世界都不配拥有你?你从何而来——这事是如此微不足道,甚至连那些异教的哲学家们都不赋予它任何意义,称其为外在之物,并将之置于末位。然而,你会说,保罗却认可此事,当他说:「就著拣选来说,他们是为列祖的缘故蒙神所爱」(罗马书 11:28)。但请告诉我,他是何时、为谁、对谁如此说的呢?是对那些已经归信的外邦人说的,他们因自己的信仰而自傲,并反对犹太人,从而使犹太人与他们更加疏远。因此,他这样说,是为了压制一些人的傲慢,并吸引和激励另一些人去效仿同样的热忱。然而,当他论及那些高贵伟大的人物时,请听他所言:「因为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寻找一个家乡。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希伯来书 11:14-16)。又说:「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并没有得著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希伯来书 11:13)。约翰也对那些到他那里的人如此说:「不要自己心里说:我们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马太福音 3:9);保罗也说:「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肉身所生的儿女不是神的儿女」(罗马书 9:6,8)。实在告诉我,撒母耳的儿女们,他们父亲的高贵对他们有何益处呢?当他们自己没有继承他的德行时。摩西的儿女们,没有效法他严谨的生活,对他们又有何益处呢?他们没有继承他的权柄。他们被称为他的儿女,但对百姓的管理却转给了另一位,那位因德行而成为他儿子的。反之,提摩太有一个外邦人为父,这对他有损害吗?再说,挪亚的儿子从他父亲的德行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呢?如果他从一个自由人变成了奴隶。你看到了吗,儿女们从他们父亲的高贵中所获得的庇护是多么微小?意志的败坏战胜了自然的法则,使含(Ham)不仅失去了父母的高贵,连自由也失去了。难道以扫不是以撒的儿子吗?以撒甚至还为他代求。尽管父亲努力并渴望他能分享祝福,以扫自己也为此履行了他所有的吩咐,但他因品行不端,这一切都未能帮助他。尽管他本性是长子,父亲与他一起竭力维护他的特权,然而他却失去了一切,因为他没有上帝的同在。但我为何只谈论个别的人呢?犹太人是上帝的儿子,然而他们从这尊贵中一无所获。因此,如果有人,即使是上帝的儿子,因为没有展现出配得上这等高贵的德行而受到更严厉的惩罚,那么,炫耀祖辈和曾祖辈的高贵又有何意义呢?而且,不仅在旧约中,在新约中也能找到同样的道理。「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翰福音 1:12);然而,保罗说,对于这些儿女中的许多人来说,拥有这样一位父亲是完全无用的。「我保证:你们若是受割礼,基督就与你们无益了」(加拉太书 5:2)。如果基督对于那些不愿留意自己的人来说,都是完全无益的,那么人的代求又有何益处呢?因此,我们不应因著高贵或财富而自傲,而应当轻视那些因著类似优势而骄傲的人;我们不应因贫穷而沮丧,而应当寻求那在善行中的财富,并远避那引我们入罪的贫穷。正因著后者的原因,那位有名的财主确实是贫穷的,所以尽管他极力恳求,却连一滴水也得不到。然而,在我们中间,是否有一个乞丐连水都得不到来解渴呢?没有一个;那些因极度饥饿而消瘦的人,也能得到一滴水,而且不仅仅是一滴水,还有其他更大的安慰。而这位财主连那都没有——他是如此贫穷,而且最令人痛苦的是,他无法从任何地方获得安慰来摆脱他的贫穷。那么,既然金钱不能引领我们上天堂,我们为何还要贪恋它呢?告诉我,如果一位地上的君王说,富人不能在他的皇宫中光彩照人,也不能获得任何荣誉,难道不是所有人都会鄙视地丢弃他们的财产吗?因此,如果当财产使我们失去地上的君王的荣誉时,我们愿意轻视它,那么,当天上的君王的声音每天呼唤并说,富人难以进入那些神圣的门槛时,我们难道不应轻视一切,并抛弃财富,以便自由地进入祂的国度吗?
6.Смиренно призывая к Небесной Любви, должно пренебрегать земным богатством, ибо неумеренная страсть к нему есть корень бесчисленных зол и тяжкое рабство.
6.应当谦卑地呼唤那属天的爱,并且轻看地上的财富,因为对财富无节制的贪恋乃是无数邪恶的根源,也是一种沉重的奴役。
我们是否配得任何宽恕,当我们竭尽全力,以极大的努力,让那些阻碍我们进入天国之物成为我们的重担,并将我们的财富不仅藏匿于箱笼之中,更埋藏于大地之下,而本可将其存放于天上的宝库之时?你如此行事,就好比那农夫,他将小麦取出,却不将其播撒在肥沃的田地里,反倒投掷入湖中,以至于他自己毫无益处,而小麦也因腐坏而消逝。 当我们将他们如此谴责时,世人通常用何言语为自己辩解呢?他们说,我们所隐藏的一切是安全的,这份确信令我们稍感慰藉。然而,无需确信有隐藏的宝藏,同样令人慰藉。假设你不惧怕饥饿,但为了这样的储藏,你必然要恐惧其他的、更沉重的灾祸——死亡、仇恨、诽谤。况且,在饥荒之时,受饥饿驱使的民众会向你的家伸出魔爪。更确切地说,你如此行事,正是在为你所居住的城邑招致饥荒,并因此为你自己的家招致比饥饿更可怕的危险。 我不知是否有谁会骤然死于饥饿,因为对于此等灾祸,人们可以想出各种各样的应对之策;然而,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为了诸如此类的事物而被暗杀或公然杀害的,我可以举出许多例证。道路上、法庭上、集市上,充斥着大量的此类事例。我何须谈及道路、法庭和集市?请看——即便是海洋,也充满了鲜血。贪婪的暴虐权势不仅在陆地上扩张了它的统治,更在海上肆虐,狂暴不已。一人为黄金而航行,另一人却因此而丧命;这折磨人的激情使一人成为商人,却使另一人沦为杀人犯。 因此,有什么比财富更不可依靠呢?当为了它,人们必须四处流浪,遭受危险,甚至面对死亡?但「谁会怜悯那被弄蛇者所蜇的人呢」(德训篇 12:13)?正如圣经所言。既然知晓暴政的残酷,理应逃避为奴,并根除这有害的爱欲。但你会说,这可能吗?这是可能的,只要你心中居住着另一种爱,那对天国的爱。渴慕天国之人,必嘲笑贪婪。基督的仆人不会成为财富的奴隶,反倒是它的主宰。财富通常会追逐那些逃避它的人,而逃离那些追逐它的人;它尊重的并非追寻它的人,而是蔑视它的人;它对任何人都没有像对那些追寻它的人那般嘲弄——它不仅嘲弄他们,更用无数的枷锁将他们缠绕。 因此,即使是现在,我们也当从这些致命的锁链中解脱出来。为何要奴役有理性的灵魂,去服侍无理性的物质,这无数邪恶之源呢?但这岂非可笑?我们在言语上与它争辩,它却在行动上与我们争辩;它将我们带到各处,并以我们的耻辱,像对待奴隶和不肖之仆般与我们争辩。有什么比这更羞耻和不光彩的呢? 如果我们无法战胜无知觉的物质,又怎能战胜无形的力量呢?如果我们不轻视低贱的物质和卑微的石头,又怎能征服执政的和掌权的呢?我们又如何能在贞洁中操练自己呢?如果连银子的光芒都能击倒我们,我们又怎能轻视面容的美丽呢?有些人如此沉溺于这暴虐的权势,以至于黄金本身的样子都能对他们产生特殊的影响,他们甚至开玩笑说,观看金币对眼睛有益。 但人啊,不要如此开玩笑!事实上,没有任何事物比这种激情对肉体和灵魂的眼睛更有害了。这毁灭性的爱火熄灭了愚昧童女的灯,使她们失去了新郎的婚宴。你所说的,对眼睛有益的黄金之视,却使不幸的犹大无法听从主的声音,更使他吊死,腹破肠流,最终被投入地狱。那么,有什么比这目光更邪恶的呢?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呢?我所说的并非金钱的物质本身,而是对它那无边无际、肆无忌惮的贪恋。正是它,一滴一滴地滴下人的鲜血,它面目狰狞,比任何野兽都更凶残,因为它不仅折磨那些跌倒的人,更糟糕的是,它不让他们感受到这些折磨。 被这种激情所掌控的人,本该向路过的人伸出双手,呼喊求救;可他们反而为这些折磨而感谢。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呢?因此,当我们思量这些时,让我们逃离这种无可救药的疾病,让我们医治它的啃噬,远远避开这种创伤,好使我们能在此生过得安全与平静,并能继承未来的宝藏。愿我们所有人,都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配得这些宝藏。愿荣耀、权柄和尊贵,与父和圣灵同归于祂,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代代。阿门。
Беседа 10«В те дни приходит Иоанн Креститель и проповедует в пустыне Иудейской и говорит: покайтесь, ибо приблизилось Царство Небесное». (Мф. 3:1–2)
第 10 讲「在那些日子里,施洗者约翰来到,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你们要悔改,因为天国近了。』」(马太福音 3:1-2)
「在那些日子里」这个表达指的是什么时候?——基督为何在三十岁时受洗?——约翰的洗礼与基督所赐的洗礼有何区别?——约翰来临的目的。——约翰的显现和他的工作早被先知们预言了。——约翰的生活方式。——劝勉世人效法约翰。——审判的临近与悔改的必要。——悔改不仅在于离弃恶行,更在于以善行取而代之。——上帝为何不迅速应允我们的祈求?——试探的益处。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ра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пришествие Господа на крещение в тридцать лет и употребление выражения «В те дни» служат исполнению всякой правды и явлению Спасителя Израилю.
1.神圣的文本阐明,主在三十岁时降临受洗,以及祂所使用的「在那些日子里」这一表达,皆是为了成全一切的义,并向以色列显明救主。(路加福音 1:16)
这些日子是哪些日子?根据圣路加的见证,约翰来到,并非在耶稣仍是孩童,返回拿撒勒的那些日子,而是在三十年过去之后。那么,这里为何说:「在那些日子」?在圣经中,这种表达方式的使用非常频繁,它不仅指那些紧接发生的事件,也指那些经过了许多岁月才发生的事情。因此,当门徒们来到坐在橄榄山上的耶稣跟前,想知道祂的降临和耶路撒冷的毁灭时(你们知道这两件事之间相隔了多少时间),祂在结束了关于犹太首都沦陷的讲述,并转向世界的末了时,祂又补充说:「那时,这事也要发生」。祂用「那时」这个词,并非混淆了时间,而只是指明了世界末了将要发生的时间。同样,这里使用的「在那些日子」这几个字也是如此。传福音者用这些词语所指的,并非是紧接而来的那些日子,而是指他打算讲述的事情将要发生的那些日子。但是,你或许会问,为什么耶稣要在三十年之后才来受洗?这是因为,在这次洗礼之后,祂就必须废除律法。为免有人说祂废除律法是因为祂无法遵行律法,祂在整个通常容易犯下各种罪恶的年龄段中,都以极其严谨的态度遵行了律法。毕竟,并非所有的激情都会在所有时候于我们身上起作用;在幼年时期,通常有更多的愚昧和懦弱,在随后的年龄中,情欲的作用更强烈,而在接下来的年龄中,则会是贪婪。因此,基督在经历了所有这些年龄段,并在所有这些时期都遵行了律法之后,才来接受洗礼,并以此总结了所有诫命的遵行。至于洗礼是律法中最后一件事,请听祂的话:「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马太福音 3:15)。这些话的意思是:我们已经遵行了律法所规定的一切,没有违背任何一条诫命;既然只剩下洗礼,我们也应当加上这一项,如此便能尽诸般的义。祂在这里所说的「义」,指的是遵行所有的诫命。由此可见,基督为何要来受洗。但是,为何约翰想要施洗?根据圣路加的见证,撒迦利亚的儿子并非自发地来施洗,而是受到上帝的激发:「在旷野里,神的话临到他」(路加福音 3:2),也就是上帝的命令临到了他。约翰自己也说:「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到圣灵像鸽子降下,停在谁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约翰福音 1:33)。那么,祂为何被差来行洗礼呢?施洗者自己再次向我们解释了这一点,他说:「我先前不认识祂;只是为要使祂显明给以色列人,所以我来用水施洗」(约翰福音 1:31)。但是,如果原因仅此一个,那么传福音者路加为何说:「他就来到约旦河一带地方,宣讲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路加福音 3:3)?约翰的洗礼并不能使罪得赦。后者是我们所领受的洗礼的恩赐。在祂的洗礼中,我们与基督一同埋葬;在祂的洗礼中,我们的旧人与基督一同被钉十字架;但在基督的十字架之前,罪得赦免并未显现:罪得赦免处处归于祂的宝血。使徒保罗说:「你们却已经洗净了,却已经成圣了」,这并非藉著约翰的洗礼,而是「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并藉著我们神的灵」(哥林多前书 6:11)。在另一处说:「约翰是施洗叫人悔改的洗礼」——并没有说罪得赦免——「叫百姓信那在他以后来的」(使徒行传 19:4)。再说,既然献祭尚未完成,圣灵尚未降临,罪恶尚未涂抹,仇恨尚未止息,咒诅尚未消除,罪恶又怎能得到赦免呢?
2.Крещение Иоанново, через приведение к сознанию и покаянию в грехах, служило смиренным путем, уготованным для принятия грядущего Искупителя и обретения прощения.
2.约翰的洗礼,借由引导人认识并悔改自身的罪愆,作为了一条谦卑的道路,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救赎者并获得赦免而预备。
那么,「为要叫罪得赦」是什么意思呢? 犹太人从不悔改,也从未感知自己的罪愆,反倒沉溺于极度的恶行之中,却始终自认为义人;正是这一点,尤其败坏了他们,使他们远离了信仰。使徒保罗为此斥责他们说:「因为他们不明白上帝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服上帝的义了」(罗马书 10:3)。又说:「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那不追求义的外邦人,反得了义,就是因信而得的义。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义,反得不着律法的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罗马书 9:30-32)。 既然这是他们诸恶的根源,于是施洗约翰就来了,为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罪。这从他的外表上就已显明,能使人倾向于悔改和认罪;他的宣讲也同样表明了这一点,因为他只说:「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路加福音 3:8)。 因此,正如使徒保罗所说,正是因为他们不认识自己的罪,才使他们远离了基督(反之,思念自己的罪孽才会产生寻求救赎主和赦免的渴望);所以,施洗约翰降临的目的,就是促使他们认识自己的罪,并引导他们悔改;不是为了让他们受到惩罚,而是要他们通过悔改变得更加谦卑,谴责自己,并奔向赦罪之恩。 请看,这位福音书作者多么精确地指明了这一点。在说到约翰「来,在犹太的旷野传讲……悔改的洗礼」之后,他接着补充说:「为要叫罪得赦」,仿佛在说:他劝导他们承认并悔改自己的罪,不是为了惩罚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更容易获得那随后将要来临的赦免。如果他们不自我谴责,就不会寻求恩典;若不寻求恩典,就不会蒙受罪的赦免。 因此,施洗约翰的洗礼是为另一个洗礼铺平道路。正因如此,经上才说:「叫他们信那在他以后来的。」除了我们所指出的原因之外,这些话还指出了洗礼的又一个原因。施洗约翰不宜挨家挨户地去,拉着基督的手到处引领,说:你们要信他;也不宜当着所有路过的人发出这蒙福的呼声,并做其他一切事。所以他来施洗。 对施洗者的尊敬,以及行动本身的意图,吸引并召集了所有居民来到约旦河边,因此那里聚集了大量民众。这就是为什么他对那些来到他面前的人加以约束,劝导他们不要自视过高,指出如果他们不悔改,将会遭受极大的灾难,劝导他们停止夸耀自己的祖先,并接受那将要来临的救主。 当时基督的显现仍然是隐秘的,许多人因为伯利恒的屠杀而认为他已经死了。诚然,他十二岁时曾显露自己,但不久后又隐匿不为人知。这就是为什么他起初的显现必须特别显著和崇高。因此,施洗约翰第一次向犹太民众高声宣讲了他们从未从先知或任何其他人那里听过的事——他提醒他们关于天国和天上的国度,不再提及任何属世的事物。他所指的国度,既是基督的第一次降临,也是他最后的降临。 但是,你可能会问,他为什么向犹太人宣讲这些,而他们又听不明白他的话呢?他说:我之所以说这些,是为了让他们因这些话语的奥秘而被激发,转而去寻求所宣讲的内容。事实上,施洗约翰以美好的希望如此鼓舞了那些来到他面前的人,以至于许多税吏和士兵都问:他们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这表明他们已经放弃了世俗的事务,开始将目光转向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并如同在梦中预见未来。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崇高的思想。
3.Священные пророчества о Предтече, предшествуя ему, предвозвестили не только его служение, но и главную цель его проповеди: предуготовить души людей к принятию Спасения Божия.
3.关于前驱者的神圣预言,先于祂而来,不仅预示了祂的侍奉,也预示了祂宣讲的主要目的:预备人们的灵魂,以接受上帝的救赎。
确实,请设想,看到一个人走出旷野,在三十年之后,他是一位大祭司的儿子,一个从未需要世间事物的人,他在各方面都值得尊敬,而且,他还有先知以赛亚作后盾,因为这位先知曾向众人宣告他,说:「看哪,我早已预言的那一位,他将要来在旷野中呼喊,并对一切事物大声宣讲。」 事实上,先知们在此事上是如此的细心,他们不仅早已预言了他们的主宰,也预言了将要成为祂仆人的人;他们不仅预言了他的身分,还预言了他将要宣讲的地点,他将用来教诲的宣讲方式,以及他的宣讲将会带来的良善后果。请看,他们两位,即先知和施洗者,如何在同一思想上保持一致,尽管他们表达的方式并不相同。以赛亚说,约翰的宣讲将会是这样的:「预备主的道,修直祂的...路」(以赛亚书 40:3);而施洗者本人,在他到来之后,则说:「要结出与悔改相称的果子」,这与「预备主的道」这句话的意思是相同的。你可见,无论是先知所说的话,还是约翰本人的宣讲,都只表明他是来为基督预备和修葺道路的?他来不是为了赐予恩典,即罪的赦免,而是为了预备那些将要领受万有之主的灵魂。 路加又增添了一些内容;他不仅引用了预言的开头,还将其完整地传达了:「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弯弯曲曲的地方要改为正直,崎崎岖岖的路要改为平坦。凡有血气的,都要见神的救恩」(路加福音 3:5-6,以赛亚书 40:4)。你看,他是如何说的?先知早已预言了所有的一切:人群的聚集,事物的向好转变,宣讲的成功,以及所有这些事件的原因—尽管这一切都是以寓言的方式表达的,因为这些是预言之言。 当先知说:「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崎崎岖岖的路要改为平坦」时,他意指卑微的人将被高举,骄傲的人将被降卑,律法的艰难将转变为信心的轻省。他接著说,不再需要劳苦和汗水,而是恩典和罪的赦免将会到来,减轻了救恩的道路。然后,他指出了这一切的原因,说:「凡有血气的,都要见神的救恩」,这意味著不仅仅是以色列人,以及那些接受了他们的信仰的人,而是整个大地和海洋,以及所有的人类本性。 透过「弯弯曲曲的」,他指代了所有败坏的生活,他指的是税吏、淫乱者、强盗、术士,以及所有那些从前生活败坏,而后来走上了正道的人,正如基督自己所说的:「税吏和娼妓比你们先进神的国」(马太福音 21:31),因为他们相信了。先知又用其他的词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那时,狼必与绵羊羔同居」(以赛亚书 11:6),「豺狼必与羊羔同食」(以赛亚书 65:25)。正如在那里,他藉著山冈和深谷的形象,指明了不同性情将汇集成一种和谐的思想方式,同样地,在这里,他藉著不同动物的特质来描绘人们不同的性情,说他们也将会合一,在虔诚中彼此和谐;在这里,他又提出了原因:「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万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寻求他,他安息之所必有荣耀」(以赛亚书 11:10)。他在那里也提出了同样的原因,说:「凡有血气的,都要见神的救恩」(路加福音 3:6)。 在这两种情况下,他都指出福音的力量和知识将会流传到地的四极,人类将从野兽般的性情和粗鄙的思想方式转向温顺和柔和。「这约翰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间束著皮带」(马太福音 3:4)。你可见,有些是先知预言的,有些是留给福音书作者的?因此,马太既引用了预言,又从自己加上了内容,不认为提及这位义人的衣著是多余的。
4.Святой Иоанн, Предтеча Господень, явил собою ангельское житие в плоти, превосходя древнее осуждение и наставляя нас смиренным нестяжанием.
4.圣约翰,主的前驱,以血肉之躯展现了天使般的生活,超越了古老的定罪,并以谦卑的无私教导我们。
诚然,在人的身体中见到这样的忍耐,是奇异而令人惊叹的:这正是尤其吸引犹太人的地方。他们在他身上看到了伟大的以利亚;他们所目睹的景象,让他们想起了这位圣人,甚至比以利亚更让他们感到惊讶。确实,以利亚曾在城中和家中进食,而这位,却自摇篮之时起便恒常生活在旷野。那将要废除一切旧有之事——诸如劳苦、咒诅、忧愁和汗水——之先驱,他自身也理当拥有此种恩赐的某些标记,并超越那古老的定罪。他正是如此。他既不耕耘土地,也不划开犁沟,也不汗流满面地吃饼;而是有现成的餐桌,寻得衣裳比餐桌更为容易,而对居所的挂虑比对衣裳还要少。他不需要房屋,不需要卧榻,不需要餐桌,也不需要任何类似之物,他身负肉体,却过着一种近似天使的生活。他之所以穿着骆驼毛的衣裳,正是为了以衣裳本身教导我们远离人的事物,不与尘世有任何相通之处,而是回归到亚当曾有的那份古老高贵,在他需要衣物和袍子之前。因此,约翰的衣裳本身就是王权和悔改的标记。你不要问我,他生活在旷野,如何能寻得骆驼毛的衣裳和皮带?如果你问这个问题,你还会找到许多其他问题,例如:他在冬天和炎热的阳光下如何在旷野生活,尤其是在尚未成熟的年龄,身体尚且虚弱、尚未强健之时?他孩童的身体如何能忍受这样的气候变化,承受那不寻常的饮食和旷野生活中的其他不便?那些徒然羡慕犬儒主义之无耻的希腊哲学家如今在哪里?把自己关在木桶里,然后沉溺于那种污秽,又有何益处?那些哲学家在哪里?他们蔑视一切礼仪,却拥有大量的戒指、杯子、男仆和女仆,并被其他的奢华所环绕,从而陷入了两个极端。但约翰并非如此;他居住在旷野,如同身处天堂,严格地履行了哲学的一切准则,并从那里,如同天使自天而降,进入城市——一位虔敬的苦修者,被整个宇宙所加冕,是一位配得天国的哲学中的哲人。此外,他做到这些,是在罪恶尚未被解除,律法尚未停止,死亡尚未被捆绑,铜门尚未被破碎,古老的约仍有力量之时。如此这般,便是那刚强而坚固的灵魂:它穿行四方,战胜一切阻碍。在新约中,保罗也是如此。但是,你会说,约翰为何连同衣裳还系着皮带?这是古人的习俗,在柔软和膨胀的衣裳流行之前。彼得就是这样束腰的,保罗也是如此:「那人,」经上说,「他的皮带是这一个」(使徒行传 21:11)。以利亚也是如此穿着;每一位圣者也是如此穿着,因为他们不断地在工作:或者在旅途之中,或者从事其他必要的事务和劳作。然而,他们如此穿着,并非仅仅出于这一个原因,还因为他们轻视一切装饰,喜爱简朴和严酷的生活;而基督也以此作为对美德的极大赞扬:「你们出去要看什么呢?」他说,「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穿细软衣服的人,是在王宫里的」(马太福音 11:8)。
5.По примеру святого Иоанна, призывавшего к покаянию и воздержанию ради Царства Небесного, нам надлежит оставить сластолюбие и суетность, ибо суд Божий близок.
5.效法圣约翰,他为著天国而呼吁人们悔改与禁欲,我们也应当抛弃贪爱享乐与虚妄之事,因为上帝的审判临近了。
如果这位约翰——这位如此纯洁、比诸天更光明、超越一切先知的、无人能及且拥有如此胆识的男子——如果他过着这样严峻的生活,完全摒弃了所有多余的享乐,那么我们又将有什么借口呢?我们蒙受了已然彰显的宏大恩惠,却被数不清的罪恶所重压,甚至连他忏悔的极小部分都不曾展现,反而纵饮、过度饱食、涂抹香膏,过着与剧院娼妓毫无二致的生活,百般娇宠自己,就这样使自己轻易地成为了魔鬼的猎物? 「那时,耶路撒冷和全犹太,并约旦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承认他们的罪。」(马太福音 3:5-6)。你可见先知的显现产生了多么强大的作用,如何令所有百姓惊醒,如何使他们省察自己的罪孽?的确,这对犹太人来说是奇异的景象,他们眼见约翰以人的形貌展现出这样的作为,以如此的胆识宣说,像对待孩童般地指责众人,脸上焕发出特殊的恩典光芒。他们的惊奇因着先知在长久沉寂之后才出现而更加增添(因为先知的恩典在他们那里已然衰微,并在漫长岁月后才回到他们身边)。而他宣讲的方式本身也显得奇特而特别。事实上,他们并未从约翰那里听到任何寻常之事:没有关于世间战事、争斗与胜利,没有关于饥荒和瘟疫的灾祸,没有关于巴比伦人与波斯人,没有关于城市的陷落,也没有关于其他任何寻常之事,而是关于诸天、天国的国度以及地狱的刑罚。 正因如此,尽管在此不久前,曾有犹大和提乌达那些煽动叛乱的同伙在约旦河的旷野被悉数剿灭,但犹太人仍毫不畏惧地前往那里。约翰召唤他们并非怀着与那些煽动者相同的目的——即煽动他们复兴王权、反抗和进行革新——而是引导他们进入天国。因此,他并未将他们留在旷野,以便追随他,而是施洗并授予严格生活的准则后便让他们离去;他竭尽全力地灌输他们要蔑视一切世俗之事,而要不断地提升并渴求未来。 我们也当效法约翰,摒弃贪恋享乐和醉酒,开始节制的生活。现在是忏悔的时日,无论是对于尚未受洗者,还是对于已受洗者,以便前者通过忏悔得以领受神圣的奥秘,而后者得以洗净受洗后沾染的污秽,以洁净的良心来到圣餐的筵席前。因此,让我们抛弃这种贪恋享乐和堕落的生活吧。因为一个人绝不能,绝不能同时既忏悔又沉溺于享乐。关于这一点,就让约翰的衣着、饮食和居所来使你们确信吧。 那么,你们会说:「难道你命令我们也要过这样严酷的生活吗?」我并非命令,而是劝告与恳求。如果这对你们来说不可能,那么即使身处城市,我们也当履行忏悔。审判已然临近。就算它并非如此迫近,我们也不应疏忽大意,因为每个人的生命终结,对于被召唤进入来生的人而言,其力量等同于世界的末日。至于审判已然临近,请听保罗如何论及它:「黑夜已深,白昼将近。」(罗马书 13:12);在另一处又说:「因为那将要来的,快要来到,并不迟延。」(希伯来书 10:37)。而且,预示审判之日的征兆也已显明,因为经上说:「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马太福音 24:14)。
6.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призывает верующих пробудиться от духовного сна и, несмотря на тяжесть прегрешений, обратиться к глубокому покаянию, являющемуся не просто прекращением злых деяний, но усердным совершением благих дел во исцеление души.
6.这段神圣的文本呼唤信众从灵性的沉睡中醒来,尽管罪孽深重,仍要转向深刻的忏悔。这忏悔并非仅仅是停止恶行,更是要殷勤地实行美善之事,以疗愈灵魂。
请特别留意这些话。救主并没有说:当所有人都信主之时,而是说:当福音传遍所有人之时。正因如此,祂才加上一句:「对万民作见证」,以此表明祂不会耽延祂的降临,直到所有人都信主。「作见证」在此意为:作为指控,作为斥责,作为对不信者的定罪。然而,我们听着、看着这一切,却仍然沉睡、做着梦,仿佛沉浸在最深沉的子夜之眠中。事实上,现在清醒时所发生的一切,无论是喜乐的,还是悲哀的,都比不上梦境。因此,我恳求你们,最终觉醒吧,仰望公义的太阳。沉睡的人无法看见太阳,也无法以其光芒的美丽愉悦自己的目光。即便他看见什么,也全都如同在梦中一般。因此,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深刻的忏悔和丰沛的眼泪,这不仅因为我们犯罪和保持着麻木不仁,也因为我们的罪过深重,超越了赦免。至于我所言非虚,在座的大部分听众可以作证。然而,即使罪过超越了赦免,我们仍要转向悔改,我们也将配得冠冕。我所称的悔改,不仅是停止先前恶劣的行为,更是要展现出更伟大的善行。「你们要结出与悔改相称的果子」(路加福音 3:8)。我们如何才能结出果子呢?要反其道而行之。例如,你曾窃取他人的财物吗?从今以后,连自己的也要施予。曾长时间淫乱吗?现在要在特定的日子里,连对自己的妻子也要节制;习惯于禁欲。曾侮辱甚至殴打你所遇到的每个人吗?从今以后,要祝福那些侮辱你的人,善待那些殴打你的人。对于我们的医治而言,仅仅拔出毒箭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伤口上敷药。你过去沉溺于享乐和醉酒吗?现在要禁食,喝水;努力消除过去生活所带来的恶果。你过去曾用淫荡的目光注视他人的美貌吗?从今以后,为了更大的安全,完全不要看女人。「要离恶行善」(诗篇 34:14),又说:「要止住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诗篇 34:13)。而我要求你更要说出良善的话。「寻求和睦,一心追赶」(诗篇 34:14),不仅是与人,更是与上帝。说得太好了:「追赶」。和睦确实被拒绝和驱逐了,它离开了大地,升往了天堂。但我们可以让它再次回归,只要我们放弃骄傲、傲慢和一切阻碍它的事物,愿意过着谦逊和温和的生活。事实上,没有什么比傲慢的狂妄更糟糕了。正是它使我们既虚浮又奴性,因此在前一种情况下显得可笑,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令人厌恶,从而同时产生了两种对立的恶习:骄傲和卑劣的谄媚。如果我们根除这种贪得无厌的激情,我们将成为真正谦卑的人,并能在没有任何危险的情况下高尚起来。因为,我们身体的过度也会导致体液的败坏,当我们的身体的组成部分因过度而超出其界限时,就会产生无数的疾病和可怕的死亡事件。灵魂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7.Надлежит нам жить в умеренности и неусыпно прилежать к молитве, ибо скорби и искушения ниспосылаются Богом для нашего вразумления и величайшей пользы, дабы мы непрестанно к Нему прибегали.
7.我们应当在节制中生活,并不倦地勤于祷告,因为苦难与试探乃是上帝所赐下,为要训诫我们,并带来至高的益处,好叫我们能不住地投奔于祂。
因此,让我们斩断一切的过度,接纳节制的救世良药,依循正道,善行生活,并将心力勤恳地专注于祷告。即使我们未能获得所求,我们仍当祷告,以求获得;而如果我们已经获得,我们也不应在求得之后就停止祷告。上帝推迟我们所求的应允,并非出于其他原因,而是为了借由这延迟来激发我们不懈的祷告。正是为此,祂延缓我们所求的应允,并常允许我们落入试炼之中,好使我们不住地投奔祂,不离弃祂。慈爱的父亲和疼爱孩子的母亲亦是如此行:他们看见孩子们不再亲近他们,离开他们去与同伴玩耍,便常常吩咐仆人去惊吓他们,好让他们因恐惧而不得不奔回母亲的怀抱。同样,上帝也常常威胁我们,并非因为祂随时准备将这些威胁实施在我们身上,而是为了将我们吸引至祂身边。因此,当我们转向祂时,祂的威胁便立刻止息。如果我们在顺遂和试炼之中都能保持一致,那么试炼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们又何须谈论我们自己呢?连圣人也常因试炼而受教导。因此,先知说:「我受苦是与我有益」(诗篇 118:71)。基督自己也对使徒们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约翰福音 16:33)。保罗的意思亦是如此,当他说:「有一根刺加在我肉体上,就是撒旦的使者,要攻击我」(哥林多后书 12:7)。正是因此,尽管他曾祈求摆脱这试炼,但他却未得到所求,因为这对他有极大的益处。如果我们回顾大卫的一生,我们将会发现,他在苦难之中更显光明。不仅是他,所有与他相似的人亦是如此。约伯在苦难之中最为光芒四射;约瑟斯亦是在那时获得最大的荣耀;雅各,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所有曾经闪耀并获得最璀璨冠冕的人,都是在忧患和试炼之中被加冕和被荣耀的。明了这一切,我们就不应如智者所言,「在被眷顾时心神不定」(西拉书 2:2),而应学习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勇敢地承受一切,不论遭遇何事,都不去探究或忧虑。我们的苦难何时结束,乃属于那允许苦难发生的上帝所知晓,而以全然的感恩之心承受这些苦难,则是我们应有的知恩图报。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那么一切都会好起来。为了使这一切真正实现,为了使我们在此地——在世上更为光荣,在天国更为璀璨,我们要以感恩之心接受降临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感谢那比我们自己更知晓何为对我们有益,且爱我们甚至胜过父母的上帝。每当灾难降临时,我们当铭记这两个念头,借此平息我们的忧伤,并荣耀上帝,祂在所有情况下都为著我们的益处而成就和安排一切。如此一来,我们便能轻易地抵挡一切的陷害,并将获得不朽的冠冕,藉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慈爱。愿荣耀、权柄、尊贵归于祂与圣父和圣灵,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无尽。阿门。
Беседа 11«Увидев же Иоанн многих фарисеев и саддукеев, идущих к нему креститься, сказал им: порождения ехиднины! кто внушил вам бежать от будущего гнева?»(Мф. 3:7)
第 11 讲「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他的洗,就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毒蛇的种类!谁指教你们逃避那将要来临的忿怒呢?』」(马太福音 3:7)
法利赛人对来到约翰面前之人的不信。——约翰对法利赛人的谴责并未剥夺他们藉著悔改而得救的希望。——悔改不需长久的时间。——基督的洗礼胜过约翰的洗礼。——约翰为何提及圣灵的恩赐,却未谈及基督先前的作为。——单凭洗礼不足以得救;还需要有道德的生活。——需要从讲道中获益。——必须循序渐进地学习美德,从易到难。——苦修(epitimia)的益处。——养成美德的习惯。
1.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являет, что отсутствие истинной веры в Иоанна и Моисея проистекало из неприятия Христа, Которого они предвозвещали; фарисеи же, приходя к крещению, были обличены пророком за тайную гордыню и лукавые помыслы, препятствующие искреннему покаянию.
1.此段文字虔敬地揭示:对于约翰和摩西缺乏真信,其根源在于不接受他们所预先宣告的基督;而法利赛人前来受洗时,则被先知斥责了他们隐秘的骄傲和诡诈的意念,这些阻碍了他们真诚的忏悔。
基督为何说他们不相信约翰呢?这是因为,如果他们不接纳约翰所宣讲的那位,他们的信就不是真信。他们表面上似乎听从了先知们的教导和律法颁布者的言语——然而基督却指责他们没有留心,因为他们没有接纳先知们所预言的那一位。「因为你们如果相信摩西,」祂说,「也必会相信我」(约翰福音 5:46)。后来,当基督问他们:「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就彼此商议:「如果说:是从人来的,我们又害怕民众;如果说:是从天上来的,祂就会对我们说:你们为什么不相信他呢?」(马太福音 21:25-26)由此可见,他们虽然来到施洗之处,也受了洗,但却未曾持守所宣讲的信仰。福音传道者约翰向我们揭示了他们的恶意,当他提到那些被派去问施洗者「你是以利亚吗?」「你是基督吗?」的人时,他立刻加上一句:「而那些被差遣的人,是属于法利赛人的」(约翰福音 1:21,24)。那么,这又如何呢?难道普通民众的想法不也完全一样吗?的确如此,他回答说;但普通民众是出于心地单纯而这样想,而法利赛人则是想抓住他的把柄。例如,众所周知,基督将来自大卫的村庄,而约翰是属于利未支派的,所以他们就向他提出狡猾的问题,以便在他的回答中找到攻击他的机会。这从接下来的事中也可见一斑:尽管他没有给出他们所期待的那些回答,他们仍然攻击他,说:「那你为什么施洗呢?如果你既不是基督……」(约翰福音 1:25)。但为了让你更加确信法利赛人与普通民众前来受洗的心思不同,请听福音传道者是如何表明这一点的。论到普通民众,他说他们来到约翰那里受洗,承认自己的罪;而论到法利赛人,他说的就不是这样了,而是如此:「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前来受他洗,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那将来的忿怒呢?」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他对那些总是渴望先知鲜血的人——那些与蛇毫无分别的人——说出何等强有力的话语!他是以何等自由的心,来指责他们自身和生养他们的人啊!
诚然,你会说:这自由何等伟大;但这便是需要探究之处:它是否具有任何根基?毕竟,他所见的并非他们的犯罪,而是他们的悔改;因此,看来他本应当赞许而非责难他们,并应当接纳他们,正是因为他们离开了城市与家宅,前来聆听他的宣讲。对此,我们将如何回应?我们当知,他所关注的并非眼前的境况,并非正在发生的事态,而是洞察了他们隐藏的心思意念,这些意念是上帝向他启示的。由于他们以祖先自夸,这正是导致他们败亡、使他们陷入疏忽的原因,因此,他便要拔除他们骄傲的根源。同样地,以赛亚也称他们为所多玛的首领和蛾摩拉的百姓(以赛亚书 1:10),而另一位先知则说:「你们不是像古实人一样吗」(阿摩司书 9:7)?如此,所有的先知都警戒他们脱离这种偏见,以谦抑他们的骄傲,这骄傲正是他们无数祸患的源头。然而你会说:先知们如此行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见证了他们的罪恶;但在此处,当约翰见他们已然顺服之际,为何以及为了何故要这样做?乃是为了要更深地软化他们的心。若是有人细心审视他的话语,即便在他的责备之中,也会发现对他们的赞许,因为这些话语是出于他的惊讶,即他们虽然迟缓,但终究能够成就那曾经看似不可能之事。因此,约翰对他们的责备,其意义更在于渴望吸引他们,并引导他们进入悔改。当他看似在击打他们时,他同时揭示了他们过往的巨大邪恶,以及他们当前奇妙且出人意料的转变。他说,这如何可能呢?他们身为这等父母的后代,又受了如此恶劣的教养,竟然开始悔改?这转变从何而来?是谁软化了他们刚硬的心?是谁医治了这不可医治之疾?你且看,他从一开始就藉著谈论地狱来击打他们。他所说的并非寻常的灾祸,例如:「谁指示你们逃避仇敌、野蛮人的侵袭、被掳、饥荒和瘟疫?」不;他以另一种刑罚威胁他们,对于这种刑罚,他们尚未有清晰的概念,他如此说道:「谁指示你们逃避那将来的忿怒?」
2.Дабы избежать осуждения, надлежит явить плоды истинного покаяния, ибо упование на родство с праотцами без добродетельной жизни суетно перед Всемогущим.
2.为避免遭受审判,吾人当呈现真诚悔改之果实,盖因若无德行良善之生命,仅依仗与先祖之血缘,在全能者面前亦属徒然。
约翰称法利赛人为「毒蛇之种」,实在是公义之言。正如人言,此种动物在出生时,会咬破其母之腹而现于世间,致其母于死地;彼等亦是如此行事,杀害他们的父辈与母辈,并亲手撕裂他们的导师。然而,约翰并不止步于指摘,更进一步献上劝告:他说:「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马太福音 3:8)。因为仅仅远离不敬虔之事是不足够的,更需彰显伟大的德行。因此,他对他们说,不要再行那些于我而言是可憎、于你们而言是惯常之事,不要仅仅谦卑一时,便又复归于从前的恶行。 我们已非处于昔日先知们的境地。如今的情境与昔日迥异,且更为崇高,因为审判之主与国度之君现正降临,为要引领我们进入更深远的哲学智慧,召唤我们归向天国,并吸引我们进入那里的居所。正因于此,我方言及地狱,因为如今无论是奖赏抑或惩罚,都将是永恒的。 是以,切勿再耽溺于你们从前的恶行之中,切勿再如惯常般,以你们祖先——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崇高血统为由,为自己辩护。然而,他这些话语并非禁止他们自称为这些圣者之后裔,而是禁止他们过分依赖此一血统,而轻忽了有德行的生活。他如此说,既揭示了他们当下的心思,亦预言了未来之事。事实上,此后他们仍旧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隶」(约翰福音 8:33)。 正因这尤其促使他们心生骄傲,并将其导向灭亡,约翰便首先斥责了此一恶行。且看他以何等敬重这位先祖的态度,来著手改正他们!在说完「不要自己心里说:『我们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父』」之后,他并未直言:这位先祖对你们毫无益处,而是以某种温和与慈爱,透过「上帝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马太福音 3:9)这些话,让人明白了同样的道理。 有些人说,约翰在此处暗指外邦人,将其譬喻为石头。但依我之见,这些话语蕴含著另一层深意。是何深意?他说:不要以为你们若灭亡了,这位先祖就会无后。绝非如此!上帝甚至能从石头中为他兴起子孙,延续他的后裔,正如起初便是如此,因为由石头化为人,与婴孩从不孕之母所生,乃是同一回事。 先知也曾指明此事,说:「你们要追想你们被凿而出的磐石,追想你们被挖而出的深坑。你们要追想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和生养你们的撒拉」(以赛亚书 51:1-2)。是以,藉著提醒他们这则预言,他表明:正如起初上帝奇妙地使亚伯拉罕成为父亲,犹如从石头中生出一般,如今这亦是可能的。 请留意,他是如何既威吓又震撼他们。他并未说上帝「已经」兴起,以免他们陷入绝望,而是说祂「能够」兴起。此外,他并非说上帝能从石头中兴起「人」,而是说能兴起亚伯拉罕「亲生的子孙」,这更为重大。你可曾见到,他是如何引导他们脱离肉体的思维与对祖先的依赖,使他们将得救的盼望建立在自身的悔改与谦卑之上?你可曾见到,他是如何消除他们对肉身血缘的执著,转而引入了信仰上的亲属关系?
3.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устрашает нас образом секиры, лежащей при корне, дабы страхом сим пробудить в нас покаяние и побудить к скорейшему принесению добрых плодов.
3.圣典以斧头安放于树根旁的景象来惊吓我们,好让这份惧怕能在我们心中唤醒悔改,并催促我们迅速结出美善的果实。
然而,请留心,他如何又以接下来的言语,倍增他们的恐惧,并激起他们的不安。在说出「上帝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马太福音 3:9)之后,他立刻又加上了:「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了」(马太福音 3:10)。他所有的言辞都令人心生恐惧。他凭借自己生活的方式,可以非常自由地说话;而他们也确实需要强烈的责备,因为他们早已心性刚硬。他说,难道我要告诉你们,你们将失去与先祖的亲属关系,并且会看到其他人从石头中被兴起,获得你们的尊荣吗?但你们的惩罚并不止于此;它将延伸得更远。他说:「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了。」没有比这句话更令人惊骇的了。你看到的不再是飞过的镰刀,不再是倒塌的围墙,或是被践踏的葡萄园,而是最锋利的斧子,更令人惊恐的是,它正放在门边。他们不信先知的话,常常说:「主的日 子在哪里?」又说:「愿以色列圣者的谋略快快成就,临近我们,使我们得以知道!」(以赛亚书 5:19)。既然预言常常在多年之后才应验,为了剥夺他们这种安慰,他便以迫近的灾难来威胁他们,这正是「现在」一词所表达的,他又加上:「在树根上」。他说,已经没有任何距离了,就在根部之上。他没有说:在枝子上,或在果子上,而是说:「在树根上」,教导他们,如果他们不加留意,他们将遭受无法避免的灾难,毫无得救的希望。他说,这是因为,那来临的不再是仆人,如同先前那些来临者,而是万有之主自己,祂手中握有可畏而可怖的惩罚。 然而,以这种方式威吓他们之后,他并不让他们陷入绝望。正如他先前没有说上帝已经兴起,而是说「能...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以便既威吓他们,又同时安慰他们——同样的,在这里他也没有说斧子已经触及树根,而是说「在树根上」,靠近它——这排除了任何迟延。然而,尽管置于如此近处,他却把砍伐本身取决于他们的意志。如果你们悔改并变得更好,这把斧子就会被从根部移开,对它毫无所为。但如果你们继续做先前所做之事,斧子就不会迟延地连根拔起这棵树。正是因此,它没有从根部移开,而是放在那里,却没有砍伐,以便你们一方面不会陷入疏忽,另一方面确信你们仍然能够,即使是在短时间内,通过悔改而得救。 因此,他竭力倍增他们的恐惧,以便唤醒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悔改。确实,与祖先断绝,看到他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处于危险的门口,并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他通过树根和斧子所指的——所有这一切都足以唤起最漫不经心的人,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保罗也指着同样的事说:「因为主要在遍地上,用简短的话,施行祂的话语。」但不要惧怕;或者更好是惧怕,但不要绝望!你仍然可以期望改变;判决尚未宣布,斧子尚未开始砍伐(事实上,当它已经在根部时,有什么能阻止它砍伐呢?),而是放在那里,目的是通过灌输恐惧来改正你,使你能够结出果实。正是为此,他加上了:「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他说「凡」,以此他又一次消除了对祖先高贵出身的一切希望。他说,你即使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有无数先祖作为你的亲属,但如果你自己不结出果子,你将只承受双倍的惩罚。借着这些话,他威吓了税吏,也震撼了士兵的心灵;然而,他并未使他们陷入绝望,而只是让他们远离一切疏忽。他的话语,在灌输恐惧的同时,也提供了极大的安慰,因为「不结好果子」的表达——表明那结出果子的树,免于一切惩罚。
4.Святой Креститель Иоанн показывает, что для принесения духовного плода достаточно лишь искреннего желания и веры, ибо Грядущий за ним крестит Духом Святым и огнем, даруя неизреченную благодать.
4.圣施洗者约翰表明,仅有真诚的愿望与信心,就足以结出属灵的果实,因为在他之后到来的那位,将以圣灵与火施洗,赐下无法言喻的恩典。
然而,有人会说:我们怎能结果子呢?当斧头正威胁着砍伐,所剩时日已如此稀少,末日已然临近之时?他回答说:你可以,因为你所需要结的果子,并非树木所结的果子。树木的果子需要漫长的时间,且受制于天气的变幻,也需要诸多照料。但你只需愿意,树木便会立刻发芽。这种丰硕的果实不仅得益于根的特质,也得益于农夫本身的技艺。因此,为了不让人说你使我们困惑,使我们受窘,以斧头威胁砍伐而对我们施加暴力,在惩罚之中向我们索求果实——为证明结果子何其容易,约翰接着说:「我给你们施洗,用的是水,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比我更有能力,我就是给他解鞋带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马太福音 3:11)。 他用这些话表明,所需要的仅是意愿和信心,而非劳苦和苦修;正如受洗是容易的,改变和变得更好也是容易的。他以审判的恐惧、惩罚的期盼、斧头的提醒、与祖先的疏离、新子民的出现、以及双重的惩罚——砍伐和焚烧——如此震撼他们的心灵,以各种方式软化他们的刚硬之心,并在他们心中激发出摆脱这些祸患的渴望。至此,他最终开始谈论基督,但并非以寻常的方式,而是赋予祂巨大的尊荣,然后,通过区分自己与祂的不同,以免他们认为他仅是为了迎合,他将他们各自所赐予的加以比较。 事实上,他并非立刻就说「不配」解祂的鞋带;而是先表明自己洗礼的不足,这洗礼所能做的不过是引导他们悔改(因此他没有说:赦罪之水,而是:悔改之水),然后才谈论基督的洗礼,这洗礼充满了无法言喻的恩赐。他说,免得你听闻祂在我之后而来,便开始轻视祂,视祂为后来者——请认识祂恩赐的力量,你就会清楚地明白,我说「不配」解祂的鞋带,并非言过其实,甚至还没有完全表达出应有的敬意。因此,当你听闻祂「比我更有能力」时,不要以为我说的仅仅是比较而言;我甚至不配列在祂的奴仆之中,甚至是那最末后的奴仆,不配在服侍祂时承担最卑微的职务。正因如此,他并非仅说「鞋子」,而是「鞋带」,这被认为是最末后的事。 接着,为了不让你以为这番话是出于谦卑,他引述实际的事迹作为证据:「祂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你看,这位施洗者的智慧何其高超!当他自己宣讲时,所说的都是可怕和令人恐惧之事;而当他引荐人归向基督时,所说的却变得温柔和令人安慰。他不再谈论斧头,不再谈论将被砍伐投入火中的树木,也不再谈论那将来的忿怒,而是指向罪得赦免、惩罚的解除、称义、成圣、救赎、被收纳为嗣子、手足情谊、承受产业的份,以及圣灵的丰沛浇灌。他用「要用圣灵给你们施洗」这些话来涵盖所有这一切,以这比喻表达恩典的丰沛倾泻。他没有说:将赐予你们圣灵,而是——「要用圣灵给你们施洗」;而加上「与火」这两个字,更是表达了恩典的力量与大能的作为。
5.Свято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провозглашение крещения Духом Святым и грядущего Суда являет полноту достоинства Христа, дабы уверовать в Его спасительную и карающую власть.
5.圣洁的经文以恭敬的态度阐释,宣告圣灵的洗礼与即将来临的审判,彰显了基督全然的尊荣,使人得以相信祂救赎与惩罚的权能。
那么,你试想,当听众们一想到他们很快就将要与先知们相似,而且是与那些最伟大的先知们相似时,他们的心情该当是何等的激动呢?的确,他正是为此才提及火,好让他们联想起这些圣人,因为几乎所有向这些圣人显现的异象都是借由火来启示的。正如上帝在荆棘中与摩西交谈,正如祂在西奈山上与全体百姓对话,正如祂在基路伯之间与以西结说话。 你看,他是如何激发听众的热情,他预先说了那将要发生在一切之后的事情。事实上,首先应当成就的,是羔羊被宰杀,罪恶被根除,仇恨被瓦解,然后是埋葬与复活,最后才是圣灵的降临。但是,对于所有这一切,他暂时还只字不提,而是首先将最后的、即为了所有其他一切而成就的目标摆在前头,这也正是最能彰显基督尊荣之处。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听众在得知自己将以如此大的能力领受圣灵之后,会自问:在罪恶权势如此强大的情况下,这如何、又是以何种方式成为可能?——当他察觉到听众的困惑和渴望聆听的心态时,他便可以接著讲述苦难的事,因为在那之后,面对著这等恩赐的期盼,便再没有人会因此而跌倒了。 这就是他再次呼喊的原因:「看哪,上帝的羔羊,祂除去世人的罪」(约翰福音 1:29)!他没有说:留下(或赦免)了,而是说:「除去」,这意味著更大的关切,因为单纯地留下(或赦免),与承担罪孽,这两者并不相同:前者不带任何危险,而后者则与死亡相连。 他还说,基督「是上帝的儿子」(约翰福音 1:34)。然而,这些话语本身并未给予听众对祂的尊荣一个清晰的认知,因为从这些话中,他们还无法断定祂是真儿子;但在圣灵的丰沛赐予之下,这就变得确凿无疑了。因此,上帝圣父在派遣约翰时,将那位将要显现之人的第一个尊荣标志设定如下:「你看到圣灵降下,停留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约翰福音 1:33)。 正因如此,约翰自己也说:「我看见了,就作证说:『这一位是上帝的儿子』」(约翰福音 1:34),因为通过圣灵的降临,这最后一点也变得无可置疑了。 接著,在说出了令人欣悦之事,并借此鼓励和安慰了听众之后,他又重新开始催促他们,以免他们陷入松懈。以色列民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在蒙受福祉之中,他们很快就会变得软弱,甚至变本加厉。 因此,约翰再次威胁他们,说:「祂手中拿著簸箕」(马太福音 3:12)。他先前说到了刑罚,而在这里,他已经显明了审判者,并呈现了刑罚的永恒:「祂要用不灭的火将糠秕烧尽。」从中你可以看出,万物的君主同时也是劳动者(或耕作者),尽管在另一处经文里也对圣父说了同样的话:「我父是葡萄园的主人」(约翰福音 15:1)。 因为他先前提到了斧头,为了让你不要以为这项工作需要劳苦且难以分辨,他便用另一个例子来阐明它的轻易性,表明整个世界都在祂的权柄之下,因为祂不会去惩罚那些不属于祂的人。 现在一切都混杂在一起,尽管麦子闪耀著光芒,但它与稗子一同堆积,如同在打谷场上,而非像在粮仓里。到那时,将会有巨大的区别。 那些不相信地狱的人们在哪里呢?约翰将两种作为归于基督:用圣灵施洗,以及将不信者交予火中。因此,如果必须相信前者,那么后者也同样是必须相信的。正因如此,他将这两个预言并置,以便那已经成就的第一个预言,也能确证那尚未成就的第二个预言。 基督自己也经常如此行,有时将两个预言包含在同一件事情中,有时则包含在相反的事情中;祂在今世成就其中一个,并应许在来世成就另一个,以便那已成就的预言,能使那些最顽固的人确信那尚未成就的预言。 例如,对于那些为祂而舍弃一切的人,祂应许在今世以百倍回报,并在来世赐予永生,祂通过现世的回报,来确证将来必得的恩典。同样地,在当下的情况中,约翰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他作了两个预言:即基督将用圣灵施洗,以及祂将用不灭的火焚烧。
6.Величайший дар Крещения Духом Святым не устраняет грядущего суда, но требует от верующего постоянного возрастания в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дабы не стать пищею огня вечного.
6.圣灵洗礼的至高恩赐并不能消除将来的审判,反而要求信徒在德行上不断成长,以免成为永火的食粮。
那么,倘若基督不曾日日以圣灵为使徒和所有心愿者施洗,你或可对其他一切生疑。然而,那表面上似乎更高、更难、更非心智所能领会的,既已成就且每日成就,你又何以不信那简易而易明之事为真呢? 所以,当约翰说:「祂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马太福音 3:11),并在此应许了诸般福乐之后,他立时又指向了簸箕,以免你因此而懈怠,忘却前事,这象征着未来的审判。他言道:你们莫以为单有洗礼便足矣,即便你们此后生活不敬虔。不,我们还需要许多德行和爱慕智慧之心。 因此,他先以斧头引他们至恩典与洗礼之水,紧接着又以簸箕和不灭之火加以警告。对于那些尚未受洗之人,他并不加以区分,径直说道:「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马太福音 3:10),以此预示着所有不信者将面临的刑罚。但在洗礼之后,他便作了某种区分,因为许多已信之人仍过着不配其信仰的生活。 所以,无人应作稗子,无人应在簸扬中轻浮,或沉溺于恶习,以致轻易被引向歧途。若你恒久为麦子,即便试炼临到,你也不会遭受任何损害,就如同在禾场上,车轮的齿亦不会碾碎麦子。但若你与那柔弱的糠秕混杂,你在此世便会遭受难以忍受的苦难,被万物所压迫,而在彼处,永恒的惩罚必将临到你身。诚然,所有这样的人,在尚未进入那未来的炉火之前,在此世已成为愚昧情欲的食粮,如同糠秕之于无言的牲畜,而在彼处,他们又将成为火焰的物质与食粮。 倘若约翰直言基督将审判我们的行为,他的话语便不会如此容易被接纳;但他运用了寓言,其中一切尽显无遗,便赋予了更大的说服力,听者也更乐意被他引导。因此,基督也大多以这种方式与他们交谈,在祂的言语中使用了禾场、收割、葡萄园、榨酒池、田地、鱼网、捕鱼以及一切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寻常事物作为比喻。 施洗者在此亦行了同样之事;他以圣灵的恩赐作为其话语最强有力的证明。他说道:谁有如此大能,能赦免罪恶并赐予圣灵,祂就更有能力成就此事。你可曾察觉,此处已预示了复活与审判的奥秘? 那么,有人会问,他为何不提及基督随后将要行出的神迹与奇事呢?因为圣灵的恩赐乃是所有奇迹中最伟大的,所有其他的奇迹都是为着这个目的而设立的。指明了主要的恩赐,他便已涵盖了所有:踏破死亡,消除罪恶,废除咒诅,从长久争战中得释放,进入乐园,升入天堂,与天使相交,分享未来的福乐:领受圣灵乃是这一切的凭证。 是以,他谈论了此事,也就谈论了肉体的复活,谈论了届时将有的神迹,谈论了在天国中的有份,以及「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那些福乐(哥林多前书 2:9)。这一切都随着那恩赐一同赐予了我们。因此,再谈论那些随后将要发生的,并能凭眼见判断的神迹,便是多余的了。相反地,他必须谈论他们所怀疑之事,即基督是上帝的儿子,祂远超约翰,祂担当世人的罪孽,祂将审判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生命并非仅限于今世,而是每个人将在坟墓之后得到公义的刑罚。这一切都尚未能直观呈现。
7.Ныне должно прилежно пребывать в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и рачительном хождении пред Богом, ибо время сие, подобное гумну, дано для обращения от плевел к пшенице, дабы избегнуть огня грядущего Суда.
7.如今,我们应当勤勉地持守美德,并在上帝面前小心谨慎地行事,因为这段时光,如同打谷场一般,是为著从稗子转向麦子所赐予的,好使我们能避免那即将到来的审判之火。
既然我们已经明白这一切,就当殷勤不懈,只要还身处在这禾场上;在这里,我们仍能从稗子转变成麦子,正如许多麦子也变成了稗子。因此,我们不可松懈,不可被任何风吹动,不可与我们的弟兄们分离,即便他们看起来多么卑微和微不足道。要知道,麦子虽然体积小于稗子,但本质上却优于稗子。不要只看重外表的宏大,因为那注定要被火焚烧;而要看重在上帝面前那坚定不破、不可摧毁的谦卑,那是火不能砍伐,也无法烧尽的。正是为了这些谦卑的人,上帝才对稗子长久忍耐,好使这些稗子在与之交往中变得更美好。审判尚未到来,也是为了让我们所有人都能获得冠冕,使许多人能从邪恶转向美德。因此,当我们听到这个比喻时,当心存敬畏,因为那火是永不熄灭的。你或许会问:它怎么可能永不熄灭呢?你难道没有看见太阳永远燃烧,从不熄灭吗?你难道也没有看见那燃烧却不被烧毁的荆棘丛吗?所以,如果你也想逃避那火,就当放下你刚硬的心,你就不会经历它。如果你在这里相信这些话语,那么当你离开前往彼世生命时,就不会看见火炉;但如果你在这里不肯相信,那么你在那里就会亲身深切地认识它,只是那时已无法逃避了。那为不义度日之人所预定的苦楚,是无可避免的。然而,仅仅有信心还不够:就连鬼魔也在上帝面前战栗,但即便如此,它们仍无法逃脱苦难。因此,我们应当以极大的热心来度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聚集你们在此,并非仅仅为了让你们来到这里,而是为了让你们能从这里的停留中获得一些果实。如果你们毫无收获地离开这里,那么即便你们总是来到这里,你们的来往和在场也将毫无意义。如果我们送孩子去老师那里,看到他们一无所获,会对老师感到极大的不满,并且常常把他们送到别处,那么,如果我们在追求美德上连对待这些世俗事务一样的努力都不肯付出,总是带著空白的纸回家,我们将以何来为自己辩护呢?况且,这里的老师比他们更优秀,也更多。在每一次聚会中,我们都将先知、使徒、列祖和所有义人呈现在你们面前作为教师,但即便如此,却没有任何益处。你们唱了两三首圣诗,草草地完成惯常的祷告,就散去了,以为这就足够拯救你们了。你们听见先知——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上帝自己藉著先知所说的话吗:「这百姓用嘴唇亲近我,用舌头尊崇我,心却远离我」(以赛亚书 29:13)。愿这话不要也说到我们身上。因此,抹去那些字迹,或者更确切地说:抹去那魔鬼铭刻在你灵魂中的印记,将一颗摆脱了所有世俗纷扰的心呈献给我,好使我能畅通无阻地在其上写下我所愿写的。现在,在那心中除了魔鬼的笔迹:劫掠、贪婪、嫉妒和恶意,别无他物可见。正因如此,当我拿起你们的纸张时,甚至无法阅读;我找不到我们在主日为你们写下的、并让你们带著离开的那些字迹,却发现了另一些——无用而扭曲的字迹来取代。我们抹去这些字迹,写下属灵的字迹,而你们,一离开这里,就将你们的心交给魔鬼的作为,又给它机会在你们里面写下它自己的东西,取代我们的。这将带来什么后果呢?即使我不说,每个人的良心也都知道。然而,我不会停止履行我的职责,不会停止在你们里面写下正确的字迹。如果你们破坏我们的工作,我们必将获得无疑的赏赐,而你们则面临不小的危险。不过,我不愿说任何令人沉重的话。
8.Подобно старательным детям, постигающим грамоту, нам надлежит разделить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на части и упражняться в них, начиная с простейших, дабы дом наш стал местом духовного подвига и обретения благодатного навыка.
8.如同勤奋的孩子学习字母表一般,我们应当将诸般美德分门别类,从最简单的开始操练,好使我们的家成为灵性争战之地,亦是获得恩宠之习惯之所。
我再次恳请并祈求你们:在这种情形下,至少要效法小孩子们的勤勉。他们首先学习字母的写法,然后努力辨认字母的组合,最终以此方式达到阅读的目的。我们也要如此行。将美德划分成部分,首先学习不发誓、不违背誓言、不恶言相向;然后,转到另一个字母,学习不嫉妒、不爱肉体、不取悦口腹、不沉湎于酒醉、不残忍、不懒惰;从这些美德再次转向属灵的美德,努力追求克制与轻看口腹、贞洁、公义、轻视虚荣、温柔与内心的痛悔——将所有这些汇集在一起,写在我们的灵魂之中。在所有这些事上,我们可以在家中与朋友、妻子、儿女一同操练。让我们暂且从最初和最轻微的美德开始,例如,克制誓言,并务必在家中进行这初级的功课。毕竟,家中也有许多阻碍:仆人的激怒,妻子冒犯所引起的怒火,愚昧而任性的孩子所导致的威胁和誓言。因此,如果你在家中,在这一切不断的刺激之下,仍能克制不发誓,那么在公众场合你就能轻易地克制。同样,如果你不责骂妻子、仆人,或家中其他任何人,你也将停止咒骂。妻子常常称赞某人并抱怨自己的境遇,从而促使人去诽谤那位受称赞的人;但你不要陷入诽谤,而要以宽宏之心忍受一切。同样,如果你看到你的仆人赞美其他主人,不要烦躁不安,而要心胸宽广。让你的家成为一场美德争战和苦修的场所,这样,在这里受过良好训练后,你就能以极大的技巧应对公众场合。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虚荣。如果你努力不在妻子和仆人面前表现虚荣,那么在与他人交往时,你就能轻易克服这种情欲。虽然这种病痛无论何处都是沉重而痛苦的,但在妻子面前尤其如此。因此,如果我们在这里摧毁它的力量,那么在其他情况下,我们就能轻易战胜它。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情欲,每天在家中与之争战并操练。为了使这场苦修对我们更容易,如果违背了我们所预定的任何义务,就给自己加上「epitimia」(惩罚)。让惩罚也为我们效力;它不会伤害我们,反而会赢得奖赏,并带来极大的益处,例如,当我们惩罚自己严格禁食、行叩拜礼,或做其他一些艰难的事情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将从各方面获得巨大的益处:今生我们享受到美德生活的甘甜,将来我们获得福益,并永远作上帝的朋友。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情——你们对这里所说的话感到惊叹,离开之后却不加思虑地丢弃了心灵之书,给了魔鬼机会去抹去写在上面的内容,因此,愿每个人回到家中,召集他的妻子,告诉她所听到的一切,让她作自己的帮助者,并从今天起就踏上这美好的赛程,以圣灵的油坚固自己。如果在苦修期间你不止一次跌倒,不要绝望,而要再次站起来,继续争战,不要退缩,直到你戴上战胜魔鬼的辉煌桂冠,并将所获得的美德隐藏在安全的宝库中。当你使自己坚定地养成这种美好智慧的习惯时,就不会再因疏忽而违背任何诫命,因为习惯的力量将类似于本性。正如睡觉、吃饭、饮水、休息是容易的,遵守美德对我们也将同样容易。作为回报,我们将获得纯洁的喜乐,到达平静的港湾,享受持久的安宁,并在那一天将我们满载财宝的船驶向那座城,蒙受永不衰残的冠冕,愿我们所有人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得以领受,愿荣耀和权能归于祂,从今时直到永远,阿们。
Беседа 12«Тогда приходит Иисус из Галилеи на Иордан к Иоанну креститься от него». (Мф. 3:13)
第 12 讲「那时,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到约翰那里,为要受他的洗。」(马太福音 3:13)
约翰的洗礼并未贬低基督。– 基督受洗,是为了成全一切律法。– 圣灵为何在耶稣受洗后降临于祂。– 为何亲眼见到圣灵降临的犹太人,却不相信基督。– 如今,圣灵仍降临在每一个受洗的人身上。– 圣灵为何以鸽子的形状降临。– 圣灵在尊荣上不低于上帝之子。– 基督借由完成犹太的洗礼,开启了新约洗礼的大门。– 基督徒应当活出与洗礼恩赐相称的生命。– 信徒应当在实际行动上,向外邦人证明自己的教义,并成为他们的榜样。
1.Христос, принимая крещение от раба, смиренно исполняет всякую правду закона, являя этим Свою высоту и готовность понести грех мира.
1.基督,从仆人那里领受洗礼,谦卑地遵行了律法的一切公义,借此显明祂的崇高,以及承担世人罪孽的意愿。
主正与仆人同在,审判者正与有罪之人一同前来接受洗礼。但你不要因此而感到困惑:正是在这份谦卑之中,祂的崇高才格外地闪耀。再说,又有什么好惊讶的呢?这位曾乐意久居于童贞女的子宫之中、以我们的人性而诞生、接受了掴打与十字架、忍受了祂所忍受的一切的那一位,如今接受洗礼并与他人一同来到仆人面前。奇妙之处在于,身为上帝的祂,竟愿成为人;至于其余的一切,都已是此事的必然结果了。正因如此,约翰才预先说,他不配解开祂鞋子的鞋带(路加福音 3:16);他也说,基督是审判者,将报偿每位配得之人,并要丰盛地降下圣灵给所有人——为的是让你,在看见祂走向洗礼之时,不会低看祂。这也正是为何,当祂前来受洗时,约翰极力阻止祂,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马太福音 3:14)。 既然约翰的洗礼是悔改的洗礼,是使人意识到罪恶的,那么,为了不让任何人认为耶稣来到约旦河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约翰预先称祂为羔羊和世界的赎罪者。那位能除去全人类罪恶的,祂自己无疑是无罪的。因此,约翰没有说:「看哪,这位无罪者!」而是说了更为重要之语:「[看哪],除去世人罪孽的」——为的是让你同时确信,并且确信之后能看出,祂前来受洗乃是出于某种其他的目的。这也是为何,约翰对前来寻找祂的基督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他没有说:「你难道想受我的洗吗?」他甚至不敢说这话。那他说了什么呢?「你反倒上我这里来么?」 那么,基督做了什么呢?祂在这里所做的,与后来对彼得所做的完全一样。彼得也曾不让祂洗脚,但当他听见:「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又听见:「就与我无分了」(约翰福音 13:7-8)时,彼得立刻放弃了固执,并顺服了。同样地,约翰在听见:「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马太福音 3:15)时,他立刻就顺从了。他们两人——彼得和约翰——都没有固执,而是展现了爱与顺服,并在一切事上努力顺从主。 你看,耶稣是如何以约翰特别感到困惑的那一点来劝服他的:祂没有说这是公义所要求的,而是说:「这样理当」(这样才合宜)。当约翰认为祂接受仆人的洗礼是非常不合宜的时候,祂却向他指出这完全是合宜的,仿佛在说:「你之所以推辞和拒绝,不是因为你觉得这不合宜吗?恰恰相反,这非常合宜,所以放下你的顾虑吧。」祂也没有简单地说:「放下」,而是加上了:「现在」。祂说,这不会是永远如此;相反,你将会看见我处于你所渴望看见的状态,但现在暂且等待吧。 接著,基督也指明了这为何是合宜的。为何合宜呢?因为我们理当完全地履行律法——祂正是藉著「诸般的义」这几个字来标示的,因为「义」就是遵守诫命。祂说,既然我们已经履行了所有其他的诫命,就只剩下这一件事了,那么也应当将此补足。我来是为了解除你们因违犯律法而背负的咒诅;因此,我必须先亲自履行全部律法,并使你们脱离定罪,借此终止律法的效力。所以,我理当履行全部的律法,因为我必须解除那写在律法中、针对你们的咒诅。正为此,我才取了肉身,来到世间。 「于是[约翰]许了祂。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祂开了,祂就看见[约翰看见]上帝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祂身上」(马太福音 3:15-16)。
2.Через отверзение Небес и явление Духа Святого в виде голубя Господь торжественно возвестил о достоинстве Единородного Сына, дабы народ не впал в заблуждение, почитая Иоанна выше Христа.
2.透过天国的开启与圣灵以鸽子形象的显现,主庄严地宣告了祂独生子的尊严,为的是让民众不至陷入谬误,将约翰看得比基督更高。
自然地,民众对约翰的尊崇远胜于基督。约翰终其一生都在旷野中度过,他是祭司长之子,穿着奇特的衣裳,呼召众人接受洗礼,更何况,他出生于一位不孕的妇人;而耶稣则出身于一位默默无闻的少女(祂由童贞女所生之事当时还未广为人知),在家中长大,与所有人来往,穿着普通的衣裳。由于当时没有人知晓救赎计划中那些不可言喻的奥秘,所以他们就认为基督是次要的。即便犹太人没有其他的动机,接受约翰的洗礼一事也更坚定了他们这种看法。他们认为耶稣不过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他们心想,倘若祂是一位不寻常的人,就不会与其他人一同前来受洗了。相反地,在他们眼中,约翰远比祂更伟大,更令人惊奇。正是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想法在民众中扎根,就在耶稣受洗之后,诸天立刻敞开,圣灵降下,并伴随着圣灵发出声音,宣告耶稣作为独生子的尊贵。又因为这声音:「这是我的爱子」(马太福音 3:17)在许多人看来是针对约翰的,因为并没有加上:「这位受洗者」,而是简单地说了「这位」;而且鉴于施洗者自身的尊贵,以及上述所有情况,每一个听到这些话的人,自然而然地会将它们归于施洗的那位,而非受洗的那位——因此圣灵便以鸽子的形态降下,以便将这声音引向耶稣,向所有人表明「这位」一词所说的不是施洗的约翰,而是受洗的耶稣。那么,他们会问,尽管发生了这样的事,犹太人为何没有信奉祂呢?是由于他们的心刚硬。同样地,在摩西时代也有许多奇迹,尽管没有如此伟大;但民众在经历所有这些奇迹,听闻声音、号角和闪电之后,为自己铸造了一头牛犊,并依附于巴力毗珥。那些亲身经历了洗礼的人,后来也见证了拉撒路的复活;然而,他们不仅没有信奉行了这奇迹的那一位,反而多次试图杀害祂。所以,如果他们亲眼看见死人复活,却依然如此顽固地陷于邪恶和不信之中,那么他们不相信来自上天的声音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当一个灵魂处于麻木不仁、败坏的状态,并被嫉妒的恶疾所困扰时,任何奇迹都无法说服它。相反地,当一个灵魂具有分辨力时,它会凭着信心接受一切,甚至不特别需要奇迹。因此,不要问他们为何没有信奉;而是要更好地审视,是否一切本应促使他们相信的事都已完成。上帝亲自表明了这一点,祂藉着先知的口,为祂为他们的益处所做的一切辩护。当犹太人面临毁灭和最后的惩罚时,为了不让任何人因他们的败坏而指责天意,祂说:「我为我葡萄园所能做的,还有什么没有做呢」(以赛亚书 5:4)?所以在这里,请审视还有什么本应发生却未发生?而且,每当涉及对上帝天意的类似论述时,请始终用这种辩护方式来对抗那些胆敢因人的恶行而指责天意的人。请看,正在发生的是何等奇迹,未来之事的开端正如何显现:敞开的不是乐园,而是诸天本身。然而,我们且将反驳犹太人的论述留待他日;现在,藉着上帝的帮助,我们转向接下来的内容。「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看哪,诸天为祂开了。」诸天为何敞开呢?是为了让你知晓,在你受洗之时,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那时上帝呼召你归向那天上的家园,并劝告你不要再与地上有任何瓜葛。你没有亲眼看到,但尽管如此,不要怀疑。对奇妙的、属灵的事物的感官可见的景象,以及所有类似的神迹,只在起初显现,而且是为那些粗俗、无法领会任何关于无形实体概念,只会被可见之物震撼,因此需要感官可见景象的人所预备的;而这也旨在让人凭着信心接受那一旦在起初藉着奇迹所确立之事,即使这些奇迹后来不再发生。正如在使徒聚集时有暴风吹过的响声,并显现出火焰般的舌头——不是为使徒们自己,而是为当时与他们在一起的犹太人。同时,我们接受那藉着奇迹一次性确立之事,尽管不再有感官可见的神迹。同样地,在洗礼时,鸽子显现是为了向在场的人和约翰指出,仿佛用手指着上帝的儿子,同时也让你知道,当你受洗时,圣灵也降临在你身上。
3.Святой Дух, явившийся в кротком и чистом виде голубя, подаёт верным благую весть об Освободителе и, даруя усыновление, возводит весь род человеческий к небесному Отечеству.
3.圣灵,以鸽子温顺而纯洁的形像显现,向信众传递了关于救赎主的佳音,并藉著赐予儿女的名分,将整个人类提升到属天的祖国。
然而,我们不再需要凭借感官的视像,因为对于我们而言,仅仅一份信仰就足够取代所有的神迹;神迹不是为信者预备的,而是为不信者预备的。那么,圣灵为何以鸽子的形像显现呢?因为鸽子是一种温和而纯洁的动物。既然圣灵是温和之灵,祂便以此形像显现。此外,这样的显现也使我们忆起古老的历史。当普世的洪水淹没了整个世界,我们的族类面临著彻底灭绝的危险时,正是这只飞鸟出现,告知洪水已然止息,它衔来橄榄枝,带来了普世宁静的佳音。这一切都是对将来之事的预表。那时的人们处于更为恶劣的境况,理应遭受更为严厉的惩罚。因此,为了让你不要绝望,《圣经》便向你提述这段历史。即便在当时最为绝望的处境下,依然有脱离灾难和复兴的希望;那时是藉著惩罚实现的,而如今则是藉著恩典和那不可言喻的恩赐。因此,这鸽子并非带著橄榄枝显现,而是向我们指明那位解救我们脱离诸般邪恶的救主,并赐予我们美好的希望。它不单单是将一个人从方舟中引领出来,而是将整个宇宙提升到天上,并以对全人类的收纳作为橄榄枝的替代。当你思量这份恩赐的伟大时,切莫仅仅因为圣灵以这样的形像显现,而在你的思想中贬低祂的尊严。我曾听闻有人言说,基督与圣灵之间的区别,如同人与鸽子之间的区别,因为前者以人性的本质显现,后者则以鸽子的形像显现。对此我们应当如何回答呢?我们应当说:上帝之子取了人性的本质,而圣灵并未取鸽子的本质。因此,福音书作者没有说「在鸽子的本质中」,而是说「在形像」中。况且,除了此例,此后祂从未以这样的形像显现。进一步来说,如果你仅仅因为这个原因而认为祂的尊严较小,那么按此逻辑,基路伯便会比祂更为优越,而且优越的程度会如同鹰胜过鸽子那样,因为他们是以鹰的形像显现的。同样,天使也会比祂更为优越,因为他们也常常以人的形像显现。但愿此事永不发生,永不发生!因为真正成为人是一回事,而暂时以某种形像显现又是另一回事。因此,不要对你的施恩者忘恩负义,不要以恶报答那位赐予你福乐之源的人。哪里有被收纳的尊严,哪里就有所有邪恶的消除与所有美善的赐予。这就是为何犹太人的洗礼被废除,而我们的洗礼得以开始的原因。逾越节所发生的事,在洗礼上也同样发生。正如基督在那里完成了这两种逾越节,废除了其中一个,并开启了另一个,同样在这里,祂完成了犹太人的洗礼,便开启了新约教会洗礼的大门。正如在那一次晚宴上,同样在这里的同一条河流中,祂既描绘了影儿,又呈现了真理。只有我们的洗礼拥有圣灵的恩典;约翰的洗礼并不具备这样的恩赐。因此,在洗礼其他人的时候,并未发生任何类似的事情,而只发生在那位将要赐予这恩赐的人身上,这样你除了以上所言,还可以明白,促成此事发生的不是施洗者的纯洁,而是受洗者的能力。那时,诸天敞开,圣灵降临。因此,基督正在引导我们从古老的生活模式走向新的模式,为我们敞开天上的门,并从那里降下圣灵,圣灵呼唤我们归向那至高的家园;祂不仅是简单地呼唤,而且是用最高的尊严来装饰我们:祂使我们成为的不是天使和天使长,而是上帝所爱的儿女。祂就是这样将我们引向那至高的产业。(路加福音 1:16)
4.Подобает нам, памятуя о небесном призвании и дарованном достоинстве, жить на земле как на небе, устремляя всё наше упование и имение к непреходящим благам.
4.我们理当铭记天上的召唤和所赐予的尊严,在地上如同在天上般生活,将我们所有的希望和产业都指向那永恒不朽的福祉。
当你思量这一切时,当展现出配得上那召你者的爱,配得上天上的团契,配得上赐予你的尊荣的生活。你当向世界钉死,也当将世界向自己钉死,并以一切的努力,力求像居于天上者那样生活。莫要以为你与尘世还有任何共通之处,即便你的身体尚未被提升至天界;你的头,你的元首,已在天上。正因如此,主降临大地,并携天使们一同降下,随后,祂接纳了你,升上了高天,为使你甚至在你上升之前,就确信你能在地上,如同在天上一般生活。 因此,我们要恒久保有我们起初所领受的尊严;我们要日日奔向那天上的殿堂,并将世间一切视作虚影与梦幻。事实上,倘若一位地上的君王出乎意料地收养了你这贫穷而卑微之人,你便不会再思及你的破败茅屋,尽管两者之间的差别尚不巨大。同理,你也不必再思虑任何过往之事,因为你已被呼召去领受更为重要的福祉。那呼召你的,是天使之主宰,而那赐予你的福泽,超越一切言语与理解。祂将你迁徙,并非如地上君王那般从一片土地迁往另一片,而是从大地迁往高天,从必朽的本质迁入不朽而不可言喻的荣耀之中,这荣耀唯有当我们亲身享用之时,方能以其真实的形态向我们显现。 怀着得享如此福祉的希望,难道你仍要惦记着金钱,依恋于地上的幻梦吗?难道你还不能确信,一切可见之物皆比乞丐的褴褛衣衫更不值一提吗?你将如何显出自己配得上如此的殊荣?你能献上何种辩护?或者更准确地说,在你领受了如此恩赐之后,却又奔回昔日的呕吐之物时,你将要承受何种惩罚?因为你将受罚,并非仅仅作为一个人,而是作为上帝的儿子,你所受之尊荣的伟大使你遭受更重的惩罚。我们对待犯错的奴仆和孩子,即使他们犯了同样的过失,所施的惩罚亦有所不同,特别是那些曾受我们诸多恩惠的孩子。若那曾得享乐园为份的人,仅因一次悖逆,就在巨大的尊荣之后遭受了那样的灾祸,那么我们这些领受了高天、成了独生子嗣的共同继承人,当我们离弃了鸽子,急忙奔向毒蛇之时,我们又怎能求得宽恕呢? 不,届时我们再也听不到:「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记 3:19),或「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创世记 3:19),以及其他昔日对亚当所言的一切,相反,那威胁我们的将是远为沉重的惩罚——外面的黑暗,不能解开的捆绑,毒虫的啮咬,牙齿的切齿;而这一切,都将依照我们的行为。那在蒙受如此恩惠之后仍不知悔改的人,理应遭受最终而最重的刑罚。 以利亚曾一度开启并关闭天空,以求降下或阻滞雨水;而今,天空为你而敞开,使你能升入其中,且不仅你自己上升,更重要的是——倘若你愿意——你还能带领他人与你一同升入。看哪,主在祂一切的恩赐中,赐予了你何等的胆量与权柄! 因此,倘若那里是我们的家园,那么就让我们将我们的一切财物都存放在那里,不要在地上留下任何东西,以免我们失去它。在地上,即使你用钥匙锁住你的财产,即使你安装门扇与门闩,即使你指派一千名守卫,保护它免受所有恶人侵犯,即使你将它藏匿,避开嫉妒者的目光,即使你甚至能保护它免受蛀虫和时间所致的损坏(尽管这是不可能的),但你仍无法逃脱那迟早会降临的死亡;所有这一切都将在顷刻之间从你手中被夺走,不仅被夺走,还会落入你仇敌的手中。然而,如果你将你的财产转送至天上的家园,你将完全安稳。你将不再需要锁、门或门闩。那城邑有如此坚固的保障;那地方对于掠夺者是如此难以接近;它不受败坏侵扰,并被一切邪恶的图谋所隔绝。
5.Осмысление земных стяжаний в свете вечной жизни призывает к пренебрежению тленным и усердному собиранию нетленного сокровища на Небесах.
5.在永恒生命的亮光中省思世间的财富,呼唤我们去轻看那必朽坏的,并在天上殷勤积聚那不朽坏的财宝。
这难道不是极端的愚昧吗——将一切都积聚在那个凡所放置之物都会腐朽灭亡的地方,而对于那个一切皆保持完整,甚至还会增长的地方,却不留存哪怕是极小的一部分?而做出此事的是我们这些当在那里永生的人。正因如此,连异教徒也不相信我们的话语。他们所求的,并非是我们口头上的言辞,而是要在我们的行为中看到我们关于未来生命教义的证明。他们眼见我们建造华丽的房屋,设置花园和澡堂,购置田地,便不愿相信我们正准备迁居到另一个天上的城邑。他们说,若是如此,基督徒就会将他们在这里所拥有的一切换成银子,提前运送到那个地方去。他们是从世间通常发生的事情中得出这个结论的。事实上,我们看到富人会在他们打算居住的城邑中建造房屋,购买田地和所有其他的东西。然而,我们却恰恰相反。我们竭尽全力去获取土地,为了几英亩地和几座房屋,不仅不吝惜金钱,甚至不惜流血;而为了获得天堂,我们却不愿牺牲哪怕是富余之物,尽管我们本可以以低廉的价格买下它,买下之后便可永远拥有。正因如此,如果我们赤身贫乏地到达那里,我们将遭受极端的惩罚;我们不仅会为自己的贫困而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苦,尤其还会因为我们把其他人也卷入了类似的境地。事实上,如果异教徒看到我们这些领受了伟大圣奥秘之人,仍旧依恋于属世之事,那么他们自己就更会执着于此。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反倒为自己的头上积聚了最猛烈的火焰。我们本应教导他们蔑视一切可见之物,然而我们却比所有人都更激发他们对这些东西的依恋。当我们不得不因他人的灭亡而遭受拷问时,我们又如何能得救呢?难道你不知道基督吩咐我们要在世上作盐和作光,好使我们既能坚固那些因贪恋世俗享乐而软弱的人,也能光照那些因对财富的忧虑而蒙昧的人吗?然而,如果我们反倒将他们推入更大的黑暗之中,并使他们更加软弱,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得救的希望呢?完全没有。我们必将在哀哭和切齿中,手脚被捆绑,被投入到地狱之火中,此前我们已在这里因对财富的忧虑而筋疲力尽。所以,思考这一切之后,让我们斩断贪爱钱财所带来的所有迷惑之链,以免我们落入那些会将我们拖入不灭之火的锁链之中。那为财富所奴役的人,无论今生还是来世,都将永远在捆绑之中;而没有这种情欲的人,无论今生还是来世,都将获得自由。为了使我们也能达到这种自由,让我们击碎贪爱钱财的沉重轭,并振翅高飞向天堂,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荣耀和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13«Тогда Иисус возведен был Духом в пустыню, для искушения от дьявола». (Матф. 4:1)
第 13 讲「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马太福音 4:1)
解说(马太福音 4:1-11) 基督为何在旷野中忍受试探。——试探的益处。——不当自行寻求试探。——禁食乃是抵御魔鬼的兵器。——基督为何禁食四十日。——三次试探的意义与重要性。——基督以自身的榜样教导我们当如何战胜魔鬼。——魔鬼用以诱惑人的手段之多样性。——不应极力寻求安逸的生活。——享福的罪人将遭受更沉重的惩罚。——未来审判和报应的必然性;对此的证明。
1.Господь попускает искушения после Крещения для укрепления веры, сохранения смирения и научения мужественному 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ю лукавому, являя пост великим оружием против врага спасения.
1.主容许试探在洗礼之后发生,是为了坚固我们的信仰,保持谦卑,并教导我们勇敢地对抗那恶者。祂同时显示,禁食是抵抗救恩之敌的伟大武器。
「那时」:这究竟是何时?是在圣灵降临之后,是在有声音从天而降宣告「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马太福音 3:17)之后!而令人惊奇的是:正如福音书作者所说,耶稣是被圣灵引到旷野的。因为基督所行和所受的一切,都是为了教导我们,所以此刻祂也容许自己被引到旷野,置身于与魔鬼的争战中,为的是使每一个受洗之人,即便在受洗之后遭遇比从前更甚的试探,也不要因这些试探而感到困惑,仿佛遭遇了意想不到之事,而是能勇敢地承受一切试探,视其为寻常之事。你得着兵器,并非为了闲置,而是为了争战。正因如此,上帝才不阻止试探临到你。 首先,祂容许试探,是为了让你知晓自己已变得更加刚强;其次,是为了让你常存谦卑,不因恩赐的宏大而自高,因为你看到试探能使你谦卑;第三,是为了让那恶灵——它仍在怀疑你是否已完全离弃它——在看到你在试探中的忍耐时,确信你已彻底舍弃并离它而去;第四,是为了使你因此变得更加坚固,比一切钢铁都更刚强;第五,是为了让你清晰地见证所托付给你的宝藏。事实上,若非看到你身处最高的尊荣之位,魔鬼是不会靠近你的。正因如此,起初它才起来反对亚当,因为它看到亚当被崇高的尊贵所装饰。同样,当它看到约伯被万有之主加冕和荣耀时,它也武装起来对抗约伯。 那么,你会反驳说,经上不是说「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试探」(马太福音 26:41)吗?然而,福音书作者正因此告诉你,耶稣并非自行前往,而是被神圣的安排引到旷野,这表明我们自己也不应主动陷入试探,但当我们被卷入其中时,就当勇敢站立。 你看,圣灵将祂带到何处?不是城中,不是广场,而是旷野。祂似乎是想借此引诱魔鬼,给它机会来试探,不仅是通过饥饿,也通过这孤寂之地,因为魔鬼特别是在看到我们孤身一人——只有我们自己独处时——才会攻击我们。正如起初它就是趁着夏娃单独一人、没有丈夫时靠近她。而当它看到我们与他人同伴时,就不会那么大胆,也不敢轻易攻击。 因此,这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更常聚集在一起的原因,为的是不让魔鬼轻易得逞。所以,魔鬼在旷野找到了基督——而且是在一片难行的旷野中(马尔谷见证说那旷野是如此荒凉,他说:「并与野兽同在一处」——(马可福音 1:13)。 你看,它是带着何等的诡计和狡猾靠近的,又等候了何等合适的时机。它不是在耶稣禁食时靠近,而是在祂饥饿时。由此你当认识到,禁食是何等大的福分,是抵抗魔鬼何等强大的兵器;由此你当认识并学习:在受洗的水洗净之后,不应沉溺于享乐、醉酒和丰盛的食物,而应持守禁食。正因如此,基督自己也禁食了——并非因为祂需要禁食,而是为了教导我们。贪恋肚腹是受洗前罪恶的根源。因此,正如医生治愈病人后,会禁止他再去做那导致疾病的事情一样,基督在这里在洗礼之后也确立了禁食。 正是贪食将亚当逐出乐园;在诺厄时代,它也是洪水的原因;它也曾将火降在索多玛人身上。虽然他们的罪行也包括淫乱,但这两种刑罚的根源都源于贪食,厄则克尔也指出这一点,他说:「这就是你姊妹索多玛的罪孽」,她们「因着骄傲」和「饱食终日,安逸无事」(以西结书 16:49)。同样,依撒厄尔人也是以醉酒和饱食开始,最终陷入不法,犯下弥天大罪。
2.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сорокадневным постом и последующей борьбой с искусителем являет нам спасительное врачевство и научает побеждать диавольские козни, полагаясь не на хлеб единый, но на всякое слово Божие.
2.主耶稣基督以四十日的禁食以及随后与试探者的争战,向我们显明了救赎的良药,并教导我们不要仅倚靠食物,而要倚靠上帝的每一句话,来战胜魔鬼的诡计。
这也是为何基督斋戒四十日,向我们展示了这救赎的良药。祂并未超越此限,以免因奇迹的过分宏伟而使道成肉身之真理本身受到质疑。此事现下不可能发生,因为在祂之前,摩西和以利亚就已藉著神圣的力量得能承受同样长久的斋戒。但若基督斋戒更久,则许多人或会以此为由,怀疑道成肉身之真理。因此,在斋戒了四十昼夜之后,「后来就饿了」(马太福音 4:2),如此便给了魔鬼机会来接近祂,以便祂能藉著与魔鬼的搏斗,展示如何才能克服与战胜。角力者亦是如此行事,他们为了教导门徒如何胜过与他们角力之人,故意在角斗场中7与他人搏斗,使门徒能观察角力者的身体动作,学习胜利的技巧。在那里所发生的,亦是如此。基督欲引诱魔鬼来搏斗,便向他显露出自己的饥饿,当魔鬼靠近时,祂便抓住他,然后一次、两次,乃至第三次,以祂固有的轻易将他击倒。 然而,为了不使你们因过于匆忙地看待这些胜利而减少益处,让我们从第一次开始,详细审视每一场争战。据载,当耶稣饿了,「那试探人的就进前来,说:你若是上帝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马太福音 4:3)。那试探人的已听见从天而来的声音作证:「这是我的爱子」(马太福音 3:17),也听闻了约翰对祂同样荣耀的见证,却突然看见祂饥饿。这使他感到困惑:回想所说关于耶稣之事,他无法相信这仅是一个凡人;而另一方面,看见祂饥饿,他又不能接受这就是上帝的儿子。处于这般困惑之中,他带著怀疑的话语接近祂。正如他从前接近亚当时,编造了完全不存在之事以探知真相,此刻,他并不清楚道成肉身那不可言喻的奥秘,亦不知眼前之人是谁,便狡猾地编织新的罗网,以便借此探知那隐藏和不为人知之事。 他究竟说了什么?「你若是上帝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他没有说:你若是饿了;而是说:「你若是上帝的儿子」,意图以赞美来诱惑祂。对于饥饿之事,他只字不提,以免显得是在指摘祂或欲贬低祂。他未能领悟此与救世之「经纶」相关的行动之伟大,便认为这对耶稣而言是可耻之事。因此,他奉承祂,狡猾地只提醒祂的尊严。 那么,基督如何应对呢?祂挫败了魔鬼的傲慢,并表明所发生之事丝毫不觉羞耻,亦不失祂的智慧,祂亲自说出并揭示了那试探人因奉承而避而不谈之事,祂说:「人活著,不是单靠食物。」 那试探人就是从肚腹的需求开始的。看那恶灵的诡计,他是如何开始这场争战的,又是如何忠于他的奸诈:他用来将第一个人逐出乐园、使其遭受无数灾祸的,在此处也用来开始他的诱惑,即是借由肚腹的不节制。即使在今日,你也会从许多愚昧人那里听见,肚腹对他们而言是无数祸患的根源。 然而,基督为了表明,即使最残酷的暴力也不能强迫有德之人做出任何不当之事,祂虽饥饿,却不顺从魔鬼的暗示,亦教导我们在任何事上都不可听从他。既然第一个人听从了魔鬼,既得罪了上帝,又违背了律法,那么主便竭力教导你,即使魔鬼所要求之事不构成违背律法,你也不要听从他。但我说违背律法是什么意思呢?即使是鬼魔所暗示的有用之事,主也禁止我们听从。祂曾吩咐污鬼闭口,即便他们宣扬祂是上帝的儿子。保罗亦曾禁止污鬼喊叫,尽管他们所说的是有益的;但为了彻底羞辱他们,阻止他们对我们的一切恶意企图,尽管他们宣扬救赎的真理,保罗仍将他们赶走,封住他们的口,命令他们闭嘴(使徒行传 16:18)。 因此,基督现在也不赞同魔鬼的话,而是说了什么?祂以旧约的话语回答他:「人活著,不是单靠食物。」这些话的意思是,上帝可以仅凭话语喂饱饥饿之人。借此,基督教导我们,无论面对饥饿还是任何其他苦难,都绝不可离弃主。
3.Спаситель научает нас не поддаваться искушениям диавола и не совершать деяний из тщеславия, но побеждать лукавого кротостью и словом Писания.
3.救主训导我们不要屈服于魔鬼的诱惑,不要出于虚荣而行事,而要以谦逊和圣经之言战胜那恶者。
若是有人说,救主本应展现祂的能力,那么我要反问他:为了什么?又是为何?魔鬼说这些话,并非为了自己相信,而是为了,如它所想,指摘基督不信,正如它曾以同样的方式诱惑我们的始祖,并揭示出他们对上帝的信心何等微小。它向他们许诺了与上帝所言完全相反之事,并以虚妄的希望使他们心生骄傲,将他们推入不信的深渊,从而也剥夺了他们所拥有的福份。但基督并不同意它,正如后来祂也不顺从那些受魔鬼之灵引导而求问神迹的犹太人一样;在这两种情况下,祂都教导我们,即使我们能够做成什么,也不可虚妄地、无缘无故地行事,即便在极度需要之时,也不可听从魔鬼。 那么,这个可憎的诱惑者现在开始做什么呢?它被耶稣击败,尽管祂饥饿难耐,却无法说服祂同意它的要求,于是魔鬼转而采取另一种手段,说:「你若是上帝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著:『主要为你吩咐祂的使者,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马太福音 4:6)。为何它在每一次试探中都加上:「你若是上帝的儿子」?它对待我们的始祖如何,现今也照样行事。正如当时它以「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创世记 3:5)这番话来诽谤上帝,意图表明他们受了欺骗、被诱惑,丝毫未蒙恩惠;现今它也努力灌输同样的观念,仿佛在说:上帝称你为祂的儿子是徒劳的,祂以这个恩赐诱惑了你;如果并非如此,那么向我们展示你神圣的能力吧。 既然主以圣经的话语与它对话,它也就引用先知的见证。
然而基督又是如何做的呢?祂并未因此动怒,也未生发忿恨,却以极大的温柔再次以圣经的话语回答他:「不可试探主你的神」(马太福音 4:7)。基督借此教导我们,当以温良与恒忍战胜魔鬼,而非凭藉神迹异能;并且,我们行事不应仅出于沽名钓誉之心,意图自我炫耀。再者,请看那试探者之愚昧,是如何在其所引的见证中显露无遗。主所引用的两处见证,皆是恰到好处,而魔鬼所提议的那些,却是信手拈来,毫不相干,与本意全然不合。因为「祂要为祢吩咐祂的使者」这些话,并非命令我们投身深渊;况且,这话也并非指着主说的。然而主并未指摘他的愚昧,尽管魔鬼所引的经文是对祂的冒犯,且完全曲解了经义。无人会要求神的儿子行此等事;纵身而下乃是魔鬼和邪灵的本性,而神的本性则是使卧倒之人重新站立。即便神的儿子需要彰显祂的能力,那也绝非是祂自己鲁莽地从高处跳下,而是要拯救他人。至于投身深渊与绝壁,乃是魔鬼之众的行径;那迷惑者,操纵着他们,总是如此行事。然而,基督在说出这些话后,仍未显明自己,依然是以人的身份与他对话。那些话语:「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以及「不可试探主你的神」,尚未清楚揭示祂的身份,仅显示祂是一个普通的人。不要惊奇于魔鬼在与基督交谈时,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如同那些在搏斗中受了致命创伤、鲜血淋漓的战士,在昏厥之中会胡乱挣扎一样,魔鬼已被第一击和第二击所伤,开始胡言乱语,想到什么便说什么,如此便开始了第三次的争斗。于是魔鬼将「祂带上了一座极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祂看,对祂说:祢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祢。于是耶稣对他说:撒但,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祂」(马太福音 4:8-10)。既然魔鬼此刻已然干犯了父神,竟将本属于祂的寰宇称为自己的,并且胆敢自诩为神,仿佛他是世界的创造者,于是基督终于斥责了他,但即便是在此时,也并非带着怒气,而是仅仅说了:「撒但,退去吧。」而且这与其说是斥责,不如说是一种命令,因为基督刚一说「退去」,那魔鬼——他便立刻逃走了,不敢再来试探祂。
4.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все искушения, коренящиеся в чревоугодии, тщеславии и сребролюбии, надлежит побеждать упованием на Бога, смирением и удалением от любостяжания, подражая в сем победе Спасителя.
4.神圣文本恭敬地阐明,所有源于贪食、虚荣和贪爱钱财的诱惑,都应当借着信靠上主、谦卑以及远离贪婪来加以战胜,以此效法救主在这些方面的胜利。
路加如何说魔鬼已结束「所有」试探(路加福音 4:13)?在我看来,他提到主要的试探之后,便说了「所有」,因为所有其他的试探都包含在这些之中。事实上,所有无数的邪恶皆源于以下三种恶习:贪食、虚荣、对财富的过分贪恋。那可憎的试探者深知此理,故将最强烈的试探,即对更多的渴求,留至末了。他从一开始就怀著痛苦的欲望要提出这个试探;但因其比其他试探更为强烈,便将其留至最后。这是他争战的法则:在一切之后,使用他认为最能击倒敌人的手段。他对约伯也是如此行;在这里亦然。他从他认为不那么重要、较为微弱的试探开始,逐步进至最强烈的。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战胜他呢?正如基督所教导的:投奔上帝,即便在饥饿时也不灰心,信赖那位能以言语喂养我们的主;即使我们获得了某些福分,也不要以此来试探那赐予者,而要满足于属天的荣耀,丝毫不顾虑人的荣耀,并且在一切事上远离过度。 实在地,没有什么比对更多的渴求和贪恋钱财更能使我们落入魔鬼的权势之下。我们甚至可以从现今所发生的事上看出来。现今也有这样的人,他们说:「这一切都要赐给你,只要你俯伏拜我们」;他们虽然本性是人,却成了魔鬼的工具。因此,那时魔鬼也不仅仅是自己攻击基督,他也藉著他人助战,正如传福音者路加所言:「就暂时离开了祂」(路加福音 4:13);借由这些话语,他暗示魔鬼后来也借由他的工具攻击基督。 「看哪,有天使前来伺候祂」(马太福音 4:11)。在争战进行时,基督不允许天使显现,以免借此吓跑那个需要被捕获的对象。但当祂在一切事上揭露了魔鬼,并迫使它逃跑之后,天使们才显现。由此可知,你在战胜魔鬼之后,天使们也必会以欢呼迎接你,并在一切境况中庇护你。他们正是如此迎接并将拉撒路抬到亚伯拉罕怀里,那位在贫穷、饥饿和各种苦难的熔炉中受过试探的人。 正如我先前所说,基督在此显明了许多也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因此,既然这一切都是为你成就的,你就当热切追随并效法救主的胜利。若有魔鬼的仆人或与他同心的人来到你面前,嘲弄你说:「如果你是行神迹的伟人,就移开这座山吧!」——你不要因此而烦躁,不要表现出愤怒,而要温和地回答,正如你的主所回答的:「不可试探主你的上帝」。 如果他向你许诺荣耀、权势和无数的财宝,并要求你因此向他下拜,你仍要勇敢站立。魔鬼不仅仅对我们众人的主如此行,他每日也对祂的每一个仆人设下同样的诡计,不仅在山上和旷野,也在城中、广场上和法庭中——不仅是藉著他自己,也透过我们的同胞,人类。 那么,我们当如何行呢?完全不相信他,塞住我们的耳朵,在他甜言蜜语时憎恶他,并且他许诺得越多,我们就越要远离他。毕竟,他正是藉著过于高涨的希望来膨胀夏娃的心灵,将她击倒并使她遭受了最大的灾难。 他是我们不屈的敌人,与我们进行著无法和解的争战。我们努力争取自己救恩的心思,尚不及他图谋我们毁灭的心思。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言语上,也要在行动上,不仅在思想上,也要在行为上远离他,不要做任何令他喜悦的事。如此行,我们就能成就一切合乎上帝心意的事。 魔鬼向我们许诺许多,但目的并非要给予,而是要从我们这里夺取。他应许借由掠夺来提供财富,其目的是要夺走我们的国度与公义;他在地上铺展财宝,如同罗网和陷阱,目的是要剥夺我们这些财宝和天上的财宝;他想让我们在此地富足,好使我们在那里没有财富。 当他无法借由财富来剥夺我们天上的产业时,他便选择另一条道路——贫穷的道路,正如他对约伯所行的。当他看到财富对约伯毫无损害时,他就编织了贫穷的罗网,希望借此战胜他。有什么比这更愚蠢的呢?懂得明智使用财富的人,必更能勇敢忍受贫穷。在拥有财富时不贪恋它的人,在缺乏时也不会去寻求,正如那蒙福的约伯确实没有寻求,相反地,他在贫穷中变得更加荣耀。 那恶魔虽然能夺走他的财富,但不仅没有夺走他对上帝的爱,反而使其更加坚固,并且在夺走他的一切之后,使约伯以更大的福分变得更加富足,以至于魔鬼甚至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他越是打击约伯,就越看到他内在的力量。当他尝试了所有手段都未能成功时,最终便诉诸于古老的武器——他的妻子,并戴上同情的面具,极为生动感人地描绘他的不幸,仿佛是为了帮助他脱离困境而著急,给出了毁灭性的建议。但魔魔鬼未能因此战胜约伯;这位奇妙的人察觉了他的诡计,并以极大的智慧堵住了那受魔鬼唆使而提出建议的妻子的口。
5.Дабы не обмануться вражеским лукавством, должно нам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внимать Писанию, ибо Господь, наказывая любящих Его в сей жизни, утверждает веру в грядущий суд и воздаяние.
5.为了不被仇敌的诡计所欺骗,我们应当虔敬地听从《圣经》,因为上主在今生惩罚爱祂的人,以此坚固我们对将来审判与报偿的信心。
吾等亦当如是行。即或魔鬼透过吾等之兄弟、挚友、妻子,或任何与吾等至亲之人,向吾等灌输任何不合宜之事,吾等亦不应以貌取言,接纳其劝告;反之,吾等当由那败坏的谏言,断定其谏者之本质,并远离之。盖魔鬼于现今亦常如此行:它戴上怜悯之假面,假作善意,却给予吾等比任何毒药更为恶毒、更有害之劝告。它之所为,乃以谄媚伤吾等;而上主之所为,乃以惩罚利吾等。故此,吾等切莫受骗,切莫汲汲于安逸之生活:「因为主所爱的,祂必管教」(箴言 3:12),圣经如是说。倘若吾等耽于罪恶,却享受福乐,则更当懮伤痛悔。吾等既服事罪恶,便当常怀恐惧,尤其当吾等未曾遭受任何不幸之时。当上主对吾等施以惩罚,可谓「分而治之」时,祂便减轻了吾等罪愆之刑罚;反之,若祂对吾等所有过犯皆久久容忍,则反为吾等保留了更大的刑罚,倘吾等仍滞留于罪中。即便是义人亦须受苦,更遑论罪人。试观法老王,承受了上主何等伟大之宽容,而终究因其所有恶行,遭受了何等残酷之刑罚!尼布甲尼撒王犯下了多少罪行,直至最终才为此承担了所有刑罚!同样,福音中之那位富人,正因其在此世未尝经历任何苦难,故在死后变得更为悲惨。既于今生享尽欢乐,他便转入彼世,为其所有一切承受刑罚,并于彼处,在苦难中再也寻不得任何慰藉。尽管如此,仍有此等冷漠而愚昧之人,他们只求现世之乐,并说出此等可笑之言:「吾今当享尽现世所有之美善,而后再思虑那未知之事;吾将纵容口腹之欲,作欢愉之奴隶,并不甚珍视今生:予我今日,尔取明日!」此等狂悖,何其过甚!此等之人,与山羊和猪(耶利米书 5:8)有何区别?倘先知不愿将那些亵渎邻人妻室者视为人,则当吾等说此等之人比山羊、猪、驴更为愚昧时,谁能定吾等之罪?他们竟将比明显更清楚之事视为未知!若尔已不相信其他,则请观魔鬼之苦楚,它们竭力透过言语和行为,在一切事上伤害吾等。尔不会否认,它们用尽一切方法,以增添吾等之疏忽,消除吾等对地狱之恐惧,使吾等不信未来之审判;然纵使如此,它们却常以尖叫和哀号,宣告地狱之苦难。它们为何说出与其所愿相悖之言?诚然,是它们所承受之酷刑迫使它们如此。若非被迫,它们绝不会承认是已死之人折磨它们,亦绝不会承认自己正遭受任何痛苦。吾说此话,所为何事?为要表明,即便是魔鬼亦为地狱作证,尽管它们不愿人相信地狱;而尔,既蒙受如此崇高之荣耀,且已领受难以言喻之奥秘,竟不效法魔鬼,甚至比它们更为愚昧。尔或问曰:谁曾从地狱归来,宣告彼处之苦难?然吾将反问:谁曾从天上归来,宣告有一位创造万物之上主?同样,吾人何以得知吾等拥有灵魂?若尔只愿相信眼见之物,则尔亦将怀疑上主、天使、心灵和灵魂,如此一来,一切真理之教义将为尔所消逝。再者,若尔只愿相信明确之物,则更当相信那不可见者,而非可见者。此言虽奇特,然却是真理,并为所有有识之士所确信无疑。事实上,眼睛常受欺骗,不仅在不可见之事上(对此它们全然不知),即便是吾等看似所见之物亦然,盖因距离、空气、心神专注于他事、愤怒、懮虑,以及千万其他原因,皆阻碍其正确观看。然借由神圣经文之光所照亮之灵魂的沉思,却能对事物提出更为准确、毫不谬误之判断。故此,吾等切莫徒然欺骗自己,以免因如此教义所致之疏忽生活,为自己积聚更为猛烈之火,并为此教义本身招致火刑。若无审判,若吾等不为自己之行为负责,亦不为吾等之劳苦领受赏报,则请看尔之亵渎将尔引向何方:尔竟说公义、仁慈、怜悯之上主将会轻视此等劳苦和挣扎。此如何可能?
若无他物能使你清醒,那么请至少审视你的家庭生活,你便会看清你所有思想的荒谬。事实上,设想你曾是个极度残忍无情之人,其凶残甚至超越野兽;但当你临终之际,你当然不愿让你的忠仆未得奖赏,你必会让他重获自由,并以金钱奖励他;而即便你自身已在垂死之际,无法再为他做任何事,你至少也会在你的遗嘱中提及他,恳请、说服你的继承人,竭尽所能确保他不至于一无所获。若然连你这样一个恶人,尚且对你的仆役展现出如此的良善与人道,那么上帝,那无限的良善,那无可言喻的仁爱与美善,难道会轻忽、会任由祂的仆役——伯多禄与保禄、雅各伯与若望——未得冠冕吗?他们每日为祂忍受饥饿之苦,被囚禁于锁链之中,遭受折磨、被溺毙、被抛给野兽,他们日日面对死亡,忍受无数的苦难。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裁判会宣告胜利者的名字并为他加冕;主人会奖赏仆役,君王会奖励战士;总而言之,每个人都会尽其所能地回报他的仆役:唯独上帝,在他们经历了如此多的辛劳与功勋之后,却不给予他们任何或小或大的奖赏吗?难道这些正直而虔诚的人士,他们在一切美德中奋斗,最终会与那些奸淫者、弑父者、杀人犯和盗墓者处于同样的境地吗?这有可能吗?如果坟墓之后空无所有,如果我们的存在仅限于今生的生活,那么,确实,这两者的命运是相同的。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仍旧不完全相同。姑且如同你所想,假设他们死后处境一致,但在此世,其中一些人安享了一生的平静,而另一些人却饱受折磨。试问,哪一个暴君,哪一个残酷凶猛之人,会愿意如此对待他顺从的仆役呢?你瞧,这是一个多么极端的荒谬,而这种推论又将导向何种结局?因此,若你拒绝相信其他一切,那么至少让这番推理使你清醒,放弃你那不敬虔的思想,逃离罪恶,开始为美德而努力——届时你将会清晰地看见,我们的命运绝非止步于今生的界限。如果有人问你:「有谁从那个世界回来,告知那里发生了什么?」——你就这样回答他:没有人从人世而来(纵然有人回来,大部分人也不会相信他,认为他是在夸耀和夸大他所叙述之事);但是,众天使的主宰已将这一切以完全的确信告知了我们。那么,既然那位将要求我们交账的祂亲自日日宣讲,祂已为我们预备了地狱与天国,并为此提供了一切清晰的证据,我们又何须人的见证呢?事实上,如果祂不打算审判我们,祂就不会在今世施予惩罚。再者,如何解释有些恶人在今世受到惩罚,而另一些人却没有呢?如果上帝是无私的——祂确实如此——那么祂为何惩罚这个人,却允许那个人未受惩罚地死去呢?这比前面所说的更难以理解。但如果你们愿意慈爱地听我说,我也能解答这个难题。如何解答呢?上帝之所以没有在此世惩罚所有的人,是为了避免你对复活绝望,停止期盼审判,因为你以为所有人都已在此世得到了报应;但祂也没有让所有人都逃脱惩罚,是为了避免你又认为宇宙不受天意管辖。祂既惩罚,又不惩罚。当祂惩罚时,祂借此表明祂将在彼世要求那些未在此受罚者交账;而当祂不惩罚时,祂借此迫使你相信,在离开今生之后,将会有一个可怕的审判。如果祂完全不想对每个人施予应得的报偿,那么祂就不会在此世惩罚任何人,也不会奖励任何人。然而现在,你看到祂为你张开了天空,点燃了太阳,奠定了大地,倾注了海洋与空气,确立了月亮的运行,为四季制定了不可更改的法则,并且藉著祂的旨意,令其他一切事物都毫不偏差地完成其轨道。我们的本性,以及那些无理性受造物的本性——那些爬行的、行走的、飞翔的、游泳的,存在于湖泊、泉源、河流、山脉、森林、房屋、空气、田野之中的——植物、种子、生长在森林和田园里的树木,无论是结果的还是不结果的,总而言之,所有这些,都被祂不知疲倦的手所驱动,共同维护著我们的生命,不仅满足我们的需求,更带来丰盛。因此,看到世间如此美好的秩序——尽管我们只展现了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你还敢说,那位为你安排了如此多美善的祂,会在生命终结时轻视你,并在你死后任由你与驴子和猪一同腐烂吗?祂已赐予你无价的虔诚恩赐,并借此使你与天使齐等,难道祂会在你经历了无数的辛劳与功勋之后轻视你吗?这可能吗?显然不可能。这比太阳的光芒更为清晰;即便我们保持沉默,石头也会为此发出呼喊。 因此,深思这一切,让我们确信在离开此世之后,我们将会面临可怕的审判,为我们所有的行为交账;如果我们仍然沉溺于罪恶,我们将遭受审讯和惩罚,但如果我们下定决心,哪怕只有一点点地自省,我们就将获得冠冕和无法言喻的福乐;既已坚定此信念,我们就应使持异议者沉默,而我们自己则踏上美德之路,以便在那个审判中以应有的坦然无惧站立,并领受那应许给我们的福益,藉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无穷。阿门。
Беседа 14«Услышав же Иисус, что Иоанн отдан под стражу, удалился в Галилею». (Мф.4:12)
第 14 讲「耶稣听见约翰被捕下狱,就退到加利利去。」(马太福音 4:12)
解释四章十二节至二十四节 基督为何退往加利利?——加利利是何地?——基督为何在约翰之后才开始传道?——彼得和安德烈的蒙召。——他们所展现的顺服基督的榜样。——基督为何在传道之初行神迹?——基督如今依然医治属灵的病症——这乃是身体疾病的根源。——若要祈求罪得赦免,必须先感受到自己的罪。——不肯悔改最能激怒上帝。——人死后,罪人便无法获得赦免。
1.Удаление Господа и начало Его проповеди в Галилее, последовавшее после заточения Иоанна, являет собой исполнение пророчеств, призывает к покаянию и служит наставлением избегать самовольного вхождения в искушения.
1.主的离去与祂在加利利开始的传道,是紧随约翰被囚之后发生之事。它昭示着预言的实现,呼唤着人们悔改,并告诫世人要避免自行进入试探之中。
祂为何再次退隐呢?乃是为了教导我们不要自己迎向试探,而要退避和躲开它们。并非那不投身于危险之中的人有过错,而是那在危险之中没有勇气的人有过错。因此,为了教导这一点并平息犹太人的仇恨,基督退隐到迦百农,成就了预言,同时,祂也急切地像一位渔夫,要捕获那正在此城从事其技艺的、普世的教师们。在此,请注意,基督每次打算退隐到外邦人那里时,都从犹太人那里获得这样做的动机。正如同在此情况下,犹太人恶谋加害于先驱者,将他投入监狱,却将耶稣本人驱逐到外邦人的加利利。至于说「加利利」这个名称所指的并非只是犹太民族的某个部分,也并非泛指所有的支派,你可以从先知界定这片土地的话语中看到这一点:「西布伦地、拿弗他利地;沿海的路,约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那行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以赛亚书 9:1-2)。他在这里所称的「黑暗」并非指感官上的黑暗,而是指迷失和不虔诚,因此他又加上:「住在死荫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们」(以赛亚书 9:2)。为了表明他所说的并非感官上的光和暗,因此,当他谈到光时,先知称之为并非仅仅是光,而是大光,在另一处称之为「真光」(约翰福音 1:9);而当他谈到黑暗时,他称之为死荫。接着,为了表明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并非是自己寻求并找到了这光,而是上帝从上头向他们显现,传福音者说:「有光照耀他们」(马太福音 4:16),也就是说,光本身照耀并光照了他们,而不是他们自己先来到光前。事实上,在基督降临之前,人类处于最悲惨的状态;人们已经不是行走,而是坐在黑暗之中;这表明他们甚至不抱希望能够从这黑暗中得到解脱。他们甚至不知道应该往哪里去,被黑暗所笼罩,他们坐着,已经没有力量站立起来。
「从那时起,耶稣开始传道,说:『你们要悔改,因为天国近了』」(马太福音 4:17)。「从那时起」:这是什么时候呢?这是从约翰被关入监牢的时候。那么,基督为何不首先向他们传道呢?当祂的作为已清晰地为祂作证时,祂为何还需要约翰呢?一方面,是为了借此显明祂的尊荣,因为祂也像父一样拥有先知,正如撒迦利亚所说:「你,这婴孩,要被称为至高者的先知」(路加福音 1:76);另一方面,是为了不给那些不知羞耻的犹太人留下任何借口。关于这第二点,基督亲自指明了,祂说:「约翰来了,不吃不喝;他们说:『他里面有鬼附着。』人子来了,又吃又喝;他们说:『看哪,这个人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马太福音 11:18-19)。此外,也需要有别人,而非祂自己,先为基督作见证。如果说,即使在如此多而有力的证明和见证之后,他们仍然说:「你是为你自己作见证,你的见证不真」(约翰福音 8:13),那么,如果约翰没有提及祂,而祂自己是第一个开始向众人作见证的人,他们又会说什么呢?正因如此,祂没有在约翰之前传道,也没有在约翰被关入监牢之前行神迹。祂不希望自己的传道在百姓中引起分裂。出于同样的原因,约翰也没有行任何神迹,这也是为了借由基督的神迹所吸引的人群,将他们引向基督。确实,如果说,即使在如此多而伟大的神迹之后,约翰的门徒们在约翰被囚禁之前和之后,仍然带着嫉妒之心看待耶稣,并且有许多人认为约翰而非祂是基督,那么,如果情况并非如此,又会怎样呢?这就是为什么传福音者马太指出,基督是「从那时起开始传道」;并且在祂传道的开始,祂教导的与约翰所传讲的相同,而关于祂自己,祂尚未提及任何事情,只是继续了施洗者的宣讲,因为既然他们对祂还没有适当的认识,那么如果连这个教诲都能被接受,那便是好的。
2.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начав служение благовестием о Царствии Небесном, призвал рыбаков, и они, проявив величайшее послушание и веру в Его обетование, незамедлительно последовали за Ним.
2.主耶稣基督,在开始传扬天国福音的事工时,呼召了渔夫们。他们以极大的顺服和对祂应许的信心,立刻跟随了祂。
出于同一缘由,基督在祂宣讲的开端,亦不像施洗者约翰那样提出任何沉重而令人悲伤之事。约翰提及斧子、将要被砍伐的树、簸箕、禾场和不灭之火(马太福音 3:10,12);反之,基督却以关于天国与「天国」的喜乐福音开启祂的宣讲,此天国乃是为那些听从祂的人所预备。「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弟兄二人,就是那称呼彼得的西门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里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祂」(马太福音 4:18-20)。 福音书作者约翰以不同的方式描述了他们蒙召的经过。从他的话语中可见,这已经是第二次呼召了——从许多迹象可以得出此结论。具体而言,约翰提到,他们来见耶稣时,约翰尚未被囚于狱中;而在此处,他们是在约翰被囚之后才来的。在那里,安得烈召彼得(约翰福音 1:41-42),而在此处,基督亲自召他们二人。此外,约翰说,耶稣看见西门走向祂,便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翻出来就是彼得。)」(约翰福音 1:42)。然而,马太则肯定西门已被称为此名;他明确地说:「看见那称呼彼得的西门。」他们蒙召之地本身,以及许多其他情况,也表明了这一点——例如,他们轻易地顺从了祂,并撇下了一切:这意味着他们在此之前已经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确实,从约翰的记述中可见,安得烈曾到过耶稣的家中,并从祂那里听闻了许多事(约翰福音 1:39);而在此处,我们看见他们只听了一个字,就立刻跟从了祂。 很可能他们起初跟从了耶稣,但后来离开了祂,并且在看见约翰被囚之后,便离开并重新回到他们的职业中;因此,耶稣才发现他们在打鱼。祂起初并未阻止他们离开祂,当他们渴望如此行时,也并未完全抛弃他们,当他们离开时;而是,在给予他们离开的自由之后,又去将他们召回到自己身边。这便是捕获人灵魂最美好的方式。
请看他们的信心与顺服是何等模样。他们正忙于自己的工作(你们知道,捕鱼是何等诱人),但是,他们一听闻救主呼召,便毫不迟延,没有推诿到他时,没有说:「我们先回家与亲戚商量一下」;而是撇下一切,跟随了祂,正如以利沙追随以利亚一样(列王纪上 19:20)。基督要求我们如此顺服,即便面临最极端的必要性,我们也不可耽搁片刻。因此,当另一人来到祂跟前,请求允许他「回去埋葬他的父亲」(马太福音 8:21)时,祂甚至不允许他这样做,以此表明:追随祂应被置于一切之上。你或会说,他们得到了许多应许。但我恰恰因此尤其钦佩他们,因为他们尚未目睹任何神迹,便相信了如此宏伟的应许,并将追随基督置于万事之先。他们深信,他们也必能以同样的话语,捕获那些如同他们自己一样被捕获之人。而这应许也仅是对彼得与安德烈所言;对雅各布与约翰,甚至连这也没有提及;只是前者的顺服榜样为他们也铺就了道路;不过,他们在此之前已然听闻了许多关于耶稣的事。接着——请看,福音书作者以何等详尽之处指明了他们的贫穷:耶稣看见他们正在补网(马太福音 4:21)。他们贫穷到如此地步,以至于没有钱去购置新网,故而修补那已破旧之网。同时,他们美德的佐证在于,他们能坦然忍受贫困,以公义的劳动为生,彼此间以爱之纽带相连,与父亲同住并服侍他。如此,当基督捕获了他们之后,祂便开始在他们面前行神迹,以行动证实了约翰所言关于祂的一切。祂开始频繁造访会堂,以此教导祂的门徒:祂并非与上帝作对之人,也非任何骗子,而是依照父的旨意而来;而在造访会堂之时,祂不仅传讲,也施行神迹。
3.Господь предваряет подаяние высших правил жизни знамениями и чудесами, дабы через исцеление телесных недугов побудить нас к неотложному врачеванию недугов душевных.
3.上主以奇迹和神迹来预示更高生命准则的赐予,为要藉著肉体疾病的痊愈,来激励我们即刻治愈灵魂的疾患。
每当有特殊非凡之事发生,或是有崭新的生活方式引介于世时,上主通常会赐下征兆,仿佛是祂大能的保证,为那些将要接受祂律法的人。正如祂意图创造人类时,祂先创造了整个世界,然后才在乐园中赐予人类一条既定的律法。同样地,当祂欲赐律法予挪亚时,祂再次行了伟大的奇迹,彻底改变了所有的受造物,命令那可怕的洪水淹没大地一整年,并在这巨大的风暴中保全了义人毫发无损。祂也以许多征兆护卫了亚伯拉罕;祂使他在战争中得胜,以击打惩罚了法老,并从危险中拯救了这位先祖。同样地,在向犹太人颁布律法之前,祂显现了奇妙而伟大的神迹,然后才赐下律法。在此亦然,祂意图赐予更高的生活准则,并向世人提出他们从未听闻之事,祂以神迹来证实祂的话语。因为祂所宣扬的国度是无形的,所以祂借由有形的征兆,使那无形之事也变得可见。 请注意,福音书作者所保持的简洁;他没有详细地叙述每一个被治愈的人,而是以简短的词语提及众多的征兆:「他们带到祂面前,」(他说,)「一切患病的,就是那些被各种疾病和痛苦所折磨的,以及被鬼附的、癫痫的、和瘫痪的,祂就治好了他们」(马太福音 4:24)。 但我们不禁要问:基督为何没有要求这些被治愈的人当中的任何一个人具备信心呢?为何祂没有对他们说祂后来所说的话:「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马太福音 9:28)这是因为祂那时尚未显明祂大能的确据。然而,他们前来就近祂并带著病人到祂面前,这本身就证明了他们非凡的信心。如果他们对祂没有巨大的信心,他们就不会从远方将病人带来。 我们也当追随基督。我们有许多灵魂上的疾病,而这些疾病正是祂极度渴望医治的。祂医治身体的疾病,正是为了根除灵魂的疾病。让我们就近祂,祈求的不是世俗的福乐,而是罪愆的赦免;祂现今依然会赐予(一切所需),只要我们恳切祈求。 那时,关于祂的传闻传遍了整个叙利亚;而如今,则传遍了整个宇宙。那时,来自各个国家的人们涌向祂,听闻祂能医治被鬼附的人;而你,眼前有著更为众多且更为重大的祂大能的例证,却不愿站起来奔向祂吗?他们舍弃了故土、朋友和亲人,而你却不愿走出家门,来到祂面前并领受更美好的事物吗? 但我们并不要求你如此。你只需要抛弃恶习,即使待在家中与家人在一起,也能轻松得救。 当我们身患某种身体疾病时,我们会竭尽全力寻求摆脱;然而,当我们遭受灵魂上的重病时,我们却迟疑并拒绝治疗。我们之所以无法摆脱身体上的疾病,正是因为我们将必需之事视为微不足道,而将微不足道之事视为必需,我们舍弃了邪恶的根源,却想要净化溪流。 至于灵魂的败坏是身体疾病的原因,那瘫痪了三十八年的人就是证据,那位被人拆了屋顶用床抬下来的人也是证据,而首先是该隐。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让我们根除邪恶的源头,那么疾病的一切溪流将自行枯竭。不单是身体的瘫痪是一种疾病,罪愆也是;后者比前者更为严重,因为灵魂比身体更为珍贵。 所以,让我们现今就来到基督面前,祈求祂医治我们瘫痪的灵魂,放下世俗的一切,只关心属灵之事。获得了这些,你就可以接著关心其余的事了。 如果你不为自己的罪过忧伤,请不要认为自己是安全的;相反地,你更应当为自己对悖逆行为没有感到痛悔而哀叹。你的平静并不是因为罪愆没有刺痛你,而是因为你的灵魂沉溺于罪,变得麻木不仁。 试想那些感受到自己罪孽沉重的人,他们是如何地被折磨,他们是如何痛苦地哀号——比那些被切割或烧灼的人还要痛苦!他们做了什么,他们受了多少苦,流了多少眼泪,发出多少呻吟,只为了从良心的折磨中解脱出来?如果他们灵魂没有遭受强烈的痛苦,他们就不会这样做。
4.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длежит нам осознать свои прегрешения, дабы усердным покаянием и молитвой умилостивить Владыку до наступления Судного дня.
4.我们应当敬虔地体认自身的罪过,借由殷切的悔改与祷告,在审判日来临之前平息主宰者的怒气。
最好是全然不犯罪;而倘若有人犯了罪,他就需要感受自己的罪过,并加以改正。若无此事,我们怎能恳求上帝,求祂赦免我们的罪呢?当连我们自己都未曾清点检视所犯的罪时,我们又如何开口求祂呢?当你这犯罪之人,不愿承认自己有罪时,你将为哪些罪求上帝赦免呢?是那些你全然不知的罪吗?你又怎能明白祂恩惠的伟大呢? 因此,要详尽地忏悔你所有的罪过,以便知晓你那得蒙赦免的亏欠有多么深重,如此你便会在心中激起对你施恩者的感恩之情。当你得罪了人,你会恳求你的朋友、邻舍,甚至守门人,你会耗费钱财,荒废时日,一遍遍地前去拜访,乞求他的宽恕。纵使那被你得罪之人一次次地,甚至是千百次地将你拒之门外,你也不会放弃,反而会以更热切的心加倍地哀求。 然而,当我们触怒了万有之神时,我们却对此漠不关心,心如冰霜,仍旧享乐、狂饮,并做尽一切我们习以为常之事:我们何时才能平息祂的怒气呢?……相反地,若我们继续如此生活,难道不会更进一步地激怒祂吗?实际上,对罪的不悔改,比罪本身更能激起祂的愤怒与愤慨。 我们本应躲入地下,不见天日,甚至不配呼吸空气,因为我们拥有一位如此慈悲的圣主,却依然触怒祂,并且触怒之后还不肯悔改。即便是祂发怒时,祂不仅没有对我们心生仇恨与厌恶,反而是因着震怒,以便能以这种方式将我们引向祂;因为倘若祂被冒犯后,仍旧只以恩惠回报你,你只会更加地轻蔑祂。为了避免此事发生,祂会暂时将祂的容颜从你身上转开,为的是将你永远地与祂联结。 因此,让我们振作起来,对祂的仁爱抱持盼望,献上热切的忏悔,以免那日来到,届时忏悔对我们便毫无益处。如今,万事皆取决于我们;而在那时,对我们的判决将唯独掌握在审判官手中。因此,「当感谢进入祂的门,当赞美进入祂的院」(诗篇 100:4),让我们哭泣和哀号。倘若我们在主的日子来临之前,就平息了审判官的怒气,使祂赦免我们的罪愆,我们便不会受审判。否则,我们每个人都将在整个宇宙面前被带到审判台前,我们将毫无希望获得赦免。 世上无人能在那受审判之后,在未来生命中避免因罪受惩罚,若他们在地上时未曾获得罪的赦免。就如世间的囚犯身带镣铐,从牢房被带上法庭一样,当我们离开此生后,所有的灵魂都将带着各种罪的枷锁,被带到那可畏的审判台前。 确实,这现世的生活无异于一座牢狱。正如我们踏入监狱时,所见皆是身负枷锁之人;如今,倘若我们除去一切外表的浮华,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我们将会看到每个人的灵魂都被比铁链更沉重的枷锁所缠绕,尤其是富人。确实,他们拥有的财富越多,身上的枷锁就越多。 正如你看到一个囚犯,他的颈项、双手,甚至双脚都被铁链锁住,你认为他极其不幸一样;当你看到一个富人,拥有无数的财富时,切不可称他为有福之人,反倒要因此认定他最为不幸。实际上,除了身在枷锁之中,他身边还有一位残酷的狱卒——那邪恶的贪婪,它不允许他走出牢狱,反而为他预备了无数新的枷锁、牢房、门户和门闩;它将他投入内层的监牢,甚至强迫他沉溺于自己的枷锁之中,以至于他连一丝解脱于那压迫他之恶的希望都找不到。倘若你以思虑穿透他的灵魂深处,你会发现它不仅被捆绑,而且极其丑陋、污秽、充满蛀虫。 贪图享乐的生活中的愉悦,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更为可憎,因为它腐蚀了身体和灵魂,并以无数的疾病打击它们。思及这一切,让我们向我们灵魂的救赎主祷告,求祂撕裂这枷锁,驱逐那残酷的狱卒,将我们的心灵从沉重的铁链中释放出来,使之轻盈如羽毛;在向祂祷告的同时,我们也要结合自己的努力、热忱与良善的意愿。 如此,我们便能在短时间内从辖制我们的邪恶中得以释放,认识我们往昔的状态,并重获先前赐予我们的自由。愿我们所有人都因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配得这自由,愿荣耀和权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15«Увидев народ, Он взошел на гору; и, когда сел, приступили к Нему ученики Его. И Он, отверзши уста Свои, учил их, говоря: блаженны нищие духом, ибо их есть Царство Небесное». (Матф. 5:1–3)
第 15 讲「祂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祂跟前来。祂就开口教训他们说:『心灵贫乏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马太福音 5:1-3)
阐释(马太福音 5:1-16)。基督以自身榜样教导我们:行事不要为了炫耀。——基督转向门徒说话,藉着他们对所有的人说话。——「虚心的人」指的是谁。「谦卑」是一切虔诚的开端。——为罪哀恸使人摆脱对属世事物的眷恋。——上帝所赐的安慰有助于战胜一切。「温柔的人承受的土地」所指的也包括属世的福乐。——「饥渴慕义的人」、「怜恤人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和「为义受逼迫的人」指的是谁,以及他们将得到何种赏报。——并非一切的侮辱都能使人得福。——天国不单是应许给虚心的人。——为何最后一条诫命是直接针对门徒说的。——忍受毁谤比忍受危险是更大的苦修功课。——诫命一条接一条地铺设了通向天国的道路。——「你们是世上的盐」和「你们是世上的光」这些表述是什么意思。——宣讲的力量彰显了基督的威能。——美德无法隐藏。——唯有美德使人幸福。——毁谤者内心赞扬美德。——基督徒的生活必须印证其教导。——谴责那些追逐钱财、出于虚荣施舍、以他人的争吵为乐的人,并劝诫人们不要挑起纷争和争吵,并要饶恕冒犯。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являет нам Христа, Который, врачуя души и тела и смиренно удаляясь от суеты мира, положил в нагорной проповеди незыблемое основание новой жизни, ублажая нищих духом, то есть добровольно смиренных сердцем.
1.神圣的文本恭敬地向我们揭示了基督,祂医治灵魂与身体,谦逊地远离世俗的喧嚣,在登山宝训中奠定了新生活的坚定基石,赐福于心灵贫乏的人,亦即那些心甘情愿谦卑自守的人。
请看基督是何等远离了争竞名位与骄傲!祂并未引带民众跟从于祂,而是当有医治之需要时,祂自己走遍各处,巡访城市与村镇。而当大批民众聚集起来时,祂便坐于一处,不在城中,不在广场中央,而是在山上,在旷野中——借此教导我们凡事不可炫耀于人,当远离喧嚣,尤其当需潜心追求智慧、思辨重要议题之时。 当祂上去坐下,门徒便近前来。你可见他们如何在德行上有所进益,又是何等迅速地变得更好了?民众注视着神迹,而门徒们则已然渴求听闻一些崇高而伟大的事物。正是这一点促使基督提出教诲并开始传道。祂不仅医治肉体,也医治灵魂;并且又从对灵魂的关切转回至对肉体的关切,使益处多样化,并将言语之教诲与神迹的显现相结合。 藉着这种对灵魂与肉体的双重关切,祂封住了异端之徒那无耻之口,借此表明祂是完整生命之根源。正因如此,祂对身体与灵魂皆施以极大的关怀,时而医治前者,时而医治后者。此刻祂亦是如此行事。 福音书作者说:「祂张开(『Отверз』)自己的口,教训他们。」为何要加上「张开自己的口」?为要使你知晓,祂甚至在静默时也在教诲,不仅在言语之时;祂教诲,时而张开祂的口,时而借由祂的作为发声。 当你听闻「教训他们」这几个字时,不要以为祂仅是对祂的门徒言说,而是藉着门徒向所有人言说。但因为那群民众尚未受教化,是由仍旧匍匐于地的人组成,故祂将门徒聚集在祂面前,将祂的言语转向他们,并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祂的言论使智慧的教导对所有其他几乎完全没有能力聆听的人也变得引人入胜。路加也暗示了这一点,说祂将言语转向了门徒。马太也指出此点,写道:「祂的门徒近前来,祂就教训他们。」 鉴于此,其余的人也应当听得更为专心,胜过祂若直接对所有人言说之时。那么,基督从何开始,又为我们新生活奠定了何种基础呢?让我们仔细聆听祂的话语。这些话是向门徒说的,却是为所有后来的人写下。正因如此,基督虽然向门徒传道,但祂并未将祂的话语仅限于他们,而是以不确定的方式论及所有的福分。 祂没有说:「你们若为贫穷人,就有福了」,而是说:「贫穷的人有福了」。即使祂只对他们单独言说,祂的传道亦将关乎所有人。事实上,例如,当祂说:「看哪,我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 28:20),祂并非只对他们言说,而是透过他们向整个世界言说。同样地,当祂称赞他们因忍受迫害、逼迫、严酷的痛苦而有福时,祂所编织的花冠不只为他们,也为所有如此生活的人。 但为了让这一点更清晰,让你知晓祂的话语与你和整个人类若有人留心皆有极大关联——请听祂如何开始祂这奇妙的言语:「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虚心」是什么意思?就是谦卑和心碎的人。祂以「心」指称人的灵魂与性情。既然有许多人并非出于自己的性情而谦卑,而是出于环境的必要性,故祂对此类人未置一词(因为这其中没有太大的荣耀),而是首先称那些甘愿使自己谦卑和自卑的人为有福的。 为何祂没有说「谦卑的人」,而说「虚心的人」呢?因为后者比前者更具表达力;在此,祂以「虚心」指称那些敬畏和战兢于上帝诫命的人,上帝也透过先知以赛亚称赞他们为祂所喜悦的,说:「我所看顾的,就是那谦卑贫穷、心里忧伤、因我话而战兢的人」(以赛亚书 66:2)?
2.Смирение есть основание всякого благочестия и врачевство против гордыни, которая есть корень и источник всякого зла, ведущего к погибели.
2.谦卑是所有虔诚的根基,亦是傲慢的解药;而傲慢是所有邪恶的根源与源头,引人走向灭亡。
谦卑有多个层次:有人仅为适度的谦卑,而有人则有超乎其上的丰盈。后一类的谦卑得到了蒙福的先知的赞扬,当他向我们描述的,不是简单的谦卑之心,而是极其破碎的心时,他如此说道:「献与神的祭,就是破碎的灵;神啊,破碎和谦卑的心,你必不轻视」(诗篇 50:19)。那三位童子,以这种谦卑取代了伟大的祭献,他们说:「但愿我们以破碎之心和谦卑之灵蒙受接纳」(但以理书 3:39)。基督在此也称赞了这类的谦卑。 所有压迫整个宇宙的至大灾祸,皆源于骄傲。魔鬼原非魔鬼,却因骄傲而变成了魔鬼,保罗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免得他心高气傲,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罚里」(提摩太前书 3:6)。同样,那第一个人,受了魔鬼以有害的希望所诱惑,他堕落了,变得必死;他曾希望成为神,却连他原有的也失去了。因此,神责备他,仿佛在嘲笑他的愚昧,说:「看哪,那人已像我们中间的一个了」(创世记 3:22)。同样,亚当之后的每一个人,幻想著自己与神平等,便陷入了不敬虔。 因此,既然骄傲是万恶之首,是一切不敬虔的根源和发端,救主就准备了与这病症相称的药物,立下了这第一条律法,作为坚固而安全的根基。在这根基之上,所有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安全地建造。反之,若无此根基,纵然有人生活崇高入云,这一切也将轻易崩塌,结局凄惨。纵然你在禁食、祷告、施舍、贞洁或任何其他德行上有所特出,若无谦卑,这一切都将毁灭与灭亡。法利赛人就是如此。他登上了德行的顶峰,却从中跌落,失去了一切,因为他没有谦卑——这一切德行之母。正如骄傲是一切不敬虔的源头,谦卑则是一切虔诚的开端。因此,基督以谦卑开始,是想将骄傲从听者的灵魂中连根拔除。 这与门徒有何干系呢?他们一向是谦卑的。他们是渔夫,贫穷,出身低微,没有学问,没有任何骄傲的理由。但如果这与门徒无关,那就与那些在场的人有关,以及那些后来要接纳门徒的人,好使门徒不因他们的贫穷而被轻视。然而,基督的话也适用于门徒。即使那时他们不需要这有益的教诲,他们后来也可能需要——在行了神迹和奇事之后,在整个世界获得如此荣耀之后,在对神有了如此胆量之后。事实上,财富、权力,乃至于王位本身,都不能像使徒所拥有的一切那样,激起如此多的骄傲。然而,即使在行神迹之前,他们也可能变得骄傲,当他们看到围绕著他们的导师的众多人群时,他们可能会屈服于人性的弱点。因此,基督预先就谦抑了他们的心思。 基督所传授的教诲并非以劝诫或命令的形式表达,而是以福份的形式,如此一来,祂的宣讲更具吸引力,并向所有人开放了学习的领域。祂没有说:某某人蒙福,而是说:所有这样行的人蒙福,所以,纵然你是奴隶、穷人、贫困、无家可归、没有受过教育,只要你拥有这德行,就没有任何阻碍使你无法蒙福。 从祂最应当开始的地方开始之后,基督转向了另一条诫命,这条诫命似乎与整个世界的观念相矛盾。的确,当所有人都认为欢乐的人有福,而忧伤、贫穷和哀哭的人不幸时,祂却称后者而非前者为有福,祂如此说:「哀哭的人有福了」,尽管所有人都认为他们不幸(马太福音 5:4)。但基督正是为此预先施行了神迹,以便在规定类似的规条时,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在此,祂所指的再次不是简单地哀哭的人,而是为他们的罪而哀哭的人,因为还有另一种完全不被允许的哀哭——为世俗之事而哀哭,保罗也指出了这一点,说:「因为依著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哥林多后书 7:10)。
3.Христос провозглашает блаженными плачущих о грехах своих и чужих, обещая им великое утешение и оправдание, а также кротких, которые наследуют и земные, и небесные блага, и алчущих правды, которая есть добродетель и противостояние любостяжанию.
3.基督宣告,那些为自己的和别人的罪恶哀哭之人是有福的,并应许他们将得到极大的安慰和称义;也宣告那些温顺谦和之人是有福的,他们将继承地上的和天上的福分;还宣告那些渴求公义之人是有福的,公义即是美德,是抵抗贪婪的德行。
基督在此所称颂为有福的,就是这些忧伤之人;他们并非仅仅忧伤,而是沉浸在深切的悲恸之中。因此,祂并非说:「忧伤的人」,而是说:「哀恸的人」。确实,这诫命同样教导一切的虔敬。试想,若有人为儿女、妻子,或任何亲属的逝去而哀哭,在这样悲痛的时刻,他既不会被财富和肉体的欲望所吸引,也不会被野心所牵动,不会因受辱而发怒,不会被嫉妒所侵蚀,也不会屈服于任何其他的激情,而是全然沉浸于哀伤之中;那么,那些以合宜的方式为自己的罪孽而哀恸的人,岂不更能在所有这些事情上展露其无私无欲吗?他们将获得何种赏赐呢?基督说:「因为他们必得安慰」。请告诉我,他们将在哪里得安慰呢?是在今世,也在来世。由于这条诫命过于艰难困苦,祂所应许的,乃是最能减轻其重负之物。所以,若你渴望获得安慰,就当哀恸。切勿将这些话视为寓言。的确,当上帝施予安慰时,纵使千般苦难降临于你,你仍将战胜一切,因为上帝所赐的酬报永远远超过辛劳。在此处,祂所行的亦是如此,当祂说:「哀恸的人有福了」,这并非因为哀恸本身有何价值,而是出于祂对世人的慈爱(即,所应许的赏赐并非取决于行为的重要性,而是出于祂对人类的爱)。事实上,哀恸的人是为自己的罪孽而哀哭,对于这样的人而言,仅仅获得宽恕和称义已是足够。然而,因为基督是如此地满有慈爱,祂并非将赏赐仅限于免除惩罚和赦免罪恶,祂更使这些人成为有福的,并赐予极大的安慰。祂命令我们哀恸,不仅是为自己的罪孽,亦是为他人的罪孽。圣徒们,如摩西、保罗、大卫,皆是如此行;他们常常为他人的罪孽而哀哭。「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马太福音 5:5)。请告诉我,他们将承受何种地土呢?有些人说,他们将承受属灵的地土。但这是不正确的。在圣经中,从未提及属灵的地土。那么,这些话语的意义何在呢?基督在此指涉的是属世的赏赐,正如保罗在说完「要孝敬父母」之后,紧接著说:「使你得福,在世长寿」(以弗所书 6:2-3)。同样地,主亲自也对那强盗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 23:43)。基督顾及那些更倾向于物质、先寻求现世而非来世的听众,祂不仅以将来的福分来激励他们,也以现世的福分来激励。因此,在祂后续的教导中,祂说:「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解」,为此明智之举定下了赏赐,说:「恐怕对头把你交给审判官,审判官把你交给差役」(马太福音 5:25)。你看,祂的威胁从何而来!源于属世的事物,源于最常见的现象。又如:「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马太福音 5:22)。同样,保罗也常常指出属世的赏赐,并从现世的事物中汲取动力,例如当他论述童身之事时:在那里他完全没有提及天堂,而是以现世的福分来激励,他说:「若有人以为待他的女儿不合宜」,以及:「我只是爱惜你们」,还有:「我愿你们无所罣虑」(哥林多前书 7:36,28,32)。因此,基督也将属世的赏赐与属灵的赏赐结合起来。因为温柔的人可能会担忧失去他所有的财产,所以基督应许其反面,说唯有这样的人才能安全地拥有其财产:他既不鲁莽,也不虚荣;反之,若人鲁莽虚荣,则可能失去祖传的产业,甚至连灵魂也会丧失。然而,因为在旧约中先知已多次说过:「谦卑人必承受地土」(诗篇 37:11),基督便以他们已知的词语来表达祂的思想,以免处处使用新的表达方式。然而,在祂的话语中,祂并未将赏赐仅限于现世的福分,而是同时提供了将来的福分。当祂论及属灵之事时,祂并非排除现世生活的好处;同样地,当祂应许今生之事时,这也并非祂应许的终极限制。祂说:「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马太福音 6:33)。又说:「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亲、母亲、儿女、田地的,都必得著百倍,并且承受永生」(马太福音 19:29)。「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 5:6)。是哪种义呢?祂是指广义的美德呢,还是指那与贪婪相对立的那种义呢?因为祂打算提出关于怜悯的诫命,所以祂教导应当如何施予怜悯;确切地说,祂在此称那些努力追求禁止劫掠和贪婪之公义的人为有福。
4.Господь являет, что блаженство обретается в пламенном стремлении к правде, в милосердии, в чистоте сердца, дарующей зрение Бога, в миротворчестве и в принятии гонений за имя Его.
4.主启示,至福降临于热忱追求公义之心,降临于怜悯之心,降临于心之纯净,此纯净使人得以瞻见上帝,降临于缔造和平,并降临于为祂之名而承受的逼迫。
你也要深思,祂是以何等的力量来表达祂的诫命!祂没有说:那些寻求公义的人是有福的,而是说:「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以此教导我们,当以全然的爱慕去追求公义,而非敷衍了事。正如贪爱钱财之人拥有全然的爱慕,即他们所关心的并非止于满足饥渴,而是要拥有更多、获取更多,基督便命令我们将这般的爱慕转向不贪恋财物。接着,祂再次提出一个属世的奖赏,说:「因为他们必得饱足」。由于许多人认为贪爱钱财使人富足,祂便说事实恰恰相反,亦即使人富足的是公义。所以,行事公义之人,不必惧怕贫穷,也不要害怕饥饿。事实上,那些攫取他人之物的人,正是最一无所有之人;而爱慕公义之人,则能平安地拥有万物。若是不攫取他人财物的人尚能享有这般的福乐,那么那些散尽自己财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 5:7)。在我看来,祂在这里所说的,不仅指那些用金钱施予怜悯的人,也指那些以行为施予怜悯的人。怜悯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这条诫命的范围是广阔的。那么,怜悯的奖赏是什么呢?「因为他们必蒙怜恤」。这种回报,表面上似乎与德行相等;但实际上它远远超越了德行。事实上,怜恤人的人是以人的身份施予怜恤;而他们自己所领受的,却是万有之主的怜恤。然而,人的怜悯与上帝的怜悯并非相等,而是彼此相异,如同邪恶与良善的差异一般。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马太福音 5:8)。看哪,这又是属灵的奖赏!祂在这里所说的「清心」,是指那些已然获得全然德行、心中不觉有任何诡诈之人,或者是指那些以贞洁度日之人,因为为了得见上帝,我们对这种德行有着无比的需要。因此保罗也说:「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希伯来书 12:14)。而这里所说的「得见」,是指人所能达到的那种视见。由于许多人有怜悯之心,不攫取他人之物,不贪爱钱财,然而却行淫并耽溺于私欲之中,基督便指出仅仅做到前者是不够的,故此加上了这条诫命。保罗在写给哥林多人的书信中,也以马其顿人的榜样证实了这一点,他们不仅在怜悯上,也在其他德行上富足:他在那里指出他们慷慨地施舍财物时,说他们「把自己献给主,也献给我们」(哥林多后书 8:5)。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 5:9)。基督在这里不仅谴责人与人之间的不和睦与彼此仇恨,祂还要求更多——即要求我们去和解他人的纷争;祂再次提出了一个属灵的奖赏。是什么呢?「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因为上帝的独生子所行的事,正是要联结分裂的,和睦相争的。接着,为了不让你以为和平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值得称赞的,基督加上了这条诫命:「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 5:10)——即为着德行、为着庇护他人、为着敬虔而受逼迫的人,因为祂通常总是称灵魂的全然智慧为「公义」。「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马太福音 5:11)。「应当欢喜快乐」(马太福音 5:12)。基督仿佛在说:即便你们被称为骗子、谄媚者、恶人或任何其他名称——你们仍然是有福的。这些教导有什么比这更奇特的呢——将那些在他人看来必须躲避之事,如贫穷、哭泣、逼迫、凌辱,称为人所渴慕的。然而,祂不仅宣讲了这些诫命,更使人对它们生出信心,并说服了并非二人、十人、二十人、百人、或千人,而是整个世界。当众人听闻这些如此沉重、艰难、且与普遍观念相悖的教导时,他们都惊奇不已。这就是天上导师言语的力量啊!
5.Блаженство в поношениях обретается лишь тогда, когда сии страдания претерпеваются неправедно, ради Христа, ибо велика есть награда за сие на Небесах.
5.唯有当这些苦难是为了基督,不公地承受之时,福分才在凌辱中得以寻获。因为在天国里,为此所应许的赏赐是极其丰盛的。
然而,为要使你不会以为,只要是任何形式的辱骂,都能使人得享福乐,基督于是将这些辱骂限定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我们为祂的缘故而忍受这些辱骂;其二,是这些辱骂乃是虚假的。倘若这两者皆不具备,那么受辱骂的人不仅无法得享福乐,反倒是个不幸之人。 请看,这里再次给予了何等大的赏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如果你听闻并非每一种福乐都赐予天国,请不要灰心丧志。虽然基督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赏赐,但祂将所有人都领进天国。当祂说哀恸的人将得安慰,怜恤人的人将蒙怜恤,清心的人将得见上帝,使人和平的人将被称为上帝的儿子——祂借由这一切所指的无非就是天国。凡是能获得这些美善之人,也必将获得天国。 因此,不要以为只有心灵贫乏的人才能领受这份赏赐;渴慕公义的人、温柔的人以及所有其他的人都将得到它。祂之所以在每一条诫命之后都提及福乐,是为了使你不要期盼任何属乎感官的事物。若以今生会毁灭消逝、比影子还要迅疾的事物作为赏赐,那么得赏之人就不可能是蒙福的。 在说完「你们的赏赐是大的」之后,基督又加上了另一重安慰:「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因为天国近了,且是众人所盼望的,祂便借由让他们与那些在他们之前受苦的人相交通,来给予他们安慰。祂说:不要以为你们受苦,是因为你们所说和所教导的与公义相悖,或以为你们是宣讲不敬虔教义的人,因此才遭到逼迫。你们遭受谗言和危险,并非因为你们所教导的错误,而是由于听者心中的恶毒。因此,这些诽谤不会落在你们——受难者身上,而是落在那些行恶之人身上。 一切过往的时代都为此作证。当先知中有的人被石头打死,有的人被赶逐,还有的人遭受了无数其他的灾祸时,他们并没有被指控为不法或教导不敬虔的教义。因此,愿这一切不会使你们感到惧怕。如今人们所行的一切,也是出于同样的考量。你可曾看到,祂是如何地鼓励他们,将他们与摩西和以利亚等同起来? 使徒保罗在致帖撒罗尼迦人的书信中也这样说:「弟兄们,你们成了在基督耶稣里、于犹太的上帝众教会的效法者,因为你们也从你们的同族人那里受了与他们从犹太人所受的同样的苦害。这些犹太人杀了主耶稣和祂自己的先知,又将我们赶逐,他们不讨上帝的喜悦,并且与众人为敌」(1帖撒罗尼迦前书 2:14-15)。基督在这里所做的也是同样的事。 虽然祂在其他的福乐中说:「心灵贫乏的人是有福的,怜恤人的人是有福的」;但在此处祂说得更为明确,祂直接对著门徒们说:「人若为我的缘故,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恶事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表明这份福乐主要属于他们,并且在所有其他人中,这是教师们所特有的。 同时,祂在此处也展现了祂的尊严,以及与父同等的荣耀。祂说:正如先知们为父的缘故受苦,你们也将为我的缘故受苦。而当祂说:「在你们以前的先知」时,祂借此表明他们自己也已然是先知了。 接著,祂想要表明苦难对他们而言尤其有益,并能带来他们的荣耀,祂没有说:当你们被辱骂和逼迫时,我会阻止这一切。祂想要保护他们,并非使他们听不到任何对他们不利的话语,而是使他们能以宽宏的心胸忍受恶名,并以自己的行为来证明自身的清白。因为后者远胜于前者,且在苦难中不灰心丧志,远比根本没有苦难更为重要。因此,祂在此处说:「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 根据传福音者路加的记述,基督所说的这番话更为有力,更具安慰性。祂不仅称那些为主的缘故忍受辱骂的人为有福,也称那些被众人说好话的人为不幸。祂说:「众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路加福音 6:26)。 门徒们也曾被人说好话,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因此,祂也没有说:当人们说你们好话的时候;而是加上了「众人」一词。事实上,有德行的人不可能受到所有人的称赞。 祂又说:「人要因人子的缘故,把你们的名当作恶名弃绝。当那日,你们要欢喜跳跃」(路加福音 6:22-23)。祂所定的赏赐不仅是为了他们所遭受的危险,也是为了他们所受的辱骂。因此,祂没有说:当人把你们赶逐和杀害时;而是说:当人辱骂你们和捏造各样恶事毁谤你们时。 事实上,恶语的伤害远比实际的行为更为深刻。在危险之中,有许多可以减轻悲痛的事物,例如,当众人都在鼓励、许多人在赞许、称赞和颂扬时。但在这里,在恶语之中,就连这份安慰也被剥夺了。忍受恶语不被视为一项伟大的功绩,尽管事实上,恶语对受难者的伤害远超过实际的危险。许多人因为无法忍受恶名而自尽。 又何须对其他人感到惊讶呢?正是这个原因,最是驱使那个不知羞耻、卑鄙的叛徒上吊自尽,他对一切事物完全失去了羞耻心。约伯这位比磐石还要坚硬的金刚石,当他失去财产、遭受难以忍受的折磨、一下子失去所有儿女、眼见自己的身体布满蛆虫、妻子在一旁责骂时,他都轻易地忍受了。 然而,当他看到朋友们在指责他、嘲笑他、用恶语攻击他,说他是因为自己的罪孽而受苦,是为自己的恶行而受惩罚时,这位坚毅而伟大的受难者便动摇了,陷入了混乱。
6.Дабы исполнить высочайшее призвание, Господь возлагает на учеников Своих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которые, будучи связаны золотою цепью, делают их способными к перенесению скорбей и служению солью для спасения всей вселенной.
6.为了实现那至高的呼召,上主将美德赋予祂的门徒们,这些美德以金链相连,使他们能够承受忧患,并成为救赎整个宇宙的盐。
同样地,大卫也忘记了他所受的一切苦楚,只求上帝为他所忍受的毁谤施予报偿:「由他[示每]咒骂吧,」他说,「因为这是上主吩咐他的。」愿上主「垂顾我的卑微,上主也必以恩惠待我,代替他今日的咒骂」(撒母耳记下 16:11-12)。保罗所称赞的,不仅是那些身处危险的人,不仅是那些财产受损的人,也包括那些忍受毁谤的人,他说:「你们要追念往日,你们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希伯来书 10:32)。因此,基督为此设立了重大的奖赏。但为了避免有人问:祢为何现在不报复那些毁谤者,不堵住他们的口,却应许在天上有奖赏呢?——基督为此提出了众先知,表明即使在他们那个时代,上帝也没有报复他们的仇敌。但如果当时,在报应近在眼前之时,上帝仍以对未来的盼望来激励他们,那么如今,当对未来的盼望已然清晰,而爱好智慧之心又提升到更高层次时,祂更会大大地激励他们。 也请注意,在多少条诫命之后,祂提出了这最后一条。祂这样做并非没有目的,祂希望表明,那些未事先藉著所有那些诫命来预备和坚固自己的人,无法参与这些争战。因此,基督用这些诫命为我们编织了一条金色的链条,总是为前一条诫命通往后一条诫命铺路。事实上,一个谦卑的人会为自己的罪哀恸;为自己的罪哀恸的人会是温柔、公义和怜悯的;怜悯、公义和痛悔的人必然是心里洁净的,这样的人也会是使人和睦的;而达到这一切的人,也将准备好面对危险,不畏惧恶言和无数的灾难。 在给予门徒适当的教导之后,主再次以称赞来坚固他们。由于这些诫命是崇高且比旧约更难遵守的,为了不让门徒动摇、困惑,不让他们说:「我们如何能遵守这些呢?」——请听主说的话:「你们是世上的盐」(马太福音 5:13),祂藉著这些话表明,祂必然要给予这样的诫命。基督说,托付给你们的教诲,不应只关乎你们自己的生活,而应关乎整个宇宙。我不是差派你们去两座、十座、二十座城,不是像从前差派先知那样,只差派你们到一个民族,而是到旱地和海洋,到整个宇宙,而且这个宇宙充满了邪恶。 基督藉著「你们是世上的盐」这句话,表明全人类都因罪恶而黯淡和败坏了。正因如此,祂才要求门徒具备那些对改正他人特别必要且有益的美德。事实上,一个温柔、安静、怜悯和公义的人,不仅是为自己一个人行善,他还努力将这些良善的源泉倾注出来,造福他人。同样地,心里洁净、爱好和平、为真理受逼迫的人,也是为公众的益处而活。 因此,基督说,不要以为摆在你们面前的是轻松的争战;不要以为我的话「你们是世上的盐」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他们果真改正了那些已经败坏的事物吗?不,因为盐无法帮助那些已经败坏的东西。他们也没有这样做,他们只是为那些已经改正、已传给他们并已从恶臭中解脱出来的事物施加盐渍,并在他们从主那里领受的更新状态中维持和保守它们。将人从罪恶的恶臭中解脱出来是基督的工作。而使徒们则必须努力和操心,不让已经改正的事物再次回到它们最初的状态。 你是否注意到,基督是如何一点一滴地将门徒提升到先知之上?祂称他们为教师,不仅是巴勒斯坦的教师,而是整个宇宙的教师,并且不仅是教师,还是令人敬畏的教师。令人惊奇的是,门徒们不是靠谄媚和讨好,而是靠著像盐一样的约束作用,使自己为所有人所爱戴。因此,基督说,如果我撇下其他人,只与你们交谈,并让你们面临如此多的危险,请不要感到惊讶。你们只管想想,我想要差派你们去教导多少城市、多少民族、多少语言。因此,我不仅希望你们自己是明智的,也希望你们能使他人如此。 对于那些肩负他人救恩责任的人来说,明智是尤其必要的,他们需要具备足够的美德,以便能将其分享出去造福他人。如果你们不这样做,连你们自己也无法得救。
7.Учитель, будучи солью и светом мира, призван к строжайшей жизни и неустанному служению, дабы просветить вселенную добрыми делами и воздать славу Отцу Небесному.
7.身为世界的盐与光,导师蒙召过著最严谨的生活,并从事不懈的服侍,以期透过美好的作为光照寰宇,并将荣耀归于天上的父。
是故,莫要因我的言语在你们听来似是沉重而心生懊恼。借着你们,其他迷失之人或可幡然悔悟;但若你们失却自身之力,则将连同他人一同毁灭。是以,你们肩负的职责愈是重大,便愈当怀有热忱。故此基督言曰:「若是盐失了味,可用甚么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马太福音 5:13)他人即便多次犯罪,仍可获赦;然则,教诲者若是犯罪,则无以为自己辩解,且必承受最沉重的惩罚。为使门徒在听闻「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马太福音 5:11)时,不致于畏惧在众人面前宣讲,基督言明,若你们对此事心存犹豫,则受选亦是枉然。需要畏惧的并非毁谤,而是不要将自己表现为伪善者;在此情况下,你们将显得愚昧且为人所不齿。然而,若你们在交往中恪守严谨,并因此遭受毁谤,当欢喜快乐。此乃盐之本性,其辛辣之味对于贪恋享乐之人而言是为不悦。是故,毁谤必然会追逐你们,但丝毫不会损害你们;反之,它将为你们的坚贞作证。若你们因畏惧毁谤而放弃应有的坚贞,则将遭受最深重的苦难;你们将为人所毁谤,亦为人所蔑视,此正意味着「被人践踏了」(马太福音 5:13)。 紧接着,基督转向另一更高明的比喻:「你们是,」祂说,「世上的光」(马太福音 5:14)。再次是「世上的光」,并非指一个民族,亦非二十座城池,而是指整个宇宙;此乃属灵之光,犹如属灵之盐,它远胜于可见之日头的光芒。祂首先称他们为盐,继而称之为光,为要使你知晓严厉之言带来的诸多益处,以及纯净教导所带来的裨益。它能约束人心,不使之散漫,而是引向美德,使人保持警醒。「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马太福音 5:14-15)。借此言语,基督再次激励祂的门徒过着严谨的生活,教导他们务必谨慎,因他们需要在众人面前显现,并在整个世界的竞技场上奋力拼搏。祂说,莫要只看我们现今坐在此处,莫要只看我们身处世界的极小部分。不,——你们将如立于山巅之城般为人所瞩目,如同置于灯台上并照亮屋内所有人的灯盏。
那些不信基督之大能的人现在在何处呢?愿他们听闻此言,并对预言之力心生惊奇,以敬畏之心俯伏于祂的威能!你当思忖,那些在其家乡尚且默默无闻之人,祂竟应许了他们何等宏大的事!大地与海洋将认识他们,对他们的赞美将传遍宇宙的尽头——或者说,更确切地,不是赞美,而是他们本身的善行——因为使他们广为人知的,并非是响亮的声名,而是他们所行之事的伟大。他们如同飞鸟,比太阳之光更快地穿越了整个宇宙,将虔敬的光芒洒向四方。 在此,我认为基督正试图在祂的门徒心中播撒更多的勇气,因为祂以「城立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这些话,清晰地表达了祂的威能。正如那样的城无法隐藏,福音之道也绝不可能被掩盖,或默默无闻。既然基督先前谈论了逼迫、诋毁、陷害和仇恨,为使门徒不至于认为这一切会阻碍他们的宣讲,祂便鼓舞他们说,福音非但不会隐匿,反而会照亮整个宇宙,而借此,他们自身也会变得荣耀而著名。 因此,基督在此展现了祂的威能,而在接下来的话语中,祂要求祂的门徒具备勇气。「人点灯,」祂说,「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归荣耀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 5:15-16)。祂说,我点燃了光,而你们当以自己的努力来维系这光——这不仅是为了你们自己,也是为了那些必将受益于其光芒,并受其引导归向真理的人。如果你们以合宜的方式度过你们的生活,如果你们活出配得上那些将要改变整个宇宙之人的样式,那么诋毁将丝毫不能遮蔽你们的光芒。展现出一种完全配得上恩典的生活,使你们的福音能借着你们的良善生活而在各处得到印证。 除了拯救世人之外,基督接着又指出了另一种益处,这益处能激励门徒以更热切、更殷勤的心来履行他们的职责。祂说,如果你们生活良善,那么你们不仅能使整个宇宙归正,也将有助于上帝之名的荣耀;相反地,以恶行度日,你们既会使世人灭亡,也会为上帝之名遭人亵渎提供由头。
8.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следует стремиться к великой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ибо её сияние непреодолимо просвещает мир и побуждает людей прославлять Отца Небесного, невзирая на злословие.
8.人应当恭敬地追求那伟大的美德,因为她的光芒无可阻挡地照亮世界,并激励人们颂扬天父,而不顾邪恶的诽谤。
那么,你也许会问,如果人们诽谤我们,上帝又将如何通过我们得着荣耀呢?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即便那些诽谤我们的人,他们这样做也是出于嫉妒。但在他们心底深处,他们却会敬重我们、钦佩我们,就像那些表面上谄媚不虔之人,而内心却谴责他们的人一样。那么你吩咐我们做什么呢?难道要我们为着虚荣和野心而活吗?不,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没有说:你们要竭力显扬你们的善行,要展示它们;我只是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路加福音 1:16)也就是说,愿你们的德行宏大,火焰丰盈,光芒不可言喻。当德行达到这般境地时,即便拥有德行的人竭力隐藏,也无法将其掩盖。因此,你们要展示无可指摘的生活,这样就没有人有足够的理由来诽谤你们。即便诽谤之人多如牛毛,也无人能够遮蔽你们的荣光。这句话说得好:「光。」确实,没有什么比德行的光辉更能传扬一个人的声誉了,即便这个人想方设法隐藏它。他仿佛被阳光环绕,比光线本身还要明亮,将光芒投射的范围不仅限于大地,更延伸至上天。 在这里,基督给予祂的门徒们更大的安慰。祂说,当你们遭受辱骂时,或许会感到悲伤;但许多人将因你们而成为上帝真正的敬拜者。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你们都将获得奖赏:无论是当你们为了上帝而忍受诽谤时,还是当人们通过你们荣耀上帝时。但是,为了避免我们明知会有奖赏,就试图散布关于自己的坏名声,基督并非简单地谈论了诽谤,而仅仅指出了它的两种类型:即当人们虚假地议论我们时,以及当他们为了上帝的缘故诽谤我们时。 但同时,基督也表明,不仅这样的诽谤会带来巨大的益处,好的名声也会,只要它能传播上帝的荣耀。在这里,基督以美好的希望来鼓舞门徒。祂说,不虔之人的这种诽谤,其力量不足以阻碍其他人看到你们的光。只有当你们使自己黯淡时,你们才会被践踏,而不是在你们行为良善时。相反,那时许多人会钦佩你们,不仅钦佩你们,更会通过你们钦佩你们的父。 接着,基督没有说:他们会荣耀上帝,而是说——荣耀父,这正是祂在奠定将赐予他们的尊荣的开端。然后,为了展示祂与父同等的尊贵,基督先说:当你们听到关于自己的坏话时,不要忧伤,因为你们为我的缘故听到这些就已足够了——而在这里,祂指向了父,处处显明着平等。 因此,如果我们知道,践行德行会带来何等益处,而粗心大意又会带来何等危险(因为主因我们而受辱比我们自身的灭亡要糟得多),那么,我们既不要给犹太人,也不要给外邦人,也不要给信徒带来绊脚石,而要过一种比太阳还要光辉灿烂的生活。 即便有人诽谤我们;我们不应该在听到诽谤时感到悲伤,而应该在诽谤是真实的时候感到悲伤。如果我们过着不虔的生活,即便无人诽谤我们,我们也是最不幸的;相反,如果我们生活有德,即便整个宇宙都在说我们的坏话,我们仍将是最幸福的,并将吸引所有渴望得救的人来到我们身边,因为他们不会关注不虔之人的诽谤,而是会关注有德行的生活。诚然,德行的声音比任何号角都响亮,纯洁的生活比太阳本身还要光明,即便诽谤者数不胜数。 因此,如果我们拥有所有上述的德行:如果我们是温柔的、谦卑的、怜悯的、洁净的、使人和睦的,不以辱骂还击辱骂,相反,甚至乐于接受它们,那么我们就能以这些来吸引所有注视我们的人,其力量不亚于奇迹。所有人都会乐意奔向我们,即便有人如野兽般难以驯服,即便有人如邪恶的灵般狡诈——简而言之,无论他是多么邪恶。 即便出现诽谤者,你也不要为此烦恼;不要因为在人前受人诽谤而不安,但要审视那些诽谤者的良心,你就会发现他们在为你喝彩,钦佩你,并在内心深处向你致以无数的赞美。因此,请留意尼布甲尼撒王对火炉中的那些少年们是如何称赞的,尽管他是他们的仇敌和迫害者。由于他看到了他们的勇气,他赞美他们、荣耀他们,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屈服于他,并对上帝的律法保持了忠诚(但以理书 3)。魔鬼就是这样,当它看到自己的计谋丝毫没有得逞时,最终会退去,因为它害怕自己的诡计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荣耀。当它退去,它所带来的黑暗消散时,那时,无论一个人多么堕落和不虔,他都会认识到德行。而即便世人不理解你,你也会在上帝那里获得更大的赞美和荣耀。
9.Почтенно надлежит нам стремиться к добродетельной жизни, дабы своими делами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овать о будущих благах и уповать на Бога как на Единственного Должника в милостыне.
9.我们理应恭敬地追求圣洁的生活,好以我们的行为见证那未来的福份,并全心信靠上帝,视祂为慈悲恩典中唯一的施予者。
因此,不要忧伤,也不要心灰意冷。使徒们「在这等人,就是活的香气叫人活;在那等人,就是死的香气叫人死」(哥林多后书 2:16)。若是你没有给出任何招致诋毁的把柄,那么你便免于一切的指控;相反地,你甚至成了更幸福的人。愿你的生命闪耀光芒,不要理会那些诋毁你的人;因为这是绝不可能的,全然不可能的,即是说,有德行的人不会有许多仇敌。然而,有德行的人不会因他们而遭受任何伤害;相反地,他将因此而更加受人颂扬。 是以,思索于此,我们当铭记一事——以德行引导我们的生命。如此引导生命,我们也能引领那些坐在黑暗中的人走向天上的生命。这光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它不仅在此地闪耀,也照亮了通往那里之人的道路。当坐在黑暗中的人看见我们轻视现世的一切,渴慕将来之事,那么即使没有言语,单凭我们的行为,他们也会信服。事实上,谁会如此地愚昧,看见一个人三天前还在奢华享受、富甲一方,而今日却放弃了一切,一无所有,甘愿忍受贫穷、饥饿、各种匮乏与危险,准备好流出自己的血,走向宰杀之地,忍受一切残酷之事——我说,谁会如此地愚昧,看见这一切,却不能为将来之事得出清晰的证明? 然而,如果我们依恋于现世,并对它完全沉迷,那么他们会相信我们正追求另一个故乡吗?最终,当我们对上帝的敬畏,甚至比不上异教哲学家对人间荣耀的看重时,我们又有什么借口呢?的确,他们中的一些人拒绝财富,轻视死亡,希望能从人那里获得荣耀,因此他们的希望是徒劳的。当我们被应许了如此多的美善,为虔敬的生活开辟了如此多的道路,我们不仅不能与他们相比,反而毁灭了自己和他人时,有什么能保护我们呢?行不义之事的异教徒所带来的伤害,远不及行不义之事却是基督徒的人所带来的伤害。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异教徒的教义是荒谬的,而我们的教义,因着上帝的恩典,即使在不敬虔之人眼中也是可敬和光荣的。这就是为什么,当他们想要特别指责我们,并加强他们的诽谤时,他们会说:「基督徒!」如果他们不是对我们的教义抱有崇高的看法,他们是不会说出这话的。 难道你不知道基督所命令的以及祂是如何命令的吗?当你舍弃一切,只图谋聚敛利润、放贷生息、建立商业关系、购买大量奴隶、预备珍贵器皿、购置田地、房屋和各种家用品时,你又如何能履行祂的诫命哪怕其中一条呢?且让我们姑且只论及这一切;但是,当你将不义也加入这些无益的营生中,夺取邻居的土地,抢劫房屋,使穷人倾家荡产,加剧他人的饥饿时,你何时才能著手履行这些诫命呢? 然而你偶尔也怜悯穷人?我知道。但是,即使在这里,你也有更大的败亡,因为你行此事,或出于傲慢,或出于虚荣,以至于即使在善行中,你也得不到益处。当你在港口遭遇船难时,还有什么比这更悲惨的呢? 是以,为了不让此事发生在你身上,在你行善事之后,不要向我寻求感谢,好使你能以那位说过:「借给那些你指望不从他们收回的人」(路加福音 6:35)的上帝为你的债主。既有这样的一位债主,你为何舍弃祂,向我这贫穷匮乏的人索求呢?难道这位债主在被要求偿还债务时会发怒吗?难道祂是贫穷的吗?难道祂拒绝偿还吗?难道你没有看见祂无穷无尽的宝藏吗?难道你没有看见祂无可言喻的慷慨吗? 所以,向祂恳求和索取吧;这令祂欢喜。然而,如果祂看见你向另一个人索求祂的债务,祂就会因此而感到被冒犯——祂不仅不会偿还给你,而且会以公义审判你。祂会说:你在我身上发现了什么不感恩之处?你发现了我有什么贫穷之处,以至于你舍弃了我,转向他人?你借给了一个人,却向另一个人索取?毕竟,虽然是人收下了,但却是上帝吩咐去给予的。是以,上帝自己愿意成为首要的债务人和担保人,为你提供无数的机会,让你总是向祂索求。因此,不要舍弃这样的财富和这样的丰盛,不要寻求从我这个一无所有的人身上得到偿还。 你为何要在我的眼前施舍呢?难道我曾对你说过:「给予」吗?难道你从我这里听过,以至于向我索求吗?上帝自己说过:「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上主」(箴言 19:17)。你借给了上帝;向祂索求吧。但是祂现在没有全部偿还?这也是为了你的益处。祂不是一个普通的债务人,只急于偿还债务,而是一个极力设法保全所借之物完好的债务人。因此,祂将需要在此地偿还的,在此地偿还,而将需要在那里偿还的,在那里储存。
10.Почтеннейшее наставление сие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к деятельному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ю и милосердию, уподобляясь Христу, дабы, прощая ближним долги и обиды, обрести прощение великих долгов своих у Господа.
10.此庄严之训诫召唤吾人,效法基督,行积极之爱人与怜悯,借由宽恕邻人之债务与冒犯,以从上主那里获得自身巨大债务之赦免。
因此,我们既已明白此理,就当施以慈悲,并以更大的仁爱,无论是以财物,还是以善行,来待人接物。倘若我们看见有人在广场上遭受虐待和殴打,而我们能够用金钱救助他,那就应当施救。如果能够以言语解救,我们也不要懒惰而不去行这事。因为即便是言语,甚至是最微弱的叹息,都有其奖赏。关于这一点,蒙福的约伯曾说:「我岂不曾为那在患难中的人哭泣?我的心岂不曾为贫穷人忧伤?」(约伯记 30:25)。如果连眼泪和叹息都有奖赏,那么请思想,当言语、热诚以及其他类似的善行加入时,那回报将会是何等丰厚。我们曾一度是上帝的仇敌,而独生子藉着成为中保,为我们忍受了伤痛,甚至死亡,从而使我们与上帝和好。因此,我们也当尽力去解救那些遭受无数苦难的人们,并停止我们现在这种行为——例如,当我们看到有人彼此争吵殴打时,我们竟驻足围观这魔鬼的景象,以他人的无耻为乐。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缺乏人性的呢?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咒骂、殴打、撕扯彼此的衣物、打伤彼此的脸,却依然平静地站在那里。难道那打斗的人是熊吗?难道是野兽吗?难道是毒蛇吗?他是一个人,是你永远的同伴;他是你的弟兄,是你的肢体。所以,不要以此为戏景,而要止息纷争;不要以此为乐,而要平息怒气;不要煽动他人做出这种无耻行径,而要分开并平息打斗的人。为这种不幸之事而欢喜,只配那些无耻、卑鄙、不肖和愚昧的人。你看着一个行事无耻的人,难道没有察觉自己也做了同样的事吗?你没有挺身而出,驱散这魔鬼的聚集,止息这人间的恶行!你会说:「难道你要我为此挨打吗?——你竟命令我这样做?」绝非如此!你不会挨打。即便挨了打,这也会成为你的殉道,因为你是为着上帝而承受这一切。如果你不愿挨打,那么请思想。主自己曾甘愿为你承受十字架的苦难。无论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因被强烈的怒气所控制,如同醉酒和失去理智的人,因此他们都需要一个理智清醒的人来帮助:帮助前者停止施暴,帮助后者免于殴打。所以,去伸出援手吧——清醒的人去帮助那醉酒的人。的确,愤怒也会使人醉酒,而且这种醉酒比因酒而醉更加糟糕。看看那些船夫:一旦看到哪里有船只失事,他们会立刻升起船帆,急忙前去,要从浪涛中拯救他们的同行。因此,如果同业的人尚且彼此相助,那么同具人性的人就更应当互相帮助了。争吵也是一种船只失事,而且比那更要凄惨。实在说来,争吵的人,要么口出亵渎之言,从而丧失了以往所有的善行;要么在极度的愤怒中妄自起誓,从而堕入地狱;要么施以殴打,甚至犯下凶杀,再次遭受同样的船只失事。所以,去吧,止息这恶行,潜入这波涛汹涌的海洋,拯救那溺水之人,并摧毁这魔鬼的景象,私下劝导每一个人,熄灭那火焰,平息那波涛。如果火势蔓延,火焰增强,请不要害怕:许多人会向你伸出援手,你只管开始行动——而和平之主上帝必会率先帮助。如果你率先开始灭火,那么许多人会跟随你的脚步,你也会因他们的善行而获得奖赏。请听基督对那些匍匐在地的犹太人所说的话。祂说:「你若看见你仇敌的驴子倒在重驮之下,你不可走开,务要帮助他解开」(出埃及记 23:5)。然而,分开彼此争吵的人,比扶起倒下的牲畜要容易得多。如果必须扶起仇敌的驴子,那就更应当扶起朋友的灵魂了,尤其当后者所遭受的跌倒更加悲惨时;因为灵魂并非因愤怒的重担而跌入泥土,而是跌入火一般的地狱。然而你,这个残忍无情的人,看见你的弟兄躺在沉重的重担之下,魔鬼站在一旁,煽动着怒火的火焰,你竟然径直走过!即使是对待动物,这样做也是不安全的。那个撒马利亚人,当他看到一个受伤的人,一个与他完全不相识且毫无关系的人,他停了下来,让他骑上自己的驴子,带他到客栈,雇了医生,并向店主支付了部分费用,承诺支付其余部分(路加福音 10:30及以下)。而你,看到一个人并非落入强盗之手,而是落入魔鬼的军队,他遭受敌人的暴怒并非在旷野,而是在广场中央——当你既不需要付钱,也不需要雇驴,也不需要远行,只需要说几句话——你这个残忍无情的人,竟然不愿伸出援手,反而匆匆离去!你又如何指望自己将来能从上帝那里得到怜悯呢?我对你们这些在众人面前行事无耻的人说——对你们这些欺凌和压迫者说!请告诉我:你施以殴打,用脚践踏,用牙咬人?难道你是野猪,还是野驴?你竟不因自己的野蛮而感到羞耻,不因自己的兽性而脸红,忘记了你自己的尊严?你是贫穷人吗?但你是自由的。你是工匠吗?但你是基督徒。正因你是贫穷人,你更应当安分守己。争吵是富人而非穷人的习性——我说的是那些有许多争吵理由的富人。你不享有财富的快乐,却追求那与财富形影不离的痛苦——仇恨、纷争、争吵,你折磨和压制你的弟兄,并在众人面前使他蒙羞。难道你不明白,你那无耻的行为是在模仿无理性动物的放荡,或者更确切地说,你做得比它们更糟?无理性动物彼此共享一切,它们聚集并一同行走;而我们却恰恰相反,毫无共享可言,一切都颠倒了:仇恨、纷争、争吵、憎恶、欺凌。我们不以天为耻,那里呼召我们所有人;也不以地为耻,地被赐给我们作为共同的居所;也不以我们自身的本性为耻;但是,愤怒和贪婪压倒了我们的一切。难道你不知道那个欠了一万他连得的仆人吗?在被免除债务后,他却掐住欠他一百迪纳里的同伴——难道你不知道他遭受了多少苦难,以及他是如何被交付永远的刑罚吗(马太福音 28:23及以下)?你难道不惧怕这样的例子吗?不害怕自己遭受同样的命运吗?毕竟,我们也欠了主很多很多的债,然而祂却等待并长久忍耐;祂不像我们对待自己的同伴那样审问我们,祂不掐住我们,也不折磨我们。然而,如果祂想要向我们追讨哪怕一丁点债务,我们早就灭亡了。亲爱的弟兄们,思考这些,让我们谦卑下来,并宽容我们的债务人;如果我们是明智的,我们就有机会藉着他们,在我们的巨额债务中获得赦免,以小换大。那么,你为何要强行向你的邻人追讨债务呢?即使他自己想要偿还给你,你也应该饶恕他——饶恕他,以便从上帝那里得到一切。而你却竭尽全力追讨债务,挑起争端,生怕自己失去丝毫财产。你以为你在冒犯邻人,而实际上,你是在将刀指向自己,为自己增添地狱的苦难。如果你在这里能有一点明智,你就会减轻自己在审判中的命运。因为上帝要求我们如此宽容我们的邻人,目的只是为了祂自己能有机会赦免我们巨大的罪过。因此,无论你有多少债务人,无论是金钱上的还是冒犯上的,全部饶恕他们,并为这份宽宏大量向上帝请求回报。只要他们仍是你的债务人,上帝就仍不是你的债务人;相反,一旦你饶恕了他们,你就可以来到上帝面前,并要求祂为你这份善行赐予回报。如果有人经过你身边,看见你抓住你的债务人,命令你释放他,并承诺替他偿还;如果我说,这个人没有拒绝为你偿还全部债务来代替你的债务人——那么,当我们顺服祂的诫命,饶恕我们的债务人,不向他们追讨任何东西时,上帝给予我们的回报,难道不会更多,不会千百倍地更多吗?我们不应当着眼于追讨债务所带来的短暂快乐,而应着眼于将来因此遭受的损失,即失去不朽的福乐。因此,超越这一切,让我们饶恕我们债务人的金钱和冒犯,以便我们自己也能获得我们债务的赦免;而我们未能通过其他美德达成的目标,将藉着我们不记念邻人过犯而达成,从而靠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配得永恒的福乐。愿荣耀和权能归于祂,从今时直到永远。阿们。
Беседа 16«Не думайте, что Я пришел нарушить закон или пророков». (Мф. 5:17)
第 16 讲「莫以为我来是要废除律法或先知。」(马太福音 5:17)
马太福音 5:17-26释义 基督为何说祂并非要废除律法。——为何祂有时带着权柄说话行事,有时却以谦卑之态并带着向神的祷告。——基督如何成全了律法和先知。——那些补充了旧律法的诫命,早已在先前的「八福」诫命中赐予。——基督为何称祂的诫命为「小的」。——个人的行为应先于教导。——旧约的公义与新约的公义是同源的。——为何新约要求更大的苦修。——基督的诫命是确立并补充了旧约的诫命。——旧约律法见证了立法者的良善。——旧约和新约的立法者是同一位。——并非所有愤怒都为基督所禁止。——基督为何对言语上的冒犯以「地狱之火」相威胁。——与弟兄和解才是献给神真正的祭物。——为何吩咐人要赶快与对头和解。——在行善事上的拖延会带来更大的恶果。——我们行一切事都是为了神,这思想应当成为我们行善的激励。——神的帮助使一切变得轻省。——对于沉溺于罪恶中的人来说,美德才会显得艰难。
1.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внимая, усматриваем, что Христос, предвидя смущение иудеев новизной Своего высшего учения и заповедей, смиренно упреждал их сомнения, дабы утвердить, что пришёл не нарушить Закон, но исполнить его.
1.我们怀著敬畏之心细察,发现基督预见到犹太人会因祂至高教义和诫命的新颖性而感到困惑,便谦卑地预先指明他们的疑虑,以确认祂来不是要废除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
然而,谁曾思虑及此?又有谁为此而指摘祂、并招致了祂这番回答?祂所言说的这些话语,全然没有引起这类的思虑;祂那些要人温和、宁静、慈悲、心灵洁净、并为真理而竭力奋斗的诫命,也丝毫没有显示出任何类似的意图,反倒是完全相反。既然如此,祂为何要说这些话呢?毫无疑问,并非无缘无故,亦非漫无目的。因为祂意欲颁布比古老诫命更高的训诫(正如祂的话语所表明的:「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但是我告诉你们:『不可向弟兄动怒。』」(马太福音 5:21-22)),并为一种神圣、属天的生活方式开辟道路,故此,为了不让教义的新颖搅扰听者的心灵,不使他们对祂的教诲产生疑虑,祂便预先以这些话提醒他们:「不要以为我来是要废除律法或先知。」 虽然犹太人并未实践律法,但他们对它却怀有极大的敬重;纵然他们每日以自身的行为违犯律法,但仍希望经文保持完整无缺,不容许任何人增添任何内容。然而,他们却严格恪守了其首领所作的一些增添,尽管这些增添并非导向更善,而是趋向更恶。例如,这些增添损害了对父母应有的尊敬;许多其他的本分也因著这些不合宜的补充而受到破坏。 因此,鉴于基督并非出身于祭司的支派,而祂所意欲引进的乃是一种增添——这种增添并未减损美德,反倒提升了它——祂预见到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使他们感到困惑,故此,在祂阐明祂那奇妙的律法之前,便驳斥了可能隐藏在他们心中的疑虑。他们的疑虑和反对意见可能在于何处呢?他们认为基督说这些话,是为了废除律法古老的规定。祂正是要消除这种猜疑。 祂不仅在此处如此行,在其他场合亦然。例如,当犹太人因祂在安息日违犯律法而视祂为上帝的敌对者时,为驳斥他们的看法并为自己辩护,祂在一个场合使用了与祂身为上帝之子相称的话语,说:「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约翰福音 5:17);而在另一场合则使用了充满谦卑的话语,例如,当祂指出为了拯救在安息日失丧的羊,律法可以被违犯,同时也提及割礼亦在安息日施行(马太福音 12:11-12)。祂常常以如此谦卑的方式言说,正是为了根除他们以为祂行事与上帝相悖的观念。因此,当祂从坟墓中呼唤拉撒路时,也向上帝祷告,尽管祂先前曾凭一言就使许多死者复活(约翰福音 11:41)。然而,为了避免由此得出祂不如父的结论——祂预见到这种想法,便补充说:「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著的众人,叫他们信是祢差了我来」(约翰福音 11:42)。 是以,祂并非所有的(神迹)都以全然掌权的主宰身份施行,这是为了纠正犹太人对祂错误的看法;然而,祂也并非在每一次神迹前都向上帝祷告,以免日后引发错误的观念,以为祂软弱无力;而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此行,在其他情况下则以另一种方式行事,祂如此行并非毫无选择,而是带著祂固有的智慧。 那些更为重大的神迹,祂是以全然掌权的主宰身份完成的;而在那些不那么重要的神迹中,祂则举目望天。因此,当祂赦免罪孽、揭示奥秘、开启乐园、驱逐恶魔、洁净麻风病患、践踏死亡、使许多死者复活时,这一切祂都只凭一个命令就完成了;然而,在使面包增多这件较不重要的事上,祂却望向了天空。显然,祂这样做并非出于软弱。事实上,倘若祂能以全然的权能完成更大的事,那么祂又有何必要借助祷告来完成较小的事呢?毫无疑问,祂这样做,正如我先前所言,是为了遏制犹太人的厚颜无耻。当你听到祂谦卑地言说时,你也应当抱持同样的想法。 祂有许多原因如此言说和行事,例如:为了不让他们以为祂行事不合乎上帝的旨意,为了给予众人教诲和医治,为了教导谦卑,为了表明祂披戴肉身,为了显示犹太人不能一下子接受所有的事情,同时也为了教导他们不要自视过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祂常常以谦卑的方式谈论自己,而将那些伟大的话语留给他人来说。
2.Почт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являет великое снисхождение Господа к немощи человеческой, ибо Он не нарушил, но исполнил Закон и пророков, явил же Божество Свое делами и верой, а не только словами.
2.这可敬的圣经显明了主对人类软弱的伟大怜悯,因为祂没有废弃,而是成全了律法和先知,并以行为和信仰彰显了祂的神性,而非仅仅是言语。
祂自己,在与犹太人谈话时曾说:「还没有亚伯拉罕,我已经是了。」(约翰福音 8:58)而祂的门徒也如此论述:「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翰福音 1:1) 再者,祂自己从未直接说过祂创造了天、地、海,以及一切有形与无形之物;而祂的门徒却大胆而坦率地,不只一两次,而是多次论及此事:「万物是藉著祂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著祂造的。」又说:「祂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祂造的。」(约翰福音 1:3,10) 既然祂没有用言语清楚表达许多事情,而是藉著行为显明,那么,若有人论及祂之事多于祂自己所言,又有何可惊讶的呢? 祂创造了人类,这一点祂藉著医治瞎眼之人已清楚证明;然而,当祂论及起初创造人类之事时,却没有说:「我创造了」,而是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马太福音 19:4) 同样地,祂创造了世界及其中的一切,这一点祂藉著捕鱼、变水为酒、使饼增多、平息海上的风暴、祂在十字架上所发出的光芒,以及许多其他的神迹都已证明;尽管祂从未以言语清楚表达此事,但祂的门徒:约翰、保罗和彼得却常常论及。 如果连这些日夜聆听祂教诲、目睹祂行神迹的门徒,祂曾独自向他们阐明许多事理、赋予他们甚至能使死人复活的能力,最终使他们臻于如此完美,以至于他们为祂舍弃了一切——如果连他们在达到如此德行和智慧的高度之后,在领受圣灵的恩赐之前,仍无法承受一切;那么,犹太民族,既没有那样的认识,也没有那样的德行,只是偶尔目睹基督所行或所言之事,又如何能确信祂所行乃是顺从万有之神的旨意呢,如果耶稣自己不在一切事上显示祂的谦抑呢? 正因如此,例如在违反安息日之时,祂也没有立即引入这样的律法规定,而是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由。既然祂打算废除一条诫命时,在言语上都如此谨慎,以免惊吓到听者,那么,当祂要在原有的整个律法上加上一整套新的律法时,就更需要预备祂的听者,并适应他们的状况,以免引起骚动了。
出于同样的缘故,祂也并未在所有地方都清楚地谈及自己的神性。事实上,如果律法的增补就已然令他们如此愤慨,那么,当祂宣告自己是神时,岂不更要大大激怒他们吗?因此,祂也说了很多低于祂神圣尊严的话语。同样,在此处,祂打算补充律法,便极其审慎地着手进行。祂不满足于只说了一次:「我来不是要废除律法」,祂又重复了第二次,并且表达得更加清晰有力。在说了「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要废除律法」之后,祂又加上了:「我来不是要废除,而是要成全。」这些话语不仅制约了犹太人的厚颜无耻,也堵住了异端分子的口,那些人声称古老的律法源自魔鬼。事实上,如果基督来是要摧毁魔鬼的权势,那么祂怎会不仅不摧毁,反而还要成全呢?祂不仅说了「我来不是要废除」——即便只说这句话也已足够——祂还加上了「而是要成全」,这表明祂不仅没有反对律法,反而是认可了它。 然而,你可能会问,祂是以何种方式没有废除律法呢?祂又是如何成全了律法,或是先知书呢? 成全先知书,是借由祂的作为证实了先知们所有关于祂的预言,因此,福音书作者便不断地说:「这是要应验藉着先知所说的话」(马太福音 2:23);例如,当祂降生时,当孩童们向祂唱出奇妙的赞歌时,当祂骑着驴驹时。在许多其他场合,祂也成全了那些预言,倘若祂没有降世,所有这些预言都将无法应验。 而律法,祂不是以一种方式,而是以三种方式成全了它。 首先,祂在任何事上都没有违背律法。为了确信祂已成全了全部律法,请听祂对约翰所说的话:「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马太福音 3:15)。同样,祂也对犹太人说:「你们中间谁能指证我有罪呢?」(约翰福音 8:46);也对祂的门徒们说:「这世界的王将到,它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约翰福音 14:30)。古时,先知就已预言祂「没有犯过罪」(以赛亚书 53:9)。因此,这是祂成全律法的第一种方式。 其次,祂为我们成全了律法。真正令人惊奇的是,祂不仅自己成全了律法,还赐予了我们律法的成全,正如保罗所阐释的,他说道:「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祂的都得着义」(罗马书 10:4),并且说祂「在肉体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罗马书 8:3-4),在另一个地方又说:「这样,我们藉着信废了律法吗?断乎不是!更是坚固律法」(罗马书 3:31)。 既然律法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义人,但它却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律法的这一目标便由主亲自满足了,祂降临地上,并藉着信心设立了称义的方式。律法无法透过文字完成的,基督亲自借由信心完成了——因此祂才说:「我来不是要废除」律法。
3.Христос пришёл не разрушить Закон, но исполнить его, возвышая и восполняя прежние заповеди через учение о высшей праведности духа.
3.基督降临,并非要废除律法,而是要成全它,借由关于更高属灵公义的教导,提升并充实先前的诫命。
如果有人仔细地探究,还会找到第三种实现律法的方式。这又是什么呢?就是建立基督将要颁布的律法。事实上,祂的教导并未废除旧有的律法,而是将其提升和充实。例如,「不可杀人」这条诫命并未被「不可生气」这条诫命废除;相反,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巩固。对所有其他的诫命也应当作如是观。 基督在撒播祂新教导的第一批种子时,没有招致任何怀疑;但如今,当祂开始将旧律法与新律法作比较时,就更可能被怀疑与前者相悖,因此祂事先说道:「我来不是要废除,而是要成全。」 确实,现在所颁布的诫命,都是建立在先前所说的基础之上的。例如,「虚心的人有福了」,其含义与不可生气的命令相同;「清心的人有福了」,与禁止注视妇女而心生淫念相同;不可为自己在地上积攒财宝的诫命,则与「怜恤人的人有福了」相符。哀恸、遭受逼迫和辱骂,其意义与走窄门相同;饥渴慕义,所要求的不过是那些表述于「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马太福音 7:12)之中的要求。当基督称颂使人和睦的人时,祂所表达的几乎与吩咐人放下礼物、赶快与得罪自己的弟兄和好、与对头和解的命令相同。 区别只在于:在那里,基督应许遵守诫命的人得赏赐;而在这里,祂则以刑罚恐吓违背诫命的人。在那里,祂说温柔的人必承受地土;而在这里,祂说凡称自己弟兄为愚拙的,必受地狱之火的惩罚。在那里,祂说清心的人必得见神;而在这里,祂说凡以污秽的眼光注视妇女的,就已经是一个真正的犯奸淫者了。在那里,祂称使人和睦的人为神的儿子;而在这里,祂则以「恐怕对头把你交给审判官」(马太福音 5:25)来恫吓不爱和平的人。在那里,祂称哀恸和遭受逼迫的人为有福的;而在这里,祂在证实同样的事情时,又以灭亡来威胁那些不走这条道路的人——因为祂说,走在宽阔道路上的人必灭亡。 同样,「你们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玛门」(马太福音 6:24)这句话,在我看来,与「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和「饥渴慕义的人」的说法相似。但是,正如我上面所指出的,主在这里打算将先前所说的阐述得更清楚,不仅更清楚,而且有所补充。例如,祂不仅吩咐我们要怜悯,而且还要把内衣(衬衫)也给人;不仅要温柔,而且有人想打你的脸颊时,还要把另一边也转过去。 因此,为了防止这种假想的矛盾,祂才说祂来不是要废除律法,并且祂重复这一点,正如我先前所说,不是一次,而是两次,祂说了「莫想我来要废掉」之后,又加上:「我来不是要废除,而是要成全。」 接着祂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直到全部都实现」(马太福音 5:18)。这些话的意思是:律法不可能得不到实现,即使是它最微小的笔画也必须完成,正如主以身作则,完全精确地遵守了律法所证明的那样。在这里,祂也让我们明白,整个世界都将换上另一副面貌。祂这样说并非没有原因,而是为了提升听者的精神,并表明祂设立新的生活准则乃是正当的;如果所有的受造物都必须换上新的面貌,那么人类也必须被召往另一个家园——一种更高级的生活方式。「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导人这样作,他在天国里要称为最小的」(马太福音 5:19)。 在消除了所有疑虑、堵住了所有试图反驳之人的口之后,主就开始引起恐惧,并提出强烈的威胁,以捍卫祂所引入的律法。而祂所引用的这些话并非指古代的诫命,而是指祂自己打算颁布的那些诫命,这从接下来的话中可以看出来。「因为我告诉你们,」祂说,「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 5:20)。如果祂的威胁是针对那些违反旧律法的人,那祂为什么又要说「若不胜于」呢?那些与法利赛人行同样事情的人,在公义的生活中,当然不可能比他们有任何优势。那么,这优势是什么呢?就是不生气,不以淫荡的眼光去看妇女。
4.Господь, по смирению Своему, называет заповеди малыми, дабы научить нас скромности и предостеречь от беспечности, ибо всякий нарушитель и ослабитель закона наречётся меньшим, то есть отверженным, а истинная праведность, ведущая в Царство Небесное, превосходит ветхозаветную и утверждается на делах и учении.
4.主,出于祂的谦卑,称祂的诫命为「小的」,是为了教导我们谦逊,并警惕我们不要粗心大意。因为每一个违背和削弱律法的人,将被称为「小的」,也就是被弃绝的;而那引向天国的真正公义,则超越了旧约的公义,建立在行为和教导之上。
为何祂将这些新诫命称为「微小」,即使它们如此重要且崇高呢?因为祂自己愿意赐下这律法。正如祂谦抑自己,在许多地方以谦逊之言论及自身,祂亦以同样的方式论及祂的律法,以此教导我们务要常常谦逊。此外,由于祂可能被怀疑是在创新,祂便暂时采用谦逊的表达方式。 当你听闻「在天国里要称为最小的」时,所指的并非其他,而是地狱或苦难。祂所称的「天国」,不仅指未来福乐的享受,亦指复活之时,以及那可畏的第二次降临。事实上,怎可能有人因称其弟兄为愚昧人,或违犯一条诫命,就被投入地狱;而那违犯整条律法,并引导他人也如此行的人,却能身处天国呢?因此,此处所指的并非此意,而是指违犯律法的人,在那时将成为「最小的」,亦即被弃绝的、末后的;而那末后的,无疑在那时将被投入地狱。 基督既为上帝,祂预见了许多人的怠慢,预见了有些人会认为祂的话是夸大其词,并对律法妄加揣测,例如:「难道那称其弟兄为愚昧人的人,就会受到惩罚吗?难道那只是看了一眼妇人的人,就是犯了奸淫吗?」为了防止这种对律法的疏忽,祂便对这两类人——即违犯律法的人,以及那些引导他人如此行的人——发出了可畏的警告。 知晓这些警告,我们当努力,不仅自己不违犯律法,也不要削弱他人热心遵守律法的意愿。「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导人这样做,他在天国里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并教导人遵行,他在天国里要称为大的。」(马太福音 5:19) 我们不仅要对自己有益,也应对他人有益;那仅有自己有德行的人,与那同时引导他人也走向德行的人,所获得的赏赐并非等同。正如那未以行为印证的教导会定教导之人的罪(使徒说:「你教导别人,却不教导自己吗?」(罗马书 2:21)),同样的,倘若我们不同时引导他人,我们所行的善事也会得到较小的赏赐。因此,在这两方面都必须力求完善:先修正自己,然后也要为他人付出努力。 正因如此,基督自己先将「行」置于「教导」之前,表明唯有如此,教导方能成功;否则,人们会说:「医生,你医治自己吧!」(路加福音 4:23) 事实上,若有人连自己都无法教导,却想去修正他人,他将成为许多人的笑柄;更准确地说,他将根本无法教导,因为他的行为将与他的教导相矛盾。然而,若他在这两方面都臻于完善,「他在天国里要称为大的。」 「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 5:20)在此处,祂所说的「义」泛指美德,正如关于约伯的记载所言:「那人完全正直,敬畏上帝」(约伯记 1:1)。使徒保罗也是以同样的意义使用「义人」一词,指那些律法并非为他们设立的人:「律法不是为义人设立的」(提摩太前书 1:9)。在许多其他地方,亦可看出此词泛指美德。 从基督的话语中,你可以看到恩典是如何增添的,因为基督希望祂的门徒——那些才刚踏上公义之路的人——能胜过旧约的教师。当祂谈及文士和法利赛人时,祂所指的并非是那些违犯律法的人,而是那些遵守律法的人。倘若这些人是不遵守律法的人,祂就不会谈论他们的义,也不会将不存在的义与现存的义相比较。 在此处,你还当留意祂如何借由将古老的义与新的义进行比较,来确证古老的义是存在的;这表明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因为无论是更多还是更少的义,它终究是义。因此,基督并非贬低古老的义,而是想提升它。事实上,如果它是恶的,祂就不会要求更高层次的义,也不会去完善它,而是会直接摒弃它。 然而,你可能会问,如果它果真是义,为何如今不能引人进入天国呢?它不能引那些在基督降临之后生活的人进入天国,因为他们获得了更大的力量,理当展现更多的努力;但它引荐了它自己的所有子民。「我又告诉你们,将来有许多人从东从西,来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在天国里坐席。」(马太福音 8:11)众所周知,那配得大赏赐的拉撒路,就在亚伯拉罕的怀里。总体而言,所有在旧约中特别光耀的人,都是借由这义而光耀的。 基督自己若认为这义是恶的,与新的义不相符,那么祂降世之后就不会全然遵守这义。倘若祂这样做只是为了吸引犹太人,而非为了显示其与新义的关联和一致,那么祂为何不遵守希腊人的律法和习俗,以吸引希腊人归向祂呢?
5.Христос утверждает высший закон благодати, который, не упраздняя древних заповедей, совершенствует их и требует больших духовных подвигов ради небесных наград.
5.基督确立了恩典的至高律法,这律法并未废除古老的诫命,而是使其臻于至善,并要求人们为着天上的奖赏,付出更大的属灵努力。
这一切都表明,旧约的义并非因为它有瑕疵,所以不能引入天国,而是因为更高诫命的时辰已到。即便它不如新约的义那么完全,也不能因此推断它就是不好的;否则,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评价新约的义。须知,与未来相比,对新约的认识也只是「局部的」知识,是不完全的,并且当那完全的到来时,它也要废止:「圣经说,等到那完全的来到,这局部的就要废止了。」(哥林多前书 13:10)古老的义,在新义引入之后,正是遭遇了这种情况。然而,我们不应因此就谴责现今的义。虽然当我们抵达天国时,它将让位于那新的义——正如圣经所言,「那局部的就要废止了」——但我们仍称它为伟大的。 因此,当主应许我们更高的赏赐和更大的圣灵力量时,祂要求我们有更大的修行,这是公义的。这里所应许的,不再是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土地,不再是颐养天年,不再是儿孙满堂,不再是五谷美酒,不再是羊群牛群;而是天国与天上的福祉,是与独生子成为义子与弟兄,是同享产业、荣耀与王权,以及其他数不尽的赏赐。我们蒙受了更大的帮助,这从使徒保罗接下来的话语中可以见得:「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就没有定罪了。因为生命之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使我脱离了罪和死的律。」(罗马书 8:1-2) 如此,基督在对违犯律法的人发出威吓,并对遵守律法的人应许了丰厚的赏赐之后,又表明祂理应向我们提出比从前更高的要求,祂最终开始提出新的律法——并且祂并非直接提出,而是将其与古代律法的规定进行比较。借此比较,祂想要表明:第一,祂的立法与先前的律法并不冲突,而是极其一致;第二,祂对古代律法增添新的内容是公义且适时的。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让我们听听立法者自己的话语。祂说了什么呢?「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不可杀人。」(马太福音 5:21)虽然这条诫命是祂自己颁布的,但祂此时以非人称的方式提及。事实上,倘若祂说:你们听见我曾对古人说过什么,那么听众可能不会接受,并且会感到被冒犯。同样,如果祂说:你们听见我父曾对古人说过什么,随后又补充说:「但我告诉你们」,那么祂的话语在他们看来就显得过于自负了。因此,祂仅是说:「有吩咐」,其目的只是要表明祂在适当的时候提及此事。「有吩咐古人的话」表明,犹太人领受这条诫命已过去了很长时间。祂如此做,是为了使那拒绝遵行更高诫命的听者感到羞愧;这就像一位教师对一个懒惰的孩子说:你学习拼写浪费了多少时间,你都不知道吗?基督在提到古人时,也是在暗示这一点。祂渴望呼召听众迈向更高的教导,祂仿佛在说:你们研习这些已经够久了;是时候最终迈向更高的境界了! 值得注意的是,主并没有打乱诫命的次序,而是从律法开始的第一条诫命讲起;这表明了祂的教导与律法的一致性。「但我告诉你们,凡无缘无故地向弟兄动怒的,难逃审判。」(马太福音 5:22)你看见这完全的权威了吗?你看见这与立法者相称的行事方式了吗?先知、义人、先祖中,有谁曾如此说话?没有人。「上主如此说,」他们如此宣称。然而,子却不是如此说话。他们传达的是主宰的话语,而祂传达的却是祂父的话语;而父的话语同时也是子的话语:「凡是我的,都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约翰福音 17:10)基督说。他们向着与自己同为奴仆的人颁布律法,而祂则是向着自己的仆人颁布律法。 现在,我们要问那些否定律法的人:「不可动怒」的诫命是否与「不可杀人」的诫命相悖?或者,相反地,它是对后者的完善和确认?显而易见,前者是对后者的补充,因此也更为重要。凡不耽溺于忿怒的人,无疑不会决定杀人;凡能克制自己怒气的人,当然不会放纵自己的手。杀人的根源是忿怒。因此,凡是拔除根源的人,无疑也会砍断枝叶,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不会让它们滋长。
6.Христос новым законом совершенствует древний, утверждая его подлинную цель: не мстить, но милосердно удерживать людей от зла через страх возмездия.
6.基督以新律法使古老之律臻于至善,确认了其真实目的:不在于报复,而在于借由对报应的畏惧,以慈悲之心阻止世人行恶。
是故,基督所赐新律,并非为了破坏旧律,而是为了更加守护旧律。的确,旧律设立此一诫命,其目的何在?不就是为了让人不可杀害其邻人吗?是故,若有人反对律法,理当允许杀人,因为「不可杀人」此一诫命的反面,便是允许杀人。然则,当基督禁止人发怒之时,祂更是坚固了律法所要求之事,因为对于一个心中只思量著不杀人的人来说,要避免杀人并不如对于一个已根除怒气的人那般容易。后者离此种行为甚远。 然而,为了从另一面驳斥我们的敌手,让我们审视他们所有的诘难。他们说了些什么?他们说,创造世界、命令太阳光照恶人与善人、降雨于义人与不义者的上帝,是某种邪恶的存有。而他们之中较为温和者,虽不如此断言,但称上帝为公义者,却不承认祂是良善者。他们给基督捏造了另一位父,这位父并不存在,且一无所造。他们所称之为非良善的上帝,停留于其领域之中,并守护著属于祂之物;而良善的上帝却进入了陌生的领域,毫无缘由地想成为祂未曾创造之物的救主。你可见魔鬼的儿女,如何受其父唆使而言说,他们认受造之物与上帝为陌路,这与约翰所言相悖:「祂来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却不接纳祂」,以及:「世界也是藉著祂造的」(约翰福音 1:10-11)。 进一步说,他们审视旧律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之诫命,便立即诘问:说出此言的,怎可能是良善者?我们应当如何回答他们?我们应当说,这反而是上帝仁慈的至大记号。祂颁布此律,并非为了让我们彼此互挖眼睛,而是为了让我们不加害于他人,因惧怕自己也会遭受同样的对待。正如祂威胁尼尼微人将遭毁灭,却非真想毁灭他们(因为若祂真想如此,祂便应当缄默不语),而只是想借由灌输恐惧,使他们变得更好,从而收回祂的怒气——同样地,对于那些胆敢挖去他人眼睛的鲁莽之人,祂命定此等刑罚,其目的至少是借由恐惧来阻止他们夺去邻人的视力,如果他们不愿自发地停止此等残酷行径。如果这是残酷,那么禁止谋杀、禁止奸淫也将是残酷。但只有达到极度疯狂之境的狂人才会如此说。 而我,我对称这些规定为残酷感到极度恐惧,依循健全的人类理智,我会认为与之相反的行为才是违法不义之举。你说上帝残酷,因为祂命令「以眼还眼」;而我要说,若祂没有颁布此等诫命,那么更多的人反而更可能理直气壮地称祂为你所称呼的那样。 假设所有的律法都失去了其意义,无人惧怕律法所定之刑罚——所有的恶人、奸夫、杀人犯、盗贼、伪誓者、弑父者,都得以无所畏惧地依照自己的倾向而生活:难道那时一切不会颠覆吗?城市、市集、房屋、大地、海洋,以及整个宇宙,难道不会充斥著无数的恶行与谋杀吗?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即使在律法存在、有惧怕与威胁的情况下,恶念仍难以遏制,那么当此等屏障被移除时,还有什么能阻止人们决意作恶?那时,什么样的灾难不会侵入人类的生活呢? 允许恶人为所欲为,这不仅是残酷;对未曾作任何不义之事、无辜受苦的人,却不施以任何保护,这也是残酷。请告诉我,如果有人从四处聚集恶人,用剑武装他们,命令他们在全城游走,杀害所有遇见的人——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不人道的吗?反之,如果另一个人将这些武装的人捆绑起来,强行关入监狱,并将那些受到死亡威胁的人从恶人的手中解救出来——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仁慈的吗?现在,将这些例子应用到律法上。命令「以眼还眼」者,将此惧怕,如同坚固的镣铐,施加于邪恶者的心灵之上,他就像是捆绑了武装恶人的人;而对犯罪者不施加任何刑罚的人,则是以无惧来武装他们,他就像是将剑分发给恶人,并将他们遣散到全城的人。
7.Смиренно внимая словам Господа, мы постигаем, что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 Ветхого и Нового Заветов Един, и оба Его Завета исполнены не жестокости, но наивысшего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я, направляя нас к обузданию страстей и взаимному уважению даже в малейшем слове.
7.我们谦恭地聆听著主的圣言,领悟到新旧约的立法者是同一位,祂的两部约都充满了至高的慈爱而非残酷,引导我们克制情欲,即使在微小的言辞中也要相互尊重。
你可曾看到,上帝的诫命不仅不严苛,反而满溢着宏大的仁爱?倘若你因此称那立法者是严酷而沉重的,那么请告诉我,何者更难、更沉重——是不杀人,还是连愤怒也不存?谁更严厉呢?是那为杀人定下惩罚的人,还是那连为愤怒也施以惩戒的人?是那在行淫之后才惩罚奸淫之人的人,还是那为单单的欲望就使人遭受永恒惩罚的人?你们看,我们得出了一个与异端之虚妄推理完全相反的结论!古老律法中的上帝,被他们称为严酷的,却显为温和而仁慈的;而新律法中的上帝,被他们视为良善的,却因他们的愚昧而显得严厉而苛刻。然而,我们所信奉的是旧约和新约中同一位立法者,祂以应有的方式安排了一切,并根据时代的不同设立了两种不同的律法。因此,旧约的诫命既不严苛,新约的诫命也不沉重或令人负荷;两者都展现出同样的关怀与爱。至于旧约确由上帝亲自颁布,请听先知对此的论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祂自己借先知之口所言: 「看哪,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立新约,不像我与他们列祖所立的约」(耶利米书 31:31-32)。 倘若有人被玛尼派(Manichaean)的不虔诚所感染,不接受这些话语,那么让他听听保禄(Paul)所说的,他说的亦是同样之事: 「亚伯拉罕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使女所生,一个是自主之妇人所生……这些都是两个约」(加拉太书 4:22,24)。 正如那里有两位不同的妻子,但丈夫是同一人,这里亦是两个约,但立法者却是同一位。为了让你知道,两者之中显现的是同一份仁爱,为此,在旧约中祂说:「以眼还眼」,而在新约中,祂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另一面也转给他」(马太福音 5:39)。正如祂在旧约中以惩罚的恐惧来阻止人施加伤害,在在这里亦是如此。你或许会问,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既然祂命令转过另一边的面颊?但这又能怎样呢?在颁布这条诫命时,祂并非免除恐惧,而只是命令让那人能够完全发泄他的怒气。主并未说侮辱者将不受惩罚,祂只是不让你自己去惩罚他,如此一来,如果那打人者仍然心存怒火,就带给他更大的恐惧,同时也安慰了那遭受击打的人。 然而,我所说的这一切,不过是顺带提及所有诫命的一般性论述。现在,我们必须回到我们的主题,按顺序解释先前所说的一切。 「凡无缘无故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基督如此说道。祂的这些话语并未完全消除怒气:首先,因为人无法完全摆脱情欲;他可以克制它们,但没有能力完全不拥有它们;其次,因为怒气这种情欲若我们能适时地运用,也可能是有益的。例如,看看保禄对格林多人(Corinthians)的怒气带来了多少益处。它将他们从巨大的伤害中解救出来。同样地,他也是借由怒气使那离弃信仰的加拉太(Galatian)民众,以及许多其他人回转。那么,何时是适当发怒的时机呢?是当我们并非为自己复仇,而是约束那些鲁莽之人,引导那些不谨慎之人走上正路之时。而何时怒气是不恰当的呢?是当我们发怒是为了给自己复仇之时,这也是使徒保禄所禁止的,他说道: 「亲爱的,不要为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罗马书 12:19); 是当我们因金钱而争吵之时,这也是使徒不许可的,他说: 「为什么不宁可受委屈呢?为什么不宁可吃亏呢?」(哥林多前书 6:7) 正如后一种怒气是多余的,前一种则是必要且有益的。然而,许多人行事正好相反。当他们自己受辱时,便勃然大怒,但当他们看到别人受辱时,却保持冷漠和胆怯。这两种行为都与福音的律法相悖。因此,违背律法的并非怒气本身,而是不合时宜的怒气,这也是先知所说的: 「你们发怒,却不要犯罪」(诗篇 4:5)。 「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Synedrion)8的审判」(马太福音 5:22)。 主在这里所说的「公会」,指的是犹太人的法庭。祂此刻提到它,是为了避免人们认为祂在所有事情上都引入了新的、闻所未闻的东西。「拉加」(Raca)这个词并非巨大的侮辱;它只表达了说这话的人所流露出的某种蔑视或不敬。正如我们在吩咐仆人和其他地位低下的人时,会说:「你到那里去,你告诉某某人」;同样地,说叙利亚语的人使用「拉加」一词来代替「你」这个字。但仁爱良善的上帝,为了预防更大的侮辱,祂想要制止最微小的冒犯,命令我们在彼此的交往中保持礼仪和应有的尊重。 「凡说人是『愚拙』的,难免地狱的火。」 对许多人来说,这条诫命似乎是沉重而难以遵行的,因为仅仅一个简单的词语,就使我们遭受如此巨大的惩罚,这似乎是不可能的;有些人认为这更像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我却害怕,倘若我们在此地以这样的言语自欺,最终会在彼处遭受最残酷的惩罚。
8.Господь, по великому попечению о любви и единении, искореняет всякое слово и всякое проявление гнева, ибо они суть корень великих зол, разрушающих братство и ведущих к осуждению.
8.上主,出于对爱与合一的莫大关怀,拔除了一切忿怒的言语与一切忿怒的表现,因为它们是毁坏弟兄情谊、并导向定罪之重大邪恶的根源。
请告诉我,这道诫命在你看来,为何如此沉重?难道你不知道,大多数的罪恶与惩罚皆源于言语吗?亵渎神明,背弃信仰,咒骂詈言,横加侮辱,伪誓欺人,妄作假证,乃至杀戮,无一不是通过言语而生。因此,不要只看这只是寥寥一语,而要深思,它是否会招致巨大的危险。 难道你不晓得,在争执之时,怒火中烧,灵魂激昂,即便再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也会被视作惊天大事,一句本不甚冒犯之言,也会被听作难以忍受?这等微末之事,往往催生杀戮,倾覆城池。 正如友谊能将沉重化为轻盈,反之,仇恨则能将微小之事变为不可容忍。即便言语本意单纯,在仇恨的对立中,也会被视为怀有恶意。 只要火焰仍蛰伏于微弱的火星之中,无论投入多少柴薪,它们也不会燃起;然而,一旦火焰熊熊燃烧,高高升腾,它便能轻而易举地吞噬柴薪,甚至石块和任何抛入其中的物质。即便是通常用来扑灭火焰之物,此刻反倒会使其燃得更旺。(正如一些人所言,此时不仅是柴薪、亚麻和其他易燃之物,就连浇在火上的水,也会增加它的威力。) 同样地,在怒气之中,任何言语都会立刻化作这邪恶火焰的食粮。 为了阻止这一切,基督将无故发怒之人定为受审判之罪,祂说:「凡是向人动怒的……难逃审判。」而那说「拉加」(Raca)的人,则被祂交付公会审判。然而,这些惩罚尚不算严厉,因为它们是在现世中执行的。但对那称人「愚昧」的人,祂便以地狱之火相威胁。 这是基督第一次提及「地狱」(Gehenna)一词。起初,祂论及天国,随后才提到地狱,以此表明,天国是我们因祂的仁慈与旨意而配得,而地狱则是我们因自身的疏忽而自投罗网。 看哪,祂是如何循序渐进地从轻微的惩罚过渡到重大的惩罚,仿佛是在为你自己辩护,表明祂本人绝不愿发出此类威胁,而是我们迫使祂作出这样的裁决。 祂说,我告诉你,不要无故动怒;因为你将负上审判之责。你却轻忽了这最初的告诫。看哪,你的怒气生出了什么!它立刻迫使你侮辱他人。你对你的弟兄说「拉加」。为此,我让你承受另一种惩罚——公会的审判。 如果你连这惩罚也藐视,继续放纵你的狂妄,那么我便不再施加如此温和的惩罚,而是将你置于永恒的地狱折磨之中,为的是让你最终不会企图杀人。 诚然,没有什么比侮辱更令人难以忍受,没有什么比它更深地刺痛人的灵魂;而侮辱之言越是尖刻,怒火便燃烧得越是猛烈。 因此,不要认为称人「愚昧」(无知)是件小事。当你剥夺了你弟兄身上那使我们区别于无言野兽、使我们成为人之根本的特质,即理智与判断力时,你便剥夺了他的一切高贵之处。 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言语本身,更要关注行为本身,以及那份激情,思量言语可能造成的伤害,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恶果。 这就是为什么保罗不仅将淫乱者和奸淫者逐出天国,也将凌辱者驱逐。这是非常公义的。事实上,凌辱者破坏了爱所建立的美善,使邻人遭受无数的灾难,制造不断的仇恨,撕裂基督的肢体,每日驱逐蒙神所爱的和平,并以其咒骂为魔鬼预备了宽敞的居所,助长了它的势力。 因此,基督为了削弱魔鬼的力量,制定了这条律法。祂对爱心极度关切,因为爱是一切美善之母,是祂门徒的显著标志;唯有爱,才包含我们所有的完美。因此,基督理所当然地以如此强大的力量,根除那破坏爱的仇恨之根源。 所以,不要认为基督的言语有所夸大;相反地,要思量这些规定所带来的益处,并惊叹于它们的仁慈。因为上帝所关心的,莫过于我们彼此之间和睦共处、团结一致。正因如此,主自己和祂的门徒,无论在新约还是旧约之中,都对这条诫命多有论述,并且祂表明自己对于那些轻忽此诫命的人,是严厉的报复者与惩戒者。 没有什么比爱心的熄灭更有助于各种邪恶的引入和根深蒂固,正如经上所说,当不法之事增多时,「许多人的爱心,就渐渐冷淡了」(马太福音 24:12)。 正是因此,该隐成为了杀害兄弟之人;正是因此,以扫和约瑟的兄弟们沉溺于残忍;正是因此,无数的灾难因爱心的破裂而侵入世界。因此,基督竭尽全力,根除一切破坏爱心的事物。
9.Господь являет неизреченное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е, повелевая оставить дар у жертвенника и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примириться с братом, ибо любовь к ближнему есть высочайшая жертва, без коей служение невозможно.
9.主彰显了无可言喻的慈爱,祂命令我们将礼物留在祭坛前,而首要之事是与弟兄和解,因为对邻人的爱是至高的献祭,没有它,事奉便不可能。
但主并未止步于此,祂在所言之上又加上了新的教诲,从中可见祂对爱之关切何其深切。先前祂以公会、审判和地狱相威胁,而今祂提出了与先前一致的新规则,如此说道: 「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当在祭坛前留下你的礼物,先去与弟兄和好,然后才来献你的礼物」(马太福音 5:23-24)。 啊,何等良善!啊,不可言喻的仁慈!主命我们为了爱邻人之故,可以搁置对祂的敬拜,以此表明祂先前那些威胁并非出于敌意或惩罚的欲望,而是出于满溢的爱。何等温柔可与祂在这些话语中流露出的相比?祂说,即便对我的侍奉被打断,只要你的爱得以存留,因为当一个人与弟兄和好时,这也是一种献祭。正因如此,祂没有说:献礼之后或献礼之前去和好;而是打发人去与弟兄和好,即便礼物已摆在祭坛前,献祭已经开始。祂没有叫人将献上的礼物带走,没有说:在献上之前先去和好;而是命令人丢下礼物在祭坛前,赶去见弟兄。 祂为何如此命令?在我看来,祂有双重目的:首先,如我先前所言,祂想表明祂对爱的珍视,并视之为至高的祭物,若无此爱,祂就不接受物质的献祭;其次,祂想将与邻人修好定为一项必要的责任。事实上,那个被命令除非和好就不得献礼的人,必然会急忙赶到受冒犯者那里,消除仇恨,即便不是出于对邻人的爱,至少也是为了不让献祭徒劳无功。 为此,主在每个词句中都赋予了特别的表达力,以威慑和激励献祭之人。事实上,祂不仅说了:「留下你的礼物」,还加上了:「在祭坛前」,以神圣之地的提醒使人心生敬畏;祂不仅说了:「去」,还加上了:「先去……然后才来献你的礼物」。借由这一切,祂表明主的筵席不容许彼此心怀仇恨的人靠近。愿那些已受圣礼却带着仇恨靠近祭坛的人听见!愿那些未受圣礼的人也听见,因为这句话也与他们有关!他们也献上礼物和祭物,即祷告和施舍;而这些也是祭物,听听先知是如何说的:「凡以感谢献祭的,就是荣耀我」;又说:「你们当以感谢为祭献与神」(诗篇 49:23,14);在另一处又说:「愿我的祷告如焚香陈列在你面前;愿我举手祷告,如献晚祭」(诗篇 140:2)。 所以,即使你带着敌意献上祷告,你也最好将它放下,先去与弟兄和好,然后再行祷告。因为这一切的安排,神降世为人,完成了所有的救赎工作,都是为了将我们聚集为一。在此处,基督派遣冒犯者去见被冒犯者;而在教导祷告时,祂则引领被冒犯者去见冒犯者,使他们和睦。在此处祂说:(若)「弟兄向你怀怨,先去与弟兄和好」,而在那里祂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马太福音 6:14)。 然而,在我看来,祂在此处派遣的仍是被冒犯者,因为祂没有说:求你的弟兄与你和好,而是简单地——「和好」。虽然表面上这话语是向冒犯者说的,但一切都指向被冒犯者。祂说,如果你为了爱他而与他和好,那么我也会对你施恩,你就可以全然坦然地献上祭物。如果怒火仍在你心中燃烧,那么请想一想,我本人是多么乐意你暂时搁下祭物,只要你们能成为朋友。愿此能平息你的怒火。 此外,祂没有说:在你受到严重冒犯时才去和好;而是说:即便冒犯微不足道,你也要这样做——(若)「弟兄向你怀怨」。祂也没有说:当你的怒气是合理或不合理时;而是简单地:(若)「弟兄向你怀怨」——即使你的怒气是正当的,也不应心怀仇恨。基督亦是如此,祂不顾祂对我们的愤怒是公义的,仍为我们献上自己为祭物,不将我们的罪孽归咎于我们。
10.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призывает к незамедлительному примирению с ближним, дабы избежать гнева и осуждения, используя указания как на время дня, так и на путь жизни.
10.神圣的文本虔敬地呼唤着,要我们立即与邻人达成和解,以免招致愤怒与定罪,它所引用的指引,既关乎白昼的时刻,也关乎生命的道路。
故此,保罗以另一种方式催促我们和解,他说:「不可含怒到日落」(以弗所书 4:26)。正如基督藉著指出献祭的时间来催促我们和解一样,保罗也藉著指出白昼的时间来劝诫我们行同样的事。他惧怕黑夜,唯恐它在僻静之中捕捉到那个被愤怒折磨的人,使他的伤口更加溃烂。在白日,许多人可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将我们从怒火中拉开,但在夜晚,当人独自一人陷入沉思时,波涛会涌得更猛烈,风暴也会以更大的狂怒肆虐。为了预防这种情况,保罗希望我们在和解之后才迎接黑夜,如此魔鬼才不能利用我们的独处,将愤怒的炉火烧得更旺。同样地,基督不容许丝毫的拖延,唯恐在献祭之后,献祭者变得更加漫不经心,日复一日地推迟和解。祂知道,这种情欲必须尽快熄灭。正如一位智慧的医生,不仅提供预防疾病的药物,也提供改变病情的药物,基督也是如此行。禁止称呼他人为「愚蠢」是预防仇恨的药物;而命令与邻人复和则是移除仇恨之后产生的疾病的良方。请看,祂以何等的严厉规定要同时遵守这两条诫命。在那里,祂以地狱相威胁;而在这里,祂不愿在和解之前接受礼物,借此显明祂对彼此为敌之人的愤怒有多大。如此一来,祂就将其根源与果实一同拔除。祂首先说:「不可发怒」;然后又说:不可出口咒骂之言,因为两者相互加剧——仇恨滋长咒骂,咒骂滋长仇恨。故此,祂首先灭绝根源,然后是果实,不让邪恶在最初萌生;如果邪恶已经滋长并带来有害的果实,祂就将其彻底焚毁。出于同一目的,在提及审判、公会、地狱,以及关于献祭的教导之后,基督又加上了以下的话:「你同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马太福音 5:25)。不要说:如果我受到伤害,如果我的财产被夺走,如果我被拖上法庭,我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基督仍禁止滋养仇恨,夺走了所有借口和理由。因为这条诫命尤其重要,主劝说人遵守它,并非藉著指出未来的福乐,而是藉著指出眼前的益处,因为对于粗俗的人来说,眼前的益处比未来的应许更能约束他们。你说:他比我强大,并伤害了我?但是,如果你不与他和解,难道他不会对你造成更大的伤害,以至于你被迫下到监狱里吗?和解之后,你会让出财产,但你的身体却是自由的;而当你让自己受到法官的裁决时,你将被束缚并承受最严厉的惩罚。如果你避开这场争执,你将获得双重的益处:首先,你不会遭受任何不愉快;其次,这将是你的德行,而不是被迫的结果。但如果你不愿听从我的劝诫,你对你的对头造成的伤害,不会比对你自己造成的伤害更多。请看,基督在这里如何劝说你赶快和解。在说了「你和你的对头要和好9」之后,祂又加上了:「赶紧」。但祂并不以此为满足,祂又提出了另一个寻求尽速和解的动机,说:「你同你的对头还在路上」,藉著这一切,更强烈地倾向你,迫使你停止争吵。事实上,没有什么能像我们的迟延和持续拖延行善一样,扰乱我们生活的秩序。这种迟延往往会导致我们失去一切。故此,正如保罗说:在日落之前,停止仇恨;而基督自己早先也劝诫:在你献上礼物之前,先和解;在这里,祂也劝我们行同样的事,说:「赶紧,你同你的对头还在路上」,趁你还没有走到审判庭的门口,趁你还没有站在法官面前,趁你还没有最终落入他的权柄之下。在你未进入法庭之前,你完全是自己的主人;但一旦你跨过它的门槛,你就受制于他人,无论你如何努力,你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处置自己。那么,「和好」(和解)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著你要同意宁可受辱,或者意味著你要站在你对头的位置上看待此事,以免出于自私而破坏公正,而是将自己的事情视为他人的事情来考虑,并做出公正的裁决。如果这在你看来太过重大,请不要惊讶。基督之所以预先宣告了所有已知的福份,正是为了铺平道路,预备听者的心灵,使他们更能接受所有这些律法。
11.Дабы искоренить зло, Господь устрашает нас не только будущим наказанием, но и бедствиями земной жизни, призывая усердием и молитвой привлекать Божие благоволение, ибо труд добродетели, совершаемый ради Христа, становится легок и сладостен.
11.为要根除邪恶,主不仅以未来的惩罚来威慑我们,也以尘世生命中的苦难来威慑我们,召唤我们以殷勤和祷告来吸引上帝的恩宠,因为为基督的缘故所行的美德之工,将变得轻盈而甘甜。
有些人说,主在「对头」这个名下所指的乃是魔鬼,并且祂不许我们与魔鬼有任何瓜葛;他们认为,这句话的意思仿佛是:「要明智」(和解),因为一旦离开此生,我们就无法再摆脱魔鬼,那时我们必将遭受无可避免的惩罚。 但在我看来,祂所说的乃是审判官、通往法庭的路途,以及我们在此地所看见的监牢。基督不仅以更高和未来的事物来激励我们,也以现世所发生的一切来威吓我们。 保罗也是如此行事,他劝服听众时,不仅让他们想到未来,也让他们想到现在。例如,为了使人远离邪恶,他向作恶之人描述了手持刀剑的官长:「因为他是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罗马书 13:4)。同样地,他在吩咐人要顺服官长时,所提出的动机不仅是出于对神的敬畏,也包括官长的威胁,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关顾:「所以你们必须顺服,不但是因为刑罚,也是因为良心」(罗马书 13:5)。 正如我所言,那些粗俗之人通常更容易被眼前和脚下的事物所影响。因此,基督不仅提到了地狱,也提到了审判、囚禁,以及一切囚禁的苦难,祂希望藉着这一切来根除谋杀的根源。一个不口出辱骂之言、不愿诉诸法庭、不加深仇恨的人,怎会图谋杀人呢? 因此,由此可见,我们的益处与邻人的益处是紧密相连的。与对头和解的人,自己会得到更大的益处,因为他得以免于法庭、监牢以及一切囚禁的苦难。 所以,让我们将这些教导铭记于心,不要引发争执或争吵,尤其是因为这些诫命在未来的奖赏到来之前,就已经带来了喜悦和益处。如果对许多人来说,这似乎过于沉重和困难,那么让他们思忖,他们是为了基督而行此事,如此一来,沉重之事也将变得愉悦。 如果我们始终秉持这一念头,就不会感受到任何重担,反而一切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喜悦:辛劳本身将不再是辛劳,相反地,它越是增多,就越会变得令人愉悦和甘甜。
因此,当邪恶的习惯或贪婪的热情极力引诱你时,要用这个念头武装自己来对抗它们:轻视这短暂的欢愉,我将获得极大的奖赏。对你的灵魂说:你为我剥夺了你的快乐而悲伤;但你要欢喜,因为我正在为你预备天堂。你的劳苦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上帝;忍耐片刻,你就会看到这会带来何等益处;在今生坚定不移,你将获得不可言喻的自由。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方式与灵魂交谈,如果我们不仅呈现美德的重担,也呈现它的冠冕,我们很快就会将它从一切邪恶中抽离。魔鬼应许我们短暂的快乐,却为我们预备无尽的悲伤,尽管如此,它却战胜并征服了我们;而上帝,相反地,要求我们短暂的劳苦,并应许永恒的甘甜与益处:若在这样的安慰之后,我们仍不追随美德,我们将如何为自己辩护呢?对于一切其他的激励,以及对于劳苦目的的思考,我们只要有这一个坚定的确信就够了:我们所承受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帝。如果一个以君王为债务人的人,认为自己一生幸福而安稳,那么请想像,那以自己的善行,无论大小,使这位永远活著的、充满仁慈的上帝成为他的债务人的人,该是何等的幸福啊!因此,不要对我谈论劳苦与修持的艰难。上帝为我们减轻了美德修持的重担,不仅藉著对未来福分的盼望,也藉著另一种方式,即祂恒常的协助与帮助。你只需要展现哪怕是一点点的热忱,其余的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来。祂要求你哪怕是微小的劳苦,是为了将胜利也归于你。正如君王吩咐他的儿子列队站立,并处于显眼之处——是为了将胜利归于他,而同时却亲自掌控整个战局的运作——上帝在我们对抗魔鬼的战争中也是如此行。祂只要求你坚决宣告自己是魔鬼的敌人,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整场战争祂就会亲自结束。无论是愤怒,还是对财富永不满足的渴望在你心中燃起,无论是任何其他折磨人的热情出现——只要祂看到你已准备好迎战,准备好争战,祂会立刻使一切变得轻省,并将你置于情欲之焰之上,如同在巴比伦窑中的那几个少年一样,他们也同样只展现了忍受的准备。因此,为了我们能在这里熄灭那燃烧著的不受约束的快乐之窑,并在那里避免地狱的火,我们应当每日只渴望、只努力、只关注一件事:藉著对良善的热忱和不间断的祷告,吸引上帝的喜悦来到我们身上。那时,现在看来我们无法忍受的一切,都将变得完全轻松、容易和令人向往。当我们被情欲所吸引时,我们才认为美德是艰难、不便和难以接近的,而恶习是可爱和令人愉悦的。但只要我们稍微开始避开罪恶,恶习就会在我们看来是污秽和丑陋的,而美德则是轻松、便利和可爱的。那些修正了自己生活的人的例子可以使我们确信这一点。请听保罗如何见证(罗马书 6:21),即使罗马人已经摆脱了他们的恶习,他们也为此感到羞耻:「你们在那些事上,今日有甚么果子呢?那些事,你们现在是自己也以为羞耻的」;然而,尽管美德带来了劳苦,他仍称之为令人愉悦的,将悲伤称为短暂的,将劳苦称为轻省的,他在苦难中欢喜,在忧愁中快乐,并为他因基督所受的伤痕而夸口。因此,为了我们也能达到这样的境地,我们应当每日按照我们所听到的主训言来安排我们的生活,并「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著那「在基督耶稣里召我们向上去得的奖赏」(腓立比书 3:13-14)奔跑,愿我们所有人都能藉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得以配得这一切,愿荣耀和权柄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17«Вы слышали, что сказано древним: не прелюбодействуй. А Я говорю вам, что всякий, кто смотрит на женщину с вожделением, уже прелюбодействовал с нею в сердце своем». (Мф. 5:27–28)
第 17 讲「你们听见有话对古人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中已经与她犯奸淫了。」(马太福音 5:27-28)
对(马太福音 5:27-37)的阐释。为何基督的教诲不是从关于独一真神的诫命开始的。——基督禁止了何种欲望。——为何连凝视妇人也被禁止。——对爱好装饰的妇女的谴责。——应当远离那些引人犯罪的人,即使他们是亲近之人。——为何律法曾允许给予休书。——为何禁止与被休弃之人成婚。——对休妻自由的限制。——禁止起誓。——对于遵行基督诫命的人,便不会有起誓的需要。——为何在旧约中允许休妻和起誓。——同样一件事,视乎时代而定,可能为善,也可能为非善。——在新约中,要求人达到比旧约更高的完满。——如何能戒除起誓的习惯。
1.Спаситель, мудро соизмеряя время, сперва утверждал слушателей в высочайшем нравственном учении и знамениях, постепенно возводя к осознанию Своего Божества и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ной власти.
1.救主以其智慧,巧妙地安排着时机,首先在听众中以至高的道德教诲和神迹来确立他们的信念,然后才逐渐引领他们去领悟祂的神性与立法的权柄。
救主充分地阐明了第一条诫命,并将其提升至属灵生命的最高原则,然后,祂按着循序渐进的次序,转而论述第二条诫命,在这方面祂也遵循了古老律法的诫命次序。然而,或许有人会说,这并非第二条,而是第三条诫命。而且,「不可杀人」这条诫命本身也不是第一条。第一条诫命是:「你们只有一位父,就是天上的那一位。」有鉴于此,我们可以问:救主为何不从这条诫命开始祂的教导呢?那么,为何呢?原因在于,如果祂从第一条诫命开始,祂就必须更充分地阐明它,因此也必然要谈及祂自己。然而,详细阐述关于祂自己的教义,时机尚未成熟。此外,在一定的时间内,祂只提出了道德教诲,希望通过祂的训诫和神迹,预先使听者确信祂是上帝的儿子。否则,如果在祂教导道德和行神迹之前,祂就说:「你们听过古人所说:『我是你的主上帝,除我以外没有别的神』;而我告诉你们,你们也应当像敬拜祂一样敬拜我,」那么所有人都会将祂视为一个被鬼附的人。即使在祂宣讲和施行许多神迹之后,当祂哪怕是隐晦地谈论祂与上帝同等时,人们仍称祂为被鬼附的;那么,如果在最开始祂就决定说一些关于祂自己是上帝的话,他们会说出什么,会编造出什么呢?然而,将关于祂神性的教导保留到合适的时机,祂就使许多人更容易接受这一教义。这就是为何救主现在对此保持缄默的原因。祂首先通过神迹和至高无上的道德教诲,使听众倾向于接受祂,然后才以言语公开地揭示出来。因此,现在祂正通过行神迹和教导的方式,一点一点地揭示出来。祂以神圣的权威颁布诫命并充实律法,从而逐步引导细心和明智的听众去理解关于祂神性的教义。福音书作者说,听众都惊奇于祂的教训,因为祂教导他们不像他们的文士(马太福音 7:29,马可福音 1:22)。 因此,救主从我们主要的情欲,即愤怒和贪欲开始(因为这些情欲在我们身上作用更强烈,也更符合我们的本性),以一种适合立法者的伟大权威,纠正了对它们的观念,并极其精确地界定了它们的本质。事实上,祂并未说只有行淫者会受到惩罚;而是祂对「杀人者」所说的,在这里也同样适用,祂甚至对淫邪的目光也定下惩罚,以显示祂比文士们优越之处。祂说:「凡是带着贪欲看妇女的,心里已经与她犯了奸淫,」意思是说,那些习惯于注视肉体之美、捕捉迷人的目光、以这种景象取悦自己的灵魂,并且不将眼睛从美丽的容貌上移开的人,就已经犯了奸淫。基督来,不仅是为了将身体从恶行中解救出来,更是为了解救灵魂。既然我们是在心中接受圣灵的恩典,救主就首先洁净我们的心。但是,你会问,如何才能摆脱贪欲呢?如果我们愿意,那么要使它死亡和失效是非常可能的。然而,基督在这里禁止的并非所有的贪欲,而是因注视妇女而产生的贪欲。喜欢看美丽容貌的人,最是自己点燃情欲的火焰,使灵魂成为情欲的俘虏,随后很快就会着手去实现这贪欲。正因如此,基督没有说:「凡是贪欲的人,就已经犯了奸淫,」而是说:「凡是带着贪欲看妇女的。」当祂谈论愤怒时,祂用「徒然」和「无故」这些词做出了一些限制。而当谈论贪欲时,祂没有使用类似的限制,而是完全禁止了贪欲——尽管愤怒和贪欲同样是与生俱来的,且它们存在于我们之中并非没有目的:愤怒是为了让我们惩罚恶人、纠正行为不端者,而贪欲是为了让我们生育儿女,从而使我们的种族得以延续。
2.Господь установил благочестивое ограничение, запретив не простое воззрение на женщину, но страстное, которое, будучи началом вожделения, уже в сердце совершает прелюбодеяние, тем самым требуя целомудрия помышлений и взора.
2.上主设立了一个敬虔的限制,祂所禁止的并非仅仅是对女人的单纯注视,而是那种充满情欲的凝视。因为这种凝视是贪恋的开端,它已然在心中犯下了奸淫,由此,上主便要求我们的意念和目光都要保持贞洁。
那么,为何救主在此处亦未运用限制呢?若我们深思细究,在此处我们便会发现一个极大的限制。实则,祂并非简单地说:「凡心愿者」,——因为人即便安坐于山中亦可心生欲念,——而是说:「凡注视妇女而心怀淫欲者」,此即指,那人乃是自行在心中点燃欲火,毫无任何强迫地将此恶兽引入其平静之心。此已非出于本性,而是源于疏忽懈怠。这样的欲念在旧约律法中亦被禁止,如经上所言:「不要注目于他人的美貌」(西拉之子智慧篇 9:8)。进而,为免有人说:「我若注视,但未被情欲所引,又有何害?」——基督甚至以惩罚来威吓这种单纯的注视,以免你过于自信,最终因此而陷入罪恶之中。但你或会说,我若注视并心生欲念,却未做出任何不轨之事,这罪过甚大吗?不然;在此情况下,你已与行淫者无异。立法者如此规定,你就不可再多加探究。当你如此注视一次、两次、三次时,或许尚能克制情欲;但若你持续如此行,燃起情欲的火焰,你就必然会被其战胜,因为你并未超乎人性。正如我们看见孩童手中持有刀具,即便尚未伤及自身,我们仍会为此惩罚他,并禁止他将来再触碰,同样地,上帝禁止带着情欲的注视,甚至在实际犯罪之前,以防我们有朝一日陷入真正的罪行之中。凡在心中燃起情欲之火者,即便在他所见之妇人不在场时,他仍会在想象中不断构建可耻之事的画面,并常常由此转入实际的行动。因此,基督禁止连心中那淫邪的悸动。那么,那些与少女同居者将作何言论呢?根据律法的规定,他们犯下了无数次的奸淫,因为他们每日都带着淫欲注视着她们。因此,那蒙福的约伯立下首要的律例,永不容许自己有如此的注视(约伯记 31:1)。确实,当你注视一位妇女后,便更难抑制对你所爱之人享乐的欲望。此外,我们从注视中获得的快感,远不及我们因日益增强的欲念所承受的损害;如此一来,我们反倒是壮大了我们的对手,给予了魔鬼更大的自由,以至于一旦我们将它引入内心,向它敞开心扉,我们就无力抵挡它了。因此,救主才说:不要用眼睛行淫,如此你便不会用心行淫。人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注视妇女,——即是如同贞洁之人所注视的那样。因此,救主并未全然禁止人注视妻子,而只是禁止以淫欲之心注视她们。倘若祂没有此意,祂便会简单地说:「凡注视妇女者」;但祂并未如此说,而是说:「凡注视妇女而心怀淫欲者」,此即指,那人注视是为了使自己的目光获得满足。上帝创造你的眼睛,并非让你将其用作奸淫的工具,而是让你藉着观看祂的创造,对造物主心存敬畏。正如人可以徒然动怒,人也可以徒然注视,——即是带着淫欲注视之时。若你想要注视并使目光得到满足,那么就持续地注视你的妻子并爱她:没有任何律法禁止此事。但若你窥视他人的美貌,你既是冒犯了你的妻子,将你的目光从她身上移开,亦是冒犯了你所注视的那位,因为你以违背律法的方式触碰了她。或许你并未用手触碰她;但你已用你的眼睛触碰了她。正因如此,这样的行为亦被视为奸淫,且在未来的惩罚到来之前,即便在现世之中,亦使人遭受不小的惩罚。确实,人的内心充满了不安与困惑,掀起巨大的风暴,产生可怕的病痛,而遭受这一切之人的境况,丝毫不比那些被俘虏和戴着镣铐之人好。此外,那射出致命之箭的人,往往会远离被射中的人,而伤口却会持续良久;或者更确切地说,并非她用箭射中了你,而是你自己带着淫邪的目光,给自己造成了致命的创伤。我如此言说,是为了为贞洁的妇女辩护。但若有妇女刻意打扮自己,以吸引迎面而来的男子的目光,这样的妇女,即使未以其美貌伤害任何人,也将遭受最大的惩罚。她已经备好了毒药,配好了毒剂,只是尚未成功地将毒杯递给任何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她已经递出了这致命的杯盏,只是尚未有人愿意饮下。你或许会问,为何基督在祂的言语中未曾涉及妇女?因为祂在各处都制定了普世的律法,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是针对男性;藉着教诲首领,祂同时亦在教导整个身体。祂深知,丈夫和妻子乃是一体,因此祂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区分性别。
3.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ставляет, что должно отсекать от себя всякий соблазн, даже самый близкий, дабы сохранить душу от погибели в геенне.
3.神圣的文本虔敬地教导说,人应当断绝一切诱惑,即便是最亲近的诱惑,以便保守灵魂免于在地狱中遭受毁灭。
如果你想要听一段只关乎女性的斥责,那么请听以赛亚的言语,他事事指斥她们,嘲讽她们的容貌、眼神、步态、拖曳的衣衫(希顿)、她们轻佻的步伐和摇曳的颈项(以赛亚书 3:16)。你也当听那位蒙福的保罗,他为她们制定了诸多律法,并严厉地指责她们的衣着、黄金饰品、编发、娇柔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此外,基督自己在接下来的教诲中也隐晦地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当他命令我们剜出和砍下那使我们跌倒之物时,他表明了他对女性的怒气。因此,他接着说:「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来丢掉」(马太福音 5:29)。他给出这条诫命,是为了让你不至于说:「如果一个女人是我的亲戚,或者有其他必要,为什么不能看她?」基督在给出这条诫命时,所说的并非肢体——绝非如此——他从未定肉体的罪,而是在各处指责那败坏的意志。观看的不是你的眼睛,而是你的心智和心。当我们的灵魂专注于其他事物时,眼睛往往看不见眼前之物。因此,我们不能将一切都归咎于眼睛的作用。如果基督所说的是肢体,那么他就不会只说一只眼睛,而且不会只说右眼,而是会说双眼。因为如果有人被右眼所诱惑,那么他无疑也会被左眼所诱惑。那么,为什么救主只提到了右眼和右手呢?是为了让你明白,他所说的并非肢体,而是指那些与我们有密切关系的人。如果你如此爱某人,以至于你信赖他如同你的右眼,或者认为他对你如此有用,如同你的右手,而如果他败坏了你的灵魂,那么你也要将这样的人从你身边砍断。在这里,请注意表达的力量。救主没有说:离开;而是说:「把它剜出来丢掉」,意在指出彻底的断绝。接着,既然他规定了一条相当严厉的诫命,他就从善恶两方面指明了它的益处。他继续他的比喻说:「与其全身被丢进地狱,不如失去一个肢体,对你更有益处」(马太福音 5:29)。事实上,当一个与你亲近的人不仅不能救自己,还与你一同灭亡时,如果你们俩一同沉沦于毁灭的深渊,这算是何种仁爱呢?而如果你们彼此分离,至少你们中的一个人可以得救。你或许会问,保罗不是为了他的弟兄们而愿意被基督隔绝吗?使徒的愿望并非没有益处,而是为了让其他人得救;而这里所说的是对双方都有害。因此,救主不仅没有说「剜出来」,而且还说了「丢掉」,意指如果那朋友仍旧如初,就永远不要再与他建立联系。如此一来,你既能使他摆脱更大的审判,也能使自己脱离灭亡。为了让你更清楚地看到这条律法的益处,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用身体来做个比喻。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选择:要么保住眼睛,被扔进坑里并死在那里;要么失去眼睛,保全身体的其他肢体——你难道不会同意后一个条件吗?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这并非意味着你不怜惜眼睛,而是你怜惜所有其他肢体。对于男人和女人,也要同样思考。如果那个伤害你的朋友完全不可救药,那么他被你砍断,就能使你免于一切伤害,他自己也能摆脱更大的审判,因为除了他自己的罪之外,他将不再为你的灭亡负责。你看到了吗,基督的律法是何等充满了温柔与关切,而在其表面上的严厉之中,又显现出何等巨大的仁爱?愿那些急于观看戏场、每天使自己成为淫乱之人的人听闻此言!如果律法命令我们砍断有害的朋友,那么那些每天在戏场上吸引完全不认识的人,并为自己制造无数灭亡机会的人,他们能有什么借口呢?因此,救主不仅不允许人以情欲的眼光观看,而且在指明由此产生的危害之后,他更进一步加强了律法,命令我们把那使人跌倒的肢体剜出或砍断,然后丢弃。而颁布这律法的,正是那个千百次谈论爱的人,以便让你在两种情况下都能明白他对你何等的关切,以及他无处不在寻求你的益处。「又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马太福音 5:31-32)。
4.Господь, ограничивая развод исключительно прелюбодеянием, утверждает незыблемость брачных уз, ибо развод по иной причине обрекает жену на грех и делает мужа виновником чужого прелюбодеяния.
4.主,祂将离异之事严格限于淫乱之故,以此确立了婚姻纽带的不可动摇性;因为若以其他理由而离异,则使妻子陷入罪中,并使丈夫成为他人行淫的罪魁。(马太福音 19:9)
救主只在全然阐明前一个主题之后,才会转入新的主题。因此,在此情形中,祂向我们揭示了另一种形式的奸淫。这又是哪一种呢?在旧约中有一条律法,它并未禁止任何一个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而不爱自己妻子的人休弃她,并娶另一位为妻。然而,律法吩咐这样做并非毫无条件,而是规定要给妻子休书,使她不能再回到前夫那里,以便至少能以此方式维护婚姻的表象。如果律法中没有这样的吩咐,而允许休弃一位妻子,再娶另一位,然后又再接回第一位,那么就会发生极大的混乱;那时,所有人都会不停地彼此抢夺妻子,而这就会是显而易见的奸淫了。立法者表现出了不小的迁就,允许发出休书;但这乃是为了避免另一种远为更大的罪恶。事实上,如果律法强迫人留住一个自己憎恶的妻子,那么憎恨者很可能就会杀了她。而犹太民族是能够做出这种事的。如果犹太人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肯怜惜,杀害先知,流血如水,他们就更不会怜惜妻子了。因此,立法者容许了较小的恶,以杜绝更大的恶。至于这条律法并非属于最初的律法,请听基督是如何论及此事的:「摩西因为你们心里的刚硬」,才写下这话(马太福音 19:8)——也就是说,是为了使你们不至于因留住妻子而杀害她们,而是将她们从你们身边驱逐出去。但是,既然救主禁止了一切的愤怒,不仅禁止杀人,也禁止一切无缘由的愤恨,那么祂现在就很容易提及关于离婚的律法了。祂总是引述旧约的话语,以此表明祂所教导的并非与旧约对立,而是与旧约一致的,祂只是在加强,而非推翻;在修正,而非废除古老的教诲。请再次注意,祂如何处处将言语转向丈夫。「凡休妻的,」祂说,「……就是叫她作淫妇;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前者,即使没有再娶另一位妻子,也因使自己的妻子犯奸淫而成了有罪之人;而后者则因娶了别人的妻子而成了奸淫者。你不要对我说他已将妻子逐出,因为即使被逐出,她仍然是被驱逐者的妻子。接着,为了不至于将所有的过失都归咎于驱逐者,从而使妻子更加放肆,基督堵住了她与他人结婚的大门,祂说:「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救主如此一来,就断绝了被休妻子与他人结婚的一切可能性,迫使她,即使不情愿,也要保持贞洁,同时也剥夺了她给丈夫提供灰心丧志之缘由的可能性。她知道自己绝对有必要要么与最初所嫁的丈夫同住,要么在离开他的家后就失去一切庇护,因此她必将,即使不情愿,也得爱她的丈夫。如果救主没有直接对她说这些话,你也不必感到惊奇。妻子是一种软弱的受造物。正因如此,基督没有直接对她说,而是在针对丈夫的威胁中,也劝导她不要轻率。在这种情况下,祂的做法,就好像有人不去责备自己放荡的儿子,而是去斥责那些使他放荡的人,禁止他们与他同在和亲近他一样。如果基督的话语对你来说似乎是沉重的,那么请回想上面所说的,救主称听从的人是有福的,你就会明白,实行这些话语是非常可能且容易的。温柔、使人和睦、虚心和怜悯的人,会休弃妻子吗?那使他人和睦的人,自己会与妻子怀有仇恨吗?此外,基督还以另一种方式使祂关于离婚的律法变得轻省——那就是,只允许以一个原因为由离婚:「除非是为淫乱的缘故」。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祂的目的也是为了同样的贞洁。事实上,如果祂允许丈夫将一个曾与许多人同居的妻子留在家中,那么又会导致奸淫的发生。你看,这些话语与先前所说的多么一致。事实上,不用淫荡的眼光看别人妻子的,就不会犯淫乱;而不犯淫乱的,就不会给丈夫提供驱逐自己妻子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基督非常严格地限制了丈夫的自由,并使他心生畏惧,因为如果他休弃妻子,就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危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成了她犯奸淫的原因。而且,为了让你在听到「剜出眼睛」时,不会以为这是在谈论妻子,基督适时地解决了你这样的困惑,祂允许与她离婚,但仅仅是为了奸淫的缘故。「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又要向主还你所起的誓。』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马太福音 5:33-34)。为什么基督没有转到偷窃,而是转到了作假见证,而对关于偷窃的诫命保持沉默呢?因为小偷有时也会起誓;而不起誓、不撒谎的人,就更不会想要偷窃了。因此,借着这条诫命,基督也推翻了偷窃,因为谎言源于偷窃。但是,「又要向主还你所起的誓」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你在起誓时必须说真话:「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
5.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заповедует совершенное неклятво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бо всякая клятва, превышающая простое «да» или «нет», исходит от лукавого и является излишней перед лицом Б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владычества над всем творением.
5.主耶稣基督命定完全不可违背誓言,因为一切超过简单的「是」或「否」的誓言,都源自那恶者,并且在神圣主宰万物受造物面前都是多余的。
此后,为要更进一步使听者不再习惯于凭著上帝起誓,救主言道:「你们不可起誓。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著天起誓,因为天是上帝的宝座;不可指著地起誓,因为地是祂的脚凳;不可指著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马太福音 5:34-35)。基督在此以先知之言说话,表明祂并不与古人相悖。古人习惯于指著天起誓,或指著地起誓,或指著耶路撒冷起誓;在福音书的末尾,也记载了一个关于这种惯常起誓的实例。接著,请注意主为何抬举这些提及之物?祂抬举它们,并非因其自身之本性,而是由于上帝与它们之间,依循我们的观念,有著特殊的关联。由于当时偶像崇拜盛行于各处,为避免这些被提及之物显得凭借自身而值得尊崇,救主便提出了我们所说的原因,即:彰显上帝的荣耀。祂没有说:因为天是美好的、伟大的;祂也没有说:因为地是有益的;而是说:因为天是上帝的宝座,地是祂的脚凳——如此,祂便在各处激励祂的听者来颂赞主。「也不可指著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白变黑」(马太福音 5:36)。在此,基督再次禁止人指著头起誓,并非出于对人的尊重,否则人本身亦配受敬拜,将荣耀归于上帝;祂表明你对自己并无权柄,因此也就没有权柄凭著你的头起誓。如果没有人同意将自己的儿子交予他人,那么上帝更不会将祂所造之物让给你。虽然头是你的,但它属于另一位的主权,你对它毫无权柄,甚至连极微小的事都不能为它做到。基督并非说你不能使头发生长,而是说你甚至不能改变它的性质。然而,你或许会问,倘若有人要求,甚至强迫我起誓,我该怎么办呢?对上帝的敬畏应当超越一切的强迫。如果你开始提出这样的借口,那么你将无法遵守任何一条诫命。那时,你也会对妻子说:如果她性情暴躁又挥霍无度,该怎么办呢?你也会对右眼说:如果我喜爱它,却因此而欲火焚身,该怎么办呢?你也会对淫欲的注视说:难道我连看一眼都不行吗?同样,你也会对向弟兄发怒说:如果我脾气暴躁,不能控制自己的舌头,该怎么办呢?如此一来,你将很容易地践踏所有上述的诫命。然而,对于人世间的法律,你却绝不敢提出类似的借口,说:如果这样,或如果那样,该怎么办呢?——而是无论自愿或不自愿,你都必定顺从规定。此外,关于我们正在探讨的这条诫命,你可能永远也不会遇到需要起誓的必要。凡是听从了上述真福教诲,并照基督所吩咐的去规范自己的人,都会被众人视为值得尊敬和敬重,没有人会强迫他起誓。「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马太福音 5:37)。那么,「是」和「不是」以外多余的话,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起誓,而非违背誓言。众所周知,违背誓言是出于仇恨,不仅是多余的行为,更是与上帝相悖的;而起誓则是多余的行为,是不必要的附加。那么,你会说,起誓是出于那恶者吗?如果它是出于那恶者,为何律法曾经允许它呢?同样地,你也可以对妻子提出这个疑问:为何先前被允许的事,如今却被视为奸淫呢?我们对此可以作何回应呢?那就是:当时所说的许多事情,是出于对接受律法者之迁就。毕竟,以祭牲的脂油来尊崇上帝,正如哲人空言一样,都是不配于祂的。如今,当美德已增长,休妻便被视为犯奸淫,起誓则被认为是出于仇恨。然而,如果关于离婚和起誓的律法从一开始就是出于魔鬼的律法,那么它们就不会如此有益和有效。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这些律法先行,基督关于它们的教导就不会如此轻易地被接受。因此,如今对这些律法的需求已经过去,你就不要再寻求它们的力量了。它们在当时的境况下是必要的;不过,如果你愿意,它们现今也是必要的。它们的力量现今依然显现,特别是透过它们在我们这里失去其意义这一事实。它们现今显得如此,正是对它们最伟大的赞美。当然,如果它们没有以适当的方式教育我们,使我们能够接受更高的律法,它们就不会被我们视为如此。乳房完成了其职责后,当婴儿能够享用更完全的食物时,它们便变得无用。父母先前认为乳房对他们的婴儿来说是必需的,现在却将其视为笑柄;许多人不仅戏笑,还在上面涂抹一些苦涩的物质,为的是如果言语上不能使婴儿戒除,就以实际行动消除其对乳房的依恋。
6.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наставляет, что должно судить о деяниях не просто, но тщательно вникая во время, причину и намерение, дабы превзойти ветхозаветную правду и достигнуть Царствия Небесного.
6.圣经教导我们,评判行为不应仅凭表面,而应细致地深入审视其时间、原因和意图,如此才能超越旧约的义,并得以进入天国。
基督亦是如此。当祂说誓言源于厌恶之时,祂并非说古老的律法源自魔鬼,而是为了更有力地使听者远离古时的不完全。祂如此对门徒说。至于那些麻木不仁的犹太人,他们怙恶不悛,依然固守先前的邪恶,祂便以被掳之惧,仿佛以某种苦味,围绕他们的城邑(耶路撒冷),使其对他们而言不可企及。然而,既然这也无法约束他们,而他们又像渴望母乳的婴孩一般,渴望再次见到这座城,于是上帝最终将其隐藏于他们的眼前,将其摧毁,并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中驱离,正如将犊牛从其母身边驱离,好让他们渐渐戒除先前对母乳的习惯。如果古老的律法源自魔鬼,它就不会使人远离偶像崇拜,反而会引导并使人陷入其中,因为这正是魔鬼所愿。但我们所见的是,古老的律法产生了相反的作用。就连《旧约》中之所以将誓言合法化,也是为了不让人指著偶像起誓。先知说:你们要指著真神起誓(耶利米书 4:2)。如此看来,古时关于誓言的律法带给人非微小,而是极大的益处。它的目的是让他们转向坚固的食物。那么,你或许会问,誓言就不是源于邪恶吗?——不!它非常源于邪恶;但这仅仅是在现今,当至高的智慧已向我们显明之时,而非在当时。但你又会问,同一件事物怎能时而为善,时而不善呢?而我则要反问:当所有的作为、技艺、果实以及其他一切事物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时,同一件事物又怎能不时而为善、时而不善呢?试看,这首先如何在我们自身上成为可能。譬如:在幼年时期被人抱在怀中是好的,而之后则是有害的。在婴儿期吃被嚼碎的食物是好的,而之后则是令人厌恶的。在开始时吃奶并依赖母乳是有益且能救命的,而之后则是有害且危险的。你可见,同一件事物如何因时而异,时而为善,而之后则非如此?幼童穿著孩童的衣裳是好的,而成年人则不合宜。你是否想从反面了解,成年人合宜之事,对幼童而言为何不合宜?让幼童穿上成年人的衣服,他会显得可笑,并且行走时也会有危险,因为他会经常被缠住。将处理民事、从事贸易、播种和收获的任务委托给他,那又会显得非常可笑。我为何要谈论这些呢?就连那被众人认为是恶者发明的谋杀,在合宜的时机行之,也使行此事的非尼哈配得祭司的职位(民数记 25)。至于谋杀是魔鬼的作为,请听救主亲自所言:「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约翰福音 8:41,44)。然而,非尼哈是杀人者,经上说:「[这]就算为他的义」(诗篇 106:31)。而亚伯拉罕不仅是杀人者,而且更甚,是杀子者,但他正因如此而最得上帝的喜悦。同样,彼得也行了双重谋杀,然而,这却是属灵的作为(使徒行传 5及随后经文)。因此,我们不应简单地评判行为,而应仔细考察时间、原因、意图、人物的差异以及所有其他情境,否则便无法达到真理。如果我们渴望得著天国,就必须努力证明我们所行的超越《旧约》的诫命,否则就无法领受天上的福分。如果我们仅仅达到《旧约》时代的标准,我们将站在天国的门外。主说:「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 5:20)。然而,在这样的威胁之下,仍有些人不仅没有超越古时的公义,甚至连其也没有达到。他们不仅没有避开誓言,反而违背誓言;他们不仅没有提防淫乱的眼神,反而实行那可憎的行为,疯狂地践踏所有其他的诫命,只是等候受苦的那一天,届时将因他们的过犯而承受最严酷的惩罚。那些在邪恶中结束生命的人,其结局只能如此。他们必须放弃一切得救的希望,除了惩罚,别无所望,因为只有那些仍在此处的人,才能轻易地投入争战、得胜并获得冠冕。
7.Смиренно призываем не ослабевать в добром расположении, ибо преодоление порочной привычки к клятвам возможно через настойчивое усердие и попечительное наблюдение над собою.
7.我们谦卑地恳请,在良善的意愿中不要懈怠,因为要克服起誓作恶的习性,唯有透过坚忍不拔的殷勤和对自身的谨慎观照,方能实现。
是故,人啊,不要懈怠,也不要荒废你的良善心志!那吩咐你的,并非重负。请告诉我,戒除起誓之举,有何辛劳?难道需要耗费金钱吗?难道需要极大的努力和身心的困顿吗?你只需愿意——一切便已成就。若有人以习性为自己辩解,我便要告诉他,正因如此,遵守这诫命才更容易。倘若你为自己养成另一种习性,此事便可终结。试想,以许多希腊人为例,他们中有些人本是口吃之人,却通过加倍的努力,修正了自己语言上的缺陷;而另一些人则通过将剑置于肩上,改掉了不断耸动和抽搐肩膀的习性。若圣经不能说服你们,那么为了你们的羞愧,我不得不以异教徒的例子来劝服你们。上帝对犹太人也是如此行事,祂说:「你们去基提岛,察看一番,又打发人往基达去,细察:……有哪个邦国更换了他们的神明,虽然那些并非真神?」(耶利米书 2:10-11)。祂也常常将他们遣往无言之物,例如,祂说:「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着智慧」以及「你去察看蜜蜂」(箴言 6:6,8)。如今,我也要如此对你们说:你们当思量那些异教的哲人,然后便可知晓,那些违背神圣律法之人,当受何等刑罚。他们为求世人的尊重,付出了无数的辛劳;而你们,却不愿为着天上的美善,付出同样的努力。若在此之后,你仍旧说习性强大,甚至能欺骗最谨慎之人,虽然我同意此说,但我同时也要告诉你,习性之易于改正,正如同其易于引人入歧途。倘若你在家中为自己设立许多看守者,例如妻子、奴仆、朋友,在众人的催促与鼓励下,你便可轻易改掉恶习。你只需坚持十日,便再无所需;一切都将顺利圆满地成就于你,良善的习性便会再次在你心中牢固扎根。因此,当你开始改正恶习时,即便一次、两次、三次,甚至二十次违背了律法,也不要灰心;重新振作,再次投入同样的努力——你必将得胜。背誓绝非小恶。如果起誓本身出于恶,那么背誓将当受何等惩罚?你们赞许我所言吗?但我不需要你们的鼓掌、高声赞誉和称赞。我只愿一事,便是你们以静默和明悟来聆听,并遵行我的话语。这对我就如同你们的一切鼓掌,以及一切赞许。倘若你赞扬所言,却不实行你所赞扬的,那么这只会给你带来更沉重的刑罚和更大的定罪,而于我们则是羞愧与讥讽。此地并非剧场,你们在此所看的并非演员,以致只顾鼓掌。此地是属灵的学府。因此,你们当只努力于一事,便是实行所言,并以行为来证明你们的顺服。那时我便从你们那里得到一切;而今我几乎要对你们绝望了。无论是私下前来找我的人,我未曾停止规劝他们我此刻所言之事,在公众集会中,我也未曾间断与你们论及此事,然而我却看不到任何果实:你们仍旧停留在最初的起点;这会使教导者陷入极大的沮丧。看啊,保罗也因听众长期停留在教义的低阶而忧伤。他言:「按时间来说,你们本该作教师了;——他说,——却还需要人将上帝圣言的开端初阶,重新教导你们」(希伯来书 5:12)。因此,我也哭泣,心中深深地痛苦。若我再看见你们毫无进展,我终将禁止你们靠近这些神圣的门户,并领受不朽的奥秘,如同那些淫乱者、奸淫者和被控谋杀者一般。因为与两三位遵守上帝律法之人一同献上惯常的祷告,总好过聚集一大群败坏他人之不法者。故此,愿任何富者、任何显贵在此都不要骄傲,不要自大。对我而言,所有这些皆是寓言、影子和梦境。在坟墓的那一边,如今的富者无法庇护我,当我在那里受指控并被迫交账,说明我为何没有以应有的热忱来捍卫上帝的律法。正是此事,也毁了那位著名的长老大祭司以利;虽然他本人的生活无可指摘,但他仍与他的儿子们一同遭受了可怕的惩罚,因为他对上帝律法被践踏一事,有所疏忽。倘若亲情的羁绊尚不能使人免于罪责,倘若连一位对自己儿子未加应有严厉之父,都遭受如此沉重的惩罚,那么我们,这些没有此类羁绊的人,若因我们的纵容而毁坏一切,我们又将有何借口?是故,为了不使你们将我与你们自己一同毁灭,我恳求你们:听从我的教诲,为自己设立许多监督者和劝告者,抛弃起誓的习性——如此,你们便可由此开始,在其他的德行上亦能全然精进,并享有未来的美善,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借由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得配领受这些美善。愿荣耀与权能,归于祂,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无穷。阿们。
Беседа 18«Вы слышали, что сказано: око за око и зуб за зуб. А Я говорю вам: не противься злому. Но кто ударит тебя в правую щеку твою, обрати к нему и другую; и кто захочет судиться с тобою и взять у тебя рубашку, отдай ему и верхнюю одежду». (Мф. 5:38–40)
第 18 讲「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与你争讼,要拿你的衬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马太福音 5:38-40)
释义 5:38–48。为何颁布「以眼还眼」的律法?— 「不要抵抗那恶者」是何意?— 吩咐将另一面脸颊转向那击打你的人,表达了关于不怀恶意的总体法则。— 恶被忍耐所胜。— 关于不抵抗的诫命容易遵行。— 遵行这些诫命也为那些伤害他人者带来益处。— 即使是苦难,也应当毫不抵抗地忍受。— 不怀恶意的九个层级。— 最高的德行是为仇敌祷告。— 基督所赐予的不怀恶意的典范。— 劝勉:要像对待病人一样对待那些发怒的人;要以问候彼此勉励;并为了上帝,准备好承受一切的冒犯与轻蔑。
1.Господь в Новом Завете призывает к высочайшему любомудрию – не противлению злому и великодушному терпению обид, что является истинной победой над лукавым.
1.吾主在新约之中呼唤着最崇高的爱智——不抵挡恶事,并以宽宏的心胸忍耐屈辱,此乃对那恶者真正的胜利。
你可曾看见,救主在前面吩咐要挖出那使人跌倒的眼睛时,祂所指的并非眼睛本身,而是指那种以友谊为名却对我们造成伤害、将我们投入灭亡之坑的人?事实上,如果祂在这里提出如此崇高的准则,甚至不允许我们挖出那个挖了我们眼睛之人的眼睛,那么祂又怎能吩咐人去挖出自己的眼睛呢? 然而,如果有人批评旧律法规定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我认为他完全不明白颁布律法者的智慧,没有顾虑到时势的环境,也不知道有时宽容是多么有益。事实上,如果你仔细思量,听闻这条诫命的人是谁,他们的精神状态如何,以及他们在何时领受这律法,你就会承认颁布律法者的智慧,并会看见报复之律与不怀恶意之律皆出自同一位颁布律法者,且两者都在最恰当的时机颁布,并带来了极大的益处。 如果颁布律法者一开始就提出这些崇高而伟大的诫命,人们既不会接受这些诫命,也不会接受以前的律法。但现在,祂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这两者,借此修正了整个世界。另一方面,颁布律法者规定「以眼还眼」并非要我们彼此挖出眼睛,而是要我们控制自己的手,不去做伤害人的事;因为那使人惧怕刑罚的威胁,能抑制人们犯罪的冲动。 因此,颁布律法者循序渐进地将虔诚播撒在人心之中,祂吩咐那受了伤害的人,要以同等的伤害回报所受之恶。尽管依据公义的要求,那起初犯罪的人理应受到更重的惩罚。但因祂乐意将公义与仁爱相调和,所以祂对犯下更大罪恶之人,所判处的惩罚远比他应得的要轻,借此教导我们即使在苦难之中,也要展现出极大的温顺。 于是,救主引述了旧律法的规定,并逐字宣读之后,再次指出那施加伤害的并非是弟兄,而是那恶者。因此,祂又补充道:「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τω πονηρω)作对。」祂并非说:「不要与弟兄作对」,而是说「不要与恶者作对」,借此表明那施加伤害之人的一切作为都是受魔鬼的唆使。如此一来,将过错归咎于他人,便能极大地削弱和制止对施害者产生的愤怒。 你或许会说:那么,我们岂不应当与恶者作对吗?应当,但并非以那种方式,而是照著救主自己所吩咐的,亦即以乐意承受恶待的态度。如此,你才能真正战胜恶者。因为火并非是用火来熄灭,而是用水。 为了让你明白,即使在旧约之中,胜利和冠冕也属于那忍受伤害的人,请你审视此处所发生的事情,你将会看到优势仍在那受伤害的一方。事实上,那第一个举手行不义之事的人,挖出了两只眼睛——一只是邻舍的,一只是他自己的。因此,他理应遭受普遍的憎恶和无数的指控。 然而,那受伤害之人即使以同等的伤害回报所受之恶,却并未犯下任何罪恶。故而许多人甚至会怜悯他,因为他在这件事上是清白无罪的,即便他以眼还眼。虽然两者的不幸相同,但世人对他们的判断,无论是在上帝眼中或在人眼中,却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不幸也就不尽相同了。 所以,救主起初说:「凡无缘无故向弟兄发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受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路加福音 1:16);在这里,祂要求更高的智慧,吩咐那受伤害的人不仅要保持沉默,还要将另一边脸颊也转给那施害者,藉著自己的宽宏大量来更强烈地战胜对方。祂说这话,不仅是为了设立一条忍受伤害的律法,也是为了在所有其他情况下教导我们不怀恶意。
2.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призывает не только к великодушному перенесению прямого страдания, но и к превосходству в незлобии и щедрости, ибо кроткое терпение созидает мир и преображает обидчика.
2.神圣经文的召唤,不仅在于以宽宏之心承受直接的苦难,更在于超越于不怀恶意和慷慨之中,因为温顺的忍耐能成就和平,并转化那施行伤害之人。
正如救主所言:「谁若说人是『愚拙』,就难逃地狱之火」,祂所指的并非仅仅是这一个冒犯之词,而是泛指一切侮辱,同样地,在此处祂所吩咐的,不仅是要我们以宽宏之心忍受掴脸,而是要我们不因任何其他苦难而困扰。这就是为什么,祂在那里选择了最为伤人的侮辱,而在这里则提及了掴打脸颊,这被视为尤为羞辱且构成极大冒犯。 救主颁布这条诫命,是为了施予掌掴之人与忍受之人双方的益处。事实上,倘若受辱者以救主所教导的那种爱慕智慧装备自己,他将不会认为自己遭受了冒犯,甚至不会感到委屈,反倒会视自己为角斗士,而非遭受殴打之人。而施暴者,因感到羞惭,不仅不会施加第二次打击——即便他比任何野兽都更为凶猛——甚至会为第一次的行为深感自责。确实,没有什么比受辱者的温和忍耐更能约束施暴者了。它不仅能遏制他们进一步的冲动,还能促使他们为先前的行为悔改,并使他们离开受辱者时,心中充满对其温顺的惊叹;最终,从敌人与仇敌转变为他们的友人,甚至成为最亲近的人与仆役。 相反地,报复则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它使双方蒙羞,使他们更加顽固,并进一步点燃怒火,而邪恶的蔓延往往导致死亡。这就是为什么救主不仅禁止被掴脸者发怒,更命令他要满足施暴者的欲望,使人完全察觉不到你第一次遭受的打击是被迫的。的确,这样一来,你对付那无耻之徒,将比你用手反击他更为有力,且能使他从无耻转为温和。 「谁若想与你诉讼,取走你的衬衫,连外衣也给他。」救主希望我们展现出同样的温柔,不仅在遭受殴打时,也在有人企图夺走我们的财物时。因此,祂再次提出了一个同样崇高的规范。如同祂在那里命令我们要以忍耐取胜,在这里则要求我们以让予比贪婪者所期望的更多来取胜。然而,祂提出这最后一条规范并非毫无条件——祂并非说:「连外衣也给他」,而是说:「谁若想与你诉讼」,即是说,如果他将你拖入法庭,企图与你兴讼。 而且,如同在禁止称兄弟为「愚拙」和无缘无故地向他发怒的诫命之后,祂在最后的教导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命令我们连右脸也要转过来,同样地,在已经吩导了要与对头和解之后,祂现在又进一步延伸了祂的要求,规定我们不仅要将对头所求之物给予他,还要展现更大的慷慨。 那么,你会说,难道我要赤身露体吗?如果我们确实遵守了这些诫命,我们就不会赤身露体;相反地,我们将比所有人都穿得更好。首先,因为没有人会攻击一个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其次,即便有人残酷无情到敢于如此行事,毫无疑问,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为一个达到如此爱慕智慧境界的人,不仅披上衣裳,如果可能,甚至愿意献上自己的血肉。
3.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призывает к превосходящему миру любомудрию и великодушию, дабы не только терпеливо сносить обиды и лишения, но и деятельной любовью преображать врагов, уподобляясь Отцу Небесному.
3.神圣的经文呼唤着超越世界的爱智与宏大心胸,好使我们不仅能耐心忍受侮辱和匮乏,更能以积极的爱去转化敌人,效法天上的父。
若有人为此等爱好智慧的缘故,甚至不得不赤身行走,这其中亦无羞耻。亚当在乐园中曾是赤裸,却不以为羞(创世记 2:25)。而那赤身、不穿鞋而行的以赛亚,比所有犹太人更为显赫(以赛亚书 20:3)。约瑟正是在他舍弃衣裳之时,德行尤为光耀。如此赤裸丝毫不为恶,然而,像我们今日这般穿著,亦即穿著华贵的衣裳,却是可耻且可笑的。正因如此,上帝荣耀了那些人,却藉著先知和使徒谴责我们。因此,我们不要认为主的诫命是不可能遵行的。它们既有益处,又极易实践,只要我们保持警醒。它们是如此救赎,不仅对我们自己,对那些冒犯我们的人也带来极大的益处。其独特的美德在于,它们劝服我们忍受冒犯,由此也教导那些施加冒犯者爱好智慧。事实上,当冒犯者看重夺取他人的财产时,你却以实际行动向他表明,即便他所未求之物,你也能轻易给予;你以你的慷慨与爱好智慧,对抗他的贫乏与贪婪。试想,他将得到多么强烈的教诲啊!这不是藉著言语,而是藉著实际的行为,教导他轻视邪恶的倾向,爱慕德行!上帝愿我们不仅对自己有益,对所有邻人也当如此。因此,若你毫不争辩、不经诉讼地交出所求之物,你仅得益于自己。然而,若你除了所求,还给予其他,你便能使你的对手在你身边时变得更为良善。这就是「盐」的意义,救主愿祂的门徒成为这样的盐;它既保守自身,也保存其他被它所洒之物。这也是「光」的意义;它既照亮自身,也照亮他人。因此,既然主已将你列于祂的门徒之中,那么,去光照那坐在黑暗中的人吧;教导他,他向你所求之物,并非强行从你处夺取;使他确信,你并不认为自己受到了冒犯。如此,当你使他确信他并未从你处夺走任何东西,而只是你自愿赠予时,你自己也将赢得更大的尊重与敬意。以你的温和,将他的罪过转变为彰显你高贵品德的契机。若这在你看来甚为高远,请稍待——你将看到,这并非完美的顶峰。救主并未止步于此,在为你规定忍受冒犯的法则时,祂更进一步,说:「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马太福音 5:41)。你看,救主将你提升至何等爱好智慧的高度?祂说,即便你已将外衣和内衣都给了你的仇敌,若他还想让你的赤裸身体遭受痛苦和劳苦,你也不应抗拒他。祂愿一切都是共有的——包括身体和财物,并且我们当用它们来服事穷人,以及那些冒犯我们的人。后者是勇气的责任,而前者是仁爱的表现。正因如此,祂才说:「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将你提升到更高的境地,并命令你展现出与先前一样的宽宏大量的新例证。若祂先前的诫命,那些要求少得多的诫命,能为遵行者带来如此巨大的福份,那么,试想,那些遵行这些后者诫命的人,将有何等命运等候他们,以及那些在凡人和充满情感的身体中展现出完全的无情欲者,在获得奖赏之前,已是何等样的人。若他们不仅不因冒犯、击打、财物被夺而感到屈辱,不仅不被任何类似之事所胜,反而渴望更大的苦难,试想他们的灵魂将变成什么样。因此,基督对于遭受击打和财物被夺所规定的行为,也同样命令我们在这种情况下遵循。祂仿佛在说:「我所说的冒犯和财物被夺算什么呢?若有人想让你的身体承受沉重和耗尽的劳苦,而且是不公义地如此,即使在那时,你也必须战胜他那不公义的欲望,并超越他。」「强逼」意味著不公正、无缘无故、带有冒犯地拖拽某人。但对此,你也当做好准备;准备好承受比他想要加诸于你的更多的痛苦。「有求你的,就给他;有愿意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马太福音 5:42)。借由这些话,救主要求的比起先前较少,但对此不要惊讶。救主通常如此行:祂总是将微小之事加于伟大之事上。即便这些话语与先前相比是微小的,然而,那些拿取他人财物,却将自己的财产散予娼妓之人,当听从这些话语;他们藉著不义的利益和有害的浪费,为自己燃起双重的火焰。在此规定借贷,救主指的不是放贷取利,而仅仅是慷慨借予。在另一个地方,祂要求更多,说我们当施予那些我们不期望得到回报的人。「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咒诅你们的祝福,为那恨恶你们的行善,为那凌辱你们、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 5:43-45)。这就是德行的最高峰!这就是救主教导我们,不仅要耐心忍受掴脸,还要献上右脸,不仅要连同外衣交出内衣,还要与那强逼走一里路的人同走二里路的原因!祂提出所有这些,是为了让你完全准备好接受远超这些诫命的要求。你或许会问,有什么比这些更高呢?那就是不将那冒犯你的人视为仇敌——甚至还有更高的,因为主并未说:不要恨,而是说:要爱;祂并未说:不要冒犯,而是说:还要行善。
4.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являет высшую степень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в заповеди о молитве за врагов, ибо сие деяние ведёт к уподоблению Всевышнему Отцу и обещает блистательную награду Царствия Небесного.
4.圣典在有关为仇敌祷告的诫命中,展现了至高的美德,因为此举引导人肖似至高之父,并许诺了光辉璀璨的天国赏赐。
然而,若我们更仔细地审视救主的言语,便会明白其中蕴含著一项新的、远为更高的诫命。事实上,祂所吩咐的,不仅是要爱仇敌,更要为他们祷告。你可曾看见祂所登上的阶梯,以及祂如何将我们置于德行的至高之巅?请从第一级开始观看并计算: 第一级——不主动施加伤害; 第二级——当伤害已造成时,不以同样的恶报复施害者; 第三级——不仅不对施害者行你所受之恶,更要保持平静安稳; 第四级——将自己交托于受苦; 第五级——给予比施害者所欲夺取更多的; 第六级——不对他怀有仇恨; 第七级——甚至要爱他; 第八级——要施恩惠于他; 第九级——要为他向上帝祷告。 你可见这哲思的高度何等伟大?然而,随之而来的赏报亦是何等光辉灿烂。由于这诫命极其宏大,需要一颗勇敢的心灵与一场伟大的属灵争战,因此救主所应许的遵行之赏赐,是祂未曾与任何先前的诫命结合的。在这里,祂所应许的,不是像对温顺者所许的土地,也不是像对哀恸者和怜悯人者所许的安慰与赦免,而是天国,而是他们要尽其人类所能,变得如同上帝一般:「你们要作你们天父的儿子,」(马太福音 5:45)祂说。 请留意,祂在此处和先前都未曾称上帝为「祂自己的父」;但在论及起誓时,祂称祂为「上帝」与「大君王」,而在此处则称祂为「我们的父」。祂如此行,是因祂愿将关于此事的谈论留待适当的时机。随后,祂解释了神性相似之处在于:「因为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10这意味著,上帝不仅不憎恨冒犯祂的人,反而施恩惠于他们。 当然,这在任何方面都无法达成平等,因为不仅上帝的恩惠,连祂尊严的伟大也超越了一切人所能想像的。冒犯你的是与你相似的人,而冒犯祂的却是祂的仆人,更是一位从祂那里领受了无数恩惠的仆人。你为仇敌祷告,是用言语施恩于他;而上帝却是以极其伟大与奇妙的作为施恩于他,使太阳光照他,并在每年定时降下雨水。即便如此,我仍承认你达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与上帝相似的程度。 因此,不要对那伤害你的人心怀仇恨,因为你正藉著他获得如此美好的事物,并达致如此崇高的荣耀。不要诅咒那冒犯你的人;否则你将遭受冒犯,却丧失果实——蒙受损失,却得不到赏报。这是一种极端的愚昧——经历了最艰难的部分,却无法忍受最轻微的部分。 然而,你或许会问,这如何可能呢?你看到上帝为了你而成为人,祂如此谦卑自己,并为你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你却还在询问,还在困惑,如何才能赦免与你同等之人的冒犯?你难道没有听见祂在十字架上所说的:「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 23:34)吗?你难道没有听见保罗所说的吗:那位升上高天,坐在「在上帝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罗马书 8:34)的主?你难道没有看见吗:祂在被钉十字架和升天之后,仍差遣使徒到那杀害祂的犹太人那里,将无数的福祉带给他们,同时也从他们那里承受了无数的恶事? 但你受到了极大的冒犯吗?你所承受的,有什么能与你主人的苦难相比呢?祂在施予无数恩惠之后,被捆绑、被奴仆掌掴、鞭打、吐唾沫,最终忍受了死亡——而且是所有死亡中最为羞辱的死亡。 即使你遭受了极大的冒犯,你也更应当施予恩惠,好为自己赢得更光辉的冠冕,并将你的弟兄从极其残酷的疾病中解救出来。当处于疯狂状态的病人殴打和冒犯他们的医生时,医生们正是在此时尤其怜悯他们,并致力于他们的治疗,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鲁莽行为源于过度的疾病。同样地,你也应当以这样的心态对待那些对你图谋不轨的人,并以同样的方式对待那些冒犯你的人,因为他们全然病了,所做的一切都是完全非自愿的。 因此,将你的仇敌从他那沉重的骄傲中解救出来,迫使他抛弃怒气,将他从那凶恶的邪灵——愤怒中解救出来。看到被鬼附的人,我们流下眼泪,而不是想著像他们一样发狂。让我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那些生气的人,因为他们也像被鬼附的人,甚至比他们更不幸,因为尽管他们发狂,却还没有丧失理智。正因如此,他们的狂怒才是不可原谅的。
5.Повелено нам являть милосердие и сострадание к разгневанным, помогая им извергнуть горечь гнева, ибо исполнение заповеди любви ко врагам уподобляет нас Богу, а пренебрежение ею — мытарям.
5.我们受命要对那些发怒的人展现慈悲与同情,帮助他们倾倒出怒气的苦涩;因为遵行爱仇敌的诫命使我们肖似于上帝,而忽视它则使我们如同税吏。
因此,不要攻击跌倒之人,而要怜悯他。当我们看见一个人受胆汁之苦,被眩晕所折磨,奋力想吐出这有害的痰液时,我们立刻伸出援手,扶持这受苦之人,不会转身离去,即使弄脏了衣裳,我们也只专注于一事:如何才能让他摆脱这等沉重之境。我们对发怒之人亦当如此行,应当帮助他们,如同帮助那正在呕出胆汁、受尽折磨的人一样,不要离弃他们,直到他们吐尽一切苦毒。当此人平静下来后,他会向你致以极大的感谢。那时,他会清楚知道你将他从何种混乱中解救出来。但我为何要谈论他的感谢呢?上帝自己会立刻为你戴上冠冕,并以无数的福赐奖赏你,因为你将你的弟兄从残酷的疾病中解救出来。而他也会敬重你,如同他的主人一般,会永远以敬畏之心仰望你的温和。 你难道没有看到,那些正在生产的妇人会咬伤站在她们身旁的女子,但后者却不感觉疼痛吗?更确切地说:她们感觉疼痛,但只是勇敢地忍受,同情那些受生产之痛折磨的苦难者。你也当效法她们的宽宏,不要比妇人更软弱。当这些妇人诞下孩子之后——而发怒之人比妇人还要心胸狭窄——她们便会在你身上认出一个真丈夫。 如果这些诫命对你而言似乎沉重,那么请思想,基督降世正是为了将其栽种于我们心中,并使我们对仇敌和朋友都有益处。因此,祂命令我们要顾念这两种人;对待弟兄,祂说:「如果你献上你的礼物」;而对待仇敌,祂则命令我们要爱他们,为他们祷告。祂不仅以 上帝良善的榜样来催促我们遵行,也以其反面来促使我们:「因为你们若爱那爱你们的人,有甚么赏赐呢?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马太福音 5:46)?保罗也证实了这一点:「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希伯来书 12:4)。因此,如果你履行爱仇敌的诫命,你就与上帝同在;如果你离弃这诫命,你就与税吏同在。你可见,这些诫命并非如税吏与上帝之间的差异那般巨大吗? 所以,我们不应思想诫命的艰难,而应思想那赏赐,并思忖:当我们履行这诫命时,我们会变得像谁;而当我们不履行时,我们又会与谁相比。救主命令我们要与弟兄和好,并且在彻底消除仇恨之前,不要离开他。当祂论及所有人之时,祂并未将此等义务加诸于我们身上,而只是要求我们尽我们所能,如此便减轻了律法的艰难。 祂先前说过:「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马太福音 5:12);现在,祂渴望祂的门徒不要因此而对那些逼迫他们的人心怀不满,祂命令他们不仅要忍受那些如此待他们的人,还要爱他们。你可见祂是如何从根源上铲除忿怒、对肉体、财富、荣耀和现世生命的依恋吗?这在祂传道的开始之时祂就已经这样做了,但现在则更甚。 确实,虚心、温和与哀恸之人会将忿怒从自身驱逐;公义和怜悯之人会将对财富的依恋从自身灭绝;清心之人远离邪恶的欲望;那些被逼迫、受凌辱、被恶语中伤的人,则学会了彻底藐视世间事物,并保持清白,不受骄傲与虚荣的玷污。如此将听者从所有这些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为争战预备好之后,基督又以另一种方式、以更深的关切,从他的心中拔除上述的激情,从忿怒开始,将这激情所有的力量一概摧毁。祂说,那对他弟兄发怒、称他为愚蠢或无用之人,是应受惩罚的;那献礼之人,在未平息仇恨之前,不应靠近祭坛;那有对头之人,在尚未见到审判庭之前,应当使他的敌人成为朋友。 然后,祂再次转向情欲,说:那以淫荡的目光注视之人,如同犯奸淫,应受惩罚;那被淫荡的妇人或男子,或任何亲近之人所引诱之人,应当从自身割断所有这类人;那有合法妻子之人,绝不应将她离弃,并将目光转向他人。借由这些教诲,救主将邪恶情欲的根源拔除。随后,祂制伏了对财富的爱恋,禁止发誓、说谎,甚至不可保留任何人身上所穿的衬衫;祂命令我们要将外衣也给予他人,甚至不吝惜自己的身体来为有需要之人服务。祂如此彻底地消灭了对财富的依恋。
6.Священные заповеди Спасителя призывают к высочайшему любомудрию: любить врагов, что есть наивысшая добродетель, уподобляющая нас Самому Богу.
6.救主的圣诫呼唤著至高的爱智:爱我们的仇敌,这是最崇高的美德,使我们得以与上帝本身相似。
最后,救主以最美好的冠冕来点缀所有这些诫命,祂说:「为那凌辱你们、逼迫你们的祷告,」——如此,祂就将祂的门徒提升至哲思的最高境界。忍受耳光比温顺是更高的修行;献出衬衫和外衣比仁慈是更重大的事;忍受凌辱比公义是更高的德行;忍受毒打,被强迫前行而不反抗,比成为和平缔造者是更大的事,——同样,在逼迫中为逼迫者祝福,比仅仅被逼迫要重要得多。你看到了吗,祂是如何一步步将我们提升到天上的最高处?那么,我们这些蒙受诫命,要热切努力使自己与神相似的人,若可能还未与税吏等同,我们将配得何种境遇呢?事实上,如果税吏、罪人和外邦人都爱那爱他们的人,而我们连这点都做不到(当我们嫉妒弟兄的美名时,我们就是没有做到),那么,当我们低于外邦人,而本应超越文士时,我们将遭受何等惩罚呢?请告诉我,我们如何能得见天国?我们如何能进入其神圣的门庭,而比税吏好不了多少呢?救主也指出这一点,祂说:「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基督教导中最令人惊奇之处在于,祂为修行者提供了丰厚的赏赐:祂应许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他们将得见神,承受天国,成为神的儿女,与神相似,蒙受怜悯,得享安慰,并在天上有丰厚的报酬;而若必须提及痛苦之事,祂则简略提及,以致于在地狱的名字,在这冗长的谈话中,祂仅使用了一次。在其他情况下,祂以温柔的劝诫来纠正听者,更多以劝告而非威胁来劝服,例如,当祂说:「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或:「如果盐失了味,」或:「在天国里要被称为最小的。」有时,祂以罪孽代替惩罚,让听者自己从罪孽的严重性推断惩罚的严重性,例如,当祂说:「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或:「凡休妻的,……就是叫她犯奸淫了。」对于有悟性的人,不必提及惩罚,只需陈述罪孽的严重性就足够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当前情况下,祂以外邦人和税吏为例,以使祂的门徒看到祂将他们与何种人相比而感到羞愧。保罗也这样做过,当他说:「免得你们忧伤,像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一样」(帖撒罗尼迦前书 4:13),以及「像那不认识神的外邦人一样」(帖撒罗尼迦前书 4:5)。此外,救主说:「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马太福音 5:47)也是为了表明祂所要求的并非过分,而只是比寻常多一点点。然而,祂并未以此结束祂的话语,而是以指向赏赐和美好的希望来结束,祂说:「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马太福音 5:48)。在祂的整个谈话中,祂经常提到天国,以地点的呈现来激发祂门徒的心,因为当时他们仍然相当软弱和粗俗。因此,思量迄今所说的一切,让我们对敌人表达所有的爱。让我们摒弃那种可笑的习俗,许多不智之人受其所苦,他们等待迎面而来的人先向他们问候,因此,他们不追求包含极大福乐的事,却追逐值得嘲笑的事。你为何不先向他问候呢?你会说,因为他在期待。但正因如此,你更应该赶快,以便冠冕归于你。不,你会说,我正因为他非常渴望,所以才不向他问候。有什么比这种愚蠢更糟的呢?你说,既然他极愿给我一个得奖赏的机会,我正因此不想利用这个机会。如果他先向你问候,即使你随后也以同样的问候回应,你也得不到任何益处;但如果你抢先向他表达问候,你就像是在与他的骄傲做交易,你会为自己获得更大的益处,并从他的傲慢中收获丰盛的果实。因此,当我们有机会以两句话获得如此巨大的益处,却将其放手,并陷入我们谴责他人的同一种愚蠢之中时,我们岂不是极其愚蠢吗?如果你指责他期待别人先问候,那你为何模仿你所谴责的事,并努力将你称之为恶的事当作美好而采纳呢?你看到了吗,生活在恶意中的人没有什么比这更愚蠢的?因此,我恳求你们,让我们避开这种邪恶且可笑的习俗。这种疾病破坏了无数的友谊联盟,并引发了许多纷争。因此,让我们以问候抢先于他人。如果命令我们忍受敌人的耳光、强迫我们同行和剥光我们的衣服,那么如果我们如此顽固地拒绝一个简单的问候,我们还能得到任何宽恕吗?你会说:当我给予他这样的荣耀时,我会遭受蔑视,会被视为被唾弃。那么,为了不被人轻视,你就要冒犯神吗?为了不被一个狂躁的同等仆人轻视,你就要轻视那如此厚待你的主宰吗?如果一个与你同等的人轻视你是不明智的,那么你轻视那创造你的神,就更是愚昧了。此外,请注意,轻视你的人正是为你提供了获得更大奖赏的机会,因为你为了神忍受这一切,顺服祂的律法。与此奖赏相比,有什么尊荣、有什么冠冕能与之媲美呢?我宁愿为了神忍受所有的凌辱和蔑视,也不愿受所有君王的尊敬,因为没有什么,没有什么能与这荣耀相比。因此,我们要追求这种荣耀,正如救主自己所吩咐的,毫不顾虑人的评断,而在一切事上展现真正的哲思,并以此来安排我们的生活。如此,我们在此地就能预尝天上的美善和乐园冠冕的荣耀;我们将像天使一样与人交往,像天上的能力一样居住在地上,摆脱一切私欲和所有属世的激情;同时,我们将领受那不可言喻的美善,愿我们所有人都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慈爱得享这美善,愿荣耀、权能和崇拜归于祂,与无始的父和圣善的灵同在,从今时直到永远。阿们。
Беседа 19«Смотрите, не творите милостыни вашей перед людьми с тем, чтобы они видели вас». (Матф. 6:1)
第 19 讲「你们要小心,不可在人前行善,故意叫他们看见。」(马太福音 6:1)
马太福音 6:1-15释义 虚荣悄然附着于美德。——上帝鉴察行善者的意图。——如何施舍与祈祷。——救主的诫命并不禁止在圣堂中祈祷。——在圣堂中祈祷时须谨守合宜之礼。——上帝要求祈祷者并非大声呼号,而是心灵的痛悔。——祈祷的恒常。——既然上帝深知我们的需要,我们为何仍需祈祷。——称呼上帝为「父」蕴含着一切美德的教义。——主祷文释义。——基督特别命令我们要宽恕伤害。——宽恕最能使人肖似上帝。——为报复仇敌而作的祈祷会触怒上帝。——牢记自己的罪过是学习宽恕伤害的最佳途径。
1.Святой Спаситель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насаждает добродетель, а затем изгоняет тщеславие — пагубную страсть, которая губит плоды благочестия, поскольку Господь взирает не на само дело, но на чистоту намерения творящего.
1.至圣的救主首要地栽种了德行,然后驱逐了虚荣心——这是一种毁灭性的热情,它败坏了虔敬的果实,因为主所察看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行事者意图的纯洁。
最终,救主驱逐了最有害的激情——虚荣,这是一种即便是品德高尚之人也会为之着迷的狂乱与暴躁。起初,祂没有谈论这种激情,因为若不先说服人们履行应尽的职责,就去教导如何履行并达到完美,便是多余的。但当祂已经教导了虔诚之后,祂便根除了那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感染虔诚的瘟疫。这种病症确实不会突然产生,而是当我们已经完成了许多被命令之事后才会出现。因此,需要先播种美德,然后才能消除那败坏美德果实的激情。那么,救主以何开始祂的谈话呢?是以关于禁食、祷告和施舍的话语,因为虚荣主要依附于这些美德。例如,那个法利赛人就是因禁食而自负,他说:「我一周禁食两次,将所得的十分之一奉上」(路加福音 18:12)。他甚至在祷告中寻求虚荣的荣耀,公然行之以示人。当没有其他人时,他试图在税吏面前炫耀自己:「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路加福音 18:11)。现在请看,救主是如何开始祂的话语的。祂仿佛要谈论某种极其狡猾和可怕的野兽,它能突然抓住不够谨慎的人。「你们要小心,」祂劝告道,「不可将你们的施舍行在人前。」 正如保罗对腓立比人所说:「应当防备犬类」(腓立比书 3:2)。这野兽暗中靠近,悄悄地散播并不知不觉地带走我们内心的一切良善。 因此,在基督提出了相当详尽的关于施舍的话语之后,祂以派遣阳光照耀恶人和善人的天父为例,以各种方式鼓励听众去行此美德,说服他们慷慨施予,祂最终拔除了所有可能损害这颗良善橄榄树的事物。因此,祂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将你们的施舍行在人前」,因为先前所说的施舍,是上帝的施舍。说了「不可行在人前」之后,祂又加上了:「叫他们看见你们。」 表面上看,后面的话似乎与前面的话意义相同。但如果有人仔细思量,就会发现后面的话意指别物,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预见、不可言喻的关怀与保护。事实上,即使在人前行善的人,其所行也可能并非为了被人看见,正如不在人前行事的人,其所行也可能是为了被人看见。正因如此,上帝惩罚或嘉奖的不是我们的行为本身,而是我们的意图。 若没有做出如此精确的区分,那么这条诫命就会使许多人在施舍方面感到困惑,因为并非在任何地方、对所有人都能秘密地行施舍。因此,救主解除了你这种必要性,祂所判定的惩罚或奖赏,并非取决于行为的完成,而是取决于行事者的意图。为免你问道:如果被别人看见,对我有什么益处?——基督告诉你:我要求的不是这个,而是你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祂渴望矫正灵魂,使其摆脱一切病痛。 因此,在禁止了为虚荣而行施舍,并指出由此产生的危害、这种施舍的徒劳和无用之后,祂又藉着回忆天父和天堂来激发听众的思维,以免仅限于指出危害,而未能以对祂天父的提醒来教导。「你们就没有,」祂说,「从你们天上的父那里得赏赐了。」 然而,祂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更进一步,以另一种方式灌输对虚荣的极度厌恶。正如祂在上面提及税吏和外邦人,以人物的性质来羞辱模仿他们的人一样,在这里祂也提到了假冒为善的人。「所以,」祂说,「你施舍的时候,不可在你面前吹号,像那假冒为善的人所行的」(马太福音 6:2)。救主如此说,并非因为假冒为善的人真的有号,而是祂想借此讽喻来嘲笑和谴责他们,以表明他们极度的愚昧。 祂称他们为「假冒为善的人」是恰当的。他们的施舍徒有施舍的表象,而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残忍和不人道。他们行施舍并非出于对邻人的怜悯,而是为了获得声誉。在别人因饥饿而濒临死亡之时,却只为自己寻求荣誉,这是极端的残忍。因此,救主所要求的,不仅是我们施舍,而且是要以当有的方式施舍。
2.Святое Писание наставляет совершать дела милосердия и молитвы втайне, ибо Отец Небесный, видящий сокровенное, воздаст явно.
2.圣典教导我们,要隐密地行怜悯之事与祷告,因为那位在隐密中察看的天父,必会公开地赏赐。
如此这般,基督揭露了伪善之人,提及他们,是为了让听者感到羞愧;然后,他再次医治受虚荣之疾困扰的灵魂。在说明了不当如何施舍之后,祂又指示了当如何施舍。那么,当如何施舍呢?祂说:「不要叫你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马太福音 6:3)。在此,祂并非仅指双手,而是要加强祂的观点:祂说,如果可能,即使是对你自己,也要隐藏起来;如果可能,即使是对服侍你的双手,也要隐藏起来,那么就努力去做吧。因此,那些认为救主在此处命令我们躲避恶人的人,他们的解释是不够的。在此处,祂命令我们要躲避所有的人。 接下来,请留意所应许的奖赏。在提及等候伪善之人的惩罚之后,救主又展示了等候那些隐秘施舍之人的荣耀,好藉着这两种方式来激发听者,并将他们引向崇高的教导。祂启发我们:上帝无所不在,我们的行为并不止于今生;在这生命之后,我们将站在可畏的审判台前,为我们的一切行为交账,并领受尊荣或惩罚;届时,无论大小之事都无法隐藏,即便在今生,它似乎已向人隐藏。救主在说:「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马太福音 6:4)时,便暗示了这一切。 祂将在何时报答呢?当祂为你展现宏大而神圣的景象之时;当祂将你现在所渴望的,以极大的丰盛赐予你之时。祂说,你渴望什么?你不渴望有人观看你的行为吗?那么,看哪,这位观看者就是万有的上帝自己,甚至不是天使,也不是天使长。如果你也渴望有人类来观看你,那么祂将在适当的时候满足你这一渴望,甚至会以极大的盈余来满足。如果你现在想展示自己,你或许只能被十人、二十人或百人看到;但如果你现在努力隐藏自己,那么那时,上帝自己将在整个宇宙面前宣告你。 因此,如果你特别渴望人们看到你的美德,那么现在就将它们隐藏起来,以便将来上帝使它们显明、开启并在众人面前宣告时,所有人都能以更大的尊荣看到它们。现在看到你的人,或许会指责你虚荣;但当他们看到你被加冕时,他们不仅不会指责你,反而都会对你感到惊奇。 如此看来,如果你只需忍耐一小段时间,就能从上帝那里获得最大的奖赏,并使所有人对你感到惊奇,那么试想,失去这两者,是多么的愚蠢啊!你向上帝祈求对你的善行的奖赏,却又试图将它们展示给世人,然而上帝自己正鉴察着它们呢?如果非要展示自己,那么首先需要向父展示,特别是当父有权柄加冕和惩罚之时。即使上帝不惩罚虚荣,但对于寻求荣耀之人而言,用人来代替上帝,让他们观看自己的行为,也是不相宜的。有谁会如此可悲,竟轻忽急于观看他辉煌功绩的君王,却只渴望被贫穷和卑微之人看到呢? 正因如此,救主命令我们不仅不要展示自己,而且要努力向他人隐藏自己;而没有意愿展示自己,与有意愿隐藏自己,是不同的。「你们祷告的时候,」救主继续说道,「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故意叫人看见。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你祷告的时候,要进入你的内室,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马太福音 6:5-6)。 在此处,祂也将那些出于虚荣而祷告的人称为伪善之人。这是非常恰当的,因为他们假装向上帝祷告,却只顾着看人,如此一来,他们所呈现出的不是祷告之人,而是可笑之人。 渴望祷告的人,应放下所有人,只仰望那一位有能力应允他所求的。然而,如果你撇下祂,漫游于各种事物之间,并向四处投射你的目光,那么你将空手而回——因为这是你自愿如此的。因此,救主没有说这样的人得不到赏赐,而是说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也就是说,他们将从他们自己所希望得到赏赐的人那里领受赏赐。这并非出于上帝的意愿——相反,祂自己愿意亲自赐予奖赏——而是他们自己,因向人寻求奖赏,便已不配从他们未曾为之做任何事的那一位那里领受奖赏。看哪,上帝是何等仁慈,祂甚至应许要为我们向祂所求的益处赐予奖赏。 因此,耶稣既从地点上,也从心意上,指责了那些以不当方式祷告的人,并指明他们是何等可笑,然后祂提出了更好的祷告方式,说:「进入你的内室」,并应许如此祷告的人将获得奖赏。
3.Суть истинной молитвы не во внешнем тщеславии или многословии, но в сокровенном сокрушении сердца и искреннем благоговении пред Богом.
3.真实祷告的精髓,不在于外在的虚荣或冗长的言辞,而在于内心隐密的痛悔,以及在上帝面前真诚的敬畏。
你会问,难道不应当在教会里祷告吗?应当,而且非常应当,但只取决于你抱持著何种意图。上帝无处不察看你行为的目的。即使你进入内室,关上门,若是为了让人看见,那么关闭的门也对你毫无益处。看哪,救主在此用了多么精确的定义,祂说:「要在人前显耀」!因此,即便你关上了门,祂也希望你在关门之前,先将虚荣从自己心中驱逐出去,并关闭你心灵的门扉。摆脱虚荣总是一件美善之事,尤其是在祷告之时。若是没有此种恶习,我们在祷告时思绪仍旧四处游荡,心猿意马;那么,当我们带著虚荣的病症来到祷告前,那时我们自己也将听不见自己的祷告了。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听不见自己的祷告和祈求,我们又怎能恳求上帝垂听我们呢?然而,有些人,尽管有这些教诲,却在祷告时举止如此不当,以至于即使他们本人不为人所见,他们也以其不合宜的喊叫让众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以自己的外表和喊声使自己成为笑柄。你难道不知道,如果有人在市集上如此行事,大声呼喊著求告,他会将他所求告之人赶走;而当他平静且合宜地开始祈求时,他反而更快能吸引那位能施予恩惠的人吗?因此,我们当以良善而真诚的心志,而非以身体的动作或声音的呼喊来进行祷告;当以完全的温顺、心灵的痛悔和真诚的眼泪,而非以喧哗和嘈杂,或以那能将近人驱走的炫耀来进行祷告。但是,你心灵忧伤,不能不呼喊吗?恰恰相反,对于极度忧伤之人,正应当如我所说的那样祷告和祈求。摩西在忧伤时,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祷告,并蒙了垂听,因此上帝对他说:「你为何向我哀求」(出埃及记 14:15)?同样,哈娜(Anna),虽然她的声音没有被听见,却得到了她所求的一切,因为她的心在呼喊(撒母耳记上 1)。亚伯不仅默然无声,甚至在垂死之时也在祷告,他的血发出的声音比号角更响亮。那么,你也当像这位圣者一样悲叹吧:我不禁止你。要像先知所吩咐的那样,撕裂你的心,而非你的衣服;要从深处呼求上帝。大卫说:「主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诗篇 129:1)。从你心灵的深处发出声音,使你的祷告成为隐秘。你难道没有看见,就是在王宫里,一切喧哗都被禁止,到处都保持著极大的寂静吗?你也是一样,当你进入的不是地上的,而是更为可畏的——天上的王宫时,你要表现出极大的端庄。你身处于天使的队伍中,与众天使长为伴,并与撒拉弗一同歌唱。所有这些天上的群体都保持著极大的秩序,他们以极大的敬畏向万有的君王上帝歌颂他们奥秘的甜美歌声和神圣赞美诗。因此,在祷告时与他们联合,并效法他们奥秘的秩序。因为你所祷告的不是人,而是那位无所不在的上帝,祂在你发出声音之前就已经听见你,并知晓人心的隐秘。如果你如此祷告,你将得到极大的赏报。救主说:「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报答你」;祂没有说:必赐予你,而是说:「必报答你」。因此,上帝使自己成为你的债务人,借此再次以极大的荣誉尊崇了你。因为祂是不可见的,祂也希望你的祷告是如此。接著,基督提出了祷告本身的言辞。祂说:「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许多空话」(马太福音 6:7)。当基督谈及施舍时,祂只排除了因虚荣而生的害处,而没有提出更多别的,例如,祂没有说施舍必须来自正当的劳动,而非来自劫掠或贪婪积聚所得,因为这对于众人而言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救主先前已经指明了这一点,就在祂称赞那些渴慕公义的人有福之时。然而,在谈及祷告时,祂又补充了不可说多余的话。正如祂在那里嘲笑伪善者,祂在这里嘲笑外邦人,以便用低贱之人的例子使听者感到羞愧。因为与被唾弃之人的比较会特别地使人忧伤和刺痛,所以救主借此来告诫祂的听众要警惕祷告时的虚荣和多言。我们在此所指的多言是空洞之言,例如,当我们向上帝祈求不合宜之事时,诸如权力、荣耀、战胜仇敌、大量的财富,简而言之,那些对我们完全无益之事。「因为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马太福音 6:8)。
4.Спаситель, научая молитве, заповедует не многословие, но непрестанное смиренное прошение, дабы преклонить Отца и соединиться с Ним, начиная молитву с прославления Его имени и ожидания Его Царствия.
4.救主,在教导祷告时,所吩咐的不是长篇大论,而是不断谦卑的祈求,好使天父心软,并与祂联合。祷告当从颂赞祂的名和期盼祂的国度开始。
此外,在我看来,救主在此处禁止了持续的祷告;然而,这种持续并非指时间的久长,而是指言语的繁多和冗长,因为我们应当耐心等候所求之事,正如使徒所言:「在祷告上恒切」(罗马书 12:12)。再者,救主亲自藉着寡妇的比喻——她凭着不懈的请求使那无情而严酷的法官屈服;又藉着朋友的比喻——他于不合时宜的深夜前来,使睡在床上的人起身,并非出于友谊,而是出于他那不懈的恳求——所教导的,无非是说所有人都应当向祂不停地祷告。然而,祂命令我们不要向祂发出由无数诗节组成的祷告,而只是简单地向祂敞开我们的请求。祂在这些话语中指明了这一点:「因为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因为你们所需用的,你们的父早已知道了」(马太福音 6:7-8)。 若是祂早已知道,有人可能会说,我们所需用的是什么,那么为何还需要祷告呢?祷告并非为了向祂指出你的需要,而是为了使祂屈尊;为了藉着不懈的祷告与祂联合;为了在祂面前谦卑;为了记念自己的罪。「所以,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救主继续道:「我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 6:9)。看哪,祂立刻鼓舞了听者,并在开始之处就忆及了上帝的一切恩惠。事实上,那称上帝为父的人,仅凭这一个称谓,就已承认了罪得赦免、刑罚得免、得蒙称义、得以成圣、获得救赎、得作神子、承受产业、与独生子为弟兄,以及圣灵的赐予,因为未曾领受所有这些恩泽的人,不能称上帝为父。 因此,基督以两种方式激励祂的听者:以所称呼之名的尊贵,和他们所领受的恩惠的伟大。当祂说「在天上」时,祂并非将上帝囿于天上,而是将祷告者从地上引开,将他置于那至高之处和属天的居所。其次,藉着这些话语,祂教导我们也要为所有的弟兄祷告。祂没有说:我在天上的父,而是说:「我们的父」,借此命令我们要为全人类献上祷告,永不只顾自己的益处,而要时常为邻舍的益处努力。如此,祂便消除了仇恨,降服了骄傲,根除了嫉妒,引进了爱——一切美善之事的母亲;祂消弭了人类劳作的不平等,显明了君王与贫者之间的完全平等尊荣,因为在至高无上且最必要的事情上,我们都有同等的参与。 确实,卑微的出身又有何害处呢,当天上的亲缘将我们所有人联系在一起时,没有人比另一个人拥有更多:富人没有比穷人更多,主人没有比奴隶更多,官长没有比属下更多,君王没有比士兵更多,哲学家没有比化外之人更多,智者没有比愚者更多?上帝以同样的方式使所有人都配称祂为父,借此赐予了所有人同一种高贵。 因此,在提及了这种高贵、至高的恩赐、尊荣的合一以及弟兄间的爱之后,在将听者从地上引开并置于天上之后,让我们看看耶稣最终吩咐我们要求什么。当然,称上帝为父这一称谓本身就包含了关于一切美德的充分教导:那称上帝为父,且为共同之父的人,必然要如此生活,以免辜负这份高贵,并表现出与所赐之恩相称的热诚。然而,救主并不满足于这个称谓,而是又加上了其他的言语。 祂说:「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在天父的荣耀之先不求任何事物,而是将一切都视为次于祂的赞美——这便是配得上称上帝为父之人的祷告! 「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意即愿祢得荣耀。上帝拥有其固有的荣耀,充满一切威严,永不改变。但救主吩咐祷告者祈求上帝也因我们的生活而得荣耀。关于这一点,祂先前也说过:「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 5:16)。 撒拉弗在赞美上帝时也如此呼喊:「圣哉!圣哉!圣哉!」(以赛亚书 6:10)。 因此,「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意即愿祢得荣耀。救主仿佛是教导我们如此祷告:求祢使我们过着如此纯净的生活,以致于所有人都藉着我们荣耀祢。在众人面前显明无可指责的生活,使每个看见的人都将赞美归于主宰,这是完全智慧的标志。 「愿祢的国降临」(马太福音 6:10)。 这些话语也符合一个良善儿子的心志,他并不依恋于可见之物,也不将现世的福乐视为伟大的事物,而是渴慕父,并切望那将来的福乐。这样的祷告源自良善的良知和一颗摆脱了一切尘世之物的灵魂。
5.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ставляет в том, что верующим надлежит, смиренно взывая к Небесному Отцу, стремиться к исполнению Его воли на земле, подобно ангелам, и в то же время осознавать свою нужду в прощении и повседневном попечении.
5.神圣的文本恭敬地教导信徒,应当谦卑地呼求天父,渴望祂的旨意在地上成就,如同天使在天上一般,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需要赦免和日常的眷顾。
保罗亦是每日渴慕如此,故此他说道:「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之果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就是我们的身体得赎」(罗马书 8:23)。凡有此等爱心之人,在今生一切福乐之中,必不致心生骄傲;在诸般愁苦之中,亦不致心生绝望。他乃如居于天上之人,脱离此二者之极境。「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你可见这美好的连结吗?他先是命令我们渴慕将来之事,并奋力奔向我们的故乡;然而,在此事未成之前,居于此地之人,务须竭力过一种合宜于天国子民的生活。他说,人当渴慕天国与属天之事。然而,即便尚未达到天国,他也命令我们使大地变为天国,并在地上生活之时,凡事都当如在天国一般行事,并为此向主祈求。诚然,我们虽居于地上,却丝毫不妨碍我们达至天上众能力之完全。我们即便居住在此地,亦能凡事都如居于天国一般而行。是以,救主之言的含义如下:如同在天上,万事皆毫无阻碍地成就,天使亦无丝毫在某事上顺服,在另一事上不顺服之事,而是在凡事上皆顺服并服从(因为经上说:「听从他命令、成全他旨意有大能的天使」(诗篇 103:20))——照样,也请你使我们这群世人,不要只行你旨意的一半,而是要将一切都照你所喜悦的成就。你可明白吗?基督教导了谦卑,因他表明德行不仅依赖于我们一己之热心,亦依赖于天上的恩典;同时,他也命令我们各人在祷告之时,要心系于整个宇宙——他并未说:愿你的旨意成就在我身上,或在我们身上,而是要在整个「地上」——即是说,一切谬误皆被根除,真理得以播种,一切邪恶皆被驱逐,德行得以回归,如此,天与地便毫无二致。他说道,若如此,则下界与上界将毫无分别,即便其本质各异;那时,大地将向我们展现出另一群天使。「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马太福音 6:11)。何谓「日用的饮食」?即是每日所需的。因基督说了:「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而他所言说之人,皆是血肉之躯,受制于自然的必然律法,无法拥有天使般的无情欲(*apatheia*),故此,即便他命令我们如同天使一般遵行诫命,然而他仍俯就人性的软弱,仿佛在说:我要求你们拥有与天使同等的严格生活,但我并不要求无情欲,因你们的本性不允许,你们的身体对饮食有必然的需求。然而,请看,即便在肉体之事上,亦蕴含了诸多属灵之义!救主命令我们所祈求的,并非财富,并非享乐,并非昂贵的衣裳,亦非其他类似之物,而单单是食粮,且是日用的食粮,使我们不必为明日忧虑,故此他接着说:「日用的饮食」,即是每日所需的。他甚至不满足于此言,而是紧接着加上了另一句:「今日赐给我们」,好使我们不必为明日之忧烦而心碎。事实上,倘若你不知你是否能见到明日,你为何要为此忧烦不安呢?救主在其后的讲论中也命令了此事:「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他说(马太福音 6:34)。他愿我们常束腰、展翅,充满信心,不要向本性屈服,唯独屈从于必要的需要。再者,因人在重生的洗礼之后仍有可能犯罪,救主为要在此事上亦显明他极大的仁慈,命令我们向仁慈的上帝靠近,恳求他赦免我们的罪债,并如此言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马太福音 6:12)。你可见上帝慈悲的深渊吗?在除去如此多的祸患,并在赐予了无可言喻的宏大称义之恩后,他再次使犯罪之人得以蒙受赦免。至于此祷告乃属于信徒——教会的规例和主祷文本身的开头皆表明了这一点。未受信仰之光照者,不能称上帝为父。若主祷文属于信徒,若它命令他们祈求罪债得蒙赦免,则显然,即便在洗礼之后,忏悔的良善功用亦未曾消除。若基督不愿表明此事,他就不会如此命令我们祷告。当他提及罪债,并命令我们祈求其赦免,又教导我们如何能获得此赦免,从而使我们得蒙赦免之路变得轻松时,他无疑颁布了此祷告的律法,乃因他完全知晓,并愿我们明白,即便在洗礼之后,罪亦可被洗净。藉着提醒罪债,他教导我们谦卑;藉着命令我们赦免他人,他消除了我们心中的怀恨;而藉着应许我们因此亦得蒙赦免,他坚固了我们美好的盼望,并教导我们思量上帝无可言喻的仁慈。
6.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особо наставляет о прощении ближних, ибо в нем наша власть над судом, который будет изречен о нас Небесным Отцом, что также являет Его милосердие и побуждает нас к кротости, а в последнем прошении молитвы Господней содержится прошение об избавлении от лукавого, дабы победить врага силою Царства и славы Божией.
6.圣经特别教导我们要饶恕我们的邻人,因为在此中有着我们对那将由天父向我们宣判之审判的权柄,这也同样彰显了祂的慈悲,并激励我们追求谦卑。而在主祷文的最后一句祈求中,则包含了求主救我们脱离那恶者的祈求,好叫我们能以天国与上帝荣耀的大能战胜仇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祂在每一个上述的祈求中都提到了所有的美德,而在这最后的祈求中,祂甚至涵盖了对怨恨的宽恕。我们能使上帝的名得以圣化,无疑是完美生命的证明;祂的旨意得以成就,也显明了这一点;我们称上帝为父,是不受玷污的生命的标志。在这一切之中,已然包含了我们应当放下对冒犯我们之人的愤怒;然而,救主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渴望表明祂是如何关切在我们中间根除怨恨,因此祂特别谈论了此事,并且在祷告之后,祂提醒的不是别的诫命,而是关于饶恕的诫命,祂说:「你们若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马太福音 6:14)。如此一来,这赦免首先取决于我们,关于对我们的审判,权力在我们手中。为了让任何不明智之人,当他们因大罪或小罪被定罪时,没有抱怨审判的权利,救主让你,这个最有罪的人,成为你自己的审判官,祂仿佛在说:你对自己做出怎样的审判,我也会对你做出同样的审判;如果你饶恕你的弟兄,那么你也会从我这里得到同样的恩惠,尽管后者的恩惠在实质上比前者重要得多。你饶恕他人,是因为你自己需要饶恕,而上帝饶恕,祂自己却一无所需;你饶恕同仆,而上帝饶恕仆人;你身负无数的罪过,而上帝无罪。另一方面,主借此显明了祂的仁慈,因为尽管祂无需你的行为就能赦免你所有的罪,但祂仍然希望在这方面也施恩于你,祂在一切事上为你提供了温柔和仁慈的机会与动力;祂将兽性从你身上驱逐,熄灭你内心的怒火,并竭力使你与你的肢体联合。对此你将如何回应?你会说你遭受了邻人的一些不公之恶吗?如果是这样,那么邻人确实是冒犯了你;但如果你是理所当然地受苦,那么这在他身上就不构成罪过。但是,你来到上帝面前,也是为了获得对类似,甚至更大的罪过的赦免。此外,在得到赦免之前,你不是已经得到了很多吗?你已经被教导要保守你内中的人性,并被教导了温柔。除此之外,在未来的世代,还有巨大的奖赏为你预备,因为那时不会有人要求你交出你任何罪过的账目。那么,如果我们获得了这样的权利,却仍然忽视我们的救恩,我们将配得何种惩罚呢?当我们自己不怜惜自己,而一切都在我们掌控之中时,主还会垂听我们的祈求吗?「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那恶者。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祢的,直到永远。阿们」(马太福音 6:13)。在这里,救主清楚地显示了我们的微不足道,并抑制了骄傲,教导我们不要拒绝争战,也不要任意急于投入其中;这样,对我们来说,胜利将更加辉煌,对魔鬼来说,失败将更加沉重。一旦我们被卷入争战,我们就必须勇敢地站立;但如果没有挑战,我们就必须平静地等待争战的时机,以便既能显示自己不虚荣,又能显出勇敢。在此,基督称魔鬼为「那恶者」,祂吩咐我们与它进行不可和解的争战,并表明它并非生而邪恶。邪恶不取决于本性,而取决于自由。而魔鬼之所以被特别称为恶者,是因为它里面所蕴含的邪恶数量极多,并且因为它没有受到我们的任何冒犯,却对我们进行不可和解的争战。因此,救主没有说:「救我们脱离」那些恶人,而是说:「脱离那恶者」,借此教导我们永远不要因我们有时从邻人那里受到的冒犯而对他们生气,而应将我们所有的敌意转向魔鬼,因为它是所有邪恶的祸首。藉着提醒我们这个仇敌,使我们更加谨慎并遏制我们的一切疏忽之后,祂进一步激励我们,向我们展示我们在其权柄之下作战的这位君王,并表明祂比一切都更有能力。救主说:「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祢的」。因此,如果国度是祂的,就不必惧怕任何人,因为没有人能抵挡祂,也没有人与祂分享权柄。当救主说:「国度是祢的」时,祂表明那个我们的仇敌也服从于上帝,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它仍然在抵挡,这是出于上帝的允许。它也是奴仆之一,尽管是被定罪和被弃绝的,因此,如果没有先得到来自上方的权柄,它不敢攻击任何一个奴仆。我为什么要说:任何一个奴仆呢?甚至在救主亲自吩咐之前,它也不敢攻击猪群,也不敢攻击羊群和牛群,直到它获得了来自上方的权柄。基督说:「和能力」。因此,即使你非常软弱,你也应当勇敢,因为你有这样一位君王,祂可以轻易地透过你成就一切荣耀的事。「和荣耀,直到永远。阿们」。
7.Сей Царь Вседержитель, Спаситель наш,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к величайшей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незлобия, ибо прощение согрешений ближнему есть кратчайший путь к обретению милости Отца Небесного и уподоблению Ему.
7.这位全能的君王,我们的救主,召唤我们去实践不怀恶意的至高美德,因为宽恕邻人的过犯,是获得天父怜悯并与祂相似的最短捷径。
这位君王不仅将你从那威胁你的邪恶中解救出来,他还能使你变得荣耀且著名;正如祂的力量是何等伟大,祂的荣耀也是何等不可言喻——总之,祂的一切都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你看到救主是怎样从四面八方坚固和鼓励这位修道者了吗?随后,正如我先前所说,救主渴望表明祂最是厌恶与憎恨怀怨,而最是喜爱与这罪恶相对的德行,因此在祷告之后,祂又再次提起了这项伟大的德行,并以即将来临的惩罚和既定的赏赐来催促听者顺从关于不怀恶念的诫命。「因为你们若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你们若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马太福音 6:14-15)在此,基督再次提到了天国和天父,以便用这样的提及来使听者感到羞愧——若是说,他身为这样一位天父的儿子,却继续保持残酷,又或者,他虽蒙召至天国,却仍持有某种世俗与尘世的思维。要成为上帝的儿子,需要的便不仅是恩典,还有行为。而没有什么能像我们饶恕那些冒犯我们的恶人那样,使我们更像上帝了。救主先前也表明了这一点,当时祂说天父「将祂的日光洒在恶人和好人身上」。正因为如此,祂在每一句话中都命令我们进行共同的祷告,当祂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此,祂命令我们以众人的名义发出所有的祈求,这本身就诫命我们不应存留任何对邻舍的忿怒痕迹。既然如此,那些不顾这一切,不仅自己不饶恕,反而还向上帝祈求报复敌人的人,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呢?他们彻底地违反了关于不怀恶念的律法,而上帝所做的一切和所安排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彼此不结仇。一切良善的根源是爱;正因如此,祂消除了所有可能损害爱的东西,并用尽一切方法试图使我们彼此连结。确实,绝无任何人——无论是父亲、母亲、朋友,还是其他任何人——像创造我们的上帝那样爱我们。这尤其从祂每日的恩惠和祂的诫命中显而易见。如果你要向我指出生活中的疾病、忧愁和其余的苦难,那么请你思量你每日如何地冒犯祂——这样你就不会对你遭遇更大的苦难感到惊奇了;相反,那时你会对你能享受到任何良善而感到惊奇和诧异。如今我们只看见降临在我们身上的不幸,却没有思量我们每日用来冒犯上帝的罪过。正因如此,我们才感到悲伤。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思量我们仅仅在一天之内所犯下的罪,那么我们就会清楚地看见,我们应当承受何等严厉的惩罚。且不说我们每个人先前所犯的其他罪,我只说说今天所犯的罪。虽然我不知道我们每个人在哪方面犯了罪,然而罪如此之多,以至于即便不知道全部,我们也能指出其中的许多。例如,你们中有谁在祷告时没有懒惰?有谁没有骄傲?有谁没有虚荣?有谁没有对弟兄说出冒犯之词?有谁没有容许邪恶的欲望?有谁没有用无耻的眼睛去看?有谁没有在心灵激动中想起敌人,并在心中充满傲慢?既然我们甚至在教会中,在短暂的时间内就犯下了如此多的罪,那么当我们离开这里时,又会是怎样的呢?如果在这港湾里就有如此的波涛,那么当我们进入邪恶的深渊时——亦即走出到市集、参与到民事事务和家庭事务中时——那时我们是否还能认识自己呢?然而,上帝渴望我们从如此众多且巨大的罪中解脱出来,祂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简短、轻松、便捷的道路。饶恕冒犯者,这究竟有什么难处呢?不是饶恕,而是心怀仇恨才是一种难处。相反,摆脱忿怒对于那些愿意的人来说,是非常容易的,这也能带来平静。
8.Смиренное прощение ближнему есть скорейший и благодатный путь к получению Б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милосердия, ибо молитва с гневом и злобой являет великое безумие и богопротивление.
8.以谦卑之心宽恕近人,是迅速且蒙福之路,能领受上主之慈悲,因为带著忿怒与恶意之祈祷,乃是极大之疯狂与忤逆上主之举。
你无需渡过海洋,也无需进行遥远的旅程,无需攀登群山之巅,无需耗费钱财,也无需使身体受苦;你只需心生愿望——你的一切罪愆便已获得赦免。然而,若你不仅自己不愿宽恕那得罪你的人,反而祈求上帝降罚于他,那么你还能怀有什么得救的希望呢?你本应在那时取悦于上帝,却反而冒犯了祂;你摆出祈祷者的姿态,同时却发出野兽般的嗥叫,并向自己掷出那恶者的飞镖。 因此,保罗在提及祷告时,最看重的便是保持不怀恶意(不生恶念)的诫命。他说道:「举起圣洁的手,没有忿怒,没有争论」(提摩太前书 2:8)。即便在你急需怜悯之时,你若仍不放下怒气,而将它深藏于心,明知如此便是将刀剑刺向自己,那么你何时才能变得仁慈,并从心中驱逐那恶毒的致命之毒呢? 倘若你尚不明白祈求向上帝为仇敌复仇是多么严重和愚昧之事,那么请你思考凡人对此事的态度,那时你便会明白你对上帝的冒犯有多么严重。试想,若有人前来向你这位凡人请求怜悯,随后却见到了他的仇敌,便停止向你恳求,转而开始殴打那仇敌,难道你不会更加愤怒吗? 你要知道,在上帝那里也是如此。你向上帝呈上祈求,然而却放下祷告,开始诋毁你的仇敌,侮辱上帝的诫命,并召唤上帝——那位命令人放下一切怒气的主——去对付那得罪你的人,祈求祂做出与祂自身旨意相悖之事。难道你仅仅是违背上帝律法这一惩罚还不够吗?你竟还恳求祂也做同样的事?难道祂忘记了祂所吩咐的?难道祂像凡人一样说出了那些话吗? 祂是上帝,祂洞悉一切,并愿祂的律法得到完全而精确的遵守。祂不仅不会成就你所祈求之事,反而会因你如此言语而厌弃你、憎恶你,并使你遭受最残酷的刑罚。你如何能期望从祂那里得到祂命令你竭力避免之事呢? 然而,有些人已陷入如此的疯狂,他们不仅祈求降罚于仇敌,甚至诅咒他们的孩子,若可能,他们甚至愿意吞噬他们的身体,或实际上正在吞噬。请不要对我说你未曾将牙齿刺入那得罪你之人的身体。你做得更糟,因为你满腔热忱地祈求上天的怒火降临于他,使他遭受永恒的惩罚,并连同他全家一同灭亡。 这难道不比一切的咬噬更痛吗?不比一切的飞箭更伤人吗?基督并未如此教导你;祂并未命令你如此沾染口舌。这种舌头比那因撕咬人身而染血的嘴唇更为凶残。那么,你将如何亲吻你的弟兄?你将如何触摸祭品?你又将如何品尝主的圣血,而心中却怀有如此剧毒?要知道,当你口出「撕裂他,摧毁他的家,将他的一切消灭」,并希望他遭受无数毁灭之时,你与杀人犯,甚至与那吞噬人的野兽并无任何区别。
那么,我们且停止承受此等疯狂的煎熬;我们要以主所吩咐我们的善意,对待那些冒犯我们的人,好使我们得以肖似我们在天上的父。而我们若能谨记自身的罪愆,若能严格审视我们所有的不法之事——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无论是在集市上所行的,还是在教会中所犯的——我们便能摆脱此病症。毕竟,仅凭在此地有失庄重的举止,我们就有可能承受极端的惩罚。事实上,当先知们咏唱诗篇,使徒们颂赞,甚至上帝亲自发言之时,我们的心思却散漫于外在之物,因谈论世俗之事而发出喧哗,以至于我们不愿给予聆听上帝律法一丝的专注,甚至不如那些在剧场中观看者在宣读国王谕旨时所表现出的专注。在那儿,当这些谕旨被宣读时,所有人——包括执政官、地方长官、元老院和民众——都静默肃立,聚精会神地聆听这些言语;倘若有人在这最深的静默中突然喊叫,他便会因冒犯王权之威仪而遭受严惩。可是在此地,当宣读天上的经卷之时,四处却可听闻喧哗,尽管这些经卷的主宰远超地上之君王,且此地的景象更为神圣。在此地,不仅有人在场,天使亦然;此外,这些经卷中所宣告的胜利奖赏,也远胜于世间的奖赏,因此,不仅是人类,连天使、大天使,简而言之,所有天上的居者和地上的住民,都被命令颂赞共同的君王。先知说:「你们一切被他所造的,在他所治理的各处,都要颂赞上主」(诗篇 103:22)。确实,祂的作为并非微不足道,而是超越了人的一切言语、悟性和思想。先知们每日宣讲祂的作为,每一位都以不同的方式宣告祂的荣耀。一位说:「他升上高天,掳掠了仇敌,在人间收了恩赐」(诗篇 68:19,以弗所书 4:8)。「上主在战场上有能力」(诗篇 24:8)。另一位则说:「他与强者同分掳物」(以赛亚书 53:12)。祂降临,正是为了向被掳的宣告自由,向失明的宣告重见光明。另一位咏唱着战胜死亡的胜利,说:「死亡啊,你的毒钩在哪里」(哥林多前书 15:55)?「阴间哪,你的胜利在哪里」(何西阿书 13:14)?又一位宣扬着最深的平安,说:「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以赛亚书 2:4,约珥书 3:10)。而另一位则向耶路撒冷呼喊:「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骑着驴驹,就是小驴」(撒迦利亚书 9:9)。还有一位宣讲祂的第二次降临,说:「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他的殿;他来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玛拉基书 3:1-2)?「你们却要跳跃如圈里的肥犊」(玛拉基书 4:2)。另一位则再次惊叹道:「这是我们的上帝,没有人能与祂相比」(巴录书 3:36)。面对这些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宣告,我们本应颤栗,仿佛身不在地上;然而,我们却如同身处集市,制造喧嚣和混乱,将整个神圣聚会的时间都花在对我们毫无益处的谈话上。如此一来,当我们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无论是聆听还是行动,无论是在教会外还是教会内,都如此疏忽,再加上我们还祈求对仇敌的报复,那么,我们怎能指望获得救赎呢?我们这些在无数的罪孽之上,又添了一桩与所有这些罪孽等同的新的过犯——即这种不法的祷告。如此,当有任何不测的灾祸降临于我们时,我们是否还需惊奇?反之,如果没有任何此类事情发生,岂不才更应令人惊奇?前者是我们行为的自然结果,而后者则将是一个难以理解且出乎意料的意外。确实,难以理解为何上帝的仇敌和冒犯者竟能享受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润,以及上帝所有其他的恩惠。这些人,他们在属灵的筵席之后,在领受了巨大的恩惠、无数的教诲之后,却以他们的残忍超越野兽,彼此相斗,以至于用咬噬邻人的方式玷污了自己的舌头。因此,我们当考虑到所有这些,从心中驱除毒素,消除仇恨,献上合宜于我们的祷告;以天使的温顺取代魔鬼般的残暴;无论我们遭受了多么沉重的冒犯,都要思量我们自己的过犯,谨记遵守这条诫命所将获得的奖赏,从而平息怒气,平息波澜,好使我们既能在今生平静无扰地度过,又能在离世后,发现主对待我们的方式,正如我们对待弟兄的方式一样。如果这令人感到沉重和可怕,那么我们当努力使之变得轻省和渴慕,为自己敞开通往上帝面前坦然无惧的明亮之门;我们当以对待冒犯者时的温顺(这并非沉重也非艰难),来达成我们未能通过戒除罪孽所能成就的,并且,借着善待我们的仇敌,为我们自己预备极大的怜悯。如此一来,我们在今生就会得到所有人的爱戴,首先是上帝会爱戴我们、为我们加冕,并使我们配得未来所有的福乐;愿我们所有人都能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领受这些福乐。愿荣耀和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20«Когда поститесь, не будьте унылы, как лицемеры, ибо они принимают на себя мрачные лица, чтобы показаться людям постящимися». (Матф. 6:16)
第 20 讲「你们禁食的时候,不要像那些伪善的人,脸上带著愁容,因为他们故意弄得脸色难看,好让人看出他们在禁食。」(马太福音 6:16)
第六章:十六至二十三节释义。 假装禁食者,当受格外谴责。——伪善者的欺骗,无论在今生或来世都将暴露无遗。——德行当因其自身而被尊崇。——基督逐步根除贪婪之情。——施予怜悯的双重动机。——财富奴役灵魂。——眼睛之于身体,如同心智之于灵魂。——财富无法带来人所期望之物。——它使人无法从事任何真正有益之事。——如何根除对财富的渴望。——报偿的遥远,不应成为在天国积聚财宝的障碍。
1.Сей духовный текст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со смирением и тщанием скрывать свои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дабы не лишиться благословения за тщеславие, превосходящее даже лицемерие.
1.这段属灵文本呼吁我们,要以谦卑和谨慎,隐藏自己的美德,以免因虚荣而失落福分,此种虚荣甚至超越了伪善。
听闻这些话语,我们理当沉重地叹息,并且痛切地哭泣。我们不仅效仿了那些伪善者,而且还超越了他们。我认识许多人,他们不仅在禁食时向人显露出来,甚至在根本没有禁食的时候,也装出禁食者的面容,并以比罪恶本身更糟的借口来辩解。他们说,我这样做是为了不使他人跌倒。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神的律法命令你禁食;你却以使人跌倒为借口。难道你以为,遵守这律法会使人跌倒,而违背它却不会造成跌倒吗?有什么能比这种辩解更糟糕呢?你想要比伪善者更坏,你是双重地伪善,并构想出极度的不虔。难道救主言语的明晰性不会使你感到羞耻吗?他没有说他们仅仅是伪善,而是为了更严厉地指责他们,他说:「他们装出愁容」,意思是说,他们糟蹋、扭曲了面容。如果说,为了徒然的荣耀而显得脸色苍白就是糟蹋面容,那么,那些妇女用白粉和胭脂来糟蹋自己的面容,以至于引诱好色青年走向毁灭,又该怎么说呢?在第一种情况下,他们只伤害了自己;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既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那些看着她们的人。要尽一切可能,竭力逃避这两种灾祸。 救主命令我们不仅不要显扬我们的善行,而且要小心翼翼地隐藏它们——正如他自己在他教导之前所行的那样。关于施舍,他不是简单地说:「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而是加上了:「故意叫他们看见」(马太福音 6:1)。然而对于禁食和祷告,他却没有这样说。为什么呢?因为完全秘密地施舍是不可能的;而祷告和禁食——却是可以的。因此,当他说:「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马太福音 6:3)时,他说的不是手,而是指必须小心翼翼地向所有人隐藏;当他命令人进入内室时,也是指着同样的事情,而不是说祷告必须或者主要在内室中进行。 同样地,在这里,他命令人膏抹头部,并非命令我们必须涂抹自己;否则,我们所有人都将是违背这条诫命的人,而首当其冲的是那些隐修团体的成员,他们退隐到山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遵守关于禁食的诫命。因此,救主所命令的并非此事。在古代,人们有在喜乐和欢愉时涂抹自己的习俗,这从大卫和但以理的例子中可见一斑。基督命令膏抹头部,并非要我们必须这样做,而是要我们努力隐藏禁食——这一我们的所得。 为了让你确信这确实如此,他以实际行动履行了他的命令:当他禁食四十天,并且秘密地禁食时,他没有膏抹头部,也没有洗脸,但他做了这一切,没有丝毫的虚荣。他命令我们做同样的事情:他提到了伪善者,并向听者提出了两条诫命,他通过「伪善者」这个称谓,还指出了另外一些事情。具体而言:他不仅通过伪善者的行为是可笑的且极具危害性来使人厌弃那邪恶的愿望,而且还通过伪善者的欺骗只能暂时隐藏的事实来使人厌弃它。事实上,一个演员只有在表演持续期间才显得光彩夺目,但即便如此,也不是对所有人都如此:大多数观众知道他是谁,以及他所扮演的角色。但当表演结束时,他就会以真实的面目向所有人显露。那些虚荣之人必然会遭受同样的命运。如果说,即使在这个尘世间,许多人也知道他们并非他们所表现的那样,而只是戴着面具,那么在将来,当「一切都赤裸敞开」时,他们将更会暴露无遗。 另一方面,救主通过指出他所命令的诫命的简易性,来劝阻他的听众不要效仿伪善者。他没有命令长时间的禁食,也没有规定要禁食多次,他只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虚荣而失去禁食的冠冕。因此,禁食中艰难的部分,对于我们和伪善者来说都是一样的:毕竟他们也在禁食。而最简单的事情,即努力工作而不失去奖赏,才是我的诫命,救主说。 因此,他丝毫没有增加我们的劳苦,而只是以奖赏的安全来保障我们,不愿我们像伪善者一样,没有获得冠冕就离开。后者不愿像奥林匹克竞赛的选手那样行事,那些选手在聚集了众多平民和名流的场合中,只求取悦那个为他们的胜利加冕的人,即使他地位卑微。你有着双重的动力,要在主的眼前努力奋斗并取得胜利;他将为你加冕,而且他远远超越这世间所有在场的人;然而,你却向那些既不能带给你任何益处,反而可能给你带来极大伤害的人宣扬你的胜利。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наставляет, что должно усердно презирать тщеславие и земное богатство, дабы добродетель совершалась единственно ради Самого Бога и обреталось сокровище Небесное.
2.神圣的文本训示,人应当殷勤地轻视虚荣与属世的财富,好叫美德的行使唯独为著上帝本身,并由此获得天上的财宝。
「然而,祂说,我并不禁止此事。如果你渴望在人前显扬,那么请等候;我会将这一切完全地赐予你,并且对你有所助益。此刻,你的这个愿望会使你与我的荣耀隔绝,因为轻视这一切才能与我结合,——但那时你将能以完全的安稳享受一切。甚至在那之前,在今世,你就能获得非同小可的果实,因为你蔑视了世人的荣耀:你将从对世人沉重的奴役中解脱,成为美德的真诚朋友;反之,如果你喜爱世人的荣耀,那么,即便你退隐至荒野,你也不会获得美德,正是因为你没有观众。试想:当你履行美德并非为了美德本身,而是为了某个制绳匠、铁匠或一群商人时,你就是在冒犯美德本身;你希望那些邪恶的人,那些对美德漠不关心的人,来景仰你;你召集了美德的敌人,如同在一场戏剧中向他们展示美德。这就好比一个人渴望过贞洁的生活,并非出于对贞洁纯洁性的尊重,而是为了在淫荡者面前炫耀自己:同样地,如果你没有在美德的敌人面前获得荣耀的渴望,你就不会选择美德,——尽管你本应因为美德甚至受到其敌人的赞扬而尊崇它。因此,我们不应为了他人而尊崇美德,而应为了美德本身。当人们爱我们并非为了我们自己,而是为了他人时,我们自己也会感到被冒犯。对于美德,你也要这样想:不要为了他人而爱它,不要为了人而顺从上帝,而是要为了上帝而顺从人。如果你行事与此相悖,那么,即使你表面上爱美德,你激怒上帝的程度与完全不遵行美德的人一样。正如后者因为不实践美德而不顺从上帝,你也是因为以非法的方式实践美德而违犯了上帝的律法。」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马太福音 6:19)。」在救主医治了虚荣的疾病之后,祂按照自然的顺序,提出了关于不贪恋财物的教导。确实,没有什么比虚荣更使人爱慕财富了。成群的仆人和太监,披金戴银的马匹,银制的桌子,以及诸如此类非常可笑的东西,都是世人所发明的,并非为了满足需要,或为了获得快乐,而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因此,在此之前,耶稣基督只是谈论了必须有怜悯心;而在这里,藉著「不要积攒财宝」这句话,祂也表明了应当怜悯到何种程度。由于贪婪以极强的力量支配著世人,因此,关于轻视财富的教导不能一下子在最初就提出,——救主就逐渐地根除这种激情,循序渐进地使其摆脱,从而使关于不贪恋财物的教导最终能为听众的心所接受。这就是为什么,首先,祂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 5:7);然后:「要与你的对头和息」(马太福音 5:25);接著:「有人想要与你诉讼,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马太福音 5:40);而在这里,祂要求得更多。在那里,祂说:如果你看到冲突临近,就这样行,因为宁可一无所有而远离争斗,也胜过拥有一些东西却树敌。而在这里,祂既没有提到原告,也没有提到被告,也没有提到其他任何人,而是单纯地教导人轻视财产,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事物。祂颁布这条诫命,与其说是为了接受者,不如说是为了施舍者,也就是说,即使没有人冒犯我们,也没有人将我们拖入法庭,我们也要轻视财富并将其分发给穷人。然而,即使在当下的情况中,祂也尚未完全揭示一切。尽管祂在荒野中为不贪恋财物的德行展现了非凡的努力,但祂并没有将它们展现出来,因为时候尚未成熟。现在,祂只想审视(普通的)人类思虑,并且祂所说的话更像是提供建议者,而非立法者。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祂说,并接著说:「『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因此,祂以地点和事物本身的性质,证明了地上财宝的危害和天上财宝的尊贵。祂并未就此打住,而是提出了另一个考量。首先,祂用听众最惧怕的事物来激励他们走向美德。你惧怕什么?祂说。难道你的财富会因为你施舍而耗尽吗?不:施舍吧,它就不会耗尽;更令人惊奇的是,它不仅那时不会耗尽,还会得到更大的增长,因为天上的福分也将加入其中。祂在这里还没有直接说出这点,但在后面的话语中祂会证实这一点。
3.Господь являет, что привязанность к земным сокровищам не только лишает их нетления, но и порабощает ум, подобно тому как повреждённый глаз лишает тело света.
3.主耶稣启示说,对世间财宝的依恋不仅使其失去不朽的特质,更奴役了心灵,如同受损的眼睛使身体失去了光明。
如今,祂提出一些尤其能说服听众的事,即是说,那财宝将在他们那里永不耗竭,祂也从另一方面劝导他们施予怜悯;祂没有说,你若施舍,财宝就会得以保全,而是用相反的情形来警告他们,即是说,你若不施舍,财宝就会灭亡。请看这莫可言喻的智慧!祂没有说,你将把财宝留给后人,这常常使人感到愉悦;而是让他们惊恐地看到,他们连这也无法做到,因为即便人不能损害财富,但蠹虫和锈迹却总是会毁坏它。虽然这看似很容易战胜,但实际上却难以克服或预防。无论你想出什么,你都无法阻止这损害。为什么呢?难道金子会被蠹虫毁坏吗?——如果蠹虫不能毁坏,那么盗贼就会偷窃。——但是难道所有人都被偷窃吗?——即使不是所有人,至少也是非常多人。有鉴于此,救主从另一方面审视财富,正如我上面提到的:「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祂说,「你的心也在哪里」(马太福音 6:21)。也就是说,即使不会发生任何类似的事,但对你而言,不小的损害在于你会依恋于世俗之事,你将成为奴隶而非自由人,你将从天国之事中堕落,你将无法思念天上的事,而只会思念金钱、利息、债务、收益和可耻的贪婪。有什么比这更悲惨呢?这样的人陷入比任何奴隶都更沉重的奴役之中,而最致命的是,他自愿地拒绝了人所固有的尊贵与自由。无论我如何与你交谈,你那被财富钉住的心智,都无法听见任何对你有益的事。但你如同在窝中的狗,被对金钱的忧虑比链子更紧地锁住,你向所有接近你的人扑去——你只忙着为别人看守你所拥有的财宝。有什么比这更悲惨呢?然而,因为这思想超越了听众的理解,且财富所带来的损害与益处,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明显,而要理解这需要相当敏锐的心智,所以救主在初步解释之后,便说道:「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祂进一步阐明同一件事,将话语从心智之事转向感官之事,祂如此说:「眼睛就是身上的灯」(马太福音 6:22)。祂话语的含义是:不要将金子或任何类似之物埋藏于地,因为你为虫子、蛀虫和盗贼积攒财宝。即便你将其从这些毁灭者手中保全下来,但你无法保全你的心免于奴役和依恋于一切世俗之事——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就在哪里。相反地,如果你的财宝在天上,那么你不只得到由此而来的天国尊荣的益处,而且在此处也会得到奖赏,藉着升入天国,思念并关怀天上的事,因为显而易见,你也会将你的心智转移到你存放财宝的地方;反之,当你将财宝放在地上时,你将经历完全相反的事。如果所说之事对你而言似乎不清晰,那么请听下面所说的:「眼睛就是身上的灯。所以,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所以,你里面现有的光若成了黑暗,那黑暗是何等大呢」(马太福音 6:22-23)。因此,救主将祂的话语转向视觉上的例子。因为祂提到了心智的奴役和被掳,而这对许多人来说难以理解,所以祂将教诲应用于外在的、眼前的事物,以便他们能借此理解心智所遭受的一切。救主仿佛是说:如果你不知道心智所发生的损害意味着什么,那么就从审视身体之事中学习。眼睛对于身体意味着什么,心智对于灵魂就意味着什么。当然,你绝不会想要佩戴黄金,穿着丝绸衣裳,同时却是瞎眼的——你宁愿将眼睛的健康置于所有这等华丽之上。因为如果你失去了视力,生命对你而言就不会有任何乐趣。但是,正如眼睛失明时,其他肢体因不再享有光芒,其活动力大大减弱,同样地,心智败坏时,你的生命将充满无数的祸患。因此,正如我们对身体最关心的,是拥有健康的视力,同样地,对于灵魂,我们尤其应当关怀心智的健康。如果我们使那应当为其他官能带来光芒的心智失明,那么我们将用什么来看呢?堵住源头,河流也会干涸;同样地,使心智昏暗的人,会使其在今生的一切行为陷入混乱。因此救主说:「如果光在你里面成了黑暗,那黑暗是何等大呢。」当舵手被波涛吞噬,当灯光熄灭,当领袖被俘虏时,那些受其管辖的人还剩下什么希望呢?
4.Привязанность к земным сокровищам омрачает ум и лишает душу драгоценного дара прозорливости, что является величайшим и неминуемым вредом.
4.对尘世财宝的依恋使心灵蒙蔽,并剥夺了灵魂那珍贵的先见之明(prozorlivost')恩赐,这是最大且无可避免的伤害。
因此,如今不再提及因财富而起的谗言、争吵与诉讼(祂先前已指出这些,如祂所说:「恐怕对头把你交给审判官,审判官把你交给差役」——(马太福音 5:25)),此处祂将那无法避免且更为沉重的后果呈现眼前,从而引导人远离贪婪的恶劣欲望。让心灵被此种病症奴役,比被投入监狱更为沉重。况且,后者并非时常发生,而前者却必然紧随对财富的依恋。正因如此,基督是在提及先前的恶行之后,才提到这更为沉重且必然发生的恶行。祂说,上帝赐予我们心灵,是为了让我们驱散无知的黑暗,对事物拥有正确的认知,并以它为工具和光芒,用以抵御一切忧伤与有害之事,从而得以安稳。然而,我们却将这份宝贵的恩赐,换取了多余且无益的事物。一个饰以黄金的战士,若其主帅被俘,又有何益?一艘装饰华美的船只,若舵手为波涛所噬,又有何益?一副匀称的躯体,若双眼失去视力,又有何益?若有人将一位本应健康,以便医治他人疾病的医生,投入疾病之中,将他安置于镀金的殿堂内,躺在银制的床榻上,这对病人又有何益?同样,你若损害了那能约束情欲的心灵,并将它系于财宝之上,你非但一无所获,反而会损失惨重,并为你的灵魂带来巨大的伤害。你看,救主正是以那些最能引人走向邪恶的诱因,来引导他们脱离邪恶,归向美德。祂说,你为何渴望财富?难道不是为了欢乐与奢华吗?但你非但得不到这些,反而会遭遇截然相反之事。如果我们失去双眼,仅因这不幸便无法享受任何欢乐,那么当心灵腐化与蒙蔽时,我们理应感受更甚。你为何将你的财宝埋于地下?是为了更安全地保存它们吗?但在这件事上,你也会经历全然相反的结果。 因此,正如祂制止那些仅因虚荣而禁食、施舍和祈祷的人,正是藉著他们被引向这恶行的主要诱因(祂说,你为何如此祈祷和施舍?难道不是为了从人那里获得荣耀吗?但不要带著这样的意图祈祷——如此你将在末日获得荣耀),祂也正是藉著守财奴最为关心的事物,将他从对财富的依恋中引开。祂说,你渴望什么?是渴望保住你的财富并享受欢乐吗?若你将黄金安放于我所吩咐之处,我将以极大的丰盛将这一切赐予你。虽然救主在后来,即在提及荆棘时,更清楚地揭示了因贪恋财富而导致的心灵损伤,但祂在此处也已充分指出,当祂称那被贪婪的疯狂欲望所掳获的人为蒙蔽者时。正如身处黑暗中的人无法清晰辨别任何事物,当他们看到绳子时,以为是蛇;当他们看到高山与荒野时,便吓得魂飞魄散;同样,守财奴因其多疑,连对他人而言并不恐怖之事也心生惧怕。他们惧怕贫穷,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不仅惧怕贫穷,也惧怕一切微不足道的损失。若是遭受哪怕一丁点的损害,他们的悲伤与痛苦,远甚于那些甚至缺乏必需食物的人。许多富人因无法承受此等不幸,甚至悬梁自尽。同样,对他们而言,侮辱与暴力似乎是如此难以忍受,以致于许多人也因此了结自己的生命。除了为自己服务之外,财富使他们对其他一切都变得无能为力。当财富迫使他们为己服务时,他们甚至敢于面对死亡、创伤,以及一切可耻的行为。这构成最极端的灾难。在需要忍耐之处,他们比任何人都更为软弱。而在本应谨慎之处,他们却异常地无耻与傲慢。诚然,他们所遭遇的,正如那将自己所有财物挥霍于不必要之物上的人一样。这样的人,不智地耗尽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当必需开支的时刻来临时,身无分文,便遭受了最为沉重的灾难。
5.Смиренно внимая Учителю, должно отвергнуть корыстолюбие, ибо оно ослепляет ум и навлекает сугубую тьму, не позволяя зреть Солнце Правды и наставляя полагать тленное сокровище на земле, а не на небесах.
5.谦卑地聆听导师的教诲,人应当弃绝贪婪,因为它使心智盲目,招致双倍的黑暗,使人无法瞻望公义的太阳,反而教导人在地上而非天上积攒那必朽的财宝。
正如戏子们在学完他们那可非议的技艺之后,当他们将之展示出来时,要经历许多可怕和危险的事,但在其他有益和必要的事务上,却显得比谁都可笑,贪婪的人也是如此。正如那些走在拉紧的绳索上的人,展示出极大的镇定,而当任何一件重要的事需要他们的勇气和魄力时,他们却想不出如何去下定决心,有钱人也正是如此,为了金钱他们敢于做任何事,但为了爱智慧却决然不敢冒险。正如那些人从事着既危险又无用的事,这些人也经历着无数的危险和艰难,但最终却一无所获,反倒被双重的黑暗所覆盖:他们因心智的败坏而盲目,又因其事业的虚妄而蒙受极大的黑暗,因此他们不能自由地观看。一个人若仅处于黑暗中,当太阳出现时,他便能从黑暗中解脱;但若失去了视力,即使太阳出现,他也看不见。富人所遭受的正是如此。即使当公义的太阳照耀并教导他们时,他们也感觉不到,因为财富已蒙蔽了他们的眼睛,——因此他们遭受着双重的盲目:既来自他们自己,也来自他们不听从导师。 因此,让我们仔细聆听祂,以便即使晚了,也能重见光明。那么,如何才能重见光明呢?你若认识到你是如何变盲的,你就能重见光明。你是如何变盲的?是因着邪恶的贪欲。对金钱的欲望,如同有害的湿气,遮蔽了眼睛洁净的瞳仁,为你带来了浓密的云雾。但这片云雾可以轻易地被驱散和消散,如果我们接受基督教导的光芒,如果我们留心祂的劝诫和言语:「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你会说,听了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既然贪欲仍紧抓着我?然而,藉着不停地聆听,最终,贪欲本身也许会被消灭。如果你仍然被它困扰,那么请想一想,贪欲并非值得贪恋。事实上,当你遭受着最残酷的奴役和暴虐,四面受缚,身处黑暗,充满一切混乱,忍受着无益的劳苦,为他人,甚至常常为你的仇敌看守着财富时,这里面有什么值得贪恋的呢?这难道有丝毫值得贪恋吗?相反,难道不应该逃避和远离这一切吗?将你的财宝置于盗贼之中,这算是什么贪恋呢?如果你一心渴望财富,那就把它转移到可以安全和完整地保存的地方去吧。而你现在的做法,——这样做不像是渴望财富的人,而像是渴望奴役、灾祸、损失和不断的忧伤的人。如果有人向你指出地上一个安全的地方来保存你的财富,即使他带你进入最荒凉的旷野,你也不会懈怠或迟延,而是会完全信任地把你的财产放在那里。然而,当代替人向你作出这应许的是上帝,并且祂提供的不是旷野,而是天堂时,你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态度。尽管如此,即使你的财产在这里完全安全,你也永远无法摆脱忧虑。也许你不会失去它,但你永远不会停止对它的担忧。相反,将财宝积攒在天上,你就不会经历这样的事;而且,最重要的是,那时你不是在埋藏,而是在播种你的黄金。那时,它同时是你的财宝和种子,或者比两者都更好。种子不会永远存留,而那财宝却永远常存。再者,地上的财宝不会生长发芽,而那财宝却为你带来不朽的果实。如果你要以时间的漫长和报偿的遥远为借口,我也可以向你表明,你在此地也会得到多少益处;此外,我也会努力用人生的现实情况来说服你,你提出这样的借口是徒劳的。
6.Почитание Б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Промысла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видя суету мирских забот о будущем земном, с большим усердием и упованием готовиться к неминуемому концу жизни и грядущему Судилищу, дабы обрести спасение.
6.敬奉上主的神圣旨意,这呼唤著我们,当我们看见世俗事务中为著属世未来而生的虚妄忙乱,便应当以更深的热忱与信靠,预备那无可避免的生命终结与即将来临的审判台,为的是要获得救赎。
你在现世也预备了许多东西,是你自己从未想过要享用的;如果有人因此而指责你,你便指着你的儿孙,以为在你过度的劳苦中找到了足够的安慰。当你处于最深沉的暮年,建造着华美的房屋,而可能在你竣工之前便已离世;当你栽种着多年之后方才结果的树木(甚至在田间栽种着或许要过百年才能结果的树);当你购置着多年之后方能拥有的产业与继承物;当你忧虑着许多你永远不会享用的事物——这一切,你是为自己而做,还是为你的后代? 那么,这难道不是极度愚昧的标志吗?在属世的福乐上,你不介意时间的漫长,甚至因为这漫长而面临失去全部辛劳报酬的危险;而在属天之福上,你却因着迟延而心灰意冷,然而这迟延却给你带来了更大的益处,它并非将你所期盼的美好赐予他人,而是为你保存着所有的恩赐?况且,这种缓慢也并非漫长——我们的事情已在审判台的门前;我们不知晓——或许就在我们有生之年,一切便将终结,那可畏之日便将降临,以及祂那严厉而公正的审判。 事实上,许多预兆已经应验了:福音已传遍天下,战争、地震和饥荒已然发生,剩下的时日已不长久。然而你看不见这些预兆吗?这正是最大的预兆。就如挪亚时代的人,他们没有看到那灭世洪水的开始——而当他们嬉戏、吃喝、嫁娶,行着一切日常之事时,可怕的惩罚便降临了。同样地,所多玛的居民在享乐之中,丝毫没有预料到将要发生的事情,便被降下的火焰所吞噬。 因此,想到这一切,我们当努力预备自己,以离开此地。纵使普世终结之日尚未到来,但每个人——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的终局,却已在门前。并且,那些离世之人,便再也无法买到油,或获得赦免,即便亚伯拉罕祈求,即便挪亚、即便约伯、即便但以理祈祷,也无济于事。 所以,趁着我们还有时间在上帝面前预备坦然无惧之心,就当丰丰富富地积蓄油,将一切都转移到天上,以便我们在适当之时,尤其是在我们急需之时,能够享用这一切,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愿荣耀和权能都归于祂,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代代。阿门。
Беседа 21«Никто не может служить двум господам: ибо или одного будет ненавидеть, а другого любить; или одному станет усердствовать, а о другом нерадеть». (Матф. 6:24)
第 21 讲「没有人能服事两个主子;因为他不是憎恨这个,就是喜爱那个;不是忠于这个,就是轻忽那个。」(马太福音 6:24)
解释 六章二十四至二十七节:财富的双重祸害。——人可以富有,但不同时侍奉玛门。——为何财富被称为玛门。——基督禁止为俗世所需而忧虑。——诫命易于遵行。——为何此诫命看似无法实现。——慷慨的施舍——通往全然不贪的道路。
1.Христос, подобно искусному врачу, увещевает нас презреть богатство, ибо служение Богу и служение маммоне не могут быть соединены.
1.基督,如同那精湛的医者,劝诫我们轻视财富,因为事奉上帝与事奉玛门无法并存。
你看,基督如何一点一点地挪去人对现世财物的依恋,并提出广阔的道理来藐视财富,从而推翻贪爱钱财的统治?祂不满足于先前所说的,尽管祂已经说了很多且有力;但祂又加上了其他更为严厉的动机。如果财富真的能将我们从服事基督中隔绝,那么现在所说的话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震惊的呢?如果我们藐视财富,就能对基督存有真实的意愿与爱,那么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向往的呢?我一直以来所说的,现在仍要说:就像一位熟练的医者,指出不听从他的忠告会导致疾病,而顺从则会带来健康一样,基督藉著这两方面,即益处与祸害,激励听众顺从祂的话语。 因此,请看基督如何消除障碍,并指示和安排我们的益处。祂说,财富对你们有害,不仅因为它会招致强盗来反对你们,并完全蒙蔽你们的心智;更主要的是,它使你们成为无生命财富的俘虏,使你们远离事奉上帝,如此一来,它对你们有害,既在于它使你们成为你们应当主宰之物的奴隶,也在于它不允许你们事奉你们最应当事奉的上帝。 正如祂先前指出了那些在地上积聚财富的人的双重祸害——一是他们将财富积聚在有虫蛀蚀的地方,二是他们没有将财富积聚在最安全的守护之处——祂现在也指出双重的祸害——一是财富使我们远离上帝,二是它使我们沦为玛门的奴役。然而,祂并没有立刻点明这一点,而是先说出一般的想法,如此说道:「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在这里,祂所指的两个主,是那些发出完全相反命令的主:否则,他们就不是两个了。因为众多信徒「都是一心一意的」(使徒行传 4:32)。虽然信徒们身体上是分开的,但在心意上却是一致的。 接著,救主加强祂所说的,祂说:那人不只是不会事奉,甚至还会憎恶并转离。「他或恨这个爱那个,」祂说,「或忠于这个轻视那个。」在这两句话中,救主似乎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祂如此说并非没有原因,而是为了表明转向更好的方向是多么容易。 为了不让你说:我已经永远被财富奴役,被它压迫,祂表明转变是可能的,转向任何一方都是可能的。因此,在说出一般性的想法之后,为了让听者自己成为祂话语公正的判官,并根据事实本身做出判断,基督一旦看到听者同意祂的话语,就立刻揭示了祂的心意:「你们不能事奉上帝,又事奉玛门。」 让我们思想并惊恐,我们竟让基督说出这样的话——将财富与上帝相比!如果连想像这事都令人恐惧,那么在实际中为财富效力,并将其专横的统治置于对上帝的敬畏之上,岂不是更为可怕吗? 那么——有人会问——难道古人就不能这样吗?绝不能。你会问,那么亚伯拉罕和约伯是如何蒙上帝喜悦的呢?你不要提及富有的人,而要提及那些臣服于财富的人。约伯很富有,但他没有事奉玛门;他拥有财富并支配它,他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他像一个管家一样使用财富,不仅没有窃取他人的东西,还将自己的财产分给穷人;最重要的是,他并不因自己所拥有的而感到欢乐,正如他自己所见证的,他说:「我若因财物丰裕而欢喜」(约伯记 31:25)?因此,当他失去财富时,他也没有忧伤。 但现今的富人并非如此;他们比任何俘虏都更不幸,他们向玛门纳贡,如同向一个残酷的暴君。对财富的爱,如同占据了一个堡垒般占据了他们的心,不断地从那里向他们发出充满不法的命令,而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反抗这些命令。 所以,不要过度地卖弄智慧!上帝已经一次性地说了,事奉上帝与事奉玛门不能结合在一起。因此,你不要说它们可以结合。当玛门命令你去夺取别人的东西,而上帝却命令你连自己的财产都要舍弃;当上帝命令你过贞洁的生活,而玛门却命令你过淫乱的生活;当玛门命令你醉酒和饱食,而上帝却相反地命令你约束肚腹;当上帝命令你藐视现世的财物,而玛门却命令你依恋它们;当玛门迫使你惊叹大理石、墙壁和屋顶,而上帝却命令你藐视这一切并珍视真正的智慧时:你怎么还说事奉上帝与事奉玛门可以结合在一起呢?
2.Служение богатству и излишние земные заботы отдаляют человека от кроткой власти Божией, лишая его спасения, в то время как Господь, даровавший большее – душу и тело, непременно позаботится и о насущном.
2.服侍财富与过度的世俗忧虑,使人远离上帝温柔的权柄,夺去他的救恩;而主,那位已赐予更伟大之物——灵魂与身体——的,必定也会顾念他的日用所需。
再者,基督称「财神」(mammona)为「主母」,并非因为财神就其本质而言是主母,而是因为那些甘心奴役于她的人们境况可怜。同样地,肚腹被称为「神」,也并非由于其尊贵,而是因为服侍它的人们处境悲惨——这比一切的惩罚都更糟糕,且能在苦痛降临之前就折磨被掳者。确实如此,那些原本拥有上帝为至高主宰,却推翻祂温柔的权柄,自愿屈从于最残酷暴虐的统治的人,将比一切被定罪者更为不幸,即便这种屈从在今生也会带来巨大的祸害。从中产生了无法言喻的损害:纷争、侮辱、争吵、劳苦,以及灵魂的盲目;而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事奉财神会彻底剥夺天国的福佑。救主先前已经论证过,轻视财富自有其益处,即能保全财富本身、带来灵魂的喜乐、有助于获得哲思,并护卫虔敬。如今祂证明,祂的诫命是可以实行的。一项优良的立法,不仅在于规定有益之事,更在于使其易于实行。因此,救主又补充说:「不要为你们的生命忧虑吃甚么」(马太福音 6:25)。然而,或许有人会说:那么,难道要抛弃一切吗?我们又将如何生存呢?救主预先回答了这些异议。如果祂一开始就说:「不要忧虑」,祂的诫命可能会显得沉重;但当祂揭示了贪财的危害之后,祂的这一劝告便变得容易接受了。因此,祂现在不再是单纯地说「不要忧虑」,而是为诫命加上了缘由。在说完「你们不能事奉上帝,又事奉财神」之后,祂说:「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忧虑」——也就是说,由于贪财的巨大危害。不仅是为获取财富的挂虑对你们有害,就连对最基本必需品的过度忧虑也是有害的,因为它会破坏你们的救恩;它使你们远离那位创造、眷顾和爱你们的上帝。「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忧虑」!在揭示了依恋财富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后,基督将祂的诫令进一步延伸。祂不仅命令人们轻视财富,也禁止人们为必需的食物而操心,祂说:「不要为你们的生命忧虑吃甚么」。基督这样说,并非是认为灵魂需要食物——灵魂是无形的——而是适应人们常用的表达方式。虽然灵魂不需要食物,但如果身体没有供养,灵魂就无法驻留其中。基督并未就此止步,祂再次11在此引用了论证,取材于我们的本性和其他例子。取材于我们的本性:「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也就是说,那位赐予更大之物者,难道不会赐予较小之物吗?那位塑造了需要食物的肉身者,难道不会赐予它食物吗?因此,祂并非只是简单地说:「不要忧虑吃甚么,穿甚么」,而是加入了:「生命和身体」,因为祂想由此通过比较来引出祂的论证。再者,上帝一次性赐予了灵魂,而灵魂永远保持不变;而身体则日日增长。救主正是为了说明这一点——即灵魂的不朽和身体的易逝——继而补充道:「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自己的身量多加一肘呢?」(马太福音 6:27)祂对不会增长的灵魂保持缄默,只谈及身体,以此表明,连身体的增长也不是由食物促成,而是出于上帝的眷顾。保罗用另一种方式解释了这一点,他说:「栽种的算不得甚么,浇灌的也算不得甚么;只在那叫他生长的上帝」(哥林多前书 3:7)。你看,救主是何等地用取材于我们本性的论证来劝导!祂又以其他例子来教导:「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马太福音 6:26)。为了避免有人说,忧虑是必需的,祂借着比较来驳斥这种说法——如他们所言——既有从大到小的比较,也有从小到大的比较。从大到小的比较是以灵魂和身体为例,从小到大的比较是以飞鸟为例。也就是说:如果上帝如此眷顾最低等的受造物,难道就不会赐予你们所需之物吗?祂是如此对普通民众说话的,但祂对魔鬼的回答却不同。祂如何回答呢?「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马太福音 4:4)。在此祂谈及飞鸟,非常有说服力;飞鸟的例子具有巨大的力量。然而,一些不虔敬的人竟然达到如此的疯狂,连这个例子也加以指责。他们说,谁若想影响自由意志,就不应为此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取材,因为那里是必然性在起作用。
3.Священный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следовать примеру сотворённого мира в уповании на Его Промысел, дабы обрести свободу от чрезмерной житейской заботы.
3.神圣的立法者呼唤我们,要效法祂所创造的世界,对祂的救赎计划抱持信靠,如此才能摆脱过度世俗挂虑的桎梏。
对于此,我们当说些甚么呢?虽然在此,确然有著一种必然性在作用,但我们亦能出于自己的意愿来行此事。救主并未说:「你们看一看那些飞鸟——它们在飞翔」;这对于人而言是不可能的;祂却说:「你们看一看——它们无需忧虑便得食。」而这,倘若我们愿意,也是我们容易实行的。那些实实在在做到了的人,便证明了这一点。正因如此,我们尤其应当惊叹于这位立法者的明智,祂虽能以人为例,指明以利亚、摩西、约翰以及其他相似之人,他们不为食物忧虑,但为了更强烈地触动听者,祂却提到了无言的生灵。若祂指明那些义人,听者或许会对祂说,我们尚未变得与他们相似。然而,现在祂对他们保持沉默,却引述天上的飞鸟为例,便断绝了所有开脱的借口,在这一点上也效法了古老的律法。旧约将人遣往蜜蜂、遣往蚂蚁、遣往斑鸠、遣往燕子。当我们以意志之力完成那些它们出自天性所拥有的事情时,便为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尊荣。因此,倘若上帝对那些为我们所造之物尚且如此眷顾,何况是对我们呢?倘若祂顾惜那些奴仆,何况是对主人呢?这便是救主说:「你们看一看那些飞鸟」的原因;祂并未加上说它们既不经营客店,也不从事买卖(因为这在犹太人中被视为卑贱之事),而是加上说:「也不种,也不收。」那么,有人会问,难道不应当播种吗?不,祂并未说不应当播种,而是说不应当忧虑;祂也未说不应当工作,而是说不应当心灰意冷,不应当让自己被忧虑所耗尽。祂吩咐我们也要得食,但不要为食物忧虑。大卫在说:「你张开手,使一切活物都随愿饱足」(诗篇 144:16)时,便暗示了这个想法;在另一处又说:「祂赐食物给走兽,和啼叫的小乌鸦」(诗篇 146:9)。你说,谁不曾忧虑呢?你难道没有听见我为你举了多少义人为例吗?你在他们之中难道没有看见雅各吗?他一无所有地离开了父家。你难道没有听见他的祷告吗?「赐我食物吃,衣服穿」(创世记 28:20),他如此说。这表明他一无忧虑,而是向上帝祈求一切。使徒们也实行了同样的事,他们舍弃一切,便不再为任何事忧虑;那五千和三千信徒也展现了同样的事。若是你听闻这些话,仍不愿摆脱世俗沉重的枷锁,那么,至少思忖你忧虑的无益,放下它吧。救主说:「你们中间谁能因忧虑,使自己的身量多加一肘呢」(马太福音 6:27)?你看,祂已提出了一个显明的例子,使得那些在你眼中或许显得难以理解的事变得清晰。祂说,就像你虽尽一切所能照料,却无法使身体增长分毫一样,你也绝不能获取食物,虽然你认为这是有可能的。由此可见,并非我们的努力,而是上帝的护理,成就了所有那些看似由我们自己完成的事,如此一来,倘若上帝离弃我们,那么无论是照料、是忧虑、是劳作,简而言之——任何事物都帮不了我们,一切都将是徒然的。
四、因此,我们不应以为(上帝的)诫命是无法遵行的;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在遵行。如果你对此一无所知,也无需诧异。就连厄里亚也曾以为只剩下他孤身一人,却听见主对他说:「我在以色列人中留下七千人」(列王纪上 19:18)。由此可见,如今仍有许多人过着使徒般的生活,就如同当年有三千人和五千人归信一样。如果我们不相信这一点,并非因为没有德行高尚之人,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做得太少。沉溺于酗酒的人,不容易相信竟有人连水都不喝,尽管许多修道士就在我们眼前实践着这一点。好色之徒不会立刻相信保守童贞是轻而易举的事;贪婪之人不会轻易相信竟有人乐意施舍自己的所有;同样,那些日日为无数烦恼所苦的人,也不会轻易接受可以摆脱世俗忧虑的教导。至于许多人已实践了这一教导,我们可以那些在当代仍持守这种热爱智慧生活的人为例来证明。但起初,我们只需学习不贪图非分之财,将施舍视为美德,并明白应当将自己的财产分给那些一无所有的人,就已足够。亲爱的,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很快也将能实现更高远的境界。因此,我们首先要摒弃不必要的奢华,持守适度,并学习通过正当的劳作获取我们所期望的一切。圣福若望在与税吏和士兵交谈时,也曾吩咐他们要满足于自己的俸禄。他虽然希望引导他们达到另一种更高深的智慧,但因为他们当时尚无能力,便提出了较低的诫命。如果他当时就灌输更高的诫命,他们不仅不会听从,连较低的诫命也不会遵行。因此,我们也以较低的真理来勉励你们;我们深知,不贪恋财物的重担已超出了你们的力量,这种热爱智慧的生活与你们的距离,如同天与地相隔一般遥远。那么,至少让我们持守这最后的诫命吧。这亦非微不足道的教训。诚然,一些希腊人也曾遵行我们所讨论的这条诫命,放弃了一切财产,尽管他们的心意并非如理应的那般;然而,对你们而言,慷慨施舍就已足够,因为当我们如此行事时,很快就能遵行更高的诫命。如果我们连这都不能做到,又该得到怎样的宽恕呢?我们本应超越旧约时代的人,却比希腊的智者还要不如?我们又当如何说呢?我们既有责任成为天使和上帝的儿女,却连为人之道都不能遵守?掠夺和觊觎他人之物是凶猛野兽的本性,而非温顺良善之人所为;那些掠夺他人之物的人,甚至比野兽还要不如。野兽是出于本性使然;而我们,既被理性所妆点,却自贬至反常的卑劣境地,又能得到怎样的宽恕呢?因此,面对向我们所指明的热爱智慧的各个层次,至少让我们达到中道,以便能免于未来的惩罚,并借此精进而达到更高的福分。愿我们所有人都因着吾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而配得这些福分,愿荣耀和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22«Посмотрите на полевые лилии, как они растут: ни трудятся, ни прядут; но говорю вам, что и Соломон во всей славе своей не одевался так, как всякая из них». (Матф. 6:28–29)
第 22 讲「你们看野地里的百合花,怎样生长:它们既不劳苦,也不纺线;但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在他最荣耀的时候,他所穿戴的,也不及它们之中的任何一朵。」(马太福音 6:28-29)
第六章第二十八至三十四节之阐释:基督在谈论衣著的忧虑时,为何以百合花为例?—上帝对人的眷顾。—基督为何将眷顾归于天父上帝?—信靠神之护理使人摆脱无益的忧虑与胆怯。—寻求属天之福亦可得属世之福。—我们所做的一切皆赖上帝之助。—「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真诚的意愿使一切诫命皆易于遵行。—没有任何罪愆是忏悔无法涂抹的。—上帝不违背人的意愿来拯救他。—恳切的祷告总会蒙垂听。—上帝不可能与人为敌。—祷告永远是及时且蒙上帝悦纳的。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ставляет в том, что попечение Божие о преходящей красоте полевой травы неизмеримо превосходит заботы о человеке, драгоценнейшем из творений, удостоенном особой чести и попечения Свыше.
1.神圣的文本虔敬地教导我们,上帝对于田野间短暂花草的眷顾,远远超越了祂对人类的关怀——尽管人类是祂最珍贵、被授予自上特殊尊荣与照料的受造物。
救主谈及必要的饮食,并指出我们无需为此担忧之后,接着转向那更不需费心之事,因为衣裳不像饮食那样必不可少。祂为何在谈论衣裳时,没有使用先前那取自飞鸟的比喻,也不提及孔雀、天鹅或绵羊呢?毕竟,从这些事物中也能获得许多例证啊?这是因为基督希望从两方面来展现祂所颁布诫命的重要性:一是藉着那些被赋予如此美貌之物的微不足道,二则是藉着百合花自身所拥有的华美。正因如此,祂在描述了百合花的俊美之后,便不再称它们为百合花,而是称之为「野地的草」(马太福音 6:30)。祂甚至不满足于这个称呼,还从另一方面来呈现它们的卑微,祂说:「今天还在」,而且祂没有说:这些干草第二天就消失了,反而更加贬抑地说:「扔在炉里」。同样,祂说的不是简单的一句:「装饰」,而是:「这样装饰」。 你看,救主是如何循序渐进地增强祂的思想深度?祂这样做是为了更深刻地影响听祂说话的人。祂也为此加上了「何况你们」这几个字?这句话说得特别有力和富含深意。藉着「你们」一词,祂所显示的无非是:人类已被上帝赋予了极大的尊荣和特别的关顾。基督仿佛在说:你们是上帝赋予了灵魂、为其塑造了身体、为其创造了所有可见之物、为其派遣了先知、为其赐予了律法、并赐予了无数福祉、且为其舍弃了祂的独生子(并藉着祂赐下了无数恩典)的人。 在此之后,救主责备听众说:「小信的人哪!」这正是劝告者的特质。他不仅要劝服,也要指责,以期更进一步地促使人们顺从他的话语。基督正是这样禁止我们不仅不应为华美的衣裳操心,而且当我们看到它们在他人身上时,也不应心生艳羡。花卉的装扮、草木的俊美,乃至那干草本身,都比我们昂贵的衣裳更值得赞叹。那么,你为何要为那些草木远远胜过你的事物而骄傲呢? 请注意,救主从一开始就表明祂的诫命是轻省的,祂打消了(所有关于过度操心的念头,正如祂先前谈及饮食时一样,也就是说,祂消除了)听众所惧怕之事。祂说:「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接着又说:「不劳苦」。这表明祂藉着这条诫命是想要将我们从劳苦中解脱出来。因此,当我们不为衣裳操心时,这并非劳苦,反而是当我们为此操心时,那才是劳苦。正如基督先前说「不种」时,祂所禁止的并非耕种本身,而是对饮食的过度操心;祂用「不劳苦,也不纺线」这些话所禁止的也并非是织造本身,而是对衣裳的过度操心。 所罗门在他所有的荣耀之中,也无法与花朵的俊美相比拟,而且并非是某一个时刻无法相比,而是在他整个统治期间(无人能说所罗门今日穿戴如此,而另一时日则不然;不,没有哪一天,他的装扮能如花朵那般华丽,基督正是藉着「他一切的荣华」这些话来指明这一点)。而且,所罗门衣裳的俊美不仅无法与某一朵花或另一朵花相比,而是与所有的花都无法相比(因此救主说:「如同其中的一朵」,衣裳与花朵之间的差异,正如同真理与虚谎之间的差异)。 既然这位地上所有君王中最负盛名的君王,都无法与野地的花朵相比,那么,你又怎能超越花朵的俊美,或哪怕是稍稍接近它呢?由此,救主教导我们,要完全不思念那样的妆饰。请看它最终的结局。救主在如此赞美了百合花的俊美之后,说:「扔在炉里」。既然上帝对那些毫无价值、仅能带来极微小益处之物都如此眷顾,难道祂不会看顾你——这万物中最美好的受造物吗? 你也许会问,上帝为何要将花朵造得如此美丽呢?是为了彰显祂的智慧和祂的伟大能力,使我们能从万事万物中认识祂的荣耀。并非只有「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诗篇 18:2),大地亦然。大卫为这事作证,他说:「结果子的树木,和一切香柏树,都当赞美上主」(诗篇 148:9)。有的以其丰硕的果实荣耀祂的造物主,有的以其伟大,还有的则以其俊美。这正是上帝伟大智慧和能力的标志,祂将如此的俊美赋予了祂最末微的创造物。(事实上,还有什么比那今天存在、明天就不在了的事物更微不足道的呢?) 那么,既然上帝将那全然无须之物也赐给了干草(例如,它的俊美对火焰有何必要呢?),祂又怎会不将你所需要的赐予你呢?既然祂用丰盛的装饰来妆点祂最末微的创造物,而这并非出于任何需要,乃是出于祂的华美,那么祂岂不更要用一切所需之物来妆点你——这万物中最宝贵的受造物呢?
2.Спаситель, указывая на Промысл Отца Небесного, обличил слушателей в маловерии, побуждая их к большему упованию, ибо Отец знает нужды чад Своих.
2.救主指明了天父的圣祐,以此指责听者的信心微弱,并鼓励他们更深地信靠,因为天父知晓祂儿女的需要。
既然救主已经证明了上帝对人类的眷顾,那么祂现在所剩下的,就只是要指责听众了。而在这里,祂的指责是与温柔结合在一起的。祂指责祂的听众并非不信,而是小信:「野地里的草,上帝尚且这样给它穿上衣服,」祂说,「何况你们这些小信的人呢?」虽然这一切都是祂亲自成就的,因为「万物是借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祂造的」(约翰福音 1:3),然而,祂却尚未提及祂自己。为了证明祂的权柄,仅凭祂在每一条诫命中所说的:「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只是我告诉你们」(马太福音 5:21-22等),就已经足够了。因此,不必惊奇,即使在接下来的话语中,基督或者完全不谈论自己,或者以谦卑的态度谈论:首先,祂所关心的只是祂的话语能被听众乐意接受,并在一切事上表明,祂绝非上帝的对头,而是与父心意相通、一致的。这也是祂在这里所做的。在整个谈话中,祂不断地提及父,惊叹于祂的智慧、眷顾和对万物——无论大小——的照料。当祂谈到耶路撒冷时,称之为大君王的城;当祂提及天时,也称之为上帝的宝座。在论述世界的建造时,祂又将一切归于上帝,说:「因为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 5:45)。并且在祷告中,祂教导我们说:「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祢的」(马太福音 6:13)。同样地,在这里,在论述上帝的眷顾时,祂指出上帝如何在微小的事物中也显为卓越的工匠,说祂给野地里的草穿上衣服。而且,祂没有一处称祂为「我的父」,而是称祂为「你们(听众)的父」,以便通过呈现这样一种对他们的尊荣,更好地说服他们,使他们在祂称祂为「我的父」时不再感到愤慨。但是,如果连那些微不足道和必需的事物都不应当忧虑,那么那些忧虑昂贵事物的人,将配得什么样的宽恕呢?特别是那些甚至剥夺自己睡眠,去窃取他人之物的人,将配得什么样的宽恕呢?「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因为这一切都是外邦人所求的」(马太福音 6:31-32)。你看见了吗?祂又一次,而且比先前更加有力地指责听众,同时表明祂所吩咐的并非难事或难以遵行。正如祂先前所说:「你们若只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做吗?」(马太福音 5:46-47),祂以提及外邦人来激励祂的听众追求更高的目标;现在祂也提出外邦人,是为了指责我们,表明祂向我们所要求的乃是最基本、最必需的。如果我们要超越文士和法利赛人,那么当我们不仅没有超越他们,反而停留在外邦人的软弱中,效法他们的胆怯时,我们将配得什么呢?然而,基督并未止步于此指责,而是在感动、唤醒并严厉斥责了祂的听众之后,又从另一方面安慰他们,说:「你们所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马太福音 6:32)。祂没有说:上帝知道,而是说——「父知道」,从而激发他们更大的盼望。确实,如果上帝是父,而且是全知、眷顾的父,那么祂就不可能漠视处于困境中的儿女,即使是世人作为父亲也不会这样做。与此同时,基督还提出了另一个证明。是什么呢?「你们所需用的这一切东西」。祂这些话语的意思是:这些东西是多余的,以至于上帝可以忽略吗?祂甚至连多余的都不忽略,例如花朵的美丽;而这里所说的是必需品。因此,你认为促使你忧虑的事物,在我看来,却应当使你脱离那种忧虑。如果你说:我必须为食物和衣服忧虑,因为它们是必需的,那么我反而会说:正因为它们是必需的,你才不应当忧虑。即使它们是多余的,那时也当不至于绝望,而是怀着坚定的盼望等候它们被赐予;既然它们是必需的,就更不应该对此有所怀疑了。哪一位父亲不愿将必需品供给自己的孩子呢?因此,基于这一点,上帝也必会赐予所需的。祂本身就是本性的创造者,完全知道本性的需要。你不能说,虽然上帝是父,我们所求的是必需的,但祂却不知道我们需要这些。那位知道本性、创造并如此安排本性的,显然比你这位需要食物和衣服的人,更清楚本性的需求:因为祂乐意赐予你的本性这样的需要。祂不会自相矛盾,剥夺我们本性所需和必需之物,而祂自己却安排了本性带有这些需要。
3.Подобает нам не предаваться суетным земным заботам, но всем усердием взыскать прежде Царствия Божия, дабы сие приложилось нам и блага настоящие.
3.我们理当不将自己交托于虚妄的尘世挂虑,而当以全副热忱,首先寻求上帝的国,好使这一切和现世的福乐都加添于我们。
是以,我们毋须忧虑;我们的忧虑除了使我们心神纷乱外,一无所获。若是上帝无论我们忧虑与否,都供应我们所需的一切,而且当我们不忧虑时,祂更迅速地供应,那么,你的急躁除了折磨你自己之外,于你有何益处呢?一个去赴盛大宴席的人,会担忧食物吗?一个走向泉源的人,会贮备饮水吗?而我们拥有比溪流之水和晚宴之食更美好、更丰盛的福祉,也就是上帝的眷顾,便不应当忧虑或心灰意冷。 除了上述之外,救主为激发我们对上帝眷顾的绝对信赖,在万事上又提出一个佐证,祂说:「你们应当先寻求上帝的国和祂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马太福音 6:33) 基督使我们摆脱了对一切多余忧虑的思绪,祂也提到了天国;祂降临的目的,正是要摧毁旧有的,召唤我们归向更美好的家园;因此,祂做的一切,都是为使我们远离奢侈和对俗世事物的依恋。为此,祂也提及了异教徒,说:「这都是异教人所寻求的」,他们将所有的辛劳都局限于今生,丝毫不考虑将来,也不思念天国。然而,对你们而言,重要的不应是这些,而是另一些事物。因为我们被造,并非为了吃、喝、穿衣,而是为了取悦上帝,获得将来的福祉。 因此,我们不应当极力地忧虑和祈求属世的事物。所以救主说:「你们应当先寻求上帝的国和祂的义德,这一切自会加给你们。」祂没有说:将会「赐予」,而是说将会「加给」,好使你知道,与将来福祉的伟大相比,今世的福祉微不足道。因此,祂不吩咐我们祈求今世的福祉,而是祈求彼岸的福祉,并期望这些(今世的)福祉将会加入(彼岸的)福祉之中。 是以,寻求将来的福祉,你便会获得现世的;不寻求看得见的,你就必会得到它们。再者,你以祈求这类福祉的祷告来到主宰面前,也是不合宜的。你理应将全部的勤奋和忧虑,都放在那不可言喻的福祉之上,而当你为著转瞬即逝的福祉,耗尽心神于忧虑的思虑时,你是在极大地羞辱自己。 但你会问,那么,基督难道没有吩咐我们祈求粮食吗?但祂附带了:「日用的」,又再添上了:「今天」。祂在此处所教导的也是同样的道理;祂并非单纯地说:「不要忧虑」,而是说:「不要为明天忧虑」(马太福音 6:34)。如此,祂同时赐予我们自由,并将我们的灵魂转向更为必要的目标。 如果祂吩咐我们祈祷,并非因为上帝需要我们的提醒,而是为了让我们知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藉著祂的帮助才能完成,并藉著不间断的祈祷,使我们更蒙祂喜悦。你可见,祂在此处也向听众保证,他们必将获得现世的福祉吗?那位赐予更大恩惠的,将更会赐予较小的。祂说,我没有命令你们忧虑和祈求,并非要你们贫困,赤身露体,而是要你们在一切事上丰足。 借此,祂最能吸引听众归向祂。因此,正如在施舍时,祂禁止他们在人前显扬,主要是以应许更大的荣耀来劝勉(祂确实说:「你那在暗中观看的父,必要报答你」),同样,在此处,祂也引导他们远离对现世福祉的追寻,特别是藉著祂的承诺——若是他们不去追寻,祂将会以更丰盛的方式供应他们这些福祉。 祂说,我禁止你们追寻,并非要你们得不到,而是要你们以更丰盛的方式获得,并以合乎你们应当获得的方式获得,使你们获得真正的益处;免得你们因著对这些福祉的忧虑和痛苦的挂心,而变得不配得它们,也变得不配得属灵的福祉,免得你们自招不必要的苦难,并失去你们所渴望的。「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有明天的忧虑,一日的苦够一日当了」,亦即是说,一日的匮乏和愁苦。你难道还不够在额头流汗中吃你的饭吗?你何必再遭受另一种由你的忧虑所带来的苦难,而你本应当摆脱最初的劳苦呢?
4.Спаситель именует «злобой» не лукавство, но тяготы, скорби и бедствия земной жизни, наставляя не обременять душу излишними попечениями о завтрашнем дне.
4.救主称「邪恶」并非指诡诈,而是指尘世生命中的重负、悲痛和苦难,教导我们不要让灵魂因过度忧虑明日之事而受重担。
救主在此所称的「邪恶」,并非指诡诈,绝非如此,而是指苦难、劳苦和不幸;正如在另一处所说:「城中若有灾祸,非上主所降的吗」(阿摩司书 3:6)?此处所指的「邪恶」,并非抢劫、贪婪或诸如此类,而是指从天而降的惩罚。又说:「我造光,又造黑暗;我施平安,又降灾祸」(以赛亚书 45:7)。此处所言亦非指恶意,而是指饥荒与瘟疫,它们在许多人看来是邪恶;许多人通常就是如此称呼它们。五座城的祭司和术士,当他们将没有犊子的母牛套上车,载着约柜,任凭它们随意行走时,也称从上头降下的惩罚以及由此而生的忧愁与悲伤为「邪恶」(撒母耳记上 6:9)。因此,救主在此所指的「邪恶」也是同样的意思,祂说:「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因为没有什么比忧虑和挂念更折磨灵魂。保罗也以类似的方式,劝勉人守童贞时,提出了以下忠告:「我愿你们没有挂虑」(哥林多前书 7:32)。当基督说「明天的忧虑,让明天自己去担」时,并非指明天真的会为自己忧虑,而是因为祂是对着普通民众说话,为了使祂的话语更具表现力,便依照一般的习惯,将时间拟人化。此处祂仅是提出忠告,但在后来的时间里,祂将其立为律法,说:「腰带里不要带金银铜钱」(马太福音 10:9)。祂首先以行动,然后以言语,确立了这崭新而坚固的律法,因此祂的话语,因先有祂的作为佐证,便容易被接受。至于祂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祂对世俗之物的不执著,请听祂所言:「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马太福音 8:20)。祂不仅满足于自身的榜样,也在门徒身上向我们展示了同样的榜样,当时祂教导他们不必为世俗之物担忧,也没有让他们在任何事上有所缺乏。但请看,祂的关怀超越了所有父亲的温柔。祂说,我命令此事,没有别的目的,只为让你们摆脱多余的忧虑,因为如果你今天为明天担忧,那么明天你又需要担忧。所以,何必多此一举?你为何要试图使今天所承受的重担,比它应有的分量更重?你为何要将明日的重担也加诸于它?这种额外的负担并不能减轻另一天的重担,而只会显露出你对多余劳苦的贪婪。为了更强烈地打动听众,基督将时间本身拟人化,使其仿佛受到冤屈,并对他们所施加的无谓冤屈提出抗议。你得到这一天是为了管理属于它自己的事务。为何又将另一天的挂念加诸于它?难道对它自己的关怀不足以成为它的重担吗?为何要使其负担超过应有的程度?当我们的立法者和未来的审判者说出这些话时,请思量祂给予我们何等慰藉的希望,当祂亲自将我们的生命描绘得如此凄苦和艰难,以至于一天的挂念就足以使我们痛苦和心碎。然而,尽管有如此众多的见证,我们仍然挂念世俗之事,而对天上的福乐却毫不关心。我们违背祂的话语,完全颠倒了秩序。看哪:祂说:根本不要寻求现世之物——而我们却不停地寻求。祂说:要寻求天上的福乐——而我们甚至没有花一分钟去寻求它们,我们对世俗之事的挂念有多少,对属灵之事的不关心就有多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并非总是可以免于惩罚,并非总能成功。我们怠惰了十天,二十天,一百天。但难道我们不迟早会死去,落入审判者手中吗?拖延会带来慰藉吗?每天都期待惩罚和折磨,这算是什么慰藉?如果你想从这种拖延中获得某种慰藉,那么请展现出悔改所结的果子——改过自新。如果你认为从惩罚的拖延中能得到某种安慰,那么不遭受惩罚会更有益处。因此,让我们利用这种拖延,彻底摆脱眼前的灾祸。没有一条诫命是沉重或令人悲伤的;相反,每条诫命都是轻省且易于遵守的,因此,如果我们有真诚的意愿,即使我们犯有无数的罪孽,也都能成就。玛拿西曾大胆犯下可怕的罪行,因为他将手伸向了圣物,将可憎之物带入圣殿,使城中充满了杀戮,并犯下了其他不可饶恕的恶行。然而,在犯下如此重大的罪行之后,他却完全将其抹去。以何种方式呢?以悔改和美好的意愿。
5.Спасение благодатию Христовой обретается через искреннее покаяние и неотступное, усердное моление, ибо Господь желает нашего добровольного обращения, а не принуждения.
5.藉著基督的恩典所获得的救赎,乃是透过真诚的悔改,以及不懈而殷勤的祈祷;因为主渴望我们心甘情愿地归向祂,而非出于被迫。
不,诚然没有一个罪孽,是不能被悔改之力,或者更确切地说,被基督之恩所降服和战胜的。只要我们一转回,祂便已然帮助我们。如果你渴望成为良善之人,无人能够阻拦——或者更佳地说,魔鬼虽然竭力阻挠,却无能为力,因你自己拣选了那更美之事,如此便使上帝自己成为你的卫护者。然而,倘若你不愿,并反抗上帝,祂又怎能作你的中保呢?祂愿你得着救赎,不是出于强迫与暴力,而是出于自由的意志。即如你拥有一名仆人,他憎恶你、躲避你,且常常离你而去,即使你急需他的服侍,你也不会愿再留用他;更何况上帝,祂行一切事并非出于祂自身的任何需求,而仅为你的救赎,祂岂会强行留住你呢?恰恰相反,一旦你表露心意,祂便绝不会舍弃你,无论魔鬼对你策划何事。因此,我们自身才是导致自己灭亡的罪魁祸首,因为我们不亲近上帝,不向祂祷告,不以合宜的方式呼求祂。即使我们亲近了,也仿佛未曾想过要领受——我们所行的一切,缺乏应有的信心,没有迫切的祈求,而是懈怠与漫不经心。然而,上帝却愿我们求告祂,你若求告,祂便向你显明极大的怜悯。这是独一的债主,当我们求告祂时,祂便赐予我们恩典,并施予我们未曾借贷给祂之物。祂若察觉求告者坚持不懈,祂就施予那未从我们这里得来的。但若有人以懈怠求告祂,祂也迟延——并非因祂不愿施予,而是祂乐意我们恳求祂。因此,祂为你设下比喻,提到半夜来求饼的朋友,以及那不惧怕上帝、不尊重人的审判官。祂并未止于这些比喻,更以实际行动为证,那时祂使叙利腓尼基的妇人带着丰盛的恩赐离去。在她的事例中,祂显明祂会赐予那些迫切祈求的人,甚至会给予那本不应给予之物。「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是不好的。」(马可福音 7:27)祂如此说,然而,因着她不懈的恳求,祂却施予了。而在犹太人的事例中,祂显明祂甚至不将他们自己之物赐予懈怠者。因此,他们不仅一无所获,更失去了原属于他们的。他们因不求告,未能得着属于他们的;而腓尼基妇人因恳切求告,竟为自己获得了非己之物——狗得了本属于儿女的。可见,不懈的祈求是何等有益!即使你是一条狗,但若你坚持不懈地祈求,你将胜过那懈怠的儿女。友谊未能成就之事,迫切的请求却能达到。所以,不要说:上帝是我的仇敌,故不会垂听我。你若坚持不懈地恳求祂,祂会立即应允你,即便不是因你与祂亲近,至少也会因着你那不懈的请求。无论是仇恨、不合时宜,或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成为阻碍。不要说:我不配,因此我不求。叙利腓尼基的妇人也曾如此。不要说:我罪孽深重,因此不能求告那已发怒的;上帝所看的并非配得与否,而是你的心意。若连那不惧怕上帝、不尊重人的寡妇都打动了那审判官,那么,不住的祷告岂不更会吸引那良善之主呢?即使你不是上帝的朋友,即使你所求并非恰当,即使你挥霍了祖产,长期远离,即使你来到祂面前是丧失尊荣、如众人中最卑劣者,即使你出现在一位发怒和愤慨的主面前;只要你心生祷告并归向祂的意愿,你便将得着一切,怒气与定罪将立即消弭。但你会说:我祷告了,却毫无成效!那是因为你的祷告不像叙利腓尼基的妇人,不像那不合时宜前来的朋友,不像那不断恳求审判官的寡妇,也不像那挥霍了父亲财产的儿子。若你如此祷告,你必速速得着。虽然上帝被触怒,但祂是父亲;虽然祂发怒,但祂爱自己的儿女,祂所求的只有一件事——不是要惩罚你的冒犯,而是要看到你转回并恳求祂。
6.Господь наш, по безмерной любви Своей, всегда готов даровать милость и прощение, и надлежит нам непрестанно приступать к Нему с молением, дабы не остановить Его неизреченную щедрость.
6.我们的上主,以祂无量的爱,时刻准备好赐予怜悯与宽恕,而我们应当不间断地以祈祷靠近祂,以免阻碍祂那不可言喻的慷慨。
哦,但愿我们也能像上帝那颗仁慈的心肠,因着对我们的爱而火热地燃烧!这爱之火只待时机,只要你加上一小点火花,它就会燃起巨大的火焰,为你带来益处。主所悲恸的,并非祂自己受到冒犯,而是你鲁莽放肆,如同醉酒之人般狂暴。倘若我们本性邪恶,却仍能为儿女悲伤,尽管他们带给我们冒犯,那么上帝——祂不可能被冒犯——又岂会因你触怒祂而发怒呢?如果说我们以天生的爱去爱,会为儿女悲伤,那么那位完全且自然地爱祂儿女的(上帝),就更会为我们悲伤了。 「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便有忘记的,我也不忘记你。」(以赛亚书 49:15)因此,让我们靠近祂,并说:「是的,主啊!但是狗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马太福音 15:27) 我们要适时或不适时地亲近上帝;或者更准确地说,永远不可能有「不适时」地亲近祂。在祂那里,「不适时地亲近」就等于是「并非总是亲近」。对那位总是渴望赐予的(上帝),适时地恳求就是永远恳求。正如呼吸永远不会不适时一样,祈求也是如此;相反,不祈求才是「不适时」。正如我们需要呼吸,我们也需要祂的帮助,如果我们愿意,就能轻易地将祂吸引到我们身边。先知曾指出并见证上帝总是准备好施予恩惠,祂说:「祂的出现确如晨曦。」(何西阿书 6:3)无论我们多少次亲近祂,都会看到祂总是在等候我们的祈求。倘若我们没有从祂恩典的泉源汲取任何东西,那全是我们自己的过失。祂曾责备犹太人说:「你们的虔诚,如同早晨的云雾,又如速散的甘露。」(何西阿书 6:4)这些话的意思是:虽然我已尽我所能,但如同炎热的太阳一升起就驱散云雾和露水一样,你们也以你们巨大的邪恶阻挡了我那不可言喻的慷慨。然而,在此其中也有天意的运行:上帝一旦察觉我们不配得祂的恩惠,就会收回它们,以免我们变得漫不经心。但如果我们有一点点的回转,即是说,只要达到足以认识到自己犯了罪的程度,那么祂就会将极为丰盛和充裕的恩典倾注于我们。而且,你从祂那里领受得越多,祂就越是欢喜,并为我们预备更多新的丰盛恩惠。祂将我们的救恩和慷慨地赐予祈求者视为祂的财富。保罗也是如此论述:「祂对一切求告祂的人是富足的。」(罗马书 10:12)但是,当我们不祷告时,祂就发怒;当我们不祈求时,祂就转脸不顾。祂之所以贫穷,是为了使我们富足;祂之所以忍受一切,是为了激励我们祷告。因此,我们不要绝望。我们既有这样的激励,这样美好的希望,即使我们天天犯罪,也要带着恳求、祈求和要求赦罪的心来亲近祂。如此,我们对罪就会更加迟钝,能驱逐魔鬼,招致上帝的怜悯,并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获得未来的福乐。愿荣耀和权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23«Не судите, да не судимы будете». (Мф.7:1)
第 23 讲「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马太福音 7:1)
第七章 一至二十节解明。不可论断的诫命,并非吩咐人对一切罪行皆不可论断,也非禁止一切人进行论断。——应当以爱心纠正犯罪之人。——未曾自我修正之人,不应论断他人。——基督的教义不应向无法接受之人显明。——借由祈祷所赐予的神圣帮助,福音的诫命易于遵行。——不应对所求之事的获得感到绝望。——应当为哪些事情祈祷。——与祈祷同等重要的是良善的生活。——是什么使得通往生命的艰难道路变得轻省。——务须辨识并避开那些以美德面具掩饰自己的人。——伪善者可从其行为轻易辨认出来。——失去天上的荣耀与基督的爱,比地狱本身更为沉重。——沉迷于世俗忧虑之人的生活,如同儿戏。——散尽财物以帮助有需要之人,比聚敛财富者更值得尊敬;受辱之人,比享有荣耀之人更为可敬。
1.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призывает не к всеобщему отказу от обличения, но к смиренному воздержанию от осуждения ближнего, особенно теми, кто сам отягощён великими прегрешениями.
1.圣典呼唤的,并非是全然拒绝一切的责备,而是以谦卑之心克制,不加定罪于近邻,特别是那些自身就身负沉重罪孽之人。
此话怎讲?难道就不该谴责犯错之人吗?是的;保罗也说了同样的话,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基督藉著保罗所说:「你这人,为甚么论断你的弟兄呢?或是:你这人,为甚么轻看你的弟兄呢?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罗马书 14:10,4)。又说:「所以,时候未到,你们不要论断,只等主来」(哥林多前书 4:5)。那么,这位使徒又如何在另一处说:「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教训、责备、劝勉」(提摩太后书 4:2)?又说:「犯罪的人,要在众人面前责备他」(提摩太前书 5:20)?同样地,基督也对伯多禄(彼得)说:「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他若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马太福音 18:15-17)。祂又为何设立如此多的责备者?不仅是责备者,甚至是惩罚者,以至于凡不听从这些人者,就应当视他如同外邦人或税吏?祂又为何将天国的钥匙托付给他们?倘若他们不行审判,那么他们的权柄就毫无分量,因此,他们领受的捆绑与释放的权柄便徒然无用。再者,若果真如此,那么教会、公民社会和家庭都将陷入混乱。如果主人不论断仆人,主妇不论断使女,父亲不论断儿子,朋友不论断朋友,那么邪恶将会日益蔓延。我说「朋友之间」还不够吗?即使我们不论断敌人,我们也永远无法消除仇恨,一切都将陷入彻底的混乱。那么,上述的经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现在让我们更仔细地审视,以免有人将救赎的良药和和平的律法,视为倾覆和动乱的律法。对于心智清明的人,救主在接下来的经文里已经很好地解释了这条律法的含义:「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马太福音 7:3)。倘若对于许多不够机敏之人,基督的这句经文似乎仍然不够清晰,那么我会再次尝试加以解释。具体而言——在我看来,救主在此并非命令我们不要论断所有的罪,也并非毫无例外地禁止所有人这样做,而是仅仅针对那些本身充满无数罪恶,却因他人微不足道的过失而苛责他们的人。我还认为,基督在此也指出了那些犹太人,他们恶意地指责邻人微不足道或无足轻重的行为,自己却毫无廉耻地犯下滔天大罪。为此,主在(祂传道事工的)末尾谴责他们说:「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自己却不肯用一个指头动一动。」又说:「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要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马太福音 23:4,23)。因此,可以认为基督也指著他们说话,意欲事先责备他们日后将用以批评门徒的事。虽然门徒并未犯下任何类似的罪过,但犹太人认为这是罪,例如,门徒没有遵守安息日,用未洗的手吃饭,与税吏同席。救主在另一处也谈到此事:「你们这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马太福音 23:24)。然而,基督在此也设立了一条关于不论断的普遍律法。而保罗在致哥林多人的书信中,禁止的也并非全然的论断,而只是在事情尚未明朗之前论断居于上位者;同样地,他也并非全然禁止纠正犯错之人。当时他所责备的,也并非不加区分的所有人,而是首先责备那些对待自己师傅的门徒,其次责备那些本身犯有无数过犯,却诽谤无辜之人的。基督在此处经文中所暗示的,正是同样的意思,并且不单纯是暗示,更灌输了巨大的恐惧,并以无法避免的惩罚相威胁:「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马太福音 7:2)。祂说,你所论断的不是你的邻人,而是你自己,你将自己置于可怕的审判和严厉的拷问之下。因此,正如罪得赦免的开端取决于我们自己,在这次审判中,我们也为自己的定罪设定了特定的尺度。是以,我们不应苛责、不应谩骂,而应规劝;不应控告,而应建议;不应骄傲地攻击,而应以爱心去纠正,——因为当你对邻人的过犯作出判决时,若不宽容他,你将把自己交付给最严酷的惩罚。
2.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наставляет нас не быть жестокими судьями ближних, но прежде усердно исправлять собственные прегрешения, дабы судить не по ненависти, а по искреннему милосердию и врачебному попечению.
2.圣经教导我们,不要对邻人做残酷的评判者,而是应当首先热忱地改正我们自己的过犯,这样我们的评判才不会出于憎恨,而是出于真诚的怜悯和医治的关顾。
你看,这两条诫命对于顺从的人而言,是何等轻省,又带来何等大的益处;反之,对于不顺从的人,却会招致何等大的祸患?那将邻人之过错置于脑后的人,他所释放的控诉对象,与其说是邻人,不如说更是他自己,并且毫不费力。而那以怜悯和宽恕之心审视他人过犯的人,正是藉着这样的审断为自己积累了莫大的赦免之凭据。那么,你会说,若是有人犯了奸淫,我难道不该说奸淫是邪恶的吗?难道不该去改正这个放荡之人吗?去改正他吧,但不要像对待仇敌一般,不要像对待敌人一般,让他遭受惩罚;而要像医生施用药物一般。救主并未说:不要阻止那犯罪之人,而是说:不要论断,也就是说,不要成为残忍的审判者。况且,这并非是针对那些重大而明显被禁止的罪恶而言,正如我先前所指出的那样,而是针对那些不被视为罪恶之事。因此祂说:「为什么你只看见你弟兄眼中的木屑」(马太福音 7:3)?许多人如今仍是如此行事:他们看见一个僧侣穿着过多的衣物,便惯常向他陈述主所立的律法,尽管他们自己却终日忙于掠夺和贪婪;或者看见他享用丰盛的食物,就成为严苛的指控者,尽管他们自己日日酗酒和沉醉,却不知道这样做,在他们自身的罪恶之上,正为自己预备更大的火焰,并使自己丧失一切辩护的理由。因为既然你自己首先设立了这样的律法,严厉地谴责了邻人的行为,那么你自己的行为也必将被要求严格的交待。因此,当你自己遭受同样的拷问时,不要认为这是沉重的负担。「伪善的人!先把你眼中的梁木取出来」(马太福音 7:5)。在此,救主想要显示祂对那些论断邻人者极大的愤怒。确实,每当祂想要显明某种罪恶的严重性、其应受惩罚的巨大以及祂的愤怒时,祂惯常以责备开始。例如,对于那个要求(其同伴偿还)一百第纳尔的人,基督愤慨地说道:「你这恶仆!你一切的债我都给你免了」(马太福音 18:32);此处祂也同样使用了「伪善的人」这个词。严苛地论断邻人所显露的并非是善意,而是对人的憎恨;尽管论断者戴着仁慈的面具,但实际上却充满了极端的恶意,因为他使邻人遭受无谓的羞辱和指控,并僭夺了教师的地位,而他自己甚至不配作一个门徒。因此基督称他为伪善的人。如果你对他人如此严苛,连微小的过失都能看见,那么你为何对自己如此不留心,连巨大的罪恶都未曾察觉呢?「先把你眼中的梁木取出来」。你看,救主并未禁止论断,而是首先命令将自己眼中的梁木取出来,然后才能改正他人的过犯。毕竟,每个人都比了解他人的事更了解自己的事,都比看见微小的事更清楚地看见重大的事,最终,也都比爱邻人更爱自己。因此,如果你论断他人是出于对他们的益处的期望,那么你首先应当为自己祈求益处,因为你的罪恶更明显、更巨大;如果你对自己毫不关心,那么很显然,你论断你的弟兄并非出于对他的善意,而是出于憎恨和羞辱他的企图。如果他确实应当被论断,那么就让他被那些在类似的事情上从未犯过错的人来论断,而不是你。因为救主提出了伟大而崇高的生活准则,为了避免有人说在言语上如此哲学地论述是轻而易举之事,祂便说出了这个比喻,以证明祂能完全自由地宣称自己从未犯过祂所提出的任何一条准则,而是全部遵行了。尽管在后来的时间里,祂自己必须审判并说:「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马太福音 23:23),然而祂自己却丝毫没有犯过祂所指控他人的那些罪。祂的眼中既没有取出木屑,也没有梁木;祂摆脱了这两者,并以此改正了所有人的过犯。祂说,那自己犯了同样罪过的人,不应当去论断他人。而你对此感到惊讶吗?祂立下了这条律法,就连十字架上的强盗也承认了它,并在对另一个强盗所说的话中表达了基督的思想:「你既受同样的刑罚,还不怕神吗」(路加福音 23:40)?而你不仅不取出自己眼中的梁木,甚至没有察觉;相反地,你不仅看见了别人眼中的木屑,而且还论断,并试图取出来——如同一个患有严重水肿病或任何其他不治之症的人,对自己身上的疾病毫不关心,却指责他人对微小疾病的不上心。如果说不留意自己的罪恶是恶行,那么带着自己眼中的梁木,却感觉不到任何痛苦,而去论断他人,就是双重或三重恶行了;毕竟,罪恶比梁木更加沉重。
3.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наставляет нас не судить строго чужие малые погрешности, сосредоточившись на исправлении собственных великих грехов, и не открывать сокровенное учение людям нечестивым и невоздержным, дабы они не попрали святыни и не причинили вреда.
3.圣经教导我们不要严厉评判他人的微小过失,而应专注于改正自身重大的罪愆;也不要向不敬虔和不节制之人揭示隐秘的教义,以免他们践踏圣物,并造成伤害。
因此,救主所宣讲的这条诫命,其含义是:自身有诸多恶习之人,不应严苛地评断他人的过失,尤其当这些过失微不足道时。由此可见,祂并非禁止规劝或纠正,而是禁止我们疏忽自身的罪孽,却反对他人的错失。而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论断他人会大大助长邪恶,加深悖逆之性。事实上,习惯于忽略自身大罪,却又严苛评断他人微小过失之人,遭受着双重的损害——既因他疏忽了自己的罪,也因他对所有人滋养着仇恨与嫌恶,并日复一日地被激发至极端的残忍与不仁。 因此,基督借由这项美好的律法,消除了这一切弊病之后,又加入了另一条规则,祂说:「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马太福音 7:6)。尽管祂随后又说:「你们所听见的,要在房顶上宣讲出来」(马太福音 10:27),但后者与前者丝毫没有矛盾,因为在此祂也并非命令所有人一概宣讲,而只是让那些理当宣讲的人以完全的自由去宣讲。 祂在此所说的「狗」,指的是那些无可救药地生活在不敬虔之中,毫无悔改希望的人;而「猪」,则是指那些恒久放纵不节制之人。按祂的话语,所有这类人都不配听闻崇高的教诲。保罗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然而,属血气的人不领受神圣灵的事,反倒以为愚拙」(哥林多前书 2:14)。在许多其他地方,他也将生命的败坏视为不接受更全备教义的原因。因此,祂命令不要向这样的人敞开门户,因为一旦他们知晓,就会变得更加大胆。当这教诲向那些心存感恩和良善思虑的人显明时,他们会对此心存敬畏;而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则是在他们不知晓之时,才更懂得尊重。因此,救主说,既然这类人本质上无法理解这教诲,就让它向他们隐藏起来吧,以便他们至少因着自己的无知而对其心存敬意。猪不懂珍珠为何物,既然不懂,就不要让它看见,以免它践踏它所不识之物。对于心存此等意念的人来说,听闻这教诲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害。他们不识圣物,反而嘲弄它,并且更加自高自大,武装起来反对我们。 基督的话语「恐怕它用脚践踏,转过来撕裂你们」便是此意。 然而你会说:圣物应当如此坚固,即便是被知晓,也应保持不败,不应给予他人伤害我们的机会?不,并非圣物给予了机会,而是领受圣物的人是猪。同样地,被践踏的珍珠,并非因为其自身值得轻蔑而被践踏,而是因为它落在了猪群之中。 而「转过来撕裂你们」说得极好。事实上,他们最初会假装温顺,以便知晓;然后,一旦知晓,他们会彻底改变,嘲弄、辱骂、讥笑我们,仿佛我们受了欺骗。因此,保罗对提摩太说:「你也要防备他,因为他极力敌挡我们的话」(提摩太后书 4:15)。在另一处又说:「这些人你要躲开」(提摩太后书 3:5)。还有:「异端的人,警戒过一两次,就要拒绝他」(提多书 3:10)。 因此,并非圣物本身武装了圣物的一切仇敌来反对我们,而是他们因着认识圣物而变得骄傲自满,从而导致了他们的疯狂。这就是让他们保持无知的好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会轻视。如果他们知晓,则会造成双重损害:他们自己不会从中得到任何益处,反而会招致更大的祸患,并给你带来无数的烦扰。 愿那些毫无羞耻地与任何人都毫无分别地交往,将一切值得敬重之事变为轻蔑之物的人,听闻此言。正因如此,我们施行圣事时,要关闭门户,禁止未受教者进入——并非因为我们认为所施行的圣事无效,而是因为仍有许多人尚未充分预备好。正因如此,基督自己也对犹太人说了许多比喻,因为他们「看也看不见」(马太福音 13:13)。因此,保罗也命令「使你们知道应当怎样回答各人」(歌罗西书 4:6)。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马太福音 7:7)。 救主在上文提出了伟大而奇妙的诫命,命令人超脱一切情欲,将人引向天国,并使人尽可能地效法万有的主宰;祂不仅命令门徒自己去履行这一切,也要纠正他人,分辨恶人与非恶人,狗与非狗(因为人性中隐藏着许多),以免他们说这很难或无法实现,因为事实上,后来彼得也说了类似的话:「这样谁能得救呢?」以及:「人与妻子既是这样,倒不如不娶」(马太福音 19:25,10)。
4.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наставляет нас в молитве непрестанно, усердно и с верой искать духовных благ, ибо Небесный Отец превосходит всякое человеческое милосердие и желает даровать нам полезное.
4.圣经教导我们,在祷告中要不住地、热切地、怀着信心去寻求属灵的益处,因为天父超越一切人间的仁慈,祂渴望将对我们有益的事物赐予我们。
是故,为要不致如当时有人所说,救主早已展示了祂所颁布的诫命易于遵行,引出了一系列确凿的证明,而最终呈现出可以说就是这易行性的顶峰,亦即:藉着不间断的祷告所赐下的助益,这助益在劳苦中赐予了不小的慰藉。祂说,人不仅当自身努力,亦当从上天呼求帮助,这帮助必将降临,临到我们,减轻我们的辛劳,使一切事对我们而言都变得轻省。因此,祂既吩咐我们祈求,也应许会成就我们的所求。然而,祂并非简单地吩咐祈求,而是要以极大的专心和努力去求,这正是「寻找」一词所表达的。确实,寻找的人,会摒弃心中一切杂念,将全副注意力集中在他所寻找的事物上,对眼前之事不加思虑。我的话语,那些遗失了黄金或仆人之后而寻找的人,都能明白。救主正是用「寻找」一词来表达此意。而当祂说「叩门」时,则表明我们应当以力量和热切的心思去亲近上帝。所以,人哪,不要灰心,对美德的追求,不要少于你对财富的用心。你常常寻找财富,即便多次尝试,也未能找到。尽管如此,纵然你知晓并非总能如愿,你仍会竭尽一切方法去获取。然而,对于美德,你既有必将得到帮助的应许,却不愿展现哪怕是其中一部分的努力。若是你没有立刻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要绝望。基督之所以说「叩门」,正是为了表明,即便祂不立刻为你敞开门户,你也当等候。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语,那么至少相信接下来的例子吧。「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马太福音 7:9)?如果你常在人前如此行事,在他们看来,你将显得严苛而残忍;而当你对上帝不如此行时,反而更惹祂的怒气。如果你持续不断地向祂祈求,那么即便你不会很快得到所求,但也必然会得到。正是因此,门才被关闭,为要促使你去叩门;也正是因此,祂才不立刻垂听,为要让你祈求。因此,不断地祈求吧——你就必然会得到。为免你问:「若是我祈求了却没有得到呢?」救主预先为你设下了一个比喻,再次提出证明,并从人间的例子引你升至得蒙应许的盼望,借此表明不仅是应当祈求,也表明了应当祈求什么。「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是故,如果你没有得到,那是因为你所求的是石头。虽然你是儿子,但这尚不足以使你得到。相反地,正是这一点——你既是儿子,却求那无益之物——阻碍了你得着。因此,不要祈求任何世俗之物,而要求一切属灵之事,你就必然会得到。所罗门就是如此,当他求那合宜之事时,你看,他多快就得到了。因此,祷告的人需要遵守两个原则:第一,是要努力不懈地祈求;第二,是要祈求那合宜之事。救主说,你们既为人父,也期望儿女向你们请求;如果他们向你求那无益之物,你会拒绝;而当他们求那有益之事时,你们就欣然应允并赐予。因此,你当以此为念,不要退却,直到你得着为止,不要离开,直到你寻见为止,不要懈怠你的专心,直到门被打开为止。如果你怀着如此的心思,并说:在我得着之前,我不会退去——那么你就必然会得到,只要你所求的是那既配得赐予你的主所赐予,又对你这祈求者有益的事物。这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祈求一切属灵之事,在饶恕了他人的过犯之后,前来求得自己罪愆的赦免,以没有忿怒和疑惑的清洁之手举起(提摩太前书 2:8)。如果我们如此祈求,我们就必得着。但如今我们的祈求是可笑的,更像醉酒之人,而非清醒之人所为。你或会问:那为何我在求属灵之事时也未得到呢?当然是因为你或者没有专心致志地叩门,或者你使自己不配接受所求之物,又或者你很快就停止了祈求。但你又会说:为何救主没有说明应当求什么呢?然而,祂先前已经说了一切,并指明了我们应当为何事而亲近上帝。所以,不要说:我来了,却没有得到。断不能从上帝那里一无所获,祂是如此爱我们,祂的慈爱超越了人间的父亲,超越的程度,正如良善超越了邪恶一般。「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 7:11)。基督说这话,并非是要指责人性,或定人类的罪——绝非如此,而是祂将人间的父爱称为「不好」,是为了与祂自身的良善作区分。祂的仁爱是何等伟大啊。
5.Дабы быть услышанным и обрести жизнь, надлежит непрестанно сочетать молитву и собственное усердие, следуя во всём простому и естественному правилу любви к ближнему, ибо сие есть Закон и Пророки.
5.为了得蒙垂听与获得生命,必须不懈地将祷告与自身的努力结合起来,在一切事上遵循那简朴而自然的爱邻舍之准则,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
你可曾见过那难以言喻的意念,它甚至能在最绝望之人心中激发起美好的盼望?在此,救主为证明祂的良善,引述了父亲们的例子,而在此之前,祂已指出祂最伟大的恩赐——灵魂与身体。然而,祂却从未提及那众善之首,从未指出祂的降临。那位乐意将自己的儿子献为祭牲的,难道不会将一切都赐予我们吗?然而,那时这祭牲尚未成就?但是保罗已经指出了这一点,他说:「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罗马书 8:32)而基督自己与听众交谈时,则提供了更为普通的证据。 接着,祂指出,对于那些不顾惜自身的人,不当寄希望于祷告;同样地,对于那些努力顾惜自身的人,也不当仅依赖自身的努力,而应当向上求助,并运用自身的努力——祂不断地教导这两方面。事实上,在许多教导之后,祂教导人祷告;教导了祷告之后,又再次教导人应当做什么;紧接着,祂又教导人应当不断地祷告,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马太福音 7:7)由此,祂又转向我们自身也当殷勤:「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马太福音 7:12) 在这简短的话语中,救主总结了一切,并表明美德是简短的、易行的,并且是人人皆知的。祂并非简单地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而是说:「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所以」一词并非无故使用,而是带有特殊的意念。祂说,如果你们渴望被垂听,那么除了我所说的以外,也要做这件事。具体是哪件事呢?「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 你可曾看到,祂也由此引申出,与祷告同样必要的,是我们良善的生活?祂没有说:你向上帝所求的,也要施予你的邻人——以免你反驳说:这怎么可能?祂是上帝,我却是人。相反地,祂说:如果你向与你平等的人有所求,那么你自己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的邻人。有什么能比这更轻易呢?有什么能比这更公义呢? 随后,祂提出了最高的赞扬,甚至在这诫命的报偿到来之前便能获得的赞扬,祂说:「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总纲。」由此可见,美德对我们而言是合乎天性的,我们都凭着自身知道应当做什么,因此,永远不能以无知为借口。
「你们要进入那窄门,因为引向灭亡的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马太福音 7:13)接著又说:「引向生命的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马太福音 7:14)但在之后,祂曾说:「我的轭是合宜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并且在不久前也曾教导过同样的事。那么,这里为何将引向生命的路称为窄路和窄门呢?如果你全神贯注,便会看到救主在这里也称这条路为极其轻省、方便和没有困难的。你可能会说:窄而小的路又怎么能同时是方便的呢?这条路之所以方便,正是因为它是路和门——就像另一条路,虽然宽大辽阔,但终究也是路和门:在它们之上,没有什么会停止不前,无论是生命中的苦楚还是喜乐,一切都会过去。美德之所以方便,并不仅仅是因此:它的结局会使它变得更加方便。因为它能安慰那些为之奋斗的人,不仅在于一切辛劳和奋斗都将结束,更在于它们的结局是美好的,因为它们以生命为终结。因此,辛劳的短暂性、冠冕的永恒性,以及辛劳先于冠冕、冠冕随之而来的事实,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辛劳中的最大安慰。这也是为什么保罗将苦难称为轻省的,这不是根据苦难本身的性质,而是根据奋斗者的意愿和对未来的盼望:「因为我们这短暂而轻微的苦难,正在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因为我们所看的,不是那看得见的,而是那看不见的。」(哥林多后书 4:17-18)如果对于航海者来说,波涛和深渊;对于战士来说,创伤和伤口;对于农夫来说,恶劣天气和严寒;对于斗士来说,猛烈的打击——如果所有这一切都因著对暂时和会朽坏的奖赏的盼望而变得轻省和可以承受,那么,当摆在眼前的是天堂、难以言喻的福乐和不朽的奖赏时,现今的苦难就更可以变得毫无感觉了。
6.Господь именует путь к жизни тесным и трудным не для устрашения, но дабы пробудить путников от лености и призвать к бдительности, ибо на сем пути надлежит остерегаться как явных, так и скрытых врагов.
6.主称通往生命之路为狭窄和艰难,并非为了恐吓,而是为了唤醒行路者脱离懒惰,并召唤他们保持警醒,因为在这条道路上,必须提防或明显或隐藏的仇敌。
然而,如果即便在这一切之上,仍有人认为引向生命的道路是艰难的,那么这种想法只源于他们自身的懈怠。请看,救主又是如何以另一种方式使这条道路变得便捷的:祂禁止我们在犬类之间干预,禁止我们将自己交给猪群,并命令我们要警惕假先知——祂以各种方式告诫我们要保持谨慎。即使「狭窄的道路」这个名称本身,也极大地有助于使其变得便捷,因为它迫使我们警醒。正如保罗说:「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以弗所书 6:12),并非为了使人沮丧,而是为了激发战士们的心志,同样,主称生命之路为艰难,也是为了,可以说,将行路之人从沉睡中唤醒。不仅如此,祂更进一步指出,在这条道路上有许多设绊脚石的人,而且——更危险的是——这些敌人并非公开攻击,而是暗中潜伏,以此来催促人保持警醒。这正是假先知之流的特性。然而,基督说,你们不要看这条道路是艰难而狭窄的,而要看它将在何处结束;也不要再去看那相反的道路是宽阔而广大的,而要看它将引向何方。祂说这一切,都是为了激发我们的警觉。出于同样的目的,祂在别处也说:「努力的人就夺取了」(马太福音 11:12)。当一名竞赛者清楚地看到颁奖者珍视他艰难的努力时,他会变得更加热切。因此,如果我们在生命的道路上遭遇许多不幸,我们也不必悲伤。让道路是困苦的,让门是狭窄的;但引向的城池却并非如此。因此,我们既不该在今世期望安歇,也不该在那里设想任何悲哀之事。当救主说「找到的人也少」时,祂在此再次揭示了多数人的懈怠,并告诫祂的听众,不要关注多数人的安逸,而要关注少数人的努力。祂说,有更多的人,他们不仅没有走那困苦的道路,甚至连选择都没有——这显示了极度的愚昧。但我们不应注视多数人,并因此而心烦意乱;而应效法少数人,并以各种方式自我坚固,如此行走在那条道路上。除了这条道路是狭窄的之外,还有许多人阻碍我们前行。因此,基督又加上一句:「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马太福音 7:15)。看哪,除了犬类和猪群之外,这是另一种陷害和诡诈,比前者危险得多:至少前者是为人所知且显而易见的,而后者却是隐匿的。因此,救主吩咐我们要避开前者,而对后者则要仔细察看,因为不可能一眼就能认出他们。因此祂说「要防备」,以此告诫我们要更认真地辨别他们。接着,为了使那些听闻自己必须行走一条狭窄、困苦、且令许多人不悦的道路,同时还要防备犬类和猪群以及其他更恶毒的敌人,即狼群的人——我说,为了使听闻这些的人不因苦难之多而灰心丧志,因为他们必须行走一条令许多人不悦的道路,而且还要提防上述的障碍——为此,救主使他们想起发生在他们先祖身上的事,特别提到了假先知。所有这类事情在那时也曾发生过。所以,祂说,不要心烦意乱。不会发生什么新的或特别的事情。魔鬼总是将欺骗混入真理之中。在此,在我看来,基督所指的假先知并非异端,而是指那些行为放荡,却以美德的面具来掩盖自己的人——这种人通常被称为欺骗者。因此,救主又补充说:「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马太福音 7:16)。在异端中,常常可以发现良善的生活;但在我所说的那种人中,却绝无可能。你会问:如果他们在这方面也伪装呢?但他们可以轻易地被识破。基督吩咐我们去走的那条道路,就其性质而言,是艰难而沉重的。而伪善者绝不愿意劳苦;他的事工仅在于伪装。因此,他可以轻易地被揭露。当主说「找到的人也少」时,祂再次将这少数人与那些没有找到,却只是假装找到的人区分开来,以此劝诫人们不要注视伪善者,而要注视真正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但你会说,救主为何不揭露这些伪善者,却让我们自己去检验他们呢?这是为了让我们保持警醒,并时刻警惕,不仅要防备公开的敌人,也要防备隐藏的敌人,保罗也曾指出这些人说:「用花言巧语诱惑那些老实人的心」(罗马书 16:18)。因此,即便我们如今看到许多这样的人,也不必烦恼。因为基督早已预言了此事。
7.Господь, в кротости Своей, являет нам неизменный закон духовного познания: о лжепророках и злых людях судят по их плодам, ибо худое дерево не может приносить плодов добрых, и таковых ожидает неминуемое наказание, превосходящее страх геенны — лишение славы Царствия.
7.主,以祂的温和,向我们展示了那永恒不变的属灵认知法则:假先知和恶人,要以他们的果实来论断,因为坏树不能结出好果子,而这样的人必将面临无可避免的惩罚,那惩罚超越了地狱之火的恐惧——乃是失去天国的荣耀。
请留意救主(指基督)的温和。祂并未说:「惩罚他们」;而只是说:「要警惕,以免从他们那里蒙受损害,并要小心,不要不慎落入他们的陷阱。」随后,为了预防你提出异议,说不可能识辨出这样的人,祂又举出一个佐证,这个例子是从人类的行为中引申出来的:「人们岂能从荆棘中采集葡萄,或从蒺藜中采集无花果呢?」 (马太福音 7:16)祂说:「因此,凡是好树都结好果子,而坏树则结坏果子。」(马太福音 7:17)「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也不能结好果子。」(马太福音 7:18)这些话包含了这样的含义:这些人(指那些假先知或伪善者)没有任何温和、任何甜美之处,他们只是徒具羊皮的外表——因此很容易识辨他们。为了让你毫无犹豫,基督将这不可能违背的规律,比作自然的必然性。保罗也谈到这点:「体贴肉体的就是死……;因为他们不顺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顺服。」(罗马书 8:6-7)虽然救主两次说了同样的话,但这里并没有语义重复。为了防止有人说,坏树虽然结坏果子,但也可能结好果子,而一旦出现双重结实,就难以区分了,为了驳斥这种说法,救主指出这是不可能的,坏树只会结恶果,但永远不会结善果;反之亦然。那么,难道好人不能变成坏人,反之亦然吗?人类的生活中充满了许多这样的例子。但基督所说的,并不是指坏人不可能改变,或好人不可能堕落,而是指一个人只要仍活在邪恶之中,就不能结出善果。坏人可以转向美德;但只要他仍然是坏人,就不能结出善果。那么,大卫既然是好人,又怎会结出恶果呢?他是在不再处于美德的状态,而是已经改变之后才这样做的,因此,如果他一直保持他原来的样子,他就不会结出这样的果子,因为如果他一直保持著有德行的状态,他就不敢做出他后来所敢于做的事。救主说这些话,也是为了封住那些无理诽谤者的口,并约束那些恶言中伤者的舌头。藉著这些话,祂想剥夺那些邪恶之人的一切借口,正是因为这些邪恶之人,连好人也受到怀疑。在此之后,你便不能再说:「我受骗了,我没有察觉!」——因为我已向你提供了辨认邪恶之人最有效的方法,即,命令你审视他们的行为,而不是不加思辨地将一切混为一谈。再者,虽然救主并未命令惩罚他们,而只是警惕他们——然而,祂为了安慰那些受他们伤害的人,同时也为了威慑那些伤害别人的人,并促使他们悔改,祂为他们规定了惩罚,说:「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马太福音 7:19)随后,祂稍稍缓和了祂的话语,又加上一句:「所以,凭著他们的果子,你们就可以认出他们来。」(马太福音 7:20)为了避免听众以为祂只是在向他们灌输威胁,祂触动他们的心灵,以劝诫和告诫的形式提出祂的教导。在我看来,祂在这里也指那些显出此类果子的犹太人——因此祂提醒他们约翰的话语,用同样的话语描述他们的惩罚。约翰也说过同样的话,提醒他们斧头,被砍倒的树,以及不灭的火。看来这里似乎只有一种惩罚,即焚烧;但如果有人更仔细地审视,就会发现有两种惩罚。事实上,被焚烧的人,毫无疑问也丧失了天国;而这种惩罚比第一种更加严酷。我知道许多人只害怕地狱(геенна);但我认为,丧失天上的荣耀是一种比地狱更残酷的折磨。如果这在言语上无法表达,也无需惊讶;毕竟我们并不了解永恒福乐的幸福,因此也无法清晰地看见因丧失它们而产生的不幸。而保罗,他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他看到与基督的荣耀隔绝是最可怕的。当我们亲身体验时,我们也会明白这一点。
8.Наибольшим несчастьем и мучением, превосходящим геенну, является лишение блаженной славы и отвержение от Христа, Который, несмотря на Свои неизреченные благодеяния, упоминает лишь о пренебрежении к Нему в образе алчущего.
8.最大的不幸和苦楚,甚至超越地狱的煎熬,乃是失去那蒙福的荣耀,并被基督所弃绝;祂虽然施予了无法言喻的恩惠,却只提及其在饥饿者形象中所受的藐视。
噢,独生圣子,但愿我们永不遭受此难——但愿我们永不亲历这无法忍受的惩罚!失去天国的福祉是何等巨大的罪恶,实难用言语清晰表达;然而,我将尽我所能,赶紧尝试,借由一个例子来稍作解释。 让我们想象一位出色的青年,他集美德与统治寰宇于一身,且如此完美无缺,能唤起所有人对他发自内心的父爱。你们认为,这位青年的父亲会不情愿承受何种磨难,只为不与他断绝往来?或者,无论灾祸大小,他会不愿面对何种不幸,只为能看见他、能与他同乐? 我们也当以同样的方式思忖天国的荣耀。确实,无论他的孩子多么完美,孩子对父亲的爱慕和向往,都不及我们对获得那些福祉、得以离世与基督同在(腓立比书 1:23)的渴盼。 地狱及其中的苦难是难以承受的;但若将千百个地狱相提并论,与失去那有福的荣耀、被基督所憎恶、听祂说「我不认识你们」(马太福音 25:12),并被指控我们看见祂饥饿却不供祂食物的不幸相比,这一切都将微不足道。 诚然,遭受无数雷击,好过眼见主那温柔的面容转离我们,祂明亮的眼睛不愿注视我们。确实,若祂对身为祂仇敌的我,在我全然的憎恨与背离之下,仍如此爱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将自己交于死亡;而在此之后,若祂饥饿时,我连一块面包都不递予祂——那我将以何种目光仰望祂呢? 然而,在此,请注意祂的温柔。祂并未细数祂的恩惠,也未抱怨你藐视了如此伟大的施恩者,祂没有说:是我将你从虚无带入存在,是我向你吹入灵魂,是我使你成为地上万物的主宰;我为你创造了大地与天空、海洋与空气,以及所有的一切;你曾轻视我,将我视为低于魔鬼,但即便如此,我仍未遗弃你:我开启了无数通往你救恩的途径,我甘愿成为奴仆,我被击打脸颊,被唾弃,被宰杀,死于最羞辱的死亡;即便在天上,我也为你代求,我赐予你圣灵,使你配得国度,并向你提供如此多的恩惠;我愿成为你的头、你的新郎、你的衣袍、你的居所、你的根基、你的食物、你的饮品、你的牧人、你的君王、你的兄弟;我拣选你作我的后嗣与同为后嗣,我将你从黑暗带入光明的领域。 尽管主能说出这些乃至更多,但祂只提及你的一项罪过。祂在此也彰显了祂对你的爱与怜悯。祂没有说:「你们去……进入为你们所预备的永火」,而是说「为魔鬼所预备的」。祂先提及祂所受的冒犯,但即便是此,祂也未提及所有的冒犯,只提及其中的几件。此外,在定罪那些冒犯祂的人之前,祂先召集义人,以表明祂的指控是公义的。 祂的这些话语,又有何种苦难不比它们更加可怕呢?没有人会眼见自己的恩人饥饿消瘦而轻视他;若有人轻视,那么在此之后,他宁愿羞愧地自匿于地下,也不愿在两三个朋友面前听到这样的指控。那么,当我们在普世面前听到主如此的指控时,将如何面对呢?然而,若非是为了证明祂审判的公义,祂本不会发出这样的指控。 祂说出此番指控,并非是为了羞辱罪人,而是为了证明祂自己的公义,并表明祂并非无缘无故地对他们说:「你们离开我!」——这从祂那无可言喻的恩惠中便显而易见。若祂意欲羞辱罪人,祂会列出祂所有的恩惠;而祂所说的,仅是祂所承受的苦难。
9.Нам надлежит стать духовными мужами, отринув мирские попечения, ибо земная жизнь, подобно детской игре, скоротечна и не имеет истинной ценности в свете грядущего спасения и вечного Царствия.
9.我们必须成为属灵之人,弃绝世俗的挂虑,因为尘世的生命如同孩童的嬉戏,转瞬即逝,在即将到来的救赎与永恒天国的光照下,并无真正的价值。
因此,亲爱的诸位,让我们心怀畏惧地聆听这些话语。我们的生命不是一场游戏,或者更确切地说,现世的生命是一场游戏,但未来的生命则不然。或许它不仅不是一场游戏,甚至比游戏更为糟糕。它并非以欢笑作结,而是给那些不愿仔细修整自身的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请告诉我:我们这些建造华美房屋的人,与那些玩耍和搭建小房子的小孩有何区别?他们的晚餐与我们的奢华之间又有何不同?毫无分别——或许唯一的不同在于,我们是在痛苦中做这些事。如果我们未能察觉这一切的虚妄,那也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尚未成为真正的成人。一旦我们成为成人,就会明白这一切不过是孩童的玩乐。 当我们步入成熟的年龄,我们会嘲笑童年的消遣,尽管在孩提时代,我们认为这些消遣极其重要,收集陶片和泥土,其虚荣心丝毫不亚于那些建造高墙的人。然而,我们所建造的很快就会毁坏和倒塌;即便它们能够屹立不倒,对我们又有何益处呢?我们的华美房屋亦是如此。它们无法接纳天国的公民,拥有更高故乡的人也不愿居住其中;正如我们用脚破坏孩童的玩具一般,他(指天国的公民)也以他的精神推翻我们的建筑。正如我们嘲笑那些因自己建造的小房子被毁而哭泣的孩子一样,他不仅嘲笑,而且也为我们因自己的房屋而哭泣流泪,因为他拥有一颗怜悯之心,并看见这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祸害。 因此,让我们成为真正的成人。我们要匍匐于地面多久呢?我们要夸耀石头和木头多久呢?我们要玩乐多久呢?如果仅仅是玩乐就好了!不,我们甚至连自己的救赎都置之不理。正如那些忽视学业、只顾玩耍的孩子会遭受严厉的惩罚一样,我们耗尽所有精力于世俗的营生,却无法在实践中为那将在死后向我们索取的属灵教诲交出账目,我们将承受极端的惩罚。没有人能够拯救我们,即使是父亲,即使是兄弟,或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但我们现在所沉溺的一切都将消逝,而由此产生的痛苦将是无止境且不间断的。这就像是孩子们,当父亲因他们的懒惰而彻底销毁他们所有的玩具时,迫使他们不停地哭泣一样。 为了让你确信我话语的真实性,我将提出一件事,这件事被世人视为最值得尊敬的,那就是财富,并将其与你所选的任何一种灵魂的德行相对比:那时你将清楚地看见财富的全部贫乏。因此,让我们设想两个人(我现在不谈论贪婪,而是谈论正当获取的财富),其中一个人让他增添自己的财产,让他航海渡洋、耕种土地,并运用一切其他方法来获取;虽然我不知道他这样做能否合法获取,但我们姑且假定他以合法的方式获取利益。就这样吧;让他购买田地、奴隶以及其他一切,让他在这次获取中没有任何不义。 反之,另一个同样富有的人,让他变卖自己的田地,变卖房屋、金银器皿,施舍给需要的人;让他减轻穷人的困境,医治病人,帮助有需要的人;让他解开束缚,一些人从矿井中被带出来,另一些人从绞刑中被解救,俘虏从惩罚中被释放……你们愿意站在哪一边?不过,我还没有谈及未来,仅仅是现在。那么,你们愿意追随他们中的哪一个呢:是那个聚敛黄金的人,还是那个将他人从不幸中解救出来的人?是那个购买田地的人,还是那个将自己献身于为人类服务的人?是那个被众多黄金环绕的人,还是那个被无数赞美加冕的人?后者岂不像是一位从天国降下的天使,来修正其他人类吗?而另一个人岂不更像是一个孩子,毫无目的和意义地收集一切,而不像是一个成年人吗? 如果即使是合法获取财富也如此可笑,并且是极度愚蠢的标志,那么,我们该如何称呼那个仍以不义方式聚敛财富的人为最不幸的人呢?如果他现在就已经如此值得被大大嘲笑,那么在他死后,当炼狱和丧失天国的惩罚随之而来时,他的生命又将配得上怎样的眼泪呢?
10.Истинное величие и неувядаемая слава обретаются не в земной власти и суете, но в смиренном терпении и небесной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которые суть плод Духа.
10.真正的伟大与不朽的荣耀并非在于世间的权势和纷扰,而是在于谦卑的忍耐和天上的美德,这些都是圣灵的果实。
然而,倘若你愿意,我们不妨考察另一种德行。为此,让我们再次设想另一个人——他权势赫赫,号令众人,身居高位,有光彩夺目的传令官、腰带、持杖者和众多仆役随侍左右。这一切在你眼中,是否显得伟大而令人向往? 现在,让我们将另一个人与之对照:他温顺善良、谦和、谦卑而心胸宽广;任凭人们侮辱他、鞭打他,他都耐心忍受,并以祝福回报那些如此对待他的人。 那么,请告诉我:谁更值得赞叹——是那位傲慢自大、目中无人的,还是这位被贬低、受屈辱的?后者岂不更像是高天之上那些无情欲的属灵力量,而前者则像是一个胀满的气泡,或是一个患有水肿和严重肿瘤的人?前者岂不像是属灵的良医,而后者就像一个鼓著脸颊的可笑孩童? 人啊,你究竟以何为傲?是以你乘坐于高高的战车之上吗?还是以有骡子拉著你前行吗?那又如何?石头也会有这种待遇。又或是以你身披华美的服饰吗? 但请看那一位,他以德行为衣裳——你就会看见,你不过像腐朽的草芥,而他则像一棵结出奇异果实的树木,给予观者极大的喜悦。你所穿戴的,是虫子和蛀虫的食粮,倘若它们侵袭你,很快就会将你从这装饰中剥光(因为衣裳是虫子的纱线,而金银不过是尘土与灰烬;是的,只是尘土,再无其他)。 然而,那位以德行为装饰的人,他所拥有的衣裳,不仅蛀虫无法损坏,连死亡也无能为力。这实属公允:灵魂的德行并非源于尘世,而是属灵的果实,不会被虫子蚕食。这些衣裳是在天上织就的,在那里,既无蛀虫,也无虫子,更无任何类似之物。 那么,请告诉我,何者更佳:是富裕,还是贫穷?是身处荣耀,还是遭受羞辱?是丰衣足食,还是忍饥挨饿? 当然,受人尊敬、丰足富裕、拥有财富是更佳的。是以,如果你渴望的是实质而非空名,那么请抛开大地和其上的一切,迁移到天上。此处的一切不过是幻影,而彼处的则恒久不变、坚不可摧,无人能够夺走。 因此,让我们以一切热忱寻求属天之事,好使我们能摆脱此地的烦扰,航行至那宁静的港湾,带著赒济的巨大负荷和难以言喻的财富而显现。 啊,愿我们所有人,藉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慈爱,都能抵达这港湾和财富。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24«Не всякий, говорящий Мне: «Господи! Господи!», войдет в Царство Небесное, но исполняющий волю Отца Моего Небесного». (Мф.7:21)
第 24 讲「不是每个对我说:『主啊!主啊!』的人,都能进入天国;唯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马太福音 7:21)
释义 7:21–27。 纯正的信仰与行奇迹的恩赐,若缺乏德行,则毫无益处。——恩典常在不配之人身上运行,为要造福他人。——唯有德行能在今生带来安稳。——无人能加害于义人。——众多劳苦对邪恶之人毫无益处。——使徒们与犹太人的事例,彰显了德行的力量与邪恶的无力。——邪恶对德行无能为力。——邪恶之人的生命充满了忧愁与恐惧。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утверждает, что ни вера, ни великие чудеса не спасают без ревностной добродетельной жизни, ибо Господь взыскует исполнения воли Его.
1.这神圣的文本虔敬地确立,若无热忱的道德生活,无论是信仰抑或伟大的奇迹都无法带来救赎,因为上主所寻求的是遵行祂的旨意。
为何救主没有说:「乃是遵行我旨意的人」?因为起初,只要听者接受第一个意念就已足够;而最后一个意念对他们的软弱而言,实在太过崇高。然而,在第一个意念中也蕴含着最后一个意念。此外,也必须说明,圣子的旨意与圣父的旨意并无分别。但在我看来,救主在此主要针对那些犹太人,他们将一切都寄托于教义,却丝毫不关心生活。因此,保罗也责备他们说:「看哪,你称为犹太人,又倚靠律法,夸耀上帝,又知道祂的旨意」(罗马书 2:17-18)。然而,若你的生活和行为未能彰显出来,这对你毫无益处。不过,基督并未止步于这些话语,祂还说了更多:「当那日,许多人要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吗』」(马太福音 7:22)?这就是说:不仅是那有信心却不顾生活的人会失去天国;那有信心甚至行了许多神迹,却没有行善事的人,同样会被拒于圣洁的门外。「当那日,许多人要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吗』?」你看到了吗,救主如何不知不觉地引入了祂自己的位格,并在结束全部讲论时,宣告自己是审判者?祂已在前面宣告了惩罚将临到罪人;而谁将施行惩罚,祂现在才启示。然而,祂没有直说:「我将施行惩罚」;而是说:「许多人要对我说」,以此暗示了同样的事实。事实上,若非祂自己是审判者,祂怎能对听者说:「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马太福音 7:23),——也就是说,不仅是在审判之时,甚至在你们行神迹的时候?正因如此,祂也对祂的门徒说:「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路加福音 10:20)。并且在各处,祂都命令人要对生活有极大的关注。一个过着有德行生活、摆脱了一切情欲的人,绝不可能被轻视;即便他偶然陷入迷误,上帝也会立刻引他归向真理。但有些人说,救主所提及的那些人之所以得不到拯救,是因为他们假意承认主。若是如此,那么救主所言就与祂的本意相悖了。事实上,祂在此想要表明的是,没有行为的信心毫无意义;祂更进一步延伸此意,又加上了神迹,以此表明,不仅信心,甚至连神迹,对行神迹的人而言,若没有德行,也毫无益处。若此处所指的人没有行过神迹,基督绝不会在此提及神迹;另一方面,那些人也不会在审判之时,敢于向祂提起神迹。他们的回答本身,以及他们以疑问形式所说的话,表明他们确实行过神迹。因为他们看到的结果与他们的预期完全相反,在此世他们因神迹而受人赞叹,却在那处被定为受罚,于是他们仿佛在惊愕和诧异中说:「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吗?」祢如今为何离弃我们?这个奇特而意外的结局意味着什么?他们可以惊异于行了这么多神迹却遭受惩罚;但你不要惊异。所有的恩典不过是赐予者所赐的礼物,而他们自己并未贡献任何东西,因此他们遭受惩罚是公义的,因为他们对那位如此尊敬他们,甚至将行神迹的恩典赐予不配之人的主,表现出忘恩负义和麻木不仁。那么,你会说,难道他们在行不敬虔之事时,同时也在行神迹吗?对此,有些人认为,他们并非在行神迹时行为不敬虔,而是在此之后才堕落犯罪。但这与救主的本意也完全相悖;祂想要表明的是,没有德行生活的信心和神迹都毫无意义。保罗也说了同样的话:「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又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心,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哥林多前书 13:2)。那么你会问,那些被耶稣基督视为虽然行了神迹却配得惩罚的人是谁呢?许多信徒都曾领受恩赐:例如那位不是耶稣基督门徒却赶鬼的人;又如犹大,因为他虽然邪恶,却也有行神迹的恩赐。在旧约中也可以找到同样的例子,即恩典常常在不配之人身上运行,为的是他人的益处。因为并非所有人都具备一切能力,有些人生活无可指摘,却缺乏这样的信心,而另一些人则恰恰相反,主便藉着后者来激励前者展现极大的信心,也藉着这份难以言喻的恩赐呼召后者改过自新。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ставляет, что истинное спасение обретается не через чудесные дары, но через деятельное исполнение заповедей Христовых, ибо сия добродетель есть камень незыблемый.
2.神圣的文本虔敬地教导,真正的救赎不是通过神奇的恩赐获得的,而是通过积极地遵行基督的诫命,因为这种美德是不可动摇的磐石。
正因如此,主才丰沛地赐下恩典。「他们说:『他们行了许多奇迹』。」「那时,我将向他们宣告: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也就是说,如今他们自视为我的朋友,而那时他们将知道,我赐予他们恩典并非是将他们视为朋友。何须惊讶祂将恩典的恩赐赐予那些信奉祂,但其生活却与信仰不符的人呢,要知道祂甚至在那些既无信仰又无此等生活的人身上也曾施行作为?例如,巴兰既无信仰,也无美德的生活;然而,恩典在他身上运行,以成就他人的救恩。法老亦是如此;然而,上帝也向他显示了未来(创世记 41)。同样,祂向尼布甲尼撒这位最不法之人启示了那将在许多世代之后发生的事;也向他的儿子——那在不敬虔上超越其父者——启示了未来,这一切都是为了祂奇妙而伟大的旨意(但以理书 2)。因此,既然在福音传扬的起始阶段,需要许多基督能力的的证明,那么,即使在不配之人中,许多人也领受了恩赐。然而,他们并未从这些奇迹中获得任何益处,反倒招致了更大的惩罚。因此,救主对他们说了这句可怕的话:「我从来不认识你们」!是的,祂甚至在此世就已经憎恶许多人,在审判之前就已弃绝他们。因此,蒙爱者啊,让我们心生畏惧,并对我们的生活付出巨大的努力,不要以为我们如今不施行奇迹,就因此拥有较少的恩典。奇迹绝不会使我们增添什么,正如我们若致力于所有美德,不行奇迹也不会失去什么一样。对于奇迹,我们自己对上帝仍是亏欠者,而对于生活和行为,上帝却是我们的亏欠者。因此,当救主已经完成一切,并详细地阐述了有关美德的训诫,同时也揭示了那些假装拥有美德之人的区别——其中一些人禁食和祷告是为了炫耀自己,另一些人披着羊皮而来,还有一些人,祂称之为猪和狗,却诋毁美德——祂最终指出美德在今生是何等有益,而邪恶是何等有害,祂说:「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马太福音 7:24)。你们已听见那些不遵守祂话语的人将承受何等惩罚,即使他们行了奇迹。现在,你们也应当知道,那些顺服祂所有话语的人,不仅在来世,在今生也将享有何等福乐:「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祂说,「好比一个聪明人」。你可看见祂如何变化祂的言辞?祂先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借此显明祂自己;然后祂说:「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又将自己呈现为审判者:「当那日,许多人必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而我将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最终,祂在此处再次显示祂拥有驾驭一切的权柄,因此祂说:「凡听见我这话的」。既然祂已将未来的一切都讲述了,提到了国度、言语无法形容的奖赏、安慰以及所有其他类似之事,在此之后,祂希望也能在此世为祂的听众带来果实,于是祂指出美德在今生是何等有力。这美德的力量何在呢?在于人能与它一同安全地生活,不被任何灾祸所动摇,超乎所有迫害者之上。有什么能与此相比呢?即使是头戴冠冕之人也无法获得这份安全,而有德之人却能达到。唯有他,以丰盛的余裕获得了这份安全,在今生的深渊中享受着巨大的平静。而这确实是件奇妙的事,他并非在风和日丽之时,而是在猛烈的风暴之中,在巨大的纷乱和持续不断的试炼之下,丝毫不为所动。「雨淋,水冲,风吹,」救主说,「撞着那房子,房子却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马太福音 7:25)。在此处,祂以雨、水和风暗指人间的灾难和不幸,例如:诽谤、阴谋、悲伤、死亡、亲人的逝去、他人的侮辱以及今生所有其他的邪恶。但祂说,义人的灵魂不被任何事物所胜。其原因在于它建立在磐石之上。在此,基督称祂教诲的坚固为磐石。祂的诫命确实比磐石更加坚固:藉着它们的帮助,义人超乎人间的一切波涛之上,因为那谨守这些诫命的人,不仅能战胜人的迫害,也能战胜魔鬼的诡计。
3.Стяжание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по примеру святых, дарует жизни блаженную непоколебимость среди земных испытаний и содействует спасению через исполнение заповедей Христовых.
3.效法众圣徒而获取美德,将赋予生命在尘世考验中一份神圣的坚定不移,并透过遵行基督的诫命而助益于救赎。
所言非虚,其证乃是约伯,他历经魔鬼的一切诡计,仍坚定不移。众使徒亦可为证,当宇宙、万民、暴君、亲族(同胞)、外人、鬼魔与魔鬼的一切波涛向他们汹涌而来,并施展一切诡诈时,他们却比磐石更加坚固,并将这一切全然摧毁。由此看来,有何种生命能比这样的生命更加蒙福?而能应许我们这一切的,既非财富,亦非健壮的体魄,非声名,非权势,亦非其他任何事物,唯有德行的获得。除了这唯一的德行生命之外,全然不可能找到另一种能摆脱一切祸患的生命。你们便是见证——你们目睹王室宫殿内的阴谋,以及富贵人家的骚乱与动荡。然而,在使徒们身上,却未曾发生过任何类似之事。何以如此?难道他们未曾遭遇任何不幸?难道他们毫无灾祸?不,恰恰相反——这正是最为奇妙之处,他们遭受了无数的阴谋,无数的乌云在他们头顶炸裂——然而,这一切却丝毫未能动摇他们的勇气,也未曾使他们陷入沮丧,他们不倚仗任何外在的帮助,独自战斗,战胜并克服了一切。同样,你若愿意谨慎遵行基督的诫命,你也将能嘲笑一切。你只需以这些智慧的教诲来护卫自己,届时,便没有任何事物能使你忧伤。那个意欲对你施以诡计的人,能给你带来何种伤害?夺走你的财产?但在他威胁你之前,你已被命令要轻视财富,并厌弃它到如此地步,以至于你绝不向主祈求任何类似之物。他将你投入监狱?但在监狱之前,你已被命令要如此生活,以致于你已向整个世界被钉上十字架。他诽谤你?但基督已在此处使你脱离忧愁,因为祂甚至不需你付出努力,仅因你的不怀恶意便应许你巨大的奖赏,并使你如此不受冒犯和苦恼的影响,以至于祂甚至命令你要为仇敌祷告。他逼迫你,以无数的苦难环绕你?但正是藉着这些,他为你编织了一顶辉煌的冠冕。他杀戮你,屠宰你?而藉着这,他再次带给你极大的益处,因为他为你预备了殉道的奖赏,加速了你通往宁静港湾的道路,为你提供了获得更大报偿的机会,并助你赎回于最终的审判。这正是最令人惊奇之处,那些施加阴谋的人,非但丝毫不能伤害那些他们试图伤害的人,反而使他们因此更加光荣。当我们选择这样一种生命——这唯一的德行生命时,有何种福祉能与之相比?救主说,通往德行的道路是狭窄且痛苦的,但祂立刻为了鼓励听众努力奋斗,显明了这条道路上的极大安全与极大喜悦,而相反的道路上却有更大的危险与祸患;祂藉着所指出的比喻,确切地显明了德行的奖赏,以及邪恶的报应。我一直所说的,现在仍要再说:救主总是以两种方式建立听众的救恩——即对德行的热忱,以及对邪恶的憎恨。因为必有这样的人:他们口头上对救主的话表示尊重,却不以行为证明,所以祂事先以言语警告他们:虽然所说的很好,但单凭听闻不足以得救;还需要以行为表达的顺服,而这正是整个事情的精髓所在。至此,祂结束了自己的讲论,使听众陷入巨大的敬畏之中。 正如救主激励他们追求德行,不仅藉着未来的福祉,如提及国度、诸天、不可言喻的赏赐、安慰以及其他无数的福祉,也藉着现世的福祉,如指出磐石般的坚固与不可动摇,同样,祂也阻止他们远离邪恶,不仅藉着对未来后果的恐惧,如谈及被砍伐的树、不灭的火、通往天国之门的关闭,以及「不认识你们」的言语,也藉着以房屋倒塌形象所呈现的现世灾祸。因此,祂使用了更具表现力的言辞,以比喻的形式提出。如果救主只是简单地说,有德行的人不可战胜,而邪恶的人很快就会疲惫,那么祂的话语就不会有现在这般力量,因为祂用磐石、房屋、河流、雨水、风等来表达祂的思想。「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马太福音 7:26)。救主称这样的人为无知,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有什么能比一个把房子建在沙土上的人更无知呢?他付出了劳苦,却没有得到成果与安宁,反而遭受惩罚。至于沉溺于邪恶的人也在劳苦,这是众所周知的。掠夺者、奸淫者和诽谤者忍受了许多劳苦和不安,只为完成他们的不敬虔之事;但他们不仅没有从这些劳苦中得到任何益处,反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害。正如保罗暗示这一点时所说:「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加拉太书 6:8)。这样撒种的人,就像那些在沙土上建造的人一样,例如在淫乱、奢侈、醉酒、愤怒以及其他一切事物之上。
4.Добродетель, основанная на Камне, непреодолима и дарует дерзновение, тогда как порок, зиждущийся на песке, неизбежно ведёт к великому падению и вечному трепету.
4.根植于磐石的德行是不可战胜的,并能赐予勇气;而建筑在沙土上的恶习则无可避免地会导致巨大的堕落与永恒的颤栗。
阿哈布(Ahab)就是如此,但厄里亚(Elijah)却并非如此。将德行与罪恶对照,我们便更能清楚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厄里亚将他的房屋建在磐石之上,而阿哈布则建在沙土之上,因此,即便是身为君王,他仍旧惧怕并战兢于那位仅披着一件羊皮斗篷的先知。当时的犹太人就是如此,但使徒们却并非如此。正因如此,后者尽管人数稀少且身陷囹圄,却显露出磐石般的坚固;而前者,尽管人数众多且全副武装,却显露出沙土般的软弱,他们说:「我们对这些人,当作什么呢?」(使徒行传 4:16)你看,感到困惑不解的,并非是被捕和被捆绑的人,而是那些逮捕和捆绑他们的人!这有什么比这更奇怪呢?你拘禁着他们,却反倒感到困惑?事情本应如此。因为犹太人的一切都建在沙土之上,所以他们比所有人都更软弱。这也是他们说出另一番话的原因:「你们想要将那人的血归到我们身上」(使徒行传 5:28)?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施加折磨,却反倒惧怕?你施行逼迫,却反倒惊恐?你审判他人,自己却在颤抖?你看,罪恶是何等的无力!但使徒们却并非如此说:「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我们不能不说。」(使徒行传 4:20)你看到他们高尚的品格了吗?你看到那嘲笑波涛的磐石了吗?你看到那岿然不动的房屋了吗?而且,最令人惊奇的是,使徒们不仅没有惧怕仇敌的一切诽谤,反而变得更加大胆,并使他们的仇敌陷入更大的不安之中。击打金刚石的人,反倒伤了自己;逆着尖刺踢的人,反倒刺伤自己,受到严重的创伤。同样地,诽谤有德之人,自己也会招致危险。罪恶越是武装起来反对德行,它就越是软弱。就像那用衣襟捧火的人,火不能熄灭,反倒烧毁了衣服;那逼迫、压制并囚禁有德之人的,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使他们更加光芒四射,却毁灭了自己。确实如此:你在严苛的生活中遭受的苦难越多,你就越发坚固;你越是持守对智慧的爱慕(*即*哲学,希腊文「φιλοσοφία」),你的需要就越少;你的需要越少,你就越发巩固,并超越众人。若翰(John)就是如此,所以没有人能使他忧伤;相反地,他使希律(Herod)忧伤。若翰一无所有,却起来反对那位权势者;而希律身披冠冕、紫袍和无数其他装饰,却战兢并惧怕那位一无所有的人;他甚至无法不带着恐惧去看他被砍下的头颅。至于希律在若翰死后仍旧心怀强烈的恐惧,请听他说:「这是若翰,是我所杀的。」(路加福音 9:9)「杀」这个词表明,希律并非因此而骄傲,而是平息他的恐惧,并催促他骚动不安的灵魂回想起他杀死了若翰这件事。德行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死后比活着的人更有能力。正因如此,在若翰在世之时,那些拥有巨大财富的人也来到他那里,询问他:「我们该作什么呢?」(路加福音 3:10)你们拥有如此多的财富,却想从这位一无所有的人那里寻求通往幸福的道路?富人向穷人求教?军人向那位甚至没有住所的人求教?厄里亚就是如此,所以他也同样大胆地对百姓说话。若翰说:「毒蛇的种类!」(马太福音 3:7);而厄里亚说:「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列王纪上 18:21)厄里亚说:「你杀了人,又占了他的产业吗?」(列王纪上 21:19);而若翰说:「你不该娶她!」(马太福音 14:4)你看到磐石了吗?你看到那建在沙土上的房屋是何等容易崩塌吗?它是何等容易向灾祸屈服?它是何等容易动摇,即便它属于君王,属于百姓,或属于掌权者?罪恶使它的追随者变得更加不智;那建在沙土上的房屋崩塌,并非仅仅如此,而是伴随着巨大的灾难。「它的倒塌是很大的,」救主说。实际上,这里的危险并非威胁到微不足道的事物,而是威胁到灵魂,以及失去天堂和那些不朽的福乐。但在此之前,邪恶之人也将度过一种最不幸的生活,充满了持续不断的忧愁、恐惧、忧虑和强烈的烦恼,正如智者所指出的:「恶人虽无人追赶也逃跑。」(箴言 28:1)确实,这样的人会惧怕阴影,怀疑朋友、仇敌、奴隶、熟人和陌生人,因此,在永恒的惩罚之前,他们就在今生承受着最残酷的折磨。基督指明了这一切,并说:「它的倒塌是很大的。」因此,祂以当前的灾祸有力地劝说最顽固的不信者避开罪恶,祂以恰当的总结结束了祂良善的诫命。虽然关于未来的言论更为重要,但对那些过于迟钝的人来说,对当前的描述更能约束他们,使他们远离罪恶。因此,救主以这样的描述来结束祂的宣讲,以便祂诫命的益处能让听者感受得更加真切。因此,既知这一切,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将来,让我们逃避罪恶,并热心追求德行,好使我们并非徒劳地劳苦,而是得以在今生享受安稳,并在未来分享荣耀。愿我们所有人都因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祂对人类的慈爱而配得领受这荣耀。愿荣耀和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25«И когда Иисус окончил слова сии, народ дивился учению Его». (Мф.7:28)
第 25 讲「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惊讶祂的教训。」(马太福音 7:28)
释义七:二十八至八:四 基督教导的力量。 —为何教导之后会伴随神迹的施行。 —为何基督以手触摸洁净麻风病人。 —不仅在患病之时,在健康之际,人亦当心存上帝。 —基督有时遵守律法,有时不遵守,是为何故。 —基督已尽己方所有,以吸引人归向信仰。 —对上帝的感恩是保守祂恩宠的最佳途径。 —不仅为赐予我们的福祉,亦当为赐予他人的福祉感谢上帝。 —上帝的每一样恩赐皆是伟大的。 —上帝降福,往往出乎人自己的意愿。 —谦卑使人对上帝心存感恩。
1.Сила Учителя и Его слова, изречённые со властью, пленили сердца слушателей и убедили их следовать за Ним с верой и искренним расположением.
1.教师的能力与祂那带著权威所说出的话语,俘获了听众的心,并使他们确信,要带著信心与真诚的意愿来追随祂。
理应当,从所颁布的诫命之严苛,以及所发出的训谕之崇高来看,百姓应当感到忧伤,陷入沮丧;然而,导师的力量如此之大,祂俘获了许多人的心,使他们惊讶至极,并且祂言语的甘甜说服了他们,即使祂停止了讲论,他们也未曾离弃祂。甚至当祂从山上下来之后,听众仍旧没有散去,而是都跟随祂:看哪,祂对祂的话语激发了何等巨大的爱慕! 但他们最为惊奇的,是祂的权柄,因为祂的言语并非像先知摩西那样,以他人的名义宣讲,而是处处显明祂自己拥有权柄。因此,在颁布律法时,祂不断地加上:「但是我告诉你们」;在提及末日之时,祂将自己呈现为审判者,无论是惩罚还是奖赏。所有这一切,似乎都应该使听众感到不安。事实上,如果连文士们在耶稣基督已经以行动证明祂的权柄时,尚且向祂投掷石块,驱逐祂,那么百姓如今,当祂仅仅以言语证明这权柄,特别是这些话语是在最开始、在祂以实践彰显祂的能力之前所说时,又怎能不被冒犯呢? 然而,这样的困扰并未发生在百姓身上。原来,当心灵和意念处于良善的状态时,便很容易被真理的话语说服。这就是为何文士们即使在神迹宣告祂的大能时,仍然感到被冒犯;而现在的听众,即使只是聆听祂的教导,也顺服并跟随祂。福音书作者在他的话语中也表达了这一点:「有一大群人跟随著祂」;意思是说,跟随祂的并非是那些领袖或文士中的任何人,而只有那些没有诡诈、心存诚挚的人。在整部《福音书》中,都可以看到唯有这些人才亲近祂。因此,当祂讲话时,他们静默聆听,不对祂的话语增添任何内容,不打断祂,也不试探祂,不像法利赛人那样寻找机会来抓祂的把柄;在讲道结束后,他们带著惊讶跟随祂。 请注意主宰者的智慧,祂以何等的不同方式来安排在场者的益处,祂时而从神迹转向言语,时而从言语转向神迹。在登上山之前,祂治愈了许多人,借此为祂的宣讲铺平了道路;在这场漫长的谈话结束之后,祂又回到了神迹,以实际行动来证实祂所说的一切。 因为祂教导「如同有权柄的人」(马太福音 7:29),所以为了不让祂这种教导方式被视为充满了虚荣和傲慢,祂便以行动来证实同样的事情,并且作为有权柄者,医治疾病,好让那些看见祂如此教导的人,在祂以同样的权柄行神迹之后,不再感到困惑。「祂下了山,……看哪,有一个患麻风病的人前来,向祂下拜,说:主啊!祢若愿意,就能洁净我」(马太福音 8:1-2)。 这位前来的人展现了何等大的明智与信心!他没有打断教导,没有试图挤过人群,而是等待适当的时机,在基督下了山之后才靠近。他不是随意地,而是带著极大的热忱,正如另一位福音书作者所说,「跪下」(马可福音 1:40),恳求祂,带著真诚的信心和对祂的适当思维来恳求。 事实上,这个患麻风病的人并没有说:如果您恳求上帝;或者:如果您向祂祷告;而是说:「祢若愿意,就能洁净我」。他也没有说:主啊,请洁净我;而是将一切都交托给祂,将治愈之事交由祂的旨意,并见证祂至高无上的权柄。 有人或许会问,如果这个麻风病人的看法是错误的呢?在这种情况下,基督就应当反驳他、揭露他、纠正他。但祂这样做了吗?没有,恰恰相反,祂支持并肯定了麻风病人的所有话语;因此,祂没有说:被洁净吧,而是说:「我愿意,你洁净了吧」——这样,关于基督大能的这一理解,就不再是麻风病人的看法,而是基督自己的意念了。 使徒们并非如此说话;他们是怎样说的呢?当所有人都惊讶时,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定睛看我们,以为我们是凭自己的能力或虔诚使他行走呢」(使徒行传 3:12)?然而主,尽管祂经常谦逊地说话,并且说了很多低于祂荣耀的话,但在这里,为了坚固人们对祂大能的认知,祂在那些惊讶于祂权柄的听众面前说:「我愿意,你洁净了吧」!虽然祂以前也行过许多伟大奇迹,但众所周知,祂从未以这种方式说话。
2.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исцеляя прокаженного прикосновением и словом, явил Свою Божественную власть над законом и нечистотой, наставляя нас в необходимости духовного очищения от греха.
2.主耶稣基督,以祂的触摸与言语,治愈了那患麻风病之人,显明了祂凌驾于律法与不洁之上的神圣权柄,教导我们灵魂洁净、摆脱罪恶之必要。
但在这里,为了印证祂自己有权柄,不仅能医治麻风病人,也能医治全民众,祂加上了:「我愿意」,——而且祂的话语并未落空,而是立刻通过随后的行动加以证实。如果祂所说的是不义之言,是渎神之语,那么这行动理应破败。然而,如今这受命的本性顺服了,而且其顺服的速度恰如福音传扬者所言,甚至更快。「立刻」这个词,并未完全表达出那行动完成的速度。再者,救主不仅简单地说:「我愿意,你洁净了」,而且「伸出手来,摸他」,——这一点尤其值得探究。救主既然可以通过意愿和话语来洁净他,为何还要用手触摸呢?在我看来,这正是为了借此表明,祂不从属于律法,而是在律法之上;对于洁净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是不洁净的。以利沙甚至不愿看一眼乃缦,——即便当他知道自己未曾出迎乃缦、未曾触摸乃缦,从而使他感到被冒犯时,他依然严格遵守律法,自己留在家里,却打发乃缦到约旦河中沐浴。但主宰者,为要证明祂的医治不是作为仆人,而是作为主宰,——祂触碰了。手因触碰麻风并未变得不洁;反而,那患麻风的身体因着圣洁的手而变得洁净。基督降临,不仅是为了医治身体,也是为了将灵魂提升至真正的智慧。正如祂在颁布关于食物无分别的更高律法时,不再禁止用未洗的手吃饭一样,在此,祂也教导我们,首先应当关切灵魂,舍弃外在的洁净,必须洁净灵魂,并且只惧怕那属乎灵魂的麻风病,那便是罪。身体的麻风病丝毫不妨碍美德。祂自己首先触碰了那患麻风的人,却无人指责祂。审判是公正无私的,旁观者并未被嫉妒所占据。因此,他们不仅没有贬低这神迹,反而惊奇地承认其真实性,被祂那无可匹敌的力量——祂的教诲和作为——所激发,心生敬畏。再者,在治愈了麻风病人的身体之后,基督吩咐他不要告诉任何人,但要将自己给祭司察看,并献上「摩西所吩咐的礼物,对他们作证据」(马太福音 8:4)。有些人断言,救主之所以吩咐他不要告诉任何人,是担心有人心怀诡诈地去探究这麻风病人是否真的得了洁净。然而,如此设想是极为不明智的。这麻风病人受洁净,并非是为了使这洁净变得可疑;不,——基督吩咐这麻风病人不要告诉任何人,是为了借此防止他生发虚荣和好胜之心。尽管耶稣知道这麻风病人不会听从,而会宣扬这位施恩者,但祂仍做祂该做的。那么,你会问,祂在别处为何又吩咐那些得了医治的人讲述他们的康复呢?借此,祂并未自相矛盾,而是教导他们心怀感恩,因为即使在那些情形下,祂也并未吩咐他们荣耀祂自己,而是将荣耀归于上帝。通过这位眼下所谈及的麻风病人,救主告诫我们远离骄傲与虚荣;而通过其他人,祂则向我们灌输感激之情,教导我们在一切事上赞美主。既然人们通常在重病时会想起上帝,而一旦康复又会变得疏忽大意,——祂便吩咐他们在生病时和健康时都要不断地思想主,说:「将荣耀归于上帝」(约翰福音 9:24)。救主为何命令这位提到的麻风病人去给祭司察看并献上礼物呢?是为了成全律法。祂并非处处违犯律法,也非处处遵守律法;有时祂采取一种方式,有时又采取另一种方式。祂不遵守律法,是为了开辟通往未来更高智慧的道路;而祂遵守律法,则是为了暂时约束犹太人无耻的口舌,并迁就他们的软弱。基督在祂福音传扬之初就如此行事,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即使是使徒们,在领受了去往外邦人的吩咐,为全宇宙开启福音教诲之门、废除律法、更新诫命并终结一切旧有之事后,有时也似乎在遵守律法,有时又在违犯律法。但你会说,「将自己给祭司察看」这句话,又如何与遵守律法相关呢?它们大有关系。古老的律法要求,得了洁净的麻风病人不可自己证明自己的洁净,而必须在祭司面前显现,向他呈献自己洁净的证据,并依据祭司的判断被接纳为洁净的人。只要祭司尚未宣告这麻风病人得了洁净,他便仍与不洁的人在一起,留在营外。因此,救主才说:「将自己给祭司察看,并献上摩西所吩咐的礼物」(马太福音 8:4)。祂没有说:献上我所吩咐的礼物;而是暂时将他指向律法,以便在一切情况下都能堵住犹太人的口,——确切地说,是为了让他们无法说祂夺取了祭司的荣耀,祂自己完成了此事,而将查验留给了祭司,并指定他们作为祂神迹的审判者。因此,基督的话语蕴含着这样的思想:我不仅不想与摩西或祭司作对,反而还强迫那些蒙我施恩的人顺从他们。
3.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что исполнение Господом всего должного является обличением для нечестивых и основанием для непрестанной благодарности верующих.
3.圣经见证了,主履行了一切当尽的义务,这是对不敬虔之人的责备,也是信徒持续不断感恩的根基。
但「对他们作见证」是甚么意思呢?这是指责、是控诉、是证明,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教诲。确实,当他们说:「我们逼迫祂,因为祂是迷惑者和欺骗者,是与上帝为敌、违反律法的人」——那时,基督说,你当为我作见证,证明我并非违犯律法的人。因为,我在治愈你之后,把你遣送给律法,送上祭司的审判台;如此行事,正是一个敬重律法、尊重摩西、不反对古老规定的人所应有的作为。如果这种遵守律法的方式不能带给他们任何益处,那么从此处更应当推断出祂对律法的尊重,因为祂虽然预见到他们丝毫不会利用这个机会,然而祂却成就了所有祂力所能及之事。而祂预见到了这一切,从祂的话语中便可看出;祂没有说:「为了修正他们」,或「为了教导他们」,而是说:「对他们作见证」——亦即,是为了控诉、是为了指责、是为了证明我已为你成就了一切;尽管我预见到他们不会悔改,但即便如此,我仍旧没有忽略去做我应当做的事,而他们则仍旧滞留在他们的不虔之中。同样地,在另一处救主也说:「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马太福音 24:14)——亦即,对所有不听从、不相信的民族作见证。他们会问祂:「既然并非所有人都会相信,那为何要向所有人传讲呢?」祂回答说:「这是为了让众人看到,从我这边来说,我已经尽了我份内的所有责任,从此之后,就没有人能够指责我说他没有听闻。这宣讲本身将会对这些人作见证,他们将不能再说:『我们没有听见』,因为虔诚的道必将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也是如此,鉴于这一切,将从自身做起,在一切事上对待邻人,并永远感谢上帝。如果我们实际享受到祂的恩泽,却不肯宣认祂的恩典,那将是罪过,况且这种宣认还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益处。因为祂并不需要我们的一切,而是我们的一切都仰赖于祂。感恩不会给祂增添什么,却使我们更亲近祂。如果我们回忆起人间的恩惠,便会燃起更炽热的爱,那么,若能不住地忆念主对我们的恩泽,我们更当殷勤遵行祂的诫命。因此,使徒保罗说:「要心存感谢」12(歌罗西书 3:15)。忆念恩惠和不住地感恩,是维系自身蒙受恩宠的最佳途径。正因如此,在我们聚会时所举行的这神圣而充满救恩的奥迹,才被称为「圣体圣事」(εὐχαριστία,意为「感恩」),因为它记念了诸多恩泽,指明了上帝上帝神佑的最重要作为,并通过这一切来激发我们的感恩之心。事实上,如果说主由童贞女降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以至于福音书作者惊叹地说:「这一切事的成就」(马太福音 1:22),那么请告诉我,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祂为我们受宰献祭呢?如果单是祂的降生被称为「这一切事」,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称呼祂为我们被钉十字架、流出宝血,并亲自将自己作为我们的食粮和属灵的筵席呢?因此,让我们不住地感谢祂,并让这感恩之情先于我们的一切言语和行动。我们不仅要为赐予我们的恩泽感恩,也要为赐予他人的恩泽感恩;如此,我们便能根除嫉妒,坚固爱德,使其更为真挚。你将无法嫉妒那些你为之感谢上主的人。正因如此,司祭在献上那祭献时,吩咐我们为普世、为不在场的、为在场的、为早于我们的人,以及为将来的人感谢上帝。这样的感恩使我们从俗世中解脱,迁移到天上,使我们由人变为天使。天使们也组成诗班,为上帝对我们的恩泽而感谢祂:「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路加福音 2:14)!你或许会问,那些不住在地上、不属于人类的天使,与我们有何干系呢?他们的榜样尤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因此学会了要如此爱我们的同工,以至于将他们的福祉也视为我们自己的福祉。
4.Дабы достичь благоговения и совершенства, надлежит непрестанно благодарить Бога за все Его дары, малые и великие, ибо не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 и гордыня суть причины духовной гибели, тогда как смирение ведёт к истинному самопознанию и добродетели.
4.为了达成敬虔与完善,我们必须不断地为著上帝所有一切的恩赐而感谢祂,无论是微小的或是巨大的,因为不知恩与傲慢乃是灵魂毁灭的缘由,而谦逊则引领至真实的自我认知与美德。
因此,保罗在他所有的书信中,都为着全宇宙的福祉献上感谢。我们也当如此,为着我们自己和别人的、微小的和伟大的福祉,不住地感谢上帝。即便恩赐微小,它也因着是上帝所赐而变得伟大;或者更确切地说,祂的恩赐中没有一样是微小的,不仅因为它们是从祂那里传递而来,也因为它们本身的属性,更不必说上帝所有其余的恩惠,其数量超越了沙粒本身——有什么能与我们救赎的经纶相比呢?为了我们——祂的仇敌——上帝献出了在祂看来最为宝贵的,祂的独生子;祂不仅献出了,在献出之后还把祂当作食物赐给我们。祂为我们成就了一切:祂将祂的儿子赐予我们,并使我们因着祂而心怀感恩(藉着圣体奥秘)。既然人大多是不知感恩的,上帝便将与我们有关的一切都承担起来并完成。正如祂藉着地点、时间和节期来提醒犹太人祂的恩惠,祂也在此藉着祭献来提醒我们,使我们不断地记念祂的恩惠。如此看来,没有谁比创造我们的上帝更努力地使我们变得完全、伟大,并在一切事上心存感激。正因如此,祂常常违背我们的意愿施恩,而更经常的是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施恩。如果你觉得这令人惊奇,我便向你展示,这如何应验在并非无名之辈,而是蒙福的保罗身上。这位蒙福的人,在遭受诸多苦难和折磨时,常常祈求上帝将试探从他身上挪去;然而,上帝所看的不是他的祈求,而是他的益处,祂显明这一点,说道:「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的」(哥林多后书 12:9)。在向使徒显明原因之前,主便已经施恩于他,尽管使徒并不愿意,也不知道。那么,当祂命令我们为着祂对我们如此的眷顾而感恩时,祂的要求难道很高吗?愿我们顺服祂,并永远遵守这诫命。没有什么比犹太人的忘恩负义更毁灭他们了;没有什么比这种忘恩负义更使他们遭受如此多且频繁的惩罚了;而最重要的是,甚至在这些惩罚之前,忘恩负义就败坏了他们的灵魂:「忘恩之人的指望,必如冬日的寒霜消融」(智慧篇 16:29),智者如此说。忘恩负义使灵魂麻木和死亡,如同寒冷使身体麻木和死亡一样。这源于骄傲,也源于认为自己配得上所受的恩惠。然而,谦卑的人不仅会为着福祉感谢上帝,也会为着看似与福祉相反的事物感谢;无论他遭受什么,他都不会认为自己是无辜受苦。同样,我们在美德上越有长进,就越会谦卑自己,因为这也是一种伟大的美德。我们的视力越敏锐,就越能认识到我们离天国有多远。同样,我们在美德上越有长进,就越能学会认识到上帝与我们之间的巨大距离。而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乃是不小的智慧。最了解自己的人,便是视自己为无有的人。正因如此,大卫和亚伯拉罕在达到美德的最高境界时,才尤其显出谦卑的美德:亚伯拉罕称自己为尘土和炉灰(创世记 18:27),而大卫称自己为虫(诗篇 21:7)。与他们相似,所有圣徒都认为自己微不足道。相反,被骄傲所掳获的人,最不了解自己。因此,我们习惯于对骄傲的人说:他不知道自己,他不认识自己。然而,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又能认识谁呢?正如认识自己的人能认识一切,不认识自己的人也无法认识任何其他事物。那说出「我要将我的宝座高举在上帝众星之上」(以赛亚书 14:13)的人便是如此。他不认识自己,也就不认识任何其他事物。但保罗并非如此思想:他称自己为像是流产的,是众人中最小的,在他完成了如此多、如此伟大的事功之后,甚至不认为自己配得上使徒的称号。愿我们热切效法和模仿他。只有当我们从地上和属世的忧虑中解脱出来时,我们才能模仿他。确实,没有什么比依恋世俗更能阻碍人认识自己了;反之,没有什么比不认识自己更能促使他依恋世俗事务了。这种无知和对世俗的依恋是相互关联的。正如热爱外在荣耀、高度看重现世福祉的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认识自己;相反,鄙视世俗的人则很容易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的人,也会因此在所有其他美德上有所长进。因此,为了获得这种良善的认知,让我们摆脱所有如此强烈地煽动我们的暂时之事,并认识到我们的贫乏,表现出一切可能的谦卑和智慧,好叫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爱人之心,获得现世和未来的福祉。愿荣耀、权能和尊贵归于父,与圣善的圣灵同在,从今时直到永远。阿们。
Беседа 26«Когда же вошел Иисус в Капернаум, к Нему подошел сотник и просил Его: Господи! слуга мой лежит дома в расслаблении и жестоко страдает». (Матф. 8:5–6)
第 26 讲「耶稣进了迦百农,有一个百夫长进前来,求祂说:『主啊,我的仆人害了瘫痪病,躺在家里,非常痛苦。』」(马太福音 8:5-6)
解释八章五至十三节。基督称赞那些对祂怀有崇高敬意的人。——马太与路加论述的是同一个神迹,彼此互相补足。——这位百夫长的信心与德行的崇高。——基督宣告了因信称义与呼召外邦人的教导。——正如德行高尚者有可能跌倒,邪恶之人亦有可能悔改向善。——大卫的榜样教诲我们,即便是德行高尚之人也需要恒常警醒,以及跌倒之后重新站立起来是多么容易。
1.Сотник явил величайшую веру и смирение, ясно зная, что Христу достаточно лишь изречь слово, дабы совершилось исцеление.
1.这位百夫长展现出极大的信心与谦卑,他清楚地知道,基督仅需说出一句话,便足以成就那医治。
那患痳疯的人是在耶稣下山之后靠近祂的,而这位百夫长是在耶稣来到迦百农之后。那么,为何这两人,没有一个上山呢?这不是因为他们疏忽怠慢,因为他们两人都怀有炽热的信心;而是为了不打断祂的教诲。 百夫长前来,说道:「我的仆人瘫痪了,躺在家里,极其痛苦。」有些人说,他提出这个理由,是为自己辩解为何没有将仆人带来。他们说,不可能带来一个瘫痪、饱受折磨、濒临气绝的病人。关于那少年人濒临气绝,路加见证说:「快要死了」。 然而,在我看来,这表明了百夫长伟大的信心,远超过那些从屋顶上把瘫痪者缒下来的人所拥有的信心。因为他清楚知道,单凭一句命令,足以使躺卧的人起身,因此他认为带来他乃是多此一举。 那么,耶稣做了什么呢?是祂以前从未做过的事。在所有其他情况下,祂都顺从求助者的愿望;但在这里,祂却自己预先满足了百夫长的愿望,并且应许不仅要治愈他,还要亲自去他的家。祂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百夫长的德行。如果祂没有应许此事,而只是说:「你走吧,你的仆人会痊愈的」,那么我们就完全不会知道他的德行了。 祂对那个腓尼基妇人所做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尽管方式是相反的。在这里,祂未经邀请,自愿应许前往他的家,以便你认识百夫长的信心和极大的谦卑。然而,对于腓尼基妇人,祂却拒绝赐予恩惠,似乎没有给她的期盼带来希望。作为一位经验丰富、洞察一切的医师,祂懂得如何从相反的事物中产生相反的效果。 因此,在这里,祂通过自愿应许前往,来揭示百夫长的信心;而在那里,祂则通过长期的延迟和拒绝,来揭示那妇人的信心。 祂对亚伯拉罕也是如此,说:「我岂能瞒著亚伯拉罕」(创世记 18:17),这是为了让你认识祂对所多玛人的爱和关怀。同样地,那些被派往罗得那里的天使拒绝进他的家,是为了让你认识这位义人好客的美德。
那么,这位百夫长说了些什么呢? 「主啊,我不敢当祢到舍下。」(马太福音 8:8) 我们这些打算领受基督的人,都当听从这话——因为如今祂仍可被领受——我们当听从,当效法,并以同样的虔诚来领受祂。确实,当你接纳了贫乏的、饥饿的和赤身的,你就接纳并供养了祂自己。 「只要祢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 看啊,这位百夫长,正如那患麻风病的人一样,对基督有着合宜的认知。他没有说:呼求上帝;他没有说:祷告并取悦于祂;他只说——祢发命即可。接着,他唯恐祂出于谦卑而拒绝,便说: 「因为我也是一个在人权下的人,手下又有兵。我对一个说:『去!』他就去;对另一个说:『来!』他就来;对我的仆人说:『你做这事!』他就去做。」(马太福音 8:9) 有人或许会问,百夫长如此想,那又怎样呢?重点在于,基督是否认可并证实了这一点呢?你问得好,且甚为明智。因此,我们正要考察这一点;我们在此会发现,情形与那患麻风病之人所遭遇的相同。那患麻风病的人说:「若祢肯」——我们得以确信救主的权柄,不仅是透过这患麻风病的人,更是透过基督自己的声音,因为祂不仅没有拒绝这种见解,反而进一步证实了它,为了确认这一见解,祂还多加了一句不必要的话,说:「我肯,你洁净了。」同样地,在此我们也需要看,是否发生了类似之事。我们确实会发现,这里也发生了同样的事。事实上,当百夫长说了这些话,并为救主的权柄作了如此见证时,祂不仅没有谴责他,反而认可了他,甚至超过了认可。福音书作者没有说救主只是称赞了百夫长的话语,而是为了显示称赞的重要性,说祂甚至「感到惊奇」;祂不仅感到惊奇,而且在众人面前将他作为榜样供人效法。你可曾看到,每一位为祂权柄作见证的人是如何受到赞扬的呢? 「众人都希奇祂的教训」(马太福音 7:28),因为祂教导他们「像有权柄的人」;基督不仅没有指责他们,反而与他们一同下了山,并藉着洁净那患麻风病的人来证实他们的见解。再说,那患麻风病的人说:「若祢肯,祢能叫我洁净。」基督不仅没有斥责,反而按着他所说的医治了他,洁净了他。同样地,百夫长说:「只要祢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耶稣为此感到惊奇,便说:「这样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马太福音 8:10)
2.Истинная вера, не сомневающаяся во всесовершенной власти Господа, является наивысшей добродетелью и залогом спасения, что явственно показано в примере сотника и в обличении Марфы.
2.真实的信仰,对主的全能权柄毫不疑虑,是至高的美德,也是得救的保证,这在百夫长的榜样中和对马大(Marthа)的责备中显露无遗。
你也可以从反面的例子中领悟这一点。马大,因为她没有说出这样的话,反而说了与此相反的话:「你无论向神求甚么,神必赐给你」(约翰福音 11:22)——她不仅未受赞扬,尽管基督认识她、爱她,尽管她对祂十分关心,但她甚至被祂责备和教导,因为她说话不够明智。 基督对她说:「我不是对你说过吗,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约翰福音 11:40)?——祂这样责备她,仿佛她还没有信。再者,当她说:「你无论向神求甚么,神必赐给你」时,救主为了使她摆脱这种想法,并教导她祂不需要从他人那里借取任何东西,而是自己就是恩惠的源头,便说:「我就是复活和生命」(约翰福音 11:25)——也就是说,我不等待获得能力,而是凭借我自己完成一切。因此,祂才赞叹这位百夫长,使他超越了所有百姓,赐予他国度的恩赐,并激励其他人以他为榜样。 为了让你明白祂这样说,是为了教导其他人具备同样的信心,请听福音书作者多么准确地指出了这一点:「耶稣听见了就希奇,对跟随的人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样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因此,对祂抱有崇高敬意,是最能保证获得信心、国度和其他恩惠的凭借。基督不仅口头赞扬了百夫长,还因他的信心使他的仆人康复,为他编织了光明的冠冕,并应许了巨大的恩赐,说:「有许多人将要从东从西而来,在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席上坐著享福;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去」(马太福音 8:11-12)。 在救主行了许多奇迹之后,祂便更加自由地与百姓交谈。然后,为了不让人们认为祂的话是奉承,而是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位百夫长确实具备这样的禀性,祂说:「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全了」(马太福音 8:13)。证明他有这样禀性的事情,立刻就发生了:「他的仆人就在那时好了。」叙利亚腓尼基妇人也是同样的情况,救主也对她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求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的女儿就好了」(马太福音 15:28)。 由于路加在叙述百夫长仆人得医治的这个神迹时,夹杂了许多看起来有所不同之处,我们也需要向你们解释这一点。那么,路加说了甚么呢?百夫长「托了几个犹太人的长老去求耶稣」,请祂前来(路加福音 7:3)。而马太却说他自己前来,说:「我不配!」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同的人,尽管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论及前一个人,记载说:「因为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路加福音 7:5),而论及后一个人,耶稣亲自说:「这样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论及前一个人,没有说「有许多人将要从东而来」——由此看来,他可能是犹太人。 那么,我们对此应当说些甚么呢?这样解答很简单,只是不知它是否真实?我认为这是同一个人。但是,或许有人会问,既然马太见证他说:「我不配你到舍下」,为何路加却见证他派人去请基督前来呢?在我看来,路加是向我们指出了犹太人的奉承,以及人们在不幸时变幻不定,经常改变心意。很可能当百夫长想要去时,犹太人拦阻了他,奉承他说:我们去把祂带来。请看,他们的请求本身就充满了奉承。「因为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他们说;但他们甚至不知道应该称赞这位男子的甚么。他们本应说,他自己本想前来恳求,但我们拦阻了他,因为我们知道他的不幸,看到他家中有病人躺卧,所以他们应当以此来展现他信心的伟大;但他们没有提到这一点。 出于嫉妒,他们不愿显露这位男子的信心;他们不愿让被召请的人被视为某个伟人,他们宁愿贬低他们前来恳求的人的德行,也不愿显露他的信心,完成他们前来的目的。嫉妒很容易使人心眼蒙蔽。但是,那知晓隐秘之事的,却违背他们的意愿荣耀了他。若要证明确实如此,请听路加自己如何再次解释此事,他说:「离家不远,百夫长托几个朋友去见他,说:主啊,不要劳动;因我不敢当你到舍下」(路加福音 7:6)。他一旦摆脱了犹太人的纠缠,就派人去说:请不要以为我是因为懒惰而不来,而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不配接你进我的家。
3.Сотник являет совершенное смиренномудрие и богоприличное верование, ибо, сознавая свое недостоинство, он единым словом Господним сподобился получить величайшие блага и превзошел народ израильский в вере.
3.这位百夫长展现出全然的谦卑与合乎神性的信仰,因为他深知自身的不配,却仅凭主的一句话,就得以领受至高的福祉,并在信仰上超越了以色列的民众。
即便马修记载这百夫长不是透过朋友,而是亲自说出这些话,这也并未显示任何矛盾。事实是,这两位圣史都展示了这位男子的善意,以及他对基督所怀有的恰当看法。很可能他是在差遣了朋友之后,自己也前来,说了同样的话。倘若路加没有提及此事,而马修没有提及彼事,这并非源于他们之间的分歧,而更多是出于一人补全了另一人所省略的部分。请看,路加又是如何从另一方面显明他的信德,说:「那仆人病得快要死了。」这并没有使百夫长陷入绝望,也没有使他失去希望;即便在此情况下,他依然盼望他的仆人能存活下来。再者,若依照马修所言,基督说:「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这么大的信心」,并由此表明他并非以色列人,而路加却记载他曾建造会堂,那么在此处也没有矛盾,因为即使不是犹太人,也可以建造会堂并热爱犹太民族。
但是,你不要仅仅探究这位百夫长的话语,也要留意他作为埃及统领的地位,这样你就能看到这位男子的德行了。事实上,作官长的人通常都非常傲慢,即便在遭遇不幸时也不会谦卑下来。例如,约翰福音中提到的那人(那位大臣)将耶稣拉到家中,并说:「请来!」——我的仆人快死了(约翰福音 4:49);然而,这位百夫长行事却并非如此,他比那位大臣和那些将病榻从屋顶缒下去的人做得更好。他没有强求耶稣的肉身亲临,也没有将受苦之人带到这位医生面前;而这正表明这位百夫长对他抱持的并非卑微之见,而是神圣的看法,因为他说了:「只需说一句话。」并且,他并非一开始就说:「说一句话,」而是先叙述了病情,因为他怀着极大的谦卑,不期望基督会立刻听从他并到他家中去。正因为如此,当他听到祂说:「我来医治他」时,他才说:「说一句话。」疾病并没有使他心神不宁,即便在不幸之中他也保持着哲学思辨,他所关心的与其说是仆人的健康,不如说是不要在自己的行动中显出任何不敬之处。虽然他没有坚持要求,但基督却应允了。而即便如此,他仍担心自己会以某种方式越出自己的身份界限,或是给自己带来任何沉重的举动。你看到他的明智了吗?再看看那些犹太人的愚昧,他们说:「他配得你施予恩惠。」他们本该诉诸耶稣的慈爱,却反而抬出人的尊严,自己却不知道该从哪一方面去彰显它。相反地,这位百夫长行事却不同:他深知自己不仅不配得恩惠,甚至不配接纳主进入家中。因此,当他说:「我的仆人躺着」时,他没有加上:「请说,」是担心自己不配领受这份恩赐,而只是叙述了自己的不幸。然而,当他看到基督的怜悯时,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坚持,而是保持了自己应有的分寸。若是有人问:基督为何没有以同样的方式尊敬他呢?——我们会回答说,祂反倒大大地尊敬了他:首先,祂表达了同意,这尤其体现在祂没有进他的家;其次,祂引他进入了天国,并使他优于全体犹太民族。正是因为他自认为不配甚至接纳基督进家,才得以蒙受恩典获得天国和亚伯拉罕所享有的福分。然而,有人会问,为什么那位行了更大信德的麻风病人没有受到称赞呢?他没有说:「说一句话,」而是——更进一步地——只愿你愿意,正如先知论及天父时所说:「祂行一切祂所愿的」(诗篇 113:11)。但那位麻风病人也受到了称赞。当救主说:「将摩西所吩咐的礼物献上,对他们作证据」时,这些话表达的无非是:你将指控他们,因为你已相信了。另一方面,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相信与对于那些在犹太民族之外的人来说,相信,并非是全然相同的。至于这位百夫长并非犹太人,这既可从他是百夫长这一点看出,也可从对他所说的话中看出:「在以色列,我没有找到这样的信心。」
4.В вере сотника открылась великая истина о Владычестве Христа над жизнью, смертью и всеми силами, и это послужило предвестием о спасении, даруемом верой не только иудеям, но и всем народам.
4.在百夫长的信心中,展现了一项伟大的真理,即基督对生命、死亡与所有权能的统治,这也预示了藉著信心所赐予的救恩,不仅属于犹太人,更属于所有民族。
诚然,这位非出自犹太人的人,竟对基督怀有如此崇高的思想,意义非凡。在我看来,他定然对天上的万军有所了解,或是明了疾病、死亡以及其他一切都如他的士兵般,全然顺服于基督。因此他说:「因为我也是一个在权柄之下的人」,——即是说,您是上帝,我是人;我在权柄之下,您却不在权柄之下。所以,如果我,身为一个人,并在权柄之下,尚有如此大的权能,那么您,既是上帝,又不在权柄之下,所能成就的就远胜于我了。他以特别的力量想要使主确信,他所提出的并非相似的例子,而是无比崇高的例证。他说,如果我,与我的下属平等,却仍在权柄之下,仅凭着微薄的管辖优势,便拥有如此大的能力,以至于无人敢违抗我,凡我所吩咐的,他们都照办,即使命令各有不同(「我对这个说:去,他就去;对那个说:来,他就来」),那么您就拥有远超于我的能力。然而,有些人如此诵读此段经文:「因为我是个人」,并以标点将这些字分开,再接上:「手下又有兵丁。」但请你留意,他何等清楚地表明了基督能如对待仆人般掌管死亡,并如主人般发号施令。当他说:「去,他就去;来,他就来」时,他以此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如果您吩咐死亡不要临到他,死亡就不会临到他。你看到了吗,他拥有何等大的信心?他已清楚揭示了那后来必向众人显明的事,即基督拥有生与死的权柄,能引人下入阴间的门,也能将人带上来。他不仅提到了士兵,还提到了仆人,这标志着更深层的顺服。然而,尽管他拥有如此伟大的信心,他仍认为自己不配。基督却表明他配得进入他的家,祂所成就的远不止于此,祂称赞他、赞美他,赐予他的远超过他所求的。他前来为仆人求取身体的康健,归去时却获得了天国。你看到了那段话的应验吗:「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马太福音 6:33)?当这位百夫长一显出伟大的信心和谦卑,基督就赐予他天国,并额外恢复了他仆人的健康。祂不仅以此尊敬了他,还以见证他将被接入天国,以及哪些人将被驱逐出去,来荣耀他。由此,基督向众人揭示了救赎源于信心,而非律法的行为。因此,这份恩赐将不仅赐给犹太人,也将赐给外邦人,而且后者将比前者得到更多。祂说,不要以为这仅仅发生在百夫长身上;同样的事也将发生在整个世界。在此,祂预言了外邦人,并赐予他们美好的盼望。在跟随祂的人中,亦有外邦加利利的居民。祂说这些话,是为了不使外邦人陷入绝望,并同时抑制犹太人的傲慢。然而,为了不以祂的话冒犯听众,也不给他们任何反驳的借口,基督没有在一开始就引入关于外邦人的言论,而是当百夫长提供了契机时才提及;并且祂没有直接说出「外邦人」这个名字。祂没有说:许多外邦人,而是:「许多人要从东从西而来」,这指的是外邦人。如此一来,祂便没有冒犯听众,因为所说的话有所掩饰。祂不仅以此缓和了这教义表面上的新颖之处,也以提及亚伯拉罕的怀抱来代替「天国」。这个名字对他们来说并非全然陌生;然而,提及亚伯拉罕更深深地刺痛了他们。因此,约翰起初没有提到地狱,而是说了那尤其冒犯他们的话:「不要自己心里说」,我们「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父」(马太福音 3:9)。与此同时,基督心中还有另一重考量,即避免让人觉得祂与古老的律法相悖。事实上,一个赞叹列祖,并称他们的怀抱为善人产业的人,彻底消除了这种疑虑。因此,没有人应该认为这里仅是威胁而已。犹太人被宣告了双重的惩罚,外邦人则被宣告了双重的喜乐:前者是因为他们不仅失落了,而且是从属于他们自己的应许中失落;后者则是因为他们不仅获得了,而且获得了他们未曾期望得到的。此外,还有第三点,即后者获得了本属于前者的东西。救主称那些蒙预备得着天国的人为「天国之子」。当祂指出犹太人本应凭着应许安歇在亚伯拉罕的怀抱中,紧接着却将他们排除在外时,这尤其深深地刺痛了他们。此外,由于这话是判决,基督便以神迹来确立它,如同祂也以预言来确立神迹,这预言随后得以应验。
5.Чудесные исцеления и пророческие исполнения являют всемогущую силу Христа, побуждая всех верующих к непрестанному смирению и упованию, ибо последние могут стать первыми, а стоящие — пасть.
5.奇妙的治愈与预言的应验,彰显出基督全能的力量,激励所有信徒不断地谦卑与信靠,因为末后的可能成为最先的,而站立的也可能跌倒。
是故,凡不信那时所发生之僮仆得痊愈一事者,就让他基于现已应验的预言来相信此事。事实上,预言在事件发生之前,已借由那时所发生的兆头向所有人阐明。正因如此,救主先说出预言,而后才治愈瘫痪之人,为要使未来借由当下得以确证,而较小的(事)借由较大的(事)得以确立。 至于那些有德之人享受到福乐,而作恶之人承受灾祸,这并无任何不合常理之处,反倒与理性及律法之力相符。然而,使瘫痪之人健壮,使死者复活,则是超越自然之力。尽管如此,百夫长对这伟大而奇妙之事亦多有助益,基督为此便显明说:「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给你成就了!」(马太福音 8:13)你看,僮仆的痊愈是如何显明了基督的能力,百夫长的信心,并确证了未来呢?或者更确切地说,所有这些都宣告了基督的能力,因为祂不仅医治了僮仆的身体,更借由神迹将百夫长的心灵吸引到信仰之中。 然而,你所当看的,不单是一个相信了,另一个得痊愈了;你也要惊讶于那速度,福音书作者为要显示这速度便说:「他的仆人就在那时好了」(马太福音 8:13),如同论及那痳疯病人时,他说他立刻就洁净了一样。基督所彰显的能力,不单是透过医治,更透过祂出乎意料、瞬间完成医治的方式。祂所带来的益处,不仅限于此,还在于祂行神迹时,常宣讲天国的教义,并将所有人都吸引到天国之中。甚至那些祂扬言要将其逐出的(人),祂扬言逐出并非真要将其逐出,而是要以言语惊吓他们,从而将他们引向天国。 如果犹太人从中并未得到益处,那么所有的过错都在于他们自己,以及所有受他们不信之病所苦的人。众所周知,同样的事情不仅发生在犹太人身上,也发生在那些已信之人身上。犹大曾是天国之子,并与其他门徒一同听见:「你们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马太福音 19:28),然而他却成了地狱之子。而那埃塞俄比亚人,作为一个蛮夷,是那些从东方和西方而来的人之一,却与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一同被授予冠冕。同样的事情,今日亦在我们中间发生。「因为,」主说,「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马太福音 19:30)。祂说此话,是为了使在后的(人)不因认为自己没有力量回转而变得懈怠,也使在前的(人)不因自以为站立稳固而依赖自己。 约翰先前亦曾预言此事,他说:「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马太福音 3:9)。既然此事理当成就,便要事先预告,为使无人因事情的怪异而心生困惑。然而,约翰作为开路先锋,论及此事时如同论及可能之事;而基督则论及此事如同论及必然会发生之事,并以行动证明之。
所以,我们若站立得稳,就不应当倚靠自己,而应当对自己说:「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哥林多前书 10:12);但如果我们跌倒了,也不应当绝望,而应当对自己说:「人跌倒了,岂不爬起来吗」(耶利米书 8:4)?确实,许多人曾达到天国的最高境界,展现了各种忍耐,在旷野中生活,甚至在梦中也未曾见过女人,但稍微有所懈怠,便会绊倒,甚至跌入邪恶的深渊。与此相反,另一些人却从这深渊中升至天国,从羞耻之地和舞场转向天使般的生活,并展现出如此巨大的美德,以至于能驱逐恶魔,并行出许多其他类似的神迹。圣经中充满了这样的事迹,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这样的榜样。那些沉溺于爱欲和软弱的人,堵住了摩尼教徒的口,后者将邪恶视为不变,他们事奉魔鬼,使渴望在善行中操练的人手脚松弛,并颠覆了所有的生活规矩。那些灌输这种信念的人,不仅在未来造成损害,而且在此世也尽其所能地颠覆一切。一个邪恶的人,当他认为回归美德和变好是不可能的时候,又怎会努力追求美德呢?即使现在,有法律存在,有刑罚威胁,有荣耀激励许多人,有地狱在等待,有天国被应许,有邪恶者被谴责,有善良者被称赞——即使在现在,有些人也仅仅勉强决定在美德的道路上奋斗,那么,若这一切都被消除,还有什么能阻止普遍的败坏与毁灭呢?
6.Осознав тщетность противящихся истине учений, надлежит бодрствовать на тесном пути, дабы не пасть, взирая на примеры падения и скорого восстания праведников, кои даны нам для врачевания грехов.
6.在意识到那些与真理相悖的教义不过是虚妄之后,我们便应当在窄小的道路上保持警醒,以免跌倒。为此,我们当仰望那些正直之人的跌倒与迅速复起的榜样,这些榜样正是为医治我们的罪恶而赐予我们的。
因此,既然我们明白了魔鬼的奸诈,也明白了那些人——即那些企图确立宿命论教义的人——他们的思想是与异教的立法者、神圣的谕示、自然的理性、以及所有世人(包括野蛮人、斯基泰人、色雷斯人,以及所有族群)的普遍见解相悖的,那么,亲爱的弟兄们,我们就当警醒。我们要撇开所有这些真理的反对者,怀着盼望与畏惧,踏上那条窄路:怀着畏惧,因为险峻的深渊四面环绕;怀着盼望,因为耶稣在我们前面引路。我们要以清醒和警惕的心前行。若有人稍有瞌睡,他必立即跌落。我们不会比大卫更有智慧,他因稍有疏忽,便跌入了罪恶的深渊。然而,他很快就站立起来了。所以,你们不要只看到他犯了罪,更要看到他洁净了自己的罪。他堕落的故事之所以被写下,是为了让你们不要只注视他的跌倒,而是要惊叹于他的重新站立;是为了让你们知道,在跌倒之后该如何重新站起来。正如医生们会挑选最难治愈的疾病,将它们记述于书中,并教导他人治疗的方法,使后者在了解了最困难的疾病后,能更容易地战胜较轻的病症一样,上帝也同样显明了最深重的罪孽,以便那些犯下小罪的人,能因此方便地修正他们的过失。事实上,如果深重的罪孽都能被洁净,那么轻微的罪就更不必说了。因此,让我们来审视这位蒙福之人是如何衰弱的,以及他如何在短时间内重新站立起来的。那么,他衰弱的方式是什么呢?他犯了通奸和谋杀。我毫不羞愧地要大声宣扬此事:既然圣灵不认为将整个故事记载下来是可耻的,那么我们更不应该隐瞒它。因此,我不仅要宣扬此事,还要再添上一些。那些隐瞒大卫跌倒的人,极大地遮蔽了这位圣者的德行。正如那些对大卫与歌利亚之战保持缄默的人,剥夺了他许多冠冕一样,那些忽视这段记述的人也是如此行事。或许我的话听起来有些奇怪?但请稍候片刻,你们就会明白我所言的公允。我之所以夸大罪过,并将其呈现得更加异乎寻常,是为了预备更丰盛的良药。那么,我还要再添上什么呢?这位圣者的德行。这反而加重了他的罪责:因为并非所有的罪在所有人身上都受到同样的谴责。经文说:「强有力者必遭受严厉的审问」(所罗门智慧篇 6:6)。又说:「那知道主人心意」(路加福音 12:47),却不遵行的人,「必多受责打」(路加福音 12:47)。由此可见,更多的知识是遭受更大惩罚的原因。因此,一个与他下属犯了同样罪孽的祭司,所受的惩罚不会与他们相同,而是要重得多。或许你们看到罪责增加,会感到颤抖和畏惧,并对我感到惊讶,仿佛我正走在悬崖峭壁之上;但我对这位义人充满信心,以至于我要继续深入。我越是夸大罪责,就越能赞美大卫。但是,有人会问,难道还能说出比这更多的事吗?是的,可以。正如该隐所犯下的不仅是谋杀,更是比许多谋杀更恶劣的罪行——因为他杀的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兄弟;杀的不是亏待他的人,而是受亏待的人;他不是在许多杀人犯之后,而是第一个发明了这种邪恶行径——同样,这里的罪行也不仅仅是谋杀,因为行凶的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位先知;他杀的不是亏待人的人,而是受亏待的人,因为后者在妻子被夺走时已经受了亏待,因此,大卫在这桩罪行上又加上了新的罪恶。你们看,我是如何没有宽恕这位义人,又是如何毫不宽大地叙述了他的过失?然而,尽管如此,我仍有信心为他辩护,以至于面对如此深重的罪孽,我愿那些极其嘲笑他的摩尼教徒,以及受马吉安教义感染的人都能在场,好让我彻底堵住他们的口。他们说大卫犯了谋杀和通奸。而我不仅说同样的话,我还证明了他的谋杀是双重的,不仅因为被杀的是受亏待之人,也因为犯罪者的身份是如此尊高。
7.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являет великое мужество души, которая, пав в тяжкий грех, не предалась отчаянию, но с силой восстала, являя тем большую доблесть.
7.此神圣文本庄严揭示出灵魂的伟大勇气:它虽曾陷于沉重之罪,却未曾屈服于绝望,反而以强大的力量重新站立,从而彰显出更大的英勇。
当一个蒙受了圣灵光照、领受了许多恩惠、拥有巨大胆量,并且年事已高之人,胆敢犯下此类罪行;与一个全然缺乏这一切的人做出同样的恶事——这二者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然而,尽管如此,这位英勇的男子(大卫)仍然配得上我们至高的敬佩,其原因恰恰在于:他即便堕入了至恶的深渊,却并未心灰意冷,并未绝望,也未曾因承受了那来自魔鬼的致命创伤而一蹶不振。相反,他迅速地,甚至是即刻间,以巨大的力量回击了魔鬼,给予其比自己所受的更加致命的创伤。 这情形就好比在战场之上、在列阵之中,一个蛮族将长矛刺入了一位英勇战士的心脏,或者,他将一支箭留在了战士的胸膛,又在那旧伤之上添加了另一处更危险的创口。然而,这位身受重伤、鲜血淋漓的战士,却能迅捷地站起身来,将自己的长矛掷向敌人,立刻将其击毙在地。在这里,你所呈现的伤口越是深重,就越能彰显那受伤者灵魂的惊人力量——因为他,尽管带着这沉重的创伤,却有能力在阵列中站起,并击倒了那伤害他之人。 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只有那些曾陷入重罪的人才能真正体会。诚然,当一个人毫无跌倒地走完自己的路程时,他所展现出的坚毅与刚强的灵魂,远不如在另一种情况下显现得多(因为他有美好的盼望作为伴侣,这盼望激励、鼓舞、坚固着他,并使他充满热忱)。唯有当一个人,在获得了无数桂冠、无数战利品和胜利之后,遭遇了极大的损失,却仍能重新踏上原有的道路时,他真正的勇气才得以彰显。 为了让各位更加明白,我将尝试再提出一个与前例同样重要的例子。请想象一位航海家,他曾航行过无数海域,穿梭于整个大洋之上,历经无数风暴、暗礁与波涛,载满货物,却在即将进入港口时沉没。他好不容易赤身裸体地逃脱了这场致命的船难:他对大海、对航行、对海上的危险,将会怀有怎样的心态呢?如果他不是一个性格格外坚强的人,他是否还会愿意再看一眼海岸、船舶或港口呢?我想,他不会了。他会隐匿起来,卧病不起,日夜不分,拒绝一切,宁愿靠施舍维生,也不愿再从事从前的辛劳。 然而,蒙福的大卫却非如此。他在经历了无数辛劳与努力之后,遭遇了这场可怕的船难,但他并未隐藏起来,而是将船只打捞上来,张开风帆,握住舵柄,重新投入到他原有的劳作之中——并再次聚敛了比从前更加丰厚的财富。如果说,跌倒之后能够站立起来,不至于永远躺下,就已值得称奇,那么,那能即刻站起并成就伟大事迹的人,又配得上怎样的桂冠呢? 对大卫来说,有许多因素可能促使他绝望:首先,是他罪行的深重;其次,是他遭遇这次沉船并非发生在生命的开端——那时候希望更多,而是在生命的末尾——毕竟,一个刚出港口就遭遇船难的商人,与一个经历了无数次贸易之后才触礁的人,其悲痛是不同的;第三,是他在聚集了巨大财富之后才遭受了此事。事实上,他当时拥有的珍宝着实不少:例如,在他年少时作为牧人所获得的财富,在与歌利亚的战斗中树立了辉煌的战功,以及他在对待扫罗时的明智之举。 确实,大卫展现了福音书所教导的宏伟心胸,他曾千百次将敌人掌握在手中,却始终饶恕他,宁愿失去自己的祖国、自由乃至生命,也不愿杀害那无辜陷害他的人。在登基之后,他也积累了许多美德。除了上述种种,百姓对他的不良看法,以及他丧失了那般辉煌的荣耀,都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紫袍并未给他带来多少光彩,反倒是罪恶的污点,使他蒙受了羞耻。
8.Повествование сие являет величие милосердия Божия, ибо даже после тяжкого падения праведный муж Давид, через великое покаяние и слезы, не только очистил себя, но и удостоился непреходящей благодати и заступничества Божия, наставляя нас в тщательном бодрствовании и скором восстании после прегрешений.
8.此叙述彰显了上帝宏大的慈悲,因为即使在沉重的跌倒之后,那公义之士大卫,藉著伟大的悔改与泪水,不仅洁净了自身,更蒙受了上帝永不消逝的恩典与庇佑,教导我们须谨慎警醒,并在过犯之后迅速重新站立。
您当然知道,对于那罪愆被公之于众的人来说,承受的重压何其沉重;而对于这样一个人,在被众人指控,在众多证人见证了他的罪行之后,要保持不气馁,需要何等巨大的勇气。然而,那位英勇的男子,将所有这些利箭从他的灵魂中拔出,此后他如此闪耀,如此洗净了污点,如此得以洁净,以至于在他死后,仍在弥补他后裔的罪愆。上帝论及亚伯拉罕所说的话,同样也论及大卫,甚至论及大卫更多。论到那位先祖,祂说:「我记念我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出埃及记 2:24);而论到大卫,祂说的不是约,而是什么呢?「因我仆人大卫的缘故,我必保护拯救这城」(列王纪下 19:34)。并且,因着对大卫的恩宠,祂不容许所罗门失去国位,尽管他犯下了如此严重的罪。大卫的荣耀如此伟大,以至于彼得在许多年之后,向犹太人宣讲时,如此说道:「坦然地告诉你们,我们的先祖大卫,他死了,也葬埋了」(使徒行传 2:29)。而基督在与犹太人交谈时,也表明大卫在犯罪之后,蒙受了圣灵的恩典,甚至再次得以预言祂的神性。祂以大卫的预言堵住了他们的口,说:「这样,大卫在圣灵感动下,怎会称祂为主呢?他说:『主对我主说:请坐在我的右边』」(马太福音 22:43-44)。那发生在摩西身上的事,同样也发生在大卫身上。正如上帝,违背摩西的意愿,因着对这位义人的大爱,惩罚了米利暗,因为她冒犯了她的兄弟;照样,上帝也迅速为大卫复了仇,尽管大卫不愿,但他的儿子却侮辱了他。仅此已足够,足以证明这位男子的美德;甚至这比任何其他事物更能作为他美德的证明。当上帝确认时,我们就不需要再作更多的探究了。若是你们想详细了解大卫的智慧,那么,在读完他犯罪后的事迹之后,你们就能看到他对上帝的信靠、他的爱、他在美德上的增长,以及他直到最后一口气息的勤勉。因此,有了这些榜样,我们要警醒,要提防跌倒。若是我们碰巧跌倒了,也不要躺卧不起。我提及大卫的过犯,并非是为了让你们陷入漫不经心;而是为了唤起更大的警惕。若是连这位义人,稍有懈怠,就遭受了如此的痛苦,受到了如此的创伤,那么,我们这些日复一日沉溺于漫不经心的人,将要遭受何种境遇呢?因此,在知晓了他的跌倒之后,不要陷入懈怠,而是要思量,他在跌倒之后又做了多少,流了多少眼泪,表现了多么大的忏悔,日日夜夜流出泪水的泉源,以泪水浸湿床榻,更甚者,他还披上麻布。若是他尚且需要如此的行径,那么,我们这些罪行累累,却毫无痛悔的人,又如何能得救呢?那仍拥有大德行的人,可以轻易地以它们遮盖自己的罪愆;而那不具备德行的人,无论被哪一支箭射中,都会受到致命的打击。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事发生,我们要以善行武装自己;若是我们犯了任何过犯,就要洁净自己,如此,我们在世度过的一生才能归荣耀于上帝,使我们得以领受未来生命的福祉。愿我们所有人都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慈,得以蒙受这份福祉,愿荣耀与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27«Придя в дом Петров, Иисус увидел тещу его, лежащую в горячке, и коснулся руки ее, и горячка оставила ее; и она встала и служила им». (Матф. 8:14–15)
第 27 讲「耶稣来到彼得的家,看见他的岳母正躺著发高烧,耶稣摸了她的手,热病就离开了她;她便起身服事他们。」(马太福音 8:14-15)
解释第八章:十四至二十二节。基督施行的治愈以何等速度完成。身体的疾病乃是罪恶的后果。基督所行一切皆非出于虚荣。基督吸引民众,不仅借由神迹,亦藉其和蔼可亲之容颜。基督给予提问者之答复,与其内心倾向相符。对属灵事务之关切,当置于一切之上。活于罪恶之人,比死者更为不堪。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глубину чудесного исцеления, явленного Господом, в смирении входившим в дома учеников Своих.
1.神圣文本恭敬地阐释了奇妙治愈的深度,这治愈由谦卑地进入祂门徒家中的主所显现。
马尔谷,为了表明时间,说道:「即刻」(马尔马可福音 1:30);而玛窦仅仅描述了神迹,并未标明时间。另一些人说,那患病的妇人甚至曾恳求祂;但玛窦对此也保持了沉默。不过,这并无矛盾:前者出于叙述的简洁,后者出于叙事的详尽。但基督为何进入伯多禄的家?在我看来,是为了接受膳食;当福音书作者说「就起来服事他们」时,也暗示了这一点。基督常在门徒那里停留,例如在召叫玛窦时,也停在他家,借此来尊荣他们,使他们更加热心。但在这里,你也要留意伯多禄对祂的恭敬。他的岳母正躺在家中发著高热,但他并未立刻领祂进家,而是等待教诲结束、所有其他人都痊愈之后;那时,当祂进入家门,他才开始恳求祂。因此,他从一开始就学会了将他人的益处置于自己的益处之上。所以,并非伯多禄带祂进家,而是祂自己出于意愿而来,在百夫长说「祢到我的舍下,我不敢当」之后,这表明祂对门徒是何等的喜悦。但请想想这些渔夫的家境如何;尽管如此,基督并不嫌弃进入他们简陋的茅屋,教导你在一切事上都要践踏人世的骄傲。有时祂仅以言语医治,有时也伸出手,有时则两者兼具,使祂的医治显而易见。祂不愿意总是借由非凡的方式行神迹。但祂当时仍需要隐藏自己,特别是在门徒面前,因为他们会在大喜之中将一切都宣扬出去。从祂上山之后,认为有必要吩咐他们不要告诉任何人,这一点就可看出。因此,祂一触摸她的身体,不仅止住了热病,更完全恢复了她的健康。由于这病症并不严重,祂便在医治的方式上显明祂的权能,这是医术所无法做到的。
您所知晓的,即便是从热病中康复,病人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有的健康。然而,在祂那里,一切都是瞬间发生的。不仅在此地如此,在海上也是一样。在那里,祂不仅平息了风和暴,而且即刻止住了波浪的涌动,这也是同样奇特的。(通常)即便风暴停止了,波浪仍会摇荡许久。但在基督那里并非如此;在祂那里,一切都一同平息了。正是如此,这妇人也获得了痊愈。福音书作者指出这一点,说道:「她就起来服事他们」,这既是基督神能的印证,也是这妇人对基督所显之爱意的标记。由此,我们可见,基督因着一些人的信心,而医治另一些人(在此,正是旁人求祂,正如百夫长的仆人一样)。然而,祂施予恩惠,只要那求医治之人不固执于不信,或只是因着病痛无法来到祂跟前,抑或是因着无知和年幼,尚未对祂有崇高的认识。「到了晚上,有人带着许多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祂只用一句话就把污鬼赶出去,并且治好了一切有病的人。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祂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马太福音 8:16-17)。您可曾看见,最终有多少人信从了?他们不愿离去,即便时间已催促,他们也不认为傍晚再带着病人前来是不合时宜的。请注意,福音书作者们略去了多少被医治之人的事迹,他们没有一一向我们述说和记载,而只是用一句话语,概括了那数不尽的奇迹之海。随后,为了不让奇迹的宏大引人疑窦,怀疑祂是否能在片刻间解救和治愈如此之多的、患有各种不同疾病的人,福音书作者引述了先知的话,为所发生之事作证,以此表明,源自《圣经》的证明,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份量,绝不逊于神迹本身。他说,以赛亚曾言:基督「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先知没有说:解救,而是说:代替和担当:在我看来,先知所说的更关乎罪孽,正如同约翰所言:「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 1:29)。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многие болезни суть следствие грехов душевных, и являет смирение Христа, Который удалялся от тщеславия и не искал земных благ, научая нас благочестию.
2.神圣的文本阐释说,许多病痛乃是灵魂罪愆的后果,并彰显了基督的谦卑,祂远离虚荣,不寻求世间的福乐,教导我们虔诚。
因此,为甚么在此处,这位传福音者将此预言与疾病相连?是否因为他按照字面意思接受了此见证,抑或是为了表明大部分疾病是灵魂罪恶的结果。事实上,如果死亡——疾病的确证——其根源与开端乃是罪,那么更多的疾病更是如此。同样地,我们可能遭受疾病的这件事,也源于罪。「耶稣看见周围有许多人,就吩咐门徒渡到对岸去」(马太福音 8:18)。你看,祂再一次是多么远离虚荣?其他福音书作者说祂禁止污鬼宣扬祂是谁;而马太则说祂叫众人离开祂。祂如此行,一方面是为了教导我们谦逊,另一方面是为了平息犹太人的嫉妒,并劝诫我们不要做出于虚荣的事。祂不仅医治身体,也修正灵魂,教导敬虔;祂在医治疾病中显明自己,也在不因虚荣而行事中显明自己。确实,许多人出于对祂的爱慕与景仰,渴望永远能瞻仰祂的容颜,便紧紧跟随祂。再者,谁会离开那行此等奇迹的人呢?谁会不愿只是单单注视祂的面容和口中发出如此言语的嘴唇呢?祂不仅因奇迹而值得赞叹,甚至祂的容貌本身就充满了极大的悦乐,正如先知所言:「祢比世人更美」(诗篇 45:2)。当以赛亚说:「祂无佳形美容,使我们羡慕」(以赛亚书 53:2)时,这是在谈论神性那不可思议、无法言喻的荣耀,或是在谈论祂受难时所发生的事,即祂在十字架上所承受的羞辱,又或是在谈论祂一生之中,在一切事上所展现的谦卑。此外,救主并非在医治众病之先,而是之后才吩咐门徒渡到对岸去。否则,众人无法承受。正如在山上,他们不仅在基督讲道时与祂同在,也在祂静默时跟随祂,同样地在此处,他们依恋著祂,不仅在祂行奇迹时,也在祂停止行奇迹时,单单从祂的容颜就得到了巨大的益处。确实,如果摩西的面容曾发光,司提反的面容有如天使,那么请想像,万有之主的样貌该是何等光景!或许许多人燃起了看见祂形貌的渴望;但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将看见一个更为美好的形貌。如果我们满怀盼望度过今生,我们将在云中看见祂,以不朽坏、不败坏的身体迎接祂。请看,救主是何等明智地遣散众人,以免使他们受惊。祂没有说:「你们离开吧」;而是吩咐他们渡到对岸去,让他们确信祂也必会去到那里。但是,正当众人对基督表现出如此的爱,并以如此热切之心跟随祂时,一个财富的奴仆,一个极其傲慢的人,走近祂说:「夫子,祢无论往哪里去,我都要跟随祢」(马太福音 8:19)。你看,这是何等的骄傲?他认为与普通人为伍是失身份的,而是想表明他远超于平民百姓,带著这样的想法走近耶稣。这就是犹太人的习性;他们通常充满了不合时宜的鲁莽。同样地,后来另一个人,当所有人都静默时,自己走上前说:「诫命中哪一条是最大的呢」(马太福音 22:36)?然而,主并未因他不合时宜的鲁莽而责备他,教导我们应当容忍这样的人。因此,祂不公开斥责那些心怀恶意的人,而是将祂的回答针对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自己看到责备,并给予他们双重的益处:首先,藉著显明祂知道良知中隐藏的事;其次,尽管有这样的心知肚明,仍允许他们隐藏他们的意图,并给予他们悔改的机会,只要他们愿意。祂对现在走近祂的人也正是如此。后者看见许多神迹,也看见许多人因此被耶稣吸引,便希望能从这些奇迹中致富,因此他急于表明他愿意跟随祂。但这从何得知呢?从基督的回答中得知,这回答不是与问题的言语一致,而是与他的想法一致。基督对他说:「甚么,你希望跟随我来聚敛钱财吗?难道你没看到我连鸟类所有的栖身之处都没有吗?」祂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马太福音 8:20)。然而,祂说这话并非是为了赶走他,而是为了谴责他不良的意图,并给予他机会,如果他愿意,仍可以带著这样的盼望跟随祂。而为了让你明白他的狡猾,请看他做了甚么。他听见基督的话语,并受到责备后,他没有说:「我准备好跟随了。」
3.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Господь наш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всегда взирал не на слова, но на сокровенные помыслы приходящих к Нему, требуя от учеников Своих усердия и совершенного предпочтения небесного служения земным делам.
3.此神圣经文阐释道,我等主耶稣基督所注视的从来不是言词,而是来到祂面前之人心中的隐密思虑,祂要求门徒们殷勤竭力,并将天上的事工完全置于地上的事务之上。
基督也常常如此行于其他场合。祂虽然没有公然谴责,但祂的回答却展现了来见祂之人的心思。例如,对那个说「良善的夫子」(马太福音 19:16),并想用谄媚讨好祂的人,祂洞悉其意图,便回答:「你为甚么称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没有良善的」(马太福音 19:17)。又如,当人对祂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马太福音 12:47)在外面找你时(因为后者仍带著一些人性的想法,渴望的不是听见甚么有益之言,而是展现他们与祂亲近,借此夸耀),请听祂如何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马太福音 12:48)? 又对祂自己的弟兄们,那些对祂说「自己显给世人看」(约翰福音 7:4),并希望借此为自己赢得虚浮荣耀的人,祂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约翰福音 7:6)。 同样地,祂也从相反的角度行事。祂论到拿但业说:「看哪,这真是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约翰福音 1:47)。又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马太福音 11:4)。在此,祂回答的不是话语,而是差遣者的心思。 同样地,祂也按著百姓内心的意向对他们说:「你们出去到旷野是要看甚么呢」(路加福音 7:24)?因为百姓或许以为约翰是个普通人,祂便纠正他们的这种想法,说:「你们出去到旷野是要看甚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路加福音 7:24-25)?借此两者表明,约翰本身坚定不移,不会被任何享乐所软弱。 同样地,基督在此也给出了符合说话者心思的回答。请注意祂在当前情况下所展现的温和。祂没有说:虽然我有,但我轻视;祂却说:我没有。你看见祂何等地谨慎,同时又何等地谦抑吗? 祂无论是吃是喝,或似乎做了甚么与约翰不一致的事,祂这样做都是为了犹太人的救恩,或者说,是为了整个宇宙的救恩;同时也堵住了异端分子的口,并且极度渴望吸引当时在祂身边的人归向祂。 福音书作者接著说,另有一个人对祂说:「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马太福音 8:21)。你看见这差异吗?前一个人是无耻地说:「我无论你往那里去,我都要跟从你」;而这一个人,即使是请求去做一件虔诚的事,也说:「容我」。然而,基督却不允许,祂说:「跟从我来,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马太福音 8:22)。救主在任何地方都关注意图。 但有人或许会问,为何不允许呢?因为即使没有他,也有人可以完成那件事,逝者也不会无人安葬;然而,门徒不应当离开那更为必要的事工。祂说「他们的死人」,表明逝者并非祂的人。依我看来,那逝者是个不信者。 如果你惊叹于这少年人询问耶稣这件如此必要之事,而没有擅自离开,那么你更应当惊叹于,即使他受到了禁止,他仍旧留在耶稣身边。但有人会说:不参加父亲的葬礼,难道不是极度的忘恩负义吗?如果他是因为懒惰而这样做,那确实是忘恩负义;但如果他是为了不中断那最必要的事工而这样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离开,才是极大的不智。 当然,耶稣禁止他并非是命令他不尊敬父母,而是为了表明,对我们而言,没有甚么事比天上的事更为必要,我们应当极其殷勤地追求天上的福益,即使是被最紧急和最不可避免的事务分散注意力,也不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忘记它们。事实上,还有甚么比埋葬父亲更为必要,还有甚么比这更容易呢?这只需极短的时间。如果连埋葬父亲所需的时间都不安全,不能离开属灵的事物,那么试想,我们这些常常抛弃基督徒事务,将最不重要的事置于必要之事之上,并在没有任何迫使之下便耽于懈怠的人,该当遭受怎样的责罚呢? 此外,我们必须赞叹救主教导的智慧,因为祂以言语极力吸引了这少年人归向祂,同时也使他脱离了无数的祸患,例如:哭泣、哀号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确实,葬礼之后,需要处理遗嘱,忙于分割遗产和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其他事务——这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会将他卷得越来越远,使他远离真理的港湾。因此,基督吸引并将他紧密地系于自己。 如果你仍旧感到惊讶和困惑,为何不允许他参加父亲的葬礼,那么请想像,许多人不将亲人的死讯告知那些心灵脆弱的人,不允许他们靠近坟墓,即使逝者是父亲、母亲、儿子或任何其他亲属,而我们并不因此指责他们残酷或不人道——这是非常公正的。相反地,允许心灵脆弱的人沉溺于哭泣,那才是一种残酷的行为。
4.Духовное должно быть предпочтено всему земному, ибо жизнь в грехе хуже смерти телесной, и надлежит неустанно молить Спасителя о воскрешении душ, скованных бесчувственностью.
4.属灵之物当胜过一切属世之物,因为活在罪中比肉身之死更为可悲,故当不懈地向救主祈求,愿祂复活那些被麻木捆绑的灵魂。
然而,若为亲属哀哭和悲伤是错的,则远离属灵教诲就更糟了。这就是救主在一处所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在天国里(路加福音 9:62)。诚然,宣扬天国并拯救他人脱离死亡,远胜于埋葬一个无益的死者,尤其是在有人能完成此事的时候。因此,我们从中得知,即使有无数的动因催促,我们也不应浪费片刻时间,而应将属灵之事置于一切之上,即使是最必须之事,并知晓生命与死亡的真谛所在。因为许多表面上活着的人,当他们活在罪恶之中时,与死人并无二致;更确切地说,他们甚至比死者更糟。「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罗马书 6:7),使徒说。而那活在罪恶中的人,却服侍罪恶。不要告诉我他没有被蛆虫吞噬,没有躺在坟墓里,没有闭上眼睛,也没有被裹尸布缠绕。他所承受的折磨比死者更大,不是因为蛆虫在吞噬他,而是因为灵魂的激情比野兽更猛烈地撕扯他。如果他的眼睛是睁开的,那又比闭上眼睛更糟。死者的眼睛看不见任何恶事;而这个人,睁着眼睛,却让自己陷入无数的痛苦。死者躺在坟墓里,毫无知觉;而这个人,却被囚禁在无数痛苦的坟墓中。你没有看到他身体的腐烂吗?那又如何?他的灵魂在身体之前就已经腐败、消亡,并遭受更大的腐烂。死者散发恶臭十天,而这个人一生都在散发恶臭,他的嘴巴比任何不洁之处都更糟——因此他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一个人只承受自然的腐朽,而另一个人则在其上又添上了不敬虔生活所产生的腐烂,日复一日地为自己制造无数败坏的原因。可是这个人骑着马?那又如何?死者躺在床上。但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看见他腐朽和腐烂,因为坟墓是他的遮盖;而这个人却到处散发恶臭,将死去的灵魂如同尸体般背负在身体之中。如果能看见那些沉溺于奢华和不敬虔生活之人的灵魂,你会看到,被捆绑躺在坟墓里,远胜于被罪恶的链条所束缚;身上压着石头,远胜于被沉重的麻木感所覆盖。正因如此,当这些死者沉溺于如此麻木之中时,他们的亲属尤其应该如同马利亚为拉撒路所做的那样,带着恳求来到耶稣面前。即使他散发着恶臭,即使他已死去四天——不要绝望,而要上前先移开石头——然后你就会看到他如同躺在坟墓里,被裹尸布缠绕。如果你们愿意,我可以举出一位伟大的、显赫的人士。不要害怕:我将举例说明,但不指出姓名;然而,即使我公开了姓名,也不必害怕。事实上,有谁会害怕一个死人呢?无论他做什么,他始终是死的。死人不能对活人造成任何冒犯。所以,让我们看看这些死者被捆绑的头颅。事实上,由于他们持续醉酒,他们的所有感官都被封闭和束缚,如同死者被许多裹尸布和殓布所捆绑一样。如果你想看看他们的双手,你会发现它们也像死者一样,被绑在腹部,缠绕着的不是殓布,而是更糟的——贪婪的锁链。它不容许他们的手伸向施舍或任何其他善行,反而使它们比死者的手更加无用。你想看看被捆绑的双脚吗?看啊——它们也被忧虑所捆绑,因此永远无法奔向神的殿。你已经看到了死者;现在看看那埋葬者。那么,是谁在埋葬这些死人呢?是魔鬼,它小心翼翼地捆绑他们,不容许人再像人,而像一棵枯树。一个没有眼睛、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其他肢体的人,怎能算作人呢?因此,可以看到他们的灵魂也被裹尸布缠绕,与其说是灵魂,不如说是一个偶像。既然他们沉溺于麻木之中,某种程度上已经死去,那么我们就来亲近耶稣,为他们的复活恳求祂,移开石头,解开裹尸布。一旦你移开了石头,即是除去了他们在邪恶中所表现出的麻木,你就会立刻将他们从坟墓中带出,将他们带出来后,再解除他们的束缚就会容易得多。当你复活时,基督才会认识你;当你摆脱束缚时,祂才会邀请你参加祂的筵席。所以,你们这些基督的朋友,祂的门徒——你们这些爱那死者的人,来到基督面前祈祷吧!即使死者充满极度的恶臭;亲属也不应在这种情况下抛弃他,而更应来到神面前(腐朽越甚,越应如此),就像拉撒路的姐妹们所做的那样;他们必须不断地请求、恳求并求神开恩,直到我们看到他复活为止。如果我们如此努力地为自己和邻人奋斗,我们很快就会达到未来的生命,愿我们所有人都能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得以领受这生命,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28«И когда вошел Он в лодку, за Ним последовали ученики Его. И вот, сделалось великое волнение на море, так что лодка покрывалась волнами; а Он спал». (Матф. 8:23–24)
第 28 讲「祂登上了船,门徒们也跟随了祂。看哪,海上忽然起了巨大的风暴,以致船只被波浪淹没;然而祂却睡著了。」(马太福音 8:23-24)
释义八:第二十三节至第三十四节 基督为何单单只带着门徒,并容许他们被风浪所困扰?——基督的神迹与摩西的神迹之间的区别。——群魔承认基督的神性。——福音书作者们在记述治愈被魔鬼附身之人时的相互一致。——为何被魔鬼附身之人住在墓穴之中。——灵魂一旦离开身体,便不会留在世间。——上帝眷顾每一个人。——基督为何允许群魔将猪群溺毙。——贪爱钱财之人所受的病痛,比被魔鬼附身之人更为深重。——对贪爱钱财之人的描摹。——贪爱钱财会损害获取财富本身。
1.Христос намеренно попускает бурю на море, чтобы ученики, испытав страх и осознав величие чуда спасения, укрепились в вере и мужественно переносили грядущие искушения.
1.基督有意容许风暴在海上兴起,是为了让门徒们经历恐惧,并意识到救赎神迹的伟大,从而在信心中得以坚固,能勇敢地承受未来临到的试探。
路加,并没有深入探究时间的顺序,他如此说:「有一天,祂和门徒上了船」(路加福音 8:22)。马可也是同样的说法。但马太则不然:他在此处遵守了事件发生的真实顺序。并非所有的福音书作者对每一件事的记述都完全相同——我之前也曾说过这一点,以免有人因为有所遗漏而得出福音书作者之间存在分歧的结论。因此,基督先让众人散去,而将门徒们带在身边,正如他们所见证的那样;祂带他们并非毫无目的或意图,而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即将发生的神迹的见证者。祂,如同最优秀的导师,教导他们在患难中应当无所畏惧,而在荣耀中则应当谦卑自抑。为了防止他们因为救主遣散其他人而将他们留在身边而骄傲自满——为达此目的,同时也为了训练他们勇敢承受试炼,祂容许他们经历风浪的颠簸。虽然,当然,先前的神迹也已十分伟大,但眼前的神迹不仅包含著重大的教益,也是一个类似于古代神迹的征兆。因此,救主只带上了门徒。在只发生神迹的地方,基督容许众人也在场;但在有试炼和惊恐临到的地方,祂只带上那些祂想要教导的、宇宙的竞赛者。再者,马太只是简单地说耶稣「睡著了」;而路加则说祂「枕著枕头睡觉」,借此显示祂的谦卑,并教导我们伟大的智慧。因此,当暴风升起、海面剧烈翻腾时,门徒们叫醒祂,说:「主啊,救我们,我们丧命啦」(马太福音 8:25)。救主在平息风浪之前,先转身责备他们。正如我所说,这场风暴被容许发生是为了教导门徒;这是将来临到他们的试炼的预像,正如之后救主也常容许他们陷入极其严重的苦难之中,并借此坚固他们的精神。因此,保罗也说:「我们不愿意你们不晓得,弟兄们,我们从前在亚细亚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没有了」(哥林多后书 1:8)。然后又说:「祂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哥林多后书 1:10)。因此,耶稣首先责备了祂的门徒,借此表明即使在最猛烈的风浪颠簸中,也应当保持勇敢,并且祂安排万事都是为了益处。所以,他们的惊慌本身也为他们带来了益处,因为神迹在他们看来变得更加重大,这件事永远铭刻在他们的记忆中。当上帝意图成就一件奇妙之事时,祂会先预备许多,以将其坚固在人们的记忆中,以免他们忘记祂所成就的神迹。例如,摩西先是惧怕那条蛇,而且不是简单的惧怕,而是极度的惊慌,然后才看到神迹的发生;同样地,门徒们先是预料自己会丧命,然后才获得拯救,这样他们就能藉著对危险的确信来认识神迹的伟大。这就是为什么救主要入睡。事实上,如果风暴发生在祂醒著的时候,那么他们要么不会惊惧,要么就不会向祂祈求,又或者他们可能根本不会认为祂能行出这类神迹。因此,祂入睡了,以便给予他们时间体验恐惧,并让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所发生的事。人对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看法是不同的。由于门徒们看到所有其他人都蒙受了恩惠,而自己却没有得到任何恩惠,并且他们是无忧无虑的(他们既不是跛子,也没有任何其他类似的疾病),因此他们需要亲身感受祂的恩惠,所以祂容许风暴兴起,以便他们藉著从中得救而更强烈地感受到祂的恩惠。这也是为什么救主不在众人面前行神迹,以免众人指责门徒的小信;而是单独带他们在身边,纠正他们,并且在平息水面波涛之前,先平息了他们内心的波涛,以这样的言语责备他们:「你们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胆怯呢」(马太福音 8:26)?同时也教导说,引起恐惧的不是试炼的来袭,而是心灵的软弱。如果有人说门徒们靠近耶稣并叫醒祂,不是出于恐惧或小信,那么我要说,这正是他们对祂的看法不够恰当的特殊证明。他们确信祂醒来后能平息风暴;但对于祂在睡梦中也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并不确信。对于他们在这种情况下的不完全,又有什么可惊讶的呢?毕竟,即使在许多其他神迹之后,他们仍然非常不完全。这就是为什么基督经常责备他们;例如,当祂说:「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马太福音 15:16)?所以,如果众人对祂没有崇高的看法,请不要惊讶,因为连门徒自己也仍不完全。福音书作者说,门徒们「希奇,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祂了」(马太福音 8:27)?然而,基督并没有责备他们称祂为人;而是等待时机,藉著神迹教导他们,他们对祂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他们为什么认为祂是人呢?因为祂具有人的样式,会睡觉,并且在船上。因此,他们在困惑中说:「这到底是谁」?因为睡眠和外表显示出祂是人,而海和宁静则显示出祂是上帝。
2.Христос, как Господь, единым словом укротил море, явив Свое Божественное могущество, которое признали даже бесы.
2.基督,作为主,仅凭一句话便平息了海洋,显露出祂神圣的权能,连恶魔也为之承认。
虽然摩西也曾行过类似的奇迹,然而在此亦显明了基督的优越之处,因为摩西行奇迹是作为仆人,而基督则是作为主。基督不像摩西那样伸出杖来,不向天举手,也不需要祷告;然而,祂作为吩咐仆人的主,作为万物的创造者,仅凭一言和命令,就平息并镇住了海洋,风暴立刻完全平静,甚至连一丝波动的痕迹都没有留下。福音书作者如此描绘此事:「就有了大平静。」(马太福音 8:26)祂再次在祂的作为中彰显了曾论及祂父的威严。那么,论及父的威严说了什么呢?先知说:「祂一出言,就兴起狂风」(诗篇 107:25)。在此也是如此说:祂一出言,「就有了大平静」。因此,人们尤其对祂感到惊奇;然而,如果祂像摩西那样行事,他们就不会感到惊奇了。基督离开海边之后,又发生了另一个更可怕的奇迹。那些被鬼附的人,如同邪恶的逃犯,看见主就说:「神的儿子,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时候还没有到,你就来叫我们受苦吗?」(马太福音 8:29)。当众人以为祂是人的时候,污鬼却前来承认祂的神性,那些在海面骚动与平息时充耳不闻的人,却听见了污鬼的呼喊,这正是大海以其平静所宣告的。随后,为了不让他们的言语显得像是谄媚,他们以亲身的经历来证明其真实性:「你就来叫我们受苦吗?」他们呼喊道:「时候还没有到。」因此,他们首先承认了自己的敌意,以避免他们的请求受到怀疑。事实上,他们仅因基督的同在,就感到被刺穿、被点燃,遭受着无法忍受的折磨,他们在无形中受到拷打,比大海更为汹涌地翻腾。当无人敢靠近他们时,基督亲自走向他们。根据马太的见证,他们说:「你就来叫我们受苦吗?」而其他人又加上了这一点:污鬼们恳求并央求祂不要把他们投入无底坑。他们以为受惩罚的时刻已经来临,并害怕自己即将受苦。路加提到一个被鬼附的人,而马太说的是两个人,这并不表明他们之间有分歧。只有当路加说只有一个被鬼附的人,而没有另一个时,才会出现分歧。当一个人说一个,而另一个人说两个时,这不是矛盾的标志,而只是表明叙事方式的不同。在我看来,路加只提到了他们中最凶恶的那一个,因此他将他的苦难描绘得更为悲惨,例如,他说他挣断了锁链和脚镣,在旷野中游荡;而马可则见证说他还在石头上自残。而且,他们的话语本身也充分暴露出他们的凶恶与无耻,因为他们说:「你就来叫我们受苦吗?」他们不能说自己没有犯罪;但他们请求祂不要在时候未到之前就惩罚他们。由于救主发现他们正在做出无法忍受的残暴和恶行,以各种方式玷污和折磨祂的创造物,因此污鬼们以为祂会因为他们极度的恶行而不推迟惩罚的时间。正因如此,他们才向祂求告和恳求。就这样,那些铁链都无法捆住的人,却被捆绑着前来;那些在山上奔跑的人,却出现在平原上;那些阻碍他人道路的人,看见阻碍他们自己道路的那位时,便止步不前。但他们为何喜欢住在坟墓里呢?因为他们想在许多人中散播毁灭性的教义,也就是说,死者的灵魂变成了污鬼,这是绝不应该在心中想象的。有人会问:「那么,对于许多巫师为了让孩子的灵魂在死后协助他们而宰杀孩子这件事,你怎么说呢?」这又是从何而知的呢?许多人说他们宰杀孩子。但是,那些被宰杀的灵魂会与宰杀他们的人在一起,请告诉我,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你会说,被鬼附的人自己呼喊:我是某某人的灵魂!但这同样是魔鬼的诡计和欺骗。呼喊的不是任何已故的灵魂,而是一个假装是那样的恶魔,以欺骗听众。如果灵魂可以进入魔鬼的本质,那么它就更可以进入自己的身体。此外,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受了冤屈的灵魂会去协助冤枉它的人,也无法想象人能够将自己无形的本质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如果这对身体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能将人的身体变成驴的身体,那么对于无形的灵魂来说,这更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能将它转变为恶魔的本质。
3.Души, оставившие земное тело, незамедлительно уводятся Господом в иную обитель, ожидая Страшного Дня, что также являет всеобъемлющий Промысл Божий, управляющий даже действиями бесовских сил.
3.那些离开了尘世肉身的灵魂,会立即被主带往另一居所,等候那可畏之日,这同样彰显了上帝那统领一切的护理,甚至连邪魔势力的举动都在祂的掌管之中。
因此,这些都是醉酒老妪的胡言乱语和孩童的恐惧。灵魂一旦与肉体分离,便不可能再在此处游荡,因为「义人的灵魂在乎上帝的手中」(《所罗门智慧篇 3:1)。既然义人的灵魂在上帝的手中,那么孩子们的灵魂也是如此,因为他们尚未变得邪恶。再者,即便是罪人的灵魂也会立刻从此处离去。这从拉撒路和财主的比喻中可见一斑。在另一处,基督说:「就在今夜,你的灵魂将被取走」(路加福音 12:20)。灵魂一旦离开肉体,便不可能在此处游荡。这与理性完全相符。事实上,倘若我们身处熟悉的土地上行走,身披肉体,当我们在异乡旅行时,若无向导,我们尚且不知该走哪条路,那么,一个与肉体分离,并摆脱了所有尘世羁绊的灵魂,又怎能在没有引路人的情况下,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呢?同样地,从许多其他的证据中,任何人都可以轻易看出,灵魂一旦离开肉体,便不可能再停留在此处。正如司提反所说:「求主耶稣接收我的灵魂」(使徒行传 7:59);保罗也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立比书 1:23)。同样地,关于先祖,经文说:「气绝而死,归到他本民那里,享了美好的寿数」(创世记 25:8)。至于罪人的灵魂在死后不能在此处逗留,请听听那位财主的故事,他为此恳求了许多,却未能如愿。倘若这是可能的,他自己便会回来告知那里发生的事情了。由此可见,灵魂在离开此处之后,会被带往某个国度,并且,由于无法再从那里返回,他们正等候著那可畏的大日。
然而,或许有人会问:基督为何应允了群魔的要求,允许它们进入猪群?对此我要说,祂这样做,并非是受了它们的说服,而是为了许多充满智慧的目标。首先,是为了向那些摆脱了这些邪恶折磨者的人们,彰显这些恶谋者所造成之伤害的巨大;其次,是为了教诲所有人,表明恶魔没有祂的允许,甚至不敢触碰猪只;第三,是为了让人知晓,若非那些处于此等不幸中的人,有幸得到上帝伟大的眷顾,恶魔对待人的手段,将比对待猪只更加残酷。恶魔憎恨我们胜过无言的走兽,这是众所周知之事。因此,若是它们不肯怜惜猪只,在一瞬间将所有猪只都投入深渊,那么,它们对于那些被它们附身的人,就更会做出同样的事了。它们曾拖曳著那些人,在荒野中游荡,若非上帝的圣眷,在最残酷的折磨中,仍然勒住并限制了它们进一步的恶行。从中可见,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不受上帝眷顾的。即便祂对待众人的关切并非一模一样,这本身也是祂圣眷最伟大的标志。上帝按照每个人的益处,来彰显祂的眷顾。此外,从中我们还学到,上帝不仅总体地眷顾万物,也特别地眷顾每一个人——主也曾对祂的门徒们如此显示,祂说:「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马太福音 10:30)。任何人都可以从这些被鬼附者的例子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若非受到来自上方的伟大保守,他们早已被扼死。正是因为这些缘由,救主才允许恶魔进入猪群,以便让那些地区的居民也能认识祂的全能。在祂的名已被知晓的地方,祂不曾过多显露自己;但在那些无人认识祂,且所有人皆处于麻木不仁之处,祂则行了荣耀的奇迹,以吸引他们来认识祂的神性。至于那个城市的居民处于麻木不仁之中,则可从事件的结局中看出。他们本应敬拜基督,惊叹于祂的大能;然而,他们却打发祂离开,「求他离开他们的境界」(马太福音 8:34)。但恶魔为何要毁灭猪只呢?恶魔不断地试图使人陷入绝望,并总是乐于见到人的毁灭。魔鬼对待约伯也是如此。虽然在此,上帝也允许了,但允许并非因为受了魔鬼的说服,而是为了使祂的仆人更加得荣耀,夺走魔鬼一切无耻的借口,并将它对待义人的行为反加于它的头上。在眼前这件事上,结果也与它们的愿望背道而驰。基督的大能被庄严地宣扬了出来,而它们所施予的邪恶,基督已将被它们附身的人从中解脱出来,也更清楚地显露了出来;同时,也揭示了它们若没有万有之神的许可,就连猪只也无法触碰。
4.Священное повествование о низвержении бесов поучает, что страсти сребролюбия и блуда уподобляют человека свинье, делая его жилищем бесов и уводя в бездну, в то время как кротость Христа оставляет нечестивых, даруя им лишь возможность уверовать через чудо.
4.圣典中关于群鬼被逐的记述教诲我们:贪财与淫欲这两种情欲,使人如同猪猡,成为群鬼的居所,并被引入深渊。与此同时,基督的温柔离弃了那些不虔敬之人,仅仅透过神迹给予他们信服的机会。
任何人都不被禁止以奥秘的方式去理解这个故事。虽然这是一个历史事件,但应当知道,那些变得像猪一样的人,很容易被魔鬼的作为所捕获;而那些受其折磨的人,只要他们仍是人,就常常能够战胜它们。然而,当他们完全变得像猪时,他们不仅会被魔鬼所附,还会被投入深渊。此外,为了让任何人不会将此事称为寓言,而是完全相信魔鬼已然离去,此事以猪群的灭亡为证。 请注意耶稣基督的温柔,与祂的威能并存!当那个地区的居民,虽蒙受祂如此的恩惠,却强迫祂离开时,祂毫不抵抗地离开了,祂撇弃了那些显明不配受祂教诲的人,并让他们被鬼附者和牧猪人作为教导者——好让他们从这些人那里得知所发生的一切。而祂自己离开,将他们留在了极大的恐惧之中。 确实,巨大的损失使得所发生之事广为传播,这一事件占据了他们的心神。关于这非凡奇迹的传闻从四面八方传来,既来自那些得医治的人,也来自那些被淹死的猪的主人,以及它们的牧人。 现今,我们也能看到此类事件,以及许多住在坟墓里的被鬼附者,他们不被任何事物所约束:无论是铁链,是镣铐,是人群,是劝告,是说服,是恐惧,是威胁,还是任何其他类似的事物。 因此,当一个沉溺于肉欲的人被任何肉体的美色所掳获时,他就与被鬼附者毫无区别。他虽然穿着衣服,却没有真正的衣裳,丧失了本应属于他的荣耀,他像被鬼附者一样赤身裸体地四处奔跑,他攻击自己,不是用石头,而是用远比许多石头沉重的罪孽。那么,谁能捆绑和驯服这个如此不知羞耻和狂暴的人呢?他从未在自己里面,却总是游荡在坟墓旁。确实,这正是淫乱之人的居所,充满了极大的恶臭和腐烂。 那么,对于贪爱钱财的人,我们又该说什么呢?难道他不也是这样吗?谁能将他捆绑呢?是日常的恐惧、威胁、劝告和建议吗?但他挣脱了所有的这些束缚,如果有人前来解开他的束缚,他会恳求不要释放他,认为不处于痛苦之中,对他而言是最大的折磨。有什么能比这更可悲呢? 魔鬼虽然蔑视人类,但却顺从了基督的命令,并立即离开了身体。然而,这个人却不顺从基督的命令,尽管他日复一日地听见祂的话语:「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马太福音 6:24),以及地狱和难以忍受的折磨的威胁,但他仍然不顺从——不是因为他比基督更有能力,而是因为基督不会违背我们的意愿强迫我们悔改。 正因如此,这样的人即便生活在城市中,也如同生活在旷野里。实际上,哪个明智的人会愿意与这样的人交往呢?至少,我宁愿与一群被鬼附者住在一起,也不愿与一个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在一起。 我没有弄错,这可以从贪爱钱财者和被鬼附者所遭受的痛苦中看出来。贪爱钱财者将从未伤害过他们的人视为敌人,他们渴望奴役自由人,并使之陷入无数的苦难之中;相反,被鬼附者除了在自己身上滋养疾病之外,别无所为。 前者倾覆了无数的家庭,导致了对神之名的亵渎,他们是城市和整个世界的瘟疫;而受魔鬼折磨的人更值得怜悯和流泪。后者在无知中做了许多事情;而前者,拥有理智,却行出疯狂之举,在城市中狂暴肆虐,被某种新的疯狂所附身。 事实上,所有的被鬼附者所做之事,难道能与犹大所敢做之事相比吗?他犯下了闻所未闻的罪行。所有效仿他的人,就像逃出围栏的野兽一样,扰乱着城市,无人能加以约束。尽管他们被四面八方的束缚所困:例如法官的恐惧、法律的威胁、人们的蔑视以及许多其他事物——但他们挣脱了这些,颠覆了一切。如果有人完全将这些束缚从他们身上夺去,那么就会清楚地看到,他们身上所附的魔鬼,比从刚才提到的被鬼附者身上出来的魔鬼,要凶猛和残忍得多。
5.Сребролюбие превосходит всякое чудовище в неистовстве и пагубно даже для земного стяжания, требуя исцеления через осознание его вреда.
5.贪爱钱财的欲望,其狂暴更胜于一切的怪兽,即便是对于尘世财富的积累,它也带有毁灭性。需要透过对其危害的觉醒,来获得医治。
但既然这不可能,那么,至少让我们在言语上如此假定,并卸下那贪爱钱财之人身上的镣铐,如此我们便能清楚地认识到他极度的疯狂。然而,当我揭示这野兽时,你们不必害怕——这仅仅是在言语上的描绘,而非真实的境况。因此,让我们设想有这样一个生灵:他的双眼喷射出火焰,全身漆黑,双肩上悬挂着取代双臂的毒龙;让我们设想他长着一张嘴,口中不是牙齿,而是尖锐的刀剑,舌头则是一个泉源,倾泻出毒液,散发出致命的饮品;让我们设想他的腹部比任何炉膛更能吞噬,消灭所有投入其中的东西;他的双脚仿佛生有翅膀,比一切火焰都要迅速。让他的面容由狗与狼的脸孔合成;让他不能发出任何人类的声音,只能发出刺耳、可憎而恐怖的声响;让他的手中也握有火焰。或许我所言令你们感到可怖;然而,我尚未完全描绘出他应有的形貌。在此之上,还需再添一笔:让他击打所有与他相遇的人,吞噬并撕裂他们的血肉。 但那贪爱钱财之人,比这样的怪兽还要恶劣得多。他攻击每一个人,像地狱一般吞噬一切,如同人类共同的敌人,四处游走。他渴望世上没有一个人存在,好让他独自占有所有的一切。不仅如此,他并不止步于此。当他按自己的心愿消灭了所有的人之后,他渴望消灭大地的本质,并在其原址看见黄金;不仅是大地,连山脉、森林、泉源,简而言之,所有可见之物,他都想毁灭。 为了让你们知道我们尚未充分描绘出他的疯狂——请设想没有人会指控他或威吓他,至少在言语上消除法律带来的恐惧——你们便会看到他如何抓住剑,消灭所有的人,不顾惜任何人,无论是朋友、亲戚、兄弟,还是他自己的父母。更准确地说,我们无需做出任何假设,而应直接问他自己:他是否总是在自己的想象中构筑这样的幻梦,是否攻击每一个人,在心念中杀害朋友、亲戚,以及他自己的父母? 然而,甚至不必询问他;众所周知,那些患有贪婪之疾的人,为父亲的年迈感到沉重,而那本应是所有人所喜爱和渴望的生育子女之事,在他们眼中却成了沉重和难以忍受的负担。许多人因此在不孕中寻得快乐,使自己的本性变得不育,不仅杀害已出生的孩子,甚至不让他们有机会受孕。 所以,如果我如此描绘了贪爱钱财之人(他甚至比我们所描述的更加恶劣),你们不必感到惊讶,而让我们看看如何将他从那恶魔手中解救出来。我们如何解救他呢?若是他能清楚地认识到,贪爱钱财对他自己获取财富也是有害的。事实上,那些渴望获取微不足道之物的人,总是遭受巨大的损失——关于这一点,甚至形成了一句俗语。许多人渴望以高利放贷,希望从中获利,却未曾考察借贷之人,结果往往连同利息一同失去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另一些人,遭遇了某种危险,却不愿失去微小的东西,结果连同财产和灵魂一同丧失;还有一些人,本可以花钱获得有利的尊荣,或类似的其他益处,却因着极度的吝啬而失去了一切。 他们不懂得播种,而总是只顾着收割果实,因此常常一无所获。毕竟,不可能总是收割果实;同样地,也不可能持续不断地积累财富。这就是为什么贪婪者,不愿付出,便不懂得获取。 当他们需要结婚时,也会遇到同样的弊端,因为他们要么被欺骗,娶了一个贫穷的女子而不是富有的,要么即便娶了富有的,却带着数不尽的缺点,再次遭受巨大的损害。诚然,不是财产的丰裕,而是德行才能产生真正的财富。如果妻子挥霍浪费,散尽家财比风还快,那么财富又有何益处?如果她放荡不羁,拥有数不尽的情人,又有何益处?如果她沉溺于醉酒,又有何益处?她岂不是很快就会使她的丈夫变得比所有人都贫穷吗? 然而,贪爱钱财之人不仅在婚姻上受骗,在购买奴仆时也是如此,他们因着极大的吝啬,试图购买廉价的,而非勤劳的。 所以,将所有这些深思于心(因为你们还不能听闻关于地狱和天国的话语),并思考你们因着自己的贪婪,在放贷、购买、婚姻、担任官职以及所有其他事情上经常遭受的失败——放弃对财富的迷恋吧。那时,你们便能平安地度过今生的生活,并在取得些许进步后,能够听闻智慧的教导,眼目稍稍清明,便能得见公义的太阳本身,并领受主所应许的福乐。愿我们所有人都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得享这些福乐,愿荣耀和权能都归于他,直到永世。阿们。
Беседа 29«Тогда Он, войдя в лодку, переправился [обратно] и прибыл в Свой город. И вот, принесли к Нему расслабленного, положенного на постели. И, видя Иисус веру их, сказал расслабленному: дерзай, чадо! прощаются тебе грехи твои». (Мф. 9:1–2)
第 29 讲「祂于是进了船,渡过(海)[回转],来到自己的城里。看啊,有人将一个瘫痪病人,躺卧在床榻上的,带到祂跟前。耶稣看见他们的信心,就对那瘫痪病人说:『孩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马太福音 9:1-2)
释义九章一至八节 马太和约翰所言及的,是两位不同的瘫痪之人。——基督借由赦免罪愆、显露仇敌隐藏的心思、以及治愈瘫痪之人,证实了祂神圣的尊严以及与父同等的尊荣。——对于真理的仇敌,应当以温柔将其匡正。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а божественной власти Господа, явленной в прощении грехов и исцелении расслабленного, что утверждает Его равночестие с Богом Отцом.
1.这段神圣文本恭敬地阐释了上帝权能的明证,即主所彰显的赦罪与医治瘫痪之人的神迹,这确证了祂与父上帝同等尊荣。
在此处,福音书作者称迦百农为耶稣自己的城。基督降生之城是伯利恒;受教养之城是拿撒勒;而他经常居留之处则是迦百农。此处所言的瘫痪者,与约翰福音中所提及的瘫痪者并非同一人。那人躺卧在池边,而此人则在迦百农。那人受苦三十八年,而此人则未曾提及类似情状。那人无人照料,而此人则有人关顾,并将他带到基督面前。救主对此人说:「孩子!你的罪赦了」,而对那人则说:「你要痊愈吗?」(约翰福音 5:6)救主是在安息日医治了那人,而医治此人则非在安息日;否则犹太人必不会放过控告祂的机会。在医治此人时,他们并未说甚么,而为了医治前一位,他们则不断地逼迫祂。我指出这些区别并非徒然,而是为了避免有人将这两个瘫痪者视为同一人,从而认为福音书作者之间有所抵触。但请留意主的谦卑与温和。祂从前也曾使群众远离祂,当格拉森地区的居民不愿接纳祂时,祂并未与他们抗争,而是离开了他们,虽然并非远离。祂再次上船,渡到对岸,尽管祂无需船只也能做到。祂并非总是愿意行神迹,以免破坏祂的救世安排。马太只说有人将瘫痪者抬来;而其他福音书作者则补充说,抬来的人拆开了屋顶,将病人缒下,放在基督面前,一言不发,将一切都交由救主的意思。从前主亲自巡行各城,并未要求前来的人有如此的信心;而如今他们来到祂面前,并向祂显明了他们的信心——福音书作者明确地说:「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即是那些将瘫痪者缒下来的人。救主并非总是对受苦者本身要求信心,例如当他们患有癫狂症,或因其他疾病而心智失常时。但在这里,病人也显明了他的信心。否则,若没有信心,他就不会允许自己被缒下。因此,既然瘫痪者和抬他来的人都展现了伟大的信心,主也就显现了祂的能力,赦免了病人的罪,因祂拥有完全的权柄。祂在一切事上都显明了与父神同等的尊荣。从前祂在教训人时,就已显明了这一点,那时祂教导群众,如同有权柄的人;在对待痳疯病人的时候,祂说:「我愿意,你洁净了罢」(马太福音 8:3);在对待百夫长的时候,当百夫长说:「只要祢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马太福音 8:8),祂就对他感到惊讶,并在众人面前称赞他;在对待大海的时候,祂只用一句话就使它平静;在对待鬼魔的时候,当它们承认祂是审判者,并且祂以大权能将它们赶出时。而如今,祂再次以另一种更崇高的方式,迫使祂的仇敌承认祂与父神同等的尊荣,并藉著他们的口来宣告这事。救主远离爱慕虚荣,尽管有大量群众站在祂面前,甚至堵塞了入口,这也是瘫痪者需要从屋顶缒下的原因;祂并未立即著手医治眼前病人的身体,而是等待仇敌提供借口,并首先医治那看不见的,即灵魂,赦免了罪过——这本身就为瘫痪者带来了痊愈,而对于医治者来说,却未带来更大的荣耀。文士们被恶意所吞噬,以为可以控告祂亵渎神明,然而他们却违背自己的意愿,促成了所行神迹的荣耀。救主凭著祂的预知,利用了他们的亵渎来显明神迹。当他们心生不满,说:「祂说僭妄的话了。除了神以外,谁能赦罪呢?」(马太福音 9:3,马可福音 2:7)——那时主如何回答他们?祂驳斥了他们的想法吗?如果祂与父不平等,祂就应该说:你们为何对我有错误的看法?我没有这样的能力。但祂没有说任何类似的话,而是透过祂的言语和所行的神迹,证实并证明了完全相反的事实。然而,由于祂对自己的评价可能会令听者感到不悦,祂便藉著他人来显明祂是谁,更令人惊讶的是,不仅透过朋友,也透过仇敌,这彰显了祂至高的智慧。主藉著朋友显明了这点,当祂对痳疯病人说:「我愿意,你洁净了罢」,以及对百夫长说:「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马太福音 8:3,10);而藉著仇敌,则是在现今这件事上。既然文士们说,除了独一的神以外,没有人能赦免罪过,救主便渴望向他们显示「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痪者说: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罢」(马太福音 9:6)。不仅在此处,在另一个场合,当犹太人说:「我们不是为善事拿石头打你,是为你说僭妄的话;又为你本是个人,反将自己当作神」(约翰福音 10:33)时,救主并未驳斥他们对祂的这种看法,而是再次加以证实,说:「我若不作我父所作的事,你们就不必信我;我若作了,你们纵然不信我,也要信这些事」(约翰福音 10:37-38)。
2.Господь, исцеляя расслабленного и открывая тайные помышления книжников, явил Свою Божественную власть прощать грехи и равенство Богу Отцу.
2.主,在治愈那瘫痪者并揭示文士们隐藏的心思时,显明了祂赦罪的神圣权柄,以及与天父上帝的平等。
然而,在治愈那瘫痪之人的时候,耶稣基督亦呈现了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证据,以证明祂的神性,以及祂与父上帝同等的尊荣。文士们说,赦罪的权柄单单属于上帝,而祂不仅赦免了罪,更早在于此之前,就在祂自己身上彰显了另一个唯独属于上帝的特质,那就是——揭示人内心深处的隐秘。文士们并没有在众人面前表露他们的想法:「于此时,——福音书作者说,——有些文士心里说:祂亵渎了。耶稣知道他们的意念,就说:你们心里为什么思念恶事呢」(马太福音 9:3-4)?至于洞悉人心隐秘的权柄单属于独一的上帝,关于这一点,——请听,——所罗门是怎么说的:「唯有你知道人心」(历代志下 6:30),同样地,大卫也说:「祂试验人心肠肺腑」(诗篇 7:10),耶利米则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利米书 17:9)?上帝亲自说:「人是看外貌,上主是看内心」(撒母耳记上 16:7)。从圣经的其他篇章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唯有上帝才拥有知晓人心隐秘的特质。 因此,祂渴望显示祂是与父上帝同等的上帝——对于文士们心里所思念的(他们因为害怕百姓,不敢在众人面前表露自己的想法),祂将其揭示并显露出来,在此亦展现了祂极大的温和。祂说:「你们心里为什么思念恶事呢」?如果有人能感到愤怒,那或许只是那病人,因他的希望落空了。他或许会说:我来是为了让祢治愈我的瘫痪,而祢却医治别的;我凭什么能确信我的罪被赦免了呢?但他没有说出任何类似的话,而是将自己完全交托给那位施行医治者。然而,文士们却因他们的骄傲和嫉妒,指责祂向他人所施行的恩惠。正因如此,救主责备了他们,但祂是以温和的方式。如果你们不相信我神性的第一个证据,并认为我的话是虚浮的,那么,看啊,我再加上另一个:我揭示你们的隐秘。 紧接著,祂又提出了新的证据。这是什么呢?祂使那瘫痪之人的身体得了健壮。当祂对瘫痪之人说话时,祂并未清楚地展现祂的权柄,因为祂没有说:我赦免你的罪,而是说:「你的罪赦了」;但当需要让仇敌信服时,祂更清楚地显示祂的权柄,说:「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你们看到了吗,祂多么渴望被人们视为与父上帝同等?祂没有说人子需要别人的帮助,或是祂从别人那里得到了权柄,而是说:「有权柄」。祂说这话并不是出于野心,而是为了使仇敌相信,祂使自己与父上帝同等,并非是亵渎。主处处都愿意提供清晰且无可辩驳的证据;例如,祂对那个洁净了的大痳疯病人说:「你去,把身体给祭司看看」(马太福音 8:4)。祂赐予彼得的岳母力量来服侍祂,并允许猪群冲下海里。同样地,在这里,为了证明那瘫痪之人的罪已得赦免,祂使他的身体健壮起来;而为了证明身体的健壮,祂吩咐他拿起他的褥子,使人不会将祂所行的神迹视为欺骗。 祂不是先治愈那瘫痪之人,而是先向文士们提出一个问题:「因为,哪一样容易呢?是说:你的罪赦了?还是说: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马太福音 9:5)?这些话的意思是:对你们来说,哪一样更容易呢?是使身体脱离瘫痪,还是使灵魂从罪恶中得释放?显然是医治身体。灵魂比身体更为宝贵,同理,赦罪也比治愈身体是更大的事工。但因为灵魂的医治是看不见的,而身体的医治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将后者附于前者,虽然它是较低微的,但它更为明显,借此让人们确信那更高层次、不可见的事。 如此,救主早在言说之前,就以行动在自己身上展现了后来约翰论及祂的话:「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 1:29)。
3.Даже пред лицом хулы и заблуждения, надлежит нам, подражая кротости Господа, с любовью и смирением наставлять ближнего, дабы исцелить его душу и тем самым прославить Бога.
3.即或面对亵渎与迷失,我们仍当效法我主之温良,以爱与谦逊教诲邻人,俾能治愈其灵,由此颂赞上帝。
因此,主在使那瘫痪之人康复之后,便差他回家去。在此,祂再次展现了祂的谦卑,并再次证实了祂所行的奇迹并非虚幻:祂使那些见证了瘫痪之人病况的人,也成为了他康复的见证者。祂仿佛是这样说:「我本愿藉著你的病痛,也医治那些自以为健康、实则心灵有病的人;但既然他们不愿,那么『去你的家吧』,去纠正那些在那里的人。」你可见,主是如何表明祂是灵魂和身体的创造者?祂医治了病人灵性上和肉体上的瘫痪,并藉著可见的事物揭示了不可见之物。然而,见证者们仍旧匍匐于地。「众人看见,」福音书作者说,「就都惊奇,归荣耀与神,因为祂将这样的权柄赐给人」(马太福音 9:8)。肉体阻碍了他们升腾向上。尽管如此,救主并未责备他们,而是继续以祂的作为,唤醒他们从沉睡中,将他们的思想提升到高处。他们将祂置于所有人之上的这一点,并认为祂是从神那里来的,已经是相当重要的了。如果这个想法能在他们的思想中稳固下来,那么他们最终将会渐渐认识到基督是神的儿子。但他们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无法来到祂面前。后来他们又说:「这不是从神来的人」(约翰福音 9:16),并且常常转向这个想法,以便为自己的情欲找到辩护。现今许多人也是如此行。他们自称是神荣耀的严格热心者,却满足自己的情欲,而本应在一切事上以温和行事。事实上,万有的神,祂本可以以闪电击打那些亵渎祂的人,却命令太阳升起,降下雨水,并慷慨地赐予一切美善。效法祂,我们也应当以温和、不带怒气和愤怒地请求、劝告和教导。亵渎神并不会贬低神的大能,因此不应当激起你的愤怒。亵渎神的人,是伤害了自己。因此,你应当叹息和哭泣,因为这种病痛是值得流泪的,而受此感染的人,只能以温和来医治。温和胜过一切的暴力。请看,神自己,无论是在旧约还是在新约中,是以何等的温和呼唤那些冒犯祂的人。在那里祂说:「我的百姓啊,我向你作了甚么」(弥迦书 6:3)?而在这里:「扫罗,扫罗!你为甚么逼迫我」(使徒行传 9:4)?同样地,保罗也吩咐人要以温和教导敌对者。而基督自己,当门徒们来到祂面前,请求祂允许从天降火时,祂严厉地责备了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你们是怎样的灵」(路加福音 9:55)!同样地,在此情况下,祂没有对文士们说:哦,不敬虔和欺骗者,哦,人类救恩的仇敌和敌人!祂只是说:「你们心里为甚么怀著恶念呢」(马太福音 9:4)?因此,应当以温和来医治病痛。那些因为对人的惧怕而变得更好的人,很快又会回到先前的祸患中。因此,主没有让人拔除稗子,是为了给予悔改的时间。许多人因此而向善悔改,尽管他们先前是不敬虔的,例如:保罗、税吏和强盗。他们先前是稗子,后来却成了成熟的麦子。虽然在种子中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变化,但在人的意志中,它却能轻易和便利地发生,因为它没有受制于必然性的锁链,而是被赋予了自由。因此,当你看到真理的敌人时,医治他,关心他,引导他回到美德,以你的生活树立最好的榜样,以无可指责的言语教导,保护和关怀,并使用一切手段来纠正他,效法最好的医生。因为医生也并非总是只用一种方式来医治疾病;当他们看到伤口不能以一种药物治愈时,便敷上另一种,如果需要,就敷上第三种;有时切开,有时包扎。你也如此,既已成为灵魂的医生,就应当按照基督的诫命,运用一切医治的方法,以便为你的救恩和你对他人的益处获得奖赏。所做的一切都要归于神的荣耀:如此你自身也将得荣耀。主说:「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视我的,他必被轻视」(撒母耳记上 2:30)。因此,我们要行一切事都归于神的荣耀,以便成为那蒙福的命运的继承者,愿我们所有人都因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而配得这份命运,愿荣耀和权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30«Проходя оттуда, Иисус увидел человека, сидящего у сбора пошлин, по имени Матфея, и говорит ему: следуй за Мною». (Мф. 9:9)
第 30 讲「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马太福音 9:9)
第九章 九至十七节之阐释 为何马太蒙召晚于他人。——基督之大能与马太之顺服。——福音书之真实性。——基督为何与马太及其他罪人同席用饭。——对罪人之关怀与他们的悔改,比献祭更为可取。——不应以沉重之诫命加诸于根基尚未稳固者。——在纠正他人时,当效法基督,从最轻微处入手。——关于如何纠正喜爱妆饰之妻子的教导。
1.Господь, по Своему всеведению, призывает каждого к служению в наиболее благоприятное для его покаяния и готовности время, являя притом великую милость к грешникам и демонстрируя силу Своего всемогущества.
1.吾主,以其全知之能,在最有利于世人忏悔与准备妥当之时,召唤每一个人侍奉于祂;于此同时,祂亦向罪人显明其浩瀚之仁慈,并彰显其全能之力。
基督在瘫痪者身上行了奇迹之后,并没有留在迦百农,以免祂的同在会点燃经学家心中更大的嫉妒;反倒为了取悦他们,并平息他们的这种热情,祂选择离开。同样地,我们也不应以自己的在场来激怒我们的仇敌,而是应当屈服和远离他们,以缓和他们的怒气。 然而,救主为何没有与伯多禄、若望及其他门徒在同一时间呼召玛窦呢?这是因为,正如耶稣是在他们能够听从祂的时候来到他们身边,祂呼召玛窦也是在玛窦准备好跟随祂的时候。祂呼召使徒保禄是在祂复活之后,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那洞悉人心、知晓每个人隐秘思想的主,知道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何时会准备好跟随祂。因此,祂并非在玛窦起初尚不够敏锐的时候呼召他,而是在祂行了大量奇迹、声名传遍各地、玛窦变得更易于顺服之后才呼召他。 福音传道者玛窦的谦逊和爱好智慧同样值得我们惊叹。他不仅没有隐藏自己的过往生活,甚至还自报姓名,而其他福音书作者却以别的称谓来隐藏他的名字。那么,福音传道者为何要说:「坐在税关上」呢?这是为了显明主的权能,祂并非在玛窦放弃了他那不光彩的买卖、不再从事之后才呼召他,而是在他被恶行包围之中将他拯救出来,正如祂在使徒保禄狂暴、向教会发出烈怒和恶意时将他转变一样。保禄自己也渴望显明那呼召者的权能,他致信给加拉太人说:「你们听见我从前在犹太教中所行的事,怎样极力逼迫残害神的教会」(加拉太书 1:13)。 主呼召那些渔夫时,他们也正从事著自己的营生。然而,他们的营生并不包含任何不光彩之处;这是一种适合未受过教育的淳朴之人的行业。相反地,税吏的营生是可耻而无耻的。这是一种无法原谅的贪婪,一种不光彩的获利,一种假借法律之名的掠夺。然而,那呼召者对这一切都毫不羞耻;祂既然不以呼召一个税吏为耻,又怎会以呼召一个妓女为耻呢?祂甚至不禁止她亲吻祂的脚,并用泪水洗湿?这又何足为奇呢?祂来到世间,正是为了医治身体,更为了治愈灵魂脱离罪恶。 祂对那瘫痪者也是如此。在行这个奇迹时,祂清楚地表明自己能够赦罪,随后救主便呼召了玛窦,好让其他人看到祂接纳一个税吏为门徒时不再感到困惑。如果祂有权柄赦免所有的罪,那么祂将一个税吏变为使徒又有何可惊讶的呢? 然而,在认识了那呼召者的权能之后,现在也请认识那被呼召者的顺从。他没有反抗,没有怀疑,也没有说:「这是什么意思?主竟然呼唤我这个大罪人吗?」——这种谦卑在此地是不合宜的——他立即顺从了,甚至没有表现出想要回家与亲属商议的意愿,正如那些渔夫所做的一样。正如那些渔夫舍弃了渔网、船只和父亲,玛窦也舍弃了自己的营生和利润,跟随了耶稣,显明他对一切都已完全准备好,并突然抛弃了所有世俗的一切,以完全的顺服印证了他受呼召的及时性。 但你或许会问,为何没有记载其他使徒如何受呼召,而只提及伯多禄、雅各、若望和斐理伯的呼召呢?这是因为他们从事著卑微低贱的职业:事实上,有什么比税吏的身份更糟糕呢?有什么比渔夫的营生更不重要呢?至于斐理伯出身卑微,从他的家乡便可见一斑。这就是为何福音传道者主要叙述这些门徒的呼召和他们的职业。他们希望借此表明,在叙述重要之事时,也应当相信他们。 事实上,如果他们在叙述老师和门徒的事迹时,没有遗漏任何看似与他们的羞辱相关之事,甚至详细叙述,那么当他们讲述光荣之事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他们呢?如果他们对耶稣的许多神迹奇事保持沉默,却详细叙述十字架边发生的、看似蒙羞的事件,并且毫不羞耻地谈论门徒卑贱的职业和贫困的境况,谈论老师那些因罪恶或贫穷而闻名的祖先——那么,他们极为尊重真理,没有因偏爱或虚荣而写作,这岂非显而易见吗?
2.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будучи Врачом душ, не гнушался общения с грешниками, ибо пришел призвать не праведников, но больных к покаянию и спасению.
2.主耶稣,作为灵魂的医治者,并不厌弃与罪人交往,因为祂来不是要召义人,而是要召患病之人悔改得救。
基督召唤马太,赐予他极大的尊荣,并在当时就与他一同用餐。借此,祂赐予马太对未来美好的盼望,并在他心中孕育了更大的信靠。祂不是藉著长久的疗治,而是一下子就治愈了他灵魂的疾病。然而,基督并非只与马太一人同桌,也与许多其他人一同坐席。显然,这也成了对耶稣的指摘,说祂没有远离罪人;但福音书的作者们并没有隐瞒这点,他们说法利赛人因祂的此种行为而定罪祂。许多税吏来到马太那里,因为他是他们的同伙,而他视基督的造访为荣耀,便召集了他们所有人。基督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医治方式。祂解除了许多人心灵的病痛,不仅在祂教导、医治病人或责备仇敌的时候,也在祂与人同桌时,借此教导我们:任何时间和任何事情都能为我们带来益处。虽然这筵席上所供应的一切,都是藉著不义和掠夺所聚集而来,但基督却没有拒绝参与其中;因为祂的临在能带来巨大的益处,所以祂同意与那些大罪人同处一室、同桌共食,尽管这给祂带来了恶名,因为祂与税吏一同在税吏的家中,并与许多税吏一同吃喝。这毕竟是医者的本分:如果他不想忍受病患身上的腐臭气味,他就无法治愈他们的疾病。请看,犹太人是如何因此事而诽谤祂:「看哪,一个贪吃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马太福音 11:19)。愿所有试图藉著禁食为自己赢得大名的人都听闻此言,并思考我们的主被称为「贪吃好酒的人」,而祂却不以为耻,而是对一切置若罔闻,好让祂完成祂的意图,而这意图祂也实现了:税吏改变了,因此变得更好了。为了使你确信基督参与他们的筵席对于罪人而言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请听听撒该,另一位税吏所说的话。当他听见基督说:「今日我必住在你家里」(路加福音 19:5),他兴奋地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路加福音 19:8)。于是耶稣对他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路加福音 19:9)。因此,可以藉著一切方法来教导他人。那么,你或许会问,保罗是如何吩咐:「若有称为弟兄,是行淫乱的,或贪婪的……这样的人,不可与他一同吃饭」(哥林多前书 5:11)?但首先,从这些话中尚不清楚使徒给予这教诲是针对教师,还是针对一般的弟兄。其次,税吏既不属于完全人,也不属于弟兄。此外,保罗吩咐要远离那些不愿放弃自己恶习的弟兄,而税吏们却已停止作恶,并已改变。然而,法利赛人却毫无悔悟;他们责备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夫子为甚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马太福音 9:11)?在另一个场合,当他们认为门徒犯了错时,法利赛人转而责备夫子本人,说:「看哪,你的门徒作安息日不可作的事」(马太福音 12:2)。而在这里,他们却在门徒面前诋毁夫子。他们做这一切都是出于不良的意图,想要使门徒脱离夫子。那无穷的智慧是如何回答的呢?祂说:「康健的人用不著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马太福音 9:12)。请看,主如何从法利赛人的话中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他们指责祂与税吏交往;而祂却说,不与他们交往是不配祂的,也不符合祂的慈爱,并且纠正这些人不仅不是应受任何责备之事,反而是非常重要、必需且值得无数赞扬之事。接著,为了不让人以为主藉著称呼被召唤者为有病的人而责备他们,请看祂是如何再次柔和自己的言辞,当祂责备法利赛人时说:「你们去考察这话的意思,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马太福音 9:13)。祂说这话是为了责备他们不明白圣经,而祂使用了严厉的言词,并非因为祂自己对法利赛人生气,而是为了消除税吏的疑虑。祂本可以说:你们难道不知道我是如何赦免了瘫痪者的罪吗?是如何使他身体强健的吗?但祂什么都没有说,而是先使用了普遍的证明,然后引述了圣经的话语。在说了「康健的人用不著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并借此隐晦地称自己为医生之后,祂又接著说:「你们去考察这话的意思,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何西阿书 6:因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使徒保罗也是如此行事。他先使用了普遍的证明来支持他的观点,说:「有谁当兵,自备粮饷呢」(哥林多前书 9:7),然后他引述了圣经的话语,说:「牛在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申命记 25:4);又说:「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著福音养生」(哥林多前书 9:14)。但救主劝导祂的门徒的方式却不同;祂提醒他们祂所行的神迹,说:「你们还不明白吗?也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吗」(马太福音 16:9)?
3.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указал фарисеям на превосходство милости над жертвами, придя призвать грешников к покаянию, а Его кроткий ответ об учениках утвердил радость настоящего времени пребывания Жениха.
3.主耶稣基督曾向法利赛人指出,怜悯胜过献祭,祂的到来是为了呼召罪人悔改。而祂对门徒所给出的温柔回答,则确认了新郎在场时当下时辰的喜乐。
然而,基督对待法利赛人则采取了不同的方式;祂提醒他们注意普遍的软弱,指出他们自己也是软弱的,因为他们不明白圣经,并且轻忽其他的德行,将他们对上帝的全部侍奉局限于献祭。主要是针对这一点,救主以简短的话语总结了所有先知所说的一切:「祂说:『你们去学习『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是什么意思。」藉着这些话,祂开导他们,并非祂行事不公,而是他们不公;祂似乎在说:你们为何指责我?是因为我改正了罪人吗?若是如此,你们也指责我的父了。因此,祂藉着「你们去学习『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是什么意思」这些话,表达了与祂另一些话中相同的思想:「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约翰福音 5:17)。祂说,正如父愿意如此,我也愿意。你看到了吗?祂如何将一者视为多余,而另一者视为必需?祂没有说:我喜爱怜恤与祭祀,而是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祂赞许了其中一者,而拒绝了另一者,借此表明,与罪人交往,为此他们指责祂,不仅没有被禁止,反而被律法所规定,甚至比祭祀更受青睐;并且为了证明这一点,祂引用了旧约中要求做耶稣所做之事的那段经文。因此,在以普遍的论证和圣经的见证驳斥了法利赛人之后,祂接着补充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悔改。」救主说这些话是为了嘲讽法利赛人,就像圣经中所说的:「看哪,那人已经像我们中间的一个了」(创世记 3:22);又如在另一处:「我若是饥饿,不用告诉你」(诗篇 49:12)。至于地上没有一个义人,保罗清楚地见证了这一点,他说:「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马书 3:23)。另一方面,基督的话语也是对那些被召者的安慰——祂似乎在说:我不仅不厌弃罪人,而且我仅仅是为了他们而来。但为了不使他们变得懈怠,因此,在说了「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之后,祂没有停留在这些话上,而是加上了:「悔改」,意思是,我来并非是要让罪人仍旧是罪人,而是要让他们改变,变得更好。
如此这般,当基督以取材自经文及寻常事理的证明,全然封堵了法利赛人的口舌,以致他们无话可驳之时——因为他们控告祂,却反倒显明自己有罪,是旧约律法的对头——他们便离弃了祂,再次开始控告祂的门徒。传福音者路加言道控告他们的是法利赛人(路加福音 5:33),而马太则将此事归于约翰的门徒。然而,很可能两者都控告了基督的门徒。可以想见,法利赛人不知所措,便带上了约翰的门徒,正如他们后来也带上了希律党人一样。实际上,约翰的门徒一直嫉妒基督并与祂作对,他们只是在约翰被投入监牢时才有所谦卑;那时他们前来将此事告知耶稣,但后来又回到先前的嫉妒之中。他们说了些什么呢?「我们和法利сеи много постимся, а Твои ученики не постятся」 (马太福音 9:14)?这就是那种病症,基督预见到它可能产生的恶果,便事先加以医治,说:「你постишься, помажь голову твою и умой лице твое」(马太福音 6:17)。然而,祂并未责备约翰的门徒,没有称他们为虚荣和傲慢之辈,而是以全然的温柔回答他们,说: 「сыны чертога брачного」 「пока с ними жених」 不能禁食(马太福音 9:15)。当基督维护他人,亦即那些税吏时,为要安慰他们破碎的心灵,祂严厉地斥责了那些毁谤者;而当祂和祂的门徒受到指责时,祂却以全然的温柔回答。约翰门徒所言的含义如下:即使祢作为医生,如此行事;但祢的门徒为何放弃禁食,参与这样的宴席呢?为了使控告更有力,他们首先以自己为榜样,然后是法利赛人,意图通过比较来加重耶稣门徒的罪责。他们说,我们和法利赛人都多有禁食。确实,这两类人都禁食,前者是从约翰那里学到的,后者则是出于律法,正如法利赛人所说:「Пощусь два раза в неделю」 (路加福音 18:12)。那么,耶稣如何回答呢?「Могут ли печалиться сыны чертога брачного, пока с ними жених」? 祂先前称自己为医生,如今称自己为新郎,藉着这些称谓揭示出难以言喻的奥秘。祂本可以更严厉地斥责他们,说:你们无权设立关于禁食的律法!当灵魂充满奸诈,当你们控告他人,当你们定罪于人,而自己眼中却有梁木,所行的一切都是为了显露自己时,禁食有何益处?首先,应当驱除虚荣,并实践一切美德,如爱、温柔、弟兄之爱。但基督未说这些,而是以全然的温柔回答他们:「Могут ли печалиться сыны чертога брачного, пока с ними жених」,借此提醒他们约翰的话:「Имеющий невесту есть жених, а друг жениха, стоящий и внимающий ему, радостью радуется, слыша голос жениха」 (约翰福音 3:29)。基督的话语含义如下:现在是欢喜和快乐的时候;因此,不要使它成为忧伤之时。而禁食确实带有几分忧伤,并非因其本质,而是因为门徒们尚且软弱,尽管对于那些渴望钻研哲学(指对真理的追求)的人而言,禁食是一种愉悦而令人向往的操练。正如身体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喜乐,灵魂的康泰则带来更大的满足。因此,救主是按照他们的思想来调整祂的回答。以赛亚论及禁食时,也称之为谦卑灵魂(以赛亚书 58:3),正如摩西所言(民数记 30:14?)。
4.Спаситель, используя образы жениха, ветхой одежды и мехов, являет божественное смотрение о Своём страдании и научает, что налагать тяжкие заповеди следует с великою кротостью, сообразуясь с немощью учеников.
4.救主以新郎、旧衣和皮囊作喻,启示了祂对自己苦难的神圣照料,并教导我们在施加严苛诫命时,应当怀著极大的温顺,顾及门徒们的软弱。
然而,救主不仅以此止住了约翰门徒的口,也用了另一种方式,祂说:「日子将到,新郎要从他们中间被取去,那时他们就要禁食了。」藉著这些话,主表明这并非是为了迎合肚腹,而是一种奇妙的定旨;祂在回应反对者言论的同时,也开始预言自己的受难,预先使祂的门徒习惯于默想那些表面上是忧伤的事。如果救主直接对他们说及此事,对他们来说会是沉重和悲伤的,因为即使在后来,谈论受难也使他们感到困惑。但当这话是对别人说的时候,门徒们听起来就没有那么难受了。而且,我想,约翰的受难也使他的门徒骄傲自满,所以救主藉著这些话也打消了他们的这种傲慢。但祂还没有说到自己的复活,因为时候还没有到。祂以人的身份死去,这在人们通常认为祂的身份看来是自然的,但复活却超越了自然。再者,救主在这里的做法与祂从前所做的相同。正如祂从前向那些试图控告祂与罪人一同吃饭的人证明了恰恰相反,即祂的行为不仅不应受责备,反而值得称赞;同样,现在对于那些想要指责祂不善于教导祂门徒的人,祂表明,说这样的话是那些无缘无故诽谤他人、不善于与追随者相处之人的本性。「没有人,」祂说,「把新布剪下来作补丁,缝在旧衣服上」(马太福音 9:16)。救主再次用普世的例证来证实祂的话。祂话语的意思是:门徒们还未坚固,需要更多的宽容;他们的精神尚未焕然一新;在他们这样的状态下,不应当把沉重的诫命加在他们身上。说这话时,祂也给了祂的门徒一条法则和规矩,让他们在接纳普世所有活著的人作为门徒时,也要以极大的温柔对待他们。「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马太福音 9:17)。你看,这些例证——衣服和皮袋——与旧约中使用的何其相似?因此,耶利米称百姓为腰带,并提到酒和皮袋(耶利米书 13:11-12)。救主从这些事物中借用例证,是因为所谈论的是关于贪食和宴席。传福音者路加还补充说,如果新布用来补旧衣服,旧的会被撕裂。你看,这不仅没有带来任何益处,反而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基督在谈论当下的同时,也在预示未来,即祂的门徒将来会得到更新;但在这发生之前,不应当将任何严厉和沉重的诫命加在他们身上。基督说,谁在不合宜的时候向人提出崇高的教义,那人到了合宜的时候也无法跟随,因为这会使他们永远变得无用。这不是取决于酒,也不是取决于装酒的皮袋,而是取决于那些倒酒之人的不合时宜的急躁。运用了这些比喻之后,救主也向我们揭示了祂在与门徒交谈时,经常对自己使用谦逊表达的原因。为了顺应他们的软弱,祂说了许多远低于祂尊严的话。传福音者约翰也为此作证,引用了基督的话:「我还有许多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约翰福音 16:12)。为了不让他们以为祂只能告诉他们所说的,而是要让他们明白祂能说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基督指出了他们的软弱,并承诺在他们坚固时会告诉他们剩下的。救主在这里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祂说:「日子将到,新郎要从他们中间被取去,那时他们就要禁食了。」因此,我们在开始时不应该向所有人要求所有的事情,而只要求那些可能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会更快地获得剩下的。如果你急于求成,努力想更快完成事情,那幺正因为你努力想更快完成事情,你就不应该急躁。如果我的话对你来说像个谜,那么请从事物的本质中认识它,这样你就能轻易看到它的全部力量。如果有人不合时宜地指责你,请不要感到困惑——在这里,法利赛人不也指责和诽谤门徒吗?
5.Подобно искусному кормчему, надлежит с любовью и терпением, постепенно и убеждением, врачевать душу ближнего, дабы украсить ее добродетелями и избавить от тщетного внешнего украшения.
5.如同技艺精湛的舵手,理当怀着爱与耐心,循序渐进地,以劝导的方式,医治近人的灵魂,好使它被美德妆点,并摆脱那徒劳的、外在的装饰。
然而,没有什么能促使基督改变祂的看法,祂也没有说:「有些人禁食,有些人不禁食,这是可耻的。」祂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舵手,不看狂怒的波浪,而专注于自己的技艺。基督那时也是如此行:他们不应当为没有禁食而感到羞耻,而应当为因禁食而遭受致命伤痛、被鞭打、被折磨而感到羞耻。 思及此,我们也应当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家人,例如对待那位喜爱妆饰自己、涂抹各种香膏、沉溺于过度奢华、多话且疏忽的妻子。虽然我们不能设想所有这些恶习会集中在一个女人身上,但我们可以想像这样一位女子。他们或许会问:「你为何只提及妻子,而不提及丈夫呢?」事实上,有些男子比这样的女子更为恶劣;但既然丈夫被赋予了治理妻子的权柄,我们便以女子为例,并非因为女子比男子更为堕落。实际上,在男子身上也能找到许多女子所没有的恶习,例如谋杀、盗墓、与野兽搏斗等等。 因此,请不要以为我是出于对女性的不屑而如此行:绝非如此!我这样做,仅仅是因为此刻提出这样的例子是有益的。 是以,我们假设存在这样一位妻子,而丈夫应当尽一切努力来改正她。他当如何改正她呢?他若不一下子禁止她所有的行为,而是从她没有特别执著的最轻微的恶习开始著手,就能达成目的。如果你想一下子纠正她,你将毫无成效。 所以,不要立即夺走她珍贵的首饰,而应当允许她使用一段时间。与各种涂抹和涂香相比,这些妆饰可视为较小的恶。是以,首先除去涂抹之举;即便如此,也不要用恐惧和威胁,而应当用说服和爱抚:告诉她,这样的行为会受到谴责,并且表达你自己的判断和看法,并常常提醒她,你不但不喜欢这样的面容妆饰,而且感到非常不悦;让她相信这让你非常悲伤。然后,在表达你自己的判断之后,再加入他人的看法;告诉她,即便是美丽的女子,这也会使她们变得丑陋,从而根除她的这种癖好。 不要对她提及地狱或天国,因为你这样说将会徒劳无功;但要让她相信,在上帝所创造的样子下,你更喜欢她;而当她涂抹、擦拭和涂香自己的脸时,在他人看来也不美丽,也不雅观。 所以,首先用普遍的论证说服她,并引用普遍的评判来医治她的病。当你用这些说服软化了她之后,那时再对她谈及地狱和天国。如果她多次不听从你的话,即使如此,也不要停止重复你的言语,但要怀著爱,而不要怀著敌意;有时表现出似乎不满的样子,有时则爱抚和取悦她。 你难道没有看见画家在想要描绘一张美丽的脸时,有时敷色,有时又擦去吗?你不要比他们做得更差。如果他们在想要描绘一个身体时都如此用心,那么我们在描绘灵魂时,就更应当运用所有的技艺了。 如果你妆饰了你妻子的灵魂,那么你将不会在她身上再看见丑陋的脸庞、血红的嘴唇、像熊的嘴巴一样沾满了血的嘴唇、像接触炉灶一样被煤灰涂黑的眉毛、或是像粉饰的坟墓的墙壁一样的脸颊:所有这些都是煤灰、尘土、灰烬,是极度丑陋的标志。
6.Призывая к кроткому увещанию и терпеливому исправлению супруги, святой автор наставляет христиан избегать внешних украшений, стремясь к подлинной красоте душевной, угодной Богу.
6.那位圣洁的作者,在呼唤着温柔的劝诫和耐心的改正其配偶时,教导基督徒们要避免外在的妆饰,转而追求那取悦上帝、真实的灵魂之美。
然而,我竟未曾察觉自己如何被这些责备之语所吸引,虽然劝告他人当以温和之态教导,自己却偏向了忿怒。因此,让我们再次回到温和的劝诫,忍受妻子的所有软弱,只为纠正她们身上我们所期望改变的部分。你难道没有看见,当我们想要使婴孩断奶时,如何忍受他们的哭泣?我们忍耐一切,仅仅是为了让他们戒除旧有的饮食。对待妇女,我们也当如此:其余的一切,我们要耐心忍受,只要让她们戒除所述的恶习。当你纠正了这个恶习,其他的也就容易纠正了;那时,你可以转向金饰,以同样的方式来论述。如此这般,循序渐进地开导你的妻子,你将成为一位卓越的画师、忠诚的仆人和良善的工人。同时,也要提醒她们古代的妇女:撒拉、利百加,无论是美貌的还是不美貌的,并证明她们都持守著贞洁。例如,雅各伯宗主教的妻子利亚,虽然不美丽,却从未想过任何修饰;尽管她容貌不佳,且不太被丈夫所爱,她完全没有考虑这些事物,也没有损害自己的容貌,总是保持著她原本的特征,尽管她是在异教徒的环境中长大的。而你,身为信徒,以基督为首,却为我们使用撒旦的诡计!回想那洗净你脸庞的圣水,那装饰你嘴唇的祭献,那浸染你舌头的圣血!如果你将这一切呈现出来,无论你对饰物有多大的依恋,你也不敢,也不愿将这尘土与灰烬加诸于身。要知道,你已与基督结合,当远离这种丑陋;祂不喜悦这样的装饰;祂要求另一种美——灵魂的美,那是祂极为钟爱的。先知也吩咐你去获取这种美,他说:「王就羡慕你的美貌。」(诗篇 45:12) 因此,我们不要用不必要的装饰来使自己变丑;上帝的一切创造都是完美的,没有任何一处需要你去修补。如果有人擅自决定在已展现的君王画像上增添些什么,他将因这等鲁莽而遭受重罚。既然人所造之物你都不增添分毫,你为何要修补上帝亲手所造之物呢?想必你没有想到地狱的烈火,想必你没有感受到自己灵魂的空虚!确实,你完全忽视了灵魂,因为你所有的关切都耗费在了肉体之上。而我所说的灵魂又是什么呢?你们连自己所努力追求的,也无法为自己的身体带来。看啊:你渴望看起来美丽,但你的饰物却使你显得丑陋;你想要取悦丈夫,但这更令他忧伤,并且给了他和其他人指摘你的机会。你想要看起来年轻,但这反而会更快地引领你走向衰老。你渴望赞美,但这却为你带来耻辱,因为这样的妻子不仅羞于见到与自己同等的人,也羞于见到那些了解她的奴仆和婢女,而首先羞愧的,是她自己。然而,何须谈论这些?我在此忽略了最沉重的恶:那就是你冒犯了上帝,破坏了贞洁,点燃了嫉妒的火焰,模仿了淫秽之家的娼妓。因此,将这一切呈现出来,嘲笑撒旦的浮华与魔鬼的诡计,抛弃这些装饰,或者说——丑陋,在你的灵魂中预备那为天使所渴望、为上帝所喜爱、为你的丈夫所愉悦的美丽,好使你在今世和来世都能获得荣耀,愿我们所有人都能靠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慈爱而配得领受这荣耀,愿荣耀和权柄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31«Когда Он говорил им сие, подошел к Нему некоторый начальник и, кланяясь Ему, говорил: дочь моя теперь умирает; но приди, возложи на нее руку Твою, и она будет жива». (Мф. 9:18)
第 31 讲「祂正对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一个官长前来,向祂下拜,说:『我女儿刚刚死了,但求祢来按手在她身上,她就会活过来。』」(马太福音 9:18)
第九章第十八至二十六节的阐释: 会堂主管祈求医治女儿。——患血漏的妇人为何偷偷靠近基督,以及祂为何揭示了她。——患血漏的妇人超越会堂主管之处。——基督教导我们不要惧怕死亡。——基督所行的复活的真实性,由其前后的情境所证实。——对复活和未来至福生命的信仰,禁止我们为逝者哀哭。——为逝者哀哭源于对他们扭曲的爱。——死亡使人从世间的苦难中得以解脱。
1.Смиренная вера кровоточивой жены ищущей исцеления являет силу Христову, направляя сомневающегося начальника синагоги и уча нас избегать суетной славы.
1.那位血漏妇人寻求痊愈的谦卑信心,彰显了基督的力量,指引著那心存疑惑的会堂主管,并教导我们避开虚妄的荣光。
言行随后而至,为要更加堵住法利赛人的口。来到基督面前的是一位会堂的官长,他的忧伤极其沉重:他只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儿,正处于年华盛开之时。正因如此,基督立刻就使她复活了。如果说福音书作者路加提到,有些从会堂官长家里来的人对他说:「你的女儿死了,不要劳驾夫子了」(路加福音 8:49),那么我们应当说,这位会堂官长称他的女儿已死,是根据路途的遥远,或是为了加重他的不幸。事实上,求助之人常有扩大并夸大其情状的习惯,以便更容易说动他们所求之人发出怜悯。请注意这位会堂官长的粗率。他向基督提出两个请求——一是请祂前来,二是请祂按手。这表明他离开女儿时,她仍有气息。叙利亚人乃缦向先知所求的也是同样的:「他(乃缦)说……他会出来……并按手在他的身上」(列王纪下 5:11)。因此,那些粗率的人需要眼见和属乎感官的事物。福音书作者马可(马可福音 5:37)说,基督带了三位门徒同去,路加(路加福音 8:51)也如此说,但马太并未确定人数。为何主没有带上刚刚加入祂的马太呢?这是为了激发他更强烈的渴慕,也因为他当时仍不完全。基督偏爱一些人胜过另一些人,是为了让后者努力效法前者。对于马太来说,看见患血漏妇人的痊愈,并蒙受与基督同席共餐的恩典,已足够了。当耶稣起身时,许多人跟随祂,既是为要观看这伟大的神迹,也是因为来到耶稣面前的人自身的尊贵,同时也因为他们因著自身的粗率,求的不是灵魂的改正,而是身体的医治。因此,人群聚集而来——一些是受自己的疾病所驱使,另一些是渴望观看他人得医治;然而来听闻言语和教训的人却非常稀少。尽管如此,主不允许他们进入屋内,只带了门徒,而且也不是全部,处处教导我们避开人的荣耀。
「看哪,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摸祂衣裳的䍁子,因为她心里说:我只摸祂的衣裳,就必痊愈。」(马太福音 9:20-21) 她为何没有大胆地来到祂面前呢?因为她为自己的病感到羞耻,且认为自己是不洁净的。若是女人在月经洁净期间被视为不洁净,那么患有这种疾病的人就更可能这样看待自己了。根据律法,这种病被认为是极不洁净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位患血漏的妇人要躲藏和隐匿。此外,她对于耶稣还没有一个适当而完全的概念;否则她就不会以为可以向祂隐藏。 这妇人在众人面前首先来到耶稣基督这里,因为她听说祂也医治妇人,而现在祂正前往那已死的闺女那里。她不敢邀请基督到她家里,尽管她很富有;她甚至不敢公然地来到祂面前,而是偷偷地凭著信心触摸祂的衣裳;她没有怀疑,也没有自言自语:「我会从这疾病中痊愈吗,还是不会?」她是以坚定的确信来到,相信自己会得到医治。「因为她心里说,——福音书作者说——我只摸祂的衣裳,就必痊愈。」她看到祂从什么样的家出来——从税吏的家,以及谁跟随祂——罪人和税吏;所有这些都在她心中产生了美好的盼望。 那么基督做了什么呢?祂不愿意让她处于默默无闻之中,而是为了许多原因将她揭示和显明出来。有些愚昧人说,耶稣基督这样做是出于爱慕荣耀。他们说,基督为何不让她隐藏呢?你这不敬虔和不法的人,你在说什么呢?难道那位也禁止其他人谈论,并且自己也不提及祂无数神迹的人,会是爱慕荣耀的吗? 那么,祂为何要显明这位患血漏的妇人呢? 首先,祂将她从恐惧中释放出来,免得她因为良心不安,像个窃取恩赐的人那样,终生都在痛苦中度过。 其次,祂纠正她,因为她以为可以隐藏。 第三,祂向所有人显明她的信心,好让其他人效法她。 而且,显示祂洞悉一切,与止住血流同样是个伟大的神迹。 最后,祂藉著这位妇人的榜样来纠正那会堂的官员,他很容易失去信心,并因此失去一切。的确,来的人说:「你的女儿死了,不要再劳驾夫子了,」家里的人也嘲笑耶稣,当祂说那少女睡著了;很自然地,这位父亲本人也可能会动摇他的信心。
2.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обнаруживает исцелившуюся женщину и медлит с приходом к умершей девице, дабы вера в Его всемогущество утвердилась через явно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о о смерти и последующем воскрешении.
2.主耶稣基督找到了那得痊愈的妇人,并迟延着去见那已逝的少女,以致对祂全能的信心,能通过这死亡与随后的复活的明确见证,得以坚固。
为了告诫那少女的父亲免于这种软弱,基督于是显明了那妇人。至于那少女的父亲属于最粗鄙的人之列,请听基督对他说了些什么:「不要怕,只要信,就必得救。」(路加福音 8:50)救主故意迟延,直到那少女已死之时才来到那家,以便清楚地表明是祂使她复活。为此,祂才缓慢前行,并与那妇人说了许多话,为的是给时间让那少女死去,并让那些报信说她已死的人到来,对他们说:「不要打扰夫子了。」福音传道者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说:「祂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不要再劳动夫子了。』」(路加福音 8:49)基督希望他们确信那少女的死亡,以便日后他们不会怀疑她的复活。在所有情况下,祂都是如此行事。祂也是在拉撒路死后三天方才来到。正是出于这些原因,祂才显明了那妇人,并对她说:「女儿,放心吧!」正如祂也曾对那瘫痪的人说:「小子,放心吧!」(马太福音 9:2)那妇人心里充满了恐惧;因此祂说:「放心吧」,并称她为女儿——因为信心使她成了女儿。接着,为了称赞她,祂说:「你的信救了你。」(马太福音 9:22)福音传道者路加也向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这位妇人的其他事情。他说,当她走近并得了医治之后,基督并没有立刻召唤她,而是先说了:「谁摸我?」(路加福音 8:45)随后,当彼得和与他同在的人说:「夫子,众人拥拥挤挤紧靠着你,你还问『谁摸我』吗?」——(这确凿地证明了耶稣具有真实的肉身,并摒弃了一切骄傲:众人并非远远地跟随祂,而是从四面八方环绕着祂)——主又坚决地重复说:「总有人摸我,因我觉得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路加福音 8:46)——祂使自己的回答适应听众粗鄙的理解。祂说这话是为了促使那妇人自愿承认她的举动。祂故意没有立刻揭露她,以便通过表明祂无所不知,说服她自愿说出一切,并迫使她宣扬所发生的事,同时避免如果祂自己开口说出此事,会显得可疑。
你可曾看到这位妇人超越会堂主管的优点?她没有留住基督,没有拦阻祂,而只是用手指的边缘触碰了祂的衣裳;她最后来到,却最先带着痊愈离去。会堂的主管将这位医者亲自请进了自己的家中;而对这位妇人来说,只需一次触碰就足够了。虽然她被疾病的锁链所束缚,但信心却为她插上了翅膀。 请看,救主是如何安慰她的:「你的信救了你,」祂说。如果祂是为了炫耀自己而将她显露出来,那么祂就不会加上这些话了。但祂如此说是为了教导会堂的主管明白信心,并赞扬这位妇人,同时也带给她不亚于身体康健的喜乐与益处。 基督以这样的方式行事,并非为了荣耀祂自己,而是为了荣耀这位妇人并教化他人。这一点也显而易见,因为即使没有这个神迹,祂也同样能获得荣耀(因为祂的神迹数量之多,超越了雨滴,并且祂所创造和将要创造的神迹,远比这个神迹更为荣耀)。然而,这位妇人,如果基督没有将她显露出来,她就会默默无闻,失去极大的赞扬。 这就是为什么主将她显露出来,赞扬她,使她摆脱恐惧(经上说,她带着战兢来到),鼓励了她,并赐予她身体的康健,又带着对其他福益的祝愿送她离去,说:「平平安安地去吧。」
「耶稣到了管会堂的家里,看见有吹手,又有许多人乱嚷,就说:『退去吧!这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就嗤笑祂」(马太福音 9:23-24)。会堂的管事们多么能区别自己:他们用笛声和铙钹来激发对逝者的哀哭!然而基督做了甚么?祂将所有人赶了出去,只留下女孩的父母;而留下他们,也只是为了不让人说不是祂,而是另一个人使女孩复活。在使她复活之前,祂先用话语来激发信心,说:「这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在许多其他场合,祂也以类似的方式行事。就像在海上祂首先责备祂的门徒一样,在这里祂也首先释放了在场之人心中困扰他们的思绪,同时也表明对祂而言,使死者复活是轻而易举之事(就像祂在使拉撒路复活时所行的,祂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约翰福音 11:11)),同时教导人们不要惧怕死亡,因为死亡已不再是死亡,而变成了睡眠。由于祂自己也必将受死,所以藉著使他人复活,祂预先装备祂的门徒以勇气和安详来忍受死亡,因为在祂降临之后,死亡已变成了睡眠。在家中的人嗤笑祂;但祂并没有因他们不相信祂即将施行的神迹而感到受辱,祂也没有责备那些嗤笑的人,好让那嗤笑本身、笛声、铙钹和所有其他的一切都见证这女孩确曾死亡的事实。
3.Господь, совершая чудеса и воскрешая усопших, являет несомненные доказательства Своего могущества и утверждает веру, дабы мы не скорбели о смерти, ибо она есть не погибель, но упокоение и предвестие грядущего бессмертного воскресения.
3.主施行奇迹,使逝者复活,确凿地彰显了祂的权能,并坚固我们的信仰,使我们不为死亡而忧伤,因为死亡并非毁灭,而是安歇,是那即将到来的、不朽复活的预兆。
由于人们常常不信已然成就的奇迹,故此主预先以他们自己的回答来防备他们的不信。拉撒路复活时如此;摩西亦然。上帝对摩西说:「你手中是什么」(出埃及记 4:2)?——为的是让他看见由杖变为蛇时,不忘手中原是杖,而是回想起他自己的回答,从而惊叹于这奇迹。在拉撒路复活时,主问道:「你们把他放在哪里了」(约翰福音 11:34)?——这样那些回答「请来看」,以及「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已死了四天了」(约翰福音 11:39)的人,就不能不相信祂使死人复活了。 因此,基督看见吹鼓手和许多人时,便叫所有人都离开那家,在女孩父母的面前行了奇迹,不是将另一个灵魂放入死者体内,而是将那已离开的灵魂召回,如同将那女孩从睡梦中唤醒。为了让观者更加确信,祂牵起她的手,以此为信仰复活开辟道路。她的父亲曾对祂说:请按手在她身上;而祂所行的更甚:祂没有按自己的手,而是牵着死者的手使她复活,以此表明祂做任何事都轻而易举,祂不仅使她复活,还吩咐人给她吃东西,以免祂所行的奇迹被人视为欺骗。祂没有亲自给她食物,而是吩咐她的父母;就像祂对拉撒路所说:「解开他,让他走」(约翰福音 11:44),并在那之后让他一同赴宴。因此(基督)总是习惯于为死亡和复活提供无可置疑的证据。 但你不仅要留意复活,也要留意基督吩咐人不要将此事告诉任何人,由此你首先要学习谦卑,不慕虚荣,其次,要注意祂将所有哭泣的人都逐出家门,视他们为不配见此大奇迹之人。你不要效法那些被主赶出家门的吹笛者;而要效法彼得、约翰和雅各。如果那时救主将悲伤的人逐出,那么如今更应如此,因为那时死亡是睡眠的真理尚未广为人知,而如今这真理比太阳更加清晰。 然而,主如今没有使你的女儿复活吗?但祂无疑会使她复活,且带着更大的荣耀。事实上,那从死里复活的,又再次死去;而你的女儿,当她复活时,将永远不朽。因此,任何人都不应再哭泣,任何人都不应再悲伤和谴责基督的作为。祂确实战胜了死亡。你为何徒然哭泣?死亡已不再是别的,只是睡眠。你为何忧愁和哀哭?若是希腊人如此行,他们也应被嗤笑。然而当信徒在这种情况下心灰意冷时,他能为自己辩解什么呢?那些如此轻率行事的人,尽管基督降临已过去这么久,死人复活已成为无可置疑的事实,他们又如何能得到宽恕呢? 然而你,似乎为了加重自己的定罪,给我们展示哭泣的希腊妇人,加剧哭泣,点燃炉火,却不听使徒保罗的话:「基督和彼列有什么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么相交呢」(哥林多后书 6:15)?甚至那些希腊的智者,尽管对复活一无所知,却也能找到慰藉,他们说:勇敢地忍受吧,已发生的事无法用哭泣来改变和纠正。而你,听着至高和最有教益的真理,却不羞于比他们更加心灰意冷?我们不是对你说:勇敢地忍受吧,因为已发生的事无法改变;而是说:勇敢地忍受吧,因为死者无疑会复活。你的孩子是睡着了,而不是死了;是安息了,而不是消亡了;她将复活,得享永生、不朽和天使的命运。 难道你没有听见诗篇作者所说:「我的心哪,你要回转,归回你的安息,因为上主用厚恩待你」(诗篇 116:7)?上帝称死亡为恩惠,你却忧愁。如果你是死者的对头和仇敌,你会做得比这更多吗?如果有人应该哭泣,那就让魔鬼哭泣吧;让他为我们即将获得至高之福而悲伤和哀哭吧。这样的哀哭配得上他的恶毒,而对于你,将要受冠冕和得安息的人,是不合宜的。 诚然,死亡是平静的港湾。看哪,今生充满了多少灾难;思量一下,你自己曾多少次咒骂它。我们的生命,持续得越久,就变得越沉重。你早在起初就已被判处巨大的忧愁,因为经上说:「你必在痛苦中生产儿女」;又说:「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创世记 3:16,19);又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约翰福音 16:33)。但关于来生,却未曾说过类似的话;完全相反,关于来生,经上说:「忧愁叹息尽都逃避」(以赛亚书 35:10);又说:「将来有许多人从东从西,来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马太福音 8:11)。那里有属灵的殿堂、明亮的灯盏和属天的生命。
4.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призывает верных к мужественному принятию смерти, ибо слезы и страх противоречат вере в бессмертие и сонаследие Христу.
4.这段神圣的文本呼唤信徒们,要以勇敢的心态去接受死亡,因为泪水与恐惧皆与对不朽生命的信仰,以及与基督同为后嗣的信念相悖。
那么,你究竟为何要羞辱逝者?为何要使他人惧怕死亡,战栗不已?为何要驱使许多人责怪上帝,仿佛祂为我们预备了巨大的灾祸?抑或,更进一步说,为何你在至亲逝世之后,要召集穷人,请求神父们为他祷告?你会说,是为了让逝者得到安宁,让审判者对他仁慈。既然如此,你又为何为此哭泣和哀号?你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因为他已驶入港湾,你却让自己陷于风暴。但你或许会问:「该怎么办呢?这是我们的本性啊。」不,不要责怪本性,也不要认为你的眼泪是必然的。是我们自己颠倒了一切,是我们自己屈服于软弱,是我们自己贬低了自己,使不信者变得更加不堪。事实上,我们如何能向他人谈论不朽?我们如何能说服异教徒相信这一点?当我们自己比他们更惧怕和战栗于死亡之时,又怎能做到?许多希腊人,即便对不朽毫无概念,在他们的孩子逝世后,仍会用花冠装饰自己,穿上白色的衣袍,以求获得现世的荣耀;而你,即使是为了未来的荣耀,也不停止效仿妇人,哭泣不已。但是你没有继承人,没有人可以继承你的财产吗?那么,你更希望得到什么呢:是希望你的儿子继承你的财产,还是继承天上的福乐?你更想要什么呢:是希望他继承那些很快就必须放弃的、会朽坏的财富,还是希望他获得永恒不朽的福乐?你不能让他成为你的继承人,但上帝却代替你使他成为了祂的继承人。他不再分享他兄弟们的遗产,但他已成为基督的同继承人。你或许会问:那么,我们将把衣服、房屋、奴仆和土地留给谁呢?留给他,并且比在他生前更加稳妥;对此没有任何阻碍。事实上,如果连野蛮人都将逝者的财物与他们一同焚烧,那么你更应该将属于逝者的财物与他一同送走,但不是让它们像野蛮人那里一样化为灰烬,而是让它们为逝者披上更大的荣耀,好使他若离世时带有罪孽,能借此获得赦免;若是义人,则能增加他的奖赏与报酬。但你渴望见到他吗?过着与他相似的生活吧,你很快就会达到那神圣的相见。此外,你还应该想到,即使你不相信我们,时间本身也必然会让你相信这一点;但到那时,对你来说就不会有任何奖赏了,因为安慰来自时间的充足。但如果你现在就以智慧应对,你将获得两个最大的益处:你将使自己摆脱邪恶的困境,并将从上帝那里获得最光明的冠冕,因为勇敢地承受不幸比施舍和其他美德更为重要。试想,连上帝的儿子也为你的缘故而死——而你却是为自己而死。祂虽然说:「若是可行,求祢叫这杯离开我」(马太福音 26:39),虽然祂忧伤和惊恐,但祂仍未想逃避死亡,而是带着极大的痛苦和挣扎承受了它。祂不仅是简单地忍受了死亡,而且忍受了最羞辱的死亡;甚至在死亡之前,祂还遭受了鞭打,在鞭打之前,遭受了凌辱、嘲弄和恶言,以教导你勇敢地承受一切。然而,祂死后放下了身体,却又带着更大的荣耀重新接受了它,借此也为你带来了美好的希望。如果这一切不是神话,那就不要哭泣;如果你承认这一切是真实的,那就不要流泪;如果你自己还在哭泣,你又如何能说服希腊人相信你真的相信这一切呢?
5.О скорбящем надлежит мыслить не о безвозвратности ушедшего, но о скором переселении к нему и о вечных благах, дарованных ему через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от земных скорбей.
5.对于悲伤者,不应只思量逝去之物的永不复返,而应思量即将与其相会的迁徙,以及他借由从尘世苦难中得以解脱而获赐的永恒福祉。
然而,尽管你怀有这些信念,你却依旧无法承受自己的悲痛?正因如此,你更不该为逝者哭泣,因为他已从许多此类的苦难中解脱出来。所以,不要嫉妒他。的确,由于他过早的逝去,而为自己祈求死亡,并哭泣他未能活得更久,以遭受众多此类悲痛,这更像是嫉妒者的行径。你不要思量他再也不会回到你的家中,而要思量你自己也将很快迁往他所在之处;不要思索逝者不会再回到这里,而要思索我们所见的一切都不会永远保持不变,终将呈现另一种样貌。天、地、海,一切都将改变;那时你将以更大的荣耀领回你的儿子!如果他带著罪孽离开了此地,那么藉著死亡,他继续作恶的可能性已被剥夺;因为如果上帝预见他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祂就不会在悔改之前将他取走。如果他以义人的身份离世,那么他所获得的福益将永远不会失去。由此可见,你的眼泪并非源于深厚的爱,而是源于鲁莽的激情。如果你爱这位逝者,那么你就应当欢欣鼓舞,庆贺他已从现世的诸多邪恶中得以解脱。告诉我:世界上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不寻常的、崭新的、且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你难道没有日复一日地看见同样的变化重复出现吗?白昼之后是黑夜,黑夜之后是白昼;寒冬之后是盛夏,盛夏之后是寒冬——仅此而已;这些变化总是如此,只不过是苦难不断增长并重新出现。那么,难道你希望你的儿子不断经历这些苦难吗——希望他留在此地,遭受疾病、忧伤、恐惧、颤抖,并——忍受某些苦难,惧怕另一些苦难吗?毕竟,你无法说,他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上航行时,能够免于忧伤、烦恼和其他类似的苦难。此外,还要思量这一点,你生下他时,他本非不朽之躯,即使他不是现在死去,也会在稍晚时遭逢此一命运。可是你还未曾充分享受他?在来世你将充分享受他。可是你希望在此地也能见到他?那么有何阻碍呢?你在此地也能见到他,只要你保持清醒,因为对未来福益的希望比视觉本身更为光明。如果你的儿子身处国王的宫殿之中,你听闻他在那里享有尊荣,就不会要求他出来让你见一面;而现在,你见到他已离去,将获得远为美好的福益,却无法平静地承受这短暂的离别,况且你还有丈夫代替他。但是你没有丈夫?那么你在孤儿之父和寡妇之审判者那里得到了安慰。请听保罗如何尊重这样的寡居,他说:「那独居无靠、名符其实的寡妇,是仰望上帝的」(提摩太前书 5:5)。的确,这样的寡妇越是展现出忍耐,就越是得著荣耀。所以,不要为你能够获得冠冕之事哭泣,为你能够要求奖赏之事哭泣;你只是交付了抵押品,归还了托付给你的东西。将你的财富存入那无人能偷的宝库之后,就不要再忧虑。如果你认识到今世的生命是何等样,来世的生命又是何等样,以及今世的福益不过是蜘蛛网和阴影,而来世的福益永不消逝且无穷无尽,那么你就不再需要其他的劝慰。现在你的儿子已从一切变迁中解脱出来;而留在此地,他或许会是良善的,或许不会。你难道没有看到有多少人抛弃自己的孩子?有多少人被迫在家中收留那些比最卑贱者更不如的孩子?因此,将这一切铭记于心,我们当存哲思;如此行事,我们既能取悦逝者,也能赢得世人的许多赞扬,并因忍耐而从上帝那里领受丰厚的赏赐,并达成永恒的福益,愿我们所有人都因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而得享这些福益,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32«Когда Иисус шел оттуда, за Ним следовали двое слепых и кричали: помилуй нас, Иисус, сын Давидов! Когда же Он пришел в дом, слепые приступили к Нему. И говорит им Иисус: веруете ли, что Я могу это сделать? Они говорят Ему: ей, Господи! Тогда Он коснулся глаз их и сказал: по вере вашей да будет вам. И открылись глаза их». (Матф. 9:27–30)
第 32 讲「当耶稣从那里往前走时,有两个瞎子跟随著祂,呼喊著说:『大卫的子孙耶稣啊,可怜我们吧!』当祂进了屋子,那两个瞎子就来到祂跟前。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他们回答祂说:『主啊,我们信。』于是耶稣摸他们的眼睛,说:『照著你们的信心,给你们成全吧。』他们的眼睛就开了。」(马太福音 9:27-30)
九章二十七节至十章十五节的阐释 基督为何要求那些得蒙治愈之人宣认信仰,却又禁止他们讲述这治愈之事? 基督的作为与魔鬼的行径截然不同。 为神行善之人,应以善行回应毁谤。 门徒们受差遣的样式与目的。 基督所应许的平安,借着教会中的主理者们赐予世人。 那些弃绝这平安的人,将面临沉重的惩罚。 劝诫众人要在教会中保持虔敬,并向传道者和彼此之间表达爱意。 不应向传道者强求神迹。 德行胜于神迹,并能带来更大的益处。
1.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требует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сердечной веры от приходящих к Нему для исцеления, чтобы явить их достоинство и укрепить их в истинном разумении Его Божественной власти.
1.主耶稣基督要求那些前来寻求祂医治的人,首先要有发自内心的信仰,以便彰显他们的价值,并在对祂神圣权柄的真实理解中坚固他们。
基督为何要让瞎子跟随祂,并求祂怜悯?这是为了在这种情况下也教导我们逃避世人的荣耀。由于房屋近在咫尺,祂便引领他们到那里,意欲单独医治。由此可见,基督不曾吩咐任何人宣扬这次医治。这也大大地谴责了犹太人,因为这些瞎眼之人,虽被剥夺了视力,却单凭听闻而接受了信仰;然而犹太人却眼见神迹,亲身确信其真实性,行事却完全不同。 你也当留意瞎子们的热忱,从他们的呼喊和恳求中可见一斑;他们不是随便靠近,而是高声呼喊,除了「怜悯我们!」之外,别无多言。他们称祂为大卫之子,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尊贵的称谓。先知们也常如此称呼他们想要尊敬和尊崇的君王(以西结书 34:23,撒迦利亚书 12:8)。 基督将瞎子领进屋里,仍然发问。祂大多只应请求而施行医治,以免有人以为祂是出于野心而自行寻求机会行此神迹,同时也为了表明蒙祂医治的人配得医治,也以免有人说,如果祂仅是出于怜悯而医治,那么所有人都应当得医治。毕竟,就连祂的慈爱,也与蒙医治者的信心有所衡量。 然而,基督要求他们有信心,并非仅是基于这些原因。因为他们称祂为大卫之子,祂便将他们提升到更高的理解层次,教导他们应当如何理解祂,祂便问:「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马太福音 9:28)?祂没有说:你们信我能求我的父,能向祂求得吗?而是说: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他们回答说:「主啊,是的!」他们不再称祂为大卫之子,而是思想飞升,承认祂的主权。 此时,祂亲自按手,说:「照著你们的信心,给你们成全了吧。」祂这样做,是为了坚固他们的信心,并表明他们自己也参与了他们的医治,同时也证明他们话语中没有奉承之意。祂没有说:愿你们的眼睛开了,而是说:「照著你们的信心,给你们成全了吧。」 祂对许多来到祂面前的人也是这样说的,为的是在医治身体的疾病之前,先显明他们内心的信心,借此使蒙医治的人更有经验,并激发其他人更大的向善热忱。祂对瘫子也是如此;在恢复他身体的力量之前,先使他软弱的灵魂振作起来,说:「孩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马太福音 9:2)!同样地,祂使那小女孩复活时,拉著她的手,吩咐她吃东西(马可福音 5:41,43,路加福音 8:54-55),教导她认识她的施恩者;祂对百夫长也是如此,将一切都归于他的信心(马太福音 8:13)。同样地,在门徒从海上风暴中得救时,祂首先解除了他们的微小信心(马太福音 8:26)。 在此也是如此:虽然祂在他们开口之前就知道他们隐藏的思想,但是为了在其他人中激发同样的热忱,祂便将他们的思想显明给其他人,藉著医治的成就,显露出他们隐藏的信心。
然后,在他们痊愈之后,基督命令他们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祂不只是命令,而是带着极度的严厉,正如经文所说:「耶稣就『切切地』嘱咐他们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叫人知道」(马太福音 9:30-31)。然而,他们出来后,竟把祂的事传遍了那一片地方。虽然基督吩咐他们对所发生的事保持缄默,但他们没有克制自己,反而开始宣扬和传福音。如果在另一个场合,基督说:「去宣扬上帝的荣耀」,这与本场合所说的并不矛盾,而是完全一致的。基督教导我们不仅不应该谈论自己,也应该约束那些想要赞美我们的人;但是,如果荣耀归于上帝,那么我们不仅不应阻挠,反而应该鼓励人们去赞扬。「他们出去的时候,有人将一个鬼附的哑巴带到耶稣跟前」(马太福音 9:32)。这种疾病并非自然发生的,而是源于魔鬼的恶意侵害。因此,需要由其他人将这个被鬼附的人带过来。因为这个被鬼附的人无法说话,无法亲自请求,也无法通过他人请求,魔鬼捆住了他的舌头,连带着也捆住了他的灵魂。因此,主没有问他的信心,而是立即医治了他的疾病。「鬼被赶出去,」传福音的人说,「哑巴就说出话来。众人都希奇说:在以色列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马太福音 9:33)。正是这一点尤其激怒了法利赛人,因为基督不仅被认为超越了祂所有的同代人,甚至超越了祂所有的先辈;祂受到人们的推崇,不是因为祂能医治,而是因为祂医治得轻松、迅速,并且医治了无数无法治愈的疾病。这就是民众对耶稣的判断。
2.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невзирая на хулу, явил Свою кротость и благость, непрестанно благовествуя и исцеляя народ, дабы научить верующих воздавать за зло не злословием, но величайшими благодеяниями.
2.主耶稣基督,尽管面对辱骂,仍显现祂的温顺与仁慈,持续不断地传扬福音并医治百姓,为的是教导信徒们,不要以恶语回报邪恶,而要以至高的善行报答。
然而,法利赛人却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论断。他们不仅曲解祂的作为,并且不以为耻地自相矛盾。邪恶就是如此!他们究竟说了什么呢?「祂是靠着鬼王赶鬼」(马太福音 9:34)。还有比这更不明智的吗?这绝对不可能——正如基督自己后来所说——鬼会赶鬼,因为鬼通常会巩固自己的势力,而不是拆毁它。然而,基督不仅赶鬼,还洁净麻风病人,使死人复活,平静大海,赦免罪恶,宣讲天国,并将人引向父,这些都是鬼永远不会想要或不能做的。鬼引人归向偶像,使人背离上帝,并教导人不相信来生。鬼被冒犯后,不会行善,即便在未被冒犯时,它也会伤害那些侍奉和取悦它的人。 但是,基督行事则完全不同。即使在遭受了如此多的指责和辱骂之后,福音书作者说,「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马太福音 9:35)。祂不仅没有惩罚他们的麻木不仁,甚至连指责都没有,借此显明祂的温柔,并驳斥了那些针对祂的诽谤。同时,祂也希望通过随后的神迹来进一步证实,然后才用言语来谴责。因此,祂走遍各城各乡,在他们的会堂里教训人,借此教导我们,不要以恶言报复恶言,而要以更大的善行来回报。如果你对你的同仆施恩,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上帝,那么无论他们如何行事,你都不要停止行善,以便获得更大的赏赐。那些因为被人诽谤就停止行善的人,表明他们行善并非是为了上帝,而是为了从人那里得到赞扬。 因此,基督教导我们,祂是出于纯粹的良善来施恩惠的,祂不等待受苦之人来到祂那里,而是自己快步走向他们,带给他们两个最大的益处:首先是天国的福音,其次是治愈一切疾病。祂没有略过任何城市,也没有遗漏任何村庄,而是走访了每一个地方。甚至祂还不满足于此,更展现出更大的关怀。福音书作者说:「祂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去收祂的庄稼」(马太福音 9:36-38)。 看哪,祂再次显明了祂是多么远离虚荣。为了不让所有人都跟着祂,祂差派了门徒。然而,祂差派他们并非仅仅出于这个原因,也是为了他们自身的训练,使他们在巴勒斯坦——如同在一所格斗学校里一样——接受教育,为将来在全世界的奋斗做好准备。因此,祂像教导雏鸟飞翔一样,为他们的行动开启了广阔的舞台,其范围与他们的能力相称,以便他们能够更轻松地开始随后的艰苦努力;祂首先只让他们成为身体的医生,以便将来能将更重要的使命——灵魂的医治——托付给他们。 再看祂如何显明这项工作的轻松与必要性。「要收的庄稼多,」祂说,「作工的人少。」祂说,我差派你们不是去撒种,而是去收割。同样地,祂在约翰福音中也说过:「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劳苦的成果」(约翰福音 4:38)。借着这些话,祂抑制了他们的骄傲自满,激发了他们的勇气,并表明了先前的工作是多么艰巨。 再看:祂在这里也是以怜悯而非审判开始的。「祂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借着这句话,祂谴责了犹太人的领袖,因为他们身为牧人,却展现出豺狼的本性,他们不仅没有纠正民众,反而阻碍他们变得更好。民众惊奇地说道:「在以色列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马太福音 9:33)!然而,他们(法利赛人)却说:「祂是靠着鬼王赶鬼」(马太福音 9:34)! 那么,主在这里所说的「工人」是指谁呢?是指十二门徒。那么,祂说了「作工的人少」之后,有没有增加他们的数目呢?没有,祂只差派了十二个人。既然如此,为什么祂说:「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去收祂的庄稼」,却没有在他们中间增添任何人呢?因为后来祂以十二个人取代了许多人,不是通过增加他们的数目,而是赐予他们力量。
3.Послав учеников на служение, Господь даровал им власть над нечистыми духами и всякой немощью, направив их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к погибшим овцам дома Израилева, дабы явить Свое попечение.
3.主差遣门徒们去服事时,赐予他们胜过污秽之灵和各样软弱的权柄,并首先指引他们到以色列家失丧的羊那里去,以便彰显祂的眷顾。
再者,祂 жела 显明这恩赐是何等广大,便对门徒说:「你们要祈求庄稼的主」——虽然祂没有直言,却让人领会到祂自己就是这位主。祂说:「你们要祈求庄稼的主」之后,在门徒没有请求、没有祷告的情况下,祂自己就立即赋予他们这职分,并让他们想起约翰所说关于禾场、簸箕、糠秕和麦子的事。由此可见,祂是那作工的,祂是庄稼的主,祂是先知的掌管者。如果祂差遣他们去收割,那必然不是别人的,而是祂藉着先知所播种的。祂不仅以称他们的事奉为「收割」来鼓励他们,更以赐予他们行使这事奉的能力来鼓励他们。「门徒说,耶稣召了祂的十二个门徒来,」传福音者说,「赐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秽的鬼,并医治各样的病症」(马太福音 10:1)。然而,圣灵尚未降下:「因为那时还没有圣灵降在他们身上,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约翰福音 7:39)。那么他们是如何赶逐鬼的呢?是靠着基督的命令和权柄。请看,这次的差遣是多么合宜。祂并非一开始就差遣他们,而是在他们跟随祂已经相当长一段时间,并亲眼目睹了祂如何使死人复活、斥责大海、赶逐鬼魔、医治瘫痪病人、赦免罪孽、洁净麻风病人之后,才差遣他们。当他们藉着言语和行动,对祂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服时,祂才差遣他们;祂差遣他们去执行并非危险的事奉——在巴勒斯坦当时还没有任何危险——他们所要忍受的不过是毁谤。不过,祂也预先向他们预言了危险,以便提前预备他们,并以频繁的提醒使他们习惯于这些危险。接着,由于传福音者已经提到了两对使徒——彼得和约翰以及他们的弟兄(马太福音 4:18,21),并在他们之后提到了马太的蒙召(马太福音 9:9),但没有告诉我们其他使徒的蒙召和名字,因此现在有必要按次序将他们列出,并一一称呼他们的名字,说:「这十二使徒的名,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马太福音 10:2)。另有一个西门,称为迦南人;同样,有加略人犹大和雅各的儿子犹大,又有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西庇太的儿子雅各。马可按位分将使徒列出,将安德烈列在那两位首席使徒之后;但马太并非如此排列,而是将比他自己地位低很多的托马斯排在了他前面。让我们按次序来考察他们,从头一个开始:「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还有安德烈,是彼得的兄弟。」 这已经是相当大的称赞了。他称赞一个人是因为他的美德,称赞另一个人是因为他高尚的品格。接着是:「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 你看,传福音者并非按位分来排列他们。我认为约翰不仅高于其他门徒,也高于他的兄弟。之后,祂说了「腓力和巴多罗买」,又加上了「托马斯和税吏马太」(马太福音 10:3);而路加却将他排在托马斯之前。再接着是:「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因为正如我上面所说,有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然后,在提到了又名达太的利百乌,以及称为奋锐党的西门(又称迦南人)之后,便提到了那卖主的人,祂提到他时并非像仇敌或反对者,而是像一位历史学家。祂没有说:污秽不法的犹大,而是以城的名字称他为加略人。另有一个犹大——利百乌,又名达太,路加称他为雅各的儿子,说:「雅各的儿子犹大」(路加福音 6:16),因此马太为了将二人区分开来,说:「还有加略人犹大,就是卖耶稣的」(马太福音 10:4)。他毫不羞愧地说:「就是卖耶稣的」。传福音者就是这样,从不隐瞒任何事——即便是那些看似可责备的事。然而,使徒中那位最首要、最主要的,却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人。但让我们看看基督将他们差往何处,差往何人那里呢?「耶稣差遣这十二个人」(马太福音 10:5),祂说。他们是些什么人呢?是渔夫、税吏。他们中有四人是渔夫,两人是税吏——马太和雅各,还有一人是卖主的人。祂对他们说了什么呢?祂立即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马太福音 10:5-6)。祂说,你们不要以为因为他们毁谤我,称我为被鬼附的,我就对他们怀有憎恨和厌恶;相反地,我努力首先纠正他们,并禁止你们去往其他民族那里;我差遣你们去作他们的教师和医治者。我不仅禁止你们在他们之前向任何人传道,甚至不许你们踏上通往外邦人的路,也不许进入撒玛利亚人的城。
4.Господь посылает апостолов с великим и новым служением проповеди Царствия Небесного, наставляя их на смирение, бескорыстие и полное упование на Божественное попечение.
4.上主派遣使徒们肩负一项伟大而全新的事工,去宣讲天国(Царствия Небесного)的福音,并教诲他们要谦卑、无私,以及完全信赖神圣的照拂。
撒马利亚人是犹太人的仇敌,但他们的皈依较为容易,因为他们对信仰更为敞开,而要使犹太人皈依则困难许多。然而,耶稣派遣使徒到这些顽固的犹太人那里去,借此表明祂对他们的眷顾,堵住他们的口,为使徒的宣讲铺平道路,免得他们日后抱怨使徒去见了未受割礼的人,也免得他们有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来逃避和拒绝使徒。祂称他们为「迷失的羊」,而非「走失的羊」,这是在竭力向他们灌输宽恕的意念,吸引他们的心。「当你们去的时候,」祂说,「要宣讲说,天国近了」(马太福音 10:7)。你看这侍奉的伟大!你看使徒的尊贵!他们没有奉命宣讲任何关乎感官的事物,像摩西和先前的先知们所宣讲的那样;而是奉命宣讲新的、非凡的对象。那些人宣讲的不是天国,而是土地和地上的福乐;而这些人宣讲的则是天国,以及其中所有的一切。使徒们超越先知们,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们的顺从。他们没有拒绝,没有逃避命令,不像古人那样行事;而是听到了危险、战争和难以忍受的灾难,仍以完全的顺服接受了这些命令,作为天国的宣讲者。你或许会说,既然他们在无需忧愁和负担的情况下宣讲,这又有何可惊奇的呢?你在说什么?难道他们没有被命令任何艰难的事物吗?难道你没有听说过监狱、死刑、来自同胞的迫害、普世的仇恨吗?根据基督的话,所有这一切他们很快就要亲身经历。祂差遣他们去作无数福乐的宣讲者和分施者给他人;而对他们自己却宣告并预言了难以忍受的灾难。接著,为了让他们的宣讲能更容易地使人信服,祂说:「医治病人,洁净痳疯病人,叫死人复活,赶出鬼魔。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给人」(马太福音 10:8)。请注意祂对他们品德的关心:不亚于对神迹的关心,祂向他们表明,没有良善的品德,神迹一文不值;祂说:「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给人」,这是在抑制他们的傲慢,并告诫他们要防范贪爱钱财。为了不让他们以为他们所行的神迹是他们德行的果实,从而产生骄傲,祂说:「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给人」。你们并没有把自己的东西给予那些接受你们的人;你们得到这些恩赐并不是作为奖赏或辛劳的代价:这是我的恩典。所以你们也要这样给予他人,因为找不到配得上这些恩赐的价值。然后,祂立刻根除邪恶的根源,说:「腰带里不要带金子,不要带银子,也不要带铜钱;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衣服,也不要带鞋和拐杖」(马太福音 10:9-10)。祂没有说:不要随身携带;而是说,即使你可以在别处取得,也要避免这种有害的疾病。祂借此达到了许多目的。首先,使门徒远离一切嫌疑;其次,使他们从一切忧虑中解脱出来,好让他们专注于宣讲;第三,向他们显示祂的能力。正因如此,祂后来对他们说:当我派你们出去的时候,没有衣裳,没有鞋子,你们缺少了什么吗?祂并没有立刻对他们说:「不要带」,而是先说:「医治病人,洁净痳疯病人」,然后才吩咐:「什么都不要带;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给人」(马太福音 10:9,8),祂吩咐他们做的,既是实际有益的,也是合宜和可能的。但或许有人会说:其他的要求都是公正的;但为何祂连在路上也不允许他们有口袋、两件衣服、拐杖或鞋子呢?因为祂想训练他们过简朴的生活,就像祂之前不允许他们为次日忧虑一样。祂正预备他们成为普世的教师;因此,祂使他们从人变成,可以说,天使,使他们摆脱一切尘世的牵挂,只关心宣讲——或者说,祂甚至使他们摆脱了这份忧虑,祂说:「不要忧虑怎样说,或说什么」(马太福音 10:19),因此,祂将那看似极其困难和繁重的,呈现为极其轻松和便捷的。的确,没有什么比摆脱忧虑和牵挂更能带来心灵的平静了,特别是当摆脱了这些忧虑和牵挂之后,却仍能一无所缺,因为有上帝作为帮助者,祂取代了一切。接著,为了预防他们提出「我们从何处获得必需的食物呢?」这个问题,祂没有对他们说:「你们听过我先前所说的:『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马太福音 6:26)——因为他们那时尚不能做到这条诫命——而是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表达,祂说:「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马太福音 10:10),祂希望借此表明,他们应当从门徒那里获得食物,免得他们因为供给了门徒一切,自己却不从他们那里取任何东西,而在门徒面前产生骄傲;也免得门徒反过来被他们轻视而与他们分离。
5.Христос наставляет учеников, что, будучи делателями Царствия, они достойны пропитания, однако должны являть умеренность и осмотрительность, дабы их служение было честно и благословенно для принимающих.
5.基督告诫祂的门徒,作为天国的工人,他们配得饮食供养,然而他们必须展现节制与审慎,好使他们的服事在领受的人眼中是诚实且蒙福的。
其次,为使门徒不致问道:「如此,您是否吩咐我们靠施舍度日?」或将此视为羞耻,基督称他们为「作工的人」,而称所赐予他们的为「工价」,借此表明这是理所当然的。祂说,虽然你们的工作仅在于教导,但切莫以为你们所施行的善举微不足道;你们所从事的事务伴随著巨大的辛劳,那些受教导的人所给予你们的,并非白白赠予,而是作为酬报:「因为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祂说这话,并非因为使徒的辛劳仅值此等回报——绝非如此!在此,祂只是给予门徒一条准则,教导他们不应要求更多,同时也告诫那些供应他们所需之人,他们这样做并非出于慷慨,而是出于职责。「无论进哪一座城,哪一个乡,都要查问那里谁是贤德的,就住在他家,直到离开」(马太福音 10:11)。祂说,当我提到「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时,并非为你们敞开通往所有人之门;相反地,即使在这方面,我也吩咐你们要极其审慎地行事,这将有助于你们获得尊荣和维持生计。事实上,如果那接待你们的人是贤德的,他必然会供养你们,特别是当你们除必需之物外,不要求更多时。然而,基督不仅吩咐要寻找贤德之人,更告诫不要从这家换到那家,以免得罪了接待者,或使自己招致贪食和轻浮的指摘。这正是祂借由「就住在他家,直到离开」这句话所告诫的。同样的道理也可见于其他福音书作者的记载。你可见祂如何借此使门徒赢得尊敬,并使接待他们的人热切地愿意接纳他们?祂表明,这对他们自己而言,将带来无可比拟的荣耀与益处。祂继续这个教诲,说:「进了那家,要请那家的安,说:愿这家平安;若那家配得平安,你们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若不配得,你们的平安就必归回你们」(马太福音 10:12-13)。请看,祂在教诲中深入到何等细微之处——这并非没有原因。祂正预备他们成为虔诚的勇士和普世的传道者;因此,祂教导他们节制,使他们值得爱戴,祂说:「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马太福音 10:14-15)。祂说,不要期待别人来欢迎你们,因为你们是教师,而要自己先向他人致敬。此外,祂表明他们的致敬并非空泛之词,而是一种祝福,祂说:如果那家配得,你们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如果他们冒犯了你们,首要的惩罚便是那家失去平安,其次的惩罚是遭受与所多玛相同的命运。但是有人会说:他们的刑罚对我们有何益处?益处在于你们会找到贤德之人的家。那么,「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这句话是何意?这表明使徒没有从他们那里取走任何东西,或者这是使徒为了他们而远行的一个见证。但请注意,主尚未将所有的恩赐都赐给使徒。例如,祂尚未赐予他们预知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辨识谁是贤德的、谁是不贤德的,而是吩咐他们去查问,并等待经验所证实的。那么,祂自己为何住在税吏家里呢?因为那税吏已经改变,成为配得之人。再者,请注意,祂虽然剥夺了使徒的一切,却又将一切都赐予了他们,因为祂允许他们进入那些接纳他们教诲的家,在自己一无所有之下。如此一来,他们自己得以摆脱忧虑,也使接待者确信他们前来仅是为了拯救他们,这不仅因为他们没有携带任何东西,也因为他们除必需之物外不要求任何东西,最后,还因为他们不是不加区分地进入所有人家。主希望使徒不仅以神迹著称,更要以他们的德行超越神迹。的确,没有什么比不拥有任何多余之物、仅以最少之物为满足更能彰显智慧了。那些假使徒也深知此道。因此保罗说:「叫他们在所夸之处,也没有机会像我们一样」(哥林多后书 11:12)。如果身处异乡,前往陌生人那里时,都不应企求超过每日所需之食物,那么身在家中时,岂不更应如此吗?
6.Должно не только внимать священному слову, но и исполнять его, прилагая усердие к приятию мира Христова, даруемого через служителей Церкви.
6.我们不仅要聆听神圣的话语,更要遵行它,殷勤地接受那借由教会的侍奉者所赐予的基督的平安。
我们不应当只是听闻所说的,更应当以行动来实践。因为这话不单是对使徒们说的,也是对后继的众圣徒说的。因此,让我们努力使自己配得上接纳他们到我们这里来。和平的降临与否,有时会因接纳者的心态而来,又会随之而去;这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权柄,更取决于接纳者自身的配得。 所以,若是我们未能享受到这和平,我们不应当视之为微不足道的损失。这和平,先知早已宣告,说:「那传扬佳音,报平安之人的脚踪何等佳美!」(以赛亚书 52:7)。接著,他阐释了这和平的尊贵,又补充道:「传扬喜乐」。基督自己也彰显了这和平的重要性,祂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约翰福音 14:27)。 因此,我们应当竭尽全力,无论在家中还是在教会里,都能享受到这和平。在教会中,主祭者赐予平安,这正是基督所赐平安的象征。因此,我们应当以一切热忱来接纳主祭者,向他奉献的,与其说是餐食,不如说是我们的心意。如果说不分享餐食是过错,那么拒绝那祝福我们的人,岂不是更大的过错吗? 长老为你而坐,教师为你而立,他辛劳困顿。若是你连他的话语也不接纳,你又有何借口呢?教会是众人共有的家,我们效仿使徒们,为你们而进入。因此,我们一进来,立刻就遵照基督的诫命,以和平问候所有的人。 所以,当神职人员进来并赐予教诲时,没有人应当懈怠,没有人应当心不在焉:否则将会招致不轻的惩罚。对我而言,进入你们某个人的家门时,遭受千百次的轻视,也比不上在这里以和平问候你们时不被聆听。后者对我来说,远比前者更难以忍受,因为这殿宇的尊贵无可比拟。我们伟大的财宝存放在此,我们所有的希望也寄托于此。 在这里,有什么是不伟大的呢?有什么是不值得尊敬的呢?这圣桌远比你家中的餐桌更为尊贵与甘甜;这灯火也比你家中的灯火更为光明。那些怀著信心,及时涂抹圣油并获得医治的人,都深知这一点。这宝库也远胜于你家中的宝库,也更为必需,因为其中存放的不是衣物,而是赒济之物,尽管很少人拥有这个宝库13。 这里的卧榻也比你的更好:圣经所赐予的安息,胜过任何卧榻。如果我们能保持完全的一致,那么除了这里,我们就不会有别的家了。这并不困难,那三千和五千信徒就是明证,他们「凡物公用」,「一心一意」。经上说:「信徒众人,都是一心一意。」(使徒行传 4:32)。 然而,既然我们在这美德上远远落后于他们,各自住在不同的家中,那么至少当我们聚集在这里时,要热切地实践它。如果我们在别的事上有所不足和贫乏,至少在这件事上要富足。因此,当我们来到这里进入你们中间时,请以爱心接纳我们。 当我说:「愿你们平安」,你们要回答:「也愿与你的心灵同在」;说出这话,不仅要用声音,更要用内心;不仅要用嘴唇,更要用灵魂。否则,如果你在这里说「也愿与你的心灵同在」这和平,但一出去就反对我,轻视我,毁谤我,并在暗中以无数的恶言辱骂我,那么这算什么和平呢? 然而,尽管你会以各种方式诋毁我,我仍以一颗纯洁的心,怀著真诚的意愿,将和平赐予你。我绝不会说你任何的坏话:我有一颗父亲的心,即使有时我会责备你,那也是出于对你的关爱。 但是,如果你在暗中伤害我,并且不接纳我在主的家中,那么我担心你会使我的悲伤更甚——不是因为你冒犯了我,也不是因为你驱逐了我,而是因为你拒绝了和平,并给自己带来了如此严厉的惩罚。 即使我不抖落脚上的尘土,即使我不从你那里离去,但那威胁依然全然有效。我经常以和平问候你们,也永远不会停止问候。即使你们轻蔑地接纳我,那时我也绝不会抖落尘土——这并非因为我不愿顺从主,而是因为我对你们有极深的爱。 再者,我并没有为你们忍受什么,也没有进行远途的旅行。我来到你们这里,并不似使徒们那样身无长物(为此,我们事先谴责自己),我不是没有鞋子,没有别的衣服而来——这或许正是你们未能尽到应有之责的原因。然而,仅凭这一点并不足以为你们辩护。或许我们会遭受更大的审判,但这丝毫不能成为你们开脱的借口。
7.Святитель скорбит о том, что паства не хранит духовного благоговения в Доме Божием, призывая к взаимной любви, сердечному единению и непорочной жизни, ибо сие есть истинно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о веры, превосходящее и чудеса.
7.这位圣主教为信众未能在上帝的殿中保持属灵的虔敬而忧伤,他呼吁大家互爱、心灵合一、过无瑕疵的生活,因为这是信仰的真实见证,甚至超越了神迹。
那时,家中便是教会;而如今,教会却变成了家室。那时,即便在家中,人们也不谈论世俗之事;而如今,即便在教会里,人们也不谈论属灵之事。你们在这里也如同在市集上一般行事;当上帝亲自言说之时,你们不仅不能静默倾听祂的话语,反而忙着谈论全然不相干的事物。哪怕你们谈论的只是与自身相关之事也罢,但非也——你们所说所听的,竟是与你们毫不相干之事。这正是我所哀哭的,且将永不停止哀哭!我没有权柄离开这居所;我们必须留在这里,直至我们离开今生。因此,「你们要容纳我们」(哥林多后书 7:2),正如保罗所劝勉的。他所说的,并非指宴席,而是指心和意念。我们向你们所求的,也是同样的:爱、衷心的友爱与真诚。若是连这也令你们感到艰难,那么,至少请你们放下现今的漫不经心,爱惜你们自己。只要我们看见你们在善事上有所成就,变得更加良善,便足以使我们得到安慰。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也会显出更多的爱,「即便我深爱你们,却被你们爱得较少」。许多事物促使我们彼此相交:我们同领一张圣桌;我们由同一位父所生;我们都出自同一母胎;我们同饮一物,不仅是同饮一物,而且是同饮一盏杯中的。父,除了其他使我们彼此相爱的途径之外,还用了一个方法,就是让我们同饮一盏杯中的:这乃是坚固之爱的标记。 然而,你或许会说,我们无法与使徒们相比。对此,我同意,并且毫不争辩;我们不仅配不上他们,甚至连他们的影子也配不上。但即便如此,你们仍须尽你们的本分。这不仅不会使你们感到羞耻,反而会更有益于你们。当你们向不配之人展现应有的爱与顺服时,你们将获得更大的报偿。我们并非凭自己而言说,因为我们在地上并没有导师;我们所领受的,便赐予你们,而当我们赐予时,除了爱之外,别无所求。倘若我们自身确实不配得到爱,那么,至少因着我们对你们的爱,也配得这份爱。此外,我们蒙受的诫命,不仅是要爱那爱我们的人,也要爱我们的仇敌。那么,谁的心肠会如此残酷、如此粗鄙,竟在领受了这等诫命之后,去厌弃和憎恨那爱他们的人呢,即便他们自身充满着无数的罪恶? 我们曾在属灵的宴席上相交;愿我们也在属灵的爱中相交。如果连强盗们围坐在一张共有的桌旁,都会忘记他们邪恶的习性,那么,我们这些时常领受主身体的人,若连他们那份温柔也未能效法,将有何借口呢?对于许多人而言,不仅是拥有一张共同的餐桌,甚至只是出身于同一座城,便足以成为友谊的动机;而我们呢,我们的城、我们的家、我们的桌、我们的道路、我们的门、我们的根、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头、我们的牧者、我们的君王、我们的导师、我们的审判者、我们的创造者、我们的父,以及所有的一切,都是共通的——我们若彼此疏远,又将有何借口呢? 你们是否也要求我们行出使徒们前来宣讲时所行的神迹:要我们也洁净麻风病人、驱逐鬼魔、使死人复活?然而,你们品德高尚与爱心的最有力证明,便在于你们信靠上帝,而不必寻求凭据。上帝,因着这个原因,也因着其他原因,已止息了神迹。如果说,那些拥有某些恩赐的人,例如口才或虔诚,在没有神迹的情况下,仍会因着虚荣而自高自大,彼此分离,那么,如果神迹尚存,又将会有多少分裂呢?我并非凭空臆测——我以哥林多人为证,他们正是因着此事而分裂为许多宗派。 不要寻求神迹,而要寻求灵魂的救赎。你既知道所有的死人都将复活,就不要寻求去目睹一个死人复活;不要寻求去目睹一个瞎子复明,而要看清,如今众人正开始获得更佳、更有益的视力。你自己也要学习以纯洁的心去看,并矫正你的眼睛。诚然,若是我们所有人都按着应有的方式生活,那么,外邦人对我们的惊叹,将甚于对行神迹者的惊叹。神迹常被视为欺骗,并被发现有许多可疑之处,尽管基督徒的神迹绝非如此。然而,无可指摘的生活绝不会受到任何类似的怀疑——相反地,美德能使所有人的口闭塞。
8.Основная мысль текста заключается в том, что упражнение в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и стяжание любви превосходит творение чудес, ибо сие есть истинное богатство и путь ко спасению.
8.文本的核心思想是,在美德上的操练和对爱(爱德)的获取,超越了行神迹(创造奇迹),因为前者才是真正的财富,以及通往救赎(救恩)的道路。
那么,让我们来操练德行吧;它构成了巨大的财富和宏伟的奇迹。它带来真正的自由,即使在奴役之中也能彰显出来,它并非使人摆脱奴役,而是使奴隶本身比自由人更为受人尊敬;这远比赋予自由本身更为重要。它不会使穷人变为富人,但即使在贫困之中,它也使他比富人更为富足。如果你也想行神迹,那么就从罪恶中解脱出来吧——一切都将由你成就。亲爱的人们,罪恶是最邪恶的魔鬼。如果你将它从自己里面驱逐出去,那么你所做的就比那些驱逐成千上万魔鬼的人更多。请听,保罗是如何将德行置于神迹之上的:「你们要切慕那更大的恩赐,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哥林多前书 12:31);接着,当他指出这条道路时,他既没有提及使死人复活,也没有提及洁净麻风病人,也没有提及任何其他类似之事,而是用爱取代了这一切。请听基督所说的话:「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了就欢喜」(路加福音 10:20)。在此之前,在另一个地方,祂说:「当那日,许多人要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我从来不认识你们」(马太福音 7:22-23)。同样,在受难之前,祂召集门徒,对他们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 13:35),——而不是因为你们将要赶鬼。又说:众人因此就认出你差了我来(约翰福音 17:23)——不是因为他们将要使死人复活,而是因为他们将要合而为一。神迹往往对他人有益,却可能伤害行神迹的人,或使他陷入骄傲与虚荣,或以其他方式;而善行则不会有任何此类后果:它们对行善者和许多其他人都有益处。因此,让我们以全部的勤勉去完成这些善行吧。如果你从一个心肠刚硬的人变成一个慈悲的人,那么你就治愈了一只枯干的手;如果你离开了戏院,走向了教堂,那么你就矫正了一只瘸腿;如果你将眼睛从淫妇和他人妻子的美貌上转开,那么你就开启了失明的眼睛;如果你学会了属灵的诗篇,取代了撒旦的歌谣,那么你,这个先前是哑巴的人,就开始说话了。这才是最伟大的神迹!这才是奇妙的征兆!如果我们不断地行出这样的神迹,那么通过它们,我们自己也将变得伟大而令人惊叹,并将所有邪恶的人吸引向德行,并达到那未来的生命,——愿我们所有人都因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而配得那生命。愿荣耀和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33«Вот, Я посылаю вас, как овец среди волков: итак будьте мудры, как змии, и просты, как голуби». (Матф. 10:16)
第 33 讲「看哪!我差遣你们,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纯真像鸽子。」(马太福音 10:16)
释义(马太福音 10:16-22)。 使徒们所领受的新争战法则。——温柔者借着恩典之力得胜,尽管他们自身也须贡献绵薄之力。——何为蛇的智慧。——基督诫命之易于遵行,由使徒之榜样得以确证。——使徒们对基督的顺服。——使徒们的事工,无论从其完成的条件,抑或其自身的宏大,皆超越异教哲人与显赫人物的作为。——他们传道得以成功的缘由。——使徒的榜样,使在太平时日跌倒和衰弱者无可推诿。——须在苦行来临之前就习于操练。——约伯的榜样。
1.Господь, укрепив Апостолов Своим обеспечением и властью,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о наставил их о грядущих бедствиях, дабы они претерпевали их, будучи кроткими, как овцы посреди волков, и тем являли силу Посылающего.
1.上主以祂的供应和权柄坚固了使徒们,预先教导他们即将到来的灾难,使他们能够在如同羊羔置身于豺狼之中时,以温顺忍受这些苦难,并借此显明那位派遣者的力量。
在主确保了使徒们的饮食所需,并为他们敞开了所有的家门之后,祂甚至使他们的入门本身也值得尊敬。祂命令他们进入,不是像流浪者和乞丐那样,而是像那些比接待他们的人更受尊敬的人。(祂使人明白这一点,既是藉著「作工的配得吃的」(马太福音 10:10)这句话,也是藉著吩咐他们询问何为配得的人并留在他们那里的命令,同样也是藉著吩咐他们要向接待者致以问候,并以残酷的刑罚来威胁不接待者)。 如此,当祂使他们摆脱了对饮食的忧虑,以神迹装备了他们,使他们仿佛钢铁和金刚石一般,将他们与一切世俗之事断绝,并从一切暂时的忧虑中解脱出来之后,祂才开始谈论那些即将降临到他们身上的灾难,不仅是那些很快就要发生的,也包括那些在许多时日之后将会随之而来的。因此,祂预先装备他们,使他们能与魔鬼争战。 这成就了许多事:首先,使徒们明白了祂预知的能力;其次,没有人会认为这些灾难是出于导师的无力;第三,那些将要承受这些灾难的人,不会因为它们是未预见和出乎意料的而感到恐惧;第四,使徒们听闻此事,在十字架受难的时期到来时,就不会感到困惑不安——就像他们当时被祂斥责时那样困惑:「只因我将这事告诉你们,你们就满心忧愁。你们中间没有人问我:祢往那里去」(约翰福音 16:6,5)? 然而,祂对自己却只字不提;例如,祂没有说祂将被捆绑、受苦和被杀,以免惊扰他们的心。祂只是预言了即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 此外:为了让他们明白,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新的争战律法和一种奇妙的行军方式,祂差遣他们,几乎是赤身露体,仅有一件衣服,没有鞋子,没有杖,没有腰间的铜钱,没有口袋,并吩咐他们要从接待他们的人那里获得食物,祂的话语还未完结。祂展示了祂不可言喻的力量,说道:你们当如此去传道:即使你们要前往与豺狼为敌,而且不只是与豺狼为敌,而是身处在豺狼之中,你们也要展现出绵羊的温顺。 祂不仅吩咐他们要拥有绵羊的温顺,还要具备鸽子的纯良。我将特别在于此处彰显我的刚强:绵羊将会战胜豺狼,身处在它们之中,遭受无数的撕咬,不仅不会被消灭,反而会改变它们。更为奇妙和意义重大的是,改变意志的倾向和转化人心,远胜于将其杀灭,特别是当绵羊只有十二只,而整个世界都充满了豺狼之时。
那么,让我们为违背基督的诫命,并如狼一般攻击仇敌而感到羞愧吧。只要我们是羊,我们就会得胜;即便有无数的狼环绕我们,我们也会胜过它们,并得胜。但如果我们将成为狼,我们就会被打败,因为牧者的帮助将离开我们(祂牧养的不是狼,而是羊);祂将离弃你,并远离你,因为你不会让祂的力量彰显。当你在苦难中显出温柔时,一切胜利都归于祂;而当你亲自攻击和争战时,你就遮蔽了胜利。 看哪:那些领受如此沉重和难以遵行之命令的人是谁呢?他们是胆怯而单纯的人,不识字,没有学问,毫无名望,未曾受过世俗律法的教育,没有从事过诉讼事务,是渔夫、税吏,身上只充满了无数的缺点。如果这些后者能够使重要和伟大的人们感到困惑,那么,他们怎能不使那些完全不熟练、从未想过任何值得称赞之事的人陷入绝望和恐惧呢?但他们没有使他们陷入绝望。 然而,或许有人会说:事情本该如此,因为祂赐予了他们洁净麻风病人和驱逐鬼魔的权柄。对此我要说,正是这一点更应该使他们感到困惑,因为尽管他们拥有使死人复活的权柄,他们却必须在公堂上忍受如此可怕的灾难、被囚禁于监狱、遭受所有人的攻击、承受普世的仇恨,并在拥有行神迹的权柄时,遭受这样的灾难。在所有这些灾难中,对他们而言,有什么样的安慰呢? 是差遣者的能力。正因如此,祂首先说:「看哪,我差遣你们。」(路加福音 1:16)这就足以成为你们的安慰;这就足以使你们振作起来,使你们不惧怕任何反对你们的人。
2.Священное повеление Христово наставляет учеников являть мудрость змеиную для сохранения веры и незлобие голубиное для смиренного претерпевания скорбей, ибо в немощи верных совершается сила Божия.
2.基督的神圣诫命教导门徒,要展现蛇的智慧以保守信仰,并展现鸽子的纯良以谦卑地忍受苦难。因为在信徒的软弱中,上帝的大能得以成全。
你可曾看见权能?你可曾看见权威?你可曾看见不可战胜的力量?祂的话语蕴含着这样的意义:祂说,你们不要惊慌,我差遣你们如同羊羔进入狼群之中,又吩咐你们要像鸽子一般。我本可以以别的方式行事:我本可以不容许你们遭受任何苦难,不将你们如同羊羔一般交给群狼;我本可以使你们比狮子更加可畏。然而,如此行事更为妥当:这既为你们带来更大的荣耀,也彰显了我的力量。祂也曾对保罗如此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 12:9)。这便是我对你们的旨意。因此,当主说:「看哪,我差遣你们,如同羊羔」时,祂让他们明白:不要沮丧,我深知,我完全知道,你们若以这样的方式行事,绝不会被任何人战胜。接着,为了让他们自己也多少有所努力,以免一切都看似仅仅是恩典之功,也为了不让他们以为自己是白白获得冠冕,祂说:「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但有人会问,在这样的危险之中,我们的灵巧能对我们有丝毫助益吗?当我们被如此的波涛汹涌所困扰时,又怎能拥有任何智慧呢?羊羔无论多么灵巧,在群狼之中又能做些什么呢?何况是面对如此众多的狼群?鸽子无论多么驯良,在如此众多的鹰隼侵袭之下又能如何应对?对于无理性的动物而言,这毫无益处,但对于你们来说,益处却极为巨大。然而,让我们看看这里所要求的灵巧是何种灵巧。乃是蛇的灵巧。正如蛇不顾惜一切,当它的身体被切割成数段时,它不会激烈地抵抗,只求护住头部,基督说,你也当舍弃一切:包括财产、身体,甚至是灵魂——除了信仰。信仰是头部,是根基;如果你能保守它,那么即使你失去了一切,你仍会带着更大的荣耀重新获得一切。正因如此,主才吩咐他们不仅要驯良和纯朴,也不仅要灵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德行从两者中产生:祂要求蛇的灵巧,是为了警惕最危险的伤害;要求鸽子的驯良,是为了避免因受辱而生出报复之心,避免以牙还牙,因为若灵巧不与驯良结合,便毫无益处。还有什么比这些诫命更严苛的呢?仅仅忍受苦难是不够的:不,祂说,我不允许你为此发怒(这便是作鸽子的意义)。这就像有人将一根芦苇投入火中,却吩咐它不仅不能被火烧毁,反而要将火熄灭。但我们不要惊慌:这些诫命已经实现,已经成就,并且已经以实际行动完成了。与我们具有相同而非异样本性的人们,既曾灵巧如蛇,也曾驯良如鸽子。因此,没有人应当认为这些诫命是完全难以遵行的。主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事物的本性;祂知道,鲁莽不能被鲁莽熄灭,而要以温柔平息。如果你想看到这如何在实际中成就,那么请阅读《使徒行传》,你将看到,当犹太百姓多次起来反对他们,咬牙切齿时,使徒们如何效法鸽子,以应有的温柔回答犹太人,平息了他们的怒火,止息了他们的狂暴,平息了他们的激情。例如,当犹太人对他们说:「我们不是严严地禁止你们,不可再奉这名教训人吗」(使徒行传 5:28)?那时,使徒们虽然有能力行无数的神迹,却没有说出或做出任何粗暴之事,而是以全然的温柔为自己辩护,说:「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判断吧」(使徒行传 4:19)。你可曾看见鸽子的驯良?但这里也有蛇的灵巧:「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使徒行传 4:20)。你可曾看见在这一切事上所需要的坚固,以便在苦难中不致软弱,在忿怒中不致被激怒?因此,基督说:「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带到官长和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马太福音 10:17-18)。祂再次激励他们警醒,预言他们在此地也要遭受苦难,而允许他人作恶;这是为了让你知道,胜利和光荣的奖赏是通过忍受苦难而获得的。祂没有说:你们也要战斗,也要反抗那些施加暴力于你们的人,而只是说:你们将要忍受极大的苦难。
3.Удивительно смиренное послушание апостолов перед Учителем, предвозвестившим им вселенские бедствия и гонения,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о силе Его слова и премудрости Его утешения.
3.使徒们在老师面前所展现的令人惊叹的谦卑顺从,尽管老师预先告知了他们普世的灾难和逼迫,这见证了祂话语的力量和祂安慰的智慧。
那位如此言说之主的权能何其浩大!那些聆听之人的爱智之心何其宏阔!我们不得不极为惊叹,使徒们,这些胆怯之人,从未到过他们捕鱼的湖泊以外之地,在听闻此等言语之后,竟没有立刻退去。他们怎能不思忖,不自言自语道:我们能逃往何处呢?针对我们的有审判厅,针对我们的有君王和官长,有犹太人的会堂,有希腊的民族,有首领和下属——因为基督预言的灾祸,不仅是那些在巴勒斯坦等待着他们的,祂还预先宣告了整个宇宙对他们的战争,祂说:「人将为我的缘故,把你们带到官长和君王面前」,由此表明,祂随后将差遣他们去向外邦人传道。祢把整个宇宙都兴起反对我们,祢使地上所有居住的人——民族、掌权者、君王——都武装起来敌对我们。而接下来的话语更加可怕:人们将为我们的缘故成为兄弟相残、杀害子女、弑父之人。「兄弟将要把兄弟,父亲要把儿女,送去受死;儿女也要起来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马太福音 10:21)。当其他人看见父母因我们之故杀害儿女,兄弟残害兄弟,所有地方都充斥着杀戮时,他们又如何会相信我们呢?当他们看到这片土地充满亲属之血,充满此等杀戮时,他们岂不会像驱逐恶魔、像驱逐败坏者和宇宙的毁灭者那样,从四面八方驱逐我们吗?我们将带着这样的平安进入家门,却使其充满此等杀戮,这平安又将是何等美好!即使我们人数众多,而不只是十二个人;即使我们不是平民百姓和目不识丁之辈,而是智者、演说家和言语有力之人,或者更进一步,即使我们是君王,拥有军队和大量财富,那么,当我们燃起内讧之战,甚至比内讧更糟的争斗时,我们又如何能说服任何人呢?如果我们连自身的救赎都不顾,谁还会听从我们呢?但使徒们没有如此思忖,没有如此言说;他们没有要求对这些命令进行解释或提供依据,而只是同意并顺服。这不仅表明了他们个人的美德,也表明了导师的智慧。事实上,请看,祂如何将每一份忧伤与恰当的安慰联系在一起!关于那些不肯接纳的人,祂说:「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地所受的,比那城更可容忍」(马太福音 10:15);同样在此处,祂在说了「人将把你们带到官长和君王面前」之后,又补充道:「为我的缘故,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为基督受苦,并为指证外邦人而受苦,这绝非微小的安慰。上帝在任何地方都成就祂的事,即使没有人留意。然而,这给予他们安慰,并非因为他们渴望报复他人,而是因为他们可以确信,那位预见并预言这些灾难的主,必将时刻与他们同在,并且他们忍受这些苦难并非作为罪犯和恶人。此外,祂还加上了另一个不小的安慰,祂说:「当人把你们交出来的时候,你们不要忧虑怎样说,或说什么;因为在那时刻,自会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因为说话的不是你们,而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面说话」(马太福音 10:19-20)。为了让他们不致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如何能说服人呢?——祂命令他们对辩护一事也应坚信不疑。在另一个地方,祂说:「我必赐给你们口才和智慧」(路加福音 21:15);而在此处,祂说:「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面说话」,祂便将他们提升到了先知的尊荣。因此,当祂谈及赐予他们的能力时,祂同时谈及了灾难、杀戮和宰杀。「兄弟将要把兄弟,父亲要把儿女,送去受死;儿女也要起来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祂说——祂甚至没有止步于此,又加上了更可怕的事,足以震撼磐石:「你们也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憎恨」;但祂立刻在此处给予了安慰:你们遭受这些苦难,「是为我的名」;再进一步还有另一个安慰:「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福音 10:22)。然而,基督的话语还能以另一种方式激发使徒们的勇气——即向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他们的宣讲将以如此的力量燃烧,以至于能战胜本性本身,否定亲属关系,并且他们的话语,因被优先于一切事物,将有能力克服一切。如果连亲情的纽带都无法抵抗宣讲,反而会被破坏和推倒,那么还有什么能够战胜你们呢?然而,尽管如此,你们也不会生活在安全之中;相反,所有居住在宇宙中的人,都将是你们的仇敌和反对者。
4.Святые апостолы, претерпевая страдания и полагаясь на силу Духа, явили величайшую победу над злом и миром, преображая человеческое естество, что несравнимо превосходит деяния мирских мудрецов.
4.神圣的使徒们,承受着磨难,并倚靠着圣灵的力量,展现了对邪恶与世界的至高胜利,他们转化了人类的本性,这远非世俗智者的作为所能比拟。
如今柏拉图何在?毕达哥拉斯何在?斯多葛派那群人又何在?前者虽享有盛誉,却受尽屈辱,甚至被贩卖,在任何一位君王那里都无法实现自己的任何愿望。后者则背弃了自己的门徒,以悲惨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而那些犬儒的鄙俗之举,则像梦境和阴影一般消散了。尽管他们从未遭遇过使徒们所经历的磨难。相反地,他们因世俗的智慧而受人赞扬,例如雅典人就曾公开诵读戴奥所寄来的柏拉图书信。他们一生都过着平静的生活,并拥有不少财富。譬如阿里斯提普斯曾以高价雇佣妓女,而一位哲学家立下遗嘱,留下了可观的遗产;另一位则将他的门徒们当作桥梁一般踏过;又有人说锡诺普的戴奥根尼曾在市集上公然做出不雅行为。这些便是他们光荣的事迹!然而在使徒们身上,却绝无此类之事。他们所拥有的是恒久的贞洁、完全的端庄,以及为了真理和虔敬而与整个世界进行的争战,每日都面临着死亡,随之而来的却是辉煌的胜利。或许有人会说:他们也有杰出的将领,例如地米斯托克利、伯里克利。然而他们的事迹与那些渔夫们的行动相比,不过是儿戏。你打算对我谈论地米斯托克利的什么呢?是说当薛西斯侵犯希腊时,他曾说服雅典人登上战舰吗?然而在此处,发动的攻击不是薛西斯,而是魔鬼,它带着整个宇宙和无数的邪魔,猛烈地扑向十二个人;而这十二个人击败并战胜了它,并非仅仅一次,而是终其一生;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们战胜的方式并非歼灭对手,而是改变和修正他们。这正是最值得关注之处,他们没有杀戮或毁灭那些图谋不轨之人,反而是将那些如同魔鬼的人,变得如同天使一般,以此将人性从残酷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并将那些邪恶且使万物动乱的鬼魔逐出市集、家宅,甚至连荒野也不放过。其明证便是他们四处栽植的修士群,他们借此不仅洁净了有人居住之地,也洁净了无人居住之地。最令人惊奇的是,他们成就这一切,并非以力量反抗力量,而是通过苦难达到了目的。事实上,这十二个手无寸铁的平民被囚禁、遭受鞭打、从一处带到另一处——然而他们的口却无法被堵住。如同太阳的光芒无法被捆绑一般,他们的言语也无法被束缚。其原因在于,说话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圣灵的力量。正是借着这股力量,保罗战胜了亚基帕和尼禄,那尼禄的邪恶超越了所有的人:「主却站在我身边,」他说,「加给我力量,并且」救我「脱离了狮子的口」(提摩太后书 4:17)。然而,也要惊叹于他们自身,当他们听到「不要忧虑」这些话时,他们就相信并顺从了,没有任何恐惧能够动摇他们。但你会说:主给了他们充分的安慰,说:「因为说话的不是你们,而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面说话。」 但正因如此,我才尤其赞叹他们,他们没有动摇,也没有请求摆脱危险,尽管他们即将忍受的不是两年、三年,而是整整一生,正如主用「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这些话所暗示的。祂不仅要显现祂的能力,也要让他们有所奋斗。事实上,从一开始你就要注意,有些事是祂成就的,有些事是门徒成就的。行神迹是祂的工作;一无所取是门徒的工作。再者:敞开所有的家门,这是至高恩典的工作;而除了必需之外别无所求,这是他们智慧的工作:「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马太福音 10:10)。赐予和平是神的恩赐;寻找配得之人,不向所有人都随意进去,这是他们节制的工作。又及:惩罚那些不接待他们的人,这是神的工作;而离开他们时不争辩、不责备、不愤恨,这是使徒温柔的工作。赐予圣灵,并使他们不必忧虑如何说、说什么,这是差遣他们之主的工作;而像绵羊和鸽子一样,心胸宽广地忍受一切,这是他们坚忍和明智的工作。被人憎恨却不气馁,反倒忍耐,这是他们自身的工作;而拯救那些忍耐之人,这是差遣他们之主的工作。因此祂才说:「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5.Спаситель требует от верных постоянного терпения и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го претерпевания скорбей до самого конца, ибо лишь претерпевший до конца спасется.
5.救主向信实者要求恒久的忍耐,以及对苦难发自敬畏的承受,直至终结,因为唯有忍耐到底者方能得救。
因为常有这样的情形:许多人起初热切地开始行事,但随后便衰弱下来。所以救主说:「我注目的是结局。」那些起初盛开、随后很快凋谢的种子,有什么益处呢?因此,祂要求祂的门徒们恒久忍耐。 为免有人说,主亲自成就了这一切,因此他们若是没有遭受严峻的苦难,也就没有什么可惊奇的了,祂便告诉他们:你们也需要忍受。虽然我将使你们脱离最初的危险,但我保守你们是为了更沉重的苦难,随后又将接踵而至新的苦难,如此一来,你们遭受陷害将永无休止,直到最后一口气。祂正是借由「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福音 10:22)这番话来暗示这一点。 正因如此,祂在说了「不要忧虑怎样说,或说什么」之后,又在另一处说:「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书 3:15)当争斗发生在朋友之间时,祂也命令我们要顾念周全;但当可怕的审判台显现,列国狂暴,四处尽是恐怖之时,祂亲自赐予我们力量,使我们能大胆宣讲,不至于恐惧,也不至偏离真理。 这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一个捕鱼、或制革、或收税的人,当他出现在那些面前站着总督和手持出鞘利剑的侍卫,以及各方民众的权贵面前时,他孤身一人,被捆绑,低着头,却能开口说话。他们甚至不被允许为自己的教义辩护,而是直接被判处处决,如同普世的败坏者一般。「这些搅乱天下的」(使徒行传 17:6),人们议论他们,「也到我们这里来了」;又接着说:他们所传讲的,「都违背凯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就是耶稣」(使徒行传 17:7)。 各地法庭都早已被这样的念头所占据,需要极大的来自上天的帮助,才能证明他们所传授的教义是真实的,并且他们没有推翻普世的律法;一方面,在热切宣扬教义时,需要帮助以避免给人造成他们推翻律法的印象;另一方面,当他们试图证明自己没有推翻公共规章时,需要帮助以避免损害教义的真理。 你会看到,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伯多禄、保禄和所有其他门徒以适当的智慧完成的。尽管他们被普世指责为煽动者、叛乱者和革新者,但他们不仅驳斥了这种看法,反而使所有人都对他们持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视他们为救世主、守护者和施恩者。而所有这一切,他们都是凭着极大的忍耐来完成的。因此,保禄说:「我是天天冒死」(哥林多前书 15:31),并直到生命尽头都处于危险之中。 那么,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榜样,甚至在享有和平时也衰弱跌倒,我们还有什么借口可言呢?没有人与我们争战,而我们却被宰杀;没有人逼迫我们,而我们却筋疲力尽。我们被命定在和平中得救——而我们却连这点也做不到!使徒们,即便在整个世界燃烧、整个大地被烈火吞噬之时,仍旧走进火焰的中央,将燃烧中的人抢救出来;而我们却连自己也无法保全。如此,我们还能有什么辩护,有什么赦免呢? 我们没有受到鞭打、牢狱、权势、会堂或任何类似事物的威胁——相反地,我们自己身居要职,掌握权力。如今君王也虔诚了,基督徒享有各种尊荣、权柄、荣耀,享受着安宁;即便如此,我们仍旧未能得胜。那些天天被带往刑场,遭受无数鞭伤和不间断创伤的教师和学生们,比住在乐园中的人更加喜乐;而我们,即使在梦中也没有遭受任何此类事情,却比任何蜡块都更为软弱。 你会说:他们行了神迹。难道他们就是因此而不受鞭打吗?难道他们就是因此而不被驱逐吗?这才是令人惊奇之处:他们常常遭受此类苦难,甚至来自那些受过他们恩惠的人;尽管如此,他们却以恶报善,丝毫没有感到困扰。而你,对他人施予了微不足道的恩惠后,又从他那里受到些许的冒犯,便开始抱怨、愤慨,并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
6.Дабы быть готовым к грядущим духовным браням, надлежит ныне подвизаться в каждодневном упражнении в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взирая на святой пример праведного Иова.
6.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属灵争战,如今理应在每日的德行操练中奋斗不懈,并以正直的约伯之圣洁榜样为鉴。
如今,倘若教会遭遇战争与迫害(愿上主永不容许此事发生),你想想,那将是何等的贬抑,何等的羞辱!而这实属必然。既然无人操练搏斗之术,又如何能在竞赛之时,显为光荣的胜利者呢?一个不曾学习搏击招式的勇士,怎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成功且庄严地与对手较量呢?我们难道不应日日操练搏斗、争战与奔跑吗?你们难道没有看见,那些被称为五项全能的选手,当他们无人可与之搏斗时,便悬挂起一个塞满沙土的沉重沙袋,在上面倾尽全力操练;而那些更年轻的,则通过与同伴的摔跤来习练与对手的战斗。你也当效法他们,并从事于爱慕智慧(любомудрия)的奋斗。实在说来,许多人激起你的愤怒,引诱你趋向情欲,并燃起巨大的火焰。因此,你当站立起来,对抗诸般激情,勇敢地承受心灵的病痛,好使你也能忍受身体的苦楚。 蒙福的约伯,倘若在他受难之前没有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不会在受难之时如此光芒四射;他若没有习惯于完全的无忧无虑,那么在他孩子死后,或许会说出一些悖逆之言。然而现在,他抵挡住了所有的攻击,抵挡住了财富的剥夺,抵挡住了如此丰盛的失落,抵挡住了孩子的逝去,抵挡住了妻子的怜悯,抵挡住了身体的创伤,抵挡住了朋友的指责,抵挡住了奴仆的讥讽。 倘若你想要知晓他是如何为这些苦难做预备的,那么请听他言说,他是如何轻视财富的:「我曾否因我的财物丰厚而欢喜?」他说,「我岂不曾将黄金视为尘土?『我曾否对财富说:你是我的盼望』?」(约伯记 31:25,24)正因如此,当他的家产被夺走时,他并未感到困惑不安,因为在他拥有它们的时候,他就未曾对它们抱有贪恋。 请听他对孩子们是何态度:他不像我们一样对他们过于宽容,而是要求他们全然的品行端正。倘若他连他们未知的行为都献上祭物,那么想想看,他对他们公开的行为该是多么严厉的审判者啊。 倘若你还想听听他贞洁的操练,请听他所言:「我与我的眼睛立了约,不容我思念处女。」(约伯记 31:1)正因如此,连他的妻子也未能动摇他的坚固;他从前也爱她,但并非过度,而是以合宜的方式爱妻子。 在此之后,我甚至感到惊奇,魔鬼是何处来的念头要向他发动战争,既然它知道他先前的操练。然而,是从何处呢?哦,这是一只狡猾的野兽,它从不绝望;而这无疑是我们最大的罪证,即它从未对我们的毁灭感到绝望,而我们却对自己的救赎感到绝望。 请继续看约伯是如何预先操练自己来应对身体的重创和疾病。由于他自己从未遭受过类似的事情,而是始终生活在财富、安逸和奢华之中,他便每日想象别人的苦难。「我所畏惧的恐怖,」他说,证明了此事,「竟临到我;我所惧怕的,竟来到我身。」(约伯记 3:25)又说:「我岂不曾为那遭患难的人哭泣?我的心岂不曾为贫穷人忧伤?」(约伯记 30:25)正因如此,临到他身上的那些巨大而沉重的灾祸,无一能使他心神不宁。 然而,你不要只看财富的损失、孩子的失去、无法治愈的疮痍、妻子的陷害,而要留意那比这一切更沉重的事。但你会说,约伯还遭受了什么比这更沉重的事呢?确实,从历史记载中我们不知道更多。但我们不知道,是因为我们沉睡着;若有人带着更大的勤奋和细心来审视这颗德行之珍珠,他将会看到无可比拟的更多。 确实还有另一件事,更为沉重,本可以使约伯更加困惑不安。首先,他对天国和复活之事尚未有清晰的认识,故此他悲伤地说:「我厌恶我的性命,我不愿永远活下去。」(约伯记 7:16)其次,他深知自己内有许多良善之处。第三,他未曾察觉自己有何恶行。第四,他以为一切的苦难皆来自上帝;而即使是来自魔鬼,这也可能使他跌倒。第五,他听见朋友不公正地指控他为不敬虔:你们所受的痛苦,他们说,并非不配,乃是因你们的罪(15:11)。第六,他看见那些邪恶之人生活得安然无恙,并讥笑他。第七,他看不到有谁曾经遭受过如此多的痛苦。
7.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являет непоколебимое величие праведного Иова, чья твердость духа, превзошедшая и величайшие искушения, явилась примером величайшего терпения и благодарения Господу.
7.神圣的文本虔敬地展现了正直的约伯不可动摇的伟大,他的精神坚韧超越了最巨大的诱惑,成为了极大的忍耐和对主的感恩的榜样。
而如果你想知道这有多么艰难,就以现今的情形来判断吧。即使是现在——在毫无疑问地期待着天国,期盼着复活和难以言喻的福祉,尽管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诸多过错,尽管他们面前有这样的榜样,并受到了如此爱慕智慧的教导——当他们失去少许金钱时,即使这金钱常常是不义之财,他们也认为生不如死。然而,他们的妻子没有与他们作对,孩子没有被夺走,朋友没有羞辱他们,仆人也没有嘲笑他们;相反地,许多人安慰他们,有人以言语,有人以行动。那么,约伯该配得怎样的冠冕呢?他眼见自己以正直的劳苦所积攒的财产被偶然和突然地掠夺,随后被迫忍受无数的试探,却在所有苦难中依然坚定不移,并为这一切向主献上合宜的感谢。在这里,即使没有人对他说任何话,单单他妻子的话也足以动摇一块磐石。看哪,她的邪恶。她没有提及财产,没有提及骆驼,没有提及羊群和牛群(因为她知道她的丈夫对此持有怎样的爱慕智慧),而是提醒他最沉重的事——关于孩子:她以特别的表达方式讲述他们悲惨的命运,同时指出了她自己的痛苦(约伯记 2:9)。如果妻子们在顺境中,在没有任何不快时,常常能使丈夫屈服于许多事情,那么,请想一想这位义人的灵魂是多么的刚毅,他竟然能够击退以这些武器攻击他的妻子,并践踏了两种最强大的激情:欲望和怜悯。诚然,许多人战胜了欲望,却被怜悯所征服。例如,刚毅的约瑟勒制了最强烈的私欲,击退了那个用无数诡计对付他的野蛮女子,但他却忍不住流泪——相反地,当他一看到那些得罪他的兄弟时,就被怜悯所笼罩,立刻放弃了伪装,揭示了全部真相。然而,当妻子带着能唤起同情的言辞靠近,并且时机、伤口、疮痍以及无数的灾难都对她有利时,难道不该公正地说,那丝毫不被如此风暴动摇的灵魂,比任何金刚石都要坚硬吗?是的,请允许我大胆地说,那位蒙福的男子,即使没有超越,也至少不亚于使徒们。使徒们因着为基督受苦而得到安慰;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良药,可以每日重新坚固他们。主在各处补充说:「为我的缘故」,「为我的名」;并且:「如果他们称『家主是别西卜』」(马太福音 10:25)。而约伯却没有这样的安慰——也没有因行神迹或恩典所赐予的安慰,因为他没有那样的灵力。尤为重要的是——他所承受的一切痛苦,都是在他受到极大的溺爱中发生的,他不是渔夫,不是税吏,不是穷人,而是一个享有极大尊重的人。使徒们认为最艰难的事,约伯也承受了:被朋友、仆人、仇敌以及他施恩于的人所憎恨;而那神圣的锚和不被风暴侵袭的港湾,即「为我的名」这些话语,他却没有。我也钦佩那三位青年,他们不惧怕火窑,他们反抗君王。但请听他们所说的:「我们不侍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以理书 3:18)。他们确信自己所承受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帝,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安慰。而约伯并不知道这对他来说是一场争战和一项功绩。如果他知道,他就不会感受到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当他听到:「难道你以为我造你与我不同,以致你不能正直吗?」14(约伯记 40:3)——请看,他立刻被一句话所鼓舞;他是如何谦卑自己,是如何甚至不认为他所遭受的痛苦是受苦,他说:「我为何还要争辩,受主的管教和斥责,听到这样的话,因为我卑微」(约伯记 39:34)?又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约伯记 42:5-6)。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律法和恩典之后的人,效法这位生活在律法和恩典之前的义人的这种刚毅和温柔——以便与他一同配得永远的居所,愿我们所有人都靠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而配得获得,愿荣耀和权柄归于他,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34«Когда же будут гнать вас в одном городе, бегите в другой. Ибо истинно говорю вам: не успеете обойти городов Израилевых, как придет Сын Человеческий». (Матф. 10:23)
第 34 讲「他们在这城里逼迫你们,就逃到另一城去吧。我实在告诉你们,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来了。」(马太福音 10:23)
阐释(马太福音 10:23-33) 基督以其即将再来的应许、以其自身的受难为榜样、以对未来福祉的盼望以及宣讲的成功来安慰门徒。— 对死亡的蔑视将使人摆脱真正的死亡。— 承认基督需要恩典的帮助。— 为何除了内心的信仰之外,还需要口头上的承认。— 不应当惧怕死亡。— 应当为身体的朽坏而欢欣鼓舞。— 身体若不朽坏将带来多少恶劣的后果。— 灵魂的美丽赋予身体优雅。— 应当热爱并寻求灵魂的美丽。
1.Спаситель милосердно наставляет апостолов, готовя их к гонениям, убеждая, что Его пришествие и собственный пример страданий послужат им величайшим утешением и что со временем истина их служения непременно откроется.
1.救主慈悲地教导著祂的使徒们,预备他们面对迫害。祂确信祂的降临和祂自身的受难榜样,将成为他们最大的安慰,并保证随著时日的推移,他们事奉的真理必将显明。
在发出那些可怕的、足以使人战栗并摧毁最坚硬之金刚石的预言之后——关于使徒们在祂被钉十字架、复活和升天之后将面临的未来命运——救主再次转向更具安慰性的言辞,以便让这些勇毅的奋斗者得以喘息,并给予他们巨大的鼓励。具体来说,祂并不是命令那些被逼迫的人与逼迫者争斗,而是要从他们面前逃跑。 正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开端和起始,所以救主以更为宽容的语气对他们说话。主所说的并不是那些在祂被钉十字架和受难之后才发生的逼迫,而是那些在此之前就必然会发生的逼迫,这正是祂以「你们还没有走遍以色列的城邑,人子就到了」这些话所表明的。 因此,为了防止门徒们会说:「若是我们逃到某处,而那些逼迫者在那里找到了我们,并再次追逐我们,那该怎么办呢?」——救主为了消除这种恐惧,便说道:你们还来不及走遍巴勒斯坦,我立刻就会到你们这里来。 再看,在这种情况下,祂也没有消除灾难,而只是在危险来临时成为援助者。祂没有说:「我将拯救你们,并停止逼迫」;而是说了什么呢?——「你们还没有走遍以色列的城邑,人子就到了。」 的确,仅仅能见到祂,就足以安慰他们了。 因此,请看,祂并非将一切和所有的事物都交由恩典来承担,而是命令他们也当自己加入一些努力。祂说,如果你们害怕,那就逃跑吧;这正是祂以「逃跑」和「不要害怕」这些话所指明的。 然而,祂并非在他们开始遭受逼迫之前就命令他们逃跑;同样地,祂也没有给他们指定一个很大的范围,而只是命令他们走遍以色列的城邑。 在此之后,祂再次为他们准备了另一种高尚智慧。首先,祂将他们从对食物的担忧中解放出来;然后,从对危险的恐惧中解放出来;现在,祂将他们从对羞辱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祂将他们从对食物的担忧中解放出来,是在祂说「作工的配得食物」(马太福音 10:10)时,并启示了将有许多人接纳他们;祂将他们从对危险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是在祂说「不要忧虑怎样说,或说甚么」(马太福音 10:19),以及「唯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福音 10:22)时。
然而,由于使徒们还必须承受他人的恶意评论,这在许多人看来是极其沉重的苦难,所以你看,基督在这里又是如何安慰他们的:祂赐予他们无可比拟的慰藉,即指出祂自己的榜样——那些人是如何议论祂自己的。正如祂先前说过:「你们将被众人憎恨」,随后又加上:「为我的名」(马太福音 10:22),祂在这里也是如此,并且又加上了另一种安慰。是何种安慰呢?「门徒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门徒和先生一样,仆人和主人一样,也就够了。人既称家主是别西卜,何况是他的家人呢?所以,不要怕他们」(马太福音 10:24-26)。你看,祂是何等显明自己是宇宙的主宰、上帝和创造者。「门徒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只要一个人是门徒或仆人,他就不能享有与先生和主人同等的尊荣。你不要向我指出那些罕见的反例,而应当接受所说的通常情况。进一步说,为了显明祂与门徒的特别亲近,祂并没有说:「何况是」仆人,而是:「家人」他的。正如在另一处祂说:「我以后不称你们为仆人;你们是我的朋友」(约翰福音 15:15,14)。祂也不只是简单地说:如果家主被人辱骂和诋毁,而是指出了诋毁的具体方式,说祂被称为别西卜。随后,祂又赐予了另一种同样重要的安慰。当然,前一种安慰已是至极,但由于使徒们尚未准备好接受这样的爱慕智慧,且需要一种能特别坚固他们的安慰,因此祂又加上了这种安慰。祂说了什么呢?「没有隐藏的事不显出来的,没有秘密的事不被人知道的」(马太福音 10:26)。虽然这语气表面上表达了一个普遍的原则,但所说的并非指所有的情况,而仅指当下的情况。救主的这番话意思是:对你们而言,我,你们的先生和主,也遭受与你们相同的指责,这就足以安慰你们了。然而,如果你们听了这话仍然不安,那么你们也要想到,再过不久,你们也将摆脱这些可耻的恶名。你们在忧伤什么呢?是否因为有人称你们为欺骗者和谄媚者?但稍等片刻,众人就会称你们为宇宙的救主和施恩者。时间会揭示所有隐藏之事;它将揭穿仇敌的诽谤,并彰显你们的德行。如果你们实际证明是救主和施恩者,并展现出一切美德,人们就不会再听信那些话语,而是会看重事实的真相。届时,那些人将被证明是诽谤者、说谎者和恶人,而你们将比太阳更加光芒四射——因为时间终将会揭示并宣告你们是怎样的人,其声响将比号角更洪亮,使所有人都成为你们美德的见证。因此,我现在所说的话不应使你们沮丧,而应以对未来美好事物的盼望来鼓舞你们;你们的作为绝不可能被埋没。
2.Господь наставляет учеников проповедовать Его слово со всею смелостью и свободой, преодолевая страх перед смертью и уповая на совершенный Божественный Промысл, объемлющий всё творение.
2.主训诫门徒们以全然的胆量与自由宣扬祂的道,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并信靠那涵盖所有受造物的全然神圣的上帝的眷顾。
在救主使众使徒脱离了一切的忧虑、恐惧和挂念,并使他们超越了众人的侮辱之后,祂终于适时地谈及了他们在宣讲教义时应当拥有的胆量。祂说:「我在暗中告诉你们的,你们要在明处说出来;你们耳中所听见的,要在房顶上宣扬」(马太福音 10:27)。当然,基督说这话时,并非身处黑暗之中,也并非对门徒耳语;此处所用只是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因为祂是私下里,在巴勒斯坦的一个小角落里与他们谈话,所以祂才说了「在暗中」和「在耳中」,意在将当下谈话的方式,与祂将要赋予他们的宣讲教义时的那种胆量进行对比。祂说,你们不要只向一两个或三座城市,而要向整个宇宙宣讲;要穿越陆地、海洋,去到有人居住和无人居住之地,以坦然无惧的态度和全然的勇气,将一切告诉君王、人民、哲学家和修辞学家。因此祂说:「在房顶上」和「在明处」,即毫无畏惧、完全自由地宣讲。但为何祂不只是说:「在房顶上宣扬」和「在明处说出来」,而又加上了:「我在暗中告诉你们的」和:「你们耳中所听见的」呢?这是为了振奋他们的精神。正如祂在别处所说:「信我的人,我所做的事,他也要做,并且要做比这更大的事」(约翰福音 14:12),此处祂也加上这些话,意在表明祂将通过他们成就一切,并成就比祂自己所成就的更大的事。祂说,我开始了开端与起始,而我愿通过你们来完成更多。祂说这些话,不仅是在给他们命令,也是在以完全的确定性预言未来话语的真实性,并表明他们将战胜一切,同时又暗中根除他们对诽谤的恐惧。正如这篇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宣讲将传遍四方一样,犹太人的恶言也将迅速消散。 随后,在鼓励和提升了他们之后,祂再次预言了危险,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他们超脱于一切之上。祂说了什么呢?「不要惧怕那些杀身体,却不能杀灵魂的人」(马太福音 10:28)。你看到了吗,祂是如何使他们超脱于一切之上的?不仅超脱于忧虑、诽谤、危险和阴谋之上,而且劝说他们蔑视那最可怕的事物——死亡本身,并且不是普通的死亡,而是暴力的死亡。祂没有说他们将会被处死,而是以祂特有的庄严揭示了全部,说:「不要惧怕那些杀身体,却不能杀灵魂的人;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祂」(马太福音 10:28)。祂总是如此,在言语中运用对立。祂究竟说了什么呢?你们害怕死亡,因此不敢宣讲?但正是因为你们害怕死亡,你们才更应该去宣讲。这会使你们摆脱真实的死亡。即便他们会杀死你们,但他们无法毁灭你们身上最好的部分,即便他们竭力如此。因此,祂没有说「不杀灵魂的」,而是说:「不能杀灵魂的」。即便他们想要这样做,也无法做到。所以,如果你害怕痛苦,那就去害怕那远为可怕的痛苦吧。 你看到了吗,祂再次没有应许他们免于死亡,而是允许他们死去,赐予了比祂不让他们遭受苦难时更大的福祉?确实,使人蔑视死亡,比使人免于死亡更为重要。因此,祂没有将他们投入危险,而是使他们超越危险。祂在简短的言语中,确立了灵魂不朽的教义,用两三句话播撒了救赎的教义,并以其他的论述安慰他们。为了使他们在被杀戮和宰割时,不至于以为自己遭受这一切是因为被上帝遗弃,祂再次开始谈论上帝的眷顾,说:「两个麻雀不是卖一个铜钱吗?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会掉在地上」(马太福音 10:29)。「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马太福音 10:30)。祂说,有什么比它们更微不足道呢?然而,即使是它们,若非上帝知晓,也不能被捕获。祂并不是说它们的坠落是上帝促成的(这与上帝的尊严不符);而只是说,没有什么发生的事是祂所不知道的。如果祂知晓所发生的一切,并且祂爱你们比父亲更深——爱到连你们的头发都被祂数算过,那么你们就不必害怕了。不过,祂说这话,并非因为上帝真的在数头发,而是为了表明上帝知识的完全和祂对他们的巨大关怀。因此,如果上帝既知晓所发生的一切,又能够保守你们,并且愿意如此,那么无论你们遭受何种痛苦,都不要以为你们受苦是因为被上帝遗弃了。祂并非不愿使你们脱离苦难,而是要使你们蔑视苦难,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脱离苦难。所以——「所以,不要惧怕,你们比许多麻雀贵重多了」(马太福音 10:31)。 你看到了吗,恐惧已经开始抓住他们了?祂知晓他们隐秘的想法。因此又加上了:「不要惧怕」他们。即便他们得胜,他们也只胜过了那较差的部分,即身体,即使他们不去杀害,身体也终将为自然所毁坏。
3.Надлежит страшиться Единого Бога, имеющего власть погубить и душу и тело в геенне, и дерзновенно исповедовать Его пред людьми, дабы обрести воздаяние в Вечности.
3.人所当敬畏的乃是独一的上帝,祂有权能将灵魂与身体一同毁灭于地狱之中;并且当在众人面前勇敢地宣认祂,方能于永恒中获得赏报。
因此,他们也无法掌控身体,因身体依赖于本性。如果你惧怕这个,你就应当战栗,应当惧怕更甚的一位——祂能将灵魂和身体一同毁灭在地域之中。祂虽没有直接说出,祂就是那位能毁灭灵魂和身体的一位,但从前面所说的,祂已表明自己是审判者。然而,现今我们却与此相反:那位能毁灭灵魂,亦即能惩罚我们的那位,我们不惧怕;而那些杀害身体的人,我们却战栗不已;上帝能毁灭灵魂和身体,而人却连灵魂都无法毁灭,甚至连身体也不能;虽然他们使身体遭受无数的酷刑,但借此却使身体更加荣耀。你看见了吗?祂如何将这些苦修视为轻省?死亡强烈地震撼了他们的灵魂,用恐惧笼罩著他们,尤其因为死亡尚未易于战胜,而那些本应轻视死亡的人,尚未蒙受圣灵的恩典。 所以,驱散了困扰他们灵魂的疑惧和恐惧之后,祂又以接下来的话语重新给予他们勇气:即是以恐惧驱逐恐惧,不仅以恐惧,更以对伟大奖赏的希望。再者,祂以极大的权柄来威胁,从各方面激励他们无畏地承认真理,如此继续祂的教诲:「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马太福音 10:32-33)。祂不仅以奖赏,也以刑罚来激励,并以威胁结束祂的训话。你看,这是何等的精确!祂没有说「我」,而是说「关于我」,表明承认的人并非凭借自己的力量承认,而是借由上天的恩典协助。至于否认的人,祂没有说「关于我」,而是说「离弃我」,因为他否认乃是因为他与恩典疏远。那么,你会说,如果他否认仅仅因为缺乏恩典,又何责难于他呢?因为造成这种缺乏的原因,就在于那失去恩典的人自身。祂为何不单单满足于心灵的信德,还要要求口头的承认呢?这是为了激励我们勇敢,激发更大的爱与热忱,并提升我们,故此祂是对所有的人说话,而非仅指门徒;祂不仅努力使他们勇敢,也努力使他们的门徒勇敢。明白这一切的人,不仅会大胆地教导他人,也会轻易且乐意地忍受一切。这句话吸引了许多信服的人归向使徒;那些在折磨中否认的人,将遭受更大的煎熬,而那些承认的人,在有福的境况中将获得更大的回报。当义人因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他们的获益,而罪人在惩罚的延期中以为自己找到了益处时,祂所提供的回报是等同的,甚至更是无可比拟的。祂说,你为自己获得了更多,因为你是第一个在这里承认我的人,祂又说,当我给予你更多,并赐予你不可言喻的更多时,我就会使你更加富足,因为我在那里「认你」。你看到了吗?那里已预备了奖赏和惩罚。你为何担忧和烦恼?你为何在此寻求报偿,而你只能凭借希望得救?因此,如果你做了什么善事,而没有在此获得报偿,不要心烦;在未来的世代,有加倍的赏赐等候著你。如果你做了什么坏事而未受惩罚,不要懈怠。那里会有惩罚降临于你,除非你改变并变得更好。如果你不相信这个,那么就从现今推断未来。如果在苦修期间,那些认信者已如此荣耀,那么你想想,在颁发冠冕之时,他们将会如何?如果连仇敌都在此地荣耀他们,难道比所有父亲都更爱子的那位,不会尊荣和荣耀你吗?那时,善行的奖赏和恶行的惩罚都将得到报偿;因此,否认的人无论在此地还是彼处都将受苦。在此地——是因为他们将带著邪恶的良心生活,因为即使他们尚未死去,也必然会死去;而在彼处——他们将遭受最终的惩罚。相反地,另一些人则在此地和彼处都将获得益处;在此地——藉著战胜死亡,变得比活著的人更为荣耀;而在彼处——则享受著不可言喻的福祉。上帝不仅愿意惩罚,也愿意施予恩惠,而且祂愿意施予的恩惠远远超过惩罚。但为何祂只提及奖赏一次,而惩罚两次呢?当然是因为听者更容易被惩罚的恐惧所教导。这就是为什么,在说了「当惧怕那能将灵魂和身体一同毁灭在地域之中的」(马太福音 10:28)之后,祂又加上了:「我也必不认他」(马太福音 10:33)。保罗也经常为此提醒地域之事。
4.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наставляет нас не бояться смерти и тления тела, ибо Бог в милосердии Своем даровал тление как средство нашего спасения от гордыни и привязанности к земному, готовя нас к лучшему воскресению.
4.神圣的文本教导我们不要惧怕死亡与身体的朽坏,因为上帝以祂的慈悲恩赐朽坏,作为我们得救的途径,使我们脱离骄傲与对尘世的依恋,预备我们迎向更美好的复活。
至此,他已向听者们提供了种种鼓励(他为他们敞开了天国,设立了那可畏的审判台,并向他们展示了天使的景象,并借着他们宣讲了冠冕之事,因为这极大地有助于虔诚的成就),——最终,为了不让他们的畏惧阻碍虔诚的宣讲,他命令他们也要准备好接受宰杀,好让他们知道,那些仍陷于迷误之人,甚至会因着针对他们的诽谤而受到惩罚。因此,我们不要惧怕死亡,即便死亡的时刻尚未到来:我们必将复活,进入更美好的生命。但你会说,身体会朽坏吗?正因如此,我们才尤其应当喜乐,因为死亡使朽坏,而朽坏和灭亡的是那必死的,而非身体的本质。当你看见一座雕像被熔铸时,你不会说它的物质消失了,而是说它获得了更美好的形象。你也要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身体,不要哭泣。那时才应当哭泣,如果它将永远留在痛苦之中。但你会说:这本可以在身体不朽坏的情况下发生,让它们保持完整。但这对于生者或死者,又能带来什么益处呢?你们要依恋身体到何时呢?你们要将自己钉在地上,依附于影子到何时呢?这会带来什么益处呢?或者更确切地说,会造成什么损害呢?如果身体不朽坏,那么首先,许多人会被骄傲所占据,——这是万恶之首。如果如今,身体易于朽坏且充满蠕虫,许多人仍想被尊奉为神祇,那么当身体保持不朽时,又会发生什么呢?其次,他们就不会相信身体取自尘土。如果现在,尽管结局已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仍有人对此有所怀疑,那么如果他们看不到这个结局,他们又会怎么想呢?第三,那时人们会过度地爱惜身体,并且大多数人会变得更加肉体化和粗俗。如果现在,即使身体已完全腐朽,仍有人拥抱坟墓和圣骨匣,那么那时,如果他们能够完整地保存其形象,他们又会做出什么呢?第四,他们不会非常依恋未来。第五,那些声称世界是永恒的人,会更加坚信这种想法,并且不会承认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第六,他们就不会确信灵魂的尊严,也不知道灵魂与身体结合得多么紧密。第七,许多失去亲属的人,会离开城市,住在坟墓里,像疯子一样,不断地与他们的逝者交谈。如果现在,人们因为无法保留身体本身(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会违背他们的意愿而朽坏和消失),就去描摹肖像,依恋于画板,那么那时,他们又会想出多少荒谬的事情呢?在我看来,那时许多人会为纪念他们所爱的身体而建造庙宇,而那些从事巫术的人会试图让人相信,魔鬼可以通过这些身体给出回答,更何况现在那些胆敢招魂(占卜术)的人,即使身体已化为尘土和灰烬,仍会做出许多荒谬之事。那么,由此又会产生多少种数不尽的偶像崇拜呢?因此,上帝将所有可能导致这些荒谬之事的事物都除去,并教导我们摆脱一切属世之物,让身体在我们眼前遭受朽坏。因此,一个热爱身体之美,疯狂地迷恋上一个漂亮少女的人,如果他不愿意在心智上认识到身体本质的丑陋,那么他就会亲眼看到。许多少女,其美貌与他所爱的少女一样娇艳,甚至比她更加美丽,她们死后一两天内,就会发出恶臭、化为脓水和蠕虫的腐烂之物。那么,请想一想,你爱的是何种美貌,你被何种姿色所诱惑呢?但是,如果身体不易朽坏,人们就无法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正如鬼魔聚集在坟墓旁一样,许多被爱欲所困扰的人,会不断地坐在坟墓旁,使自己的灵魂成为鬼魔的居所,并会因着这残酷的激情而很快死去。而现在,除了所有其他的好处之外,无法看到所爱之物的形象,也有助于忘却,并减轻心灵的悲伤,甚至忘却那激情本身。
5.Благословенная причина тления телес — дабы созерцающий узрел и возлюбил красоту души, ибо она есть истинный источник всякого благообразия и живости.
5.肉身腐朽的蒙福缘由,乃是为叫那观看之人得以瞻仰并爱慕灵魂之美,因为灵魂实乃一切端庄与生命力的真正泉源。
如果肉体不会朽坏,那么就连棺椁也不会存在,你将会看到城市里,取代雕像的,尽是逝者,因为那时人人都会希望把自己的亡者留在身边。由此将产生极大的混乱:平民百姓中将无人会去顾念自己的灵魂,也将无人会接受关于不朽的教义。许多其他更为糟糕的荒谬之事也将发生,甚至不宜言说。正是为此,肉体会立刻朽坏,好让你能在赤裸中看见灵魂的美丽。事实上,如果灵魂能赋予肉体如此的美丽和活力,那么她自身又该是何等的美好?如果她能支撑如此丑陋和令人厌恶的肉体,那么她就更能支撑她自身。美丽不在于肉体,肉体的美丽取决于灵魂铭刻在其本质中的构造与色彩。因此,你要爱那赋予肉体如此美好外貌的灵魂。但我为何要论及死亡?我将以生命本身向你证明,一切美好皆源于灵魂。如果灵魂欢欣,她便将玫瑰撒遍两颊;如果她忧伤,她便夺走肉体所有的美丽,将一切披上黑色的衣裳。如果她持续处于喜悦的状态,那么肉体也将处于无病痛的状态;但如果她处于忧愁之中,肉体便会比蜘蛛网还要柔弱无力。如果她发怒,她也将给予肉体丑陋可憎的外观;如果她展现清晰的目光,她也会赋予肉体愉悦的容貌。如果她被嫉妒所笼罩,她也会将苍白和憔悴散布到肉体上。如果她充满爱,她也会赋予肉体特有的俏丽。因此,许多面容并不俊俏的女子,却因灵魂而获得了特别的悦人;相反地,有些在外表上光彩照人的女子,却因缺乏灵魂的魅力而破坏了她们全部的美丽。试想,当羞耻的色彩弥漫在白皙的脸庞上时,它如何泛红,又如何以色彩的变化产生悦人的感受。正因如此,那些灵魂无耻之人的外观,比任何野兽的外观都更加令人厌恶;相反地,一个羞涩的灵魂会使外观变得温和可爱。的确,没有什么比良善的灵魂更美好、更可爱的了。对肉体之美的爱混杂著苦恼;而对灵魂之美的爱,则与纯净、不受扰乱的愉悦相结合。那么,你为何要越过君王,而去赞叹传令官?你为何要舍弃智者本人,而去惊奇地观看他的解说者?你看到了迷人的外在目光,——请努力去认识内在的;如果后者不美,就轻视外在的吧。如果你看到一个丑陋的女子戴著一张美丽的面具,你当然不会被她迷住;反之,你不会希望一个面容姣好、美丽的女子用面具遮盖自己,你会希望面具被取下,好让你能看到她自然的美丽。对于灵魂也要如此行:你要先努力去认识她。肉体像面具一样遮盖著她,且不论它如何,它总是保持不变;而灵魂,即使丑陋,也能很快变得美丽;即使她的眼睛丑陋、凶猛、严厉,——它也能变得美丽、可爱、明亮、温和、迷人。愿我们寻求这外貌的美好、这面容的美丽,好让上帝,因渴慕我们的美丽,凭借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慈,赐予我们永恒的福祉,愿荣耀与权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35«Не думайте, что Я пришел принести мир на землю; не мир пришел Я принести, но меч». (Мф. 10:34)
第 35 讲「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给地上带来和平;我带来不是和平,而是刀剑。」(马太福音 10:34)
马太福音 10:34-42解释 同心合意并非总是有益。——基督所引发的争战,其根源在于人性的邪恶。——新旧约的统一与和谐。——凡不违背敬虔之事,皆当顺从父母。——为基督之故,当预备好面对任何死亡。——接待使徒者所得的奖赏。——当接纳一切需要帮助之人。——不可指责乞求施舍者。——困乏足以开脱乞求者之无耻。——指责贫者,乃显更大之无耻。——斥责因怠惰与傲慢而拒绝施舍者。
1.Сам Господь, желая укрепить учеников в грядущих испытаниях, возвещает, что Его приход неизбежно повлечет за собой разделение и брань ради утверждения благочестивого мира.
1.主自己,渴望在即将到来的考验中坚固门徒,宣扬祂的降临必然会带来分裂和争战,以确立那敬虔的平安。
救主又一次预言了巨大的苦难,且比以往的要多得多——祂事先就告诉了门徒,他们可能会对祂提出何种反对意见。正因如此,为免他们听了祂的话后说:「那么,祢的降临是为了毁灭我们和我们的追随者,并在地上燃起一场全面的战争吗?」——祂亲自预先告诫他们,说:「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马太福音 10:34)。既然如此,祂又为何命令他们进入各家时,要以平安问候呢?同样地,天使们又为何歌唱:「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路加福音 2:14)?为何所有的先知也传扬同样的好消息呢? 那是因为,只有当被疾病感染的部分被切除,当敌对的元素被分离时,真正的平安才能得以建立。唯有如此,天与地才能联合。正如医生只有切除无法治愈的肢体时,才能拯救身体的其余部分;同样地,一位将领只有破坏密谋者的共识时,才能恢复平静。巴别塔事件亦是如此。一场败坏的和平被一种美好的不和所打破——于是,和平得以建立。保罗也曾在那些密谋反对他的人中散播不和(使徒行传 23:6)。而反对拿伯的共谋则比任何战争都要糟糕(列王纪上 21)。同心合意并非总是好的:强盗之间也可能彼此苟同。 因此,战争并非基督的旨意所致,而是出于人们自身的意愿。基督 Himself 渴望所有人在敬虔之事上同心合意;但由于人们彼此分裂,战争便随之而起。然而,祂并未如此直言。那么,祂说了什么呢?「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祂以此来安慰他们。祂说,不要以为是你们的过错: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本性如此。所以,不要惊慌,仿佛这场战争是意外发生的。我降临正是为了引发战争;这正是我的旨意。因此,不要因地上将有战争和阴谋而感到不安。当更坏的被切除后,天国便会与最好的联合。 基督如此说,是为了巩固门徒,使其不受世人对他们的恶劣看法所动摇。此外,祂并未说「战争」(war),而是用了更可怕的词——「刀剑」(sword)。如果这些话过于沉重和令人恐惧,请不要感到惊讶。祂希望他们的耳朵习惯于严厉的言语,以便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不至于动摇。因此,祂采用了这种表达方式,以防有人说祂是用奉承来劝说他们,隐瞒了其中的困难。出于这个原因,即使是可以更温和表达的事情,基督也以更可怕和严厉的方式呈现。事实上,亲身经历的轻松比言语上的轻松要好。 因此,祂不满足于此表达,而是解释了战争的性质本身,指出它将比内战更加可怕,祂说:「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马太福音 10:35)。祂说,不仅是朋友和同胞,就连亲属也会彼此对立,骨肉至亲之间也会产生不和。「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也就是说,战争不仅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甚至发生在那些因真诚的爱和最亲密的纽带而结合的人之间。 这尤其证明了基督的力量,因为门徒们听了这些话,既接受了它们,也说服了他人。虽然基督并非其原因,而是人的恶毒所致,但祂仍说这是祂自己所做的。这种表达方式是《圣经》所特有的。在另一处,经文也说:神给了他们眼睛,使他们不能看见(以赛亚书 11:9,以西结书 12:2)。基督在此处也如此说,正如我前面所说,是为了让门徒预先习惯于这种表达方式,在诽谤和冒犯之中也不会感到困惑。 如果有人觉得这很沉重,让他们回想一下古代的历史。在古代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这特别表明了《旧约》与《新约》的统一性,也表明在此处说话的正是当时颁布诫命的那一位。在犹太人中,当他们铸造了牛犊,并与巴力毗珥联合时(出埃及记 32:28,民数记 25:3),一旦每个人都杀了自己的邻舍,神就止息了对他们的忿怒。 那么,那些声称那位神是邪恶的,而这位神是善良的人在哪里呢?看哪,这位神也让世界充满了亲属的鲜血。然而,我们说,即使这也是伟大的怜悯之举。因此,祂指出祂也认可《旧约》中所发生的一切,并提到了一个预言,尽管它并非针对此情境所说,但却解释了同样的事情。这个预言是什么呢?「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马太福音 10:36)。在犹太人中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他们有先知和假先知;民众中也有分歧,家庭也分裂。一些人相信这个,另一些人相信那个。因此,先知劝诫说:「不要倚赖您的朋友,不要信靠您的密友。要守住您口中的门,不让那躺在您怀中的女子知道。……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弥迦书 7:5-6)。 祂说这些话,是为了让那些接受教义的人超越一切。毕竟,死亡并非邪恶,只有恶劣的死亡才是邪恶。因此,祂说:「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路加福音 12:49)。祂说这话,表明了祂所要求的爱是多么有力而热切。既然祂如此深爱我们,祂也希望我们以同样的程度爱祂。这些话也使使徒们在精神上得以坚固和提升。祂说,如果连你们的门徒都愿意放弃亲属、儿女和父母,那么,你们这些作教师的,想想你们该是何等模样!这些苦难不会在你们身上止息,而是会传给其他人。 既然我来是赐予伟大的福分,我要求的是伟大的顺从和热忱。「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 10:37)。「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随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 10:38)。 你看到这位教师的尊荣了吗?你看到祂如何命令撇下一切世俗之爱,而唯独以对祂的爱为首,以此表明祂是父的独生子吗?祂说,何须提及朋友和亲属呢?如果你甚至将自己的灵魂置于对我的爱之上,你离成为我的门徒还很遥远。那么,这是否与古老的律法相悖呢?不,恰恰相反,这与律法非常一致。在那里,神命令不仅要憎恨偶像崇拜者,还要用石头砸死他们;在《申命记》中,祂称赞那些热心的人,说:「他论自己的父母说:『我未曾看见』;他也不承认自己的弟兄,也不认识自己的儿女。这是因利未人谨守你的言语」(申命记 33:9)。 如果保罗吩咐了许多关于父母的诫命,并要求凡事顺从他们,请不要感到惊讶。他只是要求在不违背敬虔的前提下顺从他们。以一切其他方式尊敬他们是神圣的责任。但是,当他们要求超出应有的时,就不应该顺从他们。因此,在传福音者路加的记载中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 14:26)。祂并非命令人无缘无故地憎恨,因为这完全是违反律法的;而是如果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想要你爱他胜过爱我,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因此而憎恨他。这样的爱只会败坏被爱者和爱人者。
2.Для следования за Христом надлежит возненавидеть всё мирское, включая ближних и собственную душу, будучи готовым на страдания, а принимающий же посланников Его, хотя бы и малое сотворив, получит великое воздаяние.
2.若要追随基督,就必须憎恨一切世俗之事,包括邻人和自己的灵魂,并准备好承受苦难;而那接待祂使者的人,即便只做了微小之事,也将获得巨大的回报。
祂如此言说,是为了使孩子们更加刚毅,并使那些可能阻碍虔敬的父母们更加顺从。确实,父母们见到基督拥有威能和力量,甚至能将他们的孩子从他们身边引开,就应当放弃他们那些不可能的要求。正因如此,祂避开了父母,将言语转向孩子们,从而教导前者不要徒劳地努力。接着,为了不让他们为此感到不悦和悲伤,请看祂将言语延伸至何种地步。祂在说了「凡不恨自己的父亲、母亲」之后,又加上了「连自己的性命也不恨」。祂说:「你对父母、兄弟、姊妹和妻子有何想法?对任何人而言,没有比自己的灵魂更亲近的了;但若你连它都不恨,那么你的行事就全然不像一个爱它的人。」此外,祂吩咐的并非仅仅是恨恶灵魂,而是甚至要经历战争和争斗,不惧怕死亡和流血。「凡不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 14:27)。祂并非只是简单地说了应当预备好迎接死亡;而是预备好迎接暴烈的死亡,且不仅是暴烈的,更是羞辱的。同时,祂未曾提及自己的受难,以便在这些教训之后,他们能更容易听进祂将要说的关于祂自己受难的话语。难道不令人惊奇吗?当灾祸四面包围在眼前,而奖赏尚在期盼之中时,他们的灵魂如何能留存在身体里?它是如何留存的呢?说话者的力量是伟大的,听从者的爱也是伟大的;正因如此,他们听到了比那些伟大的士师——摩西和耶利米所听到的更为沉重和悲哀的话语,却依然保持顺服,丝毫没有抵触。「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马太福音 10:39)。你看到了吗?过分爱惜灵魂是何等有害,而恨恶它又是何等有益?既然基督的要求是沉重的,因为祂吩咐他们要起来对抗父母、对抗孩子、对抗本性与血缘、对抗全世界、甚至对抗自己的灵魂,——为此祂应许了最大的奖赏。祂说,这不仅不会造成伤害,反而会带来最大的益处;而与之相反的,则将是毁灭性的。祂在任何地方都是如此行事:凡是人们所渴望的,祂就以此来劝服。你为何不愿恨恶自己的灵魂?是因为你爱它吗?正是因此,你才应当恨恶它,如此你将为它带来最大的益处,并证明你是爱它的。请留意,这其中蕴含着何等不可言喻的智慧!祂所说的并非只是轻视父母和孩子,而是轻视那最亲近的灵魂,——这样,对后者的需要就能更明显地揭示出对前者的需要,并使他们明白,当这同样的益处为那最亲近的灵魂所获得时,他们也将为自己的亲人带来最大的益处和好处。
那么,单凭这一点也足以说服人们去接纳那些将为他们带来救赎的人。事实上,谁会不全心全意地接纳这些如此英勇无畏的男子呢?他们如同狮子般遍游世界,不顾一切,只为使他人得救。然而,主却提出了另一种奖赏,表明在这种情况下,祂对那些接纳者关怀更甚于那些被接纳者。虽然祂将首要的荣耀归于后者,祂说:「接纳你们的,就是接纳我;接纳我的,就是接纳那差我来的。」(马太福音 10:40)——有什么荣耀能与接纳圣父和圣子相比呢?——但与此同时,祂也应许了另一种回报:「人因为先知的名接纳先知,必得先知所应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纳义人,必得义人所应得的赏赐。」(马太福音 10:41)在上文,祂曾以惩罚威吓那些不接纳的人,而在此处,祂则为接纳的人指定了奖赏。为了让你明白主对这后者更为关切,祂并非简单地说:「接纳先知的人」,或「接纳义人的人」;而是加上了:「因为先知的名」和「因为义人的名」。也就是说,如果他接纳某人不是出于世俗的盛情款待,也不是出于其他任何世俗的考虑,而是因为他是先知或义人,那么他将得到先知或义人所应得的赏赐——或者他将得到配得接纳先知或义人的赏赐,抑或是先知或义人自己将得到的赏赐,正如保罗所言:「乃要你们的富余,弥补他们的不足;将来他们的富余,也弥补你们的不足。」(哥林多后书 8:14)接着,为了不让任何人以贫穷为借口推辞,祂说:「无论何人,因为是门徒的名,只给这小子里的一个,一杯凉水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绝不会失掉他的赏赐。」(马太福音 10:42)即使你只奉上一杯凉水,这无需任何花费,你也将因此得到赏赐;对于你们这些接纳的人,我将成就一切。
3.Господь наш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многими способами утвердил долг наш принимать служителей Его, пророков, праведников, учеников, и даже самых меньших сих, ибо в таковом приеме являем мы служение Ему Самому, укоряя же в праздности бедных, забываем о собственных прегрешениях против воли Божией.
3.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以诸多方式确认了我们领受祂的仆役、先知、义人、门徒,乃至这些最小之人的义务,因为我们在如此的领受中,便是在服事祂自己。然而,当我们谴责贫穷之人懒惰时,却忘记了我们自身所犯的、违背上帝旨意的罪过。
你看,祂动用了何等样的说服,又如何为他们敞开了进入普世各家的大门?在祂全部的谈话中,祂表明了人们是他们的债务人。首先,祂说:「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马太福音 10:10);其次,祂派遣他们时身无长物;第三,祂使他们因接纳他们的人而遭受敌意与争斗;第四,祂赋予他们行神迹的权柄;第五,祂以祂的言语赐予力量,使和平——万福之源——降临到接纳他们的家宅;第六,祂以比所多玛更严酷的惩罚来威胁那些不接纳他们的人;第七,祂表明接纳他们的人就是接纳祂与父;第八,祂为接纳他们应许了先知和义人的赏赐;第九,即便是为了一杯凉水,祂也指定了丰厚的报偿。这些原因中的每一个,其自身就足以说服人们。说实话,请告诉我,谁会不情愿地向一位在多次胜利之后,带着无数伤痕、浴血归来的战役和战斗中的将领敞开他家的所有门扉呢?你会说,应当接纳谁呢?为了表明这一点,祂又补充说:「奉先知、门徒和义人的名」,借此让人知道,祂所指定的赏赐不仅根据被接纳者的尊贵,也根据接纳者的心意。所以,在这里祂谈到了先知、义人与门徒;而在另一个地方,祂甚至命令要接纳那些最卑微的人,并为那些不接纳他们的人指定了惩罚:「你们既不在这最小的一个身上做,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 25:45);并且关于这些最小的人,祂又说,接纳他们的人就是接纳了祂自己。即便你所接纳的既不是门徒,也不是先知,也不是义人;但他是一个人,与你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看着同一个太阳,拥有同样的灵魂,拥有同一个主宰,与你一同领受同样的奥秘,被召往同一个天堂,并且完全有权向你要求帮助,因为他贫穷,缺乏必需的食物。然而,现在,当那些带着笛子和箫管的人在恶劣的天气里来到你这里,把你从睡梦中唤醒,徒劳地、无谓地打扰你时,他们却带着不少的礼物离开你;同样地,那些带着燕子,涂抹着烟灰,嘲笑所有人的家伙,也因他们的恶作剧而从你那里得到报偿。但如果一个穷人来到你这里请求面包,你却会对他恶语相向,咒骂他,指责他懒惰,用斥责、侮辱和嘲笑的话语攻击他,而你却不会想到自己也生活在懒惰之中,然而上帝却赐予你祂的恩惠。不要告诉我你自己在做些什么,但请向我展示你所从事的那些严肃且必需的工作。如果你告诉我你在从事贸易、做客栈老板、努力储蓄和增添你的财产,那么我也会告诉你,这不是工作;真正的工作是施舍、祷告、保护受欺压的人以及其他我们生活中完全忽视的美德。然而,上帝从未对我们说过:既然你生活在懒惰中,我就不会用太阳照耀你;既然你不从事必需的工作,我就要熄灭月亮,封闭大地的深处,止住湖泊、泉源、河流,夺走空气,不降及时之雨。相反地,上帝为我们丰盛地提供这一切,不仅允许那些生活在懒惰中的人享用这一切,也允许那些行恶的人享用。因此,如果你看到一个穷人并说:我感到不快,因为这个年轻、健康的人一无所有,想靠着懒惰生活,也许他还是一个逃跑的仆人,离开了他的主人,那么请将我所说的这一切应用到你自己身上,或者更好——允许他以完全的坦诚对你说。他可以更有权利地对你说:我也不快,因为你身体健康,却生活在懒惰之中,没有做任何上帝吩咐你做的事,反而像一个逃离主人命令的奴隶,似乎在异乡流浪,将你的生命耗费在邪恶、醉酒、放荡、盗窃、抢劫和破坏他人家宅之中。你指责懒惰,而我指责你的恶行,当你图谋不轨、当你起誓、说谎、偷窃、当你做成千上万件类似的事情时。
4.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неустанно творить добро и являть милосердие к просящим, ибо ничто так не уподобляет нас Господу, как благотворительность.
4.《圣经》召唤著我们,教导我们要不倦地行善,并向求告者施予怜悯,因为没有什么能像慈善那样使我们与主相似。
然而,我说这些话并不是为了维护懒惰。完全不是,——正相反,我非常希望所有人都从事工作,因为懒惰教导了所有的恶行;我只是劝告你们不要不怜悯人、不要残酷。 正如保罗,他表达了对懒惰的强烈谴责,说:「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帖撒罗尼迦后书 3:10),但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接著说:「你们行善,不可丧志」(帖撒罗尼迦后书 3:13)。 但这里看来似乎有矛盾:如果你不允许懒惰人吃饭,你又怎会劝告我们施舍给他们呢?「我并非自相矛盾,」使徒说:「虽然我吩咐你们要远离那些闲散度日的人,不要与他们来往,但我又说了:不要把他们当作仇敌,而要劝戒他们」(帖撒罗尼迦后书 3:15)。因此,我的教诲之间没有矛盾,它们是完全和谐一致的。你只管准备好施予怜悯,——如此,那穷人就会立刻放弃懒惰,而你也不再残酷了。 但你会说:那乞丐多有谎言和假装。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已穷困潦倒到甚至不以这样说谎为耻。而我们却不仅毫无怜悯,反而加上这些残酷的话:「你难道不是已经接受过一次两次了吗?」那又如何呢?难道他只因吃过一次,就不需要再吃了吗?你为何不对你的肚子也定下同样的规矩,不对它说:「你昨天前天都饱了,今天就别再求了?」相反,你过度地喂饱你的肚子,却拒绝那向你求一点点东西的乞丐,尽管你应当施舍给他,就因他每日被迫到你这里来。即使没有其他动机,单单因此,你也应当施舍。因为极度的贫穷迫使他如此行。 你对他毫无怜悯,因为他听到你这些话,却不感到羞耻;但需要比羞耻更强大。你非但对他没有怜悯,反而嘲笑他,尽管上帝吩咐要暗中施舍,你却在众人面前辱骂来人,而本该对他表示同情。如果你不想施舍,为何还要责备这穷人,伤透他那忧伤的心呢?他来到你这里,如同来到避风港,乞求一只援手;你为何还要掀起波浪,使风暴更加猛烈呢?你为何厌弃他的贫穷呢?如果他知道会从你口中听到这样的话,他还会来你这里吗?如果他预先知道却仍然来了,正是因此,你更应当怜悯他,并为你的残酷而战栗,因为你见到极度的穷困,却没有变得更富有同情心,你没有想到仅仅对饥饿的恐惧就足以为他的厚颜无耻作辩护,你反而责备他厚颜无耻,尽管你自己常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有著无可比拟的厚颜无耻。在需要之中,厚颜无耻也是可以原谅的。然而,我们常常做那些本应受到惩罚的事,却不感到羞耻,——而当我们思虑这样的事时,本应谦卑,却反而攻击穷人:他们向我们求药,我们却给他们添伤。 如果你不愿施予,为何还要击打呢?如果你不愿怜悯,为何还要伤害呢?但难道他不会因此离去吗?那就照著智者所吩咐的去做吧:「温和地、柔声地回答他」(德训篇 5:8)。他并非自愿做出如此厚颜无耻的举动。确实,没有人会在毫无需要的情况下,愿意变得厚颜无耻;即便提出成千上万的证据,我也绝不会相信一个生活富足的人会决定去乞讨。所以,不要有人说服我们相信相反的情况。 即使保罗说:「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他对穷人说的,而不是对我们;他对我们说的恰恰相反:「你们行善,不可丧志」。我们在家务事上也如此行;当两个人互相争吵时,我们将他们各自分开,给予他们相反的建议。上帝也是如此行,摩西也是如此行,他对上帝如此说:「求祢赦免他们的罪,不然,就把我从祢所写的册上涂抹」(出埃及记 32:31-32)。而他却吩咐以色列人彼此杀戮,甚至不宽容亲属。虽然这些行动彼此对立,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目的。 同样,上帝对摩西说:「任凭我吧,……我好灭绝他们」(出埃及记 32:10),——犹太人听到了这话(虽然当上帝说这话时他们不在场,但他们事后必然会听说),而暗中却向摩西灌输了相反的念头,摩西后来不得不表露出来,他说:「难道这百姓是我怀的胎,是我所生的吗?祢竟对我说:你把他们抱在怀里,像乳养之父抱吃奶的孩子一样」(民数记 11:12)?家庭生活中也是如此。父亲常常私下里这样责备老师对儿子的严厉行为:「不要严酷和残忍」;但同时对儿子说另一番话:「即使你被不公正地惩罚,也要忍受」;他用这两种对立的建议达到一个有益的目的。 同样,保罗对那些身体健康却乞讨的人说:「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以迫使他们劳动;而对那些有能力施予恩惠的人,他如此说:「你们行善,不可丧志」,——以激励他们发出怜悯。同样,在致罗马人书中(罗马书 11:17),当他劝勉那些从外邦人中相信的人不要在犹太人面前自高,并以野橄榄树为例时,他显然对一类人说一件事,对另一类人说另一件事。 所以,我们不要心肠刚硬,而要履行保罗所说的话:「你们行善,不可丧志」(帖撒罗尼迦后书 3:13);履行救主亲自所说的话:「有求你的,就给他」(马太福音 5:42),以及:「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路加福音 6:36)。主在给予许多其他诫命时,并未加上这样的话,而只在论及施舍时才使用它们。没有什么比仁慈更能使我们与上帝相似了。
5.Нам надлежит проявить милосердие и сострадание к нищим, не осуждая и не оскорбляя их, ибо чрез них к нам приходит Сам Господь.
5.我们理当对贫苦之人展现怜悯与慈悲,不加论断,也不去侮辱他们;因为主基督正是借着他们临到我们这里。
你却说,没有比穷人更不知羞耻的了。但请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他跑向你时,会大声喊叫吗?然而,你想想,我能否证明,我们比乞丐更加不知羞耻,更加傲慢无礼呢?请回想,在这个大斋期里,有多少次,当晚餐已经摆好,而你所唤来的仆人迟迟未至时,你会因这小小的耽搁,推倒一切,推搡他,咒骂他,叱责他,尽管你清楚地知道,即使不是立刻,稍后你的饥饿也会得到满足。然而,当你因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勃然大怒时,你却不称自己为不知羞耻;而那个因惧怕和颤抖更大的灾祸(因为他惧怕的不是迟缓,而是饥饿)的乞丐,你却称他为鲁莽、傲慢和不知羞耻,并给他加上各种侮辱性的名号。这难道不是极度的不知羞耻吗?但我们对此并不深究;因此,我们才认为乞丐令人难以忍受。然而,如果我们审视自己的行为,并将自己与乞丐相比,我们就不会再说他们是我们的负担了。 因此,不要做一个残忍的审判者。即使你清除了所有的罪恶,上帝的律法也禁止你严苛地评断他人的过犯。如果法利赛人因此而灭亡,我们又将有什么借口呢?如果那些生活无可指摘的人都被禁止严苛地评断他人的过犯,那么罪人就更不应该如此了。 因此,我们不要变得残忍、不人道、无情、麻木不仁;不要比野兽更加邪恶。我认识许多人,他们已经达到了如此的野蛮,仅仅因为懒惰,就将饥饿的人弃之不顾,他们如此推诿:「我现在没有仆人;回家路途遥远,又没有人可以兑换零钱。」这是何等的残忍!你曾应许更大的施予,却连微小的事也不愿做。难道他就该活活饿死,只因为你不愿多走几步路吗?这是何等的骄傲!何等的傲慢!即使你需要走过十个「司塔代」(stadia),你又何必懒惰呢?你难道没有想过,这样做你会获得更大的赏赐吗?当你施予财物时,你只获得了施舍的赏赐;而当你亲自前往时,你还会因此获得另一份赏赐。我们钦佩那一位祖宗,正是因为他,即使拥有三百一十八个仆役(创世记 14:14),却亲自跑到羊群中,取了一只牛犊(创世记 18:7)。而如今,有些人被傲慢自大到如此地步,竟不知羞耻地使用仆人来做这些事。 但或许有人会说:「你命令我亲自去做这些事吗?人们不会认为我是在沽名钓誉吗?」然而,你现在也同样受虚荣心的驱使,只是另一种虚荣心——当你羞于在众人面前与乞丐交谈时。但我不会为此争论——无论是你自己,还是通过他人,无论你选择何种方式,你只管施舍怜悯,但不要责备、不要殴打、不要咒骂;乞丐来到你这里,是希望得到医治,而不是创伤;是希望得到怜悯,而不是毒打。请告诉我:如果有人被石头击中,头破血流,从所有人的面前跑来寻求你的庇护:你难道会再扔一块石头给他,再给他添一道伤口吗?我不认为你会这样做;相反地,你一定会努力去治愈他已经受到的伤口。那么,你为何不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穷人呢?难道你不知道,仅仅一句话语就能鼓舞人心,或使人沮丧吗?「一句话语,」经上说,「比施舍更有价值」(德训篇 19:16)。 你难道没有想到,当你咒骂的乞丐默默地离开你,叹息流泪时,你正在为自己举起刀剑,给自己造成最残酷的创伤吗?乞丐是上帝派到你这里来的。因此,当你伤害他时,请想一想你伤害了谁,因为是上帝亲自派遣他到你这里,命令你施予,而你却不仅不施予,反而还辱骂了来者。如果你不明白这样做有多么不好,那么请看看别人,你就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罪行的严重性。如果你的仆人,奉你的命令,去向另一位仆人取你的钱财,但他空手而归,还诉说自己受到的侮辱,你会对那个侮辱他的人做出什么?你会施加他何等的惩罚,就好像你自己亲身受到了侮辱一样?你也当以同样的方式评断上帝:祂亲自派遣穷人到我们这里,当我们施予时,我们所施予的是属于上帝的。然而,如果我们一无所予,反而用咒骂将他们赶走,那么请想想,我们应受多少雷电的惩罚? 思虑这一切,我们要勒住舌头,不再心肠刚硬,伸出双手施舍怜悯,不仅要用财物资助穷人,还要用言语安慰他们,好使我们能避开因恶言而来的惩罚,并因祝福和怜悯而承受天国,这都是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愿荣耀和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世,阿门。
Беседа 36«И когда окончил Иисус наставления двенадцати ученикам Своим, перешел оттуда учить и проповедывать в городах их». (Мф. 11:1)
第 36 讲「耶稣嘱咐完了祂的十二个门徒,就离开那里,往他们的城里去教训人,传扬福音。」(马太福音 11:1)
第十一课,第一至第六节之阐释: 施洗约翰遣使面见基督之目的。——基督对约翰门徒之答复。——驳斥关于遣使目的之错误观点:约翰,如同其他先知一般,知晓基督将受难与死亡之事;前驱者无需在地狱中传播基督之福音。——在基督降临之前行善之人,将享一切福祉。——来世惩罚之存在,并未违背上帝之公义。
1.Святой Иоанн Предтеча послал учеников своих вопросить Господа не по собственному сомнению, но дабы через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о Христово рассеять зависть и утвердить веру своих учеников.
1.圣约翰前驱者(施洗约翰)差遣他的门徒去询问主,并非因为他自己有所疑惑,而是为了藉著基督的见证,消除他门徒的嫉妒,并坚固他们的信仰。
差遣门徒之后,主自己避开他们,好让他们有空间和时间去执行他所吩咐的事。倘若他亲自与他们同在并医治,那么就没有人会愿意去投奔门徒了。 「约翰在监里听见基督所行的事,就打发两个门徒去,问他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马太福音 11:2-3)路加则说,是门徒自己将基督的神迹告诉了约翰,然后他才差遣他们(路加福音 7:17)。然而,这并未造成任何困境,只须注意一点:在此显露出约翰的门徒对耶稣的嫉妒。 但接下来所说的话,必须仔细探究。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约翰所说的:「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那位在神迹发生之前就认识耶稣,并蒙圣灵告知,听闻父的声音,在众人面前宣讲他的人,如今却差遣人去亲自求问:他到底是不是那位(将要来的),或者不是? 但如果你自己都不确定他是否真是那位,那么你怎能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信任,去宣扬一个未知的人呢?为他人作见证的人,必须先具备值得信赖的特质。 难道你不是说过:「我不配解他的鞋带」(路加福音 3:16)吗?难道你不是说过:「我本不认识他,但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看见圣灵降下来,住在谁的身上,谁就是用圣灵施洗的』」(约翰福音 1:33)吗?难道你没有看见圣灵如同鸽子降临吗?难道你没有听见声音吗?难道你不是曾经拦阻他,说:「我当受你的洗」(马太福音 3:14)吗?难道你不是对门徒说过:「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翰福音 3:30)吗?难道你不是教导全体百姓,他将要用圣灵与火给他们施洗(路加福音 3:16),并且他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 1:29)吗? 难道你不是在神迹和奇事发生之前,就已经将这一切都向众人宣讲了吗?那么,如今当他广为人知,声名传遍各地,死人复活,鬼魔被逐,行了这么多神迹之后,你才差遣人去询问他吗? 这究竟是何用意?难道约翰所说的一切话语都是某种欺骗、伪造或寓言吗?又有哪个有理性的人会这么说呢?更不用说约翰这位在母腹中就欢喜跳跃,在出生前就宣讲基督,在旷野中度过,展现了天使般生命典范的人了。 相反地,即使他只是个普通而微不足道的人,在自己和其他人所作的众多见证之后,也不会再怀疑了。由此可见,约翰的差遣并非出于怀疑,他的询问也并非出于无知。 同样地,也没有人可以说,他虽然清楚认识耶稣,但在监狱中变得更加胆怯了。他并没有指望能从监狱中获得释放;即使他有所期望,他也不会因此背弃虔诚,他已坚定决心接受任何形式的死亡。事实上,若他没有预备好面对一切,他就不会在习惯于残杀先知的全体百姓面前展现出如此的勇气。他也不敢在城市和集市中,公然斥责如此残暴的暴君,以极大的胆量公开地严厉指责他,就像对待一个小孩子一样。 倘若他真的变得更加胆怯,那么他为何不感到羞愧于他的门徒面前呢?他曾在他们面前多次为基督作见证,却偏偏透过他们去询问,而不是透过其他人?尽管他清楚知道他的门徒嫉妒耶稣,并渴望找到任何借口?他为何不感到羞愧于犹太百姓面前呢?他曾在他们面前多次宣讲基督? 此外,这又怎能帮助他从枷锁中获得释放呢?他被投入监狱并非为了基督,也非因为他宣扬了基督的能力;而是因为他谴责了不合法的婚姻。他这样做,难道不是招致人们批评他像个无知的孩童,或是一个成熟的疯子吗? 那么,这样的举动究竟意味著什么呢?从上述所言可见,怀疑耶稣的行为,不仅不符合约翰的本性,也与任何一个哪怕是完全无知和疯狂的人的本性不符。 然而,最终必须给出一个解释。那么,约翰为何要差遣人去询问呢? 这是因为约翰的门徒,正如任何人都可以注意到的,对耶稣并不友善,并且一直嫉妒他。这从他们对他们老师所说的话中可以清楚看出。「拉比,」(他们说,)「从前同你在约旦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约翰福音 3:26)另外,犹太人与约翰的门徒之间曾为了洁净之事起过争论。在另一场合,约翰的门徒来到耶稣面前说:「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却不禁食,这是为甚么呢?」(马太福音 9:14)
2.Святой Предтеча, преодолевая зависть учеников своих и опасаясь их отпадения, смиренно направил их ко Христу, дабы они сами, узрев Его великие дела, уверились в Нем.
2.圣先驱者,克服了门徒的嫉妒并担忧他们背离,谦卑地引导他们归向基督,好使他们亲自目睹祂的伟大作为,从而确信祂。
他们还不知道基督是谁;但由于他们将耶稣视为一个普通人,而将约翰视为超越常人者,所以他们对于耶稣的名声日渐增长,而约翰,如同他自己所言,却已临近终结一事,感到恼怒。所有这一切都阻碍了他们归向耶稣,因为嫉妒阻挡了他们的途径。当约翰与他们同在时,他常常训诫他们,教导他们,然而却没有使他们信服。当他即将离世时,对此更加关切。他担心留下让他们曲解的借口,并担心他们会永远与基督隔绝。他从一开始就努力引导他所有的门徒归向基督;但由于未能说服他们,在临终前他展现出更大的热忱。因此,如果他直接说:「你们去祂那里,祂比我更好」,那么他无法说服那些依恋他自己的人;相反地,他们会以为他只是出于谦逊而这么说,反而会更加依恋他。如果他保持沉默,也将一无所获。那么他做了什么呢?他等待时机,让他们自己听到耶稣行了奇迹;在此时,他没有给予他们任何建议,也没有派遣所有的人,而只派遣了两位,或许他知道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相信——这样,这个问题就不会显得可疑,他们也能从这些事迹中亲眼看到他与耶稣之间的差异。因此他说:「你们去,对祂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该等候别人呢?』」而基督,洞察了约翰的心思,并没有说:「是的,是我」,因为虽然理应如此说,但这对听者而言再次会不悦。相反地,祂让他们从事迹中自己下结论。福音书作者说,当他们来到耶稣面前时,祂医治了许多人。当他们问:「是那一位吗?」如果基督不想以此启示我所说的内容,那么对此不说一词,而立刻开始医治病人,又有什么合理之处呢?以事迹作见证,被视为比以言语作见证更具说服力和不容置疑。因此,基督,作为神,深知约翰派遣门徒的用意,便在同一时刻医治了瞎眼的、瘸腿的和许多其他人——这并不是为了使约翰相信(对一个已经相信的人又有何需要去说服呢?),而是为了使那些心存疑虑的门徒相信。医治之后,祂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痳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然后祂又加上一句:「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马太福音 11:4-6),以此显示祂也知道他们隐藏的心思。如果祂说:「是的,我就是基督」,那么,正如我所指出的,这可能会使他们感到不悦,并可能像犹太人一样,让他们产生「你为自己作见证」(约翰福音 8:13)的念头,即使他们没有说出口。正因如此,祂自己没有这样说,而是让他们从奇迹中推断一切,从而使祂的教导无可置疑且更加清晰。同时,祂也隐秘地斥责了他们。由于他们因祂而跌倒,祂便揭示了他们的病症,将整件事交由他们的良知来判断,除了他们自己之外,不让任何其他人成为这次责备的见证人,只有他们自己明白——祂藉著说:「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将他们更深地吸引向自己——祂说这话,实际上指的就是他们。但我们不应仅限于我们所表达的思想。为了透过与其他观点的对照使真理对你们更加清晰,我们也需要谈谈这些观点。那么,其他人说了些什么呢?他们声称原因并非我们所指出的那样;而是约翰确实不知道。他并非对一切都毫不知情。他知道耶稣是基督,但他不知道祂也将为世人受死,因此他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也就是说:你是否是那必须下到阴间的那一位?但这种观点没有根据;约翰也知道这一点。他首先传扬了这一点,首先作了这见证,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 1:29)!他称祂为「羔羊」,是预示著十字架;同样地,藉著「除去世人罪孽的」这些话,也显示了同一件事。因为除去罪孽只能透过十字架来完成,正如保罗所说:「涂抹了在律例上所写、攻击我们、有碍于我们的字据,把它撤去,钉在十字架上」(歌罗西书 2:14)。同样地,当他说:「祂要用圣灵给你们施洗」(路加福音 3:16)时,他预言了复活之后将要发生的事。但有人说:约翰知道基督将会复活并赐下圣灵;但他不知道祂会被钉十字架。然而,如果祂没有受苦、没有被钉十字架,祂又如何能复活呢?如果约翰不知道先知们所知道的事,他又如何能比先知更伟大呢?
3.Священные Писания ветхозаветных пророков ясно предвозвещали страдания и славу Господа Иисуса Христа, утверждая, что для спасения в нынешнем веке необходимо знание о Нём и соблюдение более строгих заповедей благочестия.
3.旧约先知们的圣书清晰地预言了主耶稣基督的受难与荣耀,确言了在今世要得救赎,必须认识祂,并遵守更严谨的虔诚诫命。
基督自己作证说,约翰比先知更伟大(路加福音 7:28),而先知们知晓基督的受难,这是众所周知的事。以赛亚说:「祂被带到宰杀之地,如同羊羔;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以赛亚书 53:7);而在这个见证之前,他说:「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万民的旗帜,外邦人必寻求祂」(以赛亚书 11:10-11)。随后,他谈到受难以及随之而来的荣耀时,又加上说:「祂安息之处必得荣耀」。这位先知不仅预言了基督将被钉十字架,也预言了与谁一同被钉:「祂被列在恶人之中」,他说(以赛亚书 53:12)。不仅如此,他甚至预言了基督将不为自己辩护,他说:「祂也不开口」(以赛亚书 53:7);又预言祂将会被不公正地定罪,他接著说:「祂被藐视,祂的审判被夺去」(以赛亚书 53:8)。而在以赛亚之前,大卫也说了同样的话,并以这样的词句描述了审判的场景:「外邦为甚么争闹?万民为甚么谋算虚妄的事?地上的君王一同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上主并祂的受膏者」(诗篇 2:1-2)。在另一个地方,他甚至提到了被钉十字架的方式:「他们扎了我的手,我的脚」(诗篇 21:17),并极其准确地描绘了士兵的傲慢无礼:「他们分我的衣服,为我的内衣拈阄」(诗篇 21:19)。而在再一个地方,他甚至说有人给了祂醋:「他们拿苦胆给我当食物;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诗篇 68:22)。 因此,先知们在如此多年以前就已经描述了审判台、定罪、与祂一同被钉十字架的人、衣服的瓜分、为之拈阄,以及许多其他的事情,此处无需一一列举,以免篇幅过长,那么,比所有先知都伟大的约翰,难道会不知道这一切吗?这怎么可能呢?那么,他为何不说:「祢是要来到阴间的那一位吗?」却只简单地说:「祢是那将要来的那位吗?」然而,这比先前所说的更为可笑。有人说:约翰之所以问耶稣这个问题,是为了下去阴间向那里的人传扬祂。对于持此主张的人,应当说:「弟兄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哥林多前书 14:20)。只有今生才是奋斗的时机,而死后则是审判与惩罚。「在坟墓里,谁会称谢祢呢?」(诗篇 6:6)经上说。那么,铜门和铁闩是如何被粉碎的呢?是藉著基督的身体。正是在那时,身体首次显现为不朽,并摧毁了死亡的权势。然而,这只表明藉著祂死亡的力量被毁坏,而不是那些在祂降临之前死去之人的罪恶被消除。否则,如果祂释放了所有在祂之前死去的人脱离地狱,那么祂为何又说:「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地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呢」(马太福音 11:24)?这表明,即使是他们,虽然会受较轻的惩罚,但仍将受到惩罚。虽然他们在此处已经遭受了极度的惩罚,然而这也不能拯救他们。如果这不能拯救他们,那么对于那些在此处丝毫未受苦的人来说,岂不更是如此吗? 那么,你会说,这对那些在基督降临之前生活的人来说,岂不是不公正的吗?绝非如此。那时,不认信基督也能得救。他们被要求的不是这个,而是不事奉偶像,并认识独一的真神。「上主—我们神是独一的主」(申命记 6:4),经上说。因此,马加比家族才值得钦佩,因为他们所遭受的一切苦难,都是为了遵守律法(马加比一书 1:63);还有那三个少年人,以及许多其他过著道德生活、遵守了所赐给他们知识尺度的犹太人,他们没有义务做更多的事情。因此,正如我所说,那时,认识独一的上帝足以得救;但现今,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还需要认识基督。因此,基督说:「我若没有来教训他们,他们就没有罪;但如今他们的罪无可推诿了」(约翰福音 15:22)。对于行为也应当这样说。那时,谋杀会毁灭实施者,而如今,仅仅是愤怒也会毁灭人。那时,奸淫和觊觎他人妻子的行为会受到惩罚,而如今,仅仅是带著情欲的眼光也会受到惩罚。如今,无论是知识还是美德,都被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因此,在阴间(地狱)并不需要施洗者约翰作先驱。否则,如果那些不信的人在死后可以转信而得救,那么就没有人会灭亡:那时所有人都会悔改并敬拜基督。为了证明这是真实的,请听保罗所说:「万口都当承认」,并且「天上、地上和地底下的一切,没有不屈膝的」(腓立比书 2:11,10),以及:「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哥林多前书 15:26)。然而,这种顺服将毫无益处,因为它不是出自良善的意愿,而是,可以说,出自情势的必然。
4.Святое Писани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что воздаяние ожидает всех людей, как живших до Закона, так и после, ибо Господь праведен в суде Своём, а величайший ужас есть оскорбление Христа, превосходящее муки геенны.
4.《圣经》见证著,报应在等待著所有的人,无论是生活在律法颁布之前,还是生活在律法颁布之后的人,因为主在他的审判中是公义的;而最大的恐惧是冒犯基督,这远远超过了地狱的痛苦。
我们不必引进这些妇人家的教训和犹太人的无稽之谈。请听保罗论及在基督降世之前生活的人所说的话:「那些没有(律法)而犯罪的人,也将在律法之外灭亡」——他是论及在律法颁布之前生活的人;「而那些在律法之下犯罪的人,将按律法受审判」(罗马书 2:12)——这是论及所有在摩西之后生活的人。还有:「上帝的忿怒正从天上向人类的一切不敬虔和不义显现」(罗马书 1:18);以及:「忿怒与烈怒,患难与困苦,临到一切作恶的人,先是犹太人,然后是希腊人」(罗马书 2:8-9)。的确,当时异教徒忍受了无数的灾祸;这可由异教的历史和我们基督徒的著作来证明。例如,谁能数尽巴比伦人或埃及人所经历的悲惨事件呢?至于那些虽然不认识基督,因生活在祂肉身降临之前,但远离偶像崇拜,敬拜独一上帝并过著有德行生活的人,将会享有各种福乐,请听保罗对此的论述:「荣耀、尊贵、平安归与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犹太人,然后是希腊人」(罗马书 2:10)。你可看见吗,这样的人因著善行已预备了丰厚的赏赐,而行相反之事的人则将面临刑罚与折磨?那么,那些不信地狱的人身在何处呢?如果那些在基督降临之前生活,未曾听闻地狱之名,也未曾听闻复活的人,既在此世受了惩罚,将来还会再受惩罚,那么我们这些饱受智慧言语喂养的人,将会遭受多么更严厉的刑罚啊。 但你或许会说,让那些甚至没有听闻过地狱的人被投入地狱,这是否合乎情理呢?他们可能会说:祢若是以地狱来威胁我们,我们就会更加惧怕,生活也会更加节制。难道(不是吗?)他们就会像我们现在一样生活,我们天天听闻关于地狱之事,却丝毫不加理会。 而且必须要说,那些连眼前惩罚都无法约束的人,就更难被未来的惩罚所约束了。对于那些缺乏深思熟虑和性情粗野的人来说,眼前立即发生的事,往往比久远之后才会发生的事更能使他们警醒。但你会说,我们活在更大的恐惧之中,在这方面对待异教徒是否不公平呢?一点也不。首先,我们所面临的考验与他们的不同;相反地,我们的考验要大得多。而承担更大辛劳的人,也需要更大的帮助。而恐惧的增加,就是一个不小的帮助。如果说我们在知晓未来这方面胜过他们,那么他们则在立即承受严厉惩罚这方面胜过我们。
然而,许多人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说:若有人在此世犯下罪愆,却在此世与彼世皆受惩罚,那么上帝的公义何在呢?容我提醒你们自己的话语,如此你们便不需再劳烦我们,而能自我解答了。我听闻,我们这里有许多人,一旦听闻法庭判处杀手斩首,便会愤慨不平,并言道:这个恶徒与败类犯下了三十余起,甚至更多的谋杀案,而他自己却只承受了一次死亡:这哪里有公义呢?因此,你们自己承认,一次死亡不足以作为惩罚:那么,你们现在为何又持有相反的意见呢?这是因为你们的判断不是针对他人,而是针对自己。看哪,自爱是如何妨碍我们洞察公义的!当我们审判他人时,我们会巨细靡遗地审视一切;而当我们对自己下判断时,却会变得盲目。若我们能以审视他人的方式审视自身之事,那么我们便会作出不偏不倚的判决。我们自身所犯的罪愆,当受的惩罚并非两三次,而是千次死亡。且不论其他罪愆,让我们回想,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是以不配的方式领受圣奥秘的?凡不配领受圣餐者,便是「干犯主的身和主的血了」(哥林多前书 11:27)。所以,当你论及杀手时,也将此应用于你自己。他杀害了一个人,而你却干犯了上主的遇害。他犯下了谋杀,却未领受圣奥秘,而我们却在领受圣洁筵席时成了杀手。那么,对于那些苦毒、吞噬、以毒药毒害许多弟兄的人,我们该说些什么呢?对于那从穷人手中夺走一口食物的人,我们又该说些什么呢?若连不施予怜悯之人也是掠夺者,那么强夺他人之物者岂非更是如此?贪婪之人比多少强盗还要恶劣?放高利贷者比多少杀人犯、多少盗墓者还要恶劣?有多少人,在掠夺之后,还渴望流血?「不,愿上帝拯救我们脱离此事!」你说。你现在说「不」!在你拥有仇敌之时说这话吧:那时,请忆起这些话语,那时,请展现你生命中所有的正直,好使我们不致遭受所多玛人的命运,不致落入蛾摩拉人的刑罚,不致承受那临到推罗人和西顿人的灾祸,而最重要的是——不致冒犯基督,这是最为沉重和可怖的。虽然地狱在许多人看来是可怕的,但我将永不止息地呼喊,冒犯基督比地狱本身更为痛苦、更为可怖,我也劝告你们生发同样的感受。如此,我们便能摆脱地狱,并享受基督的荣耀,愿我们所有人皆能蒙恩,藉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得以领受这荣耀。愿荣耀与权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37«Когда же они пошли, Иисус начал говорить народу об Иоанне: что смотреть ходили вы в пустыню? трость ли, ветром колеблемую? Что же смотреть ходили вы? человека ли, одетого в мягкие одежды? Носящие мягкие одежды находятся в чертогах царских. Что же смотреть ходили вы? пророка? Да, говорю вам, и больше пророка». (Мф. 11:7–9)
第 37 讲「当他们离去时,耶稣便开始向众人谈论约翰:你们到旷野里去,是要看甚么呢?是要看被风吹动的芦苇吗?那么你们出去,是要看甚么呢?是要看身穿华丽衣裳的人吗?身穿华丽衣裳的人,是住在王宫里的。那么你们出去,是要看甚么呢?是要看一位先知吗?是的,我告诉你们,他比先知还要伟大。」(马太福音 11:7-9)
解释(路加福音 11:7-24)。基督如何保护约翰免受民众的怀疑。——约翰为何被称为伟大的先知。——基督无法与约翰相提并论。——先知显现的终止证明了耶稣就是弥赛亚。——约翰与基督以截然不同的道路迈向同一目标。——犹太人不相信约翰和基督,这无法找到任何借口。——劝勉人以好客之心待客。——反对淫秽的歌谣与故事。——景观戏剧对家庭和社会生活造成的损害。——何处应当寻求纯洁的乐趣。
1.Господь, зная тайные помыслы народа о святом Предтече, по отшествии учеников Иоанна,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утверждает, что Креститель есть муж твёрдый, постоянный и великий, чья жизнь и усердие народа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ют о его непоколебимости.
1.上主知晓众人心中对神圣的前驱(指施洗者约翰)的隐秘思虑,因此在约翰的门徒离开后,祂虔敬地申明:洗者(指施洗者约翰)是一位坚定、恒久、伟大的男子,其生命与众人的热忱都见证了他的不可动摇。
约翰门徒离去之后,基督论及施洗者 对于约翰的门徒,救主行了那当行之事,他们藉著在他们面前所行的奇迹,确信祂即是默西亚,便回去了。现在,也当将必要的良药赐予民众。约翰的门徒们对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怀疑;然而,对于那些不知道约翰门徒此行目的的民众来说,他们的问题可能会产生许多不合时宜的疑虑。许多人可能会如此议论和谈论:那位曾如此有力地为耶稣作见证的人,现在改变了他的想法,并且怀疑——这位是否就是那将要来的,或者另有其人?他发出此问,难道不是意图反对耶稣吗?抑或监狱教导他要更加谨慎?难道他先前对耶稣的见证是徒然的吗?既然民众可能沉溺于许多类似的疑虑之中,那么请看,主是如何医治他们的软弱,并消除这些疑虑的。「他们走后,」福音传道者说,「耶稣便开始对民众谈论约翰。」祂为何在约翰的门徒离去之后才开始说话?是为了不让人以为祂是在谄媚约翰。祂在纠正那些心怀疑惑的人时,并没有暴露他们的疑惑,而只是解开那些困扰他们的思绪,借此表明祂知晓众人隐藏的心意。祂不像对犹太人那样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心里怀著恶念?」(马太福音 9:4)——因为即便他们如此想,也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他们不明白所说的话。因此,救主没有责备他们,而只是纠正他们的思想,并维护约翰,表明他并未放弃或改变他先前的意见,他不是一个轻浮善变之人,而是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绝不会在他所受托付的事上不忠。然而,救主没有直接宣布祂对约翰的判断,而是先以他们自己的见证来加以证实,表明他们不仅以言辞,也以他们的行为证明了约翰的坚定,因此祂说:「你们出去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祂仿佛是说:你们为何舍弃城镇和家园,全都聚集到旷野去?难道是为了看一个可怜且反复无常的人吗?这是不可能的。你们极大的热忱和全体聚集到旷野的举动,并非表明此事。如此众多的民众,来自如此多城市的居民,若不是希望能在那里见到一位伟大、令人惊叹、坚如磐石的人,他们绝不会如此热切地奔向旷野,前往约旦河。你们去看的不是被风吹动的芦苇——那些轻浮善变、今日说一套明日说另一套、毫无定见的人,他们正像被风吹动的芦苇。但是,请看,主舍弃了其他一切的恶,只关注当时特别困扰他们的这一点,并消除了导致轻浮的最根本缘由。「那么你们出去是要看什么呢?是看穿著细软衣服的人吗?那些穿著细软衣服的人,是在君王的宫殿里。」这些话的意思是,约翰本性并不反复无常,而你们的热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也没有人能说他虽然本性坚定,但后来因沉溺于奢华而变得软弱。有些人是天性软弱,而有些人是后来才变成如此。例如,有些人是天性易怒,而有些人则因长期患病而染上这种习性。同样地,有些人是天性反复轻浮,而有些人则是因为沉溺于奢华和安逸。但是约翰并非天性如此——救主说,你们去看的不是被风吹动的芦苇——同样地,他也没有因为沉溺于奢华而失去他所拥有的宝藏。他的衣著、旷野和监狱都表明他不是奢华的奴隶。如果他想穿昂贵的衣服,他就不会住在旷野或监狱,而会在君王的宫殿里。他仅仅保持沉默就能获得极大的荣誉。事实上,既然希律王如此尊重他,即使在他谴责他并身处囹圄之时,那么如果他保持沉默,希律王就会更加谄媚他。那么,对于一个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人,这些怀疑能成立吗?
2.Святое Писани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о величии Иоанна Крестителя как о большем среди рожденных женами, чей приход, предсказанный пророками, предварял пришествие Самого Христа, Который, однако, несравненно превосходит его.
2.圣经见证了洗者约翰的伟大,称他为妇人所生者中最大的一位,他的到来——正如先知们所预言的那样——是为基督本人的降临铺路,然而,基督却是无可比拟地超越于他。
在如此这般借由指出约翰的居所、他的衣着,以及到他那里聚集的众人,来描绘了约翰之后,救主最终称他为先知,说:「你们究竟出去要看什么?要看先知吗?是的,我告诉你们,他比先知大多了。因为经上记着:『看哪,我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他要在你前面预备你的道路』」(玛拉基书 3:1)。祂先引述了犹太人的见证,然后又加上了先知的见证。或许——更确切地说——首先,祂提出了犹太人的看法,这看法作为仇敌的见证,必能构成最有力的证据;其次,祂指出了这位男子的生活;第三,祂提出了自己的论断;第四,祂称他为先知,以完全堵住他们的口。接着,为了防止他们说:如果他以前是这样,但现在改变了呢?——救主提出了进一步的证据——指出了他的衣着、监狱,并同时引述了预言。祂说约翰比先知大,随后又揭示了为何更大的原因。那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与那降临者的亲近。「我差遣,——经上说,——我的使者在你面前」,即,在你身旁。正如君王出行时,那些比其他人更尊贵的人,走在他们的车辇近旁一样,约翰则出现在基督降临之前。看哪,主也借此显明了他的优势!但祂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也提出了祂自己的看法,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马太福音 11:11),即,没有一个妇人所生的人比约翰更大。只要有这句引述的言论,就足以确信约翰的尊贵;但如果你想从他的事迹本身来认识他,那么请想象他的餐食、他的生活方式和他的精神高度。确实,他仿佛生活在天上,超脱于所有自然的需要之上,走着一条非凡的道路,将所有时间都用在诗歌和祷告之中,远离人群的交际,不断地只与上帝交谈。他没有见过任何与他相似的人,也没有向他们中的任何一人显现;他不喝奶,没有床榻,没有住所,没有食物,也没有人们所使用的其他物品,然而,他既温和又严厉。例如,请听他如何以温和的态度与他的门徒交谈,以何等的勇气与犹太民众交谈,又以何等的胆量与君王交谈。正因如此,救主论到他说:「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然而,为了防止这些巨大的赞美再次在那些偏爱约翰而非基督的犹太人中,产生对约翰不恰当的看法,请看主如何也预先阻止了这祸患。正如那有助于坚固约翰门徒的事,却对那些认为他轻浮的民众造成了损害一样,如果基督的话语使犹太人有了偏爱约翰而非祂的理由,那么那本应纠正民众的事,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害。因此,基督毫不隐讳地纠正了这一点,说:「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马太福音 11:11),即,年龄最小的、以及在许多人眼中最小的。确实,他们论到祂说祂「又吃又喝」(马太福音 11:19);又说:「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马太福音 13:55)?并且处处都在贬低祂。那么,你会说,基督与约翰相比,是更大的吗?不;当约翰说「那在我以后来的,比我强壮」(马太福音 3:11)时,他并非在做比较;保罗在提到摩西时,写道:「他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希伯来书 3:3)时,也并非在做比较;救主自己说:「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马太福音 12:42)时,也并非在将自己与所罗门比较。即使我们假设祂是在将自己与约翰比较,祂这样做也是为了听众的益处,因为他们的软弱。人们以前就非常尊重约翰,而现在,监狱和他对君王的勇敢更加荣耀了他,在许多人看来,基督的话语很容易被理解为比较。在旧约中,迷失的灵魂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得到纠正的——论及不可比较之事时,采用了比较的方式;例如,当经上说:「主啊,诸神之中没有可比你的」(诗篇 86:8);又说:「有何神大如我们的神」(诗篇 77:13)。有些人说,基督这话是论使徒说的,另一些人则说,是论天使说的;但这并不正确。那些偏离真理的人,通常会在许多方面犯错。事实上,这里提及天使或使徒有什么意义呢?此外,如果祂这话是论使徒说的,那祂为何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呢?然而,在论到自己时,祂理所当然地隐藏了自己的身份,既是由于当时盛行对祂的看法,也是为了避免人们认为祂过分地自夸。救主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如此行事的。那么,「在天国里」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即,在所有属灵和属天的事上。救主说:「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借此将自己与约翰区别开来,从而表明不应将祂与约翰相比较。
3.Господь наш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через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о о рождении Своем, через прекращение пророчеств до Иоанна и через различие в образе жизни Иоанна Крестителя и Своем, побуждает народ к вере, показывая, что Он и есть грядущий Мессия.
3.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透过祂降生的见证,透过直到施洗者约翰时先知预言的止息,以及透过祂自己和施洗者约翰生活方式的差异,激励百姓生发信心,显明祂就是那将要来临的弥赛亚。
虽然基督由妇人所生,但与约翰不同,因为他并非凡人,其降生也非如寻常人那般,而是以非凡且奇妙的方式。「从施洗约翰的日子直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马太福音 11:12)。这些话与先前所说的又有何关联?其关联极大,且非常紧密。救主以此催促并迫使他的听众信靠他,同时也印证了他先前关于约翰所说的话。事实上,如果直到约翰,一切都已应验,那么就意味著——我便是那将要来临的。「因为众先知和律法,到约翰为止,都说了预言」(马太福音 11:13)。因此,如果我没有来,先知们就不会停止出现。所以,你们不要将希望放得太远,也不要再等候另一位(弥赛亚)。我是那将要来临的,这从先知们不再出现可见一斑,也从对我的信仰日渐增长可见。这信仰已经变得如此清晰和昭然,以至于许多人努力得著它。但你会问,是谁得著了它呢?所有那些热切地来到我这里的人。 接著,救主又提出了另一个证明,他说:「你们若愿意领受,这人就是那将要来的以利亚」(马太福音 11:14)。「看哪,经上说,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玛拉基书 4:5-6)。所以,如果你们仔细聆听,便会明白他就是以利亚,正如经上所说:「看哪,我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马太福音 11:10,玛拉基书 3:1)。 救主说「你们若愿意领受」,并非无故,而是要表明他并不强迫他们。他说,我并不勉强你们。他以此要求他们自行仔细思量,并指出约翰就是以利亚,以利亚就是约翰:他们二人都承担了相同的职事,二者皆为前驱。因此,他并非直截了当地说:这人就是以利亚,而是说:「你们若愿意领受,他就是」,也就是说,如果你们仔细观察这些事。然而,救主并未止步于此,他渴望表明对于「他就是那将要来的以利亚」这些话必须留意,于是又加上一句:「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马太福音 11:15)!他提出了如此多难以理解的思想,目的便是要激起犹太人提出问题的意愿。如果连这些都未能将他们从沉睡中唤醒,那么救主即便使用清晰易懂的言辞,也更无法唤醒他们了。因为没有人能说他们不敢问他,或害怕亲近他。如果他们试探他,问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即使救主千百次堵住了他们的口,他们仍不肯离去,那么如果他们愿意了解,又为何不能问及那些必要的事情呢?如果他们问及律法相关的事,例如哪条是最大的诫命等等,尽管问这些事并没有任何必要,那么当他应当回答他们的问题时,特别是当他亲自引导并鼓励他们发问时,他们又怎会不要求他解释他的话呢?事实上,借由「努力的人就得著了」这些话,救主激发了他们向他提出问题的渴望。同样地,借由「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这些话,他也达到了相同的目的。 「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呢?」他说。「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马太福音 11:16-17)。
这些话语表面看来似乎与前文并无关联,然而实际上,它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基督将所有这些话语都导向同一个更主要的目标,并希望表明,约翰的行事与他自己是一致的,尽管所发生之事,例如约翰门徒的提问,看似有所矛盾。同时,他也表明了,为了拯救犹太人,没有遗漏任何必要的手段,正如先知论及葡萄园时所说的那样:「我为我葡萄园所能做的,还有什么没有做呢?」(以赛亚书 5:4)「我可把这世代比作什么呢?」救主说,「它好比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唱哀歌,你们不捶胸。约翰来了,不吃也不喝;人就说:他里面有鬼。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就说:看哪,一个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马太福音 11:16-19)这些话语的意思是:我和约翰以截然相反的方式到来,如同猎人一般,他们想要从两个相反的方向捕捉一只难以捕捉的野兽,彼此对立,各自走自己的路,将野兽从自己身边赶走,以便它必然落入其中一方的手中。事实上,请看,全人类对那奇妙的禁食、对那严酷而献身于爱智之道的生命,是如何惊叹不已。正是为此,约翰自幼就习惯了如此严酷的生活,以便借此使他的宣讲值得信赖。但是,你也许会问,为何耶稣自己没有选择这条道路呢?恰恰相反,他也曾走过这条路,他禁食了四十天,周游各城各乡教导人,并且「没有枕头的地方」。不过,他也以另一种方式走向同一个目标,并从约翰所走的道路中获益,因为从一个走着严苛生命之路的人那里得到见证,就等同于自己也走在这条路上,甚至更为重要。此外,约翰所展现的不过是严格的生活方式,因为约翰未曾行过任何神迹,而救主则以神迹和奇事为自己作见证。因此,他让约翰以禁食而光芒四射,自己却选择了相反的道路:他参与税吏的筵席,与他们一同吃喝。
4.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что, несмотря на различия путей Иоанна и Иисуса, направленных к единой цели спасения, нежелание уверовать в них обнаружило упорство иудеев, за что мудрость была оправдана чадами её, а нераскаявшиеся города подлежат сугубому осуждению.
4.圣典见证,尽管约翰与耶稣的道路各异,却同指向救赎的唯一目标,然而,不愿信入他们,显明了犹太人的顽固不化。为此,智慧必因她的儿女得称为义,而那些不肯悔改的城邑将承受更为严厉的审判。
现在,我们来询问犹太人:你们对禁食有何见解?它是好的,值得称赞的吗?若是如此,你们就应当顺从约翰,接纳他并相信他的话语。如此,他的话语便会引导你们归向耶稣。抑或,禁食是沉重而难以承受的负担?若是如此,你们就应当顺从耶稣,相信祂,因为祂所走的是一条与之相反的道路。这两条路都能将你们引向天国。然而,他们却像野兽一般,对这两者都加以反抗。所以,我们不应当指责那些未被相信的人。所有的过错都归于那些不愿相信他们的人。没有人会在同一时间既谴责又赞美相互对立的事物:举例来说,喜爱欢乐和奢靡之人,就不会喜欢忧伤和严肃之人;同样地,赞美忧伤之人,就不会赞美欢乐之人;不可能在同一事物上同时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正因如此,耶稣才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却不跳舞」——即是说,我过著一种不严苛的生活,你们却不顺从我——「我们向你们哀歌,你们却不捶胸」——即是说,约翰过著严格而严肃的生活,你们却不听从他。然而,耶稣并非说约翰选择了这种生活,而我选择了那种生活。因为他们两人都抱持著同一目标,尽管他们所行的事有所不同,但祂论及祂自己和约翰的作为时,都视为是共同的。他们所走的道路虽有不同,却是源于他们为了同一目标而达成的伟大共识。那么,你们还能有什么辩解呢?正因如此,救主又加上一句:「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这就是说:虽然你们仍旧不被说服,但你们已无法指责我了——正如先知论及父神时所说:「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诗篇 50:6)。虽然上帝在祂对我们的关怀中看不到任何果实,然而祂却在祂那一方尽其所能,使那些不知羞耻的人没有丝毫借口可以产生鲁莽的疑虑。至于主所使用的比喻是朴素且不显赫的,你对此不必惊讶:祂这样说,是为了适应听众的软弱。就像以西结经常使用适合犹太人的比喻,但却与上帝的伟大不相称。但这也是上帝对我们特别关怀的体现。但请看,犹太人又以另一种方式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观点之中。他们说约翰是「被鬼附著」,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相反地,他们对选择了相反道路的耶稣也作出了同样的断言。他们总是如此陷入自相矛盾的观点之中! 除了这些指控之外,传福音者路加还提到了另一种更为强烈的指控,他说:「税吏…都称赞神为义」,因为他们接受了约翰的洗礼(路加福音 7:29)。耶稣是在智慧被证明为是之后,——当祂显明一切都已成就之时——才开始责备那些城市。由于祂未能说服犹太人,祂便开始哀恸,这比威胁更为严重。祂在他们面前显明了祂的教导和行神迹的力量;但由于他们仍不放弃他们的顽固,祂便开始斥责他们。「那时,」传福音者说,「耶稣就开口责备那曾见祂行最多异能的城,因他们不肯悔改,说:『祸哉!哥拉汛!祸哉!伯赛大!』」(马太福音 11:20-21)。为了让你确信这些城市的居民并非生性邪恶,祂提到了一个曾产生过五位使徒的城市;那就是伯赛大,腓力和四位首席使徒就是从那里来的。「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是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但我告诉你们,在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将来必坠落阴间;因为在你那里所行的异能,若是行在所多玛,它还可以存到今日。但我告诉你们,在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马太福音 11:21-24)。救主将所多玛与这些城市并列并非没有缘由,而是为了加重他们的定罪。的确,犹太人的邪恶最为强烈的证明是,他们不仅比与他们同时代的人更坏,而且比所有曾存在过的恶人都更坏。同样地,救主在另一处也曾谴责他们,将他们与尼尼微人和南方女王作比较(马太福音 12:41-42)。但在那里,祂是将他们与义人比较而定罪,而在这里,祂是将他们与罪人比较,这就更为严重了。以西结也曾使用过这种定罪的方式。他对耶路撒冷说:「照你所行的那些可憎的事,你倒叫你的姊妹显为公义」(以西结书 16:51)。看,耶稣在所有事上都与旧约相符!然而,祂的谴责并未因此结束,祂还藉著说他们将遭受比所多玛和推罗居民更为沉重的灾难来恫吓他们,以便用尽一切方法——包括怜悯和恐惧——使他们归信。
5.Учение апостолов и милосердие к бедным непреложно связаны, ибо нечистота души, восхищающаяся мирскими срамными речами, затворяет слух для Б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гласа и отвергает странника, что усугубляет тяжесть греха после принятия благодати.
5.使徒们的教导与对贫穷者的怜悯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心灵的不洁,沉迷于世俗的羞耻言辞,会堵塞听闻神圣声音的耳朵,并拒绝接纳旅人,这使得人在接受恩典之后,罪孽的重担更加深重。
愿我们也来留心此事。因为,拯救者所定的惩罚,不仅是为了不信者,也是为了我们,如果我们不接待来到我们这里的陌生人,这惩罚比施多玛人所受的更为严厉,当时祂曾命令他们抖落脚上的尘土;这是极其公义的。不信者固然罪孽深重,但那是在律法与恩典之先;反观我们,在领受了如此大的眷顾之后仍旧犯罪,我们怎能指望得到赦免呢?特别是当我们对陌生人展现出如此大的仇恨,将门扉对穷人紧闭,甚至在他们哀求之声传来之前就堵住了我们的耳朵,或者更确切地说,不仅是为了穷人,也是为了使徒们?因为我们之所以如此对待穷人,正是因为我们没有留意使徒们的话语。当诵读保禄的书信时,你不去留心;当宣讲约翰的教诲时,你不去聆听——那么,你怎能接纳穷人,却不接纳使徒呢? 是以,为了让我们的门扉能够不断地为穷人敞开,让我们的耳朵能够不断地为使徒的教诲聆听,让我们洁净灵魂的听觉,除去其中的污秽。正如污垢与泥泞会堵塞肉体的听觉,同样,淫邪的歌声、关于世俗事务、关于债务、关于利息与钱财的谈论——比任何污秽更能堵塞灵魂的听觉,而且不仅仅是堵塞,更使其变得污秽。那些谈论此类事物的人,正在用污秽充斥你们的听觉,他们所加诸于你们的,与那野蛮人曾用言语恐吓的——「你们将吃自己的粪便」等等(以赛亚书 32:12)——是相同或更甚的,而且不是在言语上,而是在实际行动中。 的确,那些羞耻的歌声比一切外在的污秽更令人厌恶,而最有害的是,你们听闻它们不仅不觉厌烦,反而感到欢喜,而本应当是厌恶并逃避它们。倘若它们不令你厌恶,那就去与舞者为伍,模仿你所赞扬的行为;或者更确切地说,与那个引起这般笑声的人一同起舞。但你不愿意这样做。既然如此,你为何要给予他如此的敬重呢?就连异教的法律也认为这类人是可耻的;而你却与整个城镇一同,将他们视为使者与领袖来接纳,召集所有人来聆听那玷污听觉的事物。 如果一个奴仆在你面前说出任何污秽之语,你会施以严厉的惩罚;如果你的儿子、妻子或其他人做了同样的事,你会认为这是一种冒犯;但是,如果被那些卑贱无用之人邀请去听那些可耻的话语,你却不仅不恼怒,反而欢喜赞扬。有什么能与这种愚昧相比呢? 但你说你没有亲口说出可耻的话语?这又有何益处呢?此外,这从何看出呢?因为如果你没有说这些话,那么当听到别人说时,你就不会发笑,也不会如此热切地奔向那使你蒙羞的声音。请告诉我,你是否乐意聆听亵渎上帝的人说话,或者你会战栗并掩耳不听?我想是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自己不亵渎上帝。那么,对那些说可耻话语的人,你也应当如此。 如果你想要向我们清楚证明你不喜欢可耻的话语,那么就不要去听。事实上,你怎么可能在那些说出如此可耻言语的人群中,还能成为一个良善之人呢?当你因著笑声、歌声和这些羞耻的言语而逐渐变得软弱时,你还会愿意承担贞洁所要求的辛劳吗?即使是一个未被这些歌声和言语所玷污的灵魂,也难以保持纯洁与贞洁;而对于一个不断听闻它们的灵魂来说,这就更不可能了。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更容易倾向于邪恶吗?因此,当这成为我们的习惯和主要事务时,我们又如何能逃脱永恒的火呢?难道你没有听见保禄所说的吗:「你们要在主里常常喜乐」(腓立比书 4:4)?祂没有说——要在魔鬼里喜乐。
6.Се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призывает осознать пагубность греховных зрелищ, оскверняющих сердце и навлекающих бедствия на душу, от коих очищает лишь истинное покаяние.
6.这段文字虔敬地呼吁人们,去觉察罪恶景象的毁灭性,它们玷污人心,引来灵魂的灾祸;唯有真正的忏悔方能洁净这些。
那么,你是否能听见保罗的教诲?你是否能察觉自己的罪孽,那总是且不息地沉溺于羞耻景象中的罪孽?你来到此地,这并不令人惊讶,也不重要。确切地说,倒是令人讶异,因为你来此是心不在焉、仅为做样子;而反之,你去往那处(指剧场或不洁之地)却是殷切、急切且充满更大的意愿。这可以从你返回家中时所带回的东西中看出。事实上,所有粘附在你们身上的污秽,那些来自那里的言语、歌声和笑声,你们每个人都将它们带入了自己的家中,不仅带入家中,更带入了你们的心中。对于那些不值得鄙视的事物,你反而厌恶;而对于那些值得鄙视的事物,你不仅不憎恨,反而喜爱。许多人从逝者的墓地回来时会洁净自身,但从那些(不洁的)景象回来时,却不叹息,不流泪,尽管死者并不会玷污人,而罪孽却会留下污点,这污点是千道泉水都无法洗净的,唯有眼泪和忏悔方能。然而,没有人感受到这种污秽。正因为我们不惧怕本应惧怕的事物,我们反而恐惧那些不该恐惧的。 这喧嚣、这骚动、这些撒旦般的喊叫和魔鬼般的形似,意味着什么?有的年轻人留着辫子在脑后,装作女子的模样,在眼神、步态、衣着,总之,在一切方面都努力描摹一位年轻的少女。而另一些人,却已是垂暮之年,却剪去头发,束带于腰间,在失去头发之前已然丧失了所有的羞耻,准备承受击打,准备说出和做出一切(不体面的事)。而那些女子,毫无羞耻地,袒露着头,在她们的言语中面向大众,极力地展露她们的无耻,并在听者的灵魂中播撒所有的鲁莽和放荡。她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铲除一切贞洁,羞辱自然之性,成全邪灵的意愿。在这里,言语是可耻的,面容是滑稽的,剪短的头发也是如此,还有步态、衣着、声音、肢体动作、眼神,以及号角、笛子、所行之事及其内容,总而言之,一切都充斥着极度的放荡。 因此,请告诉我,你何时才能从那魔鬼向你提供的淫荡之饮中清醒过来?你何时才能停止饮用他为你调制的放纵之杯?在那里,有奸淫,有对婚姻忠诚的背叛;有淫妇和奸夫,有柔弱的少年;那里的一切都充满不法,一切都怪诞,一切都可耻。 因此,那些观看这类景象的人,本不该欢笑,而应当痛哭和哀恸。 那么,你会说:「难道我们应该关闭剧院,并按照你的命令将其彻底推翻吗?」 恰恰相反,现在正是所有一切都被推翻的时候。告诉我,婚姻的忠诚为何被破坏?难道不是因为剧院吗?婚床为何被玷污?难道不是因为这些景象吗?难道不是由于它们,妻子才不愿忍受丈夫吗?难道不是因为它们,丈夫才蔑视自己的妻子吗?难道不是从这里产生了众多的奸夫吗?如果有人推翻一切并引入残酷的暴政,那幺正是那些去剧院的人。 你会说:「不,这些景象是法律的良好制度!」 引诱妻室背离丈夫,腐蚀年轻人和孩童,倾覆家庭,这正是那些掌握要塞之人(指邪恶势力)的本性。你会说,例如,谁是因这些景象而成为奸夫的?但又有谁不是奸夫呢?如果我此刻能一一列举出所有人的名字,我就可以揭示出这些景象使多少丈夫与妻子分离;揭示出这些淫妇俘虏了多少人,她们或将一些人从婚床上引开,或阻止另一些人去考虑婚姻。 那么,请告诉我,难道我们要推翻所有的法律吗? 恰恰相反,消灭这些景象,我们便能根除对法律的破坏。对社会有害的人,正是那些在剧院中活动的人。骚乱和叛乱正是由他们引起的。那些在这些舞者那里接受教育的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出售自己的声音,他们的工作就是叫喊并做出一切不体面的事,正是他们,比所有人都更煽动民众,正是他们在城市中制造动乱,因为沉溺于懒散、在这些罪恶中长大的年轻人,会变得比任何野兽都更加残暴。
7.Надлежит избегать зрелищ, как источника соблазна и пагубы для душ, предпочитая им чистые и целомудренные радости.
7.我们当避开那些观赏之物,因它们是诱惑的源头,是灵魂的败坏,而应喜爱纯洁且贞节的喜乐。
例如,请告诉我:那些行邪术的人是从哪里来的?他们不正是从戏院里走出来,煽动那些闲散的人群,给那些跳舞的人制造机会,让他们得以利用许多混乱的好处,并让那些淫荡的女子作为贞洁之人的绊脚石吗?他们的邪术竟达到如此的放肆,甚至毫不犹豫地骚扰已逝之人的骸骨。难道不是他们强迫人们花费成千上万,来供养这邪恶的魔鬼的聚会吗?而放荡和其它无数的恶行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你可明白了,你把人们吸引到这些场面中去,是在败坏生命,而我则通过消灭它们来巩固生命吗?那么,我们是否应当彻底毁掉戏院呢?啊,要是这能实现该多好啊!如果你们愿意,我同意将它摧毁并根除。不过,我不要求这样做。你们要做的是,让它即使存在,也如同不存在一般;比起毁掉它,这更能为你们带来极大的赞誉。如果不能效法其他人,至少也要努力效法那些蛮族:他们根本就没有这类场面。那么,我们如何为自己辩解呢?如果我们身为天上的公民,已加入基路伯的行列,与天使有了交通,却在这种事情上比蛮族还不如,而我们本可以拥有成千上万种更好的乐趣呢?如果你想获得乐趣,就去花园、去流淌的河边和湖泊吧;观赏花朵,聆听蟋蟀的歌唱;拜访殉道者的墓地——在那里你会找到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益处,毫无任何伤害;而且在这样的乐趣之后,你不会像在那些场面之后那样感到后悔。你有妻子,有儿女:有什么乐趣能与之相比呢?你有房屋,有朋友:这些乐趣与贞洁一同带来巨大的益处。说实话,请告诉我:对于一个想过贞洁生活的人来说,有什么能比儿女和妻子更令人愉悦呢?据说,蛮族在听说这些不法之徒的场面和不合宜的乐趣之后,曾说出一句极富智慧的话,他们说:罗马人发明了这些乐趣,是因为他们没有妻子和儿女。他们用这句话表明,对于一个想正直生活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妻子和儿女更令人愉悦的了。但是你会说,如果我给你指出一些人,他们因为在戏院里消磨时间而没有受到任何伤害,那又如何呢?然而,他们白白浪费时间并成为他人的绊脚石,这本身就已经是极大的伤害了。就算你自己没有受到任何场面的伤害;但你却激起了别人对它们的渴望。难道你自己会不受伤害,而却给别人制造了伤害的由头,这可能吗?因为那行邪术的、那淫乱的男子、那淫荡的女子、以及所有那些魔鬼的聚集,都把他们行为的罪责归咎于你的头上。如果没有观众,就不会有在场上表演的人;反之,一旦有了观众,表演者也就出现了。因此,即使你对你的贞洁毫无损害——虽然这不可能——但你仍将因他人的灭亡而受到严厉的惩罚——无论是观众,还是那些引诱他们到场上的人。此外,如果你不去那里,你还会获得更多的贞洁。如果你现在是贞洁的,那么你若是躲避这些场面,你会更加贞洁。所以,让我们停止无益的争论,不要再编造愚昧的辩解了。唯一的辩解,在于逃离巴比伦的火窑,并远离埃及的淫妇,即使不得不赤身裸体地从她手中挣脱。我们若这样做,就必能享有极大的乐趣,毫无任何良心上的苛责,并且在今世过着贞洁的生活,并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得以承受未来的美善。愿荣耀和权柄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38«В то время, продолжая речь, Иисус сказал: славлю Тебя, Отче, Господи неба и земли, что Ты утаил сие от мудрых и разумных и открыл то младенцам; ей, Отче! ибо таково было Твое благоволение». (Мф. 11:25–26)
第 38 讲「那时,耶稣接著说道:『父啊,天地的主宰啊,我称颂祢!因为祢将这些事向智慧通达的人隐藏起来,却向婴孩显明;是的,父啊!因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马太福音 11:25-26)
阐释(路加福音 11:25-30)。基督为激发犹太人信仰所运用的多样方法。谦卑使人配得启示。子与父的本质同一。无法完全认识父与子。谦卑乃一切爱好智慧之母。罪恶的轭重于德行的轭。以爱慕贫穷者和富人、性情温和者和易怒者为例证,证实此真理。
1.Господь являет множественные средства для возбуждения веры, а в сокрытии истин от гордых и открытии их смиренным младенцам раскрывается благоволение Божие и великая любовь Спасителя.
1.主展现了众多激发信德的方式,而在向骄傲之人隐藏真理,却将真理启示给谦卑孩童的过程中,则彰显了上帝的恩宠与救主伟大的爱。(路加福音 10:21)
且看祂用多少方法来激发犹太人的信心。祂,首先,藉着对约翰的称赞来勉励他们生发信心;祂将约翰描绘得如此伟大且令人敬佩,也使约翰吸引门徒来认识主的一切话语变得可信。其次,是藉着「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马太福音 11:12)这些话;这样说乃是催促人、激发人的本性。第三,是藉着确信先知的所有预言都已应验;由此便可知先知们所预告的正是祂。第四,是藉着确信所有原应由祂成就之事都已完成,为此祂也向他们提出了孩童的比喻。第五,是藉着谴责不信之人,以恐惧和巨大的威胁震慑他们。第六,是藉着为那些相信的人献上感谢;此处的「感谢你」(славлю Тебя)一词意为:我颂赞(благодарю)。祂说:「我颂赞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藏起来。」那么,祂是否为他们的沉沦和他们未能知晓这些事而欢欣呢?绝非如此。但救赎的最佳途径在于:对于那些藐视所传授的道理且不愿接受之人,不要强迫,若是他们藉着呼召仍未变好,反而跌倒并藐视了它,那么就用拒绝他们本身来激发他们对圣道更深的向往。借此,那些听从的人也必会更加殷勤。真理的启示必会使领受的人心生喜乐;反之,真理向另一些人的隐藏,则不会使后者喜乐,而是悲叹。祂在为城邑哭泣时,便是如此行。因此,祂所喜悦的并非任何人的灾祸,而是那向聪明通达人所隐藏的,竟被婴孩们知晓了。同样,保罗曾说:「感谢神!因为你们从前虽然作罪的奴仆,现今却从心里顺服了所传给你们的教训」(罗马书 6:17),他所喜悦的并非他们曾是罪的奴仆,而是他们身为罪奴,却蒙受了如此的恩惠。主在此称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为聪明通达人,祂说这话,是为了使自己的门徒更加热心,同时也向这些聪明人表明,渔夫们所蒙受的恩惠是何等浩大,而他们却全然失落了。祂称他们为有智慧的,并非指真正的、值得称赞的智慧,而是指他们归于自己力量的那种智慧。因此,祂并未说:向愚昧人显明了,而是说:向婴孩显明了,意指:没有伪装、纯朴之人,并表明法利赛人之所以未能获得这些恩惠,不仅因为他们不配,更是因为他们失落了它们,这是公义使然。藉着这一切,祂教导我们要远离骄傲,热心追求纯朴。因此,保罗在谈及同一件事时,写得更为详尽:「你们中间若有人,在这世代自以为有智慧,倒不如成为愚拙,好成为有智慧的」(哥林多前书 3:18)。神的恩典就是这样彰显的!但为何祂要感谢父,而此事却是祂自己所成就的呢?正如祂在另一处为我们向神祷告和代求,借此显明祂对我们的大爱一样,在此处祂也是如此行,这认信充满了祂伟大的爱。借此,祂也表明(法利赛人)不仅是离弃了祂,也离弃了父。因此,祂自己以实际行动预先履行了祂对门徒所说的话:「不要把圣物给狗」(马太福音 7:6)。接着,祂藉着上述言语显明了祂原初的旨意,以及父的旨意;祂自己的旨意,在于祂感谢并为已成就之事欢喜;父的旨意,在于祂表明父做此事并非因为被恳求,而是因为祂自己乐意。「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祂说,即:你乐意如此。那么,为何向他们隐藏呢?请听保罗对此的回答:「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服神的义了」(罗马书 10:3)。因此,请思想,当门徒得知了聪明人所不知晓的事,且是在他们仍是婴孩时借由神的启示得知时,他们理应怀有怎样的心境。路加记载,当七十个门徒回来,宣告鬼魔也顺服他们时,耶稣就在那一刻欢喜快乐,说了上述的话;这不仅使他们更加热心,也使他们更倾向于谦卑。既然他们容易因能赶逐鬼魔而心生骄傲,祂便立即引导他们谦卑,指出他们战胜鬼魔并非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殷勤努力,而是出于启示的作用。
2.Господь призывает смиренных и обремененных к Себе, дабы они обрели покой душам своим, ибо Он один имеет совершенное знание об Отце и Владычествует над всем, а Его иго благо и бремя легко.
2.主召唤谦卑与负重者到祂身边,好使他们的心灵得享安宁,因为唯有祂拥有关于父的圆满知识,并统御万有,而祂的轭是良善的,祂的担子是轻省的。
那些文士和自以为智慧的聪明人,因为他们的骄傲而失落了。所以,如果因此(那启示给婴孩的事)对他们是隐蔽的,那么——祂说——你们也要心存敬畏,并保持为婴孩,因为正如婴孩般的状态使你们配得启示,与此相反的状态却使他们失去了启示。 「祢向他们隐藏了」这些话,并非指上帝是这一切的原因;而是如同保罗所言:「上帝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罗马书 1:28),又说祂使他们的意念昏昧,这并非指上帝引发了这些行为,而是将此归因于那些给出原因的人。正是在这完全相同的意义上,基督在此说:「祢隐藏了」。 此外,为免你以为,当主说:「我感谢祢……因为祢将这些事隐藏了……却向婴孩显明了」,祂自己没有相同的能力,也无法完成同样的事——祂如此感谢,并说:「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马太福音 11:27)。祂对那些因鬼魔服从他们而欢喜的人说:你们为何惊奇于鬼魔服从你们?一切都是我的:「一切所有的,都交付给我了。」 当你听到「交付」一词时,不要因此假设任何属人的事物。这个表达不应引导你认为存在两位未受生的上帝。然而,祂既是受生的,同时也是万物的主宰,这一点可以从许多其他经文中看出。
接着,祂又提出了更加重要的事,并借此指引你的悟性:「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启示的,没有人知道父。」对于那些不了解的人来说,这些话似乎与前文没有关联,然而它们之间却有紧密的联系。在说了「我父已将一切交给我」之后,主藉着说这些话,让人领悟这当中的意思:既然我是万物的主宰,我拥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我认识父,并与祂同质。祂隐晦地指出了这最后一点,说唯有祂如此认识父,因为「除了子,没有人知道父」这番话,正是这个意思。请注意,祂在什么时候对使徒们说这番话:那时,他们已从祂的作为中获得了祂权能的证明,他们不仅亲眼目睹了祂行奇迹,而且自己也能够奉祂的名行出这样的神迹。再者,由于祂先前说过——「向婴孩启示了」(指父),祂就表明了这也是祂的作为。「除了子,没有人知道父,和子所愿意启示的。」这里没有说:子所命令的,或是子所吩咐的,而是说:「和子所愿意启示的。」子既启示了父,也启示了祂自己。但后者,因为是众人所知的,祂就略过了,而更详细地阐述了前者;祂在所有地方都如此行,例如,当祂说:「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 14:6)时。藉着这些话,祂也教导了另一件事,那就是解释了祂在一切事上都与父一致,同心合意。祂说,我不仅不反对祂,也不与祂为敌,而且除非藉着我,没有人能来到祂那里。由于法利赛人特别因为祂似乎是神的对头而感到困扰,祂就竭尽全力驳斥这种想法,并且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不亚于行神迹,甚至远超于此。当祂说:「除了子,没有人知道父」时,祂的意思不是说所有人都未曾认识祂,而是说没有人对父的认识,能像子对祂的认识那样。对于子,也可以如此说。同样地,祂在这里所指的,也不是马吉安(Marcion)所主张的、向任何人都没有启示过自己的、一位不为人知的神,而是隐晦地表明了完全认识祂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对子的认识,也并非如理当认识的那样。保罗也表明了这一点,他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哥林多前书 13:9)。然后,祂藉着祂的宣讲激发了他们对祂的倾慕之情,并向他们展示了祂那不可言喻的能力,祂呼唤他们到祂这里来,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 11:28)。不是叫这个人或那个人来,而是「所有」那些在忧虑、悲伤和罪孽中的人,「都来」;「来」不是为了让你们受审讯,而是为了让你们的罪得赦免;「来」不是因为我需要从你们那里得荣耀,而是因为我需要你们的救恩。祂说:「我就使你们得安息。」祂没有说:我只会拯救你们;而是说,更重要的是,我将使你们完全得享安稳。「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因为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 11:29-30)。祂说,听见轭,不要害怕:它是好的。听见担子,不要畏惧:它是轻省的。那么,祂先前如何说:「引到永生的,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马太福音 7:14)呢?当你不思进取、灰心丧志时。但如果你遵行所吩咐的,担子就会是轻省的;这就是为什么祂现在称它为轻省的。我们也能够做到吗?如果你谦卑,柔和,恭顺。谦卑是万般智慧之母。这就是为什么,正如祂在最初阐述祂的神圣律法时以谦卑开始,祂在这里也这样做,并且应许了巨大的回报。祂说,你不仅对他人有益,而且首先也会使你自己得安息:「你们就必得享安息,」祂说,「在你们的灵魂里。」在未来的回报之前,祂就在此地赐予你回报,并提供了奖赏,借此,以及藉着以祂自己为例,使祂的话语变得非常容易接受。
3.Учение о том, что бремя Христово благо и легко, утверждается на том, что грех и порок несут куда более тяжкое и обременяющее иго для души, нежели добродетель и смиренномудрие.
3.关于基督之轭是美好且轻省的教导,乃是基于罪恶与邪僻带给灵魂的重担与轭,远比美德与谦卑所带来的更为沉重与压抑。
「你惧怕什么呢?」祂说。「难道你爱慕谦卑,反会被贬低吗?要仰望我,向我学习我所做的一切事;如此,你便能清楚地认识到谦卑是何等大的福益。」你看,祂以各种方式激励他们追求谦卑:有藉著祂自己的作为—「你们当学我的样式,因为我心里柔和谦卑」;有藉著祂所应许的益处—「你们心里就得享安息」;有藉著祂的厚赐—「我必使你们得享安息」;有藉著减轻他们的轭—「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保罗也以类似的方式劝勉,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2 哥林多前书 4:17)。 然而,你会说,这怎么是轻省的担子呢?因为主曾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 14:26),又说:「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 10:38),又说,凡不撇下自己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路加福音 14:27),而且祂还命令人要恨恶自己的性命。 让保罗来教导你吧。「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他说:「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罗马书 8:35)又说:「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马书 8:18)。也让那些在受了许多鞭打之后,从犹太公会里出来,「欢欢喜喜地为基督的名配受羞辱」的人来教导你吧(使徒行传 5:41)。 如果你仍然心怀惧怕,听到轭和担子就战栗,那么这份恐惧并非来自事物本身的特质,而是来自你的懒惰。如果你心存愿望和决心,那么一切对你来说都会变得便利和轻省。正因如此,基督为了表明我们自己也当努力,祂并非只说了令人喜悦的一面而隐去其余,也并非只说了艰难的一面;而是将两者都摆在眼前。祂提到轭时,称它为容易的;提到担子时,又附带说它是轻省的—为的是让你不要逃避看似艰难之事,也不要轻忽看似极其容易之事。 倘若在这一切之后,美德对你来说仍然显得沉重,那么你要知道,罪恶则更加沉重。主正是要表明这一点,祂没有直接说:「你们负我的轭」,而是先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都到我这里来」,以此表明罪恶也是沉重的,其担子既不轻省,也难以承受。祂不单单说了「劳苦的」,还说了「担重担的」。先知也以同样的方式描写罪恶的特质:「我的罪孽高过我的头,如同重担叫我担当不起」(诗篇 37:5)。撒迦利亚在描写罪恶时,称之为一块铅的「重担」(撒迦利亚书 5:7)。经验本身也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什么比罪恶感更使人心灵沉重,更使人心智昏昧,更使人俯首在地;相反地,也没有什么比获得公义和美德更能使心灵展翅高飞,高举向上。 试想,有什么能比一无所有更困难呢?或者,任人打耳光呢?不还击击打你的人,并且遭受横死呢?然而,如果我们充满对智慧的爱慕,这一切都将是轻省、便利和喜悦的。 但为了消除你们的困惑,让我们来审视并仔细探究刚才所提到的每一项困难。如果你们愿意,我们先来看第一项。对许多人来说,一无所有似乎是沉重的。但请告诉我,是只顾虑一个肚子,还是被无数的忧虑所重压,哪一个更困难、更沉重呢?是只穿一件衣服,不再寻求更多,还是拥有巨大的财富,却日夜为看守它而烦恼,担忧、战兢、痛苦,徒劳地折磨自己,生怕蛀虫蛀蚀了财物,或者奴仆窃取财物逃跑呢? 然而,无论我说多少,我的言语也无法描绘实际情况。因此,我真希望那些已经达到爱慕智慧之崇高境界的人,能够站在我们面前,那时你就会清楚地明白不置产业的美德所带来的福分,以及那些爱慕不置产业的人,即使有数不清的机会摆在面前,也没有一个愿意变得富有。 但你会说,那些富人难道愿意变得贫穷,并摆脱他们固有的烦忧吗?那又有何妨呢?这只证明了他们的愚昧和重病,并不能证明事物本身是令人愉悦的。
4.Блаженство обретается в терпеливом несении ига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ибо оно приносит душе покой и радость, превосходящие земные скорби и богатства.
4.在耐心背负德行之轭中,才能寻得真福,因为它为灵魂带来安宁与喜悦,远胜过世间的忧愁与财富。
究竟为何如此?富人们自己就能对此向我们作证,他们日日夜夜哭诉着自己的忧虑,视生命如无物。与此相反,那些爱慕贫穷的人并非如此:他们得着安慰,欢欣雀跃,以贫困为荣,甚至比那些头戴冠冕的人更为自豪。同样地,如果你是一个明理之人,那么献上你的脸颊(任人击打),比起击打别人要容易得多,因为在前者中纷争止息,而在后者中纷争开启。你以一击在他人心中燃起怒火,而以忍耐熄灭自己的火焰。然而,众所周知,不被火焰焚烧,比起被焚烧要好得多。如果身体如此,那么灵魂更是如此。何者更为轻松:是奋斗挣扎,还是获得冠冕?是战斗搏击,还是得享尊荣?是在波涛中颠簸,还是进入港湾?正因如此,甚至死亡也胜过生命:前者使你脱离风暴与危险,而后者却将你置于其中,使你遭受无数的陷害和困苦,以致你认为生命已不再是生命。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话语,请听听那些亲眼见过殉道者面容的人,在他们受难之时,他们被鞭打、被刮伤,却仍喜悦欢欣;他们甚至躺在铁锅上仍旧欢欣,比那些躺在铺满鲜花的卧榻上的人更为快乐。正因如此,保罗在他即将离世,以暴力终结生命之前说:「我以你们的信心为祭献上,我也喜乐,并且与你们众人一同喜乐。这同一件事,你们也要喜乐,并且与我一同喜乐」(腓立比书 2:17-18)。你看到了吗,他以何等丰沛的喜乐邀请全地与他一同分享他的欢愉?他将离世看作是何等大的福分!他将那最可怕的死亡看作是何等渴慕、可爱和带来安慰的事!然而,德行之轭是何等甘甜和轻省,我们还需从许多其他方面来确信。最后,如果愿意,让我们也来审视罪恶的重负。为此,让我们思想那些贪婪者、客栈老板、无耻的商贩和放贷者。有什么能比这样的营生更为沉重?每天从这种营利中产生了多少悲伤、多少忧虑、多少侮辱、多少危险、多少陷害和仇恨!多少动荡和混乱!正如你永远看不到海面无波,你也永远看不到这样的灵魂没有挂虑、没有忧愁、没有恐惧、没有纷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旧的尚未平息,新的波涛又已高涨。
你可愿知晓那些好斗且易怒之人的灵魂景况?有何事能比他们内心所承受的折磨、所身负的创伤、那永远燃烧的炉火,以及那永不熄灭的烈焰更为可怖呢?你可愿知晓那些贪图肉欲并依恋今生之人?有何事能比这般奴役更为沉重?他们过著该隐(Каинову)的生活,处于持续的颤抖与恐惧之中;当他们的亲属中有人离世时,他们为自己的死亡而哭泣,远胜于为逝者哀伤。同样地,还有何事能比那些骄傲自大者更为不安和愚昧呢?「你们当学我的样式,因为我心里柔和谦卑,这样,你们的灵魂就必得享安息。」(马太福音 11:29)不怀恶意乃是一切良善之母。是以,你勿要惧怕,亦勿要逃避那能使你脱离一切罪恶的轭;反当以全然的顺服欣然承受它,那时你便能清晰地领悟它的甘甜。它不会使你的颈项感到沉重,它被置于你身上,仅是为了一个合宜的体面,为要教导你行走在正直的道路上,引领你走上王者的正途,使你脱离那遍布于此处与彼处的险峻,并以此方式使你习惯于轻易地走过那狭窄的道路。是故,倘若此轭为我们带来如此巨大的益处、如此的安稳、如此的喜乐,那么我们就当全心全意、竭尽所能地来背负它,好使我们在此处便能寻得灵魂的安息,并能配得领受那未来的福祉,这皆因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慈爱。愿荣耀与权柄归于祂,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无尽。阿门。
Беседа 39«В то время проходил Иисус в субботу засеянными полями; ученики же Его взалкали и начали срывать колосья и есть». (Мф. 12:1)
第 39 讲「那时,耶稣在安息日从麦田经过;祂的门徒饿了,便开始掐麦穗吃。」(马太福音 12:1)
论(马太福音)12:1–8之阐释 基督并非无缘故地违背安息日。 祂如何为门徒辩护,使他们免于法利赛人对其违背安息日的控诉。 旧约律法中安息日之目的。 此律法在新约中之无用。 真正的节期在于远离一切恶事。 当我们亦付出自身的努力时,恩典使遵守诫命变得轻省。
1.Господь, предвидя всё, привёл учеников к нарушению субботы из-за голода, дабы положить конец закону и вразумить иудеев, оправдывая Своих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ей примером пророка Давида, который также был вынужден нарушить установления в силу необходимости.
1.上主,因其预见一切,引领门徒因饥饿而违犯安息日的规定,借此终结律法,并以先知大卫的榜样开导犹太人。大卫亦因必要之需,被迫违背了既定的规条,从而为祂的追随者提供了辩护。
而路加说:「在安息日,就是逾越节后的第二个节期」(路加福音 6:1)。「在安息日,就是逾越节后的第二个节期」(原文是「第二个首要的安息日」)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指,当出现双重庆祝之时——即主的安息日与随后的另一个节日同时发生;犹太人称每个节日为「安息日」。祂既然预知一切,为何要引领他们到那里呢?难道不是为了要解除安息日的禁令吗?祂确实有此意,但并非没有缘由。这就是为什么祂从不无故地破坏安息日,而只是借由呈现看似正当的机会,以便既能终结律法,又不至于冒犯犹太人。然而,有时祂也会不顾环境而破坏安息日;比如,当祂用泥膏抹瞎子的眼睛时,以及当祂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约翰福音 5:17)时。祂这样做,是为了在后一种情况中荣耀祂的父,而在前一种情况中,则是为了教导那些软弱的犹太人。在此处,祂也是顺应自然的需要而行。公然的罪行绝不能得到辩护。例如,杀人的不能以自己被怒火支配为由来辩解,淫乱的也不能以情欲或其他任何理由来辩护。而在这里,救主以饥饿为由进行辩解,便使门徒免受一切指控。然而,你更应该惊叹于门徒们的节制,他们根本不顾念身体的需要,只是随意地进食,尽管常常忍受饥饿,却从未离开基督。因为若非强烈的饥饿所迫,他们绝不会这样做。那么,法利赛人如何呢?经文说:「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说:看哪,你的门徒作安息日不可作的事」(马太福音 12:2)。在这里,他们并非非常残酷。虽然他们本可以如此,但他们并没有非常愤怒,只是简单地提出指控。然而,当主命令那枯干了手的人伸出手来并治愈他时,他们就勃然大怒,甚至起了意图要谋害并杀死祂。在没有发生伟大和荣耀之事的地方,他们保持沉默;但当他们看到有人得救时,他们就心硬、激动,并陷入极度的狂怒之中。人类的救恩对他们来说是如此可恨!那么,耶稣如何为祂的门徒辩护呢?「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著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作的事,你们没有念过吗?他怎么进了神的殿,吃了陈设饼,这饼不是他和跟从他的人可以吃的,惟独祭司才可以吃」(马太福音 12:3-4)?因此,当祂为门徒辩护时,祂以大卫为例;而当祂谈论自己时,则以天父为证。请看这是何等有力:「你们没有念过大卫所作的事吗?」这位先知享有极大的荣耀。正因如此,彼得后来在犹太人面前为自己辩护时说:「容我坦然地对你们说,先祖大卫死了,也葬埋了」(使徒行传 2:29)。那么,基督提到他时,无论是在此处还是之后,为何都没有提及他的尊荣呢?很可能是因为祂是他的后裔。如果法利赛人存有良善的心意,祂就会向他们指出门徒们所忍受的饥饿;但既然他们是不虔敬和不人道的,祂就引导他们回忆起历史事件。马可说这事发生在亚比亚他作大祭司的时候(马可福音 2:26),这与历史并无矛盾,而只是表明他有两个名字,同时他补充说,亚比亚他将陈设饼给了大卫,这也表明后者拥有多么强大的辩护理由,因为连祭司本人都允许了,而且不仅允许,还参与其中。不要对我说大卫是先知。这也并未赋予他吃的权利,因为这种特权仅属于祭司;因此经文说:「惟独祭司才可以吃」。即便大卫是极为荣耀的先知,他也不是祭司。即使他是先知,跟随他的人却不是。然而,大祭司也将饼给了他们。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使徒们与大卫同等吗?但当事情表面上是违反律法时,你对我说尊荣又有何意义呢,即使这是出于自然的需要所迫?主正是借此为祂的门徒辩护,使其免受法利赛人的指责,祂以一位比他们更伟大的先知为榜样,他做了同样的事情。
2.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премудро разрешает спор о нарушении субботы, приводя примеры более важного порядка и указывая на Себя, Кто больше храма и Закона.
2.主耶稣基督极其智慧地化解了关于违反安息日的争论,祂引述了更为重要的秩序的例子,并指向祂自己,这位比圣殿和律法更伟大者。
但你们要问,这话怎能应用到我们所讨论的这件事上呢?毕竟,大卫并没有干犯安息日。你所提出的,对我来说,是更加重要之事,尤其显出基督的智慧;即是说,祂不再谈论安息日,而是指出比安息日更重要之事。确实,干犯安息日,与领受那神圣的供桌之饼(而这饼本是无人可领受的),二者并非同等重要。安息日常常被干犯,且一直都被干犯,在施行割礼时如此,在许多其他情况下亦然;在攻取耶利哥时(约书亚记 6:4)也可以看到同样情况;然而,所提到的领受神圣供桌之饼,仅发生在大卫那时。因此,基督藉着引述更重要的事例而得胜。为什么没有人指责大卫呢?毕竟当时还有另一个指责他的理由,比这理由更重要,即是说,对祭司的杀戮乃是因这事件而发生。然而,基督并未提及此事,而只停留在眼前的这件事上。接着,祂以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守安息日之事。祂首先以大卫为例,以消除他们因身份尊贵而产生的骄傲。当祂使他们的傲慢蒙羞和屈服之后,就更果断地解决了关于安息日的争论。如何解决呢?「或不也读尔:祭司在殿里犯了安息日,还是无罪」(马太福音 12:5)?祂说,在那里,某种既定的情境成为干犯安息日的缘由,而在这里,干犯安息日却是不依赖于情境。祂并非直接如此解决问题,而是先将干犯安息日视为某种可被允许之事,然后才坚持证明其公正性。最有力的证据必须放在后面,尽管第一个证据也有其力量。不要对我说,以某个犯了罪的人为例,并不意味着可以免除犯类似罪行的指控。当对某个犯了错的人不加指责时,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成为律法上的开脱。然而,主并不以此为满足,祂提出更强有力的反驳,说祂门徒的行为根本不是罪。祂尤其以这方式战胜了法利赛人:祂既表明自己是律法的废除者,又以两种方式为门徒辩护——祂指出了地方与安息日,甚至以三种方式,因为这行为包含两种情境,此外,还有与祭司有关的另一种情境,而更重要的是,这甚至没有被算为他们的罪——经文说:「还是无罪」。你看到了吗?祂引用了多少情境?地方——因为祂说,这事发生在殿里;人物——因为他们是祭司;时间——因为这是在安息日;行为本身——因为他们是「玷污」安息日。祂没有说「干犯」;而是说了更具力度之词:「玷污」。最后,主又加上了一点:他们不仅不必因此受罚,而且免于定罪。「还是无罪」,祂说。但你们不要认为大卫的行为等同于祭司的行为:前者仅发生了一次,且并非由祭司所为,乃是出于需要,因此大卫和与他同在之人是值得宽恕的;而后者,恰恰相反,却是在每个安息日发生,由祭司所为,在殿里,且是按着律法。因此,他们不仅是出于宽容,更是按着律法而不应受指控。主说,我这样说,并非是为了指控他们,也非出于宽容而免除他们的罪咎;而是基于公义的律法。表面上看,祂是在为祭司辩护,但同时祂也为自己的门徒洗清了指控。当祂说:祭司是无罪的,那么门徒岂不更是如此?他们不是祭司吗?但他们甚至比祭司更伟大。这里有圣所之主——真理本身,而非表象。因此祂说:「但我告诉你们,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马太福音 12:6)。尽管法利赛人听到了如此重要的话语,但他们没有回答任何问题,因为所提出的教义不涉及人的救赎。随后,由于这教义对听众而言似乎过于沉重,主立即掩盖了它,再次用祂的话语为门徒辩护,并同时斥责法利赛人,祂说:「若是你们知道『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是什么意思,你们就不会定无罪的为有罪了」(马太福音 12:7)。你看到了吗?祂如何再次用祂的话语保护门徒,同时表明他们根本不需要辩护?「你们就不会定无罪的为有罪了」,祂说;如今祂将同样的话应用在祂的门徒身上。然而,祂说这话,与其说是出于自己,不如说是引用自律法——祂引用了一句先知的话语。
3.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будучи Господином субботы, совершил преумножение её смысла, призывая верных к непрестанному духовному празднованию через удаление от зла и подражание благости Божией.
3.主耶稣基督,作为安息日的主,祂增添了安息日的意义,呼唤信徒们通过远离罪恶和效法上帝的良善,来持续不断地进行心灵的庆典。
他继而指出另一个缘由:「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马太福音 12:8),祂是论及自己。马可则说,祂说这话是亦适用于普遍的人性。祂曾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马可福音 2:27)。但为何那在安息日拾柴的人会受罚呢(民数记 15及后文)?乃是因为起初就被轻忽的律法,在日后便难被遵守。安息日在起初带来许多且重大的益处;例如,它使人变得温和,对邻人仁爱;引导他们认识上帝的护理和治理,并正如以西结所说,它一点一滴地教导他们远离邪恶,并使他们倾向于属灵之事(以西结书 20)。倘若那设立安息日律法者对他们说:在安息日做善事,不做恶事,他们便不会停止作恶。因此,所颁布的是一个普遍的律法:一概不可做任何事。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仍未停止。是以,颁布安息日律法的立法者,以隐晦的方式指示他们,他们应当只按祂的旨意,在这一日远离恶行。经文说:一概不可做任何事,「唯独各人所吃的」(出埃及记 12:16)。与此同时,在圣所内却完成了一切事务,甚至以更大的谨慎和双倍的努力。如此,主便通过这阴影向他们启示了真理。那么,你也许会说,基督岂不是毁坏了如此重大的美善吗?绝非如此;祂反而使其更加丰盛。对他们而言,学习一切事物的时机已到,通过更崇高之事,已无必要捆绑那从邪恶中解脱、渴慕一切良善之人的双手;已无必要从律法中学习上帝创造了一切;对于那些被召唤去效法上帝良善之人,已无必要通过律法之力使其变得温和。「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路加福音 6:36),祂说。对那些被命令一生都要守节的人来说,已无必要只守一天节期。「所以,我们守这节,不可用旧酵,也不可用恶毒、邪恶的酵,只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哥林多前书 5:8)。对那些心中拥有万有之主,并以各种方式与祂交通的人来说,已无必要再站在约柜和金香坛旁——通过祷告,通过献祭,通过书写,通过施舍,以及在自身内承载着祂。因此,对于一个常常守节并在天上生活的人来说,安息日又有何必要呢?让我们不断守节,远离一切邪恶。这才是真正的节期。让我们渴慕属灵之事,舍弃属世之物,以属灵的节期来守节,双手远离贪婪,身体摆脱多余且无益的劳苦,那是以往在埃及的以色列民族所承受的重担。我们积聚黄金,与那些挖泥、制砖、拾草、受苦的人并无二致。如今魔鬼亦强迫人制砖,正如昔日的法老。事实上,黄金算什么,不过是泥土?白银算什么,不过是稻草?它像稻草般点燃欲望之火,黄金像泥土般玷污拥有它的人。正因如此,主并未从埃及的旷野差遣摩西,而是从天上差遣了祂的儿子。所以,若祂来临之后,你仍滞留于埃及,你将遭受埃及人所受的苦;但若你舍弃埃及,与属灵的以色列一同出来,你将看见一切奇迹。
4.Для спасения надлежит не только выйти из греха, но и неотступно следовать путем добродетели, уповая на благодать, которая облегчает даже самые трудные подвиги.
4.为了得救,不仅需要走出罪恶,更需坚定不移地追随美德之路,全然信靠那恩典,即便是最艰难的苦修也能得以轻省。
然而,这对于救赎仍不充分:不仅需要走出埃及,更需要进入那应许之地。诚如保罗所言,那些犹太人虽然渡过了红海,吃过吗哪,也饮过属灵的活水,但他们终究还是都灭亡了(哥林多前书 10:1,3-4)。因此,为避免我们也遭受同样的命运,我们不可迟延,也不可回头。 倘若你今日又听闻那些邪恶的探子,诽谤那狭窄而又崎岖的道路,说着昔日那些探子曾说的话,你要效法那两位:耶稣(约书亚)和耶孚尼的儿子迦勒,不要效法那群民众。你不可退缩,直到你领受那应许,升入天堂。 不要认为这旅程是艰难的。「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尚且藉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祂的生得救了。」(罗马书 5:10) 你或许会说,这条道路是狭窄且崎岖的。然而,你先前所走的那条路,不仅狭窄崎岖,更是难以通行,充满了凶猛的野兽。正如若非有奇迹发生,人不可能渡过红海;同样地,若非将洗礼作为中介赐予,沉溺于肉体生活的人也绝不可能升入天堂。既然那不可能之事已变为可能,那么,那艰难之事就更会变得轻省了。
你或许会说,那不过是恩典的作为。然而,正因如此,你更应当奋力争胜。倘若唯有恩典之处,恩典尚能成就其功,那么当你将自身的劳苦也一同献上时,恩典岂非更要成就大事吗?倘若恩典拯救了不曾努力之人,那么对于努力行事之人,恩典岂非更要施以援手吗? 先前我曾言道,你当凝视那不可能(却已然成就)之事,进而敢于迎战一切障碍;如今我则要说,只要我们警醒不倦,即使是障碍也无法困扰我们。你看:死亡已被践踏,魔鬼已被击倒,罪恶的律法已被废除,圣灵的恩典已然赐下,生命已然缩短,重担已然减轻。 你当从自身的经验中领悟此理;你看,有多少人所做的已超乎基督所吩咐的,而你却唯恐连所吩咐的尺度都无法达到。既然如此,当你懈怠于完成律法所要求之事时,而旁人却已奔向更远的目标,你将有何借口呢? 我们劝你当从你的财产中施舍怜悯,而另有人却已舍弃他的一切所有。我们恳求你当与妻子贞洁度日,而另有人却未曾踏入婚姻。我们请你不要心怀嫉妒,而另有人却因着对邻人的爱而献上自己的灵魂。我们求你对于冒犯你的人当宽容和温柔,而另有人在被人击打一侧脸颊时,连另一侧也递上。 告诉我,我们该说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回应,当我们连旁人远远超越我们的事都未能做到时?然而,若非此事极易,他们又怎会超越我们呢? 是那嫉妒他人福乐的人憔悴,还是那因他人福乐而欢欣喜悦的人憔悴?是那贞洁之人,还是那犯奸淫之人,时刻忧惧、终日惶恐?是那掠夺之人,还是那怜悯、将自身财物施予有需要之人的,带着美好的盼望而欢愉? 因此,思忖这些,我们切莫在美德之道上松懈,而当以一切热忱投入那值得赞颂的奋力追求,在此短暂辛劳,以期获得永恒不朽的冠冕。愿我们所有人皆能蒙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慈爱,得配领受这些冠冕。愿荣耀与权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40«И, отойдя оттуда, вошел Он в синагогу их. И вот, там был человек, имеющий сухую руку». (Мф. 12:9–10)
第 40 讲「祂从那里离开,进了他们的会堂。看哪,在那里有一个人,手枯干了。」(马太福音 12:9-10)
解释(马太福音 12:9-24)。主的怜悯与犹太人的不人道及恶毒。——基督所施行的恩惠,尤其激起了犹太人对祂的仇恨。——嫉妒乃是诸恶之首。——摆脱嫉妒的方法:认识到嫉妒的巨大罪性、它对嫉妒者自身所造成的伤害,以及那些激起嫉妒的外在优势的虚无。
1.Господь, совершая исцеление в субботу и приводя примеры из закона, являет милосердие выше обрядового соблюдения, обращая обличение на жестокость сердец иудеев, пытавшихся Его обвинить.
1.上主,在安息日施行医治,并援引律法中的事例,显明了祂的怜悯超越了仪式的遵守,以此斥责那些试图控告祂的犹太人心中的刚硬。
基督再次在安息日施行医治,并以此证明祂门徒行为的正当性。其他的福音书作者提到,祂叫那人站在中间,并质问犹太人,在安息日行善是否合宜(马可福音 3:4,路加福音 6:9)?请留意吾主的慈悲。祂叫那人站到中间,为要用他的形貌来软化他们;好使他们因眼前的景象而被打动,放下他们的恶意,并因着这个人而感到羞愧,停止他们的残暴。然而,这些顽固不化、毫无人性的人,宁愿让基督的荣光蒙尘,也不愿看到病人得着医治,这尤其显明了他们的恶意,即他们对基督的敌意和反抗,以及他们对祂的这种顽固不从,甚至诋毁祂施予他人的恩惠。其他的福音书作者说基督亲自发问;而马太则说祂被人质问。「他们问耶稣,」马太说,「要控告祂,说:『在安息日可以医治吗?』」很可能这两种情况都发生了。犹太人既不敬虔,又知道祂一定会着手医治,于是急忙先发制人地提出问题,希望以此来阻挠祂。因此他们问道:「在安息日可以医治吗?」,其目的并非要从祂那里学习,而是要控告祂。虽然单凭这事本身就足以构成控告,但他们仍试图从祂的话语中抓到把柄,以便有更多的借口来指控祂。然而,这位爱人的主既施行了医治,又作了回答,教导我们要谦逊和温柔,并将一切都反过来针对他们,揭示了他们的不人道。祂叫那人站到中间,并非因为害怕他们,而是渴望造福他们,并让他们生出怜悯之心。而当祂连这样做也无法软化他们时,福音书作者说,祂就忧愁(马可福音 3:5),并因他们内心的刚硬而向他们发怒,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若是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它抓住,拉上来呢?人比羊何等宝贵呢!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合宜的」(马太福音 12:11-12)。祂用这个比喻来开导他们,让他们放下自己的不知羞耻,不要再控告祂犯法。但请看,基督如何以不同而又得体的方式,处处为自己违犯安息日的行为进行辩护。当祂为瞎子做泥时,祂没有在他们面前为自己辩护,尽管当时他们也控告祂,因为行神迹的方式本身就充分表明祂是律法的主宰。当他们因祂医治了一个瘫痪病人,并叫他扛起褥子而控告祂时,祂的辩护既是作为上帝,也是作为人。祂作为人辩护时说:「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礼,为要叫摩西的律法不被废弃,」(祂没有说——使人得益处),那么你们「为什么因我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完全好了,就向我生气呢?」(约翰福音 7:23)?祂作为上帝辩护时说:「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约翰福音 5:17)。当祂因门徒而被控告时,祂回答说:「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作的事,你们没有念过吗?他怎么进了上帝的殿,吃了陈设饼」(马太福音 12:3-4)?祂还以祭司为例。正如在这里祂所说:「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合宜的呢?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马可福音 3:4-5)?祂知道他们贪婪甚于仁慈。另一位福音书作者说,基督提出这个问题时,定睛看着他们,希望能用自己的目光软化他们;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没有变得更好。在这里,祂仅凭一句话就完成了神迹,而在许多其他情况下,祂也以按手的方式进行医治。然而,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没有使他们变得温顺;相反,就在那人获得健康的时候,他们却因着他的医治而变得更加邪恶。祂原想先医治那些枯干了心手的人,并使用了无数的治疗方法——包括以前的事迹和言语;但由于他们的病是无可救药的,祂就着手做这事。「于是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和那只手一样」(马太福音 12:13)。那么犹太人做了什么呢?福音书作者说,他们出去商议如何杀害祂。「法利赛人出去,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马太福音 12:14)。他们在没有受到任何冒犯的情况下,竟想杀害祂。
2.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являет кротость и неизреченное могущество Христа, Который, несмотря на зависть и ожесточение, совершает спасительные деяния, исполняя пророчества.
2.圣典展现了基督的温良与难以言喻的大能,祂尽管面对嫉妒与刚硬的心,仍成就了救赎的作为,应验了诸多预言。
嫉妒是何等的邪恶!它不仅与外人作对,也总是与自己人作仇。马可说,他们与希律党人一同商议要除掉祂(马可福音 3:6)。那么,这安静又温柔的耶稣做了什么呢?祂得知此事后,就离开了:「耶稣知道了他们的意念,就离开那里」(马太福音 12:14)。 那么,那些说需要有神迹的人在哪里呢?祂借此表明,刚硬的人不会被神迹说服,同时也暗示他们对祂门徒的指控是徒然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犹太人特别因着施予邻人的恩惠而变得更加刚硬,当他们看见有人脱离了疾病或罪孽时,他们就更严厉地指责基督,向祂发怒。例如,当祂要拯救那个娼妓时,当祂与税吏一同吃饭时,他们就毁谤祂;在现今这个事例中,当他们看见那只手得了医治时,亦是如此。然而,你看祂是如何既不停止对病弱者的眷顾,同时也平息了犹太人的嫉妒:「有许多人跟着祂,祂就治好了他们所有人,又嘱咐他们不要传扬祂」(马太福音 12:15-16)。众人处处都对祂感到惊奇,并跟随祂;而法利赛人却不肯放下他们的恶意。 随后,为免你对所发生的事,以及他们极端的狂怒感到诧异,这位传福音者引用了预言此事的一位先知。先知们如此详细地预言了关于基督的一切,甚至连这事都没有遗漏,他们描述了祂所有的路径和行程,甚至是祂这样做的意图,好让你知道他们所说的一切都是受圣灵感动。如果连人的奥秘都无法得知,那么没有圣灵的启示,就更不可能明白基督的目的了。 因此,这位传福音者在此附上先知所说的话:「这是要应验藉着先知以赛亚所说的话,说: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拣选,我所爱,我心所喜悦的。我要将我的灵赐给祂,祂必将公理传给外邦。祂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祂的声音。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直到祂使公理得胜。外邦人都要仰望祂的名」(马太福音 12:17-21)。先知颂扬了基督的温柔和那不可言喻的权能,为外邦人敞开了一扇又大又宽的门,预言了将临到犹太人的不幸,并显明了基督与父的同心合意。「看哪,」祂说,「我的仆人,我所拣选,我所爱,我心所喜悦的。」如果基督是上帝所拣选的,那么祂破坏律法就不是作为律法颁布者的反对者或仇敌,而是作为与祂思想一致、行动一致者。 接着,在宣告祂的温柔时,先知说:「祂不争竞,不喧嚷。」基督愿意医治他们的病人;但当他们拒绝祂时,祂在这事上也没有与他们作对。然后,在显明祂的能力和他们的软弱时,先知说:「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基督本可轻易地将他们所有人像芦苇一样折断,何况这芦苇早已被压伤了。「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在此,先知描绘了犹太人被点燃的怒气,以及基督的能力,祂能平息他们的怒气,并极容易地将其扑灭。这表明了祂极大的温柔。 那么如何呢?祂会一直这样吗?祂会忍耐那些图谋不轨、向祂狂怒的人直到最后吗?不!当祂完成了祂的工作,那时祂便要开始惩罚。这正是以下话语所表达的:「直到祂使公理得胜。外邦人都要仰望祂的名。」保罗也以类似的方式说:「并且准备好了,要在你们完全顺服之后,惩罚一切不顺服」(哥林多后书 10:6)。 那么,「直到祂使公理得胜」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当祂完成了祂所有的工作,那时祂就要进行报复,而且是完全的报复;那时他们将遭受不幸,那时祂将竖起光辉的胜利纪念碑;那时祂的公义要在他们身上得胜,甚至不给他们留下厚颜无耻反对的借口。圣经通常称公义为审判。 然而,神圣救世计划的工作不仅限于惩罚不信者;相反地,主还要将全世界吸引到祂自己身边,因此后面又加上了:「外邦人都要仰望祂的名。」但为了让你知道,这事也与父的旨意相符,先知在开头就用这些话与前面的话一同证实了:「我所爱,我心所喜悦的。」显然,这位蒙爱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祂者的旨意。 「那时,有人带着一个被鬼附、又瞎又哑的人到耶稣那里;耶稣就治好了他,以致那又瞎又哑的人都能说话,又能看见」(马太福音 12:22)。
3.Свято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ставляет, что зависть есть лютейший порок, оскверняющий душу и уподобляющий человека диаволу, что требует глубочайшего покаяния и молитвенного искоренения.
3.神圣的文本恭敬地教导我们,嫉妒是最为凶恶的罪恶,它玷污灵魂,使人变得如同魔鬼一般,这需要最深切的忏悔和藉著祷告将其根除。
哦,那魔鬼的恶毒!它遮蔽了这人可能得着信仰的两个入口——视觉和听觉。但基督却打开了这两者。 「众人就都惊讶,说:这不是大卫的子孙基督么?法利赛人听见,就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著鬼王别西卜」(马太福音 12:23-24)。人们所说的话,看似无关紧要,但法利赛人连这也无法忍受。正如我前面所指出的,他们总是为邻人所蒙受的恩惠而苦恼,没有什么比人们的得救更令他们忧伤。虽然基督退去,让他们的怒火平息,但只要有新的恩惠施予,这恶毒便再次燃烧起来,而法利赛人比魔鬼更为愤恨。魔鬼离开了那身体,走开并逃跑了,一言不发;而他们却试图杀害祂,或努力诽谤祂;当他们无法做到前者时,就想玷污祂的荣耀。嫉妒就是如此!没有比它更坏的恶行了。例如,一个淫乱的人至少还能得到一些快乐,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他的罪行;而一个心怀嫉妒的人,却在嫉妒对象之前就折磨和煎熬自己,并且永不舍弃他的罪,而总是沉溺其中。猪喜欢在污泥中打滚,恶魔喜欢伤害我们;同样地,心怀嫉妒的人则以邻人的不幸为乐。当邻人遭遇不快之事时,他便安宁而快乐,将他人的不幸视为自己的幸福,将他人的福祉视为自己的灾祸,他所寻求的不是能让他自己愉快的事,而是能使邻人忧伤的事。这样的人难道不配被石头砸死,像疯狗、像恶毒的恶魔、像那些复仇女神(Furies)一样被折磨吗?正如甲虫以粪便为食,他们也以某种方式成为公敌和自然的对抗者,从他人的不幸中寻得食粮。其他人会怜悯被宰杀的无言动物,而你却在看到人得享安乐时狂怒、颤抖、脸色发白。有什么能比这种狂怒更糟呢?这就是为何淫乱者和税吏可以进入神的国度,而那些身处国度之内的嫉妒者却被驱逐出去,正如救主所说:「惟有本国的子民,竟被赶到外边黑暗里」(马太福音 8:12)。前者从他们的恶行中解脱出来,获得了他们从未预料到的福分;后者却丧失了他们本拥有的美好事物。这是完全公义的。嫉妒将人变为魔鬼,使他成为凶残的恶魔。第一次谋杀因它而生,人性因它而被藐视,大地因它而被玷污,后来大坍、可拉、亚比兰和所有那百姓被裂开的地所吞噬,活活地死去,也是因它而起。 但是,也许有人会说:批评嫉妒很容易;但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如何摆脱这种病症。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恶行呢?当我们思想到,无论是淫乱者还是嫉妒者,都不允许进入教会,而且嫉妒者比前者更甚时。然而现今,嫉妒甚至不被视为一种恶行,因此人们不关心摆脱它;但如果我们能揭示它是恶,我们便很容易舍弃它。因此,你要哀哭和呻吟,悲叹并祈求上帝;学会将它视为一种重罪,并为此忏悔。如果你这样做,你将很快从这疾病中痊愈。但你会说,谁不知道嫉妒是一种恶行呢?确实,每个人都知道这点,但并非每个人都将这情欲与淫乱和奸淫并列。有谁曾因沉溺于残酷的嫉妒而自我谴责?有谁曾恳求上帝怜悯他患有此疾?从来没有人。相反地,一个被这最可憎的情欲所掌控的人,如果他禁食并给了穷人一点零钱,他就认为自己没有做任何坏事,即使他嫉妒了上千次。该隐为何会成为这样的罪犯?以扫为何会如此?拉班的儿女为何如此?雅各的儿子们为何如此?可拉、大坍和亚比兰与他们的同谋者为何如此?米利暗为何如此?亚伦为何如此?连魔鬼自己为何如此?
4.Зависть обращает зло против самого завидующего, ибо Господь возвышает незаслуженно обиженных и наказывает злоумышляющих.
4.嫉妒将邪恶引向嫉妒者自身,因为上主高举那些无辜受冤之人,并惩罚心怀恶意者。
同时,你也要设想一下,你所伤害的并非你所嫉妒的人,而是你以刀剑刺向了自己。事实上,该隐给亚伯带来了什么祸患呢?他反倒违背了本意,加速了亚伯进入天国,而他自己却遭受了无数的灾难。以扫给雅各造成了什么伤害呢?雅各难道没有因此而富足,享有无数的福分吗?而以扫呢,在他心生恶念之后,难道不是被迫离开了父母的家,在异国流浪吗?雅各的儿子们对约瑟做了什么不好的事呢,虽然他们几乎流了他的血?他们难道不是遭受了饥荒,陷入极度的困境吗?而约瑟却成了全埃及的宰相。你越是嫉妒,就越是给那个你嫉妒的人带来更大的福分。上帝鉴察一切,当祂看到被欺凌者并非欺凌者时,祂会更加地高举和荣耀前者,而惩罚你。如果祂都不会让那些幸灾乐祸的人逃脱惩罚,正如经文所言:「你敌人跌倒,你不要欢喜;他倾倒,你心不要快乐;恐怕上主看见,就不喜悦」(箴言 24:17-18),那么祂就更不会让那些嫉妒未曾加害于他们的人逃脱惩罚了。因此,让我们将这多头的恶兽从我们身上斩除吧:因为嫉妒有许多种面貌。如果爱那爱他的人,并不能比税吏有任何优越之处,那么,一个憎恨那未曾冒犯他的人,又将置身何处呢?他既变得比外邦人更坏,又如何能逃脱地狱呢?我为此深感痛心,我们本应效法天使,甚至效法天使的主宰,却去效法魔鬼。嫉妒在教会中,在我们中间,甚至在我们这些管理者之中,比在那些受我们管理的人之中还要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自己也需要劝诫。告诉我,你为什么要嫉妒你的邻人呢?是因为他受到尊敬,人们对他称赞有加吗?但是你可曾想过,尊荣会给那些疏忽大意的人带来多少祸害?这些会引导人走向虚荣、骄傲、傲慢、自大,使他们变得更加懒散;而在这些祸患之上,它们又很快就会消逝,而最糟糕的是——由此产生的祸害会永远留下,而快乐则如昙花一现,倏忽而逝。那么,告诉我,你为此而嫉妒吗?但是,你所嫉妒的那个人,在长官那里更受信赖,他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他会报复冒犯他的人,他会施恩给奉承者,并且拥有巨大的权力。说这种话,是属于世俗之人的,他们被锁链束缚于尘世。属灵的人,任何事物都不能使他忧伤。事实上,那个人能对他造成什么祸害呢?剥夺他的职位吗?那又如何?如果这是公正的,那反而会给他带来益处。因为没有什么比不配称的事奉更让上帝愤怒了。但如果这是不公的,那么审判就不会降在他身上,而是降在那个欺凌者自己身上。那不公受苦且心胸宽大忍耐的人,借此在上帝面前获得更大的坦然无惧。因此,我们不要专注于追求权势、尊荣和权柄,而是要专注于以美德和智慧来出人头地。权力会促使人做许多上帝不喜悦的事,必须有非常勇敢的灵魂才能善用权力。那被剥夺权力的人,无论愿意与否,都会变得有智慧;而那身居权位的人,所遭受的与一个与美好而美丽的少女同住,却必须发誓永不带有欲望地看她的人所遭受的相同。权力就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它甚至违背许多人的意愿,使他们成为欺凌者,在许多人心中激起愤怒,放开舌头的缰绳,打开嘴唇的大门,如同风吹动灵魂一般,将它如船只般沉入罪恶的深渊。那么,你为何要羡慕一个身处如此危险之境的人,并称他为幸福呢?这是多么的愚蠢啊!此外,你还要想想,有多少敌人、诽谤者,以及多少奉承者如同围攻一般环绕著他。告诉我,这样的境况,能称得上是有福的吗?谁会这样称呼呢?但你会说,这样的人在民众中享有声誉?那又如何?民众不是上帝,他必须向祂交账。因此,你所指的民众,不过是新的沙洲、暗礁、岩石和悬崖罢了。民众的尊敬,越是使人声名显赫,就越是与危险、忧虑和悲伤相伴。这样的人,拥有如此残酷的主人,完全无法得到休息或停歇。我说停歇或休息是什么意思?这样的人,即使有上千功绩,也难以进入天国。事实上,没有什么比民众的声誉更贬低人的了,它使人变得胆怯、卑鄙、奉承和虚伪。例如,法利赛人为什么称基督为被鬼附的呢?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渴望民众的声誉吗?民众为什么对祂做出正确的判断呢?难道不是因为祂没有患上这种疾病吗?真的,没有任何事物,像渴望民众的声誉那样,使人成为违背律法和不明事理的人。同样地,也没有任何事物,像蔑视它那样,使人变得荣耀和勇敢。因此,那想要抵御如此风暴、如此风力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异常勇敢的灵魂。爱慕声誉的人,当他处于顺境时,将自己置于万人之上,而当他处于逆境时,则恨不得将自己埋入地下。当他被这种情欲吞噬时,这对他来说,既是地狱,也是天国。
5.Поистине, мирская слава и скоропреходящая радость суть мнимые блага, достойные рыданий, ибо лишь скорбь и плач влекут душу к истинному укреплению и вечной славе.
5.诚然,世间的荣耀与转瞬即逝的欢乐乃是虚妄的福泽,只配引发哭泣,因为唯有忧伤与哀哭才能引领灵魂趋向真正的坚固与永恒的荣耀。
那么,请你告诉我,这难道值得羡慕吗?恰恰相反,这难道不值得哭泣和流泪吗?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你羡慕拥有此等荣耀的人,你的行径就像是看见一个被捆绑、被鞭打、被无数野兽拖拽的人,却去羡慕他的创伤和溃烂。确实如此,对于一个爱慕虚荣之人,在众人之中有多少人,他就有多少重枷锁,就有多少个主宰,而最糟糕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每个人都对侍奉者做出随意的评断,毫不分辨;而一两个人所想的,所有人都会加以肯定。这难道不比一切的动荡、一切的暴风雨更为可怕吗?那追逐荣耀之人,一会儿因喜悦而高飞,一会儿又轻易地沉沦,他总是处于焦虑之中,永无宁静。尚未登上舞台,正准备发表演说时,他便已忧虑和颤抖,而在表演之后,他要么郁郁而终,要么再次陷入无度的狂喜——这比忧伤本身还要糟糕。而喜悦并不比忧伤的危害小,从它对灵魂的作用便可见一斑。喜悦使灵魂轻浮、傲慢、变幻无常。这在古人身上也可看到。例如,大卫何时是良善的呢?是当他欢喜的时候,还是当他身处困境的时候?犹太民族何时是有德行的呢?是当他们呻吟并呼求上主的时候,还是当他们在旷野中欢喜并敬拜牛犊的时候?正因如此,所罗门,这位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喜悦为何物的人,说道:「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传道书 7:3)。因此,基督也称颂哀恸的人,说:「哀恸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 5:4);而认为欢笑的人是不幸的:「你们如今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哭、悲伤」(路加福音 6:25)!这非常公正。在娱乐的时候,灵魂变得更软弱、更娇嫩;而在忧患的时候,灵魂则得到坚固,变得贞洁,摆脱了一切的激情,变得更高尚、更勇敢。因此,明白这一切,让我们逃避世俗的荣耀以及由此产生的快乐,以便获得那真实且永恒的荣耀,愿我们所有人都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而配得这荣耀,愿荣耀和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世。阿门。
Беседа 41«Иисус, зная помышления их, сказал им: всякое царство, разделившееся само в себе, опустеет; и всякий город или дом, разделившийся сам в себе, не устоит. И если сатана сатану изгоняет, то он разделился сам с собой: как же устоит царство его?». (Матф. 12:25–26)
第 41 讲「耶稣知道他们的意念,就对他们说:『凡一国自相纷争,就成为荒场;凡一城或一家自相纷争,都必站立不住。若撒旦赶逐撒旦,就是自相纷争,他的国怎能站得住呢?』」(马太福音 12:25-26)
阐释(路加福音 12:25-32)。驳斥法利赛人的诽谤及其目的。——亵渎圣灵在何种意义上不可饶恕。——自我定罪和心灵的破碎——通往至臻完美和免于惩罚的道路。
1.Спаситель с кротостью, открывая тайные помышления и используя разумные доводы о разделении царства, опровергает бесстыдные обвинения фарисеев, не желая обличать их, но стремясь к их исправлению.
1.救主以温柔之心,揭示隐秘的思虑,并运用合乎理性的论据,阐述国度分裂的道理,驳斥法利赛人无耻的指控,祂并非意在谴责他们,而是渴望他们能够悔改归正。
法利赛人先前就曾指控耶稣,说祂是靠着别西卜的力量驱逐鬼魔。然而,祂当时没有责备他们,是为了给予他们时间,让他们从祂更大的神迹中认识祂的力量,从祂的教诲中认识祂的伟大。但既然他们不停止地说着同样的话,祂最终便斥责了他们。首先,祂借着揭示他们隐秘的思想来证明自己的神性;其次,则借着祂能轻易驱逐鬼魔来证明。尽管他们的指控是何等不知羞耻(正如我说过,嫉妒之人不在乎说什么,只要能说出点什么就好),基督仍未忽视它,而是以祂特有的温柔来为自己辩护,教导我们当以温柔对待敌人;即便他们指控我们,而我们凭着自己的良心知道自己无辜,即便他们的指控毫无根据,我们也不应慌乱或失去内心的平静,而要以一切的忍耐在他们面前为自己辩护。救主就是这样对待法利赛人的,祂以最清晰的方式表明他们在说谎。对于一个被鬼魔附身的人来说,展现如此伟大的温柔和知晓隐秘思想是不可能的。法利赛人,部分是因他们的想法过于无耻,部分是出于对民众的担忧,不敢表露他们的指控,而只是将其藏于心中。但救主,为了向他们表明祂连他们的思想都知晓,并未提及他们指控祂的事,也没有揭露他们的恶毒,而是驳斥了他们的异议,让他们自己的良心去指证他们的谎言。祂唯一的关切是为犯罪之人带来益处,而非揭示他们的罪行。如果祂想要继续为自己辩护,使法利赛人蒙羞,然后让他们遭受最严厉的惩罚,祂本可以轻易做到。但救主,撇下这一切,仅仅努力于一件事:消除他们爱争辩的心,教导他们温柔,并借此使他们更容易得到改正。那么,祂是如何在他们面前为自己辩护的呢?祂没有引用圣经的话语(因为他们不听从圣经,也会曲解其意义),而是运用了普遍的论证。「凡国度,」祂说,「自己内部分裂,就必荒凉;凡城或家,」若分裂,也必快快败落。确实,内部的争斗比外部的战争更具毁灭性;这在社群中是如此,在所有事务中也是如此。但救主举了一个更广为人知的例子。地上有什么比国度更强大的呢?什么都没有;但它也会因动乱而灭亡。既然有人承认,即便国度,因着分裂,尽管它如何伟大,也会被摧毁,那么对于城和家,他又会说什么呢?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若它起来反抗自身,就会灭亡。因此,如果我,身有鬼魔,却借着它来驱逐其他的鬼魔,那就意味着鬼魔之间有不和与纷争,它们彼此相抗;如果它们彼此相抗,那么它们的力量就已丧失并被摧毁了。「若是,」救主说,「撒但赶逐撒但」(祂没有说「鬼魔」,表明它们之间有极大的和睦),「他就自相分争了。」 如果他自相分争,那么他就失去了力量并灭亡了;如果他灭亡了,他又如何能驱逐另一个呢?你看见了吗?他们的指控是多么可笑、多么不理智、其中存在着何等矛盾!同一个人不能既说他有力量又说他驱逐鬼魔,而且他的力量竟源于本该使他失去力量的原因。这是第一个驳斥。第二个紧随其后,涉及祂的门徒。救主在驳斥那些与祂作对的法利赛人时,从不只提供一个,而是两三个证据,祂希望能彻底遏制他们的无耻。祂在安息日的争论中就是这样做的,祂提到了大卫、祭司,以及圣经的见证:「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何西阿书 6:6),以及设立安息日的原因:「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马可福音 2:27)。祂在这里也是如此行。在第一个驳斥之后,祂提出了另一个更清晰的。「我若靠着别西卜赶鬼,你们的子弟赶鬼又靠着谁呢?」(马太福音 12:27)
2.Кротость Господа в беседе с фарисеями обличает их зависть и не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 ясно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я о том, что изгнание бесов Духом Божиим возвещает пришествие Царствия Божия.
2.主在与法利赛人对谈时所展现的温和,斥责了他们的嫉妒与不知感恩,清楚地见证:借由上帝之灵驱逐邪魔,正预示著上帝国度的降临。
请看,祂在这里也以何等的温和对他们说话。祂没有说:「我的门徒」,或是「使徒」;而是说:「你们的子孙」——这乃是为了,若法利赛人愿意像祂的门徒一样心存高尚,就给他们一个机会;而若是他们继续保持先前的不感恩,不放弃他们的无耻,就剥夺他们一切的辩白。祂这些话的意思是如下的:使徒们是借着谁的力量赶逐鬼魔呢?使徒们已经因着从救主那里得着权柄而赶逐鬼魔了;但法利赛人并未控告他们。他们所针对的不是所行的事,而是针对那个人。因此,基督为了要显明唯有嫉妒是他们控告的缘由,就也指出了使徒们。如果我,如你们所说,是借着别西卜的力量赶逐鬼魔,那么他们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是从我这里得着了那权柄。然而,你们并没有对他们说任何类似的话。你们为何控告我这赐予他们如此权柄的人,却免除了他们的控告呢?不过,这并不能使你们免于惩罚,反而会使你们遭受更大的惩罚。正因如此,救主又加上了:「他们就要成为你们的审判官」。如果我的门徒,与你们是同族,受着同样的教育,却信从我并顺服我,那么显而易见,他们将要定那些行事说话与此相反之人的罪。「我若靠着上帝的灵赶鬼,这就是上帝的国临到你们了」(马太福音 12:28)。「国」是何意?就是我的降临。请看,祂是如何再次吸引他们归向自己,医治他们,并努力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并向他们显明他们所针对的是他们自己的益处,是反抗他们自己的救恩。祂说,你们本该欢喜快乐,因为我已降临,要赐予那古时先知们所预言的伟大且不可言喻的恩惠,而且你们昌盛的时刻已经到来;但你们却反其道而行,不仅不接受这恩惠,反而诽谤并捏造虚假的控告来针对那向你们提供这些的人。圣马太说:「我若靠着上帝的灵赶鬼」;而路加说:「我若靠着上帝的指头赶鬼」(路加福音 11:20),以此表明赶逐鬼魔乃是至高力量与特殊恩典的作为。从这些话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上帝的儿子就已经降临了。但基督没有直接说出这一点;为了不引起他们的仇恨,祂只是用「这就是上帝的国临到你们了」这句话来暗示。这是何等的智慧!法利赛人用来控告救主的事,祂却用它来清楚地向他们证明祂的降临。再者,为了吸引他们归向自己,祂没有简单地说:「国临到了」,而是加上了「临到你们了」;祂似乎是在说:你们得享福分的时刻已经到了。那么,你们为何不为你们的福分而欢喜呢?你们为何要与自己的救恩为敌呢?看哪,现在就是古时先知们所预言的时刻。这就是他们所传讲的降临的印证:鬼魔是靠着神圣的力量被赶逐的。鬼魔被赶逐,是你们自己知道的;而鬼魔是靠着神圣的力量被赶逐的,这是由所行的事所作的见证。撒但如今不能强盛;它必然变得软弱。而软弱的不能像强壮的那样,赶逐强壮的鬼魔。救主这样说是为了显明源于爱德的力量,以及源于不和与纷争的无力。正因如此,祂不断地在各处激励祂的门徒去爱,尤其因为魔鬼千方百计地想要摧毁爱德。在第二次驳斥之后,祂又提出了第三个,说:「人怎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一切的家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财」(马太福音 12:29)?撒但不能赶逐撒但,这从前面所说的已是清楚了,而若非先战胜它,就不可能赶逐撒但——对此所有人都同意。那么,基督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加强祂先前所说的。祂似乎是在说,我不仅不想与魔鬼为伍,反而与它争战并捆绑它;证据就是我抢夺了它的器皿。请注意,基督是如何驳斥法利赛人试图强加于祂的诽谤。他们想要证明祂不是凭自己的权柄赶鬼;而祂却反驳说,祂不仅凭自己的权柄捆绑了鬼魔,而且首先捆绑了它们的头目,并凭着祂自己的力量战胜了它。这由事实本身所证实。如果魔鬼是头目,而鬼魔是它的属下,那么,当它自己没有被战胜和降服时,怎能俘虏它的属下呢?在这些话中,我想,还可以看到一个预言。不仅鬼魔是魔鬼的器皿,那些行它所行之事的人也是。因此,这里显然所说的不仅是祂赶逐鬼魔,而且是祂将要驱散普世一切谬误的黑暗,摧毁魔鬼一切的诡计并使之无效。祂没有说:夺取,而是说:「抢夺」,以此表明祂拥有这样做的权柄。
3.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утверждает непримиримую вражду Свою с диаволом и предупреждает, что всякий грех и хула простятся, но хула на Духа Святого не простится ни в сем веке, ни в будущем, ибо Дух сей известен и очевиден.
3.主耶稣基督申明祂与魔鬼之间不可调和的仇恨,并警告说,一切罪恶和亵渎都将得到赦免,但亵渎圣灵的罪,今世来世都不得赦免,因为这圣灵是人所周知且彰显的。
基督称撒旦为「强者」,并非因为撒旦本性如此——绝非如此!——而是借此指出撒旦从前因我们的疏忽大意而拥有凌驾于我们之上的巨大权柄。「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马太福音 12:30)。这就是第四个驳斥。基督说:「我的意图是什么?就是要引领世人归向上帝,教导他们美德,向他们宣告天国。而魔鬼和众鬼魔所求的又是什么?与此相反。那么,一个不同我收聚、不为我的人,又怎会帮助我呢?我又何必说『帮助』?相反,他还尽力分散属于我的东西。既然如此,一个非但不能帮助我,反而分散属于我的东西的人,怎可能与我有这样的协同,以致能与我一同驱逐鬼魔呢?」这话祂似乎不仅是对魔鬼说的,也是对祂自己说的,因为祂自己正是在抵挡魔鬼,并分散属于魔鬼的东西。那么,祂为何说:「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呢?因为他不与祂一同收聚。如果这话是公正的,那么,与祂敌对的人必然就是这样的人吗?如果一个不与基督同工的人被称为敌人,那么,一个与祂为敌、与祂作战的人就更是敌人了。祂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表明祂与魔鬼之间那巨大而不可调和的敌对。请告诉我,当你需要与人交战时,一个不愿帮助你的人,难道不是与你作对吗?尽管祂在另一处说:「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路加福音 9:50),但这与此处所说的并不矛盾。在此处,祂指明了谁是他们的敌人;而在彼处,祂则指明了谁是他们的同工,因为经上说:「奉你的名」驱逐「鬼魔」(马太福音 7:22)吗?在我看来,基督在此处也暗示了犹太人,将他们与魔鬼并列。他们也与祂为敌,分散祂所收聚的。祂在此处也暗示了他们,这可由救主接下来的话得到证明:「所以我告诉你们:人一切的罪和亵渎,都能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马太福音 12:31)。如此,在祂消除了他们的诽谤、解决了他们的异议并指明了他们愚昧的顽固之后,祂最终威吓他们,因为在劝诫和纠正之事上,不仅仅是回答所有问题和劝说,威胁也是至关重要的,而颁布律法和给予劝告的人常常如此行。
纵然主耶稣基督的话语看似非常含糊不清,但若我们细心探究,便能轻易领悟其深意。因此,我们首先要仔细聆听这些话语:「一切的罪和亵渎,」祂说,「都可以赦免人,唯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人。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以得赦免;唯独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马太福音 12:31-32)。 这些话究竟意味着什么?你们曾多方议论我,说我是骗子,是神的对头。若你们能悔改,我必宽恕你们,不追究你们的罪责;但亵渎圣灵的罪,即使是悔改的人,也无法得到赦免。这又如何解释呢?毕竟,连这桩罪过也曾被那些悔改的人所赦免。许多曾口出亵渎圣灵之言的人,后来都信了主,他们的罪便全然得赦。那么,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干犯圣灵的罪,其不可赦免性是超乎寻常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认识基督是谁;但对于圣灵,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认知。你看,凡是先知所说的,都是受圣灵感动而说,在旧约中,众人对祂都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基督的话语具有这样的意义:或许你们因我所取的肉身而对我心生芥蒂;但你们能对圣灵也说「我们不认识祂」吗?正因如此,你们的亵渎才不可赦免,无论今世还是来世,你们都将因此受罚。 许多人,例如哥林多那不配领受圣餐的淫乱之人,只是在今世受到惩罚,但你们——却是今世来世都要受罚。所以,你们在十字架前一切对我的毁谤,我都赦免,甚至连你们想要把我钉上十字架的举动,以及你们的不信,也不会被归咎于你们。那些在十字架前就已相信的人,他们的信心并不完全——因此,在受难之前,祂处处禁止人宣扬祂的身份,在十字架上,祂也曾祷告,求父赦免犹太人的罪。但是,你们那些干犯圣灵的话语,却不会得到赦免。 至于基督所指的,是犹太人在十字架前所说的亵渎之言,这一点可以从接下来的话中看出:「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以得赦免;唯独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为什么呢?因为圣灵是你们所认识的,而你们竟不知羞耻地否认这显而易见的真理。即便你们说你们不认识我,但你们无疑知道,驱逐鬼魔、施行医治是圣灵的工作。因此,你们不仅是在诋毁我,也是在诋毁圣灵。故此,你们的惩罚,无论今世还是来世,都是无可避免的。 有些人是今世来世都受罚;有些人只在今世受罚;有些人只在来世受罚;还有些人是今世来世都不受罚。 今世来世都受罚的,例如那些亵渎圣灵的人。当他们的城被攻陷时,他们在此地承受了可怕的灾祸,在彼处(来世),他们也将承受极严酷的惩罚,如同所多玛的居民和许多其他人一样。 只在来世受罚的,例如那位被火焰焚烧的财主,他连一滴水都得不到。 只在今世受罚的,例如哥林多的那个淫乱之人。 今世来世都不受罚的,例如使徒们、先知们、以及蒙福的约伯:他们的苦难并非惩罚的结果,而是奋斗与争战的操练。
4.Спасение обретается через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е самоосуждение, глубокое сокрушение о всех грехах, явных и тайных, и усердное покаяние, подкреплённое милосердием и молитвой.
4.救赎乃是透过虔诚的自我谴责、对一切显明与隐蔽之罪的深刻忏悔,以及以怜悯与祷告为依托的殷切悔改而得着。
那么,让我们努力与他们拥有相同的命运;若是不能与他们同享,至少也与那些在此世已然洁净自身罪愆的人们同享。诚然,那审判是可怖的,刑罚是必然的,痛苦是难以忍受的。然而,如果你不愿在此世承受惩罚,那么就自己定自己的罪,自己向自己要求交账。请听保罗所言:「因为我们若是自己审,就不至于被审了」(哥林多前书 11:31)。如果你能如此行事,在通往完美的道路上循序渐进,你终将获得那冠冕。 但你或许会问:如何向自己要求交账呢?你要哭泣,要痛苦地哀叹,要谦卑自己,要使自己受苦,并回忆起你每一次的过犯;这对灵魂而言,是相当大的折磨。凡经历过内心痛悔的人都知晓,灵魂最受此折磨;凡回想自己罪孽的人,都知晓由此而生的悲痛。正因如此,上帝才以称义作为这种忏悔的奖赏,祂说:「你要说明,好使你得称为义」(以赛亚书 43:26)。 真正而言,承认自己所有的罪孽,并不断地在心中呈现和反思它们,乃是矫正自身的一大凭借,确实是非同小可的凭借。行此道者,将达到如此的痛悔,以至于认为自己不配活下去。而持有此种心念的人,将会比任何蜡块都要柔软。 你不仅要为淫乱、通奸以及其他被众人认为是重罪的过失定自己的罪;还要在心中汇集那些隐秘的陷害、诽谤、恶语中伤、虚荣、嫉妒以及所有类似之事。这些恶行也将招致不轻的刑罚。诽谤者将被投入地狱;酗酒者在天国里将无有一席之地;不爱邻人者,如此地得罪上帝,即使以殉道之身,也不能得祂喜悦。那不顾念自己家人者,是背弃了信仰;那轻视穷人者,将被投入烈火之中。 因此,不要将这些恶行视为微小,而要将它们全部汇集在你的心中,如写在书上一般。如果你写下它们,上帝就会将其抹去。然而,如果你不写下,上帝就会将其记下,并要求你受罚。我们最好是自己将它们记下,并眼见上帝将其涂抹,而不是因为遗忘它们,致使上帝在审判之日将它们呈现在我们眼前。 因此,为了避免此事发生,让我们仔细地审视一切,如此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罪孽深重。例如,谁能说自己清白于贪婪呢?不要以你并非极度贪婪来为自己辩护;即使是微小的贪婪,你也将承受同样的惩罚。思虑此事,并悔改吧。谁未曾冒犯他人?而这会将人投入地狱。谁未曾私下恶语中伤邻人?而这会使人失去天国。谁未曾傲慢自大?而这种人比所有人都更不洁净。谁未曾带着情欲的目光观看?而这种人被视同于淫乱者。谁未曾无故向他的弟兄发怒?而这种人要受审判。谁未曾起誓?而这是出于那恶者。谁未曾违背誓言?而这比出于那恶者更甚。谁未曾侍奉玛门?而这种人是偏离了对基督的合宜侍奉。 我本可列举出更多其他的恶行;但这些已然足够,可以使那些心未曾刚硬、未曾达到麻木不仁境地的人,产生痛悔。如果这些罪行中的每一项都能将人投入地狱,那么当它们集合在一起时,会造成何等后果呢? 那么,你会问,我们如何才能得救呢?要针对这些病症使用同样有力的良药——怜悯、祈祷、悲伤、忏悔、谦卑、痛悔的心、对世间财富的轻视。上帝为救赎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途径,只要我们愿意保持警醒。 因此,让我们保持警醒,用各种方法努力治愈我们的创伤:施舍怜悯,抑制对冒犯我们之人的愤怒,为一切感谢上帝,尽力而为地禁食,以真诚的心祈祷,为自己「用不义的钱财结交朋友」(路加福音 16:9)。如此,我们便能获得罪孽的赦免,并配得所应许的福祉——愿我们所有人都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慈爱而得此福分,荣耀和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42«Или признайте дерево хорошим и плод его хорошим; или признайте дерево худым и плод его худым, ибо дерево познается по плоду». (Матф. 12:33)
第 42 讲「你们或认树为好,果子也为好;或认树为坏,果子也为坏,因为凭着果子就可认出树来。」(马太福音 12:33)
解释(马太福音 12:33-37)。责备法利赛人的目的。——基督为何称他们为毒蛇的种类。——言语所表达的,无论是好是坏,都仅仅是内心之盈余。——人人将按自己的言语受审判。——伤害他人者比被伤害者更不幸;用例证加以证明。——不应张扬他人的罪恶,即使是显而易见的。——应当致力于省察自己的良心。——进行这种省察的时间与地点。——疏忽与懒惰是美德难以企及的原因。
1.Святой Господь, обличая фарисеев, обнаруживает противоречие в их суждениях, ибо невозможно, чтобы добрые дела проистекали от злого корня, тем самым показывая, что уста говорят от избытка сердца.
1.圣主,在斥责法利赛人时,揭示了他们判断中的矛盾之处,因为恶根不可能生出善果,借此表明,口所说的是心里满溢出来的。
主又以另一种方式,不满足于先前的斥责,来使法利赛人感到羞愧。祂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要使自己从指控中获得开脱——为此,先前的诸多证据已然足够——而是为了要纠正那些与祂对抗的人。祂所说的话具有这样的含义:你们之中没有人指责过那些被治愈的人并未被治愈,也没有人说过,从污鬼手中释放出来是恶事。事实上,尽管他们极度无耻,但也说不出这样的话。因此,他们并不谴责那些事迹本身,却中伤行这些事的人。但基督表明,这样的指控既不符合普遍的道理,也不符合事实本身的境况。而这已经是极度无耻的标志了——不仅心怀恶意地行事,而且还编造出与普遍观念都不相符的事情。 请看救主如何用祂的话语消除一切反对意见。祂没有说:「你们要同意,树是好的,因为果子是好的」;而是,为了更有力地堵住他们的口,并显示祂的宽容和他们的无耻,祂说:「如果你们想要谴责我的作为,那就这样吧;只要你们的指控中没有不一致和矛盾即可。」如此一来,在一个完全显而易见的事情上,他们的无耻就暴露得更加清楚,祂就可以对他们说:你们徒劳地耍弄诡计,因为你们的话语中包含著矛盾。的确,人们是根据果子来评判树,而不是根据树来评判果子,而你们却反其道而行之。诚然,果子是由树所生;但要认识树,就必须凭借果子。因此,你们理应:若想指控我,就该证明我的作为是恶的;或者,既然你们称赞我的作为,就应当同时释放行这些事迹的我,使我免于你们的指控。然而你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我的作为——它们呈现出果实——中找不到任何可指摘之处,你们却谴责这棵树——称我为被鬼附的。这已是极度疯狂的表现。一棵好树不能结出坏果子,反之亦然,正如救主先前所说,现在也再次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法利赛人的指控包含了矛盾,并且完全与事实不符。 接著,因为救主所说的不是关于祂自己,而是关于圣灵,所以祂以更大的严厉来发出祂的斥责:「毒蛇的种类!你们既是恶人,怎能说出好话来呢」(马太福音 12:34)?这些话语中既包含了对法利赛人的指控,也证明了先前所说的话。救主说:你们看,你们既是恶树,就不能结出好果子。因此,你们说出这样的话,我并不感到惊讶;你们源于邪恶的族类,受到恶劣的教养,养成了邪恶的思想。 请注意,祂是何等地谨慎,用来表达祂的指控,以防止对手的一切诡计。祂没有说:「你们既是毒蛇的种类,怎能说出好话来呢」——因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关联,而是说:「你们既是恶人,怎能说出好话来呢」?而称他们为毒蛇的种类,是因为他们夸耀自己的祖先。因此,为了表明这对他们没有任何益处,祂将他们从与亚伯拉罕的亲属关系中斩断,并给予他们其他的祖先,这些祖先与他们有著同样的性情,从而剥夺了他们所骄傲的那种高贵血统。 「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祂说。在这里,祂再次显明祂的神性,因为祂知晓隐藏的思想;同时也表明法利赛人不仅将因行为受到惩罚,也将因邪恶的思想受到惩罚;祂也表明,祂作为神,知晓这些思想。不过,人也有可能知晓它们。当内心充满邪恶时,话语自然会透过口流露出来。因此,当你听到一个人说出恶言时,不要以为他心中的邪恶仅止于言语所显示的,而要断定他的源头更为丰沛,因为外在的表达仅是内在的盈余。 你看到基督给予法利赛人多么沉重的一击了吗?如果他们的话语如此充满邪恶,并源于魔鬼的灵,那么请想一想这些话语的根源和源头必定是何等邪恶。通常情况是,舌头受到羞耻的抑制,尚未将所有的邪恶倾倒在言语中;相反地,心灵没有任何人作为其动机的见证者,便无所畏惧地在自身中产生它所想望的一切邪恶,因为它不怎么考虑到神。言语呈现在所有人的耳中,受到所有人的衡量,而心灵则隐藏在阴影之中,因此舌头上的邪恶较少,心灵中的邪恶更多。但当内在累积得太多时,先前被隐藏的东西就会以更大的冲动流露出来。正如呕吐的人起初努力将涌出的痰液 удерживать 在体内,但当他们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时,就会大量地 выброс 污秽一样,充满恶念的人最终也会将这些恶念倾倒在对邻人的恶言谴责之中。 「善人从他所存的善库里,发出善来;恶人从他所存的恶库里,发出恶来」(马太福音 12:35)。救主说。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ставляет о том, что нечестивые слова и злоречи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ют о злом сокровище в сердце, за что будет дан ответ в День Суда, и что претерпевающий зло сильнее того, кто зло причиняет.
2.神圣的文本虔敬地教导我们,不敬虔的言语和恶毒的诽谤见证了心中邪恶的积蓄,人将为此在审判之日做出交待,并且,承受邪恶之人比施加邪恶之人更为强大。
「不要以为,」救主说,「只有恶人才会如此;相反地,良善之人亦是如此。」在他们内心深处,所蕴藏的美德,远胜于其言语所能展现于外者。由此,主所示现的是,正如法利赛人应被视为比他们言语中所呈现的更加邪恶,反之,祂的良善则远超祂言辞所流露的。而「宝藏」(сокровище)一词,祂意指「丰盛」。接着,祂再次向他们发出极大的警诫。祂说:「不要以为一切到此为止,——以为恶言仅受限于世人的谴责。不;所有恶语者将在最终审判时遭受极端的惩罚。」在此处,祂未曾言「你们」,部分是为了向所有人传授教诲,部分是为了避免说出过于严厉和令人不悦的言辞。「我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每一句闲言,在审判之日,他们都必为此供出交代。」(马太福音 12:36)「闲言」(Праздное слово)乃是指与行为不符、虚假、充满诽谤之言,亦如一些人所解释的,是指空洞之言,例如:引发不当笑声、污秽、无耻、不庄重的言语。「因为你将因你的话语称义,也将因你的话语被定罪。」(马太福音 12:37)你可曾见到,这审判何其公允?这要求回应何其温和?审判者将不是根据他人的言语,而是根据你自己的话语来宣判。有何能比这更公义呢?言说与否,全在于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因此,不应是那些被恶语中伤之人感到恐惧和颤栗,而应是那些说恶言之人,因为被中伤者无需为那些针对他们的恶言流传而辩白,但说恶言者将为他们对他人的恶语而供出交代。所有的祸患都将降临在他们身上。所以,那些遭受恶言之苦的人,无需忧虑,因为他们无需为他人对他们的恶语负责,但那些说恶言的人,却必须恐惧和颤栗,因为他们将因其恶舌而被传唤至审判台前。这确实是魔鬼的罗网,这是一种不带来任何欢愉,而只有损害的罪恶。说恶语者,确是在自己的灵魂中积蓄了恶毒的宝藏。如果一个人受不良体液困扰,他自己所受的痛苦比谁都大,并因此患病,那么在内心积蓄怨毒(其苦甚于一切胆汁)之人,将遭受更为惨烈的损害,并给自己招致可怕的疾病。如果他所吐出的言语能如此深地冒犯他人,那么这些言语将给孕育它们的灵魂带来更深重的悲伤。图谋不轨者,首先伤害的是他自己,正如搧风点火者自己常被烧伤,敲击钻石者反伤自身,踏上尖钉者自受血淋淋的创伤。
那懂得宽宏大量地领受并忍受侮辱的人便是如此:他像钻石,像锐利的钉子和火焰,而那图谋冒犯他的人,结果却比泥土还要卑微!因此,遭人侮辱并非恶事;那恶事是你去侮辱他人,或是你不知如何忍受侮辱。大卫曾遭受多少侮辱!扫罗曾给予他多少冒犯!然而,谁变得更强大、更幸福呢?谁显得更不幸、更值得怜悯呢?不正是那施加侮辱的人吗?让我们更仔细地审视此事。扫罗曾应许,若大卫杀死那外邦人,他便会接纳大卫为亲属,极其乐意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大卫杀死了那外邦人;然而扫罗做了什么?他违背了诺言,不仅没有将(长女)许配给他,反而试图杀害他。谁赢得了更大的荣誉呢?扫罗饱受忧郁之苦,且被恶灵所压制;而大卫借由他的胜利和上帝的恩宠,获得了荣耀,他比太阳还要光芒四射。扫罗听见妇女们的歌唱,便被嫉妒所吞噬;而大卫默默忍受一切,却吸引并将所有人都系于自己身边。后来,当他将扫罗掌握在手中却饶恕了他时,那时谁是幸福的,谁又是不幸的?谁是软弱的,谁又是强大的?难道大卫不正是显得更强大吗,当他有权利报复他的仇敌,却不愿行使这权利时?毫无疑问。扫罗拥有全副武装的军队;而大卫则以公义为辅佐和助手,公义比千军万马还要强大。因此,在遭受了如此多不义的恶意图谋之后,他仍不愿杀死扫罗,尽管他有权这样做。他从先前的经验中得知,使人变得强大的,不是加害于人,而是忍受伤害。肉体如此,树木亦然。难道雅各没有忍受侮辱吗?难道他没有忍受拉班的恶行吗?然而,谁显得更强大呢:是拉班吗?他早已将雅各掌握在手中,然而他却不敢触碰他,因为他充满恐惧与颤栗;还是雅各呢?他没有武器,也没有众多战士,对拉班而言却比一千个君王更为可畏?
3.Смиренно внимая священным словам, да уразумеем, что осуждение ближних и обида их ослабляют душу, тогда как истинное любомудрие требует усердного суда над собственными прегрешениями.
3.我们应当谦卑地聆听圣言,以领悟以下真理:论断和得罪我们的邻人会削弱灵魂,而真正的爱智之举,则要求我们热切地审视自己的罪愆。
然而,为向你们展示另一个、更为强烈的证据,以佐证上述之言,我要再次将话语转向大卫——从另一个对立面来看。当他忍受冤屈之时,他曾是强健的;但当他自己、在后来的日子里,冤屈了他人之后,他立刻变得软弱。他冤屈了乌利亚,秩序立刻颠倒了:软弱转移到了那施加冤屈之人身上,而力量却转到了那受冤屈之人身上,那位受冤屈者,即便已然逝去,却使大卫的家室荒凉。大卫,虽幸存于世并身为君王,却无从抵御他;而乌利亚,一名普通的战士,且已被杀害,却将君王家中一切颠倒。你们可愿我从另一面,以更为清晰的方式,向你们呈现我所提出的真理?让我们看看那些自以为有权利为自己复仇的人。那些冤屈邻人者,乃是与自己的灵魂作战,显得比所有人都更为低下和卑贱,这一点人尽皆知。然而,你或许会问,谁曾为自己复仇,并因此点燃了诸多邪恶,为自己招致了许多灾祸和悲痛?请看大卫的将军。他是这场残酷战争的祸首,并承受了千种灾祸,若他懂得按真挚的爱慕智慧的准则来思量和行事,这些灾祸都不会降临于他。因此,让我们避开这罪过,不论是以言语或行为,都不去冤屈邻人。主并未说:若你在众人面前辱骂邻人,并将他拖上法庭,你才有罪;而是简简单单地说:若你说出恶言,即使是独自一人,那时你也会招致至大的定罪。即便你转述关于邻人的事是真实的,即便你对此全然确信,那时你仍将遭受惩罚。上帝审判你,并非因为他人所行的事,而是因为你所说的话。「从你口中的话,你将被定罪。」你难道没有听见,那法利赛人(论及税吏时)所说的也是实话吗:他陈述了众所周知之事,宣告了并非隐秘之事,然而,他却遭受了严酷的定罪?若是连显而易见的罪过都不应当公开,那么对于那些未知且未经证实的罪过,就更应如此了。那犯下罪过的人,自有审判者在他之上。因此,你切莫擅自夺取唯属于独生子的荣耀,因为审判的宝座已为祂所预备。但你渴望成为审判者吗?有一个审判庭,也为你所保留,它可以带来极大的益处,而不使你遭受丝毫的定罪。在你良知中设立理性为审判者,并将你所有的不法之事呈现在这审判庭前,审视你灵魂的一切罪过,以全然的严苛要求它作详细的交代,并对它说:你为何胆敢做出这事那事?而如果它试图回避,转而去审查他人的事,你要对它说:我审判你,并非为了他人的罪过,你也不需为他们负责,某某人品行不端与你有何相干?你为何在某事某事上犯了罪?回答!不要指著他人,要看你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别人的事。因此,要尽可能频繁地引导它进入这场挣扎。然后,当它再无话可说,开始躲避审判时,你要刺痛它,打击它,如同对待一个傲慢淫乱的奴仆。每天为它敞开这个审判庭,向它呈现火河、毒虫和其他的折磨;不要允许它继续与魔鬼勾结,不要接受它如此无耻的辩解:他来找我,他为我设下诡计,他引诱我!但你要对它说:如果你自己不愿意,所有这些都将是徒劳。而如果它开口说:但我与肉体交织,披戴著血肉之躯,生活在世上,在地上寄居,你要对它说:所有这些都只是伪善的借口和空洞的托词!看哪,这位圣者也曾披戴肉体,这位也曾生活在世上,在地上寄居,然而,他们却过著光荣的生活;而你自己,当你行善时,你也是在披戴著肉体时做到的。即使它听起来痛苦,你也不要停止惩罚它:不要惧怕,它不会因你的责打而死去;相反地,你还能将它从死亡中解救出来。如果它说:是某某人激怒了我,你要回答它:你本可以不被激怒,因为你常常抑制自己的怒火。同样地,如果它说:某位妇人的美貌燃烧了我,你要向它呈现:但你本可以自制。向它举出战胜情欲的榜样;指出第一位妇人的例子,她虽然说:「那蛇引诱了我」(创世记 3:13),但这并未使她免于谴责。
4.Повелевается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совершать ежевечернее безмолвное испытание совести о малых прегрешениях, дабы с дерзновением предстать на Судилище и избежать погибели души.
4.我们受命,要在每日傍晚虔诚地进行静默的良心省察,以察看微小的过犯,好使我们能坦然无惧地站在审判台前,并避开灵魂的灭亡。
当你进行这样的良心审视时,不要让任何人靠近你,不要让任何人打扰你;但正如法官们在审理案件时通常坐在帷幕之后一样,你也应以静默为帷幕来保护自己,并选择合宜的时间与地点。在你用完晚餐、起身离席并准备就寝时,就进行这场审判:这便是于你最为方便的时刻;而你的卧室和床铺便是你的地点。先知也如此吩咐,他说:「你们要在床上心里思想」(诗篇 4:5)。即使是细微的过失,你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出交代,以免有朝一日逼近更大的罪恶。如果你每天都如此行,那么你将能坦然无惧地站立在可畏的审判台前。保罗也是以这种方式洁净了自己,因此他说:「我们若是自己审判自己,就不至于受审」(哥林多前书 11:31)。公义的约伯也曾如此洁净他的孩子们:如果他为隐藏的罪献上祭物,那么他更是要求对显而易见的罪做出交代。然而,我们并非如此行,而是完全相反。我们一旦躺在床上,便立刻开始思虑各种世俗之事:有些人让污秽的思想进入灵魂,有些人则思考抵押出去的金钱、商业契约以及各种暂时的忧虑。我们若有待嫁的女儿在手,便会以所有的警觉来守护她;然而对于我们的灵魂,这比女儿要宝贵得多,我们却任凭它行淫和被玷污,让成千上万的污秽思想进入其中。无论是贪婪、好色、对美貌身体的迷恋、易怒的倾向,或是其他任何不善的客人想要进入,我们立刻打开大门,呼唤并拖拽著它进来,让灵魂与它毫无羞耻和畏惧地行淫。还有什么比这更粗鄙、更不仁道的呢?我们竟轻蔑地看著这么多奸夫玷辱于我们最宝贵的灵魂,并允许它与他们交通,直到他们满足为止?但这永远不会发生。他们或许只有在灵魂陷入睡眠时才会离去。然而,不!即使在这个时候,他们也不会离开它,因为在睡梦中的幻象和异象里,同样的景象仍在它面前萦绕。因此,常常发生这样的事:即使白日来临,沉醉于此类梦境的灵魂立刻就冲向与之相符的行为。你不允许最小的尘埃进入你的眼瞳;但你却疏忽了你的灵魂,任凭它拖著一大堆如此多邪恶的污秽。我们何时才能成功地将这日积月累的粪土从我们自身中抛弃出去呢?我们何时才能成功地拔除荆棘呢?我们何时才能成功地播撒种子呢?难道你不知道收获的时节已经来临了吗?而我们甚至还没有开始耕耘我们的田地。那么,当田地的主人到来并要求应得之物时,我们将说什么呢?我们将如何回答祂?是说没有人给我们种子吗?但种子是每天从天上赐下的。是说没有人为我们割除荆棘吗?但我们(圣言的仆人)每天都在为你们磨砺镰刀。抑或是说世俗的需求分散了你们的注意力?那你为何没有为世界而钉上十字架呢?如果那将托付给他的「他连得」归还的人,仅仅因为没有赚取另一份「他连得」就被称为「又恶又懒的仆人」,那么,那失落了托付给他的一切的人,将会听到什么呢?如果他被捆绑并被丢到那里有牙齿切齿的地方,那么我们将遭受何等的苦难——我们这些有无数引领我们走向美德的动力,却转离美德并沉溺于懒惰的人?难道这些还不足以劝服你吗?难道你没有看到这生命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它的延续是多么的未知吗?在这个世界的事务中,需要多少劳动和汗水呢?难道只有美德的获取需要努力,而邪恶却无需努力吗?既然此处和彼处都需要努力,你为何不选择那带来巨大益处的美德呢?而且,还有一些美德根本不需要任何努力。事实上,不说人坏话、不说谎、不发誓、原谅那个给你带来愤怒之因的邻舍,这又有什么难处呢?恰恰是行与此相反之事,才是劳苦和巨大的忧虑。那么,当我们连这些轻而易举的美德都不遵守时,我们还能期望得到什么样的辩护和赦免呢?由此可见,其他更为艰难的美德,也因著我们的疏忽和懒惰而无法为我们所及。思想这一切,让我们逃避邪恶,热爱美德,以便能因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使我们配得现世和将来的福祉。愿荣耀和权柄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43«Тогда некоторые из книжников и фарисеев сказали: Учитель! хотелось бы нам видеть от Тебя знамение. Но Он сказал им в ответ: род лукавый и прелюбодейный ищет знамения; и знамение не дастся ему, кроме знамения Ионы пророка». (Матф. 12:38–39)
第 43 讲「那时,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说:『夫子,我们愿意看祢显个神迹。』耶稣回答他们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约拿先知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了。』」(马太福音 12:38-39)
解释(马太福音 12:38-45) 法利赛人为何求问神迹。——那些降临到犹太人身上的灾难,便是基督力量的神迹。——基督之死的真实性。——基督死后,犹太人所承受惩罚的公义性。——那从恶中得释,却未变得更加明智的人,将遭受更为沉重的惩罚。——极度的痛苦不会因目睹他人的痛苦而减轻。——提醒人们地狱(Gehenna)的益处。——劝诫世人修正生活。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条件,并不妨碍美德的实践。
1.Господь, обличая лукавое лицемерие фарисеев, требовавших знамения, указывает на грядущее знамение Своего Воскресения, подобное пребыванию Ионы во чреве кита, и предвозвещает будущие кары за неверие.
1.上主,斥责那些要求神迹的法利赛人邪恶的伪善时,祂指出祂即将到来的复活神迹,如同约拿在鱼腹中三日一样,并预告了未来因不信而将遭受的惩罚。
还能有什么比这更——我不会说是不虔敬,而是更疯狂的事呢?经历了如此多的神迹,法利赛人说起话来,就好像这些神迹从未发生过一般:「我们愿意看见祢显个神迹。」他们为何如此说呢?是为了再次诱捕耶稣。因为祂已多次用祂的话语堵住了他们的口,遏制了他们不知羞耻的舌头,所以现在他们又转而求助于行动。福音书作者对此感到惊奇,再次重复了「那时」这个词。「那时,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说:『夫子,我们愿意看见祢显个神迹。』」那时:那是什么时候呢?正当他们应当低下头,正当他们应当充满惊奇,正当他们除了惊叹与顺服之外别无他法之时。但即便在那时,他们也没有放弃他们的诡诈。你看,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奉承与伪装。他们希望能以此将祂引入他们的网罗。就在那之前,他们还在辱骂祂,而现在却在谄媚;就在那之前,他们还称祂为被鬼附的,而现在却尊称祂为夫子——然而,无论哪种说法,他们都怀着恶毒的意图,尽管他们的话语彼此完全不相似。正因如此,救主此刻严厉地斥责他们。当他们粗暴地向祂提问并辱骂祂时,祂温柔地回答他们;而当他们开始谄媚祂时,祂却以全然的严厉对待他们,并对他们说出斥责之言,以此表明祂超越了这两种情绪:正如那时他们无法使祂动怒,此刻他们的谄媚也无法软化祂。在这之后,请深思祂斥责的性质:在其中,你所看到的不是谩骂,而是揭示了法利赛人的邪恶本性。祂说了什么呢?「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这些话的意思是:你们这样对待我,一个你们至今仍不认识的人,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因为你们对待我的父,也是同样如此,你们曾亲眼目睹祂能力的诸多例证。你们多少次离弃祂,跑去投靠鬼魔,吸引这些邪恶的朋友到你们身边,先知以西结曾多次为此责备你们!救主说这话,是表明祂与父是同心合意的,且他们(法利赛人)的行为与从前一样;同时,祂也揭示了他们隐秘的念头,并指责他们是虚伪的、怀着敌意向祂求神迹。
他之所以称他们为「邪恶的一代」,是因为他们总是对他们的恩主忘恩负义,并且在接受了恩惠之后变得更加败坏——这正是极端邪恶的征兆。而他称他们为「淫乱的一代」,则是指明了他们过去和现在的不信,并以此提出了新的佐证,证明他与父是平等的——正因为对他的不信使人成为淫乱者。接著,在责备了他们之后,他接下来说了什么呢?「除了约拿先知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在此,他开始论述自己的复活,并以预表作为佐证。那么,你会说,难道法利赛人没有得到别的神迹吗?当他们祈求时,并没有给予他们。救主知道他们的盲目,因此他行神迹并非为了说服他们,而是为了改正其他人。我们可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些话语;或者也可以从中看出,法利赛人将不会再得到与所提及的神迹相似的神迹。神迹曾赐予他们,正是在他们自身的惩罚中,他们认识到了主的权能。因此,他在此隐晦地指出这将来的惩罚,并威胁他们,仿佛是说:我向你们施予了千百次的恩惠;但没有一件使你们归向我,你们也不愿以敬畏之心尊崇我的威严。所以,你们将从与此相反的作为中认识我的权能,届时你们将看见你们的城池被夷为平地,看见城墙和圣殿化为废墟,看见你们失去往日的自由和公民制度,再次像逃亡者和无家可归的人一样四处漂泊。这一切都发生在十字架的苦难之后。所以,这就是将代替伟大神迹赐给你们的东西!事实上,难道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至今仍是相同且不变的,这本身不就是一个最伟大的神迹吗?尽管他们作了所有的尝试,却没有人能够减轻那一旦施加于他们身上的惩罚。然而,救主在此尚未直接论及此事,他将更清晰的阐明留待于后来的时间。而现在他启示了关于他复活的话语,他们将藉著那些他们日后必须承受的苦难,得以确信这复活的真实性。因为「正如」他说,「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马太福音 12:40)。他没有明言他将复活,因为他们会嘲笑此事;但他隐晦地预告了,然而,是以一种他们能够相信他早已知晓的方式。而他们确实明白了这预言的含义,正如他们对彼拉多所说的话所示:「那骗子还活著的时候曾说:『过三天我要复活』」(马太福音 27:63):然而基督的门徒,因为不如他们精通,却没有明白这事;因此,法利赛人自招了定罪。
2.Крест Господа Иисуса Христа и Его воскресение, предзнаменованное знамением пророка Ионы, суть основание нашего спасения, утверждённое Божественной любовью, и служат судом для неверующих.
2.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祂的复活,由先知约拿的记号所预示,乃是我们救赎的根基,由神圣的爱所确立,并成为不信者的审判。
请注意,救主是何等地精确地表达了祂那隐秘的预言。祂没有说「在地上」,而是说「在地心」,以清楚表明祂在坟墓中的停留,以免有人以为祂的死亡只是虚幻的显现。为此,祂也指定了三天,以使人对祂的死亡不存疑虑,这样一来,不仅十字架和对众人而言的昭然若揭,就连日子的数量本身也应成为祂死亡的证据。至于复活,则应由所有随后的时间来作证;然而,若非当时有许多神迹来作证,许多人不会相信十字架;而若不相信十字架,他们也不会相信复活。正因如此,救主称十字架上的死为记号。如果祂没有被钉在十字架上,就不会有记号赐下。这就是为什么祂又提出了预表,以便更进一步地确证真理。告诉我,实际上,约拿在鲸鱼腹中的停留难道是一个幻梦吗?不,你不能这样说。因此,基督在地心之中的停留也绝不可能是幻梦。预表既已真实地成就,真理本身就绝不能是幻梦。因此,我们在一切事上都宣告基督的死亡:在神圣的奥秘之中,在洗礼之中,以及在所有其他神圣的行动之中。因此,使徒保罗高声呼喊:「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加拉太书 6:14)。由此可见,那些感染了马吉安异端邪说的人是魔鬼的子女,因为他们抹杀了基督为之成就一切,而魔鬼用尽一切努力想要消灭的真理——我指的是十字架和受难。正因如此,主在另一处预先宣告:「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就把它建立起来」(约翰福音 2:19),又说:「日子将到,新郎要从他们中间被取去」(路加福音 5:35);而在这里,祂说:「除了约拿先知的记号以外,再没有别的记号给他们」,借此表明祂也将为他们受难,但他们不会从中获得任何益处,祂在接下来的话中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尽管祂知道这一点,祂仍然乐意为他们而死。祂的爱是何等伟大!为了不让人以为犹太人也会像尼尼微人一样,并且像那些因主向他们展示城市即将毁灭而悔改并转向的异邦人一样,他们在基督复活后也会悔改并转向,让我们听听救主接下来所说的话。祂所宣告的与此完全相反:犹太人不仅不会从祂的复活中获得任何有益的果实,反而会遭受无法医治的灾难。祂借着一个被污秽之灵附身的人的例子来表明这一点。但在此之前,祂先为自己辩护,证明他们将要遭受的那些不幸不是祂的过错,而是他们将遭受公正的惩罚。在那个被鬼附之人的例子中,祂预示了即将临到他们的厄运和荒凉。而现在,祂表明所有这些厄运都是他们理所当然要承受的。祂在旧约中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当祂打算毁灭所多玛时,祂事先在与亚伯拉罕的对话中为自己辩护,向他展示了那些城市完全的荒凉和德行的缺乏,因为那里甚至找不到十个生活贞洁的人(创世记 18:32)。同样地,祂也让罗得看到了所多玛人对客旅的恶毒和狂暴的淫欲,然后才降火于他们的城(创世记 19:24)。祂在洪水时代也是如此行,在挪亚面前以行动为自己辩护。祂也向以西结展示了祂的公义,当时祂在巴比伦向他展示了耶路撒冷所发生的一切邪恶(以西结书 5)。祂也乐意在耶利米面前为自己辩护,当时祂对他说:「不要祷告」,并接着说:「你岂看不见他们所行的吗」(耶利米书 7:16-17)?祂在所有类似的情况下都是这样做的。在这里,祂也是如此。祂究竟说了些什么呢?「尼尼微人要在审判的时候和这世代一同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约拿更大」(马太福音 12:41)!约拿是仆人,而我是主宰;他从鲸鱼腹中出来,而我从死亡中复活;他传讲毁灭,而我来传报天国。尼尼微的居民没有见过任何记号就相信了他,而我却展示了许多记号;他们除了先知那可畏的话语之外,没有听到别的东西,而我却向你们展示了至高智慧的一切宝藏。约拿以神的仆人身份出现在尼尼微;而我,则是万有的主宰和上主,来此并非带着威胁,也非要求清算,而是带着赦免。尼尼微的居民是外邦人,而你们却有如此众多的先知与你们交往。没有人预言过约拿,而所有人都预言过我,我的作为与预言完全一致。他逃避了上主的面,以为可以避免受人嘲笑;而我,预先知道自己将被钉在十字架上并受辱,却降临到世上。他甚至不愿忍受屈辱,以便看到尼尼微人得救;而我却忍受了死亡,而且是极度羞辱的死亡,在此之后仍然派遣其他人去传道。他在尼尼微人中是陌生人,是外来者,无人知晓;而我,在肉身上是你们的亲属,与你们出自同一祖先。但除了这些无可辩驳的优点之外,任何更深入思考的人都会发现许多其他的优点。
3.Господь, используя примеры Царицы Южной и злого духа, указует на непростительное злонравие сего рода, которое приведёт его к наказанию горчайшему, нежели прежние бедствия.
3.主,藉著南方女王与恶灵的例子,指明了这世代不可饶恕的邪恶本性,这将引领它遭受比过去的苦难更为剧烈的惩罚。
救主并不仅止于指陈尼尼微人,祂还引述了另一个例证,说道:「南方的女王,要在审判的时候,同这世代的人起来,定他们的罪;因为她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马太福音 12:42)!这个例证比前一个更具说服力。约拿是前往尼尼微人那里;而南方的女王却不愿等待所罗门去拜访她,而是她自己来到他这里,她下定决心如此行,没有被她身为女性、并非出自同一族裔,或路途遥远所阻碍;她做出这个决定并非受到威吓或死亡的恐惧所迫,而仅仅是出于对智慧教诲的爱慕。「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所罗门未曾走出他的宫殿,就接待了来到他面前的这位妇人;而我却是亲自来到那些不拥有我的人中间。所罗门接待了这位从地极而来的女王;而我却是亲自走遍了城邑和村庄。所罗门与她谈论树木和植物,但她无法从这些谈话中获得太大的益处;而我所提供的谈话却是关于不可言说之事,关于最可畏的奥秘。 如此,在定法利赛人的罪,并无可辩驳地证明他们的罪无可恕,他们的悖逆并非源于导师的软弱,而是源于他们自身的恶劣本性之后,祂以尼尼微人和南方女王的例子,以及各种不同的论据证明了这一点——救主终于谈到了将要降临到他们身上的惩罚,祂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说,然而,祂的比喻必定会激发他们极大的恐惧。「当」,祂说,「污灵从人身上出来,就在无水之地游荡,寻求安歇,却寻不着;于是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到了,就发现它空闲,打扫干净,装饰好了;它就去,带了另外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灵来,一同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就比先前更不好了。这邪恶的世代,也要如此」(马太福音 12:43-45)。借由这些话语,基督表明法利赛人不仅要在来世,甚至在今生也要遭受最沉重的惩罚。在此之前,祂曾说过:「尼尼微人要在审判的时候,同这世代的人起来。」法利赛人听闻此言,可能会认为审判的时刻尚未来临,因此可能变得更加疏忽大意。因此,为了杜绝他们一切懈怠的借口,救主此刻向他们展现了那些即将在他们今生降临的可怖灾祸。先知何西阿也曾以类似的灾难来恫吓他们,说:「以色列人必知道,日子临近了,像先知是愚昧的,灵感的人是狂妄的」15(何西阿书 9:7),意思是:他们将像被邪灵驱使而陷入疯狂和狂乱的假先知。在此处所说的「被惊吓的先知」,指的是假先知,就像那些占卜者一样。救主也指出了这种可怕的境况,因此祂说他们将遭受最深重的惩罚。你看到了吗,祂如何以各种方式敦促他们留心倾听祂的话语,在他们眼前展现了今世与来世,尼尼微人和女王值得称赞的榜样,以及推罗人和所多玛人灭亡的可怕例证?先知们也是如此行,他们以利甲的子孙为榜样,或以不忘记自己饰物和腰带的新娘为榜样,或者他们说公牛认识自己的主人,驴认识它主人的槽。同样地,救主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展现了法利赛人邪恶本性的全部沉重,最终在此处谈论了他们的惩罚。
祂的话语究竟意指何物?祂说,若是被鬼附之人摆脱了他们的病症,之后却对自己疏于照管,那么他们就会招致比先前更为凶残的灵体幻影:你们也正处于此等境况之中。你们先前也曾被鬼所附,当时你们膜拜偶像,将你们的儿子宰杀献祭于邪魔,以此展现出极度的癫狂;然而,尽管如此,我始终没有撇弃你们:我藉著先知将那鬼从你们身上逐出,随后我亲自降临,渴望能更进一步洁净你们。若是经过这一切之后,你们仍不愿听从我,若是你们决意犯下更大的恶行(因为宰杀主本身,是远比杀害先知更为重大、更为沉重的罪愆),那么你们所承受的苦难,将远超过你们的先祖,那些在巴比伦、在埃及以及在安提阿一世统治下受苦之人。事实上,在维斯帕西安和提图斯年间降临于犹太人身上的灾祸,比之以往是更为可怕的。因此,主曾说:「因为那时必有大灾难,从世界的开始直到如今,没有这样的,将来也绝不会有。」(马太福音 24:21)。然而,从这被鬼附之人的事例中,所揭示的并非仅止于此,还有另一点:他们将完全与一切美德隔绝,并且比从前更加容易受制于邪魔的作用。那时,虽然他们也曾犯罪,但在他们之中仍有义人存在,仍有上帝的护理与圣灵的恩典同在,眷顾他们,修正他们,成就一切属于祂自身之事;但现今他们将彻底失去上帝的看顾,以至于极度的德行匮乏、非同寻常的灾祸加剧,以及邪魔对他们肆无忌惮的统治,都将成为他们的命运。你们自己也清楚,就在我们这个时代,当朱利安(Julian)狂暴肆虐之时——他的不敬虔超越了所有的不敬虔者——犹太人是如何与希腊人亲近,以及他们是如何热切地采纳所有希腊人的习俗。如今他们看来行为举止稍显审慎和安静,但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惧怕君王:若没有这种恐惧,他们将会比从前做出更大的暴行,因为在其他恶行方面,他们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祖先,他们极其热衷于巫术和魔法,并且在满足情欲上毫无节制。至于在公共生活中,尽管他们受到坚固的缰绳约束,但他们曾多少次反叛和起义对抗君王!正是因为这些,他们给自己招致了沉重的灾祸。
4.Важнее знамений и чудес обрести сердце, чуткое к добру, ибо не воспользовавшимся Божественным избавлением уготованы сугубые наказания и вечные мучения огня.
4.比起异象和神迹,更重要的是获得一颗对良善敏锐的心,因为那些没有利用神圣救赎的人,将会遭受加倍的惩罚和永恒的烈火煎熬。
如今,那些寻求神迹之人何在?愿他们听闻,那最为紧要的,乃是一颗对良善之事敏锐的心。若此心阙如,则神迹亦无益处。你看,尼尼微人未见神迹而信服;而犹太人,虽目睹诸多奇事,却益发败坏,将自身化为无数恶魔的居所,招致千灾万祸。 此乃公义审判所必致之结局。那曾蒙解脱于邪恶,却未变得更为明智之人,必将遭受比先前更为沉重之刑罚。救主说:「不得安息」,正是为了表明,魔鬼的侵害必将,且必然会降临于那些不珍惜其解救之人。 事实上,这些人本应因两个缘由变得更加明智:其一,思及先前苦难之沉重;其二,感知蒙受解脱之宝贵。此外,尚可加上第三个缘由——那威吓之言,使人惧怕遭遇更恶之事。然而,犹太人却未为这些动机所动,亦未变得更好。 然而,此处所言及犹太人者,并非仅指他们,亦关乎吾等。若吾等既已蒙受光照,脱离往昔之恶,却又复恋旧习,则吾等将为那光照之后所犯之罪,承受更重之刑罚。故此,基督对那患病之人言曰:「看哪,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厉害」(约翰福音 5:14)。此言乃是对那卧病三十八年之人所说。你或问:有何事能比此更为恶劣?那便是远比此病更为残酷、更为难以忍受之惩罚,或将临到他身。愿上帝不容我们亲身经历所有可能遭受之苦难!上帝的惩罚甚多:「祂的怜悯何等大,祂的责备也何等烈」(西拉书 16:13)。 故此,祂尤其责备那蒙受祂怜悯之耶路撒冷,藉先知以西结言曰:「我见你在血中」,「我用水洗净你,又用油抹你」,「你美貌的名声传遍列国」,「你与你四围的邻邦行淫」(以西结书 16:6,9,14,26)。因此,祂威吓那犯罪之城,必施予最沉重之惩罚。 吾等听闻此言,不仅当思及惩罚,亦当思及上帝那无穷之恒忍。事实上,吾等多少次重蹈覆辙,而祂仍旧宽容吾等!但吾等切不可懈怠,反当充满敬畏。若是法老在第一次灾祸中即得警醒,他便不会经历后续之灾,亦不会与其全军一同沉没于红海之深渊。 我提及此事,乃因我深知,现今仍有许多人,如同当年的法老一般,言曰:「我不认识上帝」,且不容许其下属脱离那泥土与砖块之苦役。上帝甚至命令,当减轻那威吓之言;然而,吾等之中,又有多少人连减轻那沉重之劳役亦不愿为之!但为此,他们所注定要渡过的,已非红海。 为他们所预备的,乃是火之海,红海无论在规模或性质上,皆无法与之相比——那是一片更为广阔、更为狂暴之海,其波涛尽皆由火构成,乃是异样而可怖之火。在那里,巨渊洞开,喷吐着最猛烈之火焰。在那里,你将处处见到火焰奔流,如同某种凶猛的野兽。若是此世的、属物质的火焰,尚且能如野兽般从迦勒底之炉中窜出,攻击那些坐在炉外之人,那地狱之火又将如何对待那些堕入其中的人呢? 请听先知论及审判之日所言:「上主的日子临近,是残忍的、有忿恨和烈怒」(以赛亚书 13:9)。届时,你将寻不着代求者,亦寻不着拯救者;你将看不见基督那温柔宁静之面容。 正如那些被流放至矿场之人,被交付予毫无怜悯之人管辖,不能见其家属朋友,只见其监工;届时亦将如此,甚至比此更甚,不可比拟地更糟。在此世,尚可投奔君王,恳求其解开被定罪者之枷锁;而在那里,此已绝无可能。 无人能自阴间被释放,被囚禁于彼处之人,将永远在火中焚烧,忍受无法形容之痛苦。若是连人在此世被焚烧所承受之剧烈苦楚,任何言语皆无法表达,那么在那里受苦之痛,更是无法描述。在此世,至少所有的痛苦会在几分钟内结束;而在那里,被焚烧的罪人永恒燃烧,却永不烧尽。
那么,若是我们落入其中,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这话是对自己说的。然而,若是有人对我说:「老师啊,既然你连自己都这么说了,那么我更不用担忧了。」 我被惩罚有何可惊讶的呢?啊,不!我恳求你们,不要有人想要寻求这样的安慰。这其中丝毫没有任何慰藉。你告诉我:那恶魔难道不是无形的灵体吗?他难道不比世人更为卓越吗?然而,他还是堕落了。那么,难道有人能从与恶魔一同受苦中,为自己汲取到安慰吗?绝无可能。古时所有的埃及人都遭遇了什么?他们难道没有看见他们的领袖们也遭受惩罚,每个家里都听见哀哭吗?他们看见这些,难道能得到安慰,从悲痛中得到片刻的休息吗?完全不能,正如后来他们的行为所表明的:他们仿佛被火鞭驱赶一般,全都来到法老面前,迫使他释放了希伯来民族。将「与众人一同受罚」视为安慰,并说:「所有人都这样,我也一样!」这该是多么的困难啊!关于地狱,我们还需要多说什么呢?你只管设想那些双脚患病的人,当他们正遭受剧烈疼痛的折磨时,你指给他们看成千上万比他们受苦更深的人。他们不会明白你的意思,因为剧烈的疼痛丝毫不容许思绪自由,使他们能够顾及他人,并从中找到安慰。因此,我们不要抱持著这种虚妄的希望来滋养自己。从邻人所承受的苦难中汲取安慰,或许只有当自身的痛苦相当可以忍受时才有可能;但是当折磨超越了界限,当整个内心翻腾不已,当灵魂连自己都无法认清时——那时它又能从何处汲取安慰呢?
5.Дабы избежать геенны и обрести добродетель, надлежит нам, сокрушив сердце, немедля начать жизнь благочестивую и стать светом миру.
5.为要避免地狱火,并获得美德,我们理应破碎我们的心,立刻开始敬虔的生活,并成为世界的光。
那么,所有这些话都不过是痴儿的笑谈和寓言。你所说的安慰,只在轻微的忧伤中,只在尚可忍受的悲痛中才有效,当我们听说别人也遭受同样的痛苦时;而且即便如此,也并非总是如此。如果在尚可忍受的悲痛中,它有时也完全无力,那么在那种不可言喻的痛苦和忧愁中,在那显现为咬牙切齿的境况中,它就更无能为力了。我知道,你们听我说这些话,会感到沉重和不悦;但我能怎么办呢?我本不愿谈论此事,我乐于在我自身和你们所有人身上都体会到美德。但当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活在罪恶之中时,愿上帝赐予我能力,在你们心中唤起真实的悲伤,触动听众的心灵深处!那时我就会平静下来,不再谈论此事。而现在我害怕,你们中有些人会轻忽我的话语,并因这种轻忽和漫不经心而遭受更大的惩罚。如果一个奴仆听见主人的威胁,却轻视它们,那么愤怒的主人当然不会放过他不受惩罚,反而会因此给他施加最严厉的惩罚。因此,我恳求你们,当听到关于地狱的话语时,让我们心灵破碎。确实,没有比这番谈话更甜美的了,正因为没有比地狱本身更苦涩的了。但你会问,关于地狱的谈话怎能是甜美的呢?正是因为,跌入地狱是不甜美的;而那些看似难以忍受的提醒,却能保护我们免于那场灾难。此外,它们还为我们带来另一种甜美,它们使我们的心神习惯于集中,使我们更加敬畏,将我们的心智提升向上,为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驱散围困我们的情欲的邪恶队伍,从而治愈我们的灵魂。现在,在提醒了惩罚之后,请允许我说一些关于等待我们的羞辱的事情,因为正如尼尼微人将在审判之日定犹太人的罪一样,许多我们现在所轻视的人,那时也必将定我们的罪。因此,让我们深思,我们将遭受怎样的嘲笑,怎样的定罪;让我们深思——现在就开始,并进入悔改之门。我首先是对我自己说这些话,我首先劝勉我自己;请不要有人生气,仿佛我想要定谁的罪一样。让我们踏上那条窄路。我们要沉溺于奢靡到几时呢?我们要懒惰到几时呢?难道我们活在无忧无虑和欢笑中,日复一日地推迟回转,还不够久吗?或者一切又将保持原样:丰盛的餐桌、饱食、奢侈、对金钱的贪婪、贪婪的占有,以及热衷于建造房屋?然而结局将是什么呢?是死亡。怎样的结局?是尘土和灰烬,是坟墓和蛆虫。因此,让我们开始新的生活,让大地成为天堂;向外邦人展示他们所缺乏的美善。他们看着我们美好有序的生活,就会看到天国的形象。当他们看到我们是多么谦逊,多么远离愤怒、邪恶的欲望、嫉妒、贪婪,多么忠实地履行所有的职责时,他们会说:如果基督徒在这里就变成了天使,那么他们离开这里后会变成什么样呢?如果他们在这里,作为客旅,就散发出如此光芒,那么当他们到达自己的故乡时,将如何显现呢?这样,外邦人看着我们,也会变得更好,敬虔的道也会像在使徒时代一样广为传播。事实上,如果十二位使徒能使整个城市和国家回转,那么请想一想,当我们所有人都热切地追求美好的生活,并因此成为教师时,我们的努力将取得多么大的成功?吸引外邦人的,与其说是死而复生的人,不如说是热爱智慧的人。对于前者,他会感到惊奇,而对于后者,他会得到益处。前者已经发生,并且过去了;而热爱智慧的生活却持续不断,并永远有助于他灵魂的美好耕耘。因此,让我们关照我们自己,以便也能赢得不信之人。
我并没有要求你做任何难以成就之事;我没有说:不要娶妻;我没有说:离开城市,退避公共事务;而是劝勉你,在这些事务之中,要以美德来妆饰自己。我甚至盼望,那些居住在城中的人,能比退隐山林之人,更多地以良善的生活而见称。为何如此?因为由此将产生极大的益处。没有人点亮灯烛,却把它放在斗底下(马太福音 5:15)。因此,我盼望所有的灯烛都放在灯台上,以便从中散发出巨大的光芒。让我们燃起这道光芒的火,使那些坐在黑暗中的人,得以摆脱迷误。不要对我说:我有妻子和儿女,我要治理家室,所以我无法做到这一点。如果你没有这一切,但却依然马虎懈怠,那么你不会从中得到任何益处;但如果你在这一切之中都能保持勤勉,那么你将以美德而致富。所需要的唯有一点——在良善的意向中坚定你的精神:那么,无论是年岁、贫穷、富贵、事务的繁多,还是任何别的事物,都不能成为我们的障碍。因为,即便是老人、青年人、已婚者、需要抚养儿女的人、手艺人、军人,都成功地完成了所有受命之事。但以理是青年人,约瑟是奴隶,亚居拉是手艺人,卖紫色布的妇人经营着一整个作坊;有人是监狱的看守,有人是百夫长,例如哥尼流,有人身体虚弱,例如提摩太,有人甚至逃离了主人,例如阿尼西谋:然而,他们之中没有任何人被任何障碍所阻拦,相反地,他们所有人都度过了光荣可敬的生活,无论是男是女,是少是老,是奴是自由人,是军人还是平民百姓。因此,我们不要用无用而空洞的借口来掩饰自己,而要坚定我们良善的意图。这样,无论我们的职分是什么,我们都必能持守美德,并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得以配享那将要到来的福祉,与祂同那圣父和圣灵,共享荣耀、权能与尊贵,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无穷。阿门。
Беседа 44«Когда же Он еще говорил к народу, Матерь и братья Его стояли вне дома, желая говорить с Ним. И некто сказал Ему: вот Матерь Твоя и братья Твои стоят вне, желая говорить с Тобой. Он же сказал в ответ говорившему: кто Матерь Моя? и кто братья Мои? И, указав рукой Своей на учеников Своих, сказал: вот матерь Моя и братья Мои». (Матф. 12:46–49)
第 44 讲「当祂仍对众人讲话时,祂的母亲和兄弟站在屋外,想要与祂说话。有人告诉祂:『看哪,祢的母亲和兄弟站在外面,想要与祢说话。』祂回答那说话的人:『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祂伸手指著祂的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马太福音 12:46-49)
解释(马太福音 12:46-13:9) 基督斥责祂的母亲和弟兄的目的。—— 若无属灵的亲缘,单凭肉身的亲缘毫无益处。—— 解释撒种的比喻。—— 种子的失落并非撒种者的过错。—— 失落与否,结实与否,取决于接受者的意愿。—— 单靠某一种美德不足以得救。—— 暴食对身体和灵魂所造成的损害。
1.Сие священное изречение являет, что ни плотское родство, ни великие дары не приносят пользы без добродетельного исполнения воли Божией, которая есть единственное истинное благородство.
1.此句神圣的教诲揭示了,没有德行地去遵行上帝的旨意,无论肉身的亲缘,还是丰厚的馈赠,皆无益处。遵行上帝的旨意,方是唯一真实的崇高。
这与我先前所说的——即若无美德,一切皆属徒劳——有着极为清晰的显明,就在此刻。我曾言说,年岁、性别、居于旷野,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若无良善的心志,便是无益。如今我们更得知:若无美德,即便是将基督怀于腹中、诞下这奇妙的果实,也无益处。这一点,从所引用的经文之中尤为彰显:「当祂仍向众人说话时,」传福音者说道,「有人对祂说:看哪,祢的母亲和祢的弟兄们站在外面,想要与祢说话。」而基督回答道:「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们?」祂说此话,并非是因祂以自己的母亲为耻,或拒绝了生养祂之人(若祂以此为耻,便不会穿过她的子宫了);而是祂希望借此表明,若她不履行一切当尽的本分,则她从那关系中得不到任何益处。事实上,她的行为是出于对自身权利的过度热切。她想要向众人展示她对祂——她的儿子——所拥有的权柄,那时她对祂的看法尚未崇高;因此,她选了不合时宜的时机前来。 那么,请看她和祂的弟兄们所表现出的缺乏深思!他们本应进来,与众人一同聆听,或者,若他们不愿如此,便应等到祂结束了谈话,然后才上前。然而,他们竟当着众人的面,唤祂出来,借此显露出对自身权利的过度热切,以及渴望展现他们是以极大的权柄来命令祂。传福音者也正是带着责备的意味,提到了这一点。「当祂仍向众人说话时,」他说道,暗示了此事。难道没有别的时间了吗?——他似乎是在如此发问。难道不能私下交谈吗?他们究竟想谈论什么?倘若是关于真理的教诲,那么他们本应公开提出,当着众人的面谈论,好让其他人也能受益;若只是关于他们自己的事情,则不应如此坚持。若基督不容许祂的门徒去埋葬父亲,以免他追随基督的行动被打断,那么,祂与众人的谈话,便更不应为了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被中断了。 由此可见,他们这样做仅仅是出于虚荣,约翰也曾指出这一点,他说:「连祂的弟兄们也不信祂」(约翰福音 7:5)。他还转述了他们不智的话语,说他们呼唤祂去耶路撒冷,目的只是为了借祂的神迹来使自己得荣耀:「祢若行这些事,」他们说,「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没有人行事隐秘,却又希望自己被众人所知」(约翰福音 7:4)。基督自己也曾在当时责备他们,谴责他们肉体的意念。当时,因着犹太人对基督的恶劣看法,他们说道:「这不是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弟兄吗?祂的姊妹们不都在我们这里吗」(马太福音 13:55-56,马可福音 6:3)?——他们渴望隐藏祂出身的低微,便催促祂显明神迹——那时,祂拒绝了他们,借此希望治愈他们的病症。 因此,若祂想要否认自己的母亲,祂本可以在犹太人侮辱祂时就否认她。恰恰相反,祂如此关心她,甚至在十字架上,祂也将她托付给祂所挚爱的门徒,并对她表现出极大的关切。但此刻,祂没有这样做,乃是出于对她和祂弟兄们预先周到的爱。既然他们将祂视作一个普通人,并心存虚荣,祂便要拔除这种病态,然而祂并未冒犯他们,而是予以纠正。但你不仅要注意那含有轻微责备的言语,更要关注祂的弟兄们所胆敢表现出的不合时宜的鲁莽,以及那位责备者(祂并非普通人,而是上帝的独生子),并关注祂责备的用意。祂并非想要冒犯他们,而是要将他们从那折磨人的情欲中解救出来,逐步地引导他们对祂有正确的认识,并使他们确信,祂不仅是祂母亲的儿子,更是主宰。你将看到,这责备对祂而言是极为恰当的,对祂的母亲是有益的,同时也是极为温和的。祂没有对提醒祂母亲之事的人说:去,告诉你母亲,她不是我的母亲;而是反问他:「谁是我的母亲?」 祂说这话时,心中还有另一层意思。那是什么呢?那就是,无论是他们,还是任何其他人,都不应倚仗亲属关系而离弃美德。事实上,若祂的母亲不具美德,那么她身为母亲的事实便对她没有任何益处,如此一来,亲属关系就更不可能拯救任何人了。唯有一种高贵,那就是遵行上帝的旨意,而这种高贵胜过并优于那(肉体的)亲属关系。
2.Истинное родство со Христом и блаженство обретается не по плоти, но через прилежание к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и исполнение воли Отца Небесного.
2.与基督之间真实的亲缘关系和那福乐,并非凭藉肉体而得,而是透过殷勤向善和遵行天父的旨意而获致。
是故,深知此事,我们不当因着尊贵的子嗣而自傲,若我们自身未有其德行;亦不当因着高贵的父母而自傲,若我们的生活与他们不相似。因为,即使生育,亦未必为父;即使未生,亦可为父。正因如此,当有一妇人说:「怀你胎的,和乳养你的,有福了!」(路加福音 11:27)基督并未回答:「那怀我的胎没有,我亦未曾吮吸乳头。」祂乃是说:「诚然,那听从并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有福了!」(路加福音 11:28)你瞧,祂在此前与此刻,并未摒弃血缘之亲,而是将其与德行之亲连结起来。同理,施洗约翰说:「毒蛇的种类!你们心里不要以为:我们有亚伯拉罕为父。」(马太福音 3:7,9)这并非指他们(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在血缘上并非亚伯拉罕的后裔,而是说,若他们不具备亚伯拉罕那般的品德之亲,这血缘于他们毫无益处。基督亦指明此理,祂说:「你们若是亚伯拉罕的儿女,就必行亚伯拉罕所行的事。」(约翰福音 8:39)这些话语并非剥夺他们的肉身之亲,而是教导他们寻求那更美、更超越的亲情。祂在此处亦欲告诫同一件事,但以更大的宽容与温柔来教诲;彼时所提及的是祂的母亲,故祂未曾说:「她并非我的母亲,他们并非我的弟兄,因为他们不遵行我的旨意。」祂未曾宣判他们有罪,而是以其固有的温和言语,任由他们自己决定是否渴望另一种亲情。祂说:「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马太福音 12:50)因此,若他们渴望成为祂的亲属,就当循此道路而行。同样,当那妇人高声说:「怀你胎的,有福了!」基督并未说:「我没有母亲。」而是说,若我的母亲渴望蒙福,就让她遵行我天父的旨意吧。这样的人,于我而言,便是弟兄、姊妹和母亲。何等的尊荣!德行何其伟大!它将循此道者提升到何等的高度!多少妇人称赞这位圣洁的童贞女及其所怀之胎,渴望成为那样的母亲,并愿为这份尊荣付出一切!何物阻碍了她们?看哪,基督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不仅是妇人,就连男子亦能获此殊荣,甚至更大的荣耀。循此道而行,比忍受生育之苦更快成为母亲。因此,如果肉身之亲已属福气,那么灵性之亲则更为殊胜,正如其超越前者一般。是以,不要仅仅渴望这份亲情,更要以极大的勤恳,行走于通往此愿景的道路。说毕此言,救主便出了那家。你可曾看见,祂既作了规劝,亦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祂在婚筵之上亦是如此。在那处,祂规劝了祂那不合时宜提出请求的母亲,然而最终并未拒绝她——以规劝医治她的软弱,以应允请求显明祂对母亲的爱。此处亦然,一方面,祂医治了虚荣的病症,另一方面,祂对母亲致以应有的敬意,尽管她的要求并不合宜。「就在那一天,」经上记着:「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马太福音 13:1)祂说,如果你们想见我,听我讲道,看哪,我出来了,我在交谈。行了许多神迹之后,祂又欲以教诲施益于人,故坐在海边,好能「捕获」并吸引地上的人们归向祂。祂坐在海边并非没有目的(福音书作者特意记下此事,亦暗示了这一点),而是为了让自己处于这样的位置:身后空无一人,众人都呈现在眼前。「聚集到祂那里的人甚多,祂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马太福音 13:2)祂坐下后,便开始用比喻教导他们。「祂用许多比喻教训他们。」(马太福音 13:3)祂在山上的做法并非如此:在那处,祂的话语并未用如此多的比喻来陈述。这是因为,在那里只有单纯而未受教育的百姓,而此处则有文士和法利赛人。但请注意,祂首先讲了哪个比喻,以及马太是按何等顺序来陈述的。那么,祂首先讲了哪个比喻呢?正是那个应当首先讲述,且最能激发听者注意力的比喻。祂打算隐晦地说话,故先以比喻激发听者的心思。因此,另一位福音书作者亦说,基督因他们不明白而责备他们:「你们不明白这个比喻吗?」(马可福音 4:13)然而,祂用比喻并非仅仅为此,也是为了使祂的话语更具表现力,更深地铭刻在记忆之中,并使事物更显而易见。先知们亦是如此行事。
3.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раскрывает нам притчу о Сеятеле, в коей Господь, выйдя к нам по великому Своему промышлению, без различия предлагает Своё спасительное учение всем душам, дабы каждая из них могла принести желанный плод.
3.此段神圣文本恭敬地向我们阐释了撒种者的比喻,其中,吾主出于其伟大之神意,来到我们中间,毫无分别地向所有灵魂提供祂的救赎教义,使每个灵魂都能结出所期望的果实。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比喻呢? 「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无所不在、充满万有的祂,是从何处「出去」的呢?或者,祂是如何「出去」的呢?祂并非在空间上离我们更近了,而是当祂披上肉身之时,祂藉着祂的意愿与对我们的照拂,离我们更近了。因为罪恶阻碍了我们通往祂的道路,不容许我们上升,所以祂亲自「出去」来到我们这里。 祂为何而出呢?是为了要毁灭这片满是荆棘的土地吗?是为了要惩罚这些农夫吗?不。祂出去,是为了要仔细地耕耘这片土地,并在其上播撒敬虔之道。在此,基督以种子比喻祂的教诲,以田地比喻人类的灵魂,而以撒种的,比喻祂自己。 这颗种子结出了怎样的果实呢?它的三部分失落了,唯有一部分得以存留。 「他撒的时候,有的落在路旁,飞鸟来吃尽了」(马太福音 13:4)。基督并未言及是祂自己抛洒的,而是说种子「落在了」那里。 「有的落在石头地上,那里土不深,立刻发苗,因为土不深;等到太阳出来,晒干了,又因为它没有根,就枯干了。有的落在荆棘里,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马太福音 13:5-9)。第四部分得以保全,但即使是这一部分,所结的果实也并不相同,在此仍有巨大的差异。 从这些话语中可见,基督将祂的教诲不加区别地赐予了所有人。正如撒种的人并不区分眼前的田地,而是简单、毫无分别地撒下种子,祂也不区分富人、穷人、智者、愚者、怠惰者、勤勉者、勇敢者、或是胆怯者;祂向所有人传讲,完成了祂的工作,即使祂早已知晓由此会产生怎样的果实,好让祂可以说:「我为我的葡萄园所能做的,还有什么没有做呢」(以赛亚书 5:4)? 先知们将以色列民比作葡萄树:「我所亲爱的,有一个葡萄园」;以及:「你从埃及挪出一棵葡萄树」(以赛亚书 5:1,诗篇 79:9)。而基督则将民众比作种子。祂以此显明了什么呢?这表明如今的民众将迅速而轻易地顺服,并立刻结出果实。 当你听闻「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之时,切勿视其为同一之事。撒种的人常常也为别的事物而出,例如:耕地、除灭无用的杂草、拔除荆棘,或做其他类似之事;然而,基督却是为着「撒种」而出。
你且告诉我,为什么大部分的种子都灭亡了呢?这不是由于撒种之人,而是由于接纳的土地,也就是说,是由于不留意的灵魂。但是,祂为什么不说:有些种子被粗心大意的人接纳了,并使之灭亡;有些种子被富有的人接纳了,并使之窒息;还有些种子被软弱的人接纳了,并使之轻忽呢?祂不愿严厉地责备他们,以免使他们陷入绝望,而是将指摘留给听者自己的良心。然而,这不仅发生在种子上,也发生在渔网上。渔网中也有许多无用的东西。基督提出这个比喻,是为了坚固和教导祂的门徒,使他们不要灰心,即使大多数接纳他们话语的人都会灭亡。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主自己身上;虽然祂事先知道事情将会如此,但祂仍未停止撒种。但你会说,在荆棘中、在石头地上、在路旁撒种是明智的吗?当然,就种子和土地而言,这是不明智的;但是,就灵魂和教导而言,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如果一个农夫这样做,他理应受到指责,因为石头不能变成土地,道路不能不成其为道路,荆棘不能不成其为荆棘;但是,对于有理性的受造物来说,情况就不同了。石头可以改变,变成肥沃的土地;道路可以不对每一个经过的人开放,不被他们的脚践踏,而可以变成丰饶的田野;荆棘可以被除灭,种子可以不受阻碍地生长。如果这是不可能的,基督就不会撒种了。如果这种改变没有发生在所有人身上,原因不在于撒种之人,而在于那些不愿改变的人。基督已经完成了祂的工作;如果他们轻忽了祂的教导,那么这位展现了如此伟大仁爱的人就没有过错。你还要留意,灭亡的道路不止一条,而是各种各样,彼此相距甚远。那些如同道路的人,是那些不经心、粗心大意和懒惰的人,而石头只描绘出那些较为软弱的人。 基督说:「那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马太福音 13:20-21)「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去了;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马太福音 13:19)教导在没有任何诡计和压迫的情况下失去效力,与在试探中无效,并非同一件事。而那些如同荆棘的人,比所有其他人都更有过失。
4.Нам надлежит усердно внимать Божественному учению, ограждая свою волю от обольщений века сего и забот, дабы принести плод в спасение души.
4.我们应当殷勤地聆听神圣的教导,保守我们的意志不被今世的诱惑和忧虑所迷惑,以便结出灵魂得救的果实。
因此,为了不至于遭遇类似的事情,我们要殷勤地聆听教诲,并不断地将它铭记于心。即便魔鬼肆意掠夺,但我们有能力不让他得逞。如果种子枯萎,那并非烈日所致,因为经上并没有说它们是因烈日而枯槁,而是说:「因为没有根」。(马太福音 13:21)如果圣言被抑制,那并非荆棘所致,而是因为那些容许荆棘生长的人。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不让这种败坏的植物生长,并能恰当地使用财富。正因如此,基督没有说「世界」,而是说「今世的思虑」;没有说「财富」,而是说「钱财的迷惑」(马太福音 13:22)。所以,我们不应指责事物本身,而应指责败坏的意愿。人可以拥有财富,却不被其迷惑;可以活在今世,却不被思虑所压倒。财富结合了两种对立的邪恶:一种是使人破碎和蒙蔽,即思虑;另一种是使人松弛,即奢靡。救主说「钱财的迷惑」,说得非常恰当,因为财富中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确实,享乐、荣耀、浮华以及所有类似之物,都不过是幻影,而非真实的真理。 因此,在谈论了各种毁灭的方式后,祂最终也提到了好土,为的是不使人绝望,而是给予悔改的希望,并表明从磐石和荆棘之地转变为好土是可能的。 但是,如果土地是好的,撒种者是同一位,种子也完全一样,为何有的种子结出百倍的果实,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呢?这里的差异再次取决于土地的性质,因为即使在好土中也能发现许多不同。现在你明白了,原因不在于农夫,也不在于种子,而在于接受的土地。这种差异并非源于人的本性,而是源于他们的意愿。在此也彰显出上帝极大的慈爱,因为主所要求的并非是同一程度的美德,祂接纳第一等的,也不排斥第二等的,并为第三等的留有余地。祂说这话,是为了让祂的追随者不要以为单凭聆听就足以得救。 你或许会问,祂为何没有提到其他恶行,例如肉体的欲望或虚荣心呢?祂既然说了「今世的思虑和钱财的迷惑」,就等于将一切都说尽了,因为虚荣心和所有其他恶行,例如享乐、贪婪、嫉妒、浮夸以及其他类似之物,都是今世之事和钱财迷惑的产物。至于「路旁」和「磐石」,祂提及它们,是想表明仅仅摆脱对财富的爱是不够的,还需要努力追求其他的德行。如果你不贪恋财富,但却柔弱娇气,那又有什么益处呢?如果你不娇气,但却轻率懈怠地听道,那又有什么益处呢? 单凭一种美德不足以拯救我们,而是需要:首先,是仔细聆听圣言并时常铭记在心;其次,是勇气;再者,是轻视财富;最后,是对所有世俗之物的超然。祂将聆听圣言置于首位,是因为它是最首要的必需:「人未曾听见,怎能信呢?」(罗马书 10:14)我们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注意圣言,就无法知晓该做什么)。然后,祂才谈及勇气和轻视现世的福乐。 因此,了解了这一切,我们就要从各方面保护自己,留心圣言,深深地将它植入心中,并洁净自己脱离一切世俗之物。如果我们只做一样,而对另一样疏忽大意,那就毫无益处:无论如何,我们都会以同样的方式灭亡。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们不是因财富而灭亡,而是因疏忽大意而灭亡;或者不是因疏忽大意,而是因娇弱而灭亡,又有什么区别呢?无论农夫以何种方式失去了种子,他都会同样悲伤。 因此,我们不要因为自己并非在所有方面都灭亡而感到安慰,而是要为我们以任何方式灭亡而哭泣,并且要焚烧荆棘,因为它会抑制圣言。富人深知这一点,他们不仅对这方面无能为力,对任何其他事情也无能为力。作为激情的奴隶和俘虏,他们连处理世俗事务也无能为力。如果他们连世俗事务也无能为力,那么对属天之事就更是如此了。两种创伤感染着他们的思想:奢靡和思虑。这两种创伤,任何一种本身都足以使船只沉没。试想,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怎样的风暴!
5.Роскошь есть пагубное терние, ибо пресыщение и неумеренность в пище наносят величайший вред телу и душе, препятствуя им служить Богу и творить добро.
5.奢华乃是败坏的荆棘,因为饮食的过度和无节制对身体和灵魂造成极大的伤害,阻碍它们服事上帝、行各样善事。
切莫讶异基督称奢华宴乐为荆棘。你,为情欲所迷醉之人,对此一无所知;然而那些未受此情欲沾染者深知,奢华宴乐所刺伤人,远甚于荆棘,其对灵魂的耗损,亦烈于忧虑,且无论对身体或灵魂,皆能引致最为剧烈之病痛。忧虑之折磨,不及于过饱之苦。当失眠、两鬓疼痛、头重脚轻、腹胃不适折磨着那纵食之人时,请设想,这比多少荆棘还要难以忍受!正如荆棘,无论从何处抓取,皆会刺破双手,奢华宴乐亦会在足、手、头、眼,总而言之,在全身各处带来创伤;它如同荆棘般了无生机、毫无果实,且比荆棘更为有害,并损害着我们最为根本的部分。确实,它使人过早衰老,使感官迟钝,使思绪昏暗,蒙蔽了敏锐的智慧,使身体充满湿气,积聚脓液,引致无数疾病,并造成极大的沉重与臃肿,由此常有跌倒,频遭厄运。请告诉我,你为何要使身体肥胖?难道我们正准备将你献祭?抑或摆上宴席?喂肥禽鸟是好的——或不如说,连喂肥禽鸟也不好,因为当它们过于肥胖时,食用它们对我们而言便不再有益健康。暴食之害,竟是如此之大:它甚至对无言的畜牲亦有害。借由喂食,我们使它们对自己和对我们皆无用处,因为这种肥胖使食物难以消化,汁液腐败。然而那些不被多加喂养、可以说是「禁食」的动物,它们适度进食,并从事辛勤的劳作,对自身与对他人皆极有益处,可供食用,亦适用于其他一切用途。食用它们的人会更加健康;而那些食用肥胖动物的人,则变得像它们一样,变得懒惰、多病,并给自己套上最沉重的枷锁。没有什么比暴食更违逆和有害于身体;没有什么比不节制的饮食更摧毁、更重压、更毁坏身体。因此,我们只能对那些疯狂暴食之人感到惊奇,他们甚至不愿像他人爱惜皮囊那样爱惜自身。售卖葡萄酒的人也不会将皮囊装得超过应有的限度,以免将其撑破;而他们却不愿为自己可怜的肚腹付出这份关切,而是用食物过度重压它,用酒灌满自己直到耳朵、鼻孔和喉咙,如此这般,双重地束缚了灵性与那维系生命的力量。赐予你喉咙,是为了让你用酒和其他有害物质将其塞满至嘴边吗?不为此,人哪,而是为了,首先,赞美上帝,向祂献上神圣的祷告,诵读神圣的律法;其次,为邻人提供有益的忠告。而你,仿佛喉咙只是为了饕餮而得,片刻也不给予它从事神圣事务的时间,却将一生用于可耻的工作。这样的人,行事犹如有人取来一张金弦且调音良好的竖琴,却非敲击它,从中引出和谐之声,反倒将其堆满了粪便和各种垃圾。我所称的粪便,并非指食物,而是指暴食与一切的不节制,因为超过限度的东西,不再是滋养,而只会造成损害。唯有肚腹是专为接受食物而设,而口、喉咙和舌头则是为了其他更必要的用途而赐予;或者更好说,连肚腹亦非仅仅为了接受食物,而是为了接受适度的食物。它自身就向我们表明了这一点,因为当我们用这种过分之举伤害它时,它总是对我们大声疾呼;它不仅呼号,而且为了报复这份不公,对我们施加了最沉重的惩罚。首先,它惩罚双脚,是双脚带着我们前往奢靡的宴会;然后,它捆绑了为它服务的双手,因为它们提供了如此多和如此精美的佳肴。而对于许多人,它甚至损害了他们的口、眼和头。正如一个奴隶,当被强加了超出其力量的重负时,会带着强烈的愤恨侮辱其主人,同样,被施加暴力的肚腹,也常与身体的其他肢体一起,败坏并摧毁那最为根本的脑髓。因此,上帝巧妙地安排了这些有害的后果与不节制相连,好让你即使不愿出于自愿而行事审慎,也会因为恐惧与巨大的损害,被迫学会节制。所以,我们既已明白此理,就当逃避奢华宴乐,追求节制,以便既能享有身体的健康,又能使灵魂摆脱一切疾病,凭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慈爱,得享未来的福益,荣耀与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45«И, приступив, ученики сказали Ему: для чего притчами говоришь им? Он сказал им в ответ: для того, что вам дано знать тайны Царствия Небесного, а им не дано». (Мф. 13:10–11)
第 45 讲「门徒上前,对祂说:『你为什么用比喻对他们讲话呢?』祂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赐给你们知道,却不赐给他们知道。』」(马太福音 13:10-11)
释义 十三章十至二十三节。门徒的明智。— 恩典并不消除自由。— 犹太人未能领悟基督的教诲,实因他们自身之故。— 基督切愿他们回转与得救。— 罪并非出于本性或必然性。— 救赎之道的多元性。— 劝勉施予赒济,并对穷人怀抱怜悯之心。
值得称奇的是,门徒们尽管热切地想要知道,为何耶稣基督对民众用比喻说话,却仍在思忖合适的时间来提出这个问题。他们并非在众人面前这样做,正如马太所言:「门徒进前来。」而我的解释并非臆测,这一点马克(马可)说得更清楚,他说门徒们来到祂跟前,是当祂独自一人的时候(马可福音 7:17)。祂的弟兄和母亲也当如此行:不该将祂从家里叫出来,也不该炫耀自己。 也请注意门徒们伟大的爱——他们多么关心他人,并首先寻求他人的益处,然后才是自己的益处。「他们说:『祢为何用比喻对他们说话呢?』」他们没有说:祢为何用比喻对我们说话呢?在其他许多场合,他们也常显出对所有人的爱——例如,当他们说:「叫众人散开」(路加福音 9:12),又说:「祢知道法利赛人听见这话,就跌倒了」(马太福音 15:12)? 基督如何回答他们呢?祂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给你们知道,不给他们知道。」祂说这话,并非指向某种必然性,也非某些人纯粹和偶然的拣选,而是表明听者自己便是所有灾祸的根源,同时也愿显明:明白天国奥秘是上天所赐的恩典之礼。然而,虽然这是一种恩赐,但自由意志并未因此被抹去,正如接下来的话语所显明的。为了不让一些人陷入绝望,另一些人陷入轻忽,听闻「他们被赐予明白天国的奥秘」,请看祂如何向这两者表明,这首先取决于我们自己:「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福音 13:12,25:29)。 虽然这些话语相当隐晦,但它们蕴含着无可辩驳的真理。它们的意思是:凡自己愿意并努力获取恩典之礼的人,上帝会赐予他一切;而在那些缺乏这种愿望和努力的人身上,他们所拥有的也不会带来益处,上帝也不会将祂的恩赐传达给他。「祂说:『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并非指上帝从他身上夺去,而是指上帝不看他配得祂的恩赐。我们也是如此行。当我们看到有人心不在焉地听我们说话,并且在我们所有的劝说之下依然不注意时,我们最终会停止说话,因为如果我们坚持下去,他的轻忽只会更加加剧。相反,凡是热切聆听我们教诲的人,我们便会引他参与谈话,并向他传达许多。 而「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说得是公正的——因为这样的人,连这「所有」也没有。接下来祂解释了祂的话,阐明了「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是何意,祂如此说:「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祂接着说:「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说话,因为他们看也看不见」(马太福音 13:13)。 但你会说,如果他们看不见,那么就应该让他们睁开眼睛。是的,如果这种失明是出于天性,那就应该开启;但既然这种失明是出于自愿,取决于自由意志,祂就没有简单地说:「看不见」,而是说:「看也看不见」,也就是说,他们的盲目是源于他们自己的堕落。他们看见祂赶出鬼魔,却说:「祂是靠着鬼王别西卜赶鬼」(路加福音 11:15)。他们听见祂引导他们归向上帝,并且所行的一切都与神圣的旨意相符,却说:「这个人不是从上帝来的」(约翰福音 9:16)。 因此,他们自己所行的,是与他们所见所闻相悖的。基督说,正是为此,我要夺去他们的视力和听力。他们非但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益处,反而招致更大的谴责——因为他们不仅不信靠祂,反而还辱骂、指控并恶意谋害祂。然而,关于后者,祂保持沉默,因为祂不想在指控中显得严苛。起初,祂不是用比喻对他们说话,而是简单明了地。但因为他们开始不乐意听祂,祂最终便开始用比喻对他们说话。 再者,为免有人将祂的话语仅仅视为斥责,并说祂是因怀有敌意而责备和诽谤他们,基督引用了先知的话语来证实同样的事情:「在他们身上,正应验了以赛亚的预言,他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马太福音 13:14)。 你是否注意到,先知在表达上也是如此精确地责备他们?他没有说:「看不见」,而是说:「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没有说:「听不见」,而是说:「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 因此,他们自己便是无法理解的原因,因为他们塞住了耳朵,闭上了眼睛,硬着心肠。他们不仅没有听见,而且是「听不进去」(马太福音 13:15)。主说,他们这样做,「恐怕他们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这表明了他们在邪恶中根深蒂固,以及他们故意地背弃祂。
2.Господь по великому милосердию Своему желает спасения всех и призывает человека к обращению и праведной жизни, показывая, что благодать и спасение даруются тем, кто избирает добровольное усердие и покаяние.
2.上主以祂伟大的怜悯,愿望所有人的得救,并呼召世人归向祂,过公义的生活,祂所示现的是,恩典与救赎是赐予那些选择自发的热忱与忏悔的人。
他说这些话,是为了吸引他们、激发他们,并向他们表明,如果他们回转,祂就会医治他们。就像我们常说的:「他不想见我,那很好;但如果他肯屈尊前来拜访我,我会立刻施恩于他」,以此显示和解的途径——主在这里也是这样说:「以免他们回转,我就医治他们」,祂表明他们可以回转并得救,如果他们肯忏悔,并且祂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耀,而是为了他们的救赎。如果祂不希望他们听祂的话并得救,那么祂就应当保持沉默,而不是用比喻教导他们。但如今,祂正是藉著用比喻对他们说话,来激发他们。「我岂是喜悦恶人死亡吗?」主上帝说。岂不是喜悦他回转,离开他的道路,得以存活吗?经上说,上帝不愿罪人死亡,而是「要他回转,离开他的道路,得以存活」(以西结书 18:23)。至于罪恶不是源于本性,也不是出于必要或强迫,请听基督对使徒所说的话:「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得见;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得见」(马太福音 13:16)——祂所指的这种视力和听力并非感官上的,而是心智上的。使徒们也是犹太人,也在同样的律法下受教,然而,预言丝毫没有伤害到他们,因为在他们里面,善的根源,即理性和意志,已经很好地巩固了。现在,你看到了吗?「叫你们知道」这些话并不意味著必要性。否则,如果这善事不取决于他们自己,又何必称他们为有福呢?不要说祂教导的方式令人难以理解。因为犹太人也像门徒一样,可以前来询问祂。但他们不愿意这样做,是出于他们的疏忽和怠惰。我何必说「不愿意」呢?他们甚至与祂作对:他们不仅不信,不仅不听,而且还与祂为敌,转离祂的教训,主藉著先知的话语为此谴责他们:「听觉迟钝」。但门徒们并非如此;因此,他们才配得上被称为有福的。基督也以另一种方式坚固祂的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有许多先知和义人想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想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马太福音 13:17)——也就是说,想看见祂的显现、神迹、声音和教诲。在这里,祂不仅将祂的门徒置于那些败坏的犹太人之上,甚至置于义人之上——祂说,门徒们比这些义人更为有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门徒们不仅看到了犹太人所没有看到的,也看到了义人所渴望看到的。后者只是凭著信心瞻望,而门徒们却是面对面地,并且更为清晰。你看,基督再次将旧约与新约连接起来,表明旧约的义人不仅知道将来的事,而且强烈地渴望它?如果他们认为有任何一个神是与真神陌生或对立的,他们就不可能渴望。祂说:「你们且听这撒种比喻的意思」;然后祂说了我们之前所说的,关于疏忽与勤勉,关于恐惧与勇敢,关于财富与不贪恋世物,指出了前者会带来什么样的祸害,后者会带来什么样的益处。然后祂揭示了不同层次的德行。凭著祂的怜悯,祂不仅指示了一条道路,也没有说凡不结出百倍果实的人将被隔绝;祂说,即使结出六十倍果实的人,甚至结出三十倍果实的人,也将得救。祂这样说,是为了减轻我们通往救赎的道路。那么,你不能忍受贞洁的艰难状态吗?那就结婚,并过著贞洁的生活。你不能完全舍弃财富吗?那就从你的财产中分出一部分。这个担子对你来说也太重吗?那就与基督分享你的财产。你不愿意把全部都给祂吗?那么,至少给祂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如果祂是你在天上的弟兄和共同继承人,那么也让祂在这里成为你的共同继承人。给祂,就是给自己。你没有听到先知说什么吗:「不要躲避你的骨肉」(以赛亚书 58:7)?如果说不应当藐视亲属,那么更不应当藐视主,祂不仅拥有权柄的权利,还拥有与你亲属关系的权利以及许多其他的权利。祂使你分享祂的良善,而祂自己不仅没有从你那里得到任何东西,反而以这无以言喻的恩惠走在了你的前面。如此,接受这样的恩赐,而自己却麻木不仁,不以较小的回报来报答更大的恩惠,这岂不是极大的愚蠢吗?祂使你成为天国的继承人,而你却不愿意为祂牺牲地上的东西。祂使你与上帝和解,尽管你不仅没有做任何善事,甚至还是个仇敌,而你却不愿意回报一位朋友和恩人,虽然,且不说国度和其他一切,你单单因为你能够施与这件事本身,就应当向祂表达感激之情。当奴仆邀请主人赴宴时,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让主人高兴,而是为了自己能从主人那里得到好处。然而,在这里却恰恰相反,不是仆人邀请了他们的主人,而是主呼召了仆人到祂的筵席上。而在这之后,你还不愿意邀请祂吗?祂自己先将你领进了祂的家,而你现在还不愿意这样做吗?祂遮盖了你的赤身露体,而在这之后,你还不愿意收留祂这个陌生人吗?祂先前用祂自己的器皿解了你的干渴,而你却不愿意给祂一滴凉水吗?祂用圣灵的恩赐使你饱足,而你却不愿意满足祂身体上的干渴吗?当你应当受罚时,祂用圣灵使你饱足,而当祂口渴时,你却藐视祂,尽管你本应当使用祂的恩赐?
3.Господь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к деятельному милосердию, ибо даже малое благодеяние, оказанное нищим, Он принимает как священное служение, совершённое Ему Самому.
3.吾主召唤我们行出切实的怜悯,因为即便是施予贫者最小的善行,祂也将之视作对祂自己所献上的、神圣的侍奉。
「你可曾认为,手持基督即将递至口边、并由祂饮用的圣杯,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你可曾不知,唯独祭司才有权奉上圣血之杯?然而,基督说:『我对此并不严格看待,我也接纳你所献的。纵然你只是个平信徒,我亦不会拒绝你,也不要求我曾亲自赐予你的东西。』我所要求的不是血,而是凉水。思量你所献上饮品的对象;思量——并要战栗。思索着,当你亲手递上的不是身体、不是饼、不是血,而是一杯凉水时,你自身就成了基督的祭司。祂亲自为你披上了救恩的衣袍;你也要做同样的事,即便透过一个仆人。祂在诸天之上荣耀了你;而你,至少要保护祂免于恐惧、赤身和羞辱。祂使你配得与天使同住;而你,只须接纳祂进入你的屋檐之下——至少,像对待你的仆人那样,为祂提供一个住所。基督说:『我并不轻视这住所,虽然我曾为你敞开了整个天国。我曾将你从最沉重的捆绑中释放出来,但我并不要求你为我做同样的事,我也不说:释放我;若你能在我在被囚时对我稍加关注,对我而言已是莫大的慰藉。我曾使你从死人中复活——我也不要求你做同样的事;但我说:在我病痛时,你只需探望我。』 因此,我们在领受了如此浩大的恩惠,而祂所要求的却如此轻省之时,若连这最后的要求都不能做到,我们配得承受何种地狱般的苦难呢?我们比石头更加麻木不仁,理当被投入为魔鬼及其使者所预备的烈火之中。请告诉我:当我们领受了如此巨大的恩赐,并怀抱如此伟大的盼望时,却仍然做着财富的奴隶,也许很快,我们就要违背自己的意愿与财富分离,这该是何等的麻木不仁啊?当他人在为着天国和如此巨大的荣耀,甚至献出生命、流出鲜血时,你却连自己的剩余之物都不愿牺牲。 如果你在播种田地时,乐意将所有种子托付给大地,并在借贷给人时毫不吝惜,然而对穷人却如此残忍和不人道,对那些你正透过他们供养着主自身的穷人,你将得到何种宽恕,获得何种辩白呢? 因此,明白我们所已领受的、所盼望领受的,以及祂对我们的要求,并深思这一切,我们要对属灵之事展现一切热忱。我们要宽容仁慈,以免遭受严厉的惩罚。如果我们享用了如此众多且伟大的恩赐,而对我们的要求却如此之少,并且所要求的正是那些我们在这里迟早要被迫舍弃之物,如果我们对短暂之事如此依恋——这一切难道不会成为对我们的控诉吗?这些情况中的每一项,本身就足以定我们的罪。如果这一切都结合在一起,我们得救的希望又在哪里呢?因此,为了不至于被完全定罪,我们要怜悯穷人。借此,我们将配得今世和来世的福分,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而配得这些福分,荣耀和权柄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46«Другую притчу предложил Он им, говоря: Царство Небесное подобно человеку, посеявшему доброе семя на поле своем; когда же люди спали, пришел враг его и посеял между пшеницею плевелы и ушел; когда взошла зелень и показался плод, тогда явились и плевелы. Придя же, рабы домовладыки сказали ему: господин! не доброе ли семя сеял ты на поле твоем? откуда же на нем плевелы? Он же сказал им: враг человека сделал это. А рабы сказали ему: хочешь ли, мы пойдем, выберем их? Но он сказал: нет, – чтобы, выбирая плевелы, вы не выдергали вместе с ними пшеницы, оставьте расти вместе то и другое до жатвы». (Мф. 13:24–30)
第 46 讲「祂又设了一个比喻给他们,说:『天国好比人撒好种在他的田里;当人睡觉的时候,他的仇敌来了,在麦子中间撒下稗子就走了。等到秧苗长大结实的时候,稗子也就显出来了。家主的仆人就上前对他说:『主啊!你不是在你的田里撒下好种吗?从哪里来的稗子呢?』他对他们说:『这是仇敌所做的。』仆人对他说:『那么,你要我们去把它们拔出来吗?』他却说:『不必,恐怕你们在拔稗子的时候,连麦子也一同拔出来。让这两样一同生长,直到收割。』」(马太福音 13:24-30)
解释 13:24–33。 这比喻与前一个比喻的区别。——魔鬼将谬误赋予真理的形貌。——不断警醒的必要性。——不应当杀戮异端;但不禁止对他们加以约束。使徒宣讲的作用与力量。——使徒与其他圣徒之所以伟大,不在于行神迹,而在于他们的德行。——行神迹的恩典既因著有德行的生活而得以吸引,也为著纠正他人而得以赐予。——何谓真正良善的生活。
1.Господь запрещает убийство еретиков, дабы при искоренении плевел заблуждения не была вместе с ними вырвана и пшеница истинная, что послужило бы причиной великого вселенского раздора.
1.上主禁止杀害异教徒,以避免在铲除谬误之莠草时,连同真实的麦子也被拔除,这将会是造成一场巨大的普世纷争之缘由。
这比喻与前一个有何不同呢?在那比喻中,救主所说的是那些漫不经心听祂话语的人,他们离去之后,连那种子也丢弃了;而在此处,祂所指的是异端的聚会。为了不让门徒因此而困惑,基督在向他们解释了祂为何用比喻说话之后,也预言了有关异端之事。第一个比喻表明祂的话语未被接纳;而第二个比喻则让人知晓,与祂的话语一同被接纳的,还有那损害话语之物。这是魔鬼的伎俩之一,它总是将谬误掺入真理之中,用各种近似真理的形貌来加以粉饰,好更容易地欺骗那些轻信之人。正因如此,主才将仇敌所撒的种子,不称为别的,而称为稗子,它们在外观上与麦子有些许相似。接着,祂解释了邪恶图谋的方式:「当人睡觉的时候,」祂说。祂在此处以不小的危险警告了那些主要受托看守田地的主管们——然而,也不仅仅是主管,也包括下属。藉着这些话语,祂也表明谬误是在真理之后降临的,正如实际经验所见证的那样。事实上,在先知之后有假先知,在使徒之后有假使徒,在基督之后有敌基督。而且,魔鬼除非看到可以伪造的对象,或者可以施展诡计的人,否则它不会开始任何行动,甚至不知道如何着手。因此,如今,当它察觉到「有的结了一百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三十倍」时,它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新的道路。因为它既不能偷走那已生根的,也不能使其窒息,更不能将之烧毁,于是它想出了另一种欺骗方式,即——撒下它自己的种子。但你会问,睡觉的人与那被比作路旁的有何不同呢?不同在于,在那里魔鬼瞬间偷走了所撒的,甚至不让它生根;而在这里,它需要更多的诡计来施行诱惑。基督指出这一点,教导我们要不住地儆醒。祂说,纵使你逃脱了先前的灾祸;但新的灾祸正等着你。正如在那比喻中,有来自路旁、石头和荆棘的毁灭,在这里,则有来自沉睡的毁灭。因此,需要不断地警惕。正因如此,祂说:「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福音 10:22)。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基督教初期。许多教会的主管,将那些邪恶的、隐秘的异端创始者引入教会,从而为魔鬼施展诡计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它撒下这些稗子之后,它就不必再费力了。但你会问,如何才能做到不睡觉呢?避免自然的睡眠是不可能的,但避免任意的睡眠是可能的。因此,保罗说:「你们务要儆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稳」(哥林多前书 16:13)。接着,主表明魔鬼的作为不仅有害,而且多余,因为它是在田地已被耕种、所有工作都已完成之后才撒种的。异端也是如此行事,他们仅仅出于虚荣而散布他们的毒素。不仅是在这些话语中,在接下来的话语中,主也继续精确地描述了异端的行为。「发苗吐穗的时候,」祂说,「稗子也显出来了。」异端也是如此行事。起初他们隐藏自己;但当他们获得了胆量和充分言论自由时,他们便倾倒出毒素。主为何要引出那些报告所发生之事仆人呢?是为了有机会说明不应杀害异端。祂称魔鬼为人类的仇敌,是因为它损害人类。它渴望损害我们,尽管这愿望并非源于对我们的仇恨,而是源于对上帝的仇恨。由此可见,上帝爱我们胜过我们自己爱自己。从另一方面看,请看魔鬼的恶毒。它从前没有撒种,因为没有什么可毁坏的。但当一切都已播种之后,它也撒种,为要败坏那耗费了农夫许多劳力之物。魔鬼在一切事上都表现出如此强烈的与祂为敌的仇恨!也要留意仆人的热忱:他们立刻准备拔除稗子,尽管他们的行动并非完全审慎。这表明他们对所撒之种子的关切;他们所关注的,不是要惩罚那撒稗子的人,而仅仅是为了不让主人所撒的种子失丧;前者并不必要,因此他们只想着如何根除这病症。然而,在选择了方法之后,他们不敢擅自执行;而是等待主人的判决,问祂:「祢愿意吗?」主人如何回答他们呢?祂禁止他们,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藉着这些话语,基督禁止战争、流血和杀戮。也不应杀害异端,否则这会在普世引起不可调和的战争。
2.Господь в притчах о плевелах, горчичном зерне и закваске являет милосердие и долготерпение, предрекая неизбежное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е и преобразующую силу Своего учения.
2.主在稗子、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中,彰显了祂的怜悯与恒久忍耐,预言祂的教诲将不可避免地广传,并具有转化的力量。
因此,祂制止他们执行原定的意图,乃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是为了不损害麦子;第二,是因为所有无可救药地被感染的人,将自食其果,遭受惩罚。所以,如果你想要他们被惩罚,而且是不损害麦子的惩罚,那么就等待那已定的时刻。 然而,主说:「恐怕你们在薅取稗子的时候,连麦子也一同拔出来」,这话指的是什么呢?或者指的是,你们拿起武器去杀害异端,必然会连同许多圣徒一同毁灭;又或者指的是,这些稗子中有许多可能会改变,成为麦子。因此,祂说,如果你们过早地将他们根除,那么剥夺了那些仍有时间改变和悔改的人的生命,你们就消灭了那些本可成为麦子的。 因此,主并非禁止约束异端,塞住他们的口,抑制他们的僭越,破坏他们的聚会和阴谋;但祂禁止消灭和杀害他们。请留意主的温柔何等深厚:祂并非简单地宣告祂的判决,并非简单地下达命令,而是同时阐明了原因。 那么,如果稗子被保留到末后,将会如何呢?那时,「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我的仓里。」 祂再次使门徒想起约翰的话,在那话语中祂被描绘为审判者,并教导他们,只要稗子在麦子旁边生长,就应当怜惜它们,因为它们仍有可能成为麦子。但如果异端恰巧在没有任何果实的情况下死去,那么无可避免的惩罚必将临到他。主说:「我要对收割的人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为何是「先」呢?是为了不让门徒有机会担心,麦子会与稗子一同被拔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我的仓里。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马太福音 13:31)。 既然主说撒下的有三分之二失丧,只有三分之一得救,而且在得救的部分中也有极大的损害,那么为了预先回答门徒的问题:谁将是信徒?人数又有多少?祂就以芥菜种的比喻消除他们的恐惧,将他们引向信心,在这比喻中祂显示了福音的宣讲将遍布各处。正因如此,祂提出了与所谈主题极为贴切的芥菜种的比喻。「主说: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甚至天空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马太福音 13:32)。主借此想要展示福音宣讲扩展的方式。祂说,福音宣讲也将如此。尽管祂的门徒是所有人中最无力的,最卑微的,但因为隐藏在他们里面的能力是伟大的,所以它就遍及了整个世界。 接着,主又加上了酵母的比喻,说:「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马太福音 13:33)。正如面酵在大量面粉中能产生作用,使面粉吸收面酵的能力,你们也必将改变整个世界。请留意其中的含义:主选择自然界中发生的事物作为比喻,以显示祂的话语是如此不可更改,正如自然界中可见的事物是按必然的法则发生的。 不要对我说:我们十二个人进入如此众多的人群中,能做什么呢?正是在这一点上,你们的力量将更清楚地彰显出来,因为你们被掺入众人之中,却没有退缩逃跑。正如面酵只有与面粉接触时才能使面团发酵,而且不仅是接触,甚至要与面粉混合(因此没有说「放」,而是说「藏」),同样,当你们与仇敌建立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合一时,你们才能战胜他们。正如面酵被面粉覆盖,却不致消亡,而是在短时间内将自身的性质传给整个混合物,福音宣讲也必将如此。所以,不要惧怕我所说的许多患难:即便在患难之中,你们也将光芒四射,战胜一切。 主在此以三斗(量器)指代许多斗,因为这个数字通常被用来表示多数。也不要奇怪,祂在谈论天国时提到了芥菜种和面酵。祂是在与不熟练且学识浅薄的人交谈,需要通过低微的事物将他们引向崇高,而他们是如此简单,以至于即便如此,他们仍然需要许多解释。 那么,希腊人的子孙在哪里呢?愿他们将事件的真相摆在眼前,来理解基督的能力!愿他们敬拜主,既因为祂预言了这事,也因为祂成就了这事!唯有祂将能力注入了面酵。祂将信徒掺入众人之中,正是为了让我们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他人。 因此,愿没有人抱怨缺乏:福音宣讲的能力是巨大的;一旦发酵,它自己就成了其余部分的酵母。正如火花接触到木柴,它所点燃的木柴就成了新的火源,并因此而不断扩展——福音宣讲也是如此。但主说的不是火,而是面酵。为什么呢?因为在火的比喻中,不完全依赖于火,很多也依赖于被点燃的木柴;而在这里,面酵却完全是依靠自己产生作用的。 如果十二个人使整个世界都发酵了,那么请思考,当我们人数众多时,却不能改正剩下的人,我们是多么的糟糕啊!按理说,我们本应足以成为千万个世界的面酵!
3.Не чудеса, но пламенная жизнь, исполненная добродетелей и пренебрежения мирскими благами, составляет истинное величие святых и привлекает благодать Духа.
3.并非奇迹,而是炽热的生命,充满着德行与对世俗财富的蔑视,才构成了圣徒真正的伟大,并吸引着圣灵的恩典。
「可是,」你或许会说,「他们是使徒啊。」 那又如何呢?难道他们所处的境况不与你我相同吗?难道他们不是生活在人群之中吗?他们所承受的命运不是一样的吗?他们难道没有从事各样的营生吗?难道他们是天使吗?难道他们是从天而降的吗? 「可是,」你或许又会说,「他们有行神迹的恩赐啊。」 然而,他们并非因着行神迹而变得奇妙。 这些神迹还能为我们的怠惰遮掩多久呢? 请看那群圣徒,他们并非因着神迹而大放光芒。 许多人甚至曾驱逐邪魔,但由于他们行不义之事,他们不仅未能变得奇妙,反而遭受了惩罚。 「那么,」你或许会问,「究竟是什么使使徒们变得伟大呢?」 是对财富的轻忽,对荣耀的蔑视,以及对俗世挂虑的解脱。 倘若他们不具备这些,反而成为情欲的奴隶,那么即便他们能使千万人从死里复活,也绝不会带来任何益处,反而会被视为欺骗者。 因此,唯有那生活的光辉在四处闪耀;圣灵的恩典也唯独因此而被吸引。 施洗约翰吸引了众多城邑的人,他行了什么神迹呢? 至于他并未行神迹,请听福音传道者所言:「约翰没有行过一件神迹」(约翰福音 10:41)。 以利亚又为何变得奇妙呢? 难道不是因为他在君王面前的无畏吗? 难道不是因为他对上帝的热忱吗? 难道不是因为他的贫乏、他的皮衣、他的洞穴和山岭吗? 在所有这些操练之后,神迹才由他行出。 约伯是因着什么神迹令魔鬼惊异呢? 他并未行任何神迹,但他展现了光辉的生活和比金刚石更为坚定的忍耐。 大卫在年少之时行了什么神迹,以至于上帝论及他说:「我寻得合我心意的人,就是耶西的儿子大卫」(使徒行传 13:22)? 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曾使死人复活吗? 他们曾洁净患麻风病的人吗? 你可知道,行神迹的恩赐,在我们的疏忽之下,往往会带来损害吗? 正如许多哥林多人陷入了分裂;许多罗马人变得傲慢自大;西门被驱逐,而那想要跟随基督的人也被判定为不配,当他听见「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路加福音 9:58)时。 他们所有人都因着渴求从行神迹中得到金钱或荣耀,而跌倒并灭亡了。 然而,热诚的生活与对美德的热爱不仅不会产生这种欲望,即便这种欲望存在,也会将其彻底根除。 当基督向祂的门徒颁布律法时,祂说了什么呢? 祂是否说:你们要行神迹,好叫世人看见呢? 完全没有! 那么,祂说了什么呢?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 5:16)。 祂也没有对彼得说:你若爱我,就去行神迹;而是说:「你喂养我的羊」(约翰福音 21:17)。 倘若主总是偏爱彼得、雅各和约翰这三位使徒胜过其余的,那么请告诉我,这种偏爱是为何故呢? 是因为神迹吗? 可是,他们所有人都同样地洁净了麻风病人,使死人复活;主将所有的权柄都平等地赐予了他们。 那么,他们的优势又在何处呢? 在于他们灵魂的勇毅。 因此,你看到了,无论何处,所需要的都是生活和行为的显现。 「凭着他们的果子,」主说,「你们就认出他们来」(马太福音 7:16)。
4.Истинная жизнь и наивысшее чудотворение заключаются не в явлении чудес, но в 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ии добродетельной жизни, основанной на любви, кротости и милостыне.
4.真正的生命与至高无上的神迹,并非在于神迹的显现,而在于以爱、温柔与怜悯为根基,臻于完善的德行生活。
我们的生命究竟由什么构成?是神迹的显现,抑或是对良好品行的悉心照料?显而易见,是后者。行神迹之事亦从此汲取开端,亦在此处终结。凡是过着卓越生活的人,便会吸引行神迹的恩典降临于他。而领受恩典之人,领受它是为了矫正他人的生活。基督行祂的神迹,也是为了藉着它们,显明自己配得信赖,吸引世人归向祂,从而将美德引入世界。祂所主要关心的正是此事。正因如此,祂不满足于仅凭神迹,而是时而以地狱相威吓,时而以天国相许诺,时而又颁布祂奇妙的律法,竭尽一切方法,使我们与天使等同。但何必只谈论基督?难道只有祂以这样的目的来行事吗?请你告诉我:若是让你选择——或者以祂的名使死人复活,或者为祂的名而死,你更情愿选择哪一个?毫无疑问,难道不是后者吗?然而,前者是神迹,而后者却是作为。倘若让你选择——或者将草木变为黄金,或者拥有如此坚定的意志力,能够将一切财富视如草芥践踏,难道你不会更倾向于选择后者吗?这是非常合理的。通过这样的选择,你更能吸引世人归向你。若世人看见草木被变为黄金,他们自己也会像西门一样,渴望拥有同样的能力,从而增加他们的贪婪之心。反之,倘若他们看见所有人都将黄金视如草芥、予以轻蔑,那么他们早就摆脱这种病症了。
所以,你可曾明白,生命能带来更大的益处?我所说的生命,指的并非是你禁食之时、你身着苦衣、卧于灰烬之际,而是你轻视财富,如同理应轻视那般;是你满溢着爱,将你的饼食分给饥饿之人,约束你的怒气,弃绝虚荣,并彻底根除你心中的嫉妒。这样的教训乃是基督所授予我们的。「你们当学我的样式,」祂说,「因为我心柔和谦卑」(马太福音 11:29)。祂没有说:我禁食了,尽管祂本可提及那四十天的禁食;但祂对此保持缄默,只是指明:「因为我心柔和谦卑。」又及,当祂差遣门徒时,祂并未说:你们要禁食;而是说:「有人给你们摆上什么,你们就吃什么」(路加福音 10:8)。与此同时,祂要求他们务必警惕一切贪恋财物之心,祂说:「腰带里不要带金子,也不要带银子,也不要带铜钱」(马太福音 10:9)。 我言此并非为谴责禁食:绝非如此!相反,我非常赞许禁食。我所悲痛的,仅是当你们轻忽了所有其他美德,却认为那在美德行列中居于末位的,已足以使你们得救。那些更为重要的美德乃是:爱、柔和与怜悯,后者甚至超越了童贞。因此,倘若你渴望与使徒们等同,并无任何阻碍。你只需履行怜悯这一美德,便足以使你毫不逊于使徒。故此,任何人都不应将行美德的努力推迟,直到获得行神迹的恩赐。若恶魔因被逐出身体而受苦,那么当它眼见灵魂从罪恶中得释放时,所受的苦楚将更为剧烈。 确实,罪恶是恶魔的主要权势;基督为摧毁罪恶而死;死亡是因罪恶而进入世间;万物都因罪恶而颠覆。倘若你彻底根除了自身的罪恶,你便是割断了魔鬼的筋脉,碾碎了它的头颅,摧毁了它全部的力量,驱散了它的军队,行了一个神迹,一个超越所有神迹的神迹。这并非我个人的言论,而是蒙福的保罗所言,他曾说:「你们要切慕那更大的恩赐。我现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们」(哥林多前书 12:31),他所呈现的并非是行神迹的恩赐,而是爱——一切良善的根基。因此,倘若我们能在爱与基于爱的一切智慧中操练自身,那么我们便不会需要任何神迹;相反,倘若我们不在爱中操练,那么行神迹对我们而言将毫无益处。 思忖这一切,让我们切慕那使使徒们变得伟大的事物。你是否渴望知晓他们借何得以为大?请听彼得所言:「看哪,我们已经撇下一切跟从祢,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马太福音 19:27)?亦请听基督如何回应祂的门徒:「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田地的,将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马太福音 19:28:29)。因此,让我们除去一切世俗的挂虑,将自身献予基督,好使我们能依照祂的定旨与使徒们等同,并配享永生。愿我们所有人皆能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获得此永生,愿荣耀和权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47«Все сие Иисус говорил народу притчами, и без притчи не говорил им, да сбудется реченное через пророка, который говорит: отверзу в притчах уста Мои; изреку сокровенное от создания мира». (Мф. 13:34–35)
第 47 讲「这一切事,耶稣都用比喻对众人讲述;若不用比喻,他就不对他们说话。这是为要应验藉著先知所说的话,说:我要开我的口,用比喻,我要讲说从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马太福音 13:34-35)
解释(马太福音 13:34-52): 基督为何要用比喻教导人。– 不应当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比喻。– 宣讲之道的价值与宝贵。– 弃绝一切世俗生活并非失去,而是获得。– 仅有信心不足以获得救赎。– 疏忽诵读圣经的害处。– 德行的首要与其各部分。– 福音书作者马太,作为德行的榜样。– 没有施舍,不可能得到救赎。– 自愿贫穷之人的灵魂胜过富人的灵魂。
1.Христос, объясняя ученикам притчу о плевелах, открывает Себя как Судию и Владыку мира, Который Сам сеет благое, а наказание вершит через Ангелов в грядущей кончине века.
1.基督向门徒解释稗子的比喻时,揭示了祂自己是世界的审判者与主宰,祂亲手播撒美好的种子,并将在未来的世代终结时,通过天使来执行惩罚。
福音传道者马尔谷说,基督用比喻向他们传讲圣道,「是照他们所能听的」(马可福音 4:33)。但福音传道者玛窦为要表明用比喻传讲并非新事,便引述了那位预言了这种教导方式的先知,并且同时揭示了基督以比喻与人交谈的意图,即是:并非要让听者陷于无知,而是要激发他们提出问题,他补充说:「若不用比喻,他就不对他们讲甚么」。虽然基督在许多事上并没有用比喻来讲,但在这种情况下,他若不用比喻,就甚么也不讲了。然而,却没有人向他发问,尽管人们常常向先知们,例如厄则克耳和许多其他先知发问。现在,他们没有向他提出一个问题,虽然所讲述的已足够让听者忧心并促使他们提出问题了。甚至在比喻中所表达的极大惩罚的威胁,也未能对听者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主离开他们而去的原因。「那时,」福音传道者说,「耶稣遣散了群众,进了屋子」(马太福音 13:36)。而文士们中没有一个人跟随他。由此可见,他们跟随基督,仅仅是为了抓住他的话柄。但既然此刻他们不明白所讲述的内容,主便离开了他们。于是,他的门徒前来询问莠子的比喻(马太福音 13:36)。在此之前,虽然他们渴望知道,但却害怕询问。那么,他们此刻的勇气从何而来呢?他们听到了:「因为天国的奥秘只给了你们知道」(马太福音 13:11),于是他们大胆发问。因此,他们私下询问,并非出于对百姓的嫉妒,而是遵行主宰的法则,主曾说:「对他们却没有」(马太福音 13:11)。但为何他们撇开了酵母和芥菜种的比喻,单单询问莠子的比喻呢?他们认为那些比喻较易理解。而他们渴望听到这比喻的解释,是因为它与前面所说的比喻有密切关系,并且暗示著比前者更重要的事(基督不会重复讲述同一个比喻两次)。他们已经看到,在这最后的比喻中蕴含著巨大的威胁。因此,主不仅没有责备他们,反而补充了先前所说的。关于我多次指出的,比喻不应按字面理解,否则可能导向许多不合情理之处,主现在也以同样的方式教导我们,他在解释比喻时脱离了字面意义。他没有说前来见主人的仆人们是谁。但他暗示他们只是为了使图像一致和完整而被引入,因此省略了比喻的这一部分,只解释了最必要和最本质的部分——即比喻所要表达的目的——正是为了表明他是世界的审判者和主宰。「他回答他们说:」福音传道者说,「那撒好种子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子,即是天国的子民;莠子即是邪恶者的子民;那撒莠子的仇人,即是魔鬼;收获时期即是今世的终结;收割者即是天使。就如将莠子收集起来,用火焚烧一样;在今世终结时,也要这样:人子要差遣他的天使,他们将由他的国内,将一切使人跌倒的事和作恶的人收集起来,扔到火窑里;在那里要有哀号和切齿。那时,义人要在他们父的国里,发出光芒,如同太阳一样。有耳的,听吧!」(马太福音 13:37-43)。如此看来,如果他自己就是撒种者,在他自己的田地里撒种,并从他自己的国度里收获,那么显然,这个世界属于他。请思考,他的仁慈是何等不可言喻,他是何等乐于施恩,又是何等远离惩罚!当他撒种时,是他自己撒种;而当他惩罚时,却是透过他人,即透过天使来惩罚。「那时,义人要在他们父的国里,发出光芒,如同太阳一样。」这并非意味著他们会像太阳一样发光。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有比太阳更为光明的发光体,所以主使用了我们所熟悉的形象。在其他地方,基督说收获期已经来临;例如,当他谈到撒玛黎雅人时:「你们举目看看,田地已发白,可以收割了」(约翰福音 4:35)。又说:「庄稼固多,工人却少」(路加福音 10:2)。那么,为何他在那里说收获期已经来临,而在这里却说收获期将会来临呢?这是因为「收获」一词带有不同的含义。又为何他在别处说:「一人撒种,另一人收割」(约翰福音 4:37),而在这里却说撒种者是他自己呢?这是因为在那里,他在犹太人和撒玛黎雅人面前讲话时,将宗徒们所对比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先知们,因为他也曾透过先知们撒种。同样,他有时也将同一件事称为收获和撒种,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词语。
2.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являет сокровенное богатство Проповеди, взыскующее всецелой преданности, но также и сугубое предостережение о Страшном Суде, где будет разлучение праведных и грешных.
2.圣经彰显出圣道(Proclamation)隐秘的丰盛,呼唤着全心的奉献,但同时也发出了关于末日审判的特殊警告,届时义人与罪人将要分离。
当祂明白听众的顺服和听从时,便如同完成工作一般,称之为收割。而当祂还在期盼听闻结出果实时,祂称之为撒种,而终结则为收割。既然在另一处经文(帖撒罗尼迦前书 4:16)中提到,义人将被首先提走,那又如何解释呢?确实,在基督降临之时,他们将首先被提走。但首先,罪人将被交付惩罚,然后义人才会进入天国。义人确实理当在天上,而主将降临到地上,审判所有的人,并对他们做出判决;然后,祂将像一位君王,与祂的朋友们一同起身,带领他们进入那蒙福的产业。你可见,惩罚将是双重的:他们必受火烧,并眼睁睁地看到自己被剥夺了荣耀?然而,为何最终当众人散去,基督却仍旧用比喻与使徒们交谈呢?这是因为,使徒们已经因之前所说的话而得到教诲,故而能够理解这些比喻了。正因如此,当祂讲完比喻后问他们:「这一切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对祂说:是的,主啊!」(马太福音 13:51)。因此,这个比喻,除了其他的作用之外,也使使徒们变得洞察入微。那么,主接下来说了什么呢?「天国又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下那块地。天国又好像一个商人,寻找好珠子,他寻到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马太福音 13:44-46)。正如上文中的芥菜种和面酵之间只有细微的差别,这里的关于宝藏和珍珠的两个比喻也彼此相似。这两个比喻都表明:传道之事应当被置于万物之首。在关于面酵和芥菜种的比喻中,谈论了传道的力量,以及它将彻底战胜整个世界。而眼前的这些比喻则显示了传道的重要性与珍贵。它确实像芥菜树一样扩展开来,像面酵一样胜过一切,像珍珠一样珍贵,并像宝藏一样带来无数的便利。
由此,我们得知我们不仅要专心于宣讲福音,摆脱一切其他事物,甚至应当怀着喜乐去做。放弃自己产业的人应当明白,这是获得,而非失去。你看,福音是如何隐藏于世间的,而在福音之中又隐藏了多少福祉?若你不变卖所有,就不能买得;若你没有寻求且关切的灵魂,就不能寻见。因此,对你而言,首先必须放弃尘世的忧虑,其次要保持高度警醒。经上说:「寻找好珠子的商人,他找到了一颗极贵重的珠子,便去变卖了他一切所有的,买下了这珠子。」真理只有一个,——它并非繁复。正如拥有珍珠的人自己知道他富足,但对于他人,他手中拥有珍珠之事却常常不为人知,因为它不显赫,——关于福音也可以这样说:拥有它的人知道自己富足,但不信之人,不理解这宝藏的价值,便不晓得我们的财富。然而,为免我们过于依赖单单的宣讲,为免我们以为仅凭信心就足以得救,主发出了一则新的、可畏的比喻。究竟是哪一则呢?是关于渔网的比喻。「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捕捞了各种鱼。网满了,人就把网拉上岸,坐下,把好的收在器皿里,不好的丢弃了」(马太福音 13:47-48)。这比喻与稗子的比喻有何不同?在那比喻中,也是一部分人得救,一部分人灭亡。但那里的人灭亡,一部分是因为接受了有害的教义,而另一些人(如前所述)是因为对(上帝的)话语不留心;而在这里,灭亡的原因却是败坏的生活。因此,这些灭亡之人最为不幸:他们已经获得了认知,也已被捕获,但尽管如此,他们仍不能得救。在其他地方,提到是牧人自己分离;而在这里,却归于天使,正如在稗子的比喻中一样。这是何意呢?意思是主有时与门徒对话较为浅显,有时则更为崇高。他解释这个比喻并非应门徒所求,而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并且,他只解释了其中一部分,从而加深了恐惧。为免你听到恶人只是被丢弃,便以为这种毁灭尚不危险,基督在解释中指明了惩罚的方式,说「要把他们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将有咬牙切齿和难以言喻的痛苦。你看,通往灭亡的道路有多少?石头、荆棘、路旁、稗子、渔网。因此,经上所说「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马太福音 7:13),并非徒然。此后,主以威胁结束他的话语,并附加了许多类似的内容(因为他特别关注了这个问题),然后问使徒:「这一切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是的,主啊!」(马太福音 13:51)。他因他们的悟性再次称赞他们,说:「所以,凡文士受教于天国,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的和旧的东西」(马太福音 13:52)。他在另一处也曾说过类似的话:「我差遣先知、智慧人和文士到你们这里去」(马太福音 23:34)。
3.Нерадивость о Священном Писании лишает человека духовного сокровища, тогда как смиренномудрие является главой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привлекающей Самого Бога.
3.疏忽圣经会使人失去属灵的财宝,而谦卑则是美德之首,能吸引上帝亲自降临。
你可曾看见,基督并未将《旧约》摒弃在外,反而称赞并颂扬它,称其为宝藏?因此,那些对神圣经文一无所知的人,不能被称为殷实持家之人:他们自己毫无所有,也未曾从他人处汲取,而是饥肠辘辘,却不顾惜自己。然而,不单单是他们,连异端也丧失了这福分,因为他们不能从自己的宝藏中取出旧物或新物。他们甚至连旧物都没有,因此也就没有新物。同样,没有新物的人,也没有旧物,他们两者皆失,因为新与旧是相互联结、彼此关联的。因此,我们所有那些疏于阅读经文的人,都当听一听,我们由此遭受了何等亏损,何等贫乏。实际上,如果我们不晓得那些用以使我们的事务井然有序的律法,又怎能使我们的事务臻于美善呢?那些对财富痴迷到疯狂的富人,常常抖动他们的衣裳,唯恐被蛀虫所噬。而你,却眼见遗忘——这比蛀虫更具毁灭性,正在损害你的灵魂——却不求助于《圣经》,不根除自己内在的创伤,不装点自己的灵魂,不凝视美德的形象,不审视她的肢体和她的首部。确实,美德拥有首部和肢体,比任何匀称美丽的身躯都要光彩照人。你会问,美德的首部是什么?是谦卑。因此,基督亦从谦卑开始,祂说:「虚心的人有福了」(马太福音 5:3)。这便是美德的首部!它没有发丝,没有卷曲,却如此美丽,以至于吸引了上帝自己。祂说:「我所看顾的,就是那贫穷、心碎、向我的话而战兢的人」(以赛亚书 66:2)?又说:「我的眼目看顾」(地上)温顺(忠实)的人(诗篇 75:10,诗篇 100:6)。又说:「上主亲近伤心的人」(诗篇 34:18)。这首部,没有发丝和发辫,却献上了蒙神悦纳的祭物:它是黄金祭坛,是属灵的祭台。「上帝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诗篇 51:17)。它是智慧之母。拥有她的人,也将拥有其余的一切。那么,你可见过这你从未见过的首部了吗?你是否想一睹,或者说,更好地认识美德的容颜呢?那么,首先凝视它那红润、美丽、极其宜人的色彩,然后知晓这色彩从何而来。它究竟从何而来?乃是从美德的羞涩和永恒的脸红而来。因此,有人说:「羞耻感能带来恩惠」(西拉书 32:12)。这也赋予了所有其他肢体极大的美丽。即便你混合千万种色彩,也无法创造出如此的光辉。如果你想看到美德的眼睛,那么请看:它们被端庄和贞洁精心描绘。因此,它们如此美丽和洞察入微,以至于能看见主自己。祂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马太福音 5:8)。美德的口乃是智慧、悟性,以及对属灵颂歌的知晓。她的心乃是对经文的深邃洞察,对真确教义的持守,仁爱和良善。正如没有心便无法生存一样,没有上述所列的一切,便无法得救。从这里诞生了所有的良善。美德亦有她的手和脚——善行的彰显。她亦有她的灵魂——虔敬。她有黄金般且比金刚石更坚固的胸膛——勇气。摧毁这胸膛,比战胜一切都更难。最后,那存在于脑髓和心中的灵,便是爱。
4.Изволением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особенно милостыни и смиренномудрия, стяжается нетленное богатство произвольной нищеты и наследуется Царствие Небесное.
4.凭借著良善德行的意愿,特别是藉著施舍与谦卑的心,人得以获取无损的财富,那即是心甘情愿的贫穷,并继承天国。
你是否愿意,让我向你展示德行的典范,就在那些实际的事迹之中?请你想象这位福音传道者(马太)。虽然我们没有他一生的完整记述,但即使从寥寥数语中,我们也能看到他那光辉的形象。 至于他谦卑和心灵破碎,你从他自己那里就能听到,当他在福音书中称自己为税吏之时。至于他富有怜悯,你可以从他舍弃一切,跟随耶稣的举动中推断出来。至于他敬虔,这从他的教诲中显而易见。并且,从他所撰写的福音书中,也不难判断出他的智慧和爱心,因为他为整个世界而辛劳。他善行的明证,就是他将要登上坐席的宝座。而他的勇气则体现在,他从公议会的面前归来,心中欢喜。 因此,让我们效法这样的德行,特别是谦卑和怜悯,没有这两者,就不可能得救。这方面的佐证,就是那五位童女,以及那位法利赛人。没有童贞,仍可能得见天国;但没有怜悯,则没有任何可能通往天国。怜悯是最必需的,一切都包含在其中。正因如此,我们将它称为德行的核心,并非毫无缘由。然而,核心本身若不将生命之气输送至全身,它也会迅速衰亡——就像泉源若没有持续的流出,便会腐败一样。富人若将他们的财产紧紧握在手中,也会发生同样的事。因此,人们中流传着一句俗语:「某某人那里有许多良善正在腐烂」;相反,我们却不会说他拥有更大的丰盛,不可估量的宝藏。 拥有财富的人,以及财富本身,都容易腐烂。衣物闲置会陈旧,黄金会生锈,小麦会被蛀虫吞食。而拥有这一切之人的灵魂,则最容易因忧虑而生锈和腐烂。如果你想将那贪爱钱财之人的灵魂公之于众,你会发现它如同被成千上万条虫子蛀食的衣裳,没有一处完好的地方,同样被忧虑所侵蚀,因罪恶而腐烂生锈。 自愿贫穷之人的灵魂并非如此。它像黄金般闪耀,像珍珠般璀璨,像玫瑰般盛开。它不被蛀虫、不被盗贼、也不被世俗的烦扰所触碰。贫穷之人生活得如同天使一般。你是否想看到这样灵魂的美丽?是否想认识贫困的富饶?贫穷之人的灵魂,不向世人发号施令,却能驾驭鬼魔;不侍立于君王面前,却侍立在上帝面前;不与人争战,却与天使一同作战;它没有一个、两个、三个、二十个箱子,却拥有如此丰盛,以至于将整个世界视为虚无。它没有财宝,却拥有天国;它不需要仆役,相反,那些掌控君王的心念,却臣服于它。那掌控身着紫袍之人的心念,对贫穷者恐惧至极,甚至不敢抬起眼睛。 自愿贫穷之人嘲笑皇冠、黄金以及所有类似之物,视它们如同孩童的玩具。在他看来,这一切都如同小车轮、骨头、石子和球一般不值一提。他拥有一种装饰,是那些玩弄这些玩具的人甚至无法看见的。那么,谁能比这位贫穷者更优越呢?天国是他的脚凳;如果脚凳如此,那么请你自己思量,什么又是他的遮盖。你会说他没有骏马和战车吗?当他将乘着云彩,与基督同在时,他又何须这些呢? 因此,思量了这一切,无论是男是女,让我们寻求这财富,这永不枯竭的产业,以便凭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得蒙领受天国。愿荣耀和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48«И, когда окончил Иисус притчи сии, пошел оттуда». (Матф. 13:53)
第 48 讲「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了。」(马太福音 13:53)
第十三章五十三节至第十四章十一节之阐释 基督出身卑微,本应使人对祂的教诲倍感惊奇。——基督为何在祂的家乡行神迹甚少。希律对基督的看法。——希罗底与希律的罪行。——希律所违背的律法为何。——舞蹈与宴会之害。——义人所受的苦难,将增添其奖赏。——放荡是诸多罪行的根源。——罪过并非以增添更多罪过来遮盖,乃是以悔改来遮盖。——我们应当遮掩邻人的过犯,而非嘲笑他们。——为懒惰者举办宴会的罪恶。——我们应当使懒惰者服务于良善之事,从而纠正他们。
1.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намеренно являл Свое учение и силу, переходя в разные места, дабы сеять Слово повсюду, но, сталкиваясь с неверием в отечестве Своем, Он ограничивал совершение чудес, смиренно уступая, чтобы не усугубить осуждения людей.
1.主耶稣基督刻意在各处显明祂的教导与大能,在不同的地方来往,以便将圣言播撒至各处。然而,当祂在祂的家乡面对不信时,祂就限制了祂行神迹的次数,谦卑地退让,以免加重人们的定罪。
为何添上了「这些」二字呢?这是因为主原打算还要讲说其他的比喻。而祂为何又去到另一个地方呢?这是因为祂想要将道散播到各处。「耶稣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他们」(马太福音 13:54)。在此,福音书作者所指的是基督的哪个家乡呢?我想是拿撒勒,因为经上说:「祂在那里不多行异能」(马太福音 13:58)。然而在迦百农,主却行了异能,因此祂说:「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将来必坠落阴间;因为在你那里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所多玛,它还可以存留到今日」(马太福音 11:23)。但是,当基督来到拿撒勒时,祂停止了行异能,以免在犹太人中燃起更大的嫉妒,也以免因他们增多的不信而对他们施以更严厉的定罪。取而代之的,祂提出了教训,这教训的奇妙之处丝毫不亚于异能。然而,这些极其愚昧的人,本该惊奇并讶异于基督言语的力量,他们却反而因着祂那所谓的父亲而贬低基督——尽管在过去,他们有许多例子表明出身卑微的父母也能生出卓越的子女。例如,大卫便是一个不起眼的农夫耶西的儿子;而阿摩司,出生于牧羊人,他自己也是一个牧羊人;至于那立法者摩西,他的父亲远比他低下。因此,对于基督,人们更应当感到敬畏并惊叹,尤其是在祂拥有如此双亲的情况下,所说出的话语却非同寻常。这清楚地表明了祂所拥有并非来自人的教导,而是神圣的恩典。然而,他们却为着那本该使人惊奇之事而藐视祂。与此同时,主却经常进入会堂,以免因着祂常常居于旷野,人们便开始诋毁祂是分离主义者或社会的敌人。因此,犹太人感到惊奇和困惑,他们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马太福音 13:54)——他们将异能或指为神迹,或指为智慧本身。「这不是那木匠的儿子吗?」(马太福音 13:55)。这正是神迹的伟大之处;这正是特别令人惊异的地方。「祂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祂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西门、犹大吗?祂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他们就厌弃祂」(马太福音 13:55-57)。
你可曾留意到,主在拿撒勒与人交谈?他们在那里说:「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马太福音 13:55)「他的弟兄们不是叫那谁谁谁吗?」(马太福音 13:55)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正是这件事,本应特别引导你们归信。然而嫉妒是邪恶的,它常常自相矛盾。那原本奇异、令人称颂、足以吸引他们的事,反而成了他们的绊脚石。那么,基督对他们说了什么?祂说:「先知在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受人敬重的。」(马太福音 13:57)传福音的人又加上一句:「祂在那里,因为他们不信,就没有多行异能。」(马太福音 13:58)而传福音的人路加则说:祂在那里也没有行许多神迹,虽然本该行的。事实上,如果对祂的惊奇与日俱增(即便那时他们已感到惊讶),那么为何不施行神迹呢?但祂的目的并非展现自己,而是为他们带来益处。既然在后者上没有成功,救主便轻忽了那些关乎祂自身的事,以免增加他们的惩罚。你看,虽然祂在久别之后来到他们中间,并显现了众多神迹,但他们此时仍不能容忍祂,反而再次燃起仇恨。但祂为何只施行了少数神迹呢?这是为了不让他们说:「医生,治好你自己吧!」(路加福音 4:23);不让他们说:祂是我们的对头和敌人,祂轻视自己的亲人;不让他们说:如果真有神迹,我们也会相信。这就是祂既施行神迹又抑制神迹的原因:施行神迹,是为了成就祂的工作;抑制神迹,是为了不使他们遭受更大的定罪。请你深入思量这话语的力量:被仇恨所控制的人同时也感到惊讶。然而,正如他们评判基督的作为时,并不谴责事情本身,却捏造虚假罪名,说:「祂是靠著别西卜赶鬼。」(马太福音 12:24,路加福音 11:15)同样地,他们在这里评判教导时,也不谴责教导本身,却诉诸于出身的低微。而你当留意导师的谦逊,祂并没有责备他们,却以极大的温和说:「先知在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受人敬重的」;祂甚至没有止于此,反而加上一句:「在本家」。我认为,祂加上这句,是意指祂的弟兄们。
2.Текст повествует о том, как Господь, являя неправоту израильтян, приводил примеры пророков, а также о небрежении Ирода, который, убоявшись даже мёртвого Иоанна, совершил тяжкое убийство ради греховного обещания и людского мнения.
2.这段文字叙述了主如何借由列举先知的例子来阐明以色列人的过错,以及希律的疏忽。希律甚至惧怕已逝的约翰,为了一个罪恶的承诺和人们的舆论,犯下了滔天的谋杀罪。
在圣史路加的记载中,主耶稣举出例证,说以利亚没有去见他本族的人,而是去见了一个外邦的寡妇;又说被以利沙治愈的麻风病人不是别人,正是一个外邦人乃缦(路加福音 4:25,27)。以色列人既没有得到恩惠,他们自己也没有行善;而那些蒙受恩惠与施予恩惠的,却是外邦人。基督说这话,是为了显明他们恶劣的性情,并指出祂的来临并非什么新鲜事。 「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马太福音 14:1)。那位杀害婴孩的希律王,也就是这里所提到的希律的父亲,当时已经死了。圣史特意标明时间,并非毫无缘故,而是要你看到这位君王的徒劳与疏忽,他并非一开始就知道基督的事迹,而是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那些身居权位与尊荣的人,正是如此轻视这类事情,所以迟迟才得知。但你要认识美德的力量:希律害怕的甚至是已经逝世的约翰;他甚至因恐惧而思索复活的道理。 圣史说:「他便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约翰,他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身上发出来』」(马太福音 14:2)。你可见他的恐惧多么强烈?即使是现在,他也不敢公开说这话,而只对他的臣仆说。然而,这猜测是粗鄙而荒谬的。尽管许多人从死里复活,但无人行过这类神迹。在我看来,希律所说的话,是由野心与恐惧共同驱使的。的确,一个不受理智引导的灵魂,常常会容纳互相冲突的激情。正如圣史路加所述,众人谈论基督时说:这是以利亚,或是:耶利米,或是:古时的一位先知(路加福音 9:8);而希律,仿佛比其他人更为审慎地说话,称祂为约翰。或许,当初其他人承认祂是约翰时——因为许多人也这么说——希律便以自夸与傲慢否认这种传言,说:约翰是我杀的。马可和路加将「是我所斩的约翰」这话归于希律(马可福音 6:16,路加福音 9:9)。但当传闻甚嚣尘上时,希律就开始与众人说同样的话了。 接著,圣史向我们叙述了这件事的始末。那为何不早些描述呢?因为圣史们唯一的目的,是讲述基督的事迹,他们除了有助于其主要目的之外,什么多余或不相干的事情都不说。因此,如果此事与基督无关,或者希律没有说约翰复活了,他们现在也不会提到这件事。圣史马可指出,希律非常敬重约翰,尽管约翰曾责备他(马可福音 6:20)。这就是美德的力量!而圣史马太继续叙事:「起先,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捆绑,下在监里。因为约翰曾对他说:『你占有她是不合理的。』希律想要杀他,只是怕百姓,因为他们都以约翰为先知」(马太福音 14:3-5)。约翰为何不对希罗底说,而对希律说呢?因为希律拥有更大的权柄。请注意,圣史如何轻描淡写地指控希律,他以一个单纯叙事者的身分讲述这件事,而非作为一个控诉者。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马太福音 14:6)。哦,这魔鬼的宴席!哦,这撒旦的表演!哦,这不法的舞蹈,以及比舞蹈本身更不法的赏赐!他们竟敢犯下这超越一切凶杀之恶行的谋杀!那位配得桂冠与赞扬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屠戮,魔鬼的胜利标志被摆上宴席!这胜利的方式本身就与这事件相称。圣史说:「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希律就起誓,许诺她无论求什么,都必给她。她又被她母亲所唆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马太福音 14:6-8)。这是双重的罪行——既因为她跳舞,又因为她使希律欢喜,且这欢喜是以谋杀作为赏赐。你可见希律是多么不人道、多么麻木不仁、多么愚昧无知?他以誓言捆绑自己,并给了这少女完全的权力去求取。当他看到由此带来的邪恶时,圣史说,「就忧愁了」(马太福音 14:9)——尽管一开始是他自己捆绑了约翰。他为何忧愁呢?这就是美德的力量!即便在邪恶之人眼中,它也值得钦佩与赞扬。希罗底的狂暴又是何等!她本该钦佩约翰,本该敬畏他,因为他是在保护她免受羞辱;可她却密谋置他于死地,设下陷阱,求取撒旦的礼物。圣史说,希律害怕是「因为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马太福音 14:9)。但你为何不害怕这不人道的行为呢?如果你害怕有人见证你的背誓,那么你更应当害怕有这么多人见证这等不法的谋杀。
3.Повествование сие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являет, как средоточие пьянства и нечестия, вопреки Закону и в день рождения, привело к клятвопреступному и гнусному убийству святого Пророка, что служит назиданием об опасности мирских пиршеств и похоти.
3.此叙述恭敬地展现,一处酗酒与不敬虔的中心,如何在违背律法、且正值生辰之日,导致了对神圣先知发下的背誓与可憎杀戮,这乃是关于世俗宴饮与情欲危险的训诫。
不过,我想,很多人并不明白那招致谋杀的控诉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此加以解释,好让你们清楚地看见立法者的智慧。那么,伊律德所违背、而由约阿尼斯大力维护的那条古老律法是什么呢?那就是:没有子嗣而亡故之人的妻子,必须嫁给他的兄弟(申命记 25:5)。因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恶事,而立法者在一切事上都关顾生命,因此律法规定,尚在人世的兄弟须与亡者之妻结合,并将所生的婴儿以亡者的名讳命名,使亡者的血脉不至断绝。若有人逝去,没有留下子嗣的希望——这是死亡中最大的慰藉——那么他离世的悲痛便无法得到任何慰藉。正因如此,对于那些被自然剥夺了子女的人,立法者想出了一个安慰的办法,并命定那在亡者之后诞生的婴儿,要被视作他自己的孩子。然而,若亡者留有子女,上述的婚姻便不被允许。你会问:为什么呢?若允许陌生人与她结合,难道不更应该允许兄弟吗?绝不然。立法者希望亲缘得以扩展,使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有更多的机缘。那么,为什么没有子嗣而亡故之人的妻子,陌生人也不能与之结合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婴儿便不会被视作亡者所有。而现在,因为婴儿是由兄弟所生,这种假冒便变得不引人注目。此外,陌生人也根本没有重建亡者家室的必要;而兄弟则凭借其血缘获得了此项权利。但是,由于伊律德娶了他兄弟的妻子,而她已有一个女儿,因此约阿尼斯为此事指责他,并且指责得体,在胆敢直言的同时又显出宽容。然而,请看,这整个丑行是何等撒殚的作为。首先,它发生于醉酒和贪恋肉欲之中,而从中绝不会产生任何良善之事。其次,在场的观众都是淫荡之人;而设宴款待的那个更是无法无天。第三,那消遣是愚昧的。第四,那使得这场婚姻成为非法、本应因她母亲的羞辱而避世的女子,却盛装出现在聚会中,抛却了少女的羞耻,使所有的娼妓都黯然失色。而这发生之时,也不少谴责了这无法之事。当伊律德本应为上帝在这一天将他带到世上而感谢时,他却敢于在这个时刻做出如此的无法之事。当他本应释放那被捆绑之人时,他却在镣铐上又增添了谋杀。愿那些在别人的婚礼上不拒绝做出不得体举动、跳跃、舞蹈并羞辱自己性别的少女们,以及已婚妇人,尤其要留意此事。愿那些喜爱奢靡并伴随醉酒宴席的男子们,也要留意此事。愿他们畏惧那由魔鬼所挖凿的深渊。当时,魔鬼如此强烈地控制了不幸的伊律德,以至于他竟发誓要割让一半的国度。福音书作者马尔可如此记载此事:「就起誓对她说:你无论向我求什么,就是我国的一半,我也必给你」(马尔可福音 6:23)。伊律德如此看重他的王权,如此被情欲所掳获,以至于他为了一支舞而割让国度。伊律德身上发生这样的事,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因为即便在今日,在至高哲理的光芒下,仍有许多如此娇弱的青年,他们甚至没有被誓言所约束,却为了一支舞而交出他们的灵魂?他们被享乐所掳,如同无言的畜牲一般,被那豺狼牵引着,引向它所欲之处。当时的愚昧伊律德也遭受了同样的下场,他鲁莽地做了两件最可耻的事:一是放任一个如此狂暴、沉溺于情欲、不加节制的女子;二是将自己束缚在誓言之下。然而,无论他多么无法无天,那妻子比所有人——无论是少女还是国王——都更加无法无天。她才是所有罪恶的发明者,她安排了所有的事情,尽管她最应该感谢先知。而那女儿出于对她的服从,做出了不得体的举动,跳舞,要求谋杀,而伊律德也被她引入了网罗。你可看见基督所言是多么公允:「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 10:37)?如果伊律底雅的女儿遵守了这条诫命,她就不会违背众多的律法,就不会犯下这桩可憎的谋杀。事实上,有什么比这种兽性更糟糕呢——以谋杀作为感谢的标志,要求一次非法的谋杀,在宴席之中要求谋杀,在众人面前无耻地要求谋杀?她并非私下前来提出请求。不,她是在集会中说出这话,卸下了伪装,完全坦白,并以魔鬼为帮凶。当然,是魔鬼使她当时的舞蹈取悦了伊律德,并俘虏了他。确实,哪里有舞蹈,哪里就有魔鬼。上帝赐予我们双足,并非是为了让我们做出不得体的举动,而是为了让我们循规蹈矩地行走;并非是为了让我们像骆驼一样跳跃(它们,而非仅仅是女人,在跳舞时也令人厌恶),而是为了让我们与天使一同欢庆。如果身体在这些不得体的举动中变得丑陋,那么灵魂岂不更是如此?魔鬼就是这样跳舞,魔鬼的仆役就是这样诱惑人!
4.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как бесстыдное требование главы Предтечи, совершённое ради низменной мести, открывает глубину греха и демонстрирует Божие попущение страданий праведника для его вящего увенчания и утешения терпящих неправду.
4.神圣的文本恭敬地阐述了,那为着卑劣复仇而提出的、要求施洗者之首的无耻请求,如何揭示了罪恶的深度,并展现了上帝允许义人受苦,乃是为了使其获得更大的荣耀冠冕,并安慰那些遭受不公之人。
请细察她那恳求的实质:「将施洗者约翰的头放在盘子上,就在此处给我。」你看,她完全失去了羞耻心,彻底投身于魔鬼。她既记得自己的尊严,却又不为此感到羞耻;仿佛在谈论一道菜肴,她竟请求将这神圣而蒙福的首级放在盘中呈上!她甚至没有指出请求的原因——因为她根本没有任何原因;她只是单纯地表达她的愿望,希望为著她的缘故,去伤害另一个人。她没有说:「将他带到这里并杀死他吧。」因为她无法忍受约翰准备赴死时的胆气:她害怕听到那即将被杀者发出的威严之声——毕竟约翰不会在被斩首前保持沉默。因此她说:「将他的头放在盘子上,就在此处给我。」她想看到那舌头静止不语。她不仅是想摆脱他的责备,更是想践踏那倒下之人,并嘲笑他。而上帝容忍了这一切,祂没有从上天降下闪电,烧灼那不知廉耻的脸;祂也没有命令大地裂开,吞噬这邪恶的会众,为的是更丰盛地为义人加冕,并为那些将来遭受不公之人提供丰富的安慰。因此,愿我们当中那些行善却遭受恶人欺凌的人,听从这话。即便在当时,上帝也容忍了:这位住在旷野、腰系皮带、身穿骆驼毛衣的先知——甚至比先知更大——那位在妇人所生者中无人能及的人,竟被杀害,被一个不知廉耻的处女和一个淫荡的娼妓所杀,仅仅因为他捍卫了神圣的律法。想到这里,愿我们勇敢地忍受临到我们的一切苦难。看哪,那可憎的凶手和罪犯,只要她想报复那位使她忧伤的人,她就能做到;她倾泻了她所有的怒火,而上帝也允许了。尽管约翰并没有对她本人说什么,也没有在任何事上责备她,而只谴责了她的丈夫,但她的良心却是严厉的责备者。希罗底被良心折磨和啮咬,狂暴地冲向更大的邪恶,将所有人都一同拖入耻辱:她自己、她的女儿、她已故的丈夫、以及那活著的奸夫——她试图超越她从前的罪行。「如果你觉得希律行奸淫令人痛心,」她说,「那么我就让他变成一个凶手:我会强迫他杀死那位指责者。」
你们这些被女色过度缠绕的人啊,听一听这话!你们这些在不明事理的情况下起誓的人啊,听一听这话——你们让他人成为你们毁灭的主宰,你们自己却在挖掘陷阱!希律王就是这样灭亡的。当然,他以为希罗底的女儿会为自己索求一些适合宴席的东西,而且,作为一个少女,在庄严的节日,在众人的欢庆之中,在聚会的场合,她会请求一件光彩夺目的雅致礼物,而不会索要一个头颅。但他被欺骗了。然而,这一切并不能成为他的开脱。即便希罗底拥有一颗只配与野兽搏斗者的心;他也不应该被欺骗,不应该奴性地服从暴君的命令。 首先,有谁看到浸信者神圣的头颅躺在血泊之中,置于宴席中央而不感到惊骇呢?然而,这不法之徒希律并未惊骇,这个比希律更具罪恶的女人也未惊骇。放荡的女人就是如此:她们比所有人都要无耻和凶残!如果我们在听闻此事时都感到恐惧,那么,当时的目光所承受的景象该是何等可怕?当宴会中的人在普遍的欢庆之中,看到刚被砍下的头颅滴着鲜血时,在场者该有何感受?但是,这个嗜血如命、比复仇女神还要凶残的女人,对于这样的景象丝毫没有慌乱,反而以此为乐。如果别的一切都无法奏效,那么,仅凭这一瞥,她也该陷入麻木。但这对渴求先知之血的卑劣凶手并未起作用。 淫乱就是如此:它不仅使人变得无耻,而且使人成为卑劣的凶手!沉溺于放荡的人,很快就会图谋伤害被她冒犯的丈夫的性命,甚至敢于去犯下不止一桩两桩,而是数以千计的谋杀。这种罪恶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希罗底当时的所作所为,也是希望最终能将其罪行付诸遗忘。但结果却完全相反:在此之后,约翰开始更加响亮地呼喊。
5.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ставляет, что попытка скрыть грех лишь являет его, и что праведникам подобает не осуждать, но с любовью и смирением покрывать прегрешения ближнего, ибо грех поражает не терпящих, но тех, кто его творит.
5.神圣的文本恭敬地教导我们,试图隐藏罪恶只会显露它,而公义之人应当做的不是论断,而是以爱和谦卑去遮盖邻人的过犯,因为罪恶伤害的不是那些忍受它的人,而是那些行出它的人。
但人在恶中只顾眼前,如同身患热病者,不合时宜地索求冰冷之物。若希罗底没有处死指责她的人,罪行便不会如此显露。基督的门徒对于希律将约翰下在监中之事,一言不发。但当希律杀了他之后,他们才不得不宣告原因。他们原想遮掩那淫妇,不愿暴露邻人的恶行;但当他们不得不述说此一事件时,便将全部罪行和盘托出。为免有人怀疑,以为这死因如提乌达和加利利人犹大的事迹(使徒行传 5:36-37)一样,是出于某种恶事,他们只得被迫公开了杀戮的缘由。 是以,你越想效法希罗底隐藏罪恶,就越会将其暴露。罪恶并非靠增添罪恶来遮盖,而是靠着悔改与认罪。你且看,这位传福音者是何等地公正无私地叙述一切,甚至尽可能地为之开脱。论及希律时,他说他犯下此罪是「为了誓言和同席之人」,并且他「甚是忧愁」;论及那女子时,他提及她受母亲唆使,并将头颅带给母亲,仿佛是想说,女儿只是奉行母亲的命令。 所有义人,都是为作恶者而非受难者而忧伤——因为作恶者遭受的恶果更甚。此刻,受害的并非约翰;遭受恶果的,乃是那些致他于死地之人。愿我们亦能效法义人,不仅要警惕嘲笑邻人的罪过,更要尽力遮掩它们。 我们要学习智慧。你看,这位传福音者在谈论那个放荡的妇人和可憎的杀人者时,用语尽其所能地温和。他没有说「受那嗜血又犯罪的母亲唆使」,而只是简单地用了「母亲」一词,这是一个最尊重的称谓。然而,你却侮辱和指责你的邻人,当你被激怒时,你不愿像传福音者对待淫妇那样提及你的弟兄,而是怀着满腔的愤恨,用令人难以忍受的指责称他为恶棍、败类、奸诈者、疯子,以及其他更具侮辱性的名字。我们越发刚硬,一边毁谤、指责、侮辱弟兄,一边却将他视作外邦人。 但圣者并非如此行事。他们为犯罪者哭泣,远甚于诅咒他们。愿我们也如此行事;愿我们为希罗底和效法她的人哭泣! 现今,亦有类似的宴席;即便约翰未被处死,基督的肢体却被处死了,而且是以更甚的残忍。现今的舞者所求的,并非盘中的头颅,而是与他们同席之人的灵魂。通过奴役他们,诱惑他们陷入不法的欲望,并以淫妇引诱,他们所砍下的并非头颅,而是将灵魂处死,因为他们使人变得淫荡、柔弱、放荡。 你不要对我说,当你因酒而心头火热,醉酒之时,观看舞蹈,听着女子无耻的言语,你对她毫无感觉,也没有被情欲所胜而引向放荡。恰恰相反,你遭受了可怕的损害,因为你将基督的肢体变成了淫妇的肢体。即便在你面前没有希罗底的女儿,但那时在她身上跳舞的魔鬼,现今仍在操纵着那些舞者,现今,它仍在劫掠同席者的灵魂,将他们掳去。 即便你们可以不饮酒,却参与了另一种更残忍的罪。这类宴席往往与大量的掠夺相伴。我恳求你,不要只看眼前的肉食和糕点,而要思量这一切是如何聚集而成的,你便会看到,它们是由欺压、高利贷、暴力、掠夺所聚敛。 但你会说,在某些宴席上并无此类情形。即便没有,我也不希望有。即便如此,奢华的晚宴,即便不应受到这些指责,也难逃谴责。请听,先知如何撇开上述原因而谴责它们,他说:「祸哉,那些『以杯饮酒,用上等的膏油抹身』的人」(阿摩司书 6:6)!你可曾看到,他连极尽奢华本身也予以定罪?他在此处谴责的并非高利贷,而仅仅是贪图享乐之心。
6.Смиренно призывается верный отказаться от излишней роскоши и щедро разделить своё достояние с нуждающимся Христом, дабы обрести милость на Суде.
6.谦卑地召唤著信者,要他们弃绝过度的奢华,慷慨地与那在贫困中的基督分享自己的财富,好使他们在审判之日得蒙恩典。
你饱食终日,毫无节制,而基督却连必需之物也缺乏。于你而言,糕点饼食算不得什么,而在祂那里,连一块硬面包都没有。你饮用法西斯的美酒,却不肯递给那口渴的祂一碗清凉的冷水。你躺在柔软华丽的卧榻上,而祂却在寒冷中僵硬颤抖。这就是为什么你的晚宴,即便没有贪婪诈取之污,却仍因罪愆而不洁,因为你所行的一切都超越了所需,却不肯给予基督必需之物——尽管你所挥霍的正是祂的财物。 倘若你成为孤儿的监护人,接管了他的财产,却在他极其困窘之时袖手旁观,那么必有成千上万的指控者反对你,你将依法受到惩罚。而你拿走了基督的财产,如此鲁莽地挥霍,难道以为可以免于交账吗?我所说的,并非那些将娼妓招至餐桌旁的人(对于这样的人,如同狗一般,不必多言),也非那些沉溺于贪婪、吞噬他人财产的人(与这样的人,如同猪和狼一般,我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而是指那些享用自己财产却不肯分给他人的人,那些不加节制地挥霍祖辈遗产的人。即使是这样的人,也难逃指责。 请告诉我,当你家中的弄臣和宠物狗饱食过度,而基督在你眼中却似乎连它们都不如时,你将如何逃脱指责和定罪呢?当有人因一句诙谐之言而从你那里满载而归,而基督为着天国,却连一小部分都得不到时,你将作何解释?有人因说了一句机智之语,便带着丰厚的礼物离去,而基督,教导我们若不明白就与狗无异的真理,却连这样的馈赠都不配得到。 听到这些,你难道不感到恐惧吗?那么,请对你的行为本身感到恐惧吧。赶走那些食客,让基督与你共享筵席。如果祂能尝到你的面包和盐,那么在审判之时,祂必会对你宽容,因为祂懂得记住你曾给祂的面包和盐。如果连强盗都不会忘记所受的款待,那么我们的主更会如此。请回想那位妓女,主在筵席上称她为义,却责备西门,说:「你没有亲我」(路加福音 7:45)。如果主在你并未如此行时仍供养你,那么当你遵行时,祂的回报将是无可比拟的。 不要因乞丐外表不整洁、令人厌恶而轻视他,而要想象基督正借着他进入你的家门;克制你的铁石心肠和恶毒言语,你总是用这些话语责备来访者,称他们为伪君子、懒汉,以及其他更具侮辱性的名字。请你思量一下,当你口出此言时,你家中的食客都在做些什么?他们给你的家带来了什么益处?诚然,他们使你的午餐变得愉快?这又是凭借什么呢?不正是你掴打他们的脸颊,而他们向你说着各种胡言乱语吗? 然而,还有什么比殴打一个按着上帝形象所造的人,并从对他的侮辱中寻得乐趣,更为可耻的呢?你,一个高贵自由之人,竟将自己的家变成戏院,让你的谈话充斥着小丑,模仿民间娱乐场所的行径?那里也同样充满笑声和殴打。那么,请告诉我:你所称之为娱乐的,难道不是那应受诸多泪水、哀哭和悲叹的事吗?你本应引导他们过上正派的生活,本应教导他们应尽的本分,而你却引诱他们随意发誓、口出秽言,甚至称之为消遣!你应当为此等待地狱之火,却将其视为寻欢作乐的借口。因为一旦他们缺乏机智之言,便会以对神起誓和虚妄的誓言来弥补。这难道值得一笑吗?难道不值得哭泣和流泪吗?心智健全之人,谁会称之为好笑呢?
7.Милостыня нуждающимся должна быть совершаема из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я, питая в них Христа, и приносить духовную пользу как дающему, так и принимающему, преображая дом в Церковь.
7.施予穷苦者当出于人间之仁爱,借此滋养其内之基督,并为施予者与接受者双方带来灵性之益处,将其居所转变为圣教会。
然而,纵使我如此言说,我亦不禁止你供养这类人:你当喂养,但出于不同的动机。你当给予一块食物,但出于仁爱,而非铁石心肠;出于怜悯,而非凌辱。你当供餐,因为他是个穷人;而非因为他口出撒旦之言,且玷污自己的生命。你当供餐,因为你是在供养基督于他身内。莫要看他外表上的欢笑;但要审视他的良知:那时你将会看见,他千百次地咒骂自己,呻吟且悲伤。而若他没有显露出来,那也只是为了你罢了。 因此,不如让那些贫穷且心怀高尚思虑的人们环绕著你;让他们分享你的筵席,而非那些背誓者,而非那些弄臣。若是你想向他们索取饮食的回报,吩咐他们,当他们看见任何紊乱之处时,便训诫你,献上建议,在你操持家务、管理仆役时助你一臂之力。若是你有孩子,让他们也成为你孩子的父亲,与你分担照管他们的责任;让他们为你带来蒙神悦纳的益处。为他们提供一次属灵交易的机会。若是你见到需要帮助之人,就吩咐他们去帮助,命令他们去服事;藉著他们寻找陌生人,藉著他们为赤身者添衣,藉著他们前往监狱并探寻他人的需要。这便是他们应当为食物给你带来的回报,这对你和他们都有益处,是无可指摘的。 借此,友谊亦得以更加牢固地维系。如今,那些受你接济的人虽以为你爱他们,但同时也感到羞耻,如同那些白住在你家中的人一样。然而,当他们执行这类差事时,便会更加热心地服事你,而你供养他们也会更加欢喜,因为你并非白白地耗费。他们将开始大胆且带著应有的自由与你交往,而你的家将会从戏院变为教会;魔鬼将会逃离,基督与天使的队伍将会入住。基督所在之处,天使亦在;而基督与天使所在之处,便是天国,便是比这日光更为明亮的光。若是你想从他们那里获得另一种安慰,那么在闲暇之时,吩咐他们拿起圣经,阅读那神圣的律法。他们将会更乐意以此方式服事你,而非以其他方式来娱乐,因为这使得你和他们都更加受人尊敬,而其他的娱乐则一同羞辱了所有人:羞辱了你,因为你是个凌辱者和沉醉至遗忘之人,也羞辱了他们,因为他们是穷困者,且为了糊口甘愿做任何事。 若是你供餐是为了凌辱,那么这比你杀死他们更为残忍。而若是你供餐是为了施恩与他们自身的益处,那么你的行为比你拯救那些被带去赴死之人更有益处。在前一种情况下,你在仆役面前贬低了他们,以至于仆役比他们有更大的胆量和清洁的良知。在后一种情况下,你使他们等同于天使。因此,将他们与你自己一同解放;根除「食客」这个称谓,将他们改称为「伴侣」,并停止称呼他们为「谄媚者」,而以「朋友」相待。 友谊之所以被神确立,是为了所爱与爱人者的益处与裨益,而非为了伤害。然而,不名誉的友谊比一切仇恨更糟。若是我们愿意,我们可以从敌人那里获得益处;而从这类朋友那里,除了伤害之外,什么也得不到。因此,不要与教导伤害的人为友,不要与那些爱(丰盛的)筵席甚于友谊的人为友。所有这类朋友,一旦你停止宴请,便会停止友谊。那藉著美德与你联合的人,将不离不弃地与你同在,忍受一切匮乏。而这些食客——他们常会报复你,并给你招致恶名。 我知道许多高尚之人,因与他们来往而招致恶评。有些人被诬告为行邪术,有些人被诬告为犯奸淫,还有些人被诬告为鸡奸。由于这些人没有任何正经事做,而将生命虚度于闲散之中,许多人便怀疑他们提供类似的羞耻服务。 因此,为了使自己免于恶名,尤其是免于将来的地狱,并为了行神所悦纳之事,让我们抛弃这撒旦的习俗,好使我们在吃喝之时,凡事都为荣耀神而行(哥林多前书 10:31),并配得领受主所赐的荣耀。愿我们众人藉著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获得这荣耀,愿荣耀与权能归于祂,从今时直到永远。阿们。
Беседа 49«И, услышав, Иисус удалился оттуда на лодке в пустынное место один; а народ, услышав о том, пошел за Ним из городов пешком». (Матф. 14:13)
第 49 讲「耶稣听见了,就独自坐船从那里退到野地里去。众人听见,就从各城里步行跟随祂。」(马太福音 14:13)
解释(马太福音 14:13-32) 基督在听闻约翰逝世后为何退隐至旷野。 百姓对基督的依恋。 门徒信心的不完备。 基督为何有些神迹以祂自己的权柄行之,有些则以父之名。 增饼神迹见证基督乃万有可见之物的创造主。 神迹的行成方式及其目的。 不应寻求人的荣耀。 属灵之福应优于感官之福。 仁慈超越一切技艺。 任何技艺,只要能满足必需之需,方配得上其名。 反对鞋履与衣着上的奢华。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Господь наш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во всем являл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сть воплощения Своего, смиренно укрываясь и совершая чудеса по призыву, дабы через милость и веру явить Свою божественную силу.
1.圣洁的文本恭敬地阐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在他的一切之中都显现了他道成肉身的真实性,他谦卑地隐藏自己,并应请求行使神迹,以便通过恩典和信仰彰显他神圣的力量。
请留意,每当施洗约翰被出卖、被杀害,以及犹太人听说耶稣收了许多门徒时,主就退去了。祂乐意更经常地以人的方式行事,直到时候满足,祂才完全显露祂的神性。因此,祂也吩咐门徒,不要向任何人说祂是基督;祂希望这事在祂复活之后才为人所知。因此,对于那些在此之前不信祂的犹太人,祂并不严厉追究,反而原谅了他们。祂退去不是进城,而是到旷野,而且是乘船,为的是不让人跟随祂。 你也不要忽略了,施洗约翰的门徒现在与耶稣走得更近了。正是他们把所发生的事(施洗约翰的事)通知了祂,并且放下一切,成为祂的门徒。因此,除了不幸之外,耶稣用祂的回答向他们所启示的关于祂自己的事,也大大地纠正了他们。然而,主为何没有在得到他们的通知之前就退去呢?尽管祂在没有被告知的情况下也知道所发生的事。这是为了在一切事上显明道成肉身的真实性。祂想让人确信其真实,不仅是凭借外表,也是凭借实际的作为,因为祂知道魔鬼恶毒的诡计,魔鬼愿意做任何事,只为在人心中消除祂道成肉身的思想。基督退去正是出于这些原因。 但是那依恋祂的民众并没有离开祂,反而跟随祂;施洗约翰的遭遇并没有使他们害怕。这就是依恋!这就是爱!爱能战胜一切,消除困难。因此,民众很快就得到了奖赏。 「耶稣出来,」传福音者继续说,「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的病人。」(马太福音 14:14) 虽然他们的热忱很大,但基督的恩惠超越了一切热忱的价值。因此,传福音者将治愈的原因归于此处的特殊怜悯;基督医治了所有的人,在此处并未询问他们的信心,因为那些被医治的人已经藉着来到耶稣面前,离开了城市,殷勤地寻找祂,甚至在饥饿迫使他们离开时也不离去,从而显明了他们的信心。 基督打算给他们食物。但祂自己并未开始此事,而是等待他们向祂提出请求,正如我已经说过的那样,祂处处遵守着一个规则:除非有人请求,否则不先施行神迹。但是,为何民众中没有人上前请求祂这件事呢?他们对祂无限尊敬,并以渴望与祂同在的心情压制了饥饿感。 然而,祂的门徒也没有上前说:请喂饱他们,因为他们仍不完全。但他们说了什么呢?「天将晚的时候,」传福音者说,「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时候已经过了,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食物。』」(马太福音 14:15) 如果门徒们在行了这件神迹之后仍忘记了它,并且在那些篮子之后,当基督称法利赛人的教训为酵时,他们还以为祂在说面包的事,那么在他们还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神迹时,他们就更不可能期待什么类似的事情了(马太福音 14:16)。 虽然基督起初治愈了许多病人,然而,门徒们即使看到了这一点,也没有期待关于面包的神迹。他们那时是多么不完全啊! 但你要留意夫子的智慧,祂是多么直接地引导他们进入信心。祂没有立刻说:我要喂饱他们;他们不会那么快相信。 「但耶稣,」传福音者说,「对他们说,」— 说了什么呢?—「『不用他们去,你们给他们吃吧。』」(马太福音 14:16) 祂没有说:我给;而是说:你们给,— 因为他们仍把祂视为一个普通人。即使在那之后,他们的观念也没有提高,反而像对一个普通人那样回答说:「『我们这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马太福音 14:17) 因此,传福音者马可说,他们不明白所说的话:「因为他们的心是刚硬的。」(马可福音 6:52,马可福音 8:17) 既然他们仍然依恋于地上的事,主就亲自开始行动,并说:「『把它们拿过来给我。』」(马太福音 14:18) 尽管「这里是野地」,但宇宙的供养者在此;尽管「时候已经过了」,但与你们说话的这位不被时间所约束。 约翰还提到那些饼是大麦饼,祂说这话并非没有目的,而是有意教导我们不要以昂贵的食物为荣。先知们的餐桌也是如此。 「耶稣拿起五个饼和两条鱼,」传福音者继续说,「望着天祝福,擘开,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吃的人,除了妇女和孩子,约有五千。」(马太福音 14:19-21)
2.Воззрением на небо и благословением Христос явил Свое равенство Отцу и смиренно подтвердил Свое посланничество, наставляя нас в благодарении.
2.基督藉著仰望上天和降下祝福,显明了祂与圣父的平等,同时又谦卑地证实了祂被差遣的使命,借此教导我们如何献上感恩。
基督为何仰望上天,并祝谢?祂应当使人确信祂是由父所遣,并且与父平等。然而,这两个真理的佐证,表面上似乎相互矛盾。祂以凡事皆凭权柄而行,来证明自己与父平等;若非祂凡事以大谦卑行事,不将一切归于父,并在每件工上呼求祂,世人便不会相信祂是由父所遣。故此,主为要印证这两者,并非只单独行其一,而是有时以权柄行奇迹,有时则藉著祷告。再者,为使祂的这些行动中不复见矛盾,在较不重要的事上,祂仰望上天;而在极重要的事上,祂则凭著权柄成就一切。由此你当推断,即使在较不重要的事上,祂如此行亦非因需要襄助,而是为要尊崇生祂者。因此,当祂赦免罪孽、开启乐园并引领强盗进入、全权废除旧约、使许多死人复活、平息海浪、揭示人心隐秘、开启眼睛时——这些都是唯独属于上帝、而非其他任何人的作为——在这些行动中,我们看不见祂祷告。然而,当祂打算增添饼时,这比上述一切行动都要微不足道得多,此时祂却仰望上天,既是为了印证祂是由父所遣,如我上文所指出的,也是为了教导我们,在用饭前,务要先感谢那赐予我们食物者。但是,祂为何不重新创造饼呢?这是为了堵住马吉安和马尼基亚之口,他们不承认祂是创造主;为了以实际的作为教导人,所有可见之物都是由祂所产生和创造的;也是为了证明祂是那赐予果实者,是起初说「地要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创世记 1:11)、以及「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创世记 1:20)的那一位。现今这个奇迹,并不亚于创造青草或昆虫。事实上,昆虫虽然是新造的,却是从水中造出。而从五个饼和两条鱼中造出这么多,其重要性不亚于从地里生出果实、从水里生出爬行动物;这表明耶稣拥有掌管大地与海洋的权柄。在此之前,祂只在个别病人身上行奇迹;而现在祂显明普遍的恩惠,为使百姓不单是旁观者,而能亲自领受恩赐。那在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时所视为奇异之事(因为他们说:「祂还能赐给饼吗?或在旷野预备筵席吗?」(诗篇 77:20)),主便亲身展示出来。祂引领他们进入旷野,也是为了使这奇迹不容丝毫怀疑,不让人以为是从邻近村庄运来食物。故此,这位福音书作者不单提到地点,亦提及了时间。由此我们亦学到另一件事,即:我们明白了门徒在满足必需品上的节制,以及他们对食物何等不关心。他们有十二个人,却只带了五个饼和两条鱼。他们对肉体之事如此不经心,而只专注于属灵之事!况且,他们也没有留下这少数的饼,一经求问,便将其给予。由此我们当学到,即便我们拥有的极少,亦有义务将其给予有需要的人。当他们被吩咐拿出五个饼时,他们并没有说:我们自己吃甚么呢?我们如何消除自己的饥饿?——而是立刻顺从了。此外,我认为基督不重新创造饼,也是为了引领门徒进入信心:他们那时的信心仍十分微弱。因此,祂也仰望上天。他们虽多次见过其他奇迹的例子,但却未见过这样的奇迹。于是,祂拿起饼,擘开,并藉著门徒分发,以此给予他们尊荣。然而,祂这样行,与其说是为了他们的尊荣,不如说是为了在奇迹成就时,他们不至于不信,也不至于忘记所发生的事,因他们自己的手将为此作证。为了同一目的,祂先让百姓感受饥饿;为了同一目的,祂等候门徒前来恳求,又藉著他们使百姓坐下,并藉著他们分发饼,希望每个人都能藉著自己的知觉和经历预备好接受奇迹。因著同样的原因,祂从门徒手中取过饼,以使所发生的事有许多见证,并使这奇迹更为难忘。如果即使采取了这些措施,他们仍然遗忘,那么若不采取这些措施,又会是怎样呢?主吩咐他们躺卧在草地上,以此教导百姓生活的简朴;祂不仅是想喂养身体,更想教导心灵。
3.Чудо умножения хлебов Господь совершил не только для насыщения народа, но для наставления в смиренномудрии, воздержании, любви и стремлении к духовным благам превыше благ земных.
3.主行神迹使面包倍增,不仅是为了喂饱众人,更是为了教导人们学习谦卑、节制、爱,以及追求属灵的福祉超越地上的益处。
因此,上主拣选了这样一个地方,所赐予的不过是饼和鱼,祂为所有的人提供了一种共同的食物,没有给予任何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多,目的是教导谦卑、节制与爱——教导我们所有的人都应当以平等相待,并将一切视为共同之物。「掰开了饼,递给门徒,门徒又分给众人。」祂掰开了五张饼并分发出去,这五张饼在门徒的手中却取之不尽。然而,神迹并未就此止步。上主行了事,以至于有了余剩,而且余剩的不是完整的饼,而是碎块,为的是表明这确是从那些饼中剩下的,也为的是让那些不在场亲见神迹的人也能得知神迹的发生。基督之所以容许众人都感受到饥饿,是为了不让人将神迹视作幻觉;祂之所以留下十二篮子的剩余,是为了连犹大(Iuda)也有可携带之物。上主即便没有饼也能平息饥饿,但那样的话,门徒就无法认识祂的大能,因为这在以利亚(Iliya)的时代也曾发生过。而因为这个神迹,犹太人对祂感到如此惊奇,甚至想要立祂为王,尽管在其他的神迹面前他们从未试图这样做过。那么,什么样的言语能够描绘出那些饼是如何不断涌出,如何流散在旷野之中呢?它们如何足够供应如此庞大的人群呢?用餐的人有五千,还不包括妇女和孩童;这对于百姓来说是极大的赞扬,因为妇女和男人都跟随了基督。如何能有剩余呢?这也不比先前的事情逊色。况且,剩余下来的数目与门徒的人数相等——不多也不少。上主将碎块交给了门徒,而不是交给了众人,因为众人的完满程度不及门徒。
「行了这神迹之后,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到对岸去,等他解散众人」(马太福音 14:22)。若说在祂面前,他们尚能以为所成就的是虚幻而非真实,那么在祂不在场时,他们便不会再有此等想法。因此,祂让门徒仔细查验所发生之事,吩咐他们带上这些神迹的纪念物和凭证,然后离开祂。在其他场合,基督成就了伟大的事之后,也遣散众人和门徒,借此教导我们切勿追逐世俗的声誉,也莫将人群聚集到自己身边。而藉着「催」这个词,福音书作者表达了门徒们不情愿与祂分离的心情。基督以遣散众人为由而差遣他们离去,但实际上,祂是打算上山。祂再次这样做,也是为了教导我们,使我们不总是寻求与人同处,也不总是避开人群,而是从这两者中汲取益处,视需要交替处于独处与人群之中。 愿我们也学会与耶稣同在,但不是为了那些感官的恩赐,以免像犹太人那样招致责备。祂说:「你们寻找我,并不是因为看见了神迹,而是因为吃了饼得了饱足」(约翰福音 6:26)。正因如此,祂不常行这样的神迹,只行了两次,为要教导他们不要为肚腹劳力,而是要不住地依附于属灵的福泽。愿我们也依附于这些福泽,寻求天上的粮,领受之后,便放下一切世俗的忧虑。如果犹太人能撇下家园、城市、亲属和一切,留在旷野,纵然饥饿,也不离开耶稣,那么我们这些亲近如此筵席的人,更应该展现出更大的智慧,珍爱属灵的福泽,然后才去寻求感官的福泽。犹太人受指责,并非因为他们为了饼寻找祂,而是因为他们主要地、并且单单为此寻找祂。 一个人若轻忽伟大的恩赐,却渴求那些微小且按施予者的意愿他本该轻忽的恩赐,那么他将失去那首要的恩赐;反之,若我们热爱首要的恩赐,祂也会将那些次要的加添给我们,因为它们不过是首要恩赐的添附。它们相对于首要的恩赐是如此微不足道且不重要,无论它们本身看起来多么宏大。因此,我们不必为感官的福泽操心,应视它们的得失为无关紧要之事,如同约伯一样,他在拥有福泽时并不依恋,在失去时也不寻求。它们被称为财物(cρηματα),是因为我们应当将它们用于(cρησωμεθα)所需之事,而不是因为我们应该将它们埋藏于地下。正如每个工匠只懂得自己的技艺,富人也不懂得锻造、建造船只或房屋、纺织或任何类似之事;因此,愿他学会正确地使用他的财富,对贫乏之人心存怜悯,如此他将懂得一种艺术,比所有列举的技艺都更优秀。
4.Свято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являет, что наивысшее искусство, ведущее к небесам и вечным благам, есть милосердие, не требующее иных орудий, кроме благости и доброй воли.
4.神圣的文本恭敬地启示,那通往天堂与永恒福祉的至高艺术,乃是仁慈,它无需借助其他工具,唯需良善与美好的意愿。
这门技艺确实超越一切。它的工坊设在天庭。它的工具不是钢铁和黄铜,而是良善和美意。这门技艺的导师是基督和祂的父。因此经上说:「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路加福音 6:36)。令人称奇的是,这门技艺虽然远胜于其他所有技艺,却不需付出辛劳,也不需耗费时间去钻研。只需心生愿望,一切即已成就。那么,让我们看看这门技艺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这终点是什么呢?是天国和天上的美善、是无法言喻的荣耀、是属灵的宫殿、是明亮的灯盏、是与新郎同住,以及所有言语和心智都无法想象的一切,正因如此,它与其他技艺大不相同。大多数技艺仅对我们今生有益,而这门技艺在来世亦有裨益。如果说它超越了那些于我们而言必需的技艺,比如医术、建筑术及其同类,那么它更是远远超越了那些经过仔细探究,甚至不能称之为技艺的事物。因此,所有这类多余的技艺,我都不视之为技艺。例如,烹饪和调味佳肴的技艺,于我们有何用处?毫无用处。相反,它们甚至无益,而且极其有害,因为它们损害灵魂和身体,轻易地使人习惯于贪图享乐,而贪图享乐是所有疾病和痛苦的根源。除了这些技艺,我也不会将绘画和刺绣的技艺称为技艺,因为它们只会导致不必要的开支;而那些必需的、服务于我们生活所需的技艺,应当为我们提供和预备所需之物。上帝赐予我们智慧,正是为了发明维系我们生存的方法;至于在墙壁上或衣物上描绘动物,请告诉我,对此有任何益处吗?正因如此,鞋匠和织工的行当里有许多东西需要剔除。他们引入了许多为了炫耀的东西;他们败坏了必需之物,并在技艺中掺入了诡计。建筑术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只要它是建造房屋而非剧院,是专注于必需而非多余之事,我就称其为技艺。同样,纺织的技艺,只要它是预备衣物所需之物,而不是模仿蜘蛛网,不是将辛劳浪费在可笑而又奢华无度的制品上,我也称其为技艺。我也不从制鞋的行当收回这个称谓,只要它是专注于制作鞋履。但当它把男人变成女人,并通过鞋履赋予他们柔弱和虚弱的外表时,我就将其归入有害和多余的行业,不能再称之为技艺。我知道,论及这些事物,在许多人看来我可能过于琐碎;但这不会阻止我。一切祸患的根源正在于此:许多人认为这类罪过微不足道,因此不予理会。有人会说:一个人穿着美丽、光鲜、紧贴脚部的靴子,若这也能称之为罪,还能有什么罪比这更轻微呢?你们愿意我对此磨砺我的口舌,并展示其全部的丑陋吗?你们会毫不动怒地听我讲吗?不过,即便你们发怒,我也毫不在意。毕竟,是你们自己造成了这种愚蠢——你们这些不把这种罪视为罪过的人,正迫使我们以谴责来对抗这种奢靡。
5.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призывает уклоняться от суетного украшения обуви и всякой излишней роскоши, ибо сие есть признак неразумия, отвращающий взор от Небесного и пренебрегающий бедствующим Христом.
5.这段神圣的文本虔敬地呼吁人们,要避免鞋履上虚浮的装饰和一切过度的奢华,因为这些是不明智的标记,会使目光从天国转向,并轻忽了受苦的基督。
那么,让我们仔细查考并思量,这邪恶有多么深重。当你用丝线绣制你的靴子时,那些丝线甚至不适宜用来点缀衣裳——这该招致怎样的斥责,怎样的讥笑呢?如果你蔑视我们的意见,那么请听保罗所言,他以极其严厉的态度禁止此事,那时你便会感受到这有多么荒谬可笑。保罗说了什么?「不是编辫子,不是戴金饰、珍珠,不是穿华丽的衣裳」(提摩太前书 2:9)。保罗连妻子佩戴昂贵的服饰都不允许,而你却在靴子上展示如此的奢华,并想出千万种可笑、可指责的装扮,你还有何辩解可言?为了这些丝线,人们建造船只,招募划桨手、舵手和船员,扬起风帆,横渡大海;为了它们,商人抛下妻子、儿女和故土,将生命托付于波涛,前往异邦,经历无数的危险;而你,在这一切之后,拿起这些丝线,缝在你的靴子上,用来装饰皮革。还有什么比这种愚昧更糟的呢?古人的衣着并非如此;相反,那时的服饰是适合男子的。由此我推断,日后我们的青年将毫无羞耻地穿着女子的鞋履。而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父亲们看到这一切,非但不愤慨,反而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你们想听听比这更难忍受的事吗?那就是,这种事发生在我们有许多穷人之际。你们愿意,我向你们呈现那饥饿、赤身、被追逐、被捆绑的基督吗?你们这些不愿关注缺乏必需食物的基督,却如此费心去装饰皮革的人,当受多少雷击啊!基督教导祂的门徒时,甚至不允许他们拥有靴子,而我们不仅不懂得赤脚行走,连正确穿鞋都不懂。还有什么比这更混乱、更可笑的呢?这一切都显示出一个人是娇弱、粗鲁、冷酷而又虚荣的。一个将时间浪费在这些多余之事上的人,怎会有空闲去从事任何必需之事呢?这样的青年怎会有空闲去关心灵魂,甚至去思考他拥有灵魂呢?那些不得不惊叹于华丽鞋履的人是琐碎的;那些为此而轻视穷人的人是冷酷的;那些将全部精力用于此类装饰的人是远离一切美德的。他好奇地审视丝线的质量、色彩的鲜活、从中编织出的图案,他还有时间仰望天空吗?一个迷恋于皮革之美、将头低垂于大地的人,还有时间去赞叹天堂的美丽吗?上帝展开天空,点燃太阳,是为了吸引你的目光向上;而你却强迫自己像猪一样俯首于地,听从魔鬼的指令。确实,这邪恶的灵发明了这些污秽之物,好以此将你从天上的美丽中引开,吸引你趋向大地。指引天堂的上帝,竟不如展示皮革的魔鬼(即使皮革也是上帝的创造),不如展示傲慢和诡计的魔鬼。本应思虑天上之事的青年,却低头向着大地行走;他炫耀他的靴子,胜过任何重要的功绩;他在市场上艰难迈步,为自己招致无谓的忧愁和苦恼——害怕下雨时靴子被泥泞弄脏,夏天时被尘土沾染。对此你作何感想,你这人?你用如此的奢靡将你的整个灵魂投入尘土,你漫不经心地看着它在地上爬行,却对你的靴子如此操心!想一想靴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并为你对它们所持的看法感到羞耻吧。靴子是为了用脚去践踏污泥、粪便和地面上的一切不洁之物而造的。如果这对你来说难以忍受,那就把它们挂在你的脖子上,或者放在你的头上吧。
6.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призывает к смирению и целомудрию в юности, дабы избежать суетности и грехов, проистекающих от пристрастия к внешним украшениям.
6.神圣的文本虔敬地呼唤在青年时期保持谦卑与贞洁,以便避开因热衷于外在装饰而产生的虚荣和罪恶。
你们听着这些话时在笑,而我却不得不哭泣,因为我看到了这些人以及他们对靴子的那份痴迷的愚昧。他们宁愿让身体沾染泥泞,也不愿弄脏那些皮革。这样的人,他们是多么的琐碎渺小,另一方面又是多么的贪爱钱财。一个习惯于对这类装饰品痴迷到发狂的人,必然要在衣着和所有其他方面花费巨资,因此也需要有巨大的收入。如果他的父亲慷慨大方,这样的人就会更加沉溺于这种恶习,让那不理智的任性欲望越发嚣张;而如果他的父亲吝啬小气,他就不得不诉诸其他不光彩的手段,以便为这些开支筹措金钱。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出卖了自己的美好,成为富人的弄臣,沦落到其他奴隶般的服侍,只为了换取满足这种任性欲望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这样的人必然是贪爱钱财又虚荣自负的,他们在必要的事情上比任何人都更加懈怠,并且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许多过失之中。同样无可争议的是,他必然是心肠冷酷而又爱慕虚荣的。心肠冷酷,是因为他出于对华丽服饰的热衷,看到穷人时连一眼都不屑施予,虽然他用黄金装饰着靴子,却对那个饥寒交迫的乞丐视而不见。爱慕虚荣,是因为他试图用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来吸引旁观者的注意。我想,一个将领并不会像这个浪荡的青年一样,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骄傲,这个青年却为他靴子的华美、长袍和发型而沾沾自喜,尽管所有这些都归功于他人的技艺。如果他们为别人的东西而爱慕虚荣,又怎能不为自己的东西而爱慕虚荣呢?我是否应该再说一些更糟的,还是这对你们来说已经足够了?那么,让我们结束我们的言语吧。我说这些话,也是为了那些固执己见,不认为这样的装饰有什么不妥的人。我确实知道,许多年轻人甚至不会留意我的话,因为他们已经沉醉于这种激情之中。然而,我们不应该因此而保持沉默。如果父母们有智慧,并且仍然有力气,他们就可以强迫地把他们引向应有的端庄得体。因此,不要说:这不重要,那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恰恰是这一切,毁了所有。我们应该教导他们,即使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也要让他们变得庄重、心胸开阔、不屑于装饰。如此一来,他们也能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取得成功。有什么比学习字母表更微不足道呢?然而,从它开始的人,成为了修辞学家、诡辩家、哲学家。而那些不懂字母表的人,永远也学不会这些学问。我们所说的这一切,不仅是针对年轻人,也针对妇女和少女。她们同样面临着这些责备,更何况少女尤其需要谦逊。因此,请将对年轻人所说的一切,也应用于你们自身,这样我们就不必再重复一遍了。但现在是时候以祷告来结束我们的言语了。请与我一同祷告,愿年轻人们,特别是基督徒的年轻人们,能够过上谦逊的生活,并达到与其相称的年老;因为那些不这样生活的人,即使活到年老也没有益处。但愿那些在年轻时就如同老人一般生活的人,能够活到白发苍苍,成为好孩子的父亲,使他们的父母喜悦,而首先是使创造他们的上帝喜悦;愿他们完全摆脱,不仅是炫耀鞋履和衣着的弊病,而且是所有心灵的疾病。一块未经耕耘的土地是什么样的,一个被忽视的青年时代就是什么样的:它会长出许多荆棘。因此,让我们点燃圣灵的火焰,烧尽邪恶的欲望,耕耘田地,为接受种子做好准备;让我们努力,使我们的年轻人比某些老年人更加贞洁。当贞洁在年轻人身上闪耀时,那才是值得惊叹的。在老年时贞洁的人,获得的奖赏并不大;因为他们的年龄本身就使他们变得贞洁了。奇妙的是,在汹涌的波涛中享受宁静,在火炉中不被烧毁,在青年时代不沉溺于放荡。思考这些,让我们效法蒙福的约瑟,他以所有这些美德而光芒四射,以便能获得同样的冠冕,愿我们所有人都因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而配得,愿荣耀与圣父和圣灵一同归于祂,从现在直到永远,世世无穷。阿们。
Беседа 50«И, отпустив народ, Он взошел на гору помолиться наедине; и вечером оставался там один. А лодка была уже на средине моря, и ее било волнами, потому что ветер был противный». (Матф. 14:23–24)
第 50 讲「祂遣散了众人,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祂仍然独自在那里。那时船已在海中,被波浪摇撼,因为风是逆向的。」(马太福音 14:23-24)
马太福音 14:23-36释义 基督为何容许门徒受波涛与恐惧的侵扰? 上帝在渴望将我们从危难中解救出来时,会降下最严峻的考验。 伯多禄对基督之爱的力量;他的小信。 神迹对门徒和众人的影响。 基督今日仍借由圣体圣事将自己赐予众人。 圣体圣事与基督亲自完成的晚餐毫无二致。 圣体圣事要求领受者拥有全然的洁净。 在上帝眼中,施予怜悯比向圣殿献上丰厚供物更为悦纳。
1.Господь восходит на гору, чтобы научить учеников уединению и безмолвию для искренней молитвы, а также, попуская им бурю, укрепляет их в вере и терпении.
1.主登上山巅,以教导门徒们如何借由独处与静默,从事真诚的祷告;祂同时亦许可风暴降临于他们,借此坚固他们的信心与忍耐。
主为何登上山顶?是为了教导我们,当需要向上帝祈祷时,荒野与隐居是多么适宜。因此,祂常常退到荒野,不止一次在那里彻夜祈祷,教导我们选择能使我们安宁祈祷的时辰与地点。荒野是静默之母,是安宁的港湾,使我们免于一切烦扰。如此,基督为着祈祷登上山顶;而门徒们又像从前一样与波涛搏斗,忍受着风暴。但是,先前风暴来临时,基督与他们在船上,而如今他们却是孤身。主渐渐地、一点一点地引领他们走向更大的境界,并教导他们勇敢地忍受一切。正因如此,当他们第一次遭遇危险时,祂与他们同在,虽然睡着,但借此安慰他们;而如今,为了引领他们至更大的忍耐,祂采取了不同的做法:祂离开了他们,容许风暴在海中捕捉他们,以至于他们不再有任何得救的希望,并让他们整夜与波涛搏斗——我想,祂是想借此触动他们那刚硬的心。这种行为,是由风暴和夜色所激发的恐惧所必须产生的。除了心灵的痛悔之外,主也使他们更加渴望与祂同在,并不断地记念祂。这就是祂没有立刻向他们显现的原因,而是如福音书作者所说:「夜里四更天,耶稣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马太福音 14:25)——借此教导他们,不要寻求迅速脱离周遭的灾难,而要勇敢地忍受所发生的一切。但是,当他们期盼着解救时,恐惧却更加增添了。「门徒看见祂在海面上走,」福音书作者说,「就惊慌了,说:『这是个幽灵!』他们因恐惧而喊叫起来。」(马太福音 14:26)主总是如此行事:当祂想要平息灾难时,却又降下其他的、更沉重和更可怕的灾难。眼前的情况便是如此:除了风暴之外,基督的显现也令他们惊恐,不亚于风暴本身。基督没有驱散黑暗,也没有立即向门徒显明自己,为的是藉着恐惧的持久来坚固他们,如我所说,并使他们习惯于忍耐。对约伯也是如此。当上帝乐意终止他的恐惧与试探时,祂容许最后的苦难是更为沉重的。我在此指的不是孩子的死亡和妻子的言语,而是奴仆和朋友们的责难。同样地,当上帝想将雅各伯从异乡的苦难中解救出来时,祂容许新的烦恼显现出来并不断增加。岳父在路上追上他,威胁要致他于死地,随后是想要在路上拦截他的兄弟,使他陷入极度的危险之中。因为人不可能承受长久而猛烈的试探,所以主愿意义人在其努力结束前获得更多,便增加了考验。祂对亚巴郎也是如此,将献祭儿子指定为他最后的试探。当苦难加诸于人,临近获释之门时,那难以忍受的也变得可以忍受了。基督在眼前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直到宗徒们呼喊,祂才向他们显明自己。烦恼越增加,基督的来临对他们来说就越是喜悦。随后,当他们呼喊时,「耶稣立时,」福音书作者说,「对他们说:『放心!是我,不要害怕。』」(马太福音 14:27)这些话驱散了恐惧,并鼓舞了勇气。宗徒们没有从外貌认出祂,既因为祂奇妙的行走方式,也因为是夜晚;因此祂藉着声音显明自己。那总是热情洋溢,总是走在其他门徒前面的伯多禄做了什么呢?「主啊,」他说,「如果是祢,请吩咐我从水面上走到祢那里。」(马太福音 14:28)他没有说:请祈祷并呼求上帝的帮助;而是说:「请吩咐。」你看到了吗,这是多么的热切,多么的信德——尽管伯多禄常因追求过分而陷入危险之中?在这里他所求的也太多了:然而,这仅仅出于爱,而非炫耀。他没有说:请吩咐我行走在波涛上;而是说了什么呢?「请吩咐我走到祢那里。」没有人像他这样爱慕耶稣。伯多禄在基督复活后也证明了这一点。那时他没有等待与其他人一同前行,而是跑在了前面。然而,他所显露的不只是爱,还有信德。伯多禄深信耶稣不仅自己能在海面上行走,也能带领他人,并且他渴望能更快地靠近祂。「祂说:『来吧!』伯多禄就从船上下来,在水面上走,」——他走向耶稣。「但他一见风势强劲,就害怕起来,开始下沉,于是大喊:『主啊,救我!』耶稣立刻伸出手,扶住他,对他说:『小信德的人哪,你为什么怀疑?』」(马太福音 14:29-31)这件奇事比先前的那件更奇妙,因此才发生在后面。当基督表明自己是海洋的主宰之后,祂又在门徒面前施行了另一件更令人惊叹的奇迹。先前祂只是斥责了风,而如今祂自己走在水面上,并允许另一个人也做同样的事。但是,如果祂一开始就吩咐这样做,伯多禄就不会带着如此的意愿接受,因为那时他还没有这样的信德。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маловерие Петра в момент испытания показало различие между учеником и Учителем, но милосердие Христово и последующее Его великое могущество неизменно вели учеников к возрастанию в вере.
2.神圣的文本恭敬地阐释道,彼得在受考验的那一刻所表现出的小信,显明了门徒与导师之间的区别,但基督的怜悯和祂随后的伟大能力,始终引领着门徒们在信心中成长。
那么,基督为何允许伯多禄(彼得)如此行呢?原因在于,若是祂告诉他:「你不能」,伯多禄(彼得)以其天生的炽烈性情,必然会在此时此刻也开始反驳。因此,基督便以实际行动来劝服他,使其今后更加谨慎。然而,伯多禄(彼得)甚至连这也没能阻挡住。于是,他下了船,便被波涛所翻腾,因为他心生惧怕;正是这惧怕引发了波浪,而恐惧则源自风的呼啸。 约翰(若望)说:「他们想要接祂上船;船立时就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约翰福音 6:21)。这些话语表明了同样的事,即:当门徒们已靠近岸边时,耶稣才上了船。 伯多禄(彼得)于是下了船,走向祂,他所欢喜的,与其说是他能在水面上行走,不如说是他能走向耶稣。然而,他战胜了艰难之事,却差点被最轻微的事物所伤害;我指的是风的疾速,而非海的波涛。这就是人之本性:往往在宏大之事上取得成功,却被微小之事所困扰!
正如以利亚受耶洗别之苦,摩西受埃及人之苦,大卫受拔示巴之苦,彼得亦然。起初,他仍被恐惧包围,却敢于在水面上行走;然而面对狂风的冲击,即便他已靠近基督,也无法站立得住。因此,靠近基督而不在信仰上亲近祂,是毫无益处的。这也显明了门徒与导师之间的差异,并安慰了其余的门徒。如果他们曾对那两个兄弟感到不满,他们会对彼得更加不满,因为他们尚未被授予圣灵。在领受圣灵之后,他们变得不同了,并在一切事上都将首位让给彼得;他们将聚会中发言的权利交给他,尽管他在言辞上比其他人更不娴熟。但为何主没有命令风平息,而是祂自己伸出手来扶住彼得呢?因为彼得的信心是必要的。当我们有所缺乏时,神圣的作为也会停止。因此,为了表明并非风势,而是彼得的小信造成了如此的转变,主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马太福音 14:31)由此可见,如果他的信心没有减弱,他本可以轻易抵御风势。正因如此,主扶起彼得后,并没有停止风的吹动,祂希望借此表明,当信心坚固时,风是无害的。 如同雏鸟过早飞出巢穴,即将坠地,母亲会将它放在翅膀上,再次带回巢中——基督也是如此行。 「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马太福音 14:32)。以前在类似的情况下,他们说:「这人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祂了?」而现在他们说得不同了。「在船上的人,」传福音者说,「都来拜祂,说:『你真是神的儿子了』」(马太福音 14:33)!你看到了吗?主是如何渐渐地将所有人都引向更高之处?因为祂亲自在海上行走,又命令另一个人也这样做,并从危险中拯救了他,门徒们的信心已经大大增长了。那时祂斥责了海,现在祂没有斥责;而是以另一种方式,以更高的程度显明祂的能力。因此他们说:「你真是神的儿子了。」那又如何呢?祂禁止他们这样说吗?恰恰相反,祂更以极大的权柄,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医治那些来到祂面前的人,以此证实了他们所说的话。 「他们过到对岸,」传福音者说,「来到革尼撒勒地方」(马太福音 14:34)。「那里的人一认出是祂,就打发人到周围一带地方去,把一切的病人都带到祂那里」(马太福音 14:35)。「求祂只容他们摸祂的衣裳䍁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马太福音 14:36)。现在他们向祂提出的请求不再像从前那样了:他们不请祂进屋,不奢求祂用手触摸,或用言语吩咐;相反,他们带着更高深的智慧和更充沛的信心祈求医治。那个患血漏的妇人教导了所有人智慧。 同时,传福音者为了表明耶稣基督已有一段时间没有来过这个地方,他说:「那里的人一认出是祂,就打发人到周围一带地方去,把一切的病人都带到祂那里。」然而,时间不仅没有消灭(民众的)信心,反而增加了它,并使它保持了全部的力量。 因此,我们也当触摸基督衣服的䍁子,更确切地说——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拥有全部的基督。祂的身体现已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是衣服,而是祂的身体本身,为的是我们不仅可以触摸,更可以吃和饱足。让我们带着信心前来吧,让我们所有软弱的人都前来吧。如果那些触摸祂衣服䍁子的人都能获得神迹般的力量,那么领受了全部基督的人,岂不将吸引到更丰盛的力量吗? 带着信心前来,不仅意味着领受所呈献的,而且是以一颗纯洁的心去触摸它,以仿佛亲近基督本人的态度去靠近。你听不见祂的声音又如何呢?你却能看见祂呈献给你;或者更确切地说,你也能听见祂的声音,因为祂借着传福音者说话。
3.Священное Таинство Евхаристии есть величайшее проявление неизреченной благости Христовой, где Сам Господь преподает Себя в пищу, требуя от приступающих совершенной чистоты души и милосердия к Его страждущим членам.
3.神圣的圣体奥秘是基督那不可言喻的恩慈最伟大的彰显,在此处,主亲自将自己作为食粮赐予,并要求前来领受者,必须具备灵魂的全然洁净,以及对祂那些受苦肢体(教徒)的怜悯。
因此,请相信,如今所举行的这筵席,正是祂亲自躺卧其上的那筵席。两者之间,没有任何不同。我们不能说,这个筵席是人所举行的,而那个筵席是基督所举行的;相反地,那一个和这一个,都是祂亲自举行,并正在举行。当你看见神父将圣礼的恩赐分授给你时,你当知道,这不是神父在做,而是基督正向你伸出祂的手。就如在洗礼中,给你施洗的不是神父,而是上帝以无形的力量扶着你的头,没有天使、没有大天使、也没有任何其他人胆敢上前触摸,在圣餐中也是如此。如果只有上帝能使人重生,那么这恩赐就单单属于祂。你难道没有看到吗?在我们这里,那些想收养孩子的人,不会将这事委托给奴仆,而是亲自到法庭去。同样,上帝也没有将这恩赐委托给天使,而是亲自临在、亲自吩咐并说:「地上的人,你们不要称呼他们为父」(马太福音 23:9)。祂说这话,不是叫你不尊敬你的父母,而是要你更爱那位创造你、并接纳你成为祂儿女的人。而那位将更大的恩赐赐给你,即献上祂自己的人,祂就更不会认为将祂的身体分授给你,是有损祂的尊荣了。 所以,无论是神职人员还是平信徒,让我们来听听,我们配得了何等的尊荣;让我们来听听,并心生敬畏!基督将祂圣洁的肉身赐给我们作食物,将祂自己献上为祭:当我们领受了这样的食物,却又犯下如此多的罪时,我们将有何辩护呢?我们尝了羔羊,却变成了豺狼!我们吃了羊羔,却如同狮子般凶残!这圣奥秘要求我们完全洁净,不仅要远离抢夺,还要远离一丝一毫的仇恨。这奥秘是和平的奥秘;它不允许我们贪恋财富。如果主连祂自己都没有为我们吝惜,那么当我们看重财富,却不顾惜自己的灵魂——而祂为这灵魂连自己都没有吝惜——我们将配得受何种惩罚呢?上帝为犹太人设立了节日,让他们每年记念祂的恩惠;而祂,通过这奥秘,可说是日日提醒你祂的恩惠。 所以,不要以十字架为耻。我们的荣耀、我们的奥秘都包含在其中;我们以这恩赐为装饰,以这恩赐为夸耀。如果我说,上帝铺张了天地,扩展了海洋,差遣了先知和天使,我仍未能充分表达祂的良善。祂恩惠的顶点在于:祂没有吝惜祂的儿子,为要拯救那些悖离祂的仆人。因此,犹大和西门都不该来到这筵席前,因为他们二人都因贪爱钱财而灭亡。所以,让我们避开这个深渊,不要以为,只要我们掠夺了寡妇和孤儿,然后为圣洁的筵席献上一个镶金嵌玉的器皿,就足以得救了。如果你想要尊荣这祭物,那么请献上你的灵魂,因为这祭物正是为你的灵魂献上的;让你的灵魂变成黄金。如果你的灵魂比铅和泥土更不如,而你却献上了一个金器,那又有何益处呢? 因此,我们不应只顾着献上金器,更要顾着献上从公义劳作所得的供物。那些你以无贪欲之心获取的供物,比一切金子都更宝贵。教会不是用来熔炼黄金、锤打白银的地方;它是天使庄严的聚会。因此,我们要求你们献上你们的灵魂为祭——因为上帝是为了灵魂才接纳其他的供物的。那时的筵席并非银制的,基督也不是用金杯将祂的宝血递给门徒饮用。然而,那里的一切都是珍贵的,一切都激发敬畏,因为一切都充满着圣灵。 你想尊荣基督的身体吗?当你看见基督赤身露体时,请不要轻视祂。如果你在这里用丝绸覆盖祂,而在殿外却任由祂忍受寒冷和赤身,那又有何益处呢?那位宣称「这是我的身体」(马太福音 26:26),并以言语确立了此事的人,也曾说过:「我饿了,你们没有给我吃」;接着又说:「这些最小的弟兄,你们既不作在他们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 25:42-45)。这奥秘之体所需要的不是遮盖物,而是洁净的灵魂;而基督的肢体,即那些穷人,却极需要我们的关怀。因此,让我们学会敬虔,以基督所愿的方式来尊荣祂。最能使受尊荣者愉悦的,是祂自己所愿的尊荣,而不是我们认为最好的那种。彼得曾以为,不让主洗他的脚,就是尊荣主;然而,那并非尊荣,而是与尊荣相反的事。因此,你当以祂亲自吩咐的尊荣来尊荣祂,那就是:将你的财富施予穷人。上帝所需要的不是金器,而是黄金般的灵魂。
4.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длежит предпочитать милостыню и попечение о страждущем Христе в ближних, ибо сие есть сокровище нетленное, превышающее любое внешнее украшение.
4.恭敬地,我们应当更看重施舍与关怀在邻人之中受苦的基督,因为这是永不朽坏的财宝,超越一切外在的装饰。
我这番言语,并非禁止你们献纳丰厚的供物:我只是要求你们,在献纳供物之时,甚至在献纳供物之前,先行施舍。虽然上帝也悦纳供物,但施舍却远胜于此。献纳供物,仅有奉献者一人蒙受益处;而施舍则施受双方皆得益。献纳供物有时可能成为虚荣的缘由;而施舍的一切皆出于怜悯和博爱。基督的餐桌堆满了黄金器皿,而基督自己却忍受饥饿,这又有何益处呢?你当先喂饱那饥饿的祂,然后才能将余下的用于妆点祂的餐桌。你制作了黄金的圣杯,却不施予一捧凉水。这又有何益处呢?你为餐桌制作了金线织成的桌布,却不施予基督蔽体的必需之物。这能有什么果实呢?请告诉我:如果你看见一个人缺乏必需的食物,你却不解除他的饥饿,只是用银器装饰他的桌子,他会因此感谢你,还是反而会感到不悦呢?再者:你看见一个人衣衫褴褛,因寒冷而僵硬,你却不给他衣服,反而竖起黄金的柱子,声称这是为了荣耀他:他难道不会说你是在嘲笑他吗?难道不会认为这是极大的侮辱吗?试想基督的情形亦是如此,祂如同无家可归的异乡客,四处游走,乞求栖身之所,而你非但不接待祂,反而装饰地板、墙壁、柱顶,用银链悬挂灯盏,却不愿看一眼那身陷囹圄的基督。我这番言语,也并非禁止你们在那方面慷慨,但我劝告你们,切莫忽略后者,甚至当以后者为先。无人曾因未实行前者而被定罪,但因未实行后者,却会受到地狱、不灭之火以及与恶魔一同受苦的威胁。因此,在装饰上帝的殿堂时,不要蔑视受苦的弟兄;这座殿宇比前者更为卓越。那些器皿可能会被不信的君王、暴君和强盗所夺取;而你为那饥饿、异乡和赤身的弟兄所行的,连魔鬼也不能夺去:它将珍藏在不可侵犯的宝库之中。为何基督自己说:「常有穷人在你们那里,只是你们不常有我」(马可福音 14:7)?正是因此,我们才尤其需要施予怜悯,因为我们并非总有饥饿的祂,而只在今生拥有。如果你想完全领悟这些话的深意,请听:基督在此处所言,并非如乍看之下是对门徒所说,而是对那位软弱的妇人所言。因为她尚不完全,而门徒使她心生疑虑,所以主说了这番话来鼓励她。为了表明祂确实是为了安慰她而说,祂又补充道:「何必难为」这妇人呢?我们常有祂与我们同在,正如祂自己所说:「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 28:20)。从这一切可见,基督说这些话,唯一的目的,是使门徒的禁止不至于使那位妇人当时萌芽的信心枯萎。因此,我们现在不应援引那些带有特殊目的的话语;而是当读遍新旧约中所有关于施舍的律法,竭尽全力将其付诸实践。施舍亦能洁净罪恶。正如经上所言:「只要把你们所有的施舍给人,凡物于你们就都洁净了」(路加福音 11:41)。施舍比祭献更为重要:「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何西阿书 6:6)。施舍开启天堂:「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上帝面前,已蒙记念」(使徒行传 10:4)。施舍比童贞更为必需。因为一些童女被拒于婚宴之外;而另一些则被引入其中。深知这一切,我们要慷慨地播种,以便更丰盛地收割,并凭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慈爱,领受将来的美善,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远。阿门。
Беседа 51«Тогда приходят к Иисусу Иерусалимские книжники и фарисеи и говорят: зачем ученики Твои»и пр. (Мф. 15:1)
第 51 讲「那时,有耶路撒冷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来到耶稣跟前,说:『你的门徒为什么』等等。」(马太福音 15:1)
【解释】马太福音 15:1-20犹太祭司们的过错,在于引入了新的规条,并将其置于上帝的诫命之上。——为何基督的门徒以未洗的手进食。——法利赛人以敬虔为名,教导人藐视律法的诫命。——基督拒绝了关于食物的规条,并——隐藏地——拒绝了所有其他的仪式性规定。——基督并非贬斥律法。——玷污人的,是内心的不洁。——应当以洁净的口舌和内心,并以毫无忿怒的心情来进行祷告。——不应当为诅咒仇敌而祷告。——冒犯他人者,所伤者仅是他自己。
1.Текст 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повествует о суетном пренебрежении фарисеев заповедями Божиими ради соблюдения собственных человеческих преданий, в чем и была явлена крайняя их злоба.
1.此圣典所载,乃法利赛人徒然蔑弃上帝诫命,以图维护其自身人所传之规,由此显露出他们极端的恶意。
那么——这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祂行了无数神迹之后,是在那些有病患之人仅仅触摸祂衣裳的边缘便得了痊愈之后。因此,这位传福音者标明了时间,以便显明文士和法利赛人那极其深重、无可逾越的恶毒。但「耶路撒冷的文士和法利赛人」这些话语意味著什么呢?文士和法利赛人分散在所有支派中,被划分为十二部分;但是那些住在首都的人,比其余的人更加邪恶,因为他们享有更大的荣耀,也更加骄傲自大。请看,他们是如何被自己的问题所捕捉的。他们没有说:祢的门徒为什么违犯了摩西的律法,而是问:他们为什么破坏了「古人的遗传」?由此可见,祭司们引入了许多新的东西,尽管摩西曾以极大的惩罚和多方的威胁禁止他们向律法增添或从中删减任何东西,说:「你们不可加添我所吩咐你们的话,也不可删减」(申命记 4:2)。然而,他们却引入了新的规定,例如不应用未洗的手吃东西,以及必须清洗杯子和盆,并要自己沐浴。当犹太民族本该抛弃旧有的规定时,他们却给他们施加了更多,或许是害怕失去权力,并渴望他们更惧怕自己,因为他们自己也是立法者。由此,事情发展到了如此的不敬虔,以至于人们遵守他们的诫命,却违背了上帝的诫命;他们的权力如此之大,以至于这甚至不再被视为是犯罪。因此,他们背负著双重的罪责:既因为引入了新的规定,又因为忽视了上帝的诫命,反而更努力地维护他们自己的规定。他们对其他那些只配一笑置之的规定——比如清洗水罐和盆——保持沉默,却挑出那些看似更值得关注的事情,在我看来,他们是想以此激怒主。因此,他们也提到了古人,以便在主不尊重他们时,可以找到指控祂的借口。但首先应该考察的是,门徒为什么用未洗的手吃饭?那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他们这样做并非是故意的,而是因为他们已经轻视了不必要之事,而专注于执行必要之事。他们并不认为洗手是律法,也不认为不洗手是律法,而是随遇而安。当他们连自己必需的食物都不关心时,又怎会关心这些呢?当他们常常偶然地用未洗的手吃饭时——例如,当他们在旷野里领受食物,或当他们掐麦穗时——那些一向轻视大事而过分关心琐事的人就以此来责备他们。那么基督怎么说呢?祂既没有谴责,也没有为门徒的行为辩护,而是用法利赛人的指控来回应他们的指控,抑制他们的鲁莽,并指出在大事上犯错的人不应该如此仔细地挑剔别人微不足道的过错。「应该受指控的是你们,」祂说,「而你们却在指控别人。」请注意,当祂想要废除某一规定时,祂是以斥责的形式来进行的;祂现在也是这样做的。祂没有立即转向所犯的过错,也没有说这不算什么——否则祂会增加他们的鲁莽;相反,祂首先击溃他们的鲁莽,指出一个更严重的罪行,并将其归到他们头上。祂也没有说那些违犯规定的人做得好,以免给他们指控自己的机会;但祂也没有谴责门徒的行为,以免证实那些规定。同样,祂也没有谴责古人为违法和邪恶之人(否则法利赛人会像避开辱骂者和冒犯者一样避开祂);而是撇开这一切,选择了另一条路,表面上斥责了那些前来质问祂的人,同时却触及了那些制定规定的人。祂根本没有提到古人,而是在针对某些人的责备中,也推翻了另一些人,并指出他们犯了双重的罪,既不服从上帝,又讨好世人。祂仿佛在说:正是顺从古人的习惯毁了你们。诚然,祂没有说这话,但在接下来的回答中却暗示了同样的意思:「你们为什么因著你们的遗传,违背上帝的诫命呢?因为上帝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献给上帝的,可以供你使用,他就可以不必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藉著遗传,废了上帝的诫命。」(马太福音 15:3-6)。
2.Христос, обличая фарисеев за их пренебрежение Законом Божиим ради преданий человеческих, подтвердил истину Писания о том, что чистота сердца важнее внешнего соблюдения заповедей, установленных людьми.
2.基督曾谴责法利赛人,因他们为着人的遗传而轻忽了上帝的律法。祂借此申明了圣经中的真理:心灵的洁净远比外在恪守人所设立的诫命更为重要。
主并非说:「因着长老的遗传」,而是说:「因着你们的遗传」;祂也并非说:「长老们这样说」,而是说:「你们说」,以此来柔和祂的话语。文士和法利赛人想要显明祂的门徒违背了律法;基督则反过来显明是他们自己违背了律法,而门徒们不应受指控。人的定规并非律法(因此祂称之为遗传),尤其是不法之人的定规。但是,既然那命令洗手的遗传并不违背律法,基督就提出了另一个与律法相悖的例子,即:法利赛人教唆年轻人以敬虔为名,蔑视他们的父母。如何做到呢?如果父母中有人对儿子说:「把你拥有的那只羊,或那头牛犊,或别的东西给我」,他们就回答说:「你想要从我这里得益处的那物,我已经奉献给上帝作为礼物了,你不能得到。」由此产生了双重的恶:他们既没有献给上帝,又以献给上帝为借口剥夺了父母的馈赠;他们以对上帝的责任为借口冒犯了父母,又以对父母的责任为借口冒犯了上帝。然而,主并非直接指出这一点,而是首先向他们宣读律法,其中显明上帝严格要求人尊敬父母。「要孝敬,」祂说,「你的父亲和母亲,这样你必在地上得享长寿。」又说:「咒骂父母的,必被处死。」但基督略去那孝敬父母者所得的赏赐,只提及那不孝敬父母者当惧怕的,即那临到他们的惩罚,祂希望以此来恐吓这些人,同时也鼓励那些心存善念的人,借此指出真正该死的人。祂说,如果在言语上不孝的人都会受罚,那么你们这些在行为上不孝的人就更要受罚了,而且你们不仅自己这样做,还教唆他人也这样做。那么,你们这些本不该存活的人,又怎能指责门徒呢?如果你们对我这个至今仍不认识的人如此多方冒犯,那么你们对父上帝如此大胆放肆,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基督总是这样说,并显明正是因为不敬重父上帝,才导致了他们如此狂妄的傲慢。有些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那本可从我得益处之物,是献给(上帝的)礼物,」具体来说是:我没有义务尊敬你,如果我尊敬你,那是我的礼物。16但基督在这里所指的并非这种冒犯。布道者马尔库斯(Mark)表达得更清楚,他说:「是供献(корван),就是那本可从你得益处之物是献给(上帝的)礼物」(马尔库斯福音 7:11),这并非意指礼物或恩惠,而是特指献祭。因此,祂显明那些藐视上帝律法的人不应指控那些违背长老遗传的人,祂也通过先知的话语显明了同样的事。在严厉谴责之后,祂将话语引向更深处,这也是祂一贯的做法,以经文作为证据,以此表明祂与上帝的一致。那么,先知说了什么呢?「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以赛亚书 29:13)。你看到了吗?这预言与伊阿苏斯·赫里斯托斯(Iisus Khristos)的话语多么完全一致,以及它如何预先宣告了犹太人的邪恶?赫里斯托斯现在所定罪的,伊赛亚(Isaias)早已说过,即犹太人藐视上帝的诫命。「用嘴唇,」祂说,「尊敬我」,但对于他们自己的定规,他们却倾注了极大的努力:「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参 马太福音 15:9)。因此,门徒们不遵守这些定规是合乎情理的。于是,在用行动、用祂自己的判断、并用先知的话语对犹太人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并加强了谴责之后,主停止了与他们的对话,因为他们已经无法悔改,祂转而向民众说话,以便向他们传授一个崇高、伟大、充满智慧的教导。祂利用这个机会,补充了更多内容,并彻底摒弃了关于食物的定规。但请注意,这是在什么时候?是在祂洁净了麻风病人之后,是在祂打破了安息日的宁静之后,是在祂显明自己是大地和海洋的君王之后,是在祂设立了律法之后,是在祂赦免了罪孽之后,是在祂使死人复活之后,是在祂提供了许多神性证据之后:就在那时,祂开始论述食物。
3.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обличив фарисейские предания, утверждает истинный закон о неосквернении человека внешними предметами, но исходящим от него, что знаменует упразднение древних обрядов.
3.主耶稣在斥责法利赛人的遗传时,确立了真正的律法:人不会因外在之物而被玷污,而是因从他自身发出的。这标志著古代仪式的废止。
全部的犹太教都包含在这些关于类似事物的传统之中。如果你摒弃了这些传统,你就摒弃了它的全部。基督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明,割礼也应当废除。然而,祂自己并没有优先于其他仪式而教导人放弃这项仪式,因为割礼的诫命比所有其他诫命都更古老,也更受尊敬;但祂却是藉著门徒来确立关于废除它的律法。割礼是如此重要,以至于门徒们在许久之后,想要废除它时,也是在经过了事先的商议之后才这样做的。但请看,主是如何引入这项律法的:「门徒说:『祂召集了众人,』福音书作者说,『对他们说:你们要听,也要明白。』(马太福音 15:10)」祂并非只是简单地向他们宣布这项律法,而是以恭敬和谦和的态度使众人倾向于接受祂的话语(福音书作者在「召集」一词中显示了这一点)。接著,祂利用了有利的时机:祂是在斥责了法利赛人、战胜了他们、并以先知的话语定他们的罪之后,才开始颁布这项律法,因此,那时众人更容易接受祂的话语;而且,祂也不是简单地召集他们,祂还激发了他们的注意力。
「你们当明白,」祂说,意思是,你们要深思,要关注。我现在打算要给你们的律法,是值得你们如此做的。如果说,法利赛人为了维护他们的遗传,不合时宜地破坏了律法,而你们听从了他们,那么你们更应当听从我,我在适当的时候教导你们更高的智慧。然而,祂没有说,在饮食上的分辨毫无意义,摩西规定这些是徒劳的,或是出于迁就;而是以劝勉和建议的方式说话,从事物本身的特性中汲取论证。「不是那进入口中的,」祂说,「能污秽人,而是那出口的,才能污秽人」(马太福音 15:11)。祂立足于事物本身的本质,宣告并确立了这条律法。法利赛人听到这话,没有反驳什么。他们没有说:祢说什么?既然上帝亲自给出了这么多关于遵守饮食区别的命令,祢却给出这样的律法?但是,基督让他们完全沉默,不仅因为祂的斥责,还因为祂揭露了他们的诡诈,显明了他们隐秘的行为和深藏的意念,所以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但是,请看,主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公然反对食物;因此祂没有说——食物,而是说:「不是那进入口中的,污秽人」,这也可以联系到不洗手。虽然祂说的是食物,但人们也可以认为祂说的是洗手。对饮食的分别被遵守得如此严格,以至于在复活之后,彼得仍然说:「主啊,万不可!凡俗物和不洁净的,我从来没有吃过」(使徒行传 10:14)。虽然他这样说也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能对指控者有所辩解,同时表明他无论如何争辩,都没有成功,但这仍然显示出他们对此事看得有多重。正因为如此,基督自己最初也不是直接谈论食物,而是使用了「那进入口中的」这个表达;后来,当祂看似说得更清楚时,又隐晦地结束了祂的讲话,说:「至于不洗手吃饭,却不污秽人」(马太福音 15:20),好让听的人以为祂是从这一点开始,并且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因此,祂没有直接说:食物不污秽人;而是以一种仿佛在讨论洗手的方式说话,这样法利赛人就无话可说了。 据说,法利赛人听到这样的话,「就绊倒了」,但百姓没有。「门徒进前来,」传福音者说,「对祂说:祢知道法利赛人听见这话,就绊倒了么」(马太福音 15:12)?——尽管主不是对他们说的。基督说了什么?祂没有试图消除他们的绊倒,而是斥责了他们,说:「凡不是我天父栽种的植物,都要连根拔出」(马太福音 15:13)。祂知道何时应该不理会绊倒,何时不应该。例如,在另一个场合,祂说:「以免我们叫他们绊倒,你往海边去,抛下鱼钩」(马太福音 17:27);而在这里:「任凭他们罢:他们是瞎子领路人,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马太福音 15:14)。门徒说这话,与其说是关心法利赛人,不如说是他们自己有些困惑。但是,因为他们不敢以自己的名义说出来,所以希望通过转述别人的话来了解。而他们自己确实也绊倒了,这从彼得身上可见一斑,他一向热忱,总是抢先说话,他走近耶稣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马太福音 15:15);他表露了自己内心的困惑,但不敢公开说:我绊倒了,他请求解释,以便摆脱这种困惑,为此他受到了斥责。 基督说了什么?「凡不是我天父栽种的植物,都要连根拔出。」那些受摩尼教教义感染的人说,这是针对律法说的;但上面所说的就堵住了他们的口。如果主说的是律法,那么祂上面又如何维护和辩护律法,说:「你们为什么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了上帝的诫命」?祂又为何引用先知的话呢?不,祂说的是法利赛人及其遗传。如果上帝说过:「当孝敬父母」,那么上帝所说的不就是上帝所栽种的吗?
4.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Господь, обличая слепое водительство фарисеев и их преданий, наставляет учеников, что человека оскверняет не входящее извне, но исходящее из сердца зло.
4.这段神圣的文本解释道,主斥责了法利赛人及其传统的盲目引导,教导门徒说,玷污人的并非来自外部进入之物,而是发自内心的邪恶。
同样地,从接下来的话语中也可见,所解释的这些话是针对法利赛人和他们的遗传说的,因为主又加上了:「瞎眼的领路人。」如果祂所说的是关于律法,祂就会说:瞎眼的领路人领着瞎眼的;但祂并非如此说,而是说:「瞎眼的领路人,」以此将责备从律法上转移,转到他们自己身上。然后,祂将百姓与他们分开,因为百姓因着他们的带领已临近跌入坑中的地步,祂说:「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成为瞎子已是极大的祸患;但在瞎眼的情况下,没有引路人,却又担任领路人的职责——这是双重,甚至是三重罪恶。如果瞎眼时没有引路人,那么贸然去引导他人则更为致命。那么彼得(Пётр)说了什么呢?他没有说:你为何、为什么说了这些话;而是问,仿佛所说的并不清晰;他没有说:你为何要主张与律法相悖的观点,因为他害怕基督会认为他因此而感到冒犯;但他好像说,所说的话并不清楚。而他确实不是因为不清楚才发问,而是因为他感到了冒犯,这从主的话语中并无任何不清楚之处就显而易见。因此,基督责备他,说:「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马太福音 15:16)百姓或许还不理解祂的话,但门徒们却因此而感到了冒犯。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起初希望了解此事,仿佛是替法利赛人发问;但当他们听到了主对法利赛人所发的严厉警告:「凡不是我天父所栽种的,必要拔出来,」以及:「瞎眼的领路人,」——他们便沉默了。然而,彼得(Пётр)在所有情况下都充满热忱,并未因此而保持沉默,他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基督回答了什么呢?祂带着极大的责备回答:「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难道你们仍旧不明白吗?」祂这样说并责备他们,是为了消除偏见,不满足于此,祂又补充道:「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排泄到外面吗?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却不污秽人。」(马太福音 15:17-20)你看到了吗,祂责备得多么有力?然后祂引用了自然的普遍法则来证实所说的话,以矫正他们。祂说:「运到肚子里,又排泄到外面,」祂的回答是适应犹太人的洁癖。祂说食物不会留在腹中,而是会排出体外,然而即使食物留在腹中,也不会污秽人;但他们还不能领受这一点。因此,立法者允许在食物尚在体内时可以不洗手,但当食物排出体外时则不允许。祂命令人们在晚上洁净和洗涤,计算着消化和排泄食物所需的时间。而心里的污秽,祂说,是留在内部,并且污秽人,不仅在它停留于心时,而且在它从心发出时,那时污秽得更甚。祂首先列举了犹太人常有的恶念,并且不再从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中寻找证据,而是从那些在腹中滋生和在心中滋生的、那些留在人里面和不留在人里面的事物中寻找证据。从外面进入人里面的东西,又会从他里面出去;但那些在他里面滋生的,即使在它出来之后仍会污秽他,而且那时污秽得更甚。祂使用这样的论证,是因为门徒们,正如我所说,尚不能以应有的智慧来聆听。马尔库斯(马可福音 7:19)说,主用这些话指出食物得以从不洁中被洁净。但祂没有表露出来,也没有说吃某种食物不污秽人,因为如果祂公开说出这话,经学家们就不会听了。因此,祂又补充说:「至于不洗手吃饭,却不污秽人。」因此,让我们明白什么污秽人,让我们明白——并避开它!我们看到教会有许多人在穿着洁净的衣服、洗净双手方面严格遵守习惯;但对于以一颗纯洁的心来到上帝面前,却毫不关心。我说这些,并非禁止洗手或洗脸,而是希望他们以应有的方式洗涤——不仅用水,更要以美德代替水来洁白。口中的不洁包括:诽谤、亵渎、辱骂、愤怒的话语、秽语、戏笑、嘲弄。因此,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没有说过类似的话,没有被这样的污秽所玷污,就大胆地来吧。但如果你曾千百次地允许自己被这些污秽玷污,那么你为何徒劳地用水清洗舌头,既然你已用有害且具破坏性的污秽玷污了它呢?
5.Дабы дерзновенно предстоять Господу в молитве, надлежит очищать себя от осквернения гневом и хульными речами, ибо чистота сердца и языка есть истинное условие богообщения.
5.为了能够在祷告中带着勇气侍立于主前,我们理应洁净自己,摆脱愤怒和亵渎言语的玷污,因为心与舌的纯净才是与神相交的真正前提。
请告诉我:如果你将双手沾染了粪污或泥泞,你还敢祷告吗?断然不敢。然而,这些污秽并不会对你造成任何真正的伤害,而那样的(属灵)污秽却是致命的。那么,你为何在那些无关紧要之事上心存畏惧,却在那些被禁之事上粗心大意呢? 「那么,」你或许会问,「我们难道不应该祷告吗?」 「应当祷告,」我回答,「但必须是洁净且未被玷污的。」 「可是,」你又会问,「如果我在此之前已经玷污了自己呢?」 「洁净自己。」 「又该以何种方式呢?」 「痛哭,哀叹,施舍怜悯;向你所冒犯之人致歉,并借此与他和解;洁净你的舌头,以免再次触怒上帝。」 如果有人双手沾满了泥土,抱着你的双脚,恳求你的原谅,你不仅不会听他,反而会一脚将他踢开。那么,你自己又如何敢带着这样的不洁来到上帝面前呢?祷告者的舌头就是我们的双手,借此我们拥抱上帝的膝盖。因此,不要玷污它,免得主也对你说:「就是你们多多地祈祷,我也不听。」(以赛亚书 1:15) 经上又说:「生死在舌头的权下。」(箴言 18:22)又说:「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马太福音 12:37)因此,要比保护眼中的瞳仁更甚地守护你的舌头!舌头是君王的骏马。如果你给它套上缰绳,教导它走正道,君王便会安稳地坐在其上;但如果你任凭它脱缰狂奔乱跳,那么骑在其上的就会是魔鬼和鬼怪。 你在与妻子同房之后,即使这并非罪过,也不敢祷告;但你却在咒骂和侮辱他人,这些行为将人引向地狱之后,在自己尚未完全洁净之前,就向上帝举起双手:告诉我,你怎能不惧怕呢?难道你不知道保罗所说的:「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希伯来书 13:4) 如果你从无瑕的床榻起身,尚且不敢靠近祷告,那么,当你躺在魔鬼的床榻上时,又怎敢呼唤那可畏可怖的上帝之名呢?的确,以侮辱和咒骂来玷污自己,就是躺在魔鬼的床榻上。 愤怒,如同一个邪恶的奸夫,带着强烈的私欲与我们结合,将毁灭的种子倾注在我们里面,生出魔鬼般的仇恨,并做出一切与婚姻相悖之事。婚姻使两个人成为一体,而愤怒却使已结合的分离,甚至将灵魂也分割和分裂。因此,为了让你能够坦然无惧地来到上帝面前,当愤怒企图进入你的灵魂并与之结合时,切勿容许,而要像驱赶疯狗一样将其赶走。保罗也曾给出这样的命令,他说:「举起清洁的手,没有忿怒,没有争论。」(提摩太前书 2:8) 因此,不要玷污你的舌头!否则,当它失去坦然无惧之时,又怎能为你祷告呢?要用温柔和谦卑来装饰它,使它配得上你所呼求的上帝,要用祝福和丰盛的怜悯来充满它——因为我们也能通过言语行出怜悯。「言语比施予更美。」(德训篇 18:16)经上又说:「要以温和、谦逊的态度回应他(穷人)。」(德训篇 5:8) 在其余的时间里,要用宣扬神圣的律法来装饰它:「你的一切言谈,都要在至高者的律法之中。」(德训篇 10:20) 如此装饰自己之后,让我们来到君王面前,不仅身体,更以思想俯伏在地。我们要思想:我们所亲近的是谁,我们为何而来,又渴望得到什么? 我们所亲近的,是上帝,撒拉弗因无法承受祂的面光而掩面不看;是在祂的面前,大地都颤抖;我们所亲近的,是居于不能靠近之光中的上帝;而我们亲近祂,是为了让祂拯救我们脱离地狱,赦免我们的罪孽,使我们免于无法忍受的刑罚,并赐予我们天堂及其美善的恩典。
6.Смиренная молитва и истинная обида заключается не в том, что претерпеваешь зло от других, но в том, что сам наносишь его себе грехом и неправедным осуждением ближнего.
6.谦卑的祈祷与真实的伤害并非在于承受他人的恶行,而在于自己以罪恶和不公的论断邻人来加诸于己身。
是故,让我们以身体与心灵皆向祂俯伏,好使祂亲自扶起我们这卧倒之人;让我们以温和与全然的谦卑与祂交谈。然而,你会说,人中谁会如此不幸而可怜,在祷告之时尚不能保持温和呢?那便是在祷告时诅咒、充满怒火、并对他的仇敌大声疾呼之人。 若你意欲控告,便控告你自己。若你欲使你的舌头锋利,便将它磨砺以对抗你的罪愆;不要谈论他人对你造成何种恶行,而当述说你对自己所施加的;这才是最大的恶。若非你自损,他人亦不能伤害你。是故,若你意图反抗那些伤害你的人,便应当首先反抗你自己——在此,无人会阻挠你;但若你反抗他人,你将会遭受极大的伤害。 说实话,你能提出何种伤害呢?是有人侮辱你、掠夺你、或使你面临危险吗?这并非受害;反之,若我们留心,此类伤害甚至能为我们带来莫大的益处。在此,受害者是那个作恶之人,而非那个承受此恶之人。而这正是所有邪恶之事的根源,即我们甚至不晓得谁是受惠者,谁又施加了伤害。若我们能清楚明了此点,我们便永不会感到受伤,也不会在我们的祷告中抱怨他人,因为我们深知他人不能使我们受害。 剥夺他人的财物是恶,而非财物被剥夺。因此,若你盗取了某物,便当谴责你自己;但若你的财物被窃,当为窃贼祷告,因为他为你带来了极大的益处。或许他的意图并非如此;然而,若你以宽宏之心承受此伤害,你自己将获得最大的益处。神圣与人世的律法皆惩罚他,而你这位受伤者,却将被冠冕并得享荣耀。 设若一个发烧的病人从某人手中夺走水壶,并借此解除了致命的焦渴,我们称之为受害者的人,不是那个水壶被夺走的人,而是那个夺走水壶的人,因为借此,他将使热度增强,病情恶化。你当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贪婪者与爱财者:他也在贪婪的热病之中,这热病比发烧更甚,他借由掠夺更进一步地加剧了他的火焰。 同样地,若有人在狂怒之中,夺走了某人的剑,并用它自刎,那么谁遭受了伤害:是那个剑被夺走的人,还是那个夺剑的人?显然是那个夺剑的人。我们应当以同样的方式来判断财物的掠夺。事实上,财富对于爱财者而言,如同剑对于疯狂之人,甚至更加有害。疯狂之人持剑自戕,从而摆脱了疯狂,不再遭受其他的打击;而爱财者则日复一日地遭受著无数、极其残酷的创伤。他并未从他的疯狂中解脱,反而使其更甚;他所受的创伤越多,就越是给予其他更残酷的创伤以显现的机会。 思忖于此,让我们避开这样的剑,避开这样的疯狂——纵使为时已晚,也要学会节制。诚然,这德行也应当被称为贞洁,正如人人皆以其名所称呼的那德行一般。在那里,是与一条凶猛的肉体相搏斗,而在这里,则需要战胜许多不同且多样的欲望。没有比奴役于财富的人更疯狂的了。他明明被征服,却自视为统治者;明明是奴隶,却自以为是主人;他将自己束缚于枷锁之中,却欢欣雀跃;他增强野兽的凶猛,却自得其乐;他身处俘虏之境,却庆祝和跳跃;他眼见一条狂怒的狗正攻击他的灵魂,但他非但不将其捆绑并使其挨饿,反而给予其丰盛的食物,好让它更猛烈地攻击他,变得更加可怖。 因此,思量这一切,让我们挣脱枷锁,杀死野兽,抛弃疾病,抛弃这疯狂,好使我们能享有宁静与完全的健康,并以莫大的喜悦抵达那平静的港湾,获得永恒的福祉,愿我们藉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慈,得享这些福祉,愿荣耀与权能归于祂,从今时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52«И, выйдя оттуда, Иисус удалился в страны Тирские и Сидонские. И вот, женщина Хананеянка, выйдя из тех мест, кричала Ему: помилуй меня, Господи, сын Давидов, дочь моя жестоко беснуется». (Мф.15:21–22)
第 52 讲「耶稣从那里出来,退到泰尔和西顿的境内去。看哪,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边出来,喊著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吧!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马太福音 15:21-22)
解释(马太福音 15:21-31)。基督向外邦人开启门户。——迦南妇人信德与谦卑的力量。——基督为何迟延应允她的请求。——施舍的价值不在于所施予之物的数量,而在于内心乐助的力量。——施舍优于所有其他技艺。——怜悯的倾向根植于人性的本质之中。——怜悯乃是人的显著特征。——掠夺者无法获得施舍的果实。
1.Христос, входя в языческие пределы, явил Свое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е, отверзая дверь спасения тем, кто искренне и с великим усердием искал Его, хотя и был послан в первую очередь к погибшим овцам дома Израилева.
1.基督,进入外邦的疆域时,彰显了祂的爱人之心,为那些诚挚并以极大的热忱寻求祂的人敞开了救赎之门,尽管祂最初是被差遣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的。
圣史马尔谷记载,基督「进了屋子,不愿意人知道,却不能隐藏」(马可福音 7:24)。然而,基督为何偏偏前往这些地方呢?祂为犹太人废除了关于食物拣选的律法,此刻,祂更进一步,已为外邦人敞开了大门。正如伯多禄先是得到命令,让他舍弃(关于食物的)律法,然后才被差遣到科尔内略那里。若是有人问,基督曾对门徒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马太福音 10:5),祂自己又怎会踏上这条路呢?对此,我们将回答:首先,祂自己不必执行祂命令门徒们去行的;其次,祂前往这些地方并非是为了宣讲:马尔谷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说主隐藏起来,却无法隐藏。正如基督不应当最先前往外邦人那里,反之,当他们自己前来时,祂将他们推开,也与祂的慈爱不符。如果祂不应当抛弃那些躲避祂的人,那么祂更不应当躲避那些主动寻求祂的人。你看,例如,这妇人是多么完全地配受恩惠!她不敢进入耶路撒冷,因为她惧怕并认为自己不配;如果不是这样,她也会去那里的,从她此刻巨大的热忱以及她离开自己故土边界这一点便可看出。 有些人以寓意的方式解释这些话,他们说,在基督离开犹太之后,教会便敢于接近祂,教会也同样走出了自己的边界,因为《圣经》说:「忘记你的民族和你的父家」(诗篇 44:11)。基督走出了祂故土的边界,而妇人走出了她的边界,因此他们得以相遇。「看哪,有一个客纳罕妇人,」圣史说,「从那地方出来」。他如此称呼这妇人,是为了指出此处的神迹并更进一步地赞美她。事实上,听到「客纳罕妇人」这个称谓,请你想起那个邪恶的民族,他们从根本上败坏了自然法则;想到这一点,便能领悟基督降临的力量。那些被驱逐出去以免败坏犹太人的人,此刻却比犹太人表现出更大的热忱。他们走出了自己的故土边界,自己走向基督,而犹太人却将来到他们那里的基督驱逐出去。 于是,来到耶稣面前,这妇人只说了一句话:「可怜我罢」,她的呼喊吸引了众人。亲眼目睹一个妇人带著如此的同情心呼喊,看到一位母亲为自己的女儿,为那个遭受如此残酷痛苦的女儿恳求,这确实是感人的景象。她不敢将那被魔鬼附身的女儿带到导师面前,而是将她留在家中的床上,自己来恳求祂,只陈述了病情,没有再多加任何话语。她也没有像那位官长一样请医生去她家,那位官长曾说:「请来,按手在她身上」(马太福音 9:18),或者像那位王室大臣一样说:「请来,趁我的孩子还没有死」(约翰福音 4:49);而是述说了她的悲痛和女儿的重病,转向了主的怜悯,并以洪亮的声音呼喊,所求的怜悯不是为她的女儿,而是为她自己:「可怜我罢!」仿佛她是这样说:「我的女儿感受不到她的痛苦,而我却承受著千百种磨难;我病了,我感受到痛苦,我被魔鬼附身,并且我意识到了。」 「耶稣却一言不答」(马太福音 15:23)。耶稣这个新的、非同寻常的举动是什么意思呢?祂接纳那些犹太人和不知感恩的人,召唤那些诽谤祂的人,不抛弃那些试探祂的人,而这位自己来到祂面前,请求祂、祈求祂的妇人,她不认识律法,也不认识先知,却展现出如此的虔敬,祂甚至不屑于回答她。谁会不因耶稣的行为而感到困惑呢?这行为与关于祂的传闻如此不一致。人们曾听说祂亲自走遍村庄医治病人;然而,看哪,祂却拒绝了这个自己来到祂面前的人。有谁不会被这样的痛苦和顺从所打动呢?这妇人以这样的态度为她遭受苦难的女儿恳求。她不认为自己配得恩惠,来此也不是为了要求理所当然的事;而是请求施予怜悯,只表达了她的不幸,尽管如此,她却未得到回答。或许许多听闻此事的人都感到困惑;但她却没有困惑。我说听闻的人感到困惑,这又算什么呢?我想,连门徒们自己都被这妇人的不幸所感动,感到不安和悲伤。然而,尽管他们感到不安,却不敢对祂说:「请对她施予怜悯」;「祂的门徒前来求祂说:『请打发她走罢,因为她在我们后面喊叫。』」同样,当我们想要劝服他人做某事时,也常常说出并非我们本意的话。基督回答说:「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马太福音 15:24)。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вествует о том, как великая вера, терпение и смирение хананеянки превзошли все препятствия, побудив Господа даровать ей просимое и прославить её добродетель.
2.圣典昭告吾人,迦南妇人那伟大的信心、忍耐与谦逊,如何超越一切障碍,促使吾主赐予她所求,并荣耀她的美德。
那妇人是如何做的呢?她听到这些话就沉默了吗?她离开了呢?她丧失了勇气吗?不!她反而更加强了她的恳求。我们却不是这样行。如果我们没有得到所求的,我们就停止祈求,然而我们本该更加热切地祈求。救主的话语怎能不使人困惑呢?仅仅是祂的沉默,就足以使迦南妇人陷入绝望;而基督的回答更可能使她绝望。她看到那些为她代求的人也和她一样困惑,又听到她的请求无法实现,本可以完全失去所有的希望。然而,这妇人并没有失去希望,而是看到了那些代求者的无力,便鼓起了值得称赞的勇气。起初,她甚至不敢出现在主的面前——经上说:「她在我们后面喊叫」;而现在,当绝望本该使她完全退去时,她却更加靠近,俯伏敬拜,说:「主啊,帮助我!」(马太福音 15:25)。哦,妇人啊!难道你比使徒们有更多的胆量、更多的勇气吗?她说:「没有,我既没有胆量,也没有勇气;相反,我感到羞愧,但我以鲁莽代替了恳求。也许祂会尊重我的鲁莽。」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你没有听见祂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吗?她说:「我听见了;但祂是主。」正因如此,她没有说:请替我求情和祈祷,而是说:「帮助我!」那么基督呢?祂并未因此而满足,反而使她的困惑更加加增,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马太福音 15:26)。主的回应,比祂的沉默更使她受创。祂不再为自己辩解而提及他人,也不再说「我奉差遣」,而是她越是加强她的恳求,祂就越是果断地拒绝。祂不再称犹太人为羊,而是称他们为儿女,而称她为狗。这妇人是如何做的呢?她在祂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辩护。她说,如果我是狗,那就意味着我不是外人。基督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约翰福音 9:39),是公义的。这妇人即使在受到轻视时,仍有智慧、展现出极大的忍耐和信心;而犹太人却得到了医治和尊荣,却报以相反的态度。她说:「我知道,儿女们必须得到食物;但对我来说,食物也并非完全被禁止,尽管我像狗一样。如果我完全不能享用食物,那么我也不能分享碎渣。但如果我能分得哪怕一点点,那么食物就并非完全被禁止,尽管我像狗一样;或者说,正因为我像狗,所以我才能分得一份。」基督知道她会说出这些话。正因如此,祂才迟延(给予她帮助);正因如此,祂才拒绝应允她的所求,为的是要彰显她的智慧。如果祂根本不想帮助她,那么祂在此之后也不会帮助她,也不会再次堵住她的口。然而,祂对待百夫长的方式,说:「我去医治他」(马太福音 8:7),为的是让我们知道这人的虔诚,并听到他说出:「祢到我舍下,我不敢当」(马太福音 8:8)的话;祂对待患血漏的妇人的方式,说:「我觉察到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路加福音 8:46),为的是借此彰显她的信心;祂对待撒马利亚妇人的方式,为的是表明她在受到责备之后仍没有离开祂——现在祂也是如此行。祂不想隐藏这妇人如此伟大的美德,而祂对她说的话,并非是为了责备她,而是为了呼召她来到祂面前,并显明隐藏的宝藏。
然而,你当在她的信仰之中,也领悟她的谦卑。主曾称犹太人为儿女;但她不以此为满足,反而称他们为主人。她是如此远离嫉妒他人的荣耀!「狗,」她说,「也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马太福音 15:27)。你可曾看见这妇人的明智?她不加反驳,不嫉妒他人的称赞,也不因自身的侮辱而感到愤懑。这何等坚定的心志!基督说:「不好,」她回答说:「是的,主啊!」祂称犹太人为儿女,而她称他们为主人。祂称她为狗,而她将狗所应有的举动归于自己。你可曾看见她的谦卑?现在,请看犹太人的傲慢。「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他们说,「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仆」;我们是从神而生的(约翰福音 8:33,41)。这妇人并非如此行事。她称自己为狗,称他们为主人;正是因此,她成为了儿女。那么,基督说了什么?祂呼喊道:「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了」(马太福音 15:28)!祂之所以迟延至今才施予援手,正是为了说出这些话语,并为这妇人加冕。「照你所求的,给你成全吧,」——也就是说,你的信心所能成就的远超于此,但「照你所求的,给你成全吧!」这呼喊如同「要有天」——就有了天的命令。「她的女儿就从那时候好了。」你可曾看见她为医治自己的女儿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正因如此,基督没有说:愿你的女儿得医治,而是说:「你的信心是大的了;照你所求的,给你成全吧,」——好让你知晓她所说的话并非空洞或谄媚之辞,而是表达了信心的巨大力量。这信心的最佳证明和见证就在于这事件本身——那就是她的女儿立刻就痊愈了。
3.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внимая духовному тексту, можно узреть, что непрестанная и твердая вера, проявляемая в неотступной молитве и смиренном припадании к ногам Господа, превосходит многие иные дары, ибо Сам Бог желает нашей личной в Нём нужды и упования. Милостыня же, явленная как высшее искусство, уготовляет нам вечную жизнь и небесное жилище.
3.恭敬地细察属灵的文本,便可洞见那恒久而坚定的信仰,透过不辍的祷告和谦卑地俯伏于主脚前的姿态所展现,超越了许多其他的恩赐;因为上帝亲自渴望我们个人对祂的渴求与信赖。而施予怜悯,作为至高的艺术所显现,为我们预备了永恒的生命和天上的居所。
请注意,她所成就之事,是连使徒们都曾被击败、无法做到的。这就是那不懈祷告的力量!上帝希望我们在自身所需中,自己更多地向祂祈求,而非仰赖他人为我们代求。虽然使徒们拥有更大的胆量,但这妇人却展现了极大的忍耐。 基督成全了那妇人的请求,便在门徒面前为祂的迟延自证清白,并表明祂拒绝门徒的请求是公义合理的。 「耶稣离开那里,来到加利利海边,就上山坐下。有许多人到祂跟前,带着瘸子、瞎子、哑巴、残疾和好些别的病人,都放在祂脚前;祂就治好了他们。以致众人都希奇,看见哑巴说话,残疾的康复,瘸子行走,瞎子看见,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上帝」(马太福音 15:29-31)。 主有时亲自寻找病人,有时则等待他们自己来到祂面前,并引领瘸腿之人上山。如今,他们不再只是触摸祂的衣裳,而是开始更正确地思量:他们俯伏在祂的脚前,显露出加倍的信心;尽管他们瘸腿,仍旧爬上了山,并且除了俯伏在祂的脚前之外,别无所求。 看见那些先前需要被人抬着的人,如今自己行走,那些盲人不再需要向导,这着实令人惊奇和讶异。但即便是那众多被治愈之人,以及医治的轻而易举,也使众人惊叹不已。 你知道祂为何在如此耽延之后才医治那妇人,而对这些人却立即施予医治吗?并非因为他们比她更配得,而是因为她比他们拥有更大的信心。因此,祂才推迟并延缓治愈她,以彰显她的坚韧;而对这些人,祂则立即赐予恩典,为的是要堵住不信的犹太人的口,使他们失去一切辩解。 确实,一个人领受的恩惠越多,当他忘恩负义时,他所遭受的惩罚也越重,即便尊荣也未能使他变得更好。富人因其残忍而比穷人受到更严厉的惩罚,也是因为他们在富足之中也未曾生发怜悯之心。
不要对我说,他们施舍了怜悯。如果他们施舍的少于他们所能施舍的,那么他们仍旧不能逃脱惩罚。怜悯的价值不在于施舍的数量,而在于心意的丰盛。如果连施舍得少的人都要受到惩罚,那么那些积攒了许多财物、建造了三层或四层屋顶的房屋,却蔑视饥饿之人,只顾贪婪,不顾怜悯的人,就更要受到惩罚了。但既然谈到了怜悯,现在我们继续三天前我论及爱人如己时未曾完成的谈话。你们可记得,当时我从对怜悯的思考,转而指责那些对鞋履的过度和虚妄的关注,以及青年的娇弱。那么,当时转折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说过,怜悯是一门艺术,它的学校在天上,它的教师不是人,而是上帝。然后,在探究什么可以称为艺术,什么不能称为艺术时,我们转到了那些虚妄的追求和有害的技艺,其中我们提到了制鞋的技艺。你们可还记得?那么,现在让我们来探讨当时所谈论的,并展示为何怜悯是一门艺术,而且是所有艺术中最好的一门。如果艺术的功用在于提供某种益处,而没有比怜悯更有益的了,那么显而易见,怜悯就是一门艺术,而且是所有艺术中最好的一门。它不是为我们做鞋,不是为我们提供衣服,不是建造易朽的房屋,而是预备永生,将我们从死亡手中解救出来,在今生和来世都使我们得荣耀,并为我们在天国建造居所和永恒的婚房。它不让我们的灯熄灭,也不让我们穿着不洁的衣服去参加婚宴,而是洗净它们,使它们比雪更洁白:「你们的罪虽像朱红,必变成雪白」(以赛亚书 1:18);它不容许我们堕入那(福音书中的)财主所在之处,听闻可怕的话语,而是引领我们到亚伯拉罕的怀里。每一种尘世的技艺都只提供一种益处——比如,农耕提供食物,纺织提供衣物;更准确地说,它们中的任何一种,如果没有其他技艺的帮助,都无法独自为我们提供这种益处。
4.В то время как все искусства нуждаются друг в друге, одна лишь благотворительность, не требуя ничего постороннего, уподобляет человека Богу, созидая для него вечные сокровища и спасение.
4.当所有的艺术都相互需要时,唯独一份仁爱,不需任何外在之物,却能使人肖似于上帝,为他建立永恒的财富与救赎。
如果你们愿意,我们首先来审视农耕之事。农夫绝不可能独自从事他的技艺,除非有铁匠为他预备铲子、犁铧、镰刀、斧头,以及许多其他农耕所需的器械;除非有木匠为他制造犁具、预备轭具和打谷的马车;除非有皮革匠为他制作皮带;除非又有木匠为耕地的牛建造牛棚,并为耕作之人建造居所;除非有樵夫砍伐木柴;最终,除非有会烘烤面包之人。同样地,从事织布技艺之人,在进行他们的工作时,需要许多其他技艺的帮助;若得不到帮助,他们便无法完成工作。总而言之,每一种技艺都需要另一种技艺的协助。 唯有仁爱(慈善)无需任何别物,只求一颗乐意的心。如果你说:「它需要财产、房屋、鞋履,」那么请阅读基督论及寡妇所说的话,便可放下这类忧虑。即便你极度贫困,甚至比向你求助之人更加贫乏,然而你若投下两文钱,你就已成就一切;即便你只给予一块面包,而你身边除了它别无所有,你也已完全履行。 因此,让我们将自己献身于这门学问与技艺,并为此操练。知晓它,胜过为王,胜过头戴冠冕。它的优越之处,不仅在于它无需任何外来帮助,更在于它能成就许多且极其不同的事工。它在天国建造永恒的居所,教导敬奉它的人如何避开永恒的死亡;它赐予你取之不尽的财宝,不为盗贼、蛀虫、腐朽或时光所能损毁。若有人教导你如何仅能保藏面包,你会付出何等代价来学习如何使它完好无损地保存数年之久呢?然而,这仁爱教导你如何完好无损地保藏的,不仅是面包,而是万物:你的财产、你的灵魂,以及你的身体。 何须详细列举此技艺所带来的所有益处呢?它教导你如何能与上帝相似,而这乃是万福之首。如今你可明白,怜悯所成就的并非仅是一件善举,而是许多?它不需其他技艺的帮助,却能建造房屋、预备衣裳、提供不竭的财宝,使人战胜死亡、制服魔鬼,并使人与上帝相似。 那么,何种技艺能比这更有益处呢?此外,其他的技艺皆随着今生的终结而结束,在工匠生病时便无法运作,其果效转瞬即逝,且需要劳作、漫长的时间和无数其他附带之物。然而,施舍(怜悯)在世界终结之时将更加清晰地显明,在人死后最能焕发光芒并彰显其作为;它无需时间、劳苦或任何艰难之事。它在你生病时,在你年老时,都能运作;它将伴随你进入未来的生命,永不离弃你。 它使你比智者和雄辩家更具力量;那些以智慧和口才闻名的人招致许多嫉妒者,而那些因怜悯而受称颂的人,则有无数人为他们献上祷告。前者站在人间的法庭前,为受屈之人,也常为欺压者辩护;而施舍则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它不仅是辩护者,更能使审判者本人屈身,为受审之人辩护,并对他作出怜悯的判决。即便他犯有无数的罪愆,施舍也将为他戴上冠冕,宣告他为得胜者:「只要把你们里面的施舍出去,」经上说,「看哪,一切就都为你们洁净了」(路加福音 11:41)。 我为何只论及未来的生命呢?在今生——你们去问任何一个人——他们更渴望的是什么:是他们之中有许多智者和雄辩家,还是有许多充满怜悯和仁慈之人?你们会听到他们选择后者。这是非常合理的。雄辩术的消逝并不会使生命遭受丝毫损害;在它出现之前,生命已存在了很长时间。但若怜悯消逝,则万物都将灭亡和毁灭。如同在大海上,船只无法驶离海岸而行,人世间的生命亦无法在缺乏怜悯、宽恕与仁爱的情况下维系。
5.Господь по милосердию Своему даровал человеку природную склонность к состраданию, дабы мы усердно упражнялись в милости, избегая всякого неправедного любостяжания.
5.主凭藉祂的仁慈,赐予了世人以天生的怜悯倾向,为的是要我们殷勤地实践仁爱,远离一切不义的贪恋财物之心。
故此,上帝不仅以理智来激励我们行发慈悲,在许多情况下,祂也将使我们倾向于此的力量赋予了我们的本性。是以,父母施慈予子女,子女施慈予父母;这不仅发生在人之间,亦发生于所有无言的生灵。是以,兄弟施慈予兄弟,亲属施慈予亲属,近邻施慈予近邻,人施慈予人。我们从本性上就有一种趋向慈悲的倾向。正因如此,我们为受辱者悲伤,看见被杀戮者而痛苦,目睹哭泣者而落泪。上帝极其渴望我们践行慈悲之事,因此祂吩咐本性要更强烈地激励我们,以此表明祂对慈悲的无比钟爱。是以,思忖于此,让我们亲自前去,并带领我们的子女和近邻,进入慈悲的学府。人最应学习的便是慈悲,因为它使人成为人。「人多述说自己的仁慈,但忠信人,谁能遇着呢?」(箴言 20:6)一个没有慈悲的人,便不再是人。慈悲使人有智慧。你又为何诧异,慈悲竟是人性的标志?它更是神性的标志。「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慈悲一样」(路加福音 6:36)。是以,基于所有这些缘由,让我们学习慈悲,尤其因为我们自己也极需慈悲。我们不应将没有慈悲而度过的时光,视为生命。我所言的慈悲,是远离一切贪婪之心的慈悲。如果一个满足于自己所有、却不给予他人分毫的人不能称为慈悲,那么一个掠夺他人之物、即便施予无数恩惠的人,又怎能称得上慈悲呢?如果一个人独自享用自己的财富是缺乏人性的,那么从他人那里夺取就更是如此了。如果那些未曾伤害他人的人,仅因没有分享自己的财产就受到惩罚,那么那些掠夺他人之物的人,将受到更严厉的惩罚。不要以「伤害一人却施恩于另一人」来为自己辩护。这样做是不公义的。你应当对你所伤害的人施予恩惠;但你却在伤害了一些人之后,去医治那些你未曾伤害的人,而你本应医治那些被你伤害的人,或者更确切地说,你根本不该去伤害他们。仁爱者并非那施以打击又治愈被他所伤之人的人,而是那医治他人所造成伤口的人。是以,请医治你自身所带来的创伤,而非他人所造成的;或者更确切地说,不要打击和击倒他人——因为这无异于嘲弄他人——而应扶起被击倒的人。通过适当程度的施舍来弥补因贪婪而造成的伤害,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夺取了一奥波尔(obol),那么你所需的就不只是一个奥波尔,而是需要一个他连得(talent),才能通过施舍来弥合贪婪造成的创伤。这就是为什么被抓获的盗贼要四倍偿还他所窃取之物。但掠夺者比盗贼更甚。如果盗贼必须四倍偿还他所偷窃的,那么掠夺者就该十倍,或更多;即便如此,他若能因此得到他不义之罪的赦免,那也算是好的:但他仍不能得到施舍的果实。正因如此,撒该说:「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又说:「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路加福音 19:8)。如果说在律法时代必须四倍赔偿,那么在恩典的国度里就更应如此。如果盗贼有义务这样做,那么掠夺者就更有义务;后者除了造成损失,还带来了凌辱,所以即便你给出一百倍,也无法完全弥补。你可明白,我并非徒然地说,如果你掠夺了一个奥波尔,即便给出了一他连得,也难以弥补?如果你以这种方式尚且难以弥补对他人造成的损害,那么当你反其道而行之,即掠夺了近邻的全部财产,却只分发了其中一小部分,且不是分给被你掠夺的人,而是分给了其他人,你届时将有什么辩解?有什么赦免?有什么救赎的希望?你想知道这种施舍所带来的罪恶有多大吗?请听圣经所言:「那以穷人的财物献祭的,就像在父亲面前杀他的儿子」(德训篇 35:20)。是以,在我们走出这座圣殿之前,请将这警告铭刻于我们的心上;把它写在墙壁上、写在手上、写在良知上,写在各处,以便至少让恐惧在我们心中增强,阻止我们的双手进行日常的杀戮。掠夺比杀戮更糟,因为它缓慢地杀害了穷人。为了摆脱这种疾病,我们应当独自思考、也与他人一同思考更深远的事物。如此,我们将更倾向于慈悲,并获得因此而来的荣耀赏赐,并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配得永恒的福祉。愿荣耀和权能归于祂与父和圣灵,从今时直到永远。阿门。
Беседа 53«Иисус же, призвав учеников Своих, сказал им: жаль Мне народа, что уже три дня находятся при Мне, и нечего им есть; отпустить же их неевшими не хочу, чтобы не ослабели в дороге». (Мф. 15:32)
第 53 讲「耶稣召集祂的门徒,对他们说:『我怜悯这群民众,因为他们已经同我在一起三天了,没有东西可以吃了;我不愿打发他们饿著肚子离开,恐怕他们会在路上衰竭。』」(马太福音 15:32)
解释(马太福音 15:32-16:12) 神迹喂饱众人的确定性 门徒信心的不完备 他们的求知欲 基督为何没有给予那些求神迹的犹太人记号 基督那些看似微小的神迹,其能力却超越了伟大的神迹 严厉与宽容同样有益 今生乃是喜乐与忧愁的交替 没有任何事物比美德带来更大的喜乐 对善行的记忆是在死亡时刻的巨大慰藉
1.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прежде великого чуда насыщения народа, явил Свою заботу и милосердие, дабы ученики, несмотря на их несовершенство и скорую забывчивость, уразумели Его Божественную силу и попечение.
1.在祂行那喂饱众人的伟大奇迹之前,主耶稣基督已经彰显了祂的关怀与怜悯,好使门徒们,尽管他们有著不完美和快速的遗忘,也能明白祂的神圣力量和眷顾。
在先前,基督亦曾有意行此等奇迹,祂首先治愈了身患疾病之人;而今,祂行事亦复如是:在治愈盲者与瘸腿之人后,祂方才著手行神迹。然则,何以门徒于前次言道:「请遣散众人」,而今虽已过了三日,他们却未出此言?或许是他们自身已有所精进,或见众人因赞颂上主所赐之恩典,故不甚感饥饿?但请看,基督于此时亦非径直著手行神迹,而是先引导门徒参与其中。众人为求疾病得愈而来,不敢开口求食;然基督慈爱世人、眷顾周全,即便不求,祂亦赐予,并对门徒言道:「我怜悯这众人,...我不愿叫他们饿著回去。」然为免有人言说:他们自备了粮食,基督便说:「他们同我在一起已经三天了」;是以,即便他们携有干粮,亦必已耗尽。故此,祂行此奇迹非在第一日或第二日,而是在他们所有粮食尽绝之时,好叫他们事先体会匮乏,方能以更热切之心领受神迹。祂亦为此言道:「恐怕他们在路上饿昏了」,借此表明此处距村落甚远,且他们已一无所有。但若尔不愿叫他们饿著离去,何不径直行此异兆?乃是为藉著祂的询问与门徒的回应,激发他们更大的专注,并赐予他们机会展示自身的信心,趋前向祂言说:请您变出饼来。然而,他们在此亦未能领悟此问之目的。是故,马可福音记载,基督事后对他们说:「你们的心还是刚硬吗?有眼睛,你们看不见吗?有耳朵,你们听不见吗?」(马可福音 8:17-18)若非如此,何需对门徒言说,让他们知晓众人配得此恩惠,并加上祂对他们的怜悯?马太福音言,祂事后还责备他们说:「你们这小信的人,为甚么心里思想著没有饼呢?你们还不领悟,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呢?也不记得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篮子呢?」(马太福音 16:8-10)是以,福音书作者们彼此之间如此一致。那么,门徒们作何反应?他们仍思虑地上之事,尽管基督竭力以询问、回应、使他们分发(饼),以及留下许多筐子,诸般方式将此奇迹铭刻于他们记忆之中,然他们仍不完备,是以他们对祂说:「我们在这旷野,从哪里得这么多的饼叫这些人吃饱呢?」(马太福音 15:33)无论是先前还是如今,他们总提到旷野;虽言此话时并未深思熟虑,然他们在此亦未对此神迹产生任何疑虑。但为免有人言说——正如我先前所指——祂之饼食乃得自邻近村落,故此处亦指明地点,以使此神迹无可置疑。是以,无论是第一个奇迹,还是如今这个奇迹,祂皆行于远离村落之旷野。然门徒们对此一无所知,言道:「我们在这旷野,从哪里得这么多的饼叫这些人吃饱呢?」他们颇为不智地以为,祂言此话乃意欲托付他们亲自喂饱众人。先前,祂曾因此言道:「你们给他们吃吧」(马太福音 14:16),为的是给予他们机会向祂祈求此事。然而如今,祂连「你们给他们吃吧」亦未言说;祂说了甚么?「我怜悯这众人,...我不愿叫他们饿著回去。」藉著此言,祂更进一步引导他们的思绪,更强烈地催促并暗示他们应当祈求祂喂饱众人。此言表明祂有能力不让他们饿著离去,并见证了祂的大能。此即「不愿」一词所蕴含之意。然因他们虽闻此言,仍未领悟基督所说之话,且提及众人、地点以及旷野(他们确切地说:「我们在这旷野,从哪里得这么多的饼叫这些人吃饱呢?」),故祂便亲自直接地启发他们,并问他们:「你们有多少饼?」他们说:「七个,还有几条小鱼。」(马太福音 15:34)他们不再如先前那般说:「只是分给这么多人,还算甚么呢?」(约翰福音 6:9)是以,尽管他们并非一时之间尽数领悟,然却渐渐获得了更高的认知。而祂自己,亦借此激发他们的思绪,以与先前相同之方式询问,藉著此种提问之方式,提醒他们先前所行之奇迹。尔则当由此处察觉他们的未臻完备,同时亦当认识到他们的哲思与理性,并惊叹于他们对真理之爱,因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竟不隐藏自身之过失,且是重大的过失。实则,如此迅速地忘却不久前所行之奇迹,绝非微不足道之错,故上主为此责备了他们。
2.Господь, являя Свою неизреченную силу и свободу в умножении хлебов, увещевает учеников не предаваться любомудрию о пище и скорбит о фарисеях и саддукеях, просящих знамения не для веры, но для искушения.
2.主,在祂使面包增多时,显明了祂不可言喻的力量与自由。祂劝诫门徒们不要沉迷于对食物的哲学思辨,并为那些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忧伤,他们求取神迹并非为了信,而是为了试探。
此外,也要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他们的爱智之心,即:他们何等少为肚腹担忧,又何等习惯于不为食物多思。他们在旷野之中,停留了三日,却只有七个饼。在所有其余的事情上,主所行的都与先前相似:祂让他们在地上坐下,又使饼在门徒手中不至减少。「经上说:『祂吩咐众人坐在地上。又拿着这七个饼和鱼,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马太福音 15:35-36)。」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却与先前不同。「经上说:『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筐子。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共有四千』(马太福音 15:37-38)。」但为何那时从五千人中剩下十二个篮子,而此时从四千人中却剩下七个筐子呢?那么,为何剩下的零碎少了,尽管吃的人也少了?或许可以说,要么是筐子比篮子大,要么,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必须认为,主再次以这样的差异来帮助他们的记忆,为的是避免神迹的相似性使他们遗忘;让他们记住所施行的不同之处,从而记住这两个神迹。正因如此,在第一种情形中,祂使剩下的篮子的数量与门徒的人数相等,而现在,则使筐子的数量与饼的数量相等。在这一点上,祂显明了祂莫可言喻的大能和权柄的自由,显明祂能以这种方式,也能以那种方式行神迹。确实,祂能使数量保持一致,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这不是小小的权能之事:那时是五千人,现在是四千人,而剩下的零碎不多也不少,在第一种情形中与篮子的数目相等,在第二种情形中与筐子的数目相等,尽管吃的人数不同。而接下来的事情与先前相似。正如那时基督离开众人,上了船一样,现在亦然。约翰也说了同样的话(约翰福音 6:17)。由于没有一个神迹像饼的神迹那样,能如此吸引众人跟随祂——他们甚至不仅想跟随祂,还想因此立祂为王——基督便在行完这个神迹之后退去,以避免哪怕是爱权力的表象;祂不是步行离开,而是为了让众人无法跟随,就上了船。「门徒说:『于是辞退众人,上船,来到马加丹的境界』(马太福音 15:39)。」「有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祂,请祂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耶稣回答说:『晚上你们说:天发红,必有晴天;早晨又说:今天必有风雨,因为天发红,又发黑。假冒为善的人哪!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它看。』祂就离开他们走了(马太福音 16:1-4)。」马可说,当他们来到祂面前并询问时,「祂深深地叹息,说:『这世代为什么求神迹呢?』(马可福音 8:12)?」尽管这样的问题本应引起愤怒和愤慨,然而,这位仁慈怜悯的主却不发怒,反而为他们感到惋惜和忧伤,视他们如同无可救药的病人,他们在祂大能的如此多证明之后,仍然试探祂。他们问祂不是为了相信,而是为了陷害祂。如果他们是带着相信的目的而来,祂就会给他们神迹。那位对妇人说「不好」(马太福音 15:26)而后又施予的,更会施予他们。但既然他们求神迹并非为了相信,救主就在另一处称他们为「假冒为善的人」,因为他们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不同。如果他们相信,就不会求神迹了。而他们不信,从他们受到斥责和责备后,没有再坚持自己的请求,也没有说:我们不明白,想要学习,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他们求的是什么样的天上的神迹呢?是让太阳停止,或是使月亮不动,或是降下闪电,或是使天气突变,或行类似之事。基督对此如何回答呢?「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你们看到了祂的温柔和宽容吗?祂并非像先前那样简单地拒绝,祂没有说:「不给它看」(马太福音 12:39),而是指明了不施予的原因,尽管他们发问并非为了学习。那么,原因是什么呢?祂说,正如在天上,有风雨的预兆,也有晴天的预兆,没有人看到风雨的预兆,却期待好天气,在好天气时期待风雨,对我也应当如此看待。如今降临的时辰与将来降临的时辰不同。现在需要的,是地上的神迹,而天上的神迹则推迟到将来。现在我来,是作为医治者,那时我将显现为审判者;现在我来寻找迷失的,那时我将前来索取交代。因此,现在我隐秘地降临,那时我将带着完全的威严降临:我要将天卷起,遮蔽太阳,使月亮失光;那时天上的能力也要震动,我降临的显现将如同闪电,倏然向所有人显现。但现在不是行这些神迹的时候:我来是受死,忍受最羞辱的苦难。难道你们没有听见先知所说:「祂不喧嚷,不扬声,也不使街上听见祂的声音」(以赛亚书 42:2)?又有另一位说:「他必像雨降在已割的草地上17」(诗篇 72:6)?
3.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наставляет, что знамения, кои суть великие благодеяния Божии, являют свою силу не во внешнем величии, но в духовном обновлении, и призывает к внимательности искоренять маловерие и ложные учения.
3.神圣的文本教导我们,神恩浩瀚的征兆,其力量并非显现于外在的宏伟,而在于灵魂的更新。它呼唤我们保持警醒,彻底根除小信与虚妄的教义。
倘若你们指出那曾发生在法老身上的神迹,那么那些神迹在当时是恰当的,因为需要摆脱仇敌。然而,那来到朋友中间的人,便不需要这样的神迹了。当人们对微小的神迹都缺乏信心时,我又何必行那伟大的神迹呢?我称它们微小,是从表象而言;因为就其(内在的)能力而言,后者远比前者更为宏大。事实上,有什么能与罪得赦免、死者复活、驱逐邪魔、肉体痊愈——简言之,与万物的复兴相比拟呢?你们当留意犹太人心是如何的刚硬。他们听见除了约拿先知的神迹以外,将不会有别的神迹赐给他们,他们却不向他追问。虽然他们认识那位先知,知晓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事,又再次从基督口中听闻此事,他们本应当问个清楚,了解这话语的含义。但我已说过,他们祈求神迹,并非出于求教之心。正因如此,基督才离开他们,转身离去。 「门徒渡到对岸,却忘了带饼。」福音书作者说:「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马太福音 16:5-6)为何他没有直接说:防备他们的教训呢?显然,他是要提醒他们所发生过的事:他知道他们已然忘却。当面斥责他们,并没有显而易见的理由;但从他们自己身上找到责备的缘由,他所施予的责备对他们来说就不那么刺耳了。那么,为何不在他们说「我们在旷野,从哪里得这么多的饼」的时候责备他们呢?那时似乎是个合适的时机;但他没有说,是为了不让人知晓他要行神迹。此外,他既不想责备他们,也不愿在众人面前夸耀自己。而现在,指责他们更为合宜,因为即使经过两次神迹,他们仍未明白。正因如此,在第二次神迹之后,他才责备他们,并揭示他们心中的思虑。他们思虑著什么呢?「我们没有带饼,」福音书作者说(马太福音 16:7)。他们仍在担忧犹太人的洁净礼仪,并留意食物的拣选。为此,基督以更为严厉的语气责备他们,说:「你们这小信的人,心里为什么议论没有带饼呢?你们还不领悟,还不明白吗?你们的心还是刚硬吗?你们有眼睛,看不见吗?有耳朵,听不见吗?你们还不明白,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你们收拾了多少篮子的零碎吗?也不记得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你们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吗?」(马太福音 16:8,马可福音 8:17-18,马太福音 16:9-10)
你可曾看见这强烈的愤慨?祂在别处从未如此责备过他们。那么,祂为何如此行呢?为的是再次驳斥他们对食物的偏见。为何祂那时只说:「你们还不明白,还不记得吗?」而在此时,祂却带着强烈的责备说:「小信的人哪!」因为温和并非处处适宜。正如祂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言说,祂也同样责备他们;而这两种做法都是为了他们的救恩。请看,祂既严厉又宽容。当祂说:「你们不记得那五个饼……,收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吗?也不记得那七个饼……,收了多少篮子的零碎吗?」时,祂几乎是在向他们致歉,因为祂以如此的力度责备了他们。祂特意指出吃饼之人的数目以及剩余的零碎,为的是提醒他们过去之事,使他们对未来更加留心。但为了让你知晓这责备所产生的果效,以及如何唤醒了他们沉睡的心智,请听福音传道者所言。虽然主未再多说,只是责备之后又加上一句:「你们怎么不明白我所说,不是指着饼,要你们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呢?」——但福音传道者接着说:「他们这才明白,祂所说,不是叫他们防备饼的酵,乃是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这是祂自己并未解释的。看哪,这责备带来了多少益处!它迫使他们放弃了犹太人的挑剔,使他们从疏忽变为留心,并使他们摆脱了虚荣心和小信,以至于当他们偶然只有少量饼时,不再感到恐惧和颤抖,也不再忧虑如何止住饥饿,而是轻视这一切。因此,我们不应总是纵容下属,同样,也不应寻求上级对我们的纵容。这两种良药(严厉与宽容)对人的灵魂都是必要的。正因如此,上帝在整个宇宙中如此安排:时而施以严厉,时而施以宽容,祂不容许福祉无忧无虑,亦不容许灾祸没有喜悦。正如自然界中有黑夜,也有白昼;有夏季,也有冬季;在我们这里,亦有忧愁,也有喜乐;有疾病,也有健康。因此,当你生病时,不要感到惊讶——否则,你健康时也该感到惊讶;当你忧伤时,不要烦乱——否则,你快乐时也该感到不安。万事皆循自然之序而行。
4.Смиренно внимаем учению о том, что земная жизнь неизбежно сопряжена с чередованием скорбей и радостей, однако истинная и неизреченная отрада обретается лишь в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и чистой совести.
4.我们谦恭地聆听教诲:世间生活不可避免地伴随著苦难与喜乐的交替,然而,真实且不可言喻的慰藉,唯有在德行与纯净的良心中方能觅得。
你为何惊奇,若是此事发生在你身上?谁人不知,圣徒们也曾遭遇同样的事?为了使你明白,让我们描绘你所思忖的那种生活——你以为它全然充满欢愉,全然免于忧患。你可愿我们从亚伯拉罕生命的开端审视起?他首先听到了什么? 「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创世记 12:1)。你可看到这要求是何等令人不快?然而,请看随后而来的喜乐是何等之多!「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族」(创世记 12:1-2)。然而,当他来到那地,到达港湾之后,苦难是否就此终结?——绝非如此:新的苦难接踵而至,比先前的更为沉重——饥荒、飘泊、妻子被夺;随后而来的,则是另外的喜乐——击败法老,带着尊荣和许多礼物被送走,并回到家中。他余下的生命也是如此,乃是由欢愉与悲伤交织而成的链条。使徒们也遭遇了同样的事。因此,保罗说:「那安慰我们在一切患难中的上帝,叫我们能用上帝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哥林多后书 1:4)。 但你会说:这与我何干?我总是处于患难之中。不要麻木不仁,也不要忘恩负义;无人能够永世处于患难之中;(人类的)本性无法承受。但由于我们总是渴望处于喜乐之中,我们便以为自己总是处于悲伤之中。此外,由于我们很快便会遗忘那些欢愉和愉快之事,却总是牢记悲伤之事,我们便说自己总是处于悲伤之中。依人之本性,不可能总是处于悲伤之中。 如果你愿意,让我们审视一种沉溺于安逸、玩乐与奢华的生活,以及一种处于匮乏、灾难与忧苦的生活。我们将向你证明,正如前者有其忧苦,后者亦有其欢愉。但请心平气和。试想一个被囚禁于镣铐之中的人,再试想一位年轻的、失去双亲却继承了巨额财富的君王;也请想象一位终日辛勤劳作的工人,以及一位终日沉溺于安逸之人。 你可愿我们先描述一下沉溺于安逸之人的厌倦?想象一下,当他追求超乎自己能力范围的荣耀时,当他的仆人蔑视他时,当下位者侮辱他时,当成千上万的人指责并谴责他的挥霍无度时,他的思绪该是何等激荡;至于那些通常降临于此类富翁身上的事,更是难以言尽,例如:仇恨、侮辱、控告、损失、妒忌者的阴谋——当他们无法据为己有他的财富时,便将这位年轻人卷入各种事务之中,竭尽所能地使他一败涂地,并给他带来成千上万的烦扰。 你可愿我向你描述工人生活中的愉快之处?他免于所有上述的烦恼;即便有人冒犯他,也不会使他感到受辱,因为他从不自命不凡;他无需惧怕财产的损失;他吃得香甜,睡得无忧无虑。有些人饮用发西斯(Phasis)的酒水,所获得的快乐,尚不及他来到泉边,饮用泉水所获得的快乐。但富人的生活并非如此。 如果这些对你来说尚且不够,那么,为了获得更大的胜利,让我们将君王与囚犯作一比较,你将不只一次地看到,囚犯正在享受快乐、欢欣雀跃,而君王却头戴王冠,身披紫袍,却感到厌倦,心怀万千忧虑,并因恐惧而魂不附体。无人,绝无人能够生活在毫无悲伤,也绝无快乐之中。正如我先前所说,我们的本性也无法承受这一点。 如果有人感到更多的喜乐,而有人感到更多的悲伤,这乃是源于人自身,是因着懦弱而感到悲伤,而非源于事物本身的性质。倘若我们渴望永远喜乐,我们便有许多机会。如果我们在美德中站稳脚跟,便没有任何事物能使我们忧伤:美德会向那些获得它的人灌输美好的盼望,使他们在上帝面前蒙悦纳,在世人面前受尊敬,并赐予他们难以言喻的慰藉。诚然,在美德中站稳脚跟需要付出许多努力;但因此,它也使良心感到极大的喜悦,并产生如此内在的愉悦,以至于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 事实上,在你看来,在现今的生活中,有何可取之处?是奢华的筵席,身体的健康,还是荣耀与财富?但如果将所有这些快乐与内在的愉悦相比,它们都会显得极其苦涩。真正而言,没有什么比无可指责的良心和美好的盼望更令人愉悦了。
5.В час кончины лишь воспоминание о добродетельных деяниях приносит душе отраду и избавляет от ужаса перед предстоящим судом.
5.在临终之时,唯有对那些良善德行的追忆,才能为灵魂带来慰藉,并使之摆脱面对即将来临的审判时的恐惧。
若你们想确信此事,不妨考问一个濒死或年迈之人,向他提起他曾沉湎的奢华筵席、他的荣耀与尊贵,以及他曾行过和成就过的善行——然后问他:何者更令他欢喜?我们便会看到,当他忆起前者,他会羞愧地遮住脸庞;而当他忆起后者,他会欢喜雀跃,欣喜若狂。希西家便是如此,当他气力衰竭之时,他忆起的并非荣耀、国度或奢华的筵席,而是公义。「唉!上主啊,」他说,「求你记念我在你面前凭诚实行事」(列王纪下 20:3)。你们看,保罗也为自己的善行而欢欣,他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摩太后书 4:7)。你或许会问:他还有何可说的呢?他有许多、且比这更重要的可说:他所受的尊崇、他拥有的护卫者,以及他多次蒙受的服侍。难道你们没听他说:「你们接待我,如同上帝的使者,如同基督耶稣」;又说「若是可能,你们早已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了」(加拉太书 4:14-15);以及「为他的性命,将自己的头也置之度外」(罗马书 16:4)?然而他谈论的并非这些尊荣,而是他的劳苦、他的危险以及与之相应的冠冕。这实在公义至极。前者留于此世,而后者将随我们而去;我们将为前者交账,而为后者领受赏赐。难道你们不知,罪孽在临终之日如何搅扰灵魂、如何翻腾人心?正是在这些时刻,对善行的回忆,如同风暴中的晴日,能平静那受扰的灵魂。若我们保持警醒,这份恐惧便会在今生与我们寸步不离;而若我们麻木不仁,毫无疑问,它必将在我们与此生分离之时显现。囚犯也是如此,当他被带上法庭时,他尤为悲伤;当他临近审判台、即将交出交代时,他尤为颤抖。因此,有许多关于临终恐怖和可怕显现的记述流传,那景象本身就令垂死之人无法承受,以致卧在病榻上的人会极力摇晃床铺,恐惧地凝视着身旁的人,此时灵魂挣扎着要留在体内,不愿分离,因它对那些临近的天使的景象感到恐惧。如果我们看到可怕的人都会颤抖,那么当我们看到那逼近的威严天使和不容情的力量时,我们的痛苦将是何等巨大?当他们拖曳我们的灵魂,将其从身体中强行抽离时,灵魂将会有多少的哭泣,然而却是徒劳无益的?福音书中所提及的那个财主在死后也大声哭泣;但这对他毫无益处。将这一切铭刻于心,并时刻谨记,以免我们遭受同样的结局,我们要将死亡的恐惧常保如新,以便我们能逃脱罪孽的惩罚,获得永恒的福祉。愿我们所有人都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得配享有这一切。荣耀归于圣父、圣子和赐生命之圣灵,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无穷。阿门。
Беседа 54«Придя же в страны Кесарии Филипповой, Иисус спрашивал учеников Своих: за кого люди почитают Меня, Сына Человеческого?». (Матф. 16:13)
第 54 讲「耶稣来到腓立比的凯撒利亚境内,就问祂的门徒说:『人们说我是谁,这人子是谁?』」(马太福音 16:13)
释义(马太福音 16:13-23) 基督为何事先询问门徒民众对祂的看法?—伯多禄在何种意义上宣认基督为上帝子?—基督与父同体(本质)。—救主为何在受难前禁止公开祂是基督?—十字架和复活的奥秘,连宗徒们也不知道。—不应以基督的十字架为耻。—当以何种思维与心态划十字圣号?—十字架的力量。—基督徒不应与尘世有任何瓜葛。—诫命易于遵行。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Господь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 возводил учеников к исповеданию Его Божественности, сначала удалив их от мирского мнения и затем побудив Петра исповедовать Его как Христа, Сына Бога Живого.
1.神圣的文本恭敬地阐释道,主循序渐进地引导门徒们去宣认祂的神性,首先让他们远离世俗的观点,然后促使彼得宣认祂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福传者提及此城创建者的缘由何在?盖因尚有另一座凯撒利亚,即是斯特拉托(Stratono)之凯撒利亚;而耶稣基督向门徒发问之处并非斯特拉托之凯撒利亚,乃是腓利波(Filippova)之凯撒利亚,此地远离犹太人。祂引导他们远离众人,为使他们得以摆脱一切恐惧,大胆地说出心中所思。 祂为何不先询问门徒之见,而问百姓之见?乃为使他们在述说百姓之见后,继而受问:「你们说我是谁?」藉著提问之顺序,得以提升至更高的理解,不至于像百姓那般低看祂。基于同样的缘由,祂并非在宣教之初发问,而是在行了许多神迹,与他们论及许多崇高真理,并多次证明祂的神性与和父的合一之后,方才向他们提出此问。 祂并未说:文士与法利赛人说我是谁?—尽管他们常到祂跟前并与祂谈论;但祂却是想知道百姓真实的看法:「人们说我是谁?」百姓的看法虽远低于应有的认识,却是毫无诡诈;而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看法,则是受强烈的恶意所驱使。 祂表明自己多么渴望人们宣认祂的道成肉身,便说:「人子」,以此同时也指涉神性,一如祂在其他地方也常如此行。祂如此说:「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约翰福音 3:13);又在另一处说:「倘若你们看见人子升到祂先前所在之处,将如何呢?」(约翰福音 6:62)。 随后,当门徒回答祂说:「有人说是施洗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马太福音 16:14),将百姓错误的看法告知祂后,祂便接著说:「你们说我是谁?」(马太福音 16:15)。借由这第二个问题,祂激发他们对祂抱持更高的看法,并暗示第一个看法与祂的尊贵极不相称。因此,祂要求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并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使他们不至于像那百姓一般看待祂,那些百姓虽见了超乎人力所能的神迹,却只当祂是个人,即便如希律所言,是个从死里复活的人。然而,祂为了避免他们有此猜疑,便说:「你们说我是谁?」—你们这些常与我同在,见过我的神迹,又藉著我行了许多神迹的人,你们说我是谁? 彼得,使徒的口舌,常是火热,使徒群中的首领,对此有何回应?对于向众人提出的问题,他独自回应。当基督询问百姓的看法时,众人都回答了祂的问题;但当问及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彼得却不容迟疑,抢先说道:「祢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马太福音 16:16)! 基督说了什么?「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马太福音 16:17)。诚然,倘若彼得宣认祂为「儿子」并非本质上的、并非从父所生,那便非启示之事;倘若他只当祂为众多儿子中的一位,他的话便不配得福。 甚至早先在船上的人,经历风暴之后,也曾说:「祢真是神的儿子了」(马太福音 14:33),然而他们并未被称为有福的,尽管他们说了真话。他们所宣认的儿子,与彼得所宣认的儿子不同;他们确实承认祂是个儿子,但如同众多儿子一般,即使胜过许多人,却不是从父的本质所生。
2.Блаженство апостола Петра основывается на богооткровенном исповедании Иисуса Христа истинным Сыном Божиим, что дарует ему власть над Церковью и ключи Царства Небесного.
2.使徒彼得的福祉奠基于他对耶稣基督是真神之子的神启告白,这份告白赋予了他掌管教会和天国钥匙的权柄。
而拿但业也曾说过:「拉比!你是上帝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约翰福音 1:49),然而他不仅没有被称为是有福的,反而被主责备,因为他所说的真相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基督又补充道:「你信,是因为我告诉你:我看见你在无花果树底下;你将看见比这更大的事」(约翰福音 1:50)。那么,彼得为何被称为有福的呢?因为他宣认祂是真正的圣子。正因这个缘故,基督没有称其他人为有福的,但在与彼得说话时,祂揭示了是谁启示了他。为了使彼得的宣认不被许多人看作是出于友谊、奉承或对他特别的亲近之情的言辞——因为他非常爱基督——祂指出了那位启示他的人,以便你明白彼得只是在说出来,而教导他的是父,并且让你相信这些话语并非表达人类的意见,而是神圣的教义。 但为何基督不亲自揭示自己——不说「我是基督」——而是通过祂的发问来达成目的,并促使门徒做出宣认呢?因为这对祂当时而言更为合适和必要,也更能促使他们相信所说的话。你可曾看到,父如何启示子?子又如何启示父?经上说:「没有人知道子,除了父;也没有人知道父,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马太福音 11:27,路加福音 10:22)。因此,认识子只可能通过父自己,认识父也只可能通过子,由此也可见祂们是同尊同荣、同体同质的。 那么,基督说了什么呢?「你是西门,约翰的儿子;你将要称为矶法」(约翰福音 1:42)。既然你宣扬了我的父,我也就说出那位生你的人的名字,祂仿佛在说:正如你是约翰的儿子,我也是我父的儿子。否则,说「你是约翰的儿子」就是多余的了。但是当彼得称祂为上帝的儿子时,基督为了表明祂是上帝的儿子,正如彼得是约翰的儿子一样,即与生祂者拥有同一本体,祂接着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即在这信德的宣认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她」(马太福音 16:18)。主借着这些话表明从那时起将有许多人相信,祂鼓舞了彼得的心灵,并使他成为牧者:「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她。」如果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她,那么更不能胜过我了。因此,当你听见我将被出卖和钉十字架时,不要感到困惑。 接着,祂又应许另一份尊荣:「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马太福音 16:19)。「我要给你」是什么意思呢?正如父将认识我的启示赐予了你,我也将赐予你;祂没有说「我要求父」,虽然这也会是祂权能的一个重要证明和无可言喻的宏大恩赐;而是说:「我将赐予你。」那么,你将赐予什么呢,请告诉我?天国的钥匙,使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那么,这位说「我将赐予你」的,又怎会不能赐予人坐在祂的右边和左边呢?你可曾看到,基督如何借着这两个应许,将彼得提升到对祂的高度评价,祂如何揭示自己并显明自己是上帝真正的儿子?祂应许要将唯独属于上帝的事赐予他,即:赦免罪孽,使教会在一切动荡中不可动摇,并使一个普通的渔夫在全世界都起来反对他时,显得比任何磐石都更加坚固。 同样地,上帝的父在与耶利米说话时,也曾说要立他为铜柱和城墙(耶利米书 1:18);但耶利米是为一个民族而设立的,而彼得却是为整个世界。我真想问问那些贬低圣子的人:哪些恩赐更大——是父赐给彼得的,还是子所赐予的?父赐予了彼得关于子的启示;而子却将关于父和祂自己的启示性知识播撒到整个世界,并把权柄交给了这位凡人,将钥匙赐予了他,使他拥有了对天上一切的权柄;他将教会传遍了全世界,并使其比天本身更为坚固。「天地将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马太福音 24:35)。那么,这位赐予如此权柄、成就如此伟业的,又怎会是次于父的呢?我说这些话,并非要将父的作为与子的作为分开:「万物是借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祂造的」(约翰福音 1:3);而是想要遏制那些胆敢贬低圣子的无耻言语。
3.Господь справедливо запретил прежде крестных страданий возвещать о Себе, дабы после Воскресения, когда миновали бы соблазны, учение о Нем чисто и твердо напечатлелось в разуме слушающих.
3.在上十字架受难之前,吾主公义地禁止了宣扬他自己,是为了在他复活之后,当那些诱惑都已消逝,关于他的教义能够纯净而坚实地铭刻在听闻者的心灵之中。
从这一切,你要认识基督的权能。「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在磐石上建造起来,阴间的权势不能胜过它;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当时,」——说了这话之后——「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任何人说,他是基督」(马太福音 16:18-20)。 祂为何要禁止呢?是为了让那些毁谤者退去,在祂完成十字架的苦行并结束一切的苦难之后,当再没有人能阻碍和伤害多人对祂的信心时,这样一来,关于祂的真实概念才能纯净而坚固地铭刻在听者的心上。 祂的威能在那时还不是那么明显地展现出来。因此,祂希望门徒在所宣讲的真理和事件的力量能够证实他们话语时,才开始传扬祂。确实,在巴勒斯坦看见祂行神迹,有时却又遭受侮辱和迫害(尤其当神迹之后必然是十字架苦难时),是一回事;而看见整个宇宙都向祂敬拜并信服祂,并且祂不再承受任何祂所受过的苦难,又是另一回事。这就是祂命令不要对任何人说的原因。 一旦根植,而后又被拔除的事物,就很难再重新栽种并留存在多人心中;相反地,一旦被接受,并保持在原位,不受任何损伤的事物,就能轻易地发芽和成长。 如果那些目睹了许多神迹,听闻了无数不可言喻奥秘的人,仅仅因为听闻苦难的消息就跌倒了,不仅是其他的使徒,连他们中的领袖彼得也如此,那么请想想,如果百姓知道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而后却看到祂被钉十字架、被吐唾沫,而他们尚未领受圣灵,不明白这些奥秘中所隐藏的意义,他们会遭受怎样的诱惑呢? 如果基督对门徒说:「我还有许多事要告诉你们,可是你们现在担当不了」(约翰福音 16:12),那么如果这至高的奥秘在适宜的时间之前就被揭示给其他百姓,他们会更加地困惑不安。这就是祂禁止宣讲的原因! 实际上,认识到这完整的教义,必须在这些事件之后,当所有的诱惑都消散之后,是何等重要,你可以从这位使徒领袖的例子中了解。正是那个在行了诸多神迹之后,仍然显得如此软弱,甚至否认耶稣并惧怕一个普通的使女的彼得,当十字架的苦难已经完成,当他看到了复活的明确证据,并且再没有任何事物能诱惑或惊吓他时,他以如此不可动摇的坚固性来捍卫圣灵的教导,以至于面对一切威胁他的危险和千万次的死亡,他比狮子更勇敢地冲向犹太百姓。 因此,在十字架之前,祂禁止对百姓宣讲是公正的,因为在十字架之前,祂甚至对那些将要成为导师的人也谨慎地不透露一切。「我还有许多事要告诉你们,」基督说,「可是你们现在担当不了。」确实,在祂的话语中,有许多他们还不明白,在十字架之前,祂没有向他们清楚揭示;但在复活之后,他们理解了祂的一些话语。 「从那时候起,耶稣就开始向门徒们指明:他必须到耶路撒冷去受许多苦」(马太福音 16:21)。 「从那时候起」:从什么时候起?从祂在他们心中植入了关于祂神性的教义,从祂开始了对外邦人归信的基础时起。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不明白祂的话语——经上说:「他们对这些事一概不明白」(路加福音 18:34);他们仍然像在某种黑暗中,不知道祂必将复活。这就是为什么基督停留在对他们而言如此困难的主题上,扩展祂的话语,以便开启他们的心智,使他们明白祂的话语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们「不明白」,而且「这些话对他们是隐藏的」;他们甚至害怕询问祂,但并非关于祂是否会死,而是关于将如何以及这奥秘意味着什么?他们不知道复活是什么意思,并且认为永不死亡更为重要。 因此,在门徒们普遍的困惑和疑虑中,热忱的彼得再次独自敢于继续讨论这件事,但不是在所有人面前,而是私下里,也就是说,与其他门徒分开;他说道:「主啊,千万不可如此!这事绝不会临到你」(马太福音 16:22)! 这是什么意思?那位被认为是蒙受启示,被称为有福的人,这么快就跌倒了,如此惧怕苦难?但如果一个没有获得关于此事的启示的人遭遇此事,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为了让你知道他并非凭自己说出「你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儿子」这些话——看,他对于尚未向他启示的事,是何等的困惑和疑虑,听了千百遍,也不明白对他所说的话。他认识到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但十字架和复活的奥秘,他却还不知道。经上说:「这些话对他们是隐藏的。」 你看到了吗,基督禁止向其他人宣讲是公正的吗?如果所说的话连那些需要知道的人都如此困惑,那么对其他人又会发生什么呢?但基督,为了表明祂丝毫不是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受苦,甚至斥责了彼得,称他为撒旦。
4.Почитание крестных страданий Христовых есть благо для спасения, ибо крест, будучи знамением победы и свободы, сокрушает силу вражию и требует веры, а не стыда.
4.尊崇基督的十字架苦难,对救赎而言是一种恩福,因为十字架既是胜利与自由的记号,就破碎了仇敌的力量,它所要求的乃是信心,而非羞耻。
愿所有那些为基督的十字架苦难感到羞耻的人,都能听闻此言。若连那位至高的使徒,在尚未完全明白一切之时,只因羞于十字架,就被称为撒旦,那么,那些在一切显而易见之时却拒绝此奥秘的人,又能找到什么借口呢?如果那被称为有福、并宣认了基督神性的人,会听到这样的斥责,那么,请想一想,那些如今仍拒绝十字架奥秘的人,将会遭受何等境况?基督并未说:「撒旦从你口中说出」;而是说:「撒旦,退到我后面去!」(马太福音 16:23)因为那仇敌正是希望基督不要受苦。这就是祂如此严厉地斥责彼得的原因;祂看出彼得和其他门徒最为恐惧此事,无法心平气和地听闻。因此,祂也揭示了彼得内心的隐秘念头,说:「你所体贴的,不是神的事,乃是人的事。」「你所体贴的,不是神的事,乃是人的事」(马太福音 16:23)是什么意思?彼得是依照人的、肉体的推断来论断此事,以为受苦对于基督而言是羞辱且不相宜的。因此,基督洞察他的心念,说道:受苦对于我而言丝毫没有不相宜之处,而你如此判断是出于肉体的理性;相反地,若你在神圣的圣灵之中,脱离了肉体的思虑,说出我所言之事,你便会明白,这对我而言是何等合宜。你认为我受苦是卑贱的,但我告诉你,这不让我受苦的念头,是源于魔鬼。祂就这样以对立的恐惧驱散了彼得的畏惧。正如祂曾劝服约翰为祂施洗,当时约翰认为让基督受他的洗是卑贱的,祂说:「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马太福音 3:15);又如祂对彼得所说,当时彼得不让祂洗脚,祂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约翰福音 13:8)。同样地,在此处,祂也以对立的恐惧和斥责的力量来教诲彼得,消除了因受苦念头而引发的恐惧。因此,愿无人为我们救赎中那可敬拜的记号感到羞耻,我们借此而活,借此而存,它是我们一切福祉的开端。我们当如同佩戴冠冕一般,佩戴基督的十字架。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都藉着它得以成就。无论是出生、领受奥秘之食、接受按手礼,或是行其他任何事,这得胜的记号都矗立在我们面前。正因如此,我们才尽心竭力地将它刻画在房屋上、墙壁上、门扉上、额头上,以及心上。十字架是我们救赎的标记,是普世自由的象征,也是我们主宰怜悯的印记,祂「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以赛亚书 53:7)。因此,当你以十字架作记号时,要思索十字架的一切意义,平息怒气和所有其他的私欲。当你以十字架作记号时,愿活泼的盼望显现于你的额头,你的灵魂得以自由。毫无疑问,你们深知何为赐予我们自由之物。因此,保罗在劝导我们追求此自由——我指的是那适合我们的自由——时,在提及十字架和主宝血之后,以这些话语来劝勉:「你们是重价买来的,不要作人的奴仆」(哥林多前书 7:23)。他意思是说,要思想为你所付的重价,你便不会作任何人的奴仆;而他所说的重价,指的便是十字架。我们不应仅仅用手指来描绘它,更须以真诚的心意和完全的信心作为前导。若你如此将它描绘在你的脸上,没有一个不洁的灵能够靠近你,因为它看见了那刺伤它的剑,看见了那使它受到致命伤的兵器。既然我们以颤栗的心情看待那些处决犯人的地方,那么,请想一想,魔鬼看到基督藉以摧毁它全部力量、砍下蛇首的兵器时,会如何惊恐万状。因此,不要为如此伟大的福祉感到羞耻,免得基督在祂荣耀降临时也以你为耻,那时这记号将会在祂面前显现,比阳光更耀眼。届时,这十字架本身将以其显现,在整个宇宙面前为我们的主辩护,并作证说,凡是所需的,祂都已作成。这记号在过去和现在都曾开启被锁之门;它夺去了有害物质的力量,使毒药无效;它治愈了野兽致命的咬伤。如果它曾开启了地狱之门,敞开了天上穹苍,重新开启了进入乐园的通道,并粉碎了魔鬼的堡垒,那么,它战胜有毒物质、野兽以及所有类似事物的力量,又有何奇特呢?
5.Сердцевина сего учения есть призыв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обнять Крест Христов как силу, преобразившую мир и дарующую дерзновение, и жить в готовности, ибо Господь близок ко всем, творящим Его волю.
5.此教义的核心在于,呼吁人们以崇敬之心拥抱基督的十字架,视其为转化世界并赐予胆量的力量,并在预备中生活,因为主临近一切遵行祂旨意的人。
如此,请将十字架铭刻在你的心念之中,拥抱我们灵魂的救赎记号。正是这十字架拯救并改变了整个宇宙,驱逐了谬误,引入了真理,将大地转化为天堂,使世人成为天使。当十字架与我们同在,那时邪魔便不再可怖亦不再危险;死亡也不再是死亡,而是一场睡眠。藉着十字架,一切与我们为敌的都已被推翻并践踏。 因此,若有人对你说:你崇拜那位被钉十字架的,你要以喜悦的声音和愉快的面容回答他:我崇拜,并且永不停止崇拜。若他因此发笑,你当为他的愚昧而哀伤,并感谢主,因祂赐予我们如此的恩惠,若无从上而来的启示,无人能够知晓。这样的人之所以发笑,正是因为「属血气的人不领会神圣灵的事」(哥林多前书 2:14)。孩童见到伟大而奇妙的事物时也会如此;你若向一个孩童解释奥秘,他会发笑。而异教徒如同这样的孩童,更确切地说,他们比孩童更加愚昧,因此更值得怜悯,因为他们在成熟的年纪仍行孩童之举。正因如此,他们不值得任何宽宥。 然而,我们以洪亮、有力、高昂的声音呼喊并述说,当一切异教徒出现时,我们要以更大的胆量高声呼吁,十字架是我们的荣耀,是万福的开端,是我们的勇气和全部的装饰。哦,我多么希望能与保罗一同宣称:「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加拉太书 6:14)!然而,我身受各种情欲的困扰,无法如此。因此,我劝勉你们,并在你们之前劝勉我自己——要向世界钉十字架,与尘世毫无瓜葛,而要爱慕那至高的家园、天上的荣耀和福乐。 我们是天国君王的战士,我们已穿上属灵的军装。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仍像客栈的店主、流浪汉,甚至像蠕虫一般生活?君王所在之处,战士理应也在。我们不是某个遥远君王的战士,而是那亲近我们的君王的战士。地上的君王不会允许所有人都进入他的宫殿,来到他的面前;但天上的君王却愿人人都能靠近祂的宝座。 你或许会问:我们身处此处,如何能侍立在祂的宝座前?正如保罗,身在地上,却置身于撒拉弗和基路伯所在之处,他甚至比佩盾者更靠近基督,更甚于他们靠近君王:那些佩盾者会分散目光于诸多事物,然而保罗却不为任何事物所占据,不为任何事物所分心,他全部的心思都集中于君王基督。因此,只要我们愿意,这对于我们也是可能的。如果主在地理上与我们相隔遥远,你或许有理由心存疑虑;但既然祂无处不在,祂便亲近那一切将全部注意力集中于祂的人。 正因如此,先知也说:「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诗篇 22:4)。神自己也说:「我岂是只作近处的上帝呢?不也是作远处的上帝吗?」(耶利米书 23:23)。因此,正如罪恶使我们远离祂,善行则使我们亲近祂:「你尚未说话」18,经上说,「祂便说:我在这里!」(以赛亚书 58:9)。 有哪一位父亲曾如此关注自己的孩子?有哪一位母亲会如此操心,时时等待着,唯恐她的孩子没有呼唤她?你找不到这样一位父亲,也找不到这样一位母亲;唯有神不间断地等待着,看祂的仆人中是否有人会向祂呼吁,并且当我们以合宜的方式向祂祈求时,祂从不抛弃我们的请求。正因如此,祂说:「你尚未说话」,你甚至还未结束你的祈求,而我已然垂听。 因此,我们要按照祂所希望的方式呼求祂。然而,祂希望如何呢?「解开」,祂说,「不义的锁链,松开轭上的绳索,使被欺压的得自由,折断一切的轭。将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将漂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见赤身的给他衣服,不躲避你的骨肉。这样,你的光就必发现如晨光,你受的伤也必快快痊愈;你的公义必在你前面行;上主的荣光必作你的后盾。那时你求告,上主必应允;你呼求,祂必说:我在这里!」(以赛亚书 58:6-9)。 你会说:谁能做到这一切呢?而我要问你:谁不能呢?事实上,这其中有何难处?有何沉重?有何不便?相反,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如此轻松,以至于许多人甚至做得更多:他们不仅撕毁了不义的文书,而且奉献了他们的一切;他们不仅收留和供养贫穷的人,而且辛勤劳作,汗流浃背,只为供养他们;他们不仅施恩于亲族,也施恩于仇敌。
6.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внимая слову, узреваем, что Господь, призывая к лёгкому деланию милосердия, обещает бесчисленные и скорые награды, превосходящие всякое человеческое разумение.
6.我们恭敬地聆听圣言,得以领悟主在召唤人们从事轻省的慈悲善行时,应许了无数且迅速的赏报,这些赏报远超乎一切人类的理解。
这说起来,那些先前所讲的,又有何难之处呢?祂并非要你登上高山,渡过海洋,耕耘许多亩田地,长久禁食,穿上麻衣;而是(祂说):要施予你的邻人,施予面包,撕毁不义所立的契约文书。告诉我,这世上还有比这更轻省的事吗?倘若你仍觉艰难,那么请看看那些报偿——它们将使你感到轻省。如同君王为那在赛马场上奋力的人们预备冠冕、奖赏与华服,基督亦在赛程之中安置报偿,祂在先知的每一句话中,仿佛以一只特别的手,展示着这些奖赏。地上的君王,即便他们有千百次君王的身份,终究是凡人:他们的财富会耗尽,他们的慷慨会枯竭,因此他们力求将微小的东西展现得宏大,为此他们将每一件物事分予不同的仆役,如此来炫耀展示。我们的君王并非如此行事:因祂无比富有,且行事毫无炫耀之意,祂将所有的恩赐一并摆出,若这些恩赐被一一分开陈列,它们将不可胜数,需无数双手才能捧持。为确信此言,请仔细思量每一项报偿。 「那时,你的光芒将如晨曦般显露,」经上如此说。「难道你认为这仅仅是一项恩赐吗?不,并非一项;它蕴含着诸多尊荣、冠冕与其他的奖赏。若你愿意,我们便尽力将其中的丰盛一一分解展示;只是请不要感到厌倦。首先,我们来看看『显露』作何解?经文并未说『显现』,而是『显露』。这向我们展示了速度与丰盈,以及祂何等渴望我们的救赎,祂如何竭力且急切地要生发出这些美善——它展示了没有什么能阻挡这难以言喻的努力;这一切都表达了恩赐的丰沛与不可计量的财富。『如晨曦般』作何解?这表明这些报偿并非在试炼之后,或在经受了苦难之后才赐予,而是在此之前。如同那些未到时节便已出现的果实,我们称之为早熟之果,在此处,祂再次表达了速度,祂也如先前所言:『那时你呼求,祂便说:看哪,我在此!』而祂所说的光是什么光呢?这光究竟是什么?它不是这感官所能察觉的光,而是另一种,远胜于此的光,在这光中,我们得以看见天国、天使、大天使、基路伯、撒拉弗、宝座、主权、执政、权柄,一切的天军、圣殿和君王的庭院。倘若你蒙受了这光的恩典,你便能看见这一切;你将摆脱地狱、毒虫、咬牙切齿、永不松解的捆绑、哀号与忧伤、无法穿透的黑暗、被一分为二的刑罚、火河、咒诅与受苦之地,你将前往那没有疾病、没有忧愁之处,那里有极大的喜乐、平安、爱、欢欣与满足;那里有永恒的生命、难以言喻的荣耀和无法形容的美丽;那里有永恒的居所、君王不可知晓的荣耀,以及那「眼睛未曾见过,耳朵未曾听过,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哥林多前书 2:9)的美善;那里有属灵的殿堂和天上的卧榻;那里有拿着明亮灯盏,身穿婚宴礼服的童女;那里有主不可计量的财富与君王的宝库。你看见了吗,何等众多的奖赏,它们如何以一个词语表达,又如何被聚集在一起?同样地,如果我们开始解析其余的词语,我们将发现数之不尽的财富——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那么,请告诉我,我们还要迟延不决,不愿慷慨地帮助穷困之人吗?不,我恳求你们;纵使需要献出一切,纵使需要投身于火,迎向刀剑和斧头,或遭受其他苦难——我们都要欣然承受一切,为要获得天国之衣袍和那难以言喻的荣耀,愿我们所有人都因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祂对人类的慈爱,得配享有这荣耀,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55«Тогда Иисус сказал ученикам Своим: если кто хочет идти за Мной, отвергнись себя, и возьми крест свой, и следуй за Мной». (Матф. 16:24)
第 55 讲「于是耶稣对祂的门徒说:『若有人愿跟从我,就当否认自己,背起他的十字架,并跟随我。』」(马太福音 16:24)
解释(马太福音 16:24-27)。应当以基督为榜样,时刻准备好面对死亡。——基督为何不强迫,而是邀请人跟随祂。——「舍己」的真正含义。——舍己应当达到的程度。——并非所有的苦难都是跟随基督。——灵魂真正的救赎和真正的毁灭是什么。——圣子与圣父同尊同体,本质合一。——赞美修道者的生活。——解释他们在饭后所用的祷文。——劝勉人们效法修道者的生活方式。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Господь призывает следовать за Ним путём добровольного страдания и самоотвержения, ибо только в этом обретается истинная польза и вечное благо.
1.神圣的文本恭敬地阐明,主呼唤人们跟随祂,走上一条甘愿受苦和自我牺牲的道路,因为唯有在此方能寻得真正的益处与永恒的福泽。
「那时」——是何时呢?是在彼得说:「主啊,可怜你自己吧!这事绝不会临到你身上」之后,得到回复:「撒但,退到我后边去」!主并未满足于仅仅的禁止,而是,为了完全显明彼得言语的不合宜以及受苦的益处,祂说道:你对我说:「可怜你自己吧!这事绝不会临到你身上」;而我对你说,不仅阻碍我并为我的受苦而忧伤对你是有害且毁灭性的,而且你自己也无法得救,除非你随时准备好去死。为了让门徒不认为为祂受苦是不光彩的,祂不仅用以上的话语,也用接下来的话语来教导他们受苦的益处。因此,在《约翰福音》中祂说:「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 12:24)。 因此,在此处,祂完全揭示了受苦的益处,将所说的死去的必要性,不仅施加于祂自己,也施加于他们。这种功绩的益处如此之大,以至于对你们来说,不愿去死是毁灭性的,而时刻准备好去死则是福分。然而,基督在之后才完全解释此事,现在只作了部分揭示。并且请注意,当祂说这话时,祂并未强迫;祂没有说你们无论愿意与否都必须受苦,而是说了什么呢?「若有人愿意跟从我」。我不是在强迫,不是在勉强;而是将此事留给每个人自己的意愿。因此我说:「若有人愿意」。我邀请的是一件美事,而非恶事或沉重之事,并非刑罚或折磨,对于后者我才需要强迫。这事本身就是这样,它能够吸引你们。基督以这种方式说话,只会更强烈地吸引人跟从祂。强迫的人,往往会使人转离;而给予听者自由的人,则更容易吸引。温和的劝说比强迫更有力量。因此基督说:「若有人愿意」。祂说,我赐予你们的那些益处是伟大的——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你们会乐意奔向它们。赠予黄金并提供财宝的人,不会使用暴力。既然对于这些益处无需暴力,那么对于天上的益处就更不需要了。如果益处本身的性质不能激励你奔向它,那么你就不配得到它;即便你得到了,你也不会知道所得之物的价值。正因如此,基督没有强迫,而是温和地劝勉我们。 既然门徒因耶稣的话语而感到困惑,似乎私下里多有抱怨,祂就说:不该抱怨和困惑。如果你们不相信我所说的会带来无数的福分并会实现在你们身上——我不强迫,不勉强;但凡愿意跟从的,我都呼唤。不要将你们现在所做的,即跟随我行走,视为对我的跟从。如果你们想要跟从我,那么你们将需要承受许多劳苦,许多危险。彼得,不要以为,既然你承认我是上帝的儿子,仅凭这一点你就可以期望获得冠冕;不要认为这足以使你得救,也不要满足于此,仿佛你已完成了所有的事情。我,作为上帝的儿子,可以使你不遭受苦难,但我不想为你这样做,以便让你拥有一些你自己的东西,并让你获得更多的赞扬。在赛场上,哪位赛事的主持人,作为斗士的朋友,会愿意仅仅因为怜悯,在没有任何功绩的情况下,只因喜爱他就为他加冕呢?同样,基督希望祂特别爱的人,能够凭着自己获得荣耀,而不仅仅是在祂的帮助下。 请看,祂所提出的诫命是多么不难。祂并非只将他们置于苦难之中,而是给所有人一个普遍的诫命,说:「若有人愿意」,无论是女人、男人、领袖还是下属——每个人都必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虽然祂表面上只说了一件事,但祂指的是三种行为:否认自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以及跟从祂。其中两种是相互关联的,而另一种则是独立提出的。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否认自己是什么意思。我们先研究一下,否认别人是什么意思,然后就会明白否认自己是什么意思。那么,否认别人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否认别人的人,例如否认他的兄弟、或仆人、或任何其他人,即使看到他被殴打、被捆绑、被带去处决、或受到其他折磨,他也不会干预、不会保护、不会同情,不会对他有任何参与,仿佛他是一个完全的陌生人。 正是如此,基督希望我们不要怜惜自己的身体:无论被殴打、被驱逐、被焚烧、或被施以其他行为——都不要怜惜自己。这正是怜惜自己的含义。父母正是在将孩子托付给老师,并吩咐不要手下留情时,才真正怜惜他们的孩子。基督也是如此。祂没有说:让他不要怜惜自己,而是说了更强有力的话——「就当否认自己」,即,让他与自己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而是将自己置于危险和努力之中,并承受它们,如同那是另一个人所遭受的一样。基督没有说:让他拒绝(αρνησασθω),而是说:「就当否认自己」(απαρνησασθω),通过这微小的增添,赋予了祂的话语更大的力量,因为后者比前者更具表达力。
2.Дабы последовать Христу, надлежит отвергаться себя до готовности принять поносную смерть на кресте, непрестанно нося его и совершая всякую добродетель ради Него.
2.为了追随基督,人必须否认自己,直到愿意接受在十字架上那受辱的死亡,不断地背负著它,并为了祂而行一切美德。
「并且背起他的十字架。」这承接自第一点。为的是你不会以为,弃绝自己仅仅是要忍受言语的侮辱与责备,祂指明了自我弃绝应当延伸的界限,那就是——死亡,而且是羞辱的死亡。因此,祂没有说:即使到死,「也要弃绝自己」,而是说:「背起他的十字架」,意思是羞辱的死亡,并且这行为不是只发生一两次,而是贯穿一生的。祂说,你要不断地将死亡摆在眼前,并且每日都准备好被宰杀。许多人虽然轻视财富、享乐和荣耀,但却不轻视死亡,而是惧怕危险;因此祂说,我希望我的奋斗者能够奋战至流血,并且他们的奋斗能够持续到被宰杀的那一刻。所以,如果必须忍受死亡,而且是羞辱的死亡,在咒诅之下并在恶行嫌疑之下的死亡,那么这一切都应当以勇气忍受,并且为此感到欢喜。「并且跟从我。」因为有人即使受苦,却并不跟从祂,如果他不是为祂而受苦(例如,强盗、盗墓者和巫师也忍受许多严重的折磨),所以,为了让你不会以为仅仅是遭受苦难就足够了,无论苦难来自何处,祂就加上了苦难应当有的原因。原因是什么?无论你做什么、忍受什么,都要跟随基督,为祂忍受一切,并遵守其余的诸般美德。在「并且跟从我」这句话中,也包含了你应当不仅在苦难中展现勇气,还要展现贞洁和温柔——以及一切美德。这才是恰当地跟随祂的意思,就是要努力追求每一种美德,并且为祂忍受一切。有些人,跟随魔鬼,忍受著同样的苦难,并为它献出自己的灵魂;而我们是为基督受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为我们自己受苦。他们藉著忍耐,在这里和那里都伤害了自己;而我们却在这今生和未来的生命中都获得了益处。那么,不展现出连那些将要灭亡之人所展现的勇气,难道不是极度的疏忽吗?况且,我们已经预备了如此多的奖赏。而且,基督在帮助我们,而他们却无人帮助。早在以前,当主差遣祂的门徒时,祂就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并且「他们要将你们交给诸侯和君王」(马太福音 10:5,16,18)。而现在祂的命令更加有力、更加严格。那时祂只说到死亡,而现在祂提到了十字架,而且是恒久的十字架:「并且背起」,祂说,「他的十字架」,意思是,他应当不断地持守和背负它。基督总是这样行事:不是一开始,不是在最初的教导时,而是逐渐地、一点一点地提出更艰难的诫命,以免惊扰听众。接下来,因为这诫命似乎很沉重,请看祂如何用后续的话语来软化它,如何提出超越劳苦的奖赏,不仅是奖赏,还有对罪的惩罚;祂甚至对惩罚的阐述比对奖赏的阐述更多,因为通常严厉的威胁比赐予福泽更能使人明智。请看,祂在这里如何开始,又如何以同样的方式结束:「因为凡想要救自己性命的,必丧掉性命;凡为我丧掉性命的,必得著性命。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性命,有甚么益处呢?人还能拿甚么换生命呢?」(马太福音 16:25-26)这些话的意思是:不要以为我不顾惜你们;恰恰相反,当我命令你们这样做时,我是非常顾惜你们的。就像那顾惜自己儿子的人,反而害了他,而不顾惜的人,反而保全了他。一位智者也说过同样的话:「你若用杖打」你的儿子,「他必不至于死,你却要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箴言 23:13-14);又说:「宠爱儿子的,是给他裹伤」(西拉赫书 30:7)。军人也是如此:如果将军顾惜士兵,允许他们总是待在家里,那么他也会毁掉那些与他们在一起的人。因此,为了不让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你们身上,祂说,你们必须不断地准备好面对死亡。因为现在可怕的战争已经爆发了。所以不要坐在家里,要去战斗;即使你在战斗中倒下,也会立刻活过来。即使在可见的战斗中,走向死亡的人比其他人更光荣,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并且对敌人来说特别可怕,尽管他为之举起武器的君王不能在他死后使他复活,那么在这些战斗中更是如此,——当有如此多的复活希望时,将自己的灵魂献给死亡的人,将会得著它——首先,因为他不会轻易被战胜;其次,因为即使他倒下,他也会为自己的灵魂获得更美好的生命。
3.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вопрошает о пользе приобретения всего мира, если при этом душа претерпевает невосполнимый ущерб, ибо потерянной душе нет выкупа.
3.圣经询问道,如果因此灵魂遭受无法弥补的亏损,那么获得整个世界又有何益处呢?因为失落的灵魂是无可赎回的。
之后,祂说:「因为凡是想保全自己生命的,终必丧失生命;凡是为我的缘故而丧失生命的,终必得着生命」(路加福音 9:24),在两种情况下都使用了「保全」和「丧失」这两个词语——为了避免有人认为,在两种情况下「丧失」与「保全」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并且让人清楚地看见,这两种「保全」之间的区别,如同「毁灭」与「保全」之间的区别一样巨大——祂便从反面来解释:「人若赚得全世界」,祂说,「却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马太福音 16:26) 你是否看见,以不合宜的方式保全生命,实际上就是毁灭生命,而且比一般的毁灭更糟——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毁灭,以至于再没有赎回它的办法?祂仿佛在说:你不要对我说,那逃脱了极度危险的人保全了自己的生命;你要设想,整个宇宙都臣服于他的灵魂:当他的灵魂正在灭亡时,这对他又有何益处呢?请你告诉我:如果你看见你的仆役生活得十分富足,而你自己却陷入极度的困境,你作为主人,又有什么益处呢?毫无益处。对待灵魂,也当如此判断:当肉体享乐与富足时,灵魂却在等候未来的毁灭。「人还能拿什么作价换回自己的生命呢?」(马太福音 16:26) 祂再次证实了同样的道理。祂说,你不能以另一个灵魂来代替你失去的灵魂。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可以拿出其他的金钱;房屋、仆役以及任何其他财产亦是如此;但是,如果你失去了灵魂,你就无法拿出另一个灵魂。即便你拥有整个世界,即便你是宇宙的君王——然而,即使你献出整个宇宙,你也不能用整个宇宙买回一个灵魂。如果灵魂遭遇了这样的命运,这又有什么值得惊奇的呢?正如任何人都能看见的,身体也会遭遇同样的情况。即使你戴上成千上万的冠冕,但如果你的身体天生有病,遭受着无法治愈的痛苦,那么你对此也无能为力,即使你献出整个王国,再加上成千上万的身体、城市和财产。对待灵魂,也要作如此的判断,对于灵魂更是如此,放下一切其他的,将所有的努力都投入到它身上吧。
4.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наставляет заботиться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о душе своей, ибо на Страшном Суде Господь воздаст каждому по делам его, предваряя вечную участь.
4.《圣经》教导我们,要首先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在末日审判时,主将按照各人的行为予以报偿,决定其永恒的命运。
「当你顾念他人之事时,切莫忘却自己与自身之物,如同如今所有人所为,效仿那些采矿之人。对于他们而言,此种工作与最珍贵之宝物毫无益处;相反地,更添大害,因他们徒然身陷险境,为他人涉险,却未从自身的辛劳与耗损中获得任何果实。如今,许多人正效仿他们,为他人积聚财富。然而,我们比起他们,更应值得怜悯,因为在这些辛劳之后,等待我们的乃是地狱之火。死亡能使采矿者从劳苦中解脱;然而对我们而言,死亡却是无数苦难的开端。你说,当你日渐富足时,工作令你愉悦;但请展现你灵魂的欢欣:那时我方会相信。灵魂乃我们之中的首要之物。倘若身体肥胖,而灵魂却日益枯槁,则于你毫无益处。正如奴婢欢乐,而主母却走向灭亡,则仆役的兴旺对主母并无裨益;同样地,华美的衣裳对患病的身体亦无益处。」「人还能拿什么换取他的灵魂呢?」基督再次对你如此说道,命你竭尽全力为灵魂而努力,单单为此操心。 基督以灵魂的灭亡来警示,随后又以美善的应许来抚慰:「因为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著他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马太福音 16:27),祂说。你可见,父与子拥有同一的荣耀?若荣耀是同一的,则本质显然亦是同一的。若本质一体,而荣耀有所不同(「日有日的荣光,月有月的荣光,星有星的荣光;这星和那星的荣光也有分别」(哥林多前书 15:41),纵使它们本质相同),那么,那些拥有同一荣耀者,又如何能被视为非同本质呢?祂并未说:在某种属于父的荣耀中降临,以免你再次以为此处有何差异——但祂以极其精确的方式表明荣耀是完全同一的,祂说人子要在父的荣耀中降临。 因此,祂说,彼得,当你听闻死亡时,你惧怕什么?那时你将看见我在父的荣耀中。若我在荣耀中,那么你们亦然。你们的报偿不在现世;不,你们将继承另一更美好的命运。 祂谈及美善之事,然而并未止步于此,更增添了威胁,提及末日审判、严厉的审问、公正的判决、公义的裁断。然而,祂不愿仅以言语使他们忧伤,而是以愉悦的希望来调和。祂并未说:那时祂将惩罚罪人,而是说:「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祂说此话,不仅指惩罚罪人,亦指义人的奖赏与冠冕。祂说此话,是为了鼓舞那些行善之人。 而我,每当听闻审判之事,总是不禁战栗,因我不在受冠冕者之列。我想,其他人亦同样惧怕和惊恐,因为如果听者能反省自身,这番话怎能不使人惊惧、不使人战栗呢?又有谁能不确信,麻布衣和最严苛的禁食,对我们而言比对尼尼微人更为必要呢?对我们所说的,并非城池的毁灭,亦非普遍的灭亡,而是永远的痛苦,不灭的烈火。
5.Основой жизни иноков, удалившихся в пустыни, является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е памятование о Суде Божием и духовном довольстве, выражаемое в священной послетрапезной благодарственной песни, дабы избегнуть пресыщения и избыточествовать во всяком деле благом.
5.隐修士们退隐旷野生活的基础,乃是对上帝审判的虔敬记念,以及属灵的知足。这份知足体现在神圣的餐后感恩颂歌之中,为的是避免饱食过度,并在一切善工上得以丰盛有余。
正因如此,我向那些隐居于荒漠之地的修士们致敬,并对他们深感敬佩,他们是受到诸多原因,也包括基督的这一圣言所激励。在午餐之后,或者更准确地说,在晚餐之后(他们有时甚至没有午餐,因为他们将现世的生活视为哀哭与禁食之时),——在晚餐之后,他们向上帝献上感恩之歌,并忆念起这句话语。如果你们愿意聆听他们所唱的这首诗歌,以便你们也能时常诵唱它,那么我将为你们重复这整首神圣的诗歌。以下是它的原话:「愿赐福于我,自我的年少时代即已供养我的上帝,祂将食物赐予一切血肉!愿祢以喜乐和欢愉充满我们的心,好使我们拥有各样的丰盛,常在一切善工上满溢,藉著我们的主基督耶稣,与祢同享荣耀、尊崇与权能,与圣灵一同直到永永远远。阿们。荣耀归于祢,主啊,荣耀归于祢,圣者啊,荣耀归于祢,君王啊,因祢赐予我们饮食与欢乐!愿祢以圣灵充满我们,好使我们在祢面前显为蒙悦纳,愿我们在祢照各人行为施报之时不至于羞愧。」 这整首诗歌都令人赞叹,尤其是它的结尾。因为人在餐桌上会因食物而稍有遗忘和迟钝,所以他们在欢乐之时,藉著基督的圣言,如同以某种缰绳一般,来约束自己的灵魂,并忆念起审判之时。他们深知以色列人因奢靡饮食所发生的事:「他吃得肥胖、壮实,而且油光满面;他就离弃了造他的上帝」(申命记 32:15)。同样,摩西也说:「你吃得饱足的时候,要谨慎,免得你忘记上主」(申命记 6:12,11),因为在饱足之后,以色列人胆敢行出巨大的不法之事。 因此,要谨慎,以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即便你没有向石头或黄金献上牛羊为祭,也要谨慎,以免将自己的灵魂献祭给怒火,将自己的救恩献祭给淫乱或其他类似的激情。正因如此,那些修士们,出于对这类堕落的恐惧,在饭后,或者更准确地说,在禁食之后(因为他们在餐桌上也保持禁食),便将那可怕的审判与末日引到自己的记忆之中。 既然那些藉著禁食、俯首、彻夜不寐、苦衣和无数苦修来洁净自身的人,仍需要这样的忆念,那么,当我们的餐桌激起诸般激情,而我们坐下与起身时又毫无祷告,我们又如何能够安稳度日呢? 为避免此类灾祸,让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引用的这整首诗歌,以便知晓它的益处后,我们能常在餐桌上歌唱它,借此约束肚腹的狂乱,并在家中引入地上天使们的习俗与规条。你们本应当亲自前去拜访他们,以获得此种益处;而如果你们不愿,至少从我的口中聆听这属灵的甜美歌声,并让每个人在饭后诵唱这首诗歌的词句,以「愿赐福于上帝」开始! 因此,他们在伊始便遵行了使徒的诫命,那诫命规定:「无论你们做甚么,或说话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藉著他感谢父上帝」(歌罗西书 3:17)。 所以,我们应当感恩的不仅是为现今这一日,而是为整个人生,因此才说:「自我的年少时代即已供养我的。」这里便包含了智慧的教诲。既然是上帝在供养,那么人自己就不需要忧虑。如果一位君王承诺从他的国库中每日供应你的生计,你便会心安理得;那么当上帝亲自供给,且一切从祂那里如河流般涌向你时,你更应当摆脱一切忧虑。他们诵唱这些话语,正是为了说服自己与受教者,摆脱一切世俗的挂虑。 接著,为了让你不要以为他们只为自己献上这样的感恩,他们又补充道:「将食物赐予一切血肉」,借此为整个世界献上感谢。作为整个宇宙的父老,他们为所有人祝福上帝,激励自己真诚的爱邻如己;他们不可能憎恨那些他们为之感谢上帝、供养他们的人。 你是否从先前与现在所说的话中看到,感恩如何引导至爱,并除去世俗的挂虑?如果主供养一切血肉,那么祂更会供养那些信靠祂的人。如果祂供养那些被世俗忧虑所捆绑的人,那么祂更会供养那些摆脱了这些忧虑的人,正如基督所证实的:「你们比许多麻雀更宝贵」(路加福音 12:7)。祂藉这些话教导人不要信赖财富和作物的收成。喂养我们的并非这些,而是上帝的圣言。 因此,修士们藉著他们的诗歌使摩尼教徒、瓦伦廷教徒以及所有与他们持相同观点的人感到羞愧。事实上,我们不可能将那将自己的美善赐予所有人,甚至赐予那些亵渎他之人,视为邪恶。 接下来是祈求:「以喜乐和欢愉充满我们的心。」是哪种喜乐呢?难道是世俗的喜乐吗?不。如果修士们渴望那样的喜乐,他们就不会住在高山和荒漠之中,也不会身披苦衣。相反,他们所说的是那与现世生活毫无共通之处的喜乐,——是天使的喜乐,是天上的喜乐。而且他们并非仅仅祈求喜乐,而是以极大的丰盛来祈求。他们没有说:「赐予」;而是说:「充满」;他们没有说:「充满我们」,而是说:「我们的心」。这样的喜乐才是主要的心灵喜乐。「圣灵的果子」说道,「就是爱、喜乐、和平」(加拉太书 5:22)。 既然罪孽带来了悲伤,他们便祈求将正直与喜乐一同安置在他们之中;否则喜乐便不可能存在。 「好使我们拥有各样的丰盛,常在一切善工上满溢。」这正是福音圣言的实现:「我们日用的饮食,天天赐给我们」(路加福音 11:3)。看啊,他们寻求各样的丰盛,只是为了灵魂:「好使我们在一切善工上满溢。」他们没有说:好使我们只履行应尽的本分,而是说——甚至超过所吩咐的。这就是「好使我们满溢」这句话的意义。虽然他们向上帝祈求的仅是生活必需的丰盛,但他们自己却准备好顺服,不只是顺从所要求于他们的,而是在一切事上都以极大的丰裕来顺从。这样,时刻在一切事上满溢,是属于心存善意的仆人、属灵智慧之人的本性。 然后,他们再次提醒自己本身的软弱,以及若没有来自上天的帮助,他们便不能行任何善事,因此他们在「好使我们在善工上满溢」这句话后又加上:「藉著我们的主基督耶稣,与祢同享荣耀、尊崇与权能直到永永远远,阿们。」因此,他们以感恩开始,也以感恩结束这首诗歌。
6.Святые мужи, следуя примеру апостолов, учат, что благодарение за всякие блага и непрестанное стремление к исполнению Духом Святым суть путь к благоугодной жизни и избежанию посрамления в день воздаяния.
6.圣徒们追随使徒的榜样教导我们,为一切美善之事献上感恩,以及不懈地渴求被圣灵充满,乃是通向蒙神悦纳之生活,并得以避免在审判之日蒙羞的道路。
此后,他们又仿佛重新开始,但实际上仍在延续同样的事。保罗亦是如此,他在书信的开端以颂赞结束,说:「照着我们父神的旨意;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加拉太书 1:4-5),紧接着便开始阐述他书信的内容。同样地,在另一处,他说:「敬拜侍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之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罗马书 1:25),也并未终止他的话语,而是继续说下去。因此,我们不应当指责这些天使未能遵守次序,因为他们在以颂赞作结后,又再次延续圣歌。他们遵循使徒们的榜样,以颂赞开始,又以颂赞结束,在这样的结束之后又重新开始。 因此,他们说:「荣耀归于祢,主啊,荣耀归于祢,圣者啊,荣耀归于祢,君王啊,因祢赐予我们食物,使我们喜乐!」不应当只为巨大的恩惠感谢,也当为微小的恩惠感谢。他们藉着感谢微小的恩惠,来驳斥摩尼教徒(manicheans)以及所有声称现世生活是恶的人的异端邪说。为了避免你,由于他们崇高的爱好智慧(любомудрию)和对肚腹的不顾,而断定他们像自戕者那样厌恶食物,他们的祷告教导你:他们禁戒许多事物,并非是厌恶上帝的创造物,而是出于对苦修的热爱。 你看,他们在感谢了已经降予的恩泽之后,又祈求其他更大的恩典,并且不止步于世俗之事,而是升越诸天,说:「求祢以圣灵充满我们!」若没有被圣灵的恩典充满,在任何事上都无法获得应有的成功,同样,若没有基督的帮助,也无法成就任何英勇与伟大的事迹。正如他们在「使你们在各样善事上多结果子」这句话之后加上「在基督耶稣里」,在此他们也说:「求祢以圣灵充满我们,好使我们在祢面前蒙悦纳。」 你看见了吗?对于世俗之事,他们只感谢而不祈求;对于属灵之事,他们既感谢又祈求。「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马太福音 6:33),基督说。请继续留意他们的爱好智慧。他们说:「好使我们在祢面前蒙悦纳,不至于羞愧。」他们说,我们并不惧怕世人的羞辱;无论人们如何嘲笑和侮辱我们,我们都不加理会。我们所关心的,唯有那时不至于羞愧。当他们说这话时,他们心中所思的是火河、奖赏和尊荣。他们没有说:以免我们遭受惩罚;而是说:不至于羞愧。在我们看来,冒犯主比地狱更为可怕。但既然许多漫不经心的人并不因此而惧怕,他们便接著说:「那时祢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他。」 你看,这些异乡客和客旅,这些旷野隐士,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天上的居民,为我们带来了多少益处。我们是天上的客旅,地上的居民;而他们则恰恰相反。在这番歌颂之后,他们心中充满了痛悔,流着热切和丰沛的泪水,便去安歇,只睡足以稍作休息的时间。然后他们又将夜晚变为白昼,在感谢和吟唱诗篇中度过时光。不仅是男子,连女子也从事这样的爱好智慧,以充沛的热忱战胜了本性的软弱。 因此,我们男子应当为女子们的力量感到羞愧,停止顾念现世——那阴影、梦幻、烟雾。我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麻木不仁中度过。在青春期,我们几乎毫无理性;当老年来临时,我们所有的感觉都变得迟钝。剩下的一小段时间,我们尚能凭着完全的知觉享受欢愉;然而即使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也因无数的烦恼和辛劳而未能完全享受。正因如此,我劝勉你们寻求不变的、不朽的福分,以及永不衰老的生命。 即使住在城市里,也能效法旷野隐士的爱好智慧;已婚有家之人也能祷告、禁食并心生痛悔。早期的基督徒便是如此,他们受使徒教导,生活在城市里,却展现出属于旷野隐士的虔诚;有些人也从事手工艺,例如:百基拉和亚居拉。所有的先知都有妻子和家庭,例如:以赛亚、以西结、伟大的摩西;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有德之人。 我们应当效法他们,常常感谢上帝,常常歌颂祂;我们应当致力于贞洁和其他美德,并将旷野隐士的爱好智慧带入城市,好使我们在上帝面前蒙悦纳,在世人面前受尊敬,并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得享那将来的福分。藉着祂,并与祂、与圣善而赋予生命之圣灵,荣耀、尊贵、权柄都归于父,从今时直到永远。阿们。
Беседа 56«Истинно говорю вам: есть некоторые из стоящих здесь, которые не вкусят смерти, как уже увидят Сына Человеческого, грядущего в Царствии Своем». (Матф. 16:28)
第 56 讲「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人,有些在没有尝到死亡的滋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马太福音 16:28)
第十六到第十七节经文的阐释(路加福音 16:28-17:9) 基督为何多谈及奖赏,少威胁惩罚?——为何摩西与以利亚显现于变容之时?——对基督门徒所要求的,是比摩西与以利亚所展现的更高层次的圆满。——彼得对基督的爱。——圣子与圣父的平等。——基督为何禁止在受难之前宣扬祂的变容?——基督未来降临的荣耀。——德行轻盈易行,罪恶沉重难负。——反对高利贷。
1.Дабы ученики не печалились о грядущих страданиях, Господь благоволил открыть им в Преображении Свою славу и удостоверить их в уповании на Царствие.
1.为了不让门徒们为即将到来的苦难而忧伤,主在变容中以慈爱显现祂的荣耀,并向他们保证对天国的盼望。
基督多次谈及危险、祂的死亡与受难、门徒将遭受的苦难,并告诫他们在这现世生命中,且是极快地,必须经受重大的磨炼。然而,那些福份——例如,为祂舍弃生命者所得到的灵魂救赎、基督在祂父的荣耀中降临、以及为他们的磨炼所预备的奖赏——都仍停留在盼望与等待之中。 因此,如今祂渴望照亮他们的眼目,尽其可能地向他们展示,祂将以何等荣耀降临,并在现世生命中就向他们启示这荣耀,好让他们,尤其是那位忧伤的彼得,不再为自己的死亡,也为他们主人的死亡而悲伤。 请留意祂是如何行事的。祂提到了地狱与天国(确切地说,祂以「凡是想要保全自己性命的,将会失丧性命」,以及「凡是为我的缘故而失丧性命的,将会寻回性命」,并「祂将照著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约翰福音 12:25,马太福音 16:27)这番话标示了两者)。在谈论了两者之后,祂将天国置于他们的眼前,而将地狱从视线中移开。 为何如此?因为对于那些较为粗俗的人,必须谈论到地狱;而由于祂的门徒们富有经验且见识广博,祂便以那能给予他们巨大慰藉的事物来劝导他们。此外,如此言说也更适合耶稣基督的身分。 然而,祂并非完全撇弃地狱,有时也将它呈现在眼前,例如当祂引述拉撒路(路加福音 16)、债主、或那位要求一百迪纳里亚(马太福音 18)、身著污秽衣裳之人,以及许多其他人的比喻时(马太福音 22)。 「过了六日,耶稣带著彼得、雅各和约翰」(马太福音 17:1)。若是另一位福音传道者说:「约过了八日」(路加福音 9:28),则这里并无矛盾,反而是和谐一致的。一位将耶稣说话的那日,以及祂带门徒上山的那日都算在内;而另一位则只计算这两日之间所经过的日数。 请看马太是何等公正:他并不隐藏那些比他更受青睐的人。约翰也经常如此行,他全然精确地描述了对彼得的杰出赞扬。因此,所有这些圣者,总是远离嫉妒与虚荣。
于是,他带着那些至高的使徒们,「引他们上了高山,单独与他们同在。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脸面放光,如同日头;衣裳洁白,如同光。忽然,有摩西和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马太福音 17:1-3)。基督为何单单带着这些门徒呢?这是因为他们超乎其余的人:彼得(伯多禄)因对耶稣那份强烈的爱;约翰(若望)则因耶稣对他那份特别的爱;而雅各(雅各伯)则因他与他的兄弟一同给出的回应:「我们能喝那杯」(马太福音 20:22),不仅仅是这一个回应,还因着他的行为——无论是其他事,还是他以之证实自己言语的那些事。的确,他对犹太人是如此地令人不悦和深恶痛绝,以至于希律(黑落德)认为杀害他是对犹太人极大的馈赠。那么,耶稣为何不立刻带他们上去呢?是为了不让其余的门徒感到不安。正因如此,他甚至没有提及那些将要与他一同上山之人的名字。否则,其余的门徒会极度渴望跟随他,想要看见那未来荣耀的样式,并且会因感觉自己被轻视而忧伤。虽然基督打算以可感的方式展现他的荣耀,然而,这对他们来说仍然是渴慕的。但他为何事先说起这事呢?是为了让他们在事先听闻之后,更能准备好去瞻望,并且让日子的数目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渴望,促使他们以警醒和关切的心思来到。那么,摩西和以利亚为何在此显现呢?对此可以提出许多原因。首先,因为百姓中有些人认为基督是以利亚,有些人认为是耶利米,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某位古代的先知,于是这两位主要的先知就显现了,以便显明仆人与主之间的区别,以及彼得因承认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而受到称赞是公义的。其次,还可以指出第二个原因。犹太人经常指责基督违犯律法和亵渎上帝——仿佛他窃取了不属于他的、父的荣耀,他们说:「这个人不是从上帝来的,因为他不守安息日」(约翰福音 9:16);并且又说:「我们不是为善事拿石头打你,是为你说僭妄的话;又为你是一个人,反把自己当作上帝」(约翰福音 10:33)。因此,为了显示这两种指控都是出于嫉妒,而他与两者皆无关——也就是说,他既没有违犯律法,也没有僭取不属于他的荣耀,称自己与父同等——他让那些因遵守律法和热心于上帝荣耀而闻名的人显现出来。如果摩西颁布了律法,那么犹太人就可以推断出,他不会容忍(如他们所想的)对这律法的藐视,也不会服事一个轻蔑律法、与他为敌的人。同样,如果基督是上帝的对敌,不是上帝却自称为上帝、与父同等,那么以利亚出于对上帝荣耀的热心,也不会出现并顺服于基督。
2.Явление Моисея и Илии во славе Господней призвано утвердить учеников в осознании власти Христа над жизнью и смертью, показать славу грядущего страдания на кресте и наставить их на путь совершенного подражания величайшим примерам добродетели.
2.摩西和以利亚在主荣耀中的显现,旨在坚定门徒对基督权柄驾驭生死之力的认知,昭示未来十字架受难的荣光,并引导他们走上完美效法至高德行榜样的道路。
除了上述所言,尚有一因。是何因由?借此异象,耶稣基督欲教诲门徒,祂拥有掌管生死之权柄,并能主宰天地。故此,那位已逝者与那位尚未尝死味者,皆在此显现。 至于第五个原因(这确实是第五个),则由传福音者亲自呈现。此因在于彰显十架之荣光,抚慰惧怕受难的彼得与其他门徒,并鼓舞其心。实则,显现之二位先知并非默然不语,而是论及祂将要在耶路撒冷所显之荣耀,即祂的受苦与十架,因受苦与十架常被称为荣耀。 此外,拣选此二位先知的原因,乃是他们自身的德行,这也是祂格外要求门徒具备的。基督既恒常教诲:「若有人愿跟随我,就当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祂如今便将那些曾千百次为上帝的荣耀和所托付之百姓而死的人,带到众人面前。诚然,他们每一个人都失丧了魂生命,却又得到了它;每个人都勇敢地反对暴君,一位是反对法老,另一位是反对亚哈,并且是为了那些忘恩负义、悖逆不顺的百姓,他们对自己的拯救以忘恩负义来回报,将他们置于极度的危险之中;每个人都渴望使百姓脱离偶像的崇拜。他们二位皆是朴实之人,其中一位口拙舌笨、眼目不佳,而另一位则过着严峻的生活。他们都以不恋财物而著称,因为摩西一无所有,以利亚除了皮衣之外,也别无他物。并且,这一切都发生在旧约之中,那时神迹的恩赐尚未如此丰盛。诚然,摩西曾使海水一分为二,然而彼得却能在水面上行走,能移山倒海,医治各种肉体上的疾病,驱逐残暴的鬼魔,单凭自己的影子便行了伟大的神迹,并使整个普世归正。同样,以利亚虽然曾使死者复生,但基督的门徒却使成千上万的人复活,而那时他们尚未蒙受圣灵的领受。 基督与摩西和以利亚交谈,也是为了激励祂的门徒效法他们对本族人民的热爱、他们的恒心与坚忍,使他们温顺如摩西,热忱如以利亚,并同样地关怀备至。实则,他们其中一位为犹太民族忍受了三年的饥荒,而另一位则说:「求你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出埃及记 32:32)。基督藉着摩西和以利亚的显现,提醒门徒这一切。祂在荣耀中将他们显现出来,不仅是为了让门徒效法他们,更是要他们超越他们。 正因如此,当他们有一次说:「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路加福音 9:54),并提及以利亚曾行过类似之事时,祂便对他们说:「你们的内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以恩赐的卓越来劝导他们忍受侮辱。但愿无人以为我们指责以利亚不完全;我们并未如此说。他非常完全,只是在他那个时代,那时人的心智尚处于幼年,他们需要那样的指引。摩西也同样完全;但基督的门徒却被要求更深的完全:「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绝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 5:20)。这是因为门徒被差遣并非到埃及,而是到整个普世,那里的情况比埃及更糟,他们不是要与法老交谈,而是要与那恶的首领——魔鬼争战。他们的使命在于捆绑它,并掠夺它所有的器皿;他们达成此事,并非藉着使海水分开,而是藉着耶西的杖劈开那由狂涛骇浪所扬起的邪恶深渊。试想,这一切事岂不令这些圣者惊惧:死亡、贫困、羞辱、无数的苦难。对他们而言,这一切都比当时的海水对犹太人更可怕。然而,基督却说服他们藐视这一切,并以完全的平安,如同走在旱地上一般前行。为了预备他们面对这一切,祂便将那在旧约中得享荣耀的圣者呈现在他们面前。 那么,热忱的彼得在此说了什么呢?「我们在这里真好」(马太福音 17:4),他如此说道。因为他听见基督必须上耶路撒冷受苦,便为祂感到惧怕与颤栗,在受责备之后,他不敢再上前重复那句话:「主啊,可怜你自己」(马太福音 16:22),而是出于恐惧,以另一种不甚清晰的言语表达了同样的思虑。如今,他看见这座山和这片僻静的旷野,便以为此地能提供安全,他不仅盼望此地的安全,还认为耶稣不会再上耶路撒冷了。彼得希望基督能永远留在这里,因此便提议搭起帐篷。他心想,若是如此,我们便不必上耶路撒冷;若不上去,基督也就不会死,因为耶稣曾说,文士将在那里袭击祂。但彼得不敢直接说出此话,却又渴望此事成就,于是他便毫无顾虑地说:「我们在这里真好!」这里有摩西和以利亚,以利亚曾从天降火在山上,摩西曾进入幽暗中与上帝对话;而且没有人会知道我们在这里。
3.Сей духов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являет, как любовь апостола Петра ко Христу, невзирая на его несовершенство и страх, обретает своё утверждение в Отцовском гласе во время Преображения: «Сей есть Сын Мой Возлюбленный, в Котором Мое благоволение; Его слушайте».
3.此一属灵文本恭敬地启示,使徒彼得对基督的爱,尽管存在著他的不完全与恐惧,却在变容之际,于父的声音中寻得了自身的确立:「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祂!」
你看彼得对基督的爱是何等炽热吗?不要以为他所提出的劝说是未经深思熟虑的;而是要思量他内心是何等火热,对基督的爱是如何焚烧着他。彼得说这话并非出于对自身的惧怕,这一点从他听到基督预言自己将来的死亡与离去时所说的话中可以清楚看出——他说:「我愿意为祢舍命;即便我必须与祢同死,我也绝不会不认祢」(马可福音 14:31)。请留意,他是如何为了基督而置身于危险之中,那时他不仅没有逃离那群围攻基督的民众,反而拔出剑来,削掉了大祭司仆人的耳朵。由此可见,他关心的不是自己,而是为他的老师而战栗。 接着,——因为他先前的话语过于决绝,所以现在他开始反思,为了不再招致责备,他继续说:「祢若愿意,我们就搭三座棚在这里:一间为祢,一间为摩西,一间为以利亚。」 彼得,你说什么呢?不久前你不是才将祂与仆人区别开来吗?现在怎么又把祂与仆人混为一谈了呢?看哪,门徒们在十字架事件之前是何等不完全!虽然彼得获得了来自父的启示,但他并未能恒久持守,而是被恐惧所困扰,——不仅是我所说的那种恐惧,还有在他亲眼见到异象时所产生的惧怕。因此,其他几位福音撰写者在叙述此事时,为了表明他之所以说出那些话,其困扰的原因正是那份惧怕,他们说:马可说:「他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因为他们都甚是惧怕」(马可福音 9:6);而路加在说了「我们搭三座棚」之后,又补充说:「他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路加福音 9:33)。 此外,路加为了表明彼得和其余门徒都深受极大的恐惧冲击,他提到他们:「他们原是沉睡,醒过来就看见祂的荣光」(路加福音 9:32)。在此,福音撰写者所说的「沉睡」,是指他们因所见的异象而产生的巨大昏沉。正如过度耀眼的光芒会使眼睛失明一样,他们那时也被那光芒所震慑。这光不是在夜晚,而是在白天显现,而他们微弱的视力因这光芒的宏大而倍感沉重。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基督自己没有说话,摩西和以利亚也没有说话;而是那位比所有人都伟大、比所有人都更值得信赖的父,从云中发出了声音。为何要从云中发出呢?上帝总是以这样的方式显现:「密云和幽暗在祂的四围」(诗篇 96:2);又如:「看哪,上主乘驾快云」(以赛亚书 19:1);又如:「拿云彩当祂的战车」(诗篇 103:3);还有:「有云彩把祂接去,离开他们的眼睛」(使徒行传 1:9);以及:「我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上的云降临」(但以理书 7:13)。 因此,为了使门徒们相信这声音是上帝自己的声音,云彩显现了,而且是明亮的云彩。「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又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祂』」(马太福音 17:5)!当上帝发出威吓时,祂会显现黑暗的云彩,例如在西奈山上:「摩西进入云中上山」(出埃及记 24:18),「冒烟,如同烧窑一般」(出埃及记 19:18)。同样地,先知在论及威吓时也说:「黑云,天空之水」(诗篇 17:12)。然而在此处,因为祂的目的不是要惊吓,而是要教导,所以显现的是光明的云彩。而且,正当彼得说「我们搭三座棚」时,祂自己显现了非人手所造的荫庇。这就是为什么在西奈山有烟和窑的烟雾,而在这里却是不可言喻的光芒和声音。 接着,为了表明祂所说的不是简单地指三位中的任何一位,而是特指基督,当声音响起时,另外两人就离开了。因为如果只是泛指他们中的某一位,那么在两人离去之后,耶稣就不会独自留下。 为何云彩遮盖的不是只有基督一人,而是所有的人呢?如果云彩只遮盖基督一人,那么人们可能会认为这声音是基督自己发出的。因此,福音撰写者为了防止这种误解,说声音是从云彩中发出的,也就是说,是从上帝那里发出的。 这声音说了什么呢?「这是我的爱子」!既然耶稣是爱子,彼得,你就不要害怕!你本应已经知晓祂的能力,并确信祂的复活。即使你尚不知晓,至少也要因着父的声音而振作起来。如果上帝是全能的——祂确实是全能的——那么圣子也是全能的。因此,不要惧怕那些威胁性的危险。如果你仍然不认同,那么至少思量一下,祂是圣子,而且是蒙爱的圣子:「这是我的爱子」!既然祂是蒙爱的,就不要害怕。谁会毁灭他所爱的人呢? 所以,不要困惑不安;即使你对祂的爱是无限的,你爱祂也不会像生祂的那一位所爱的那样,因为父对祂是满心喜悦的。祂爱祂不仅是因为祂生了祂,也是因为祂在一切事上与祂平等,并与祂拥有共同的旨意。因此,祂爱祂的原因是双重的,甚至是三重的原因,即:祂是祂的圣子,祂是蒙爱的,以及祂是祂一切喜悦之所在。 「我所喜悦的」是什么意思呢?父仿佛是说:我的安息和我的喜悦都在祂里面;这正是因为祂在一切事上都与父完全平等,祂的旨意与父的旨意是一致的,并且作为圣子,祂在一切事上与生祂的那一位合而为一。 「你们要听祂」,——所以,即使祂愿意被钉在十字架上,你也不要抵触。「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耶稣进前来,摸着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一人」(马太福音 17:6-8)。
4.Ужас учеников при Преображении был вызван чрезмерностью Б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света и уединенностью места, а Господь повелел молчать о видении до Воскресения, ибо после Своих страданий Он явится в славе, чтобы судить дела всех людей.
4.门徒们在圣容显现时的惊恐,是由于神圣之光的过分强烈和地点的隐秘所致,而主则命令他们对这异象保持缄默,直到祂复活之时。因为在祂受难之后,祂将以荣耀显现,来审判世人的一切行为。
他们为何在听闻这些话语时如此惊惧失措呢?在此之前,在约旦河边,当众人的面,也曾有此类的声音,但无人经历过类似之事;而在这之后,又有一次,他们说如同雷鸣一般,亦无人经历过类似之事。他们为何在山顶上俯伏于地呢?原因在于:地点的幽僻与高耸,深沉的静默,伴随着敬畏的变容,非凡的光芒,以及笼罩的云彩——所有这一切都使他们陷入极度的颤栗。惊心动魄的事物从四面八方环绕着他们,他们因此在惊恐中俯身下拜。然而,为避免恐惧持续过久,使其失去记忆,基督立刻驱散了他们的惊恐,仅以独自一人的形像显现在他们眼前;祂吩咐他们,在祂从死里复活之前,不可将此事告诉任何人。「他们下山的时候,耶稣嘱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马太福音 17:9)。确实,他们越是讲述祂的奇妙之事,当时对许多人来说就越难相信。此外,这也会使十字架的绊脚石更加增大。正因如此,祂命令他们保持缄默,并非简单地命令,而是再次提醒他们关于祂受难的事,仿佛以此作为祂命令他们缄默的原因——即并非永远隐藏此事,而只是直到祂从死里复活为止。祂对那些极为不悦之事保持缄默,只说了这句带来慰藉的话语。那么在这之后会如何呢?难道他们就不会因此跌倒吗?绝不会。只需要时间流逝直到十字架的到来;而在那之后,他们便会充满圣灵,并在神迹中找到助益他们的声音。他们在那之后所说的一切,都值得信赖:他们的作为,比一切号角更加洪亮地宣告着祂的权能,而这些事件也不再引起任何绊脚石。 诚然,使徒们是蒙福的,尤其是他们中的三人,得以在同一云彩的庇护下与主同在。然而,如果我们愿意,我们也能看见基督——并非以他们在山上所见的那种形像,而是以一种远胜于此的形像,因为祂之后来临时,将不再是先前的形像。那时,祂顾念门徒,只向他们显现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荣耀;但之后,祂将以祂父的荣耀降临,不仅有摩西和以利亚同在,更有无数的天使军团,有众天使长、众基路伯,以及他们数不尽的队伍;祂的头顶将不再只有一片云彩,而是整个天堂都将聚集在祂之上。如同法官在公开审判时,撤去帷幕,向所有人显现一样,那时所有人也都将看见基督居于宝座之上,所有的人都将侍立在祂面前,祂将亲口回应他们。祂会对一些人说:「来,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吧!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马太福音 25:34-35);祂也会对一些人说:「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马太福音 25:21)。而对另一些人,祂会以另一种方式宣告:「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它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马太福音 25:41);对一些人则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马太福音 25:26)。祂会惩治一些人,将他们交给施刑者;也会命令将另一些人捆住手脚,扔到外面的黑暗中。在那之后,切斧所砍伐的,都将被投入火炉,凡是从网中抛弃的,都将投入其中。「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马太福音 13:43),甚至比太阳更甚;如此说,并非是因为他们的光辉与太阳的光芒完全相同,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有比太阳更明亮的发光体。基督只是想借由我们所熟知的事物来描绘圣徒未来的荣耀。福音书作者也正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说耶稣在山上发光如同太阳;而光芒比所作比较(太阳光)更甚,这一点门徒们俯伏于地便可证明。如果这光芒并非非凡,而是与阳光类似,他们就不会俯伏,而是可以轻易承受。因此,义人那时将如太阳般发光,甚至更甚;而罪人则将遭受极端的灾祸。那时,将不再需要证据、指控或证人。那位施行审判的,同时也是证人、指控者和法官。祂清晰地知晓一切:「在祂眼前,一切都是赤露敞开的」(希伯来书 4:13)。 届时,没有人会以富人或穷人、强壮或虚弱、智慧或愚昧、奴隶或自由人的身份出现;所有这些区别都将消失,唯有行为会被审察。如果在世间的审判中,一个因管理不善或谋杀而被定罪的人,无论他是总督、执政官,还是类似的高官,都会失去一切尊荣,并接受应有的惩罚,那么在那边就更是如此了。
5.Истинное послушание Богу, выраженное в милосердии и освобождении от ярма любостяжания, есть лёгкий путь спасения, который дарует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от тягот мирских.
5.对上帝真实的顺服,体现于慈悲与脱离贪婪的轭,是通往救赎的轻松道路,它赐予人摆脱世间重负的自由。
因此,为使这事不致降临到我们身上,让我们脱去污秽的衣裳,披戴光明的军装——上帝的荣耀就必荫蔽我们。到底哪一条诫命难以遵行,哪一条是艰难的呢?请听先知所言,你便会知晓它们是轻省的: 「人岂可苦待己身,像芦苇般低垂其头,以麻布与炉灰铺在身下呢?这岂是我所拣选的禁食?我所拣选的禁食乃是:松开不义的锁链,解开轭上的绳索」(以赛亚书 58:5-6)。 请留意先知的智慧!他先提出,随后又否定了那些艰难的方式,继而呈现出一条轻省的拯救之路,表明上帝所要求的并非劳苦,而是顺服。接着,他以最朴实的言语来证明美德是轻省的,而恶行是沉重的。他说,恶行即是绳索和奴役,而美德则是从中解脱与释放。 「折断一切的轭」,此处的「轭」意指借据与债务。 「将被欺压的释放,让他们得享自由」,即是说那些贫穷之人,因为债务人一见到债主,便心神不安,对他的恐惧更甚于猛兽。 「将流离的穷人领进你的家;当你见到赤身的人,给他穿上衣服,不要向你的骨肉至亲隐藏」(以赛亚书 58:7)。 在先前的一次谈话中,当我们论及赏赐时,曾称它们为财富的源泉。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些诫命中是否有任何艰难之处,是否超出我们的本性?不,我们不会在其中发现任何此类事物;相反地,我们还会发现截然相反之处。它们是如此轻省,正如恶行是如此沉重。确实,有什么比放贷、操心利润、签订契约、要求担保、为抵押品、为放出去的钱、为借据、为利润、为履行承诺而恐惧颤抖更艰难的呢?一切世俗之事莫不如此!那看似最精明的预见,在一切事上都不可靠且不牢固。相反地,行慈悲却是轻省的,并使人摆脱一切忧虑。 因此,我们不要以他人的不幸为代价来牟利,也不要买卖怜悯。我知道对许多人而言,听这些话是令人不悦的;但保持沉默又有何益处呢?如果我保持沉默,不以言语烦扰你们,那么这种沉默不仅不能使你们免于惩罚——相反,惩罚还会因此加重,且不仅对你们而言会加重——这种沉默甚至会给我自身招来惩罚。那么,那些奉承之言又有何益处呢?当它们在实际中毫无助益,反而有害时?用言语使人愉悦,却在实际上使人忧伤,取悦耳朵却使灵魂遭受惩罚,这有什么益处呢?因此,人必须在此处忧伤,方能免于在那处遭受惩罚。 我亲爱的人啊,一种可怕的、需要极大医治的病症已悄然进入教会!那些甚至被要求不可用正当的劳作积攒财富,而要向贫困者敞开家门的人,他们竟从他人的贫困中谋取私利,捏造出冠冕堂皇的掠夺方式,巧妙地掩盖其贪婪。 你不要以世俗的法律来搪塞我。就连税吏也遵守世俗的法律,但尽管如此,他仍难逃惩罚。如果我们不停止在困苦和不幸中压迫穷人,并利用这一机会获取可耻的利益,那么我们也会遭受同样的命运。你拥有金钱,是为了减轻贫困,而不是为了压迫它;而你却以慷慨为名,反而加剧了贫困,并以金钱买卖你的怜悯。 卖吧,我不禁止;但只为着天国的缘故。为此事你将获得不小的赏赐——百倍的报偿,永恒的生命。你为何如此贫困和穷乏?你这小信的人,为何以微小的代价——那些必将消逝的金钱——来出卖那伟大的事物,而这本该是为着那永恒不朽的天国而行呢?你为何离弃上帝,去追求属人的利益?你为何舍弃那位使人富足者,去烦扰那贫困之人,离弃那慷慨的赐予者,却与那忘恩负义者往来?那位(上帝)自己乐意施予,而这位(世人)却吝于施予。这位(世人)所施予的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而那位(上帝)所施予的却超过百倍——永恒的生命。这位(世人)带着冒犯与辱骂,那位(上帝)则带着爱与恩惠。一位让你心生憎恨,另一位则为你编织冠冕。一位(世人)只在此处与你同在,另一位(上帝)则在此处与彼处都与你同在。那么,不晓得自己的益处,岂非极度的愚昧吗?多少人因追逐蝇头小利而丧失了金钱!多少人因贪婪而身陷险境!多少人因前所未有的贪恋,使自己和他人陷入极度的贫困!
6.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призывает отвергнуть мздоимство как нечестивое и пагубное деяние, предпочитая ему праведное благочестие и довольство, ибо сии суть истинное и великое приобретение.
6.神圣的文本虔敬地呼吁人们拒绝贪污受贿,视其为不义且毁灭性的行为;宁可选择公义的虔诚与知足,因为这才是真实且伟大的获益。
「你不要对我说,那借贷之人因著所领受的而欢喜感恩;这乃是出于你的残酷。亚伯拉罕将他的妻子交给了蛮族,他自己也装出一个样子,仿佛他们恶劣的意图令他感到愉快;然而,他这么做并非出于自愿,而是畏惧法老。贫穷之人也是如此:既然你认为他不配得到你的借贷,他便被迫为著你的残酷而向你道谢。在我看来,你甚至会在解救某人脱离危险之后,要求为此得到报酬。不,你会说,这不会发生!你说什么?在救人脱离大灾难时,你不愿收取金钱,但在提供微小帮助时,你却表现出如此的不仁道?难道你没看见这样的行为该当何种惩罚吗?难道你不知道这在旧约中是被禁止的吗(申命记 15)?但许多人还说些什么呢:『我要收取利息,然后赒济穷人?』朋友,你说得好,——只是上帝不喜悦这样的奉献。不要对律法玩弄诡计。与其用这样的手段取得的来赒济穷人,不如根本不要施舍。藉著不义的贿赂,你时常使你用诚实劳动积累的财富也变得不合律法,——正如同有人强迫健康的子宫生出蝎子一样。我又何必说到上帝的律法呢?难道你们自己不称这是不洁净的吗?若是你们这些贪婪之人,对此都有如此想法,那么你们想想上帝将如何审判你们呢?如果你想知道世间的立法者对此有何看法,那么在他们看来,这样的行为也是极度无耻的标志。那些受人尊敬、属于被称为元老院的大议会之人,被禁止用这样的营利来玷污自己。他们有一条法律,禁止类似的营利。你连罗马元老院所受到的尊重都不给予天国之邦,甚至将天国看得比地上还低,这又怎能不让人感到恐惧呢?难道你不为这样的疯狂感到羞耻吗?这就像是有人想要在没有土地、雨水和犁的情况下播种一样地毫无意义。那些想出如此荒谬耕作方式的人,不应指望得到任何东西,除了注定要被火焚烧的稗子。」
难道没有许多正直的途径可以谋取产业吗?例如,草地、牧场、田地、牲畜、手艺、照料家产等等。你为何要疯狂地播种于偶然,却收获荆棘呢?你会说,地上的产物会遭受许多损害,例如:冰雹、干旱、暴雨。但这些都不像利息那样。事实上,在那些不幸的事件中,遭受损失的只是产物,而本金,也就是田地,却得以保留。然而在这里,情况却恰恰相反,许多人常常连本金也一同毁去,并且在这灾祸发生之前,他们就已时刻经历着不安。债主从不享受他所拥有的,从不为此欢欣,即便利息不断增长,他也不因这进项而快乐,相反,他忧愁于利息尚未与本金相等;并且,在这不义的增长完全相等之前,他就力图将其投入周转,将利息本身也转为本金,强迫其产出毒蛇般不合时宜的孽种。利息就是如此!它们比这些毒蛇猛兽更折磨和吞噬不幸者的灵魂。看哪——这是「不义的结合」!看哪——这是「轭的枷锁」!人说:我给予不是为了让你有所得,而是为了让你连本带利地归还。但上帝却恰恰相反,祂不叫你连已给出的都要收回。「借出,」祂说,「给那些你期望得不到回报的人」(路加福音 6:35);而你却索取甚至超过你所给予的,并强迫你的债务人将你未曾给予的也视作亏欠。你以为借此可以增添你的财产;但你却是在为自己预备不灭的火焰。为了不让这事发生在我们身上,让我们斩断这不义的收益孽种,消灭这非法的欲望,使这邪恶的肚子干涸,只追求真实而伟大的益处。这些益处是什么呢?听保罗所说:「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书 6:6)。让我们只以这唯一的财富来使自己富足,以便在此世享受安宁,并能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达致未来的福乐,愿荣耀和权能归于祂与父和圣灵,从今时直到永远。阿门。
Беседа 57«И спросили Его ученики Его: как же книжники говорят, что Илии надлежит прийти прежде?»(Мф. 17:10)
第 57 讲「门徒们问祂说:『那么,文士们为何说以利亚必先来呢?』」(马太福音 17:10)
释义 十七章十至二十一节。基督的两种降临。以利亚——第二次降临的先驱。为何约翰被称为以利亚。神迹可以借由居中者的信心,亦可以仅仅借由行神迹者自身的力量而行出。被鬼附的孩童之父缺乏信心。为何被鬼附者被称为月狂者(路加福音 1:16)。使徒们并非总是一样地完美。驱逐恶魔需要禁食与祷告的结合。奢靡与醉酒乃是万恶之源。应当谴责的并非是葡萄酒,而是醉酒。醉酒的毁灭性后果。
因此,门徒们不是从经书中得知此事,而是经由文士们的启示,——关于这件事的传言在普通民众中流传,就像关于基督的传言一样。正因如此,撒马利亚妇人说:「弥赛亚要来了...;祂来的时候,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约翰福音 4:25);而文士们则质问约翰说:「你是以利亚吗?...是那先知吗」(约翰福音 1:21)? 所以,正如我所言,在犹太人中间流传著关于基督和以利亚降临的传言,但他们对此的解释是错误的。圣经论述了基督的两次降临,一次是已经发生的,一次是将来的。保罗指出这两次降临,他说:「因为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现出来,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私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地度日。」这是第一次降临;请听他如何论及第二次降临。说完这些话,他又接著说:「等候所盼望的福,并等候至大的神和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荣耀显现」(提多书 2:11-13)。 先知们也提到了这两次降临;他们说,其中一次,即第二次降临的先驱将是以利亚,而第一次降临的先驱是约翰,基督称他为以利亚——这并非因为他就是以利亚,而是因为他执行著以利亚的职事。正如以利亚将是第二次降临的先驱,约翰则是第一次降临的先驱。但是文士们将两者混为一谈,败坏了百姓,只向百姓提到了第二次降临,并说如果这个人是基督,那么以利亚就必须先于祂来到。 这就是门徒们说:「文士们为甚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呢」的原因?也因为同样的原因,法利赛人派人去见约翰,问:「那么,你是以利亚吗?」却根本没有提及第一次降临。那么,基督给了甚么样的回答呢?以利亚确实会在那个时候,在我的第二次降临之前来到;但如今以利亚也已经来了,——祂用这个名字称呼约翰。这个以利亚已经来了。而如果你问及提斯比人,他将会来到;所以祂说:「以利亚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 甚么是「万事」呢?就是先知玛拉基所说的:「看哪,在上主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他必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免得我来咒诅遍地」(玛拉基书 4:5-6)。你看见先知言词的精确性!当基督称约翰为以利亚时,是因其职事的相似性。但为了避免你以为先知所说的也是同一个人,先知还加上了他的家乡,称他为提斯比人;而约翰并不是提斯比人。同时,祂还指出了另一个标志,说:「免得我来咒诅遍地」,——这暗示著祂第二次可怕的降临。 在第一次降临时,祂来并不是为了咒诅遍地:「我来,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约翰福音 12:47)。因此,先知的这些话表明,提斯比人将在审判来临的那次降临之前来到。祂同时也指出了他降临的原因。这原因又是甚么呢?是为了让他来劝服犹太人信靠基督,这样当基督来临时,他们就不至于完全灭亡。 正因如此,基督提醒他们这件事时说:「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亦即,将要纠正当时犹太人的不信。这就是为何先知说得如此精确;他没有说:「使...儿女的心转向父亲」,而是说:「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因为使徒们的父亲是犹太人,所以说:将儿女的心,亦即使徒们的教导,转向父亲,亦即犹太民族的意愿。
「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将要照样受他们的苦害。门徒们这才明白祂所说的是指著施洗约翰。」(马太福音 17:12-13)。虽然文士或经书都没有论及此事,但由于使徒们对话语已变得更为洞察和留心,他们很快就明白了。那么,门徒们是从何处得知此事的呢?先前祂曾对他们说:「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马太福音 11:14)。而在这里则说他已经来了;又说:「以利亚固然先要来,并要复兴万事。」但请勿困惑,也不要视之为谬误,当一处经文说「应当来」,而另一处经文说「已经来」。所有这些都是公正的。当基督说:「以利亚固然先要来,并要复兴万事」,祂指的是以利亚本人以及未来犹太人的悔改;而当祂说:「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祂是以事奉的方式称呼约翰为以利亚。与此相似,先知们称呼每一位虔诚的君王为大卫,称呼犹太人为所多玛的首领和古实人的儿女,这正是依据他们的生活方式。正如以利亚将是第二次降临的先驱,约翰则是第一次降临的先驱。
2.Господь благовременно напоминает о Своих страданиях, предрекая их исполнение по пророчеству и утешая учеников примером неповинного страдания Иоанна, и силой творимых чудес.
2.吾主及时地提醒着祂的苦难,预言着它们将依照先知的预言而成就,并以约翰无辜受苦的榜样,以及祂所行奇迹的力量来安慰门徒。
但基督并非仅因所述之故,才在各处以以利亚称呼他,更是为了表明,祂所言与旧约完全契合,此番降临乃是应验先知预言。故祂又加上一句:「他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 所谓「竟任意待他」,是何意思?就是把他投入监狱、侮辱他、杀害他,把他的头放在盘子里。「照样,人子也要受他们的苦。」 你们看,祂再次提醒他们受难之事,是多么适时?祂已用约翰的苦难安慰了他们;不仅如此,祂还借着随后开始施行的伟大神迹来安慰他们。每当祂谈及受难,便立即行神迹;而且,正如我们所见,无论是在这些话语之前或之后,抑或在任何场合,祂都如此行事。那时,「耶稣才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许多的苦……并且被杀」(马太福音 16:21)。是何时呢?就是当他们承认祂是基督、是上帝之子的时候。祂在山上也提醒他们受难之事,那时祂向他们显现了奇妙的景象,且先知们也谈论着祂的荣耀。讲完约翰的故事后,祂紧接着说:「照样,人子也要受他们的苦。」 不久之后,当祂赶出门徒们不能赶出的鬼时,福音书作者记述道:「他们住在加利利的时候,耶稣对他们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祂,第三日祂要复活』」(马太福音 17:22-23)。祂如此行,是为了以神迹的宏大来减轻过度的忧伤,以便能以某种方式安慰他们。此处亦然,祂在提醒他们约翰之死后,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安慰。若有人问:为何祂现在不差遣以利亚来,当时有如此多的福祉见证着祂的降临?——我们回答:因为即使在此时,那些以为基督是以利亚的人也并未信祂;经上清楚地写着:有人说是施洗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马太福音 16:14)。但在约翰和以利亚之间,除了时间之外,并无其他区别。你或许会问,那么他们届时将如何相信呢?祂将成就一切,不仅是凭借祂圣名之荣耀,更是因为基督的荣耀在那时将得以极大传扬,且比阳光更为清晰明朗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因此,当以利亚在关于祂的崇高信念和期望已经广为流传之后到来,并开始宣扬耶稣时,人们将欣然接受他的福音。当基督说「人却不认识他」时,祂表面上是为祂的仇敌辩解,实则是安慰门徒。此外,祂还通过指出祂无辜的受难,以及用两种表征来遮盖忧伤——即在山上发生的,和那将要发生的——来安慰后者。听到这话,他们没有问祂以利亚何时会来——可能是因为被受难的忧伤所压倒,或是因为他们感到害怕。他们时常如此,一旦察觉祂不愿清楚地谈论某事,便停止好奇追问。当祂在加利利时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他们要杀害祂」,福音书作者又说,他们「就甚忧愁」,两位福音书作者如此解释:马可说:「他们不明白这话,也不敢问祂」(马可福音 9:32);路加说:「这话是隐藏的,叫他们不明白,他们也不敢问祂」(路加福音 9:45)。「他们来到众人那里,有一个人上前拜祂,说:『主啊,怜悯我的儿子!他害癫痫病,苦得厉害,常常跌在火里,又常常跌在水里。我带他到你门徒那里,他们却不能医治他』」(马太福音 17:14-16)。圣经见证,此人信心甚是微弱。这从许多方面可见:从基督所说的「在信的人,凡事都能」(马可福音 9:23);从来到祂面前的人自己所说的「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帮助」;甚至从基督禁止那恶灵再次进入他体内;最后,也从那人对基督说的「你若能做什么」。但你若说,若是不信乃是恶灵不肯出去的原因,那么基督为何又责备门徒呢?祂此举表明,他们借着信心,即使没有媒介,也能治愈病人。很多时候,媒介的信心就足以使人从那些较小的弟兄那里得到所求;同样,行神迹者的能力也常常足以成就神迹,即使前来的人没有信心。圣经证实了这两种情况。哥尼流的家人以他们的信心吸引了圣灵的恩典,而以利沙使死人复活时,并没有人相信,因为那些投下尸体的人并非出于信心,而是出于胆怯,是仓促地扔下的,他们害怕危险便逃走了,被投下的人本身也是死的,但仅凭圣体的大能,这死人便复活了。由此可见,门徒们也是软弱的,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那几根「柱石」并不在场。
3.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наставляет, что причина немощи в совершении чудес кроется в неверии, ибо даже малейшая, но искренняя вера обладает неизреченной силой и делает для верующего всё возможным.
3.主耶稣基督教导说,无法行奇迹的原因在于不信,因为即使是最小却真诚的信心,也拥有难以言喻的力量,能使信靠的人凡事都能。
然而,你亦可从另一件事上,见到此人的不智。他竟在众人面前向耶稣抱怨门徒:「我带他到你的门徒那里,他们却不能医治他」(马太福音 17:16)。不过,基督在众人面前为门徒辩护,转而更严厉地责备他:「嗳!这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啊!我与你们同在要到几时呢」(马太福音 17:17)?为免使他困窘,祂不只对他一人说,而是对所有犹太人说。或许当时在场的许多人都因此感到困惑,并开始对门徒心存疑虑。当祂说:「我与你们同在要到几时呢」时,再次表明祂渴慕死亡,向往从此地迁徙,并且祂所感到沉重的并非被钉十字架,而是与他们同住。 然而,祂并不限于责备,祂说了甚么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并且亲自询问父亲,他的儿子受苦多少年了。祂此举既为门徒辩护,亦在父亲心中激起美好的希望与确信,相信他的儿子必将脱离病患。祂容许他受苦,并非为了炫耀:当众人聚集时,祂就斥责那污鬼;祂这样做是为了这位父亲,好让他看到污鬼仅因耶稣的一句话就陷入混乱时,至少能在这之后相信即将成就的奇迹。 当他说:「从小时候」以及:「你若能做甚么,求你怜悯我们,帮助我们」时,救主说:「在信的人,凡事都能」(马可福音 9:20-22),再次对他提出责备。当那麻风病人说:「祢若肯,必能叫我洁净」时,是见证了祂的权柄,那时主就称赞他,并肯定所说的话,回答说:「我肯,你洁净了吧」(路加福音 5:12-13)。相反地,当这位父亲没有说出任何配得上祂能力的话,而只说:「你若能做甚么,求你怜悯我们,帮助我们」时,请看基督如何纠正他的错误。祂说甚么呢?「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意思就是:我拥有如此大的能力,甚至能使他人成为行奇迹的人;因此,当你以应有的方式相信时,你自己就能治愈你的儿子,也能治愈许多其他人。基督说完这些话,就治愈了那被污鬼附著的人。 你不但应从此事中看到祂仁慈的眷顾,也应从祂容许鬼魔进入这少年人身体的起始时间看到——因为若非此时有特别的护理,那病人早就丧命了。经上说,污鬼使他屡次跌入火中和水中;既然它敢于做出这样的事,若非在如此的狂暴中,上帝制伏了那鬼,它早就彻底杀死他了。 那些在旷野游荡,用石头击打自己的赤身之人,也发生了同样的事。如果这被鬼附的人被称为「月朔癫痫的」,你也不必困惑;这是他父亲给他起的称呼。
那么,福音书作者为何说基督医治了许多「月癫症者」呢?他这样称呼他们,是依循了民众的看法。污鬼诽谤着天体元素,折磨着被附者,并随着月亮的盈亏而稍有放松;但这并非意味着月亮在起作用——不,正是那邪灵自身在使用这等诡计,诽谤着天体元素。因此,一个错误的观念在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中间根深蒂固,他们落入这等欺骗,便用这个名字来称呼邪灵。但这并不公允。 「那时,门徒私下来到耶稣跟前,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它去?』」(马太福音 17:19)在我看来,他们是担心自己是否失去了被赋予的恩典;他们曾领受了胜过污秽之灵的权柄:因此,他们私下来到基督面前,问祂。他们并非因为羞愧(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他们已被揭露,所以他们没有理由为言语上的承认而感到羞愧),而是因为他们打算询问一个重要而隐秘的问题。 基督如何回答呢?「『是因你们的不信,』祂说,『……若是你们有信心如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从这里移到那里』,它也必移去;并且没有一件事是你们不能做的』」(马太福音 17:20)。 你或许会问:他们又在哪里移动了山呢?我要说,他们所做的远比这更伟大,他们使数千死人复活。确实,移动一座山所需的力量,远不及从身体中驱逐死亡所需的力量。然而,有人说,在他们之后生活,且比他们逊色许多的圣徒,当环境需要时,也曾移动过山。由此可见,门徒们若是需要,也本可以移动,但既然那时没有需要,就不应责备他们。况且,主并非说:你们必将移动,而是说:你们能够移动。 若他们未曾挪移山岳,并非因为他们不能(否则,他们又如何能行出更重大的神迹呢),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他们不愿,是因为没有需要;又或许,这事曾发生,但没有被记载下来,因为并非所有的神迹都被记录了。 此外,那时他们尚未达到完全的境地。为何如此?难道他们没有这样的信心吗?他们没有;他们并非始终处于同样的完全境地。例如,彼得有时被称为有福的,有时又受到责备;同样,其他门徒在不明白关于酵的比喻时,也受到了基督对于他们缺乏知识的责备。或许在此次事件中,门徒们也显露出信心的薄弱,因为在十字架之前,他们尚未完全达到完全。 基督在此谈论信心,是指那能行神迹的信心,为要彰显其不可言喻的大能,祂提到了芥菜种,它外表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拥有极大的力量。因此,为证明即使是最小的真诚信心也具有伟大的力量,祂提到了芥菜种;祂并未止步于此,随后又提及了山岳,并更进一步补充道:「没有一件事是你们不能做的。」
4.Смиренно поучаемся, что пост и молитва суть два крыла, дарующие крепость противу сил бестелесных и всякого нечестия, ибо невоздержание есть источник всех зол.
4.我们谦恭地领受教导:禁食与祷告是双翼,赋予力量,足以抵御无形之力的侵袭和一切不敬虔之事,因为不节制乃是众恶之源。
你看他们在此处的爱智与圣灵的大能:爱智,因为他们不曾隐藏自己的软弱;圣灵的大能,因为那些连芥菜种大小的信心都没有的人,祂在短时间内如此提升了他们,使信心的江河与源泉从他们里面涌流出来。 「至于这一类的鬼,非用祷告和禁食,它就不出来」(马太福音 17:21),祂补充道。在这里,祂指的是一般的鬼魔,而非仅仅是害月症的人。你看到了吗?祂现在也对使徒们谈论禁食了。不要与我谈论那些罕有的情况,说有些人无需禁食也能驱赶鬼魔。虽然有人说,他们无需禁食也能驱赶鬼魔,然而,一个生活在享乐之中的人,不可能摆脱这种病痛:不,遭受这种病痛的人,尤其需要禁食。你会问:既然需要信心,为何还需要禁食呢?因为除了信心之外,禁食也能增添许多力量;它教导伟大的爱智,使人成为天使,并使人能抵挡那无形的力量。不过,这并非仅凭禁食本身的力量——还需要祷告,并且祷告应当先行。 请看,这两种美德带来了何等美好的益处。那照着应有的方式祷告,并且禁食的人,所求甚少;那所求甚少的人,就不会贪爱钱财;那不贪爱钱财的人,就乐于施予怜悯。那禁食的人,变得轻盈并长出翅膀,以警醒的心灵祷告,熄灭邪恶的欲望,平息神的怒气,并谦卑他那骄傲的心灵。正因如此,使徒们几乎总是禁食。那以禁食祷告的人,拥有两对翅膀,比风还要轻快。这样的人在祷告中不会打盹,不会多言,不会打哈欠,也不会软弱,如同许多人那样,而是比火更快,高于尘世;正因如此,这样的人特别成为鬼魔的仇敌和战士,因为没有比真诚祷告的人更强大的了。如果一个妇人能说服一个冷酷的首领,一个既不敬畏神也不以人惭愧的首领,那么那不断站在神面前,克制肚腹并拒绝享乐的人,就更能说服神了。
倘若你的身体孱弱,无法不间断地禁食,那么它对于祷告与摒弃口腹之乐,却并非孱弱。如果你不能禁食,那么至少可以不追求奢靡,——这同样并非微不足道,也与禁食相去不远,并且能够抑制魔鬼的狂暴。诚然,没有什么比奢靡和醉酒更令邪魔喜悦了,这是万恶之源和万恶之母。魔鬼曾以此途径将以色列人投入偶像崇拜之中,也以此点燃了所多玛人那悖逆的淫欲。 「看哪,」经文说,「这就是你姊妹所多玛的罪孽:她和她的众女儿都心骄气傲,食饱宴乐,安逸无事。」(以西结书 16:49) 魔鬼亦以此途径毁灭了许多其他人,将他们交付于地狱(革赫纳)。事实上,奢靡还能制造出何种恶事呢?它使人变成猪,甚至比猪更糟。猪在泥泞中打滚,以秽物为食,而贪图享乐之人却为自己预备了最为可憎的餐桌,设计出不被允许的苟合和悖逆的爱欲。这样的人与被鬼附身者毫无二致:他同样不知羞耻,同样狂暴。对于被鬼附身者,我们至少会怜悯,而对于此人,我们却会厌恶和憎恨。这是为何?因为他是自愿地狂暴,将他的口、他的眼、他的鼻孔,以及他的一切,都变成了恶臭与污秽的管道。若是探视这样的人的内心深处,我们会看见,他的灵魂已然僵滞麻木,如同身处严冬与冰霜之中,由于极端的恶劣天气,已不能为船只提供任何帮助。 我说出因贪图享乐而遭受痛苦的男男女女有多少,令我感到羞耻。我将此事留给他们的良知,他们的良知对此知晓得更为精确。有什么比一个醉酒、摇摇晃晃的女人更令人厌恶呢?器皿越是脆弱,沉船就越是惨重。无论是自由之妻,抑或为婢者,——自由之妻在奴仆中自取其辱,而为婢者在奴仆中也做同样之事,如此一来,他们所行的便使得上帝的恩赐被愚昧之人亵渎。 我听闻许多人在遇到此类情况时说:「愿酒被咒诅!」啊,愚昧;啊,疯狂!是他人犯罪,你却指责上帝的恩赐。这是何等的狂妄?难道酒,——哦,世人,——是这等邪恶的根源吗?不,——不是酒,而是那些滥用酒之人的不节制。因此,你最好说:「愿醉酒消失,愿奢靡灭亡!」倘若你说:「愿酒消逝」,那么你接下来就可以说:「愿铁消逝」,——因为有杀人者;「愿黑夜消逝」,——因为有盗贼;「愿光明消逝」,——因为有诽谤者;「愿女人灭亡」,——因为有娼妓。如此一来,你最终会想把所有的一切都毁灭掉。
5.Сей духовный текст смиренно наставляет, что дар вина надлежит употреблять с умеренностью ради веселия и здравия, ибо пьянство, будучи пороком, отвращает от Царствия Небесного и унижает человека ниже бессловесных тварей.
5.此部神修之文,谦卑地教导我们:葡萄酒之赐福,应当为著喜乐与康健,以节制之道来享用;因为醉酒,作为一种恶习,使人远离天国,并将人贬低至无言牲畜之下。
但你不要这样做,这是撒旦的灵。不要轻视美酒,但要轻视醉酒。当一个醉汉清醒过来时,你要向他描述他一切的丑态。告诉他:赐下美酒是为了欢愉,而不是为了使自己丑陋不堪;赐下美酒是为了使人喜乐,而不是为了成为笑柄;赐下美酒是为了强健体魄,而不是为了使之衰弱;是为了治愈身体的疾病,而不是为了削弱精神。上帝以这份恩赐荣耀了你,你为何却以不节制地使用这份恩赐来羞辱自己呢?请听使徒保罗所言:「你因胃口和常犯的疾病,可以稍微用点酒」(提摩太前书 5:23)。如果这位圣者,即便被疾病和常犯的病痛所困扰,若非老师命令,他也不饮酒,那么我们这些身体健康之人却沉溺于醉酒,又该受到何等的谴责呢?对他说的是:「因胃口和常犯的疾病,可以稍微用点酒」;而使徒会对你们每一个沉溺于醉酒的人说:少饮些酒吧,因为醉酒生出淫乱、污言秽语以及其他邪恶的欲望。如果你们不愿因此缘故而克制醉酒,那么至少要因为它会激发污秽的欲望而克制。赐下美酒是为了喜悦,经上说:「酒能悦人心」(诗篇 104:15);而你们却玷污了它这一美好的特性。果真如此,失去理智、遭受各种疾病折磨、看一切事物都在旋转、一片黑暗、如同发热病人般需要有人涂抹膏油在头上,这又有什么喜乐可言呢?我说的并非所有人,不如说——倒是所有人;并非因为所有人都饮酒,不,而是因为不饮酒的人也不关心那些饮酒的人。因此我尤其要向你们这些身体健康的人呼告。正如医生离开病人,去和那些坐在他们周围的人交谈一样。所以,我向你们发出我的话语:我恳求你们,不要染上这种疾病;至于那些已经染上的人,要将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以免他们显得比没有理性的牲畜更不如。事实上,牲畜所求的不过是它们所需之物;而那些沉溺于醉酒的人,则变得比牲畜更加愚蠢,他们越过了节制的界限。的确,这样的人岂不比一头驴子好得多吗?岂不比一条狗好得多吗?这些动物,正如所有的动物一样,无论是吃是喝,都知道满足的界限,不会超越所需。即便有成千上万的人强迫它们,它们也绝不会让自己达到不节制的程度。因此,在这方面,你们比没有理性的牲畜还要不如,不仅在健康人的眼中如此,在你们自己眼中也是如此。而你们自己认为自己比猪和驴还不如,这一点从你们不会强迫这些动物过量进食中可见一斑。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你会说:是为了不伤害它们;而对于你自己,你却不施加这种预见。因此,你认为自己比牲畜还不如,总是被风暴所侵袭,却不顾惜自己。你遭受醉酒的痛苦,不仅在那醉酒之日,而且在那日之后亦是如此。正如高烧退去之后,仍然残留着其有害影响的痕迹一样,在你这里,即便酒意消散之后,风暴仍在你的灵魂和身体中肆虐。可怜的身体瘫软在地,如同被风暴击碎的船只,而灵魂则更加可怜,因为它即便在瘫软的身体中,仍激起风暴并燃起欲望。而当它看似恢复理智时,那时它却尤其疯狂,幻想着美酒、酒瓶、高脚杯、酒碗。正如风暴平息后海浪平息时,破坏性影响的痕迹仍然存在一样,在这里也是如此。在那边,货物被抛弃,而在这里,几乎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抛弃了。无论是谁所获得的贞洁、羞耻心、端庄、温柔、谦卑,所有这些都被醉酒投入了不敬虔的海洋。而醉酒在此之后所做的,更是无法与任何事物相比。在那边,卸货之后,船只变得轻盈;而在这里,恰恰相反,是新的重负:船只没有装载财富,反而装满了沙子、咸水和各种垃圾,以至于船只连同船员和舵手立即沉没。因此,为了不遭受同样的厄运,让我们远离这场风暴。醉酒之人不能看见天国。「不要自欺,」使徒说,「……无论是醉酒的、是辱骂的、是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国」(哥林多前书 6:9-10)。我为何只说天国呢?醉酒的人甚至看不见眼前的事物;醉酒将白日变为黑夜,将光明变为黑暗;醉酒的人睁大了眼睛,却看不见他脚下的东西。不仅这些邪恶源于醉酒,而且醉酒者随后还会遭受另一种更严酷的惩罚:疯狂的沮丧、狂乱、瘫痪、嘲笑、辱骂。那些以这些灾难自戕的人,又怎能指望得到怜悯呢?绝对不可能。因此,让我们努力逃避这种疾病,以便我们能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获得现世和未来的福祉。愿荣耀和权能归于祂,与父和圣灵一同,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58«Во время пребывания их в Галилее, Иисус сказал им: Сын Человеческий предан будет в руки человеческие, и убьют Его, и в третий день воскреснет. И они весьма опечалились». (Мф. 17:22–23)
第 58 讲「当他们在加利利之时,耶稣对他们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中,他们要杀害祂,但第三日祂将会复活。』他们就极其忧伤。」(马太福音 17:22-23)
解读(马太福音 17:22-18:6)。 基督之死与复活的意义,门徒们当时并不明白。——他们向基督索取的「两德拉克马」究竟是什么?——基督是真诚的上帝之子,亦是宇宙的主宰。——虚荣的激情,门徒们也未能幸免。——基督以孩童为榜样,教导谦卑与纯朴。——轻视谦逊之人,将会得到巨大的奖赏与惩罚。——傲慢使人变得愚昧。——显赫的出身并不能带来任何实质的优势。——财富使人丧失高贵与自由。——荣誉对身体无益,且会损害灵魂。
1.Скорбь апостолов, не разумевших в полноте тайну страдания и воскресения, разрешается кротким снисхождением Христа, Который, будучи Сыном Царя Небесного и свободным от земной дани, платит её ради избежания соблазна.
1.门徒们的忧愁,因他们未能完全领悟受难与复活的奥秘,借由基督温和的俯就得以化解;祂身为天国君王的儿子,本可免除世间的纳税,却为避免引人跌倒而支付了税款。
为了不让门徒们说:「我们为什么在这里逗留这么久?」基督再次对他们讲述了苦难。而他们一听到这话,甚至就不愿再看见耶路撒冷了。你看,使徒们在彼得已经受过责备之后,在摩西和以利亚谈论苦难并称这事为荣耀之后,在父从上天发出声音之后,在发生了那么多神迹,并且复活已近在眼前(因为基督说过祂不会长久留在死亡的怀抱中,而会在第三日复活)之后——他们仍然无法承受基督的话语,反而忧愁了,而且非常忧愁。这是因为他们当时还不明白基督话语的力量,正如马可和路加所表明的那样。一位说:「他们不明白这话,又害怕问他」(马可福音 9:32);另一位说:「这话是隐藏的,他们不明白,并且害怕问他这话的意思」(路加福音 9:45)。但如果他们不明白,那他们又怎么会忧伤呢?不能说他们完全不明白;相反地,他们知道祂将会死,因为他们不断地听到这事。但是,关于祂会遭遇这样的死亡,以及祂的死很快就会被摧毁并带来无数的福祉——这些他们还不清楚地明白;他们也不知道那将是怎样的复活。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悲伤,因为他们极爱这位导师。
「当他们来到迦百农的时候,那些收丁税的人就来见彼得,说:『你们的老师不缴丁税吗?』」(马太福音 17:24)这丁税(didrachms)是什么? 当上帝击杀埃及的长子时,祂拣选了利未支派代替他们。然而,由于利未人的数量少于犹太人的长子数目,上帝就吩咐那些不足的数目要用一舍客勒来赎。从那时起,为长子缴纳这种税金成为习惯。 既然基督是长子,而在门徒中彼得似乎是首位,于是收税的人就来找他。在我看来,他们似乎是从每个城镇收税;因此,他们来到被视为基督故乡的迦百农找他。他们不敢直接去找基督本人,而是来找彼得;然而,他们对彼得的要求也并非强迫,而是谦恭的。他们没有坚持要求,只是询问:「你们的老师不缴丁税吗?」他们对祂还没有恰当的认识,仍视祂为普通人;不过,他们对祂过去所行的神迹给予了某种程度的尊重和敬意。 彼得如何回答他们呢?「他说:『缴。』」彼得告诉收税的人说基督会缴纳丁税;但他没有把这事告诉基督本人,也许是羞于与祂谈论这类事情。因此,温和且洞悉一切的耶稣,先一步对他说:「西门,你的意见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或丁税?是向他们的儿子呢?还是向外人呢?」当彼得回答是向外人时,基督说:「这样,儿子们就可以免税了。」(马太福音 17:25-26) 为了让彼得不以为祂是从那些收税者那里听说的,基督先发制人,揭示了自己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并鼓起彼得的勇气,因为后者先前不敢谈论此事。祂话语的意思是:我无需缴纳这税。如果地上的君王不向自己的儿子征税,只向外人征税,那么我,这位君王和君王的儿子,且不是地上的,而是天上的,就更应该免于他们的要求了。 你看到祂如何区分了儿子与非儿子吗?如果祂不是儿子,那么祂引用君王的例子就是徒劳的。的确,他们说,祂是儿子,但不是真正的儿子。那么,祂就不是儿子。如果祂不是儿子,也不是真正的儿子,那么祂就不是上帝的儿子,而是外人。如果祂是外人,那么君王的例子就失去了效力。 祂所说的并非泛指任何儿子,而是指合法的、亲生的、与生他们的人一同分享国度的儿子。因此,为了区分,祂将儿子与外人对立起来,称那些非君王所生的人为外人。祂称那些由君王自己所生的为祂自己的儿子。 但在此,也要注意祂如何以自己的话语印证了向彼得所启示的知识。然而,祂并不止步于此,祂的谦让也教导了同样的事:这是伟大智慧的新见证!说完这些,祂接著说:「但为了不使他们跌倒,你往海边去,抛下鱼钩,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打开它的口,就会找到一个舍客勒。你可以拿去,为我和你缴给他们。」(马太福音 17:27) 你看到祂既不拒绝缴税,同时也没有简单地命令去缴纳吗?祂首先表明自己无需缴税,然后才缴纳;祂这样做是为了不让门徒跌倒;而缴纳则是为了不让收税的人跌倒。祂缴纳税金并非因为有义务,而是出于对他们软弱的迁就。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ставляет о необходимости различения времени для устранения соблазнов, о явлении Божественной власти Христа через Его деяния, а также о смиренномудрии как единственном пути к достижению Царства Небесного.
2.圣洁的文本恭敬地教导我们,必须分辨时机以消除诱惑,论及基督借由祂的作为彰显神圣的权柄,并阐明谦卑乃是进入天国的唯一途径。
在另一处,基督论及食物时,轻忽了那诱惑;祂以此教导我们,当分辨何时须顾虑那些被引诱之人,何时可置之不理。再者,祂缴纳税款的方式,亦显明了祂的真实身份。祂为何不吩咐从他们所存的钱中取出缴纳?正如我前述所言,是为了在此事上亦显明祂是万有的主宰,海洋亦在祂的权柄之下。这权柄祂先前早已显明,那时祂斥责了海,并容许彼得在水面上行走。如今祂亦以另一种方式,显明同样的权柄,同样令人极度惊异。确实,吩咐深海中的第一条鱼带着所需的税款而来,这意义非凡;而祂的命令,如同撒网入深海,捕获了带着一枚斯塔提尔(Statir)银币的鱼。但那直接的、无可言喻的神圣权柄,是吩咐海洋献上供物,并显明万物如何顺服于祂:无论是在波涛汹涌之际,海面突然平静,并在狂涛怒浪之中托起了祂的同工;还是如今,它为祂缴纳了索要的税款。 「你去给他们,代我并代你缴纳。」(马太福音 17:27)你可见这极大的偏爱?亦请认识到彼得那深沉的智慧。马可,作为他的门徒,并未提及这重要的事,未将其视为基督赐予彼得的极高荣誉;但他却记载了彼得否认主的事,而对于那些能荣耀彼得的事,他保持了沉默——或许是因为导师禁止他们言说那些关乎他荣耀之事。「代我并代你,」因为彼得也是长子。你赞叹基督的能力吗?亦当赞叹门徒的信心,他在如此艰难的情形下,仍如此顺服。确实,此事在人的理智看来,是极其困难的。正是为了奖赏这样的信心,基督在缴纳税款时,将他与自己并列:「代我并代你。」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马太福音 18:1)门徒心中有所属人的情愫在作用。福音书作者亦指出这一点,他言:「当时,」即基督偏爱彼得胜过所有其他人时。雅各也是长子,但耶稣未曾对他施予类似之事。他们因羞于表露自己所患的这情欲,故未直言:「祢为何偏爱彼得胜过我们?难道他比我们大吗?」他们羞于如此说,便含糊地问:「天国里谁是最大的?」当耶稣偏爱他们三人中的任何一位时,他们并未表露出类似的情绪。但当这荣耀只赐予一人时,他们便忧愁了。不仅如此,他们考虑到其他情形,情欲亦随之燃起。例如,基督曾对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你是有福的,西门·约拿的儿子!」(马太福音 16:19,17);在此处,祂又说:「代我并代你缴纳」;此外,彼得多次展现出更大的胆量,这也激怒了他们。倘若马可所言是,他们并非发问,而是在心里思量,这与前者亦毫不矛盾:很可能他们兼有二者;他们先前已多次处于这种状态,而如今则以言语表达出来,并在心里思量。但你不要只关注那值得谴责之事,当思考:首先,他们即便在此时,所追求的也并非世俗之物;其次,他们后来放弃了这弱点,彼此谦让,互相推崇为首。至于我们,则无法提升到他们所犯的错误那样的境界;我们不问谁在天国里是最大的,而问谁在地上国度里是最大的,谁更富有,谁更有权势。 那么,基督对他们说了什么?祂揭示了他们的良知,回应了他们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他们的言语。「便叫一个小孩子来,...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马太福音 18:2-3)你们在探究谁是最大的,并争论首位,祂说。我则告诉你们:谁不成为最卑微的,谁就不配进天国。祂提出了一个美好的榜样。而且,祂不仅提出,更是实际将一个孩童安置在他们中间,以他们眼前所见之物使他们感到羞愧;祂劝勉他们要像孩童一样谦卑和纯朴,孩童没有嫉妒,没有虚荣,没有追求首位的欲望,却拥有纯朴、无恶和谦卑的高尚美德。因此,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勇气和明智,还有谦卑和纯朴的美德。当我们缺乏这些美德时,无论我们的作为多么伟大,我们的救恩都是可疑的。一个孩童,无论被辱骂、被惩罚、被赞扬或被尊敬,他既不会在前一种情况下感到恼怒或责备,也不会在后一种情况下心生骄傲。
3.Господь являет величие смирения и простосердечия, наставляя нас в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дитяти и сурово предостерегая от соблазна презрения к сим малым.
3.上主彰显了谦卑与纯真心灵的宏大,以孩童的美德来教导我们,并严厉地警告我们,切勿因藐视这些微小之人而陷于诱惑之中。
你看到祂如何再次唤我们行良善的本性之工,表明我们可凭自由意志去完成它们吗?借此,祂也根除了摩尼教不敬虔的教义。的确,若本性是恶,祂为何从中汲取哲理的例证呢?至于那被放在门徒面前的小孩,在我看来,那是一个全然自由,免于一切上述激情的小孩——一个没有骄傲、虚荣、嫉妒、争吵以及所有类似激情的孩子;一个以诸多美德,如淳朴、谦卑、宁静为装饰的孩子,并且他对这些美德毫不自傲;而这种拥有美德却不自矜的特质,是极高智慧的体现。正因如此,基督才把他领来,置于众人中间。但祂的教诲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延伸:「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马太福音 18:5)。祂说,不仅你们自己若成为这样的人,会获得巨大的奖赏;即使你们因我的缘故而尊敬这样的人,我也会以国度作为你们尊敬他们的回报。祂甚至表达了更多:「就是接待我,——祂说,——」谦卑和淳朴在我看来是如此可爱!在此,祂以婴孩指代那些与他一样单纯、谦卑、被普通人拒绝和蔑视的人。为了使祂的话语更具说服力,祂不仅以应许尊荣来加强,更以刑罚的威胁来加强:「凡是使一个信我的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磨石拴在他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马太福音 18:6),祂继续说。祂说,正如那些因我的缘故而尊敬这样的人会得到天国,甚至比国度更大的尊荣一样,那些藐视他们的人(这正是「使……跌倒」一词的含义)也将遭受最严厉的惩罚。对于祂称冒犯为「跌倒」,你不必感到惊讶:许多心胸狭窄的人常常因为被蔑视和羞辱而跌倒。因此,祂通过展示由此产生的伤害来增加罪行的严重性。祂对惩罚的描述与对奖赏的描述有所不同,祂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来解释它的沉重。因此,当祂特别想触动那些麻木不仁的人时,祂会引用感性的例证。所以在这里,祂想表明他们将遭受巨大的惩罚,并谴责那些蔑视这样的人的骄傲,祂提出了感性的惩罚——磨石和溺毙。根据前面的内容,本来应该说:凡不接待这小子中的一个的,就是不接待我——这比任何惩罚都要沉重。但由于这种可怕的惩罚对麻木不仁和粗俗的人影响甚微,祂便提到了磨石和溺毙。祂没有说磨石会被拴在他的颈项上,而是说遭受这样的惩罚会更好,以此表明不幸的人正面临着另一种更沉重的祸患;如果那惩罚是难以忍受的,那么这后者就更是如此。你看到这多么可怕的威胁了吗?祂将它与我们所熟知的威胁相比较,使其更加清晰;而通过指出更大的沉重,祂使人惧怕比感性惩罚更大的惩罚。你看到祂如何根除傲慢了吗?如何医治虚荣的疾病了吗?如何教导人不在任何地方寻求首位吗?如何劝导那些寻求首位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寻求末位吗?诚然,没有什么比傲慢更糟糕了。它剥夺了我们最普通的明智,使我们显得愚蠢,或者更确切地说,完全使人疯狂。如果有人身高不超过三肘,却竭力要比山更高,并自认为如此;如果他开始伸展身体,仿佛他比山峰更高——那么我们就不必寻找其他证据来证明他的疯狂。同样,当你看到一个傲慢的人,他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好,并将与普通人共同生活视为一种耻辱时,你就不必寻找其他证据来证明他的疯狂了。这样的人比天生愚笨的人更值得嘲笑,因为他是自愿招致这种病症。他不仅因此值得怜悯,也因为他陷入了邪恶的深渊而不自知。事实上,他能否恰当地认识自己的罪孽?能否感受到自己的过犯?魔鬼将他当作无用的奴隶和俘虏,随心所欲地拖曳他,以各种方式折磨他,并使他遭受无数的侮辱;最后,他使这些人陷入如此的疯狂,以至于他们听从他的暗示,开始在孩子和妻子面前,甚至在祖先面前骄傲——或者,相反,以这些后者的名声而自傲。还有什么比这更疯狂的呢,当他们为完全相反的事情而骄傲时:一些人因为自己有贫穷的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而骄傲,而另一些人则因为自己有光荣和著名的祖先而骄傲?那么,该如何使这两者的骄傲都谦卑下来呢?对于前者,应该说:爬得比你的祖父母和曾祖父母更高一些:你可能会在他们中间发现许多厨师、车夫、客栈老板;而对于那些因祖先的卑微而自豪的人,则应该说相反的话:你也看看你更早的祖先:你会发现许多比你更有名望的人。
4.Суетно упование на знатность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я и мирские преимущества, ибо истинное благородство обретается лишь в свободе духа, ревностном служении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и праведном обличении зла.
4.倚仗显赫出身和世俗优势乃是虚妄的盼望,因为真正的尊贵只在于灵魂的自由、热忱地服侍美德,以及公义地斥责邪恶。
那自然的秩序是甚么,我要从圣经中向你们证明。所罗门是君王的儿子,是一位显赫的君王;然而,这位显赫君王的父亲却是贫寒而微不足道的人;他母亲那边的祖父也是如此,不然他也不会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一个普通的士兵。但若你追溯得更高,在这些贫寒的祖先之后,你又会看见极其著名的王室血统。这在扫罗和许多其他人身上也能观察到。因此,我们绝不可因祖先而骄傲。请实实在在地告诉我——血统是甚么?不过是一个虚名罢了。你们将在末日了解这点。但既然末日尚未降临,我们便试图以我们现今所知的境况来使你们确信,出身的显赫并不能带来任何优势。当战争、饥荒或任何其他灾难降临时,所有那些所谓显赫出身的虚妄优势便会清晰地暴露其一无是处。无论是疾病还是瘟疫来袭,它不分富人与穷人,不分显赫者与无名者,不分高贵者与卑贱者;死亡和其他变故也是如此:它们降临到所有人的身上,而最奇特的是,尤其降临到富人身上。这些富人在这样的境况下越是松懈,就越容易灭亡。甚至恐惧对富人也产生更强烈的作用。他们比其他人更惧怕权柄者,同样地,甚至更甚地,他们也惧怕百姓,因为富人的家宅往往成为暴民的狂暴和权柄者不满的牺牲品。相反地,穷人却能安然避开这些动乱。 因此,如果你想表明自己出身高贵,那么,请轻视血统的高贵,而展现出与那位蒙福者(尽管贫穷)相同的精神高贵,他曾对希律说:「你不可以娶你兄弟的妻子」(马可福音 6:18);与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的那位所拥有的精神高贵相同,他曾如此斥责亚哈:「使以色列遭灾祸的不是我,而是你和你父的家」(列王纪上 18:18);与先知和所有使徒所拥有的精神高贵相同。然而,那些沉溺于财富的人的灵魂却非如此:如同那些处于无数狱卒和刽子手权下的人一般,他们甚至不敢抬起自己的眼睛,不敢自由地为美德而行动。对金钱、名声和其他事物的贪婪,以其严厉的目光投向他们,使他们成为它的奴隶和仆役。的确,没有甚么比依恋世俗之事和贪恋一切光鲜亮丽之物更剥夺自由的了。这样的人服侍的不是一个、不是两个、不是三个,而是无数个主子。如果你们想数算他们,我们就举一个著名的朝臣为例。让他拥有无数的财富,让他身居高位,让他有一个光荣的故乡,显赫的祖先,让他吸引所有人的目光。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位显贵是否比所有的奴隶更卑贱?我们与他对比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奴隶,而是一个属于奴隶的奴隶;因为许多仆人也有奴隶。这个奴隶的奴隶只有一个主子——他不是自由人,这又有甚么关系呢?但他只对一个主子尽力讨好。即使他知道他的主子也受制于人;但他仍然只服从一个,如果他能妥善管理他的产业,他就能平静地度日。 相反地,那人拥有的不是一个、不是两个主子,而是许多,而且是更为苛刻的主子。首先,使他忧虑的是君王的想法。受制于某个无名小卒与受制于君王,这是极大的不同:这位君王听信许多人的谗言,今日将恩宠赐予一些人,明日又赐予另一些人。尽管他自己并无过错,但他仍然怀疑所有人,包括他的同僚、下属、朋友和敌人。然而,有人会说,那个奴隶也惧怕他的主子。但是,只有一个主子并惧怕他,与有许多主子并惧怕他们,难道是一回事吗?不仅如此;如果有人仔细审视此事,他会发现那位奴隶根本没有任何主子。如何,又是以何种方式呢?没有人愿意夺走他的职务并取而代之,因此他没有竞争对手。相反地,那些显贵们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在君王面前诋毁那个受他恩宠和宠爱的人。正因为如此,他们所有人都不得不奉承上级、同级和朋友,因为在嫉妒和对荣耀的贪婪盛行之处,就没有真诚的友谊。正如从事同一技艺的人无法纯洁真诚地彼此相爱一样,那些拥有相同尊严、在世俗事物上追求相同目标的人也是如此。正因如此,他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所以,你看到了这一长串的主子,而且是残酷的主子吗?你想让我指出他们处境中另一件更为沉重的事吗?身处他人之下,每个人都试图在他面前抬高自己;而那些地位高升的人,则试图阻止其他人与他们匹敌或超越他们。
5.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увещевает оставить призрачную славу и мирские волнения, ибо истинное блаженство и свобода обретаются лишь в стяжании добродетели.
5.这段神圣的文本劝诫我们舍弃虚幻的荣耀与世俗的纷扰,因为真正的福祉与自由仅在于对美德的获取。
然而,奇哉!我本打算指出那些掌权者;但我的言语将我带得更远,以至于我说得比我所打算的更多:我将那些主人描绘为仇敌,或者——更确切地说——将同一群人既描绘为主人,又描绘为仇敌,因为他们作为主人受人尊敬,作为仇敌令人恐惧,作为敌人阴险毒辣。如果一个人既是某人的主人,同时又是他的仇敌,那么还有什么比这种不幸更糟的呢?奴仆虽然依附于他的主人,但仍能从他那里得到庇护和好感。与此相反,他们既受人统治,又被人敌对;他们彼此武装,所面临的危险比在战争中更大,因为他们想要隐藏彼此的敌意,在友谊的面具下滋养著敌对的情感,并且常常试图在他人的幸福废墟上建立自己的幸福。在我们中间则不会如此:如果有人不幸,许多人会与他一同受苦;如果有人幸福,许多人会与他一同欢喜,正如使徒所说:「所以,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若一个肢体得荣耀,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快乐」(哥林多前书 12:26)。提出这样的劝诫时,在一个场合他说:「我们的盼望、或喜乐、或所夸的冠冕是什么呢?不就是你们吗?」(帖撒罗尼迦前书 2:19)。在另一个场合:「因为你们若靠主站立得稳,我们现在才是真活著」(帖撒罗尼迦前书 3:8)。在第三个场合:「我曾多多的流泪,心中甚是痛苦,写信给你们」(哥林多后书 2:4);又或者:「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有谁跌倒,我不心焦呢?」(哥林多后书 11:29)。 那么,为何我们至今仍在旋风中盘旋,被尘世忧虑的波涛所颠簸,而不奔向宁静的港湾呢?为何我们不抛弃空洞的名号,奔向事物本身呢?荣耀、权柄、财富、显赫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对于他们来说仅仅是名号,而对于我们来说才是实质;同样地,反过来说,忧愁、死亡、羞辱、贫穷以及诸如此类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名号,而对于他们来说才是实情。 如果你愿意,让我们首先以「荣耀」为例,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如此可爱和向往的。我不再说它转瞬即逝,很快就会消逝。不,想像它处于最光辉灿烂的时刻;不要隐藏那娼妓的装束和粉饰,而是将它完全展现出来,我将指出它的丑陋。 那么,你肯定会指出那服饰、众多的差役、传令官的声音、人群的顺从、民众的静默、对路上相遇者的鞭打,以及最后众人的关注。难道,你会说,这一切不构成光彩吗?然而,让我们来审视,这一切是否多余,是否只是空虚的虚荣?事实上,一个人因此而变得更好了吗?是在灵魂上,还是在身体上(毕竟人只由这两部分组成)?他是否因此而变得更高、更强壮、更健康、更快呢?或者他是否获得了更敏锐、更洞察的感官呢?没有人会这么说。同样地,如果我们转向灵魂,我们会发现这里也没有获得任何益处。那么,那个受人如此卑躬屈膝服侍的人,是否因此而变得更为有节制、更为谦逊、更为明智了呢?丝毫没有!甚至完全相反。这里与身体的情况不同。身体只是没有从荣耀中获得任何益处;而这里,恰恰相反,不仅是灵魂没有获得任何益处的不幸,而且它还变得更为邪恶。它因此而沉溺于骄傲、虚荣、愚昧、愤怒以及无数其他的恶习。 但是,你会说,它在这里感到欢喜、狂喜、陶醉。然而,这恰恰是邪恶的顶点,是无法治愈的疾病。事实上,谁从这种处境中得到慰藉,谁就不会很快想要摆脱邪恶的束缚;他的满足感阻碍了治愈的途径。这是极端的不幸,他看到自己的疾病增多,不仅不忧愁,反而欢喜。毕竟,欢喜并不总是好的标志。小偷在偷窃东西时也会欢喜;奸夫在玷污邻舍的婚床时也会欢喜;贪婪者在夺取他人之物时也会欢喜;杀人犯在残害生命时也会欢喜。因此,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一个人是否欢喜,而应该关注他是否为良善之事而欢喜,并且我们必须警惕,不要找到像奸夫或小偷那样的欢喜。 告诉我,他为何欢喜?是因为他赢得了荣耀,能够在他人面前骄傲自大,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吗?但还有什么能比这种性情和这种疯狂的爱更为罪恶呢?如果这不是邪恶,那么就不要责备那些虚荣的人,也不要用无数的斥责来抨击他们。停止诅咒那些骄傲和傲慢的人吧。但你们发现这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即使那些被无数随从环绕的人,也应受到无数的谴责。 这就是我打算对那些不法的大人物所说的!确实,我们会发现许多这样的人,由于滥用他们的权力,他们比强盗、杀人犯、奸夫、盗墓者更为罪恶。事实上,他们比那些人更无耻地掠夺,以更残忍的方式杀害,沉溺于更为可耻的享乐,并且凭借他们权力的力量,他们毁坏的不是墙垣,而是他人的财产和无数的家园;他们在对情欲的放纵中,遭受著最残酷的奴役之苦;他们无情地折磨著与他们同样是奴仆的人,却对每一个更了解他们的人颤抖不已。 的确,只有不被情欲奴役的人才是自由的,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主人,比君王更有权势。因此,明白这一点,让我们努力寻求真正的自由,并远离那可耻的奴役;除了唯一的德行之外,我们不应将任何事物视为福祉:既不应是虚假的权力光芒,也不应是使人沦为奴隶的财富,——那么我们将在今生享受安宁,并在来世藉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获得诸般美善,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与父和圣灵,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59«Горе миру от соблазнов, ибо надобно прийти соблазнам; но горе тому человеку, через которого соблазн приходит!»(Мф. 18:7)
第 59 讲「世人有祸了,因为世上有使人跌倒的事;这些事是免不了的,但那引人跌倒的人有祸了!」(马太福音 18:7)
解释:马太福音 18:7-14。基督为何谈及诱惑的来临?——预言的不可废弃性并不消灭自由意志。——毁灭并不取决于诱惑。——诱惑的益处。——人是因著自己的意愿而变得或良善或邪恶。——恶并非与上帝同时永存的本原。——恶是源于疏忽而对上帝的不顺从。——基督所指示的避免诱惑的途径。——应当关心邻人的救赎。——唯有虔敬才能巩固友谊的纽带。——在关心邻人救赎时应当保持忍耐。——单单自身的德行不足以带来救赎。——劝诫要关心对青年的适当教养。
1.Святитель Иоанн Златоу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сожаление Господа о мире и предсказание о соблазнах служит не только проявлением Его милосердия, но и спасительным врачеванием, побуждающим верных к бодрствованию, ибо хотя соблазнам надлежит прийти, погибель от них зависит от нерадения человека.
1.圣金口若望庄严地阐释,吾主对世人的怜悯以及对诱惑的预言,不仅彰显了祂的慈悲,亦是救赎性的良药,激励信众保持警醒;因为虽然诱惑势必会来临,但因此而导致的沉沦,却取决于人的疏忽懈怠。
如果试探是必须要来的,——也许会有人,从反对者中说道,——那么基督为何要为世人感到忧伤呢?祂本应当将世人从试探中拯救出来,并伸出援助之手才是啊。因为这才是医者与代求者的职责;而忧伤,则任何人都能做到。对于这些无耻之言,我们应当如何回答呢?你是否能找到与此相等的医治之法呢?基督身为上帝,却为你成为了人,取了奴仆的形像,忍受了一切的羞辱,并且从祂那一方,凡是需要成就的,祂都没有留下。但因这一切对于那些不知感恩的人毫无益处,所以祂才为他们感到忧伤,——祂为此感到忧伤:即使经过了这样的医治,他们仍然未能从自己的疾病中解脱出来。这就好比,有人为一个病人感到忧伤,这位病人曾被极力照料,但他却不愿听从医生的嘱咐,于是此人说:「这人有祸了!因他自己的不谨慎而加重了疾病!」然而,在那种情况下,忧伤毫无益处;但在这里,基督预言未来并为世人感到忧伤,这本身就是一种医治。事实上,许多人常常从忠告中未能得到益处,却因著忧伤而得以改正。正因为如此,救主才特别说:「世人有祸了!」——目的是为了激励人们,让他们准备好去奋斗,并迫使他们保持警醒。同时,祂也展现了自己对他们的爱与温和——即使是对抗拒祂的人,祂也为之忧伤,不仅没有愤怒,反而藉著祂的忧伤和预言来纠正他们,为要使他们归向祂自己。然而,这怎么可能呢?——你会问道。既然试探是必须要来的,又如何能避免它们呢?试探是必须要来的,但却没有必要因此而灭亡。举例来说,如果某位医生说(不妨再次举出同样的例子):某种疾病是必须要来的,——这并不意味著这种疾病必然会对谨慎的人造成伤害。救主说这些话,正如我上面所说,是为了连同其他人一起,把祂的门徒们从沉睡中唤醒。为了使他们不至于陷入沉睡,以为自己注定要过著平静安宁的生活,祂预言了许多即将到来的内在和外在的争战。保罗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外有争战,内有惧怕……在假弟兄中的危险」(哥林多后书 7:5,11:26)。同样地,在米利都与以弗所的牧者们谈论时,祂说:「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使徒行传 20:30)。而基督自己也说:「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马太福音 10:36)。
当基督谈及试探(соблазнов)的必要性时,祂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自由的抉择或自由的意志,也没有使我们的生活屈服于任何行为的必然性,而只是预言了必然会发生的事。福音传道者路加也是在表达同样的含义,他说:「绊脚石不临到是不能的」(路加福音 17:1)。 那么,试探(соблазны)究竟是什么?它们是直路上的阻碍。在剧院里,那些巧妙设置障碍并灵巧地使身体翻转的人,也被如此称呼。因此,救主的预言并非是试探的原因;绝非如此;试探之所以存在,并非因为救主预言了它们;而是因为它们必然会发生,祂才预言了。 如果那些引起试探的人决定不做恶,那么试探就不会来临;如果它们不会来临,那么也就不会被预言。然而,既然人们沉溺于邪恶,陷入了无法治愈的疾病,试探便降临了,而救主只是预言了必然会发生的事。 你会说,如果他们都改正了,没有人再引入试探,那么这个预言不就显得虚假了吗?丝毫不会;那时这个预言就不会存在了。如果所有人都能够改正,救主就不会说:「试探是必须来的。」但是,由于祂预见到某些人不愿意改正,因此祂才说试探必然会来。 你又会问,主为何不消灭它们?为何要消灭它们呢?是为了那些从中受到伤害的人吗?但他们受到的伤害并非来自试探,而是来自他们自身的疏忽。这可以从那些有德之人的例子中看出来,他们不仅没有因试探受到任何伤害,反而获得了最大的益处。约伯就是这样的人,约瑟也是这样的人,所有的义人和使徒亦是如此。如果许多人灭亡了,那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粗心大意。 如果情况并非如此,灭亡取决于试探,那么所有人都应当灭亡。如果有人能避开试探,那么避不开的人就应该责备自己。 如我所说,试探能唤醒沉睡中的人,使他们变得谨慎和有洞察力,它们不仅能保守那些自我警惕的人,也能迅速恢复那些跌倒之人;它们教导他谨慎,使他难以被捕获。因此,如果我们保持警醒,就能从试探中获得不小的益处:我们学会了持续不断地警醒。 即便在如此多的敌人和诱惑之下,我们仍旧陷入沉睡——那么,如果我们生活在安逸之中,将会怎样呢?例如,看看第一个人。如果他在乐园中生活了短暂的时间,也许不到一天,享受着快乐,就达到了如此的败坏,以至于幻想自己与神平等,把诱惑者视为施恩者,未能遵守一条诫命,那么,如果他此后继续过着没有灾祸的生活,他又会做出什么事来呢?
2.Смиренно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м, что зло проистекает не от Бога и не от природы, но от свободной воли и беспечности самого человека.
2.我们谦卑地作证:邪恶并非源于上帝,也非源于自然,而是源于人自身的自由意志与疏忽懈怠。
然而,当我们的反对者听到我们所说的这些话,他们又驳斥我们,说道:「上帝为何将他造成那样呢?」 不,上帝并非将他造成那样;否则,祂就不会惩罚他了。如果连我们都不会因我们的奴仆所犯的过错——那些我们自己也难辞其咎的过失——而责备他们,那万有的上帝就更不会这样做了。 你问:「人又是如何变成那样的呢?」 是出自他自己,以及他自身的疏忽。 你说:「这怎么会是出自他自己呢?」 问问你自己吧。如果作恶之人并非因自身缘故而作恶,那么,就不要惩罚你的奴仆,不要责备你的妻子,如果她在某些事上犯了错,不要鞭打你的儿子,不要指责你的朋友,也不要憎恨那冒犯你的仇敌:因为他们都值得怜悯,而非惩罚,如果他们的过失是出于非自愿的。 但你会说:「我无法这样理解。」 不,当你意识到他们是因被迫而非自愿地成为有罪时,你就能这样理解了。譬如说,如果你的奴仆因为生病而未能执行你的命令,你不但不会责备他,反而会乐意原谅他。 如此一来,你自己就作证了,有些事是取决于他,有些事则不然。同理,在此处亦是如此:如果起初的人之所以如此败坏,是因为他被造成那样的,那么你不但不会指责他,反而会乐意原谅他。 如果你因奴仆生病而原谅他,那么你当然不会拒绝原谅一个被上帝创造出来就倾向于邪恶的人,如果他确实是被造成那样的话。 对于提出这类反驳的人,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轻易地堵住他们的口:真理充满了佐证。举例来说,你为何从不因你的奴仆容貌不美、身材不高、不会飞翔而责备他呢?因为这些是取决于本性的。因此,对于人不应因取决于本性的事物而被指责这一点,没有人会反驳。 是故,当你指责某人时,你就是在表明,他的罪过并非取决于本性,而是取决于他自己的意志。 如果我们透过不指责他人的罪过,来表明他们的罪过是取决于本性,那么显然,如果我们在某事上斥责他人,我们就是在告知,他们的罪过是取决于自由意志。 因此,不要提出那些比蜘蛛网更脆弱的扭曲推理与诡辩,而是再次回答我的问题:上帝是否创造了所有的人?当然。 那为何并非所有人都是同等地良善与败坏呢?良善、美好、谦卑的人从何而来?败坏与不虔敬的人又从何而来?如果这不取决于意志,而是取决于本性,那为何有些人良善,有些人却败坏呢? 如果所有人都本性为恶,那么就不可能有人是良善的;如果所有人本性为善,那么就没有人会是邪恶的。如果所有人都拥有相同的本性,那么他们就必须因此而相同——要么都良善,要么都邪恶。 再者,如果我们说有些人本性良善,有些人本性邪恶(正如我们所示,这是不公的),那么他们的这些特质就应当是不可改变的,因为本性的特质是恒定不变的。 譬如,你看:我们所有人都是必死的,都会受制于情欲,没有人能摆脱它们,即便他付出千倍的努力。然而,我们却看到许多良善的人变得邪恶,邪恶的人变得良善:有些人因疏忽大意,有些人因极度的勤勉;这尤其表明了,良善或邪恶并非取决于本性。 凡是天性所赋予的,既不会改变,也不会透过努力获得。正如我们不需要努力就能看见或听见,如果美德是本性所赋予的,我们也就不需要费力去获得美德了。 况且,既然上帝能创造所有人都是良善的,祂为何还要创造邪恶的人呢?那么,邪恶究竟从何而来呢?问问你自己吧;我的职责只是表明,它既非来自本性,也非来自上帝。 那么你会说,它是自行出现的吗?绝不可能。 那么,它是非受生的吗?住口吧,人啊!逃离这种疯狂,不要将与上帝同等的荣耀,甚至是至高的荣耀归于邪恶。因为,如果邪恶是非受生的,那它就是强大的,既不能被转变,也不能被消灭:众所周知,非受生的事物是不会消亡的。
3.Смиренно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м, что зло имеет свое начало не в вечной природе, но в беспечности и своевольном неповиновении человека.
3.我们谦卑地作证,邪恶并非源于永恒的本性,而是始于人的疏忽大意与任性悖逆。
为何有如此多的良善,而邪恶却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受造之物如何能强于那未受造的?你会说:上帝终有一日会毁灭邪恶。但若邪恶如祂一般无始、全能且永恒——有人会如此发问——祂又将如何毁灭邪恶呢?哦,魔鬼的恶毒啊!它发明了多少邪恶!它将人引向了何等的亵渎!它又在何等虔敬的借口之下,编造出新的不敬虔的教义!为了表明邪恶并非源自上帝,人们引入了新的不敬虔教义,承认邪恶是未受生的。那么,邪恶究竟从何而来呢?它源于意愿与不意愿。但意愿与不意愿本身又从何而来呢?它们源于我们自身。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如同问:人为何能看见,又为何不能看见?如果我回答你:因为他睁开和闭上眼睛,你又会再次问我:他为何睁开和闭上眼睛呢?然后,当我告诉你这取决于我们自身和我们的意愿时,你又会再次寻求新的原因。邪恶并非其他,它就是对上帝的不顺从。你或许会问:这种不顺从是如何在人心中产生的呢?但请告诉我:它的产生困难吗?我并非说它困难;我只是问,人为何会愿意不顺从上帝?源于疏忽。人拥有顺从和不顺从上帝的权柄,他选择了后者。如果你在此之后仍然疑虑不决,那么我将向你提出一个不难且不复杂,而是简单而清晰的问题:你是否曾有时行为不善,有时又行为良善?例如,你曾战胜某种情欲,但又再次屈服于它;曾沉溺于醉酒,但又抑制了它;曾动怒,但又平息了怒火;曾藐视穷人,但又不再藐视他们;曾犯下奸淫,但又再次变得贞洁?那么,请告诉我:这一切从何而来?为何如此?如果你不告诉我,我便告诉你:这是因为起初你曾努力(行善)并充满热忱,但后来你松懈了,变得疏忽大意。对于那些绝望、完全委身于邪恶、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甚至不愿听闻任何能纠正他们之事的人,我将不会与他们谈论智慧;而对于那些行为时好时坏的人,我将乐意与之交谈。你曾以某种方式窃取不属于你的财产,但后来,出于怜悯的驱使,你又从自己的财富中分给了穷人:你身上的这种转变从何而来?这难道不明显地源于你的意志和意愿吗?这是如此显而易见,以至于任何人都会轻易赞同。
因此,我恳请你们务必仔细,并持守美德,如此你们就不会提出这类问题。如果我们愿意,那恶就只会以一个名目而存在。所以,不要问恶从何而来,也不要陷于疑惑;而当你知晓恶是源于一种懈怠时,就当远离它。如果有人对你说,恶不是源于我们自己,那么当你看到他对奴仆发怒、对妻子生气、责备儿子、并谴责那些伤害他人之人时,就对他说:你又如何说恶不是源于我们自己呢?如果恶不是源于我们,你又为何要责备他人?也问他:你是否自愿地责备和诋毁他人?如果不是自愿,那就没有人应该对你生气;如果是自愿,那就表明恶是源于你和你的懈怠。进一步说:你是否相信有良善之人?如果没有良善之人,你从何处得来这个称谓?你的赞美从何而来?如果确有良善之人,那么显然,他们可以指责邪恶之人。如果邪恶之人并非自愿、也非出于自身而变得邪恶,那么良善之人责备邪恶之人就是不公义的,他们自己也将因此而变得邪恶。的确,有甚么比责备无辜之人更糟糕呢?然而,如果良善之人即使责备邪恶之人仍能保持良善,并且这甚至对那些不明事理之人来说,都是他们良善的最有力证明,那么由此也显而易见,没有人是出于必然而作恶的。如果你在此之后仍要问恶从何而来,我就告诉你:源于懈怠,源于懒散,源于与邪恶之人交往,以及源于对美德的轻蔑。恶由此而生,有些人问恶从何而来,也由此而生。在那些敬爱谦卑与贞洁生活的美德之人中,没有人会问这个问题;只有那些胆敢作恶,并企图借由这种学说引入某种有害的懈怠的人,才会编织出蜘蛛网般的罗网。但我们将不仅以言语,也将以自身的行为来撕裂这些蛛网。恶并非出于必然。如果恶是必然的,基督就不会说:「那藉著人子绊倒人的,有祸了。」他只称那些自愿作恶的人为不幸。至于他说:「藉著人子绊倒人的」,请不要惊讶。他的这些话并非指借由这个人,另一个人才引入了绊倒,而是指他自己造成了这一切。在圣经中,介词「藉著」(δια)常常代替介词「从」(от),例如:「我从上主得了男子(διὰ τοῦ Θεοῦ)」(创世记 4:1),即将第一原因置于第二原因的位置。又如:「解梦不是出于上帝(διὰ τοῦ Θεοῦ)吗?」(创世记 40:8)又如:「上帝是信实的,你们蒙召与祂儿子我们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δι』 οὗ)」(哥林多前书 1:9)。
4.Господь через повеление удаляться от соблазняющих ближних, сколь бы они ни были дороги, и через попечение о меньших сих, являет волю Отца Небесного, желающего спасения всех и каждого.
4.上主借由祂的诫命,要求我们远离那些引诱近人的事物,无论这些事物多么宝贵,并通过祂对那些「最小的」的关怀,显明了天父的旨意,天父愿所有的人,以及每一个灵魂都得救。
为使你确信邪恶并非出于必然,请听主接下来所言。祂对那些引人跌倒者表达了遗憾之后,继续说道:「若是你的手,或是你的脚,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你一只手一只脚进入永生,比有两手两脚被丢在永火里更好。若是你的眼睛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来丢掉。你一只眼睛进入永生,比有两只眼睛被丢在地狱的火里更好」(马太福音 18:8-9)。救主在此所言,并非指身体的肢体,而是指我们的朋友和亲属,他们如同我们不可或缺的肢体。祂先前曾论及此事,现今再次提及。确实,与邪恶和悖逆之人交往,所带来的危害之大,无出其右。那必然性所不能产生之害,友谊却往往能造成——无论对害处或益处而言皆是如此。因此,救主以特有的力量,命令我们远离有害之人,指的正是那些引人跌倒者。 你看,基督是如何预先阻止了可能由跌倒所带来的损害?首先,祂预言了跌倒必然会发生,以免有人陷入疏忽,而是人人警醒等候;其次,祂指出跌倒是巨大的邪恶(祂说「这世界有祸了,因为有跌倒的事」,并非无缘无故,而是为要彰显由此而生的大害);第三,——更甚的是——祂借着称那引人跌倒者为不幸之人,来表明这一点(救主以「那人有祸了」这些话,意指此人将遭受严厉的惩罚)。祂不仅以此言语,更以所附加的比喻,增添了恐惧。 然而,祂并未止步于此,祂还指明了避免跌倒的途径。这途径是什么呢?祂说:切断与不敬虔之人的友谊,即便他们对你而言极其亲爱,并且祂为此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祂说,如果他们仍是你的朋友,你将无法使他们受益,反而会毁坏自己。但如果你切断与他们的友谊,至少你自己可以获得救赎。因此,若与某人的友谊对你有害,就当远离。既然我们常将身体上那些病入膏肓、对其他肢体有害的肢体切除,那么对朋友更应如此行。 若邪恶取决于本性,那么所有这些劝诫和忠告都是多余的,先前所说的警示也是多余的;但若这一切并非多余——事实确是如此——那么显然,邪恶是取决于意志。「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小子里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马太福音 18:10)。主在此称之为「小子」的,并非指那些真正年幼之人,而是指那些被众人视为如此之人,即贫穷、受轻视和地位卑微者。毕竟,一个比整个世界更宝贵、与上帝为友的人,又怎能被称为小子呢?救主称之为小子的,是那些在世人眼中如此之人。祂不说「许多人」,而是说「一个」,借此也预防了许多跌倒所带来的损害。正如远离恶人一样,尊敬善人也会带来巨大的益处;谨慎之人以两种方式保护自己免于邪恶——远离与引人跌倒者的交往,并对圣洁之士予以尊重和敬意。 接着,祂又提出了其他动机,促使我们尊敬这些人,祂说:「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由此可见,所有圣徒在天国都有天使。使徒也论及妇人:「因此,女人为天使的缘故,应当在头上有服权的记号」(哥林多前书 11:10);摩伊休斯(Моисей,摩西)也说:「他设立列邦的疆界,按着上帝众子的数目」(申命记 32:8)。这里所言,不仅指天使,也指天使中更高的等次。而祂说他们「常见我天父的面」,无非是表明他们拥有极大的坦然和极高的尊荣。 「人子来,为要拯救失丧的人」(马太福音 18:11)。紧随其后,祂提出了比第一个更为有力的新的证据,并附带了一个比喻,其中表明连父自己也愿意我们不要轻视我们的弟兄中最小的一个。祂说:「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岂不撇下这九十九只,往山里去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更大。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的一个失丧」(马太福音 18:12-14)。 你看,主提出了多少动机,迫使我们关心我们境况卑微的弟兄?所以,不要说某人是铁匠、是鞋匠、是农夫——是个愚蠢之人,因此不值得尊敬。为使你不致遭受这种邪恶,请看基督用多少证据说服你约束自己,并关心那些人。祂将一个孩子安置在中间,说:「你们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又说:「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马太福音 18:3,5)。而引人跌倒者将遭受最严厉的惩罚;祂说了:「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马太福音 18:6)之后,并未满足,又加上:「那引人跌倒的人有祸了」(马太福音 18:7),并命令我们远离这样的人,即便他们对我们而言如同手和眼睛一般。 随后,祂又因那些受托看顾这些小弟兄的天使的缘故,迫使我们尊敬他们,并以祂自己的意愿和苦难激励我们(因为当祂说「人子来,为要拯救失丧的人」时,祂是指着十字架,正如帕维尔(Павел,保罗)论及弟兄时说:「不可因你的食物,叫基督所为你死的人灭亡」——罗马书 14:15),也因父的意愿,因为父也不愿意这小子里的任何一个失丧。最后,祂用一个普遍的证据:牧人留下被保守的羊群,去寻找那迷失的一只,当祂找到时,祂为它的寻回和得救极其欢喜。
5.Господь являет величайшее попечение о меньших и заблудших братьях, призывая верных подражать Его любви, полагая душу за спасение ближнего.
5.吾主展露祂对微末与迷途之弟兄最为深切之眷顾,召唤忠信者效法祂之爱,为邻人得救而舍弃性命。
因此,既然上帝如此喜悦那失而复得的「小弟兄」,你又怎能轻视那些上帝如此眷顾的人呢?你理应为这些「小子」中的一位舍弃你的性命啊!「可是他软弱又贫穷!」正因如此,你更该竭尽全力去拯救他。主自己也撇下九十九只羊,去寻找那迷失的一只,众多羊群的得救也无法遮蔽祂对那失丧一只的关切。传福音者路加说,祂甚至将它扛在自己的肩上,并且在天上,为一个悔改的罪人所生的喜乐,胜过为九十九个不需要悔改的义人所生的喜乐(路加福音 15:7)。祂撇下未曾迷失的羊,去寻找那迷失的一只,并且为它的寻回所生的欢喜,胜过为那些得以保全的羊所生的喜悦,借此彰显了祂对它莫大的关怀。因此,我们不可轻视这样的灵魂。这一切正是为了我们才被说出的。救主藉著威胁那些不愿像小孩子的人将被完全地逐出天国,并提及磨石,以此来压制傲慢者的骄傲,因为没有什么比骄傲更与爱相悖。祂说:「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路加福音 17:1),这是在激励我们要警醒;祂接著补充说:「但那引人跌倒的人有祸了!」(路加福音 17:1),这是在告诫我们每个人,不要成为使人跌倒的因由;祂吩咐我们远离那些使人跌倒的人,使我们的救赎之路更为平坦;祂禁止我们轻视「小弟兄们」——并且不是简单地禁止,而是用特别的力量说:「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小子里头的一个」(马太福音 18:10),又说:「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马太福音 18:10),同时也说:我来,以及我父的意愿,都是为此,这使得那些应当关心他们的人更加热切。
你看,祂以何等的壁垒环绕他们,又对那些受轻视、濒于灭亡的人们倾注了何等的关怀,祂以严重的灾祸威胁那些使他们跌倒的人,并应许那些服事他们、关心他们的人以丰厚的福祉。这一切祂都以自己的榜样和天父的榜样加以证实。我们也当效法祂,不应为我们的弟兄推辞任何看似卑微或艰难的事务。即使我们应当服事一个不为人所知、又贫困的人,即使这事伴随著极大的辛劳,即使为此需要翻越山峦与险峻,为了拯救弟兄,我们都应当承受这一切。上帝如此关切灵魂,以至于不惜牺牲祂的圣子。因此,我恳求你们,自清晨从家中出来之际,我们就应当专注于此一目标,并且首先要关心如何使弟兄脱离危险。在此,我所说的危险,并非指肉体上的危险——那几乎不能称之为危险——而是指魔鬼使人遭受的属灵危险。商人为增长财富而横渡海洋,工匠为增加资产而竭尽所能。同样地,我们不仅应当关心自己的救恩,也应当关心邻人的救恩;否则,我们自己也无法获得救恩。战士在战斗中,若只图逃跑以自救,则连同自己也毁灭了他人;反之,勇敢之人为保卫他人而战,则连同他人也拯救了自己。既然我们的生命也是一场战争,而且是最为残酷的战争——是战斗与争战的时刻——那么,我们就应当按照我们的君王所吩咐的,投入战斗,随时准备击打、杀戮并倾流我们敌人的鲜血,关心所有人的救恩,坚固站立之人,扶起跌倒之人。我们有许多弟兄在这场战斗中身负重伤,血流不止,却无人施以援手;无论是民众、还是神职人员,或是其他人,无论是保护者、朋友,还是弟兄,都无人关心他们,每个人都只顾自己。正因如此,我们贬损了我们自身善工的尊严——因为最大的坦然(向著上帝)与赞扬,属于那不求自己益处的人。我们之所以软弱,容易被世人与魔鬼所胜,正是因为我们只顾自己的事,不互相扶持,不用对上帝的爱彼此环绕,却寻求别的友谊机缘:有些人寄望于亲属关系,有些人寄望于同伴情谊,有些人寄望于相识之情,有些人寄望于邻里关系——所有这些其他的纽带,比起敬虔,更能坚固我们的友谊,然而敬虔本应是唯一将我们系于友谊的纽带。但我们的情况恰恰相反。有时我们宁愿与犹太人和希腊人结交,也不愿与教会的儿女们交友。
6.Нам надлежит уподобиться Богу в долготерпении, не уклоняясь от увещевания ближних, и, оставив попечение о суетном, усердно заботиться о спасении души своей и душ тех, кто с нами живёт.
6.我们应当在恒久忍耐中效法上帝,不避讳规劝我们的近邻,并且放下对虚妄的挂虑,殷切地关心自己灵魂的救赎,以及那些与我们同住之人的灵魂救赎。
然而,你说,一个人是邪恶的,而另一个人则是善良温和的。你在说什么?你称你的弟兄为恶——就是那位你被禁止称他为「拉加」的弟兄?你难道不感到羞耻,不脸红吗?你竟然毁谤你的弟兄,他是你的肢体,他与你一同领受了同一的诞生,并分享了同一的圣餐?如果你的骨肉弟兄犯下无数的罪恶,你也会努力遮盖他,并将他的羞耻视为自己的羞耻;然而,对于你的属灵弟兄,你本应保护他免受诽谤,却极力毁谤他?你说:他是邪恶且令人难以忍受的。但正因如此,你更应该成为他的朋友,好让他不再是这样的人,得以改变并归向美德。然而,你说:他不顺从,也不听从劝告。你从何得知?你是否曾劝诫他,并努力改正他?你会说:我曾多次劝诫他。多次是多少次?两次?这就意味着「多次」吗?即使你一生都在做这件事,你也不应该气馁或放弃这项工作。你没有看到神如何不断地藉着先知、使徒和传福音的人来劝诫我们吗?那么,我们都遵行,都顺从了吗?没有。但祂停止劝诫我们了吗?祂沉默了吗?祂不是每天都说:(路加福音 16:13)吗?——然而,对财富的渴望和残忍在许多人心中却日益增长。祂不是每天都向我们呼唤:(马太福音 6:14)吗,而我们却更加刚硬?祂不是不断劝诫我们要管束情欲,战胜邪恶的享乐吗,然而许多人却比猪还不如,在罪恶中打滚?但祂仍然没有停止劝诫我们。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反思,不自言自语,说神也在劝诫我们,并且没有停止劝诫,尽管我们常常不顺从祂的劝诫呢?正因如此,祂才说得救的人少(路加福音 13:23)。如果我们的得救,不仅需要我们自身的德行,还必须在离开今生之前,使他人也归向美德,那么当我们既没有使自己,也没有使他人得救时,我们将承受什么?我们凭什么可以指望得到救赎?但为什么我要指责我们对邻人的救赎漠不关心呢,因为我们甚至对与我们同住的人,即妻子、孩子和仆人,也毫不关心?我们就像醉酒的人一样,所做之事并非应当做的——我们只关心如何拥有更多的仆人,如何让他们更殷勤地服侍我们,如何为孩子留下丰厚的遗产,如何让妻子佩戴金饰和华丽的衣裳——我们却从未关心过他们本身,而只关心他们的财产。事实上,我们关心的不是妻子,而是装饰她的物品;关心的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财产。我们的行为就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房屋破旧,墙壁即将倒塌,却不加固它们,反而在周围筑起高大的围墙;又像一个人,不关心医治自己生病的身体,却为它准备昂贵的衣服;或像在女主人患病时,关心女仆、她们的工作、器皿和家中其他物品,却任凭女主人受苦哭泣。我们也是如此行事。当我们的灵魂饱受重病折磨,沉溺于愤怒、诽谤、愚蠢的欲望、虚荣、骚动,依恋着尘世,被如此多的野兽撕咬时,我们不关心将它从情欲中解救出来,反而关心房屋和仆人。如果有一只母熊偷偷逃出,我们就会锁上家门,躲藏起来,以免与它相遇;然而在这里,不仅有一只野兽,而是无数的野兽,即不洁的思想,正在撕咬我们的灵魂,我们甚至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生活在城里时,我们对野兽看管得非常严格,把它们关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和洞穴里,并用链子拴住它们,不是在城市的广场上,也不是在审判庭或王宫附近,而是在某个遥远的地方。然而,在灵魂——这个议事的场所、这个王宫、这个审判庭——野兽却闯入,在心智和王位周围制造喧哗和骚乱。正因如此,一切都陷入混乱,到处都是骚动,在我们内部和外部皆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像一座被入侵的蛮族搞得混乱不堪的城市。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就像小鸟的巢穴被蛇占据时一样。它们发出悲伤的啁啾声,在恐惧和慌乱中四处飞翔,不知道如何摆脱危险。
7.Благоговейный призыв заключается в том, чтобы, умертвив лукавые помыслы духовным мечом, родители неотложно заботились о целомудрии и спасении души юношества, ибо пренебрежение этим ведет к духовному расстройству, сравнимому с овладением дикими зверями.
7.这份虔诚的呼唤在于,父母们应以属灵之剑斩除邪恶的思虑,并立即关心年轻人的贞洁与灵魂的救赎,因为忽视此事将会导致属灵上的崩溃,犹如被野兽所掳获一般。
因此,我恳求你们,让我们消灭那条蛇,制伏那些野兽,杀死它们,并用属灵的宝剑斩断邪恶的思虑,以免先知以他威胁犹大之地的方式,也来威胁我们:「野兽将在其中栖息,房屋将充满猫头鹰;鸵鸟将在那里定居,毛发蓬松的怪物将在那里跳跃。豺狼将在他们的宫殿里嚎叫,鬣狗将在享乐之所中。」19(以赛亚书 13:22,21;以赛亚书 14——「我必使它成为刺猬的产业和沼泽,并用毁灭的扫帚将它扫净。」)事实上,有些人比豺狼还要恶劣20。他们像居于旷野的野兽般不受约束。年轻人大多就是如此。他们沉溺于凶猛的激情之中,到处乱窜乱跳,放荡不羁,对应当之事毫不关心。而这都是他们的父亲的过错。他们命令他们的马伕极其谨慎地驯服马匹,不让年轻的马匹长时间处于未受驯服的状态,而是在一开始就给它们套上笼头,并采取所有其他方法来驯服它们,但对于他们的孩子,当他们放纵不羁、缺乏贞洁、自甘羞辱、沉溺于淫乱、游戏、出入不道德的场所时,他们却长时间地漠不关心——然而,为预防淫乱,本应将儿子与一位贞洁而明智的妇人结合为婚姻伴侣;她将使丈夫远离不明智的生活方式并约束他。通奸和淫乱的发生,正是因为年轻人被给予了自由。如果他有一位明理的妻子,他就会开始关心家庭、名誉和尊荣。但你会说:他还年轻。我也知道这一点。但如果以撒在四十岁时才结婚,并且在那之前一直保持童贞(创世记 25:20),那么在恩典之下的年轻人更应当拥有此美德。但我该怎么办呢?你们不仅不愿关心他们的贞洁,反而对他们自甘羞辱、玷污自己、沉溺于各种恶习视而不见,却不知道婚姻的益处取决于保持身体的纯洁,缺乏纯洁,婚姻就没有任何益处。然而,你们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当你们的孩子已经被无数的恶习玷污之后,你们才让他们结合于婚姻的束缚中;但这已是徒劳和枉然。但你们说:必须等待时机,等儿子功成名就,以国事光耀自身,却丝毫不在意灵魂,对于灵魂的堕落漠不关心;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一切才会如此混乱、紊乱和无序,因为我们不关心灵魂,忽略了必需之物,而将所有的关心都投向了微不足道之事。难道你不知道,你对儿子最好的帮助,莫过于使他远离淫乱的污秽吗?毕竟,没有什么比灵魂更宝贵:「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灵魂,有什么益处呢?」 (马太福音 16:26)但是对财富的贪爱改变并颠覆了一切,也消灭了真正的敬畏上帝之心。就像暴君摧毁堡垒一样,它也颠覆了人的灵魂。正是因此,我们既不关心孩子的救恩,也不关心我们自己的救恩,只关心如何变得富有,并将财富留给我们的继承人,而他们又留给他们的继承人,如此延续;我们只是将我们的财产转交给他人,而并非自己拥有它们。这就是疯狂的根源;这就是自由人变得比奴隶还不如的原因。事实上,我们惩罚奴隶,即使不是为了他们,至少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而自由人却得不到这样的关心,在我们眼中甚至比奴隶还不如。而且我说的是奴隶吗?我们孩子的命运甚至比牲畜还不如;我们对驴子和马匹的关心,多于对孩子的关心。如果有人拥有一头骡子,他会想方设法找到最好的马伕,此人必须诚实、不是小偷、不是酒鬼,并且精通此道。但是,如果我们需要为儿子找一位导师,我们却随便找个碰巧遇到的人,不加选择。然而,没有什么比教养的艺术更困难了。事实上,有什么艺术能与塑造灵魂和启迪年轻人思想的艺术相媲美呢?一个精通此艺术的人,应当比任何画家和雕塑家更为细心。但我们对此却毫不在意,而只关心学生学会说话。而且,我们关心此事也只是为了财富。他学会说话,不是为了能够好好表达,而是为了致富,以至于如果即使不会说话也能获得财富,我们就不会关心这个了。你看,贪财的欲望对我们有多大的力量?它如何将一切都置于其权势之下,将我们捆绑起来,如同奴隶和牲畜一般,引导我们随心所欲地去往任何地方?但是,这样的指责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我们以言辞对抗这种激情,但它却以行动战胜了我们。尽管如此,我们仍不应停止,哪怕是以我们口中的言语——来打击它。如果这样做能带来任何益处,那么这益处将会扩及我们和你们。如果你们不放弃从前的恶习,至少我们已经尽了我们的本分。愿上帝也将你们从这种疾病中释放出来,并赐予我们机会,透过你们获得赞美。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60«Если же согрешит против тебя брат твой, пойди и обличи его между тобою и им одним; если послушает тебя, то приобрел ты брата твоего». (Мф. 18:15)
第 60 讲「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了你,你就去,只在他和你之间,指出他的过错;他若听从你,你就赢得了你的弟兄。」(马太福音 18:15)
如何规劝犯罪之人。——为何救主将受辱者遣往冒犯之人那里,并命他而非他人去规劝。——规劝之目的。——为何同心合意之人的祷告并非总是蒙垂听。——对邻人的爱必须以基督为根基。——源于世俗利益之爱的变幻无常,以及因基督之爱而有的坚定不移。
1.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наставляет, что обличение брата должно совершаться в духе смиренной любви и наедине, дабы приобрести согрешившего, ибо истинная польза состоит в спасении как обличающего, так и обличаемого.
1.圣经教导我们,指正弟兄应当在谦卑之爱的精神中私下进行,以便赢回犯错之人;因为真正的益处在于拯救那指正之人,也拯救那被指正之人。
既然救主曾对那些引人跌倒之人发出严厉的谴责,并使他们心生畏惧,那么,鉴于这一谴责,为了防止那些被引诱跌倒的人反过来陷入麻痹大意,以为这一切都与他们无关,抱着一切都该为他们效劳的错误希望,从而陷入疯狂的骄傲,请看祂是如何抑制他们的。祂命令要去责备他们,但只可私下责备,以免在众多见证人面前的责备显得过于沉重,而使被责备之人非但没有悔改,反而变得更加无耻。因此祂说:「把他和你在私下里,责备他;他若听你,你便得着了你的弟兄。」这「他若听你」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他定自己的罪,如果他承认自己的罪。「你便得着了你的弟兄。」祂没有说:你已充分地报复了他,而是说:「你便得着了你的弟兄」,表明仇恨对双方都会造成损害。祂没有说:他只为自己得到了益处;而是说:你方面也得着了他。这表明,在此之前,双方都损失甚多——一方失去了弟兄,另一方则失去了自己的救恩。祂在山上时也教导过同样的事:祂曾把冒犯人者送到被冒犯者那里,说:如果你在祭坛前,「在那里想起你弟兄向你怀怨,……先去同你的弟兄和好」(马太福音 5:23-24);祂也曾命令被冒犯者饶恕他的邻舍:「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欠我们债的人」(马太福音 6:12),祂教导我们在祷告中要这样说。而在这里,祂使用了另一种方式:祂不是把冒犯人者送到被冒犯者那里,而是把后者送到前者那里。因为冒犯人者会因羞耻而不愿去求饶恕,所以祂差遣被冒犯者到他那里,并且差遣他正是为了纠正他们之间发生的混乱,祂没有说:去控告,或指责,或要求审判和惩罚他;而只是说:责备。那冒犯你的人,由于愤怒和羞耻,如同处于沉睡之中;而你,健康的人,就应当来到病人身边,为了让你的药剂能更快被接受,你不应当公开进行审判。这里的「责备」一词,别的意思都没有,只是:提醒他所犯的罪,并告诉他你因他所受的。如果这事做得恰当,你就会成就两件事:既能为自己伸冤,又能使对方倾向于和解。但如果他不听,并固执己见呢?「你就再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马太福音 18:16)。他越是无耻和大胆,我们就越应该求助于药剂,而非愤怒和愤慨。医生看到病情没有停止,也不会抛弃病人,或向他发怒,而是更加细心照料。救主在这里也命令我们做同样的事。你孤身一人时是软弱的;在别人的帮助下要变得更强。两个人可以责备犯罪之人。你看到了吗,救主寻求的益处,不仅是被冒犯者的,也是冒犯人者的?真正受伤害的人,是被激情所控制的人;他既有病,又软弱,又无力。正因如此,救主才差遣被冒犯者到他那里,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和别人一起。如果这时他仍固执己见,祂就差遣他与教会一同去:「告诉,——祂说,——教会」(马太福音 18:17)。如果祂只寻求被冒犯者的益处,祂就不会命令我们要饶恕悔改之人多达七十个七次,也不会为他的病指定这么多的医生,而是只要他在第一次责备后仍固执不改,就命令我们抛弃他;相反,祂命令我们要医治他一次,两次,三次,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和两个人一起,最后,是和许多人一起。当涉及外邦人时,祂在那里没有吩咐任何这样的事,而是说:「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马太福音 5:39),而在这里则不同。保罗也教导了同样的事,他说:「我何必审判外人呢」(哥林多前书 5:12)?这同一位保罗也命令我们责备并挽回弟兄,而对不服从的人则要剪除,使他们感到羞愧。救主在这里也做了同样的事,祂为弟兄们规定了这样的规矩;祂给冒犯人者三位教师和审判官,使他们能使他明白他在「醉酒」时所做的事。虽然他自己说过和做过所有不当之事,但他需要来自外界的开导,就像一个醉汉一样。愤怒和罪恶使人陷入比任何醉酒更强烈的狂乱之中。谁比大卫更智慧呢?但即使是他,犯罪时也一无所觉,情欲控制了他全部的理智,如同烟雾般充满了他的灵魂。正因如此,他才需要先知的灯火和那些能唤起他对所做之事记忆的话语。正因如此,救主在这里才将这样的人带到犯罪之人面前,使他们能将他的行为告诉他。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ставляет, что обличение, исходящее от обиженного, есть проявление великого попечения о спасении и исправлении ближнего, а единодушие молящихся обретает обетование присутствия Христова и исполнения прошений.
2.这段神圣文本恭敬地教导我们,来自蒙受委屈之人的责备,乃是对近邻的拯救与改正所怀有的巨大关怀的体现;而同心合意的祈祷者,必能获得基督临在和所求蒙应允的应许。
为何他命定受辱者去指责冒犯者,而不是让其他人来呢?这是因为冒犯者从受屈、受辱和受损之人的口中听到指责,会更容易承受。从那些介入为受屈者抱不平的人那里,以及从受屈者本人那里听到指责,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尤其当指责者只有受屈者一人时。确实,如果那位本有权要求他为冒犯行为作出补偿的人,带着关切他的救赎之心出现在冒犯者面前,那么这个人最有可能使他感到羞愧。你看到了吗?这里的指责并非为了伤害,而是为了改正。出于同样的目的,救主命定不要立刻让两个人去指责,而是等到受屈者本人已经没有成功之后;即便那时,他也没有命定让许多人立刻去指责,而只是命定带上两个人,或一个人;而当被指责者蔑视了这些人之后,才将他交由教会的审判。如此一来,救主极大地关注着不要将邻人的罪过散播出去。虽然他本可以在一开始就授权受屈者将此事告知教会,但为了不使罪恶广传,他命定要在一两次指责之后再行此事。那么,「凭两三个见证人的口,句句话都要证实」是何意呢?这意味着你已尽了本分,没有忽略任何你本该做的事。「如果他不听他们的话,就告诉教会,」即告诉教会的代表们;「如果他连教会的话也不听,就让他对你来说,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这样的人已是无可救药了。回想一下,他处处都以税吏作为最严重的罪人的例子。他曾在上面说过:「税吏不也是这样做吗?」(马太福音 5:46)又在另一个地方说:「税吏和娼妓比你们先进神的国」(马太福音 21:31)——即最受鄙视的人。(那些寻求不义的高利和要求利上加利的人,请听着!)为何他将不听从教会之人置于税吏之列呢?是为了安慰受屈者并威慑冒犯者。但惩罚仅限于此吗?不;请听下面:「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马太福音 18:18)。他没有对教会的代表说:捆绑他;而是说:即使你捆绑了(整个事情都交给了受辱者),那么这捆绑也将是不可解除的。因此,他将遭受极度的不幸;但有过错的不是捆绑者,而是不愿顺从的人。看哪,他让固执之人遭受了何种灾祸:既有今世的惩罚,又有未来的折磨!然而,他发出这样的威胁,并非是为了让它必然发生,而是为了让被威胁所震慑的人——即被逐出教会以及在天国被捆绑的危险所震慑的人——变得更温顺,并且,如果他不能在开始时做到,至少在多次定罪之后,能放下愤怒。因此,救主设立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审判,而不是立刻弃绝罪人,以便他若不听从第一次审判,就会服从第二次,若藐视第二次,就会惧怕第三次,若连最后一次也不尊重,就会因未来的惩罚,即神的定规和审判而感到恐惧。
「我又实在地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么事,他们无论求甚么,我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马太福音 18:19)「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 18:20)你看,祂又是如何消解仇恨、根除细小的算计、使彼此为敌的人和睦——不仅是藉著宣告刑罚,更是藉著陈明因爱而生的诸般美善。在上述对仇恨的威胁之后,祂又宣扬了因和睦而得的丰厚赏赐。同心合意的人能使父俯允他们所求,基督也居于他们中间。 但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在任何地方都没有两个彼此和睦相处的人吗?当然有,在许多地方都有,也许是到处都有。那么,为何他们不能得到所有的东西呢?这是因为有许多其他原因阻碍了他们得到。例如,他们得不到,是因为他们常常祈求无益之事。若是其他人的情况如此,有何可惊讶的呢?保罗也经历了同样的事:「祂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 12:9)他们得不到,是因为他们不配蒙垂听,因为他们自己并没有做出要求于他们的事;而救主所寻求的祷告者,是那些效法使徒的人,因此祂说:你们中间的(两个人),即是说,是那些有德行、过著天使般生活的人。 或者,是因为他们所献上的祷告是针对那些冒犯他们的人,要求为他们复仇和惩罚,这是被禁止的,正如经上所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咒诅你们的祝福,善待那恨恶你们的……并为那凌辱你们的祷告。」(马太福音 5:44) 或者,是因为那些不肯悔改的罪人求告怜悯,而他们是不可能得到的,即使不仅是他们自己求告,甚至是有坦然无惧地来到上帝面前的人为他们代求,也是如此。为犹太人祷告的耶利米,听到的回答是:「所以你不要为这百姓祈祷,不要为他们呼求祷告,因为我必不应允。」(耶利米书 11:14) 然而,若是所有这些要求都已满足,也就是说:若是你所求的是有益的,你做了所有要求于你的事,你过著使徒般的生活,并且与你的邻人处于和睦与爱中,那么你必会照著你的祷告而得到,因为主是爱人的。
3.Истинная христианская любовь, имеющая Христа своим незыблемым основанием, превосходит мирские побуждения, оставаясь непоколебимой пред лицом любых испытаний и вражды.
3.真正的基督徒之爱,以基督为其不动摇的根基,超越世俗的驱策,在面对任何试炼与敌对时,仍旧坚定不移。
再者,既然救主说:「从我父那里来的」,为了表明祂自己也是施予者,而非仅仅是父,祂又加上一句:「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 18:20)。那么,这是何意?难道两三个人奉祂的名聚会并不常见吗?是常见,但却很少。基督并非仅仅谈论聚会,也非仅要求这一点,更主要的,正如我先前所言,是同时要求另一种美德;然后才坚定地要求这一点。祂话语的含义是:如果有人将我视作爱邻舍的首要基础,并且同时拥有其他美德,那么我必与他同在。然而我们看到,许多人爱是出于其他动机:有人爱是因为他自己被爱;有人是因为他受人尊敬;有人是因为邻舍在某些世俗事务上对他有所助益;还有第四种人是因为其他原因。但是,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他是为了基督而真心实意地爱邻舍,并以应有的方式去爱。大多数人彼此连结,仅仅是出于世俗事务。保罗的爱却非如此:他是为了基督而爱;因此,尽管他所受的爱不如他所付出的爱那样深厚,他却没有削弱自己的爱,反倒让它在他心中扎根。今日的爱却非如此。如果我们探究所有爱的缘由,就会发现大多数人的缘由与上述不同。如果有人允许我在这个众多的聚会中进行这样的探究,我会表明,绝大多数人是因著世俗的目的而彼此连结。这可以从产生仇恨的原因中看出。既然他们是因著转瞬即逝的利益而结合,所以他们的爱既没有热情,也没有恒久;相反地,每一次冒犯,或金钱的损失,或嫉妒,或对虚荣的热爱,或其他类似的事情,都很容易摧毁他们的爱,因为它没有属灵的根基。如果有了这样的根基,那么任何世俗的事物都无法摧毁属灵的爱。以基督为基础的爱,是坚固、恒久、不可战胜的;任何事物都无法将其切断——无论是诽谤、危险、死亡,还是其他类似的事情。这样去爱的人,即使为了他的爱遭受一千次打击,也不会舍弃它。那些因为被爱而爱的人,一旦遭遇不快之事,就会中断他们的爱;而以这种爱结合的人,却永远不会舍弃它。因此,保罗说:「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 13:8)。你有何辩护之词可告诉我?是否你所尊敬的人冒犯了你?或者你所施恩的人想要杀害你?但是,如果你是为了基督而爱,那么这恰恰会促使你更加去爱。在其他人那里会破坏爱的,在这里却是用来坚固爱的。为何如此?首先,因为这样的人成了你获得奖赏的原因;其次,因为他更需要你的帮助和关怀。这就是为什么这样去爱的人,不论对方是何种族、何国籍、是贫是富、是否回报以爱,或是其他类似的情形,都不去区分。尽管他受到憎恨、冒犯、甚至被杀害,他也不停止去爱,因为他有足够的爱的缘由——那就是基督。他坚定不移地仰望著祂,保持坚固和不变。基督就是以这样的方式爱仇敌、爱忘恩负义者、爱冒犯者、爱辱骂者、爱憎恨者、爱那些不愿看祂一眼的人,甚至宁愿选择树木和石头而不选择祂的人——祂以至高无上的爱爱著他们,这种爱是无可比拟的。祂说:「人为朋友舍命,爱他的朋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约翰福音 15:13)。看看祂是如何关怀那些将祂钉上十字架,对祂施加如此多暴行的人吧!祂这样对父说及他们:「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 23:34)!后来祂还差遣门徒到他们那里。因此,我们也当效法这爱,仰望这爱,好让我们成为基督的效法者,藉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配得今生和来世的福祉。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61«Тогда Петр приступил к Нему и сказал: Господи! сколько раз прощать брату моему, согрешающему против меня? до семи ли раз? Иисус говорит ему: не говорю тебе: до семи раз, но до седмижды семидесяти раз». (Мф. 18:21–22)
第 61 讲「那时,彼得进前来,对祂说:『主啊,我的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多少次呢?到七次为止吗?』耶稣对他说:『我不是对你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 18:21-22)
宽恕冒犯——是我们恒常的责任。——冒犯上帝的罪与冒犯人的罪之间的差异是何等巨大。——上帝恩惠的宏大加重了冒犯上帝之罪的份量。——对战士、工匠和地主之恶行的斥责。——阐释那被宽恕却忘恩负义的债户的比喻。——毫无怨言地忍受冒犯的益处。——应当为那些加害于我们的人而忧伤。
1.Смиренно внимая словам Господа, мы постигаем, что Божественное повеление о прощении ближнему до седмижды семидесяти раз есть призыв к непрестанному и всегдашнему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ю, ибо милость Божия, явленная нам в прощении бесчисленных грехов, превосходит всякое человеческое милосердие.
1.我们谦卑地聆听主的话语,领悟到上帝关于宽恕邻人七十个七次的诫命,是对不间断且恒久仁爱的呼召,因为上帝的慈悲,藉著宽恕我们无数的罪过而显明,超越了一切人世间的怜悯。
彼得心中所想,乃是自己说出了一件伟大的事,因此,他仿佛想藉著夸耀自己对邻舍的爱,以「到七次可以吗?」这句话来结束他的问题。他对耶稣说:「你曾吩咐我们要饶恕邻舍的过犯;那么,我应该这样做多少次呢?例如,如果我的邻舍时常犯错,而在被责备之后总会悔改,那么你吩咐我们要饶恕他多少次呢?对于不肯悔改、不肯为自己的罪自责的人,你曾吩咐我们在三次责备之后就当放弃,说:『看他如同外邦人和税吏一样。』但是对于那些悔改的人,你却没有设定任何限制,反而吩咐我们要接纳他们。那么,当他被责备后悔改时,我们应该饶恕他多少次呢?七次就足够了吗?」 那么,基督——这位满有仁爱和良善的上帝——是如何回答的呢?「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这里所说的七十个七次,是取其不确定的数量,意指持续不断的或永恒的义务。正如「一千次」的表达用于表示众多,这里的表达也是如此。例如,在经文「不生育的,倒生了七个」(撒母耳记上 2:5)中,圣经用「七」这个词来指代众多。因此,基督并未规定我们应该饶恕邻舍多少次,而是指出这是一种持续不断、永恒不变的义务。 祂在接下来的比喻中也解释了同样的事。为使「到七十个七次」这话所包含的诫命不至于让人觉得伟大而艰难,祂便附带了这个比喻。在这比喻中,祂阐明了前面话语的意义,使那些可能因饶恕过犯而骄傲的人感到羞愧,同时也表明这样的诫命并非难事,反而是非常轻省的。因此,祂在这比喻中展明了祂的仁爱,好让你由此得知:即使你饶恕邻舍七十个七次,即使你始终宽恕他所有的过犯,你的人爱与那无限的、神圣的良善(那是你在未来被要求交账的审判中所需要的)之间,其差距也如同沧海一粟,甚至更大。 以下是基督的话:「所以,天国好像一个王,想要和他的仆人算账。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他一万他连得银子的来。因为他没有甚么偿还,所以主人吩咐把他和他的妻子儿女,以及一切所有的都卖了来偿还」(马太福音 18:23-25)。 后来,这个被主人怜悯的债务人,出去之后就勒住欠他一百迪纳里的同伴,因此惹怒了主人,于是主人吩咐再次把他关进监狱,直到他还清所有的债务。你看,人对上帝所犯的罪与人对人所犯的罪之间,其差别何等之大!这差别就如同那一万他连得与一百迪纳里之间的距离一样大,甚至更甚。 其原因不仅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在于罪的持续不断的重复。在人眼前,我们会有所收敛,害怕犯罪;但是对于上帝,虽然祂天天看顾我们,我们却不知羞耻——相反地,我们毫无畏惧地做尽一切事,说尽一切话。而且,罪的严重性不仅取决于此,还取决于我们从上帝所领受的恩惠和尊荣。 如果你们想知道那「一万他连得」(也就是对上帝所犯的罪)究竟意味著甚么,甚至「多得多」又是甚么意思,我会尽力简要地说明。但我担心这样做,可能会给那些倾向于不法和喜欢不断犯罪的人提供更大的犯罪借口,或者使那些心志软弱的人陷入绝望,他们也许会像门徒一样问:「这样谁能得救呢?」(路加福音 18:26)。 然而,我还是要说,为使那些留心的人更加坚定和心存良善。那些患有无法治愈的疾病却不自知的人,即使没有我的话,也不会放弃他们的邪恶和疏忽。如果我的话使他们更加松懈,其原因不在于我的话,而在于他们本身的麻木不仁。至少,我的教导可以约束那些留心的人,引导他们痛心悔改;而对于那些心柔软的人,则藉著向他们展示罪的严重性和启示悔改的力量,使他们更加愿意悔改。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说。 如此,在我的话语中,我将阐述人对上帝和对人所犯的罪——并且不是个别的罪,而是普遍的罪,因为个别的罪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良心加上。为此,我将首先描绘上帝的恩惠。 那么,上帝的恩惠有哪些呢?祂赐予我们生命,为我们创造了所有可见之物:天、海、地、空气,以及其中包含的一切:动物、植物、种子;然而,要数算上帝所有的作为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数量无限!在所有居住在地上的受造物中,唯独将生气吹入我们里面;祂栽种了乐园,赐予我们帮手,立我们作万物之主,以荣耀和尊贵为我们加冕。然后,当人对他的施恩者显出忘恩负义时,祂却赐予他更大的恩惠。
2.Осознавая бездну Божией премудрости и богатства благодеяний, дарованных нам во Христе, смиренно признаем свою неспособность достойно воздать Ему, ибо каждодневно нарушаем святые законы Его.
2.我们意识到上帝智慧的深渊,以及祂在基督里赐予我们的丰盛恩惠,便谦卑地承认我们无力以配得的方式回报祂,因为我们日复一日地违背祂神圣的律法。
事实上,你不仅要看上帝驱逐人出伊甸园之事,也要留意由此所产生的益处。自从人被逐出乐园以后,祂向人施予了无数的恩泽,成就了各种救赎的工程,最终将祂的独生子差遣给那些蒙受祂恩泽却又憎恨祂的人,为我们开启了天堂之门,敞开了乐园之门,使我们这些悖逆不感恩的仇敌,得以成为祂的儿女。因此,此时适宜说:「深哉,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罗马书 11:33)。祂赐予我们洗礼,使我们的罪得赦免,使我们脱离惩罚,使我们成为天国的继承者,应许那些活出美德之人以无数的福乐,向我们伸出祂的手,并将圣灵倾注于我们的心田。那么,在上帝如此无数的恩泽之后,我们该以何种心志对待祂呢?即使我们每日为那位如此爱我们之主舍身,我们所偿还的,能否达到所欠之债应有之分,哪怕是最小的一分吗?绝不能。而且这牺牲本身也将归于我们的益处。然而,我们对祂所怀的心志,是否是理当怀有的呢?我们日复一日地违背祂的律法。如果我将我的言语指向罪人,请不要感到被冒犯:我所指责的不仅是你们,也包括我自己。那么,依你们之愿,我该从何处开始呢?从奴仆抑或自由人?从士兵抑或平民?从官长抑或属下?从妇女抑或男子?从长者抑或少年?从哪一个年龄层?从哪一个种族?从哪一个职级?从哪一个职业?你们愿意我从士兵开始我的言说吗?那么,他们岂不是日复一日地犯罪,侮辱、谩骂他人,狂暴不已,竭力使他人不幸吗?他们如同豺狼,从未远离过恶行。大海怎能没有波涛呢?哪一种情欲不搅扰他们!哪一种病痛不占据他们的灵魂!对于与他们平等之人,他们受仇恨、嫉妒和虚荣所驱使;对于他们的属下,他们受贪婪所驱使;对于向他们求助和视他们为港湾的诉讼者,他们则以诡诈和背誓相待。他们制造了多少抢劫!他们有多少欺骗!他们之间缺乏哪一种诽谤和不被允许的交易!他们之间有多少卑躬屈膝的谄媚!现在,让我们以基督的律法来对照每一种恶习:「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断;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马太福音 5:22)。「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马太福音 5:28)。「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马太福音 18:3)。而士兵们却在属下和被托付给他们权柄的人面前趾高气扬,这些人因他们的残暴而颤抖和畏惧,他们的残酷甚于野兽。他们所行一切并非为基督,而是为了口腹之欲,为了贪婪和虚荣。我们岂能用言语尽述他们一切不法的行为?谁能描述他们的嘲笑、过度放肆的笑声、不合宜的言谈、可耻的话语?至于贪婪,更是不必多言。如同隐居山中的修道士不知贪婪为何物一样,士兵们亦然——只是原因恰恰相反。前者不知此种情欲,是因为他们远离此种疾病;而后者不知此种情欲是何等大恶,则是因为他们沉溺其中,过度迷醉。此种情欲在他们心中已根深蒂固,并彻底占据了他们,以至于在这些狂暴之人中,它甚至不被视为一项重罪。然而,你们是否愿意撇下士兵,来看看那些更为温和的人呢?比如,我们转向工匠和手艺人。这些人似乎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主要地凭藉正直的劳作和自己的汗水来谋生;然而,他们尽管辛勤劳作,却也常因疏于自省而陷入许多恶习。在他们的正直劳作中,他们常常掺杂着不义的买卖;出于贪婪而说谎、起誓和背弃誓言。他们只关心现世的生活,被束缚于尘土:他们所行一切皆出于私利,渴望增加自己的财产,却很少关心向有需要的人施以援手。谁能描绘出他们在此过程中所使用的诽谤、伤害、暴利、高利贷、契约,以及以诡计缔结的不诚实的商业交易?
3.Осуждая неправедное притеснение слабых, текст призывает к смиренному прощению ближних, ибо в этом заключается благода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к уплате всех наших великих долгов перед Господом.
3.文本谴责对弱者的不义压迫,并呼吁谦卑地宽恕我们的邻人,因为这正是偿清我们对上主一切巨大债务的蒙福途径。
然而,若是您愿意,我们可以放下这些人,转向那些看起来「更为公义」的人。这些人是谁呢?他们就是拥有田产、从土地收获中聚敛财富的人。可是,我们难道能找到比他们更为不义的人吗?若您看一看他们如何对待那些贫苦、不幸的农人,您便会发现他们的凶残远超野蛮人之心硬。当农人因饥馑而消瘦,终生辛劳困顿之时,他们却不断地向农人课以新的重税,指定他们去做最艰难的工役,把他们当作驴子、骡子,甚至当作石头来使唤。他们不给农人丝毫休憩,无论丰年或荒年,都同样压迫他们,毫不留情。还有谁比这些穷苦人更加不幸呢?他们整冬劳作,在寒冷、风雨中彻夜不眠,而这一切却没有丝毫报酬,反而还会欠下债务,不得不逃离他们的主人。他们逃离,与其说是在躲避和惧怕饥饿与家境破败,不如说是在躲避管事们的折磨、强暴、拷打、牢狱和无尽的苦役。 对于藉著他们所行的买卖,以及从中所得的不义之财,我们该说些什么呢?那些压迫他们的主人,用农人的劳作与汗水装满他们的榨酒池和压榨盆,却不允许这些穷人把哪怕最小的一部分带回家中;他们把葡萄所有的果实都倒入他们不义的器皿中,而只付给农人极少的酬劳作为回报。他们发明了新的利息方式,就连异教徒的律法也不允许;他们立下最为可耻的借贷契约,所要求的不是百分之一的利息,而是债务人全部财产的一半;即便债务人有妻子,需抚养孩童,即便他是穷人,是靠自己的劳动积聚了粮食和油酒入仓,他们也不会顾念。因此,先知的话在此处是恰当的:「诸天哪,要因此惊骇!地啊,要甚为恐惧!」(耶利米书 2:12)人类竟达到了何等的狂妄境地! 当我说这一切时,我并非谴责技艺、耕种、军职或田产,我谴责的是我们自己。哥尼流曾是百夫长,保罗曾是制造帐篷的,在传道之后仍从事他的手艺;大卫是君王,约伯是大有产业的主人,所得收益丰厚;然而,这一切都未曾成为他们行善的障碍。 因此,在审视了这一切,并回想起那「一万他连得」之后,让我们至少因此而努力去宽恕邻人那些微不足道、无足轻重的冒犯吧。我们必须为遵守所吩咐我们的诫命交帐;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无法完全遵行一切。因此,上帝给了我们一种轻松便捷的方式,可以完全偿清我们所有的债务——那就是:忘记冒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让我们依次听完整个比喻:「有人带了一个欠他一万他连得银子的来;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所以他主人吩咐把他和他的妻子儿女」(马太福音 18:24-25)都卖了。为何主人吩咐连他的妻子也要卖掉呢?这并非出于残忍或不仁(若如此,这奴仆将遭受新的损失,因为那时他的妻子也会沦为奴隶),而是出于一种特别的用意。主人希望藉著这严厉的命令来恐吓他的奴仆,从而激励他顺服,而并非真的有意要卖掉他们。如果他真有此意,他就不会听从奴仆的恳求,也不会向他施予怜悯了。 然而,为何主人不在此前就这样做,不先赦免他的债务,而非要发出这样的命令呢?这是为了让他明白主人所赦免他的债务是何等沉重,借此迫使他对欠他债务的同伴更为宽容。事实上,若他连在得知自己债务之重和赦免之大后,仍去掐住他同伴的喉咙,那么,如果没有借此方法事先教训他,他将会变得多么残忍呢? 那么,这个方法对他产生了什么作用呢?「容忍我吧,」他说,「将来我都要还清。」(马太福音 18:26)他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放了,又免了他的债。」(马太福音 18:27)这难道不是再次显露出他极度的仁爱吗?奴仆只求宽限时日,而主人却给予了他所求更多的东西:他免去了他所有的债务,并赦免了他。主人此前就想赦免他奴仆的债务,但他不希望这仅仅是他的恩赐,也希望这是奴仆顺服的结果,好让奴仆方面也能有所行动,以获得报偿。 然而,赦免的原因表明,这一切都取决于主人自己,尽管奴仆是俯伏恳求的。「他动了慈心,就把他放了,」经文如此记载。尽管如此,主人这样做是为了让赦免的原因也能出于奴仆(否则他会彻底蒙羞),并让他从自己的不幸中得到教训,从而对他的同伴更加宽容。
4.Помня о великом прощении, дарованном нам Господом, надлежит простить ближнему, дабы самим не лишиться милости и не подвергнуться суду за жестокосердие.
4.谨记上主赐予我们的伟大赦免,我们应当宽恕我们的邻人,免得我们自己失去恩宠,并因心肠刚硬而遭受审判。
实则,当时那奴仆良善而富于情感:他一概不否认,——允诺偿还债务,俯伏于主人面前恳求,厌恶自己的罪愆,并知晓自己债务之巨大。然而,他后续的行为与先前全然不符。他即刻出去,——并非过了一段时间,而是即刻,仍在鲜活感受著所受的恩惠,——他却将所得的恩赐与自由,都用在了恶处。「经上说:『他出去,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一百银币,就抓住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马太福音 18:28)主人的仁慈岂非显而易见?奴仆的残酷岂非亦然?你们这些为牟利而如此行事的人,务要留意!若为著罪的缘故都不当如此行,则为著牟利更不当了。那么,那欠债的说了甚么呢?「『宽容我,我会把一切都还给你。』」(马太福音 18:29)但那人并未被这些曾拯救他自己的话语所打动:毕竟他自己也曾说了同样的话,就被赦免了那一万他连得的债务;他并未忆起那使他免于溺毙的港湾;同样的恳求并未使他想起主人的仁慈。然因著贪婪、心硬与恶毒,他将这一切抛诸脑后,以一种连野兽都不具备的残忍掐住了他的同伴。你这人,你在做甚么?难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受骗吗?你岂不是将剑刺入自己,使主人的怜悯与赦免反过来针对你吗?但他对此毫无思量,并未忆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类似情景,因此对他的债主毫无宽宥,尽管后者所求的债务并不重大。他自己曾恳求主人赦免一万他连得,而此人所求的不过是一百银币;后者是向与自己平等之人恳求,而前者是向主人恳求。他自己得到了完全的赦免,而同伴所求的不过是宽限时日,但他连这都拒绝了,——因为经上说:「把他下在监里……他的同伴看见这事」(马太福音 18:30-31),就向主人控告了他。就连世人也为此感到不快:对于上帝,又该如何说呢?那些并无欠债之人竟对他如此愤慨!那么,主人说了甚么呢?「『你这恶仆!你恳求我,我就把你那所有的债都免了;难道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如同我怜恤你一样吗?』」(马太福音 18:32-33)请再次留意主人的温和!他与他的奴仆论理,仿佛是在为自己辩护,意图废除自己的恩赐(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是他废除,而是那领受恩赐的人自己废除),因此他说:「『你恳求我,我就把你那所有的债都免了;难道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即使你觉得赦免你邻人的债务是难以承受的,你也应当留意你已经领受和将要领受的益处;即使这诫命是沉重的,你也当思量遵行它所带来的奖赏。再者,你的同伴并未冒犯你,反而是你冒犯了上帝,祂仅因你的恳求就赦免了你。即使他冒犯了你,与他为友对你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但陷入地狱会更难以忍受。若你将两者相较,便会发现前者比后者要轻省得多。当他欠一万他连得时,主人并未称他为恶仆,也未责骂他,而是怜恤了他。但当他对他的同伴行为残酷时,主人便说:「你这恶仆!」高利贷者们(这话是给你们听的)!不仁慈且残酷的人们,听著!你们的残酷并非针对他人,而是针对你们自己。当你心怀恶意时,要知道你是在对自己怀著恶意,而非对他人;你是在用罪愆重压自己,而非你的邻人。无论你对后者做了甚么,你所做的不过是人所能做的,且仅限于今生;但上帝并非如此行:祂将使你遭受来世更大、更永恒的折磨。「『把他交给了掌刑的,直到他还清了所欠的一切债。』」(马太福音 18:34),——即永远,因为他永远无法偿还他的债务。若恩惠不能使你变好,那么剩下的就是以惩罚来矫正你了。尽管上帝的恩惠与恩赐是不可改变的,但邪恶如此强大,以至于破坏了这条法则。那么,还有甚么比心怀怨恨更糟糕呢?它能使我们失去上帝如此巨大的恩赐。主人不仅将他的奴仆交给了掌刑的,并且对他发怒了。当他命令将他卖掉时,那命令是在没有怒气之下发出的;正因如此,他没有执行那最初的命令,这正是他仁慈的最明确证据。但现在所下的判决,却是带著极大的愤慨,一个关于报复与惩罚的判决。那么,这比喻说明了甚么呢?「『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赦免你们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马太福音 18:35)经文没有说:你们的父,而是说:「我天父」,——因为如此邪恶、如此憎恨人类的奴仆,不配称上帝为他们的父。
5.Спаситель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чувствовать свои прегрешения, дабы искренне прощать ближним обиды, ибо безропотное принятие зла от человека служит очищению наших грехов и обретению милосердия Божия.
5.救主召唤我们去感受自己的罪愆,以便真诚地宽恕邻人对我们的伤害,因为毫无怨言地接受来自人的恶,有助于洁净我们的罪过,并获得上帝的怜悯。
是以,救主所要求之事有双重:其一,我等当感受自身之罪愆;其二,我等当宽恕他人。感受自身之罪愆,乃为更易宽恕他人之故(盖思量己罪之人,对邻人更为宽容)。而宽恕他人,我等不当仅以言语为之,更当发自至诚之心。是故,我等勿因怀怨之心,以利剑反噬自身。冒犯汝者,其所加于汝之恶,无论何种程度,岂能与汝自身因怀忿而自招之恶、并因此而受上帝之谴责相较? 倘汝明智而爱慕智慧,则此恶将反转归于冒犯者之首,彼将受重创。然若汝心怀芥蒂而愤恨不平,则汝自身受苦——非由彼故,乃由汝己故。故此,勿言他人冒犯汝、诽谤汝,并加诸汝以大恶:汝言之愈多,则愈显彼乃汝之恩人。彼实为汝提供解脱罪愆之机,是以,彼加于汝之凌辱愈多,则愈成为汝罪得洁净之因由。 诚然,若我等心存此愿,则无人能凌辱我等;即便是仇敌,亦能为我等带来极大益处。然论及世人何如?岂有比魔鬼更恶者?然即便魔鬼,亦能为我等带来最适宜之机会以获荣光,此正如约伯之例所示。若连魔鬼亦能提供机会使人获得冠冕,则何须惧怕那为人者之仇敌? 且观汝默默承受仇敌凌辱,所获益处何其多:首要且至大者——罪得赦免;其次——忍耐与宽宏;再次——温柔与仁爱,盖因对冒犯者不亦怒之人,对爱己者必更为温顺;第四——忿怒彻底消除,此善无可比拟,盖因免于忿怒之人,无疑亦免于随之而来之不快,不会在徒然之怨恨与痛苦中度日。不谙仇恨者,亦不知忧愁,反享喜乐与无数其他之福。是故,憎恨他人,实乃惩罚自身;正如爱慕他人,实乃造福自身。 此外,汝将受众人尊敬,乃至仇敌亦然,即便彼等为恶魔;更确切言之,如此行事,汝将不再有仇敌。然最要者,汝将获致上帝之怜悯。倘若汝曾犯罪,将得罪赦;倘若汝为义人,将更得以上帝面前之坦然无惧。 是故,我等勿对任何人心存憎恨,以期我等亦得蒙上帝之爱——如此,即便我等负债万万他连得,祂亦将怜悯我等,施予慈悲。 然汝为邻人所凌辱?正因此故,当宽容于彼;勿心存憎恨;当哭泣哀号,而非鄙视于彼:盖因惹怒上帝者非汝,乃彼;而汝,承受凌辱,实乃可赞之举。当忆基督,趋赴十架之死时,为己而喜,为钉祂之人而泣:我等亦当如是行事。彼等凌辱我等愈甚,我等愈当为凌辱者哀悼;于我等而言,此乃大福,于彼等而言,反为大祸。 然邻人于众人面前凌辱汝,乃至动手击打?此仅意味彼于众人面前,羞辱并玷污其自身,使千百控告者起而攻之,而于汝,则预备诸多冠冕,并使汝之宽宏大度有众多传扬者。 然彼于他人面前诽谤汝?此事于汝何干?自有上帝审察汝之事,而非听闻诽谤之人?彼不过为己之刑罚增添一重缘由,盖因彼不仅须为其行为负责,亦须为论断汝之事负责。21 彼在世人面前诽谤汝,而其自身则在上帝面前有罪。 倘若此仍不足以宽慰汝心,则当忆及,主自身亦曾受撒旦与世人之诽谤,且于祂所最爱之人面前。祂之独生子亦经历同样之事,故祂言:「若家主被称为别西卜,何况他的家人呢」(马太福音 10:25)?且那恶魔不仅诽谤祂,更成功使此诽谤被视为真实,且所诽谤之事非微不足道,乃是至大且可耻之罪行:称祂为被鬼附者,为说谎者,为抵挡上帝者。 然汝曾施恩于邻人,却反受其凌辱?正因此故,当为那加害于汝之人哀恸心痛,而为己欢喜:汝已效法上帝,「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马太福音 5:45)。 然若效法上帝超乎汝力所能及(尽管对于热心之人,此亦不难,但即便汝以为此非汝力所能及),则我等将为汝指出效法于汝等同为仆役者之榜样。 请看约瑟:彼虽遭受兄弟无数苦难,然终施恩于彼等;请看摩西,彼在遭受犹太人无数阴谋陷害之后,仍为彼等祷告;请看蒙福之保罗,彼所受犹太人之苦,无法尽数,然竟愿为彼等受咒诅;请看司提反,彼被石头击打时,仍为彼等杀人者之罪得赦而祷告。 忆及此一切,当放下一切忿怒,使上帝亦能赦免汝之一切过犯,借由我主耶稣基督之恩典与仁慈,与父及圣灵同享荣耀、权柄、尊荣,从今时直到永远,阿门。
Беседа 62«Когда Иисус окончил слова сии, то вышел из Галилеи и пришел в пределы Иудейские, за Иорданскою стороною». (Мф. 19:1)
第 62 讲「耶稣说完了这些话,就离开了加利利,来到了约旦河对岸,犹太的境内。」(马太福音 19:1)
法利赛人的恶毒与诡诈。——婚姻的不可拆解性。——基督教导要选择童贞而非婚姻。——断绝肢体是魔鬼的作为。——对于选择童贞的人,恩典的帮助是必需的。——在灵魂的性情上,人应当像孩子一样。——无恶之人比有恶之人更有力量。——以大卫和扫罗为例。——情欲在今生就会对被其掌控之人造成伤害。
1.Сам Господь, сочетая проповедь и чудотворения, являет кротость и мудрость в обличении фарисеев, утверждая древнюю заповедь о нерасторжимости брака, установленную Творцом вначале.
1.上主亲自结合了宣讲与神迹,在责备法利赛人时,彰显了温柔与智慧,并确认了造物主起初所确立的、关于婚姻不可解除的古老诫命。
耶稣基督,因着(犹太)居民对祂的憎恶,时常离开犹太地,如今又再次来到那里,因为祂受难的时刻临近了。然而,祂并未进入耶路撒冷城内,只是造访了犹太的边境。「有许多人跟着祂,祂就在那里治好了他们」(马太福音 19:2)。祂并非只专注于宣讲,也非只专注于行神迹,而是两者交替进行,为祂忠实的追随者们提供各种得救的途径,好借着神迹使人信赖祂为教师,并相信祂的宣讲;又借着教诲使神迹的益处增多。祂这样做,是为了引导祂的听众们认识上帝。 请注意,门徒们泛泛地谈论那些跟随耶稣的人们,并未点出每个得到医治者的姓名。他们没有说:「某某人」或「另一个人」,而是说「许多」,这是为了教导谦卑。基督也曾施恩于许多其他人:首先那些人身体疾病的痊愈,为后来的人提供了认识上帝的机会。 但法利赛人并非如此。相反地,后者因着这些事更加心硬,前来试探祂。由于他们无法在行为上抓住耶稣基督的把柄,便提出问题来让祂解答。经上说,他们「来到祂跟前,试探祂,说:人是否可以因任何缘故与妻子离婚」(马太福音 19:3)? 这是何等的愚昧!他们竟然想用自己的问题来堵住祂的口,尽管他们已经见证了祂那般的大能!当法利赛人与耶稣基督多次辩论安息日的问题(马太福音 12),当他们说祂亵渎上帝(马太福音 9:3)、说祂被鬼附着(约翰福音 10:20)时,当他们因祂的门徒路过种好的田地而指责他们,当他们争论没有洗手的问题时(马太福音 12:2),在每一个地方,祂都堵住了他们的口,捆住了他们那厚颜无耻的舌头,然后就打发他们离开了。然而,他们仍然不肯放过祂。邪恶和嫉妒就是这样——厚颜无耻且傲慢无礼;即便你击退它一千次,它还是会发起同样次数的攻击!
但是请注意这问题本身的恶毒之处。他们没有对祂说:「祢曾命令不可离弃妻子」,因为关于这条律法,之前已经讨论过了;他们没有提及这些话,而是故意避开,带着阴险的意图,渴望能进一步抓住祂的把柄,迫使祂不得不与律法相抵触。他们没有说:「祢为何制定了这条或那条律法?」而是假装从未讨论过任何律法,问:「是否容许?」他们以为祂忘记了自己的话,并准备好:如果祂说应当休妻,他们就用祂自己的话来反驳祂,说:「祢为何先前所说的不一样?」——而如果祂重复祂先前的话,他们就用摩西的律法来与祂对立。 那么,祂如何回答他们呢?祂没有说:「你们这些假冒为善的人,为什么要试探我呢?」(马太福音 22:18)虽然之后祂如此说了,但在这里祂没有说。为何如此?为了与祂的权能一同展现出祂的温柔。祂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保持沉默,以免人们以为祂一无所知;祂也并非总是责备,好教导我们应当以温柔忍受一切。 那么,祂是如何回答他们的呢?「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马太福音 19:4-6) 请惊叹于这位导师的智慧!对于「是否容许?」这个问题,祂没有立即回答「不容许」,以免他们骚动不安,引起喧哗;而是在给出明确答复之前,祂先使其变得显而易见,解释说祂的命令也是祂父的诫命,并且祂的设立并非与摩西相悖,而是完全一致的。 请注意,祂不仅借由上帝创造了男和女这一事实来确立祂的话语,也借由上帝在创造他们之后所颁布的诫命来确立;祂没有说上帝仅仅创造了一位男子和一位女子,而是说祂命令他们——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彼此结合。如果上帝想要允许休妻并另娶,那么祂当初就会创造一个男子和许多女子。 因此,借由创造的方式和律法的规定,耶稣基督表明了丈夫与妻子应当永远结合,永不分离。 请看祂是如何说的:「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也就是说:既然他们源于同一根源,就应当结合成为一体。「二人成为一体,」祂说。 接着,祂展示了违背这诫命的可怕之处,并确立律法,祂没有说:因此,你们不可解除,不可分离,而是说:「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如果你引述摩西,那么我就指向摩西的主,并且我借由这设立的古老性来确立。上帝「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这条律法是最古老的(虽然它现在看似才由我引入),并且是以特别的谨慎设立的。上帝并非简单地将丈夫带到妻子面前,而是命令他连父母都要离开;祂也并非简单地命令他到妻子那里,而是「连合」——藉着这些词语本身表明了不可解除性。然而,祂并不满足于此;祂还要求另一种更紧密的结合:「二人成为一体,」祂说。
2.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утверждает незыблемость союза брачного, Богом установленного от начала, и обличает развод как деяние, противное как природе, так и закону, хотя и разрешенное Моисеем по жестокосердию человеческому.
2.此神圣文本申明婚姻结合之不可动摇性,此结合乃上帝自始设立,并斥责离婚为违背自然与律法之行为,尽管摩西因人心刚硬而允许此举。
因此,祂阐明了那以行为和言语确立的古老律法,并藉著赐予律法者证明了它的可靠性后,祂便带著权柄进一步解释并以这些话语强化了它:「所以,他们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了。」如此,割裂肉体是罪恶之事,那么与妻子分离亦是违法之事。祂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以上帝为佐证,祂说:「所以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借由这些话语,祂表明了离异是既违背天性又违反律法之事:违背天性,因为同一块肉体被割裂;违反律法,因为你们试图分离上帝所结合,并命令不可分离之物。那么,此后应当做些什么呢?岂不应当保持静默,赞扬这些话语吗?岂不应当惊叹于这智慧吗?岂不应当讶异于与圣父如此的契合吗?然而,法利赛人却没有做这些事,反而继续争辩,他们说:「这样,摩西为什么吩咐给妻子休书,就可以休她呢?」(马太福音 19:8)。虽然他们不应当向祂提出这样的反驳,而应当是祂反驳他们,但祂并未攻击他们,也没有告诉他们说,这不是我的过错,而是解决了这个反驳。若祂不同意古老的律法,祂就不会为摩西而争辩;祂就不会以起初一次所确立之事为依据;而是会努力证明祂的话语与古老的律法相符。但是,摩西也吩咐了许多其他的事情,例如关于饮食和安息日。为什么他们不像在此次这般,向祂指出那些规条呢?因为他们希望煽动民众来反对祂。在犹太人中,离婚是常见之事,所有人都使用它。正因如此,在山上所谈论的一切诫命之中,他们如今只提起了这一条。但是,那不可言喻的智慧也捍卫了这条诫命,祂说:「摩西因为你们的心硬,」(马太福音 19:8)才设立了这样的律法。救主不容许批评摩西,因为祂自己就是将这律法赐予他的人;但祂使他免于受责,并将一切归咎于法利赛人,正如祂在所有场合所做的一样。因此,当他们指控门徒摘取谷物时,祂指出他们自己也非全然无辜;当他们称用未洗的手吃饭为罪恶时,祂指出他们自己才是罪犯。祂在谈论安息日之事时如此行,在所有场合皆如此行,在此处亦是如此。随后,由于祂的话语令他们难以忍受,且极富谴责之意,祂立刻将祂的言论转向古老的律法,说出先前所说的相同话语:「但起初并不是这样」,亦即,在起初,上帝以行动赐予了我们一条相反的律法,以使他们无法说:我们如何得知摩西说这话是因著我们的心硬呢?基督借此再次使他们缄默。事实上,如果这律法是早先所赐予且有益的,那么那律法就不会在起初赐下,且创造人类的上帝就不会以那样的方式创造他们(亦即,仅以丈夫和妻子的形式),而且基督也不会说:「我告诉你们,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犯奸淫;有人娶那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马太福音 19:9)。在使他们缄默之后,祂像主一样,确立了律法,正如祂在论及饮食和安息日时所做的一样。正如那时,在驳倒了他们关于饮食律法上的观点后,祂开始对众人说:「入口的不能污秽人」(马太福音 15:11),同样地,在使他们因安息日律法而蒙羞后,祂说:「所以,在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在此处亦是如此。但是,那时所发生的事,在此处亦然。正如那时,在犹太人蒙羞之后,门徒们感到困惑,便与伯多禄一同上前,说:「请把这比喻讲给我们听」(马太福音 13:36),—在此处亦然,他们感到困惑,便说:「人若与妻子是这样的光景,倒不如不娶。」(马太福音 19:10)。但是,他们现在比从前更好地理解了所说的话。正因如此,那时他们保持静默,而现在,既然反驳已被驳倒,问题已得到解决,律法已变得更加清晰,他们便向祂提问。他们不敢公开反驳,而仅提出他们认为重要且困难之事:「如果人与妻子是这样的光景,」他们说,「倒不如不娶。」他们认为拥有一位充满各种邪恶的妻子,并不断忍受一个难以驯服的野兽在身边,是太过令人难以忍受了。
3.Святительская мысль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призывает к духовному девству ради Царства Небесного, которое достигается не телесным членов отсечением, но укрощением злых помыслов чистотой воли.
3.神圣的圣教思想虔敬地呼唤人们为了天国而守护属灵的童贞,这并非借由肢体肉身的阉割,而是借由意志的纯净来驯服邪恶的意念,从而得以达成。
门徒们确实感到困惑,这由马可所言表明,他说他们在私下里询问耶稣这件事。那么,他们的话「如果人与妻子是这样的责任」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如果丈夫与妻子结合是为了成为一体;如果丈夫因此负有如此的义务,以至于他每一次离弃妻子都是违反律法的,——那么与本性的欲望和自身争战,要比与恶毒的妻子争战更容易。基督对此说了什么呢?祂没有说:「是的,确实,更容易」,——这是为了不让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合法的事,——而是宣告说:「这话不是所有人都领受的,唯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马太福音 19:11)。祂借此抬高了这件事,使之显得伟大,并因此吸引和激励他们去追求。但请在此注意一个矛盾:祂称之为伟大,而他们却称之为容易。事实上,这两者都是必需的。祂需要称之为伟大,是为了使他们更加热心;而他们则需要用他们的话语来表明其容易,以便也因此而主要选择童贞和贞洁。由于谈论童贞在他们看来可能非常沉重,祂便以婚姻律法的不可更改性来激发他们对童贞的渴望。接着,祂证明无婚姻生活的可能性,说:「因为有生来是阉人,就是从母腹里出来就是如此;也有被人阉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马太福音 19:12)。祂以这些话语不动声色地激发他们选择童贞的愿望,并确信这种美德的可能性,祂仿佛这样说:想象一下,你生来就是如此,或者因他人的暴力而变成如此:你会怎么做呢,在失去了享受却得不到回报的情况下?因此,感谢上帝,你为了奖赏和冠冕而忍受着他人所忍受的,而他们却无此目的。况且,当你以希望、美德的意识来支持自己,并且不被强烈搅动你的欲望所牵引时,这变得更加容易。确实,平息此类波涛并带来平静的,与其说是肢体的割除,不如说是心智的力量。因此,为了教导门徒,基督列举了阉人的种类。如果祂没有这个目的,祂为什么要列举其他阉人呢?当祂说:「自阉的」时,祂指的不是肢体的割除,——但愿绝无此事!——而是邪恶意念的根除,因为割除肢体的人会受到咒诅,正如保罗所说:「巴不得那些搅乱你们的人把自己割绝了」(加拉太书 5:12)!这是非常公道的。这样的人行为如同杀人犯;他们协助那些贬低上帝创造物的人;他们为摩尼教徒敞开嘴巴,并像那些割除肢体的异教徒一样违背律法。从古以来,割除肢体就是魔鬼的作为和撒旦的诡计,为的是借此扭曲上帝的创造,伤害上帝所造的人,并使许多人将一切归咎于肢体而非自由意志,从而毫无畏惧地犯罪,自认为仿佛是无辜的;割除肢体的发明,因此是为了给人带来双重伤害:既因割除肢体,又因阻碍意志行善。这一切都是魔鬼所发明的,他为了使人们倾向于接受这个谬误,又引入了另一个错误的教导——关于命运和必然性,并因此竭力试图废除上帝赐予我们的自由意志,声称邪恶是自然本性的结果,并借此散布了许多其他错误的教导,尽管是隐秘的。这些就是魔鬼的箭!因此,我恳求你们,逃避这种罪行。对于所说的,还应当补充一点,即我们的欲望不仅不会因肢体的割除而平息,反而会更加被激怒,——因为我们体内的精液有其他的源头,并以另一种方式被激发。有人说欲望源于大脑,有人说源于腰部;而我说,它并非源于别的源头,而是源于败坏的意志和对意念的不留心。如果意志是贞洁的,那么自然的冲动就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因此,在谈到阉人,既指那些徒劳阉割自己、意念上不贞洁的人,也指那些为天国缘故保守童贞的人之后,基督补充说:「能领受的就可以领受。」祂以这种方式,以祂那不可言喻的温柔,表明了遵守童贞是何等重要,并且没有将其纳入律法的必要规定之中,祂反而更进一步点燃了他们对童贞的爱。祂借此表明了这种美德是完全可能的,从而更强烈地激发意志对它的渴望。
4.Дабы наследовать Царствие Небесное, надлежит стяжать добродетель смирения и уподобиться детям в простоте и незлобии, ибо сие есть путь к жизни ангельской.
4.为了继承天国,应当获取谦卑的美德,并且在单纯与无恶意上与孩童相似,因为这是通往天使般生命的道路。
然而,若是此事关乎意愿,便有人会问:祂起初为何说:「这话不是人人都能领受的,惟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这是为了让你一方面明白这圣工是何等伟大,另一方面又不将其视为对自己必不可少的。赐给那些愿意的人。祂如此说,是为了表明:踏上此圣工的人,何等需要神圣的帮助——而这份帮助,毫无疑问,愿意的人必将获得。救主惯常使用此种表达,当谈及某件重要之事时,例如祂说:「因为你们已经被准许知道天国的奥秘」(路加福音 8:10)。而这确是真实的,从眼下这处经文也可看出。事实上,若是此种美德仅仅是来自上天的恩赐,而童贞守贞者自身不带来任何贡献,那么祂承诺他们天国,并将他们与其他的骟人区分开来,便是徒劳。但是,请留意,有些人是如何轻视它,而另一些人是如何从中受益的:犹太人离开了,一无所学,也不求问,以学习任何事物;而门徒们却从中受益。「那时,有人带着小孩子到耶稣跟前来,要他给他们按手,并为他们祷告。门徒却责备那些人。但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于是耶稣给他们按手,就从那里走了」(马太福音 19:13-15)。门徒为何不让小孩子靠近呢?出于对耶稣基督的尊敬。那么祂呢?为了教导他们谦卑,并消灭世间的骄傲,祂抱起小孩子,拥抱他们,并向这样的人承诺天国——这祂以前也曾说过。因此,我们若想继承天国,就当竭尽全力,努力获取谦卑的美德。爱智慧的宗旨,正在于将智慧与朴素结合。这便是天使的生活。孩童的心灵纯净,不受一切激情玷污;孩童不记仇,向得罪他们的人跑去,如同朋友一般,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无论母亲如何惩罚自己的孩子,孩子却总是寻求她,比爱任何人都更爱她。你向他展示头戴冠冕的王后:他不会将她置于身着破烂衣衫的母亲之上,反而更愿意看到后者穿着破烂衣衫,而不是王后穿着华丽的衣服。他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不是凭借贫穷或财富,而是凭借爱。孩子除了必需品外,别无所求,一旦饱食母乳,便会离开乳房。孩子不会像我们一样,因金钱或类似事物的失去而忧伤;同样地,也不会像我们一样,因那些转瞬即逝的事物而欢喜;孩子不迷恋身体的美丽。因此,基督说:「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好叫我们凭着自由的意愿,去做孩子凭着天性所做的事。既然法利赛人行事为人,除却狡猾与骄傲外,并无别的指引,故此,祂斥责他们,并教导祂的门徒,吩咐后者在任何情况下——无论在尊荣的最高阶,还是最低阶——都当保持朴素。确实,没有什么比权柄和特权更能使人自高自大的了。然而,基督的门徒在整个宇宙中将面临极大的尊荣;因此,救主预先警告他们,不容许他们遭受任何属世的事物,禁止他们向百姓索取尊荣,或在他们面前骄傲。虽然这看似微不足道,却是许多邪恶的根源。因此,法利赛人,自幼养成骄傲的习惯,后来便坠入罪恶的深渊,要求问安、首座、中保。这些恶习使他们陷入疯狂的爱慕虚荣,而后者又使他们陷入不虔诚。这就是为何他们因试探主而招致咒诅;而孩子们,因着纯净,不受所有这些恶习玷污,而得到了祝福。让我们也效法孩子们,愿我们的恶毒如同婴孩的恶毒。我说,不,不,否则不可能看到天国;所有不虔诚和邪恶的人,必然会坠入地狱。但甚至在地狱之前,在此地我们便将遭受极端的邪恶。「若你是愚妄的,」经文说,「你就独自担当」;若你是善良的,你便对自己和对邻舍都是善良的(箴言 9:12)。回想一下,以前也是如此。谁比扫罗更邪恶,谁比大卫更单纯和不怀恶意呢?但他们中谁更强大呢?大卫岂不是两次将扫罗掌握在手中,在他能夺走他生命时,岂不是放过了他吗?当他拥有支配他的权力时,如同他被困在网中和监狱中时,岂不是饶恕了他吗?虽然其他人怂恿大卫,而他自己也有理由惩罚扫罗那无数的罪行,然而他却放他走了,没有伤害他。扫罗带着全军追赶大卫,而后者只带着少数逃亡者流浪,毫无希望,四处奔走;然而逃亡者却战胜了君王。这正是因为大卫以朴素为武装,而扫罗以邪恶为武装。事实上,谁能比扫罗更邪恶呢?他想要杀死自己的军队领袖,这位领袖成功地完成了所有战争,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战利品,自己承受了辛劳,却以胜利的花冠装饰了他。
5.Зависть и страстное домогательство мирской славы приносят лишь бедствия и бесчестие, тогда как кротость и добродетель, явленные в жизни Давида, ведут к истинному благу.
5.嫉妒与对世间荣光的狂热追逐,只会带来灾祸与耻辱;而大卫生命中所彰显的温柔与德行,却能导向真正的福益。
嫉妒就是如此!它总是暗中谋害善良的近邻,被嫉妒折磨之人,饱受痛苦,被无数的灾祸所环绕。可怜的扫罗,在大卫没有离开他的时候,未曾流泪说出如此悲切的话语:「我甚为愁苦。因为非利士人攻击我,神也离开我」(撒母耳记上 28:15)。在大卫没有离开他以前,他并未在战场上败亡,而是安享太平和荣耀,因为统帅的荣耀也归于君王。大卫并非心怀野心,不曾图谋推翻他的王位,而是为他成就一切,不倦地关心他。这一点从后来的事情中也能看出。或许,不完全了解此事的人会将大卫为扫罗作战归因于从属的律法。但在扫罗将大卫逐出他的国度之后,还有什么能约束大卫,使他保持顺服,不与君王开战呢?相反,难道不是一切都促使他杀死扫罗吗?难道扫罗不是数次图谋陷害大卫吗?难道大卫不曾施恩于他吗?难道大卫没有权利控告他吗?难道应许给大卫的王权,乃至他的生命本身,没有处于危险之中吗?难道大卫不是在扫罗活着并统治期间,被迫不断地流浪、逃亡,为自己的命运而颤抖吗?然而,没有任何事物能迫使大卫以鲜血染红他的剑。他看见扫罗睡着了,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独自一人,身处他的士兵之中,他摸着扫罗的头,许多人怂恿他,说如此有利的时机乃是神的旨意,大卫却堵住了那些怂恿他之人的口,克制了杀戮,让扫罗活着安然离去,他仿佛是扫罗的护卫和持盾者,而非敌人,他指责那些士兵出卖了君王。有什么能与这样的灵魂相比?有什么能与这样的温柔相比?这一点可以从上述所言来判断;但若我们将目光投向现今所发生之事,便能更加确信。当我们看见我们的邪恶时,便能更好地认识圣徒的德行。因此,我恳求你们,效法他们对德行的热忱。如果你渴望荣耀,并因此而陷害近邻,那么当你轻视这种荣耀,并克制诡计之时,你便能完全获得它。正如对于贪爱钱财者而言,获取财富与损失相连,对于贪爱虚荣者而言,追求荣耀也与羞辱相连。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将这两者分别探讨。既然我们丝毫不惧怕地狱,也不关心天国,那么至少,让我们看看这二者在今世的后果。告诉我,谁该受嘲笑:难道不是那个过分追求世人荣耀的人吗?谁配受称赞:难道不是那个完全蔑视世人称赞的人吗?因此,如果对虚浮荣耀的爱与羞辱相连,如果追逐荣耀的虚荣者无法隐藏自己,那么他必然会遭受羞辱,而追求荣耀将成为他蒙受耻辱的原因。他遭受羞辱,不仅是因为这一点,还因为他被迫做出许多可耻之事,那些只配最卑微的奴隶所为之事。同样地,所有那些疯狂地迷恋贪婪的人,通常都会受损,主要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病态(他们遭受许多欺骗:正如俗话所说,最小的利益会造成巨大的损害)。正如对于贪恋肉欲者而言,他那不受约束的欲望阻碍了他的享乐。妻子们对待贪恋肉欲和柔弱的丈夫如同对待奴隶,从不愿将他们视为丈夫,而是掴打他们的脸颊,吐唾沫在他们脸上,在一切事上欺骗和蒙蔽他们,嘲笑他们,并命令他们执行自己所有的愿望。同样地,没有什么比一个傲慢、爱慕虚荣、自视甚高的人更受蔑视和羞辱的了。那些不习惯将自己的权利让给他人的人,没有什么比一个傲慢、自大、爱慕虚荣的人更令他们反感的了。此外,骄傲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戴着假面具,像奴隶般地匍匐在权贵面前,谄媚和取悦他们,所受的奴役比任何买来的奴隶都要深重。因此,我们当思量这一切,弃绝这些情欲,好叫我们不至在此受罚,也不至在那里永远受苦。让我们爱慕德行。如此,我们在此便能在天国降临之前获得巨大的益处,并在死后享受到永恒的福祉,愿我们所有人都能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得享这一切,愿荣耀和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63«Учитель благий! что сделать мне доброго, чтобы иметь жизнь вечную?»(Матф. 19:16)
第 63 讲「良善的老师!我该做甚么善事,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呢?」(马太福音 19:16)
发问的少年之意图。——基督答复的意义与目的。——财富的增长加剧了对它的贪恋。——需要圣恩的特别帮助,才能在拥有财富时过敬虔的生活。——基督并未将救赎之事归于上帝独有。——如何削弱对财富的贪恋。——财富是此世生活中灾祸的根源。——思考与财富相伴的灾祸与危险,能使人免受其诱惑。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юноша сей, хотя и был искренен в стремлении к жизни вечной, оказался связан великой властью богатства, что препятствовало ему достичь совершенства.
1.神圣的文本恭敬地阐释道,这位青年,虽然真诚地渴慕永恒的生命,却受制于财富的巨大权势,这阻碍了他达至圆满。
有些人指责这个年轻人,说他带著奸诈和狡猾接近耶稣,并且意图试探祂;但我宁愿称他为贪爱钱财、财富的奴隶,因为基督也正是以此来揭露他的。至于指摘这年轻人狡猾,我则全然不愿: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事物妄下判断,尤其是作为指摘人的审判者,是不安全的。况且,马尔谷也排除了这种猜疑,当他论及这年轻人时说:「有一个人跑过来,跪在祂面前,问祂」;又说:「耶稣看著他,就爱他」(马可福音 10:17,21)。从中可见,财富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即便我们在其他方面有德行,财富也会毁灭所有这些德行。正因如此,保禄才公正地称其为万恶之根:「贪财是万恶之根」,他说(提摩太前书 6:10)。 但基督为何以「除了神以外,没有一个良善的」来回答这年轻人呢?这年轻人以对待一个普通的凡人的方式接近祂,只把祂视为一个犹太教师;耶稣便以人的身份与他交谈。祂常常顺应与祂交谈之人的观点而发言;例如:「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约翰福音 4:22);或者:「我若为自己作见证,我的见证就不真」(约翰福音 5:31)。因此,当祂说「除了神以外,没有一个良善的」时,并非想表明祂自己不善。绝非如此!因为祂没有说:你为什么称我为良善的?我不良善;而是说:「除了神以外,没有一个良善的」,即是说,在人中没有一个良善的。然而,祂这些话并没有剥夺人的良善,只是将其与上帝的良善区分开来——因此祂接著说:「只有一位是神」。祂没有说:只有我的父,为要让我们明白,祂没有向这年轻人启示自己。祂先前也以同样的涵义称人为恶,当祂说:「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马太福音 7:11)。在此,祂称他们为恶,并非为了揭示整个人类本性中的恶——祂说的是「你们」,而不是所有的人——而是为了将上帝的良善与人的良善作比较,因此祂接著说:「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祂的人吗?」 但是人们说:是什么促使耶稣基督如此回答这年轻人?祂的目的又是什么?毫无疑问,是要逐步引导这年轻人走向完善,使他戒除谄媚,远离对一切尘世事物的依恋,亲近上帝,激发他对来世福祉的渴望,最终教导他认识真正的良善——那万福的泉源和根基,并只对这一位献上尊崇。同样地,当基督说:不要称地上的任何人为师傅(马太福音 23:8),祂是针对自己而言,并为了教导万有的首要本源是什么。 这年轻人在向耶稣基督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展现了不小的热忱。事实上,当有些人带著试探祂的意图接近耶稣,而另一些人则因为自己或他人的病痛时,他却接近祂并谈论永生。土地肥沃且能结果,但众多的荆棘却扼杀了所播下的种子。看,他至今仍准备好执行基督所吩咐的一切。这年轻人说:我该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呢?这是他准备好执行老师命令的表现! 如果这年轻人是带著试探耶稣基督的意图接近祂,福音作者会向我们表明,就像他在其他情况下所做的那样,例如在律法师的故事中。但是,即使这年轻人自己隐藏了意图,基督也不会允许他隐藏:祂会公开或暗示地揭露他,以免我们得出结论,认为这年轻人欺骗了祂,隐藏了起来,从而嘲弄了祂。此外,如果这年轻人是带著试探的意图接近耶稣,他就不会因为听到的话而忧愁地离开。法利赛人中没有人经历过这种状态;相反地,他们所有人在被耶稣驳斥后,都更加坚硬地反对祂。这年轻人不是这样行事的:他忧愁地离开。这表明他接近时并非带著奸诈的意图,尽管意图也非完全纯洁;他渴望承受永生,但却被一种更强烈的激情所占据。 因此,当基督说:「你若愿意进入永生,就该遵守诫命」(马太福音 19:17),他毫不迟疑地问:「哪些诫命?」他问,并不是为了试探耶稣——绝非如此——而是以为除了律法的诫命之外,还有其他的诫命能引导他进入永生。他得救的愿望如此强烈!但是,当耶稣向他复述律法的诫命时,他说:「这一切我从小就遵守了」;他并未就此停步,而是再次问:「我还缺少什么呢?」(马太福音 19:20)。这也表明他对永恒救恩的强烈渴望。他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救恩之事,而是认为自己所说的仍不足以获得所渴望的,这可不是小事。 那么,基督如何回应呢?祂打算颁布一条困难的诫命,首先提出了执行诫命的赏报,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就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马太福音 19:21)。
2.Господь являет великую милость, обещая обильную награду тем, кто ради следования за Ним оставляет пристрастие к земному богатству, ибо для человека это невозможно без Божественной помощи.
2.上主彰显祂宏大的怜悯,应许那些为追随祂而舍弃对世间财富眷恋之人,将获得丰沛的赏赐,因为若无神圣的助力,此事对凡人而言绝无可能。
你看,基督为这番苦修应许了怎样的奖赏与冠冕?如果这少年是在试探祂,祂就不会对他说这些话。而今,祂说了,且为了吸引这少年归向祂,应许了他丰厚的奖赏,将一切都交由他自己的意愿,用这一切来掩盖祂诫命中艰难的一面。因此,在述说苦修与劳作之前,祂先向这少年提出了奖赏:「你若愿意作完全人,」——然后才说:「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接着——又是奖赏:「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因为跟从耶稣就是极大的奖赏。「就必有财宝在天上。」既然谈论的是财富,救主便吩咐这少年舍弃一切,然而却表明,祂非但没有剥夺他的财富,反而又给他增添了新的,超过了祂吩咐他分掉的那一切——其超越的程度,如同天高过地,甚至更甚。祂所说的财宝,是指丰沛的奖赏,是独一无二、无人能盗取的宝藏,祂以尽可能人性化的方式向这少年呈现了它。所以,单单藐视财富是不够的;还必须喂养穷人,而最主要的是——跟从基督,即做祂所吩咐的一切,准备好承受苦难,甚至死亡。「祂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加福音 9:23)。当然,流自己血的诫命远比舍弃自己财富的诫命艰难;然而,后者得以遵行,对前者之成就也有不小的助益。「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地走了」(马太福音 19:22)。紧接着,福音书作者为了表明他忧愁并非没有缘由,又补充道:「因为他的产业很多。」
的确,那些拥有甚少之人,在通往救赎的道路上,所遇障碍不如那些沉溺于财富深渊之人多,因为那时对财富的贪恋会更为强烈。我将永远不断地重复,财富的增长愈发点燃贪欲的火焰,使富人比以前更为贫乏:因其不断激发新的欲望,由此迫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全然贫穷。看哪,这贪欲在此展现了何等的力量。那怀著喜悦与热忱来到耶稣跟前之人,竟被它如此遮蔽、如此拖累,以致当基督吩咐他分发家产时,他甚至无法给予祂任何回应,而是默默地、垂头丧气地、带著忧伤离开了祂。那么,基督说了什么?「财主进天国是难的」(马太福音 19:23)。基督这些话并非谴责财富,而是那些依恋财富之人。但是,如果富人进入天国是难的,那么对于贪婪者又该说些什么呢?如果连不把自己的财物分给他人都是通往天国道路上的障碍,那么试想,那个攫取他人之物的人又在积聚怎样的火!但基督为何要对祂的门徒说,富人进入天国是难的,那时他们是贫穷的,甚至一无所有?那是为了教导他们不要以贫穷为耻,并仿佛向他们证明,祂为何先前劝告他们不要拥有任何东西。在此说了富人难以进入天国之后,祂进一步指出这是不可能的,并非简单的不可能,而是极度不可能,祂以骆驼穿过针眼的比喻来解释:「骆驼穿过针眼,比财主进入神的国还容易」(马太福音 19:24)。由此可见,那些在拥有财富时懂得谨慎生活的人,将会得到不小的奖赏。因此,基督称这种生活方式为「神的事工」,以表明那想如此生活之人需要多大的恩典。当门徒们听了祂的话而感到困惑时,祂进一步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却凡事都能」(马太福音 19:26)。但门徒们为何会困惑不安,他们是贫穷的,甚至极其贫穷?是什么困扰著他们?因为他们对全人类怀有极其强烈的爱,并且已经担负起作人类导师的职责,故而为他人的缘故,为所有人的救赎而担忧。正是这个想法极大地困扰著他们,以致他们非常需要安慰。因此,耶稣先是看了他们一眼,说:「在人所不能的事,在神却是可能的」(路加福音 18:27)。祂以温和、平静的目光抚慰了他们波动的思绪,并解开了他们的疑虑(福音传道者以「看了」一词正是指出此点),然后祂以话语鼓励他们,指出神的能力,借此激发了他们的希望。如果你想知道,不可能之事如何可能,那么请听。基督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却凡事都能」,并非是要你心神软弱,如对待不可能之事般远离救赎之事;不,祂说这话是为了让你,在意识到此事的伟大之后,更迅速地投入救赎之事,并藉著神的帮助踏上这些美好善工的道路,获得永生。
3.Невзирая на кажущуюся невозможность, преодоление страсти к богатству совершается через постепенное оставление имения и злых вожделений, дабы наследовать жизнь вечную.
3.尽管看似不可能,但对财富的贪恋是透过逐渐放下产业和邪恶的欲望来克服的,以便继承永恒的生命。
那么,这不可能之事将如何变为可能呢?若你舍弃你的产业,将之分给穷人,并放下邪恶的贪欲。基督并非将救赎之工完全归于上帝独自,而如此言说,乃是为了彰显此项苦修之艰难,这一点可由下文可见。当伯多禄对基督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了一切,跟随了你」(马太福音 19:27),随后又问祂:「这样,我们将要得什么呢?」基督便为他们定了赏赐,又加上说:「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田地的,将得着百倍,并承受永生」(马太福音 19:29)。如此,不可能之事便变为可能。然而,有人会问,这一切又如何能付诸实行呢?那已被贪婪的财富欲望所掌控之人,又如何能重新振作呢?若他开始分发产业,分享他的盈余,借此他将一点一滴地远离他的贪欲,随后他的路途便会变得轻省。
因此,若是对你来说,一下子臻至圆满十分困难,那么,不要贪求一次便获得所有,而是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攀登这引领你前往天国的阶梯。 如同发热的病患,因体内尖锐的胆汁增多,若进食任何食物或饮料,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更加煽动火焰。同样地,贪爱财物的人,随著他们对那比胆汁更尖锐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得到满足,这欲望反而会更为炽热。 没有什么能像逐渐削弱对利润的渴望那样,轻易地平息这份欲望,正如少量的饮食能消除胆汁的作用一样。你或许会问,这如何才能做到呢? 别无他法,除非你常存此念:不停地致富,你将永远不会停止渴求新的财富,并因渴望更多而消沉;而若不依恋财富,你便能轻易地制止这份欲望本身。 因此,不要忧虑过多之事,以免追逐不可企及之物,染上无法治愈的病症,从而变得比所有人更加不幸。请告诉我,谁更受折磨和煎熬:是那渴望昂贵佳肴美酒却无力满足欲望之人,还是那毫无此等欲望之人? 显然是那强烈渴求却无法得到所愿之人。渴望却无法得到,口渴却无法止渴的状态是如此痛苦,以至于基督为让我们对地狱有所理解时,也以同样的方式描述它,呈现那身处火焰中的富人;后者渴望一滴水却无法得到,饱受折磨。(路加福音 16:24) 因此,唯有那轻视财富之人,才能抑制对它的欲望;反之,那渴望致富并增加财产之人,只会更进一步地煽动它,永远无法抑制。后者纵使积累了无数财富,仍会渴望再拥有同样多;即便他设法获得了这些,那时他还会渴望拥有两倍之多。 如此这般,愈发渴求,他便陷入一种新的、可怕的、永不治愈的疯狂,迫使他渴望山脉、大地、海洋,甚至万物都能为他化为黄金。 因此,你要明白,消除邪恶并非借由增加财富,而是借由根除对财富的欲望。事实上:若你某日生出了飞翔于空中的愚蠢欲望,你将如何根除它呢?是透过制造翅膀和其他所需工具,还是透过理性思辨,认识到这份渴望无法实现,且不应试图去实行? 显然是透过后者。你或许会说,飞翔是不可能的。但为贪婪的欲望设限,更是难上加难;对世人而言,飞翔比透过增加财富来停止对它的欲望还要容易。 若你渴望可能实现之事,你尚能以终有一日会得到的希望来安慰自己;但若你渴望不可能实现之事,你只需努力一件事,即根除这份欲望,因为别无他法能使心灵得到安宁。 因此,为了不让我们徒劳地烦恼,为此,我们当摒弃那不断折磨我们、永不安宁的对财富的爱,转向另一种爱,它能更容易地使我们蒙受福分,并渴望天上的财宝。 在这方面,劳苦并不重大,而益处却是无穷无尽:那始终警醒、清醒并轻视世间财物之人,永远不会失去天上的美善;反之,那被世间财物所奴役并完全献身于它们之人,必然会失去前者。
4.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длежит отринуть пагубную страсть к земному богатству, ибо она несет страдания в сей жизни и лишает неизреченных благ Царства Небесного.
4.我们应当以敬畏之心,弃绝对尘世财富的毁灭性热衷,因为它在此生带来苦难,并剥夺了天国那不可言喻的福祉。
因此,仔细思量这一切,在你自身中根除那贪恋财富的恶欲。你甚至不能说,这恶欲带来现世的福乐,而只是剥夺未来的福祉;纵使如此,这已然是极端的惩罚与苦楚。然而事实上,我们不能这样说。贪恋财富不仅在永火中,甚至在这现世生命中,也使你遭受残酷的惩罚。这恶欲曾毁坏了许多家庭,挑起了惨烈的战事,并使人以暴死终结生命。然而,甚至在这些灾祸之前,它已然蒙蔽了灵魂的良善品质,并常常使人变得胆怯、软弱、鲁莽、欺诈、诽谤、掠夺、放高利贷,总而言之,具备一切卑劣的品性。或许你,凝视着白银的璀璨,众多的仆役,华丽的楼宇,以及集会中对财富的尊崇,而被这一切所诱惑?那么,对抗这种致命疾病的良方是什么呢? 是你自身的深思,思量这财富如何刺伤你的灵魂,如何使它昏暗,使它变得可憎、丑陋、充满恶德;是你自身的深思,思量积累财富伴随着怎样的灾难,必须以怎样的劳苦和危险去守护它——更准确地说,它根本无法被完全守护;即使侥幸逃脱一切劫掠,死亡终将降临,常常将你的财富转交给仇敌之手,而将你自身掠走,除了从财富中得到的创伤和疮痍之外,一无所有,你的灵魂就带着这些伤痕迁往彼世。 因此,如果你看见某人身披华丽的衣裳,被一群护卫环绕,那么请揭开他的良心——你会在他的内在发现许多蛛网,看见许多污秽。请思念保罗和彼得,思念约翰和以利亚,尤其要思念上帝的圣子祂自己,祂「没有枕头的地方」(路加福音 9:58)。效法祂和祂的仆役们,思念那不可言喻的财富。 如果你稍微有所洞察,却又像遭遇海难的人一样,被地上的福乐再次蒙蔽,那么请回想基督的言论:富人进入天国是何等困难。同时,请设想,即使山峦、大地、海洋,总之,你所希望的一切,都化为黄金,你也会明白,没有任何事物能与由此给你带来的损害相比拟。你会指着无数块地产,十栋、二十栋,甚至可能更多的房屋,同样多的浴场,一千或两倍多的仆人,镀银和镀金的战车,但我会说:如果你们中间每一个富足之人,蔑视这种贫乏(与我将要谈论的相比,这确是贫乏),获得了整个世界;如果他们每个人拥有的奴仆,像现在地上、海上和全世界的人一样多;如果他们每个人都拥有大地、海洋、所有的建筑、城市和民族;如果所有的泉源流淌的不是水,而是黄金,我仍然认为这些富人甚至不值三个奥波尔(obol),因为他们失去了天国。如果他们渴望那必朽的福乐,在得不到时就遭受痛苦,那么当他们知晓未来不可言喻之福祉的价值时,有什么能安慰他们呢?完全没有。 因此,不要思念财富的多少,而要思念那些过于依恋财富之人所遭受的损害;他们为了财富而失去天上的福乐,如同那些失去了皇宫中巨大荣耀,却留恋于一堆粪便,甚至为此而骄傲的人。确实,财富堆积起来并不比一堆粪便更好,甚至更糟。粪便尚可用于耕作、燃烧浴场,以及其他类似的用途;而埋藏在地下的黄金则完全无用:只愿它仅仅是无用。但是,如果它不被正当使用,它会在拥有者的灵魂中点燃一座火炉。它会造成怎样的邪恶呢?正因如此,世俗作家称贪婪为万恶之首,而蒙福的保罗则以更佳和更具表达力的方式称之为「万恶之根」。 因此,思量这一切,让我们热衷于那值得热衷之事:不企盼宏伟的建筑或昂贵的庄园,而是热衷于那些对上帝有极大胆量的人,他们已为自己在天上预备了财宝并正享受着它,那些真正富有的人,因为他们为基督的缘故变得贫穷;让我们效法他们,以便我们能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获得永恒的福乐。愿荣耀、权柄、尊荣归于父和圣灵,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无穷。阿门。
Беседа 64«Тогда Петр, отвечая, сказал Ему: вот, мы оставили все и последовали за Тобой; что же будет нам»? (Матф. 19:27)
第 64 讲「那时彼得回答祂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一切,跟从了祢;那么我们将得到什么呢?』」(马太福音 19:27)
贫穷并不妨碍人臻于至善。——上主的应许是有条件的。——应许使徒们审判以色列十二支派,这是何种意义上的?——葡萄园与工人比喻的意义和目的。——蒙召取决于人是否准备好顺服上主。——得救需要正确的信仰和良善的德行。——忽视任何一种德行都会导致灭亡。——慈悲怜悯使灵魂对魔鬼而言是不可战胜的。——不应被懒惰者的例子所引诱。
1.Святое Писани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что истинное последование за Господом требует полного оставления земного ради наследования вечной жизни и обретения небесных благ, обещанных достойным.
1.神圣的经文见证,真实地追随主,要求彻底舍弃世间的一切,以便继承永恒的生命,并获得应许给配得之人的天上的福佑。
蒙福者彼得啊,这句话「舍弃了一切」是什么意思呢?是舍弃了渔船、渔网、船只、手艺吗?你所说的「一切」指的是这些吗? 是的,他回答道。但使我如此发言的,并非是出于野心。我希望借由这个问题来引导贫穷之人(归向主)。 既然主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以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马太福音 19:21),那么,为了避免有穷人会问:如果我没有财产,是否意味著我就不能成为完全人?——为此,彼得将他的问题呈给耶稣,好让贫穷的你知道,你的贫困丝毫不会妨碍你。 彼得发问,并非是为了让你从彼得那里得知真理而有所怀疑(他当时自己也尚未完全,也未得著圣灵),而是让你从彼得的导师那里得到答复,从而对此坚定不移。 如同我们所行,当我们提出他人的见解时,常常会将其归为己有,使徒亦是如此行事:他代替整个宇宙,向耶稣提出了这个问题。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正如先前所述所显明的那样。既已在世上领受了天国的钥匙,他便更有理由确信自己将继承这美好的产业。 但你看,他多么精确地回应了基督的要求。基督向那富人要求了两件事:将他的财产分给穷人,并跟随祂。因此,使徒也指出了这两项行动:舍弃财产和跟随耶稣。 「看哪,我们,」他说,「已经舍弃了一切,并跟随了祢。」舍弃一切是为了跟随:透过舍弃,跟随变得更为容易,并且由于他们舍弃了一切,他们便充满了希望与喜乐。 那么基督是如何回答的呢?「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些跟从我的人,到了复兴的时候,当人子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时,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马太福音 19:28)。 那么,这又如何呢?难道连犹大也会坐在宝座上吗?不会的。那么基督如何说:「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呢?这个应许将如何实现? 请留心,看是如何实现的。上帝颁布了一条律法,透过先知耶利米向犹太人宣示,其内容是:「我说到一国或一邦,要拔出、拆毁、毁坏。他们若在所说的这事上转离他们的恶,我就后悔不将我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我说到一国或一邦,要建立、栽植。他们若行恶,不听从我的话,我就后悔不将我所说的福气赐给他们」(耶利米书 18:7-10)。 祂说,我以同样的律法对待有德行的人。虽然我应许要再造他们,但如果他们被证明不配得这个应许,我便不会实现它。 最初受造的人类便是如此。「愿地上一切的走兽,」主说,「都惧怕、惊恐你们」(创世记 9:2);但这并未实现,因为人类自己证明了不配得这样的权柄。犹大亦是如此。 然而,为了不使一些人因刑罚的判决而感到绝望,更加刚硬,也不使另一些人因对美好应许的盼望而变得完全疏忽,祂以以上所述的方式来医治这两种病症,祂仿佛是说:即使我以刑罚来威胁你,也不要绝望,因为你可以悔改并取消我的定意,如同尼尼微人所做的那样;即使我应许了某种福分,也不要因依赖应许而松懈,因为如果你被证明不配得,我的应许不仅不会为你带来任何益处,反而会加重你的惩罚。我只应许将奖赏赐给配得之人。 正因如此,当时祂与门徒交谈时,祂的应许并非是无条件的;祂并非仅仅说:「你们」,而是又加上了:「跟从我的人」,借此来排斥犹大,并吸引那些日后将归向祂的人——祂的这些话并非仅仅针对门徒,也非针对日后证明不配得祂应许的犹大。 因此,主应许在未来的生命中赐予门徒奖赏,说:「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因为他们已经处于最高的完全境地,不再寻求任何世上的财富);而对其他人,祂则应许现世的福分:「凡为我的名,」祂说,「舍了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田地的,必得著百倍,又必承受永生」。 为了不让一些人听见「你们」这个词,就以为只有门徒才能在未来的生命中得享最大、最先的尊荣,祂便延续了祂的话语,将祂的应许扩展到整个大地,祂在应许现世福分的同时,也确证了未来的福分。 起初,当门徒仍不完全时,主也从展示现世福分开始与他们交谈。当祂从海边呼召他们,使他们脱离他们的职业,并吩咐他们放下船只时,祂提到的不是天国,也不是宝座,而是现世的事物,祂说:「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马太福音 4:19)。但当祂将他们提升到更高的完全境地时,祂便谈论起天上的福分了。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обещание апостолам судить колена Израилевы означает их неизреченную славу и честь царствования со Христом, а также воздаяние, превышающее мирские награды, ибо суд их будет осуждением неверующих, имевших с ними один закон.
2.神圣的文本恭敬地阐释道,对使徒们「将要审判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应许,意味着他们难以言喻的荣耀和与基督一同作王的尊荣,以及超越世俗赏赐的回报。因为他们的审判将是对那些与他们同有一部律法,却不信之人的定罪。
然而,「审判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他们将要定以色列人的罪;使徒们不会像审判官那样坐着;但主论到南方女王将要定那个世代的罪,以及论到尼尼微人将要定他们的罪,是在哪种意义上说的,祂也就在哪种意义上论到使徒们。因此,祂没有说:「审判列国和全世界」,而是说:「以色列的支派」。犹太人是在与使徒们相同的律法、相同的习俗中被抚养长大的,他们也过着同样的生活方式。因此,当他们为自己辩护,声称他们不能够信基督,是因为律法禁止他们接受祂的诫命时,主便会向他们指出使徒们,他们拥有与犹太人相同的律法,却相信了,如此便会定所有犹太人的罪,正如祂早先所说的:「这样,他们就要作你们的审判官了」(马太福音 12:27)。你或许会问,若是使徒们所得到的,与尼尼微人和南方女王所得到的一样,那么祂的应许又有何伟大之处呢?但在此之前,祂已经应许了他们许多其他的奖赏,之后也还会应许。他们的奖赏绝非仅限于此。不过,这个应许之中也包含了一些比论及尼尼微人和南方女王时所说的更伟大的意义。关于后者,主只是简单地说了:「尼尼微人要在审判的时候,与这世代一同起来,定它的罪;南方的女王要在审判的时候,与这世代一同起来,定它的罪」(马太福音 12:41-42)。但祂论到使徒们,就不是如此简单地说了。祂是如何说的呢?「当人子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时,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祂借此表明他们将要与祂一同作王,并分享那荣耀。「我们若能忍耐,」使徒说,「也必和祂一同作王」(提摩太后书 2:12)。宝座并非指座位(因为唯有祂是那坐着施行审判的),而是借此表明无法言喻的荣耀与尊贵。因此,主将这奖赏应许给使徒们,而将永生和今世百倍的赏赐应许给所有其他人。但如果所有其他人都将得到赏赐,那么使徒们就更应该在彼世和今世都得到报偿了。事实也正是如此。他们撇下了渔网和渔船,却拥有了所有人的财物、他们的房屋、田地,甚至信徒们的身体都在他们的权柄之下;许多人甚至愿意为他们而死,正如保罗所见证的,他说:「若是可能,你们早已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了」(加拉太书 4:15)。其次,主说「凡为我撇下妻子」这些话,并非是要暗示人们应当无缘无故地解除婚姻;而是像祂论到灵魂时,说「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马太福音 10:39),说这话并非是要我们自杀,并立即使灵魂与身体分离,而是要我们把敬虔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同样,在这里,祂也要求同样的事,命令人撇下妻子和弟兄。在我看来,祂在这里同时也在论到迫害。在那个时代,许多父亲会引诱自己的孩子,妻子会引诱自己的丈夫去行不敬虔之事。因此,主说,当他们向你们提出这种要求时,就当撇下妻子和父亲,正如保罗所说:「倘若那不信的要离去,就由他离去吧」(哥林多前书 7:15)。主如此高举使徒们,并坚固他们对于那为他们自己和全世界所预备的奖赏的盼望,随后又加上一句:「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马太福音 19:30)。这些话不能仅限于某些人。它们也适用于许多其他人;不过,它们也指信徒和不顺服的法利赛人,正如主先前论到他们时所说的:「许多人将要从东从西而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国的子民,将被赶到外边的黑暗里」(马太福音 8:11-12)。接着,主又设了一个比喻,为要激励那些后来归向祂的人更加热心。「因为天国,」祂说,「好像一个家主,清早出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作工。他和工人讲定一天一个银币,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了。约在上午九点钟,他又出去,看见市面上还有人闲站,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就去了。约在中午和下午三点钟,他又出去,也是这样作。约在下午五点钟,他又出去,看见还有人站着,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他们回答:『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得的,必给你们。』到了晚上,葡萄园的主人对管事说:『叫工人来,把工钱发给他们,要从最后的开始,直到最先的。』那下午五点钟被雇的来了,各领了一个银币。那些最先被雇的来了,以为他们必会多得,但他们也是各领了一个银币。他们领了之后,就埋怨家主,说:『这最后来的只作了一个小时的工,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我们可是整天辛劳,忍受了日晒的炎热。』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没有亏负你;你不是和我讲定了一个银币吗?拿你的走吧!我情愿给这最后来的和给你一样。难道我的东西我没有权柄随我的意思用吗?还是因为我好,你就嫉妒了呢?』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马太福音 20:1-16)。
3.Священное толкование сие раскрывает, что притча о работниках в винограднике дана для утверждения веры в равное благоволение Божие, дабы и поздно обратившиеся не сомневались в великой чести и полноте небесной награды.
3.此神圣的释义揭示了,葡萄园中工人的比喻是为了确立对上帝平等恩宠的信心,以便那些迟至最后才归信的人,也不至于怀疑天上奖赏的极高荣耀与圆满丰盛。
这比喻是什么意思?它开头所说的,与末后所讲的并不相符,反而揭示了完全相反的意义。在这比喻中,主所示的乃是所有人都得到同等的奖赏;它没有说一些人被逐出,而另一些人被引入。然而,在这比喻之前和之后,祂都曾说过相反的话:「末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这意思是说,末后的将要超越那些最先的,而那些最先的将不再是居首的,反而会成为末后的。这句箴言确切的含义,从祂所加上的话中可见一斑:「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马太福音 22:14),主借此既斥责了那些在前的,也安慰并鼓励了那些在后的。但比喻所言并非如此,它只说那些末后的将与那些久经考验、劳苦甚多的人同等。「他使他们与我们一样」,比喻中说,「我们是整天受劳苦,受炎热的。」 那么,这比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需要先解释它,然后才能解决所指出的矛盾。 比喻中的葡萄园指的是上帝的诫命和吩咐,做工的时间指的是现世的生命,而做工的人指的是那些以各种方式被召来遵行上帝诫命的人;清晨、第三时、第六时、第九时和第十一时,则表示那些前来并因其劳苦得到赞许的人所处的不同年龄阶段。但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那些最初被召、如此荣耀上帝、讨上帝喜悦,并且一整天都以特别的热忱辛勤劳作的人,难道没有受到最强烈的恶毒、嫉妒和不善的激情所感染吗?当他们看到那些比他们晚来的人也获得了同样的奖赏时,他们就说:「这末后的只做了一小时的工,你竟叫他们和我们整天受劳苦、受炎热的相等。」 如此一来,他们自己并未蒙受任何损失,也足额领受了自己的奖赏,却因他人得享福惠而心生不满和愤慨——这源于嫉妒和不善。但最重要的是,家主本人在保护那些晚来的人、并在向那向他说话之人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斥责他心怀恶毒和极度的嫉妒,说:「你不是和我约好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这末后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难道因为我好,你的眼睛就红了吗?」(马太福音 20:13-15) 那么,这样的比喻教导我们什么呢?不仅在这个比喻中,在其他比喻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况。例如,那个善良的儿子也陷入了同样的属灵疾病,当他看到他那浪荡的兄弟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甚至比他得到的更大。正如那些末后的葡萄园工人因先领到奖赏而得到了更大的尊重一样,那个浪荡子也因丰厚的赏赐而得到了特别的优待,正如那善良的儿子自己所证明的。那么我们该怎么说呢?在天国里,绝不会有人产生这样的争论和抱怨,因为在那里,嫉妒和不善都没有立足之地。如果圣徒在现世生活中尚且愿意为罪人献出自己的灵魂,那么当他们看到罪人在那里享受所预备的福乐时,他们会更加喜乐,并视之为他们自己的福气。 那么,主为何以这种形式提出祂的话语呢?这是一个比喻;在比喻中,我们不应该按字面意思解释所有内容,而应找出它所说的目的,将其用于自身,不再深究其他。那么,这比喻为何如此描绘,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的目的是为了使那些在垂暮之年改变生活方式、变得更好的人更加热忱,并使他们摆脱(在天国中)他们不如他人的观念。因此,主才描绘出其他人对他们的福乐心怀不满,但这并不是要表明那些人会因嫉妒而消瘦、饱受折磨——绝非如此——而是为了确信,那些迟迟才归正的人,将得到足以使旁人产生嫉妒的尊荣。我们自己也常有这样的做法,我们会说:「他指责我,因为我给了你这样的尊荣」,我们这样说,并非真的有人指责我们,或想诽谤某人,而是要借此显示另一个人所受恩赐的伟大。 但祂为何不一次性全部雇佣呢?祂竭尽所能地招募所有的人,但并非所有人都立刻听从祂,这取决于被召者的意愿。因此,祂清晨召一些人,第三时、第六时、第九时召另一些人,甚至第十一时也召了一些人,这取决于何时有人愿意顺服祂。保罗也解释了这一点,他说:「那把我从母腹里分别出来、又施恩召我的上帝,既然乐意」(加拉太书 1:15)。但祂何时乐意呢?当他预备好顺服的时候。上帝自己从一开始就希望如此;但因为保罗不会听从祂,所以当保罗自己预备好顺服祂时,祂才乐意召他。祂也以同样的方式召了那个强盗。祂本可以更早地召他;但那时他不会听从祂。如果保罗一开始不会听从祂,那么强盗就更不会了。至于那些工人的话:「没有人雇我们」,我已经说过一个普遍的观点,即在比喻中不应关注所有细节。而在这里,这一点也不必要,因为说话的不是家主本人,而是那些做工的人。祂不责备他们,以免他们心生疑虑,而是将他们吸引到祂自己身边。从比喻本身可以看出,祂在第一时辰就召了所有祂能召的人,那里说祂清晨就出去招募了。
4.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призывает верных к неустанному стремлению в правой вере и добродетельной жизни, ибо спасение требует ревностного делания, а нерадение о малейшей заповеди может лишить Небесного Царства.
4.此一神圣文本召唤信众于正信与德行之生命中不懈追求,因救赎需热切之作为,而对微小诫命之忽视,亦可使人失落天国。
因此,由此可见,这则比喻既是为那些在生命最初阶段的人所讲,也是为那些在年迈及更晚才开始过上德行生活的人所讲:对于前者,是为了让他们不要自高自大,不要苛责那些在第十一个时辰才来的人;对于后者,是为了让他们明白,即使在短暂的时间里,也能获取一切。 因为主先前谈论了极大的热忱,谈论了撇下财物,谈论了轻视地上的一切,而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年轻人的热切。因此,为了点燃听众心中爱慕的火焰,并使他们的意愿坚固,祂显明,即使是后来才来的人,也能获得一整天的奖赏。然而,祂没有直接言明这一点,以免他们再次心生骄傲;而是显明一切都取决于祂的仁爱,凭着这份仁爱,他们也不会被弃绝,而是将与他人一同被赋予那不可言喻的福祉。而这正是本则比喻的要旨所在。 若是祂接着补充道:「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那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马太福音 20:16),你也不要对此感到惊奇。祂说出这话,并非是作为从比喻中得出的结论,而只是断言,正如一事得以成就,另一事也必将成就。在此,那在前的并未成为那在后的,而是所有人都得到了同样的奖赏,这超乎一切的希望和期待。但正如在此,那在后的竟与那在前的等同,这超乎预料和希望,同样地,更伟大、更奇妙的事也必将成就,即那在后的将要超越那在前的,而那在前的将落在其后。因此,比喻表达一事,而其后的结语则表达另一事。 在我看来,祂在此所指的,是犹太人,以及那些最初以德行光芒四射,但随后却变得懈怠,并再次转向罪恶的信徒;同样,也指那些远离了不法之事,却在德行上超越了许多人的人。确实,我们看到,在信仰和生活方式中,都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因此,我恳求你们,让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使我们能常存正信,并度以德行为依归的生活。若我们不将信仰与配得上的生命相连结,我们将遭受最为严厉的惩罚。蒙福的保罗以古时的经验证实了这一点,当他论及以色列人时,说:「都吃了一样的灵粮;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哥林多前书 10:3-4),接着又加上他们并未得救:「因为他们倒毙在旷野」(哥林多前书 10:5)。基督自己也在福音书中证实了同样的事,祂说有些曾驱逐鬼魔、说预言的人将被定罪受刑。祂所有的比喻,诸如:十个童女的比喻、撒网的比喻、荆棘的比喻、不结果子的树的比喻,都要求我们要在行为上有德行。论及教义,主很少谈论(因为相信这些并不困难),但论及以德行为依归的生活——祂却常常谈论,或者说,是始终如一地谈论,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争战常在,因此也常有劳苦。而我说的只是对德行的完全忽略吗?即便是对德行最微小部分的疏忽,也会招致巨大的灾难。例如,对施舍的疏忽,会将疏忽者投入地狱(音:革赫纳),尽管这并非全部的德行,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童女们因缺乏这项德行而受惩罚,财主也因同样的原因在火焰中受苦,所有那些没有喂饱饥饿者的人,都将与魔鬼一同被定罪。同样地,不责骂他人是德行中最微小的一部分,——然而,不履行这部分的人将被逐出天国。「凡骂弟兄是魔利」(音:贝祖姆内,意:愚昧人)的,「难免地狱的火」(马太福音 5:22),经上说。圣洁,再次,是德行的一部分;但若没有它,没有人能得见主:经上说:「你们要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希伯来书 12:4)。谦卑同样是德行的一部分;但如果有人履行了其他的德行,而没有持守这一点,他在上帝面前仍是不洁净的。法利赛人的例子表明了这一点,他以许多德行来装饰自己,却因骄傲而毁掉了一切。我还要说得更多:不仅是忽略任何一种德行会使我们被天国拒之门外;即便我们履行了它,但若没有以应有的谨慎和热诚,也会产生同样的后果。「我告诉你们,」基督说,「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马太福音 5:20)。因此,即便你施舍了,但若不比他们所施舍的更多,你就不能进入天国。有人会问,他们施舍了多少呢?我现在也想谈谈这一点,目的在于激励那些不施舍的人去施舍,并保护那些施舍的人免于骄傲,促使他们施舍得更多。那么,法利赛人施舍了什么呢?他们将所有财产的十分之一施舍出去,还有另一个十分之一,以及在此之上还有第三个十分之一,以至于他们几乎付出了自己财产的三分之一——因为三个十分之一加起来几乎就是全部财产的三分之一。此外,他们还献上头生的牲畜的初熟之物,以及许多其他的祭物,例如:为罪的祭、为洁净的祭,以及在节期、禧年、免除债务、释放奴隶和无息借贷时所献的祭。如果连施舍自己财产三分之一,或者说是一半的人(这些奉献与十分之一加起来就构成了半数),如果我说,施舍一半的人都没有做什么伟大的事,那么那个连十分之一都不施舍的人将配得什么呢?因此,主说只有少数人得救,是公义的。
5.Поскольку нерадение о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влечет погибель, усердие в милостыне послужит целительным елеем для души, оберегая её от осуждения, а взор наш надлежит устремлять не на согрешения ближних, но на примеры Господа и праведников.
5.由于对德行的疏忽会带来毁灭,热心于施舍将成为灵魂的疗愈膏油,守护她免于定罪,而我们的目光应当投向的,不该是邻人的过犯,而是主和义人的典范。
那么,让我们致力于德行圆满的生活吧。如果对哪怕一项德行的疏忽都会招致如此的毁灭,那么,当我们因对所有德行都疏忽而面临审判时,我们又将如何逃脱惩罚呢?我们将遭受怎样的折磨?有人会说,既然上述每一点都单独地以地狱来威吓我们,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得救的希望呢?我对此深表赞同。然而,如果我们保持警醒,我们就能得救,通过预备施舍的良药,并以此来治愈我们的创伤。诚然,油膏滋养身体,但人间的仁爱更滋养灵魂,使它坚不可摧,不被魔鬼所捕捉。无论魔鬼从何处抓取灵魂,它都会立即从魔鬼手中溜走——因为怜悯如同油膏,不容许魔鬼的手紧抓住我们的背脊。因此,让我们更频繁地用这油膏涂抹自己吧:它是健康的基础、是光明的源泉、是喜乐的原因。 但你或许会说,某某人拥有多少多少金子的才干,却什么也不施予。这与你何干呢?你越是在贫困中表现得比他更慷慨,你的赞美就越大。保罗赞扬马其顿人,并非因为他们提供了帮助,而是因为他们在贫困之中仍慷慨施予。因此,不要只顾着看别人,而要仰望我们共同的导师,那位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的主。你又会问,为何某某人不做这些事呢?不要论断他人,要救赎你自己免于论断。当你既批评他人,自己却不付诸实践时——当你论断他人,自己却同样受制于此等审判时——你将遭受更大的惩罚。如果连那些履行自己职责的人都没有权利论断他人,那么,那些违背职责的人就更不该如此了。 因此,我们不要论断他人,也不要注视那些懒惰的人,而要更好地仰望主耶稣,并以祂为榜样。难道是我施恩于你吗?难道是我救赎了你,使你只顾着看我吗?不是!另有一位,将这一切都赐予了你。你为何撇下主宰,而去注视一个与你相似的仆人呢?难道你没有听见祂说:「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因为我心里柔和谦卑」(马太福音 11:29)吗?又说:「在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又说:「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马太福音 20:26,28)吗? 此外,为了让你不致因与你相似的懒惰仆人的榜样而跌倒,虚度光阴,祂引开你的注意力,说:「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约翰福音 13:15)。在你身边生活的人当中,难道你没有一位德行上的导师可以引导你吗?然而,你更应得到赞美,更大的荣耀,因为你甚至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仍成为值得称颂的人。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就能极其轻易地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的先祖们,如挪亚、亚伯拉罕、麦基洗德、约伯以及其他类似的人,他们达到了这样的完全,可以为此作证;我们应当每日仰望他们,而不是那些你们不断嫉妒、并在集会中谈论的人。我所听到的,四处都是这样的言论:某某人获得了多少多少顷土地,某某人富裕起来了,那个人正在盖房子。 人啊,你为何只关注外在之事呢?你为何只顾着看别人呢?如果你想看别人,那就看那些生活有德行、正直、热心履行全部律法的人,而不是看那些跌倒和不正直生活的人。如果你注视后者,你会因此遭受许多祸患——你会陷入懒惰、骄傲,并开始论断他人;但如果你数算那些生活有德行的人,你将获得谦卑、勤勉、心碎以及无数其他的美善。 留心法利赛人遭受的苦难,就因为他撇下良善的人,只看那个罪人;留心,并心生畏惧。看看大卫如何得荣耀,就因为他仰望自己那些生活有德行的先祖。他说:「我是在你面前作客旅,作寄居的,像我列祖一般」(诗篇 38:13)。他以及所有像他的人,撇下了罪人,思想着那些因德行而得荣耀的人。 你也当这样做。没有人派你作他人过犯的审判官,或他人罪孽的侦察者。你应该审判你自己,而不是别人。使徒说:「我们若是先判断自己,就不至于受审。我们受审的时候,是受主的管教」(哥林多前书 11:31-32)。但你却颠倒了这个次序。对于自己的大小罪愆,你都不要求自己有所交待,却仔仔细细地挑剔别人的过错。 所以,我们不要再这样做了,我们要抛弃这种混乱,在自己里面设立法庭,来审判自己的罪,我们自己既是控告者、也是审判者、也是惩罚自己过犯的人。如果你也想考察他人的行为,那就省察他们的善行,而不是他们的罪愆——这样,借由对自身罪孽的回忆,对他人美德的渴慕,以及对那不偏不倚审判的思量,我们的良心每日都将如同鞭子般地责罚我们,从而在谦卑与热忱中不断长进,并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得以承受那未来的美善。愿荣耀、权能、尊贵归于祂,与父和圣灵同在,从今时直到永远。阿们。
Беседа 65«И, восходя в Иерусалим, Иисус дорогой отозвал двенадцать учеников одних, и сказал им: вот, мы восходим в Иерусалим, и Сын Человеческий предан будет первосвященникам и книжникам, и осудят Его на смерть; и предадут Его язычникам на поругание и биение и распятие; и в третий день воскреснет»(Матф. 20:17–19).
第 65 讲「耶稣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在路上把十二个门徒叫到一边,对他们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将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祂死罪;又要把祂交给外邦人,任他们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祂要复活。』」(马太福音 20:17-19)
为何基督只对门徒私下论及祂的受难。——使徒们对受难与复活的奥秘没有清晰的认知。——载伯德的儿子们所求为何,又是出于何种意图。——基督如何修正他们的请求。——荣耀的程度取决于行为的价值。——使徒们在圣灵降临前后,其完善程度的差异。——谦卑使荣耀增盛。——没有比谦卑更高的,也没有比骄傲更低的。——论证谦卑者优于骄傲者的卓越之处。
1.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шествуя в Иерусалим, наставлял учеников о высоких заповедях Царства и непрестанно предсказывал им о Своих грядущих страданиях и воскресении, дабы они укрепились в вере.
1.吾主耶稣,在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教导门徒们关于天国崇高诫命的真谛,并不断预言他即将承受的苦难与复活,好使他们在信仰中得以坚固。
耶稣并非一出加利利就立即来到耶路撒冷。在祂的路途之中,祂行了许多奇迹,使法利赛人蒙羞,并与门徒论述——关于「不恋财」:「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就去变卖你所有的」(马太福音 19:21);关于「童贞」:「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马太福音 19:12);关于「谦卑自抑」:「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像小孩子一样,断不得进天国」(马太福音 18:3);关于在今生中的「回报」:「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的,必得著百倍」(马太福音 19:29)在此世中,以及关于在未来中的「赏报」:「并要承受永生」(马太福音 19:29)。此后,祂才逐渐靠近这城,并在进城之前,再次与他们谈论祂的受难。门徒不愿这受难发生,因此很容易将其遗忘。所以基督不断地提醒他们,好让他们的思绪借由频繁的提醒习惯于思考此事,并减轻他们的悲伤。祂私下与他们论述此事并非毫无缘由。这件事不需要在民众中传播谣言,也不应当公开宣讲,因为这样不会产生任何益处。如果门徒在听闻受难之事时都心生骚乱,那么普通民众就更会如此骚乱不安了。但是,你会问,难道这不是向民众启示的吗?是的,也是向民众启示的,但没有如此清晰。「你们拆毁」,祂对民众说,「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翰福音 2:19);或者还有:「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马太福音 12:39);还有接下来的话:「我还有不多的时候和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却找不著」(约翰福音 7:33-34)。而对门徒,祂则不是这样说的,而是将这真理以及其他真理,向他们揭示得更加清晰。那么,主为何还要说那些话呢,如果民众不能理解祂话语的力量?这是为了让他们日后知道,耶稣基督预见了自己的受难,是自愿去承受的,而非在不知情或违背意愿的情况下。而向门徒预言,不仅仅是出于此目的,正如我上文所说,也是为了让他们在期待中得到坚固,从而更容易承受祂的受难,并且不至于因为受难的突然降临而陷入极度的困惑。这就是为什么祂起初只告诉他们关于祂的死亡;而当他们开始思考此事并为之准备时,祂才向他们揭示所有其他情节,例如:祂将被交给外邦人、祂将被凌辱和鞭打——这是为了让他们在看到这些悲伤的预言应验时,能够因此而期待复活。如果基督连这些悲伤的、表面上似乎有损于祂荣耀的情节都没有隐藏,那么自然就应当相信祂关于吉兆的预言了。但是,请看祂是如何明智地选择这次谈话的时机。祂并非一开始就向他们宣布受难之事,以免使他们困惑,但也不是在事件发生的当下,以免因此使他们陷入骚乱。而是在他们已经充分见证了祂的全能,在祂已经向他们赐予了关于永生的伟大应许之后,此时,并且不只一次或两次,而是在神迹和教诲之中频繁地向他们讲述受难。一位福音书作者说,祂还引述了先知作为见证;而另一位则坚称门徒不明白所说的话:「这些话他们不明白」(路加福音 18:34),并且他们是在惊恐中跟随祂的。那么,有人会说,预言并没有产生任何益处:如果门徒不明白所听到的,他们就无法期待;而如果他们没有期待,也就无法在盼望中得到坚固。而我,则要提出另一个更加困难的疑问,那就是——如果他们不明白,那为何又会悲伤呢?另一位福音书作者说他们确实悲伤了。那么,如果他们不明白,又如何会悲伤呢?彼得又是如何说的:「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马太福音 16:22)?对此应当如何回答呢?答案是,尽管他们不清楚这救赎奥秘的真义,对祂的复活和祂此后打算要进行的作为没有清晰的认识——这些事对他们来说是隐藏的——但是祂将会死去,这一点他们是知道的,因此他们才悲伤。至于有人能使别人复活,他们是见过的;但要说有人能使自己复活,并且如此复活以致于此后永不再死,这样的奇迹他们从未见过。他们正是对此不理解,尽管祂常常提起。同样,对于这死亡本身,将会是怎样的、如何发生,他们并不清楚,因此在跟随祂时感到害怕。而且,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这点使他们恐惧,主还透过祂关于受难的谈话,使他们心生敬畏。
2.Святые апостолы, еще не облеченные благодатью Духа, являли несовершенство разумения, ища первенства в земном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и о Царстве, но Господь призвал их прежде к соучастию в Его страдании и смерти.
2.圣使徒们,那时尚未披上圣灵的恩典,展现出理解上的不完备,在对(天国的)属世构想中寻求首位,但主召唤他们,首先是为分担祂的受难与死亡。
然而,所有这一切并未对他们产生足够的影响,使其变得勇敢,尽管他们经常听闻祂复活的事。除了祂的死亡之外,特别令他们恐惧的是,祂将会被嘲弄、被鞭打,并遭受诸如此类的对待。当他们思忖著祂的神迹,祂医治被鬼附的人、使死人复活以及祂所有的其他神迹,然后又听闻这样的预言时,他们感到惊愕和困惑:难道那位创造这一切的,必须遭受这样的苦难吗?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感到困惑,时而相信,时而不相信祂的话语,无法理解其意。他们这种理解上的晦暗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就在同一时间,西庇太的儿子们来到祂跟前,与祂谈论居于首位之事。「我们渴望,」他们说,「在你的荣耀里,一个坐在你的右边,一个坐在你的左边」(马可福音 10:35-36)。你或许会问,福音书作者为何说,是他们的母亲前来?这两种说法都是真实的。他们带著他们的母亲一同前来,以便为他们的请求增添力量,并透过她来打动基督。而我所言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这个请求更主要地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而他们因羞愧而带著母亲前来——这一点从基督将祂的话语引向他们便可看出。
但我们首先要明白,他们所求的是什么,存著什么样的意图,又因著什么样的缘由。那么,这念头是如何临到他们的呢?他们自视比旁人更受尊崇,故此指望主也会成全他们这项请求。但他们所求为何——请听另一位福音传道者,他详尽地叙述了此事。他说,他们靠近耶路撒冷,且以为上帝的国度已然开启;因此便提出了他们的请求。他们以为那国度近了,是属乎感官的,而且倘若他们得到所求的,就不会遭遇任何不悦之事。他们寻求上帝的国度,不单是为了获得它,也是为了逃避苦难。故此,基督首先驳回他们这类念头,吩咐他们当预期死亡、危难和极其严酷的灾祸。「你们能」,祂说,「喝我将要喝的杯吗」(马太福音 20:22)?然而,任何人都不应因见到宗徒们如此不完全而感到困惑:毕竟,十字架尚未成就,圣灵的恩典也尚未赐予他们。如果你想认识他们的德行,那么请看他们后来的生命,你将会看到他们超乎一切情欲之上。主正因此揭示他们的不足之处,好使你日后能知晓,他们在领受恩典之后变得何等伟大。是以,由此可见,他们所求的并非任何属灵之事,甚至对那更高的国度也毫无概念。现在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前来,又说了什么。「我们愿意」,他们说,「你给我们成就我们所要求的」(马可福音 10:35)。对此,基督反问他们:「你们愿意我给你们做什么?」——并非祂不知晓,而是为了迫使他们自己回答,揭开疮口,然后施以适当的药剂。他们因受人的情欲所驱使,感到羞愧和脸红,便把祂从其余门徒当中拉开,开始陈述他们的请求。福音传道者说,他们走在前头,亦即是说,为了不在其他人面前显露自己,便在此敞开了他们的愿望。依我之见,他们的愿望是想坐首位的宝座,因为基督曾对他们说:「你们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马太福音 19:28)。他们意识到自己比其他人更具优势;他们只惧怕伯多禄,故此对祂说:「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的光荣中,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马太福音 20:21);并以「叫」字(马可福音 10:37)催促祂。祂如何回答呢?祂表明他们所求的并非属灵之物,而且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所求为何,就不敢如此妄求。祂回答说:「你们不知道你们所求的是什么」(马可福音 10:38),——亦即是说,你们不知道你们所要求的这件事,对于天上的权能来说,是何等伟大、何等奇妙、何等难以企及。然后祂接著说:「我所喝的杯,你们能喝吗?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吗」(马可福音 10:38)?看,祂如何立刻将他们从那种想法中引开,开始与他们论及与之相反的事。祂说,你们提醒我关于尊荣和冠冕的事,而我所说的是摆在你们面前的苦修和劳动。现在还不是奖赏的时候,我的荣耀也不会在现在显现;现在是死亡、争战和危险的时刻。再看,祂如何以这个问题来劝诫并吸引他们。祂没有说:你们能去面对死亡吗?你们能流出你们的血吗?但祂说什么?「你们能喝杯吗」?然后,为了吸引他们,祂加上:「我所喝的」,——借此与祂的相通,激发他们更多的热忱。祂又称之为「洗礼」,借此表明即将成就的事将为普世带来极大的洁净。然后门徒回答祂说:「我们能」(马可福音 10:39)。在热忱的冲动下,他们立刻表示同意,并不知道他们所说的是什么,但却希望能听到祂同意他们的请求。于是主对他们说什么?「我所喝的杯,你们固然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马可福音 10:39)。祂预言了他们将得到极大的福分,也就是说:你们将蒙受殉道之荣,要像我一样受苦,以暴死结束生命,并在这事上成为我的参与者。「至于坐在我的右边或左边,不是我可以给的,而是为我父所预备的人」(马太福音 20:23)。
3.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разъясняет, что сидение одесную Господа недоступно никому, кроме Единородного, и что заслуга первенства определяется не благоволением, но лишь степенью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и трудами, уготованными Отцом.
3.神圣的文本阐明,坐于主右侧的荣耀,除了独生子以外,无人能够获得;并且,长子名分的功德并非由恩宠决定,而仅由美德的程度和父所预备的劳苦来衡量。
主提升了求告者的灵魂,使他们趋向高天,让忧愁无法战胜他们,随后也纠正了他们的祈求。然而,这些话语意味著什么呢?许多人在此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否真有人被预备好,要坐在祂的右边?其次,难道主没有权柄将此赐予那些被预备好的人吗?那么,所说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解答了第一个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对发问者来说也就清楚了。所说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无论是祂的右边还是左边,都没有任何人将会坐下。这个宝座是无人能及的,不仅对世人,例如圣徒和使徒,而且对天使、大天使和所有上界的力量,都是如此。保罗将此视为独生子的独特优势,他说:「上帝曾对哪一个天使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论到使者,又说:上帝以风为使者。论到子却说:上帝啊,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希伯来书 1:13,7-8)。祂又怎会说:「只是坐在我的右边和我的左边,不是我可以赐的」(马太福音 20:23)呢?这岂不是表明有些人将会坐下吗?并非如此。祂只是按照发问者的理解给出回答,这是为了体恤他们的软弱。他们不明白这个宝座有多么崇高,不明白坐在父的右边意味著什么;他们甚至不知道那些远低于此、每日被教导的事物;他们只求居首位,想比别人更高,在祂面前没有任何人超越自己。关于这点,我先前就曾提过,说他们听闻有十二个宝座,却不明白这些话的含义,因此寻求首位。所以,基督话语的含义如下:即便你们为我而死,为传道而被宰杀,成为我在苦难中的同伴,然而,这仍不足以让你们获得首位和最高的尊荣。即使有人来,他已承受殉道之死,并在所有美德上远远超过你们,尽管我现在爱你们并偏爱你们胜过其他人,但我不会同意拒绝那凭行为作见证的后者,而将首位赐给你们。的确,主没有直接这样对他们说,以免令他们忧伤;但祂藉著隐晦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祂说:「我所喝的杯,你们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们也要受。只是坐在我的右边和我的左边,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为我父所预备的人」(马太福音 20:23)。那么,是为谁预备的呢?是为那些因自己的行为而得荣耀的人。因此,祂没有说:我没有权柄赐予,而是说在父的权柄之下,这样就不会有人认为祂是软弱的、没有权柄施行报偿。那么,祂是如何说的呢?「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为我父所预备的人」。为了更清楚地阐明我所说的,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解释。想像一位竞技场的主席;设想在许多优秀的运动员中,有两位与他非常亲近的人,他们依仗主席对他们的感情和爱,走近他并说:「请让我们获得冠冕,并被宣布为胜利者吧!」而主席会对他们说:「这不在我的权柄之内;奖赏属于那些因辛劳和努力而预备好的人。」难道我们会因此称他为无能吗?绝不会。相反地,我们会赞扬他的公正与无私。因此,就像我们会说竞技场的主席之所以没有赐予冠冕,不是因为他不能,而是因为他不愿意破坏竞赛的法则,颠覆公正的秩序一样,我也能说基督说这话,是渴望尽一切可能促使祂的门徒,在上帝的恩典之后,将得救和得荣耀的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善行。因此祂才说:「为谁预备的」(马太福音 20:23)。祂似乎在说:要是其他人比你们更优秀呢?要是他们比你们付出更多辛劳呢?难道你们仅仅因为是我的门徒,就应当获得首位,即便你们自己并不配得这样的优越吗?至于祂拥有掌管一切的权柄,这从整个审判都在祂手中可以见得。祂对彼得也是这样说的:「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马太福音 16:19)。保罗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说:「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就是主-公义的审判者在那日要赐给我的」(提摩太后书 4:8);此处所说基督的显现是指祂的降临。而没有人能超越保罗,这是众所周知的。若是主没有清楚地说明这一切,你们也不要感到惊讶。祂巧妙地引导他们,使他们不至于盲目地徒劳地向祂求取首位——因为他们是被人的欲望所驱使——同时又不愿使他们忧伤,祂藉著这种含糊不清的方式达成了这两个目的。「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两个人」(马太福音 20:24,马可福音 10:41)。「那时」是何时?是主责备那些寻求首位之人时。当基督对他们作出评判时,其他门徒并没有恼怒,但当他们看见那两人被优待时,他们因对老师的羞耻和尊敬而保持安静和沉默;即使内心感到痛苦,他们也不敢表露出来。同样地,当彼得缴纳两个迪德拉克马时,虽然他们以属世的眼光看待他,但并没有恼怒,只是问:「天国里谁是最大的」(马太福音 18:1)?但在这里,因为是门徒自己提出请求,他们就对他们感到恼怒。然而,他们也不是在他们开始请求时就立刻表露恼怒。而是在基督责备了他们,并说如果他们不证明自己配得,就无法获得首位之后。
4.Господь являет, что истинное величие учеников заключается не в господстве, свойственном язычникам, но в смиренном служении, ибо Сам Сын Человеческий пришел послужить и отдать душу Свою.
4.吾主启示,门徒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如异教徒般的统治权柄,而在于谦卑的服务,因为人子自己来,不是要受人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你可曾看到,他们所有人都曾是何等不完全——既有那两人,意欲凌驾于那十人之上,亦有那十人,嫉妒着那两人?然而,我已说过:请看他们后来的生命,你便会看到他们已全然摆脱了这些情欲。请听,那同一位约翰,此刻前来请求耶稣赐予首位,后来却总是在传道和行神迹上将首位让给彼得,正如《使徒行传》中所显示的;他并不隐瞒彼得的著名事迹,反而提及他在众人皆沉默时所作的认信,提及他进入坟墓之事,并将这位使徒置于他自己之上。当他们二人都站在那被钉十字架者身旁时,约翰轻视自身的荣耀,说道:「那门徒是与大祭司认识的」(约翰福音 18:15)。至于雅各,他虽然寿命不长,但在最初,他的热忱便已燃起,以至于他轻看一切属世之事,达到了无可言喻的高度,并立时被授予殉道的宰杀。如此,他们后来都在一切德行上变得完全;然而那时,他们却心生愤慨。那么,基督如何行事呢?「耶稣叫了他们来,」经上说,「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马太福音 20:25)。既然他们心生困惑,主便在言语的劝服之先,以亲自呼唤和命令他们靠近祂,来使他们平静。既然那两名门徒,脱离了那十人,更靠近耶稣站着,私下与祂交谈,祂便也呼唤其余的人,以此方式,以及祂愿意将私下所说之事向众人显明,来平息他们双方的情欲。不过,此刻主训导门徒的方式与先前不同。先前,祂是将孩童带到中间,并吩咐门徒效法他们的单纯和谦卑;而今,为了责备他们,祂提出了一个更强烈的对比,说:「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大臣有权力管辖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马太福音 20:25-27)。借着这些话语,祂显示出,渴求首位乃是外邦人才有的特性。确实,这种情欲过于猛烈;它不断地压制着那些伟大的人物——因此它需要更强有力的抵御。正因如此,祂便击中他们心灵的最深处,以与外邦人作比较,来使他们那傲慢的灵魂感到羞愧。祂在一些人中消除嫉妒,在另一些人中消除骄傲,仿佛这样对他们说:你们不必像受了委屈那样对他们心生愤慨:那些如此寻求首位的人,反而更加羞辱了他们自己:他们处于末后的行列。在我们这里,与外邦人那里不同。「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而在我这里,末后的便是首先的。而我所说的并非只是空言,请看我生命中的证明:我所行的,远超过我所说的。我既是至高权能的君王,却愿意成为人,并遭受轻蔑与嘲弄;但我不以此为满足,更走向了死亡本身。因此,祂接着说:「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太福音 20:28)。仿佛祂这样说:我不只停留在服事上,更将我的灵魂舍出,作为赎价;又是为了谁呢?是为了仇敌。你若谦卑,乃是为你自己而谦卑,而我却是为你而谦卑。因此,不必担忧会因此失去你的尊荣。无论你如何谦卑,你永远无法像你的主那样谦卑。然而,祂的这种降卑却成了所有人的高升,并彰显了祂的荣耀。在祂成为人之前,只有天使认识祂;而当祂成为人并被钉十字架时,祂并未减少祂原有的荣耀,反而获得了新的荣耀,被整个宇宙所认识。因此,不必惧怕你会因谦卑而失去尊荣;借着谦卑,你的荣耀将更加被高举和广传。它是通往天国的门。那么,为何要走向相反的门呢?为何要与自己为敌呢?如果我们想要显得伟大,我们将不会变得伟大,反而会比所有人都更蒙羞。你可曾看到,主总是努力以相反的榜样来影响他们,却也赐予他们所渴求的?我们之前已多次注意到这一点。祂对待那些贪爱钱财和追求虚荣之人,也是如此。祂说:你为何要在人前施舍?是为了享受荣耀吗?不要如此行,你便会完全享受到这份荣耀。你为何要积攒财宝?是为了变得富足吗?不要积攒财宝,你必然会变得富足。祂在这里也是如此行。祂说:你为何渴求首位?是为了比别人高吗?那么,请选择最后的位置,你便会获得首位;如果你渴望伟大,就不要寻求伟大——那时你便会变得伟大。正是这降卑构成了伟大。
5.Смирение есть величие истинное и подлинное, возвышающее душу над страстями, тогда как гордость неизбежно низводит долу.
5.谦卑是真实且纯正的伟大,它将灵魂高举于诸般情欲之上,而骄傲则必然将人降至幽谷。
你看祂如何治愈他们的疾病,向他们表明他们只会在自己所行的道路上蒙受亏损,而在祂的道路上却有所获益,从而促使一些人离开,而另一些人前往?祂又向他们提及外邦人,是为了借此彰显野心的低贱和污秽。骄傲的人必然会降卑,而谦卑的人,则会升高;谦卑之人的伟大是真实而确凿的伟大,而非仅存于言语和名号之中的伟大。外在的伟大是强迫和恐惧的产物,而这种伟大则类似上帝的伟大。获得后者的人,即便无人赞叹他,他依旧是伟大的;反之,只获得前者的人,即便所有人都对他卑躬屈膝,他却是最卑微的。后者的所得之荣耀是出于强迫,因此很容易失去;而前者所得之荣耀,则取决于善良的意愿,因此得以恒久保持。因此,我们尊敬圣者,正是因为他们本高于一切,却在众人面前谦卑自己;因此,他们至今仍是崇高的,连死亡也未能磨灭他们的伟大。倘若你们愿意,我们可以用理性的论证来证实所言。称某人高大,或因其身材高大,或因其立于高处,反之则称其低矮。现在让我们来审视,谁是真正崇高的:是骄傲的人,还是谦卑的人?如此你便可确信,没有什么比谦卑更崇高,没有什么比骄傲更卑下。骄傲的人通常自视高于一切,不承认任何人与自己平等,无论他享有何种荣耀,总是渴望并追求更大的;他认为自己尚未得到任何东西;他鄙视他人,并寻求他们的尊敬。还有什么比这更荒谬的呢?这简直是个谜团:一个人向那些他视如敝屣的人寻求尊敬。你看,那渴望高升的人是如何跌落,如何在尘土中爬行。至于他将所有人与自己相比都视如敝屣,他自己也清楚地表露出来:这正是傲慢的特质。那么,你为何要投奔那毫无价值的人?为何向他寻求荣耀?为何身边有如此众多的人?看哪,这便是卑微的人,他正立于低微之处!现在让我们将注意力转向真正崇高的人。他深知人的意义;他知道人是伟大的,也知道自己是众人中最卑微的。因此,即便受到尊敬,他也视为莫大的恩典;他忠于自我,始终崇高,永不改变自己的想法。他所承认的伟大之人,他便将他们所给予的荣耀视为伟大,即使那荣耀本身并不宏大,只因他承认他们是伟大的。反之,骄傲的人将尊敬他的人视为虚无,却珍视他们所给予的荣耀。再者,谦卑的人不受任何激情所诱惑;愤怒、对名声的热爱、嫉妒、嫉恨都无法扰乱他。还有什么比灵魂摆脱了这些激情更崇高的呢?相反地,骄傲的人被所有这些激情所控制,如同泥沼中的蠕虫般爬行。嫉妒、仇恨和愤怒不断地搅动他的心灵。那么,谁是真正崇高的人:是驾驭激情的人,还是屈服于激情的人?是畏惧并惧怕它们的人,还是对它们毫不动摇、绝不被它们所诱惑的人?我们会说,哪种鸟飞得更高:是飞越猎人箭矢的鸟,还是即便没有箭矢也会被猎人捕获,因为它在地上飞翔,无法飞向高空的鸟?骄傲的人正是如此:每一个陷阱都能轻易地捕获他,因为他在地上爬行。
6.Смирение возносит человека к престолу Царя, тогда как гордость низвергает его в унижение и противление Божие.
6.谦卑将人提升至君王的宝座前,而骄傲却使他跌入屈辱与对抗上帝的境地。
倘若你愿意,你也可以从那邪恶之灵的例子中看见同样的情形。有什么会比那骄傲的魔鬼更为卑下,又有什么会比那自卑的人更为崇高呢?那魔鬼匍匐于地,身处于我们的脚掌之下(经上说:「我已经给了你们权柄,可以践踏蛇和蝎子」(路加福音 10:19,诗篇 90:13)),而这人却与天使同在天上。倘若你愿意从骄傲之人的例子中得知同样的情形,那么请你想想那野蛮人,他拥有强大的军队,却连众所周知的事物都不知晓,比如石头就是石头,偶像就是偶像,因此他甚至比这些事物更为卑下。相反地,那些虔敬而忠信的人们被高举,甚至超越太阳;因此,有什么能比他们更为崇高呢?他们飞越天穹,将天使抛诸身后,侍立于君王的宝座前。最后,为了让你更加确信骄傲者的卑微,我要问你:是那得到上帝帮助的人受辱,还是那被祂抵挡的人受辱?因此,请听圣经是如何论及这两者的:「上帝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彼得前书 5:5)。我还要问你另一个问题:谁更为崇高——是在上帝面前行圣事、献祭的人,还是那不敢亲近祂的人?但你会问:谦卑的人献上什么祭物呢?请听大卫所言:「上帝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忧伤痛悔的心,上帝啊,你必不轻看」(诗篇 50:19)。你可看见了谦卑者的纯净?那么,请你也留意骄傲者的不洁。圣经论及他:「凡心里骄傲的,为上主所憎恶」(箴言 16:5)。此外,上帝亲自居住在前者之中:「我所看顾的,就是那贫穷、心灵忧伤、因我的话而战兢的人」(以赛亚书 66:2),而后者则与魔鬼一同受苦——那心高气傲者将遭受与魔鬼相同的命运。因此,保罗也说:「恐怕他心高气傲,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罚里」(提摩太前书 3:6)。如此一来,他所遭遇的将与他所愿望的截然相反。他想要骄傲,是为了受人尊敬;然而,如果说有谁比所有人都更受轻视,那就是他了。如果说有谁遭受所有人的嘲笑、敌对和憎恨,如果说有谁受到仇敌的攻击,如果说有谁招致忿怒,在上帝面前显为不洁——那么这多半就是骄傲者。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的呢?这就是恶的极致。相反地,有什么比谦卑者更可爱呢?当他们蒙上帝所爱所悦时,还有谁比他们更为有福呢?就是在人间,他们也更享受荣耀:所有人都尊敬他们如同父亲,爱他们如同兄弟,接纳他们如同自己人?因此,让我们自卑,好使我们得以高升。极度的骄傲产生卑微和愚昧。法老就是如此受辱:「我不认识上主,」(出埃及记 5:2,14:24)他这样说,因此变得比老鼠、青蛙和苍蝇更受鄙视,不久之后,他就带著他的兵器和马匹沉没了。亚伯拉罕却非如此:「我不过是尘土和炉灰,」(创世记 18:27)他这样说,因此战胜了无数的仇敌;当他身在埃及人中时,他凯旋而归,比先前的胜利更为光荣,并藉著获得如此伟大的美德,永远保持了伟大。正因如此,他到处受人歌颂、称颂和荣耀。而法老——不过是尘土、灰烬,甚至比这更糟。的确,上帝所厌恶的,莫过于骄傲。正因如此,祂从起初就如此安排一切,为的是要根除我们内心的这种情欲。为此,我们变得必死,生活在忧伤和哀叹之中;为此,我们的生命在劳苦和耗损中度过,承受著持续不断的辛劳。第一个人因骄傲而陷入罪中,渴望与上帝平等,因此他未能保住自己所拥有的,反而失去了他所拥有的。这就是骄傲的果实!它不仅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益处,反而剥夺了我们所拥有的。相反地,谦卑不仅不会夺走我们所拥有的,反而还赐予我们所没有的。因此,让我们热切追求这种美德,努力获得它,好使我们在这生命中享受尊荣,并藉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获得未来的荣耀,愿荣耀、权柄归于祂与父和圣灵,从今时直到永远。阿们。
Беседа 66«И когда выходили они из Иерихона, за Ним следовало множество народа. И вот, двое слепых, сидевшие у дороги, услышав, что Иисус идет мимо, начали кричать: помилуй нас, Господи, Сын Давидов!»(Мф. 20:29–30)
第 66 讲「当他们走出耶利哥城的时候,有一大群人跟随祂。看哪,有两个瞎子坐在路边,听说耶稣从那里经过,就喊叫起来,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马太福音 20:29-30)
恒切的祷告能使上帝屈尊俯就。– 基督的怜悯只施予配得之人。– 无条件地献出一头驴驹之事教导了我们什么?– 基督的生平必须成为我们的榜样。– 基督骑驴进城的预表意义。– 劝勉施舍。– 相较于城市的财富(指安提阿),所施舍的微不足道。– 拒绝施舍的借口是不可原谅的。– 施舍是最好的获益。
1.Смиренное и пламенное усердие сердца, невзирая на препятствия, побеждает всё и удостоверяет в вере, становясь единственным основанием для получения благодати и исцеления от Господа.
1.谦卑而炽热的衷心热忱,不顾一切阻碍,将战胜万物并确证于信仰,成为从主领受恩典与疗愈的唯一根基。
且看救主从何处前往耶路撒冷,并在此之前祂在何处:依我之见,这极值得特别留意。事实上,祂为何不从那里径直前往加利利,而要经过撒玛利亚呢?但我们姑且将此存疑;若有人愿意仔细查考,便会明白福音传播者约翰对此已有充分的暗示,并提出了原因。至于我们,我们将谈论应当讲述之事,并听从先前所提及的那些盲人,他们比许多眼明之人更为优秀。他们没有引路之人,也无法看见那正接近的主,然而他们有著强烈的愿望要到达祂那里,于是开始呼喊;正当旁人禁止他们时,他们却更加大声地哭求。这就是坚强的灵魂所展现的力量!就连障碍也会引导它达成目标。基督并没有禁止人们堵住他们的口,为的是借此更加显露出他们的热忱,使你明白他们配得医治。因此,祂也没有像祂通常对待他人那样,问他们:「你们信吗?」他们那呼喊之声以及迫切渴望接近祂的热切愿望,已然极为清楚地向所有人显明了他们的信心。 由此,亲爱的,你当学习:无论我们多么微不足道,多么被弃绝,但只要怀著真诚的热忱来到上帝面前,我们便能自行向祂求得一切所需。试看,这些盲人,身边甚至没有一位使徒,并且还听到许多人的禁止,却依然战胜了一切阻碍,来到耶稣面前;虽然福音传播者并未见证他们的生平有何可担保他们胆量的,但对他们而言,单单这份热忱便已足够。 愿我们也效法这些盲人。即使上帝迟迟未赐予我们恩赐,即使许多人试图使我们偏离祷告之路,我们仍要继续我们的祷告:正是藉著这份坚持,我们才能特别地取悦上帝。在此你亦可看到,无论是贫困、眼盲,还是盲人们认为自己不会被听到的念头,或是群众的禁止,都未能阻止他们。这就是那热切而坚忍的灵魂! 那么基督做了什么呢?「耶稣就站住,叫他们过来,说:你们要我为你们做什么?他们说:主啊,要我们的眼睛能看见。」(马太福音 20:32,33)祂为何要对盲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呢?为的是不让人以为祂所赐予的并非他们所求。祂总是在众人面前预先显明那些祈求医治之人的良善心意,然后才赐下医治——一方面是为了在他人中激发同样的热忱,另一方面是为了彰显领受恩赐之人的可贵:祂对迦南妇人如此,对百夫长如此,对那患血漏的妇人亦是如此;然而,更准确地说,这位奇异的妇人甚至抢在了主发问之前,但即便如此,祂也没有忽略她,而是在治愈她之后,向他人显明了她的内心。因此,祂总是努力先显明来到祂面前之人的美善,甚至将他们呈现得比他们实际所是的还要伟大得多。 祂在此对待盲人亦是如此。随后,当他们说出自己的愿望时,祂怜悯他们,就伸手摸了他们。这怜悯是所有医治的唯一原因;祂也正是因著这怜悯而降世为人。尽管如此,虽然基督是道成肉身的怜悯与恩典,祂仍寻求配得之人。而这些盲人之所以配得,可从他们那加强的哭求中看出,也从他们得医治后并未离开基督一事看出,不像许多忘恩负义、不珍视祂恩惠的人那样。不,这些盲人并非如此:他们在得恩赐之前就已坚定不移,得恩赐之后亦心怀感恩——他们就跟随了祂。 「他们将近耶路撒冷,到了22伯法其,在橄榄山那里,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一匹驴驹同在一处;你们解开,牵到我这里来。若有人对你们说甚么,你们就说: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要对锡安的居民(原文是女儿)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著驴,就是骑著驴驹,子(或作:驹)是负重牲口的。」(马太福音 21:1-5) 基督此前也常去耶路撒冷;但从未带著如此荣耀前往。为何如此呢?因为那时祂的事工才刚开始,祂自己也尚未广为人知;再者,受难的时刻也尚未临近。因此,祂的生活与常人无异,并且多数时候隐藏自己;否则,祂的显现就不会如此令人惊奇,而只会激起犹太人更大的愤怒。 但当祂已展现了许多神迹奇事的证明,并且十字架已近在眼前时,祂便更坚定地荣耀自己,并以更大的隆重感行事,做一切足以激发他们热情的事。当然,这本可以从一开始就做到,但那将是不必要且无益的。 而你与我一同思量,这里有多少神迹,又有多少预言得以应验呢?基督说:「必看见一匹驴」;并且祂当即预言,无人会阻挠,只消一听到「主要用它」便会沉默。这对犹太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指控:如果基督能使那些祂不认识、也未曾见过祂的人,连祂本人都不用亲自前往,只透过门徒,就心甘情愿地交出自己的财物,没有任何异议,那么,那些亲眼目睹了祂所行的如此多神迹的犹太人,却不相信祂,又是何等罪过深重呢。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Господь, въезжая в Иерусалим на ослёнке, явил Свою величайшую кротость, исполнил древние пророчества и преподал ученикам и всем верующим образец жертвенного послушания и смиренной жизни, довольствующейся лишь самым необходимым.
2.圣典庄严地阐释,主骑着一头小驴驹进入耶路撒冷,此举彰显了祂至高无上的柔和,应验了古老的预言,并为门徒及所有信众垂范了牺牲的顺服与谦卑的生活,这种生活仅以最基本的所需为满足。
切莫将此事视为微不足道。果真,是什么驱使这些贫苦的人们——或许是农夫——毫无异议地交出自己的财物呢?我说「毫无异议」是什么意思?即便没有询问,或者问了之后就沉默、就退让?如果他们看着自己的牲畜被牵走却一言不发,或者即便说了什么,但一听说那是主所需要的,就毫无异议地退让了,那么无论哪种情况都同样令人惊奇,尤其在于他们并未亲眼见到主本人,而仅仅是见到门徒。 主借此表明,当那些心硬的犹太人前来抓捕他时,他完全有能力阻止他们,使他们哑口无言;但他只是不愿这样做。另一方面,他也教导门徒,无论他要求什么,他们都应当全然献上;即便他命令他们献出自己的灵魂,他们也应当毫无异议地献出。确实,如果那些不认识他的人尚能服从他的要求,那么门徒就更应当为他献上一切了。 再者,基督在此还成就了双重的预言——行为的预言和言语的预言:行为的预言是当他骑在驴驹上时;言语的预言则是撒迦利亚先知所说的,王将骑在驴驹上。他骑上驴驹,成就了后者这个预言,同时又以他的行动预示着未来,给出了另一个预言。如何预示的呢?他预先宣告了对不洁净外邦人的呼召——他将在他们中间安歇,他们将归向他,并跟随他。如此,预言紧随预言而来。 然而,依我之见,基督乐意骑上驴驹并非仅仅出于这个原因,也是为了给我们立下生活的准则。他不仅成就了预言,播撒了真理的教义,而且借此纠正了我们的生活,在所有事情上都为我们定下规矩:只需满足极度的必需。他处处都着眼于这种对我们生活的纠正:例如,当他乐意降生于世时,他并未寻求富丽堂皇的房屋,也没有寻找富有而显赫的母亲,而是选择了一位贫穷的、与木匠订婚的女子;他诞生在马槽里,被安置在饲料槽中。同样,在选择门徒时,他没有选择雄辩家和智者,没有选择富有和声名显赫之人,而是选择了贫穷中的最贫穷者,那些毫无名气的人。 同样,当他设宴时,有时提供的只是大麦饼;有时甚至是在宴会之前才命令门徒去市集购买。他以青草为床铺;穿着朴素的衣裳,甚至与最普通人的衣着并无二致;他甚至连家都没有;如果需要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他就步行,甚至有时会感到疲倦;当他坐下时,他不会寻找椅子或柔软的枕头,而是坐在光秃秃的地上,有时在山上,有时在泉水边,甚至独自一人;他还和撒马利亚妇人交谈。 他也为忧伤设定了尺度:当需要哭泣时,他只是静静地哭泣,正如我所说,他处处设定了准则和界限,表明到何种程度是容许的,但不可越过。因此,如今也是如此,如果有人因软弱而需要牲畜,基督也在此情况下作出了限制,表明不应当骑着马匹或骡子疾驰,而应当满足于驴子,绝不可超越必需。 现在,让我们看看预言是如何以言语和实际行动得以实现的。这是哪个预言呢?「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骑着驴,骑着驴驹,就是小驴。」他不是像其他君王那样乘着战车而来,他不索取贡品,不使人畏惧,没有持矛的卫士,反而在此时显明了极大的温柔。 你问问犹太人:是否有哪位君王曾骑着驴进入耶路撒冷?他无法指出任何人,除了基督。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说,他这样做是预兆未来的。这里的驴驹象征着教会和新的子民,他们曾一度是不洁净的,但当耶稣骑在他们身上之后,他们就变得洁净了。 请注意,在整个预表中有何等的精确。门徒解开驮兽:犹太人和我们都是藉着使徒被召入这新恩典的教会,也是藉着使徒被引入其中。我们蒙福和荣耀的命运,在犹太人中也激发了嫉妒:驴驹走在小驴后面。实际上,在基督骑在外邦人身上之后,犹太人也因着竞争之心而归向他,正如保罗清楚表明的,他说:「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罗马书 11:25-26)。 因此,从所说的可知,这是一个预言。否则,先知就不需要如此详细地谈论驴的年龄了。从所说的,不仅可以看到这一点,还能看到使徒们将毫不费力地引导他们。确实,正如在此没有人阻碍使徒们牵走牲畜一样,当他们捕获外邦人时,也没有人能够阻碍他们对这些外邦人的呼召。 再者:基督并非骑在一头赤裸的驴驹上,而是骑在一头被使徒的衣裳覆盖的驴驹上:这是因为使徒们牵来驴驹,并将他们的一切都献上了,正如保罗所说:「我乐意将我所有的花费,我也情愿为你们的灵魂耗尽我的自己」(哥林多后书 12:15)。 但也要留意驴驹的顺服,它完全未经训练,尚未知道缰绳,却未疾驰,而是安静、平稳地行走。这也预示着未来,表达了外邦人的顺从以及他们迅速转向有秩序的生活。所有这一切都是藉着一句话成就的:「解开,牵到我这里来」;于是,无秩序的归于有序,不洁净的变为洁净。
3.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к деятельной щедрости и милосердию к нищим, ибо Владыка Сам приходит к нам в образе нуждающегося, и небрежение к Нему есть великое безумие и ослушание Христу.
3.这神圣的文本呼唤我们以积极的慷慨和怜悯对待穷人,因为主亲自以有需要者的形象来到我们中间,而对祂的疏忽则是巨大的愚昧和对基督的违抗。
然而,且看犹太人的卑劣!从前,基督行了那么多神迹,他们从未如此惊奇于祂;如今,一见众人纷纷涌来,他们便惊异了。「祂既入了耶路撒冷,」经上说,「合城都惊动了,说:『这是谁?』」(马太福音 21:10-11)。此处,即使他们表面上说著一些高深的话语,他们的思想却是属世的,是极其卑微、如虫般匍匐的。不过,基督行此并非出于虚荣,而是为了,如我所说,成就预言,并给予造就性的教导,同时也安慰那些因祂将逝而忧伤的门徒,让他们明白,这一切祂都是甘愿承受的。而你,当惊叹先知们预言的精确:或由大卫,或由撒迦利亚,一切都预先被宣告。 我们也当如此行,当歌颂祂,并将衣裳给予那些驮载祂的人。不然,我们配得什么呢?那时,当基督进入耶路撒冷,有人以自己的衣裳覆盖祂所骑的驴驹,有人则将衣裳铺在驴脚下;那么,我们这些奉命不仅要脱去自己的衣裳,更要为他人耗尽一切的人,难道会一无慷慨,眼见祂赤身露体而不顾吗?那时,百姓前后簇拥著祂:那么,为何当祂亲自来到我们这里时,我们却将祂遣走,甚至以侮辱驱逐祂呢?这该当何等的惩罚,何等的报应!那位有需要的君主来到你面前,你却不愿聆听祂的请求,反而还定罪并辱骂祂,尽管你听见祂如此说话! 然而,如果你连一块面包和少许金钱都如此吝啬、不愿施予、如此小气,那么如果要求你献出全部,你将如何呢?难道你没有看见,那些好虚荣的人在剧场里如何慷慨地施舍给放荡的女子吗?而你却连这的一半,甚至往往连十分之一,都不肯施予。当魔鬼吩咐你施舍给任何一人,并因此为你预备地狱时,你施舍了;而当基督吩咐你施舍给穷人,并应许为此赐予天国时,你却不仅不施舍,反而还加以伤害。难道你宁愿听从魔鬼,以便遭受折磨,也不愿顺服基督,以便获得救恩吗?有何愚蠢能比这更甚?一位预备地狱,另一位预备天国:而你们却舍弃了这一位,奔向了那一位。当基督来到你们这里,你们将祂遣走,却主动从远处邀请魔鬼。这就如同国王提供紫袍和王冠,却未能使我们归顺祂;而强盗挥舞刀剑,威胁死亡,却成功地做到了。 因此,亲爱的,思考这些事,即使是现在,也当睁开我们的眼睛,开始警醒。我承认,对于施舍之事,我已感到羞愧,如此频繁地重复讲述,却未见宣讲的果实。的确,我所见的果实比从前更多,但还未达到我所期望的程度。我看到你们撒种,但不是以慷慨的手;因此,我担心你们收割时也会稀少。 至于我们撒种稀少,如果愿意,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城中是穷人多还是富人多,以及有多少人既不穷也不富,处于中间状态?我估计,十分之一是富人,十分之一是全然一无所有的穷人;其余的则是中等阶层。那么,我们将全城居民的数量除以穷人的数量,你们将看到这是何等的羞耻。极其富有的人很少,但足够富裕的人很多;而与他们相比,穷人则少得多。然而,在这么多的富人面前,他们本可以供养饥饿者,却仍有许多人饿著肚子睡去——这并非因为富足的人不能轻易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是因为他们残酷且不人道。 事实上,如果富人和次富的人将那些需要面包和衣裳的人分摊给自己,那么平均每五十人或一百人中,可能只有一个穷人。然而,尽管有如此多的人能够帮助他们,穷人却日日哭泣。若要看见富人的不人道,你只需留意,教会供养了多少寡妇和贞女,而教会所获得的收入,不过与最富有的一人和不那么富裕的一人所获得的收入相当。事实上,教会所供养的人数达三千人。此外,她还供养了狱中的囚犯、客栈里的病人与健康者、外乡人、残疾人,以及那些坐在圣殿旁求食求衣的人,以及其他每日来访的人,然而她却不曾匮乏。因此,如果只有十个人愿意花费同样的金额在他们身上,那么就不会有一个乞丐了。
4.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длежит нам являть милость к неимущим, ибо щедрость сия собирает сокровище на небесах и избавляет от грядущих вечных мучений.
4.我们应当怀著敬畏的心,向贫困者施予怜悯,因为这份慷慨在天上积聚财宝,并能使我们免于未来永恒的折磨。
您会说:那么,什么会作为遗产留给我们的孩子呢?主要的资本会留存,并且收入还会增加,因为他们在天国会积攒财宝。但是,如果你们不愿以这种方式将你们的财产用于帮助穷人,那么至少分给他们一半,或者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在上帝的恩典的帮助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城市也能够供养来自十个城市的穷人。如果你们愿意,我本可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没有必要证明,因为这有多容易做到,显而易见。请看,一个家庭常常为城市的各项义务花费了多少,而与此同时,他们甚至丝毫没有觉察到损失。如果每个富人都愿意对穷人履行类似的服事,那么很快就会直奔天国。 那么,当我们没有将我们必然要留下的、在从这里迁徙时必须舍弃的东西分给有需要的人,并且不像其他人对戏子那样慷慨地挥霍时,我们又能有什么样的宽恕,什么样的借口来为自己辩解呢?而我们本可以从中收获巨大的果实。即使我们永远留在这里,我们也不应该吝惜这美好的支出;但是,如果我们在短时间内就必须从这里迁徙,并且是赤身露体、一无所有地离开,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不将收入分给饥饿和受压迫的人呢? 我不会强迫你减少财产,这并非因为我不希望如此,而是因为我很少看到你有这样的意愿。所以,我不再对你谈论这个;但是,至少从利润中分出一些,不要隐瞒任何部分。对你来说,已经足够了,你拥有一个像源头一样的金钱收入;那么,就让穷人分享这些收入,并在上帝赐予你的事物中做一个好管家。 你会说:我交了税。那么,你是否因为没有人向你强烈要求而忽视了穷人呢?为什么对于向你索取贡赋的人,甚至可能用暴力胁迫你的人,你不敢拒绝,无论大地是否给你带来果实,而对于一个温和地向你乞求的穷人,而且仅仅是在丰收的时候,你却连一句话都不回答?那么,谁能有一天将你从那难以忍受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呢?没有人。 如果你仅仅因为在这里不交税的人会受到严厉惩罚而关心纳税,那么要知道,在那里准备着更残酷的惩罚:不是锁链,不是牢狱,而是永恒的烈火。所以,我们首先要缴纳这些「税」。这样做非常容易,而且回报更大,益处也更多;而如果我们对此无动于衷,那么等待我们的惩罚将是无可比拟地更加沉重,是永恒的惩罚。 如果你说,你需要供养那些为你与敌人作战的士兵,那么这里也有一支军队——就是穷人;这里也有他们为你进行的战斗。他们接受了施舍,就以他们的祷告来平息上帝的怒气;而平息了上帝的怒气,他们就摧毁了不是野蛮人,而是恶魔的诡计——他们不让那恶毒的灵增强,不让它对你进行不断的攻击,而是削弱它的力量。
5.Подавая милостыню, верующий добровольно сокровиществует себе спасение, ибо Сам Господь принимает сие деяние как долг, несущий неисчислимую прибыль и величайшую честь.
5.当信徒施舍怜悯之时,他乃是自愿为自己积攒救赎的财宝,因为上主亲自接纳此等善行,视其为一种义务,可带来无法估量的益处与至高的尊荣。
是故,你既眼见这些战士,日复一日地以祈愿和祷告为你与魔鬼争战,就当从自身索取这美好的贡物——作为他们的给养。天国的君王,以祂的温良,并未派来苦待你的人,而是愿你自身甘愿奉献。你若奉献得少,祂亦会接纳;若因贫乏而暂缓,祂不会强迫匮乏之人。然而,我们切莫轻忽祂的恒久忍耐;当为自身积蓄的不是震怒,而是拯救;不是死亡,而是生命;不是惩罚与苦楚,而是尊荣与冠冕。在此处,我们所奉献的,无需付予渡船之资;无需兑换银钱。你当做之事乃是奉献:主宰自身会将此搬运至天上;祂自己会为你带来最丰厚的周转。在此处,无需寻觅可将所奉献的钱财运送之人:只管奉献,你的施予立刻升腾,并非供养其他战士,而是为你自身积储并增益。在地上,你若给予某物,便无法再取回;在彼处,你却将以极大的尊荣领回你的,并获得更大、更属灵的益处。在此处所施予的,是某种被索求之物,在彼处却是利润、是借贷、是债款。上帝自己已向你开具借据,祂言:「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上主」(箴言 19:17)。祂也向你赐予信物与担保,尽管祂是上帝。何种信物呢?乃是现世的一切美善,包括可感的与属灵的,作为未来美善的初熟果子。是故,当你已然领受如许,并尚且期待如许之时,为何仍犹豫不决、迟疑不前呢?你已领受的美善如下:祂为你塑形身体,祂将灵魂注入你内,祂在地上单单以心智尊荣你,赐予你掌管一切可见之物的权柄,将祂自身的认知传达予你,为你的缘故舍弃圣子,恩赐你洗礼,单单于洗礼中倾泻如许美善,为你预备神圣的筵席,应许你天国与不可言喻的美善。是故,你既已领受并尚且期待如许恩惠(我将再次重申),为何你如此珍视这不稳固的财物?你将有何种辩护?你难道指望以拥有子女为由开脱吗?但你也要教导他们去获取这类的益处。如果你的钱财借予他人能带来利润,且借债之人是诚实可靠的,那么毫无疑问,你若将借据而非黄金交于你的儿子,将百倍受益,因为如此一来,钱财将增益,且他不必再次寻觅能向他借贷之人。正如现今,将这张借据交予你的子女,并为他们留下以上帝为债主。你自己也不会变卖田产,而是留给子女,你如此行,其意乃是为使收入得以保全,由此他们的财产得以增添:为何你竟畏惧留下这比一切田产、一切收入更有利的亲笔借据,且它带来如许益处?这是何等的愚昧,何等的悖理!更何况,你完全知晓,即便你将这张借据留给子女,你自己亦将依次由此获得回报。属灵的美善便是如此,它们极其丰盛。我们切莫如此贫乏、如此无情且残忍地对待自己,而当从事这美好的买卖,为使我们自身于离世后有所领受,也为子女留下(遗产),并因着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慈,得以配享未来的美善;愿荣耀、权能、尊荣归于圣父、圣子和圣灵,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无穷。阿们。
Беседа 67«И вошел Иисус в храм Божий и выгнал всех продающих и покупающих в храме, и опрокинул столы меновщиков и скамьи продающих голубей, и говорил им: написано, – дом Мой домом молитвы наречется; а вы сделали его вертепом разбойников». (Мф. 21:12–13)
第 67 讲「耶稣进了神的圣殿,赶出殿里所有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对他们说:『经上记著: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马太福音 21:12-13)
犹太人的顽固。——孩童赞美的重要性。——无花果树为何被诅咒。——基督为何不向犹太人阐明祂权柄的合法性。——基督迫使他们定自己的罪。——祂为何以娼妓和税吏为榜样。——任何罪人都不应对改过自新感到绝望,同样地,有德之人也不应沉溺于麻痹大意。——为美德而付出的劳动,超越世俗的劳作。
1.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о множественности знамений и чудес Христовых, являющих Его Божественное могущество и правосудие, а также о немощи человеческой плоти и сердца, противящегося очевидной Истине.
1.神圣经文见证了基督所行的众多神迹与奇事,它们彰显了祂神圣的威能与公义,同时也见证了悖逆于显明真理的人类肉体与心灵的软弱。
约翰也谈及此事,只是他是在福音书的开端讲述,而马太则是在结尾。因此,这件事很可能发生了两次,且是在不同的时间。这从时间的境况,以及犹太人对耶稣的回复中,都能清楚看到。在约翰的记述中,此事发生在逾越节的节期之中,而在马太的记述中,则是在逾越节之前很久。在那里,犹太人说:「你既作这些事,还显甚么神迹给我们看呢?」(约翰福音 2:18)而在这里,他们却保持沉默,尽管基督斥责了他们——他们沉默,是因为所有人都已经惊讶于祂。因此,犹太人更应受到谴责,因为基督不止一次这样做,但他们仍然没有停止在圣殿里买卖,并称基督为上帝的敌对者,然而,从这件事中,他们本应看到祂对父所致的尊崇,以及祂自身的大能。他们看见了祂所行的神迹,也看见了祂的言行是何等的一致。但他们并未因此信服,反而愤怒不已,尽管他们听到了先知所说的预言,也听到了孩童们以不合乎年龄的方式颂扬耶稣。因此,祂责备他们,引用了先知以赛亚的话:「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基督展现祂的权柄,不仅藉著这件事,也藉著祂医治各种疾病。「有瞎子、瘸子到耶稣跟前,在殿里,祂就治好了他们」(马太福音 21:14)。在这里,祂再次显明祂的力量与大能。但犹太人连这也没有被感动,反而看到祂后来的神迹,听见孩童们颂扬祂,他们便大为恼怒,对祂说:「这些人所说的,你听见了吗?」(马太福音 21:16)基督本应对他们说:「你们听见他们所说的吗?」因为孩童们颂赞祂为上帝。那么,基督怎么说呢?既然犹太人反驳如此明显的征兆,基督为了更强烈地斥责他们,同时也为了教导他们,便说:「难道你们从来没有念过: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马太福音 21:16)祂说「从口中」说得极好,因为他们的话语并非源自他们的理性,而是祂的力量推动了他们尚未完善的舌头。这也预示了外邦人,他们先前是哑口的,但后来却突然开始宣扬伟大的真理,且带有说服力与信心——同时也大大地安慰了使徒们。具体来说,为使使徒们不致疑惑,他们这些单纯、未受教育的人,怎能向万民传讲福音,孩童们预先消除了他们所有的不安,并向他们灌输了坚定的希望:那位教导孩童们颂赞主的人,也必使他们变得能言善辩。这神迹也表明祂是自然界的主宰。尚未达到成熟年龄的孩子们,却述说著伟大且配得上天国的话语;而成年人所说的话语,却充满了各种愚昧。这就是邪恶!因此,既然有许多原因激怒了犹太人,例如:人群的簇拥,将做买卖的人赶出圣殿,神迹,孩童们的歌唱,基督便再次离开他们,为平息他们的怒火,并且祂不愿再向他们阐述祂的教导,以免他们因嫉妒而更加恼怒于祂的话语。
「到了清晨,祂回城的时候,就饿了」(马太福音 21:18)。为何祂在清晨会饥饿呢?祂顺应肉体的需要,借此表明肉体的软弱。「祂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什么也找不到,只有叶子」(马太福音 21:19)。另一位福音书作者说:「因为那时还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马可福音 11:13)。如果收无花果的时节尚未到来,那么这位福音书作者又怎会说:「祂去了,要看树上会不会有什么果子」呢?显然,福音书作者如此记载,是因为那些尚未完全的门徒们就是这样想的。福音书作者常常会阐述门徒们的心思。门徒们不仅有此想法,他们还认为这棵无花果树之所以被诅咒,是因为树上没有果子。那么,无花果树为何要被诅咒呢?是为了门徒们的缘故,确切地说,是为了鼓励他们。因为基督总是施予恩惠,从不惩罚任何人,然而祂必须展现祂公义与惩罚的例证,好让门徒们和犹太人都明白,虽然祂能够像使无花果树枯萎那样使那些将要钉祂十字架的人枯萎,但祂却是自愿将自己交由人钉上十字架,并没有使他们枯萎。因此,祂不愿意在人身上展现这点,而是在植物上显明了祂公义的例证。 所以,当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某些地方、植物,或是没有理性的动物身上时,你们不要好奇探究。不要说:如果还不是收无花果的时节,那么将它枯干是否公义呢?这样的话语是极其不明智的。你们最好是仰望这神迹,并惊叹和赞美行神迹的那一位。许多人也是这样评判猪群被淹没之事,他们在此处寻求公义的缘由。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应听信他们。如同植物没有灵魂,动物也缺乏理性。那么,为何此事会以这样的形式呈现,为何诅咒的缘由是这个呢?正如我先前所说,福音书作者是按照门徒们所想的记载下来的。如果当时还不是收果子的时节,那么有些人说无花果树代表律法,就是徒劳的。律法的果子是信心;而这个果子律法早已结出,且那时收割这果子的时节已经到来。「庄稼」,经上说,「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约翰福音 4:35);并且:「我差你们去收割你们没有劳苦耕种的」(约翰福音 4:38)。
2.Се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являет, что Господь, прокляв смоковницу, явил ученикам Свою власть к отмщению и правосудию, укрепив их в вере и молитве перед лицом вражеских козней, и притчами обличил лукавство иудеев.
2.此文敬虔地昭示,吾主咒诅无花果树,从而向门徒显明了祂施行报复与公义的权柄,坚固了他们面对仇敌诡计时的信仰与祷告。祂亦以比喻谴责了犹太人的奸诈。
所以,在此处所指的并非律法,而是如我所言,基督咒诅那棵无花果树,以此展现祂复仇之威能与权柄的明证;这正显明于「因为时候还没有到」这句话中。这些话表明,基督是带着特殊的意图走近那棵无花果树的,并非为要充饥,而是为了门徒们。门徒们对无花果树枯干一事感到非常惊讶,尽管此前已有许多更重要的神迹。但对于门徒们来说,如我所说,这样的神迹是崭新且出乎意料的,因为这是基督初次彰显祂的公义与报应。因此,主行此神迹并非在其他树木上,而是在无花果树上——这种树木汁液最为丰盛,故此神迹显得更加非凡。但为使你知晓,此举是为了门徒们,正是为了鼓励他们,请听接下来的话。基督说了什么?祂说,若是你们有结合了祷告与信靠的信心,你们将能行更大的神迹。你可曾看见,一切都是为门徒所做的,为使他们不惧怕、不畏缩于仇敌的诡计?因此祂再次重复同样的话,以坚定他们的信心与祷告。祂说,你们不仅能行这事,而且凭着信心与祷告的力量,你们还能移山,行其他更伟大的神迹。然而,那些傲慢自大的犹太人,为了打断与门徒的交谈,便上前问祂:「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马太福音 21:23)既然犹太人无法贬低祂的神迹,他们便提出祂在殿中对付商贩的行为。他们在福音书作者约翰那里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尽管言辞不同,但意义相同。他们在那里说:「你既做这些事,给我们看什么神迹呢?」(约翰福音 2:18)在那里,基督回答他们:「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翰福音 2:19)而在此处,祂使他们陷入极度的困境。由此可见,约翰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耶稣事奉的开始,那时祂才刚开始行神迹;而马太所描述的则发生在祂事奉的末期。犹太人提问的涵义是:祢是领受了教诲的职分,还是受了祭司的圣职,才敢显出这样的权柄?虽然基督所行之事并无任何傲慢之处,只是表现出对教会良好秩序的关切,然而犹太人,由于完全无话可说来反对耶稣,便以此来归咎于祂。不过,因着神迹,当祂将商贩赶出圣殿时,他们不敢对祂说什么;而是等到后来见到祂时才责备祂。那么,基督如何回应?祂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以此表明,倘若他们愿意,他们本可以知道祂的权柄——而是反过来问他们,说:「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还是从人间来的?」(马太福音 21:25)你或许会问,这与此事有何关联?大有关联。如果他们说:「是从天上来的」,祂就会回答他们:「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因为,如果他们相信,就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约翰论及祂曾说:「我不配解开祂脚上的鞋带」(路加福音 3:16);又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翰福音 1:29);又说:「这位就是神的儿子」(约翰福音 1:34);还说:「那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约翰福音 3:31);又说:「祂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祂的场」(马太福音 3:12)。因此,如果犹太人相信约翰,那么他们就毫不费力地知道基督是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事的。接着,由于犹太人狡猾地回答祂:「我们不知道」,基督没有对他们说:我也不知道;而是说了什么?「我也不告诉你们」(马太福音 21:27)。如果他们真的不知道,那就应当教导他们;但既然他们行事诡诈,基督不回答他们是公正的。那么,犹太人为何没有说约翰的洗礼是「从人间来的」呢?经文说,他们惧怕百姓。你可曾看见这败坏的心?他们处处轻慢神,却凡事都为着人。他们因百姓的缘故而惧怕约翰,尊敬这位圣人并非因他本身,而是因着百姓;也因着百姓的缘故,他们不愿相信耶稣基督——而这正是他们一切祸患的根源!接着,耶稣基督对他们说:「有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我葡萄园里去做工。』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又来对小儿子说:『我儿,你去。』他回答说:『父啊,我去。』他却不去。你们说,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说:「大儿子。」(马太福音 21:28-31)基督再次用比喻来责备犹太人,暗示他们的不顺从,以及先前被弃绝的外邦人的顺服。此处所说的两个儿子,是指外邦人与犹太人所发生之事。前者并未承诺顺服,也未曾听闻律法,却以实际行动表现了顺服;而后者,虽然口口声声说:「凡上主所说的,我们都要遵行」(出埃及记 19:8),却未能在实际中顺从律法。因此,为使犹太人不要以为律法对他们有益,基督指出,正是这一点定他们的罪。保罗也与此相符地说:「原来在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罗马书 2:13)。因此,为了让犹太人自己定自己的罪,救主让他们自己来宣判。在接下来的葡萄园的比喻中,祂也以同样的方式行事。
3.Христос,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притчи, смиренно обличает иудеев, показывая, что кающиеся мытари и блудницы, уверовавшие Иоанну, предваряют их вхождению в Царствие Божие.
3.基督藉着比喻,谦卑地斥责了犹太人,指出那些悔改的税吏和娼妓,因着信从了约翰,将要先于他们进入上帝的国度。
在此,基督迫使犹太人也以他人之身来定自己的罪。由于他们不愿直接承认自己的过错,基督便用比喻引导他们达到预定的目的。当他们不明白比喻的用意,便说出了自己的判断,那时祂就亲自向他们揭示比喻的含义,并说:「税吏和娼妓比你们先进天国,因为约翰曾奉公义之道到你们这里,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了他。你们看见了之后,还是不懊悔,以便相信他。」(马太福音 21:31-32)倘若祂只是简单地说:娼妓比你们先进天国,祂的话在他们听来会是沉重的;但如今,当他们自己宣告了他们的意见,祂的话对他们而言便不那么沉重了。为此祂也引述了原因。是什么原因呢?祂说:「约翰曾到你们这里来,」——而不是到他们那里——「并且是奉公义之道」。你们不能控告他是一个疏忽无用之人。他过着无可指责的生活,并怀有极大的关切;然而,你们却没有听从他。在此之后,紧接着是另一种定罪,即税吏们信了;再接着是又一项指控,确切地说:你们甚至在他们之后也不信他,而这本是你们应当在税吏之前就做的;至于你们甚至在他们之后也不这样做,是不可宽恕的,因此税吏们受到了极大的赞扬,而你们则受到了谴责。约翰到你们这里来了,而你们却没有接纳他;他没有到税吏那里去,而他们却接纳了他,而你们也没有从他们的榜样中得到教诲。请留意,有多少证据表明对税吏的赞扬和对犹太人的谴责。祂说,约翰到你们这里来了,而不是到他们那里;你们不信——这并未绊倒他们;他们信了——这对你们毫无益处。而「比你们先进」(或「将要领先」)这句话,并非是说犹太人将跟随税吏之后,而是说他们若愿意,也可以进入天国。诚然,没有什么比嫉妒更能激发粗鄙之人的了。因此,基督总是说:末后的将要居前,居前的将要居后。祂之所以以娼妓和税吏为榜样,正是为了让犹太人嫉妒。娼妓的罪和税吏的罪是两种最大的罪过,它们源于粗鄙的爱,前者是对肉体的爱,后者是对金钱的爱。同时,基督教导说,相信约翰就意味着真正服从上帝的律法。因此,娼妓进入天国并非单靠恩典,也凭着公义,因为她们进入不是作为娼妓,而是作为顺服和相信的人,是洁净和改变了的人。你看到基督是如何先用比喻,然后藉着指出娼妓,使祂的话对犹太人而言不那么沉重,同时又极具力量了吗?祂没有立即对他们说:你们为何不信约翰?而是——更令人震撼地——先指出税吏和娼妓,然后才说出此话,用事实本身证明犹太人是不配得宽恕的,并显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人的惧怕和虚浮的荣耀。事实上,他们不信基督也是出于害怕被逐出会堂;同样地,他们不敢谴责约翰,并非出于虔诚,而也是出于惧怕。在所有这些事上斥责了犹太人之后,基督最终给予他们最沉重的一击,说:「你们看见了之后,还是不懊悔,以便相信他。」不在一开始就做善事是糟糕的;但那在之后也不改正的人,则更应受到谴责。这正是许多人不敬虔的原因。我甚至现在也看到,由于他们极度的心硬,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某些人身上。但是,愿没有人如此麻木不仁,即使有人陷入了最大的不虔诚之中,也愿他不要绝望于自己的改正;要走出最深的不虔虔深渊是容易的。难道你们没有听说过,有一个娼妓,她的放荡超过了所有人,后来她的虔诚却超过了所有人吗?我说的不是福音书中的那个娼妓,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发生在腓尼基城中,那个最不法之城的娼妓。这个娼妓曾一度也在我们这里,被认为是剧院中的首席女演员,她的名字广为人知,不仅在我们这座城市,甚至在基里家和卡帕多奇亚人中间。她曾毁了许多人;使许多人成为孤儿;甚至许多人怀疑她有邪术,似乎她不仅以肉体之美,也以巫术引诱人落入她的陷阱。这个娼妓甚至迷惑了王后的兄弟:她的力量竟如此之大!但突然之间——我不知道是怎样,但我确切地知道——她自愿改变了,吸引了上帝的恩典,蔑视了所有从前的事,抛弃了魔鬼的魅惑,投奔了上天。虽然她在舞台上时没有人比她更无耻,但后来她却以她极大的贞洁超越了许多人——她身穿麻衣,毕生如此奋斗。当这座城市的总督受某些人的唆使,想让她重返舞台时,他所派的带着武器的士兵也无法将她带回,无法从接纳了她的童贞女那里带走她。她被视为配得上那不可言喻的奥秘,表现出配得上恩典的热忱,她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被所有的罪孽洗净,受洗之后展现出极大的虔诚。她甚至不愿看一眼那些来看望她的老朋友,她将自己关在隐居之地,仿佛在监狱中度过了许多年。就这样,居前的将要居后,末后的将要居前!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热忱——如此,便没有什么能阻碍我们成为伟大和奇妙的人。
4.Да не отчаивается грешник в покаянии и да не превозносится праведник, ибо милость Божия и переменчивость человеческого сердца превосходят всякое суждение.
4.罪人不要在悔改中绝望,义人也不要自高自大,因为上帝的慈悲与人心的变幻超越了一切判断。
如此,没有一个罪人应当绝望,正如那有德行之人也不可流于轻忽。后者不可倚赖自己,因为可能会发生,并且经常发生的是,一个妓女会先于他。同样的,罪人也不可绝望,他仍有可能超越那首位之人。请听上帝对耶路撒冷所言:「我说:『回到我这里来吧』;但她没有回来」(耶利米书 3:7)。当我们以炽热的爱转向上帝时,祂便不再记念我们过往的罪孽。上帝与人不同:祂不责备那已过去之事,当我们忏悔时,祂不曾对我们说:为何你们如此长久地远离我?反而,当我们归向祂时,祂已爱我们,只要我们以合宜的方式归向祂。因此,让我们以心中炽热的爱与主联合。此类事例不仅见于《新约》,亦见于《旧约》。谁比玛拿西更恶劣?然而,他却能平息上帝的怒气。谁比所罗门更蒙福?然而,他却因流于轻忽而跌倒。我甚至能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到这两种情况,正是在所罗门身上:他既曾有德行,亦曾有罪孽。谁比犹大更蒙福?然而,他却成了出卖者。谁比马太更恶劣?然而,他却成了传福音者。谁比保罗更应受怜悯?然而,他却成了使徒。谁比西门更热忱?然而,他也成了最不幸之人。我们还能看到多少其他类似的变化事例,它们发生在古时,亦每日发生于现今!正因如此,我言:那在戏台上表演之人,不应绝望;那保持教会忠实之子之人,也不应自恃。主对后者说:「自己以为站得稳的,要谨慎,免得跌倒」(哥林多前书 10:12);对前者说:「人跌倒了,岂不重新站起来吗」(耶利米书 8:4)?又说:「你们要使软弱的手坚壮,无力的膝稳固」(以赛亚书 35:3)。祂再次对敬虔之人说:你们要警醒;对不敬虔之人说:「你这睡着的人,当醒过来,从死里复活」(以弗所书 5:14)。一些人应当保守他们所拥有的;另一些人应当获得他们所没有的。一些人应当保全他们的健康,另一些人——应当治愈他们的疾病,因他们受苦甚多。然而,许多病人恢复了健康,而健康之人,因轻忽而陷入疾病。因此,主对一些人说:「看哪,你已经痊愈了,不要再犯罪,免得你遭遇的更厉害」(约翰福音 5:14);对另一些人说:「你想要痊愈吗?……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约翰福音 5:6,8,马太福音 9:6)。确实,罪孽是那瘫痪的沉重、极其沉重的病症,或者说——不仅是这种病症,而是更加沉重之物。这样的人不仅不行善事,反而行恶。然而,即便你处于这种状态,若你愿意稍稍站起来,你的所有病症都将消逝。即便你受苦三十八年,只要你渴望健康,没有任何事物能阻碍你。现今基督正站立在此,并说:「拿你的褥子走吧!」你只管渴望站起来,不要绝望。你没有人?但你拥有上帝。你没有人把你放下到水池中?然而你拥有那不让你需要水池的主。你没有人帮助你?但你拥有那吩咐你拿起褥子之人。因此,你现在便不能说:「我正去的时候,就有别人比我先下去了」(约翰福音 5:7)。只要你愿意下到源头,无人能阻碍你。恩典不会枯竭,也不会缺乏。这源头不断涌流,从它的丰盛中,我们能医治我们的灵魂和身体。因此,让我们现在就靠近。连喇合曾是妓女,然而,她得救了;连那强盗曾是杀人犯,然而,他也居于乐园的居所。犹大,与老师同在,却灭亡了,而强盗,即便在十字架上,也成了门徒。上帝的道路是如此不可测度!术士们蒙上帝喜悦,税吏成了传福音者,那迫害上帝之人成了使徒。
5.Должно нести бремя труда в земной жизни, избирая путь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и покаяния, ибо лишь он дарует вечную награду и неизменные блага.
5.在世间的生命中,人必须背负劳作之重担,拣选德行与悔改之路,因为唯有此路才能赐予永恒的赏报与不变的福祉。
请将此事铭记在心,永不灰心丧志,而要时常心怀盼望,并自我勉励。你要赶紧快跑,踏上那通往天国的道路,以免门户为你关闭,入口为你堵塞。现今的时日短促,劳苦并不巨大;纵使劳苦巨大,亦不可因此而退却。即便你没有在那至善的、那悔改与美德的疆场上劳作,你仍然必须以另一种方式,在这世间辛劳并受苦。既然无论此地或彼处,都需付出辛劳,那么为何不为自己选择那种能带来丰盛果实与伟大赏赐的劳作呢? 然而,为美德而付出的劳苦,与为世事而付出的劳苦,绝不可相提并论。在尘世的辛劳中,充满着无休止的危险、不断的损失、欺骗性的希望、巨大的奴役、身心俱疲,以及金钱的耗费——然而,我们劳作的果实,即便它们确实出现,也远远未能达到我们的期望。我们在世事上的劳作,并非总能带来果实。但就算我们的辛劳不会徒劳无功,反而带来了巨大的果实;所有这些果实也都是短暂的。你的劳苦将会在你的晚年得到酬报,那时你已完全无力享受其果实。你在青春年华时辛勤耕耘;而收获并享受果实却在年迈之时,当你变得衰弱,当时间使你的感官变得迟钝,即便没有迟钝,对死亡的思虑也会阻碍你的享乐。 反之,美德的劳苦并非如此。此处的辛劳,是在这软弱必死的躯体中承担的,而赏赐却是在那不朽的、不死的、永恒常存的身体中给予的。劳苦先行,且转瞬即逝;而赏赐随后而至,且无边无际,使你得以平静地享受你的劳苦成果,不惧怕任何不悦之事。在那里,你无需惧怕任何改变、任何不幸,如同此地所发生的一样。那些变幻无常、转瞬即逝、微不足道、一经出现即消逝、却需以巨大辛劳获取的福祉,它们究竟算是什么样的福祉呢?它们又如何能与那些永不改变、永不衰老、无需任何辛劳,甚至在你奋战之时就以冠冕妆饰你的福祉相比拟呢? 那藐视地上财物之人,仅凭此举,就已在自身中找到了奖赏,因他从烦扰、仇恨、诽谤、诡诈、嫉妒中得以自由。那过着无可指摘和正直生活的人,甚至在离开今生之前,就已经被加冕并得到慰藉,从一切羞辱、嘲笑、危险、指控以及所有其他邪恶中得以解脱。同样地,所有其他形式的美德,在此处就已经为我们带来了奖赏。 因此,为了获得今世与来世的福祉,让我们逃避罪恶,并追求美德。如此,我们在此世将得到慰藉,并有资格获得那未来的福祉,愿我们所有人都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而得蒙受,愿荣耀与权能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68«Выслушайте другую притчу: был некоторый хозяин дома, который насадил виноградник, обнес его оградою, выкопал в нем точило, построил башню и, отдав его виноградарям, отлучился. Когда же приблизилось время плодов, он послал своих слуг к виноградарям взять свои плоды; виноградари, схватив слуг его, иного прибили, иного убили, а иного побили камнями. Опять послал он других слуг, больше прежнего; и с ними поступили так же. Наконец, послал он к ним своего сына, говоря: постыдятся сына моего. Но виноградари, увидев сына, сказали друг другу: это наследник; пойдем, убьем его и завладеем наследством его»(Лк. 20:13, 15).«И, схватив его, вывели вон из виноградника и убили. Итак, когда придет хозяин виноградника, что сделает он с этими виноградарями? Говорят Ему: злодеев сих предаст злой смерти, а виноградник отдаст другим виноградарям, которые будут отдавать ему плоды во времена свои. Иисус говорит им: неужели вы никогда не читали в Писании: камень, который отвергли строители, тот самый сделался главою угла?»(Мф. 21:33–42)
第 68 讲「你们再听另一个比喻:有一位家主栽了一个葡萄园,四面圈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榨酒池,盖了一座楼,然后把它租给园户,自己就远行去了。收果子的时候近了,他派自己的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取当得的果子;园户拿住仆人,有的打伤了,有的杀了,有的用石头打死了。主人又派了别的仆人去,比先前更多;园户也照样对待他们。末后,主人派自己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说:『他们会敬重我的儿子。』不料,园户看见他儿子,就彼此说:『这是继承人,来吧,我们杀了他,就可以得着他的产业!』」(路加福音 20:13,15)。 「于是他们拿住他,把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那么,等到葡萄园的主人来的时候,他要怎样处置这些园户呢?他们回答说:『要狠狠地除灭这些恶人,将葡萄园租给别的园户,按时交纳果子。』耶稣对他们说:『经上所记:「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话你们没有念过吗?』」(马太福音 21:33-42)
葡萄园比喻的诠释。——基督预言犹太人将被弃绝,而外邦人将被接纳。——犹太人自身乃是他们灭亡的罪魁祸首。——应当选择未来的福祉,而非眼前的享乐。——修道生活比世俗生活更值得向往。——描述修士们的生活方式。——将戏剧与修道院所带来的喜悦进行比较。——劝勉人们应当从修士们的生活中学习。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притчу Господа о неблагодарных виноградарях, ясно являя неизменное Божие попечение об иудеях, их крайнее ожесточение, отвержение ими пророков и Сына, и грядущее за сие тяжкое наказание с призванием язычников.
1.神圣的文本恭敬地阐释了主关于忘恩负义的葡萄园主的比喻,清楚地显明了上帝对犹太人永恒不变的关怀、犹太人极度的刚硬、他们对先知和圣子的弃绝,以及随之而来的严厉惩罚和对外邦人的呼召。
透过这一个比喻,基督教导了许多事:上帝自古以来就看顾著犹太人;他们从一开始就倾向于谋杀;已经采取了各种可能的措施来矫正他们;即使在他们屠杀了先知之后,上帝也没有转离他们,反而派遣了圣子到他们那里;新旧约的上帝是同一位;基督之死成就了伟大的事;犹太人将因基督的十字架和他们的恶行而遭受极度的惩罚;外邦人将被召唤,而犹太人将被弃绝。基督提出这个比喻,是在前一个比喻之后,目的是要借此彰显他们罪恶的深重与全然的不可饶恕。祂是如何、又以什么具体方式来彰显的呢?就是犹太人,尽管上帝对他们百般照顾,却让娼妓和税吏走在他们前面,而且是远远地超前。因此,请思量上帝对他们的关爱是何等浩大,而他们的疏忽又是何等无度。祂亲自做了所有本该由园丁来做的事:筑起篱笆,栽种葡萄园,以及其他一切,而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给他们:照料已有的,并保守所托付的。没有一件事被遗忘,一切都已预备妥当,但即便如此,他们却一无所获,尽管他们从上帝那里得到了许多且是更丰富的恩赐。同样地,当犹太人出埃及时,上帝赐予他们律法,赐予他们城池,设立了祭坛,并兴建了圣殿。「又离开了。」——这意味著祂长久地忍耐,并非在每一次犯罪之后都立刻施行惩罚。「离开」指的是上帝伟大的恒久忍耐。「差遣他的仆人(即先知们)……去取他的果子」——也就是说,以行为所证明出来的顺从。然而,他们在这一点上显露了他们的恶毒:在上帝如此费心照料之后,他们不仅没有结出果子,显露出他们的不作为,甚至还对来者心怀愤怒。如果他们无物可献,尽管他们有此义务,他们也理当恳求,而非恼怒和愤恨。然而,他们不仅愤恨,还将自己的手浸入鲜血之中,他们自己本该受刑罚,却将被差遣者处以死刑。因此,上帝第二次和第三次差遣,好让他们的恶毒和差遣者的仁爱得以彰显。但是,为何上帝没有立刻差遣圣子呢?是为了让他们体会到,他们对被差遣的仆人是何等不公义,并放下怒气,因祂的降临而感到羞愧。还有其他的原因;但现在我们先探讨后面的部分。「或许他们会尊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并非表明上帝的无知,而只是意图显明罪恶的深重及其全然的不可饶恕。上帝知道他们会杀害圣子;但仍然差遣了祂。「会尊敬我的儿子」这句话则表明了他们本该做的事——因为他们理应感到羞愧。因此,若是在别处说:「他们或听,或不听」(以西结书 2:5),并非出于无知;而是为了不让那些不明事理的人说,上帝的预言本身就迫使人走向不顺从,因此祂才使用「或会,或许」这样的表达方式。如果他们已经对仆人不领情,那么至少应当尊敬圣子的尊贵。但他们是如何行事的呢?就在他们本该前来恳求他们的罪过得到赦免时,他们却故态复萌,甚至图谋新的、比以往更为可怕的恶行。基督自己也指出了这一点,祂说:「去充满你们祖宗的恶贯吧」(马太福音 23:32)。先知们先前也曾以此指控他们,说:「你们的手沾满了血」(以赛亚书 1:15),又说:「流血事件一个接著一个」(何西阿书 4:2),以及:「以人血建立锡安」(弥迦书 3:10)。然而,他们并没有变得更为明智,尽管他们得到了这条伟大的诫命:「不可杀人」,并且借此被要求克制许多其他行为,并动用了许多其他不同的动机来促使他们遵守这条诫命。但是,尽管有这一切,他们仍未抛弃他们的邪恶习惯。但是,当他们看到圣子时,他们说了什么?「来,我们杀死他」。为何要如此,又是为了什么?他们难道能指控祂有任何大错或小错吗?难道是因为祂尊敬了你们,身为上帝却为了你们成为人,并行了无数的神迹?还是因为祂赦免罪过?抑或是因为祂呼召人进入天国?请看,他们在不敬虔之余,是何等的愚昧,他们杀人动机是何等荒谬:「我们杀死他」(路加福音 20:14),他们说,「产业就归于我们了!」他们打算在哪里杀祂呢?在葡萄园外。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раскрывает, как 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через пророчества и притчу о винограднике явил суд над иудейскими учителями, отвергшими Его как краеугольный Камень, что вело к их неминуемой гибели и призванию язычников.
2.圣洁的文本虔敬地揭示了,主耶稣基督如何透过预言和葡萄园的比喻,展现了对那些拒绝祂为房角石的犹太教师们的审判,这导致了他们不可避免的毁灭和对外邦人的呼召。
你看,基督是如何预言他将被杀害的地方呢?「把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路加福音 20:15)。根据路加福音作者的见证,基督自己宣告了他们为此所当受的苦难,而他们却说:「断乎不可!」但他引述了见证:「祂看着他们,说:那么,这经上所记的是什么意思呢?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凡是跌在那石头上的,必要跌得粉碎」(路加福音 20:16-18)。而马太福音则说,是犹太人自己宣判了这刑罚。但两者之间并无矛盾;这两者都发生了。他们对自己宣判了这刑罚,然后,明白了这比喻的含义,便说:「断乎不可!」于是祂便以先知的话语驳斥他们,确证这事必然会成就。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祂也没有直接指向外邦人,以免激怒他们来反对祂,而只是暗示性地说:「要把葡萄园交给别人」(路加福音 20:16)。毫无疑问,祂说这比喻正是为了让犹太人自己宣判刑罚,正如大卫在明白了拿单的比喻后,对自己宣判了刑罚一样。由此可见,当受惩罚者自己谴责自己时,这判决是何等公正。随后,为了让他们明白,不仅是公义本身要求如此,而且圣灵的恩典早已预言此事,并由上帝所定,基督便引述了预言并责备他们,说:「难道你们从来没有在经上读过吗: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作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祂千方百计地确证犹太人作为不信者将被驱逐,而外邦人将被接纳。祂通过与迦南妇人的交谈、进耶路撒冷时选择骑驴、百夫长的榜样,以及许多比喻,都暗示了这一点;如今也再次指出这一点。因此,祂又加上一句:「这是主所作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以此表明,那些信主的外邦人,以及那些从犹太人中信主的人,将组成一体,尽管他们之间先前存在各种差异。接着,为了让他们知道这一切丝毫不违背上帝的圆满,反而极其符合,甚至令所有人都感到奇妙和震撼(而这确实是一个无法言喻的奇迹),基督又补充道:「这是主所作的」。祂称自己为「石头」,而称犹太人的教师为「匠人」;以西结书也曾说:「当他建造墙壁时,他们却用污泥涂抹」(以西结书 13:10)。他们是如何「弃绝」的呢?当他们说:「这个人不是从上帝来的」(约翰福音 9:16);「他迷惑百姓」(约翰福音 7:12);又说:「你是撒马利亚人,并且你被鬼附着」(约翰福音 8:48)。最后,为了让他们知道,他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弃绝,祂指明了具体的惩罚:凡「跌在这石头上的,必要跌得粉碎,这石头掉在谁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马太福音 21:44)。在此,基督提出了双重的毁灭:一种是因绊倒和冒犯而致的,这正是「跌在这石头上的」这些话所指;另一种是遭受被掳、苦难和彻底灭亡,祂用「把他砸得稀烂」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祂也借此暗示了自己的复活。先知以赛亚说祂责备葡萄园(即百姓);而在这里,祂也谴责了百姓的首领。在以赛亚书中,祂说:「我为我葡萄园所能做的,还有什么没做的呢」(以赛亚书 5:4)?而在另一位先知那里:「你们的祖宗在我身上找到了什么不义」(耶利米书 2:5)?又说:「我的百姓啊,我向你作了什么?我在什么事上叫你厌烦」(弥迦书 6:3)?祂如此描绘了犹太民族的忘恩负义,他们以相反的行径回报了祂所有的恩惠!在这里,祂以更大的力量说了同样的事。祂并非亲自显现说:「我为我葡萄园所能做的,还有什么没做的」?而是让他们自己宣判,让他们承认自己已经得到了应得的一切,从而自我定罪。他们所说的:「要叫这些恶人受恶报,将葡萄园另租给别的园户」——正是表明他们对自己作出了最严厉的判决。司提反也为此事谴责他们,特别抨击他们,指出他们不断享受上帝对他们的伟大眷顾,却以完全相反的方式回报施恩者;这本身就是明确的证据,证明降临在他们身上的惩罚的始作俑者,并非是施加惩罚者,而是受惩罚者自己。在这里,这同样由比喻和预言所证明。基督不满足于一个比喻,又引用了另外两个预言:一个是大卫的,另一个是祂自己的。那么,犹太人听了这些话之后该怎么做呢?难道不该敬拜主吗?难道不该惊叹于上帝在古代和此后对他们的眷顾吗?如果任何恩惠都不能使他们变得更好,那么至少不该因着惩罚的恐惧而得到教训吗?然而他们没有得到教训。他们在此之后做了什么呢?「听了祂的比喻,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就知道祂是指着他们说的。他们想要捉拿祂,却惧怕群众,因为群众都认为祂是先知」(马太福音 21:45-46)。犹太人最终明白基督指的是他们。有一次他们想捉拿祂,祂却从他们中间走过去,隐身不见了;另一次祂显现出来,阻止了他们想要杀祂的明确意图,为此他们深感痛苦。他们为此感到惊奇,说:「这人真是基督吗?你看,他公然说话,没有人对他说什么」(约翰福音 7:25-26)。但现在,因为他们惧怕群众,基督便满足于此,不再像从前那样行神迹,不再从他们中间走过去,不再隐身不见。祂不愿处处都以超人的力量行事,好让人相信祂道成肉身的真实性。然而,无论是百姓,还是基督的话语,都没有使犹太人得到教训;他们不为先知的见证感到羞耻,也不为他们自己的判决感到羞耻,更不为百姓的看法感到羞耻。如此彻底地蒙蔽了他们的,正是对权力的贪爱、虚荣心以及对世俗事物的依恋!
3.Пристрастие к скоропреходящим благам земным отвлекает от благ будущих, тогда как предпочтение Царствия Божия и правды Его приводит к обладанию истинным блаженством и дарует здесь, на земле, жизнь, превосходящую сладостью суетные удовольствия мира.
3.对于转瞬即逝的世俗福祉的迷恋,会将人从未来的福乐中抽离出来;然而,那些将天国和祂的公义放在首位的人,将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并在此世,在人间,被赐予一种甜美度超越世间一切虚妄欢乐的生命。
实则,世间之事,无物能如沉溺于速朽之物,使我们陷入危险的坠落,被卷入湍急的洪流,亦无物能如其般剥夺我们未来的福祉。反之,无物能如偏爱未来之物,使我们获得现世与来世的福祉。「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基督说(马太福音 6:33)。纵使现世的福祉没有加添,我们也不应为其获取而过分忧虑。然而,今时,获得未来之福,亦即获得现世之福。然则,有些人即便如此也未能被说服,他们如同无感的石头,追逐著享乐的阴影。实则,现世生命中的福祉有何甘甜?有何愉悦?今日我欲更自由地与你们交谈。但请你们留心,并知晓:在你们看来艰难而不可忍受的生活(我指的是那些修道者和对世界而言已然钉死之人的生活),远比在你们看来愉悦而安适的生活更为甘甜、更令人向往。你们自己便是见证,你们常常在遭遇不幸与忧患之时,乞求死亡,称颂那些住在山中、洞穴里,过著独身与无忧生活的人为有福,而你们,正从事著技艺、服役于军旅,或虚度时日、无所事事,将日子消磨在剧院和舞场之中。在那些表面上千百种享乐涌流、欢愉如江河的地方,却滋生出无数苦涩的忧患。若有人对舞场中的某位女子燃起爱火,他所承受的痛苦,比在多次战役和长途跋涉中所遭受的还要深重,此人的境况将比任何一座被围困的城池更为沉重。但我们且不详述这些折磨,将其留给那些被爱所俘虏之人的良心去评判,而考察一下寻常的生活:我们将会发现,修道生活与世俗生活之间的差异,正如同港湾与不断被风浪冲击的海洋之间的差异。你看,修道者们的隐居之所本身,便开启了他们的福祉。他们避开市场、城镇和人群的喧嚣,选择了山中的生活,这生活与现世的生活毫无瓜葛,不受任何人类变故的影响,没有世俗的忧愁、悲伤、巨大的操劳、危险、诡诈、憎恨、嫉妒、邪淫之爱,以及所有类似的种种。在此地,他们所思量的唯有天国,在寂静与深邃的安宁中,他们与森林、山岭、泉水交谈,而最重要的是——与上帝交谈。他们的居所远离一切喧嚣,他们的心灵摆脱了所有激情与疾患,变得细腻、轻盈,比最精微的空气还要洁净。他们的操练,正如同起初亚当未曾堕落之时的操练,那时他身披荣光,大胆地与上帝交谈,居于充满福乐的乐园之中。确实如此:修道者的生活,与亚当在未曾悖逆之前被安置于乐园中耕耘时的生活,又有何逊色呢?亚当没有任何世俗的忧虑:修道者亦然。亚当以纯洁的良心与上帝交谈:修道者亦然;更有甚者,他们比亚当有更大的胆量,因为他们因圣灵的恩赐,怀有更多的恩典。你们本应亲眼见证这一切;但既然你们不愿,而是在喧嚣与市场中度日,那么至少让我用言语向你们描述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因为他们全部的生活是无法描述的。这些世界的明灯,太阳刚升起,或甚至在黎明之前,就从床榻上起身,他们健康、警醒、清新(因为没有任何忧愁、操劳、头重、劳苦、繁杂事务或任何类似的事物来搅扰他们,他们如同天上的天使般生活)。于是,他们迅速而警醒、欢快地从床榻上起身,所有人都以光明的面容和良心组成一个合唱团,如同以同一口舌向万有的上帝歌颂赞美诗,为祂所有私人的和共同的恩惠赞美并感谢祂。因此,如果你们愿意,且撇开亚当不谈,让我问你们:这群在地上歌唱并高呼「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祂所喜悦的人」(路加福音 2:14)的合唱团,与天使有何不同?他们的衣著与他们的刚毅相称。他们没有穿著长袍,如同那些娇弱而软弱的人,但他们的衣著却如同那些蒙福的天使:以利亚、以利沙、约翰以及其他使徒,有些人穿著山羊毛的,有些人穿著骆驼毛的,有些人只用一张皮,而且是完全破旧的。随后,在唱完赞美诗后,他们跪下,祈求他们所颂赞的上帝在那些连他人都不易想到的事情上给予帮助。他们不祈求任何现世的事物,他们对此没有任何言谈;但他们祈求:当上帝的独生子来审判活人与死人时,他们能坦然无惧地站在可畏的宝座前——以免他们中任何一人听到那可怕的声音:「我不认识你们」(马太福音 25:12)!并祈求他们能以纯洁的良心和丰盛的善行完成这艰难的现世生命,并顺利渡过这波涛汹涌的大海。他们的祷告由他们的父和院长开始。然后,当他们起身完成这些神圣而不间断的祷告后,随著太阳升起,每个人都去从事自己的工作,他们以劳动为贫穷之人获得许多物资。
4.Почт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призывает оставить пагубные мирские зрелища и устремиться к святому собранию, ибо одно ведет к гибели, а другое — к вечному утешению и духовному миру.
4.这部可敬的文本虔诚地呼唤人们抛弃有害的世俗景观,并急切地奔向神圣的集会,因为前者引向毁灭,而后者则导向永恒的慰藉与心灵的平和。
那些沉溺于魔鬼的舞蹈、不洁的歌唱、流连于剧场的人,他们如今身在何处?我羞于提及他们;然而,鉴于你们的软弱,我必须谈及此事。保罗说:「正如你们从前将肢体献给不洁,作不法的奴仆,以至于不法;现今也要将肢体献给义,作圣洁的奴仆,以至于成圣」(罗马书 6:19)。 因此,我们也当看看聚集在剧场中的这群淫妇与放荡的少年人,看看他们的娱乐,许多漫不经心的年轻人因此被诱入他们的网罗,将之与蒙福之人的生活进行比较。在此,我们将发现巨大的差异,其悬殊犹如天使,你若听到他们在天上唱着和谐的圣歌,与那些在粪堆中嚎叫、翻滚的狗和猪之间的差别。基督藉着一群人的口说话,而魔鬼则藉着另一群人的舌头发声。在那里,那些铜管乐器发出的声音,正与他们不和谐的嗓音和丑陋的容貌相称,当他们鼓起双颊、紧绷筋脉时。而在这里,圣灵的恩典发出声响,祂以圣徒的口,取代了铜管、竖琴和长笛。 然而,无论我说什么,对于那些依恋尘土、从事砖瓦制作的人而言,是无法完全领会那种愉悦的。因此,我愿带领那些沉迷于剧场的人中的一位,将他引至修道院,向他展示圣洁之人的集会;那时,我就无需多言了。然而,尽管我是与这世俗之人交谈,我仍要尝试藉着言语,至少将他们从污垢与泥泞中拯救出来一些。 在那里,听者会立刻被不洁之爱的火焰点燃:如果仅凭淫妇的目光不足以燃烧人心,那么她的声音则会将人引入毁灭;而在这里,即使灵魂中带着某些不洁之物,也会立刻将之抛弃。不仅是声音和目光,就连淫妇的衣着,也使观者更加迷乱。 贫穷、卑微、受人鄙视的人,观看这场景后,会心生怨怼,自言自语:「这淫妇和这浪子——他们是厨师和鞋匠的孩子,甚至常常是奴仆——却过着如此奢华的生活;而我,身为自由人,出身于自由家庭,诚实劳作,连在梦中都无法想像这些。」—于是,他怀着忧伤的心情,离开了这场景。 而在修道士那里,绝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切都恰恰相反。事实上,当他看到那些富裕和高贵父母的孩子,穿着连最卑微的乞丐都不穿的服装,甚至还为此感到欢喜时,试想他将怀着怎样的对自己贫穷的慰藉离开修道院!而如果富人来访修道士,他会变得更为良善,怀着对事物的健全观念归去。 反观剧场,当人们看到身着黄金饰物的淫妇时,穷人会因见到自己的妻子连一件这样的装饰都没有而哭泣、哀号;而富人观看此景后,则会轻视并厌弃他们的配偶。一旦淫妇向观众展示她的衣着、目光、声音、步态,以及一切能激发情欲的事物,他们便会怀着被情欲点燃的激情走出剧场,回家时已沦为俘虏。 由此产生了冒犯、侮辱,由此产生了仇恨、争吵以及日常的死亡事件;对于这样一个俘虏而言,生活变得难以忍受,妻子不再可爱,孩子不再如以往般亲近,整个家庭陷入混乱,甚至连阳光最终都显得令人难以忍受。 相反,在修道士的集会中,绝不会发生任何此类不快之事。妻子会遇见一个和蔼、温顺、不沉迷于任何可憎之乐的丈夫,在他的言行举止中,她会发现比从前更多的从容自在。 剧场带来了如此多的邪恶,而修道院则带来了如此多的良善:前者将羊变为狼,而后者甚至将狼变为羔羊。诚然,我们尚未论及修道生活的乐趣。但有什么比我们的灵魂不被任何事物扰乱、不被折磨、不感沮丧、不发呻吟更令人愉悦呢? 然而,让我们继续比较,审视两种歌唱,两种景象所带给我们的愉悦——我们将看到,前者的愉悦只持续到傍晚,直到观众坐在剧场里,之后则比任何毒刺更令人痛苦地折磨他;而在修道院中获得的愉悦则持续不断地在观者灵魂中保持其力量——他们所见之人的形象、地方的宜人、生活的简朴、团体的纯净,以及优美属灵歌声的甜美,将永远留在他们的思想之中。 正因如此,那些常常享受这宁静港湾的人,会逃避人世间的喧嚣,如同逃避暴风雨一般。修道士不仅在他们的赞美诗和祷告期间,甚至当他们坐在书本前时,也为观者提供了愉悦的景象。在歌唱结束后,一人拿起以赛亚书,与他交谈;另一人与使徒交谈;第三人阅读其他作者的书籍,默思上帝、世界、可见与不可见之物、物质与属灵之物、现世生命的虚无与未来生命的伟大。
5.Святые питаются Словом Божиим, сладость которого превосходит всякий мед, и призывают не отлагать стремление к духовной жизни ради обретения Царства Небесного и всех благ.
5.圣徒们以上帝圣言为食,其甘美胜过一切蜂蜜,并劝告世人,不要因耽延而搁置对灵性生活的追寻,以求获得天国与一切福惠。
他们的饮食极为美善:他们所食用的并非无言牲畜的熟肉,而是上帝的圣言,这圣言「比蜜甘甜,比蜂房滴下的蜜更甜」(诗篇 18:11)。这是奇妙的蜂蜜,远胜过从前施洗约翰在旷野所食用的。这蜂蜜并非野蜂停驻花朵采集而来,亦非它们消化露水而置于蜂巢之中;乃是圣灵的恩典所制备,以圣徒的灵魂为巢、为房、为洞,取代了蜂房、蜂巢和树洞,使渴慕之人永远可以安心享用。他们仿效这些蜜蜂,环绕圣经的蜂房飞翔,从中汲取极大的喜悦。但若你渴望知晓他们的筵席,请你靠近些,你将看到他们所流露的一切皆是甘甜、愉悦,充满属灵的馨香。他们的口舌无法说出一句恶言、一句玩笑或一句粗鄙之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配得上天堂。若有人将那些奔走于市集、贪婪追逐世俗生活之人的口舌比作污秽的下水道,而将修士们的口舌比作流淌著蜜、涌动著清澈泉水的泉源,他并不会有错。但若有人因我将人的口舌比作污秽的下水道而感到不悦,那他应当知晓,我的表达已经极为宽容了。而圣经连这份宽容也没有,它使用了另一种远为强烈的比喻,说道:「在他们口中没有真实;他们的心里是毁灭;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诗篇 5:10)。修士们的口舌则不然:它们充满了馨香。这便是他们当前的状态!至于他们的将来——何种言词能够表达?何种心智能够领悟?他们的命运如同天使:是无法言喻的福乐,是难以述尽的福祉!或许现在你们中有许多人已被点燃,心中感受到了渴慕过上如此美好生活的愿望;但若这火光在你们身处此处时燃烧,而一旦你们离去,火焰就熄灭了,这愿望也消失了,那又有何益处呢?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趁著这愿望在你心中炽热之时,前往这些天使那里,让自己更加热烈地燃烧起来。我的言辞所能点燃的,不及亲眼见到此事所能点燃的。不要说:「我要先与妻子谈谈,先完成我的事务」;这样的延迟就是懈怠的开端。请听:曾有人想要安排家务,先知不允许他(列王纪上 19:20)。我说「安排」是什么意思?有位门徒想去埋葬他的父亲,基督甚至不允许他这么做(路加福音 9:60)。又有何事在你看来像埋葬父亲那样必要呢?但基督连这也不允许。这是为何呢?因为魔鬼竭尽一切手段想要渗透,一旦它注意到人有些许闲暇或拖延之事,就会使人产生更大的懒惰。因此,有位智者劝诫道:「不要日复一日地拖延」(西拉书 6:8)。如此,你才能成就更大的事,你的家务也会处于良好的状态。「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马太福音 6:33),圣经如此说道。倘若我们尚且保证那些忽视自身利益、而关心我们利益之人的境况,那么上帝就更不必说了,祂本就眷顾并照管著我们。
因此,不要为你自己的事忧虑,而要将其交托给上帝。若你忧虑,便是以人的方式忧虑;但若上帝眷顾,祂便会以上帝的方式眷顾。因此,不要为你的事忧虑,而将那更重要的留下;否则上帝对它们的眷顾就会减少。然而,要让上帝更多地眷顾你的事,就将一切单单交托给祂。当你放下属灵之事,自己去处理世俗事务时,那时上帝就不会多加关心它们了。因此,为了让你的一切顺利,并使你从所有的忧虑中解脱出来,就当依附于属灵之事,并轻看世俗之事:那时你将藉著天国得到大地,并因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怜悯,配得将来的福祉,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69«Иисус, продолжая говорить им притчами, сказал: Царство Небесное подобно человеку царю, который сделал брачный пир для сына своего и послал рабов своих звать званых на брачный пир; и не хотели прийти. Опять послал других рабов, сказав: скажите званым: вот, я приготовил обед мой, тельцы мои и что откормлено, заколото, и все готово; приходите на брачный пир. Но они, пренебрегши то, пошли, кто на поле свое, а кто на торговлю свою; прочие же, схватив рабов его, оскорбили и убили их». (Матф. 22:1–6)
第 69 讲「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比一个君王为他儿子摆设婚宴,就差遣他的仆人去叫那些被邀请的人来赴宴,他们却不肯来。君王又差遣另一些仆人,说:『你们告诉那些被邀请的人,看哪,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杀了,一切都齐备了;你们来赴婚宴吧。』那些人却不理会,走开了,有的去自己的田地,有的去自己的买卖;其余的人竟抓住他的仆人,凌辱他们,并且杀了他们。」(马太福音 22:1-6)
葡萄园的比喻与婚筵的比喻之相似与相异之处。——为何天国被称为婚筵。——犹太人的三种过失。——上帝对犹太人的眷顾及其不知感恩。——犹太人的被弃与外邦人的蒙召。——蒙召是出于恩典;人当以顺服回应恩典。——人应当关切灵魂的衣裳,而非肉体的。——对隐修士榜样的启示。——修道士居所与饮食的简朴。——他们生活的宁静。——对世间尊荣与区别的轻视。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притча о брачном пире являет великое долготерпение Божие, неблагодарность иудеев, отвергших призыв Царя, и предвозвещает призвание язычников к духовной радости и славе.
1.圣经文本恭敬地阐明,婚宴的比喻展现了上帝的伟大忍耐,以色列人拒绝了君王的召唤所表现出的忘恩负义,并预示了外邦人将被召唤进入属灵的喜悦与荣耀。
你可曾看见,在上一则比喻中,以及在这一则比喻中,儿子和仆人之间呈现出何等差异?你可曾看见,这两则比喻的巨大相似之处,以及同时存在的巨大差异?这则比喻同样显明了上帝的恒久忍耐和祂伟大的眷顾,以及犹太人的不敬虔与忘恩负义。然而,这则比喻所包含的内容比前一则更多:它预言了犹太人的堕落与外邦人的蒙召,此外,它还指明了正确的生命之道,以及那等待着那些疏忽大意之人的刑罚。这则比喻是在前一则比喻之后提出的,这是合宜的。基督在先前的谈话中说道:「国度必赐予那能结出果子的百姓」(马太福音 21:43),祂在此处显明了这国度将赐予哪一个民族;不仅如此,祂还显明了祂对犹太人曾有特别的眷顾。在那一则比喻中,祂被描绘为在祂被钉十字架之前就召呼他们,而在此处——则是在祂被钉十字架之后,仍执意地将他们吸引向自己;并且,就在他们理当受到最严厉惩罚之时,祂却邀请他们赴婚筵,并赐予他们至高的荣耀。请注意,正如在那一则比喻中,祂首先召呼的不是外邦人,而是犹太人,在这里也是如此。但是,正如在那里,当犹太人不愿接纳祂,甚至杀害了那来到他们那里的人时,祂便将葡萄园交给其他人一样;在这里,当他们不愿来赴婚筵时,祂便召呼了其他人。还有什么比这种不知感恩更糟的呢——被邀请赴婚筵,却不来?谁会不愿去参加婚筵呢,参加君王的婚筵,一位为他的儿子预备婚筵的君王?你或许会问:天国为何被称为婚筵?这是为了让你认识上帝的眷顾,祂对我们的爱,以及所有事物中的华美——让你认识到那里没有忧愁和悲伤之事,而一切都充满了属灵的喜乐。因此,约翰称祂为「新郎」(约翰福音 3:29);因此,保罗也说:「因为我曾把你们许配给一个丈夫」(哥林多后书 11:2);又说:「这奥秘是极大的,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以弗所书 5:32)。新妇为何许配给的不是父,而是子呢?因为如果她许配给子,她也就许配给了父。在《圣经》中,由于本质的同一性,两者是互不相干地并置的。在此处,基督也预言了复活。既然祂先前谈及了死亡,祂现在便指出,即使在死亡之后,仍将有婚筵,仍将有新郎。然而,即使是这,也未能使犹太人变得更好,未能软化他们刚硬的心。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呢?这是他们的第三重罪过。第一重罪过是,他们鞭打了先知们;第二重是,他们杀害了圣子;最后,第三重是,在他们犯下这杀害之罪后,他们被那被他们杀害之人亲自邀请赴婚筵,他们却不来,而是提出了各种理由——妻子、牛、田地、配偶。虽然这些理由看似正当,但我们从中得知,即使是必需之事留住了我们,属灵之事也必须优先于一切。祂并非只是现在才召呼,而是早已如此。祂说:「告诉那些被邀请的人」;又说:「请那些被邀请的人来」——这更加定了犹太人的罪。他们是何时被召呼的呢?他们被所有的先知召呼;之后是被约翰,他将所有人都引向基督,说:「祂必兴旺,我必衰微」(约翰福音 3:30);之后是被圣子自己,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 11:28);又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约翰福音 7:37)。祂召呼他们不仅是通过言语,也是通过行为;在祂升天之后,祂通过伯多禄和其他使徒召呼他们。经上确切地说:「那感动伯多禄,使他为受割礼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动了我,使我为外邦人作使徒」(加拉太书 2:8)。既然犹太人看见圣子,便心生愤恨并杀害了祂,于是祂又藉着仆人们召呼他们。祂召呼他们去往何处呢?去往劳苦、挣扎、苦难之地吗?不,祂召呼他们去往欢庆之地。祂说:「我的公牛和肥畜已经宰了,一切都预备好了」。这是何等丰盛的宴席,何等华美!然而,即使是这,也未曾使他们回转;相反地,祂越是恒久忍耐他们,他们就越发刚硬。他们不来赴婚筵,是出于懒惰,而非因为他们忙于事务。但为何他们中有人以婚姻为托辞,而有人以牛为托辞呢?这难道是事务吗?绝非如此。为了属灵之事,必须放下所有其他的事务,即使是必需的事务。在我看来,他们提出这些理由,只是为了掩盖他们的疏忽大意。他们不来赴筵不仅是件坏事,而最不理智和最可怕的是,他们恶待了那些前来的人,侮辱并杀害了他们;这比先前之事更糟。先前,有人来向他们索取果子,而那些来者被杀害了;现在,有人从那被他们杀害之人那里前来,邀请他们赴婚筵,而他们同样杀害了这些人。有什么能与这种残忍相比拟呢?保罗因此责备他们,说:「他们杀了主耶稣和他们自己的先知,又把我们赶出去」(帖撒罗尼迦前书 2:15)。然后,为了让他们不能说:「祂是上帝的对头,所以我们不来」,请听那些邀请之人所说的话:是父摆设婚筵并召呼。之后发生了什么呢?由于他们不愿前来,反而杀害了那些来到他们那里的人,于是祂焚毁了他们的城池,并派遣军队,将他们歼灭。祂以此预言了在维斯帕先和提图斯时代所发生的事,又因犹太人也得罪了父,不相信祂,所以祂亲自承担了对他们的报复。因此,城市被毁灭并非发生在基督死后立即,而是延迟了四十年——发生在他们杀害斯德望、处死了雅各,并侮辱了使徒之后——这正是为了彰显祂的恒久忍耐。你可曾看见,这些事件是何等准确和迅速地应验了?这发生在约翰和许多其他与基督同在之人仍在世之时,而听闻此预言的人正是这些事件的见证人。请注意上帝特别的眷顾。祂栽种了葡萄园——祂做成了并完成了所有的一切:在一些仆人被杀害之后,祂派遣了另一些仆人;在这些仆人被杀害之后,祂派遣了圣子;在圣子被杀害之后,祂召呼他们来赴婚筵;然而他们却不愿前来。之后,祂派遣了另一些仆人——他们也杀害了这些人。那时,最终祂将他们除灭,如同被不治之症感染之人。而他们被不治之症感染,不仅可以由他们先前的行为证明,也可以由娼妓和税吏在他们之后相信所行的事来证明。因此,他们受到定罪,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恶行,也是因为别人所行的善事。如果有人说,外邦人蒙召并非是在使徒们遭受鞭打和无数苦难之时,而是在复活之后立即(正是那时耶稣基督对他们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 28:19),对此我们回答说,门徒们首先是对犹太人说话的,无论是在十字架之前还是之后。在十字架之前,耶稣对门徒说:「先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而在十字架之后,祂并未禁止,反而吩咐门徒向犹太人传道。虽然祂说:「使万民作我的门徒」,但在祂升天之前,祂清楚地向门徒表明,他们必须首先向犹太人传道。祂说:「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 1:8)。保罗也说:「那感动伯多禄,使他为受割礼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动了我,使我为外邦人作使徒」(加拉太书 2:8)。因此,使徒们首先向犹太人传道,并在耶路撒冷居留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他们被犹太人驱逐后,才分散到外邦人中。
2.Призвание на Божественный пир совершается по великой благодати, но требует от призванных неустанного попечения о чистой одежде души, дабы не лишиться благословения.
2.蒙召赴神圣的筵席是出于莫大的恩典,但它要求那些蒙召之人要不懈地看顾灵魂的洁净衣袍,以免失去祝福。
你也当在此留心主那伟大的爱。「凡你们所遇见的,都召他们来赴这婚筵,」祂说。正如我所言,从前使徒们向犹太人和外邦人传扬福音,但主要还是在犹太地;然而,由于犹太人不断对使徒们施加诡计,你且听保罗如何阐释这个比喻,他说:「神的道,先讲给你们,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使徒行传 13:46)。因此,主自己也说:「婚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马太福音 22:8)。毫无疑问,祂早已知晓此事,但为了不给犹太人留下任何厚颜无耻的借口,祂依然首先来到他们那里,并差遣祂的使徒们去,为要堵住他们的口,也为教导我们去完成一切与我们相关之事,即便没有人因此而得到任何益处。因此,祂说,既然他们「不配,你们就往岔路口去,凡你们所遇见的,都召他们来赴这婚筵」(马太福音 22:9),即便是卑微和受人轻视之人。因为祂曾多次说过,娼妓和税吏将承受天国,并且首先的将成为末后的,末后的将成为首先的(马太福音 21:31,19:30),所以现在祂表明这一切都是公正的。看见外邦人取代他们的位置进入天国——这尤其强烈地冒犯了犹太人,使他们比城池的毁灭更加不安。随后,为使先前被召者不单单倚仗信仰,祂与他们论及审判和恶行所受的惩罚;祂努力引导不信者归向信仰,并教导信者以生活的准则。那「衣服」所指的,是人生活的行为。但是,蒙召既是恩典之事:为何祂如此详细地论述呢?因为虽然蒙召与洁净是恩典之事,但蒙召者与那穿上洁净衣服者是否能持续保持这衣服的洁净,则取决于蒙召者自身的努力。蒙召并非基于功德,而是基于恩典。因此,人必须以顺服来回应恩典,既已领受尊荣,就不可表现出如此之不虔。但你或许会说:我未曾领受如同犹太人那样的福分。不然,你所领受的福分远为更大。那为他们预备了长久时间的,你已全然领受,尽管你不配得着。因此保罗说,外邦人要因着怜悯而将荣耀归于神(罗马书 15:9)。你已领受了本应由他们领受的。因此,极大的惩罚正等待着那些懈怠之人。你若倾向于放荡的生活,就如同他们因不肯来到祂面前而冒犯了祂一样,你也同样冒犯了神。「穿着不洁的衣服进来」——意味着,拥有不洁的生活,就将失去恩典。因此经上说:「那人就默默无言了。」你难道没有看见吗,尽管事实如此清晰,主却非等到那犯罪之人自己定自己的罪之后,才施以惩罚?他既无言以对,就定了他自己的罪,从而使自己遭受了极大的惩罚。听到「黑暗」,不要以为他所受的惩罚仅仅是被送到一个黑暗的地方;不,在这里还有「哀哭切齿」。这些话语指明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你们所有领受了圣礼、被召赴婚筵、却以不洁之行玷污灵魂的人,请都留意此事!请听,你们是从何处被召:是从岔路口!你们曾是何等之人?是灵魂中的瘸子和瞎子——这比身体的瞎眼要糟得多。请敬重那召你们之主的慈爱;愿无人停留在不洁的衣服中,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当关心自己灵魂的衣裳。妻子们,请听!丈夫们,请听!我们所需要的并非那装饰我们身体的织金之衣,而是那能装饰我们灵魂的衣裳。但是,当我们仍穿着前者时,我们就难以穿上后者。人不能同时装饰灵魂和身体。人不能同时为玛门劳作,又如所当行地事奉基督。因此,让我们放弃这主宰着我们的坏习惯。若有人以金色的幔子装饰房屋,却让你几乎赤身裸体地坐在破烂衣服中,你当然无法容忍。但如今你正对自己做出这样的事,以无数昂贵的衣裳装饰你灵魂的居所,即身体,却让灵魂停留在破烂的衣裳中。你难道不知道,王需要比城池更被装饰吗?因此,城池预备的是亚麻的衣裳,而为王预备的却是紫袍和冠冕。你也当如此,用最廉价的衣裳遮盖身体,而用紫袍来装扮你的心智,以冠冕来装饰,并使其坐于高耸而璀璨的宝座之上。然而现在你却正好反其道而行之:你以各种方式装饰你的城池,却任由王——即你的心智——被束缚于放纵的私欲之中。你难道不明白你被召赴这婚筵,赴神的婚筵吗?你难道没有想到,你那被召入这庄严殿堂的灵魂,需要被引入,身穿并装饰着金色的衣裳吗?
3.Святые, облеченные во власяницы, презирают земные приманки, ибо знают красоту своих внутренних брачных одежд, живя в мире как воины в лагере, готовясь к вечному отечеству.
3.身披苦修衣的圣者们轻视世间的诱惑,因为他们深知自身内在婚袍的美丽。他们活在世上,如同营帐中的战士,时刻准备著迎向那永恒的家园。
你是否希望我向你展示那些穿著婚宴礼服的人?请回想我最近对你们提及的那些圣徒——那些身披苦行衣、居于旷野的圣徒。正是他们,特别穿著这些婚宴礼服。由此可见,无论你给他们提供怎样的紫色华服,他们都不会接受;正如一位君王,若有人命令他穿上贫苦之人的破旧衣裳,他会轻蔑地将其丢弃,同样地,这些圣徒也会将那紫袍弃置一旁。他们这样做并非因为别的缘故,而是因为他们深知自己衣袍的美丽。因此,他们也视那些华丽的服饰如蛛网般不屑一顾。这苦行衣教会了他们这一切。确实,他们远比君王更为崇高与荣耀。如果你能打开他们心灵的门扉,看见他们的灵魂与内在的全然美善,你会因无法承受那份美丽的光辉、那些衣袍的明亮以及他们良知的璀璨而仆倒在地。 我们固然可以指出古代那些伟大而奇妙的人们;但由于可见的榜样对质朴的人们影响更大,因此,我将你们送往这些圣徒的居所。他们没有任何忧愁;他们仿佛在天上为自己搭建了茅舍,如此远离今生的灾祸,他们列阵对抗魔鬼,与之争战,轻松得如同游戏一般。 他们既如此安置自己的居所,便避开城邑、公众集会与房舍,因为交战之人不适合安坐家中,而应当像那即将迁徙之人一样,居于易于离弃的住处。所有那些生活方式与我们不同的人,都是如此。 我们的生活不像是在军营之中,而像是在和平的城镇里。试问,一个住在军营里的人,谁会为自己奠定根基、建造房屋,而他不久之后就打算离开呢?无人会如此。若有人决意这样做,他会被视为叛徒而处死。在军营里,谁会去购买大片的土地,图谋贸易呢?当然没有。这完全是合乎情理的,人们会说:你来是为了作战,而非经商。 那么,你为何如此关心这个你即将离开的地方呢?当你回到故土时再去做这件事吧。这也正是我现在要对你说的:当你返回那至高的城邑时再这样行吧。更有甚者:在那里你根本不需要劳碌,因为君王会为你安排好一切。在这里,你只需挖一个坑,插一根桩,无需建造任何东西。
请听我说,游牧的斯基泰人过着怎样的生活,这些游牧民族的习性如何?基督徒也当如此生活:周游世界,与魔鬼争战,解救被他掳掠之人,并忘却一切世俗之事。人啊!你为何准备房屋?难道是为了更深地束缚自己吗?你为何深埋财宝,为自己招来仇敌?你为何修建墙垣,为自己预备牢狱?如果这在你看来艰难,那么让我们去圣者的修道院,在实践中了解劳作的轻省。他们搭建茅屋,若需离去,便如战时士兵抛下营地一般弃之。他们实在如同生活在营地中,甚至更加愉快。看到沙漠中散布着修士的茅屋,比看到战士的营寨更令人愉悦;在旷野中,战士们搭起帐篷,竖起长矛,在矛尖悬挂红色战袍,可见无数头戴铜盔之人,闪亮盾牌的凸面,全身披挂铁甲之人,匆匆搭建的皇家行宫,广阔平坦的战场,以及宴饮吹号的士兵。这番景象所带来的乐趣,远不如我现在所说的。如果我们前往沙漠,去看看基督战士的帐篷,我们不会看到拉伸的帷幔,锋利的长矛,也不会看到覆盖皇家帐篷的金色织物;但仿佛有人将许多天空铺展在比我们这里更广阔、更无边无际的大地上,呈现出一种崭新而令人惊叹的景象,在那里你也能看到同样的情景。他们的住所与天堂无异,因为天使降临于此,甚至天使之主亲自降临。如果主和天使曾降临于亚伯拉罕——一个娶妻并忙于养育子女之人,他们之所以来,是因为知道他的好客之道,那么——当他们找到更大的美德,发现一个已然脱离肉体,并在肉身中藐视肉身之人时——他们会更深地留在这里,享受他们特有的喜悦。圣者的餐桌没有丝毫奢侈,充满虔敬。他们没有血流成河,不肢解肉类;没有头痛之忧;食物中没有调料;没有沉重的气味和令人不快的烟熏,也没有不停地奔跑和喧哗,没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混乱和叫喊,只有面包和水,来自洁净泉源的水,来自义人劳作的面包。如果他们想要更好地准备食物,野果便是他们的美味;这比王室的宴席更有乐趣。这里没有恐惧和颤抖;长官不责备,妻子不激怒,儿子不忧伤,过度的欢笑不使人疲惫,一群谄媚者不使人自大;但他们的餐桌——是天使的餐桌,远离一切此类的纷扰。简单的草地是他们的床榻,正如基督在旷野中喂饱众人所做的那样;许多人甚至没有卧榻而眠,天空便是他们的屋顶,月亮便是他们的灯,它不需要油,也不需要人去修整;对于他们而言,月亮的光芒并非徒然。
4.Праведники на земле суть ангелы, чей образ жизни, речи и помыслы всецело устремлены к небесному Царству, что должно служить для нас призывом к оставлению земного пристрастия и стяжанию нетленного сокровища.
4.地上的义人乃是天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言语和心思完全地朝着天上的王国奔赴,这应当成为对我们的呼召,促使我们舍弃对尘世的依恋,并去获取不朽的珍宝。
众天使仰望这天上的筵席,欢欣喜乐。诚然,如果他们为一个悔改的罪人而欢喜(路加福音 15:7),那么他们岂不更要为如此众多的义人,就是效法他们自身的人,做更大的事吗?在那里,没有主宰与奴仆之分:人人皆为奴仆,人人皆得自由。切莫以为我是在言说譬喻。他们既是彼此的奴仆,也是彼此的主宰。当夜晚降临,他们无需如世间许多人那般,因思虑白日的烦恼而忧愁。晚膳之后,他们不必惧怕强盗,不必锁门上闩,也不必担忧任何其他世人常惧之事,如谨慎地熄灭灯火,唯恐火星引燃房屋。 他们的交谈亦充满如此的安宁。他们所言,并非我们常常谈论的那些与我们全然无关之事,例如:某人被擢升为主管,某人被剥夺了权柄,某人逝世,而另一个人继承了遗产,以及诸如此类;相反,他们恒常谈论并以智慧探讨未来之事。他们仿佛栖居于另一个世界,仿佛已迁居至至高的天上并生活于彼处,总是论说天上的事:亚伯拉罕的怀抱、圣者的冠冕、与基督一同欢庆;而对于现世之事,他们既无思念,亦无言语。正如我们不认为蚂蚁在其蚁穴中所行之事值得我们交谈,他们亦不谈论我们所做之事,而谈论天上的国度、真实的争战、魔鬼的诡计,以及圣徒所成就的伟大功业。 如此看来,若我们将自己与他们相较,我们又比蚂蚁好到哪里去呢?蚂蚁顾念物质之事,我们也如此。但愿我们仅顾念这些,然而我们所顾念的却远比这更糟——因为我们所虑的,不仅是必需之物,如蚂蚁所虑,还有多余之事。蚂蚁劳作,它们的劳作无可指摘;而我们却常为贪婪而劳作,我们所效仿的,并非蚂蚁的劳作,而是豺狼与豹子的行径,甚至比它们更为恶劣。大自然如此命定它们攫取食物;而上帝却以理性和公义尊荣了我们,但我们却变得比野兽更糟。 我们变得比无理性的禽兽更差,而义人却与天使齐平,他们在这世上是客旅和寄居者。他们的一切都与我们不同:无论是衣着、饮食、居所、鞋履,还是言语。如果有人聆听义人的交谈和我们的交谈,他就能清楚地知晓,他们是天上的国民,而我们甚至不配得着这片土地。 因此,当一位身居高位之人来到他们中间时,一切的傲慢在这里全然消逝。这位对世间事物一无所知的农夫,与那位妄自尊大、满怀权势幻想的将领,并肩坐在草地之上,铺着污秽的垫子——因为在这里,没有人会尊崇他,也没有人会助长他的骄傲。 这就像有人来到金匠那里,或来到玫瑰园中:正如来者会从黄金和玫瑰那里获得某种光彩,来到义人这里的人,也会从他们的光芒中获得益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他们先前的骄傲。或者,就像登上高处之人,即便他身形矮小,看起来也会显得高大,同样地,那些在交谈中攀升至义人崇高思想的人,只要与他们同在,自己也似乎变得如此;而当他们离去时,从这高度降下,又会变得低微。 在圣徒那里,君王算不得什么,官长也算不得什么;正如我们嘲笑孩童在游戏中扮演君王或官长一样,他们也轻视那些以自身威势令人畏惧者的骄傲。由此可见,若是有人将国度托付给他们看守,他们也不会同意接受;或许他们会接受,但前提是他们不顾念更伟大的国度,不将前者视为暂时的事务。 那么,我们为何不奔向如此巨大的福分?为何不走向这些天使呢?为何不穿上洁净的衣裳,欢庆这些婚筵,却仍旧贫穷,丝毫不比那些坐在十字路口的乞丐更好,甚至比他们更糟、更贫乏呢? 确实,不义致富之人远比乞丐更差,求乞比偷窃要好,因为前者可获饶恕,而后者将招致惩罚。求乞之人丝毫不冒犯上帝;而偷窃之人,则冒犯了上帝和世人,而且往往只是枉费心力地偷窃,其所有的成果却被他人享用。 因此,我们既已明白这一切,就当放下一切贪婪,并要积攒那不能朽坏的财宝,以一切的勤勉夺取天国——因为懒惰之人,懒惰之人断不能进入这国度。 哦,愿我们所有人都变得勤奋和警醒,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得着这国度,愿荣耀与权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70«Тогда фарисеи пошли и совещались, как бы уловить Его в словах». (Матф. 22:15)
第 70 讲「那时,法利赛人出去商议,设法要从祂的话语中抓住祂的把柄。」(马太福音 22:15)
犹太人意图指控基督煽动叛乱反对权柄。— 基督如何驳斥他们。— 撒都该人是谁。— 他们编造的关于一位拥有七个丈夫的妻子的故事。— 将来复活的特质与真实性。— 描绘隐修士们如何与醉酒和贪食作战、奋斗并取得胜利。— 比较沉溺于享乐之人的筵席与隐修士的筵席。
1.Священное повествование раскрывает злобу и лукавство фарисеев, тщетно пытавшихся уловить Господа хитросплетенным вопросом о подати кесарю, дабы предать Его.
1.这神圣的记述揭示了法利赛人的恶意与奸诈,他们徒劳地试图以一个关于是否纳税给凯撒的诡诈问题来诱捕主,以便能将祂出卖。
「那时」:这究竟是何时?正是在人心最应破碎、对上帝的慈爱感到惊异、对未来的(审判)心生畏惧,并借由已然成就之事,相信那必将成就之事的时候。救主的言语已由事件本身清晰地证实了。确实,税吏和娼妓都归信了,先知和义人却被处死:法利赛人深知此事,就不应怀疑他们听闻的关于自己灭亡的预言,反而应当信服并接受教诲。然而,这仍未能平息他们的恶念;它并未停止折磨他们,反而愈发增强。由于他们无法逮捕耶稣(因为他们惧怕百姓),便选择了另一条途径,试图陷害他,指控他违反了公共律令。 经上说:「就打发他们的门徒同希律党的人去见他,说:『夫子,我们知道你是诚实的,并且诚诚实实传上帝的道,什么人你都不徇情面,因为你不看人的外貌。请告诉我们,你的意见如何?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马太福音 22:16-17)?自从他们的公共事务管辖权转归罗马人之后,他们就一直在纳税。因此,他们知道不久前有丢大和加略人犹大,因意图叛乱而被杀,故想用这个问题使耶稣也受到类似的嫌疑。为此,他们不仅派去了自己的门徒,还派去了希律的士兵,心想借此从两方面为他挖下陷阱、布下罗网,无论他作何回答,都能抓住他。如果救主依从希律党人的意见,法利赛人就可以指责他;如果他依从法利赛人的意见,希律的党羽就会控告他。诚然,他已经缴纳了丁税;但他们并不知道此事,因此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他们都希望能抓住他。然而,他们更希望他给出与希律党人意见相悖的回答。出于这个目的,他们派出了自己的门徒,以便借他们的在场,促使他做出这样的回答,然后以篡夺合法权力的名义,把他交给总督。传福音者路加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说他们在众人面前质问他,是为了有更多的见证人。但结果与他们的意图完全相反,他们只是在更多围观者面前暴露了自己的愚蠢。 你看,他们是带着怎样的谄媚来接近他,又如何巧妙地掩饰自己的意图。「我们知道,」他们说,「你是诚实的」。既然如此,你们以前又为何说「他是迷惑众人的」,「他被鬼附着」(约翰福音 7:12,10:20),又「不是出于上帝」呢?为何不久前还商议要杀他呢?然而,当人们想要伤害他人时,又有何事做不出来呢!由于他们不久前曾傲慢地问他:「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马太福音 21:23)?未能得到回答,现在就指望用谄媚使他骄傲,诱使他说出一些反对既定法律和最高权威的话。因此,他们宣称他的诚实,如此,他们承认了他真实的面目,只是并非出自真诚的心,也非情愿——并且他们又加上一句:「不 заботишься об угождении кому-либо」(你不顾及取悦任何人)。 看哪,他们的意图在这句话中暴露得多么清楚:他们想迫使他说出一些可能冒犯希律的话,并使救主受到篡夺权力的嫌疑,将他视为反抗法律的人,然后他们就可以像对待叛乱者和篡权者那样惩罚他。他们对他说:「不 заботишься об угождении кому-либо」,又说:「не смотришь ни на какое лицо」(你不看任何人的外貌),暗示的就是希律和凯撒。「请告诉我们,你的意见如何?」你们现在竟尊敬并称呼这位你们曾多次蔑视和侮辱,当他与你们谈论你们的救恩时,你们却如此待他的人为「夫子」!然而,他们现在对他的看法,仍与从前一样。请看他们如何诡诈行事;他们不是说:请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合乎法律的——而是:「你的意见如何?」他们只顾着如何能把他交出去,并抓住他反抗最高权威的把柄。传福音者马可也指出了这一点,他更清楚地揭示了他们的傲慢和杀人的意图,说他们是这样问救主的:「我们纳不纳税给凯撒」(马可福音 12:14)?他们如此怒火中烧,渴望毁灭他,尽管他们假装出一副想要取悦他的样子。 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你们为什么试探我,假冒为善的人」(马太福音 22:18)?你们难道没有看到,他现在开始以更严厉的语气对他们说话了吗?由于他们的恶念已然成熟并公然暴露,救主便更深地剖开他们的伤口,揭示他们隐秘的念头,在众人面前揭露他们来找他的意图——如此,在一开始就使他们感到困惑,并让他们缄默不言。他这样做,是希望平息他们的恶念,使他们将来不再因类似的行为而自招伤害。尽管他们口头上对他表示了极大的尊重,称他为夫子,证明他是诚实的,并且不看人的外貌,但他作为上帝,是不会被这些欺骗的。因此,从他的话中,他们也应当得出结论,他不是凭猜测来斥责他们,而是知道他们隐秘的念头。
2.Спаситель, мудро отвечая на лукавые искушения, учит воздавать должное как кесарю, так и Богу, и обличает заблуждения саддукеев через неведение ими Писания и силы Божьей.
2.救主以智慧回应那些狡猾的试探,教导世人当归给凯撒的就归给凯撒,当归给上帝的就归给上帝;祂并斥责撒都该人因不明白圣经与上帝的能力而产生的谬误。
然而,救主并未止于这一番责备。虽然只要揭穿他们的意图,显明他们的奸诈,便足以令他们感到羞愧,但祂并不满足于此,还以另一种方式堵住了他们的口。「你们把纳税的钱给我看,」祂说道(马太福音 22:19)。当他们把钱币拿给祂看时,祂此时,就像在其他场合一样,藉著他们自己的口,宣布了裁决,并迫使他们自己承认,应当向凯撒纳税——这正是祂对他们主要的、决定性的胜利。因此,祂问他们,并非因为不知道该给出什么样的回答,而是因为祂希望用他们自己的话来指责他们。当祂问他们:「这像和这号是谁的?」时,他们回答说:「是凯撒的。」于是祂对他们说:「这样,把凯撒的物归给凯撒」(马太福音 22:20)。纳税并非是施予,而是归还应当归还的;为了证实这一点,祂指出了钱币上的肖像和刻字。为了避免他们说:「祢这是要我们顺从于人吗?」,祂又补充道:「把上帝的物归给上帝」。我们既应当归还人应得之物,也应当归还我们对上帝所负有的责任。因此,保罗也说:「凡你们所当得的,就给他:当得粮的,给他纳粮;当得税的,给他上税;当惧怕的,惧怕他;当恭敬的,恭敬他」(罗马书 13:7)。然而,当你听见:「把凯撒的物归给凯撒」时,你当理解这仅指那些丝毫无损于虔敬之事;凡是与虔敬相悖的,就已经不是给凯撒的税,而是献给魔鬼的税和贡物。听到这样的回答,法利赛人便沉默了,并对祂的智慧感到惊奇。在此之后,他们本应当相信,并承认自己被击败了。事实上,祂向他们展示了祂神性的确凿证据,揭示了他们隐藏的心思,并以温和的方式使他们哑口无言。然而,结果如何呢?他们相信了吗?没有;而是「离开祂,走了」(马太福音 22:22)。在他们之后,撒都该人靠近了救主。这是何等的愚昧!祂刚堵住法利赛人的口,这些人就上前来了,而他们本应当避免这样做。但鲁莽是如此的无耻和不理智,以至于它甚至试图去做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传福音者也对他们的愚昧感到惊奇,指出了这一点,说:「就在那一天,撒都该人来到耶稣跟前」(马太福音 22:23)。「就在那一天」:这是什么时候呢?正是在救主揭穿法利赛人奸诈,并使他们蒙羞的那一天。撒都该人又是谁呢?他们是组成犹太人中一个特殊教派的人,与法利赛人的教派不同,且比后者更坏——他们声称既没有复活,也没有天使,也没有灵魂。他们比法利赛人更为粗俗,完全沉溺于肉体之事。在犹太人中有许多不同的教派。因此保罗说:「我是法利赛人,是按著我们教中最严紧的教门,作了法利赛人」(使徒行传 26:5)。然而,撒都该人来到救主面前,并非直接开始谈论复活之事,而是编造了一个寓言,讲述了一个在我看来并未发生过的故事,以为能使祂难以反驳这两点:既难以反驳会有复活之事,也难以反驳复活会是救主所理解的那样。他们也像法利赛人一样,似乎是温和地走上前来,说:「夫子,摩西说:人若死了,没有孩子,他兄弟当娶他的妻,为哥哥生子立后。从前在我们这里有弟兄七人;第一个娶了妻,死了,没有孩子,撇下妻子给他兄弟。第二、第三,直到第七个,都是如此。末后,妇人也死了。这样,在复活的时候,她将是七个人中哪一个的妻子呢」(马太福音 22:24-28)?看,救主以何等智慧、合乎真教师身份的方式回答他们。虽然他们带著诡诈的意图走近祂,但他们的问题更多是出于无知。因此,救主并未称他们为伪君子。为避免祂问:「为何七个兄弟娶了同一个妻子?」撒都该人便援引摩西的话,尽管正如我所说,我认为他们的整个故事是虚构的。确实,看到她前两个丈夫都死了,第三个兄弟就不会娶她为妻;即使第三个娶了她,第四个和第五个也不会娶;即使这两人同意了,第六个和第七个也必定不会下定决心,而是会避开她,害怕遭遇同样的命运,因为犹太人倾向于抱有这样的顾虑。如果说现今仍有许多人有类似的顾虑,那么那时的犹太人就更有这种顾虑了,他们原本就避免这样的婚姻,尽管律法要求他们这样做。这就是为何摩押人路得嫁给了一个远亲,而当时还有一个更近的亲属;塔玛尔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被迫欺骗她的公公,以避免无后。那么,撒都该人为何要编造出一个妇人有七个丈夫的故事,而不是两个或三个呢?他们希望借此来进一步嘲笑复活的教义。因此他们说:「他们都娶了她」,以为这样之后,祂就无话可说了。基督如何回应呢?祂针对这两点都作出了回答,祂关注的不是他们的言辞,而是他们的意图,并且像从前一样,揭示了他们隐藏的心思,一部分在众人面前揭露,一部分则留给问者的良心去责备。现在请看,祂是如何表明这两点的,也就是说,既有复活,复活也并非是他们所想像的那样。祂对他们说了什么呢?「你们错了,因为不明白圣经,也不晓得上帝的大能」(马太福音 22:29)。因为他们援引摩西和律法,自认为是了解律法的人,所以救主指出,正是这个问题暴露了他们对圣经的无知。这正是他们试探祂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理解圣经,也不知道上帝的大能。祂说,你们试探我这个你们尚不认识的人,有什么稀奇呢?连上帝的大能你们也不知道,虽然有这么多证据呈现在你们面前,而你们却未能从圣经中,也未能从一般的理性原则中认识它?毕竟,即使从一般的理性原则中,人也能知道,在上帝凡事都能。
3.Спаситель удостоверяет воскресение мертвых тем, что в нем верные будут пребывать, как Ангелы, а Бог есть Бог живых, а не мертвых.
3.救主以祂的应许来证实死者的复活,即信徒将要在祂里面,如天使一般地存留,并且上帝是活人之上帝,而非死者之上帝。
首先,救主回答了他们的提问。因为他们不相信复活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事物的秩序将永不改变,所以祂首先消除病因,然后再医治疾病本身(因为后者源于前者),并揭示复活的特性: 「因为在复活中,」祂说,「人也不娶,也不嫁,乃是像神在天上的使者一样」(马太福音 22:30),——或者,如传福音者路加所言,「是神的儿子」(路加福音 20:36)。因此,既然在复活中人不娶不嫁,那么撒都该人的提问便不合时宜了。然而,复活的儿子们被称为天使,并非因为他们不婚不嫁,而是因为他们将如同天使,所以才不婚不嫁。借着这些话语,救主也消除了许多其他忧虑(关于世俗享乐),这些都被保罗概括在一句话中:「因为这世界的景象正在消逝」(哥林多前书 7:31)。 解释了复活将是怎样的之后,救主继而指出复活确实会发生。当然,这一真理也源于前面所说的;但祂不满足于先前的话语,又增添了新的佐证。祂不仅顾及了一个问题,也顾及了发问者内心的想法。因此,当人们怀着非恶意而是出于无知来提问时,祂在回答中传达的,便多于问题所要求的;而当问题仅由恶意驱使时,祂甚至不回答他们所问之事。 于是,祂再次以摩西的话语堵住撒都该人的口,因为他们自己也援引了摩西:「论到死人复活,」祂说,「神向你们所说的,你们没有念过吗?祂说:我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马太福音 22:31-32)。 神并非不存在和全然灭亡之人的神,他们永不再复活;祂没有论及自己说:我曾是;而是说:我是现存之人和活人之神。正如亚当,虽然在他尝了树上的果子那天仍活着,但立即在神宣判之后便遭受了死亡,同样,列祖们虽然已逝,却因复活的应许而仍然活着。那么,为何在另一处说:「要作死人并活人的主」(罗马书 14:9)呢?此言与前言并不矛盾,因为这里所说的死人,是指将来有一天会复活的人。然而,在「我是亚伯拉罕的神」与「祂作死人并活人的主」之间仍有区别。我们必须知道,还有另一种死亡,正如经文所说:「任凭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路加福音 9:60)。 「众人听见这话,就希奇祂的教训」(马太福音 22:33)。但获得益处的并非那些被击败而退去的撒都该人,而是那些以淳朴之心聆听祂教训的民众。因此,如果复活是如此,那么我们当竭尽全力,以求配得来世的居首之位。 若你们愿意,我们可以向你们展示这样的修道者,他们在此处,在复活之前,就已经过着如同天使般的生活,并在其中不断精进,为此,我们再次与你们一同退隐至旷野。我将再次与你们谈论在那里争战的人们,因为我看到你们非常乐于听闻他们的事情。 那么,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些属灵的军队,看看那些不受任何恐惧干扰的喜悦。这些修道者如同士兵,居住在帐篷里,但没有长矛、盾牌和铠甲(这是我上次谈话中提到的)。你将看到他们没有任何类似之物,然而他们所完成的功绩,是那些手持武器的人也无法成就的。 所以,如果你能看见这些功绩,就请把手给我,我们一同前往,看看这场战争和那些战士整齐的队列。他们每日争战,击杀仇敌,战胜所有那些通常困扰我们的情欲。你将看到他们的仇敌被击倒在地,毫无动弹——你将亲眼看到使徒之言的实现:「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加拉太书 5:24)。 你看到了被属灵之剑所杀的众多尸首了吗?正因如此,那里没有醉酒,没有饱食。这从他们的餐桌和树立在其上的胜利标志中即可看出。醉酒和饱食已被他们以饮水所战胜,倒地而亡。这是一只多头、多变的野兽。正如神话中的斯库拉和许德拉一样,醉酒也有许多头:这里滋生出淫乱,那里是愤怒;这里是心智的迟钝,那里是可耻的爱恋。但在属灵的战士那里,所有这些仇敌都被杀死了。 普通的士兵,即使取得了成千上万的胜利,也常常被这些仇敌所击败,而盾牌、长矛或其他武器都无法抵御这些军团的攻击。相反,你将看到这些巨人,这些勇敢的斗士,展现了无数次的勇气,却被睡眠和醉酒束缚,没有遭受致命的打击和创伤,却如同受伤者一般躺着,甚至会发现他们的境况更糟。毕竟,受伤的人至少还有动静;而他们甚至没有这一点,在遭受打击之后,他们立刻变得无法动弹。 现在你看到了,属灵的战士比普通的士兵要强大得多,也更值得赞叹,因为他们仅凭意愿就能杀死敌人,而普通士兵却被这些敌人所击败。他们使对醉酒——这万恶之源——的渴望完全丧失能力,以至于它再也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困扰;一旦这指挥官被击倒,头颅被斩断,那么整个身体就将瘫痪无力。 而且,在属灵的军队中,每个战士都取得了这样的胜利。这与对付外部敌人的战争不同,在外部战争中,一旦有人被某人击伤倒下,他就不能再伤害另一个人;但在这里,所有人都必须击打这只野兽,凡是自己没有给予它致命一击并击倒它的人,它就不会停止以各种方式来困扰他。
4.Святые воины, умерщвляя страсти, достигают небесной трапезы воздержания, которая превосходит роскошь сластолюбцев, ведущую к погибели.
4.圣洁的战士们,藉着克制情欲,得以登上节制的属天筵席,这筵席超越了那引向毁灭的、溺爱享乐之人的奢华宴乐。
你可曾见过这些战士光荣的胜利?他们每一个人所建立的功勋,是全宇宙所汇集的军队也无法成就的。他们弃绝了一切的混乱与轻率:狂妄的言语、暴躁的思想、难以忍受的傲慢,以及所有那醉酒之物用以武装自己来对抗人的。他们效法他们的主宰,圣经带着惊叹谈论祂说:「他要饮路旁的河水,因此得抬起头来」(诗篇 109:7)。 你们是否还想看到许多另一种类的死者?让我们看看那源于贪恋享乐的欲望,那些熟练的厨师们为之服务,预备着各种美味佳肴。我羞于详细列举它们;我只提及那些从法西斯河岸运来的禽鸟,那些调味丰富的酱汁,那些流质和干硬的菜肴,以及为宴会所立下的规矩。 如同城市的统治者和军队的将领排兵布阵一般,那些宴会的立法者也制定规矩,规定何者当先上,何者当后上。有些人先奉上用炭火烤制的、内填鱼肉的禽鸟;而另一些人则以其他的菜肴开始这些悖逆律法的宴会,他们为菜肴的品质、顺序和数量争论不休,并夸耀着本该感到羞耻的事情——有些人夸耀他们耗费了半日在那宴饮上,有些人则是一整天,还有些人甚至连夜晚也包括在内。 看看吧,可怜的人,你的胃只需要多么少的食物——为你那过度关切其饱足的操劳而感到羞耻吧!那些天使们没有任何类似的事情发生——对于他们而言,无论是这些欲望还是所有其他的欲望,都已经死亡。他们进食并非为了饱胀或享乐,而是为了满足自然的需要。在他们之中,既没有捕鸟人,也没有渔夫。他们满足于面包和水。 纷乱、喧嚣与不安,这一切都被完全驱逐了出去,在他们的居所和身体里,有着极大的宁静;反之,在那些贪恋享乐的人那里,一切都处于混乱之中。想象一下他们胃的内部,你将看到大量的污秽,一股不洁的洪流,一座粉饰的坟墓(涂了颜色的);至于之后发生的事情,我羞于言说——令人作呕的嗳气、呕吐、上下排泄!... 然而,你不仅会看到这些欲望在那死去了,还会看到其他更强烈的、源于它们的欲望,那就是纵欲的欲望。你会看到它们与马匹和所有的辎重一同被击倒在地。而那些可耻行为的辎重、武器和马匹,就是可耻的言语。但是看啊,马匹和那骑手,以及武器,都躺在尘土之中。 反之,在那些纵欲的奴仆身上,你将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他们的灵魂是死的,被击倒在地。那些圣人不仅在贪食上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且在其他的激情上也同样如此:贪婪、好名、嫉妒,以及所有心灵的疾病。 现在你难道看不出,这些战士比那地上君王的战士更强大,他们的筵席比那些人的筵席更好吗?谁会反对这一点呢?没有人,即使是那些贪食者本身,无论他们中的哪一位是多么的愚昧。 确实,圣徒的筵席将人提升至天堂,而贪恋享乐者的筵席则将人拖入地狱。后者是由魔鬼预备的,而前者则是由基督。为前者制定规则的是贪恋享乐和放纵的奢靡,而为后者制定规则的则是爱慕智慧和贞洁。在这里,基督同在;在那里,魔鬼同在。 哪里有醉酒,哪里就有魔鬼;哪里有秽语和饱食,哪里的邪魔就欢庆。福音书中所提到的那个财主,就有这样的筵席;但因此(死后),他连一滴水也得不到。
相反,那些居于旷野的隐修者所关心的,并非是此类的宴席,而是天使般的生活。他们不婚不娶,不贪不求,不多食多饮,不沉溺于娇奢;除了肉身不可避免的极少数需求之外,他们生活得如同没有形体一般。那么,谁能如此轻易地战胜仇敌呢?岂不是那在享用饮食的同时,亦赢得胜利的人吗?是以,先知也曾言说:「祢在我敌人面前,为我摆设筵席。」(诗篇 22:5)我们若将此言应用于这般的宴席,亦不会有错谬。的确,没有什么能像愚昧的贪欲、好享乐、醉酒,以及由此而生的一切恶事,更能困缚心灵了。经历过的人对此深知。如果你再细察,准备这宴席的与准备那些好享乐者的宴席所用的方法有何不同,你便会清晰地看见两者的区别。那么,准备那些好享乐者的宴席是用何种方法呢?是以无数的眼泪、掠夺寡妇的财产、抢劫孤儿的家产。相反地,隐修者的宴席,则是以公义的劳作而备。后者犹如一位美貌端庄的妇人,她无需任何外在的装饰,却拥有天生的丽质;而前者则恰似一个污秽可憎的娼妓,她虽涂抹各种脂粉,却无法掩盖其丑陋,且越是靠近谁,越是显露出她的丑恶。好享乐者的宴席亦是如此:你越是靠近它,越会看见它的污秽。为此,你当看的不是那些设宴者聚集之时,而是他们离席之后,那时你才会看见他们所有的可憎之处。前者,因其自由,不允许同席者说任何可耻之言;而后者,则如不贞的娼妓,不容许人说出任何贞洁之语。前者寻求其同伴的益处,而后者则求其毁灭。前者不容许人得罪上帝,而后者则强迫人得罪祂。是以,让我们走向那些(爱好节制的人)。在那里,我们将学知我们被多少锁链所捆绑;在那里,我们将学会如何准备一场充满无数美善、最为甜美、无需花费、远离一切忧虑、嫉妒和毁谤,免于一切病痛,充满美好盼望,带来无数胜利的宴席。在那里,没有任何心灵的骚乱,没有疾病,没有愤怒;一切都静谧,一切都平和。你不要给我指出富贵人家仆人的静默,而当想像那些设宴者的喧嚣——不是他们交谈所发出的喧嚣(尽管这已经值得嘲笑),而是内在的喧嚣,在灵魂中发生,并将他们交给许多仇敌掳掠;想像他们思绪的骚乱、波动、黑暗与风暴,由此一切都陷入混乱与无序,如同夜间的战斗一般。相反地,在隐修院中,则没有这般情形;那里有极大的宁静,极大的沉寂。随著那宴席而来的是如死亡般的沉睡,而随著这宴席而来的则是清醒与警觉;前者带来痛苦的折磨,而后者则引向天国和不朽的奖赏。是以,让我们努力追求这宴席,好让我们也能享受到它的果实,愿我们所有人都因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怜悯,配得这些果实。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71«Фарисеи, услышав, что Он привел саддукеев в молчание, собрались вместе. И один из них, законник, искушая Его, спросил, говоря: Учитель! какая наибольшая заповедь в законе?»(Матф. 22:34–36)
第 71 讲「法利赛人听见祂叫撒都该人闭口无言,就聚集在一处。其中有一个律法师,想要试探祂,就问说:『夫子,律法上的诫命中,哪一条是最大的呢?』」(马太福音 22:34-36)
关于爱上帝和爱邻人诫命之间的关联。——基督为何称赞那位提问的律法师。——基督申明关于祂神性的教导。——虚荣将善行与恶行皆转化为自己的食粮。——驳斥那些因施舍而自夸之人。——施舍应当是隐秘的。——藉施舍寻求荣耀者,反招致定罪与羞辱。
1.Господь, отвечая на лукавый вопрос фарисеев о величайшей заповеди, премудро указал на неразрывное единство любви к Богу и любви к ближнему, на которых утверждается весь Закон и Пророки.
1.主在回答法利赛人关于最大诫命的诡诈问题时,以超凡的智慧指出了爱神与爱人这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为全部的律法和先知都建立在这两者之上。
福音传道者再次提出一个新的缘由,按此而言,法利赛人本应缄默不语,如此更显露出他们的胆大妄为。这又是何故呢?救主已然封住了撒都该人的口,此后法利赛人本应静默;然而,他们却再次靠近祂,再次带着先前那恶毒的意图与祂争辩,并派遣一位律法师前去,并非为了受教,而是为了试探祂,并问道:「哪一条是首要的诫命?」他们深知首要的诫命乃是:「你要爱主你的神」;但他们期望救主会修正此诫命,称祂自己为神,从而给予他们控告祂的机会,因此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基督又是如何回答的呢?祂意欲表明他们提出此问题,乃是因他们全然缺乏爱,反倒被恶毒所耗尽,被嫉妒所吞噬,祂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马太福音 22:37-39)。 为何说其次的诫命与首要的诫命相仿呢?乃是因为第二条诫命为第一条诫命铺设道路,并且彼此互相扶持。「因为凡作恶的,」经上说,「就恨恶光,并不来就光」(约翰福音 3:20);在另一处又说:「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诗篇 14:1)。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呢?「他们都败坏,行了可憎恶的事」(同上)。又说:「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提摩太前书 6:10);又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约翰福音 14:15)。在祂所有的诫命中,主要的诫命是:「你要爱主你的神,并爱人如己。」 因此,如果爱神即是爱邻舍,正如救主对彼得所说:你爱我吗?你喂养我的羊(约翰福音 21:16);而爱邻舍的果实是遵守诫命,那么所言「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乃是真实不虚的。 因此,救主如同先前所行,现今亦然。在那时,对于撒都该人关于复活会是何种样貌的问题,祂所言超出了问题本身所包含的,为的是教导他们;在此处亦然,当被问及首要的诫命时,祂也提出了第二条诫命,其重要性几乎与第一条相仿(它虽被称为第二条,却与第一条相似)。借此,祂让他们察觉到他们的问题源自何处,即是源自恶毒:「爱是不嫉妒」(哥林多前书 13:4)。如此,救主证明了祂顺服律法与先知。 但为何福音传道者马太说律法师提出问题是出于试探,而马可却说了相反的话:「耶稣看见他回答得有智慧,就对他说:你离神的国不远了」(马可福音 12:34)?此处并无任何矛盾;相反地,福音传道者们完全彼此一致。起初,律法师是出于试探而询问祂,但随后却从救主的回答中受益,并得到了祂的称赞。救主并非一开始就称赞他;而是当律法师回答说爱邻舍胜过一切燔祭时,主才对他说:「你离神的国不远了」——因为他轻视了较低的义务,领悟了德行的开端在于何处。因为所有其余的义务,诸如遵守安息日等等,其目的皆是爱。 然而,救主并未给予他完全的赞扬,而是表明他仍有许多不足之处。「离神的国不远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尚未达到神的国,说这话的意图是让他去寻求他所欠缺的。 至于当律法师说:「神是一位,除了祂以外再没有别的神」(马可福音 12:32)时,救主为何称赞他,你不要为此感到惊奇,而要由此认识到祂如何适应前来就祂之人的观念。只要他们不至于胆敢完全否认神的存在,那么即便他们说了许多不配祂荣耀的话语,也没有关系。那么,当律法师说除了父以外没有别的神时,祂为何称赞他呢?这绝非意味着耶稣基督不承认自己是神——断乎不是!——而是因为祂显明自己神性的时机尚未到来,所以祂让律法师停留在原有的教导上,并称赞他深谙古老的律法,如此使他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当新约的教诲被揭示时,能够接受它。 此外,「神是一位,除了祂以外再没有别的神」这句话,无论是在旧约还是新约中引用,都不是为了驳斥神子(基督)的神性,而是为了将偶像与真神区分开来。正是带着这种思想,救主称赞了说出这些话的律法师。 随后,耶稣回答了祂的问题,祂自己也反问(法利赛人):「你们对基督的看法如何?祂是谁的子孙?他们对祂说:是大卫的子孙」(马太福音 22:42)。 因此,请看,祂行了多少奇迹和神迹,提出了多少其他的问题,展示了多少证据证明祂在言语和行为上与父同心,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祂又如何赞扬了那位说「神是一位」的律法师,为的是让法利赛人无法说祂虽然行神迹,却被证明是律法的对头和神的敌人。这就是为什么祂在如此多的证据之后,才提出了这个问题,以一种他们察觉不到的方式引导他们承认祂也是神。 先前祂也曾向祂的门徒提出类似的问题,但首先问他们:「别人说我是谁」,然后才问:「他们自己认为我是谁」?但祂询问法利赛人的方式则不同。否则,他们习惯于毫无畏惧地说一切话,会立刻称祂为骗子和恶人。因此,祂要求他们自己作出判断。
2.Господь, кротко исправляя ложное мнение фарисеев, через пророческо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о Давида о Христе утверждает Своё Божество и равное достоинство с Отцом.
2.上主以温和的方式,透过大卫关于基督的先知性见证,纠正了法利赛人错误的观点,并确立了祂自己的神性和与父同等的尊荣。
既然救主心意欲去受难,祂此刻便引述了这道预言,其中祂被清楚地称为「主」;而祂这么做并非是随意或无缘故,乃是具有充分的根据。因为他们对于祂的第一个提问未能给出正确的答复(称祂为一介凡人),故而为了驳斥他们对此的谬见,祂便引述了大卫的言语,其宣告了祂的神性。他们视祂为凡人,所以说了:「大卫之子」;而救主为了纠正他们的此种见解,便引述了先知,其确证祂乃是「主」,是上帝真实的儿子,并且拥有与父同等的尊荣。然而,祂并未就此止步,为要在他们心中唤起敬畏之情,祂便引述了先知接下来的话:「直到我使祢的仇敌作祢脚下的踏板」,——意图是以此途径将他们引向自己。而为了让他们不至于说,大卫这些话语中含有夸大之辞,类似虚妄,并且这仅仅是出于人的判断所言,请看祂所说的:「那么大卫如何能被灵感启示,称祂为主呢?」 请看祂以何等谦逊之态,指明了先知对祂的见解与判断。起初,祂说:「你们对基督有何看法?祂是谁的儿子?」 意欲是以此问题促使他们作答。随后,当他们说:「大卫之子」时,祂没有说:然而大卫说,而是再次以疑问形式:「那么大卫如何能被灵感启示,称祂为主呢?」 ——以免祂关于神性的教诲令他们感到抵触。亦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祂没有说:你们对我有什么看法,而是说:「对基督」。因此,使徒们也以全然的谦逊谈论了族长大卫:「容我坦然对你们说,关于先祖大卫,他既已死了,也已安葬」(使徒行传 2:29)。同样地,救主自己也以提问和论述的方式提出了关于祂自己的教诲,说:「那么大卫如何能被灵感启示,称祂为主,当他说:主对我的主说:祢坐在我的右边,直到我使祢的仇敌作祢脚下的踏板?」 随后:「既然大卫称祂为主,祂又怎会是他的儿子呢」(马太福音 22:43-45)?借此,祂并非否定自己是大卫之子,——绝非如此;祂也不会为此而责备彼得,——祂仅仅是纠正法利赛人的见解。因此,祂的话:「祂又怎会是他的儿子呢?」 具有此种涵义:祂是大卫之子,但并非是你们所理解的那种意思。他们说,基督仅仅是大卫之子,而非主。故此,祂首先引述了先知的见证,而后才以全然的温和纠正他们的见解,说:「既然大卫称祂为主,祂又怎会是他的儿子呢?」 然而,法利赛人听了这些话,一言不发;他们全然不愿知晓真理。因此,祂亲自引导他们思考,祂乃是大卫的主。但即便如此,祂也不是直接以自己的身份言说,而是引述了先知的话语,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祂,并对祂心存恶念。鉴于他们此种态度,当然绝不应为救主有时以卑微和谦逊之态谈论自己而感到困惑,因为这主要的原因,除了许多其他因素之外,便是祂在与他们交谈时,顺应了他们的理解。因此,此刻祂也藉着提问与答复的方式向他们提出了祂的教诲;然而,即便如此,祂依然是隐晦地向他们指明了自己的尊严,因为被称为犹太人的主,与被称为大卫的主,其重要性并非等同。接着,请看祂提出此教诲的时机是何等适宜。祂预先说了「主」只有一位,随后又说祂自己也是「主」,并不仅以祂的行为,亦以先知的见证来证明这一点;与此同时,祂宣告父自己将为祂向他们报仇,说:「直到我使祢的仇敌作祢脚下的踏板」,并以这种方式证明了祂与父的合一与同等尊荣。救主以这些话语结束了与法利赛人的交谈,向他们展示了崇高、威严且能堵住他们口舌的教诲。而他们自那时起确实沉默了,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因为他们无力反驳;就这样,他们遭受了如此决定性的打击,以至于不再敢如此攻击祂,——经上说:「从那天起,再没有人敢向祂提问」(马太福音 22:46)。这对民众带来了不小的益处。正因如此,救主在驱赶了这些豺狼,并破除了他们的邪恶意图之后,终于将祂的言语转向了民众。
法利赛人,因被虚荣所浸染,并沉溺于这可怕的激情之中,未曾从祂的谈话中获得任何益处。事实上,这种激情是可怕且多头的。受其驱使者,或追逐财富,或渴慕权势,或向往威严。当它将其权势扩展得更远时,它甚至将施舍、禁食、祷告、教诲之恩赐,以及许多其他属于这头野兽的头颅,都转化为自身的食粮。然而,当人们因财富和权势而骄傲时,这并不令人惊奇;但当他们将禁食和祷告本身也变成其虚荣的对象时,这就显得奇特且值得哀叹了。然而,为了不在此处仅仅停留在指责之上,我们亦将指出避免此种激情的方法。那么,我们首先应从何人开始呢?是那些因财富、衣著、权势、教诲之恩赐、身体的健壮、技艺、美貌、装饰、残酷、仁爱和施舍、恶习、死亡,或是因他们身后将发生的安排而自夸的人吗?正如我所言,这激情以多种方式缠绕著我们,甚至延伸到我们生命的界限之外。因此,人们才会说:某人去世了,为了让人们赞叹他,他立下遗嘱要做出这样那样的事。正因如此,一人渴望贫穷,而另一人则向往富裕。这正是最为可怕之处:虚荣的激情甚至能在彼此对立的事物中寻得食粮。
3.Тщеславие, похищающее небесную мзду, творит милостыню напоказ пред людьми, уподобляя сие духовное благодеяние блуду и безумию.
3.虚荣,那偷窃属天赏赐的,在人前做施舍,只为引人注目,将这属灵的善行比作淫乱与愚昧。
那么,我们应当针对谁而武装起来并布阵迎战呢?然而,单单一句指责之词,并不足以对抗所有这些虚荣的表现。你们是否愿意我武装起来,去对抗那些以施舍为傲的人?我乐意为之。我深爱施舍,但见到虚荣败坏并玷污了它,就如同一个乳母,虽然侍奉著公主,却引诱她陷入可耻的关系;她虽然照料著她,却同时以她的羞辱和伤害为代价,教她做不检点的事,劝她轻视父亲的训诫,并打扮自己去取悦那些放荡且多次蒙羞的男子。为此,她迫使她穿上那些能取悦外人、而非父亲的,可耻而羞辱的服饰。 因此,让我们转向这类虚荣之人,想像有人以慷慨之手施舍,却只是为了在人前炫耀。这样,施舍的人就是将它带出了父亲的府邸。事实上,天上的父命令连左手也不要知道施舍之事;而这类的施舍却向奴仆和所有遇见的人炫耀自己,即使他们根本不认识它。你难道没有看到这里的娼妇和诱惑者吗?她激发那些不检点之人对她的爱慕,并为此打扮得符合他们的喜好。进一步说,你想看看虚荣如何使沉溺于其中的灵魂不仅沦为娼妇,甚至达到疯狂的地步吗?仔细观察她的情感。看哪,她舍弃了天堂,在岔路和小巷间奔跑,追逐那些逃亡的奴仆和奴隶,他们污秽又丑陋,憎恨她,甚至不愿看她一眼,而她却对他们充满了爱火。还有什么比这更疯狂的呢?事实上,人们最憎恨的莫过于那些向他们寻求荣誉的人。他们会编造无数的诽谤。在这里,情况就如同有人将一位公主,一位贞洁的少女,从王座上拉下来,强迫她委身于那些鄙视她的角斗士,任由他们凌辱一样。人就是这样:你越是追逐他们,他们就越是回避你。相反地,当你寻求在上帝那里的荣誉时,祂会按著你的热心吸引你、以赞美安慰你,并赐予你丰厚的奖赏。 如果你想从另一方面看到,出于炫耀和虚荣的施舍是多么无益,那么请思想,当基督的声音在你面前响起:「你已丧失了所有的赏报!」那时,你将会遭受何等的忧愁,何等无尽的悲伤将会压倒你!虚荣在任何地方都是有害的,尤其是在行善之事上,因为在这里,它表现出极端的残酷,从他人的苦难中获取赞美,几乎是在嘲弄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如果指出自己的善行就是责备受惠者,那么在众人面前炫耀这些善行岂不是更糟吗?我们该如何避免这种邪恶呢?当我们学会真正的慈悲,并审视我们向谁寻求荣耀时,我们就能避开它。 告诉我,施舍的第一位导师是谁?当然是那位以身作则教导我们施舍的,即是上帝,祂最了解施舍的真义,并无限地施行它。那么,如果你学习摔跤技艺,你会看著谁,或向谁展示你的进展呢?是向卖蔬菜和鱼的人,还是向这门技艺的导师?即使前者人多,后者只有一个。如果所有人都嘲笑你,而他赞美你,你难道不会和他一起嘲笑他们吗?或者,如果你学习战士的技艺,你难道不是同样会看重那位懂得教导这门技艺的人吗?同样地,如果你从事修辞学,你难道不会珍视修辞学导师的赞美,而轻视他人的评判吗? 因此,在其他技艺中,只关注导师的认可,而在施舍之事上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岂非不理智?更何况,两者所造成的损害并不相同。事实上,如果你摔跤只是为了取悦民众,而非导师,那么所有的麻烦只与这场摔跤相关;但在这里,事关永生。如果你透过施舍而与上帝相似,那么在不炫耀施舍这一点上也应当与祂相似。当祂治愈某人时,祂会吩咐他们不要告诉任何人。可是,你想要在人间被称为有怜悯心的人?有什么益处呢?没有任何益处,却有无限的伤害,因为你所召来作见证的人,就像强盗一样,夺走了你天上的财宝;或者更确切地说,不是他们,而是我们自己劫掠了自己的积蓄,浪费了我们储存在高天居所的财富。 这是一个新的灾祸,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邪恶!连蛀虫不食、盗贼不偷的东西,都被虚荣所掠夺。看哪,这是吞噬永恒财宝的蛀虫!这是掠夺天上美善的盗贼!这是偷窃不可被盗之财富的窃贼!这就是毁坏并败坏所有良善的东西!因此,当魔鬼看到这片领域既无法被强盗或其他恶人侵入,其财宝也不被蛀虫所毁时,他就透过虚荣来劫掠它们。
4.Дабы обрести истинную славу, следует творить милостыню в тайне, подражая безграничной милости Божией, избегая тщеславия и человекоугодия.
4.若要获得真实的荣光,人应当在隐秘之处行施怜悯,效法上主无涯的慈悲,并远避虚荣与媚悦于人的心意。
可是你渴望荣耀?难道你从那位爱人的上帝那里所得的荣耀还不够吗?祂自己就接受你的施舍,你为何还要寻求来自人的荣耀呢?你要警惕,以免遭受相反的结果:人们开始轻视你,把你视为一个不是在施予怜悯,而是一个夸耀、贪图名利,且只是将他人的苦难公之于众的人。施舍是一种奥秘。因此,锁上门扉,以免有人看见不应展示之事。 我们主要的奥秘——就是上帝的怜悯与爱人之心。祂因著祂浩瀚的怜悯,怜悯了我们这些悖逆之人。在我们为被鬼附之人所献上的第一次祷告中,我们就祈求怜悯;接著在第二次——为悔改之人所献上的祷告中——我们为他们恳求大大的怜悯;最终在第三次——为我们自己所献上的祷告中,在这祷告中我们从众人之中指出无辜的孩童——我们恳求上帝的怜悯。因为我们自己深知自身的过犯,所以对于那些多有过错、该受责罚之人,我们亲自为他们祈祷;而对于我们自己,我们则让那些效法他们单纯之人的孩童来为我们祈祷,他们必承受天国。这种祷告的方式表明:谦卑且单纯如孩童的人,最能为有过错之人代祷。至于这奥秘中蕴含著多么大的怜悯,多么深厚的爱人之心,只有受教者才知晓。 因此,你当尽己所能向人施予怜悯时,锁上门扉:让领受怜悯的那人独自看见;如果可能,甚至连他也不要看见。如果你打开门扉,你就会暴露你的奥秘。请想一想,就连你所寻求荣耀的那人也会谴责你。如果他是你的朋友,他会私下对你有不好的想法;如果他是你的仇敌,他会在他人面前嘲笑你,而你将遭受与你所期望的完全相反的结果。你希望他称赞你是一个有怜悯心的人;但他不会这样说,他会称你为虚荣、取悦于人,甚至会说些更糟的话。但如果你对他隐藏你的善行,他就会说与此完全相反的话——他会称你为爱人且有怜悯心的人。 上帝不允许善行隐藏不彰,如果你自己隐藏它,祂会将其显露;那时将会引来更大的赞叹和益处。因此,借由自我炫耀,我们反而阻碍了自己获得荣耀;我们极力追求、迫切渴望之事,恰恰是我们的急躁使我们无法得到,以至于我们不仅未能获得有怜悯心之人的美名,反而招致了相反的评价,此外还遭受了巨大的伤害。 为此缘故,让我们逃避虚荣,只爱慕上帝的荣耀。如此,我们将在今世获得荣耀,并配得永恒的福分,这都是藉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爱人之心,愿荣耀和权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72«Тогда Иисус начал говорить народу и ученикам Своим и сказал: на Моисеевом седалище сели книжники и фарисеи; итак все, что они велят вам соблюдать, соблюдайте и делайте; по делам же их не поступайте». (Мф. 23:1–3)
第 72 讲「那时,耶稣对众人和祂的门徒讲话,说:『文士和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所以,凡他们吩咐你们遵守的,你们都要遵守和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马太福音 23:1-3)
基督与父神的一致。— 即使教师败德,仍应听从。— 违背律法的教师应受特别的谴责。— 法利赛人的残忍与虚荣。— 何谓「佩戴经文盒」(phylacteries)与「衣边䍁子」(fringes)。— 教师在一切事上都应成为楷模。— 基督警惕人勿图谋权势,并劝勉谦卑。— 隐修士以谦逊的心态展示榜样。— 旷野隐士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远离骄傲。— 社会生活不能成为骄傲的借口。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являет, что Господь утверждает авторитет Закона и учителей его, даже при их несовершенстве, дабы слушающие соблюдали Божии заповеди, явленные через Моисея, и не следовали дурным примерам, которые надлежит обличать ради спасения народа.
1.神圣的文本昭示,主坚立律法及其教师的权威,即便他们有所不全,好使听者遵守借由摩西所启示的上帝诫命,而不去效法那些当受斥责的恶劣榜样,以此成就民众的救赎。
「那时」:这「那时」是何时呢?是当救主结束了祂与法利赛人的对话,封住了他们的口,令他们不敢再试探祂,显明他们所患的是无法医治的疾病之时。既然上文提到了主向主说话,现在祂又回过头来谈论律法。或许你会说:律法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它只说:「上主—我们神,上主是独一的主」(申命记 6:4)。但是,在《圣经》中,「律法」一词指代整部《旧约》。而救主现在所说的,是为了全然表明祂与父神完全一致。如果祂与父神对立,那么祂也会说出与律法相悖的话。然而,现在祂却规定了要对律法表示出如此的尊重,以至于命令人们遵守律法,哪怕律法的教师们已经腐败堕落。与此同时,祂也谈论了生命和应有的行为方式,因为法利赛人不信的主因,正是他们腐败的生活和对荣耀的爱慕。 所以,为了纠正听众,救主特别吩咐他们遵守最能助益救赎之事,那就是:不可藐视教师,也不可反抗祭司;祂不仅命令他人,祂自己也实践了这一点。即使是腐败的教师,祂也没有剥夺他们应得的尊重,这反而使他们受到更大的谴责,同时也消除了听祂教诲的人不顺服的借口;免得有人说:我之所以懈怠,是因为我的老师不好。祂消除了这个借口。 所以,尽管文士们已经腐败,救主仍然坚定地维护了他们权柄的权利,以至于在如此严厉的指责之后,祂仍对民众说:「凡他们所吩咐你们遵守的,都要遵守」,因为他们所传达的并非自己的诫命,而是神藉著摩西在律法中所启示的神的诫命。请注意,祂对摩西表现出何等的敬意,再次证明祂的教诲与《旧约》是一致的,祂甚至因为对摩西的敬重,而认为文士本身也值得尊重:「他们坐在摩西的位上」,祂说。既然祂无法凭借这些人的生活来证明他们值得信赖,祂便提出了律法上的根据,提到了摩西的讲台和教导。 当你听到「凡」这个词时,不要理解为这里指涉了律法的全部,例如关于食物、祭祀等方面的规定。既然祂早已废除了这些,祂又怎能现在谈论它们呢?祂所说的「凡」,指的是那些有助于矫正习俗、改善生活方式的规条,是与《新约》的准则相符,并能将人从律法的轭下解放出来的。那么,祂为何不是基于恩典的律法,而是基于摩西的律法来命令人们这样做呢?因为在十字架之前,还不是清楚地谈论这些的时候。 此外,在我看来,祂说这些话时,还有另一层用意。因为祂想要谴责法利赛人,为了不让不明事理的人以为祂自己是在寻求属于他们的权柄,或者以为祂这样做是出于仇恨,祂首先消除了这种猜疑,然后才开始谴责。那么,祂为何要谴责他们,并说这么多话来反对他们呢?是为了警诫民众,以免他们也陷入同样的恶行。事实上,单纯禁止邪恶,与指出作恶的人,是不同的;正如赞扬善行,与呈现有德之人的榜样,也是不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救主在谴责法利赛人之前就说:「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为了不让民众误以为听从他们就必须模仿他们,救主补充了这些话,将他们虚假的荣誉变成了对他们的定罪。的确,一个教师,他的学生只有在不看他的生活时才能得救,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呢?因此,这些教师虚假的荣誉变成了对他们最大的谴责,因为他们的生命若是如此,他们的学生若效法,就会完全败坏。 所以,主现在转向谴责他们。然而,祂这样做不仅是出于这一个原因,也是为了表明,他们从前的悖逆,以及他们后来胆敢将祂钉上十字架的行为,不能归咎于被钉十字架的祂,他们不信祂,反而显明了他们自己的不敬虔和忘恩负义。 看祂从何处开始,又如何加强祂的谴责:「他们说,却不行」,祂说。每一个违犯律法的人都应受谴责,而那些有权教导的人更是如此。这样的人当受双倍、甚至三倍的谴责:首先,因为他们违犯了律法;其次,因为他们有责任改正他人,自己却跛足不前,因其地位之高而应受更大的惩罚;第三,因为他们会更强烈地引诱他人走向恶行,因为他们身为律法的教师,自己却破坏了律法。 除此之外,救主还指责他们对托付给他们照管的人行事残酷:「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的肩上,但自己连一个指头也不肯动」(马太福音 23:4)。藉著这些话,祂揭示了他们行为中的双重恶行:即他们毫无宽容地要求下属在生活上完全无瑕疵,而他们自己却给予自己完全的行动自由。然而,一个好的领袖应当采取不同的做法:即对自己是严厉且苛刻的审判者,而对下属则是温和且宽容的。但法利赛人却恰恰相反。
2.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обличает любомудрствующих на словах книжников за жестокость, нерадение и всепоглощающее тщеславие, которое удалило их от Господа.
2.圣经谴责那些空谈智慧的文士,因他们的残忍、怠惰和吞噬一切的虚荣心使他们远离了主。
所有口头上爱好智慧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不施怜悯,严苛而苛求,因为他们没有体验到以实际行动教导的艰难。这种恶行也非同小可,并为先前的指责增添了许多力量。但是,请看救主如何进一步加重对经学士的指控。祂没有说:「他们不能」,而是说:「他们不愿」;祂没有说:「挑起」,而是说:「连一个指头也不肯动」(马太福音 23:4),也就是说,他们甚至不愿靠近,不愿触碰。那么,他们所关心和努力追求的是什么呢?是那些为律法所禁止之事。救主说:「他们一切所作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见」(马太福音 23:5)。祂以这些话来指责他们的虚荣心,正是这虚荣心毁灭了他们。前述行为显示了他们的残酷和疏忽;而现在所说的这些行为则暴露了他们对名声的过度渴望。正是这种渴望使他们远离了上帝,迫使他们在另一个舞台上奋力挣扎,并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灭亡。确实,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展现什么样的努力,力求取悦他们。因此,那些在充满勇气之人面前奋斗的人,自己也努力以勇气脱颖而出;而那些在软弱和胆怯之人面前争斗的人,自己也变得疏忽大意。同样,如果一个人面前的观众喜欢嘲笑,他自己也会努力变得滑稽可笑,以取悦他们。而另一个人,如果面前的观众是严肃且倾向于爱好智慧的,他自己也会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因为这符合那些他期望得到赞扬之人的倾向。但请看,救主在这里如何加重了法利赛人的罪责。祂没有说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此行事,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不然;而是说他们在所有的行为中都如此。这样指责了他们的虚荣心之后,祂接着指出,他们所夸耀的并非是某些重要而必要的行为(他们没有任何真正的善行),而是那些空洞而微不足道、仅能暴露其堕落的行为。祂说:「他们佩戴的经文盒(注:原文为 phylacteries,指犹太人佩戴的祷文盒子)做得宽大,衣裳的䍁子也作得很长」(马太福音 23:5)。
这些「佩经盒」和「䍁子」究竟是什么呢? 由于他们常常忘记上帝的恩典,上帝便吩咐他们将祂的奇迹写在特制的叶片上,并将这些叶片系在自己的手上(因此经上说:「当它们作你眼间的佩带」(申命记 6:8),这便被称为「佩经盒」,就像如今许多妇女将福音书佩戴在颈上一样。而为了以另一种方式让他们记住祂的恩典,上帝吩咐他们,就像对小孩子一样,去做许多人为了避免遗忘而做的事,即用亚麻或线缠绕手指,也就是说:在他们外衣的边缘,沿着衣边缝上直至脚踝的蓝色流苏,好让他们看到这些时,便会想起诫命——这便被称为「䍁子」。 然而,他们却特别热衷于制作宽大的裹布来包裹这些叶片,并加长衣服的䍁子,这显示了他们极度的虚荣心。你为何骄傲并将其加宽呢?难道你的美德在于此吗?如果你不去利用它们所提醒你的事情,它们能为你带来任何益处吗?上帝所要求的并非让你增加和扩大它们,而是要你记住祂的恩典。如果连需要我们付出劳苦、属于我们善行的施舍和禁食都不应夸耀,那么,你这犹太人,又怎能以这种特别显明你疏忽之事而自诩呢? 然而,犹太人不仅在这些小事上显露他们的虚荣心,在许多其他方面亦是如此。主说:「也喜爱宴席上的首座、会堂里的高位,和在市上受人请安,称呼:拉比!拉比!」(马太福音 23:6-7)。或许有人会将这一切视为小事;然而,这些小事却是巨大祸患的根源。它们毁坏了国家和教会。当我如今听到关于「高位」和「请安」之事,并想到由此给上帝的教会带来了多少祸患时,我不能自已地流下眼泪。但是,现在不必向你们详细谈论这些,尤其是你们中间年长的人,不需要听我讲述这些。 我们最好关注一下:律法教师的虚荣心是在何处占据了他们?正是在他们被吩咐要警惕虚荣心的地方——在会堂中,他们去那里教导他人。在宴席上,这或许看起来没有那么令人诟病,尽管在那里教师也应当成为榜样——他不仅要在教会中,也要在任何地方显出榜样。正如一个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明显与无理性的动物有所区别一样,教师也应当在言语、沉默、用餐,或做任何其他事情时,都成为榜样——无论在行走、眼神、服饰,还是在一切举止上。然而,法利赛人却在一切事上显得可笑和羞耻,他们竭力追逐那些本应避免之事。 主说:「喜爱。」如果喜爱也是错的,那么去做又如何呢?而追逐这些,并企图得到它们,这难道不是更大的恶吗?
3.Господь обличает любоначалие как корень всех зол и призывает верных к смиренному служению друг другу, ибо лишь Христос есть единственный Учитель и Наставник.
3.上主斥责好为人师乃是万恶之源,并呼召信徒谦卑地彼此服侍,因为唯有基督是唯一的导师与训诲者。
直到此刻,救主在指摘法利赛人的恶行时,仅是向着他们自己说话,因为这些恶行尚不重大,亦不紧要,故而没有必要去警诫门徒们防范。但当这事涉及到众恶之源——对权柄的贪恋以及攫取教师之位时,救主便将这恶行暴露出来,以全数的严苛来指责,以全数的炽烈和力量来反对,并转向祂的门徒们。祂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但你们不要被称为教师」(马太福音 23:8)。紧接着,祂也指明了其中的缘由:「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教师——基督,你们众人都是弟兄」;一个人并不比另一个人优越,因为他一无所有。因此,保罗也说:「保罗算什么?亚波罗算什么?他们不过是仆役」(哥林多前书 3:5)。他并没有说:是教师。又说:「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你们的父」(马太福音 23:9)。这并非意味着他们不当称任何人作父,而是要他们明白,究竟谁才应当被称为父。正如教师并非其本义上的教师,父亦然。唯独上帝才是万有的肇始者——无论是教师,还是父亲。祂又加上一句:「也不要被称为导师,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导师——基督」(马太福音 23:10)。祂没有说:我是导师。正如祂先前所说:「你们对基督的看法如何?」——而没有说:对我,——祂在此亦是如此。但我愿在此问一句:那些常常将「独一」和「唯一」仅归于父,而排斥独生子的人,对此会作何回答呢?他们会说父是导师吗?所有人都将证实这一点,无人会反驳。然而,救主却说:「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导师——基督」。正如救主说基督是独一的导师,并非否定父亦是导师一样,祂称父为独一的教师,亦不否定子同时也是教师。「独一」和「唯一」的言辞是为了与人以及其余的受造物相区别。 因此,在保护门徒们远离这严重的疾病并指责它之后,救主也藉着谦卑来展示了避免它的方法。因此祂又补充说:「你们中最大的,当成为你们的仆人:因为凡高举自己的,必被降卑;凡谦卑自己的,必被高举」(马太福音 23:11-12)。确实,没有什么能与谦卑相匹敌,因此救主常常提醒他们注意此种美德:无论是祂将小孩子立在他们面前时,还是在当前的训诲中;无论是祂在山上论述福乐时,以这种美德开始祂的言语,还是现在,当祂从根源上拔除骄傲时,说:「凡谦卑自己的,必被高举」。你可见到,祂在此如何引导听者走向与骄傲全然相反的行为?祂不仅禁止寻求首位,更规定要选择末后的位置。祂说,透过此,你将获得你所渴慕的。因此,渴慕首位的人应当为自己选择最低下的位置:「凡谦卑自己的,必被高举」。 然而,我们将在何处寻得如此的谦卑呢?你们是否愿意再次走进美德之城,走进圣徒的居所,亦即走进山岭和峡谷之中?正是在那里,我们才能看见这种谦卑的高度。在那里,那些先前曾以世俗荣誉闪耀,或以财富闻名的人,如今却在一切事上约束自己:他们没有华美的衣裳,没有舒适的居所,没有仆役,并且如同用文字书写一般,在一切事上清晰地描绘出谦卑。所有有助于激发骄傲的事物,诸如华丽的衣裳、宏伟的房屋、众多的仆役,这些即便是不情愿也会使人倾向于骄傲的事物,都已被远远地排除在那里。他们自己生火,自己劈柴,自己烹煮食物,自己服侍来访的人。在那里,你听不见有人侮辱他人,也看不见受辱之人;那里既没有接受命令的人,也没有发号施令的人;那里人人都是仆役,每个人都为异乡人洗脚,彼此争先恐后地向他们提供这种服务。他们这样做,并不区分来者是谁,是奴隶还是自由人,而是以同样的方式服侍所有人。那里没有大小之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那里没有任何从属关系呢?恰恰相反,那里主导着卓越的秩序。虽然那里有较低级的人,但较高级的人却不以此为意,反而视自己低于他们,并借此变得更加伟大。所有人共用一张桌子,无论是接受服务的人,还是服侍他们的人;所有人都有相同的食物,相同的衣裳,相同的居所,相同的生活方式。在那里,最伟大的人,是那个抢先去完成最卑微工作的人。那里没有「我的」和「你的」之分,这些词语——它们是无数争执的根源——在那里也已被驱逐。
4.Образ жизни пустынников, основанный на единстве душ в любви и смиренном труде, являет путь к избавлению от гордости и стяжанию небесных благ.
4.隐修者们的生活方式,根植于爱与谦卑劳作中的灵魂合一,昭示著一条脱离骄傲、获得天国福祉的道路。
你又何须惊奇,为何隐修士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与衣着皆是一致?因为他们的灵魂都是同一的,这不仅是出于天性(按天性而言,众人的灵魂都是相同的),更是出于爱。如此一来,他又怎能在自己面前生出骄傲之心呢?在那里,没有贫穷,也没有财富;没有荣耀,也没有羞辱。骄傲与傲慢又怎能潜入其中呢?在那里,确实有德行上的高下之分;然而,正如我已说过的,无人会注目于自己的优越之处。地位较低的人不会遭受轻蔑的凌辱;在那里,无人会贬低他人。即便有人贬低他们,他们反而因此更能学会忍受轻蔑、侮辱与贬抑,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在行为上。他们与贫者和残疾者交往,他们的餐桌上总是坐满了这样的客人;正因如此,他们才配得进入天国。有人医治病患的创伤,有人引导失明之人,有人背负无足之人。在那里,没有一群谄媚者和寄食者,——更确切地说,他们甚至不知道谄媚为何物。那么,骄傲又从何处能在他们心中滋生呢?在一切事上,他们都保持着极大的平等,因此,他们在德行上能非常便利地精进。确实,这种平等比之于强迫地位较低者屈从于地位较高者,更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就如同一个鲁莽之人,因受到冒犯却仍退让的人而得到警诫,同样地,一个好慕虚荣之人,也会因那个不追逐荣耀、反而轻视荣耀的人而学会谦卑。诸如此类的榜样在那里多不胜数。在我们之间,为争夺首位而产生的纷争有多少,他们便付出多少努力,去避免获得首位,甘愿处于卑微之中。他们竭尽全力彼此超越,不是为了让自己享受尊荣,而是为了将尊荣归予他人。
然而,他们自身的操练也引导他们走向谦卑,不让他们心生骄傲。确实,请你告诉我,一个专注于挖掘土地、浇灌和栽种植物、编织篮子和缝制苦修衣,或从事任何其他类似工作的人,怎会自视甚高呢?一个生活贫困、与饥饿抗争的人,怎会染上这种病痛呢?无人会如此。因此,他们很容易保持谦卑。就像这里因著众多鼓掌和赞叹的人而难以守住谦逊一样,在那里,谦逊却是极其容易的。隐士只以旷野为伴:他看见飞翔的鸟儿,风中摇曳的树木,和风的轻拂,以及在山谷中急速流淌的溪流。那么,一个生活在这样旷野中的人,能凭借什么而心生骄傲呢?然而,即使是群体生活,也不能成为我们的借口,如果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沉溺于骄傲。亚伯拉罕,生活在迦南人中间,却说:「我不过是尘土和灰烬」(创世记 18:27);大卫,身处军队之中,论及自己时说:「我是虫,不是人」(诗篇 21:7);使徒,周旋于世界之中,为自己作证说:「我配不上称为使徒」(哥林多前书 15:9)。当我们眼前有著如此崇高的榜样,却不肯谦卑时,我们还能有什么借口,什么辩白呢?正如他们配得无数的冠冕,因为他们率先踏上了美德之路,我们也因著以下原因而该受无数的惩罚:我们既不被这些已离开今生、在圣经中受人称颂的圣人榜样所吸引,也不被那些追随他们、以其行为引人惊叹的人的榜样所吸引,去追求与他们在这种美德上的同样竞赛。确实,你这不肯悔改的人,你将说什么来为自己辩护呢?难道你不知道文字,没有阅读圣经,无法学习古人的美德吗?但这更显出你应受谴责,因为你没有去那永远敞开的教会,没有享用这些纯净的源泉。然而,即使你因没有阅读圣经而对那些已逝的圣人不甚了解,你也应当去看看现今仍在世的苦行修道者。但无人引导你去找他们吗?到我这里来,我会向你展示这些圣者的居所。来吧,向他们学习一些有益之事。他们是照亮全地的明灯;是保卫城市的城墙。他们隐居到旷野,正是为了教导你也鄙视世俗的虚华。他们是坚强的人,即使在风暴之中也能享有宁静;而你,被四面八方冲击著,需要平静下来,哪怕只从那不断涌来的波涛中休息片刻。所以,更频繁地去拜访他们吧,藉著他们的祷告和教诲,使你得以洁净那不断侵袭你的污秽,这样你就能在今生过得尽可能好,并蒙受来世的福祉,藉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藉著他与他一起,愿荣耀、权柄、尊贵归于父和圣灵,从现在直到永远,世世无尽。阿门。
Беседа 73«Горе вам, книжники и фарисеи, лицемеры, что поедаете домы вдов и лицемерно долго молитесь: за то примете тем большее осуждение». (Мф. 23:14)
第 73 讲「你们这些文士和法利赛人,假冒为善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侵吞寡妇的家产,又假意作很长的祷告;所以你们要受更重的惩罚。」(马太福音 23:14)
以虔敬为面具遮掩邪恶行径的人,理应遭受加倍的惩罚。——法利赛人是渴望得救之人的毁灭者。——旧约中关于外在洁净的诫命的目的。——洁净灵魂的美德:公义、仁爱、真理。——驳斥不关心灵魂纯洁的人。——驳斥在圣殿中窥视美貌女子的人。——将使徒时代的道德风尚与当代作比较。——驳斥女性的奢华服饰、因财娶妻以及腐蚀人心的俗语。
1.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строгие обличения Спасителя, направленные против книжников и фарисеев за их лицемерное нечестие, хищение и препятствование вхождению в Царствие Небесное.
1.此神圣文本恭敬地阐释了救主所发出的严厉指责,这些指责是针对文士和法利赛人虚伪的不敬虔、他们的巧取豪夺,以及他们阻碍人们进入天国之举。
救主以这些话开始谴责经学士和法利赛人,指出他们过度饱食,更为可怕的是,他们所充实的肚腹不是来自富人的财产,而是来自寡妇的积蓄,因此他们不仅没有减轻寡妇的贫困,反而使其更加深重。他们不是简单地「吃」,而是「吞噬」。而这种「以人财为己有」的行为,他们还用最卑劣的诡诈来掩盖:「假意作很长的祷告。」凡作恶者都应受惩罚;但那披上虔诚外衣,并利用它来遮盖自己恶行的人,则应当受到更为严厉的惩罚。 那么,救主为何没有全然剥夺经学士和法利赛人的圣职呢?因为时候还没有到。这就是祂暂时留下他们的原因。而藉著谴责他们,祂保护了百姓免于受骗,使他们不至于因为看到经学士的崇高地位,就被诱去效法他们。 由于祂先前曾说:「凡他们吩咐你们遵守的,你们都要遵守」(马太福音 23:3),所以现在,为避免不理智的人基于这些话,以为他们可以做任何事,祂就指明了经学士在何处曲解了律法。「你们这假冒为善的经学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正把天国的门向人关闭,自己不进去,也不容许那些想要进去的人进入」(马太福音 23:13)。如果那不施予益处的人有罪,那么,那伤害邻人、阻碍他们进入的人,又怎能指望获得宽恕呢?「想要进去的人」2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当需要为他人制定规范时,经学士就将难以承受的重担加诸于人;而当他们自己必须遵守律法所要求的事时,他们却完全采取了另一种做法:他们不仅自己什么都不做,更为祸害的是,他们还败坏了他人。这些人应被称为「瘟疫」,他们以他人的毁灭为己任,与真正的教师完全相反。如果教师的职责是拯救那正在灭亡的人,那么毁灭那渴望得救的人,就是毁灭者的行径。 接著是另一个谴责:「你们走遍洋海陆地,为要引导一个人入教;既已入教,你们就使他成为地狱之子,比你们加倍」(马太福音 23:15)——也就是说:虽然你们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和努力去引导某人入教,但在这一切之后,你们却不知如何保全他。我们最会努力保全那些经过极大辛劳而获得的东西;而你们,即使有此经历,也未能让你们更加谨慎。 在这里,基督对经学士和法利赛人提出了两项指控:首先,他们无力拯救许多人,而且他们要吸引一个人就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其次,他们完全疏于保全他们所引导的人;他们不仅疏忽,还成为他的背叛者,因为他们以自己败坏的生活腐蚀了他,使他变得更糟。确实,当门徒看见败坏的教师时,他会比他们更糟,因为他不会停留在教师败坏的程度。当教师良善时,门徒会效法他;而当教师邪恶时,他甚至会超越教师,因为变得更坏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祂称他为「地狱之子」,意即他与地狱本身完全一样。而「比你们加倍」这句话,是为了威吓那些败坏的门徒,并更严厉地谴责经学士,因为他们是邪恶的教师。不仅如此,还因为他们试图在门徒心中注入更多的恶,引导他们陷入比自己更深的败坏,这是一个极度腐败的灵魂的标志。 接著,基督又斥责经学士和法利赛人的愚昧,因为他们教导人轻忽最重要的诫命。诚然,祂先前说的似乎恰恰相反,即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马太福音 23:4);但他们同时也做了这件事,另一方面,他们也用尽一切手段败坏他们的追随者,要求他们在微小之事上循规蹈矩,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职责。 救主说:「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和信实,你们反倒不行了;这更重的是你们应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丢弃的」(马太福音 23:23)。在这里,完全可以理所当然地说:有什一奉献的地方,就有赒济;那么,施舍又有何害处呢?但救主并非谴责经学士和法利赛人在这方面遵守律法:不,祂不是这样说的。这就是祂在此处说:「这更重的是你们应当行的」的原因。但祂没有在开始谈论洁净与不洁净的事物时加上这句话,而是区分了内在的洁净与外在的洁净,并表明内在的洁净必然带来外在的洁净,但反之则不然。 在讨论仁爱时,祂没有做出这样的区分,既因为上述的原因,也因为公然且明确地废除律法规定的时候尚未到。然而,当祂开始谈论遵守身体的洁净时,祂更清楚地驳斥了这些仪式。因此,对于赒济,祂说:「这更重的是你们应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丢弃的」;但对于洁净,祂却不是这样说的。那是如何说的呢?祂说:「你们洁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不义。……先洁净杯盘的里面,好叫外面也洁净了」(马太福音 23:25-26)。在这里,基督在谈论杯盘时,藉著指出一个众所周知且明显的事物,解释了祂的用意。
2.Величайшее попечение подобает прилагать об очищении души, ибо добродетель ее важнее внешних обрядов.
2.我们应当以最大的关切来致力于洁净灵魂,因为灵魂的德行比外在的仪式更为重要。
再者,为要表明不遵守身体洁净之礼并无任何害处,而忽略对灵魂——即美德——的洁净却会招致最严重的惩罚,救主将身体的洁净称为「蠓虫」,因其微不足道、毫无价值;而将洁净灵魂的行为称为「骆驼」,因其难以忍受。故此祂说:「你们这漉出蠓虫、却吞下骆驼的!」 (马太福音 23:24)。外在的洁净之礼是律法所规定,仅仅是为了内在的洁净,为了怜悯和公义;因此,即使在旧约之中,若仅仅徒有外表,这些礼仪也毫无益处。因为那微不足道的礼仪是为著更重要的事而设立,然而后者却被抛弃,人们只关注前者,因此,即使在当时,也未能产生任何益处:内在的洁净并未随外在的洁净而至,而外在的洁净却是内在洁净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见,从救主的话语中,即使在恩典降临之前,身体的洁净也并非那些重要且需要特别关注的行为,所要求的乃是别的事物。既然这些职责在恩典降临之前尚且如此,那么在新约崇高诫命颁布之后,它们就更显得无用,根本不应再保留其效力。 因此,败德的生活,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沉重的罪恶;但当一个败德之人完全不认为自己需要改正时,这种生活尤其有害;而当这样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去纠正他人时,则更为致命。基督指出这一点,称文士为「瞎眼领路人」引导瞎子。事实上,如果一个瞎子不认为自己需要向导已是极大的不幸和灾祸,那么当他还想引导他人时,会将众人引向何种深渊呢? 救主一切的责备,都是为了指出文士和法利赛人那种过度、近乎癫狂的贪图虚荣之心,这种残酷的病症使他们丧失理智。的确,他们一切罪恶的根源在于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炫耀。这使他们背离了信仰,导致他们忽略了真正的美德,并促使他们只关心身体的洁净,却不努力洁净灵魂。 正因如此,基督渴望引导他们归向真正的美德和灵魂的洁净,故此提醒他们怜悯、公义和信实。看哪,这就是维系我们生命的力量!看哪,这就是洁净灵魂的美德:公义、仁爱、真理!仁爱促使我们饶恕他人,使我们不至于对犯罪者过于残酷,不至于拒绝宽恕(如此我们获得双重益处:我们变得仁爱,并因此为自己赢得了万有之主极大的仁爱),并使我们愿意同情受苦者并向他们施予帮助。而真理不容许我们欺骗和奸诈。 然而,正如当基督说:「这两样是你们当行的,那一样也不可不作」时,祂并非意图引入对旧约规条的遵守——这一点我们已在前面说明——同样,当祂谈及盘子和杯子时:「先洗净杯盘的内面,好叫外面的也干净了」,祂并非规定昔日那种琐碎的挑剔,相反,祂所有的话语都旨在表明这种挑剔是完全多余的。祂没有说:「洗净外面」,而是说「内面」:此后,外面也必然随之洁净。然而,基督所说的并非是杯盘,而是论及灵魂和身体,祂以「外面」指代身体,以「内面」指代灵魂。既然在盘子中,内里是重要的,那么在你自己身上就更是如此了。 但祂说,你们的做法恰恰相反:你们遵守那些微不足道和外在的事物,却忽略了重要和内在的事物;由此产生了巨大的伤害,因为你们自认为已经完成了所有事情,于是轻忽了其余的;由于轻忽,也就不去关心;或不著手去实行。 接著,基督再次谴责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虚荣心,称他们为粉饰的坟墓,并处处加上「假冒为善的人」一词,因为这是他们一切不法行为以及他们灭亡的根源。祂不仅称他们为粉饰的坟墓,还说他们充满了污秽和虚伪。借由这些话语,祂指明了文士和法利赛人不信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充满了虚伪和不法。 不仅基督如此,先知们也持续不断地指责他们贪婪,指责他们的领袖不按公义审判。你们在各处都会发现,祭祀被弃绝,而所要求的是怜悯与公义。因此,基督所颁布的诫命、所作的责备,乃至于将他们比作坟墓,都并非奇特或新鲜之事。先知也使用过这个比喻,他同样不是简单地称之为坟墓,而是说:「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诗篇 5:9)。 如今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外表华美,内里却充满了各样的不法。如今人们为外表的洁净付出了许多劳苦和关心,却丝毫不顾及心灵的洁净。但如果有人揭开每个人的良心,就会发现大量的蛆虫、大量的脓血和难以忍受的恶臭——我指的是那些比蛆虫更令人厌恶的龌龊和邪恶的欲望。
3.Страшнейшее бедствие есть превращение храма Божия, коим мы удостоены быть, в гроб, вмещающий зловоние грехов, что достойно глубочайшего плача и незамедлительного исправления.
3.最可怕的灾祸,莫过于上帝的圣殿——我们有幸被赋予的圣殿——变成了坟墓,其中充斥着罪恶的恶臭。这实在值得深切的哀恸和刻不容缓的改正。
然而,这些人之所以如此,固然是可怖之事,但尚未达至极点。当我们这些蒙受恩典、成为上帝殿宇的人,忽然间变成容纳污秽恶臭的坟墓时,这才是极大的灾祸。在一个曾有基督居住、曾有圣灵运行、曾成就诸多奥秘的人身上,竟成了坟墓——这真是一种何等的灾祸!基督的肢体竟沦为充满不洁的坟墓,这值得何等的哭泣和哀号! 当你沉思:你是如何诞生的,你蒙受了何等尊荣,领受了何等衣裳,又是如何成为一座不朽、华美、不以金银珍珠装饰,却以圣灵为饰的殿宇,这圣灵远比一切珍宝更为宝贵。你想想,在城中,没有人会容许任何一处坟墓与逝者同在;因此,你也不能显现于那座属天的城邑。若在地上尚且禁止,更何况是在天上?或者,更确切地说,若你在此处带著一个死人,众人会嘲笑你,甚至躲避你。 请你告诉我:如果有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带著一具死尸,难道所有人都不会退避并逃离他吗?故此,在当下的情况中,你也应当如此判断。你呈现出一个更为骇人的景象:你到处带著一个因罪而死的灵魂,一个腐朽的灵魂。谁会怜悯这样的人呢?如果你连自己的灵魂都不怜悯,那么还有谁会怜悯这个残酷且自毁的敌人呢?如果有人在你的卧房或饭厅里埋葬一具尸体,你会作何反应?然而,你却将一个死去的灵魂埋葬,不是在饭厅或卧房,而是在基督的肢体之中——难道你不害怕会有千万雷电从天而降,击中你的头颅吗? 你又怎敢踏入上帝的教会和圣殿,而你的内在却充满著如此可憎的恶臭?如果有人将一个死人带入王宫并放置于其中,他将遭受极其严厉的惩罚。而你却走进圣洁的围墙,以上述恶臭充斥著上帝的殿宇:试想,你将遭受何等惩罚! 你要效法那位娼妓,她以香膏涂抹基督的双脚,使整个屋子充满了芬芳;而你对上帝的殿宇所做的,却是恰恰相反。即使你感觉不到那恶臭,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不过是病入膏肓的极致。这意味著你的病已无药可医;它比那些身体腐烂并发出恶臭者的病更为严重。后者的病痛能让患者自身感受到痛苦,且不应受到任何指责,甚至值得同情;而前者的病痛则令人厌恶,应当遭受折磨。 既然这种病痛(正因如此)更为沉重,不容许病人如其应当地感受,那么请你仔细听著——我将清楚地向你展示它的祸害。首先请听你咏唱时所说的话:「愿我的祷告如香,陈列在你面前」(诗篇 140:2)。但若从你和你的行为中升起的不是馨香,而是恶臭的烟雾,那么你将不配遭受何种惩罚? 这恶臭的烟雾究竟是什么?许多人都知道,特别是那些注视美貌妇女、观察迷人少女的人。这一切怎能不引发雷霆轰击,使万物倾覆,难道还不令人惊讶吗?这里发生的事,的确配得上雷电与地狱的惩罚。然而,上帝凭借祂的恒久忍耐和伟大慈悲,暂时抑制了祂的怒气,呼唤你悔改和改过。 你究竟在做什么,人哪?你观察美貌的妇女,却不颤抖,如此冒犯上帝的殿宇!难道你将教会视为不洁的房屋,甚至比广场还不如吗?在广场上,你尚且害怕和羞于被人发现你注视妇女;而在上帝的殿宇里,当上帝亲自与你对话,并威胁要惩罚此等行为时,你却在听闻不应如此行的时候,行淫和犯奸淫。难道你不颤抖,不恐惧吗? 这些令人反感的景象教导了你们这些事——这不灭的瘟疫,有害的毒药,一个难以逃脱的陷阱,既是享乐又是情欲者的毁灭。这就是为何先知在责备中说:「但你的眼目和你的心,只顾贪恋财利」(耶利米书 22:17)。对于这些人来说,最好是瞎眼,最好是生病,也好过如此滥用视力。 原本应在殿宇内筑起一堵墙,将你们与妇女隔开。但既然你们不愿如此,教父们认为有必要至少用这些木板将你们分开;然而,我曾听长者说,在古代甚至没有这样的隔墙——「并不分男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拉太书 3:28)——在使徒时代,男子和妇女也在一起。当时,男子是真正的男子,妇女是真正的妇女,但如今却截然相反:妇女学会了娼妓的习性,而男子则与狂野的马匹没有两样。 难道你们没有听说,男子和妇女曾一同待在楼上的房间里,而那样的聚集是配得上天堂的吗?这完全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那时的妇女过著虔诚、刻苦的生活,而男子则保守著纯洁和贞洁。请听那位贩卖紫色布匹的妇女所说:「你们若以为我是忠于主的,就请到我家里住下」(使徒行传 16:15)。请听那些心怀男子气概、到处与使徒同行的妇女们的事迹:百基拉、彼息,以及其他妇女,如今的妇女与她们相距甚远,如同今日的男子与当时的男子相距甚远一样。
4.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искать в браке не богатства и преходящей внешности, но благочестия и кротости душевной, дабы избегнуть мирских соблазнов и стяжать блага вечные.
4.圣典召唤我们在婚姻之中所寻求的,不应是财富与转瞬即逝的表象,而应是虔敬与心灵的温柔,俾能避开世俗的诱惑,并获得永恒的福乐。
那时的妇女,虽行走于异邦他乡,却不会招致恶名;而如今,那些养育在闺阁深处的,亦难免遭受如此猜疑。这皆因她们过度的妆饰与娇奢所致。昔日妇女以广传福音为其要务,而今日的女子,则只关心如何使自己外表端庄、美丽悦人。此即是她们的荣耀,是她们的救赎!至于那些崇高而重要的事业,她们连在梦中亦不曾思量。有哪一位妻子曾竭力使她的丈夫变得更良善?有哪一位丈夫曾关心于纠正他的妻子?一个也没有。相反,妻子的心思只在于金饰、衣裳以及其他妆扮,还有财产的增殖;而丈夫除了这些,还忙于许多别的俗世挂虑,一切皆为世俗之事。有谁在打算缔结婚姻时,曾努力去了解那位少女的性情与品行?无人如此。相反,人人都立刻打听金钱、财产,以及各种家什的数量——这完全如同他想买卖什么东西,或签订某种寻常的商业契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婚姻才被冠以这个名号。我听闻许多人言说:某某与某某缔结了一份「契约」,亦即是说,他们结婚了。他们竟如此亵渎上帝的恩赐:结婚与出嫁,如同买卖物品一般。而婚姻的书面契约,却比买卖交易的文书签订得更加谨慎。请你们看看古人是如何缔结婚姻的,并效法他们。他们是如何缔结的呢?他们在未婚妻身上寻求的是良好的品行、道德与灵魂的完善;因此,他们不需要书面契约,不需要借助纸墨来保障。对于他们而言,未婚妻的灵魂品质已足够取代一切。 因此,我恳求你们,不要寻求金钱和财富,而要寻求良好的品行与温和。要寻找一位敬畏上帝且明智的少女,这对你来说将胜过无数的珍宝。如果你寻求那蒙上帝喜悦之事,你亦会得到这些;但若你舍弃首要的,追逐后者,你连后者亦不会得到。 然而,你或许会说:某某人因他的妻子而致富。你难道不以此类例子为耻吗?我曾听闻许多人说出这样的话:我宁愿忍受极度的贫困,也不愿从妻子那里获得财富。的确,有什么能比这种财富更令人不悦呢?有什么能比这种丰裕更令人感到沉重呢?有什么比以这种方式出名,并让众人议论纷纷:「某某人因他的妻子而致富」,更为羞耻呢? 我且不提由此必然产生的家庭不悦;不提妻子的傲慢,丈夫的卑躬屈膝,以及仆人的争吵与侮辱,当他们说:「这个乞丐、这块破布、低贱的人,出身卑微;他带来了什么?难道不是一切都属于女主人吗?」但你对别人这样谈论你毫不在意——因为你已不再自由。那些习惯于吃别人面包的人,听闻比这更难听的评价也不会忧伤;同样地,这些人亦然——他们甚至将这种耻辱视为对自己的赞美;当我们对他们说这些时,他们回答道:「只要舒服和甜美,哪怕死去也无妨。」 唉,魔鬼!他竟在世间引入了怎样的谚语——这些话足以彻底败坏那些人的生活!审视这些极具毁灭性的、魔鬼般的话语,它们充满了怎样的毁灭。其实,它们所说的无非是以下这点:不要考虑诚实、不要考虑公义;抛弃这一切,只追求一样——快乐,不论付出何种代价,去获取它;即使所有遇见你的人都向你吐唾沫,即使他们用泥污扔你的脸,即使他们像狗一样驱赶你——你也要忍受一切。 如果猪和不洁的狗能够说话,它们会说出比这更糟糕的话吗?当然,它们也不会说出魔鬼鼓动人们在狂怒之中所说的那些话。如今你们已了解这些话语的荒谬。因此,我恳求你们远离这些谚语,并从《圣经》中选取与之对立的训言。 这些训言是什么呢?「不可随从你的私欲,要抑制你的妄想」(西拉书 19:30)。 而关于淫妇,在《箴言》中也有与之对立的训言:「(不要留心听淫妇的话),因为外女的嘴滴下蜂蜜,她的口比油更滑;至终却苦似茵𫈟,快如两刃的刀」(箴言 5:3-4)。 我们要听从这些训言,而非那些。正是那些话语产生了低贱、奴隶般的念头;正是它们使人变得如同无知的禽兽,因为他们到处只寻求快乐,追随那句即使我们不说,本身亦值得嘲笑的谚语。死亡之后,你从享乐中还能剩下什么益处呢? 因此,停止让自己受人嘲笑,停止燃起地狱不灭的火焰,即使为时已晚,也要洗去眼中的脓液,适当地审视未来,以便在今生能以端庄、完全的清洁与敬虔度过,并藉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得以承受未来的福祉。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74«Горе вам, книжники и фарисеи, лицемеры, что строите гробницы пророкам и украшаете памятники праведников, и говорите: если бы мы были во дни отцов наших, то не были бы сообщниками их в [пролитии] крови пророков». (Мф.23:29–30)
第 74 讲「你们这些文士和法利赛人,你们这些假冒为善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修造先知的坟墓,又装饰义人的纪念碑,并且说:『若是我们在我们的祖宗的日子,我们就不至于与他们同流先知们的血了。』」(马太福音 23:29-30)
基督为何谴责法利赛人修筑先知们的坟墓?——法利赛人虚伪地谴责他们的祖先,却以更甚的不虔敬超越了他们。——那些不从他人的惩罚中吸取教训的人,将承受最沉重的惩罚。——基督对犹太人的爱以及因拒绝这份爱而受到的刑罚。——犹太人迟来的悔悟对他们无益。——劝告人们要顾念灵魂,并向属灵的医师们医治灵魂的病症,尤其是贪爱钱财的恶习。
1.Христос обличает книжников и фарисеев за притворство, ибо, строя гробницы пророкам, они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ют о злом намерении и превосходят своих отцов в злодеяниях.
1.基督谴责经师和法利赛人是伪善的,因为他们虽然为先知们修筑坟墓,却见证了他们邪恶的意图,并在恶行上超越了他们的祖先。
基督说:「祸哉」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并非因为他们修建坟墓或谴责他们的祖先,而是因为无论是修建坟墓,抑或假装谴责他们的祖先,他们的行径都比祖先更为恶劣。他们对祖先的谴责是虚伪的,这在路加福音中有所提及,他们被称为祖先的同谋,因为他们修建坟墓。「你们有祸了,因为你们修造先知的坟墓,正是你们祖宗所杀害的。可见,你们证明并喜欢你们祖宗所作的事;因为他们杀了先知,你们修造了先知的坟墓」(路加福音 11:47-48)。在此,基督谴责他们修建坟墓的意图;他们修建坟墓并非为了尊崇那些被杀害的人,而仿佛是以杀戮为荣,担心这种狂悖行为的见证和记忆,会随著时间与那些倾颓的纪念物一同消逝;他们修建坟墓,立起华丽的建筑,如同战利品一般,借此表明他们以祖先的罪行作为自身的荣耀。基督仿佛在说,你们当前这些狂悖的行径表明,你们做这些事也是出于同样的意图。祂说,尽管你们假借指责祖先的名义,说出与之相反的话——即,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些日子,我们就不会是他们的同谋——但你们说这话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基督揭示了他们的意图,并如此解释。祂说:「你们说:若是我们在我们祖宗的时候,必不和他们同流先知的血」,随后又加上:「这就是你们自己证明,你们是杀害先知者的子孙了」(马太福音 23:30-31)。然而,如果一个儿子没有参与父亲的意图,那么成为一个杀戮者的儿子又有何罪过呢?没有任何罪过。由此可见,基督对他们说这话,是为了让他们知道自己参与了祖先的恶行。随后的经文也证明了这一点,祂又加上:「你们这些蛇、毒蛇之种!」(马太福音 23:33)。正如毒蛇因其致命的毒液而与生养它们的父母相似,你们也因杀戮而与你们的祖先相似。接著,祂揭示了许多人所不知道的他们的意图,并以他们将来众所周知的狂悖行为来证实祂的话。祂说:「这就是你们自己证明,你们是杀害先知者的子孙了」,借此表明祂所说的是他们参与了恶行,以及他们假意说「必不和他们同流合污」——随后又加上:「你们去充满你们祖宗的恶贯吧」(马太福音 23:32),这并非命令,而仅仅是预示将来发生的事,即他们将杀害祂自己。祂如此斥责他们,揭示了他们为自己辩护之词的虚假——即他们不会是同谋(事实上,那些毫不犹豫地杀害了主的,又怎会饶恕祂的仆人呢?)——此后祂加强了语气,称他们为蛇和毒蛇之种,并接著说:「你们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竟敢行出如此狂悖之事,却又否认并隐藏你们的意图?接著,祂以更强烈的语气从另一个角度斥责他们,说:「所以我差遣先知、智慧人、和文士到你们这里来,有的你们要杀害,要钉十字架;有的你们要在会堂里鞭打」(马太福音 23:34)。为了防止他们说,尽管我们钉了主十字架,但如果我们生活在那个时候,我们也会避免杀害祂的仆人——祂说:看哪,我差遣仆人和先知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连他们也不放过。基督说这些话,是为了表明,如果儿子们在杀戮、欺骗、阴谋和狂悖行为上超越了他们的祖先,那么他们杀害祂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祂还表明他们极度虚荣;当他们说,如果我们生活在我们祖宗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是他们的同谋时,他们是出于虚荣而说这些话,只是口头上自作聪明,而行为上却完全相反。「你们这些蛇、毒蛇之种!」——意思是:邪恶的父亲生出邪恶的孩子,并且比他们更邪恶。基督表明他们敢于行更大的恶行,其残酷甚至超越了他们的祖先,尽管他们夸口说在类似情况下他们不会那样做。事实上,他们完成了并终结了恶行。那些人杀害了来到葡萄园的仆人,而这些人却杀害了圣子本身和那些受邀参加婚宴的人。基督说这些话也是为了将他们与亚伯拉罕的血统分离开来,并表明如果他们不效法他的行为,这对他们毫无益处。因此祂又加上:「你们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你们竟然效法祖先的狂悖行径?在此,祂也提醒了他们约翰的责备性讲道,因为约翰也曾如此称呼他们,并提醒他们将来的审判。再者,因为审判和地狱丝毫不能威吓他们,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不相信,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似乎是在遥远的将来,所以祂以当前的事件来斥责他们,说:「所以我差遣先知、智慧人、和文士到你们这里来,有的你们要杀害,要钉十字架;有的你们要在会堂里鞭打……叫世上所流一切义人的血,都归到你们身上。从义人亚伯的血起,直到你们在殿和坛中间所杀的巴拉加的儿子撒迦利亚的血为止。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一切的罪都要归到这世代了」(马太福音 23:34-36)。
2.Святитель увещевает, что невразумлённость примерами прежних наказаний и упорное преумножение зла влекут на этот род сугубое и тягчайшее возмездие.
2.这位圣主教诲道,若未能从过去的惩罚事例中得到教训,反而固执地加增罪恶,必将招致这种尤其严厉和沉重的报应。
你看,基督何等地警诫了他们!祂说:「你们论断你们的祖宗,说你们若在他们的日子,必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祂借此使他们大大蒙羞。接着祂又说:「你们论断他们,所行的却比他们更恶」;这亦足以使他们惭愧。最后祂说:「这不免于惩罚」——借此,祂将极大的恐惧带到他们身上,使他们想起地狱。然而,因地狱尚远,基督就将眼前的灾祸呈现给他们,祂说:「这一切的罪都要归到这世代了」(马太福音 23:36)。基督将极大的灾祸与惩罚结合起来,祂说他们将承受比所有人都更重的惩罚;但他们并未因任何事变得更好。若有人问:「他们为何承受比所有人都更重的惩罚?」我将回答:因为他们所行的比所有人都更残忍、更邪恶,并且未因先前所发生的任何事受到教化。难道你未曾听闻拉麦所说的话吗:「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创世记 4:24)?意思是:我配得比该隐更大的惩罚。为何如此?毕竟他并未杀害他的兄弟?因为他未曾因那个榜样受到教化。上帝在另一处亦说了同样的话:「必不以有罪的为无罪,…追讨那恨我之人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记 20:7,5)——并非因为他们中的某人要为他人的过犯承担惩罚,而是因为在许多罪人,并且是已受惩罚的罪人之后,他们并未变得更好,反而像他们一样沉溺于罪恶,因此他们也配得承受同样的惩罚。然而,你看基督提醒他们亚伯是何等适时,表明这次杀戮也是出于嫉妒。那么,你们现在能说什么呢?难道你们不知道该隐遭受了什么吗?难道上帝忽略了所发生的事吗?祂难道没有使他遭受最严厉的惩罚吗?难道你们没有听闻你们的祖宗,那些杀害众先知的人遭受了什么吗?他们难道没有被交予无数的折磨和惩罚吗?你们为何没有变得更好?然而,我为何要说你们祖宗的惩罚,以及他们所遭受的事呢?你,那论断你祖宗的人,为何所行的比他们更恶?你们自己作出了判决:「要将这些恶人投入极恶的死亡」(马太福音 21:41)。在作出了这样的判决之后,你们竟敢冒犯如此胆大妄为的过犯,还有什么可辩解的呢?然而,这撒迦利亚是谁?有人认为他是约翰的父亲,有人认为是先知,还有人认为是某个有双重名字的祭司,圣经称他为耶何耶大。请留意,这是一种双重的恶行。他们不仅杀害圣徒,而且还是在神圣的场所中。基督说出这些话,不仅是为了恐吓他们,也是为了安慰门徒,表明义人早在他们之前也遭受了同样的事。祂藉着预言来恐吓他们,正如那些人受到了惩罚,他们也将承受严厉的惩罚。因此,祂也称呼祂的门徒为先知、有智慧的人和文士,再次借此剥夺了犹太人一切辩解的借口。祂说,现在你们不能说我是从外邦人中差派,因此你们陷入了诱惑;而是因为你们是杀人犯,并且渴望流血,所以才导致了这一切。因此祂先前才说,我将差派先知和文士。所有的先知都为此事责备他们,说他们将血与血混杂,说他们是流人血之人(何西阿书 4:2)。这正是为何上帝要求将血献祭给祂,表明如果血在无言的生灵中如此宝贵,那么在人身上就更是如此了。因此祂对挪亚说:「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在金口约翰处译为:「我必为所流的每一滴血复仇」)(创世记 9:6)。我们可以找到无数其他的证据,证明上帝禁止杀戮。因此,上帝甚至禁止吃任何被勒死的动物。啊,上帝的怜悯是何等浩大!祂虽然知道犹太人不会获得任何益处,但仍履行祂的职责!祂说:「我差派,即使我知道他们将被杀害。」如此,犹太人在这里也被揭露,他们声称「我们若在他们的日子,必不与他们同流合污」,是徒然的。这些人也在会堂中杀害先知,他们既不尊重地方本身,也不尊重人的尊严。他们杀害的不是普通人,而是先知和有智慧的人,以免被他们责备。在先知之名下,基督指的是使徒和他们的继承者,因为许多人曾说预言。随后,祂为了增加恐惧,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一切的罪都要归到这世代了」,也就是说,这一切我都要归到你们的头上,并以残酷的方式报复,因为那看见许多人犯罪,却未受教化,反而自己也如此行,并且所行的不仅如此,而是更加邪恶的人,理应遭受比那些人重得多的惩罚。正如他若愿意,便可因众多他人的榜样为自己获得巨大的益处并变得更好一样,同样地,他若不悔改,就配得更大的惩罚,因为他有许多机会从那些先前犯罪并已受惩罚的人那里获得教化,但对他自己却毫无益处。
3.Сердечный призыв Спасителя к Иерусалиму, который презрел Его многократную любовь и попечение, предвещает грядущее опустошение и неизбежное поклонение Ему при Втором пришествии.
3.救主向着耶路撒冷发出的衷心呼唤,这座城市却藐视了祂屡次的慈爱和关怀,这预示着未来的荒凉,以及在祂第二次降临时,众生对祂不可避免的敬拜。
在此之后,基督转向这座城,希望借此开导听众,祂说:「耶路撒冷,耶路撒冷」(马太福音 23:37)!这双重的呼唤意味着什么?这是怜悯、同情和伟大之爱的声音。就好像在一个祂持续爱着,但却轻视了爱她之人,因此罪有应得的挚爱女子面前,当祂即将降下惩罚时,祂为自己辩护。祂也透过先知做着同样的事,祂说:「我言:『归回于我』;但她不归」(耶利米书 3:7)。在如此呼唤耶路撒冷之后,基督列举了她所犯下的杀戮:「你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你们却不愿意」(马太福音 23:37)?祂辩护说,你们对祂的罪行并没有使祂对你们的伟大恩眷转离,反而,祂愿意,而且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将你们吸引过来。「祂说:『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正如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借由这些话语,祂希望表明他们总是因为罪恶而远离祂;而借由这个比喻,祂表达了自己的爱,因为这只鸟热切地爱着自己的雏鸟。先知们将翅膀作为一种比喻,在摩西之歌中,在诗篇中,都意味着特别的看顾和眷顾。「你们却不愿意,」祂继续说。「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马太福音 23:38),也就是说,缺少我的荫庇。因此,祂自己先前庇护他们、扶持他们、保护他们,而祂自己也一直惩罚他们。如今,祂又用惩罚来威胁他们,这是他们一直极其恐惧的,因为它预示着他们公民体制的彻底崩溃。「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马太福音 23:39)。这也是一种热切之爱的声音,它用不仅是过去,也是未来的事件来强烈地吸引他们,因为在这里祂谈及了祂第二次降临的未来之日。但是呢?难道他们从那时起就再也没有见到祂了吗?当祂说「从今以后」时,祂指的不是此刻,而是指祂受难之前所流逝的全部时间。既然他们总是指控祂是与神为敌和神的仇敌,祂就用展示自己与父同心,以及自己临在于先知之中,来敦促他们爱祂,因此祂也使用了与先知完全相同的话语。祂用这些话语也预言了祂的复活和第二次降临,甚至让不信的人也明白,那时他们必将毫无疑问地敬拜祂。但是,祂是如何指出这一点的呢?祂预言了许多未来的事情,即:祂将差遣先知;他们将被杀害,甚至在会堂之中;他们自己将遭受极大的苦难;他们的家将成为荒场;他们将遭受前所未有的可怕灾难。这一切对即使是最愚昧和最顽固的人来说,也可能清楚地指明了祂的第二次降临。让我们问他们:难道祂没有差遣先知和智慧人给他们吗?难道他们没有在会堂中杀害他们吗?他们的家难道没有成为荒场吗?这一族难道没有遭受所有的惩罚吗?所有这一切都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人会争辩。正如这一切都已应验,祂最后的预言也将应验,那时,他们无疑会顺服祂;但这并不能为他们带来任何益处,就像所有那些在他们的国家被毁灭时才悔改的人一样。因此,趁着还有时间,让我们行善吧。正如那时犹太人的觉醒不会带来任何益处,我们那时为不敬虔而懊悔也不会给我们带来益处。就像舵手在因自己的疏忽而使船沉入大海后,再也无事可做;医生在病人死后,也再无事可做一样;每个人都必须事先深思熟虑并采取行动,以免遭受危险或羞辱;在此之后,一切都将徒劳无功。因此,当我们生病时,我们要请医生,花费金钱,并付出一切努力,以便从疾病中解脱出来,然后恢复健康。我们对那些身体患病的奴仆所表现出的那种关切,也要在我们灵魂患病时,对自己表现出来。我们比奴仆更亲近自己,我们的灵魂也比他们的身体更宝贵;但尽管如此,我们几乎没有对灵魂表现出同样的关切。如果我们现在不这样做,那么在死后,我们将无法为自己辩解任何事情。
4.Удивительное и прискорбное нерадение о собственной душе, болящей пагубными страстями, требует немедленного обращения к Писанию, ибо пророки и апостолы суть безвозмездные врачи, указующие путь исцеления.
4.自身灵魂上的可悲且惊人的疏忽,饱受着有害情欲的折磨,需要立即转向圣经,因为众先知和使徒们是无偿的医生,指引着通往治愈的道路。
「谁会如此悲惨,」你或许会问,「以至于不以同样的方式来照料自己的灵魂呢?」 这正是令人惊异之处:我们竟然如此不顾惜自己,甚至比对待奴仆更加怠慢。当奴仆发烧生病时,我们请来医生,安排单独的房间,并强迫他们服从医术的嘱咐;如果他们不顾惜自己,我们就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派人看守,不让他们做想做的事;如果照料他们的人说需要准备昂贵的药物,我们便同意;如果医生吩咐什么,我们便听从,并为他们的医嘱付钱。然而,当我们自己生病时——我们总是生病的——我们既不请医生,也不花费金钱,反而如此漠视我们的灵魂,仿佛对待某个仇敌或敌人一般。我这样说,并非是责备你们对奴仆的关怀,而是希望表明,至少我们也应当对我们的灵魂付出同样的努力。 「但是要如何做呢?」有人会问。 去向患病的保罗展示你自己,召唤马太,派人去请约翰。向他们请教,应当如何对待这样的病人:毫无疑问,他们会说出来,不会隐瞒任何事;因为他们并未逝去,而是活着的,并且能够言说。 但你的灵魂没有察觉到自己正被热病所困吗?你当迫使她,唤醒她的理智。把先知们召到她跟前。这些医生不需要你支付金钱,他们既不要求劳动报酬,也不索取所配制药物的赏金;除了慈悲的善行之外,他们不要求你付出任何花费;在许多方面,他们甚至会亲自帮助你:例如,当他们要求你节制时,便为你省去了多余和不必要的开支;当他们教导你清醒时,便使你富足。你看到这些医者的技艺了吗?他们在带来健康的同时,也带来了金钱。 你当投奔他们,向他们了解你病症的性质。例如,你爱财,渴望财富,如同发烧的病人渴望冷水一般?听听他们给你的忠告。正如医生对你说:「如果你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毁灭自己,这样那样的事情就会降临在你身上。」同样,保罗也说:「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网罗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提摩太前书 6:9)。 但你缺乏耐心吗?那么请听他说:「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希伯来书 10:37);「主已经近了。应当一无挂虑」(腓立比书 4:5-6);又说:「这世界的样式正在过去」(哥林多前书 7:31)。他不仅是吩咐,也是在安慰,如同医生一般。正如那些医生会想出替代冷水的东西给你,保罗也为这欲望指引了另一个方向。 他说:你想要发财吗?那就以善行来使自己富足吧。你渴望积攒财宝吗?我不禁止;只是要把它们积攒在天上。正如医生说冷水对牙齿、神经和骨骼有害,保罗则以更简洁的方式——他喜爱简洁——但却更加清晰有力地说:「贪财是万恶之根」(提摩太前书 6:10)。 那么应当用什么呢?他也谈到了这一点:以知足来取代贪婪。「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书 6:6),他说。如果你缺乏耐心,渴望更多,并且不愿舍弃所有的过度,那么对于这样的病人,他也告诉了你应当如何利用这些过度:使「喜乐的,要像没有喜乐;置买的,要像无有所得;用这世界的,要像不用世界的」(哥林多前书 7:30-31)。 你看到他所嘱咐的了吗?你愿意我再为你介绍另一位医生吗?我已准备好了。这些医生不像那些身体的医生,他们常因彼此的争论而断送病人的性命。他们并非如此。他们关心病人的健康,而非自己的名声。所以,不要害怕他们人数众多;在他们所有人之中,只有一位导师——基督——在发声。
5.Господь призывает оставить земное любостяжание, ведущее к погибели, и, уподобившись ученикам, обрести исцеление души через устремление к вечным небесным сокровищам.
5.吾主召人离弃引向灭亡的世俗贪恋,效法门徒,借由渴慕那永恒的天国珍宝,以获得灵魂的痊愈。
看哪,又来了一位,他猛烈地谈及你的疾病,或者说,透过他的口,是老师自己在说话:「一个人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玛门。」(马太福音 6:24)他们会说:姑且如此吧;但这怎么可能呢?我们如何才能舍弃自己的欲望呢?而在这里,你就能学会。以何种方式呢?听祂所言:「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马太福音 6:19)你可曾看见,祂如何藉着指明地点和毁坏之物,将你从这种地上的情欲中转移开,并引领你仰望那在天上、永不朽坏之处?祂仿佛在说:如果你们把财宝积攒在那里——那里没有虫子咬,没有锈坏,没有贼挖窟窿来偷——那么你们就能抵御这种疾病,并为灵魂赢得最丰厚的财富。 说完这些,祂又提供了一个例子来教诲你。正如医生恐吓病人时说:「某人喝了冷水,便丧失了性命」,祂也提到那位富人,他虽患病,渴望生命与健康,却因贪恋钱财的欲望而无法得偿所愿,最终一无所有地离去了。随后,另一位传福音者又指出另一个富翁,他在火焰中煎熬,连一滴水也得不到。(路加福音 16:24) 接着,基督展示了这些诫命是轻省的,祂说:「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马太福音 6:26)然而,出于祂的宽容,祂也不允许富人绝望。「在人不能的事,」祂说,「在神却能。」(路加福音 18:27)即使你富甲天下,这位医生依然可以治愈你。不过,祂并非禁止致富,而是不愿你成为金钱的奴隶,沉溺于贪婪。那么,富人如何才能得救呢?就是要像约伯那样,将自己所有的财富与穷困之人共享,从灵魂中驱逐对更多的贪恋,绝不越过必需的界限。 之后,祂又为你提供了那位税吏的榜样,尽管他曾被强烈的贪婪热病所困扰,却很快就摆脱了这种病症。(路加福音 5:27)谁比税吏更贪婪呢?然而,他也顺从了医生的吩咐,成为了一个不贪恋钱财的人。祂的门徒也是如此,他们曾与我们一样身患同样的疾病,却迅速痊愈了。祂将他们每个人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榜样,使我们不致绝望。看看这位税吏。再留意另一位,税吏长:他承诺要将强取豪夺的财产四倍奉还,并施舍自己一半的家产,以便接待耶稣。(路加福音 19:8) 你是否因对金钱的欲望而过于炽热呢?将属于众人的事物看作是你的。祂说,我赐予你的,比你所求的更多,我为你敞开普天下富裕之人的家宅:「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父母,……或田地的,必要得着百倍。」(马太福音 19:29) 因此,你不仅将获得极其丰厚的回报,而且能彻底止息这强烈的干渴,能够轻松承受一切,不仅不再为多余之事担忧,甚至时常舍弃必需之物。就像保罗那样,他忍饥挨饿,却比饱食时更加知足。(腓立比书 4:11)那位因苦修而获得冠冕的修道士,不会决定沉溺于不作为和懒散之中;同样,那位从海上贸易中获利的商人,也不会甘心停滞不前。 照样,如果我们以恰当的方式品尝属灵的果实,便会因对未来的渴望所产生的一种甜蜜沉醉感而被吸引,将现今的一切视为虚无。因此,让我们品尝,以便从现今福乐的虚妄中解脱出来,并能因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到达未来的境界。愿荣耀与权能归于祂,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无穷。阿们。
Беседа 75«И выйдя, Иисус шел от храма; и приступили ученики Его, чтобы показать Ему здания храма. Иисус же сказал им: видите ли все это? Истинно говорю вам: не останется здесь камня на камне; все будет разрушено». (Матф. 24:1–2)
第 75 讲「耶稣出了圣殿,正走的时候,门徒进前来,把殿宇指给他看。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不是看见这一切么?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马太福音 24:1-2)
应验关于圣殿被毁的预言。——关于犹太人灾难和使徒所受试探的预言。——基督纠正了门徒对于世界末日时间的看法。——为何耶路撒冷的毁灭发生在福音广传之后。——基督大能的证据,乃是福音的胜利是在何等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反对关于时间循环以及星辰影响人类命运的学说。——良善的无知胜过邪恶的知识。——罪孽的严重性是根据具体情况和犯罪者的身份而减轻或加重的。
1.Христос, предрекая совершенное уничтожение Иерусалимского храма и грядущие бедствия, призывает учеников к сугубой бдительности и предостерегает от обольщения, ибо предсказанное неизбежно должно исполниться.
1.基督在预言耶路撒冷圣殿将被彻底毁灭,以及未来即将降临的灾难时,呼召门徒们要格外警醒,并提防被诱惑,因为祂所预言的一切必然会应验。
正因基督曾说:「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马太福音 23:38),并且在此之前祂已预言了无数的灾祸,门徒们听闻此言,便惊讶地靠近祂,指著圣殿的美丽,不解地问,难道如此的美丽、珍贵的物质和难以言喻的艺术多样性,真的会被摧毁吗?基督不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关于荒凉的事,而是预言彻底的毁灭。祂说:「你们看见这一切吗?难道不惊讶,不恐惧吗?『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马太福音 24:2)然而,你会问,它又是如何留下来的呢?这话语究竟意味著什么?在这件事上,这句话并非没有应验。救主说这话时,所指的或是普遍的荒凉,或是仅指祂所在之地的荒凉,因为圣殿的部分已彻底被毁。再者,我们也可以说,所发生的这些事件,即使是最顽固的人,也应当相信残余之物的彻底毁灭。 「耶稣在橄榄山上坐著,门徒暗暗地来说: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马太福音 24:3)他们之所以暗暗地靠近,是因为他们打算询问如此重要的事项。他们急切地想要知道祂降临的日子,因为他们热切渴望见到那将带来无数福祉的荣耀。他们之中有两位问了祂这两件事:「什么时候有这些事?」(即圣殿的毁灭)和「你降临有什么预兆呢?」路加见证说,问题只有一个,即关于耶路撒冷的毁灭,因为门徒们认为那时祂的降临也会随之发生。而马可则说,并非所有人都问及耶路撒冷的毁灭,而仅仅是伯多禄(Пётр)和约翰(Иоанн),因为他们更有胆量。 那么,主说了什么呢?「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并且要迷惑许多人。你们也要听见打仗和打仗的风声。总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只是末期还没有到。」(马太福音 24:4-6)由于门徒们听闻降于耶路撒冷的惩罚,认为这与他们无关,并且以为自己将安稳无恙,幻想著只有福祉,并期望很快得到,因此救主再次预言他们将遭遇不幸,以此促使他们警醒和加倍谨慎——以免他们被欺骗者的虚妄所诱惑,也不被即将降临于他们的灾祸力量所击败。祂说,战争将有两种类型:来自欺骗者的和来自敌人的;但第一种将更加残酷,因为它将在混乱和可怕的情况下显现,那时人们将处于恐惧和混乱之中。事实上,当罗马人开始兴盛、城市被掳掠、军队和武器在调动、以及许多人轻易相信一切时,那时确实发生了巨大的混乱。 祂所说的战争是指将在耶路撒冷发生的那些,而不是在普世各地发生的。门徒们关心后者又有何必要呢?再者,如果祂说的是整个世界的灾难,那将毫无新意,因为灾难总是发生,此前也常有战争、骚乱和战斗。但祂在这里说的是犹太人的战争,这些战争很快就会发生,因为罗马人的成功已经使犹太人感到不安。既然仅仅这些就足以使他们惊慌失措,基督便预言了这一切。随后,为了证明祂自己也将起来反对犹太人,并与他们作战,祂所说的不仅仅是战斗,还有上帝将降于他们的击败、饥荒、瘟疫和地震,表明祂自己将允许战争发生,而且这一切的发生并非像以前通常在人间发生的那样简单,而是出于上帝的忿怒。因此,祂说这一切的发生并非偶然或突然,而是伴随著征兆。为了不让犹太人说这些祸患的根源是那些当时信主的人,祂向他们揭示了这些祸患降临的原因。祂先前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一切都要归到这世代了」(马太福音 23:36),回想起他们那可耻的杀戮。 随后,为了不让他们听闻如此多的灾祸时,便以为这预言不会完全应验,祂接著说:「总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有的」,意思是,我所预言的一切都必须发生,而考验的来临丝毫不会妨碍我话语的应验。尽管会有骚乱和混乱,但它们丝毫不会动摇我的预言。 再者,由于基督曾对犹太人说:「从今以后,你们不得再见我,直等到你们说: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马太福音 23:39),而门徒们以为耶路撒冷毁灭的同时就是世界的末日,为了纠正他们的这一观念,祂说:「只是末期还没有到。」 他们确实像我所说的那样认为,你们从他们的问题中就可以确信。他们究竟问了什么呢?「什么时候有这些事?」(即耶路撒冷何时被毁?)「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但基督没有立刻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说了最必要、最应当先知道的事。祂没有立刻提及耶路撒冷,也没有提及祂的第二次降临;而是说了那些近在眼前的灾难。因此,祂劝导门徒们要小心谨慎,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是基督。」如此,祂首先唤起了他们对此的注意(祂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使他们警惕和谨慎,并提到了假基督,然后才提及耶路撒冷的灾难,藉著已经发生的事情,向那些愚昧顽固的人们证明未来的事情也将不可改变。
2.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что смятения и скорби суть лишь начало болезней, предшествующих разрушению Иерусалима, которое наступит после проповеди Евангелия всем народам как обличения неблагодарных.
2.圣经见证,纷乱与悲苦不过是灾难的开端,先于耶路撒冷的毁灭。那毁灭将在福音传遍万邦之后到来,作为对忘恩之人的谴责。
正如我先前所言,祂以「战争和战争的风声」指称他们中间将要发生的动乱。其次,因为门徒们——这亦是我先前说过的——以为这场战争之后末日便会降临,所以请看救主如何安抚他们,祂说:「但那还不是末日:因为『民要』,祂说,『攻打民,国要攻打国』(马太福音 24:7)。」祂所指的是犹太人苦难的开端。「这一切都是灾难的起头(马太福音 24:8)」,也就是说,是那些将要降临到他们身上的事物的起头。「那时,人要把你们陷在患难里,也要杀害你们(马太福音 24:9)。」基督适时地向门徒们提到了他们自身的苦难,这些苦难会因普遍的灾祸而得以减轻,不仅如此,还因祂接下来的话语:「为我的名。『你们』,祂说,『要为我的名被万民恨恶;那时,许多人要跌倒,也要彼此出卖,互相恨恶;且有好些假先知起来,迷惑多人;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福音 24:10-13)。」当内战也随之而至时,这灾难便愈发深重:当时有许多假弟兄。你可见这三重战役——即与迷惑者、仇敌和假弟兄的战役?请看保罗,他同样哀叹此事,说:「外有争战,内有惧怕」;又说:「假弟兄的危险」(哥林多后书 11:26);又说:「那等人是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哥林多后书 11:13)。更糟的是,门徒们甚至无法从爱中得到安慰。接着,基督表明这丝毫不损于刚毅忍耐之人,祂说:不要惧怕,也不要慌乱。若是你们展现出应有的忍耐,那么灾祸便不能战胜你们。福音传遍普世,不顾一切阻碍,便是明证:如此,你们将超乎于灾祸之上。为免门徒们问:我们如何得以存活?祂又加上了更进一步的:你们不仅会存活,还会在各处教导。因此祂说:「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马太福音 24:14)」——并非世界的末日,而是耶路撒冷的末日。至于基督所言乃是关于这末日,且福音在耶路撒冷被攻陷之前便已传开,请听保罗所言:「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罗马书 10:18);又说:「这福音也传给普天下万民听的」(歌罗西书 1:23)。你看,他何等迅速地从耶路撒冷去到了西班牙。如果一个人就能占领如此广大的区域,那么试想其他使徒又成就了多少。在另一封书信中,保罗论及福音「在普天之下,结果增长」(歌罗西书 1:6)。但「对万民作见证」是何意?既然福音已传遍各处,但并非所有人都信从,基督便说:「作见证」将是针对那些不信之人,亦即,作为指责,作为定罪;作见证:信从的人将见证那些不信的人,并定他们的罪。这就是为何在福音传遍普世之后,耶路撒冷才被毁灭,以使那些不知感恩之人连一丝借口也无。实际上,那些亲眼目睹祂的能力在各处闪耀,并在一瞬之间传遍普世的人们,如果他们仍旧不知感恩,又能有什么借口呢?而当时福音已传遍各处,请听保罗所言:「这福音也传给普天下万民听的」(歌罗西书 1:23)。这正是基督权能的伟大标志,祂的道在二三十年内便抵达了世界的尽头。因此,基督说,在这之后,耶路撒冷的末日便将来临。而祂所指正是此事,可由接下来的话语中看出。为确证耶路撒冷的毁灭,祂亦引用了预言,说:「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马太福音 24:15)。」祂向他们指出了但以理。而祂称之为「可憎的」,是指那时征服了这座城的统治者的雕像,他在城和圣殿被荒废之后,将其安置在圣殿内部,因此称之为「行毁坏可憎的」。随后,为了让他们知道这将在他们某些人在世时发生,祂说:「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
3.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длежит узреть силу Христову в том, как неискусные Апостолы, среди величайших смут и всеобщей вражды, сумели проповедать Евангелие по всей вселенной.
3.我们应当以敬畏之心瞻仰基督的力量,观看那些未受教导的使徒们,如何在极大的纷扰与普遍的敌对之中,成功地向整个世界宣扬了福音。
在此,每个人都尤其应该惊叹于基督的力量和使徒们的勇气,因为他们在这样的时代传道:当时犹太人正尤其受到战争的压迫,当时犹太人作为煽动者受到特别的关注,当时凯撒下令驱逐他们所有人。这就像是,有人在四面的海浪汹涌澎湃之时,当整个天空被黑暗笼罩,船难接连不断,船上所有航行的人都骚动不安,海怪浮出海面,与海浪一同吞噬着漂浮的人们,当闪电划过,强盗侵袭,船上的人们彼此心怀不轨之时,他命令那些不谙水性,甚至从未见过大海的人,登上船尾,驾驶船只,进行海战,并且仅凭一艘小船,在如我所说的这种全面混乱之中,俘获并消灭一支以强大力量向他们袭来的无数舰队。实际上,使徒们在异教徒中也因是犹太人而遭受憎恨,又因反对犹太人的律法而被犹太人用石头击打,他们无处可容身。因此,到处都有险滩、岩石和暗礁: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在家里;每个人都起来反对他们:无论是领袖、官长,还是平民百姓,所有的语言,所有的民族,都陷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混乱。犹太民族受到罗马政府极度的憎恨,因为它给罗马带来了无数的困扰。但这丝毫没有损害福音的传播:城市被攻占、焚烧,居民遭受了无数的苦难:而从这座城市走出的使徒们却引入了新的律法,并统治着罗马人。啊,这些新的、奇妙的作为!当时罗马人俘虏了无数的犹太人,却没有战胜那十二个赤手空拳与他们争战的人。什么样的言语能够描绘出这样的奇迹?他们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得到门徒的信任和爱戴,此外,教义本身也必须易于接受,而且时代要没有混乱和动荡。然而,在当时,一切都恰恰相反。使徒们表面上不值得信任,然而他们却将受迷惑的人们从那些被认为是值得信赖的人身边拉走;他们不被爱戴,甚至被憎恨,然而他们却使人远离所爱的事物,远离习俗、祖国、律法。他们的要求难以实行;而他们所劝阻的事物却非常令人愉悦。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追随者都面临着许多危险,许多死亡;除此之外,更甚的是,那个时代本身就非常艰难,充满了战争、动荡和骚乱;以至于即使没有前面所说的任何事情,光是时代也足以使一切陷入混乱。在此适合说:「谁能述说上主的大能,传扬他一切的赞美?」(诗篇 105:2)如果连他们的同胞,在看到了所有的神迹之后,仅仅因为受到制作泥土和砖块的压迫,就不听从摩西,那么,那些每日遭受击打和杀戮,忍受着无法承受的苦难的人,又是谁说服他们放弃平静的生活,转而选择充满危险、鲜血和死亡的生活呢?要知道,宣讲这些的人是异族人,在各方面都与他们为敌。且不说部族、城市,即便是有人将一个被家中所有人憎恨的人带入一所小小的房屋,并试图通过他来使家人远离他们所爱的事物,远离父亲、母亲、妻子和儿女,难道在他开口之前,他们就不会将他撕碎吗?如果家中夫妻之间还有争吵和口角,难道在他踏入门槛之前,他们就不会用石头砸他吗?如果他既被人鄙视,又要求一些困难的事情,要求沉溺于享乐的人们过有节制的生活,而且他所针对的人数远多于他,力量也比他强大,那么他的彻底毁灭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然而,尽管如此,基督却在整个宇宙中成就了在一个家庭中不可能成就的事,引导他的医生们穿过险滩、火窑、悬崖、岩石,穿过被战争所困扰的大地和海洋。如果你想更清楚地了解这一切,即饥荒、瘟疫、地震和其他悲惨事件,请阅读约瑟夫的历史,你就会详细地了解一切。因此,基督自己说:「不要惊慌,因为这些事是必须发生的」;又说:「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又说:「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由于门徒们因他的话而恐惧、疲惫和沮丧,他便坚固他们,说,尽管会有无数的障碍,但福音必须传遍天下,「然后末期才来到。」
4.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являет многообразие браней и искушений, в которых Истина Евангелия возобладала над миром, обличая суетность ложных учений и призывая к смиренному принятию непостижимого Промысла Божия.
4.这圣洁的文本展现了多样的争战与试探,在其中,福音的真理战胜了世界,揭露了虚妄教义的空洞,并呼唤人们以谦卑之心领受那不可测度的上帝妙旨。
你看,那时的情势是何等样?那场争战又是何等样的纷纭多样?这还是在起初,而一切事工在起初之时,尤其需要极大的平静安稳。那么,他们处于何种景况?不妨再重复一遍。 第一场争战来自于那些迷惑人的:「将有假基督和假先知兴起,」经上说;第二场来自于罗马人:「你们将听到战争」;第三场则引发了「饥荒」;第四场是「瘟疫和地震」;第五场是「人要把你们送入死地」;第六场是「你们将被众人憎恨」;第七场是彼此「互相出卖,互相憎恶」:这里指的是内讧之战。接著是假基督和假弟兄;最后,「爱心将会冷淡」,这将是众恶之源。你看,争战的形式何其无数,新奇且不寻常? 然而,即使在这些以及其他更为巨大的争战中(在内讧之战以外,还有亲属之间的争战),福音的宣讲仍然胜过了整个普世:「福音将被传扬,」祂说,「在全世界。」 那么,那些将自然的主宰和时间的循环对立于教会教义的人,他们身在何处?他们当中有谁还记得,曾有另一位基督降世,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尽管他们也讲述其他寓言,例如说,仿佛已经过去了十万年,但他们在这里却无法凭空捏造出任何相似之事。那么,你们所说的「循环」又是什么?索多玛和蛾摩拉,以及洪水,都没有再次发生。你们要嘲弄并谈论转化与兴起,直到几时呢? 你或许会问,那么,预言中的许多事又是如何应验的呢?只因你自己摒弃了上帝的帮助,轻忽了它,将自己置于天命之外,故此魔鬼便能随己意掌管和安排你的事务。然而,它对圣徒却不能如此,对我们这些轻蔑这些预言的罪人,它亦不能如此。虽然我们的生活有亏欠,但由于我们藉著上帝的恩典坚定地持守真理的教义,我们便超乎魔鬼的诡计之上。 那么,藉著星宿来卜算究竟是何意?无非是谎言和纠葛,循著这些,一切都显得是出于偶然,不仅是偶然,更是鲁莽不智。 但你说:如果星宿对人的命运没有影响,那为何一人富有,另一人贫穷?我不知道;我暂时这样与你论辩,是为教导你,不要凡事过于探究,从而认为一切都是出于机缘和偶然。只因你不明白,你不应当凭空臆造不存在的事物。 好的无知胜于坏的知识。不知道原因的人,很快就能找到真正的原因;而那尚未明白真正原因,却臆造出错误原因的人,则难以接受真实的原因;他需要付出许多辛劳和汗水,才能将旧有的清除。在洁净的羊皮纸上,人人可以随心所欲地书写,而在已经写过的上面则不然:必须先将写错的部分抹去。 在医生中,那什么都不做的人,远胜于那做有害之事的人;那建造不稳固之人,比那完全不建造之人更糟;同样,一块一无所有的土地,远胜于长满荆棘的土地。 因此,我们不要急于知晓一切,而要忍耐,即使有所不知,这样当我们找到老师时,就不会给他带来双倍的辛劳。反之,许多人往往因为轻率地接受了错误的教导,而陷入无法治愈的病症。的确,要根除先前已扎下恶根的事物,与在洁净的田地上播种和栽植,难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需要先拔除旧有的,然后才能播种其他;而后者,仅仅需要敞开的耳朵。 然而,究竟为何有人富有呢?现在我就来说明。有些人是藉著上帝的恩惠获得财富;而另一些人则是藉著上帝的容许。这便是简短而朴实的原因。 你又说,那么,祂为何使一个淫乱、奸淫、贪图享乐,并滥用财富的人变得富有呢?祂并非使他富有,而只是容许他富有;「作为」与「容许」之间,有著巨大、甚至无限的差别。 那么,祂为何容许呢?因为审判的时刻尚未到来,使每个人都得其所应得的。有谁比那个连残羹碎屑都不肯给拉撒路的富翁更恶劣?但他却成了最不幸的人,连一滴水都无法得到,尤其因为他在富有之时却毫无人道。如果两个不敬虔的人在此世的际遇不同,一个富有,一个贫穷,那么他们在那里所受的惩罚也将不同,那个更富有的人,将受到更严厉的惩罚。
5.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наставляет нас, что тяжесть наказания за грех зависит от многих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 таких как время, знание и достоинство согрешившего, а наслаждение неправедным благоденствием лишь умножает будущую кару.
5.神圣的文本教导我们,罪罚的轻重取决于诸多情境,例如犯罪的时机、对真理的知晓程度以及犯罪者的身份地位,而不义昌盛中的享乐只会倍增未来的惩罚。
如此看来,你可见那财主也遭受着最严酷的折磨,只因他在今生享尽了福乐?因此,你若看见有人不义地敛财却享尽亨通,就当叹息流泪:因为这财富只会加增他的刑罚。正如那些多行罪恶却不愿悔改的人,是为自己积蓄忿怒的宝藏(罗马书 2:5);同样,那些在此世未受惩罚、反享福乐的人,将遭受更重的刑罚。 若你愿意,我不仅能以将来的事例,也能以现世的事例向你证明这一点。譬如那蒙福的大卫,他与拔示巴犯下那桩众所周知的罪行,受到先知的斥责,他之所以遭受如此严厉的谴责,特别是因为他在享受完全的安稳之下犯下此等罪恶。请听上帝为此如何特别斥责他:「我岂不是膏你作王,救你脱离扫罗的手,将你主人的家产赐给你,并将以色列和犹大全家赐给你吗?若这还嫌少,我必再多加给你。你为何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呢?」(撒母耳记下 12:7-9) 并非所有的罪都受同等的惩罚,而是有许多不同且各异的惩罚,这取决于时间、人位、尊位、领悟的程度,以及许多其他情境。为了使我的言语更加清晰,我们在此仅指出一种罪——淫乱;请看,我将向你呈现多少不同的惩罚,这些并非出自于我,而是出自于神圣的经文。 那在律法之先犯淫乱的人,受的惩罚有所不同。保罗对此有所揭示:「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罗马书 2:12)。那在律法之后犯淫乱的人,将遭受更严厉的惩罚:「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祂说,「必按律法受审判。」 那身为祭司而犯淫乱的人,将因其身分而受到至大且加重的惩罚。这就是为何其他处女因淫乱而被处死,而祭司的女儿却被焚烧,立法者以此极其清晰地表明,祭司本人若犯下此等罪行,将面临何等刑罚。事实上,如果女儿仅仅因为是祭司的女儿就遭受更重的惩罚,那么祭司本人所受的惩罚岂不更甚?如果一个女子是受逼迫而犯淫乱,她便可免于惩罚。若一个富有的女子和一个贫穷的女子犯了淫乱,这里也存在差异。这从我们上面对大卫所说的可见一斑。 若有人在基督降临之后犯淫乱,且未受洗而死,他将遭受比所有先前提到的人更严厉的惩罚。若有人在受了神圣洗礼的洗涤之后犯了淫乱,那么罪中便不再存有任何慰藉。保罗正是为了指出这一点而说:「因为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尚且不得怜恤而死;何况那践踏上帝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不洁净的,又亵慢施恩的圣灵的人,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是多么重呢?」(希伯来书 10:28-29) 若如今有任何一位祭司犯了淫乱,这已是所有罪恶之中的极致。你可见同一种罪行,却有多少区别?在律法之先所犯的罪,有所不同;在律法之后所犯的罪,有所不同;祭司所犯的罪,有所不同;富裕和贫穷女子所犯的罪,有所不同;慕道者和信徒所犯的罪,有所不同;出身于祭司家族的女子所犯的罪,有所不同。 此外,领悟的程度也造成巨大的区别:「仆人知道主人的意思,却不预备,又不照他的意思行,必多受责打」(路加福音 12:47)。在如此众多且重大的事例之后所犯的罪,会受到更大的惩罚。因此基督说:「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马太福音 21:32),尽管他们曾多次得到医治。祂也以同样的方式斥责耶路撒冷,说:「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只是你们不愿意」(路加福音 13:34)。 至于那些在奢华中生活而犯罪的人,你可从财主与拉撒路的故事中找到事例。罪恶的严重性还会因地点而增加,基督自己指出这一点,说:「在殿和坛中间」(马太福音 23:35);也会因罪行本身的性质而增加:「人盗窃,若因饥饿,没有人轻视他」(箴言 6:30);又说:「你将你的儿女,就是你所生的,献给……在你一切可憎恶的事和淫乱的事上」(以西结书 16:20,22)。 也因人位而有所不同:「人若得罪人,有上帝为他代求;人若得罪上主,谁能为他代求呢?」(撒母耳记上 2:25)同样,若有人在疏忽大意上超越了最恶劣的人,上帝在以西结书里如此谴责:「你们连外邦人的规矩尚且不遵行」(以西结书 5:7);又或者当有人甚至不愿从他人的事例中汲取教训时:「你看到了你的姐妹,却为她辩护」(以西结书 16:57);当有人蒙受特别的眷顾时:「若是当在推罗和西顿行了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他们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但我告诉你们,在审判的日子,推罗和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呢」(马太福音 11:21-22)。 你可见这种全然的精确,并非所有人都会因相同的罪行而受到同等的惩罚?如果我们不利用上帝的恒久忍耐,我们将遭受更大的惩罚。保罗也指出这一点,说:「你竟任着你刚硬不悔改的心,为自己积蓄忿怒」(罗马书 2:5)。 因此,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要被生活中的任何境况所困扰和搅扰,不要被思虑所动摇;而是要委身于那不可测度的神圣护理,努力行善,避开罪恶,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来获得未来的福祉,荣耀归于圣父、圣子和圣灵,从今时直到永远。阿们。
Беседа 76«Тогда находящиеся в Иудее да бегут в горы; и кто на кровле, тот да не сходит взять что-нибудь из дома своего; и кто на поле, тот да не обращается назад взять одежды свои». (Матф. 24:16–18)
第 76 讲「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他的外衣。」(马太福音 24:16-18)
犹太人所受苦难的重负,依据基督的预言和约瑟夫(弗拉维奥斯)的见证。— 苦难的缘由。— 基督所言及的选民是哪些人。— 第二次降临的时间与方式。— 十字架将为何而显现。— 为了基督的缘故,我们应当甘愿去做那些必然临到我们身上的事。— 在基督里,我们一切的愿望和需要都得了满足。— 世俗忧虑的虚妄与毁灭性。— 未来审判与惩罚的必然性。
1.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изъясняет пророчество Спасителя о грядущих бедствиях Иудеи, указывая на неизбежность скорби, превосходящей все прежние и будущие, как возмездие за распятие Христа.
1.此神圣文本阐释了救主关于犹太行将到来的灾难的预言,指出那将是一场无可避免、超越所有过往与未来苦难的忧患,乃是对于将基督钉上十字架的报应。
祂在论述将要临到那城(指耶路撒冷)的灾祸、使徒们所受的试炼,以及他们将不可战胜、行遍普世之后,救主再次谈及犹太人将遭遇的灾难,并指出:当使徒们教化了整个世界、得享荣耀之时,犹太人就将承受灾祸。然而,请看祂是如何描述这场战事的,祂所用的言辞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展现了其残酷性。 祂说:「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那时」是何时?「当这一切发生时,当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时。」由此我断定,祂所说的是军队。祂说:那时你们就当逃跑,因为你们将不再有任何得救的希望。 又因为犹太人在残酷的战事中常有再次坚固自身的例子,例如在西拿基立和安提阿古时期(那时,尽管军队攻入了城池,圣殿被占,但马加比人奋起反击,扭转了局势),因此,为了避免他们此时仍期盼任何类似的转机,祂断绝了他们一切的希望。祂说:若有人能赤身逃生,已是万幸。所以,祂不许在房顶上的人进屋去取衣裳,这表明了灾难的不可避免、祸患的极其深重,以及凡陷入其中的人必将灭亡。 基于同样的原因,祂又补充道,那在田地里的,也不可回来取自己的衣裳。如果连在屋里的人都要逃离,那么在屋外的人就更不应回转了。「当那些日子,怀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祸了」(马太福音 24:19),前者的祸患在于,她们因身怀六甲,体力不支,不能轻易逃跑;后者的祸患在于,她们因对孩子的怜悯之心所束缚,无法带着正在哺乳的婴孩一同逃生。钱财和衣服,人们可以轻易舍弃或保管;但那与人性紧密相连的事物,人又如何能逃避?一个怀孕的妇人如何能行动轻快?一个哺乳的母亲又怎能弃她的孩子不顾? 接着,祂再次显明灾祸的严重性,说:「你们应当祈求,叫你们逃跑的时候,不遇见冬天,也不遇见安息日。因为那时必有大灾难,从世界的起初直到如今,没有这样的灾难,后来也必没有」(马太福音 24:20-21)。 你可曾看到,祂是在对犹太人说话,并且讨论的是将要临到他们的灾祸?使徒们并不守安息日,而且在维斯帕先采取行动时,他们也不在耶路撒冷,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离世;即使有人仍然活着,那时也居住在世界的其他地方。 但为何是「不遇见冬天,也不遇见安息日」?冬天,是因时令的艰难;安息日,是因律法的要求。逃跑是必须的,而且必须是迅速的逃跑;但在那时,犹太人因对律法的敬畏,不敢在安息日逃跑,而在冬天逃跑则极为不便:因此,基督才说:「你们应当祈求。」「因为那时必有大灾难,从世界的起初直到如今,没有这样的灾难,后来也必没有。」 愿人不要以为这话是夸大之词;他只管阅读约瑟夫的著作,便能得知这些话的真实性。没有人能说约瑟夫作为一个信徒,夸大了这些灾难的描述以求证实所言;他是一个犹太人,而且是一个非常严谨、热诚的犹太人,是生活在基督降世之后的人之一。他说了什么?他说,这些灾难超越了任何关于灾祸的描述,如此的战事从未发生在任何民族身上。按他的话说,饥荒是如此严重,以至于母亲们竟然贪婪地吞食自己的孩子,并因此在她们之间引发了激烈的争斗,许多死者的腹部甚至被撕裂。 我乐意在此询问犹太人:为何有如此巨大、如此难以忍受的上帝的忿怒倾倒在他们身上?这忿怒超越了迄今为止不仅在犹太,而且在整个世界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难道这不明显是为了他们胆敢将基督钉上十字架,并应验祂的预言吗?所有人都能证实这一点,而与所有人一同、并先于所有人的是,事件的真实性。 请注意灾难的非凡程度,当它们与迄今为止所发生的,以及在未来一切时期将要发生的灾难相比时,竟是所有灾难中最惨烈的。确实,没有人能指出在整个世界、在所有过去和未来的时间中,有过类似的灾难。这是公允的。因为在这之前或之后的人,没有人敢于行此等如此不法和可怕的恶行。 因此,基督说:「必有大灾难,从世界的起初直到如今,没有这样的灾难,后来也必没有。若不减少那日子,凡有血气的总没有一个得救的;只是为选民,那日子必减少了」(马太福音 24:22)。借此祂表明,犹太人所应得的惩罚比这更重,而祂所说的「日子」指的是战事和围城的日子。 因此,祂话语的含义是:如果罗马人针对这座城市的战事持续更久,那么所有犹太人(祂在这里所说的「凡有血气的」是指犹太人),不论是在城内还是城外的,都将灭亡。他们不仅攻击那些在犹太的人,也因着对犹太人的仇恨,驱逐和追杀那些分散在各处的人。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ради избранных верующих дней скорби сокращаются, и предостерегает от лжепророков и лжехристов, ибо пришествие Господа будет явным, как молния.
2.神圣的文本恭敬地阐明,为了那些蒙拣选的信徒,苦难的日子会被缩短;它也告诫人们要警惕假先知和假基督,因为主的降临将是显而易见的,如同闪电一般。
此处基督所言的「选民」指的又是哪些人呢?指的是那些在犹太人中信奉祂的人。为了不让犹太人声称这些灾祸是因福音的宣讲和对基督的敬拜而降临的,祂表明了信徒们非但不会成为他们灾难的根源,相反地,若是没有他们,那么所有的犹太人都会彻底灭亡。倘若上帝容许战事延续下去,那么犹太人的残存者将无一幸免;但为了不让信主的犹太人与不信的犹太人一同灭亡,祂迅速地止息了争战,结束了战争。因此,基督说道:「但为了选民,那些日子必将缩短。」 祂说这话也是为了安慰在犹太人中的信徒,使他们心安,不必惧怕会和那些不信者一同灭亡。既然在此,上帝对信徒们的眷顾是如此的深厚,以至于因着他们的缘故,其他人也得蒙拯救,不信的犹太人的残存者也因着基督徒的缘故而得以保全,那么,在分赐冠冕之时,又有何等的荣耀在等待着他们呢?借由这些话语,基督既安慰了信徒,让他们不必为自身所处的危难而忧伤,因为那些不信者也遭受着同样的灾难,而且是毫无益处,甚至连性命都丧失了。祂不仅安慰他们,还以隐秘而不易察觉的方式将他们从犹太人的习俗中引脱出来。事实上,既然不再会有更好的转变,圣殿也将不复存在,那么律法显然也必将废止。然而,祂并未明确地宣说此事,只是借由谈及犹太人彻底的灭亡来暗示。祂之所以没有说得太过清楚,是为了不让门徒们过早地遭受打击。因此,祂也没有从一开始就提及此事;而是首先为耶路撒冷哀哭,然后让他们指出那些石头,并提出疑问,好在回答问题时,将未来的一切预先告知他们。请留意圣灵所施行的智慧安排:约翰未曾写下关于此事的一切,以免他看起来像是根据事件的记述而撰写(因为他在耶路撒冷被毁之后仍存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写下这些事的,却是那些在城毁之前就已离世,并未亲眼目睹任何事件的人,由此可见,预言的力量从各方面都闪耀着光芒。
「那时,若有人对你们说:『看哪,基督在这里!』或说:『基督在那里!』你们不要信。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显大神迹、大奇事,倘若能行,连选民也就迷惑了。看哪,我预先告诉你们了。若有人对你们说:『看哪,基督在旷野里!』你们不要出去;或说:『看哪,基督在内室里!』你们不要信;因为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尸首在哪里,鹰就必聚在哪里」(马太福音 24:23-28)。 基督说完关于耶路撒冷的预言之后,便转而论及祂自己的降临,并告诉门徒一些预兆,这些预兆不仅对他们有益,对我们以及所有后来的人也都是有益的。 「那时」:是何时呢?在此,「那时」一词,正如我常说的,并不表示所提及的事件在时间上有连续的顺序。当基督想要表明时间的顺序时,祂说:「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立刻」(马太福音 24:29)。然而在这里却并非如此,祂使用「那时」一词,并非指此后立刻发生的事情,而是指在祂想要叙述的那些事件必然发生的时候。 例如,当福音书作者说:「在那些日子,施洗约翰来了」(马太福音 3:1)时,他所指的并非是紧接其后的时间,而是指相隔多年之后,发生他打算叙述之事的那段时间。在说了耶稣的降生、东方博士的到来以及希律的死之后,他立刻说:「在那些日子,施洗约翰来了」,尽管这些事件之间相隔了三十年。在《圣经》中,这种叙事方式是很常见的。 因此,在这里也是如此,基督略去了从耶路撒冷被毁到世界末日开始的整个时间间隔,转而谈论那将在世界末日之前不久的时期。「那时,」祂说,「若有人对你们说:『看哪,基督在这里!』或说:『基督在那里!』你们不要信。」 祂在谈论祂第二次降临的迹象和那些迷惑人的奇事时,同时也告诫门徒关于地点的问题。祂那时显现的方式将不会像祂第一次降临那样,显现在世界的微小角落——伯利恒,那时起初没有人知道;而是将公开地、带着所有的荣耀显现,以至于不需要任何人去宣告此事。这便是一个不小的标志,表明祂不会隐秘地降临。 请注意,祂在这里没有提及战争——祂将关于祂降临的预言与前述的区分开来——而是谈论那些试图迷惑人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使徒时代就已出现,迷惑了许多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祂说,「迷惑许多人」;而另一些将在祂第二次降临之前出现的,则会比第一批人更加邪恶:「并显大神迹、大奇事,」祂说,「倘若能行,连选民也就迷惑了。」 在这里,祂指的是敌基督,以及那些服事他的人。保罗也以同样的方式论及他。称他为「那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之后,又补充道:「这不法的人来,是照撒但的运动,行各样的异能、神迹和一切虚假的奇事,并且在那沉沦的人身上行各样不义的诡诈」(帖撒罗尼迦后书 2:3,9-10)。 请看基督是如何发出警告的。「你们不要出去,」祂说,不要到旷野去,不要进入内室。祂没有说:离开并不要相信;而是说:「你们不要出去,也不要进入。」那时将会有巨大的欺骗,因为有那些迷惑人的神迹。
3.Пришествие Сына Человеческого будет внезапным, всеобъемлющим и славным, знаменуемым явлением Креста, что приведёт к собиранию избранных и великому плачу всех племён земных.
3.人子的降临将是骤然的、遍及一切的,并带着荣耀,以十字架的显现为标志,这将使蒙拣选者得以聚集,并引发地上万族巨大的哀哭。
祂说了敌基督将要来的方式,就是在一个确定的地方;基督也说了祂自己降临的方式。祂将以何种方式降临呢? 「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尸首在哪里,鹰隼也必聚在那里」(马太福音 24:27-28)。闪电是如何闪耀的呢?它不需要信使,不需要传讲者,而是在一瞬间显现在整个宇宙中,向那些坐在家中以及那些身处屋内深室的人们显现。基督的降临也将是如此,因著荣耀的光辉,祂将突然间显现于各处。接著,基督谈到另一个征兆:「尸首在哪里,鹰隼也必聚在那里」,祂以此指示众多天使、殉道者和所有圣者。随后,祂谈到可怕的神迹。这些神迹是什么呢?「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祂说,「日头就变黑了」(马太福音 24:29)。祂说的是哪种日子的灾难呢?是敌基督和假先知那些日子的灾难。那时确实将有巨大的灾难,因为那时将有如此多的迷惑者。然而,这灾难不会持续很久。如果连犹太战争都因选民的缘故而缩短了,那么这试炼就更会因他们而缩短。因此,基督没有说:在灾难之后,而是说:「那些日子的灾难一过去,日头就变黑了」——因为这一切几乎将同时发生。假先知和假基督的出现会引起骚乱,基督自己也将随即降临。那时,巨大的混乱将笼罩宇宙。祂将如何降临呢?祂将以这被造之物已经改变的方式降临。「日头就变黑了」,它不是被毁灭,而是被祂降临的光芒所胜过;「星辰将要从天上坠落」,因为当不再有黑夜时,它们还有什么用处呢?「天势都要震动」:这是非常合理的——看见如此巨大的变化。如果当星辰被创造时,它们都如此惊恐和惊讶(「那时晨星一同歌唱,我的众天使也都欢呼」(约伯记 38:7),主说),那么,当他们看见万物都要改变,他们的同僚受到惩罚,整个宇宙站在可怕的审判台前,并且所有从亚当到基督降临之时存在过的人,都必须为自己所有的行为交账时,他们岂不更要大大地惊恐和震动吗?
「那时,人子的兆头要显在天上」(马太福音 24:30)——这就是说,十字架要比太阳更加明亮,因为太阳会黯淡隐藏,而十字架却会显现;它若非远比日光更加耀眼,便不会显现出来。然而,这兆头为何要显现呢?乃是为了彻底羞辱那些犹太人的不知羞耻。基督将带著至大的辩护——十字架,来临这场审判,祂所展示的将不仅是伤痕,还有那羞辱的死亡。「Then shall all the tribes of the earth mourn」(那时,地上的万族都要哀哭):当他们看见十字架后,就不需要任何指责了;他们将会哀哭,因为他们从祂的死中未曾得到任何益处,反而将他们本应敬拜的那一位钉上了十字架。你看见了吗,基督将祂的降临描绘得多么可畏?祂又是如何鼓舞了门徒们的心?祂之所以先展示那些忧伤的兆头,后展示那些喜乐的兆头,正是为了以这种方式来安慰和抚慰他们。祂再次提醒他们关于受难和复活的事,以极其光辉的形象展示了十字架,好让他们不再羞愧,不再忧伤,因为祂将以十字架作为兆头而降临。在圣经的另一处说:「They shall look upon him whom they have pierced」(他们必仰望他们所扎的人)(撒迦利亚书 12:10)。正因如此,万族将会哀哭,因为他们看见了他们所扎的那一位。在提醒了十字架之后,基督又加上一句:「they shall see the Son of man coming」(他们要看见人子降临),不是降在十字架上,而是「on the clouds of heaven with power and great glory」(驾著天上的云,带著能力和大荣耀降临)(马太福音 24:30)。当你听到十字架时,切莫再次联想到任何忧伤之事:基督将带著大能和极大的荣耀而来。至于祂带来十字架,乃是为了让犹太人的罪恶自行定罪,就像一个人被石头击中后,展示这块石头或那些带血的衣裳一样。祂将驾著云降临,正如祂升天时那样:万族看见这一切,将「mourn」(哀哭)。然而,他们的灾祸并不会仅限于哀哭,但这哀哭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对自己宣判,定自己的罪。同时,「and he shall send his angels with a great sound of a trumpet, and they shall gather together his elect from the four winds, from one end of heaven to the other」(祂要差遣祂的使者,用号筒的声音,将祂的选民从四方,从天这边到天那边,都招聚了来)(马太福音 24:31)。当你听到这些话时,请设想那些被留下之人的痛苦。他们所承受的将不仅是那种惩罚,还有这种惩罚。正如基督先前所说,他们将要呼喊:「blessed is he that cometh in the name of the Lord」(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马太福音 23:39),祂在此也说「they shall mourn」(他们将要哀哭)。基督先前对他们说了残酷的战争;但为了让他们知道,现世的苦难之后,在将来还有苦难等著他们,祂便将他们描绘成哀哭、与选民分离、并被交予地狱的情景;祂借此再次鼓舞了祂的门徒们,并展示了他们将从何种邪恶中得以解脱,以及他们将要享受何种福益。
4.Соблюдая заповеди в кратком земном странствии, мы обретаем неизреченную небесную славу и избегаем вечного сетования о потерянных благах.
4.在短暂的尘世旅途中持守诫命,我们便能获得无法言喻的天国荣耀,并避免永远为所失之福而哀叹。
然而,基督若如此明显地降临,又为何要透过天使来召集选民呢?乃是为了要以此来尊荣他们。保罗说,他们将被提到云中。在论述复活时,他也说了这一点:「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他说,「有呼叫的声音,有天使长的声音,又有上帝的号声」(帖撒罗尼迦前书 4:16)。因此,天使将聚集复活的人,而云彩将接走这些被聚集的人,这一切都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在一瞬间发生。主不会在高处召唤他们,而是祂自己会带着号声降临。那么,为何要有号声和声音呢?为了激励,为了喜悦,为了呈现可怖的事件,也为了折磨那些被撇下的人。我们当为那可怕的日子哀叹!当我们听到这些时,本应欢喜,但我们却悲伤、哀叹、忧愁。或者,是否只有我一人有此感受,而你们听到时是欢喜的?每当论及此事,我便感到一丝恐惧,并从心底深处痛哭流涕,深深叹息。然而,令我困扰的并非此事,而是紧随其后论及童女、论及将所领受的才干埋于地下之人、以及论及那恶仆的教导。正因如此我才哭泣,想象着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将失去何等的荣耀,何等的福乐盼望,而且是彻底且永远的失去。即使劳苦巨大、律法沉重,我们也应当全然遵行。虽然许多懈怠的人曾以为自己有些许借口——这借口固然无用,但他们仍以为有——他们指出诫命的过度沉重、巨大的劳苦、无尽的岁月和难以承受的重担,但如今我们无法提出任何类似的理由来辩白;在那个时刻,这尤其会折磨我们,其程度不亚于地狱的痛苦,因为我们为了片刻的疏忽,为了对微小努力的轻视,失去了天国和那不可言喻的福祉。诚然,时间短暂,劳苦甚微;然而我们却软弱无力,心灰意懒。你在地上努力奋斗,却在天上有冠冕;你忍受世人的折磨,却从上帝领受尊荣;你奔跑两天,却得享永恒的赏赐;在必朽坏的身体中争战,却在不朽坏中得享尊荣。此外,还需思量,即便我们不愿为基督忍受某些苦难,我们也终将不得不忍受,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即便你不为基督而死,你也不会长生不死;即便你不为基督舍弃财富,你死后也无法将其带走。祂向你所要求的,是你即使不被要求也终将舍弃的,因为你是必死之人。祂希望你自愿去做那些你终将不得不做的事情;祂所要求的,不过是让你为祂去做那些出于自然必然性而会发生和降临的事情。你可曾看到,这场竞赛是何等轻松?祂说,你必将承受的,为我承受吧;只需加上这一点,我就满足于你的顺服!你打算借给别人黄金,借给我吧,你会获得更大的益处和安全;你愿意为他人争战的身体,为我争战吧:你的劳苦,我将以极大的盈余来回报。在其他情况下,你总是偏爱支付更多报酬的人——无论是在借贷、贸易还是军役中;然而,基督,祂是唯一一位回报最多、无限丰厚的主,你却不愿接纳。这场争战为何如此巨大?这份仇恨为何如此强烈?当你拒绝为了上帝而将祂置于人之上,就像你为了某个缘故而将一些人置于另一些人之上一样,最终你将从何处获得宽恕和庇护呢?你为何将财宝埋藏于地下?祂说,交在我的手中吧。难道你不认为大地之主比大地更值得信赖吗?大地只会归还所托付给它的,而且往往连那也无法归还;而主不仅会赐予你保管的奖赏,因为祂极其爱我们。因此,如果你想借贷,祂随时准备接受;如果你想播种,祂将承担下来;如果你想建造,祂会吸引你归向祂,说:建造在我的根基上吧。你为何要投靠那些贫穷、乞讨之人?投靠上帝吧,祂以极小的付出回报你巨大的恩惠。然而,我们甚至不愿听闻这些,却急于奔向那些争吵、战争、各种形式的斗争、纷争和毁谤之处。
5.Господь в безмерной щедрости Своей предлагает Себя как Все во всем, дабы человек, отвергнув суетность мира, обрёл вечные блага, ибо всякое противление Ему праведно влечёт наказание.
5.主,以祂无尽的慷慨,将祂自己呈献为「万有之中的万有」,使人得以拒绝世俗的虚妄,而获得永恒的美善;因为一切对祂的抵挡,都必公义地招致惩罚。
那么,当主将祂的一切都向我们敞开,而我们却反抗祂时,祂转身离去并惩罚我们,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对于每个人来说,这都是完全显而易见的。祂说:「你若想装饰自己,就以我的美善为饰;你若想武装自己,就以我的兵器为械;你若想穿上衣裳,就穿上我的袍服;你若想获取滋养,看哪,我的筵席就在你面前;你若想前行,就走我的道路;你若想继承产业,就领受我的遗产;你若想进入家园,就进入那由我亲自设计并建造的城池;你若想建一座房屋,就在我的居所中建造。」我并不要求你为我所赐予的一切给予报酬,反而我还必须要奖赏你,只因你愿意使用我所有的恩惠。有什么能与这份慷慨相媲美呢?我是父,我是兄长,我是新郎,我是房屋,我是滋养,我是衣裳,我是根基,我是万物,凡你所愿,无所不包:你将一无所缺。我甚至乐意服侍你——因为我来,本不是要受人服侍,乃是要服侍人(马太福音 20:28)。我是朋友,是肢体,是头,是兄长、姊妹,亦是母亲——我是万有;你只管作我的朋友。为了你,我变得贫乏;为了你,我成了乞丐;为了你,我在十字架上;为了你,我在坟墓里;为了你,我在天上为你在父面前代求;为了你,我从父那里被差遣到世间。你是我的一切:是我的兄弟,是我的同继承人,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肢体。你还有何求呢?你为何要背弃那爱你之人?你为何为这世界劳作?你为何将水倒入那破碎的器皿?为现世生命所付出的辛劳,就好比这破碎的器皿。你为何要劈砍火焰?你为何击打空气?你为何徒然奔跑?难道不是每一门技艺都有其目的吗?这是众所皆知的。请你也向我展示,你为这世俗忧虑所付出的目的是什么?但你无法展示:「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道书 1:2)。我们走向坟墓:向我指出那位父亲,向我指出那位妻子。那位曾经身著金缕衣、坐在战车上、拥有军队、佩戴王室腰带、拥有传令官、曾经将一些人处死、将另一些人投入监狱、可以随心所欲地处决或释放的人,如今身在何处?我所能见的,除了白骨、蛆虫和蛛网,别无他物。这一切都是尘土,这一切都是虚妄的想像;这一切都是梦境与阴影,是空洞的故事与形像,或者更确切地说,甚至不及形像:因为形像我们至少能在图画中看见,而在这里,我们连图画也看不见。哦,要是灾祸止步于此该多好啊!然而现今,荣誉、欢愉、名望,都只不过是虚影和言语;而由它们所产生的后果,却不再是虚影和言语,它们将持续存在并与我们一同前往彼方,且将昭示于众;那些盗窃、贪婪、淫乱、通奸和无数类似的罪行,无论是言语上的还是行为上的,都不是被写在画布上或尘土中,而是被记录在天国。那么,我们将以何种目光仰望基督呢?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犯了错,他都无法直视父亲,那么届时我们又将如何仰望那比父亲温和千万倍的主呢?我们将如何承受祂的临在?我们将站立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每个人都将受到严格的审查。如果有人不相信未来的审判,那么他只需看看现今正在发生的事——看看那些身处监狱、矿场、污秽之地的人,那些被鬼附、精神错乱、身患不治之症的人,那些与永恒贫困搏斗的人,那些忍受饥饿、被巨大忧愁压垮的人,以及那些战俘。如果不是因为所有与他们同样犯罪的人都将面临惩罚和折磨,他们现在就不会遭受这些痛苦。如果还有其他人在此世没有受到丝毫惩罚,这本身就应当成为一个征兆,表明当他们离开今生之后,必然有某些事物在等待著他们。同一位上帝,祂对待万有,不会对一些人施以惩罚,而让犯下同样或更严重罪行的人逍遥法外,除非祂打算让他们在来生受到某种惩罚。因此,鉴于这些思虑与证据,愿我们都谦卑自己,愿那些否认审判的人能够相信并改过自新,使我们在此世的生活配得上天国,并藉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慈,获得永恒的福祉。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77«От смоковницы возьмите подобие: когда ветви ее становятся уже мягки и пускают листья, то знаете, что близко лето; так, когда вы увидите все сие, знайте, что близко, при дверях». (Матф. 24:32–33)
第 77 讲「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同样,当你们看见这一切事情的时候,你们就知道人子已经近了,正在门口了。」(马太福音 24:32-33)
基督引述无花果树的例子是为了什么?——「这一世代」这个表达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的?——基督预言的真实性。——基督是否知道世界末日的日子?——第二次降临的突然性。——为什么审判之日和每个人的死亡之日被保留在不为人知的状态中?——基督与父上帝的言辞中显示出祂们不知晓的例证。——上帝为何以这样的方式说话?——为了妥善运用恩赐,需要审慎与忠诚。——审判之日不为人知的益处。——关于财富的恰当使用。——应当主要关切那些对邻人有益的德行。——祷告、禁食和童贞从施舍中汲取力量。——关心邻人的救赎与关心自身的救赎是密不可分的。
1.Господь наш, дабы подтвердить непреложность Своего скорого Пришествия и сохранить верный род, явил знамения, кои прежде исполнения часа надлежит нам уразуметь.
1.我们的主,为要证实祂快将降临的不可更改性,并保守忠信的族类,显明了诸般兆头,在时刻成就之先,我们必须明白这些兆头。
基督曾说:「在那些日子的灾难刚一过去」,而祂的门徒却问祂这事何时发生,并渴望准确知道那具体的日子,于是祂就以无花果树为喻,指示他们时间所剩无几,祂的降临已近。祂不仅以这比喻来印证,更以紧随其后的言语来确认:「你们就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与此同时,基督也预言了那属灵的夏天,以及那一日临到义人身上的宁静安息,是在他们经历了现今暴风骤雨般的寒冬之后:而对罪人,祂却预言在夏天过后,寒冬将至,这在祂后来的话语中得到了证实,祂说那日子将在他们沉溺于奢华享乐之中时突然来到。 然而,祂引用无花果树的例子,不仅是为了指示时间——祂本可用别的方式来标明——更是为了确认祂的预言必然成就。正如前一事是必然的,后一事也必然如此。总而言之,基督,以及效法祂的蒙福使徒保罗,在谈论那必然发生之事时,总是以必然的自然现象作为例证。因此,在论及死人复活时,祂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 12:24)。蒙福的使徒保罗,效法基督,在与哥林多人讨论复活时也使用了同样的例子:「无知的人哪,」他说,「你所种的,若不死,就不能生」(哥林多前书 15:36)。 随后,为了避免门徒们再次上前询问:这事何时发生?救主提醒他们这时间已近,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世代还没有过去,这些事都要成就」(马太福音 24:34)。那么,祂所说的「这一切」是指什么呢?就是那发生在耶路撒冷的事:战争、饥荒、瘟疫、地震、假基督、假先知、福音的普世传播、骚乱、纷争,以及我们所说的一切将在祂降临前发生的事。祂又如何说「这世代」呢?在此,祂所说的并非当时活着的世代,而是指信徒们。世代不仅可以按时间来划分,也可以按信仰和生活方式来界定,例如当经上说:「寻求上主的世代」(诗篇 23:6)。基督先前所说的:「因为这些事必然发生」,又说:「这福音要传遍天下」,祂在此再次表达,说这一切必然成就,而那信徒的世代将存留,不会因上述任何灾难而中断。耶路撒冷将被毁灭,大部分犹太人将灭亡;但没有任何事物能胜过这世代,无论是饥荒、瘟疫、地震、战争的恐怖,还是假基督、假先知、迷惑人的、出卖人的、使人跌倒的,或是假弟兄,以及其他类似的试探。 随后,为了给予他们更大的确信,祂说:「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马太福音 24:35),——也就是说,与其说天地,这般坚固不动摇的受造物会先毁灭,不如说我任何一句话会落空。对此有所疑惑的人,不妨考察所有已说过的话,那么,当他发现一切都是真实的(他必然会发现),——基于已经发生的事,他就会相信那将要发生的事;愿他仔细思量一切——他就会看到后来的事件完全证实了预言的真实性。基督提及这些元素,是为了表明教会超越天地,也为了显示祂是万有的创造者。又因为祂提到了世界的末了,许多人不相信这一点,所以祂提到了天地,以此展示祂那无可言喻的权能,并以全然的力量宣告自己是宇宙的主宰,从而使那些怀疑祂话语的人,视之为完全可信。「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独父知道」(马太福音 24:36)。 基督用「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这句话,是为了约束祂的门徒,使他们不要去探求连天使都不知道的事;而用「子也不知道」这句话,则是禁止他们不仅要知道,甚至连问都不可以。祂是以此意图说出这些话的,你可以从祂复活后,如何以更大的力度制止他们这种好奇心得知,当时祂发现他们过分沉溺于此。此刻祂指出了许多且无数的征兆,但那时祂却简单地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使徒行传 1:7)。然后,为了不让门徒说:「我们感到困惑,我们被藐视了,但我们不配受此待遇」,——祂说:「是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祂非常关心门徒是否受到尊重,不希望有任何事对他们隐瞒;但在这种情况下,祂将知道时日和日期的权柄归于父自己,以期使他们对这事心生敬畏,并禁止他们哪怕是问及此事。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上帝的儿子真的不知道此事,那么祂何时会知道呢?与我们一起?但谁会断言这一点呢?祂完全认识父——正如父认识子一样——难道祂会不知道那日子吗?此外,「圣灵参透万事,就是上帝深奥的事也参透了」(哥林多前书 2:10),——难道子会不知道审判的时间吗?祂知道该如何审判,知道每个人的隐秘,——难道祂会不知道那远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吗?如果「万物是借着祂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祂造的」(约翰福音 1:3),那么祂怎会不知道那日子呢?创造诸世界的,无疑也创造了时间;既然祂创造了时间,那祂也创造了那日子:祂怎会不知道祂所创造的那日子呢?
2.Спаситель утаил точный день Своего пришествия не по неведению, но дабы, пребывая в постоянном бодрствовании, чада Его всегда были готовы к встрече с Ним.
2.救主隐匿了祂来临的确切日子,并非出于无知,而是为了让祂的儿女们恒常保持警醒,时刻准备好与祂相遇。
您说,您甚至知晓上帝的本质:难道圣子不知道末后的日子吗?圣子那不息地安居在圣父的怀中的,难道不知道那日子吗?尽管对本质的认识远比对日子的认识更为重要,是无限的重要?您们既然僭越了更大的事,又怎能不把较小的事让给圣子呢?「圣子内中蕴藏着智慧与知识的一切宝藏」(歌罗西书 2:3)。但是,正如您们不知道上帝的本质何在,虽然您们经常愚昧地声称知道,圣子也绝不会对那日子一无所知,相反地,祂完全知晓。正因如此,祂在讲论了一切,定下了时节和年份,并将祂的门徒带到了门槛(祂确实说过:「近了,就在门前」)之后,便对那日子保持了沉默。祂说,如果你问我关于那日子和那时刻,你将不会从我这里听到任何东西;但若是问及大体的时间和预兆,我将毫不隐瞒地告诉你所有细节。至于我知晓这日子,我已经提供了许多证据:我说了时间的远近,未来所有的事,甚至从现今到那日子还剩下多少时日(无花果树的比喻向你解释了这一点),因此,我已经把你带到了门槛前。如果我没有为你打开那扇门,这也是为了你的益处。 为了更有力地证明基督保持沉默并非出于不知晓那终结之日,请再留意,祂在指出了祂降临的上述预兆之外,又增添了另一个:「因为在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亚进入方舟的那日;他们毫不思想,直到洪水来了,把他们全都冲走;人子降临的时候,也要这样。」(马太福音 24:38-39) 基督说这话,是为了证明祂将突然、出人意料地降临,那时大多数人正沉浸于享乐之中。保罗也在下列话语中说了同样的事:「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就忽然临到他们」(帖撒罗尼迦前书 5:3),为了解释这突如其来,他说:「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 然而,基督又是如何说的呢:「在那日子的磨难之后」?如果那时会有享乐,「平安稳妥」,正如保罗所说,那么基督又怎会说:「在那日子的磨难之后」呢?在喜乐之中,又怎会有磨难?这里所指的享乐与平安,只能是无感之人所拥有的。正因如此,使徒没有说:当有平安时,而是说:「当他们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以此描绘出他们的麻木不仁,如同挪亚日子里的人一样,尽管面临着巨大的灾祸,他们依然过着享乐的生活,而义人却在磨难与忧伤中度日。由此可见,随着敌基督的到来,在那些不敬虔和对救恩绝望的人中间,可耻的享乐将日益增多——那时将有贪食、饱胀和醉酒。因此,基督所引用的例子完全契合当时的情景。祂说,正如那时,当方舟正在预备时,人们不信,即使方舟完工,预示着他们即将面临的灾祸时,他们也平静地看着它,沉迷于享乐,仿佛没有任何灾难临头,现在也是如此:敌基督将出现,随后是终结,终结之后是惩罚和无法言喻的痛苦;而那些被败德所麻醉的人,将对这些未来的灾祸毫无畏惧。 正因如此,「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按照使徒的话,这些可怕而不可避免的灾祸也将降临到他们身上。 基督为何没有提到降临在所多玛人身上的灾祸呢?祂想要引用一个普世性的事件为例,一个在被预言时同样未被相信的事件。既然许多人不相信未来,祂就以过去发生的事来证实,以此震撼他们的心灵。同时,祂也指出,在过往的事件中,祂自己同样在行动。 接着,救主又提出了祂降临的另一个预兆,通过综合所有这些预兆,可以清楚地看出祂知晓那日子。是什么预兆呢?「那时,两个人将在田里:一个被接去,一个被撇下;两个妇女在磨盘推磨:一个被接去,一个被撇下。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在哪个时辰来临。」(马太福音 24:40-42) 所有这一切都证明祂知晓那日子,只是禁止门徒询问。正因如此,祂提醒他们挪亚的日子,也正因如此,祂说那时「两个人将在田里」,以此表明祂将在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时候突然降临。「两个妇女在磨盘推磨」——这也表明他们丝毫不期待祂的到来。 此外,被接去和被撇下的,既有仆役,也有奴仆,既有劳作的人,也有闲散的人,总之是来自各种境况的人,正如在《旧约》中所说:「从坐在宝座上的法老,直到在磨坊推磨的婢女」(出埃及记 11:5)。虽然基督说过富人难以得救,但在这里祂保证他们并非所有人都将灭亡,同样地,穷人也并非所有人都将得救;但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会有一些人得救,一些人灭亡。我甚至认为,这里也暗示了祂的降临将在夜间。福音书作者也证实了这一点(路加福音 17:34)。 看,基督对所有情况了解得多么精确!随后,为了防止门徒再次向祂发问,祂又补充道:「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在哪个时辰来临。」在几乎告知了他们那确切的时刻之后,祂又再次预防他们就此事发问,希望他们时刻保持警醒。因此,祂对他们说:「要警醒」,以此表明祂不宣布末后日子的原因。「你们要知道,如果家主知道盗贼会在夜里的哪一更来,他就会警醒,不让他的房屋被凿穿。所以,你们也要预备好,因为在你们想不到的时刻,人子就来了。」(马太福音 24:43-44)祂不告诉他们祂来的时刻,是为了让他们警醒,时刻做好准备。祂希望他们时刻为与祂相遇而担忧,时刻行善,因此祂告诉他们,祂将在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祂话语的意思是:如果人们知道他们何时会死去,他们无疑会为那一时刻做好准备。
3.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наставляет в том, что Господь требует от нас непрестанного бодрствования и верного, благоразумного служения, дабы быть готовыми к Его пришествию и удостоиться небесной награды.
3.神圣的文本虔敬地教导我们,主向我们要求的是不懈的警醒和忠信、明智的侍奉,好使我们为祂的降临做好准备,并得以承受天上的奖赏。
因此,为使人们不只关注于死亡之日,基督既没有指出那普遍终结之日,也没有指明每个人的死亡之日,祂希望世人永远期盼这一天——让它成为持续不断关切的对象。是以,祂也让每个人生命的终结处于未知之中。随后,祂公开称自己为「主」,而在此前从未如此清晰地言明。在这里,我认为还包含著对那些粗心大意之人的责备,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灵魂所展现的关切,尚不及那些预期盗贼来临之人对自己钱财所展露的关切。这些人,当预期盗贼时,便保持警醒,不让任何东西从他们的库房中被窃走;而你们,祂说,虽然你们知道主将会来,并且祂必定会来,然而,你们却丝毫不保持警醒,不作准备,以致于死亡不至突然临到你们;正是因为如此,那一天才会降临到那些粗心大意之人的身上,带来毁灭。正如那富人,倘若他知道自己将被盗的时间,他便会避免那一切,同样地,如果你们有所准备,你们也会保全自己。接著,既然祂提到了审判,祂最终便将祂的言谈转向了导师们,谈及惩罚与奖赏。并且,祂首先谈论了那些有德之人的命运,随后又详述了罪人的遭遇,以便用言谈的结尾在听众心中激发敬畏之心。
为此,祂首先说:「谁是那忠心又明智的仆人,主人派他管理自己的仆役,按时分给他们食物?主人来到时,看见他如此行事,那仆人就有福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必派他管理自己的一切家业」(马太福音 24:45-47)。请告诉我:祂的这些话是否也意味着祂的不知情?倘若你根据祂的话:「连子也不知道」(马可福音 13:32),就说祂不知道世界末日的那一天,那么对于「谁是那」这句话,你又将如何解释呢?你难道也要说,连这个祂也不知道吗?绝非如此。甚至连一个愚昧人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在第一种情况下,或许还能想象出某种原因,但在这里,连这个原因也不存在。祂问:「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约翰福音 21:15)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连这个祂也不知道吗?或者当祂说:「你们把他放在哪里了?」(约翰福音 11:34)的时候呢?类似的疑问也可以从天父上帝那里听到;祂也曾说:「亚当,你在哪里?」(创世记 3:9)又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他们的呼声达到我这里。我要下去,看看他们所行的,是否完全像那达到我耳中的呼声;若不是,我也要知道」(创世记 18:20-21)。在另一个地方又说:「他们或听或不听」(以西结书 2:5)?在福音书中则说:「我要差遣我的爱子;或许他们看见他,会感到羞愧」(路加福音 20:13)。所有这些表达都显示出一种不知情。但上帝说这些话并非出于不知情,而是为了更方便地达到祂的目的。祂以这种方式与亚当对话,是为了促使他寻求罪的赦免;祂与所多玛人对话,是为了教导我们,在不了解事实本身之前,绝不要轻易下判断;在先知书中所说的,是为了防止产生那种愚昧的念头,以为预言已然无可避免地导致了不顺从;在福音书的比喻中,是为了表明他们本应这样做——尊敬圣子;而在这里,则是为了让他们不过分好奇;同时也是为了指出这个问题的特别重要性。此外,请看,这些话语中表达了怎样的不知情啊,如果祂甚至不知道自己所设立的是谁!祂称那仆人为有福的——祂说:「那仆人有福了」——但祂没有说这个人是谁;仅仅说:「主人派他管理自己的仆役」?又说:「主人来到时,看见他如此行事的,那仆人就有福了」。应当注意的是,这不仅是指家业,也是指话语、能力、恩赐,以及托付给每个人的所有职责。这个比喻也可以适用于世俗的官长:每个人都应当将自己的恩赐用于共同的益处。无论你被赋予智慧,或被授予权柄,无论你富有,或拥有其他任何事物——你都不应该将你的恩赐用于伤害你的弟兄,或用于你自己的灭亡。救主从比喻中所提到的仆人身上,要求具备两种品质:明智和忠心,因为罪恶源于不明智。祂称他为「忠心」,是因为他没有为自己隐瞒主人家业中的任何东西,也没有白白地、漫无目的地浪费任何东西;称他为「明智」,是因为他懂得如何恰当地运用所托付给他的家业。我们也需要具备这两种品质,既为了不将属于主的据为己有,也为了能恰当地运用所赐予我们的。如果我们缺乏其中一种品质,那么另一种也就不完美。如果仆人忠心,不偷窃,但却浪费家业,将它挥霍在无益的事情上,这也是一大过错。但如果他懂得如何很好地管理家业,却同时偷窃,这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罪行。让我们中间那些拥有金钱的人也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基督的话语不仅适用于教师,也适用于富人。财富被托付给了这两种人——托付给教导者的是更必需的,而托付给你们富人的是较不必需的。如果教师慷慨地施舍更重要的恩赐,而你们却不愿在微小的事情上表现出慷慨,不仅是慷慨,甚至是感恩(因为你们施予的是别人的东西),那么你们将有什么辩护呢?然而,在我们谈论等待不义之人的惩罚之前,让我们先听听那行事合宜的人将获得怎样的奖赏。「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必派他管理自己的一切家业」。有什么可以与这样的荣耀相比呢?有什么言语足以表达那种尊荣、那种福气,当那位拥有万有的天国之王,将一个人设立管理祂的一切家业时?因此,祂称他为「明智」,因为他懂得不为微小之事而浪费伟大的事物,而是通过在此处的明智行事,赢得天国。
4.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наставляет, что неизвестность часа Пришествия Господня призвана побуждать рабов Божиих к непрестанному бодрствованию и благочестию, ибо лукавый раб, полагающий, что Господь медлит, будет осуждён за неправедное пользование вверенным ему имением и жестокость.
4.圣典教导我们,主再临之时的不确定性,旨在激励上帝的众仆人不断地警醒与敬虔,因为那心想「吾主迟延」的恶仆,将要因其不义地使用所托付予他的财产和其残暴而被定罪。
接下来,基督一如既往,不仅藉着为良善之人预备的赏赐,也藉着威胁恶人将受的惩罚来纠正听者。因此祂又补充道:「倘若那恶仆心里说:『我的主人必来得迟,』就动手打他的同伴,又和醉酒的人一同吃喝。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时辰,那仆人的主人要来,腰斩他,定他和假冒为善的人同罪;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马太福音 24:48-51) 如果有人说:「你看,就是因为不知道那日子,这仆人才有了这种想法——他正是说了:『我的主人必来得迟』。」对此我们将回答说,他有此念头并非因为不知道那日子,而是因为他是个恶仆。实际上,为何那智慧而忠心的仆人心中就没有生出同样的想法呢?可怜的人!即使主人迟延,但你为何仍期盼着祂的到来呢?既然如此,你为何不加以警惕呢? 因此,我们由此可知,主并未迟延。这种想法不属于主,而是属于那恶仆,正因如此他才受到审判。至于主并未迟延,请听保罗所言:「主已经近了。应当一无挂虑」(腓立比书 4:5-6);以及:「那将要来的必来,并不迟延」(希伯来书 10:37)。 但请留心接下来的话语,并注意基督是何等频繁地提醒人们那日子的未知性,以此表明这种未知性对仆人们多么有益,并有助于他们从沉睡中警醒。那么,如果有些人并未从中获得任何益处,又当如何呢?其他那些最有益于救赎的方法,对某些人也并未带来益处。然而,主并未放弃祂的工作。 那么,祂接下来说了什么呢?「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时辰,那仆人的主人要来」——而最悲惨的命运将降临在他身上。你看,祂是何等频繁地重复此事,以表明那日子的未知是何等有益于救赎——并借此使我们处于不断的警惕之中?祂所关切的,正是要我们不住地儆醒;又因我们在安乐与平静的生活中总是松懈,而在患难中最为刚强,故此祂不住地告诫我们:当我们安逸无忧之时,灾祸便会来临。祂先前藉着挪亚表明了这一点,在此处也说:当那仆人醉酒、放纵之时,那可怕的惩罚就预备好了。 然而,我们不仅要留心他所受的惩罚,也要进一步审视,我们是否也正在做着同样的事,却并未察觉呢?
的确,那些拥有钱财却不帮助穷人的人,就像这样不忠心的仆人。因为你只是你产业的管家,正如管理教会财产的侍奉者一样。正如后者无权随意且不加区分地挥霍你们为济贫而捐赠的财宝,因为这些是为穷人提供的食物;同样,你也无权随意挥霍你的财宝。虽然你继承了父母的遗产,因此所有的财产都属于你——然而,这一切都属于上帝。如果你要求你所捐赠的财产必须按照你的指定来管理,那么你难道以为上帝不会更严格地向我们追讨祂的财产,反而会对其被毫无益处地挥霍置之不理吗?不,这不可能,不可能。祂将财富托付给你,正是为了让你「按时」分粮给他人。什么是「按时」分粮呢?就是施予那些饥饿的穷人。正如你将你的产业托付给与你相似的仆人管理一样,上帝也愿意你以适当的方式使用这份产业。因此,尽管祂可以剥夺你的一切,但祂将其留给你,是为了让你获得显露美德的机会。祂将所有人置于相互的需求之中,是为了让彼此的爱更加炽热。但是,你从上帝那里领受,不仅不施予,反而殴打那些本应获得施予的人。如果说不施予已经是罪过,那么殴打他人的人又将得到什么样的怜悯呢?
5.Истинное богатство — это возможность творить милостыню, ибо Господь вверил нам Своё имение не для роскошества, но для стяжания неба через деятельную любовь к ближнему.
5.真正的财富是能行施怜悯的机会,因为上主将祂的产业托付于我们,并非为了奢华享受,而是要我们透过对邻人的积极之爱,来获取天堂。
在我看来,基督论及此事,是针对那些凌辱者和贪婪者,宣布他们将受到严厉的谴责,因为他们「殴打」了那些本应由他们供养之人。我也认为,祂在此处也暗示了那些好逸乐之人:淫乐同样面临着严酷的惩罚。祂说:「与醉酒的人一同吃喝,」——以此表达了肠胃的过度饱足。事实上,你获得财产并非是为了奢靡享乐,而是为了施舍怜悯。这份产业是你自己的吗?它属于穷人,而你不过是受托看管之人,即便这是父辈的遗产,即便这是通过诚实劳动所得。难道上帝不能将它从你手中夺走吗?但祂没有这样做,而是为你提供了向穷人慷慨施予的机会。请注意,基督在所有的比喻中,如何责备那些没有用他们的财富来供养穷人的人。因此,那些童女被定罪,不是因为她们掠夺了别人的东西,而是因为她们没有从自己的所有中分出一部分;那个埋藏自己才干的人,也并非是贪婪者,他只是没有使才干加倍;那些蔑视饥饿者的人,受惩罚不是因为他们侵占了别人的东西,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散尽自己的所有,就像刚才提到的那个仆人一样。因此,让我们当中那些纵容口腹之欲,将本不属于他们、却属于穷人的财富浪费在宴饮上的人,都注意到这一点。不要以为,那凭着上帝的仁慈吩咐你分发、仿佛是你自己财产的东西,就真是你的。上帝将其借给你,是为了让你能有效地使用。因此,当你把属于祂的东西奉还给祂时,不要把它视作你自己的。当你借钱给某人,让他可以利用这笔钱去获得某种利益时,你绝不会说这笔钱是他的。同样,上帝赐予你财富,是为了让你用它来买得天堂。因此,不要将祂无限的仁慈,作为你表现忘恩负义的借口。想想看,能拥有一个在受洗之后还能赦免我们罪孽的方法,是多么令人向往。如果主没有说过:要施舍怜悯,那么会有多少人会说:哦,要是能通过捐献财产来摆脱我们所面临的灾祸该有多好!然而,当这成为可能时,人们反而仍旧疏忽怠慢。但你说:我有施予。你又施予了什么呢?你给的甚至不及那个只投入了两文钱的妇人那么多;你连她的一半都没有给,甚至连与她相比极小的一部分都没有;你把更多的钱财浪费在无用的东西上,浪费在宴饮、醉酒和极度的放荡上;你一会儿邀请别人到你这里来,一会儿又被别人邀请,你既浪费自己的钱,也使别人浪费;因此,你为自己准备了双重的惩罚:首先是为了你自己所做的,其次是为了你强迫别人所做的。那么,请记住这个因同样的事情而被定罪的仆人:经上说,他与醉酒的人一同吃喝。受惩罚的不会只有那些醉酒之人,还有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同伴,——这是非常公允的,因为他们不仅自取灭亡,也对邻人的救赎漠不关心。而没有什么比对邻人救赎的疏忽更令上帝愤怒的了。正因如此,为了表达祂的愤怒,祂吩咐将那仆人腰斩。这就是为什么祂将爱定为祂门徒的标志,因为爱一个人的人,必然会关心所爱之人的福祉。因此,让我们持守这条道路;这正是引领我们进入天堂,使我们效法基督,并尽可能地肖似上帝的道路。那么,请注意,在这条道路上栖居的美德,比其他美德更具必要性。如果愿意,让我们来审视它们,并以上帝的判断来评断它们。假设有两条通往德行生活的道路,其中一条只使走在上面的人成为良善之人,而另一条则同时使邻人也成为良善之人。让我们看看哪一条更完善、更好,更能将我们引向德行的最高境界。使徒保罗常常谴责那些只顾自己益处的人——当我提到保罗时,我指的是基督祂自己——而对于那些努力追求邻人益处的人,则用赞扬和尊荣来推崇。(路加福音 1:16)你们看,他是如何否定一者而规定另一者的?又说:「我们各人应该取悦邻人,使他得益处,得着造就」(罗马书 15:2)。接下来是与劝勉相结合、难以言喻的赞美:「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罗马书 15:3)。这些论述已足以表明胜利属于哪一方。然而,为了更有益处,让我们来看看哪些善行只与我们自身有关,哪些善行也同时扩展到邻人。禁食、卧于地上、保持童贞和贞洁,对那些在这些美德中努力的人自身有益;而从我们这里扩展到邻人的,则是怜悯、教导和爱。在这方面,请听保罗所言:「我若将我的所有分给穷人,又舍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对我毫无益处」(哥林多前书 13:3)。
6.Суть истинной любви и служения Богу заключается в деятельном попечении о пользе ближнего, ибо сие есть исполнение воли Христовой.
6.真实的爱与事奉上主的精髓,在于积极地关怀邻人的益处,因为这正是履行基督的旨意。
你看,爱本身是如何得到荣耀和加冕的?如果愿意,我们再提出第三个比较。设若有一人,禁食、守贞、承受殉道之苦,并被焚烧;而另一人,为了造就近人,推迟了殉道,不仅推迟,甚至在没有殉道的情况下去世。当他们离开现世之后,谁将获得更大的荣耀?我们无需在此多言,也不必赘述:那蒙福的保罗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我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那是好得无比的;然而,留在肉身,于你们更是必需的」(腓立比书 1:23)。他如此将造就近人置于前往基督那里之上。遵行基督的旨意,这才是特别地与基督同在;而祂的旨意,无非是关顾近人的益处。你是否愿意我再向你呈现第四个证明?彼得!基督说:「你爱我吗?喂养我的羊羔」(约翰福音 21:15);祂第三次问他时,说这喂养就是爱的记号。这话不仅是对祭司说的,也是对我们每个人说的,对那些受托管理哪怕是小群羊的人说的。不要只因它小就轻视它,因为祂说,我的父乐意赐福给它(路加福音 12:3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只羊,应当将它引到美好的草场。丈夫从床上起来时,应当只致力于一事,即透过言行在自己的家中和家人中,播种更多的虔诚;妻子也当照料家务,但除了这项职责之外,她应当有另一项更迫切的关怀,就是让全家人都为天国而努力。事实上,若在尘世的事务中,我们尚且在处理家务之前,就努力履行公共职责,以免因疏忽而遭受捆绑、审判和各种耻辱,那么在属灵的事务中,我们就更应当首先努力履行万王之王——上帝的事工,以免被送到那里有牙齿咬切之处。让我们寻求那些既对我们自己有益,又对近人最有益的美德。这就是施舍和祷告;然而,祷告本身的力量和振翼,是从施舍中汲取的。「你的祷告和你的施舍,已达到上帝面前,蒙祂记念」(使徒行传 10:4)。不仅是祷告,连禁食也是从施舍中获得坚固。如果你禁食而没有施舍,那么你的禁食就不是禁食,这样的人比贪食者和醉酒者更糟糕,而且这种程度的差距,正如残酷比奢侈更甚。然而,我为何只说禁食呢?即使你纯洁无瑕,即使你守童贞,但若不施舍,你将被排除在婚宴之外。有什么能与童贞相比呢?它因其超越性,甚至在新约中也没有被立为必需的律法。但即使是它,若不与施舍结合,也会被拒绝。如果那些童女因为没有以应有的慷慨行施舍而被拒绝,那么没有施舍的人,谁又能得到宽恕呢?毫无疑问,没有人可以,不行施舍的人必然会灭亡。如果在尘世的事务中,没有人只为自己而活,而是工匠、士兵、农夫和商人,都将自己奉献于有益于公共利益和益处的工作,那么在属灵的事务中,就更应当如此行。生命主要就在于此;相反地,那只为自己而活,而对其他所有人漠不关心的人,是多余的,他不是人,而是人类中的渣滓。你会说,如果我放弃自己的事情,却去关心别人的事情,那会怎样呢?不;一个关心别人事务的人,不可能同时不关心自己的事务。的确,一个关心他人福祉的人,绝不会冒犯任何人,他会为所有人感到忧伤,会尽其所能帮助所有人;他绝不会夺取任何人的东西,不会放高利贷,不会欺骗任何人,也不会作假见证;他会远离一切恶行,会守护一切美德,为敌人祷告,善待那些图谋不轨的人,不与任何人争吵,不诽谤任何人,即使自己听见无数的辱骂,也会与使徒一同说:「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有谁跌倒,我不焦急呢?」(哥林多后书 11:29)。但如果你只寻求自己的益处,那么你将完全不关心别人的事。既然如此,我们确信那不关心公共益处的人不可能得救,并看到那被一劈两半的奴仆,以及那埋藏自己才干的人,让我们选择这条(侍奉近人的)道路,以便获得永生,愿我们所有人都能靠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而配得这永生,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78«Тогда подобно будет Царство Небесное десяти девам, которые, взяв светильники свои, вышли навстречу жениху. Из них пять было мудрых и пять неразумных. Неразумные, взяв светильники свои, не взяли с собою масла. Мудрые же, вместе со светильниками своими, взяли масла в сосудах своих. И как жених замедлил». (Мф. 25:1–5и след.)
第 78 讲「那时,天国好比十个童女,她们拿著自己的灯,出去迎接新郎。其中有五个是聪明的,五个是愚拙的。愚拙的拿著自己的灯,却没有带油在身上;聪明的却在器皿里,与灯一同带了油。当新郎迟延的时候。」(马太福音 25:1-5及其后续经文)
童女比喻与其他相似比喻的不同之处。——缺乏慈悲善行的贞洁,与通奸同受谴责。——除了我们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事物能拯救我们。——死后的悔改毫无益处。——马太福音中所述的才干比喻,与路加福音中所述比喻的不同之处。——比喻的阐释。——所有上帝的恩赐都应用来造福邻人。——论言语的合宜运用。——劝勉我们在运用言语时,应当效法基督的榜样。
1.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наставляет нас, что девство, будучи великим подвигом, не может спасти душу без дел милосердия и щедрого подаяния бедным, которые суть елей для светильников. Немилосердие ставит человека наравне с прелюбодеями и сребролюбцами, ибо глупо лишиться всего, не совершив меньшего — помощи ближнему.
1.神圣经文教导我们,童贞虽是伟大的修行,若无怜悯的善行和慷慨济助穷人,亦不能拯救灵魂;因这些善行乃是灯中的油。不施怜悯使人与淫乱者和贪爱钱财者无异,因愚昧人为求全而失去了一切,却没有成就那较小的、帮助邻人的事。
这些比喻与先前那不忠仆人耗尽主人财产的比喻相似。它们共有四个,且都以不同的方式劝勉我们:即我们应当努力施舍、在一切我们所能为之事上帮助邻人,因为除此之外,我们无法得救。但在那些比喻中,所谈论的是一切我们应当向邻人施行的善行。而在童女的比喻中,则特别谈论金钱的施予,其语气比前一个比喻更为强烈。前一个比喻定那殴打同伴、与醉酒者一同饮酒、耗尽并毁坏主人财产的仆人受苦;而这个比喻则惩罚那不关心邻人益处、不从自己财物中慷慨施舍给穷人的人。这些童女虽有油,但不多,因此遭受惩罚。但基督为何在此比喻中不呈现一个普通人,而呈现童女呢?祂曾称赞童贞,说:「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马太福音 19:12);又说:「能领受的就可以领受」(马太福音 19:12)。此外,祂也知晓许多人对童贞的高度评价。童贞就其本质而言,乃是一件伟大的事,这可从新约中并未将其定为必须遵守的律法看出,正如在旧约中,即使是圣洁伟大的人士也没有保守童贞一样。基督并未为此颁布诫命,而是将其留给听从者的自由选择。因此,保罗说:「论到童身的人,我没有主的命令」(哥林多前书 7:25)。我赞美保守童贞的人,但不强迫不愿守贞的人,也不将劝告定为律法。因为童贞是一件伟大的事,许多人对此有崇高的看法,为免有人因保守童贞而变得疏忽,仿佛已完成了所有事,并开始忽略其他方面,基督便提出了这个比喻,它能使人确信,童贞即使与所有其他美德结合,若缺少怜悯之行为,仍会与淫乱之人一同被定罪;而残忍不仁、毫无怜悯之人,也会被列为与他们同等。这是非常公义的:肉欲的激情控制了那些人,而贪婪则控制了这些愚昧的童女。肉欲的激情和贪婪在力量上并非相等;前者更为强大且痛苦。因此,对手越弱,那些被战胜的童女就越不值得宽恕。正因如此,基督称她们为愚昧的,因为她们完成了更大的功绩,却因未完成较小的而失去了一切。祂在此称「灯」为童贞的恩赐、圣洁的纯洁;而称「油」为仁爱、怜悯以及对穷人的帮助。「新郎迟延的时候,她们都打盹睡著了」(马太福音 25:5)。祂表明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间隔,从而打消门徒对祂的国度将快速降临的念头。他们曾期望这样的降临;因此祂不断抑制他们的这个希望。同时,祂也暗示死亡即是睡眠。「她们都睡著了,」经文说。「半夜有人喊著说」(马太福音 25:6)。祂说这话,或是为了配合比喻,或是为了表明复活将发生在夜间。保罗也提到了呼喊,他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主必亲自从天降临」(帖撒罗尼迦前书 4:16)。那么,号声代表什么?呼喊又意味著什么呢?「新郎来了,你们出来迎接他。那些童女就都起来收拾她们的灯。愚昧的对聪明的说:请分点油给我们」(马太福音 25:7-8)。救主再次称她们为愚昧的,以表明没有什么比那些在这里积聚金钱,却在最需要仁爱和大量油的地方一无所有地离去的人更愚蠢了。她们之所以愚昧,不仅因为这个原因,还因为她们期望从聪明的童女那里得到油,并且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寻求,尽管这些童女极度仁爱,她们也因此而闻名。愚昧的童女所求的也不是全部——「请分点油给我们,」她们说——并指出了极度的必要性,说:「因为我们的灯灭了。」然而,尽管如此,她们仍然被拒绝了,无论是她们所求之人的仁爱,还是请求的易于实现,亦或是所求之物的必要和缺乏,都未能帮助她们得到所求。这教导了我们什么呢?那就是如果我们自己的行为背弃我们,没有人能够帮助我们,这并非因为他们不愿意,而是因为他们不能。这些童女正是以不可能为由推辞。蒙福的亚伯拉罕也解释了这一点,当时他说:「在我们与你们之间,有深渊限定,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能的」(路加福音 16:26)。「不如向卖油的去买吧」(马太福音 25:9)。这些卖油的是谁呢?是穷人。他们在哪里呢?他们就在这里,并且只有现在才应当找到他们,而不是在那个时候。
2.Ныне надлежит запасать елей милосердия, ибо девство без милостыни мрачно, а нерадение о ближних в сем веке лишает радости Господней в веке грядущем.
2.如今,当务之急是储备慈悲之油,因为缺乏施舍的童贞是幽暗的,而在此生对邻人的疏忽,将使人在来世失去主所赐的喜乐。
你看,贫穷之人为我们带来了何等的益处?如果你将他们弃绝,你便失去了获得救赎的巨大希望。因此,在这里我们应当预备好油,以便在那里,当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当下,而非将来,才是预备的时候。所以,不要将你的财产浪费在奢华和虚荣之上,因为你在那里将会非常需要油。愚拙的童女们听了智慧童女们的回答之后,便去购买油,但却一无所获。这或是基督为了比喻的进展和连贯性而说,或是借此表明,即使我们在死后变得更加仁慈,也无法从中获得任何益处,也无法逃脱惩罚。同样,童女们的热心也没有益处,因为她们不是在这里,而是在那里才去找卖油的人,正如那位财主,当他变得如此仁慈,甚至开始关心他的亲属时,也没有得到任何益处。那位从躺在门边的人旁边经过的人,急切地想要将那些他已看不见的人从危险和地狱中拯救出来,并请求派人去告诉他们。然而,他却没有得到任何益处,正如那些童女一样。在她们得到这样的回答之后离去,「新郎来到,那预备好了的,同他进去坐席,门就关了」(马太福音 25:10);而愚拙之人的门却被关闭了。在经历了许多努力、巨大的辛劳、这场残酷的战斗和战胜强烈本性冲动的胜利之后,她们羞愧地、低著头,带著熄灭的灯离开了。没有什么比缺乏怜悯的童贞更为黑暗的了,因此,许多人通常称不怜悯之人为黑暗的。那么,童贞的益处何在呢?当那些童女没有见到新郎,并且在敲门之后一无所获,反而听到了这个可怕的声音:「我不认识你们」?当基督亲自说出这话时,除了地狱和难忍的折磨之外,便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甚至,这些话比地狱本身更为可怕。这些话也是对作恶之人说的。「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那日子,也不知道那时辰」(马太福音 25:13)。你看,基督多么频繁地加上这些话,表明对我们而言,不知道死亡的时辰是有益处的?那些过著安逸生活,并在我们指责时说他们会在临终时将一切留给穷人的人,现在在哪里呢?让他们听听这些话并改正。事实上,许多人被突然的死亡夺去,当时无法做到这一点,也没有来得及向亲属宣布他们的意愿。因此,这个比喻谈论的是金钱的施舍;而接下来的比喻则是针对那些不愿以金钱、言语、庇护或其他方式帮助邻人,却将一切隐藏起来的人。但为何在这个比喻中呈现的是君王,而在那个比喻中呈现的是新郎?这是为了教导我们,基督与那些将自己的财物分给穷人的童女多么亲近;这正是童贞的本质所在。因此,保罗如此定义这种美德:「没有出嫁的,是为求主的事,怎样叫主喜悦,……规规矩矩地,常与主同在,心不分散」(哥林多前书 7:34-35)。他说,这是我的建议。如果路加福音中关于「才干」的比喻有所不同,我要说的是,一个比喻谈论一件事,另一个比喻谈论另一件事。在路加的比喻中,从相同的数额产生了不同的收益,因为从同一「弥那」中,有人赚了五倍,有人赚了十倍,因此每个人得到的奖赏也不同;而在这里,情况则相反,因此奖赏是相同的。那领了二千的,也赚了二千;同样,那领了五千的,也赚了五千;而在那里,由于从相同的数额中,有人赚得多,有人赚得少,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没有得到相同的奖赏。但请注意,无论在哪里,帐目都不会立即被要求清算。就像把葡萄园交给农户之后,主人就离开了,在这里也一样,分发了钱之后就走了;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向我们展示祂的恒久忍耐。而我认为,基督借此也在暗示复活。但这里祂所考虑的不仅仅是农户和葡萄园,而是所有的一般工人,因为祂不仅仅是与领袖和犹太人争辩,而是与所有的人争辩。那些诚实地归还金钱的人承认他们赚了什么,以及从主人那里拿了什么。一个人说:「主啊,祢交给我五千银子」(马太福音 25:20);另一个人说:「二千」;他们借此表明祂给了他们获得收益的机会,并感谢祂,将一切归功于祂。主人对此说了什么?「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因为关心邻人的益处是良善之人的特质),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马太福音 25:21)。祂用这些话表明了完全的福乐。但其中一个人却没有这样说;他怎么说呢?——「我知道祢是个严酷的人,在没有撒种的地方收割,在没有散布的地方聚集。我就害怕,去把祢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祢原有的在这里」(马太福音 25:24-25)。主人对他说了什么?「那么,你就该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马太福音 25:27),也就是说,你本应与他们商议并达成协议。「但他们不听我的话?」这不关你的事。还有什么话比这更为宽容的呢?
3.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к деятельному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ю дарованных свыше талантов, будь то слово, имущество или учение, дабы не подвергнуться осуждению за бесплодность и леность.
3.这段神圣的文本呼唤我们,要积极地运用上天所赐予的恩赐,无论是话语、财物抑或教诲,以免因著贫瘠和怠惰而遭受谴责。
然而,人们却非如此行事,他们反倒迫使债主前来索取。但君王却非如此,祂说:「你本应偿还,而索取之事,则由我来承担。」「我来时,就能连本带利地收回我的。」——这里所指的利息,乃是传道之功,即是善行的彰显。你本应做那较轻易之事,而将那较艰难之事留给我。但因为这仆人没有遵行,所以主人就说:「夺过他这一千银子来,给那有一万银子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福音 25:28-29)。这说明了什么?那领受了言语与教诲之恩,本应造福他人,却不加以使用的人,终将丧失这恩赐本身。反之,那殷勤努力的人,将获得更大的恩赐,而那怠惰之人,则连他已得之物也要失去。然而,除了这份损失之外,那好逸恶劳者还将面临难以承受的痛苦,并伴随著可怕的定罪判决。「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马太福音 25:30),祂说道。你可见,不仅是那掠夺、贪婪和行恶之人,要遭受极其可怕的折磨,就连那不行善之人,亦然。 因此,让我们细听这些话语。趁著尚有时日,我们要努力追求我们的救赎;为我们的灯预备油;用那一千银子来赚取。如果我们在此地懒惰,生活散漫,那么到了那里,即便我们流下滔滔的眼泪,也无人会怜悯我们。那穿著污秽衣裳的人,自责其身,然而却毫无益处。那拥有一千银子的人,将所托付给他的银子归还,然而却被定罪。那些童女们也曾恳求、靠近并敲门,然而一切都是徒劳与枉然。 因此,深知此事,我们要将金钱、努力、庇护,以及一切都用于邻人的益处。这里所指的「银子」,乃是每个人能力所及之物——或是庇护、或是财产、或是教诲,或是任何类似之事。因此,无人应当说:「我只有一千银子,我什么也做不了。」即使只有一千银子,你也能赢得赞许。你并不比那位寡妇贫穷,也不比彼得和约翰地位低下,他们是平民百姓,未受教育,然而,因为他们热心并为共同的益处付出一切,他们便领受了天上的基业。确实,没有什么比对众人有益的生活更蒙神所爱了。正因如此,神赐予我们言语的恩赐、双手、双脚、身体的力量、心思与悟性,为要让我们将这一切用于我们自身的救赎和邻人的益处。言语不仅是用于颂赞和感谢,它也对教诲和安慰有益。如果我们如此使用它,我们便是效法主;如果反其道而行,我们便是效法魔鬼。 同样,彼得在承认基督时,被称为有福的,因为他是受父的感动而说话;然而当他惧怕十字架并否认时,他便受到了严厉的斥责,因为他的行为是出于魔鬼的教唆。因此,如果因无知而说出的话,竟有如此的定罪,那么当我们故意在许多事上犯错时,我们又怎能得到宽恕呢?所以,我们要如此说话,使人自然而然地看出我们所说的是基督的话语。我并非仅在说「起来行走」(马太福音 9:5),或说「大比大,起来」(使徒行传 9:40)时,才发出基督的话语;更重要的是,当我被辱骂时,我给予祝福;当我被冒犯时,我为那冒犯我的人祷告。 先前我曾说,我们的舌头是触摸神脚的双手;现在我要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我们的舌头尽心竭力地发出合祂心意的话语,那么它便是模仿基督的舌头。那么,我们应当发出哪些合乎祂旨意的话语呢?那些充满怜悯与温柔的话语,如同祂对那些冒犯祂的人所说的:「我没有鬼附着」(约翰福音 8:49);以及:「我若说得不好,你就可以指证那不好」(约翰福音 18:23)。如果你也如此说话,如果你是为了纠正你的邻人而说话,那么你的舌头就如同祂的舌头。神自己也证实了这一点:「你若从卑贱中取出宝贵的来,你就可以当我的口」(耶利米书 15:19)。 因此,当你的舌头如同基督的舌头,你的口如同父的口,当你成为圣灵的殿时,还有什么荣耀能与之相比呢?你的口舌即便由黄金和宝石制成,也不会像被谦逊所装饰那样闪耀。事实上,还有什么能比那不知冒犯,而只热衷于祝福的口舌更令人愉悦呢?如果你无法祝福那咒诅你的人,至少要保持沉默,并持续这样做,直到你通过应有的努力和循序渐进的进步,能够达到我们所说的,拥有那样的口舌。
4.Следует всеусердно стремиться к обретению уст, подобных Христовым, через смирение и кротость, дабы с дерзновением предстать пред Судией.
4.我们应当全然用心地寻求获得如基督般的口舌,借由谦卑与温柔,以便能大胆地站在审判者面前。
请勿认为这些话语是放肆无礼的。主乃是爱世人的,这恩赐是祂良善的馈赠。然而,拥有如同魔鬼般的口舌,以及如同邪恶精灵般的言语,才是真正的放肆无礼,尤其是对于参与如此崇高奥秘、领受主之圣体的人而言。 因此,当你深思此事时,当尽己之力效法主。当你成为这样的人时,那魔鬼自己也无法再抵挡你,因为它知道那被恩赐的标记,它知道那击败它的基督之武器。这武器是什么呢?是谦逊与温和。 基督在山上战胜并摧毁那前来试探祂的魔鬼时,祂并未表白自己就是基督;祂只是用话语像网罗一般缠住它,以谦逊得胜,以温和将其驱离。因此,当你看见有人带着魔鬼的恶意向你逼近时,你也要如此行,如此战胜!基督已赐予你权柄,让你尽己之力效法祂。听闻此言,请勿畏惧。未能效法祂才是可畏的。 因此,要如祂说话一般说话——那时,你就会在人所能及的范围内变得像祂。正因如此,那些如此说话的人,比那些预言的人更为崇高;预言仅是恩赐,而这里面也有你的辛劳与苦修。 教导你的灵魂,为你塑造出如同基督口舌般的口舌。只要它愿意,就能做到这一点;除非它疏于防范,否则它知道这门技艺。 但你会问,如何塑造这样的口舌呢?需要用何种颜料、何种材料呢?不需要任何颜料,也不需要任何材料,只需要美德、谨慎与谦逊。 现在,让我们看看魔鬼的口舌是如何形成的——好叫我们永远不要拥有它。它是如何形成的呢?是通过咒骂、辱骂、诽谤、背誓。当一个人像魔鬼一样说话时,他也就获得了魔鬼的舌头。 那么,我们能有什么借口,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将遭受何种惩罚,因着我们竟允许自己用那领受主圣体的舌头,说出魔鬼的话语? 因此,我们不要允许自己这样做,而要竭尽全力教导我们的舌头效法我们的主。如果我们教会它这一点,我们将能以更大的胆量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 如果有人不懂得如此说话,审判者将不会听取他的陈述。正如罗马的法官无法理解一个不懂说罗马语的被告一样,基督也不会理解你,也不会听你的话,除非你像祂一样说话。 因此,让我们学习我们君王习于听闻的言语;让我们努力效法祂的语言。 若是忧愁降临于你,要留意别让过度的沮丧改变了你的口舌;而是要像基督那样说话。祂也曾为拉撒路和犹大而忧愁。 若是恐惧袭来,你也要努力像祂那样说话。祂也曾为了你而心生恐惧,当时祂正筹划你的救赎。你也当说:「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 26:39)。 若是你哭泣,要像祂一样,适度地哭泣。 若是你遭受诽谤与苦难,要像基督一样,接受这一切。祂也曾被诽谤,祂也曾忧伤,祂曾说:「我心甚是忧伤,几乎要死」(马太福音 26:38)。 总而言之,基督在一切事上都为你树立了榜样,好让你保持同样的适度,不违反赐予你的规则。 如此,你就能拥有如同基督口舌般的口舌。 如此,当你仍在地上时,你就会拥有如同那坐在天上的主的舌头——只要你在沮丧、愤怒、忧愁、苦难中保持适度。 你们中有多少人渴望见到基督啊!看哪,如果我们努力,我们不仅能见到祂,还能变得像祂。因此,我们不要拖延。 对主而言,先知的口舌并不如那些温和谦逊之人的口舌那般令人喜悦。主说:「许多人将对我说……『我们不是奉你的名预言吗?』……那时我要向他们宣告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马太福音 7:22-23)。 而摩西的口舌,他是极其谦逊温和的(「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民数记 12:3),是如此令主喜悦和钟爱,以至于祂可以说与摩西面对面、口对口地说话,如同朋友与朋友一般。 如今你没有制伏邪魔的权柄;当你拥有如同基督口舌般的口舌时,你将拥有制伏地狱之火的权柄。你将拥有制伏烈火深渊的权柄,你将对它说:「住了吧,静了吧」(马可福音 4:39),你将以大无畏的胆量升入天堂,领受国度。 愿我们所有人都能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爱世人之心得享这国度。愿荣耀、权柄、尊荣归于祂与父和圣灵,从今时直到永远,世世无穷。阿们。
Беседа 79«Когда же приидет Сын Человеческий во славе Своей и все святые Ангелы с Ним, тогда сядет на престоле славы Своей»(Мф. 25:31),«и отделит одних от других, как пастырь отделяет овец от козлов». Одних восхвалит за то, что они Его алчущаго накормили, жаждущаго напоили, когда был Он странником, ввели в дом, когда был наг, одели, когда был болен, призрели, когда был в темнице, посетили, – и даст им царство; а других, обвинив в противоположных поступках, пошлет в огонь вечный, уготованный дьяволу и ангелам его. (Мф.25:32–36, 41)
第 79 讲「当人子在祂的荣耀里,同著众圣天使降临的时候,那时祂要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马太福音 25:31),「并要将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人分别绵羊山羊一般。」祂要因著某些人曾喂养了祂饥饿之时,施饮予祂干渴之际,在祂为客旅时将祂领进家门,在祂赤身露体时为祂披上衣裳,在祂患病时照料了祂,在祂身陷囹圄时探望了祂——而称赞他们,并将国度赐予他们;而另一些人,则因著行了与此相反之事而被定罪,并将他们遣入那为魔鬼和它的使者们所预备的永火之中。(马太福音 25:32-36,41)
对末日审判的描述。——基督之死是全宇宙从邪恶中获得的胜利与拯救。——曾有多少位大祭司。——基督对世人的仁爱。——劝诫世人效仿祂的榜样。——关于宽恕他人的冒犯。——《旧约》禁止记仇。——良善之人不会因他人的冒犯而遭受任何损害。
1.Господь являет Себя в славе, дабы совершить Страшный Суд над всем человечеством, где мерилом спасения послужит неукоснительное исполнение заповеди о милосердии и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и к наименьшим из братий.
1.上主在荣耀中显现自身,以便对全人类施行可畏的审判,在那里,救赎的标准将是毫无保留地遵行关于对最小的弟兄姊妹施予怜悯和仁爱的诫命。
这些甜美无比的言语,我们应当永铭于心,如今更当全心全意、满怀温柔地聆听,因为基督的全部教诲就凝聚于这些话语之中。他极为看重仁爱与施予。因此,在先前的话语中,他以不同的方式谈论此事,在这里他再次提及,但表达得更加清晰和有力,他所呈现的不是两三个人,甚至不是五个人,而是整个宇宙。确实,先前他论及两类人时,所指的并非单纯的两个人,而是两种群体:一种是顺从的,另一种是不顺从的。但在这里,他给予我们的教导更为可畏,也更为庄严。这就是为什么他不再说:「天国好比」(马太福音 25:1);而是直接指明自己,说:「当人子在他荣耀里降临的时候」。如今他显现于世,是带著卑微、受辱和嘲弄;而那时他将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他常常提及荣耀。因为他受十字架苦刑、被视为羞辱处死的时候临近了,所以他将听者的心灵引向更高的境界,使他们目睹审判的台,以及整个宇宙。让他的话语变得可畏的,不仅是这一点;还在于天国似乎是空虚的。因为,他说,天使将与他同在,他们将作见证,证明他们受主差遣,为拯救世人尽了多少服事。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那一日都将是可怕的。「他接著说,万民(即全人类)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马太福音 25:32)。如今,所有人都未曾分别,而是混杂在一起;但在那时将有分别,而且是最精确的分别。他首先藉著地域将他们分开,并显明每一个人;然后以称谓表明各人内心的光景,称一些为山羊,另一些为绵羊,借此表明前者不结任何果实——因为山羊结不出丝毫的果实——而后者则结出丰盛的果实——因为绵羊提供了羊毛、乳汁、羔羊,带来巨大的益处,这些是山羊无法给予的。然而,无言的动物结出果实,或是凭借其本性而结出,而人则是凭借其自由意志。因此,那些不结出果实的人将遭受磨难,而那些结出果实的人则将获得冠冕。
主并非在与罪人论断之前,就使他们遭受苦楚;因此,祂先将他们安置妥当,然后才宣告祂的指控。他们以谦恭的态度回应祂,但这已然对他们毫无益处;这是完全公义的,因为他们轻忽了祂最为盼望之事。毕竟,先知们在各处都曾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何西阿书 6:6),且颁布律法者以一切方法,无论是言词或行为,都激发人行此道,连本性亦教导此事。在此,请注意,那些受定罪者并非仅缺少一、二种美德,而是缺少所有的美德。他们不仅没有喂养饥饿者、没有给予赤身者衣裳,甚至连更容易做到的事,他们也没有去做,那就是探望病人。 请看,祂的诫命多么轻省。祂没有说:我曾在监里,你们释放了我;我曾患病,你们使我从病榻上起来;而是说:「你们来看望了我;…你们来到了我这里。」即便当祂饥饿时,要满足祂的要求也并不困难。祂所求的并非丰盛的宴席,而仅是最必需之物,是不可或缺的食物,而且祂是以恳求的方式求取。是以,所有的一切都使他们应受惩罚:所求之事易于实行,因为祂求的是饼;求助者的形貌令人怜悯,因为祂是贫困的;自然的恻隐之心,因为祂是人;应许的吸引力,因为祂许诺了天国;刑罚的威吓,因为祂以地狱相警告;受惠者的尊贵,因为上帝亲自在穷人身上接受;荣耀的伟大,因为祂屈尊降临;施予的合法性,因为祂接受的是祂自己的。然而,尽管有如此巨大的威胁,贪爱钱财之心彻底蒙蔽了那些被其掳获之人。 正如祂在上文说过,不接待穷人者将比所多玛人受更重的惩罚,在此祂也说:「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 25:45)。你说什么?他们是你的弟兄?你又为何称他们为最小的弟兄?他们是弟兄,因为他们被贬低、他们贫穷、他们被弃绝。祂特别将这样的人召入祂的弟兄之列,也就是那些不为人知、受人轻视者,所指的不仅是那些修士或住在山间的人,而是指一切信徒。祂愿意世俗之人,当他口渴、饥饿、赤身或作客旅时,能从我们这里得到一切帮助。洗礼以及在神圣奥秘中的相交使我们成为弟兄。
2.Господь являет 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 суда Своего, указывая на исполнение заповедей милосердия праведными и на отвержение их грешниками, ибо Царство уготовано для благословенных от создания мира, а огонь вечный — для диавола и ангелов его.
2.上主彰显祂审判的公义,指出义人如何实践了怜悯的诫命,而罪人又如何将其弃绝,因为天国是为那从创世以来蒙受祝福的人预备的,而永火则是为魔鬼和它的天使所预备的。
随后,为使你从另一方面也得见这判决的公义,祂又首先赞扬了那些妥善履行其职责的人,并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等等(马太福音 25:34-35)。这样,那些被定罪的人就不能说他们一无所有了。祂藉着指出他们的同伴来定他们的罪,正如祂藉着指出那些(聪明的)童女来定那些(愚拙的)童女的罪;藉着指出那忠信的仆人来定那沉湎于醉酒和暴食的仆人的罪;藉着指出那呈上两个他连得的仆人来定那隐藏了他连得的仆人的罪;总而言之,祂藉着指出那些履行了自己职责的人来定每个罪人的罪。这种比较有时是基于对等者的,例如在此处和童女的比喻中;有时是基于更卓越者的,例如当经文说:「尼尼微人要在审判的时候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约拿更大!南方的女王要在审判的时候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她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马太福音 12:41-42)。又有时是基于对等者的:「他们要作你们的审判官」(马太福音 12:27);又有时是基于更卓越者的:「岂不知我们要审判天使吗?何况今生的事呢?」(哥林多前书 6:3)。 至于此处,基督在此是基于对等者进行比较的;祂将富人与富人相比,将穷人与穷人相比。但祂对那些被定罪之人判决的公义性,不仅藉着那些处境相似的仆人履行了他们的职责而得到阐明,而且也藉着那些被定罪之人在贫困丝毫不能成为障碍的事情上仍然表现出不顺从来得到阐明,例如当他们需要给饥渴之人水喝,探望在监里之人,或看顾病人时。 救主在赞扬了那些履行了自己职责的人之后,便启示了祂自古以来对他们的爱:「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祂说。 这「蒙赐福的」名号,以及「蒙父赐福」的名号,何等宝贵,又有何种福祉能与之相比呢?他们因何得此殊荣?原因何在?「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等等。这些话语中蕴含着何等的尊荣,何等的福气!祂没有说:「领受」,而是说:「承受」,如同承受自己的产业,如同承受父辈的遗产,如同承受那自古以来便属于你们的一切。祂说,在你们尚未存在以先,这一切就已为你们预备和安排妥当,因为我知晓你们将是这样的人。他们因何得此奖赏?因着给予居所、衣裳、面包、凉水、探望、以及入监看顾。祂所要求的处处都是必需之物;然而有时,我实言,祂所要求的并非必需之物,因为如同我所言,病人与在监里之人,无疑需要的不仅是探望,一位需要解脱捆锁,另一位需要脱离病痛。然而,主以其慈悯,要求我们做我们力所能及之事,甚至远低于此,将更大的热忱留给我们自己去追求。 祂对那些被定罪之人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永火里去。」——不是从父那里,因为不是父咒诅了他们,而是他们自己的行为——那火「原是给魔鬼和他的使者的」,不是为你们预备的。当祂提及国度时,祂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国,」并加上:「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而当祂提及火时,祂却并非如此说,而是加上:「原是给魔鬼的」。祂说,我为你们预备了国度,但火并非为你们,而是「为魔鬼和他的使者」;但既然你们自己将自己投入火中,那便当自责。 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话语中,祂仿佛在他们面前为自己辩护般,提出了他们被定罪的原因:「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马太福音 25:42)。即便是敌人前来,他的痛苦难道不足以感动并屈服最无情之人吗?饥饿、寒冷、捆锁、赤身、疾病、四处漂泊无家可归——这些已足以止息仇恨。可你们竟不以此对待一位朋友——一位施恩的朋友和主宰。我们常常因看到饥饿的狗而动容,因见到困境中的野兽而心生怜悯;而你,见到你的主宰,却不动容?这有何借口可寻。 即便仅有此事,难道不足以成为报偿吗?我并非说(施予善行)你将在全宇宙面前,听见那坐在父宝座上的主发出如此欢愉之声,并获得国度;单单你施予善行,难道不足以报偿你吗?而今,在全宇宙面前,当那无法言喻的荣耀显现之时,主亲自宣告并为你加冕,承认你是喂养者和接待客旅者,祂不以此为耻,为要使你的冠冕更加璀璨。 因此,那些人受罚是公义的,而这些人蒙恩受冠,尽管他们行了数不尽的善行,然而因这微不足道和极小的善举而得获天国、国度以及如此崇高的尊荣,仍是恩典的慷慨之赠。 「耶稣说完了这一切的话,就对门徒说: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马太福音 26:1-2)。在论及国度、未来的报偿和永恒的惩罚之后,基督再次及时地提及苦难;祂仿佛是说:既然有如此的福祉在等待着你们,你们又何必惧怕这短暂的苦难呢?
3.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предвидя страдание, сокрыл Его горечь, указав на Пасху как на таинство спасения, являя высшее Своё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е даже к тем, кто замышлял злодейство.
3.吾主耶稣基督,预见苦难,便隐藏了祂的愁苦,指示逾越节乃是救赎的奥秘,显明祂至高的仁爱,甚至向着那些图谋恶事之人。
在此处,请留意基督以何种新的方式,在祂所提及的前几句话中,隐藏了那些可能特别令祂的门徒忧伤之事。祂没有说:「你们知道,过了两天,我将被交付」;而是说了什么呢?「你们知道,过了两天是逾越节」,随后才补充说祂「将被交付,钉在十字架上」——这表明即将发生之事乃是圣奥秘,是关于宇宙救赎的节期与庆典,并且祂是在完全预知一切的情况下走向苦难的。因此,既然仅凭此言便已足以慰藉他们,祂此刻便不再提及祂的复活,因为在已说过如此之多后,再重复提及已是多余。此外,如我所言,祂提及逾越节曾为犹太人在埃及带来的古老恩惠,以此表明,这受难本身亦将他们从无数的祸患中拯救出来。「当时,祭司长和文士并民间的长老聚集在大祭司该亚法的院里。他们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害祂;只是说:『不可在节期,恐怕民间生乱』」(马太福音 26:3-5)。你可见犹太人事态中不同寻常的混乱吗?他们筹谋着不法之事,却前往大祭司那里,期盼在原本应当遭受阻碍之处获得允许。当时有多少位大祭司呢?依照律法,本应只有一位;然而那时却有许多。由此可见,当时犹太人的事务正开始衰落。正如我所言,摩西曾命令只设一位大祭司,待其逝世后方可另立一位,并且以第一位大祭司的在世时间来限定那些误杀者的流放期限。那么,为何当时会有许多大祭司呢?因为在后期,他们是每年选任一次。福音传道者在谈及撒迦利亚时便表明了这一点,他说撒迦利亚是「亚比雅班次的祭司」(路加福音 1:5)。因此,这里所说的祭司长,是指那些曾任大祭司之人。他们商议的是什么呢?是秘密拿住耶稣,还是杀害祂呢?两者兼而有之。他们惧怕百姓,故而等待节期过去:「只是说:『不可在节期』」。魔鬼不愿基督在逾越节受难,是为使祂的受难不致声张;而他们不愿在节期,是为避免发生骚乱。请留意:他们所惧怕的并非上帝的忿怒,也非节期可能加重他们的罪行,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只顾虑来自人的危险。然而,他们心中怒火中烧,随后又改变了主意。他们先说了:「不可在节期」,但后来寻得了一个出卖者,便不再等待时日,而是在节期中行了杀戮。他们为何选在此时捉拿祂呢?因为他们正如我所言,怒火中烧,且期盼能在那时寻得祂,并且在一切行动中都如同被蒙蔽了一般。诚然,祂自己利用了他们的恶行来成就祂的事工;但他们并非因此而无罪,反而因其自愿的图谋而应受无数的惩罚。再者,恰恰是在本应释放所有人的时刻,甚至是释放有罪之人的时刻,他们却杀害了那位为他们行了无数恩惠的义者,那位甚至为了他们而暂时撇下了外邦人的主。然而,这是何等的慈爱啊!对于这些如此罪孽深重(刚愎自用)且充满一切不义的人,祂再次伸出救赎,差遣使徒们为拯救他们而甘愿受死,并借着使徒们恳求他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哥林多后书 5:20)。拥有这样的榜样,我并非说:我们要为仇敌而死——尽管这是被要求的;但鉴于我们极其软弱,我姑且说:至少我们不要嫉妒朋友,不要憎恨施恩者;我暂且不说:我们要善待作恶者——尽管我热切期盼如此;但既然你们的心是刚硬的,至少我们不要报复。难道我们在此如同在剧院之中,难道我们的生命是一场游戏吗?为何你们有时所行之事与诫命完全相悖呢?基督在受难中所行的一切举动,正如所有其他事情一般,并非无的放矢地被描绘出来,这些举动足以劝诫犹太人;而是为了让你效法祂的良善,追随祂的慈爱。祂使那些前来捉拿祂的人仆倒在地,医治了那仆人的耳朵,温和地与他们交谈,并在十字架上行了极大的奇迹:祂使太阳的光芒黯淡,使磐石裂开,使死者复活;祂以梦境惊吓了审判官的妻子,在审判中展现出完全的温柔,这温柔吸引他们的力量丝毫不亚于奇迹;祂在审判台上预言了许多事,甚至在十字架上呼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 23:34)!而埋葬之后,祂又为他们的救赎做了多少事呢?在复活之后,祂岂非立刻就呼召了犹太人吗?岂非赦免了他们的罪吗?岂非向他们施予了无数的恩惠吗?有什么比这更出人意料的呢?那些将祂钉上十字架、那些充满杀戮之气的人,在钉了祂之后,竟成了上帝的儿子。有什么能与这般的关怀相比呢?听到这些,我们应当感到羞愧,因我们与那位被命令要效法的主相距甚远。至少要认识到这距离有多大,这样我们至少能为自己与那些基督为之舍命的人为敌而自责,为自己不愿与那些基督不惜尝死以求和解的人和睦而自责。难道在此,施舍所需的开支和金钱花费,也是你们推辞施舍的借口吗?
4.Поскольку велика наша собственная вина пред Богом, надлежит нам поспешать с прощением обид и примирением, ибо сие есть драгоценное выражение любви, угодное Создателю.
4.既然我们自身在上帝面前有巨大的过犯,就当赶紧赦免冒犯我们的人,并与他们和解;因为这乃是爱的一种宝贵表达,蒙造物主所喜悦。
请你思量自己所负的罪愆何其深重,不仅不要拒绝宽恕冒犯你的人,反而要自行奔向那些使你忧伤之人。如此,你才有根基获得宽恕,为自己的不义寻得开脱。那些异教徒,不期望任何宏大的福祉,却往往能在这样的情境中行事明智;而你,心中怀着如此的盼望,却拒绝宽恕,迟延不决,不愿因着顺服上帝的律法而预先完成那日后自会成就之事。你宁愿让心中的情欲自行消亡,毫无酬报,也不愿带着酬报而行?倘若你的情欲因时日流逝而消逝,于你而言并无任何益处;相反地,你将面临重大的惩罚,因为你没有顺着上帝律法的启示,去完成那本该由时间来成就之事。 倘若你说,对冒犯的记忆使你燃起怒火,那么就回想一下,那冒犯你之人是否也曾对你施予过恩惠;同时思量,你自己又曾对他人心怀多少恶念?他曾毁谤你、羞辱你?设想,你亦曾毁谤他人。那么,当你自己拒绝宽恕他人时,又如何能获得宽恕?或许你从未毁谤任何人?但你却曾听闻他人被毁谤,并表示赞同。这同样并非无罪。 你可愿知晓,宽恕冒犯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蒙上帝悦纳?对于那些看见祂公义地施予惩罚而心生喜悦的人,祂会加以惩罚——因为即便他们受罚是公义的,你也不应当欢喜。先知在斥责了诸多不义之后,又加上一句:「不为约瑟的苦难担忧」(阿摩司书 6:6);又说:「住沙非娜的必赤身受辱而过;在撒南的居民必不出来;在以色迦的哀号,使你们不得安居」(弥迦书 1:11)。纵使约瑟,即那些源于他的支派,以及与他们相邻的众人,是按着上帝的旨意受罚,但祂仍愿我们对他们心怀怜悯。 我们本是邪恶之人,当我们惩罚仆役,若看见其同伴中有人嘲笑,我们便会更加愤怒,并将怒火转向后者,那么,上帝更是会惩罚那些看见祂所惩罚之人而心生喜悦的。倘若我们应当怜悯那些受上帝惩罚之人,而不是加以攻击,那么,对于那些冒犯我们的人,更应施以怜悯。这是爱的标记,而爱是上帝所珍视、胜过一切的。如同在君王的紫袍上,那些妆点外袍的色彩和染料被视为珍贵,同样地,那些蕴含着爱的美德,在此也是珍贵的。没有什么比宽恕那得罪我们的人,更能保守这份爱。 难道上帝不也顾念那些受冒犯的人吗?祂难道没有将冒犯者差遣到受冒犯者那里吗?祂难道不是从祭坛边将他送走,直到和解之后,才呼召他回到筵席上吗(马太福音 5:23)?然而,你不必因此等待他来找你;否则,你便会失去一切。正是为此,上帝才特别为你预备了丰厚的酬报,让你能先于他而行。所以,倘若你是应他的请求而和解,那么这份爱就不再是上帝诫命的果实,而是冒犯者的热忱所致——如此你便失去了冠冕,而他却获得了酬报。 你说了什么?你心中有仇敌,竟不感到羞愧?我们有一个魔鬼已是足够,何须再从我们同类中给自己招惹仇敌?哦,但愿那魔鬼也能停止与我们为敌!哦,但愿它不再是魔鬼!你可曾知晓,和解之后,那份喜悦是何等深厚?在仇恨期间,即便它未能清晰显现,又有何妨?唯有当仇恨止息,才能真正明白,爱那曾冒犯你之人,远比憎恨他更加令人愉悦。
5.Душевные страдания от обид ближних проистекают не столько от их злобы, сколько от нашего малодушия и неспособности вменять земное ни во что, стремясь к совершенству во Христе.
5.因邻人所加之冒犯而心灵受苦,其根源与其说来自他们的恶意,不如说来自我们的怯懦,以及我们无力将世间一切视为虚无,一心追求在基督里的全然完善。
我们为何要效法那些狂暴、彼此吞噬、与自身肉体为敌的人呢?请听,在旧约中对此有何等深刻的论述:「在公义的路上有生命,其径上没有死亡」24(箴言 12:28)。「人向人怀怒,却向主求赦免」(西拉书 28:3)。然而,上帝曾允许报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埃及记 21:24):既然如此,祂为何又将此视为罪过呢?那是因为祂允许此事,并非真要我们彼此如此行,而是为了让我们因惧怕惩罚而不敢轻易冒犯他人。再者,此种报复乃属于短暂的怒气,而心怀恶毒的灵魂则易于积怨。你遭受了伤害吗?但这伤害绝没有你因心怀积怨而加诸于自己身上的伤害来得大。此外,对于一个良善的人来说,根本不可能受到任何真正的损害。让我们设想,有个人拥有妻儿,过著圆满的生活;即使他有很多机会遭受损害,即使他拥有巨额财富、权力、众多朋友,享受荣耀,然而他仍过著圆满的生活(这一点必须强调)——然后设想他遭遇了灾难。例如,某个恶人损害了他的财产:但对于一个视财产如无物的人来说,这算什么呢?那恶人杀害了他的孩子:但对于一个确信死人复活的人来说,这又算什么呢?那恶人害死了他的妻子:但对于一个学会不为逝者哭泣的人来说,这又算什么呢?那恶人使他受辱:但对于一个视一切现世事物如同草上之花的人来说,这又算什么呢?如果你愿意,那恶人甚至伤害了他的身体,把他投入监狱:但对于一个知道「外在的人虽然在朽坏,内在的人却日日更新」(哥林多后书 4:16),并且知道「患难生忍耐」(罗马书 5:3)的人来说,这又算什么呢?我确信这样的人不会遭受任何损害,相反地,正如前面所解释的,他会得到益处:他会得以更新,变得更加老练。因此,我们不要因他人的冒犯而折磨自己,从而伤害自己,削弱我们心灵的力量。折磨的产生,与其说是因为我们近人的恶毒,不如说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胸狭隘。正因如此,如果有人冒犯了我们,我们就哭泣、陷入沮丧;如果有人夺走了我们的东西,我们也会经历同样的感受,就像小孩子一样,被他们那些更活泼的同伴所激怒,但他们搅扰的并非什么大事,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那些同伴看到他们生气,就会继续不断地戏弄,但如果看到他们笑了,就会退去。然而,我们比孩子更为愚昧——我们却为那些应该笑的事情而哭泣。因此,我恳求你们,让我们抛弃这些孩童般的感受;让我们向往天上的事物。基督希望我们成为大人,成为完全的人。保罗也曾如此吩咐,他说:「弟兄们,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然而在恶事上要作婴孩」(哥林多前书 14:20)。因此,让我们在恶事上作婴孩,避开罪恶,持守美德,好藉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得以承受永恒的福祉。愿荣耀和权柄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80«Когда же Иисус был в Вифании, в доме Симона прокаженного, приступила к Нему женщина с алавастровым сосудом мира драгоценного и возливала Ему возлежащему на голову». (Мф. 26:6–7)
第 80 讲「耶稣在伯大尼,在患痳疯的西门家里的时候,有一个女人拿著一玉瓶极贵重的香膏,来到他跟前,趁他坐席的时候,把膏浇在他头上。」(马太福音 26:6-7)
三位福音书作者所提及的妇人与约翰所提及的妇人是不同的。——为何提及西门的麻风病,并称呼那城镇的名字。——妇人所寻求的是什么。——基督为何允许用香膏膏抹。——不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求软弱之人做出崇高之事。——福音书作者对真理的爱好。——犹大的恶毒。——贪财是极其可怕的激情。——贪财之人的描绘。——任何人都不能伤害有德行之人。——贫穷使灵魂富足,而财富使灵魂贫瘠。
1.Благоговейное усердие жены, помазавшей Христа миром, было великое дело любви и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е Господа к погребению, которое будет проповедано во всём мире в вечную её память.
1.那位以香膏膏抹基督的妇人,她敬虔的热忱,乃是极大的爱之举,也是为主的安葬所作的预备,这事必将在普世传扬,成为她永远的记念。
这位妇人,在所有的福音书作者笔下,似乎是同一个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我看来,有三位福音书作者所谈论的是同一位妇人;而在约翰的记述中,却是另一位奇妙的妇人,她是拉撒路的姐妹。福音书作者提到西门患有麻风病,并非没有目的,而是为了表明这位妇人为何敢于接近耶稣。因为麻风病被视为一种极不洁净、令人憎恶的疾病,而她看见耶稣治愈了这个人(否则祂不会愿意留在一个麻风病人家中),并在这位家中坐席,因此她产生了希望,相信耶稣也能轻易地洁净她灵魂的不洁。福音书作者提及伯大尼这座城,亦非没有原因,而是为了让你知道,基督是自愿走向苦难的。在此之前,祂远离犹太人;而今,当他们的仇恨尤其炽盛之时,祂却经过靠近他们的地方,仅有约十五个里格之遥。因此,祂先前的避离也是出于神圣的计划。于是,这位妇人看见祂,因此获得了胆量,便接近了祂。倘若那位患有血漏的妇人,因其不洁乃是出于自然,并未自觉有何不妥,尚且带着恐惧与颤抖前来,那么这位妇人,因着她良心的不洁,理当怀有更大的恐惧与羞耻。因此,她是在撒玛利亚妇人、迦南妇人、患血漏的妇人以及许多其他妇人之后才接近祂的,因为她自觉有极大的不洁;她并非公开地前来,而是在家中。并且,当所有其他妇人前来仅仅是为了得到身体的医治时,她却前来唯独为了尊崇耶稣,并获得灵魂的医治。她的身体并无任何损伤,因此每个人都尤其应当赞叹她。她接近耶稣,并非将祂视为一个普通人——否则她不会用自己的头发擦拭祂的脚——而是将祂视为一位超越人类的存在。因此,她将自己的头,这比全身都宝贵的身体部分,俯伏在基督的脚下。「门徒看见就恼怒,说:何必这样浪费?这香膏本可以卖许多钱,赒济穷人。耶稣看出来,就说: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她将这香膏浇在我的身上,是为我安葬做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何处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以为记念。」(马太福音 26:8-13)这种想法是如何在门徒心中产生的呢?他们听见老师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何西阿书 6:6),并责备犹太人舍弃了更重要的事——「公义、怜悯和信实」[参阅马太福音 23:23],听见祂在山上论及施舍,并由此推论,彼此议论说:如果祂不允许燔祭和古老的敬拜仪式,那么祂就更不会允许用油膏抹了。然而,门徒是这样想的,而耶稣却洞察了这位妇人的心思,便允许她靠近。因为她的敬虔是如此之大,她的热忱是如此不可言喻,祂便以祂极大的宽容,允许她也将香膏浇在祂的头上。如果祂不拒绝成为人,被怀在腹中,以乳汁哺育,那么祂不拒绝此事又有什么可惊奇的呢?正如祂的父悦纳香烟与烟雾,祂也悦纳了这位罪妇,正如我先前所说,祂赞许她的心意。雅各曾用油膏抹石柱,作为献给神的祭物(创世记 28:18);油曾被用作祭物(利未记 2:4);祭司也曾被油膏抹(利未记 8:10)。但门徒不明白这位妇人的心思,便不合时宜地责备她,而在他们的指责中,却指出了这位妇人的慷慨。他们说香膏本可以卖三百银币(马可福音 14:5,约翰福音 12:5),这表明了她为香膏花费了多少,以及她所表现出的慷慨。因此基督责备他们,说:「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祂接着指出原因,渴望再次提醒他们祂的受难:「她将这香膏浇在我的身上,是为我安葬做的。」祂也提出了另一个原因:「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又说:「普天之下,无论在何处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马太福音 26:11,13)。你可曾看见基督是如何预先告诉门徒他们将要走向万邦,并以此在他们思念祂的死亡时安慰他们,指出在十字架的死亡之后,将会显现出如此巨大的能力,以至于这福音将传遍各处。那么,何等不幸之人会与如此明显的真理相悖呢?看哪,基督所预言的已经应验,无论你走到普天之下的何处,都会看见人们传扬这位妇人的事迹,尽管她并非显赫之人,没有许多见证人,并非在剧场,而是在一间屋子里,而且是在一个麻风病人的家里,只有基督的门徒在场。
2.Восхваляя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е усердие, Господь призывает не требовать совершенства немедленно, но утверждать веру, проистекающую от сокрушённого сердца.
2.赞颂那虔诚的热忱,吾主召唤我们,不要立刻要求全然的完美,而应当坚固那源自破碎心灵的信仰。
是谁传扬并宣讲了此事?是那位预言者的大能。无数君王和将帅的功绩,虽然他们的纪念碑至今尚存,却被湮没了;那些建立城池、修筑城墙、赢得战役、树立凯旋柱、征服诸多民族的人,虽然他们立了雕像、颁布了法律,却无人听闻,不知其名;然而,那位娼妓妇人在某位患麻风病的人家中,在十位男子面前倾倒香膏的举动,却被普世传颂。历经漫长岁月,这件往事仍未磨灭;波斯人、印度人、西徐亚人、色雷斯人、萨尔马提亚人,以及摩尔人的部族,乃至不列颠群岛的居民,都在述说着这名娼妓妇人在犹太,在那隐秘的家中,所做之事。主的大爱何等伟大!祂接纳了这娼妓,这亲吻祂的脚、倾倒香膏并用头发擦拭的娼妓;祂接纳了她,并斥责了那些指控她的人。的确,不应为她这份热忱而使她心生困扰。请留意,门徒们是何等高尚,又何等热衷于施舍。但是,基督为何不简单地说:「她做了件好事」,而先说:「你们为何难为这妇人?」 这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不应对软弱之人从一开始就要求至高的德行。因此,祂并非仅仅根据这件事情本身来审视,而是根据这妇人的境况来考量。如果祂是在颁布律法,就不会提到这妇人;但你当知道,祂对她如此言说,是为了不让门徒们扼杀她那正在萌芽的信心,反而要更加激发它;为此,祂说了上述的话,教导我们无论好事是由谁做的,也无论它性质如何,我们都当接纳、赞许,并引领其走向更大的完善,不要求它在起始之初就达到全然的完美。基督自己特别渴望此事,由此可见:祂本是无处枕首之人,却吩咐人掌管钱囊。然而,此时此刻,要求并非是纠正她的行为,而仅仅是接纳。正如在这妇人行动之前,若有人询问,祂不会发表这样的意见一样;在这妇人完成之后,祂所关心的,只是她不因门徒的责难而困扰,而是因着服侍祂而变得更加热忱、更加良善地离开。在香膏倾倒之后,他们的责备已是不合时宜。同样地,如果你看见有人制作并奉献圣器,或致力于其他有关墙壁和地面的教会装饰,切勿允许变卖或销毁已完成之物,以免削弱他的热忱。然而,若有人在行动之前告知你他的意图,则要吩咐他分给穷人,因为耶稣自己正是如此行事,以免削弱这妇人的热忱,祂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安慰她。接着——当祂说:「她是为我的安葬作准备」时,为了不使人觉得祂提到坟墓和死亡这样的事情而使这妇人困扰,请看祂如何再次坚固她,说:在普世之中,「要述说……这妇人所行的」。这既是对门徒的劝勉,也是对这妇人的安慰和称赞。祂说,所有人将来都会赞美她,而且她现在献上安葬所需的物品,已是预先宣告了受难之事。因此,没有人可以责备她。我不仅远远不会将此视为恶行而定罪,或将此视为不义之事而责怪,甚至不会容许这事被埋没无闻,我要使这在屋内、在隐秘中完成的行动被世人知晓,因为这行动源于虔诚的心思、火热的信心和破碎的心灵。但基督为何应许这妇人的是永恒的纪念,而非某种属灵的福份呢?这是为了借此在她心中播下获得属灵福份的希望。既然她行了善事,那么显而易见,她必将得到应得的赏报。「当时,十二门徒中有一个,名叫加略人犹大,去见祭司长,说:『我把祂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马太福音 26:14-15)。「当时」。是何时呢?正是基督说了这些话的时候,正是祂说:「为我的安葬」的时候。犹大听到福音将要传遍万邦(这话语中蕴含着不可言喻的力量)时,却毫不动容,也不惧怕;当那些妇人,甚至是娼妓妇人,向耶稣表达如此敬意时,他却在行撒但的作为。为何福音书作者要提到他的名字呢?因为还有另一位犹大。他们毫不隐瞒地说出犹大是十二门徒之一。因此,他们没有隐藏任何看似羞耻的事情。本可以简单地说:「基督的门徒中有一个人」,因为还有其他人。但他们现在加上了:「从十二个里头」,仿佛在说:从那首批、那最优秀、被拣选的门徒中,从与彼得和约翰同列的人中。他们只追求一个真理,那就是不隐瞒事件。因此,他们对许多神迹保持沉默,但对任何看似羞耻的事情却毫不隐瞒,勇敢地宣扬,无论是言语、行为,还是其他任何事。
3.Сребролюбие, как явствует из падения Иуды, есть ужаснейшая страсть, ведущая к предательству и всякому злу, победить которую возможно лишь посредством ревностного попечения и осознания ее противоестественности.
3.贪爱钱财,正如从犹大的堕落所显明的,是最为可怖的情欲,导向背叛与诸般邪恶,唯有透过热切的关怀和对其反乎本性的觉察,方有可能将其战胜。
不仅是前三位福音传道者叙述此事,连那宣告至高奥秘的约翰自己也同样述说。他比所有人都更多地谈及耶稣所承受的羞辱与凌辱。你看,犹大的恶行何其巨大,他自愿走向背叛,并且是为着金钱,还是如此微不足道的金钱。路加说他与军官们商议(路加福音 22:4)。由于犹太人的骚乱,罗马人设立了他们的官长来维持秩序,因为权力已照着预言从犹太人手中被夺去。犹大来到这些军官面前说:「我把祂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什么呢?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银子。从那时起,他就寻找机会出卖祂」(马太福音 26:15-16),因为他惧怕民众,想要私下抓捕耶稣。 唉,何等愚昧!贪爱钱财使他完全瞎眼!尽管他常看见耶稣在人群中穿过却未被拘捕,尽管耶稣彰显了许多神性与能力的凭据,犹大仍以为能抓住祂;尽管耶稣无数次地对他重复那些或严厉或温和的话语,以图破除他邪恶的念头。甚至在最后的晚餐上,祂仍未停止对他的关怀,直到最后一日还在与他谈论此事。然而,犹大一无所获:但尽管如此,主仍未停止祂的工作。 我们知晓此事,便应不懈地为那些迷失与懈怠之人付出一切:劝告他们,教导他们,安慰他们,恳求他们,向他们进言,即使我们从中得不到任何益处。基督预见到这叛徒不会悔改,然而祂仍未停止从祂那一方给予关怀,劝告他,警告他,为他忧伤,不是公开或明显地,而是隐秘地。甚至在被出卖的那一刻,祂还允许自己被亲吻——但这一切对犹大来说都毫无益处。看哪,贪爱钱财是何等大的恶行!正是它使得犹大既是亵渎圣物者,又是叛徒。 所有贪爱钱财者,所有患有犹大之病的人,请听——请听并警惕这种情欲。若那与基督同在、行过神迹、受过如此教导之人,仅因未能摆脱这病症,就堕入如此深渊,那么你们这些甚至未曾听闻经文,总是依恋于现世之人,若不持续警醒,就更容易被这情欲所掳获。犹大每日与那位无枕首之地的人同在,每日借由言语和行为被教导:不当拥有金子、银子,不当拥有两件衣服——然而他仍未得到警诫。既然你不使用强效的药石,不施以强大的努力,你又怎能希望逃脱这病症呢? 这野兽,确实可怕,令人惊惧。然而,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轻易战胜它。它并非一种与生俱来的欲望,那些摆脱它的人证明了这一点。自然的倾向是人人共有的;而这种情欲仅源于疏忽;它由疏忽而生,由疏忽而长,当它俘获那些依恋它的人时,便强迫他们过着反乎自然的生活。确实,当他们不认同族、朋友、弟兄、亲属,简言之,不认同所有人,同时也不认识自己时,这难道不是过着反乎自然的生活吗?由此可见,这邪恶和贪爱钱财的病症是反乎自然的,犹大正因遭受此病而沦为叛徒。 你或许会问,既然是被基督所召,他如何成了叛徒?上帝呼召人归向祂时,并不强加必然性,也不强迫那些不愿选择美德之人的意志;祂劝告,给予忠言——祂做一切事,用尽一切方法,来促使他们成为良善;然而若有人抗拒,祂便不强迫。如果你想知道犹大为何变成这样,你会发现他是因贪爱钱财而灭亡。你又会问,他为何被这情欲所掳获?因为他疏忽懈怠。这样的转变源于疏忽懈怠,而与此相反的转变则源于热心。实际上,有多少人曾是残暴的,如今却比羊羔更温顺?有多少人曾是淫荡的,后来却变得贞洁?有多少人曾是贪爱钱财的,如今却连自己的财产都舍弃了? 然而,由于疏忽懈怠,发生了完全相反的事。例如,基哈西与圣人同住,却因贪爱钱财之病而变得不敬虔(列王纪下 5)。贪爱钱财确实是所有情欲中最可怕的。由此产生了盗墓者,由此产生了杀人犯,由此产生了战争与争斗,由此产生了你能叫出名的每一种邪恶。这样的人无论在何处都毫无益处,无论他是统领军队,还是治理百姓。他不仅在公共事务上如此,在私人事务上也是如此。若他打算娶妻,他不会娶有美德的女子,而是娶那最糟糕的。若他打算买房,他买的不是适合高贵之人的,而是能给他带来丰厚收益的。若他想买奴隶或别的东西,他会买最差的。 但我为何要说他统领军队、治理百姓、料理家务呢?即使他成了君王,他仍将是所有人中最不幸的,是世界的毁灭者,是所有人中最贫困的。他的境况将与某个普通百姓无异;他不会将所有人的福祉视为自己的,而是会认为自己与所有人是分离的,他掠夺所有人的福祉,却以为自己拥有的最少。他以对未来尚未获得之福乐的渴望来衡量现有的福乐,便会认为前者与后者相比微不足道。
4.Сребролюбие суть беззаконие, ибо оно делает человека общим врагом и несчастнейшим, тогда как добродетель и духовное богатство являют истинное блаженство, невзирая на мирскую бедность.
4.贪爱钱财乃是无法无天之举,因为它使人成为众人的公敌,成为最不幸之人,然而德行与属灵的财富,却彰显出真正的至福,丝毫不受世间贫穷的影响。
故此,有人说:「再没有什么比贪爱钱财更不法的事了。」的确,这样的人连自己也出卖了,成了全宇宙的公敌。当他忧伤于大地不以黄金取代禾穗,以矿藏取代泉源,以珍宝取代山峦时,他便成了公敌。他愤恨地注视着丰饶,为着这共同的美好而忧愁,厌恶一切不能赚得钱财的事。只要能得到哪怕两枚小小的钱币,他便忍受一切;他憎恨所有人,无论是贫者还是富者:憎恨贫者,是怕他们将来会来向他乞求施舍;憎恨富者,是因他没有他们的财富。他以为所有人都侵占了他的财产,仿佛受尽了所有人的欺凌,他便对所有人都心怀愤恨。他不知足,不餍足,他是最不幸的人。反之,那些超脱这一切、热爱真智慧的人,却是最幸福的。有德行的人,无论是奴隶还是俘虏,都比所有人都蒙福。没有人能加害于他,即便全宇宙的人带着兵器和军队聚集起来,与他作战。然而,那卑劣邪恶之人,就是我们所描述的那种人,即使他贵为君王,头戴无数冠冕,也可能遭受任何人之手带来的最大不幸。看啊,邪恶是如此无力!德行是如此强大! 你何必因身处贫困而忧愁呢?你何必在佳节中哭泣呢?这正是欢庆的时刻。你何必流泪呢?贫困若你明智,便是你的庆典。你为何哭得如此痛苦,孩子?的确,这样的人该被称为孩子。有人打了你吗?那又如何?他使你因此变得更具忍耐力。有人夺走了你的钱财吗?他夺走了多余的重负。有人剥夺了你的名声吗?你又在告诉我另一种自由了。听听异教徒如何论及此事:他们说,除非你自己以为是,否则你并未遭受任何不幸。有人夺走了你那宏伟而有围墙的宅邸吗?然而,眼前是整个大地,是公共的建筑——任凭你使用它们,无论是为了享乐还是益处。有什么比天上的穹苍更令人愉悦、更美好的呢?你们要到何时才停止成为乞丐和穷人呢?那些不使灵魂富足的人,不可能成为富人;同样,那些灵魂不贫乏的人,也不可能成为穷人。 如果灵魂比身体更有能力,那么它就不会被较弱的事物所吸引。反之,它既有能力,便会吸引那不如其有力的事物,并改变它。心若染上疾病,便会将疾病传给整个身体;心若受损,便会摧毁整个身体;但若心是健康的,它便会将健康传给整个身体。然而,当身体其他某个肢体受损,而心是健康时,它便能轻易除去其他肢体的损伤。 但为了让我所说更为清晰,请告诉我:当根枯萎时,绿色的枝条有何益处?而当顶上的叶子枯萎,但根却健康时,又有何害处?此处亦然。当灵魂贫乏时,金钱毫无益处;当灵魂富足时,金钱则无任何损害。 你或许会问,灵魂如何能在没有金钱的情况下变得富足?正是在此时,它尤其能变得富足——因为通常它正是在此时富裕起来的。正如我们常说的,富人的标志在于他轻视金钱,一无所需;而穷人的标志恰恰在于他有所匮乏。既然在贫困中比在富裕中更容易轻视金钱,那么显然,贫困尤其能使人富足。众所周知,富人比穷人更渴望财富,就像醉酒之人比适度饮酒之人感到更强烈的口渴一样。 贪欲不会因得到更多满足而被熄灭,相反,它会因此燃烧得更旺。正如火,得着越多燃料,便越是猛烈,同样,对财富的贪恋,得着越多黄金,便越是增强。因此,如果渴望更多是贫乏的标志,而富人渴望更多,那么富人便是极其贫乏的。你看到了吗?灵魂正是在富裕时变得贫乏,而在贫乏时变得富足。 如果你希望我用一个例子来解释,请设想两个人,一个拥有一万他连得,另一个拥有十他连得,然后我们从他们两人那里都取走这些他连得:哪一个会更感惋惜?是失去了一万他连得的那个人。但他若不是更爱它们,就不会更感惋惜;他若更爱它们,便更渴望它们;他若更渴望它们,便更贫乏。我们最渴望的,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因为渴望源于需要。凡有满足之处,便不会有渴望。我们感到口渴最甚之时,正是我们感到需要饮品之时。 我说了这一切,是为了表明:只要我们保持警醒,没有人能伤害我们,而伤害我们的不是贫困,而是我们自己。因此,我恳求你们尽一切力量根除贪爱钱财的病症,好使我们既在此世变得富足,又能享受那永恒的美善。愿我们所有人都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得以配享这美善,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81«В первый же день опресночный приступили ученики к Иисусу и сказали Ему: где велишь нам приготовить Тебе пасху? Он сказал: пойдите в город к такому-то и скажите ему: Учитель говорит: время Мое близко; у тебя совершу пасху с учениками Моими». (Мф. 26:17–18)
第 81 讲「除酵节的第一日,门徒前来问耶稣说:『祢要我们在哪里给祢预备逾越节的筵席?』耶稣说:『你们进城去,到某人家里,对他说:『夫子说:我的时候近了;我要在你家里与门徒守逾越节的筵席。』』」(马太福音 26:17-18)
无酵饼之首日所指为何?— 基督为何差遣门徒前往一素昧平生之人处?— 责备犹大的情景与实际。— 犹大并非救赎奥秘的服侍者。— 上帝为何容许恶人出生?— 使人变恶的,并非出生,而是不谨慎。— 贪爱钱财之恶何其大!— 犹大的逃离。— 贪财之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损害,甚于被鬼附之人。— 未能摆脱贪爱钱财之人,亦不能战胜其他情欲。— 在每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抑制相应的情欲。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к Пасхе Господней, являя всеведение Христа и неизмеримое Его смирение пред надвигающимся страданием, даже при обличении предателя за трапезой.
1.圣典虔敬地阐释着主复活节的预备,显明了基督的无所不知,以及祂面对即将来临的苦难时那不可测度的谦卑,即便在宴席上指责背叛者时亦然。
福音书作者称逾越节前一日为第一个无酵节,因为犹太人向来习惯从前一日的傍晚开始计算日子。福音书作者提到这一天,是因为门徒们在这一周的第五日来到耶稣跟前,而就在这一天傍晚,他们应当宰杀逾越节的羔羊。故此,福音书作者马太将门徒们来到耶稣跟前的这段时间,称为逾越节前一日。另一位福音书作者则如此说:「除酵节,就是宰逾越节羊羔的那一天到了。」(路加福音 22:7)「到了」,意即临近了,近在门前。显然,福音书作者所提及的正是这晚,因为他们从傍晚开始守逾越节。因此,每位福音书作者都加上了:当宰杀逾越节羔羊的时候。 门徒们来到耶稣跟前,问祂说:「你吩咐我们在哪里给你预备吃逾越节的筵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耶稣没有居所,没有固定的住处。而我也认为门徒们也没有;否则他们会请耶稣去他们那里。但这些撇下一切的人,也没有自己的家。 那么,基督为何要守逾越节呢?为的是要借由祂所做的一切,直到最后一日,来表明祂并不违背律法。但祂为何偏偏要差派门徒去一个不认识的人那里呢?为的是要借此表明,祂本可以不必受难。的确,如果祂仅凭几句话就能感动那人的心,让他愿意接待门徒,那么如果祂不愿意受难,祂又怎不能感化那些要钉祂十字架的人呢?祂之前差遣门徒去牵驴驹时所做的,现在又再次做了一次。在那里,祂说:「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你们就说:主要用它。」(马太福音 21:3)这里祂也说:「夫子说:⋯⋯我要在你那里守逾越节。」然而,我不仅惊讶于一位陌生人接待了祂,更惊讶于祂明知这将给自己招来巨大的敌意与不可调和的争斗,却轻视了众人的仇恨。 其次,由于门徒们不认识这个人,基督就给了他们一个征兆,如同先知给扫罗的征兆一般,说:「在那里必遇见三个人上伯特利去朝见神:一个带著三只山羊羔,一个带著三个饼,一个带著一皮袋酒。」(撒母耳记上 10:3)而这里则是:「拿著一瓶水。」(路加福音 22:10)请再留意祂能力的明证。祂不只说:「我要在你那里守逾越节」;祂还加上了其他的话:「我的时候近了。」祂这样做,一方面是藉著不断提醒和频繁预言自己的受难,使门徒们习惯于毫无畏惧地思量将来之事;另一方面,正如我常说的,祂也是要让门徒们、接待祂的人,以及所有犹太人看到,祂并非不情愿地去受难。祂加上「同我的门徒」这句话,是为了让准备工作充足,也让接待的人不会认为祂是在躲藏。「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马太福音 26:20)啊,犹大的无耻!他也身在其中,他也来分领这圣礼与食物,甚至在席间受到责备,那时即使是野兽,也会变得温顺。正因如此,福音书作者才提到,当他们吃的时候,基督与他们谈论出卖之事,为的是借由时间与筵席,来指责卖主之人的邪恶。 门徒们遵照耶稣的吩咐行了。「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马太福音 26:21)然而,在晚饭之前,基督还洗了犹大的脚。看哪,祂是如何宽容这卖主之人的:祂没有说:「这个人要卖我」;而是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为的是藉著隐藏他的身份,再次给他悔改的机会,并且祂宁愿惊吓所有人,也要拯救他。祂说,是你们这十二人中的一个,你们时刻与我同在,我为你们洗脚,我应许你们如此巨大的福分。 那时,无法忍受的悲伤笼罩了这神圣的聚集。约翰说,门徒们困惑不解,面面相觑(约翰福音 13:22),每个人都带著恐惧问自己,尽管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做这样的事。然而马太说:「他们就甚忧愁,一个一个地问祂说:主,是我吗?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马太福音 26:22,约翰福音 13:26)看哪,基督是在何时揭示出卖者的!是在祂想要消除其他门徒的困惑,因为他们被恐惧吓得魂不附体,故此才急切地询问时。然而,祂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消除他们的恐惧,也是为了纠正那卖主的人。因为那人屡次听见隐晦的责备,却因心硬而没有悔改,所以基督为了更强烈地激发他,便撕下了他的伪装。 当门徒们忧愁,并开始问:「主,是我吗?」祂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卖我。人子固然要照所写的去了,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马太福音 26:23-24)有些人说,犹大如此大胆放肆,竟然不尊重老师,与祂一同蘸手。但我认为,基督这样做也是为了让他更加羞愧,并在他心中激发善意;因为这也有些益处。
2.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являет незлобивую кротость Спасителя даже к предателю, дабы верующие, помышляя об этом, отвергали в сердце своем всякий яд гнева и ярости.
2.圣经昭示了救主那温良的柔和,即使是对待背叛者也是如此,好让信徒们思及此事时,能将心中一切的愤怒与狂暴之毒全然弃绝。
我们绝不应当完全忽略此事,反倒应当将它深深烙印在我们的思绪之中,如此,忿怒便永不会在我们心中存留。事实上,有谁,当他沉思这最后的晚餐,思忖那与万有之救主同席的叛徒,并默想那将要被出卖者是如何地温柔交谈时,不会全然弃绝一切的愤怒与狂怒的毒汁呢? 你看,基督以何等的温柔,向犹大开口说:「人子去,正如经上所写的。」(马太福音 26:24)他如此说,既是为了坚固他的门徒,使他们不将他的行为归咎于软弱,也是为了纠正这叛徒:「但出卖人子的那人有祸了!那人若是没有生在世上,倒好。」(马太福音 26:24) 请再留意这责备中无可言喻的温柔。即便此刻,他仍非以威吓,而是以极大的慈爱与这叛徒交谈,并且是隐晦地,尽管他先前那麻木不仁的态度,以及在此之后所显露的无耻,都足以招致极度的愤慨。因为,即便在这责备之后,犹大仍说:「拉比,是我吗?」(马太福音 26:25)啊,这麻木!他明知故犯,却还发问!福音书作者对此人的胆大妄为感到惊奇,并记载了此事。 那么,这位至为温柔、毫无恶意的耶稣是如何回答的呢?「你说的是。」(马太福音 26:25)虽然他本可以说:「噢,你这污秽又万分污秽、可憎又污秽之人!你预备行恶已久,你离去并与那撒旦签订协议,你同意收受银钱,如今又被我责备,你竟还敢发问?」但基督却一概未说。他说了什么呢?「你说的是。」——以此为我们描绘出忍耐的榜样与准则。 然而,或许有人会说:既然经上写着基督将如此受难,那犹大又为何受审判呢?他不过是成就了经上所写的。但是,他行事并非出于那样的意念,而是出于恶意。如果你不顾念其意图,那么你也会为那魔鬼开脱罪责。绝不,绝不!这两者都当承受数不尽的折磨,即便宇宙因此得救。赐予我们救恩的,并非是犹大的背叛,而是基督的智慧,他奇妙地将他人的恶行转化为对我们有益。 那么——你或许会问——如果犹大没有出卖他,难道就不会有另一个人出卖他吗?这与当前的主题有何关系?你会说,关系在于:既然基督注定要被钉十字架,那么就必然需要有人来完成此事;如果需要有人,那么当然需要像犹大这样的人。如果所有人都是良善的,那么我们救恩的经纶就无法实现。 绝无此事!全智者自有妙法来成就我们的救恩,即便在那种情形下亦然,因为他的智慧是伟大且不可测度的。正因如此,为了避免有人认为犹大是救恩经纶的仆役,基督才称他为最不幸之人。
然而,或许有人会再说:既然不出生对他来说是更好的,那么上帝为何容许他,以及所有恶人,来到这世上呢?你本应谴责那些恶人,因为他们本可以不做恶人,却选择了作恶;而你却舍弃了这一点,过于深入地探究并查究上帝的旨意,尽管你知道没有人是因为必然性而作恶的。 你会说:本应只让那些良善的人出生,这样就不需要地狱,不需要惩罚,不需要折磨,甚至不会有邪恶;而那些邪恶的人,则本应不出生,或者,如果出生了,就立即死去。 首先,我必须为你指出以下这句使徒的言论:「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上帝强嘴呢?被造之物岂可对造他的说:『你为什么把我造成这样呢?』」(罗马书 9:20) 如果你要求理性的证明,我要说,良善之人在恶人之中时,更值得赞叹,因为正是在那时,他们的忍耐和伟大的智慧才得以彰显。而你,说了上述那些话,就消弭了争战和竭力的机会。 那么,你会说,是为了让某些人变得良善,而惩罚其他人吗? 不,不是为了这个,而是为了他们自身的恶行。他们成为恶人,并非因为他们的出生,而是由于他们的懈怠;因此他们才受到惩罚。那些拥有如此多的美德导师,却丝毫没有从中受益的人,怎能不应受惩罚呢? 正如良善和美好的人,因着他们既良善又丝毫未被恶人所玷污,而配得双倍的尊荣;同样,恶人也配得双倍的惩罚——不仅因为他们作恶,而他们本有能力变得良善(那些变得良善的人就证明了这一点),也因为他们没有从良善之人那里得到任何益处。 但让我们看看这个不幸的门徒,在受到导师斥责时,他说了什么。他说了什么呢?「拉比,是我吗?」 他为何不一开始就问这个问题呢?他以为自己没有被认出来,当时祂说的是:「你们中间有一个人」;然而,当基督将他揭露之后,他才又敢于发问,指望导师的温柔,希望祂不会斥责他。这就是他称祂为「拉比」的原因。
3.Сребролюбие, как самое свирепое бешенство, совершенно овладевает человеком, делая его безумным и злее псов, что проявилось в предательстве Иуды.
3.贪爱钱财,犹如最凶猛的狂怒,会完全占据一个人,使他变得疯狂,比恶犬还要凶残,这在犹大的背叛中表露无遗。
哦,这等盲目!它将犹大引向了何处?这便是贪爱钱财啊!它使人变得愚昧、鲁莽,无耻、如狗一般,或者更确切地说,比狗更恶毒,将狗变成了恶魔。当犹大与魔鬼、与那毁谤者联合,并背叛了耶稣和那施恩者时,他便在心意上已然变成了魔鬼。正是这种对金钱无餍的贪婪,使人变得如此——变得疯狂、癫狂,完全沉溺于贪婪之中,犹大便是如此。那么,马太和其他福音书作者说,魔鬼是在他同意出卖基督时占有了他;而约翰则说:「吃完这块饼以后,撒但就进入了他的心」(约翰福音 13:27)?祂自己也知道这事;祂在前面说:「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出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约翰福音 13:2)。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祂又为何说:「吃完这块饼以后,撒但就进入了他的心」?撒但并非一下子进入,也非仅在一个时间点,而是首先做了许多试探;这里发生的正是如此。起初,它试探犹大,一点一点地靠近他;当它看到犹大已准备好接纳它时,便完全地进入了他,彻底地占有了他。但是,如果基督和祂的门徒吃了逾越节的筵席,那么他们又是如何非法地吃呢?毕竟,他们吃的时候不应当斜卧著。对此该如何回答呢?答案是:他们是在举行晚饭时斜卧著,是在吃了逾越节的筵席之后。另一位福音书作者说,基督在那晚不仅吃了逾越节的筵席,还说:「我非常渴望在受难以前和你们一同吃这逾越节的筵席」(路加福音 22:15),也就是说,在这一年。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宇宙的救赎即将完成,圣礼将被设立,悲伤将因耶稣的死亡而终止。因此,祂是自愿承受十字架的。然而,没有任何事物能驯服、能说服、能使这头桀骜不驯的野兽感到羞耻。基督称他为最不幸的人,说:「那人有祸了!」然后,祂用以下的话使他感到惧怕:「这人当初没有出生,倒好。」祂使他感到羞耻,说:「就是我蘸了饼递给谁,谁就是。」但所有这些都丝毫没有阻止犹大;他被贪爱钱财所吞噬,仿佛得了某种狂热,或者更确切地说,如同得了最恶毒的疾病:贪爱钱财正是最为凶猛的狂热。一个被鬼附的人是否做过类似的事情?犹大没有口吐白沫,但他对主吐出了谋杀;他没有扭断自己的手,但他伸出手去出卖那宝贵的血。因此,他的狂热要强烈得多——他是在健康的情况下发狂。但你会说,他没有说胡话?那么,又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胡言乱语呢:「你们愿意给我多少,我就把他交给你们」?交给你们:魔鬼正从他的口中说话。但他没有用脚踢地,也没有颤抖?难道他颤抖不比他直挺挺地站著,心怀这样的阴谋要好得多吗?他没有用石头砸自己?难道这样做不比企图犯下如此滔天大罪要好得多吗?
你们是否希望我向你们介绍那癫狂者与那贪爱钱财者,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然而,没有人应当认为这番话是对他个人的冒犯;我并非在侮辱人类的本性,而是在谴责他们的行径。 那癫狂者,他从不穿衣,他用石头击打自己,奔跑于人迹罕至的小径和崎岖的石地,被那恶魔猛烈地驱使着。这一切在你看来难道不可怕吗?那么,倘若我向你证明,那贪爱钱财者对自己的灵魂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并且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与那贪爱钱财者的行径相比,癫狂者的举动简直如同孩童的游戏一般?你们会逃避贪爱钱财的病症吗? 因此,让我们来看看,谁的病痛更易于忍受。他们两者之间并无分别,因为他们都比许多赤身裸体的人更令人厌恶。赤身裸体远比身披贪婪行走要好,仿佛那些向巴克斯献祭的人一般。正如那些人戴着面具和穿着癫狂的服饰,这些人亦是如此。正如癫狂者的赤裸是由狂乱所致,贪爱钱财者的衣裳亦是由狂乱所生——而这件衣裳比那赤裸更值得怜悯。 我将努力用以下方式来证明这一点:在癫狂者之中,我们称谁是更癫狂的:是那个只折磨自己的人,还是那个折磨自己以及所有与他相遇之人的人?显然是后者。因此,癫狂者只使自己赤裸,而贪爱钱财者却使所有与他们相遇的人赤裸。 你会说,癫狂者撕裂衣裳?但每一个被贪爱钱财者所侵害的人,该是多么希望他们只是撕裂了他的衣裳,而不是夺走了他所有的财产!那贪爱钱财者不会撕扯面容?恰恰相反,他们也做此事;即便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做,但所有人都通过饥饿与贫困,在人的腹中制造出最残酷的疾病。 他们不会用牙齿咬伤吗?哦,若是他们只用牙齿咬伤,而不是用那比牙齿更锋利的贪婪之箭!「他们的牙齿是枪和箭」(诗篇 56:5)。谁感受到的痛苦更强烈:是那个被刺伤一次并立刻痊愈的人,还是那个总是被贫困的牙齿所刺伤的人?被迫的贫困比那燃烧的炉子和野兽更为可怕。 贪爱钱财者不会像癫狂者一样奔跑于荒野吗?哦,若是他们奔跑于荒野,而不是奔跑于城市!那么所有居住在城市里的人都能享有安宁。而如今,他们比所有癫狂者都更令人难以忍受,因为他们在城市里所做之事,就如同那些人在荒野中所做的一般,他们将城市变成了荒野,并夺走所有人的财产,如同在荒野中,无人能阻止他们。 但他们不会向路人投掷石块?那又如何?石头很容易就能防范;然而,谁能防范那贪爱钱财者通过纸笔,用充满了无数伤口的借据,施加给不幸穷人的创伤呢?
4.Сребролюбие обрекает душу на страшное обнажение от добродетели, превращая человека в бесчувственный гроб, и влечет к вечному осуждению.
4.贪恋钱财判处灵魂在德行上遭受可怕的赤裸,将人变成一座麻木不仁的坟墓,并引向永恒的定罪。
我们也应当思索,贪爱钱财之人为自己招致了何等巨大的祸患。他们身披赤裸之衣,行走于城中,因他们缺乏德行的华服。倘若他们不以此为耻,乃是因他们陷于极度的癫狂,甚至感受不到自身的丑陋与可憎。他们为身体的裸露而羞耻;反倒以灵魂的赤裸而自夸。诸位若愿,我便向你们阐明此等麻木不仁的根源。此根源为何?乃是他们赤身露体于众多同样赤裸之人中间;是以他们不觉羞耻,正如同我们在澡堂中不觉羞耻一般。倘若众人皆披戴德行之衣,则他们的羞辱会更加显明。而今最令人痛心疾首者,乃是因作恶之人众多,恶行反倒不被视为羞耻。在众多祸患之中,魔鬼亦造就了此等光景:它不容人感知罪恶,却以众多邪恶之事掩盖了罪恶之可憎,因若恶人生活在众多有德之人中间,他便更能看见自己的赤裸。由此可见,贪爱钱财之人比癫狂者更使自己赤裸。至于他们行走在旷野之中,对此亦无人会反驳。那宽阔而平坦的路途,比一切旷野更为荒芜,尽管其上有众多行路之人,却无一人为真「人」,只有毒蛇、蝎子、豺狼、蝮蛇与毒虺,跟随不义之人亦是如此。这不义之路不仅是旷野,甚至比旷野更为可怖。此乃因盘踞于此路者,并非山石、悬崖与高山之巅所能震撼攀登者,而是那抢夺与贪婪,更为剧烈地击打投身其中之人的灵魂。至于贪爱钱财之人如同被鬼附者一般居住在坟墓中,抑或说他们自身即是坟墓,此可由下列各点得知。坟墓是何物?乃是一块安放死尸的石头。如此,贪爱钱财之人的身体与这些石头有何区别?他们甚至比石头更为不幸。这不是一块容纳死尸的石头,而是一个比石头更为麻木的身体,内中却承载著一个死去的灵魂。是以,若有人称贪爱钱财之人为坟墓,亦无过错。我们的主亦曾如此称呼犹太人,主要亦是因此缘故;祂因此又添上此言:「你们里面满是勒索和」(马太福音 23:25)贪婪。你们是否最终愿我向你们展示,贪爱钱财之人是如何用石头击打自己的头颅?请告诉我,你愿首先从何处知晓此事——是从他们现今的处境,还是将来的状态?但他们对未来思虑甚少。是以,我们应当论及他们现今的处境。那些忧虑之事,难道不比一切石头更为糟糕吗?它们击打的不是头颅,而是耗竭灵魂。贪爱钱财之人忧惧,唯恐那以不义之手段得来之物,有朝一日会以合法之方式离家而去。他们为一切微小之事颤抖,对家中之人与外人发怒、恼恨。小信、恐惧、狂怒轮番占据他们,他们仿佛从一个悬崖走到另一个悬崖,日复一日地期待著尚未得到之物。正因如此,他们连自己所拥有之物亦无法享受,一则因他们缺乏安全感,二则因他们全副心神皆追逐于尚未得到之物。正如一个永不止息地干渴之人,即便饮尽无数泉水,亦无法感到愉悦,因他永不满足,贪爱钱财之人亦然,他们非但不感到愉悦,反倒因所得财富越多而愈加痛苦,因他们的贪欲毫无界限。此即贪爱钱财之人现今的状态!现在让我们谈及他们最后之日。尽管他们不以为意,但我辈仍需言说。凡人皆可从圣经各处经文得知,贪爱钱财之人在末日必被定罪,遭受折磨。当基督说:「因为我饿了,你们没有给我吃;渴了,你们没有给我喝」(马太福音 25:42),祂乃是定贪爱钱财之人受苦;当祂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马太福音 25:41)所预备的永火里去,祂乃是将那些不义致富之人送入永火。那不将主人财物分给同伴的恶仆(马太福音 24:46-49),那将才干埋在地里的仆人,以及那五个童女(马太福音 25:18),他们皆遭受同样的命运;无论你从何处查考圣经,你都将看到贪爱钱财之人必被定罪受苦。他们或将听见:「在我们和你们之间,有深渊限定」(路加福音 16:26);或将听见:「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所预备的永火里去」;或将听见那被劈开,送往那有牙齿切齿之处的威胁;凡人皆可见,他们被从四处驱逐,除了地狱之外,无处可容身。
5.Почтительно внимая сему духовному наставлению, надлежит нам усердно подавлять страсти в каждом возрасте жизни, дабы, отвергнув сребролюбие и прочие недуги души, не претерпеть кораблекрушения и достичь пристанища со спасением.
5.恭敬地聆听此属灵的教诲,我们应当在生命的每一个年龄阶段中殷勤地抑制情欲,借此,弃绝贪爱钱财与灵魂的其他病患,方不至于遭受沉船之灾,并带着救恩抵达避风港。
那么,当我们听闻这些话语时,正信对于我们的救赎又有何益处呢?在那里,有牙齿的切齿声,有极度的幽暗,有为魔鬼预备的烈火,有被斩断,有被驱逐;而在此地,有仇恨,有诽谤,有诬陷,有危险,有忧虑,有诡诈,有普遍的憎恶,有普遍的轻蔑,甚至来自于那些看似阿谀奉承之人。正如善良之人不仅受到善良之人的敬佩,也受到邪恶之人的赞叹,同样地,邪恶之人不仅被善良之人憎恨,也被邪恶之人憎恨。为证实此一真理,我愿询问那些贪爱钱财之人:他们彼此之间难道没有憎恨吗?他们彼此之间难道不是视对方为比那些曾残酷地伤害他们之人更为凶恶的仇敌吗?他们难道不是谴责自己吗?当有人指责他们贪婪时,他们难道不认为这是一种羞辱吗?这对他们而言是极大的耻辱,也是他们巨大邪恶的证明。如果你不能蔑视财富,那么在那种情况下,你又能战胜什么呢?情欲、过度的好名声、暴怒、忿怒?又如何能促使人去做到这一点呢?许多医生将肉体的情欲、忿怒和暴怒归因于体格和身体的失调。他们称体质更热更湿润的人为好色之人,而称体格干燥的人为易怒、暴躁和暴怒之人。但从未有人听过医生对贪爱钱财说出类似的话。因此,贪爱钱财的疾病仅源于灵魂的懈怠与麻木不仁。因此,我恳求你们,让我们努力修正所有此类缺点,并抑制随着我们每一个年龄段而增长的激情。如果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航行于美德的辛劳之外,处处经历沉船;那么,当我们到达彼岸,却没有属灵的财宝时,我们将遭受极端的灾难。此生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正如在海洋中,不同的海湾有不同的风暴,例如,爱琴海因风而危险,埃特鲁里亚海峡因其狭窄而危险,利比亚附近的卡律布底斯因浅滩而危险,欧克辛海附近的普罗蓬蒂斯因水流的迅速和湍急而危险,加的斯附近的海域因空旷、无法通行和未知的地方而危险,而海洋的其他部分则因其他原因而危险,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第一个海洋可以称之为童年时期,由于不理智、轻浮和不稳定而易于受到许多波涛的冲击。因此,我们为孩子们安排了导师和教师,并以照料来弥补自然的缺陷,就像在海上,这些缺陷由舵手的技艺来弥补一样。这个年龄段之后是青年之海,那里吹着强风,就像在爱琴海一样——因为那时情欲在我们里面增强。这个年龄段尤其难以矫正,不仅因为它容易受到最猛烈的波涛冲击,还因为它的过失没有被揭露,那时已没有教师和导师。当风吹得更猛烈,而舵手却很弱,没有人伸出援手时,试想那风暴是多么危险啊!接下来是成年期,那时人面临着家务、妻子、婚姻、生育、持家和大量的忧虑。那时,贪爱钱财和嫉妒尤其增强。因此,如果我们在每一个年龄段都遭受沉船,那么我们将如何度过今生呢?我们将如何逃避未来的惩罚呢?如果我们在第一个年龄段没有学到任何理智的东西,在青年时期没有过上节制的生活,成为成年人后没有战胜贪爱钱财,那么当我们进入老年,就如同进入船底的某处,被所有这些伤口削弱了灵魂之舟,当船的木板崩塌时,我们将带着一堆垃圾而非属灵的财宝到达彼岸,并在魔鬼那里引起嘲笑,给自己带来哭泣和难以忍受的痛苦。因此,为了避免这一切发生在我们身上,让我们从四面八方保护自己,抵御所有的激情,抛弃对财富的依恋,以便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能够获得未来的福祉,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82«И когда они ели, Иисус взял хлеб и, благословив, преломил и, раздавая ученикам, сказал: приимите, ядите: сие есть Тело Мое. И, взяв чашу и благодарив, подал им и сказал: пейте из нее все, ибо сие есть Кровь Моя Нового Завета, за многих изливаемая во оставление грехов». (Мф. 26:26–28)
第 82 讲「当他们正在用餐时,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去吃吧,这是我的身体。』接著,祂又拿起杯来,感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杯吧,因为这是我的新约之血,为多人流出,使罪得赦。」(马太福音 26:26-28)
背叛者的盲目。– 基督为何在逾越节期间设立圣餐奥迹。– 奥迹的意义。– 基督为何在复活之后仍然进食饮水。– 基督以自身的榜样教导我们以祈祷开始并结束餐食。– 门徒的恐惧与逃散证明了救主的死亡。– 基督为何容许彼得的跌倒。– 为了得救,既需要恩典的助佑,也需要个人的努力。– 应当如何看待此奥迹。– 在圣餐中赐予我们对基督的领受。– 奥迹中恩惠的伟大要求领受者具备相应的准备。– 劝告此奥迹的执行者务必审查领受圣餐者的资格。
1.Священное установление Таинства Евхаристии во время Тайной Вечери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о добровольном страдании Христа ради оставления грехов, упраздняя древний закон и призывая к вечному Его воспоминанию.
1.在神秘晚餐中神圣建立的圣体圣事,见证了基督为赦免罪过而自愿受难,废除了古老的律法,并召唤人对祂作永远的记念。
哦,那出卖者的盲目何其深重!他领受了圣奥秘,却依然故我,享用著可畏的筵席,却毫无改变。这正是约翰所指出的(约翰福音 13:27),当他论及此事后,撒旦便进入了他心里,这并非因为撒旦轻蔑了主的身体,而是为了嘲弄那叛徒的无耻。他的罪孽在两方面是极大的:一是他以这样的心态来接近圣奥秘,二是他既已领受,却未曾因惧怕、恩惠或尊荣而得到警醒。基督并没有阻止他,尽管祂洞悉一切,好让你明白,凡是有助于人悔改之事,祂都不会遗弃。因此,无论是在此事之前或之后,祂都藉著言语、行动、威胁、恐惧、尊荣和服事,不断地警示并挽留那叛徒。然而,没有任何事物能使他免于那恶毒的病症。这就是为何基督最终离弃了他,藉著圣奥秘再次提醒门徒祂的受死,并在晚餐上谈论十字架,好让祂频繁的预言能使他们的苦难更容易被接受。确实,如果他们在经历了如此多的事件和预言之后仍感到不安,那么若是未曾听闻这些事,他们又将承受怎样的痛苦呢? 「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基督为何要在逾越节期间设立这圣奥秘呢?是为了让你能从一切之中认识到,祂正是旧约的立法者,而旧约中所记载的一切都只是新约事件的预表。因此,基督将预像与真实本身一并置于此处。而夜晚则标志著时日的圆满,以及一切事工的终结。祂「感谢」,是教导我们应当如何举行这圣奥秘;是表明祂甘愿走向受难;是劝诫我们应当怀著感恩的心忍受苦难,并激发我们美好的希望。倘若那预像能够使人从如此深重的奴役中得到释放,那么真实本身更是要释放整个宇宙,并为了拯救我们的本性而献上自己。这就是为何基督没有更早设立这圣奥秘,而是等到律法所规定的当被废止之时。祂废除了犹太人最主要的节日,呼召他们来到另一场可畏的筵席,并说:「你们拿著吃;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擘开的。」(哥林多前书 11:24)。门徒们听到这些话,为何没有感到不安呢?乃是因为基督此前已经对他们讲述了许多关于这圣奥秘的重要教诲。因此,祂此刻不再给予更多的教导,因为他们已经听得足够多,而只是表明了受难的原因,即罪过的赦免。祂称之为新约之血,即应许、新律法的宣告。这乃是自古以来所应许的,并构成了新约。正如旧约中有公羊和公牛,新约则有主的宝血。借此,基督也表明了祂将要承受死亡;因此,祂提到了圣约,并同时回想起第一个圣约,因为这圣约也是藉著血而更新的。接著,祂再次谈及祂死亡的原因:「因为这……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并补充说:「你们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你看,基督如何引导他们远离犹太人的习俗呢?祂说,正如你们举行逾越节是为了记念在埃及发生的奇迹,你们也要举行这圣奥秘来记念我。旧约之血是为了拯救长子而流,而这血则是为了赦免全世界的罪恶而流:「这是我的血,」祂说,「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祂说这话,也是为了表明受难与十字架都是圣奥秘,并借此再次安慰门徒。正如摩西曾说:这要永远作你们的纪念(出埃及记 3:15),基督也说:「为的是记念我」,直到我再来之时。因此,祂又说:「我甚愿在受难以先,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路加福音 22:15),即是说,将新的规定传授给你们,并赐予逾越节,借此使你们成为属灵的人。祂亲自喝了杯中的酒,是为了让门徒们在听到之后,不至于说:「这是什么?我们竟然喝血吃肉?」而因此感到不安。(毕竟,当基督谈及此事时,许多人仅仅因著这些话语就绊跌了)。所以,为了让门徒们当时不至不安,祂自己首先完成了这事,鼓励他们毫无疑虑地接近圣奥秘的领受。正是抱著这个目的,祂亲自喝了自己的血。那么,你或许会问,难道不应该同时举行古老和新的圣奥秘吗?绝不。基督说「你们要如此行」,正是为了使人远离古老的仪式。如果新的圣奥秘能够赐予罪的赦免——它确实如此——那么古老的仪式就已经多余了。因此,正如在犹太人那里一样,基督也将对恩惠的记念与这圣奥奥秘结合在一起,并借此堵住了异端分子的口。当他们说:我们怎么知道基督献上了自己为祭呢?除了其他见证之外,我们就用这圣奥秘本身来堵住他们的口。如果耶稣没有死,那么这些圣奥秘又象征著什么呢?
2.Господь наш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через таинство и после Воскресения удостоверяет нас в истинности Своих страданий, смерти и воскресения, наставляя нас в основах спасения.
2.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借由奥迹并在复活之后,向我们确证祂受难、死亡和复活的真实性,并教导我们救赎的根基。
你看,基督多么用心良苦,要我们永远记住祂为我们而死?因为马吉安(Marcion)、瓦伦丁(Valentinus)和马内斯(Manes)的追随者将要出现,他们否认这救恩的构筑,所以祂不断地藉著圣事来提醒人们祂的受难,以免有人受骗。祂藉著这神圣的筵席来施行拯救,同时也施予教诲,因为这圣事是诸般美善的基石。这就是为什么保罗也经常提到这事。随后,在确立圣事之后,基督说:「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树所出的,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马太福音 26:29)。既然祂与门徒谈论受难与十字架,祂便再次谈论复活,提到国度,以此来称呼祂的复活。但祂为何在复活后饮酒?是为了让那些粗俗的人不至于认为复活是虚假的:因为许多人都将此视为复活的凭据。正因如此,使徒们为了确证复活而说:「我们这些与祂同吃同喝的人。」(使徒行传 10:41)。因此,祂渴望向门徒表明,他们在祂复活后将清楚地看见祂,祂将再次与他们同在,他们自己将借由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来见证这事,祂说:「我将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是在你们的见证之下;在我复活之后,你们将会看见我。那么,「新的那日子」是什么意思呢?新的,即是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不是在一个会遭受痛苦的身体之中,而是一个已经不朽、不坏、不需食物的身体。因此,在复活之后,基督吃喝并非出于必需——那时祂的身体已不再需要这些——而是为了确证祂的复活。但祂为何在复活后不喝水而喝葡萄酒呢?是为了彻底根除另一种邪恶的异端。因为有些人会在圣事中用水,为了表明祂在设立圣事时用了葡萄酒,在复活之后,当祂在没有圣事的情形下提供普通的筵席时,也使用了葡萄酒,祂说:「这葡萄树所出的」。葡萄树所产的是葡萄酒,而非水。「他们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马太福音 26:30)。愿所有那些像猪一样,吃饭时不祷告,践踏物质的筵席,并且醉醺醺地离席的人都听著,然而本应以感恩和歌颂来结束筵席。你们这些不等候圣事结束祷告的人也请听:这祷告是基督祷告的写照。基督在将筵席分给门徒之前先献上感谢,好叫我们也献上感谢。祂在筵席之后也献上感谢和歌颂,好叫我们也如此行。但祂为何要去山上呢?是为了让那些想要逮捕祂的人看见祂,以免他们认为祂在躲藏;因此祂急忙前往一个连犹大也知道的地方。「那时,耶稣对他们说:『今夜,你们都要为我的缘故跌倒。』」然后祂引述了预言:「因为经上记著:我要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了。」(马太福音 26:31),一方面是为了劝勉门徒要常常留意经文,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祂的受钉是出于神的旨意,并从一切事上表明祂并非与旧约和其中所宣告的神为敌,所发生的事是神护理之工,且所有当前发生的事件都早已由先知们预言,好叫门徒们能确信无疑地盼望更美好的事。同时,祂也让门徒知道他们在祂受难之前是怎样的,在祂受难之后又是怎样的。那些在祂受钉时甚至无法站立的人,在祂死后却变得刚强,比金刚石还要坚固。而这件事,即门徒的逃跑和恐惧,本身就是救主死亡的证据。的确,如果连在发生如此重大的事件和见证之后,仍有人厚颜无耻地说基督没有被钉十字架,那么如果什么都没有发生,他们会陷入怎样的邪恶之中呢?因此,基督不仅藉著祂的受难,也藉著门徒的景况,以及圣事,来证实祂死亡的真实性,用这一切来羞辱那些受马吉安异端感染的人。正因如此,祂也允许使徒之首否认祂。的确,如果祂没有被捆绑和钉十字架,那又是什么样的恐惧笼罩了这位使徒和其他人呢?然而,基督不允许他们沉浸在悲伤之中,但祂说了什么呢?「但我复活以后,要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马太福音 26:32)。祂没有立刻从天上显现,也没有远离到任何遥远的国度,而是留在祂被钉十字架的那个民族之中,几乎就在那些地方——也是为了让门徒们确信被钉十字架和复活的都是祂自己——并借此更加安慰他们的悲伤。因此祂说:「在加利利」,好让他们摆脱对犹太人的恐惧,相信祂的话。这也是祂在那里显现的原因。「彼得回答说:『即便众人都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马太福音 26:33)。
3.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являет, что Господь попустил падению апостола Петра, дабы через горький опыт немощи собственной души научить его смирению, послушанию Божественному определению и искоренить в нём дух гордыни и превозношения над ближними.
3.圣经启示我们,上主容许使徒彼得跌倒,是为了让他透过亲身经历自己灵魂的软弱之痛苦,学习谦卑、顺服神圣的旨意,并根除他心中那种骄傲自大、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精神。
「伯多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先知曾说:『羊群将要分散』;基督也印证了这话;你却说:『不会』?难道你先前说:『主啊,可怜你自己吧』(马太福音 16:22)——而受责备的事,对你来说还不够吗?基督允许伯多禄跌倒,是为了教导他在一切事上都要顺服祂,并要将祂的定断视为比自己的判断更为可靠。再者,其余的人也从他的否认中得到了不少益处,认识了人性的软弱与上帝的真理。当上帝亲自预言了某件事,人就不应再争辩,也不可反抗多数人的观点。使徒说:『你所夸的,只在乎你自己,不在乎别人』(加拉太书 6:4)。他本该祷告说:『求祢帮助我们,不至于分离』;但他却倚靠自己,说:『即使所有人都因祢跌倒,我却永不跌倒』——也就是说,即使所有人都遭受此事,我却不会遭受,——这使他渐渐走向骄傲。基督为了制止他,就允许他否认。因为伯多禄既不听基督的话,也不听先知的话(尽管基督引用先知的见证,正是为了让门徒不再反驳),所以他便借由实际的经历受到教训。至于基督允许伯多禄否认,是为了矫正他身上的这个过失,请听祂所说的:『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路加福音 22:32)。祂说这话,是为了深深地触动他,并指出他的跌倒比其他人的跌倒更为危险,需要更大的帮助。事实上,这里有两重过错:首先是他反驳;其次是他自视高人一等;或者更准确地说,还有第三重过错——那就是他将一切都归功于自己。因此,为了医治这一切,基督允许他跌倒;所以,祂撇下其他人,转而对伯多禄说:『西门!西门!看哪,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路加福音 22:31)——也就是说,骚扰、动摇、试探;『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但是,如果撒但要求得着所有的人,基督为什么没有说『为所有人祈求』呢?这岂非也出于我前面所说的那个目的,即基督向伯多禄说话,是为了触动他,指出他的跌倒比其他人的跌倒更为危险吗?祂为什么没有说『我不允许』,而是说『我祈求』呢?在受难之际,祂谦卑地说话,是为了展现祂的人性。那位借由伯多禄的认信建立教会,并如此保护它,使无数的危险与死亡不能胜过它的主,那位将天国钥匙交予祂,赐予如此大权柄,并不需要祷告来成就这一切(祂当时没有说『祈求』,而是带着权柄说:『我要建立我的教会』以及:『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马太福音 18:18-19)),祂怎会需要为坚固一个颤抖之人的灵魂而祈求呢?祂为什么这样说呢?出于我所说的那个原因,也出于祂门徒的软弱,因为他们尚未对祂有适当的认识。伯多禄是如何否认的呢?基督没有说:『使你不至于否认』,而是说:『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使他不至于彻底灭亡。这也是出于基督的眷顾。诚然,那笼罩着伯多禄的无边恐惧,驱散了一切;而这份恐惧之所以无边,是因为上帝完全撤回了对他的帮助;而之所以撤回帮助,是因为他里面的骄傲与反驳之情十分强烈。因此,为了彻底根除这种情感,上帝允许如此强烈的恐惧笼罩伯多禄。而这种情感在他里面很强烈,可以从以下事实看出:他不仅先前反驳了先知和基督,而且在此之后,当基督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时,他仍说:『我就是必须与祢同死,也总不能不认祢』(马太福音 26:34-35)。路加(路加福音 22:33-34)补充说,基督越驳斥,伯多禄就越反驳。伯多禄,这是什么意思呢:当基督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时,你害怕自己是那个出卖者,就催促门徒去问,虽然你心中没有意识到有任何类似的事情;而现在,当祂清楚地宣告说:『你们都要跌倒』时,你却反驳,而且不只一次,而是两次乃至多次?路加正是这样说的。这在他身上是如何发生的呢?是出于极大的爱,极大的喜悦。当他从对出卖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并认出了出卖者之后,他便大胆地说话,并将自己置于众人之上,宣称:『即使所有人都因祢跌倒,我却永不跌倒。』这部分也源于好胜心,因为在晚餐时,门徒们还在争论谁是最大的:这种情感让他们深感困扰。因此,基督贬抑了伯多禄,并非是要促使他否认——绝非如此——而是借由撇下他、使他缺乏帮助,来展现人性的软弱。看哪,在此之后,他变得多么温顺:复活之后,当他说:『这人将来如何』(约翰福音 21:21)?——而受到制止时,他就不敢像在这里一样反驳,而是保持了沉默。同样地,在升天之时,当他听到:『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使徒行传 1:7)时,他再次保持了沉默,没有反驳。在此之后,当他在楼房上,并于见到那块大布的异象时,听见有声音对他说:『上帝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使徒行传 10:15)——当时他还不清楚这些话的意思,——他也保持了沉默,没有提问。」
4.Добродетель требует смиренного сочетания Божией помощи и собственного усердия, дабы, повинуясь Слову, приступать к духовным таинствам с пламенной верой.
4.德行需要将上帝的助佑与自身的勤奋谦卑地结合,好使人能顺服圣言,以炽热的信仰进到属灵的奥秘之中。
这一切皆是源于堕落的后果。在此之前,彼得凡事都归功于自己,他曾说:「即便众人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即便我必须与你同死,我也绝不会不认你。」(马太福音 26:33-35)然而他本该说:如果我从你那里得到帮助。但在堕落之后,他所说的话却完全相反:「你们为何定睛看我们,以为我们是凭自己的能力或虔敬使他行走呢?」(使徒行传 3:12) 由此,我们领受了这伟大的真理:人单凭自己的努力是不足够的,除非他得到至高的帮助;反之,如果没有自身的努力,我们便无法从至高的帮助中获得任何益处。这两点由犹大和彼得所证明。前者领受了许多帮助,却未获得任何益处,因为他不愿(努力),也未付出自身的努力;而后者即使付出了自身的努力,却依然跌倒了,因为他未曾得到(足够的)帮助。德行由这两部分所构成。因此,我恳求你们,既将一切交托于上帝的旨意,就不要陷入沉睡之中,同时也不要以为凭着自身的努力,你们便能靠自己的劳苦成就一切。 上帝不愿我们变得懈怠,因此祂并非凡事都亲自成就;同样,祂也不愿我们变得自恃,故此祂并未将一切都赐予我们,而是从这两者中,去除了有害的部分,为我们留下了有益的部分。正因如此,祂也容许那位至高的使徒跌倒,为的是使他变得谦和,并激发起更大的爱。经上说,谁被饶恕得多,谁就爱得多(路加福音 7:47)。 因此,让我们凡事顺服上帝,在任何事上都不与祂抵触,即便祂的话语似乎与我们的想法和观点相悖;反之,当让祂的话语来引导我们的想法和观点。 我们对圣事也当秉持同样的态度,不只关注外在表象,而要将基督的话语铭记在心。祂的话语是永不改变的,而我们的感官却极易受骗。前者永不犯错,而后者却常常受蒙蔽。因此,当基督说:「这是我的身体」时,让我们深信不疑,用属灵的眼睛去看待它。基督并未将任何仅属感官的事物传授给我们,而是一切属灵的事物,只是借着感官可见之物。 在洗礼中亦是如此:借着感官之物——水,恩赐得以传达,而属灵的功用则在于重生与更新。倘若你没有身体,基督便会以无形的方式将这些恩赐传达给你;但因为你的灵魂与身体相连,所以祂便通过感官之物将属灵的事物传达给你。 如同今日许多人所言:我多么希望能亲眼看见基督的面容、形像、衣袍和鞋履啊!看哪,你正看见祂,触碰着祂,品尝着祂。你渴望看见祂的衣袍,而祂却将祂自己赐予了你,不仅让你看见,还能触碰、品尝、并领受于内。 是以,没有人应当怀着轻忽之心前来,没有人应当带着气馁之情,而当所有人以炽热的爱,以热切的虔诚和警醒前来。如果犹太人是匆忙地吃羊羔,站着,脚上穿着鞋,手里拿着杖,那么你更应当警醒。他们当时正准备前往巴勒斯坦,因此呈现出旅客的模样;而你正准备前往天国。
5.Должно приступать к Божественной Трапезе с величайшим благоговением и чистотою сердца, ибо Сам Христос, питающий нас Своим Телом и Кровью, соединяет верных со Святым естеством Своим.
5.我们应当以最崇敬的心情和最纯洁的心灵来领受这神圣的宴席,因为基督祂自己,以祂的圣体和宝血来滋养我们,将信众与祂神圣的本质结合在一起。
因此,我们应当时刻警醒,——那些不配领受圣事之人将面临不小的惩罚。你想想,你对那出卖者和那些钉死基督的人是何等愤慨。同样,你要谨慎,以免自己也对基督的身体与宝血犯下罪过。他们杀害了至圣的身体;而你在领受了如此巨大的恩惠之后,却以不洁的灵魂接受祂。事实上,祂不只满足于成为人,被人掌掴,被人处死;祂还将自己分施给我们,不仅藉著信心,更是实实在在地使我们成为祂的身体。那么,享用这祭物的人该当何等洁净?那擘开这肉身的手、那充满属灵火焰的口、那被可畏之血浸染的舌,该当比日光还要洁净多少倍?试想你被赋予了何等的尊荣,你所享用的筵席是何等盛大!天使见之而战栗,因其所发出的光芒而不敢不怀敬畏地正视的,我们竟以此为食,与之相通,并与基督成为一体一肉。「谁能述说上主的大能?谁能传扬祂一切的赞美?」(诗篇 105:2)哪位牧人是用自己的肢体喂养羊群呢?但我为何说牧人?世间常有母亲将初生的婴儿交给别的乳母喂养。但基督不容许如此,祂亲自以自己的宝血喂养我们,并借此将我们完全与祂自己联合。因此,你要深思,祂是从我们的人性而生。你也许会说:这不适用于所有人。恰恰相反,它适用于所有人。若祂来到我们的人性中,显然祂是为了所有人才来的;既然是为了所有人,那么也就是为了每一个人。你或许会问:为何不是所有人都因此得益?这并非取决于那位乐意为所有人成就此事的主,而是取决于那些不愿接受的人。祂藉著圣奥秘与每一位信徒结合,亲自喂养祂所诞生的儿女,而不是将他们托付给他人;祂再次借此向你保证,祂确实取了你的肉身。因此,我们既蒙受了如此的爱与尊荣,就不应沉溺于懈怠。你们难道没有看到婴孩是以何等的热切去吮吸乳头,以何等的渴望将口紧贴于上吗?我们也当以同样的心态来就近这筵席和这属灵之杯的乳头,——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应当以更大的渴望,如同吃奶的婴孩一般,将圣灵的恩典吸引到我们身上;我们应当只有一种忧伤,那就是我们未能领受这食物。这圣事的施行并非依靠人的能力。那在当年、在那晚餐上施行这事的主,今日也施行这事。我们只是充当侍奉者的角色,而洁净并转化这些礼物的是基督自己。愿此处没有一个犹大,没有一个贪爱钱财的人。若有人不是基督的门徒,就请离开;这筵席不容许非属祂的人。「我要与我的门徒一同守逾越节,」基督说(马太福音 26:18)。这正是基督所设的那个筵席,丝毫不逊于那次。我们不能说那是基督所施行,而这是人所施行;这两者皆由基督亲自施行。这地方就是祂与门徒同在的那个楼房;他们从这里出去,上了橄榄山。我们也要出去,到那伸出双手的贫穷人所在之处;那地方正是橄榄山;而众多的贫穷人,便是栽种在上帝家中的橄榄树,他们流出对我们在彼处有益的膏油,就是那五个童女所拥有、而另五个童女因未取而灭亡的膏油。带著这膏油,我们便能进入,好叫我们能点著灯,出去迎接新郎。带著这膏油,我们就离开此处。不应有任何不人道、残酷无情、缺乏怜悯之人,总之,任何不洁之人都不应来就近此处。
6.Служителям Таинств подобает проявлять великое тщание, дабы не допустить к священной Трапезе недостойных причастников, ибо в том состоит их долг и венец.
6.圣奥秘的仆役们理当倾注极大的心力,以避免让不配领受者靠近神圣的筵席,因为这正是他们的职责与冠冕所在。
这话我说给领受圣事者听,也说给服事圣事者听。我们亦需与你们交谈,好使你们能以极大的谨慎来分派这些恩赐。若你们认出某人不虔敬,却仍允许他领受这筵席上的圣餐,则必有不小的惩罚等候你们。祂的血将从你们手中被追讨。纵然有人是元帅,纵然是最高长官,纵然是头戴冠冕的君王本人,倘若他以不配的方式前来,你也要禁止他:你拥有的权柄比他更大。若你受托去守护一群羊群的清水源头,你若看见一只羊口中满是污泥,难道你会允许它俯身将泉水搅浑吗?然而,如今托付给你的源头,不是水,而是血与圣灵——你却眼见某些人身负比泥土和污垢更糟的罪恶,竟走向这源头,你难道不愤慨,不阻止吗?你还能得到何种赦免呢?上主赐予你们这尊荣,正是为了让你们审断此类事件。这才是你们的尊严、你们的要务、你们的冠冕,而不在于你们披上洁白光亮的祭服。但你会说,我怎能辨识这个人或那个人呢?我所言并非针对那些不为人知的,而是针对那些为人所知的。我说一句更令人惊惧的话:接近这圣事,被鬼附者所冒的危险,远不如那些如保罗所言、践踏基督、不将立约之血视为圣洁、并亵渎圣灵恩典之人(希伯来书 10:29)。身陷罪恶而前来者,比被鬼附者更糟。后者不会受罚,因为他身不由己;而以不配的方式前来者,则将被交付于永恒的苦难。因此,我们不仅要驱离被鬼附者,也要驱离所有我们看见以不配方式前来的人。若非基督门徒之列,任何人都不得领受圣餐。任何人都不应像犹大那样领受这些恩赐,以免遭受犹大的结局。这个信徒的聚集也是基督的身体。因此,你这圣事的仆人,要小心,若你不洁净这身体,你就会激怒主宰;要小心,莫要给出利剑,而非食物。即使有人是出于无知前来领受圣餐,你也要禁止他——不要惧怕。要敬畏上主,而非世人。若你惧怕世人,你将被上主贬抑;若你敬畏上主,你也会受世人敬重。若你自己不敢,就将他带到我这里:我绝不容许这种冒犯。我宁愿献出我的灵魂,也不会让不配之人领受主之圣血;我宁愿流尽自己的血,也不会将如此可畏的圣血分给不应领受之人。但若有人在多次查验之后,并未发现不配之人,则他无罪。我所言是针对那些为人所知的人。若我们能匡正这些人,则上主也会很快使那些不为人知的人为我们所知。但若我们忽略了那些我们已知的人,祂又为何要让我们知晓其他人呢?我说这些,并非仅仅为了让我们排斥和剪除,而是为了让我们匡正和挽回他们,为了让我们关顾他们。如此,我们既能取悦上主,也会找到许多配得领受圣餐的人,并因着我们为他人所付出的努力和关顾,获得丰厚的奖赏。愿我们所有人都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慈爱,配得这奖赏。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83«Потом приходит с ними Иисус на место, называемое Гефсимания, и говорит ученикам: посидите тут, пока Я пойду, помолюсь там. И, взяв с Собою Петра и обоих сыновей Зеведеевых, начал скорбеть и тосковать. Тогда говорит им Иисус: душа Моя скорбит смертельно; побудьте здесь и бодрствуйте со Мною». (Мф. 26:36–38)
第 83 讲「随后,耶稣同门徒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就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于是带著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同去,就忧愁起来,甚是难过。耶稣就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马太福音 26:36-38)
救主祷告的形象与目标——基督的受难并非源于祂的过失或某种必然性,而是神圣旨意护理的作为——基督的谦卑与温柔更显出背叛者的罪过——贪爱钱财使人遭受危险与苦楚,剥夺其喜乐,并加剧身心之病痛——何谓家中真正的美善与真正的丑恶。
1.Господь, в скорби пред страданиями, явил полноту человеческого естества и научил смиренно покоряться Божественной воле, призывая учеников к бодрствованию и молитве против искушений.
1.主,在苦难降临前的忧伤之中,彰显了完整的人性,教导人们要谦卑地顺服于神圣的旨意,并呼唤门徒们要警醒和祷告,以抵御试探。
既因门徒们与基督形影不离,祂便对他们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到那边去祷告。」祂素来习惯于独自一人祷告。祂如此行,是为教导我们在祷告之时,当为自己争取静默与全然的安宁。祂只带了三个人同去,对他们说:「我心甚是忧伤,几乎要死。」祂为何不带上所有的人呢?是为避免他们跌倒,祂只带了那些曾亲眼目睹祂荣耀的人。然而,连这三人祂也留下。「祂就稍往前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马太福音 26:39)祂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著了,就对彼得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试探;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是软弱的。」(马太福音 26:39-41)祂特意对彼得说话,而非无故,尽管其他门徒也睡著了;但在这里祂责备他,原因如同我先前所指出的那样。随后,由于其他门徒也曾说过同样的话——当彼得说:「我就是必须和祢同死,也总不能不认祢」时,福音书作者见证说:「众门徒都是这样说」——因此祂转向所有人,斥责他们的软弱。那些先前决心与祂同死的人,此刻却无法警醒,无法在祂的忧伤中与祂同受苦楚,反而被睡意征服了。祂却恳切祷告,以免这行为看似虚伪。也正因如此,祂汗如血滴,以免异端说祂的忧伤是假装的。因此,汗水从祂身上滴落,如同血滴,且有天使显现来加添祂的力量;此外还有许多恐惧的表征,以免有人说这些话是虚假的。祂祷告也是出于此因。当祂说:「倘若可行,求祢叫这杯离开我」时,这显明了祂的人性;而「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这句话,则显明了祂的勇气与坚定,教导我们尽管本性有所抵触,仍须顺服于上帝。又因为对于那些不理解的人而言,仅仅在脸上表露忧伤尚不充分,祂便加上了话语。同样地,因为单单话语尚不足够,还需要实际的行动,所以祂将话语与行动结合起来,使最吹毛求疵的反对者也相信祂道成肉身并经历了死亡。如果即使有所有这些征兆,仍有人不相信,那么若没有这些,他们就更不会相信了。看哪,祂是用怎样的征兆来证明恩典安排的真实性呢?既有言语,也有苦难。随后,祂来到门徒那里,对彼得说:「你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马可福音 14:37)所有人都睡著了,但祂却责备彼得,提醒他先前所说的话。「同我」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无故使用,仿佛祂是在说:你不能同我警醒;你又如何能为我舍命呢?同样的含义也体现在接下来的话语中:「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试探。」看哪,在这里祂也教导他们不要骄傲,而是要谦卑心思与心灵,将一切交托给上帝!有时祂转向彼得,有时又转向所有人。祂特别对彼得一人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著你们,好筛你们……但我已经为你祈求」(路加福音 22:31-32)。又对所有人说:你们要祷告,「免得入了试探」——在各处都挫折他们的骄傲,迫使他们关心自己。接著,为了不让祂的责备显得苛刻,祂补充道:「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是软弱的。」祂说,虽然你渴望蔑视死亡,但在上帝帮助你之前,你不能如此,因为所有属肉体的事物都会贬低心灵。祂又一次为同一件事祷告,说:「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祢的旨意成全。」(马太福音 26:42)这表明祂完全顺从上帝的旨意,并且在一切事上都应当顺从并寻求上帝的旨意。「又来见他们睡著了」(马太福音 26:43)。除了当时已是深夜之外,他们的眼睛也被忧愁所重。祂离开他们,第三次祷告,说的仍是同样的话,以确认祂是完全的人。在经文中,「第二次」和「第三次」的使用是用来表示某事的确凿可信。例如,约瑟对法老说:第二次梦境向你显现,是为了真实,也是为了让你确信这事必会成就(创世纪 41:32)。因此,基督也说了同样的话,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是为了让人确信祂的恩典安排。祂为何第二次来呢?是为了责备他们如此沉浸于忧愁之中,甚至没有察觉祂的存在。然而,祂不再多加责备,而是稍微离开他们,借此显明他们极大的软弱,即使受到责备,他们仍无法警醒。祂没有唤醒他们,也没有再次责备,是为了不再打击那些已经受伤的人,而是离开他们,再次祷告,然后回来,说:「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吗?」(马太福音 26:45)虽然这时本应警醒,但基督为了表明他们无法承受灾难的景象,将会因恐惧而四散,表明祂不需要他们的帮助,以及祂必须被出卖,于是说:「你们仍然睡觉安歇吗?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祂再次以此表明,发生在祂身上的一切都是恩典安排的作为。
2.Господь наш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добровольно предал Себя в руки грешников, являя всемогущество, промышление и безмерную кротость Свою, дабы вразумить даже предателя.
2.我们的上主耶稣基督自愿将祂自己交予罪人之手,展现出祂的全能、祂的眷顾以及祂无量的温良,目的就是为了教化,甚至包括那 предателя。
不单是「交给」这开头的词语,接下来的——「在罪人手里」——也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它表明正在他身上发生的一切是源于罪人的恶行,而并非他自己犯下了任何罪过。「起来,我们走吧;看哪,那出卖我的人近了」(马太福音 26:46)。他藉着这一切教导他们,所发生的事情不是出于必然,也不是出于软弱,而是出于一种至高无上的眷顾。他预见那要出卖他的人即将到来,不仅没有逃避,反而迎上前去。「耶稣还说话的时候,看哪,犹大,十二门徒中的一个,来了,又与他一同的,是许多带着刀剑和棍棒的人,从祭司长和百姓的长老那里来的」(马太福音 26:47)。祭司们所带的器具真是精良!他们带着刀剑和木棍而来。经文说,犹大和他们在一起,他是十二门徒中的一个。福音书作者再次称他为十二门徒中的一个,并不以此为羞。「那出卖耶稣的给了他们一个暗号,说:我亲谁,谁就是他。你们把他捉住」(马太福音 26:48)。唉,犹大竟将如此的罪行揽在自己身上!那时他以何种眼神看着老师?他以何种嘴唇亲吻他?唉,这罪恶的灵魂!他心中谋划了什么?竟敢做出这等事情?他给出了何种背叛的记号?「我亲谁,谁就是他,」他说;他指望着老师的温柔;然而,正是他背叛了如此温柔的老师,这一点最应该使他蒙羞,使他失去一切借口。但你会问,他为何要给出记号呢?因为耶稣屡次在他们捉拿他时,从他们中间隐身而去。在这件事情上,若非他自己愿意被出卖,也可能会发生同样的事情。为了开导犹大,他使那些前来捉拿他的人眼目昏花,并亲自问他们:「你们找谁」(约翰福音 18:4)?但他们没有认出他,尽管他们带着火把和灯,并且有犹大在他们当中。后来,当他们回答说:「耶稣,」他便对他们说:「我就是,」你们所找的就是他;他转向犹大,对他说:「朋友,你来要作什么」(马太福音 26:50)?就这样,他是在显明了自己的大能之后,才允许他们捉拿他。而福音书作者约翰记述道,就在这同一个时刻,基督仍试图开导犹大,说:「犹大!你用亲吻出卖人子吗」(路加福音 22:48)?你以这种方式出卖,难道不感到羞耻吗?然而,既然他没有阻止他,他也允许了这亲吻,并且自愿地将自己交了出来。仇敌们就把手放在他身上,将他捉住了,正是在他们守逾越节的那个夜晚。他们是如此地愤怒,如此地狂暴。然而,若非他自己允许,他们是无法做成任何事的。但这并不能使犹大免于可怕的惩罚,反而使他受到更大的定罪,因为他目睹了老师大能、谦卑、降卑和温柔的如此伟大的明证,却表现得比任何野兽更加残忍。因此,知道这一切,我们应当避开贪婪。正是贪婪那时使犹大陷入狂暴;贪婪教导那些被它所占据的人,要行极端的残忍和不人道。事实上,如果它使人放弃自己的救赎,那么它就更会促使人忽略他人的救赎。这种情欲是如此强烈,有时它甚至能战胜最强烈的肉体欲望。因此,我怀着极大的羞愧提到,许多人仅仅因为舍不得金钱而远离了放荡,但却不愿因着对基督的敬畏而过着贞洁和正直的生活。我们务要逃避贪婪——我永远不会停止谈论这一点。世人哪,你为何积攒金子?你为何给自己戴上如此沉重的奴役、如此艰难的忧虑、如此强烈的挂念?假设所有隐藏在矿井和皇宫里的金子都属于你。拥有如此多的金子,你只会守护它,而不是使用它;如果你现在连你所拥有的都不使用,却像守护别人的东西一样守护着,那么如果你拥有更多,你就会更加如此行事。通常,爱财之人拥有的越多,他们就越是守护自己的财产。但是,我知道——你会说——这是我的。因此,你的所得仅在于一种想法,而不在于使用。但是拥有财富——你会说——别人就会惧怕我。恰恰相反,藉着财富,你更容易被富人、穷人、强盗、诽谤者、奴隶以及所有诡计多端的人所接近。如果你想令人畏惧,就要消除那些可能被所有企图这样做的人所利用和冒犯的缘由。难道你没有听过这句谚语吗:一百个人也无法抢劫一个贫穷和一无所有的人?贫穷是他强大的保护者,甚至连君王也无法攻克和征服。
3.Богатство, служащее сребролюбию и страстям, приносит лишь горести, заботы и тьму, тогда как истинное наслаждение в нем обретает лишь тот, кто использует его надлежащим образом.
3.财富,若服事于贪婪与情欲,则只会带来忧伤、挂虑和黑暗;而唯有妥善运用它的人,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喜乐。
然而,对于贪恋钱财之人,万物皆能带来忧患:不仅是人,连蛀虫和蠹虫都与他为敌。我为何只说蛀虫呢?单单是时间,即使没有其他缘由,也能给贪财之人造成巨大的损失。那么,财富之中有何欢愉可言?我只见一片愁苦;请你向我展示它带来的快乐吧!你会问,是何种愁苦呢?是操劳、是中伤、是仇视、是憎恨、是恐惧、是永不满足的贪婪和忧伤。若有人渴慕一位可爱的女子,却无法满足他的欲念,他将为此承受残酷的折磨;富人亦是如此:尽管他拥有数不尽的财宝,并以它们为生,却依然无法完全满足他的欲望;正如智者所言:「太监切慕要败坏处女」(便西拉智慧篇 21:4),又如「太监拥抱处女而叹息」(便西拉智慧篇 31:21),所有的富人皆是如此。但谁又能数尽与财富相伴的其他不快之事呢?贪财之人是何等令人厌憎:仆人、农夫、邻里、官长、受欺者、未受欺者,尤其是他的妻子,而最甚者是他的子女?他对他们的养育,并非如对待自由人,而是比奴隶和婢女更甚。他有无数机会招致他人的愤怒、侮辱、狂暴和嘲笑,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你看,他有如此多的不快!或许还有更多,因为无法一一列举,只有亲身经历方能知晓。那么,现在请你告诉我:你从财富中得到了什么欢愉?你会说:人们认为我是富有的。但是,被人视为富有有何乐趣呢?毕竟,「富翁」之名本身就是嫉妒的对象;而财富,不过是一个空名,并无任何实质。但富人却陶醉于这种看法?他竟陶醉于本应忧伤之事。你为何说应当忧伤呢?因为这使他变得毫无用处、心胸狭隘、在旅途和死亡面前毫无勇气。他将财富置于一切之上,爱金钱胜过日光。天空不会使他快乐,因为它不为他带来黄金;太阳也不会使他快乐,因为它不放射金色的光芒。然而,你会说,有些人通过满足欲望和口腹之欲,沉溺于醉酒,并为此花费巨资,以此享受他们的财产。你所指的这些富人,比我所说的那些人更加糟糕,因为正是他们最不能享受自己的财富。我所说的那个富人,仅受一种欲望所困,至少免于其他恶行;而这些人比他更坏,因为除了那种欲望之外,他们还被无数其他欲望所奴役:他们日复一日地侍奉口腹、淫欲、醉酒以及其他形式的放纵,如同侍奉残暴的君主;他们包养娼妓,大设筵席,收买食客、谄媚者,甚至屈身于违背常理的欲念,从而给身心带来无数疾病。他们挥霍财富,并非用于必需之物,而是用于损害身体、同时也败坏灵魂之事。他们的行为,正如同有人通过装饰自己的身体,就认为他所花费的财产对自己有益一样。因此,唯有那以正道使用财富的人,才能从中获得欢愉,成为财富的主人。而我们所说的那些人,则是财富的奴隶和婢女,因为他们加剧了身体的病痛和灵魂的疾病。在那充满限制、仇恨与纷扰,比任何海上风暴更猛烈的地方,何来享乐?若财富落入愚昧人手中,它只会使他们更加愚昧;若落入放荡之人手中,则会使他们更加放荡。但你会问,贫穷人因着智慧能得到什么益处?你不明白是很自然的:正如盲人不知道光线带来何种益处。请听所罗门所言:「智慧胜过愚昧,如同光胜过黑暗」(传道书 2:13)。但我们如何能开导一个身处黑暗之人呢?而贪财便是真正的黑暗,因为它阻碍人看清事物本来的面目,并将其呈现为另一种样子。正如身处黑暗之人,即便面前有金器、宝石或紫色衣袍,他也会视其为无物,因为他看不到它们的美丽;同样,贪财之人也无法看清那些值得渴慕之物的美好。驱散这病症带来的黑暗,你便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它们绝不会像在贫困中那样显露出来;那些看似存在实则虚无之物的渺小,也绝不会像在简朴和节制的生活中那样显现出来。
4.Истинное благолепие дома заключается не в земном богатстве, но в духовных добродетелях его обитателей, ибо сие призывает Христа.
4.一个家真正的庄严华美,不在于世俗的财富,而在于其中居住者的属灵美德,因为这能把基督召请进来。
可是,唉,你们这些不明事理的人!你们咒骂穷人,并说看见他们的居所和生活方式就感到羞耻,说贫困使一切都变得污秽不堪。请告诉我,什么才是一个家庭的耻辱?难道是家中没有象牙的睡榻,没有银制的器皿,而一切都由泥土和木材制成吗?然而,这恰恰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荣耀与尊贵。当人们不顾虑世俗之事时,他们往往将所有的关怀与思虑都转向灵魂的益处。因此,当你注意到对外部装饰过于关注时,应为此感到羞耻,视其为极大的丑陋。富人的家庭尤其丑陋。事实上,当你看到一个家,桌上铺着地毯,床榻装饰着银饰,如同剧院、如同舞台一般,还有什么能比这种丑陋更甚呢?哪个家庭更像剧院中专为舞蹈所设的部分,或更像那里所发生的一切:是富人的家,还是穷人的家?难道不是富人的家更显而易见吗?因此,这样的家庭充满了丑陋。而哪个家庭更像保罗或亚伯拉罕的家呢?毫无疑问是穷人的家。正因如此,它才格外美丽和尊贵。为了让你确信贫穷尤其能装饰一个家庭,请走进撒该(Zacchaeus)的家,了解他如何在他想要基督来访时装饰他的家:他没有跑去向邻居借地毯、借象牙的座椅,也没有从储藏室拿出珍贵的覆盖物,而是以适合基督的装饰来美化了整个家。这装饰是什么呢? 「主啊,我愿意把一半的财产分给穷人,」他说,「如果我在什么事上欺骗了谁,我就四倍偿还」(路加福音 19:8)。 我们也应当如此装饰我们的家,好让基督也来造访我们。这才是珍贵的地毯;它们在天上准备,在那里编织。哪里有这些,哪里就有天上的君王同在。如果你以其他东西来装饰,你就是在召唤魔鬼和它的仆役。基督也曾到税吏马太的家(马太福音 9:10)。那么,马太做了什么呢?首先,他以热忱装饰了自己,接着是以他舍弃一切跟随耶稣的行动。同样地,哥尼流(Cornelius)也以祷告和施舍装饰他的家;因此,直到今天,他的家仍然比帝王的宫殿更为光辉灿烂。确实,一个家庭的丑陋不在于器皿杂乱、床铺未整理、墙壁被烟熏黑——而在于居住者所犯的罪。基督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当一个诚实的人住在那样的家中时,祂不以为耻进入其中;相反地,对于另一个家,即使天花板是黄金的,祂也绝不会进去。因此,那接纳万有之主的家,比帝王的宫殿更加光辉;而那个有着黄金天花板和黄金柱子的家,则如同污秽的阴沟和排水道,因为它被魔鬼的器皿所装饰。不过,我所说的并非针对那些妥善运用财富的富人,而是针对那些吝啬和贪爱钱财的人,他们关心的不是必需品,而是肠胃的饱足、酒和其他类似的秽物,而贫穷的家庭里只关心严谨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基督从未进入富丽堂皇的家,而是到了税吏、税吏长和渔夫的家,撇下了帝王的宫殿和那些身着华贵服饰的人。因此,如果你也渴望邀请祂进入你的家,那么就以施舍、祷告、彻夜的守更和热切的祈求来装饰它。这些才是基督君王的装饰,而外表的奢华是基督的仇敌——玛门(mammon)的装饰。所以,任何人都不必以拥有贫穷的家为耻,只要家中有这些装饰;同样地,富人也不要因拥有华丽的家而骄傲,相反地,他们应该感到羞耻,并舍弃它,努力效法前者,好使他们能在地上接待基督,并靠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在天国中得以配享永恒的居所。愿荣耀和权能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84«И вот, один из бывших с Иисусом, простерши руку, извлек меч свой и, ударив раба первосвященника, отсек ему ухо. Тогда говорит ему Иисус: возврати меч твой в его место, ибо все, взявшие меч, мечом погибнут; или думаешь, что Я не могу теперь умолить Отца Моего, и Он представит Мне более, нежели двенадцать легионов Ангелов? как же сбудутся Писания, что так должно быть?»(Матф. 26:51–54)
第 84 讲「看哪,与耶稣同在的一个人伸出手来,拔出他的剑,砍了那大祭司仆人一刀,削掉了他的一只耳朵。于是耶稣对他说:『把你的剑收回原处,因为所有动刀的,必丧于刀下。你以为我不能现在就求我的父,而祂会立刻给我调来十二营多于十二营的天使吗?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发生」的话,又怎能应验呢?』」(马太福音 26:51-54)
基督为何吩咐门徒备有刀剑和皮袋?——祂为何禁止门徒自卫?——证明祂是自愿被交出。——审判基督的不法性。——为何要基督公开受死?——奸诈自会败露。——不应总是寻求胜利。——真正的胜利来自忍耐。——约瑟的榜样。
1.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являет, что Господь попустил ученикам иметь мечи не для сражения, но для знамения грядущего предания и научения их бдительности, дабы исполнилось предреченное в Писаниях.
1.圣经启示说,主容许门徒佩剑,并非为了争战,而是作为将临的背叛的标志,并教导他们保持警醒,好使经中所预言的得以应验。
割去耳朵的这个人是谁?福音传道者约翰说,他是伯多禄(约翰福音 18:10)。这样的举动是他性情热切所致。然而,有必要探究耶稣的门徒为何带着刀?他们确实带着刀,这不仅从当前的这件事中可见,也从他们回答说他们有两把剑一事中可以得知。那么,基督为何允许他们携带剑呢?福音传道者路加记载,当基督问他们:「我差你们出去的时候,没有钱袋,没有行囊,没有鞋,你们缺少什么没有?」当他们回答:「什么都没有缺少」时,祂亲自对他们说:「但如今,有钱袋的,可以带着,有行囊的,也可以带着;没有剑的,就当卖掉他的衣服去买剑」;当他们回答说:「看哪,这里有两把剑」时,祂对他们说:「够了」(路加福音 22:35-36,38)。那么,祂为何允许他们拥有剑呢?是为了让他们确信祂将被出卖。因此,祂对他们说:「买刀」,并非是为了让他们武装起来;不,而是为了借此指出那将临的背叛。你或许会再问,祂为何命令他们带着剑呢?祂以此教导他们要清醒,要警醒,要对自己负起重大的责任。起初,祂将他们当作未经世事者,置于祂能力的保护之下;而现在,祂将他们像雏鸟一般放出巢穴,命令他们自己飞翔。此外,为了不让他们以为祂是因自身软弱而离开他们,并命令他们独立行事,祂提醒他们过去的事,说:「我差你们出去的时候,没有钱袋,你们缺少什么没有?」祂想借由祂先前如何支持他们,以及祂现在并非骤然离去,来使他们确信祂的能力。但他们从哪里来的剑呢?他们刚用完晚餐,直接从筵席上过来;或许,那里有为宰杀羔羊而备的刀;当他们听说耶稣将受到袭击时,他们便带着这些刀,为了保护他们的老师;但这只是他们出于自己的意愿所做的。因此,基督责备伯多禄,并且带着可怕的威胁,因为他用剑报复来捉拿祂的仆人,尽管他如此热切地行动并非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为了保护他的老师。然而,基督不容许由此发生任何伤害。祂治愈了那仆人,行了一个伟大的神迹,这既能彰显祂的温和与能力,也能展现门徒的爱之温柔和顺从,因为伯多禄的行为是爱的见证,而他的顺从则是听命的佐证。当他听见:「把你的剑收回鞘里」(约翰福音 18:11),他立刻顺从了,此后也从未再这样做。另一位福音传道者记载,门徒们问祂:「主啊,我们用刀砍可以吗?」(路加福音 22:49)但基督禁止了此事,并治愈了那仆人,而且祂还带着威胁阻止了祂的门徒,以便更深入地教导他:「因为凡,」祂说,「动刀的,必死在刀下。」祂提出一个根据,说:「你想我不能求我的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但「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能应验呢?」祂用这些话制止了他们的热切,表明发生在祂身上的事与经书是相符的。因此,祂在那里祷告,以便他们能顺从地忍受发生在祂身上的事,知道这是出于上帝的旨意而成就的。于是,祂想用两个原因来使门徒们平静下来:首先,是惩罚那些发起攻击者之威胁:「因为凡,」祂说,「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其次,是祂自愿承受这一切:「我能,」祂说,「求我的父。」但祂为何没说:难道你们以为我不能毁灭他们吗?因为祂先前的话更具说服力;而祂的门徒对祂还没有适当的理解。不久前祂曾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又说:「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并且祂在忧伤和汗水中,被天使加固力量。因此,鉴于祂展现了许多人性的方面,如果祂说:难道你们以为我不能毁灭他们吗?他们是不会相信的。因此,祂说:「你想我不能求我的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但在这里,祂又再次展现了谦卑,当祂说:「差遣我十二营多天使来」时。如果一位天使击杀了十八万五千名武装士兵(列王纪下 19:35),那么基督需要十二营天使来对付一千人吗?不需要!祂如此说,是考虑到祂门徒的恐惧与软弱,因为他们因恐惧而僵住了。因此,祂也引证了圣经:「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能应验呢?」祂以此来使他们心生敬畏。如果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得到了圣经的证实,那么你们为何要反抗呢?
2.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что Господь добровольно предал Себя в руки врагов, дабы исполнились пророчества, являя Свое могущество и покорность воле Отца.
2.神圣的文本恭敬地阐述,主是自愿将自己交于仇敌手中,为的是要应验诸先知的预言,从而彰显祂的能力并顺服父的旨意。
基督曾如此对祂的门徒言说,而对那些袭击祂的敌人,祂说:「你们带着刀剑和棍棒出来拿我,如同对待强盗一般。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你们却没有拿我」(马太福音 26:55)。看哪,祂所行之事何其多,本可使他们醒悟:祂或将他们击倒在地,或治愈那仆人的耳朵,或以杀戮威吓他们。「凡动刀的,」祂说,「必死在刀下。」——祂治愈耳朵之事也印证了此言;无论在今世还是将来,祂都彰显祂的权能,并显明犹太人并非凭自己的力量捉拿了祂。因此,祂又补充道:「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你们却没有拿我」,以此表明他们是依祂的允许才拿住祂的。祂只谈及教导,却未提及神迹,是为了避免显得夸耀。当我在教导你们时,你们没有拿我;而当我沉默时,你们却来攻击我。我身在圣殿,无人拘捕我;而今你们却在不合时宜的深夜,带着兵器和棍棒来找我。对于一位常在圣殿与你们同在的人,何须用这些武器呢?祂以此教导说,若非祂自愿舍弃自己,他们绝不能拿住祂,因为既然先前他们在手中掌握着祂,祂始终在他们中间,他们却不能拿住祂,那么如今若非祂愿意,他们也同样不能得逞。接着,祂解释了为何祂愿意舍弃自己,以解众人之惑。「但这一切的发生,」祂说,「是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马太福音 26:56)。看哪,祂直到最后一刻,甚至在被出卖之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纠正祂的敌人:祂使他们警醒,祂预言,祂威吓他们:「动刀的,」祂说,「必死在刀下。」而当祂说:「我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祂以此表明自己是甘愿受难;而借着「是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则证明了祂对天父旨意的顺从。他们为何没有在圣殿里拿祂呢?因为在圣殿里当着众人的面,他们不敢这样做。因此,祂走出了城外,在地点和时间上都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自由,甚至直到最后一刻都使他们无从辩解。那位为了应验神圣的预言而舍弃自己的人,怎会教导与神圣旨意相悖之事呢?「那时,」传福音者说,「门徒都离开祂逃走了。」当耶稣基督被拿住时,门徒们仍旧与祂同在;但当祂对袭击祂的众人说了那些话之后,他们就四散奔逃了。他们最终明白,既然祂已自愿舍弃自己,并宣告此事是按照先知书的记载成就的,那么祂将无法再次逃脱。门徒们四散之后,耶稣基督被带到该亚法那里:「彼得却远远地跟着祂,要看事情的结局」(马太福音 26:58)。这位门徒的爱是伟大的:看见其他门徒逃跑,他却仍然没有逃,而是留了下来,与基督一同进了该亚法的院子。无疑,约翰也做了同样的事(约翰福音 18:15),但他为大祭司所认识。他们为何将基督带到这样一个聚集了所有人的地方呢?是为了使一切都按大祭司们的心愿而行。那时该亚法是大祭司,所有人都聚集在他那里:他们整夜守候,不眠不休,只为此事。他们那时并非在守逾越节,如传福音者所写,而是为此事不睡觉。传福音者约翰在提到天亮时,又补充说:「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约翰福音 18:28)。这是何意?意思是他们在另一天吃了逾越节的筵席,而为了谋害基督,他们却违背了律法。基督不会错过逾越节的时间,但祂的谋杀者们却敢于做任何事,并违犯了许多律法。由于他们被针对祂的残忍怒火所折磨,屡次图谋杀害祂而未能得逞,如今他们出其不意地拿住祂,甚至决定放弃逾越节,以实现他们嗜血的意图。这就是为何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毁灭的集会,寻求虚假的见证,以便使他们的诡计看起来像合法的审判。他们甚至没有真实的证词(马可福音 14:56):他们的审判是如此不法,一切都被颠倒和混淆了!「又有假见证人前来,说:『祂曾说:我能拆毁神的殿,并三日内又建造起来』」(马太福音 26:60-61,马可福音 14:58,约翰福音 2:19)。祂确实说过祂要在三日内重建圣殿,但祂没有说「拆毁」,而是说「拆毁吧」;并且祂说的并非圣殿,而是祂自己的身体。对此,大祭司说了什么?他想激起被告为自己辩护,从而诱捕祂,于是说:「你什么都不回答吗?这些人作见证告你的是什么呢?耶稣却默不作声」(马太福音 26:62-63)。当无人倾听时,回答是无益的,而且他们的审判不过徒具形式,实际上无异于强盗从他们的巢穴中冲出来袭击路人。因此,基督保持了沉默。与此同时,大祭司继续说:「我指着永生神的名,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不是?」祂说:「你说的是。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那时,大祭司撕裂衣服,说:祂说了僭妄的话」(马太福音 26:63-65)。他这样做是为了加重控告,并以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话。由于他的话使听众感到恐惧,他们就如同在定司提反的罪时一样,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3.Враги Спасителя, пытаясь публично посрамить Его осуждением и казнью, по неисповедимому Промыслу лишь послужили утверждению непреложной Истины о Нём.
3.救主的仇敌,虽然企图借由定罪与处决来公开羞辱祂,却因著那不可测度的上主护佑,反而促成了关于祂那不可动摇之真理的确立。
但这亵渎之言究竟所指为何?须知基督先前也曾对聚集在他身边的人说过:「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马太福音 22:44,诗篇 109:1),并解释了这些话语;而他们当时不敢开口,沉默不语,从那时起便不再与他在任何事上有所抵触。那么,为何现在他们竟称他的话语为亵渎?基督给出这样的回答又是为了什么?乃是为了让他们没有任何借口,因为他直到最后一日都教导他们,他就是基督,坐在父的右边,并将再次降临审判世界——这一见证本身就证明了他与父完全的一致。因此,大祭司撕裂了自己的衣裳,说:「你们看如何?」 他并未宣布自己的看法,而是向他的议员们征求意见,仿佛所面对的是昭然若揭的罪行和公然的亵渎神灵。但由于大祭司们知道,如果此事被深入探究和仔细审视,基督将证明是完全无辜的,因此他们便自行定他的罪,并抢先对听众说:「你们听见了这僭越的话」,几乎是以此强迫,几乎是以暴力逼出判决。那么,这些听众回答了什么?「他该死」,——这样,仿佛他已被定罪,只剩下将他交给彼拉多审判。他们深知这一点,便说:「他该死!」 他们自己控告他,自己审判,自己宣告判决——一切都由他们自己来做。为何他们不以基督在安息日所做的事来指控他呢?因为他先前已多次让他们在这事上哑口无言,而且他们希望借着他此刻的话语来抓住他并定他的罪。于是,大祭司事先从他们那里强行取得了对耶稣的定罪,并借着撕裂自己的衣裳,将所有人都拉到自己一边,然后将他像个作恶者一样带到彼拉多那里。他一直都是如此行事。但在彼拉多面前,他们说的却不是类似的话,而是什么呢?「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他交给您了」(约翰福音 18:30),——他们渴望将他处死,如同一个犯下危害公共福祉之罪的人。但他们为何不秘密地将他处死呢?因为他们想要消除他自身的荣光。既然有许多人听了他的教诲并对他深感惊奇,他的仇敌便设法当众、在所有人面前将他处死。而基督方面对此并未加以阻挠,反而将他们的恶意化为真理的确立,因为借此他的死便为众人所知。因此,所发生的事完全不是他们所期望的。仇敌们想要让他遭受公开的羞辱,从而使他蒙羞,但他却因此更加荣耀了自己。正如同他们先前所说:「我们杀了他吧,罗马人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民族」(约翰福音 11:48);而当他们杀了他之后,这事果真发生在他们身上——同样地,在这里,他们想要通过公开的钉十字架来损害他的荣光,结果却适得其反。至于他们自己有权处死他,这从彼拉多的话中可见一斑:「你们自己带他去,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他吧」(约翰福音 18:31)。但他们不愿意这样做,是为了表明他是作为一个触犯律法者、一个冒名顶替者、一个煽动叛乱者而被处死的。这就是为何他们将强盗与他一同钉十字架;这也是为何他们说:「不要写:犹太人的王,而要写:他曾说:我是犹太人的王」(约翰福音 19:21)。
所有这一切的作为,皆是为了坚固真理,好让仇敌们连一丝毫无羞耻的辩解之影也无从留下。同样地,那墓上的印记与守卫,只不过是更加清晰地彰显了真理;对于那嘲笑、诽谤和侮辱,我们也应当作如是观。奸诈之徒的惯常伎俩便是如此:他们所图谋的恶事,最终却被这恶事本身所摧毁。此处所发生的事亦然:那些以为自己将要得胜的人,却是落得了最为羞辱、败北与倾覆的下场;而那些看似战败的人,却是格外地得著荣耀并大获全胜。 因此,我们不必总是追寻胜利,也不必总是逃避失败。有时候,胜利会带来损害,而失败反倒有益处。例如,在忿怒的人群中,通常人们会把那个施加更多侮辱的人视为得胜者;然而,这个人,实则是被最为残酷的激情所击败,并遭受了羞辱;而那个能平静忍受侮辱的人,却是真正的胜者,并占了上风。前者连自身的病痛都无法医治,而后者却能承受他人的病痛;前者被自己所击败,而后者则战胜了别人,他不仅自己没有被焚烧,反而熄灭了那熊熊燃烧的他人之怒火。 然而,如果他渴望获得虚假的胜利,那么他自己也将被击败,并且,他点燃了另一个人的怒火,反而会给那人带来更残酷的痛苦,如此一来,他们两人,就像妇人一般,都将遭受那可耻且可怜的羞辱。但是,他以一个智者的姿态行事,从而避免了羞耻,并且,他欣然允许自己在自身和邻人之中被战胜,从而在战胜怒气的伟业上,为自己竖立了一座辉煌的凯旋柱。
4.Смиренное претерпевание зла и обид, совершаемое без сопротивления, является истинной и богоугодной победой, превосходящей мирское торжество.
4.谦卑地承受恶事和侮辱,在毫无反抗之下所成就的,才是真实且蒙受上帝喜悦的胜利,它超越了世俗的凯旋。
所以,我们不必时时寻求胜利。当然,冒犯他人者通常看似胜过了被冒犯者;但这是一种恶劣的胜利,因为它给得胜者带来了败亡。然而,那受了屈辱、表面上被打败的人,当他以宏大的气量承受这屈辱时,无疑会获得光耀的冠冕。在许多情况下,忍受失败更为上策;这甚至是最为优越的得胜之法。倘若有人抢劫了谁,或殴打了谁,或嫉妒了谁,那么承受这一切而未加反抗的人,必将成为得胜者。但我们何必只谈论抢劫和嫉妒呢?那被拖去受苦难的人,当他忍受捆绑、鞭打、割裂和痛苦的死亡时,同样是得胜者。如同在寻常的战役中,倒下被视为失败,但在我们这里——却是胜利。当我们行恶时,我们绝不会成为胜利者;相反,当我们忍受恶行时,我们总能得胜。同样地,真正的光耀胜利,在于我们以忍耐战胜那些冒犯我们的人。由此可见,这种胜利是来自上帝的,因为它具有与寻常胜利截然相反的特质,这也正是其权能的明证。就像海中的磐石能劈开拍击其上的波涛;所有圣者也是如此,他们正是通过获得这种不需抵抗的胜利而得以被荣耀、获得冠冕、并为自己树立起光辉的纪念。不要惊扰,不要烦恼;上帝赐予你力量,使你无需争战,仅凭忍耐就能得胜。不要结阵,不要主动出击——你就会取得胜利;不要争斗——你就会获得冠冕。你比你最强大的对手还要强盛得多。你为何要自己羞辱自己呢?不要让他说你是通过争战而得胜;却要让他惊叹于你不可战胜的力量,并告诉所有人,你是不战而胜的。正如蒙福的约瑟,因着忍耐战胜了那些对他施以恶行的人而受人赞颂。他的兄弟们和那埃及妇人都曾图谋加害于他,但他却战胜了他们所有人。你不要向我提及他曾被囚禁的牢狱,也不要提及那妇人居住的王宫;但请告诉我,谁被击败了,谁成为了得胜者,谁在忧伤之中,谁在喜悦之中。那埃及妇人不仅未能战胜这位义人,甚至未能战胜她自己的情欲,而他却战胜了她和那残酷的病态。如果你愿意,请听她自己的话语,你就会看到这场胜利:「他带了一个希伯来人到我们家里来戏弄我们」(创世记 39:14,17)。可怜又悲惨的妇人啊,戏弄你的不是这少年人,而是魔鬼,它使你以为自己可以击碎金刚石般的意志。带给你这个图谋加害于你的希伯来少年人的,不是你的丈夫,而是那将不洁的欲望植入你心间的恶魔;是它戏弄了你。那么约瑟做了什么呢?他保持沉默,并像基督一样被定罪,因为约瑟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基督所经历之事的预表。约瑟身陷囹圄,而这妇人则身处王家寝宫。然而这又如何呢?尽管身陷囹圄,他却比任何戴冠冕的人都更荣耀;而她,尽管居住在王家寝宫,却比任何囚犯都更不幸。然而,胜利与失败不应只在此处寻求,而应在事情的最终结局中寻求。事实上,谁达到了他所渴望的呢?是囚犯,而不是王后。他努力保持贞洁,而她却想剥夺他的贞洁。那么,现在谁得到了他们所渴望的:是那忍受了恶行的人,还是那施加了恶行的人?显然,是那忍受了恶行的人。因此,他也成为了得胜者。 所以,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要寻求那种通过忍受恶行而获得的胜利,并避免那种通过施加恶行而取得的胜利。如此,我们就能平静安宁地度过今生,并凭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达致未来的福祉,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85«Тогда плевали Ему в лице и заушали Его; другие же ударяли Его по ланитам и говорили: прореки нам, Христос, кто ударил Тебя». (Матф. 26:67–68)
第 85 讲「那时,他们向祂脸上吐唾沫,又用拳头打祂;还有人用手掌打祂的脸颊,说:『基督啊!请向我们预言,是谁打的你!』」(马太福音 26:67-68)
亵渎基督之罪行的无涯。——救主的受难——我们的荣耀。——彼得背主之缘由。——马太与马可关于此事件叙述之契合。——犹大悔悟之无益。——自觉其罪使判处基督者失去辩白之机。——判处基督者之罪行,由其自身之举动所昭示。——反对以贪婪所得之利润来行慈惠。——传道者对于教会仆役因慈惠之事而不得不处理世俗事务之忧伤。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лагает неизреченную кротость Владыки в претерпеваемых за нас страданиях и злобу неистовствовавших мучителей, призывая нас непрестанно хранить сие в сердце.
1.神圣的文本恭敬地阐述了主为我们所受苦难中那不可言喻的温柔,以及那些狂怒施暴者的恶毒,并呼唤我们永不停息地将此铭记于心。
他们既欲致祂于死地,为何仍要如此行?施加此等侮辱的必要何在?难道不是为了让你看清他们那狂妄无度的性情吗?实则,他们仿佛寻得了猎物,彻底暴露了他们的疯狂:在行此庆功般的恶行时,他们被狂怒所驱使,带着恶毒的喜悦扑向祂,显露出他们那杀戮的本性。 请赞叹门徒们对智慧的热爱:他们何等细致地叙述了这一切!在此,他们对真理的热爱清晰可见;那些看似不光彩之事,他们却毫不隐瞒,毫无羞愧地全然复述,并且将其视为极大的荣耀——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宇宙的主宰乐意为我们承受如此苦难。这显明了祂那不可言喻的眷顾,以及那些以狮子对待羔羊般对待如此温柔安静之人的,其无可宽恕的恶毒。在此,无论是祂的温柔,还是他们的恶毒与言语及行为上的残暴,都丝毫无有遗漏。 这一切,先知以赛亚早已预言,他以简短的言语表达了这份凌辱,他说:「正如许多人因你惊骇——他的面容比别人的面容憔悴,他的仪容比世人的仪容枯槁」(以赛亚书 52:14)。有什么侮辱能与此相比?那曾使海洋羞愧,使太阳在十字架上见之而隐去光芒的面容,竟被唾弃、被掌掴、被击打头部,他们因着自己的狂暴而恣意妄为。他们施以最残酷的打击,打耳光,掴面颊,又以唾弃的羞辱加诸于这些伤痕之上。不仅如此,他们还大声重复着刻薄的嘲弄,说道:「基督,你给我们说预言,是谁打你?」因为当时许多人称祂为先知。 另一位传福音者(路加福音 22:64)提到,他们当时用衣服遮住祂的脸,仿佛在面对一个最卑贱、一文不值的人。不仅是自由人,连奴仆也如此疯狂地嘲弄祂。我们应当尽可能经常地阅读关于这些事件的经文;应当全神贯注地聆听它们;并将其铭刻于我们的心上:这一切对我们来说,才是真正的荣耀。我以此为荣:我所夸耀的,不仅是祂所复活的千万亡者,还有祂所承受的苦难。 保罗也不断地重述此事,即十字架、死亡、苦难、凌辱、羞辱和嘲弄。他有时说:「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忍受他所受的凌辱」(希伯来书 13:13),有时又宣讲:「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希伯来书 12:2)。 「彼得却坐在外面院子里,有一个使女前来,说:你素来也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伙的。彼得在众人面前却不承认,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他出去,到了门口,又有一个使女看见他,就对那里的人说:这个人也是同拿撒勒人耶稣一伙的。彼得又不承认,并且起誓说:我不认得那个人。过了不多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人前来,对彼得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彼得就发咒起誓地说:我不认得那个人。立时,鸡就叫了。彼得想起耶稣所说的话: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马太福音 26:69-75)。 这是何等奇异且出乎意料之事!当彼得看见人们仅仅是逮捕夫子时,他怒火中烧,甚至拔剑削掉了仆人的耳朵;然而,当他理应更显愤怒、更加激动,听闻如此侮辱之时,他却否认了!说实在的,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有谁不会被激怒呢?然而,这位门徒,却被恐惧所胜,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愤怒,反而否认了,甚至无法承受一个贫弱、无力使女的威胁。而且,他并非只否认了一次,而是第二次、第三次,在短短的时间内,且不是在审判官面前,因为他当时是在院子里,使女是在他出门时询问他的。 他并非立即意识到自己的跌倒。路加说,耶稣转过身来看他(路加福音 22:61),也就是说,他不仅否认了,而且当鸡叫时,他自己并没有立刻想起,而是需要夫子再次提醒他:那个眼神代替了声音。可见他被恐惧打击得多么厉害!马可则叙述,彼得第一次否认时,鸡就叫了;后来他第三次否认时,鸡第二次叫了(马可福音 14:68-72)——也就是说,他更精确地叙述了门徒的软弱和他因惊恐而陷入的麻木状态;而马可是从他的老师那里得知此事的,因为他是彼得的同伴。因此,更令人惊奇的是,他不仅没有隐藏自己老师的跌倒,反而更加详细地讲述了此事,因为他是门徒。
2.Сие священное толкование раскрывает, как даже видимые расхождения Писаний и нечестивые деяния врагов Господа служат проявлению Божественной Истины и осуждению греха.
2.此神圣释义揭示了,即便《圣经》中可见的差异与主之仇敌的不虔行为,亦如何服务于神圣真理的彰显,并成为对罪恶的定罪。
然而,马太所记述的,耶稣所说的:「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今夜以前,鸡叫以先,你将三次不认我」(马太福音 26:34),这话又如何能成立呢?而马可记述了三次不认之后,却提到「鸡叫了第二遍」(马可福音 14:72)。 这两者是完全正确的,并且此处没有任何矛盾。因为鸡在每一次啼叫时,通常会叫三到四次,所以马可提到这一点,是为了表明连鸡鸣都没有能阻止彼得的跌倒,也没有让他想起自己的承诺。因此,这两种说法都是真实的。在鸡完成第一次啼叫之前,彼得已经三次不认主了。当基督提醒他所犯的罪时,他不敢公开哭泣,以免因眼泪而被指控,而是「出去,痛哭」。 当天亮时,他们「把」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带到彼拉多那里」(马太福音 27:2)。因为他们决定要杀死祂,但由于节期的缘故,他们自己不能动手,所以就把祂带到总督那里。那么现在想想,他们是何等的急切,竟然连在节期也做这样的事?这是从上头预定的啊! 「这时,那卖耶稣的犹大,看见耶稣已经被定罪,就后悔了,把那三十块银钱还给了」 (马太福音 27:3)。这既增加了他自己的罪,也增加了他们的罪:他自己的罪,并非因为他后悔了,而是因为他后悔得太迟了,并且他自己宣判了自己的罪,因为他亲口承认自己出卖了祂;而他们的罪增加了,则是因为他们有机会改变心意,却没有悔改。 你们看,犹大是什么时候悔改的?是在罪行已经完成并告终之后。这就是魔鬼:它不让那些疏忽大意的人在犯罪之前看到自己的罪,以免被抓住后就后悔。当耶稣多次责备他时,这个叛徒并没有被打动,但当罪行已经完成时,悔改的念头才来到他心中——但已经毫无益处了。 当然,他承认自己的罪,丢下银钱,并不惧怕犹太人,这值得称赞;但他自己上吊自缢,这是不可饶恕的罪,这是邪恶魔鬼的作为。魔鬼阻止他悔改,使他的悔改完全无用;魔鬼也以一种可耻且公开的方式致他于死地,教唆他自我毁灭。 但你们可以看到,真理在任何地方都闪耀著光芒,即使是在敌人所做或所遭受的事情中也是如此。事实上,叛徒这样的死亡,难道不正堵住了那些定罪耶稣之人的口,并剥夺了他们一切无耻自辩的借口吗?当叛徒自己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来反对他们时,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但让我们也来看看他们所说的话。「他把那三十块银钱还给祭司长和长老」,说:「我犯了罪了,因为我出卖了无辜的血。」他们说:「这与我们何干?你自己看著办吧!」犹大「就把银钱丢在殿里,出去,上吊自缢了」(马太福音 27:3-5)。他无法承受良心的谴责。 但你们看: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犹太人身上,他们本应在经历了所有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之后醒悟过来,但他们却直到罪行完成之后才停下来。犹大的罪,即是出卖,已经完成了——而他们的罪尚未完成。然而,当他们也完成了自己的事,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之后,他们自己也开始慌乱了。他们有时说:「不要写『这是犹太人的王』」(约翰福音 19:2)(虽然你们在害怕什么?有什么可慌乱的,既然那具尸体已经钉在十字架上了?),有时又看守著祂,说:「恐怕祂的门徒夜间来把祂偷了去,就告诉百姓说:祂从死里复活了;这样,末后的迷惑,就比起初的更不好了」(马太福音 27:64)。 但即使门徒真的这样说,如果这是不实之事,也是可以被揭穿的。况且,那些在祂被抓之后连留下来的勇气都没有的门徒,又如何能偷走祂呢?甚至那最为首的门徒,还三次不认祂,连一个使女的威胁都承受不了?但问题是,正如我所说,他们已经感到不安了。而他们承认这件事是不合法的,他们的这句话表明了这一点:「你自己看著办吧!」
你们这些贪爱银钱的人哪,请留意这一点,并想一想那叛徒的下场如何?他如何既失去了钱财,又犯了罪,还断送了自己的灵魂?这就是贪财的暴虐!他既未因银子获益,也未得着今生,更未得着来生,却瞬间失去了一切,并从那些人自己那里得到了恶评,便上吊了。 然而,正如我所说的,有些人是在事情已经做成之后才开始反省的。请看,这些人此刻也不愿完全承认其恶毒的决定,反而说:「你自己看着办吧。」——这尤其加重了他们的罪责。这是那些人说的话,他们自己证实了他们的恶行和不法,但同时,他们被私欲所灌醉,不愿放弃这撒但的行径,并以虚假的无知这种毫无意义的伪装来疯狂地掩盖自己。 假如这话是在祂被钉十字架之后,在祂死后才说的,那么即使是那时,这些话也没有意义,虽然也不能如此强烈地指责他们;可现在,祂仍在你们手中,你们有权柄释放祂,你们怎能说出这话呢?正是这种辩解,最能成为对你们的定罪。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将所有的过错都推给了那叛徒(你们说:「你自己看着办吧」),而你们本可以放弃谋杀基督,释放祂。但是没有,他们仍在恶行上与犹大较量,在出卖之外又加上了十字架。 事实上,是什么阻碍了那些说「你自己看着办吧」的人放弃这恶行呢?但他们现在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又加上了谋杀,在他们所做的一切、所说的一切之中,他们自己都被不可解脱的邪恶绳索所捆绑。之后,当彼拉多让他们选择时,他们宁愿释放强盗,也不愿释放耶稣;而那位从未以任何事冒犯任何人,反倒施予了如此多恩惠的,他们却杀害了!
3.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изъясняет, как отвержение Иудой сребреников и последующее совещание первосвященников, купивших на них "землю крови", послужили обличению предательства и исполнению древнего пророчества.
3.圣经阐明了,犹大如何拒绝了那些银钱,以及随后祭司长们的商议,他们用这些银钱买下了「血田」,这一切如何成为对背叛的揭露,并应验了古老的预言。
犹大做了什么?当他看到自己的辛劳全然徒劳,且他们不愿收回他的银钱时,便将这些钱丢在圣殿里,「就出去吊死了。祭司长们收起银钱,说:『把这钱放入圣殿的库房是不合宜的,因为这是血价。』他们商议之后,就用这些钱买了窑匠的一块田,作为埋葬外乡人的坟地。所以,那块田直到今日还被称为『血田』。这就应验了借着先知耶利米所说的话:『他们拿了三十块银钱,就是被估定者的价钱,是以色列人所估定的,他们用这些钱买了窑匠的田,正如主所吩咐我的』」(马太福音 27:6-10)。你再次看到,他们的良知如何谴责他们?他们知道自己所买的是谋杀之物,因此没有将其放入圣殿的库房,而是买了窑匠的一块田,用作埋葬外乡人的坟地。看哪,这是反对他们的见证,也是对背叛的揭露!这地方的名字,比号角声更响亮地向众人宣告了他们可耻的谋杀。他们这样做并非草率,而是「经过商议」,他们在每件事上都如此行,好使在这不法之事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而是所有人都负有罪责。这在先知书的预言中早已预示。你看到了吗?不仅是使徒们,连先知们也如此详尽地记述了所受的凌辱,到处传扬受难之事,并预先向他们宣告这一切。然而,犹太人却不明白。如果他们将银钱放入库房,事情就不会如此清晰地显露出来;但他们买了那块田,就使得一切昭然于世,甚至传于后世。你们这些以为通过杀戮可以善待邻人,并收取人灵魂之价的人,请听!这是犹太人的施舍,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撒但的施舍!确实,现今仍有这样的人:他们抢劫了许多人,却认为只要丢出十个或一百个金币,自己就是完全正直的。先知论到他们说:「使主的祭坛被眼泪淹没」(玛拉基书 2:13)。基督不愿以贪婪之果为食,祂不接受这样的供物。你为何以不洁之物献给主宰,从而冒犯祂呢?与其用这样的食物喂养饥饿的人,不如全然漠视他。前者是心肠刚硬之人的行径,而后者则既是心肠刚硬,又是欺凌者。不施予总比施予他人的财物要好。请告诉我,如果你看到两个人——一个赤身露体,一个身着衣裳——你脱下后者的衣服,给前者穿上,难道这不是不义之举吗?每个人都会同意这一点。如果你将所有抢来的东西都给了另一个人,你仍然是欺凌,而不是怜悯,那么当你只将所窃取的一小部分拿出,并称之为施舍时,你该当受何等惩罚?如果献上瘸腿牲畜的人都要受到审判,那么你行了更糟之事,又怎能指望得到宽恕?实际上,如果在旧约中,盗贼归还所窃之物给原主后,仍被视为不义,甚至到了他须赔偿四倍于所窃之物,才能勉强洗清罪愆的地步,那么请想一想,一个不仅抢夺,还施以暴力的人,且不将所夺之物归还给被抢之人,而是转赠给另一个人,并且连一半都没有归还,又生活在新约而非旧约之下,他正在为自己的头顶聚集何等的烈火?如果这样的抢夺者没有受到惩罚,那么你当为他哀哭,因为他正在为自己积蓄更沉重的愤怒,除非他悔改。救主说:「你们以为那些被倒塌的柱子压死的人,比所有在耶路撒冷居住的人更有罪吗?」「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你们也要如此灭亡(路加福音 13:5)。因此,让我们悔改,施舍不要出于贪婪的收益,要慷慨地施予。想想看,犹太人曾供养八千名利未人,此外还有寡妇和孤儿,并履行了许多其他职责,也曾参与战争。然而,现今教会本身拥有田地和房屋,支付房屋的土地税,供养战车、马夫、骡子和许多其他事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们,也是由于你们的铁石心肠。教会的这些财宝本应掌握在你们手中,而教会的收入本应是你们的虔诚。如今,由此产生了以下两种不合宜之处:你们没有得到果实,而上帝的祭司们也未能专注于他们的本职工作。难道使徒们不能保留房屋和田地吗?那为何他们要变卖一切并分发出去呢?因为那样做更好。
4.Святой автор скорбит о том, что от недостатка усердия прихожан духовенство вынуждено отвлекаться от молитвы и наставления к мирским заботам, призывая верных вновь стать сокровищем Церкви через милосердие и щедрость.
4.这位圣作者感到忧伤,因为会众缺乏热忱,迫使神职人员不得不从祈祷和教诲中分心,转而处理世俗事务。他呼吁信徒们再次透过怜悯与慷慨,成为教会的宝藏。
然则,如今当你们被俗世的忧虑占据心神乃至癫狂,当你们只顾积聚而非施予之时——你们的父辈便因寡妇、孤儿与贞女的处境而恐惧不已,深怕这群不幸之人会成批地因饥饿而消逝,故而他们被迫确立了这样一种秩序。他们原不愿亲自处理此等不宜之事;他们渴望的只是你们的热忱成为他们的资产,好从中收获所有的果实,而他们自己则能专心于祷告之中。然而现在,你们却迫使他们去模仿那些以营生度日的世俗之人:从此,一切都颠倒了。事实上,当你们与我们都忙于同一件事时,又有谁来取悦上帝呢?我们不敢开口,因为教会已然与世俗之人无异。难道你们不知道使徒们不愿分派财产,即便这些财产是毫不费力便聚敛而来的吗?而如今,我们的主教们在这类操劳上,甚至超越了那些管家、司库与店主,当他们理应照料你们的灵魂时,他们却日复一日地为那些通常由收税人、接洽者、会计与库房管理者所操心之事而烦恼。我并非无故地谈及此事,倾泻我的悲伤。我渴望见到某种改正与转变;我渴望那些压迫我们身受如此沉重奴役之人,最终能怜悯我们,使你们再次成为教会的收入与宝藏。倘若你们不愿,那么这些穷人就在你们眼前。我们将不间断地供养我们所能供养之人;而那些我们力所不能及的,我们便交予你们——以免在可怕的日子里,你们听到那针对不仁与残酷之人的话语:(马太福音 25:42)你们看见我饿了,却不给我吃。你们的不人道也使我们一同沦为笑柄,当我们抛弃祷告、教诲及其他神圣的职事时,日夜奔波,或与酒商、或与粮商、或与其他种类的商人为伍。由此便产生了争吵与纷议,每日的谩骂、责备与嘲讽;由此神父便被冠以更适合俗世营生的称谓,而这些称谓本应被完全替换,并借用使徒们所吩咐借用的那些行为所命名的称谓:以供养穷人、保护受欺者、关照陌生人、赒济贫困者、照看孤儿、庇护寡妇、保护贞女为名。这些服事才应当是他们为自己划分的职责,以取代对财产与居所的操心。这些才是教会珍贵的稀世之宝与合宜的财富,它们为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为你们带来益处,或者更确切地说,为你们带来便利与益处。我想,凭借上帝的恩典,聚集在此的人数多达十万;若是每个人仅仅施舍一块面包给贫苦的弟兄姊妹,那么所有人都将丰足有余;或者若是每个人施予一个奥博尔(半个戈比),那么就不会再有穷人,我们也不必因对财物的操心而遭受如此多的诟病与嘲笑。因为:(马太福音 19:21)「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然后来跟从我」这句话,同样适宜于对教会的首领说,关于教会的财产。除非放下一切粗俗与低下的忧虑,否则无人能以合宜的方式跟随基督。然而如今,上帝的祭司们却忙于葡萄的采集、收割,以及货物的买卖。服事圣所之人完全摆脱了这一切,尽管他们受托的是肉身的服事;而我们,被召唤进入天国最神圣之处,进入真实的至圣所之人,却再次承担起商人与店主所特有的忧虑。由此便产生了对《圣经》的极度疏忽,祷告的懈怠,以及对其他一切事物的漠不关心。人无法以同等的心力将自己一分为二。因此,我请求并恳求你们为我们敞开丰盛之源,让你们的热忱成为我们的打谷场与榨酒池。如此一来,穷人便可安然得食,上帝也将持续不断地受赞美,而你们,在仁爱中取得更大进展,终将来享永恒的福祉,愿我们所有人都凭借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得以蒙受这些福祉。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86«Иисус же стал перед правителем. И спросил Его правитель: Ты Царь Иудейский? Иисус сказал ему: ты говоришь. И когда обвиняли Его первосвященники и старейшины, Он ничего не отвечал». (Матф. 27:11–12)
第 86 讲「耶稣却站在总督面前。总督问祂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说:你说的是。祂被祭司长和长老控告的时候,却一言不答。」(马太福音 27:11-12)
基督在何种意义上宣认自己为君王?——祂为何不回答控告者的诽谤?——彼拉多与民众的罪责。——当在萌芽之初根除恶习。——微小的罪过比重大的罪过需要更多的辛劳与细心。——绝望比罪恶更具毁灭性。——罪恶有时会披上虔敬的外衣。——认识圣经是抵御灭亡之路的屏障。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являет, что иудеи, движимые завистью, превратили обвинения против Христа из духовных в гражданские, на что Он, исповедуя Себя Царем Небесным, отвечал кротким молчанием, ибо Царство Его не от мира сего.
1.神圣的文本恭敬地启示,犹太人被嫉妒所驱使,将对基督的指控从属灵层面转变为世俗层面,对此,祂坦承自己是天上的君王,却以温柔的沉默回应,因为祂的国度不属于这个世界。
你看,他们是怎样首先对那总是特别搅扰犹太人的事进行盘问的?因为他们看到彼拉多对律法之事毫不关心,所以便转向以民事罪名来控告。他们对待使徒时也是如此;他们总是将此公然陈述,说加利利人四处行走,宣扬一个名叫耶稣的「王」:他们提及耶稣时,仿佛祂只是一个普通人,并试图激起对祂觊觎权势的阴谋的怀疑。由此可见,撕裂衣裳和大祭司的惊恐都不过是伪装。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祂置于死地。那么,彼拉多就是为此而发问的!基督如何回答呢?「你说的。」祂承认自己是王,但却是天上的王;祂在别处回答彼拉多时曾更清楚地说道:「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翰福音 18:36),——这样做,是为了使那因祂自称是王而控告祂的犹太人和彼拉多都无可辩解。祂提出一个无可争辩的原因,说:「倘若我的国属于这世界,我的臣仆们就会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出。」正因如此,为了消除人们对祂的这种怀疑,祂自己纳税,也吩咐别人纳税,当人们想拥祂为王时,祂便退去了。你或许会问,为什么当他们控告祂有觊觎权势的阴谋时,祂没有显明这一切呢?因为他们,尽管在祂的事迹中拥有无数关于祂的能力、温柔和谦卑的证据,却自行蒙蔽,图谋恶事,进行非法的审判。因此,祂什么也不回答,而是保持沉默;但为了不因持续的沉默而招致骄傲的指责,祂作了简短的回答——例如,当大祭司起誓要求祂回答时,以及当总督向祂发问时。然而,对于他们的诽谤,祂却一言不发,因为祂无意说服他们。先知也预言了此事,说:「祂的审判从卑微中被夺去」(以赛亚书 53:8)。总督对此感到惊奇。看到一个能说出许多话的人,却表现出如此的温柔和沉默,这确实令人惊奇。他们控告祂,并非因为他们意识到祂有什么恶行,而完全是出于嫉妒和仇恨。事实上,当他们所安排的假见证人找不到话说时,为何还要坚持呢?当他们看到犹大灭亡,彼拉多洗手时,为何心肠仍不破碎呢?那时,祂做了这么多事,本可以使他们悔改,但他们并未因此变得更好。彼拉多说了什么呢?「他们作见证告你多少事,你没有听见吗?」(马太福音 27:13)彼拉多是想,如果祂为自己辩护,就释放祂,因此才说了这话;但当耶稣一言不发时,彼拉多又想出了另一个办法。是什么呢?他们有一个习俗——释放一个囚犯。彼拉多就是想用这个办法来释放祂。他说,如果你们不愿释放祂这个无辜的人,那么至少看在节期的份上,释放祂这个有罪的人吧。你看,秩序是多么颠倒?习俗本是百姓请求释放被定罪的人,而总督必须释放。现在却反过来了:总督向百姓请求,然而他们并未因此平静,反而更加凶残,大声喧嚷,因嫉妒而狂怒。尽管祂保持沉默,他们也无法说出任何控告祂的话;基督的正直有如此多的证据,以至于即便祂沉默,他们也被揭穿了。那位沉默不语的,战胜了那些喋喋不休、狂怒不已的人。「彼拉多正坐在审判台上,他的妻子打发人去对他说:这义人的事,你一点不可管,因为我今天在梦中为祂受了许多的苦」(马太福音 27:19)。看啊,这又是一个可以让他们所有人打消念头的境况。在祂的事迹所包含的证据之后,这个梦也并非微不足道。但为什么彼拉多自己没有梦见呢?或许是因为他的妻子比他更有资格,又或许是因为如果他梦见了,他也不会相信,甚至可能不会说出来。因此,这个梦被安排让他的妻子梦见,以便让所有人都知道。她并非只是简单地做了个梦;她还受了许多的苦,以便让她的丈夫,即使是出于对妻子的怜悯,也能延迟行此谋杀之事。时间本身也促成了此事:她正是在那一夜梦见的。但他们会说,释放耶稣对他来说并不安全,因为他们说祂自立为王。因此,他本应要求审查证据、罪证,以及所有可能存在的关于觊觎权势的迹象——例如,祂是否招募了军队,是否收集了钱财,是否储备了武器,或者是否图谋了类似的事情。但彼拉多却轻易地倾向了他们,因此基督也没有放过他:「把我交给你的那人,罪更重了」(约翰福音 19:11)。所以,正是软弱使他让步,以至于鞭打后将祂交出。他缺乏勇气,他是软弱的;而大祭司们则是邪恶和狡猾的。在他找到了一个借口——即节期释放囚犯的律法——之后,他们采取了什么行动来反对呢?经上说,他们「说服了众人,求释放巴拉巴」(马太福音 27:20)。
2.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о безумии ослеплённых завистью, предпочтивших известного разбойника Спасителю Вселенной, и о поразительном человеколюбии Господа, не подтвердившего их самоналоженное проклятие.
2.这神圣的文本恭敬地见证了那些被嫉妒蒙蔽心灵之人的愚妄,他们宁愿选择一位声名狼藉的强盗,而非宇宙的救主;同时也见证了主的惊人博爱,祂并未认可他们自招的诅咒。
你看,祂以何等的先见之明关切此事,为的是使他们脱离罪恶;而他们又以何等的细心竭力,不为自己留下任何一丝得以自辩的余地?应当做的是什么:是释放那个被定罪的犯人,还是那个有疑点的?如果可以允许释放一个已被定罪的犯人,那么释放一个有疑点的就更可以了。当然,在他们看来,耶稣并不比那些公然的杀人犯更坏。这位传福音者并非简单地说:他们有一个强盗,而是说:一个有名的强盗,因其恶行而臭名昭著,犯下了无数的杀戮。然而,他们仍然选择了他,而非宇宙的救主,并且丝毫没有顾及那神圣的时刻、人道的律法,或任何类似的事情。嫉妒使他们完全盲目。他们自己心怀邪恶,又败坏民众,好让他们也因着对民众的诱惑而承受更沉重的惩罚。 因此,当他们求情要释放巴拉巴时,彼拉多说:「这样,我怎么办那称为基督的耶稣呢」(马太福音 27:22)?他借着这个问题再次想要让他们醒悟;他让他们自由选择,是希望他们至少出于羞耻感而请求释放耶稣,这样一切都将成为他们宽宏大量之举。如果他说耶稣没有犯任何罪,那只会激起他们更大的固执;而当他请求他们出于人道之情拯救祂时,他们就无话可反驳这种请求和劝告了。 但他们,即使如此,仍然说:「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巡抚说:为什么呢?他做了什么恶事呢?他们却越发大声喊着说: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倒越发喧嚷,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马太福音 27:22-24)。你为何还要出卖祂呢?你为何不像那个百夫长拯救保罗一样,将祂抢救出来呢?那位百夫长也知道,他这样做会讨好犹太人;而且为了保罗也发生了骚乱和喧嚷;然而他却勇敢地抵制了一切。但彼拉多行事极为怯懦、软弱。所有人都犯了错:彼拉多没有挺身对抗暴民,暴民也没有挺身对抗犹太人;他们中的任何一方都没有任何可以辩解之处:他们「越发大声喊着」,也就是说,更加大声地喊着:「把他钉在十字架上。」他们不仅想要杀害祂,而且想以对待恶人的方式来杀害祂,即使法官反对,他们也只是固执己见,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同样的话。 你看,基督为了赢得他们付出了多少努力?祂如同屡次阻止犹大执行其意图那样,也阻止了这些人,无论是在祂传福音的整个时期,还是在审判本身期间。事实上,当他们看到总督——审判官——洗手并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时,言语和行为都劝说他们悔改,就像犹大上吊自缢时一样,也像彼拉多劝告他们用另一个人代替耶稣受刑时一样。当那指控并出卖祂的人自我谴责,而那本应做出判决的人却推卸责任,并且当夜异象显现,彼拉多又以对待一个被判死刑的人的方式向他们请求释放祂时,他们怎能为自己辩解呢?即使他们不想宣布祂是无辜的,至少也不应该选择一个强盗来取代祂,一个臭名昭著、非常出名的强盗。 那么他们做了什么呢?当他们看到法官洗手并说:「我无罪」时,他们喊着:「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马太福音 27:25)。就在他们自己对自己做出判决之后,他才允许了他们的一切。请看,他们在这里的愚昧是何等之大!这就是狂怒,这就是邪恶的激情:它不容许人看见他们该看见的。就算你们咒诅了你们自己;为何还要把咒诅带给你们的孩子们呢?然而,仁慈的主,即使他们如此疯狂地对自己和孩子犯下暴行,却并未同意这个判决,不仅是对孩子们,对他们自己也是如此;祂甚至接纳了他们当中悔改的人,并赐予了他们无数的恩典。保罗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在耶路撒冷有成千上万信主的人(雅各说:「弟兄,你看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使徒行传 21:20),他们也是这群人中的一部分。至于那些留下的人,他们必须将等待他们的苦难归咎于他们自己。「于是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他们,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马太福音 27:26)。 为何要鞭打呢?要么是将其视为一个被定罪的人,要么是为了装出审判的样子,要么是为了取悦犹太人。无论如何,他本应抵抗的。在此之前,他曾说过:「你们自己带他去,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他吧」(约翰福音 18:31)。而且有许多事物本可以阻止他,也可以阻止犹太人,那就是:神迹、奇事,受难者极大的温柔,特别是祂那无法言喻的沉默。如果祂借着为自己辩护和祷告显明自己是人,那么祂的沉默和对他们言语的蔑视则显露了祂的伟大和崇高尊严——这一切都迫使他们对祂感到惊奇。但没有任何事物能影响他们。
3.Почтительно внимая сему душеполезному наставлению, надлежит усердно отражать малое зло в самом его начале, дабы оно не увлекло душу в бездну погибели.
3.虔诚而恭敬地聆听这有益于灵魂的教导,我们应当在极小的邪恶刚开始时就勤奋地加以抵挡,以免它将灵魂拖入毁灭的深渊。
当心智被某种疯狂的激情所笼罩,如同醉酒一般时,就很难恢复到它本来的清醒状态,除非那正在堕落的灵魂拥有特别的勇气。屈服于这些邪恶的激情是错误的,是极其错误的,因此,我们应当竭尽全力抵御它们,并阻止它们进入。它们一旦占据了灵魂并开始掌控它,就像落在干柴上的火焰一样,会在其中点燃可怕的烈焰。因此,我恳求你们,要用尽一切方法堵住它们的入口,不要给任何邪恶留下余地,不要用那毁灭灵魂的论调来安慰自己:「这件事或那件事有什么要紧的呢?」无数的罪恶正是由此而生。那诡诈的魔鬼使用极大的(狡猾、暴力和)宽容,来引人走向灭亡,它总是从微小处开始其行动。请看:它想要引诱扫罗去听那行巫术之人的胡言乱语。如果它一开始就向扫罗灌输这个念头,扫罗当然不会听从。毕竟,一个本身就追逐巫术的人,又怎会听从呢?因此,它不知不觉地,循序渐进地将他引向那里。首先,当扫罗不听从撒母耳,并在撒母耳不在场时竟敢献上燔祭时,他被责备时说,是敌人带来的巨大压力使然;在那时,他本应哭泣,却保持平静,仿佛什么也没做。接着,上帝命令他灭绝亚玛力人——但他也没有执行。再接着,就是他对大卫的恶毒阴谋——就这样,他不知不觉地、循序渐进地滑落,直到最终将自己投入灭亡的最深渊,他再也无法止步。该隐的遭遇也是如此。魔鬼并非立刻就诱惑他去杀害他的兄弟,因为那样它也不会成功说服他;而是,首先,它诱使他献上更劣质的祭物,向他灌输这其中没有罪恶的观念;其次,它在他心中点燃了仇恨和嫉妒,向他保证这也没什么;第三,它说服他杀死兄弟,并在上帝面前否认这桩可憎的杀人罪行;直到将他引向极端的邪恶,它才离去。因此,我们必须在邪恶的开始阶段就加以抵御;即使最初的罪行不会导致更进一步的罪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们;然而,当灵魂疏忽大意时,它们就会发展到更大的程度。因此,必须使用一切手段,在萌芽状态就将罪恶铲除。不要看罪恶本身有多小,而要记住,当我们忽视它时,它就会成为巨大邪恶的根源。我是否要告诉你一件值得惊叹的事?那些较大的罪行,反而不需要像那些微小而不重要的罪行那样,需要我们付出那么多的谨慎和努力。对前者的厌恶是罪恶本质所决定的;而那些微小的罪恶,正因为它们的微不足道,使我们变得懒惰,不愿勇敢地站起来去铲除它们。因此,如果我们沉睡不醒,它们很快就会变得巨大。身体的状况通常也是如此。犹大身上的巨大邪恶也是这样产生的。如果他没有认为盗窃穷人的财物是件无关紧要的事,他当然也不会陷入背叛的罪恶。同样,如果犹太人不认为他们被虚荣心所俘虏是件小事,他们当然也不会达到杀害基督的地步。所有的邪恶通常都是以这种方式发生的。毕竟,没有人会突然或一下子陷入不敬虔。在我们的灵魂中,毫无疑问存在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对罪恶的羞耻和对良善的尊重,灵魂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那种完全无耻的地步,能够一下子抛弃所有的一切,相反,它是在疏忽大意时,不知不觉地、循序渐进地滑向极端的毁灭。世上的偶像崇拜也是这样产生的,当人们开始过度地尊崇活人或死者时。他们也开始跪拜雕像。最终,淫乱和其他恶习也随之猖獗。请再看:一个人不合时宜地笑了,另一个人指责了他;有人摒弃了恐惧,说:「这没什么。笑一下有什么要紧?这能带来什么?」由此产生了空洞的谈话,接着是污言秽语,然后是可耻的行为。还有人,当他被指责诽谤邻舍、嘲笑和说坏话时,他轻视这一切,说:「说别人坏话没什么大不了。」但事实上,由此产生了无限的仇恨、不可调和的敌意、无休止的指责;从指责到争吵;从争吵到常常发生的杀戮。
4.Сей 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наставляет нас остерегаться коварных искушений лукавого, который губит чрез отчаяние, даже облекая грех личиной мнимого благочестия.
4.此神圣文本教导我们,要警惕那恶者的阴险试探,它甚至披著虚假虔诚的外衣,却藉著绝望来毁灭我们。
所以,这个狡诈的邪魔从小处导向大过,又从大过导向绝望,如此便发明了另一种同样有害的方式。诚然,毁灭人的并非罪恶本身,而是绝望。一个犯了罪的人,若能警醒,便能迅速以悔改来修正其过失;然而那绝望而不肯悔改的人,之所以仍未得改正,正是因为他没有使用悔改这剂良药。魔鬼还有第三种、也是最危险的诡计,那就是:当它将罪恶披上虔敬的外衣之时。然而你会问,在哪里可以看到魔鬼如此猖獗,以至于它的欺骗能达到这种地步呢?请听,并警惕它的诡计。基督借着保罗(哥林多前书 7章)吩咐,妻子不可离弃丈夫,夫妻不可彼此亏负,除非两相情愿;但有些人出于对禁欲的爱,离弃了她们的丈夫,仿佛这确是虔敬之举,却将他们陷入了淫乱之中。所以,试想这是何等不幸之事,那些付出了如此努力的人,却被指控仿佛犯下了大恶,他们自己遭受了极大的惩罚,也将与他们同住之人推入了沉沦的深渊。再者:有些人,遵守禁食的诫命,在食物上有所节制,却渐渐发展到厌弃食物的地步;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惩罚。当人们违背圣经的本义,以自己的先入之见来为自己辩护时,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有些哥林多人认为,不加分别地吃所有东西,甚至包括被禁止的,就是完全(哥林多前书 8章);但这并非完全之事,而是极大的谬误。因此,保罗严厉禁止他们这样做,并说他们将为此遭受极大的惩罚。还有一些人认为,修剪头上的头发是虔敬的表现。恰恰相反,这也是被禁止的,而且是非常可耻的行为。还有些人,又认为若是为罪恶过度悲伤,他们就会得到极大的益处;但这也属于魔鬼的诡计,正如犹大在他自己身上所展现的,他就是因此而自缢的。因此,保罗也害怕那个犯淫乱的人会遭受类似的事情,并劝勉哥林多人尽快原谅他,「免得他被极度的忧愁所吞灭」(哥林多后书 2:7)。然后,他指出这是魔鬼的网罗之一,说道:「免得撒但占我们的便宜,因我们并非不晓得它的诡计」(哥林多后书 2:11),也就是说,它是以极大的狡猾来接近我们的。事实上,如果它公开地与我们争战,那么战胜它就会容易而方便。但即使是现在,如果我们警醒,也容易战胜它;因为上帝为我们提供了抵御所有这些诡计的武器。请听祂所说的,祂希望说服我们不要轻视任何微小之事:「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马太福音 5:22);还有那以淫邪的眼光观看的,就是犯了十足的奸淫。同样,祂称那些欢笑的人为不幸;祂在各处铲除邪恶的开端和种子,并说我们连一句闲话也要供出来。这就是为何约伯甚至洁净他儿女的意念(约伯记 1:5)。至于我们不必绝望,圣经如此说道:「人跌倒了,岂不起来吗?人偏离了道,岂不回来吗?」(耶利米书 8:4)。又说:「我岂喜悦恶人死亡吗?不是喜悦他回头离开所行的道存活吗?」(以西结书 18:23)。还有:「惟愿你们今天听祂的话」(诗篇 94:7)。圣经中还有许多其他类似的话语和例子。至于我们不可披着虔敬的外衣走向灭亡,请听保罗所说的:「免得他被极度的忧愁所吞灭」(哥林多后书 2:7)。既然知道这些,我们就要以对圣经的认识来保护自己,免受所有对粗心之人有害的途径。不要说:我盯着一个美貌的女子看一眼,有什么关系?如果你在心里犯下奸淫,很快你就会胆敢用肉体去实行。不要说:我从这个乞丐身边走过,有什么关系?如果你从他身边走过,你也会从另一个身边走过,之后还会从第三个身边走过。再者,不要说:我渴望邻人的财产,这又有什么关系?正是这一点毁灭了亚哈,虽然他付了价钱,却是违背了拥有者的意愿而取(列王纪上 21章)。买方不应该使用暴力,而应该说服。如果那付了应有价钱的人,仅仅因为违背了别人的同意而取走,就受到如此谴责,那么那不仅如此行,而且强行夺取,更何况是活在恩典之下的人,该当何等惩罚呢?所以,为了不承受惩罚,我们要保守自己远离一切暴力和强夺,我们要防范自己不仅远离罪恶,也要远离罪恶的开端,并以一切的努力热心追求美德。如此,我们将靠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慈爱,享受永恒的福分,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Беседа 87«Тогда воины правителя, взяв Иисуса в преторию, собрали на Него весь полк и, раздев Его, надели на Него багряницу; и, сплетя венец из терна, возложили Ему на голову и дали Ему в правую руку трость; и, становясь перед Ним на колени, насмехались над Ним, говоря: радуйся, Царь Иудейский!»(Матф. 27:27–29)
第 87 讲「当时,总督的兵丁把耶稣带到总督府,召集了全队兵丁到祂那里。他们脱下祂的衣服,给祂披上一件朱红色的袍子;又用荆棘编了一个冠冕,戴在祂的头上,把一根苇子放在祂的右手中;然后跪在祂面前,戏弄祂说:『万岁,犹太人的王啊!』」(马太福音 27:27-29)
基督所承受之侮辱的沉重。– 公开及私人诵读基督受难史的益处。– 犹太人企图玷污基督荣耀的努力及其徒劳。– 基督以自身受难的榜样教导恒忍。– 自侮辱中所获取的益处。– 如何学习平静地忍受冒犯。– 不应对冒犯者动怒,而应为他们感到悲伤。– 自重者绝不会被任何人所羞辱。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изъясняет глубину Страстей Господних, когда всякое поругание и мучение, претерплённое Христом от рук иудеев и воинов, совершилось для научения нас смирению и добродетели.
1.神圣的文本恭敬地阐释着主受难的深奥,那时基督为着教导我们谦卑和美德,而遭受了犹太人和兵士的一切凌辱与苦难。
当时,魔鬼仿佛根据某种约定,与众人一同欢腾。诚然,犹太人因嫉妒和仇恨而怒火中烧,凌辱基督;然而,那些兵丁又为何以何种方式做出此事?这岂不明显表明魔鬼当时正与众人一同欢宴吗?他们是如此残暴不羁,竟以加诸基督的侮辱为乐。他们本应克制,本应像民众一样哭泣;但他们并未如此,反倒侮辱祂,公然攻击祂,或许是想以此取悦犹太人,又或许仅仅出于自身的邪恶。这些侮辱各种各样,层出不穷。这神圣的头颅,时而被掌掴,时而被荆棘冠冕刺伤,时而被这些污秽不洁之人用苇杖击打。如此说来,我们又将如何回应——我们这些为所受的丁点冒犯而动怒之人,而基督却承受了这般的苦难?他们对祂所行之事,乃是极端的侮辱。并非身体的一小部分,而是全身都在受苦:头颅因冠冕、苇杖和击打而受苦;面容因唾沫而受苦;脸颊因掌掴而受苦;全身因鞭打、披上紫袍和假意的跪拜而受苦;手因被当作权杖而持苇杖而受苦;口因被递上醋而受苦。还有什么比这更沉重?还有什么比这更具侮辱性?事实上,所发生的一切超越了所有的描述。那些亲手杀害先知的人,仿佛生怕遗漏任何一项暴行,竟根据审判官的判决处死基督。他们做尽了一切:亲手杀害,审判,定罪,无论是在自己的公会中,还是在彼拉多面前,他们都说:「祂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马太福音 27:25);他们疯狂地攻击、嘲弄、捆绑、押解,成为兵丁侮辱祂的罪魁祸首,把祂钉在十字架上,辱骂、吐唾沫、嗤笑。彼拉多在此并未添油加醋:他们自己做尽了一切,他们既是告密者,也是审判官,也是刽子手,也是一切。而这一切都在我们举行全民聚会时被诵读。为免异教徒对我们说:你们只向民众展示光辉荣耀之事,例如神迹奇事,而把羞辱之事隐藏起来,圣灵的恩典如此安排,使这一切都在我们全民的节日中被诵读,正是在逾越节的大晚上,当男男女女大量聚集之时;当整个世界都汇集一堂之时,这一切便以洪亮的声音被宣讲出来。尽管这一切被诵读并传达给所有人,我们仍旧相信基督是上帝;我们敬拜祂,如同出于其他原因,也因为祂乐意为我们如此降卑,承受这般苦难,并教导我们一切美德。然而,我们也应当时常诵读这一切,因为从中会产生巨大的益处,巨大的裨益。事实上,当你看到他们如何以言语和行动嘲弄祂,以何等的讥讽向祂下跪,如何狠狠地掌掴祂,并强迫祂承受极度的痛苦时,即使你是一块麻木不仁的石头,也会变得比蜡烛更柔软,并将你心中所有的傲慢尽数驱逐。那么,请听接下来发生的事。在他们嘲弄了祂之后,「就带祂去钉十字架」(马太福音 27:31),剥去祂的衣裳,拿走祂的衣服,坐下等待祂断气。他们分了祂的衣服,如同通常对待最低等的、被唾弃的、无依无靠的、无助的犯人一样;他们分了那些曾行出许多神迹的衣袍,然而它们在那时却毫无作用,因为基督抑制了祂那不可言喻的力量。而这一举动也构成了对他们疯狂行为的重大补充:正如我所说,他们对待祂的一切举动,都如同对待一个不名誉、受鄙视、最卑微的人。他们没有对强盗做出类似的事情,而对基督,他们竟胆敢做出这一切。他们将祂钉在他们中间,以便祂与他们分担恶名。「拿醋给祂喝」(马太福音 27:34),这也是为了侮辱:然而「祂却不肯喝」。另一位则叙述说,祂尝了之后说:「成了」(约翰福音 19:30)!那么,「成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关于祂的预言成就了:「他们拿」(诗篇 69:21),祂说,「苦胆给我当食物;我渴了,他们拿醋给我喝」(诗篇 69:21)。不过,这位作者也没有表明祂喝了。只是尝了一下而没有喝,这并没有什么区别:这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他们的疯狂行为到此并未结束。在他们剥去祂的衣服、将祂钉上十字架、递上醋之后,他们又更进一步:看着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祂,他们自己和路过的人都加以辱骂;而最令人痛苦的是,祂所受的苦难,仿佛祂是个谄媚者和骗子,一个傲慢空洞的自夸者。因此,他们将祂公然钉在十字架上,以便在所有人眼前羞辱祂;因此,他们也借兵丁之手将祂钉上十字架,以便借口判决是在民众的审判庭上做出的,从而更自由地沉溺于他们的疯狂之中。
2.Вопреки злобным хулениям врагов, пытавшихся омрачить славу Распятого, истина Его Божественности укрепилась, став примером смиренного страдания, коим надлежит нам укрощать всякое возмущение духа.
2.尽管仇敌恶毒地诽谤,企图玷污被钉者(指基督)的荣耀,但祂神性的真理却得以坚固,成为谦卑受苦的典范,我们应当借此驯服一切心灵的骚动。
有谁会不为那追随著他,并为他哀哭的人群所软化呢?但唯独这些野兽不会。这就是为什么他只回答了前者,而没有回答后者。在随心所欲地行事之后,他们惧怕他的复活,便试图玷污他的荣耀。为此,他们当众议论此事,将强盗与他同钉十字架,并想要宣扬他是个骗子,于是说:「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重建的啊!救救你自己吧!」[马太福音 27:40] 当他们徒劳地请求彼拉多撤销罪状(那罪状写著:「犹太人的王」[约翰福音 19:21-22]),而未能得逞时(他反驳他们说:「我所写的,我已写下了」),他们便试图用他们的辱骂来证明他不是君王。因此,除了那些话,他们还说了以下的话:「他既是以色列的王,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马太福音 27:42];又说:「他救了别人,却不能救自己」,他们试图以此来玷污他先前的神迹。又说:「他信靠上帝;上帝若喜欢他,现在可以救他。」啊,你们这些污秽而极度邪恶的人!那么,难道先知们就不再是先知,或者义人就不再是义人,因为上帝没有将他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吗?他们依然是那样的人,尽管他们忍受著痛苦。有什么能比得上你们的疯狂呢?如果他们的荣耀没有因你们加诸于他们的灾难而黯淡,他们在所忍受的一切苦难中仍是先知,那么你们就更不应当因基督而跌倒,他以言行根除你们心中的这种念头。然而,他们即使在那个时候,说著和做著这些事,也没有得逞。那个在极度不敬虔中灭亡的人,那个一生都在谋杀和抢劫中度过的人,当这些话被说出时,他承认了他,并想起了他的国度;同样地,众人也为他哀哭。尽管对于不明白这奥秘结构的人来说,所发生的一切似乎都证明了相反的事——即他软弱无力——但真理却在最不利的境况下得到了强化。 因此,听到这些,让我们武装自己,对抗心中一切的骚乱和一切的愤怒。如果你看到你的心被点燃,就用十字架的记号来保护你的胸膛:回想当时发生的任何事情——用这回忆,你就能像驱散尘土一样,驱散一切心灵的骚乱。思想他的言语和行为;思想他是主宰,而你是奴仆。他为你受苦,而你为自己受苦;他为那些蒙他施恩却又将他钉十字架的人受苦,而你为你自己受苦;他为那些侮辱他的人受苦,而你却常常为那些被你冒犯的人受苦;他是在整个城市,甚至整个犹太民族,以及在他面前聆听他仁慈话语的异乡人和同胞的眼中受苦,而你却只是在少数人面前受苦。最令人痛心的是,他甚至被自己的门徒抛弃了。那些以前服事他的人逃离了他;而敌人与对手——犹太人、兵丁,以及两边的强盗,围绕著被钉十字架的那位,骚扰、责骂、侮辱、嘲笑、亵渎:两个强盗都辱骂和亵渎他。但路加(路加福音 23:40)为何说只有一个强盗辱骂他呢?两者都有发生;起初两人都在亵渎,但后来就不是这样了。为了让你不要以为这是某种串通,或者以为那个强盗不是强盗——福音书作者藉著他的辱骂向你证明,起初在十字架上的是一个强盗和敌人,但他突然改变了。 因此,思考所有这一切,想想:你遭受了什么与你的主所忍受的类似的痛苦吗?你被公开羞辱了吗?但,当然,不像那样。你受惩罚了吗?但,当然,不像他那样全身受创,没有那样赤裸和受尽折磨。即使他们打了你的耳光,也不是那样。
3.Священное Писание призывает нас к глубокому терпению и смиренному молчанию пред лицом обид, ибо сие есть неоцененное врачевание и путь к истинной победе над не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ю, подаренный нам Самим Господом.
3.圣经召唤我们在面对冒犯时,要心怀深沉的忍耐与谦卑的静默。因为这乃是无价的良药,是通往真正战胜不义的道路,由主亲自赐予我们。
再添上这个:他从谁那里受苦,为了什么,何时受苦?而最难的是——对于当时发生的一切,无人抱怨,无人流露愤慨;相反地,所有人都称赞,所有人都一同欢笑,并一同羞辱、辱骂祂是骗子、自夸者和谄媚者,说祂的言语无法被行为证实。然而,祂却完全保持了沉默,以此赐予我们无价的良药——即是长久的忍耐。而我们听闻此事,却不晓得如何去忍耐,即便是在自己的仆人面前也是如此,反而比野驴跳得更甚,踢打着双腿;对于冒犯我们的人,我们变得残暴且不人道,而对于关乎上帝之事,我们却少有顾虑。我们对待朋友也是如此:若有人冒犯了我们,我们绝不能容忍;若有人触怒了我们,我们比野兽更加狂怒,而我们却是每日诵读这些经文的人。一位门徒出卖了祂,其余的门徒抛弃了祂,逃走了;那些蒙受恩惠的人向祂吐口水;大祭司的仆人打了祂的耳光;兵丁击打祂的面颊;路过的人嘲笑并辱骂祂;连强盗也讥讽祂;而祂却未对任何人回应一言,祂以沉默战胜了一切,以实际行动教导你:你越是温和地忍受一切,就越容易战胜那些不公对待你的人,并使所有人都对你感到惊奇。试问,有谁能不对一个温和忍受着那些大胆辱骂者所施加的冒犯之人感到惊叹呢?正如一个人,即使是理当受苦,但若能以温和忍受灾祸,许多人便会将他视为无辜的受难者;反之,若是一个人无辜受苦,却因不耐而狂乱不已,他便会招致怀疑,使人以为他所受的乃是罪有应得,并沦为笑柄,如同一个被怒火俘虏、丧失了自身高贵品格的囚徒。这样的人不配被称为是自由的,即便他管辖着成千上万的仆役。 但若有人使你大为光火?那又如何呢?此刻正是展现你爱慕智慧的时刻。我们见到,就连野兽在无人激怒时也是温顺的;它们并非时刻都狂暴,只有当有人激怒它们时才会如此。因此,若是我们也只有在无人激怒时才能保持平静,那么我们又比野兽高超多少呢?它们发狂往往并非毫无缘由,并且可以被原谅,因为它们是因被激怒和殴打而狂怒;况且,它们没有理性,且从本性中获得了兽性。但当你狂怒并如同野兽一般时,请告诉我,你能为自己找到什么借口呢?你承受了什么祸患呢?你被抢劫了吗?正因如此,你更应当忍受,因为借此你获得了更大的益处。你被诽谤了吗?那又如何呢?若你心智清明,你自身并不会因此而有所减损。若是你没有遭受任何伤害,那么你又为何要对那个非但没有伤害你,反而给你带来益处的人发怒呢?那些尊敬我们的人,使我们昏沉和娇弱;相反地,那些冒犯和轻视我们的人,却使那些谨言慎行之人更具忍耐力。懒惰之人在受人尊敬时,所受的损害比在受人侮辱时更多。侮辱我们的人,当我们自我警醒时,促使我们变得更有智慧;而那些赞美我们的人,却助长了我们的傲慢,激发了我们的骄矜、虚荣和懈怠,使灵魂变得娇弱无力。那些不那么溺爱自己孩子,反而责骂他们的父母,便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担心孩子会因溺爱而受损;教师们也使用同样的手段。因此,若要避开某人,正应避开那些谄媚者,而非侮辱我们的人:谄媚带来的伤害远胜于冒犯。阿谀奉承是引诱不谨慎之人的诱饵,比起那种诱饵,更难提防;而忍受冒犯,其奖赏更多,荣耀也更大。 确实如此,看到一个人被侮辱却不为所动,比看到一个人被殴打、被击倒却不倒下,更值得惊叹。 但你会问,怎能不为所动呢?有人冒犯了你吗?在你的胸前划上十字圣号;回想一下十字架上所发生的一切——一切怒火都会熄灭。不要只想着冒犯,也要同时回想一下你曾从冒犯你的人那里得到的益处;你立刻会变得温和。尤其重要的是,首先要想到对上帝的敬畏,你很快就会变得克制和平静。
4.Дабы обрести внутреннее безмятежие и честь, надлежит смиренно обуздывать гнев, взирая на обидчика с милосердием, и сохранять совесть чистой, не взирая на людские суждения.
4.为了获得内在的宁静与尊荣,我们应当谦卑地约束怒气,以慈悲之心看待冒犯者,并保持良知纯洁,而不顾及世人的评判。
此外,在这件事情上,也要向你的奴仆们学习榜样。当你看到自己与其中某人争吵时,而那人却默不作声,那么你要想一想,他或许更为明智,并为你自己的恼怒而自责。在遭受侮辱时,你要习惯于不去冒犯他人,那么当你被人侮辱时,也就不会感到悲伤了。试想,那侮辱你的人正处于狂乱之中,心智不清,那么你就不会因侮辱而烦恼。有时候,被鬼附的人会击打我们,然而我们不仅不对他们生气,反而怜悯他们。你也要如此行——怜悯那侮辱你的人;因为他被一只凶猛的野兽——狂怒所辖制,被一个暴躁的鬼魔——愤怒所附身。快去释放那被恶鬼折磨,且如此迅速地走向灭亡的人吧。愤怒实在是一种病症,受其辖制之人只需片刻时间便会灭亡。因此有人说:「怒气之发动,即是人的跌倒」(德训篇 2:22),这显示了它的残酷,尤其在于它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造成巨大的伤害,无需长久的时间;若是凭借它的力量,它若再是长久不息,那么就难以与之抗争了。我愿向你展现何为侮辱者,何为爱好智慧之人;我愿将两者的灵魂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你会看到,前者的心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而后者的心则像一个平静安宁的港湾;他不会被这些狂风暴雨所扰动,反倒能轻易地制服它们。侮辱者竭尽所能想要伤害他人;但当他们失去成功的希望时,自己最终也会平静下来,并离去,已然得到了改正。因为一个愤怒的人最终不可能不强烈地自责,正如一个不愤怒的人不可能自责一样。如果必须要与某人对抗,那么这可以在没有愤怒的情况下完成,甚至比带著愤怒更为便利和明智:那时你将不会遭受任何不愉快的事情。如果我们愿意,我们所有的幸福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取决于我们,并且我们将能够在上帝恩典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安全并维护荣誉。你为何从他人那里寻求尊荣呢?要尊重自己,那么就没有人会给你带来耻辱;但当你自己羞辱自己时,即使所有人都尊敬你,你仍将是无耻的。正如如果我们不扰乱自己,就没有人能扰乱我们一样,同样,如果我们不羞辱自己,就没有人能使我们蒙羞。让我们设想一个伟大且配得荣耀的人;让所有人都称他为奸夫、盗贼、盗墓者、杀人犯、强盗;但如果他对这一切都不恼怒,不烦恼,且在他自己身上也没有意识到任何这样的事情,那么他会遭受怎样的耻辱呢?丝毫没有。那么,你会说,如果许多人对他持有这种看法呢?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蒙羞,而是那些人羞辱了自己,因为他们没有把他看作他本来的样子。告诉我:如果有人开始认为太阳是黑暗的,那么是他羞辱了太阳,还是羞辱了他自己呢?当然是羞辱了他自己,给自己招致了怀疑,使人以为他要么是瞎子,要么是心智不清。那些认为好人是坏人的人也是如此——他们羞辱了自己。因此,我们应当付出巨大的努力,以保持自己的良心清洁,不给予任何被怀疑的机会。然而,即便我们如此行事,如果其他人仍旧要发狂,那么就不需要为此担忧或悲伤。如果一个人在自身是良善的,而别人却认为他是邪恶的,那么他不会因此失去任何东西,他仍然是他本来的样子;相反,那心怀鲁莽、空虚的猜疑之人,则会陷入极大的毁灭。同样,一个恶人,如果人们不认为他是那样的,他也不会因此得到任何好处,反而会招致更大的审判,只会陷入更大的疏忽大意。一个恶人,当他被认为是恶人时,至少会谦卑下来并承认自己的罪恶;相反,当他被隐藏起来时,他就会陷入麻木不仁。事实上,如果连所有人都斥责罪人时,他们都难以被激发出痛悔之心,那么一个生活在不敬虔中的人,当他不仅没有受到谴责,反而受到赞扬时,他怎能睁开自己的眼睛呢?你难道没有听见保罗是如何为此而责备的吗?因为哥林多人恭维和尊敬那犯奸淫的人,不仅没有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反而坚固了他的不敬虔。因此,我恳求你们——让我们放下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侮辱和尊荣,只努力做一件事——那就是保持无可指责的良心,不要羞辱我们自己。如此,我们今生和来世都将享有莫大的荣耀,愿我们所有人都能靠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得享这荣耀,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88«От шестого же часа тьма была по всей земле до часа девятого; а около девятого часа возопил Иисус громким голосом: Или, Или! лама савахфани? то есть: Боже Мой, Боже Мой! для чего Ты Меня оставил». (Матф. 27:45–46)
第 88 讲「从第六个时辰起,遍地都陷入黑暗,直到第九个时辰。大约在第九个时辰,耶稣大声呼喊:『以利,以利!拉马撒巴赫塔尼?』意思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祢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 27:45-46)
在十字架上所显现的天上异象之宏伟。— 钉十字架时的黑暗并非寻常日食所致。— 为何此奇迹未对异教徒产生影响。— 基督在死亡之时所展现的权柄与能力的异象。— 众妇女和约瑟夫的勇气。— 施予穷人的怜悯,即是施予基督。— 为何传道者常常论及怜悯。— 为何不谈及与信仰之敌的争战。— 基督徒的美德——胜过对抗不信者的兵器。— 驳斥在教堂内制造喧哗和谈话之人。
1.Знамение Креста, несущее смерть, гроб и Воскресение, явило силу Христову миру, ознаменовав гнев Божий на беззаконие иудеев и непреложное свершение спасения человечества.
1.十字圣号,承载著死亡、坟墓与复活,向世人彰显了基督的大能,标志著上帝对犹太人邪恶行径的震怒,以及人类救赎无可更改的实现。
这就是他先前应许那些求问之人所显现的兆头!「这邪恶淫乱的世代,」——祂如此说道——「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马太福音 12:39,路加福音 11:26),——这意指十字架、死亡、坟墓和复活。祂又以另一种方式指明十字架的能力,说道:「你们举起人子的时候,就知道我是基督」(约翰福音 8:28),——即是说,当你们将我钉在十字架上,并以为已经胜过我时,那时你们将特别认识我的能力。事实上,在祂被钉十字架之后,他们的城被毁灭,犹太教告终,他们的公民存在和自由随之消逝;反之,福音的宣讲却兴盛起来,并延展至普世的边界:大地与海洋,有人居住和无人居住的地域,到处都宣告着基督圣言的能力。因此,这就是祂所言,也是在十字架上被钉时所发生的!而这尤为令人惊异,因为它发生于祂被钉在十字架上之时,而非祂行走于大地之上时。然而,奇妙之处不仅在此;奇妙的是,他们所寻求的兆头既来自天上,又显现于整个宇宙之中,这在先前从未发生,除非是在埃及,当时是为了成就逾越节,因为那是真实事件的预象。请注意它发生的时刻:在正午,当普世都是白昼之时,好使地上所有的居民都能得知。这已足以使他们转向真理,不仅因为这奇迹的伟大,也因其恰逢其时。确实,它发生于他们一切疯狂行径之后,在非法戏弄之后,在他们停止狂暴、停止嘲笑、饱受无耻辱骂、并说尽他们想要说的一切之后:唯有在这一切之后,祂才显现黑暗,为要使他们至少此刻能平息他们的怒气,并从这奇迹中获益。在十字架上行这样的神迹,比从十字架上下来要惊奇得多。如果他们认为这些神迹是祂所行的,那么他们就必须相信并战栗;如果他们认为不是祂,而是父所行,——那么他们也应该感到痛悔,因为这黑暗证明父因他们的罪行而震怒。而这并非日食,而是震怒和愤慨,这一点除了别的情形外,从时间本身也可看出:黑暗持续了三个小时。日食只在几分钟内发生,对于那些观察过此现象的人来说这是众所周知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日食也是如此。你也许会问,为何并非所有人都感到惊异,并承认基督是神呢?原因在于,那时的人类沉浸在麻木不仁和不敬虔之中;这奇迹是孤立的,且才一显现,很快就结束了;而无人有热忱去探究其原因;明显的罪孽甚至在习俗中找到借口。他们不愿知道这现象的原因,而以为是日食或某种其他自然原因所致。那些对外人所知甚少,并因其极大的麻木不仁而不去探求事件原因的人,又有何可惊奇的呢,即便那些居住在犹太本地的人,在经历如此多的神迹之后,仍继续污辱耶稣,尽管他们清楚地看到是祂所为?正因如此,在这奇迹之后,祂说道:「以利,以利,拉马撒巴赫塔尼」,好让他们知道祂仍活着,且是祂行了此事,从而平息他们的怒气。由此他们可以看到,祂甚至在最后一口气时仍尊崇父,并非是与神为敌者。祂以先知的声音呼喊,直到最后一刻仍为旧约的真理作证,不仅以先知的,也以希伯来的语言,好使他们能理解和听清。在这一切之中,祂都显示出祂与祂的父是同心合意的。但请注意他们在此处的放肆、不受约束和愚蠢。门徒说,他们以为祂在呼叫以利亚,——他们立即用醋浸湿祂。另一个人走近,用枪刺透了祂的肋旁。有什么能比这更不虔敬、更像野兽呢?他们的狂暴达到了如此地步,甚至侮辱已无气息的遗骸。但请看,祂如何将他们的不虔也转化为我们的救恩。随着那一击,我们救恩的源泉流出。「耶稣又大声喊叫,气就断了」(马太福音 27:50)。这就是祂所说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再取回来。是我自己舍的」(约翰福音 10:18)。祂之所以大声喊叫,是为了表明此事是按着祂的意愿成就的。马可说:「彼拉多诧异耶稣已经死了」(马可福音 15:44),且百夫长特别因为耶稣带着权柄的记号而死,所以信了。这声音裂开了幔子,敞开了坟墓,并使圣殿空虚。祂这样做并非是为了羞辱圣殿(那位曾说:「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约翰福音 2:16)的,怎会如此行呢),而是以此表明他们不配留在其中;正如祂先前将它交给巴比伦人一样。此外,当前的事件也是对未来荒凉、转变为更好和更高之事的预言,以及祂大能的标志。
2.В крестных страданиях и чудесных явлениях Христос явил Свою силу как Царь вселенной,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я о грядущем воскресении и суде.
2.在十字架上的苦难与奇妙的显现中,基督彰显了祂作为宇宙之王的权能,为那将要来临的复活与审判作见证。
与此同时,在接下来的诸多事件中,基督彰显了祂的大能,这尤其体现在使死人复活、光芒黯淡、以及元素( стихий)的改变上。在以利沙的时代,一个死人碰触到另一个死人的尸体,便复活了。而今,是声音唤醒了死人,那时祂的身体却被钉在十字架上。然而,前者是现今事件的预象;它的发生正是为了让人相信现今所发生的一切。不仅是死人被唤醒,连磐石也崩裂,大地也震动,好叫人明白,祂也能够使他们(指犹太人)陷入黑暗、并将他们撕裂。那位使磐石崩裂、使寰宇黯淡的,若祂愿意,就更能对付他们(指犹太人)。然而,祂不愿如此;祂将怒气倾泻在元素之上,却愿以温柔来拯救他们。但他们(指犹太人)并未停止他们的狂暴。嫉妒就是如此,仇恨就是如此:要平息它并不容易!即便有这一切异象,他们的无耻却始终如一。后来,当祂复活之后,尽管坟墓已被封印,又有士兵把守,他们听闻此事,还是从看守者那里收买钱财,并试图掩盖复活的见证。因此,你毋须惊讶他们那时也行如此不光彩之事:他们早已下定决心,凡事都要无耻地去行!你只需看祂行了多少神迹,或在天上,或在地上,或就在圣殿之中。借此,祂一部分是显明祂的愤慨,一部分是表明那不可企及的如今将变得可及,天国将敞开,真实的至圣所将显现。他们曾说:「祂若是以色列的王,现在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而祂却向他们显明,祂是整个宇宙的君王。他们曾说:「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内又把它重建起来的!」而祂却指示,他们的圣殿将彻底荒废。再者,他们曾说:「祂救了别人,却不能救自己吗?」而祂,虽仍留在十字架上,却以充裕的证据向他们显明了祂对祂仆人肉身的大能。确实,四日之久的拉撒路从坟墓里出来是件大事,但更重要的是,所有久已安息的亡者突然显现,活生生地出现,这是未来复活的标记。「许多」(经文说)「已睡圣徒的身体复活了。到祂复活以后,他们进入圣城,向许多人显现」(马太福音 27:52-53)。为了不让人以为这事件是幻影,复活的人在城中向许多人显现。那时,百夫长也归荣耀与上帝,说:「这真是上帝的儿子。」「聚集观看这事的一切民众,看见所发生的事,都捶着胸回去了」(马太福音 27:54,路加福音 23:48)。被钉十字架者的力量就是如此,在遭受了那样的嘲弄和辱骂之后,百夫长和众人都心生畏惧!有人说,这位百夫长在那之后信心坚固,最终完成了殉道者的功绩。「还有许多妇女在那里,远远地观看;她们是从加利利跟随耶稣来服事祂的;其中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又有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并有西庇太儿子的母亲」(马太福音 27:55-56)。众妇女们,尤其那些充满怜悯和忧伤的,正在目睹这些事件。看,她们的虔诚何等深切!她们跟随祂来服事祂,即便身处危险之中也未曾离开祂。因此,她们看见了这一切:看见祂大声呼喊,看见祂气绝,看见磐石崩裂,以及所有其他的事。她们是首先看见耶稣的人,这曾被如此轻视的群体,首先得享瞻仰福祉的恩惠。她们的勇气尤其由此可见。门徒们都逃跑了,而这些妇女却在场。她们是谁?是祂的母亲,福音书称她为雅各的母亲,还有其他妇女。另一位福音书作者说,也有许多人为这事哭泣,捶打自己的胸膛。这表明了犹太人的残忍。其他人为之叹息和哭泣的事,他们却嗤笑,既不为怜悯所动,也不为恐惧所制。当时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极大震怒的征兆;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征兆,而是愤怒的标记;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极度的忿怒,包括黑暗、崩裂的磐石、从中间裂开的幔子,以及地震。「约瑟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马太福音 27:58)。这位约瑟,是那先前隐藏自己的人;如今,在基督死后,他却被极大的勇气所激发。他并非默默无闻之辈,而是一位显赫尊贵之人,是受人尊敬的议会成员。由此可见,他的勇气尤其令人称赞。他那时正冒险于明显的死亡,因为他表露了对耶稣的爱,胆敢求取祂的身体,直到得着才离去,这必招致众人的普遍憎恨;他甚至胆敢不仅接受祂的身体并隆重地安葬,还安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这表明了他的爱与勇气。这并非毫无缘由地发生,而是为了不让人怀疑是另一个人代替了祂复活。「有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另一个马利亚在那里,对着坟墓坐着」(马太福音 27:61)。她们为何坐在这里?她们尚未对祂有全然适当的认识,未曾想见任何伟大崇高之事。因此,她们也带着香膏,在坟墓旁守候,好等到犹太人的狂暴平息之后,就上前涂抹祂。
3.Дабы обрести Царствие, надлежит нам являть милосердие ближним, ибо в их лице Сам Христос приемлет наше подаяние и являет Себя презренным.
3.为了获得天国,我们应当向我们的邻人展现怜悯,因为在他们的面貌中,基督亲自接受了我们的施予,并以受轻蔑者的姿态显现自己。
你看见了这些妇人的勇气吗?你看见了她们炽热的爱吗?你看见了她们在开销上的慷慨和直面死亡的决心吗?我们这些男子汉,也当效法这些妇人,好使我们在试炼中不撇弃耶稣。她们为了已逝之人付出了如此之多的花费,甚至交出了自己的灵魂;而我们(我再要说同样的话),既不供养饥饿之人,也不为赤身者添衣,却在看见他求助之时,急忙绕道而过。当然,如果你们亲眼看见祂自己,每个人都会倾尽所有。然而,如今祂依然是同一位,因为祂亲口说:「我就是。」既然如此,你为何不倾尽一切呢?如今你仍听见祂说:你是在为我而行。无论你施予祂本人,还是施予他人,都没有任何区别。你所做的将不亚于那时供养祂的那些妇人;相反,甚至会更甚。请不要困惑。供养祂本人——当祂以完全的荣光显现,那荣光足以软化一颗刚硬的灵魂——与仅仅为遵行祂的诫命而服事贫穷、困苦、弯腰之人,这两者是不同的。在前一种情况中,你的爱里包含着对在场者的身份和尊严的敬重;而在后一种情况中,所有的荣耀都属于你的仁爱:在此,你展现了更深的敬重,因为你仅仅是遵照祂的诫命,服事与你同为祂仆人的那个人,并在一切事上使他欢喜。因此,你要使他欢喜,相信那领受之人,也相信那说「你给了我」的那一位。若非你施予了祂,祂就不会以祂的国度来尊荣你。若非你转离了祂,祂就不会将你送入地狱;若你只是轻视了一个普通人,祂也不会定你受苦的罪。绝非如此;被轻慢的正是祂自己;因此,这构成了一个极大的过犯。正如保罗在逼迫信徒时,正是逼迫了祂,故此祂说:「你为什么逼迫我?」(使徒行传 9:4)。因此,我们要像我们正在供奉基督本人一样热忱,当我们施予邻人时。祂亲口所说的话,比我们的眼睛更可靠。所以,当你看见一个贫穷人时,要忆起祂的话语,祂在其中告诉你,你所供养的正是祂自己。尽管出现在你面前的并非基督,但祂正以这个贫穷人的形象来祈求和接受。然而,你是否羞于听闻基督在祈求?相反,当你不施予那祈求者时,你才应该感到羞愧;那确实是耻辱、惩罚、折磨。当祂祈求时,是出于祂的良善,因此我们甚至需要为此而夸耀;但当你拒绝施予时,则显明了你的残忍。如果你现在不相信我所说的,即当你从一个贫穷的信徒身边走过时,你就是从基督本人身边走过,那么你会在那时相信,当祂将你带到审判台前说:「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 25:45)。但愿我们不会以这种方式得知此事。让我们现在就相信,并结出果实,好使我们能听见那引我们进入国度的蒙福之声!但或许有人会说:你每天都在向我们讲论怜悯与仁爱。我不会停止谈论这些。即使你们在这些美德上已经进步了,我也不应当停止谈论,以免使你们变得疏忽大意。当然,如果你们取得了进步,我就会少说一些。但既然你们连应有的一半都没有做到,那么这样的话就不是对我说的,而是对你们自己说的。诚然,你抱怨我,就像一个孩子,他多次听见「甲」,却记不住,反而抱怨老师经常甚至不停地重复同样的内容。确实,有谁因为我的话而倾向于施舍了呢?有谁散尽了财产呢?有谁分发了一半,或三分之一呢?没有一个人!那么,当你们尚未学会时,禁止教导你们是合适的吗?你们本应采取相反的做法——即使我们想要停止教导,你们也应该挽留我们,并说:我们尚未学会这些,你们为何停止教导我们呢?如果有一个人眼睛疼痛,而我是一名医生,我包扎了他的眼睛,敷上了药膏,采用了其他疗法,但没有真正起到任何作用就离开了,难道他不会来到我的家门口,指责我极度疏忽,在疾病尚未痊愈时就抛弃了他吗?如果我回答他的指控说:我给了敷剂、药膏,病人会接受这样的辩解吗?不会!他会立刻说:当我还受苦时,那对我有什么益处?对灵魂也要作同样的思考。如果我多次医治那虚弱、麻木、蜷缩的手,却未能治愈它:难道我听到的不会是同样的话吗?而我们现在所医治的,正是一只蜷缩、枯萎的手。因此,除非我们看见它完全伸直,否则我们不会停止照料它。啊,但愿你们在家中、在广场上、在餐桌旁、在夜晚、在梦中,除了此事以外,不再谈论任何别的事情!如果我们白天不停地为此忧虑,那么在睡梦中我们也会从事同样的事。
4.Святитель врачует паству словом о милосердии и исправлении жизни, ибо немощные грехами воины Христовы не готовы к брани против внешних врагов.
4.圣主教以怜悯与改善生命的训言,来医治他的牧群;因为基督的士兵们,被罪恶所削弱,还未预备好迎战外在的仇敌。
你在说什么?你是指我总是论述怜悯之事吗?我本人也期盼着,无需与你们进行这样多关于怜悯的谈话:我情愿论述的是与犹太人、希腊人和异端分子的争战;然而,生病之人岂能披甲持戈?那些遍体鳞伤、伤痕累累之人,又怎能带他们出战?如果我看到你们身心康健,那么我定会带你们投入这场战役,那时你们将借着基督的恩典,看到成千上万的仇敌倒下,他们的首级滚落在你们面前。我们已在各种著作中论及此事良多;然而,因为许多人的疏忽懈怠,我们至今仍不能庆祝全然的胜利。我们在教义上屡次击败他们;但他们却指摘我们当中许多人的生活,厌恶那些在我们名下之人的创伤与心疾。如此,我怎能信心十足地带领你们上阵交战呢?你们甚至于为我们带来损害,一旦敌人初现,你们便受创并遭其嘲笑。有人手病了,蜷曲着,不能施舍。他又怎能执盾自卫,不被残酷的攻击所伤?另一些人双腿跛行:他们正是那些流连剧院和妓女之家的。他们又怎能立于战场,不被情欲之箭所伤?有人的眼睛有疾,全然失明,或目光不正,他们充满淫行,只顾恶毒地诽谤贞洁的妇女,破坏婚姻。这样的人又怎能目视敌人,挥动长矛,投掷弓箭呢?他们正从四面八方遭受嘲弄的攻击!你看到一些人腹部疾患,如同患了水臌一般;他们被饕餮与醉酒所压倒。那么,我如何能带领这些醉汉去争战?还有人嘴巴腐烂:他们是那些信口雌黄、辱骂他人、亵渎神灵的人。在战场上,他们又怎能用他们的声音发出号令,又怎能做出任何重要和高尚的事情呢?他们沉溺于另一种醉酒之中,成为敌人的笑柄。正因如此,我日日巡视我的军队,医治创伤,治愈疮疤。如果你们有朝一日能够清醒过来,并有能力击败他人,那时我将教导你们这军事的技艺,并展示如何使用兵器,或者更确切地说,那时你们的行为本身将成为你们的武器:那时所有人都将在你们面前倒下——也就是说,如果你们是怜悯的、温柔的、安静的、不怀恶意的,并且所有其他的德行都在你们身上闪耀。如果有人与我们辩驳,那时我们将付出我们的努力,以你们为榜样。然而眼下,你们甚至成为了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看哪:我们说基督行了伟大的神迹,将人改变为天使。但是当他们要求我们拿出证据,并要我们从这群羊中举出一个例子时——我们便哑口无言,我担心的是,我们非但没能领出天使,反而可能从羊圈里赶出猪,或是那些淫邪的马。我知道这对你们来说是痛苦的;但这番话并非针对所有人,而只针对那些有过失之人,更确切地说,如果他们是清醒的,这也不是针对他们,而是为了他们。如今一切都已颠倒腐败:教会与牛、驴和骆驼的畜栏毫无二致;我四处行走,寻找羊——却无法看见。所有人都如野马或野驴般践踏踢打;他们只是用一堆堆的粪便来填满这个地方——他们的谈话正是如此。如果能看见每一次神圣聚会中,男男女女所谈论的内容,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话语比任何粪便都更污秽。因此我恳求你们,抛弃这种恶习,好让教会能散发馨香之气。我们现在只是用属世的香料来充满她,却不关心驱逐和根除属灵的污秽。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确实,我们把粪便带进教会,尚且没有我们在其中彼此谈论私利、买卖、酒馆之事,那些全然不合宜我们去谈论的事情时,对教会的亵渎更大,那时本该有天使的面容在此出现,将教会变为天堂,除了心底的祷告、静默和专注之外,不应知晓任何别的事。因此,让我们至少从此时此刻开始改正,洁净我们的生命,并继承所应许的福益,这都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与仁爱,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89«На другой день, который следует за пятницей, собрались первосвященники и фарисеи к Пилату и говорили: господин! Мы вспомнили, что обманщик тот, еще, будучи в живых, сказал: после трех дней воскресну; итак, прикажи охранять гроб до третьего дня, чтобы ученики Его, придя ночью, не украли Его и не сказали народу: воскрес из мертвых; и будет последний обман хуже первого». (Матф. 27:62–64)
第 89 讲「到了第二天,就是预备日之后的那一天,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到彼拉多那里,说:『大人!我们记得那个骗子还活著的时候曾说:『过三天,我要复活。』所以,请您吩咐人严密看守坟墓,直到第三天,免得祂的门徒夜里前来把祂偷走,然后对百姓说:『祂从死人中复活了。』这样,这最后的欺骗就会比第一个更糟了。」」(马太福音 27:62-64)
坟墓的封印是复活无可辩驳的证据。——门徒们既不可能偷走遗体,也不可能捏造复活。——复活为何必须在三天之内完成。——伴随复活而来的种种情境。——复活者向众妇女的显现。——劝勉世人效法那些带着香膏的妇女。——反对对华贵服饰和饰品的迷恋。——饰品是招致羞辱与悲苦的缘由。——应当避免佩戴饰品,特别是在圣堂之中。——对饰品的爱慕使人远离施舍,并成为丈夫放荡的原因。
1.Враги невольно содействовали истине, ибо их усилия против Воскресения Спасителя обернулись непререкаемым доказательством Его победы над смертью.
1.仇敌们无意中促成了真理的彰显,因为他们一切反对救主复活的努力,反而成了祂战胜死亡无可辩驳的明证。
谎言在各处都自行暴露,并且仿佛不由自主地维护了真理。你看:人本应相信祂已死、已埋葬、并已复活——而这一切,却透过祂的仇敌自身,变得值得一切信赖。深入体察这些完全证实了这一切的言语吧。 他们说:「我们想起那个骗子,他活着的时候曾说过」——由此可见祂已逝世;「三日后我将复活;所以,请吩咐把守坟墓」——由此可见祂已埋葬;「以免祂的门徒晚上前来把祂偷去」——由此可见,如果坟墓被封印,那么就不会有任何欺骗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在你们自己的请求中,就已给出了祂复活无可辩驳的证据。如果坟墓被封印,那就没有任何欺骗;如果没有欺骗,而坟墓却被发现空着,那么很明显,祂已复活——对此无法争辩。你可曾看见,他们是如何即使违背己愿,也为真理而奋力争战的? 也请看看门徒是如何珍视真理的——他们没有隐瞒仇敌所说的任何话,即使那是羞辱之言。看哪,他们称祂为骗子;而门徒没有对此保持沉默。这表明了仇敌的残忍,他们甚至在祂死后仍不肯放下怒气;同时,这也表明了门徒的单纯与热爱真理。 此时有必要探究,祂是在何处说过:「三日后我将复活」的。关于此事,你找不到比约拿的例子更清晰的言语了。因此,那些不法的犹太人知道并理解祂的话,并且是明知故犯地作恶。 那么彼拉多是如何回答他们的呢?他说:「你们有卫兵;去吧,尽你们所知地看守吧。他们就去了,在坟墓那里设立了卫兵,用印封了石头」(马太福音 27:65-66)。他不允许单由兵丁来封印。仿佛是知道了他们的行径,他不愿再与他们同流合污;为了摆脱他们,他允许他们保护坟墓,并说:你们愿意如何封印,就如何封印,以免日后归咎于他人。 确实,如果仅由兵丁封印,那么犹太人可能会说(尽管这将是难以置信的谎言;但他们既然在其他情况下也曾无耻地诽谤,现在也可能会说),是兵丁允许尸体被运走,并让门徒有机会捏造复活的消息。然而现在,既然是他们自己坚固了坟墓,他们就连这话也说不出了。
你可曾看见,他们如何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力求真理?他们自己前来,自己要求,自己与守卫一同封印,以便如此成为他们自己的控诉者和驳斥者。事实上,门徒们何时能够偷窃呢?在安息日吗?此外,又是如何偷窃的呢?在安息日,连外出都是不被允许的。如果他们逾越了律法,那么,这些如此胆怯的人们又怎敢前往呢?此外,他们又如何能够说服百姓呢?他们能说什么,能做什么呢?是何种热诚驱使他们为一个死人挺身而出呢?他们期望得到何种奖赏?何种荣耀?当祂还活着,只是被拘捕时,他们就逃跑了;那么在祂死后,如果祂没有复活,他们又怎敢为祂冒险呢?这该如何理解?他们不愿也不能够捏造一个从未发生的复活,可由以下事实看出。祂曾多次对他们提及复活,甚至不断重复,正如敌人们自己所言,「三日之后祂将复活」。因此,如果祂没有复活,很明显,他们作为受骗者,被所有百姓追捕,被逐出家园和城市,理应会离弃祂;他们不会愿意去散布关于祂的这种传言,因为他们被祂所欺骗,并因此遭受了极大的苦难。至于他们不可能捏造复活之事,如果它不是真实发生的,这一点根本无需赘言。事实上,对此他们又能寄予何种希望呢?是寄望于他们言语的力量吗?然而他们都是最不学无术的人。是寄望于财富吗?然而他们连手杖和鞋子都没有。是寄望于高贵的出身吗?然而他们是贫穷的,出生于贫寒之家。是寄望于显赫的故土吗?然而他们来自于不知名的乡村。是寄望于他们的人数众多吗?然而他们不过十一人,且四散分离。是寄望于老师的应许吗?然而又是哪些应许呢?如果祂没有复活,那么祂的其余应许对他们来说也不会是可信的。那么,他们又如何能够平息百姓的狂怒呢?如果他们中最主要的领袖连一个守门妇人的话都承受不住,而其余的人一看到祂被捆绑就四散而逃,那么,他们又怎会想到要前往世界的尽头,并在那里散播捏造的复活之言呢?如果他们中的一人都无法抵挡一个妇人的威胁,而其他人在看到祂被捆绑时就已如此,那么,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复活者的大能与帮助的加固,他们又如何能够对抗君王、诸侯和万民,在那些刀剑、煎锅、火炉以及无数种每日死亡之处,挺身而出呢?曾行了无数的伟大神迹,而犹太人对这些神迹却毫不羞愧,反而将行神迹者钉上了十字架;难道他们会相信门徒们关于复活的朴素言语吗?不,绝不会!所有这一切都是复活者的大能所成就的。
2.Господь Иисус Христос восстал из гроба, будучи охраняем иудеями и воинами, дабы великое чудо воскресения Его получило несомненное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о.
2.主耶稣基督自墓中复活,当时有犹太人和兵丁看守,为要使祂复活的伟大奇迹获得确凿无疑的见证。
你且看他们的图谋是何等可笑!「我们记起,」他们说,「那骗子尚在人世时曾言:『三日之后,我将复活。』」可是,倘若他是个骗子,空言妄语,你们又何必惧怕,何必慌乱,何必如此费尽心机呢?他们说:「我们害怕他的门徒会偷走他的尸体,以此欺骗众人。」然而,这已然被证明是绝无可能之事。但是,那恶毒之心却顽固且无耻,竟试图去做那荒谬之举。他们命人守护坟墓达三日之久,仿佛是在竭力维护他们自己的教义,想要表明他从前是个欺哄者,甚至在墓中仍可怀疑他的恶念。正因如此,他才迅速复活,以免他们说他是个说谎者,或是尸体被盗。指责他迅速复活是站不住脚的;若他延缓,反倒会引人生疑。如果他没有在他们守墓之时复活,而是在三日后他们离去之时,那么他们或许还能说些什么,即便那也是愚蠢之言。为此,他先行复活。复活本就该在他们坐守看守坟墓之时发生;因此,它必须发生在三日之内;倘若是在三日之后,守卫离去之时发生,事情便可能变得可疑。因此,主容许他们按其所愿封印坟墓,也容许士兵们守在墓旁。他们甚至不顾及在安息日劳作;他们心中所想的,唯有如何在他们的恶念中得逞。看啊,这是何等的极度愚蠢与震撼他们的恐惧!那些活捉他的人,如今却惧怕一个已死之人。如果他仅仅是个普通人,他们大可保持平静。然而,为了让他们明白,他活着时所承受的一切,皆是出于自愿,看啊,那封印、那石头、那守卫——这一切都无法阻止一个死人!他们所成就的,不过是使葬礼广为人知,并使他的复活更具可信度,因为士兵们寸步不离地守在坟墓旁,犹太人也进行了监视。「安息日将尽,一周的第一日,天快亮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另一个马利亚来看坟墓。忽然,地大震动;因为有主的使者,从天降下,上前把石头滚开,坐在上面。他的容貌如同闪电,衣服洁白如雪。」(马太福音 28:1-3)复活之后,天使降临。他为何降临,又为何滚开石头呢?是为了那些当时在坟墓里看见他的妇女们。她们看见坟墓里没有尸体,因此必须相信他的复活。这就是石头被移开的原因;地震的发生也是为此,为要使她们警醒,从睡梦中醒来。妇女们前来是要用膏油涂抹尸体,而此事发生在夜间:自然地,她们中有些人可能睡着了。但是,天使为何要对她们说:「你们不要害怕」呢?首先,他解除了她们的恐惧,然后才谈及复活。而「你们」这个词,一方面表达了极大的尊荣,另一方面则暗示了,那些胆敢犯下此等恶行之人,若不悔改,将有可怕的灾祸临到他们。他说,不该是你们害怕,而是那些钉他十字架的人。因此,天使以言语和容貌——因为他以光明的形象显现,如同带来喜讯者——解除了她们的恐惧,又接着说:「因我知道你们是寻找那钉十字架的耶稣。」(马太福音 28:5)他不以称他为「被钉十字架的」为耻,因为这是我们至高无上的福祉。「他已经复活了。」如何证明呢?「正如他所说的。」他说,如果你们不相信我,就请回想他的话语;那时,你们就不会不相信我了。随后是另一个证明:「你们来,看看安放主的地方。」石头被滚开,就是为了让她们从此处获得新的确信。「快去告诉他的门徒,他已在你们以先往加利利去了。」(马太福音 28:7)他命令她们也去传扬复活的福音,这尤其使她们相信。他很好地说了「在加利利」;这使她们免于忧虑和危险,以免恐惧动摇了她们的信心。「她们就急忙离开坟墓,又害怕,又大大的欢喜,跑去要报给他的门徒。」(马太福音 28:8)为何如此?因为她们看见了令人震惊和奇异之事——一个空空的坟墓,此前尸体在她们眼前被安放其中。天使之所以领她们到坟墓,就是为了让她们能见证这两件事——坟墓和复活。确实,她们可以明白,在如此多的士兵在场的情况下,除非他自己复活,否则没有人能将他带走。因此,她们又欢喜,又惊奇,并因其坚贞而获得了奖赏:她们是第一批看见并传扬福音的人——所传扬的,不仅是她们听到的,也是她们亲眼所见的。
3.Святые жены, приобщившись радости Воскресения, явили пример, призывающий верных обнять Христа чистой совестью через Таинства и отречься от пагубного златолюбия, дабы наследовать Царство.
3.蒙福的圣妇们,在领受了复活的喜乐之后,展现了一个榜样,召唤著信众们借由圣事以纯净的良心拥抱基督,并弃绝那败坏的金钱之爱,为能继承天国。
所以,当她们又惧怕又欢喜地出来时——「耶稣迎著她们,说:愿你们平安!她们就上前抱住祂的脚」(马太福音 28:9)。她们带著巨大的喜乐奔向祂,借由触碰而确信祂的复活,并向祂下拜。那么祂说了什么?「不要害怕!」祂再次亲自驱散恐惧,为信仰铺设最便捷的道路。「你们去告诉我的弟兄,叫他们往加利利去,在那里他们要见我」(马太福音 28:10)。看哪,祂自己也藉著妇女向门徒传报喜讯——正如我常说的,祂恢复了这卑微性别的荣誉和美好的盼望,并医治了软弱。也许你们当中有谁愿意效法那些可敬的妇女,拥抱耶稣的双脚?如果你们愿意,如今你们也能够,不仅能拥抱祂的双手和双脚,还能拥抱祂神圣的头颅,只要你们以清洁的良知领受这可畏的奥秘。不仅在此地,在那一天,当祂与天使的众队伍以不可言喻的荣耀降临时,你们也将见到祂,只要你们愿意成为仁爱之人;你们听到的将不只是这些话:「愿你们平安」;还有那些话:「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马太福音 25:34)。所以,要成为仁爱之人,好使你们能听见这些话。你们这些以黄金为装饰的妇女,既然看见了那些妇女的行径,至少现在请放下你们对黄金贪恋的恶疾。如果你们羡慕那些蒙福的妇女,请更换你们的饰品,披上怜悯。告诉我,那些宝石和金线织成的衣裳有何益处?你会说:在其中灵魂找到了欢乐和慰藉。但我问你的是益处,而你说的却是祸害。没有什么比沉溺于此类事物,从中获得快乐并依恋它们更糟糕的了。这种沉重的奴役更为可悲,因为一个人即使在为奴时也感到安慰。这样的人会以应有的殷勤来处理哪项属灵事务呢?当她认为用黄金束缚灵魂是一种慰藉时,她会像应有的那样嘲笑世俗的追求吗?一个住在监狱里并感到快乐的人,当然永远不会想要从中解脱。贪爱黄金的灵魂也是如此:她如同被自己的邪恶情欲所掳,甚至不愿以应有的热切和殷勤听从一句属灵的话语;更遑论去实践了。那么,告诉我,这种装饰,这种享受有何益处?你说,我感到欢愉。但你又在重复那祸害与毁灭。但你说,我获得了旁观者更高的尊重。这又有什么呢?这只不过是另一种毁灭的缘由,当你因此而骄傲、自大时。现在,既然你无法展示益处,请听我来向你展示祸害。什么样的祸害呢?就是忧虑远远多于乐趣。因此,许多旁观者,甚至是非常粗俗的人,所感受到的乐趣比你这位如此装饰的人还要多。你费心竭力地装饰自己,而他们却毫不费力地享受眼福。另一方面,祸害在于你贬低了自己的灵魂,在各处激起了嫉妒。你的邻居们因此而恼火,与她们的丈夫作对,并对你发动残酷的争斗。此外,你将所有的努力和关心都花在了这上面,却忽视了属灵的操练,充满了傲慢、骄矜和虚荣,依恋于尘世,失去了属灵的翅膀,从一只鹰变成了狗和猪。你不再仰望和飞翔于天空,像一头猪一样,只向下看,关心金属和宝库,剥夺了你灵魂的坚定和自由。但是你仍然走到戏场去展示自己?你更不该用黄金来装饰自己,以免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以免开启群众恶言中伤的口。不要以为有任何旁观者会钦佩你;相反,他们都嘲笑你,将你视为一个爱炫耀的人,一个傲慢且只关心身体的女人。如果你来到教会,离开时,除了嘲笑、辱骂和羞辱之外,你什么也带不走,而且不仅来自旁观者,也来自先知。高声的以赛亚一见到你,立刻就会呼喊:主论到锡安的掌权女子说:「她们行走,昂著脖子,卖弄眼目,缓步而行,脚上的环子丁丁作响。故此,主必使锡安的女子头上光秃,上主必露出她们的羞耻。……必有臭气代替芳香,必有绳子代替腰带」(以赛亚书 3:16-17,23)。这就是她们将获得的装饰!这不仅是对她们说的,也是对所有效法她们的女人说的。保罗与他一同责备,写信给提摩太,叫他禁止妇女用编发、黄金、珍珠或昂贵的衣裳来装饰自己。因此,用黄金装饰自己总是有害的,特别是当你来到教会,当你从穷人身边经过时;那时看看你自己:你会看到你的衣裳不过是残酷和不人道的伪装。
4.Подобает облекаться не в тленное и суетное украшение, но в добродетель, дабы служить Христу через милосердие и смирение, избегая осуждения и пагубы души.
4.我们应当穿戴的,不是会朽坏且虚妄的装饰,而是美德,好透过怜悯与谦卑来服侍基督,并远避责难与灵魂的毁灭。
沉思吧,你穿戴著这样的服饰,身旁却有多少饥饿之人,你这撒旦式的妆饰中,又有多少赤身露体者!你若能以食物喂饱饥饿者的灵魂,岂不远胜过为了虚无之目的而穿耳戴环,那些金饰本可以成为许多穷苦人赖以维生的必需品!在你心中,难道富裕就是荣耀吗?难道你认为用黄金装饰自己是件重要的事吗?即便这一切是透过正当的劳动所得,你的行为依然应受到最严厉的谴责。然而,如果这些财富是借由不义的途径获取,那么请你想想,这罪行该是何等无边无际。 可是你爱慕赞誉与虚荣?脱下你这可耻的服饰吧,那时所有人都将对你感到惊奇;那时你才能享受到荣耀和纯粹的愉悦;如今你却被咒骂所淹没,并为自己招致了无数的忧伤。设想一下,倘若发生失窃之事,将会带来多少祸患!有多少婢女将因此遭受惩罚!有多少男人将陷入恐慌!有多少人会被囚禁,有多少人将生活在监狱之中!随之而来的将是法庭、诉讼、丈夫对妻子的无数咒骂与侮辱,朋友对丈夫的指责,以及灵魂对自身的谴责。 但姑且假设,即便没有任何失窃——尽管这难以避免——假设一切都将永远完好无损:即使如此,你依然只会遭受不安、忧虑和悲伤,而得不到任何益处。这对家庭有何益处?对于装饰自身的人又有何裨益?毫无益处,却招致了无数的耻辱和来自四面八方的责备。 带著这样的装饰,你又如何能亲吻并拥抱基督的双脚?祂厌恶这样的装饰。正因如此,祂乐意降生在一个木匠的家中,或者更准确地说,甚至不在房屋之内,而是在一个洞穴和马槽中。那么,当你缺乏祂所渴望的美善,当你穿戴著祂所憎恶而非喜爱的装饰时,你又如何能见到祂呢?来到祂面前的人,不应以这些衣物装饰自己,而应披戴美德。 试想:黄金是什么?不过是泥土和尘埃。扔进水里,就成了污泥。思量并感到羞愧吧,你竟让尘土成为你的主宰;你舍弃一切,与之同坐,或随身携带,甚至当你来到教会时也是如此——在教会中尤其应当将之摒弃,因为教会设立的目的并非让你炫耀财富,而是让你展现属灵的丰盛。 而你,却像是在剧场里一样,穿著这样的装饰来到此处,仿效舞台上表演的妇女,带著那可笑的俗物,故作庄严地穿戴。正因如此,你来到此处对许多人造成了伤害。聚会结束后,在家中的餐桌旁,你会听见许多人谈论此事。他们不会谈论先知和使徒说了什么,而是谈论衣物的华丽,宝石的珍贵,以及那些如此装饰自己的妇女的其他丑态。这正是使你和你们的丈夫在施舍上变得吝啬的原因。 的确,你们当中没有人愿意从这些黄金中分出一点,去喂养饥饿的人。如果你宁愿自己忍受匮乏,也不愿让你的贵重物品受到一丝一毫的损毁,那么,你又如何能分出一些去喂养他人呢? 事实上,许多人对这些饰物爱恋痴迷,如同对待有生命的实体一般,对它们的爱甚至不亚于对待自己的孩子。你们或许会问:这怎么可能?那么请以实际行动向我证明相反的观点;然而现在我所见到的绝非如此。患有此种恶疾的妇女中,有谁在拥有足够数量的珍贵饰物之后,曾从死亡手中抢救回一个孩子的灵魂?我为何要说「孩子」呢?她们是否曾用这些珍宝来救赎自己正在沉沦的灵魂?恰恰相反,许多人为了这些饰物而日复一日地出卖自己的灵魂。 倘若身体患病,她们会竭尽所能;但当她们看到灵魂的败坏时,却不采取任何行动,对自己和孩子的灵魂完全不顾,只为保有她们的珍宝,任凭其被时光锈蚀。你身披数不尽的黄金,而基督的肢体却连必需的食物都没有。所有人的共同主宰,天上和地上所有生灵的主宰,已将祂属灵的筵席平等地摆在所有人面前;而你却连腐朽之物都不愿分给祂,且希望自己永远被这些沉重的枷锁所束缚。 由此产生了无数的祸患。由此产生了嫉妒,由此导致了丈夫的淫行——当你不是引导他们追求智慧,而是迫使他们从那些妓女用以装饰自己的事物中寻求欢乐时。正因如此,他们很快就被诱惑了。如果你教导他轻视这些饰物,并以纯洁、虔诚和谦卑为乐,那么他就不会如此轻易地被淫乱所诱惑。妓女也能够像你这样,甚至更好地装饰自己;但她们无法披戴美德。因此,你要训练他以那种在妓女身上见不到的装饰为乐。 你该如何训练他呢?就是脱下你的饰物,披上属灵的装饰。如此,你的丈夫将得到保障,你将受到敬重,上帝将会施恩于你们;所有人都将对你们感到惊奇,你们也将藉著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慈,达到未来的美善,愿荣耀和权柄归于祂,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Беседа 90«Когда же они шли, то некоторые из стражи, войдя в город, объявили первосвященникам о всем бывшем. И сии, собравшись со старейшинами и сделав совещание, довольно денег дали воинам, и сказали: скажите, что ученики Его, придя ночью, украли Его, когда мы спали; и, если слух об этом дойдет до правителя, мы убедим его, и вас от неприятности избавим». (Мф. 28:11–14)
第 90 讲「当他们离去时,一些守卫进了城,将所发生的一切告知了祭司长。这些人便与长老们聚集,商议之后,给了兵丁许多钱,说:『你们要这样说:『祂的门徒在夜间来了,趁我们睡著的时候,把祂偷走了。』如果这话传到巡抚耳中,我们会说服他,保你们不受牵连。」(马太福音 28:11-14)
基督之身体被盗的不可能性,由墓旁的守卫、门徒的胆怯,以及留在墓穴中的殓布所证明。——复活的真理,由敌人的空墓见证所确证。——复活者在加利利的显现。——基督所赐应许的意义。——基督诫命的易于遵行。——贪爱钱财这种病患的普遍性与严重性。——财富并不能带来安全。——贫穷并非邪恶。——贫穷胜于财富的优越性。——带来荣耀的,并非神迹,而是对财富的藐视。
1.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ет о явных знамениях Воскресения, которые были очевидны даже для врагов Истины, чья ложь и подкуп лишь изобличают несомненность великого Чуда.
1.神圣的文本虔敬地见证了复活的显著征兆,这些征兆即使对真理的仇敌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谎言与贿赂只会暴露这伟大奇迹的无可置疑。
为了那些兵丁,大地发生了震动,好叫他们心生畏惧,也好叫他们可以成为见证。这事确实发生了。那些守卫关于此事的叙述,丝毫没有令人怀疑之处,因为其中一些征兆是整个宇宙都可见的,而另一些则是特别显给那些在坟墓旁的人看的。整个宇宙的征兆是黑暗,而特别的征兆则是天使的显现与地震。因此,当他们前来并宣告了复活之事(真理即使在仇敌口中也发光),「他们就拿了银钱给兵丁」,好让他们说,「祂的门徒夜里来,把祂偷走了」。如何偷走的?喔,愚昧的人们!真理如此清晰且昭然若揭,以至于他们连撒谎都不会!他们的话完全不可信,这谎言没有任何可信度。你们说说,门徒们是如何偷走祂的呢?这些贫穷而朴实的人,连露面都不敢!况且,坟墓上不是封了印吗?坟墓的四面八方,不是都有兵丁和犹太人的守卫看守吗?他们自己不也是怀疑同样的事,不也是忧心忡忡,不也是彻夜不眠,不也是尽心竭力吗?再说,他们为何要偷走祂呢?是为了要捏造关于复活的教义吗?但是,对于那些喜欢默默无闻生活的人来说,他们又怎会想到要捏造这样的事呢?他们又是如何推开那坚固的石头呢?他们如何从如此众多的人眼前藏匿起来呢?即使他们藐视死亡,但在有如此多守卫的情况下,他们当然不会徒劳无功、毫无目的地冒这种危险。他们是胆怯的,这从他们过往的行为就可见一斑。例如,当基督在他们眼前被抓时,他们都四散逃跑了。如果他们在祂活著的时候,尚且不敢抵抗,那么在祂死后,他们又怎能不害怕那众多的兵丁呢?难道不需要打破大门吗?即使是一个人,又怎能秘密地做到呢?那块石头很大;要推开它,需要许多人手。因此,他们所说的是对的:「末后的欺骗,比先前的更甚」——这是他们自己说来反对他们自己的话;他们本应为自己的愚昧而悔改,但他们却在旧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荒谬捏造。祂活著的时候,他们买了祂的血;而在祂被钉十字架和复活之后,他们又想用金钱来破坏复活的真理。你们看,他们是如何被他们自己的行为四面八方地困住!如果他们没有来见彼拉多,如果他们没有要求守卫,他们或许还能如此厚颜无耻;但现在却恰恰相反: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好像是在努力堵住自己的口。而且,如果门徒们连耶稣责备他们时,都无法与祂一同警醒,那么现在他们又从何而来这般的警醒呢?他们又为何不早点偷走,而非等到你们来了之后才偷呢?如果他们想这样做,他们会在第一夜就做了,那时坟墓旁还没有守卫;那时这事一点也不困难,而且完全安全。毕竟,犹太人只是在安息日才来找彼拉多要求守卫并开始看守;在第一夜,坟墓旁并没有任何守卫。
2.Свидетельства о плащанице и лживость слухов о похищении непреложно утверждают истину воскресения, которую Господь подкрепляет властью и обетованием Своего постоянного присутствия до скончания века.
2.关于裹尸布的见证,以及盗窃谣言的虚假,无可否认地确立了复活的真理,主藉著祂的权柄与直到世代终结常在的应许,坚固了这真理。
再者,裹着没药的细麻布,这又是什么意思?伯多禄(Пётр)曾看见那布就躺在那里。倘若门徒们想要盗窃,他们也不会偷窃那赤裸的尸身,这不仅是为了避免造成不敬,更是为了避免在解开裹尸布时,惊醒那些可能醒来并抓住他们的人。然而,要将衣服从尸身上剥下来是困难的,并且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没药如同胶质一般,粘附在尸身和衣物上。因此,从这一点看来,盗窃之事是不可信的。难道他们不知道犹太人的狂暴,以及这样做会招致他们的愤怒吗?倘若基督没有复活,这对他们又有何益处呢? 犹太人自己也承认,当他们给出银子并说:「你们要这样说,……若这话传到总督耳中,我们会说服他」时,他们便编造了这一切。他们徒劳地与真理抗争,试图将这谣言散播到各处;然而,他们越是想要掩盖真理,就越是情不自禁地促成了真理的光芒照耀。他们所说的「祂的门徒……偷走了」这些话语本身,便证实了复活。他们承认尸身不在那里。 既然他们承认尸身不在那里,而盗窃的虚假与不可信又因有士兵在墓旁看守、神迹的出现以及门徒的胆怯而被证实,那么复活的不可动摇的证据便由此显明。然而,他们仍厚颜无耻,敢于做任何事;尽管一切都使他们哑口无言,他们却说:「你们要这样说,……若这话传到总督耳中,我们会说服他,并使你们免于烦扰。」你看,所有人都与他们同谋:包括彼拉多(他们想要说服他)、士兵,以及犹太民众。但你不要惊奇,金钱竟能战胜士兵。当金钱在门徒身上显示出如此大的力量时,在他们身上就更是如此了。「这流言就传开了……直到今日。」 再次看,门徒们对真理展现出怎样的爱!他们竟然不以说出那流传于他们身上的谣言为耻!「十一个门徒往加利利去,……他们见了祂,就拜祂,然而还有人疑惑」(马太福音 28:16-17)。在我看来,这是祂在加利利最后一次显现,当时祂差遣他们去,并吩咐他们施洗。如果还有人疑惑,那么在此情况下,也要赞叹他们对真理的爱,因为他们没有隐藏自己的过失,即便那是发生在他们身上最后的日子里的事。然而,即使是那几位疑惑的人,也因着显现而得以坚固。 那么,祂向他们显现时说了什么?「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马太福音 28:18)。祂再次以人的方式与他们说话,因为他们尚未领受圣灵,圣灵会使他们提升。「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马太福音 28:19-20)。在此,祂谈论的是教导和诫命。祂没有提及犹太人,对从前发生的事保持沉默,也没有因伯多禄的否认而责备他,也没有指责其他人的逃跑。祂只是吩咐他们将祂的教导传遍整个世界,这教导已连同施洗的诫命一起,简要地托付给了他们。 然而,既然祂吩咐了他们一件伟大的事,为了鼓舞他们的心,祂说:「看哪,我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你难道没有再次看到祂的力量吗?同时,你难道没有看到祂以怎样的谦卑来说出这话吗?祂说,祂不仅会与他们同在,也会与所有在他们之后信祂的人同在。使徒们不可能「直到世界的末了」都长久留存;但祂是对着所有的信徒说话,如同对着一个身体。祂说,你们不要向我提及障碍和困难:我与你们同在,我使一切都变得轻省!在旧约中,祂也经常对先知们这样说:当耶利米提到自己的年少时;当摩西和以西结推辞时,祂说:「我与你同在。」在此,祂对祂的门徒们也说了同样的话。 但在此处,请留意他们之间的区别。那些先知们被差遣到一个民族时,常常推辞;而这些被差遣到整个世界的人,却没有任何类似的言语。祂提及世界的末了,是为了更深地吸引他们,使他们不仅着眼于眼前的苦难,也着眼于未来无限的福祉。祂说,你们将遭受的苦难将随着今生的结束而终结,因为这现今的世界本身也将走到尽头;但你们将获得的福祉却是永恒的,正如我从前常常告诉你们的那样。 祂以对末日的提醒来坚固和鼓舞他们的精神后,便将他们差往世界。的确,对于那些行善事度过一生的人来说,那一天是何等可向往,而对于那些在罪恶中度过一生的人来说,却是何等可畏,因为他们将要承受刑罚。但我们不要仅仅感到恐惧和害怕,趁着还有时间,我们要悔改,并离弃不敬虔。这对我们来说是可能的,只要我们愿意。如果许多人在恩典降临之前就完成了这样的属灵争战,那么在恩典之下,就更是能够做到这一点了。
3.Заповеди Христовы легки для исполнения, ибо требуют лишь душевного расположения, а не внешних усилий, но приверженность сребролюбию порабощает душу и отвращает от истинной свободы и благ будущей жизни.
3.基督的诫命易于遵行,因为它们所要求的仅是心灵的意愿,而非外在的劳苦;但对贪爱钱财的执着却会奴役灵魂,并使之偏离真正的自由与来世的福祉。
实际上,祂所吩咐我们的,有何沉重之处呢?难道是劈开群山?抑或在空中飞翔?又或是横渡第勒尼安海?完全不是。祂所吩咐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如此轻省,以至于根本不需要任何工具——所需要的唯有心灵与意愿。使徒们成就了如此伟大的事,他们拥有了什么工具呢?他们不是单衣赤足地行走吗——然而却战胜了一切?那么,基督的诫命有何艰难呢?不憎恨任何人;不诋毁任何人:相反的行为要沉重得多。但你会说,祂说:放弃你的财产。那么,难处就在于此吗?然而,祂根本没有决然地吩咐这个,而只是提出了建议。即便这是一条诫命——不给自己增添重负和烦恼的忧虑,又有什么沉重之处呢?哦,爱财之心!一切都归结于金钱——因此一切都混乱了!无论谁赞美一个人,所惦记的是金钱;无论谁称之为不幸,原因又在于金钱。看哪,人们所谈论的,无非是谁富有,谁贫穷。无论谁打算参军,无论谁想结婚,无论谁想从事某种技艺,或着手进行其他事情——他不会先去执行他的意图,除非他确信这将给他带来巨大的利润。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齐心协力,商量如何根除这种病症呢?难道我们不应以我们父辈的德行而感到羞愧吗?那三千人、那五千人,他们凡物公用?如果不能用现世的生命换取未来的生命,那么现世的生命又有何益处呢?你们被玛门所奴役,要到何时才能将它奴役呢?你们要到何时才不再是金钱的奴隶呢?你们要到何时才能珍爱自由,挣断爱财之心的枷锁呢?当你们身处奴役之中时,只要有人许诺你们自由,你们就会不惜一切。但当你们沦为爱财之心的囚徒时,你们却连想都没有想过要摆脱这痛苦的奴役。那种奴役尚不至于如此沉重;而这个轭才是最难以忍受的。想一想,基督为我们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啊!祂倾流了自己的宝血,将自己献出。而这一切之后,你们竟然堕落了,而最可怕的是,你们竟然还以自己的奴役为乐,以自己的羞辱为甘甜,渴望那些本应避开的事物。
然而,我们所当做的,不只是哀哭和责难,更在于悔改与修正。因此,让我们来审视,这败坏的激情是如何变得让我们如此喜爱?那么,缘由何在?它是如何变得让我们喜爱?你说,那是因为它能带来荣耀与安稳。但请你告诉我,是怎样的安稳?无疑是那种,我们希望依仗金钱,便可以免受饥饿、寒冷、伤害与轻蔑之苦。如此说来,若是我应许你这样的安稳——你是否就不再渴求财富了呢?如果财富仅仅因此而令你心爱,那么当即使没有它也能获得安稳时,你又何需再拥有它呢?但你说,没有财富,又如何能达到这种境地呢?恰恰相反,富有之人又如何能做到呢?事实上,他必然要对许多人谄媚奉承,无论是对上司还是下属,他会有许多需求,卑躬屈膝,恐惧战兢,猜度嫉妒者,畏惧诽谤者,以及其他贪财之人的贪婪。而贫穷之人则不会有这些,所拥有的恰恰与之相反。贫穷是一处宁静而稳固的避难所,一个平和的港湾,一座爱慕智慧的学府,一种天使般的生活方式。你们这些贫穷的人哪,请听此言!而那些渴望富有的人,更当听此!并非贫穷是恶,而是不愿贫穷才是恶。不要视贫穷为恶,它便不会是你的恶。恐惧的原因并非在于事物本身的本质,而只存在于那些柔弱之人的观念之中。然而,倘若我只说贫穷并非是恶,我甚至会感到羞愧。如果你更仔细地思量,你会发现它甚至是无数福祉的源泉;当有人向你献上权柄、某种世俗的权势、财富、享乐,然后再向你献上贫穷,并让你自由选择你所喜悦的——如果你知晓贫穷的价值,你便会立刻选择贫穷。
4.Священный текст благоговейно утверждает, что бедность, будучи чистой добродетелью, уподобляет человека Христу и Его апостолам, тогда как корыстолюбие ведет к погибели и удаляет от Царствия Небесного.
4.神圣的文本虔敬地确证着,贫穷,作为一种纯洁的美德,使人与基督及其使徒相似,而贪婪则导向毁灭,并使人远离天国。
我知道许多人嘲笑这些话;但我们并不感到困惑,反而请求你们耐心等候,你们很快就会赞同我们。依我之见,贫穷如同贞静、纯洁、美丽的少女,而贪婪则如同那性如野兽、形似怪物的斯库拉25,又似许德拉以及其他由寓言家虚构出来的妖魔。不要向我提及那些谴责贫穷的人,而要向我呈献那些因贫穷而得享荣光之人。在贫困中长大的以利亚,被那蒙福的提拔所携;以利沙亦因贫穷而得荣耀;约翰曾身处贫穷,所有其他的使徒亦皆然。然而,亚哈、耶洗别、基哈西、犹大、尼禄和该亚法则因财富而灭亡。 如果你们愿意,我们不仅要看那些在贫穷中得荣耀的人,还要审视这位少女本身的美丽。她的目光纯净、明亮且安详;然而贪婪的眼睛,有时充满了恶意,有时则表达着纵乐的饱足,有时又因放纵而变得浑浊。贫穷的目光并非如此:它是温柔、清澈、和蔼、亲切、愉悦的,对任何人都没有表露出仇恨或厌恶。有钱财的地方,就有引发仇恨和无数争吵的机会;同样地,贪婪的口舌充满了侮辱、虚荣、过度的骄傲、咒骂和奉承。然而,贫穷的口舌和舌头却是健康的,它们总是充满了感恩、敬畏、温柔、亲切、顺服的话语、称赞和赞美。 你想知道她身躯的匀称吗?她比财富更高贵、更宏伟。如果许多人逃避她,请不要惊讶:因为愚昧人也逃避其他美德。但你会说:富人会欺凌穷人?你又是在称赞贫穷了。请告诉我,谁是蒙福的——是那欺凌人的,还是那被欺凌的?显而易见,被欺凌的是蒙福的。但贪爱钱财促使人欺凌,而贫穷则使人忍受欺凌。你说,穷人会受饥饿折磨?保罗也曾饥饿,并无可果腹之物。穷人没有安宁的居所?人子也无枕首之地。 你看到了吗,贫穷的尊贵延伸得多么遥远,她将你置于何地,使你效法何等人物,又如何使你成为主自己的效法者?如果拥有黄金是件好事,那么基督,那位赐予祂门徒无上之福的的主,也会将黄金赐予他们。祂不仅没有将黄金赐予他们,反而禁止他们拥有。正因如此,彼得不仅不以贫穷为耻,反而为此夸耀,他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使徒行传 3:6)我们中有谁不想说出这样的话呢?当然,每个人都想,或许有人会这样说。那么,就轻看银子,轻看黄金吧。 但你会问,当我轻看财富时,我能得到彼得的能力吗?请告诉我,是什么使彼得蒙福:是他医治了瘸腿的人吗?完全不是,而是他没有财富,并因此而达到了天堂。许多行神迹的人被投入地狱,相反,那些轻视财富的人却获得了天国。彼得自己也谈到了这一点;这是他的两句话:「金银我都没有」;和:「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起来行走!」那么,是什么使他光荣且蒙福呢?是医治瘸腿,还是轻视财富?请从那竞赛之主的言语中得知。祂对寻求永生的富人说了什么?祂没有对他说:去医治瘸腿的人,而是说:「把你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路加福音 18:22,马可福音 10:21)彼得也没有再说:「看哪,我们奉你的名赶鬼,」尽管他确实赶过;而是说:「看哪,我们已经撇下所有跟从你,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马太福音 19:27)基督又回答他,没有说:若有人医治瘸腿的,而是说:「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田地的,要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马太福音 19:29) 因此,我们也当效法此道,好使我们在基督的审判台前不致羞愧,而是能坦然无惧地站立,并有祂与我们同在,如同祂曾与祂的门徒同在一样。如果我们愿意跟随他们,效法他们的规矩和生活方式,祂也将与我们同在,如同祂曾与门徒同在一样。正因如此,上帝才施予冠冕和荣耀;祂并不要求你使死人复活,或医治瘸腿的人。使人像彼得的并非是这样的奇迹,而是轻视财富——这正是使徒的圆满之处。但你认为,轻视财富是不可能的吗?这完全可能。然而,如果你自己不愿,我不会强迫或坚持;我只恳求你至少将一部分分给穷人,并且除了必需品之外,不寻求任何东西。 如此,我们便能在此地享受平静安宁的生活,并得享永恒的生命,愿我们所有人都能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仁爱而配得这永恒生命,愿荣耀和权能与父和圣灵同归于祂,从今时直到永远。阿们。
Отрывок из беседы IV
第四篇谈话节选
以下段落是对金口圣若望在第四篇讲道之初所提出的问题的更为详尽的回答:「为何这位圣史在族谱的中间部分省略了三位君王,而在最后部分,列出十二代之后,却说有十四代?」它紧随在接下来的话语之后:「第一个问题,我留待你们自己去研究,……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来说。」由于这一段落仅见于三份手稿之中,为金口圣若望的同代人兼译者安尼亚努斯所不知晓,且其文风与其真迹大相径庭;加之,其中所给出的问题解答与金口圣若望本人的观点并不一致,因此,它是否属于金口圣若望所作,实属可疑。
我们最好也为您解决第一个问题,以免您在研究时感到困惑,因为解决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一些难点。那么,为什么这位传福音者说,从大卫到耶哥尼雅以及被掳到巴比伦,共有十四代,而当时在位的君王却有十七位呢?如果传福音者意在表明君王间的传承,那么人们就可以公正地指责他,说他在这个传承中遗漏了一些人。在《列王纪》和《历代志》中都一致记载,在约沙法之子约兰之后,相继有三位君王在位:亚哈谢、约阿施和亚玛谢,再往后是:乌西雅、约坦和亚哈斯。然而,传福音者却略去了前三位君王,在约沙法之子约兰之后直接列出了乌西雅、约坦和亚哈斯,而将之前提到的他们的先辈们都略去了。显然,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并非旨在指出君王们的相继顺序——否则,他所提供的家谱就应该被认为是错误的。他旨在指出的并非传承的数目,而仅仅是世代的数量。这正是他想要用以下话语表达的:「这样,从亚伯拉罕到大卫,共有十四代」,以及接下来的:「从大卫到耶哥尼雅,直到迁徙到巴比伦,从迁徙到巴比伦直到基督,也都是十四代」(马太福音 1:17),而不是十四个传承,从而摆脱了任何关于错误的指控。
然而,有些人认为,他本可以指明传承的次序,如此说来:「亚伯拉罕到达味的所有世代,共计十四次传承;从被掳到巴比伦的时候起,也有十四个世代。」他们说,如果他是这样说的,那么他的话便不会引起任何疑虑。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便会偏离历史。不过,如果他如我所言,旨在显示世代,而非传承,而《列王纪》和《历代志》所谈论的是传承,而非世代,那么,当两者相互比对时,便不会出现矛盾。 世代(род)不能理解为人的生命时间,因为生命的持续长短各不相同:有些人活得极短,在婴儿时期便夭折;有些达到孩童时期,有些到青年时期,有些抵达壮年时期,而有些人的生命则延续到垂暮之年。因此,如果有人活到,例如,十年,或二十年,有人活到五十年,有人到七十年,而另一些人则能活过一百岁,正如古代以及我们现在所见,那么,世代究竟应该以什么来计算呢?一个人生命的时间又怎能被称为世代呢? 也不能以生育子女前的时间来接受,因为有些人不到二十岁便结婚生子,而有些人直到三十岁后才开始。即使年龄相同,有些人只看到第一代子孙,而另一些人则活到第四代,如此他们在五十年的时间里能看到自己的后裔;还有些人在七十年内却没有任何后代。那么,世代应该如何计算呢?是按照那些长寿的人,还是那些短命的人?是按照那些早早生子的,还是那些晚些生子的?是按照那些只看到第一代的人,还是那些看到许多代的人? 从这项探究中可以看出,这位神圣的福音传道者,旨在指出世代而非传承,并以他自己已知的方式来计算世代,因此他很少在意精确地传达历史书中所显示的传承次序,而只在谱系中采纳了他所需要的那些人,以便凑足十四个完整的世代。因此,族谱依然是正确的,丝毫不与历史书相矛盾。 故此,第一个困难得到了解决。现在需要谈论第二个困难。为何福音传道者说从耶哥尼雅(Иехония)到约瑟是十四个世代,而族谱中却只有十二个?原因也同上:正如我所言,他想指明世代而非传承,而常有这样的情况,即在长寿的人中,传承的次数很少,但世代的数量却能凑足。 正如从达味到被掳的时期,尽管连续的人数较多,但所示的世代数却较少,即在十七次传承中只提及了十四个世代,同理,在这里,十二个世代也能构成十四个完整的世代,因为这十二个人,凭借他们可能的长寿,足以构成十四个世代。 此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根据另一种解决方式,如果将耶稣基督本人,即被认为是约瑟的儿子,加入这(最后)一列传承之中,以及那位在巴比伦的耶哥尼雅,与早先在耶路撒冷作王的那个耶哥尼雅有所区别,那么,这一列传承中所指明的十四个世代便完全符合历史了。 在约西亚(Иосия)之后,有两位君王名叫约雅敬(Иоакима):一位是约西亚本人的儿子,在他之后在耶路撒冷作王;另一位约雅敬是后者的儿子。他们也都按希腊语发音被称为耶哥尼雅。 因此,第一位约雅敬,即耶哥尼雅,约西亚的儿子,应被归入第一次被掳前的世代;而第二位约雅敬,即耶哥尼雅,是第一位耶哥尼雅的儿子,也是约西亚的孙子,则应被归入从被掳到基督的世代,如此便凑足了十四个完整的世代。 关于有两位约雅敬,这一点《列王纪》作了见证,其中如此说道:「法老尼哥立约西亚的儿子以利亚敬接替他父亲约西亚作王,又给他改名叫约雅敬。」(列王纪下 23:34)紧接着,提到他如何去世并与他列祖同睡,以及随后他的儿子约雅敬接替他作王。就在这位后者统治之初,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Навуходоносор)前来,围攻耶路撒冷并将其攻取,并将约雅敬本人和他的所有百姓掳往巴比伦。 这位第二位约雅敬,被先知耶利米称为耶哥尼雅,是约西亚的孙子,而非儿子。因此,他被归入族谱的第三部分,即从耶哥尼雅到基督的十四个世代,是公正的;而他的父亲,约西亚的儿子,则属于先前的世代。如此一来,我们这里最后的十四个世代的数量也变得完整了。
在所述及的这三份手稿中,接下来的文字是:「在我看来,祂将掳掠的时间计入世代之中」,等等。